临床摄片范文

2024-07-24

临床摄片范文(精选7篇)

临床摄片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5年12月至2010年9月因各种乳腺疾病在我院就诊而行计算机乳腺摄影检查者1492例,女性1483例,男性5例。年龄21~78岁,平均47岁。

1.2 机器设备

使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Nova3000型高频钼铑双靶乳腺机,日本富士公司生产的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

1.3 投照方法

常规采用国际通用的乳腺正位(CC)与内侧斜位(MLO),根据需要投照其他辅加位置。多采用自动曝光模式,对于较致密的乳腺以及脂肪型乳腺采用手动曝光模式。

1.4 图像的后处理及打印

充分利用CR的后处理功能,如放大、窗位窗宽的调整等,突出病变特征,最后打印图像。

2 结果

在1492例乳腺疾病检查者中发现乳腺癌94例,其中早期癌19例,占总数的20.4%,均经我院病理诊断证实。在94例乳腺癌患者中,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肿块者74例,密度多较高,周围可见毛刺等浸润征象,其中5例周围可见“晕圈”样改变;28例肿块内部伴有钙化,多表现为密集成簇状分布的细小砂粒状致密影,密度不均,粗细不等,直径多小于0.5cm;12例肿块附近可见管径增粗、走形迂曲的异常血管影;8例伴有皮肤增厚、乳头凹陷及皮肤局限性凹陷即“酒窝征”;3例伴有“导管征”,即指向肿块的增粗导管。13例仅表现为簇状微小钙化或呈线条状、分支状钙化;5例表现为局限性密度异常增高或不对称的局限性致密区,边缘均较模糊;4例表现为局限性结构紊乱,其中1例伴有皮肤及乳晕增厚。

3 讨论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少数几个能够借助筛查来降低病死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的20年中,早期乳腺癌的治疗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大量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已证实,对临床Ⅰ、Ⅱ期的乳腺癌行保留乳房的肿块广泛切除手术加或不加放疗能够达到与根治性手术相似的疗效,长期的随访也表明,对早期乳腺癌而言,两种治疗方法可达到相同的生存率[2,3]。所以早期乳腺癌的诊断至关重要。钼靶X线摄影是当今公认诊断乳腺癌最佳、应用最广泛的影像学方法。将CR成像系统应用于乳腺摄影中后,图像组织分辨率及对比度大幅度提高,可清晰地显示乳腺的解剖结构及乳腺癌病变特征。乳腺癌的X线表现可归纳为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其中直接征象包括:肿块、微小钙化及局限性致密浸润。间接征象包括:乳头凹陷、皮肤增厚、毛刺征、酒窝征、导管征、血运增加及淋巴结肿大等。早期乳腺癌的主要X线表现为:小肿块、恶性钙化、不对称致密和结构扭曲。

在质量控制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视诊及触诊:笔者曾遇到3例乳腺皮肤痣的患者,其X线表现与乳腺癌很容易混淆,后经视诊避免了重大诊断失误。摄片前进行触诊同样重要,这可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有利于摄片方位的确定。(2)辅加位的选择性应用:常规位置(CC位及MLO位)的投照通常能解决诊断问题,但当触诊有肿块而乳腺片上未见显示或者发现异常密度影难以判断其性质时便需要选择投照一些辅加位置,如夸大位、腋位、肿块切线位等以进一步显示病变特征。本组1492例患者中有213例患者加照了辅加位,其中绝大多数对病变的诊断提供了帮助。(3)注重CR后处理功能的灵活应用以及CR的日常维护及保养以获得最佳的图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CR及DR应用于乳腺摄影中已成为可能。鉴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DR)设备价格高昂,对于基层医院而言,在传统乳腺钼靶机免遭淘汰的情况下与CR相结合获得数字化图像不失为既经济又实用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Voogd AC,Nielsen M,Peterse JL,et al.Differences in risk factorsfor loval and cistant recurrence after breast-conseving therapy ormastec-tomy for stageⅠandⅡbreast cancer:pooled results of twolarge european randomized trials[J].J Clin Oncol,2001,19(6):1688-1697.

[2]Fisher B,Anderson S,Redmond CK,et al.Reanalysis and resultsafter 12years of follow-up 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total mastectomy with lumpectomy with or without ittaciation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J].N Engl J Med,1995,333(22):1456-1461.

冈上肌出口位摄片方法探讨 第2篇

肩峰撞击征的概念由Neer教授于1972年首先提出[1],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2]。单凭肩关节正位往往发现不了问题,常常发生误诊和漏诊。有经验的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疼痛性质和部位及临床定位检查,常常需要加摄冈上肌出口位,以明确诊断,从而进一步治疗。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的摄片方法在国内大中专及本科教材上无相关内容介绍,国内放射专业论文也鲜有提及。现就此体位的摄片方法笔者根据近年来的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搜集我院2007年5月~2008年3月在放射科拍摄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病例25例,年龄18岁~58岁,平均46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疼痛或肩峰下间隙压痛,疼痛弧试验阳性11例,撞击征阳性14例。

1.2仪器设备

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的X线摄影主要包括以下仪器设备:(1)Philips Bucky Diagnost CS双平板DR系统;(2)东软PACS/RIS 3.0管理系统;(3)KONICA 793干式激光相机及配套胶片。

