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观察法范文

2024-06-25

直接观察法范文(精选7篇)

直接观察法 第1篇

关键词:Dycal氢氧化钙双糊剂,粉剂氢氧化钙

直接盖髓术对于外伤露髓和意外穿髓, 牙根未发育完成的患牙, 可先行直接盖髓术, 待牙根完成发育, 再进行常规的根管治疗术[1]。作者通过Dycal氢氧化钙双糊剂和粉剂氢氧化钙 (上海二医张江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直接盖髓比较, 得出结论Dycal氢氧化钙双糊剂用于盖髓疗效令人满意。故将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口腔门诊2005年2月至2012年10月接诊的73例患儿106颗患牙, 年龄7~10岁, 男42例, 女31例。因摔伤牙髓暴露患儿17例患牙21颗, 由于深龋去腐质穿髓患儿56例患牙85颗。穿髓孔直径均<0.5mm。根尖片显示牙根无折断, 根尖孔发育尚未完成。随机分成Ⅰ、Ⅱ两组。

1.2 操作方法

对于外伤引起的牙髓暴露者, 在局麻下制备洞形, 避开穿髓孔, 轻柔准确清除洞内牙体组织碎屑, 避免牙髓再次污染。对于去腐质穿髓致牙髓暴露者, 局麻下去净腐质, 用0.9%氯化钠冲洗龋洞, 用棉卷隔湿, 干燥。Ⅰ组用Dycal氢氧化钙双糊剂盖髓, Ⅱ组用粉剂氢氧化钙盖髓。即刻用氧化锌丁香油粘固粉盖于表面修复缺损处。12周后去除部分氧化锌丁香油粘固粉, 聚羧酸锌垫底, 光敏树脂进行牙体修复。

1.3 临床疗效评价

直接盖髓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成功:无自发性疼痛及冷热刺激痛, 牙髓活力无异常, 根尖片显示根尖组织无破坏, 根尖孔呈逐渐愈合趋势。失败:有冷热刺激痛或自发性疼痛, 牙髓活力减退或无反应, 不能使用患牙咀嚼食物, 根尖片显示根尖区出现阴影。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见表1、表2。12个月后Ⅰ组成功率90.6%, Ⅱ组成功率73.6%。结论:Dycal氢氧化钙双糊剂疗效明显优于粉剂氢氧化钙。

表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直接盖髓术是用药物直接覆盖在露髓孔或近髓处, 刺激造牙本质细胞分化生长进一步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使外界刺激被隔绝, 以便保存活髓的一种治疗方法。

牙髓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可以发生分化, 形成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 使损伤的牙髓愈合。直接盖髓术是将盖髓剂覆盖在暴露的牙髓上消除感染和炎症, 保持牙髓组织活力, 使其恢复健康。

目前认为, 对牙髓暴露、牙根发育未完成的患牙, 可进行直接盖髓术保存活髓, 等到牙根发育完成, 再进行常规的根管治疗术。对成熟恒牙尤其是龋源性露髓患牙进行直接盖髓, 往往由于残留在牙髓内的细菌及其毒性产物可能引起牙髓持续炎症, 导致治疗失败。另外, 长期存在的炎症或循环障碍常会导致牙髓钙化和牙内吸收。这些炎症、钙化和内吸收多发生在与盖髓剂紧邻的部位, 影响以后的桩钉固位修复。因此, 为了避免牙髓继续钙化或发生内吸收, 直接盖髓治疗后。只要根尖孔发育完成, 随即进行根管治疗。