1.3摄影方法

摄影目的:观察肩峰下滑动间隙,观察肩峰尖端处及锁骨外侧下面的骨赘,对肩峰的弯曲情况进行分型。

摄影体位:被检者后前位站立于胸片架前,患侧肩部靠紧胸片架,身体冠状面与采集板成60度夹角,患侧上肢自然下垂掌心向前。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5度角,经肩锁关节射入。

摄影条件:60kV~70kV,16mAs~20mAs,焦片距150cm,活动(固定)滤线器,焦距180cm,栅比12:1。

2结果

本组病例冈上肌出口位呈标准位图像显示的19例(76%),4例肱骨与肋弓有部分重叠,2例肱骨头中心不与“Y”字交叉点重叠。按Bigliani提出的肩峰形态分类标准,平直形肩峰4例,弧形肩峰9例,构状肩峰12例。肩峰下间隙狭窄6例,肩锁关节骨质增生2例,冈上肌肌腱钙化2例。

3讨论

3.1标准的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也称肩胛骨“Y”位X线片,它能清晰地显示肩峰的形状和冈上肌出口的形态[3],如图1。在肩峰成形术时,可根据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估算肩峰切除的量。由于X线摄片时的角度及人体的身高、体重和脊柱有无畸形的影响,标准的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较难获得。判断出口位图像是否标准,主要看肱骨头中心是否重叠在肩胛骨“Y”字交叉点,肱骨全长都不与肋弓重叠。本组6例图像显示不佳(24%)的原因在于患者的体位角度和中心线投射的角度掌握不准。

3.2冈上肌出口位的摄片距离以100cm较好,由于笔者使用的设备为双平板DR,其立位摄片架在购置时主要考虑为胸部摄片时使用,所以其活动滤线栅焦距为180cm。利用其来拍摄出口位时,考虑到滤线器的X线切割效应,因此所有患者都采用了150cm的投照距离,相应地增加了摄片条件和患者的X线吸收剂量,但对图像的质量无影响。

3.3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片同超声和MRI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经济实惠、操作方法简便,对骨质增生及肌腱钙化等病变的显示清晰,对肩峰的分型可提供直接的依据。Bigliani描述了三种不同的肩峰类型,I型为平直形肩峰,Ⅱ型为弧形肩峰,Ⅲ型为构状肩峰,Ⅱ型和Ⅲ型很容易发展成为撞击综合征或肩袖断裂[4]。本组病例Ⅱ型和Ⅲ型肩峰占84%(21例),说明肩峰的形态与肩峰下撞击征有一定的关系。

3.4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肱骨骨折石膏固定后,也可采用前后位摄片。患侧肩部后面靠紧胸片架,身体冠状面与采集板也成60度夹角,球管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度角,患侧肘关节屈曲成90度。Bigliani等研究认为导致肩峰下间隙减少的原因有三,构状肩峰,肩峰下骨赘形成和肩锁关节骨质增生。上述原因与冈上肌腱反复摩擦,导致冈上肌腱的充血和水肿[5]。一张优良的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可以获得肩峰的形态类型、肩峰下有无骨赘以及肩锁关节骨质增生与否,为骨科医生实施肩峰下减压术提供医学影像资料。

3.5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系肩部前曲、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6]。肩部疾患就诊的人数仅少于颈、腰部疾患者,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的同时,适当加拍冈上肌出口位很有必要。

摘要:本文回顾分析了25例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摄片技术参数和图像质量,探讨了冈上肌出口位的摄片方法。

关键词: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数字化摄片,医学影像

参考文献

[1]Neer CS 2nd.Anterior aeromioplsty for the Chronic impingement syndrome in the shoulder.a preliminary report[J]. Bone joint Surg(Am),1972,54:41-50.

[2]肖健,崔国庆,王健全.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诊断[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2):136-139.

[3]施培华,虞和君.黄悦,等.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J].中华骨科杂志,2008,24(3):170-173.

[4]Bigliani LU,Morrison DS.The morphology of the acrom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rotator cuff tears[J].Orthop Trans,1986,10:216-228.

[5]傅中国,姜保国,张殿英,等.肩峰撞击征合并肩袖损伤的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9):817-818.

CR与DR床旁摄片的比较 第3篇

关键词:CR,DR,床旁摄片

床旁摄影为使用呼吸机、复合性外伤、术后、骨牵引治疗、婴幼患儿等不宜搬动的危急重患者提供了很大的临床方便,是日常摄片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CR与DR的基本原理

CR就是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它是用影像板(IP)替代传统的胶片/增感屏,再把储存于IP上的X线信号用激光扫描转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一种技术。DR就是数字X线摄影。它用平板探测器FP(Flat Panel Detector)接收穿过人体的X线信号,然后直接将这些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送给图像处理系统。目前在我院,常规摄片DR已经完全取代CR,并开始引入DR床旁摄片系统:岛津数字化移动式X射线摄影系统Mobile Da Rt,但仍然保留了CR床旁摄片系统,下面就从两者的成本、操作、影像质量上分析各自优势,并加以合理选用。

2 床旁CR、DR摄片系统的比较

2.1 成本比较

CR可以与现有的X线设备直接配备使用,原有的移动摄片机不用淘汰,大大降低由于影像数字化所带来的设备成本投入,这也是CR的最大优点,如需添置,增加移动摄片机即可,摄片机价格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维护成本主要是影像板IP的老化更换,费用也不高;DR价格昂贵,岛津数字化移动式X射线摄影系统Mobile Da Rt价格高达150万元,且它只能专机专用,要在医院每座病房楼均配备一台,其成本压力是医院难以承担的。此外,床旁摄影环境比较恶劣,移动式DR摄片系统的维护成本也高,尤其是平板探测器FP,作为DR系统最昂贵的主要设备,价格占了整机价格的一半,如果因保养或使用不慎造成损坏,将造成重大损失。

2.2 操作比较

CR系统以IP为摄影介质,床旁摄影前需携带IP。医院一般常规配备5张IP,工作量少时(≤5人次)还好,技师往返一次即可。但随着工作量增加,技师不得不多次往返病房,极大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技师的工作强度。多个IP还需严格做好标记,与患者一一对应,以免张冠李戴或一张IP记录多人信息,造成医疗事故。此外,患者信息记录在IP中,技师需要回放射科读取信息才知道检查是否成功,对于检查失败的,因为需要重新搬动患者,时间间隔也会比较长(约30min),这一点也会造成患者不满,对急救病人还可能延误病情。DR以FP为介质,摄影前不需要携带IP,无论多少检查,技师仅需往返病房一次即可,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DR摄片可在曝光后3s~5s内快速形成预览图像,方便医生在拍片后迅速对图像质量进行判断,并对需要重拍的病人进行重拍,节省了病人的等待时间,工作流程大大加快,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患者与临床的满意度。在患者较多,而且集中的病房如重症监护室(ICU),移动式DR工作效率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是,现在DR的平板探测器FP太厚,在摆放时会造成患者不适,FP规格单一(14″×17″),这一点在检查小关节时会造成摆放困难,不如CR的IP灵活,有待进一步改进。

2.3 影像质量比较

CR摄影采用数字技术,具有很宽大的曝光宽容度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相对普通床旁平片,床旁CR影像质量明显提高,利用谐调后处理可实现影像的黑白反转得到不同的影像对比度,也可以改变影像的总体光学密度;空间频率后处理可实现影像边缘增强,使兴趣区结构边缘得到强化,突出其结构轮廓,最终得到影像的合理优化,图像更加清晰,从而更加正确的为患者提供诊断依据。床旁CR诊断符合率高,已能够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但是,CR影像板的老化、划伤以及异物和斑点会造成图像质量下降,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IP的清洁保养,必要时予以更换,此外,IP存储信息有一定时限,影像质量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曝光后应及时将IP中的信息读出,以防信息丢失,对长时间不用的IP在摄影前,应先用激光光线进行擦除,以保证摄影质量。DR的数字化探测器FP能将接收到的X线信号直接转化成数字信号,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DR也有多种数字图像处理功能(灰度转换、滤波、增强、翻转、图像分割、标注、排版打印等),经过不同方法的图像处理,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诊断需要。CR、DR均实现影像数字化:图像有规则的、数字量集合表现的形态图案,其灰阶动态范围大、密度分辨率高、线性好、层次丰富;可进行图像处理、存储、传输资源共享。相对而言,DR直接成像,成像速度快、环节少、清晰度更高、空间分辨率可达3.6 LPmm、DQE接近60%,但在床旁摄影方面,受摄影条件所限,DR优势并不大。

3 小结

总之,CR技术是一种实用性较高的影像诊断方法,有效地实现了X线平片的数字化,结合床旁摄影通常工作量小而分散的特点,CR系统在床旁摄影上性价比高,仍将长期存在;而在工作量大、集中、对实时成像有要求的重症监护室(ICU)应考虑配置移动式DR摄片系统。

参考文献

[1]于子晓.常规X线图像数字化的CR和DR技术[J].医疗设备信息,2002(2):203.

[2]杨洋.CR、DR系统的图像质量及影响因素[J].放射学实践,2005,20(2):184.

[3]陈建新,黄艺生.CR技术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5):463.

[4]王书臣.CR系统在床旁摄影中的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9.

床旁摄片CR影像的质量分析与控制 第4篇

1 CR床旁摄影的优越性

床旁摄片是一项非常规条件下的摄影技术, 由于床旁X线机功率小、操作空间较小、无滤线器、无防散射线的设备、不易控制以及患者的特殊性, 因此如果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影像, 甚至需要重照。由于 IP 板的高灵敏度和较高的曝光宽容度, 使床旁摄影的辐射大大降低, 曝光时间的缩短减少了因患者运动致图像模糊, 对于意识模糊的不能配合的患者尤为重要。CR 系统使用的是数字化成像技术, 因此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所得到的信息按诊断的要求进行后期的各种处理, 并为影像的长期保存和高效率的检索提供了可能性。

2 对工作人员的控制

为了提高床旁摄片的质量, 我们结合床旁机容量小, 灵活度大, 方便、快捷的特点, 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 有助于提高摄片的质量。 (1) 在投照前, 仔细阅读床旁摄片的申请单, 了解病情, 做到心中有数, 观察病人的体厚, 估计体重和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 (2) 认真摆好病人的体位, 尽量移开各种可能会与照射野重叠的导线和管道及其他的仪器。 (3) 认真选择好曝光条件、对准中心线和暗盒垂直。 (4) 对危重病人, 摄片动作快、操作轻, 包括部位全部等, 对不能屏气配合的患者, 尽量使用低 mAs, 高 kV 投照, 掌握好病人呼吸规律的变化, 利用患者呼吸运动停顿瞬间曝光。 (5) 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休素质, 做到人人熟悉机器的操作、功能和性能, 增强责任心, 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 规范摆位, 去除异物, 合理选择条件, 选择最佳曝光时机, 避免运动伪影。