1930年, Hermann首先使用氢氧化钙成功地进行了直接盖髓治疗, 并指出, 用氢氧化钙作为盖髓剂可以诱导牙髓细胞分化生长成造牙本质细胞形成修复性牙本质。氢氧化钙直接接触牙髓组织后, 牙髓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 坏死下方出现炎症反应, 并在此界面上形成牙本质桥。牙髓组织中的细胞分化成牙本质细胞, 分泌牙本质基质, 由牙髓血运供给的钙离子进入牙本质基质, 钙化后形成修复性牙本质。氢氧化钙具有强碱性, p H值为9~12, 这种碱性物质可以中和炎症所产生的酸性产物, 有利于消除炎症和减轻疼痛。氢氧化钙的碱性作用对密集于成牙本质细胞层的碱性磷酸酶的活化有利, 可激活碱性磷酸酶而促进硬组织的形成, 因此认为氢氧化钙在形成牙本质桥的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刺激物或诱导剂。此外, 氢氧化钙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Dycal氢氧化钙双糊剂PH值稳定, 颗粒细小, 操作时容易覆盖整个穿髓孔, 且很快固化凝固速度快, 对牙髓几乎没有压力, 凝固后形成整块边缘密封性好, 硬度及强度均较好, 易雕塑成形, 能较好地消除微渗漏现象, 有利于牙髓组织恢复。粉剂氢氧化钙, 调制时水粉比例由于受操作者影响变化较大, 所以pH值变化范围也较大。并且颗粒粗大, 操作时覆盖穿髓孔时对牙髓挤压作用很强大, 并且不易雕塑成形, 凝固速度非常慢, 凝固后材料仍很松散周围仍存在微渗漏现象[2,3], 硬度及强度均较差不仅增加了操作难度而且增加了再次感染的机会。因此在研究, 出现1年后Dycal氢氧化钙成功率能在90.6%, 粉剂氢氧化钙成功率在73.6%, 二者差别显着。说明Dycal氢氧化钙用于直接盖髓疗效显着。

参考文献

[1]攀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史俊南.现代口腔内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63.

25G针内针直接单次腰麻的观察 第2篇

关键词:针内针,单次腰麻,损伤

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是临床麻醉中应用极为广泛的方法, 但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的发生率为25%~44%, 主要与穿刺引起的腰背部韧带损伤关系密切。尤其是腰麻后头痛更是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在3%~30%[1], 使患者承受莫大的痛苦。因此规范、轻柔的操作以及采用针内针穿刺减少损伤是减少腰背痛发生率及术后头痛的很好的一种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Ⅰ~Ⅱ级患者300例, 年龄18~72岁, 男145例, 女155例, 行脐以下手术,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150例。A组为观察组, 非去枕平卧;B组为对照组, 去枕平卧6h。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选择L2-3或L3-4间隙, 选用国产一次性AS-ES麻醉穿刺包, 用针内针法, 具体步骤为:用5mL注射器的7号针头垂直打局麻并开皮。不打皮丘, 直接垂直刺皮, 进皮内后, 注射麻药, 然后皮下注药, 再向内, 过棘上韧带, 注药, 开垂直针道。用25G内针沿7号针头的通道进针, 左手握针尖后2cm外的地方 (不碰针尖, 减少污染) , 右手辅助, 找到小针道, 刺入皮内。握针姿势为左手发力, 握针靠皮, 右手掌握方向, 大把攥住。内针比较软, 需要正确的力量和好的扶持。并且用7号针头刺入时一定要找准位置, 不要有偏差, 因为内针进入体内后就不能改变方向了。如果一次不能穿刺成功, 则要把内针重新退至皮下, 重新改变方向进针, 如果体内变向内针就会弯了。这样反复穿刺 (熟练后多数1~2次就能成功) 直到成功到达蛛网膜下腔, 手上感觉还是很明显的, 因为针尖钝的。但最终的判定还是要有脑脊液流出的。过每一层的时候, 感觉都比7号普通针头明显, 如果韧带强健, 推送阻力是比较大的。不过韧带夹的住针的, 还是很罕见。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0.75%耐乐品重比重液2~2.5mL, 拔出针内针。

1.3 操作中注意事项

(1) 患者选择, 一般脊椎间隙清晰, 背部较“薄”, 没有骨质增生等, 相对容易成功;而间隙不清, 肥胖的患者, 用针内针难度大些, 不过熟练后也很容易。如果反复细针穿刺, 要注意断针的风险; (2) 消毒严密, 擦干或者风干, 切忌带消毒液进入蛛网膜下腔; (3) 抽麻药前一定要加用细菌滤器, 尽可能过滤掉玻璃碎屑; (4) 局部麻醉不可少:局麻不仅可以减少穿刺疼痛, 更可在局麻的同时用普通注射器针头进行“探路”, 从而有利于细针穿刺; (5) 穿刺时, 手不宜离针尖过近或者过远, 过近容易污染针尖, 过远则失去对针尖的掌控, 穿刺针就不容易深入, 而且容易前端转弯, 甚至成角弯曲; (6) 切忌反复穿刺, 如果3次不成功, 就果断放弃, 以免断针的危险。 (7) 穿刺角度以直进直出为宜, 如果斜进相对成功率较低; (8) 文献亦有报道, 细针穿刺时所需局麻药剂量大于腰硬联合阻滞, 一般如果腰硬联合阻滞需要1.8mL, 则单次腰麻需要2.0mL。这个剂量很重要, 因为单次给药后很难象腰硬联合阻滞一样可以从硬膜外给药弥补。