3 后处理软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通过工作站软件可以对图像进行对比度、边缘对比度、区域调整、降噪等调节。该系统具有动态调节的优越性, 但其动态调节也具备一定的范围, 当曝光条件过大时, 所得图像偏黑并且失去层次感, 即使调节也不能获得满意图像; 当曝光条件过小时, 图像颗粒感强, 病变部位不能清晰显示。因此, 重新制定床旁摄影条件表, 有助于提高照片质量。以上都需要提高技术人员对后处理软件性能的了解, 才能提高床旁摄片质量。

4 CR系统扫描参数的选择

床旁摄片完的IP板后进行数字图像处理, 具体为:影像板接受在进入扫描器之前打号时电脑会根据所选择的部位。制定相应的曝光系数, 此参数决定了扫描器对 IP 板扫描时的光线强度。一般较薄部位的系数较小, 较厚部位的系数较大。因此, 在打号时是否正确的选择床旁摄片部位也会影响到扫描后的图像质量, 当然, 我们也可以通过减小或增大曝光系数来对曝光过量或曝光不足的IP板进行条件弥补。

5 CR床旁照片常见伪影分析

5.1操作者因素:CR技术摄影条件的宽容度虽然比较大, 但球管mAs不能无限制的减少, 否则会导致信噪比明显下降, 量子斑点增大;曝光剂量大, 而后次剂量过低的情况下, 因消除方法的问题, 可致使前后影像重叠。因此, 为消除这类伪影操作者应使用合适的X线摄影条件, 在影像的后期处理时, 边缘增强提高了影像高频成份信号强度, 使影像小细节得以增强, 但过度使用则使影像噪声明显增多, 通过加强工作的责任心则可完全避免。

5.2成像板及读出装置的影响:成像板在通过激光扫描部件时必须弯曲, 加之成像板本身比较脆, 在到一定使用次数时就会出现裂痕。裂隙将由四个角向中心移动, 如果裂隙影响到诊断, 则应更换成像板。当灰尘附着在成像板上会阻碍激光的读取所产生的各类伪影, 有点片状黑或白色条纹等。成像板长时间不用, 会因天然辐射影响而出现小黑点, 故使用前应先用激发光线消除。激光打印机上的反射激光的多棱镜上有灰尘附着时, 会表现为条状白色阴影。因此应保持空气的清洁, 并定期用柔软洁净的棉球蘸清洁液或无水酒精对成像板、暗盒、激光扫描仪进行清洁。

5.3其他因素:床旁摄片产生伪影的环节较多除了以上CR设备因素外, 患者身上的各种导管输液管、止血沙袋、临时起搏器的电极, 包扎手刀口的绷带等都会产生伪影。因此应正确识别影, 尽量减少外部干扰。

摘要:随着计算机X线摄影 (CR) 的广泛应用, 系统以其信息量多、宽容度大、曝光量较小、辐射量低、强大的后处理技术等优点逐步取代传统的增感屏-胶片组合X线照相系统, 提高了影像质量, 并逐步应用于床旁摄片中。但仍因为存在操作空间较小、电源电压不稳定、患者病情较重、体位摆放困难、患者不易制动、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等诸多不利因素, 使其摄片质量不佳。本文对CR影像的质量分析与控制进行讨论。

乳腺癌的钼钯摄片X线诊断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45例均为女性, 年龄31~40岁9例;41~50岁18例;51~60岁10例;61~70岁6例;70岁以上2例。平均年龄53.3岁。扪及包块38例, 未及包块7例。其中伴乳头溢血3例。45例行吉特高乳腺机正 (轴) , 侧位X线摄片检查, 结合术后病检, 根据国际抗癌协会乳腺TNM分期为Ⅰ期。

2 X线表现

2.1 直接征象

2.1.1 簇样钙化 (17例)

出现簇样分布的细小沙样钙化, 部分合并有小杆状、小弧形钙化。8例与肿块并存;6例单独出现;2例合并小灶致密影;1例合并单支导管扩张。

2.1.2 肿瘤结节 (24例)

表现为肿瘤结节影, 其中≤1cm 8例;≤2cm 16例。8例肿瘤结节边缘有毛刺;10例边缘光整, 浅分叶;6例边缘部分欠清。

2.2 间接征象

2.2.1 小灶致密影 (11例)

表现为乳腺X线片上, 局部出现略高于腺体密度的大片状阴影, 中心密度略高, 边缘模糊, 范围大都<1cm。其中3例合并局部结构紊乱, 2例合并钙化。

2.2.2 结构紊乱 (7例)

表现为腺体局部结构紊乱。其中4例单独出现, 3例合并小灶致密影。

2.2.3 单支导管扩张 (2例)

出现乳晕后直径>2mm单支导管扩张影。1例合并肿瘤结节;1例合并钙化。

3 讨论

自20世纪60年代后, 乳腺钼钯X线摄影成为临床诊断乳腺癌的首选方法。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已从典型X线征象的分析研究进展为对早期癌、原位癌诊断可能性的探索。乳腺癌灶究竟多大才能在X线上被测知, 因影响因素较多, 未有统一意见。一般认为, 在脂肪型乳腺中, 乳腺癌的发现阈值为直径0.21~0.26cm。本组病例中发现肿瘤最小直径0.3cm。乳腺X线摄片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各家报道不一, 主要与X线机、胶片摄影质量和医师的经验有关。早期乳腺癌钼钯摄片主要有如下X线表现:

3.1 簇样钙化

许多早期乳腺癌是根据X线上簇样钙化而被诊断。钙化多细微, 表现为簇样, 形态呈小杆状、曲线状及泥沙样, 直径<0.5mm。多数作者同意在1cm 3区域内有5枚此种钙化, 即可定为簇样钙化而提示乳腺癌。簇样钙化也可出现在良性病变中。Sickles根据钙化的形态作为鉴别良恶性的指标, 呈簇样细砂样、小杵状、曲线状提示恶性。圆形、卵圆形提示为良性。本组17例钙化中, 10例表现为不太醒目的细小数不清成簇样分布的泥沙样钙化, 7例混合有小杆状、曲线状钙化, 钙化率占本组乳腺癌的38%, 与文献所报道40%近似。我们认为簇样细小数不清的泥沙状钙化有助于定性诊断。

3.2 肿瘤结节

这些结节在老年性乳腺萎缩脂肪取代的乳房中容易显示, 在致密型乳房中若不伴有钙化极易漏诊。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上, 显示为中心致密影, 边缘弧形突出, 密度较高可确定为乳腺肿瘤结节, 对于其性质, 应从体积、位置、密度、边缘、形态和动态变化方面来诊断。肿瘤的体积与位置对鉴别诊断帮助不大。密度为脂肪或混合密度, 类圆形、光滑, 出现“晕征”, 常为良性病变。表现为较高密度, 形态不规则, 边缘分叶状、星芒状或毛刷状为恶性征象。另外, X线片上见到的瘤影较临床扪诊触及的肿块为小, 则是恶性病变的重要指征。一般良性病变中, X线片上瘤影常符合或甚至大于临床扪诊的大小。当肿瘤结节难以鉴别良恶性时, 需细针穿刺细胞学或手术活组织检查。

3.3 小灶致密影

女性乳房随年龄增大, 腺体萎缩退化, 由脂肪组织取代。因此, 当退化的乳腺X线片上出现新的小灶致密区应考虑有恶性的可能, 也许是乳腺癌最早期的指征。乳腺内是否出现新的致密影常需动态观察前后对比。两侧乳腺内多发致密影常是纤维囊性病变的征象, 而孤立的新出现的致密影, 应引起重视。我们认为35~39岁的妇女应作首次 (基线) 乳腺X线摄片, 以便与以后的乳腺X线片作为比较, 有可能早期发现乳腺癌。本组11例表现为局部略高于腺体的小灶致密影, 其中有2例在随访摄片复查时发现。

3.4 结构紊乱

由于人体组织对恶性肿瘤的纤维增生反应, 使脂肪与正常乳腺实质之间的界面扭曲, 在脂肪型乳房中此种增生反应造成乳腺X线表现典型的毛刺征, 有助诊断。在致密型乳房中, 块影被腺体掩盖, 恶性的惟一指征有可能表现为局部结构紊乱。乳腺慢性炎症、瘢痕、脂肪坏死等也可产生相似的结构紊乱, 有时与癌性单纯结构紊乱难以区别。致密型乳腺出现结构紊乱时, 可行B超探查有无肿块。另外可多次穿刺以排除癌的可能。

3.5 支导管扩张

乳腺导管为管状及分支结构, 在乳头处管径最粗, 辐射状向乳腺实质深处走行, 并逐渐变细。如果发现乳晕后有单支导管扩张, 它可能是管内癌的惟一指征。但与良性病变引起的导管扩张尚难鉴别。可进一步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 若导管扩张、管壁不规则、僵硬或腔内有不规则充盈缺损影则高度疑癌。单支导管扩张若伴有其他癌的伴随征象则诊断不难。

3.6 不对称致密影

在脂肪型乳房中辨认小的癌灶较易, 但在致密型乳腺中却相当困难, 对双侧乳房进行对比根据其不对称的密度, 有助于识别小的癌灶。正常情况下, 双侧乳房可能有轻度不对称, 3%~5%的甚至有明显不对称。因此不对称不足以提示活检, 但应严密观察, 短期复查当合并其他可疑征象时可疑为癌。

3.7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 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放射科医师, 除了

认识乳腺癌特征性X线征象外, 要仔细寻找更加细微的间接征象, 本组45例早期乳腺癌中有15例是以间接征象为首见征象。而小灶致密影又占其11/15, 因此笔者认为:为除外乳腺腺体断面造成的假象, 行乳房正 (轴) 、侧位摄片, 若在同一部位出现孤立性小灶致密影, 怀疑是早期乳腺癌的征象, 应引起足够重视。可行活组织检查或进一步追踪。

临床摄片 第6篇

1 机器组成特点及性能

1.1 高压发生器与控制台 (加拿大生产CPI)

高压发生器体积小, 全密闭, 频率100 kHz, 最大功率50 kW, kV范围40~150 kV, mA范围25~630 mA, mAs范围0.1~630 mAs, ms范围1.0~6300 ms。

控制台面板全英文显示, 预设256个人体部位摄影条件, 按照头、胸、腹、骨盆、上下肢、脊柱等分类进入子菜单, 再进行摄片部位分类, 并分别设置了胖中瘦三级摄片条件。

1.2 X线球管 (美国瓦里安)

焦点0.6×0.6/1.2×1.2, 管电压40~150 kV, 管电流25~630 mA。时间1.0~6300 ms, 球管功率22/50 kW, 球管热容量150 kHU。

1.3 束线器 荷兰PHILIPS, 自动延时定位灯。

1.4 数字指示球管角度及摄影床摄影的焦片距。

1.5 摄影床与立柱 (上海中科生产)

摄影床掉电吸合、通电后四方位悬浮, 保证掉电情况下床面的稳定性。以往国产机器大多数是通电吸合, 电磁刹车受重力移动及长时间通电的影像, 经常损坏。

立柱旋转角度±180°, 非常适合于担架位摄影。立柱位于摄影床一端时上下活动范围70~190 cm, 最大范围的适合了小儿胸部摄影。

1.6 滤线器 (固定式韩国生产)

摄影床下滤线器规格15”×18”, 焦距120 cm, 线密度103, 栅比10:1。

胸像架滤线器规格15”×18”, 焦距180 cm, 线密度103, 栅比10:1。

1.7 胸像架 (上海中科生产) 。

2 设备安装步骤如下

2.1 摄影床定位并固定;

2.2 安装床下滤线器及床面板;

2.3 安装立柱、球管并配重;

2.4 安装高压发生器, 控制台并连线, 通电调试;

2.5 定位胸像架并固定。

3 使用后发现的问题

3.1 控制台预设条件不符合我们, 必须根据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曝光条件, 根据说明书进入编辑菜单进行修改。

3.2 球管贴近摄影床后, 逐渐向上移动至胶片距120 cm时, 球管纵轴线与床面纵轴线偏移1.7 cm。

3.3 使用床下滤线器摄影时, 床面中心与胶片中心偏移2.2 cm。

3.4胸像架中心线与球管中心线偏移0.7 cm (1 800 cm距离) , 并且照片右肺野比左肺野黑。

4使用并重新安装调试的体会

机器第一次安装后, 使用一个月, 发现上述问题, 又重新调试, 部分组件重新安装, 我们认为在机器的安装调试过程中, 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每一步完成后, 都要进行校验其精度力求100%准确。有些部件安装完成后, 不校验, 直接导致下一步的错误, 后果无法挽回, 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如下。

(1) 摄影床定位:要考虑到机房空间、控制室的视野、担架位的便利、胸像架的位置、球管阳极效应。

摄影床固定前一定要测量床面是否水平, 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我们的机器第一次安装时床面两侧边缘水平线高度相差1.2 cm, 造成后面安装的所有错误, 如立柱不垂直、中心线偏移, 胸像架不垂直等, 第二次安装调试时纠正。

球管阳极效应也很重要, 有些安装工程师很不重视, 甚至相反意见, 注意立位时球管阴极在下, 阳极在上的原则。

(2) 安装立柱、球管、配重、束线器、床下滤线器、床面板, 这些步骤虽然简单、快捷, 但不严格把关, 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 我们深得教训。

首先安装立柱、球管、配重、束线器后, 保证球管焦点中心、束线器“+字中心”、床下滤线器暗盒中心在一条垂直线上, 并将球管从床面最低点上升到最高点, 应始终保持束线器“+字中心”在暗盒中心投影位置不变。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者不在同一条垂直线上会造成原发射线被吸收, 投照位置偏移等错误。

其次固定安装床下固定滤线器, 保证滤线器纵轴线与束线器纵轴线完全重合。

第三步安装床面, 测试床面纵轴线与暗盒纵轴线重合情况。

摄影床、立柱是国内生产, 虽然有较大改进但仍然存在做工粗糙, 不够精细等缺陷, 球管点、束线器“+字中心”、床面中心、床下滤线中心、暗盒中心应保持在一个纵切面上, 但该机很难做到。我们经过多次调试仍有偏差。

4.3胸像架定位固定与安装

首先用水平仪测定保证胸像架的垂直, 胸像架距离摄影床一定的距离, 保证病人推车顺利进出, 球管距离胸像架180 cm时, 测定胸像架同一水平线上左右两边缘距胸像架中轴线距离应相等。

通过以上调试, 部分组件重新安装, 机器使用更加方便准确, 照片质量明显提高。我们体会是机器设备的安装必须心中有数, 逐步进行, 切不可操之过急, 只求能够使用, 不求精确, 每一安装步骤完成后, 必须校验精确, 在进行下一步的安装, 否则将造成以后一系列无法弥补的安装错误。

摘要:目的:探讨摄片机规范安装程序与步骤。资料与方法:上海中科ZKXZ—50P高频摄片机安装使用一个月后, 发现问题, 重新安装调试, 每一步骤完成后进行校准, 力求准确, 再进行下一步的安装。结果:重新安装调试后, 机器使用更加方便准确, 照片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机器安装要有总体规划, 逐步进行, 并校准每一步骤的完成情况。

临床摄片 第7篇

人体腰椎具有吸收震动、减缓冲击以及均匀分布外力等重要力学功效。腰椎不稳是人体易发的一种疾病。作为一种医学诊断工具,X线影像可以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综合康复治疗效果的量化依据[1,2,3,4],它对腰椎间盘病变、外伤以及肿瘤等疾病的诊断越来越被临床所认可,对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学者对于如何快速、准确检测腰椎影像作了大量的研究。如,陆银春[5]结合生物力学、人体工程学及电子技术,研制一种以间歇式加热、间歇式自动充放气牵引为特点的便携式颈椎、腰椎综合治疗仪,用于治疗颈椎及腰椎病。刘晓君等[6]研究了一种矫正腰椎后凸的机械装置,用于牵引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刘英才等[7]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腰椎牵引床,可以同时实现自重牵引及卧位牵引、侧屈牵引,牵引时可暴露治疗部位、改变腰椎曲度等。边卫国等[8]经研究认为,采用计算机辅助腰椎CT自动化扫描,具有精确、快速、可信度高等优点,排除测量者和测量方法对结果的影响,有助于患者腰椎病变的诊断。许多学者如赵耀德、王春[9]提出将数字化倾斜应用在腰椎CT扫描上,扫描的同时同步显示一系列与扫描平面有不同倾角的图像,克服传统CT扫描遇到的问题。陈亮、谢应朗[10]认为结合原始图像数字化倾斜扫描,实现多平面重组,立体地全面观察椎体及附件的构成和相邻结构状况,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数字化倾斜扫描腰椎技术采用了无间隙的连续扫描,一次扫描既能显示扫描范围内所有无倾角的图像,同时又可显示带倾角的椎间盘的凸显,不遗漏病变。此种检查方法虽然成熟,但缺乏对腰椎系统全面的评估,尤其是在运动状态下。

常规腰椎检查时,依据部位和影像来观察病变,存在如下缺点:(1)做腰椎扫描时,患者体位保持不动,只扫描了腰椎及其相邻椎体的部分层面,遗漏椎体的其他层面。若椎体的其他层面有病变时,可能造成漏诊。(2)在椎体扫描时,CT机不倾斜。由于椎间隙有一定倾角,不易同时完整显示各椎间盘。(3)如要同时检查椎体和椎间盘的病变,则需不停地变换机架角度。从理论上讲,部分区域会被重复扫描,部分区域会被遗漏。由于部分区域的遗漏,无法对患者病变进行准确会诊,因此影响到腰椎疾患的预防、筛查、疗效跟踪,更谈不上动态影像数据的提取及分析。

为此,结合腰椎X线影像的实践,针对传统腰椎片拍摄时存在的缺点,提出设计一种动态往复式运动椅,通过运动椅带动患者腰部前后往复运动,实现对患者腰椎椎体的动态实时摄片,所得动态X线影像可作为腰椎疾患的临床诊断依据。在扫描的同时获得不同角度的X线影像,有别于常用的斜面重建。利用腰椎椎体的动态影像,分析其椎体的运动参数,判断疾患部位。利用该装置,拍摄计划定位准确,扫描完整,可以提高扫描质量及诊断率,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 机械结构设计

用于动态腰椎拍摄运动椅的结构主要包括:调角器、滑轨、背板框架、背板架(木架)、背板与滑轨连接件等部件,如图1所示。其中靠背与滑轨为直线滚动轴承配合,可以沿着滑轨自由滑动。所用调角器由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及中间的弹簧和锁止解锁机构组成,其工作原理是解锁机构解锁后,在外力作用下靠背就能够向后或向前旋转。机构中框架部分采用钢管焊接所成,靠背和坐垫采用复合木板制作。

1.控制手柄;2.座椅地板;3.编码器;4.座椅靠板;5.滑轨;6.滑杆;7.变角器;8.转动轴;9.支架

辅助运动椅椅架选用不锈钢材料,截面尺寸为30 mm×30 mm,长度根据扫描设备尺寸选择。

做腰椎X线影像扫描时,辅助运动椅主要配合X线机带动患者后背沿轴往复转动。结构设计时,考虑到不同人群、不同体质患者的要求,控制面板中有后退、前进以及暂停按钮,分别控制后背绕轴后仰、前倾以及暂停动作,操作快捷。同时,为了不同体质的患者,腰椎X线影像扫描时,给患者配备类似于汽车座椅中应用的安全带固定在靠背和底座的木板间隙中。另外,从患者的舒适度考虑,可以在安全带上固定头枕,方便患者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拍摄腰椎X线影像。为了方便不同体质患者的需要,该辅助运动椅配备了遥控器,由护士全程控制运动椅的运动及暂停。

3 控制系统设计

本文所设计运动椅的转动方向、转动速度通过一套控制系统来实现,用于控制的控制盒安装于座椅下部支架上。旋转速度控制按钮安装在座椅右手侧支架上。控制按钮有3个,分别为向前运动控制、向后运动控制以及速度控制。

3.1 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

该医用自动运动椅的控制系统以AT89C2051单片机为核心,包括键盘扫描电路、振荡电路、电动机驱动电路和处理电路等,总体控制框图如图2所示。设计中要考虑开关、按键、指示灯等的合理安放和布局。

键盘采用非保持按键,用于控制电动机的速度及站立与移动的切换等。开关采用4层单刀多掷开关,由于每个电动机有制动和方向控制信号,2个电动机共4路信号,所以开关的每一层接一路,4层开关接4路信号。当拨动开关时,就可以进行4路信号的同时转换,由此实现键盘控制。本运动椅由单片机发出控制信号,发出的信号分别接到2个H桥的制动信号和方向信号端,分别控制2个电动机的运转方向和刹车。另外,有1个由NE555p芯片构成的振荡电路,产生1个控制信号,接到2个H桥的PWM信号处,这个信号可以实现调速功能。电动机的运转情况可以在这3个信号的控制下完成。通过H桥分别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和停止。

驱动器由于采用了LMDl8200功率集成电路,所用器件减少,驱动器的体积减小,同时可靠性大大提高。

3.2 直流电动机驱动系统设计

3.2.1 驱动电路特性

在直流电动机驱动电路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功能:对于单向的电动机驱动,只需要用1个大功率三极管或场效应管或继电器直接带动电动机即可,当电动机需要双向转动时,可以使用由4个功率元件组成的H桥电路或者使用1个双刀双掷的继电器。如果不需要调速,只要使用继电器即可,但如果需要调速,可以使用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开关元件实现脉冲脉宽调制(PWM)调速。本多功能辅助座椅,通过单片机提供方向和制动信号,用1个振荡电路提供PWM信号实现调速。这些信号通过H桥驱动直流电动机,从而实现座椅的旋转运动。

(2)性能:对于PWM调遣的电动机驱动电路,主要有以下性能指标:(1)输出电流和电压范围:它决定着电路能驱动多大功率的电动机。(2)效率:高的效率不仅意味着节省电资源,也会减少驱动电路的发热量。要提高电路的效率,可以从保证功率器件的开关工作状态和防止共态导通2个方面入手。(3)对控制输入端的影响:功率电路应对其输入端进行良好的信号隔离,防止有高电压大电流进入主控电路。可以采用高的输入阻抗或者光电耦合器实现隔离。(4)对电源的影响:共态导通可以引起电源电压的瞬间下降造成高频电源污染,大的电流可能导致地线电位浮动。(5)可靠性:电动机驱动电路应该尽可能做到无论加上何种控制信号、何种无源负载,电路都是安全的。

3.2.2 直流电动机驱动系统

直流电动机的驱动系统如图3所示,H桥接收到方向、制动和调速信号后,控制直流电动机,从而实现对轮椅的控制。这里方向和制动信号由单片机或振荡电路提供,而调速信号由振荡电路发出。

4 主要功能

运动椅靠背在变角器的控制下可以绕转动轴自由往复转动,角速度为0.3~1.3°/s。其中,单次摆动时速度恒定。

单次前后摆动过程中,患者可以通过按钮控制后背前后摆动或暂停。辅助运动椅实例如图4所示。

1.角速度控制按钮;2.LED显示屏;3.顺时针旋转按钮;4.暂停按钮;5.逆时针旋转按钮;6.角速度变换按钮

如图4(a)所示,控制面板配置有角速度快慢控制按钮,控制背板绕轴转动角速度的大小。显示屏可以即时显示后背与水平座之间夹角大小。另外,面板上配备有3个按钮,分别控制背板的前仰、暂停及后倾动作。方便患者简洁、及时控制后背的转动。

利用此套转动椅辅助患者腰椎X线拍摄,可以获得腰椎椎体无间隙连续转动影像,精确诊断患者病变,避免误诊或漏诊,从而为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与后续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常规腰椎片主要依据部位和影像来观察病变,拍摄时患者体位保持不动,只扫描了腰椎及其相邻椎体的部分层面,遗漏椎体的其他层面。从理论上讲,部分区域会被重复拍摄,部分区域会被遗漏。由于部分区域的遗漏,无法对患者病变进行准确定位,因此影响到腰椎疾患的预防、筛查、疗效跟踪,更谈不上动态影像数据的提取及分析。

为此,结合腰椎摄片实践,针对传统腰椎片拍摄时存在的缺点。提出设计一种动态往复式自动运动椅,通过此装置带动患者腰部前后往复运动,实现对患者腰椎椎体的动态实时摄片,所得动态X线影像可作为腰椎疾患的临床诊断依据。应用该装置辅助腰椎拍摄,扫描计划定位准确,扫描完整,可以提高扫描质量及诊断率,从而达到更好为患者服务的目的。

摘要:目的:获得患者腰椎椎体的连续运动影像,实时、准确跟踪椎体运动,实现将腰椎X线影像作为腰椎病患者综合治疗、康复效果的量化依据。方法:结合电子、机械应用技术,设计合理的腰椎X线扫描辅助运动椅整机方案。包括转动机构及转动速度、角速度控制系统。结果:实际应用时该运动椅转动速度精确可控,运行安全、可靠。结论:应用此辅助运动椅进行腰椎X线影像扫描时,可以获得腰椎椎体连续运动影像,实现腰椎在被动模式下的生物力学评估,准确诊断腰椎椎体病变,避免了误诊或漏诊,从而为腰椎椎体病变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与后续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腰椎,运动影像,运动椅

参考文献

[1]梁连锦,梁爱秋.应用CT影像量化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综合康复治疗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4,29(8):24-26.

[2]庞殿申,刘振坤,李云美,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6):15-17.

[3]张琳,白小华,袁瑞林.浅谈CT检查对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诊断与术后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0,16(2):23-24.

[4]刘兆芹,钱学江.64层螺旋CTMPR重组对腰椎滑脱的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4):71-73.

[5]陆银春.便携式颈椎、腰椎综合治疗仪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6):33-36.

[6]刘晓君,范平,刘海江,等.腰椎后凸矫形机械手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1):25-28.

[7]刘英才,李学惠,陈艳,等.立卧位腰椎牵引床的研制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5):17-23.

[8]边卫国,党晓谦,汤少杰,等.计算机辅助下腰椎CT图像自动化测量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0):40-44.

[9]赵耀德,王春.数字化倾斜在腰椎CT扫描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1):51-53.

上一篇:审美人格下一篇: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