1.4 术中情况

常规开放静脉, 监测血压, 脉搏, 脉搏血氧。麻醉前常规输液500mL, 术中维持根据丢失量、失血量、生理需要量等衡量补入, 晶胶比2∶1。术毕A组有64例行镇痛泵自控镇痛, B组有69例行镇痛泵自控镇痛。患者返回病房, A组不去枕平卧, B组去枕平卧6h。

1.5 术后观察

每天一次, 3~7d, 询问有无头痛、腰背痛、恶心、呕吐及其他不适, 并适时记录。

2 结果

25G笔尖式针内针行直接单次腰麻后去枕不平卧及去枕平卧6h的头痛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0.05) 。而且无1例发生术后腰背痛。穿刺时间变短, 术后不必担心忘记拔出硬膜外导管的情况。患者听不到穿刺针切割棘上韧带的咔嚓声, 免得使患者过分紧张。

3 讨论

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是临床麻醉中应用极为广泛的方法, 但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的发生率为25%~44%, 主要与穿刺引起的腰背部韧带损伤关系密切。尤其是腰麻后头痛更是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在3%~30%, 使患者承受莫大的痛苦。腰麻后头痛是由于脑脊液通过硬膜穿刺孔不断丢失, 使脑脊液压力降低所致, 为防止蛛网膜下腔穿刺脑脊液渗漏造成低压型头痛, 以前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h[2]。但现在的腰麻所采用的25号笔尖式针内针法, 由于穿刺针极细且针尖为锥形, 侧孔靠近针尖, 这样就减少了脑脊液的外漏, 减轻了硬脊膜的损伤。硬脊膜的穿刺损伤愈合需要2周时间, 去枕平卧6h的常规是否合理?而长时间去枕平卧对患者而言极不舒适, 不利于术后心理的康复。

本组观察的病例均为无头痛发生。阮祥才等[3]观察了60例患者, 仅2例发生了程度轻微的头痛, 无1例发生腰背痛。因此我认为应用25G笔尖式针内针行直接单次腰麻后无需常规去枕平卧, 可以垫枕休息, 减轻患者恢复期的不适, 促使其更好、更快的康复。而且针内针单纯腰麻具有阻滞完善、起效快、局麻药用量小, 人体组织损伤小, 术后腰酸腰痛明显减少等优点。因此规范、轻柔的操作以及采用针内针穿刺减少损伤是减少腰背痛发生率及术后头痛的很好的方法。不过, 也要注意到, 针内针穿刺腰麻绝对不是一种正规的操作方法, 因为其优点有限, 而万一断针后果严重, 另外穿刺成功率也是因人而异, 包括患者条件与麻醉医师经验。所以, 仅可在适当情况下应用。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097.

[2]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3.

直接观察法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来就诊并确诊为患肢体骨及骨关节结核的患者, 其中男性13例, 女性5例;年龄53~78岁, 平均年龄 (39.75±3.62) 岁。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午后低热、乏力、盗汗等临床表现。病灶部位:髋关节6例, 肘关节2例, 踝关节5例, 肩关节1例, 腕关节3例, 胫骨1例。其中, 肩关节结核1例在治疗过程中, 出现窦道、肩关节结核不愈合, 给予局麻下摘除死骨, 继续病灶给药后痊愈。

1.2 方法

(1) 病变部位浅的结核根据病变范围, 用注射器将适量异烟肼物直接注入病灶。

(2) 病变部位较深的, 脓肿较少者行CT引导下置入硬膜外导管, 病灶部注射异烟肼;脓肿形成较多者, 可行置入双腔冲洗管, 持续冲洗、病灶注射抗结核药。首先, 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 在CT下寻找并确认发生病灶的部位, 做好体表穿刺标记, 改用薄层扫描。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常规消毒铺巾, 脓肿较少者, 用20号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 在CT扫描确定穿刺无误后, 置入硬膜外导管, 拔出穿刺针, 导管接头皮针, 固定导管于皮肤, 包扎穿刺点及导管;脓肿较多者, 穿刺后CT扫描确定穿刺无误后, 置入导丝, 拔出穿刺针, 将扩张管在导丝引导下置入病灶, 再在扩张管引导下置入工作套管, 拔出导丝及扩张管, 再次在CT扫描确定无误后, 置入12-16号双腔冲洗管, 缝扎固定与皮肤穿刺口, 一口接引流袋, 一口用于接冲洗液。

1.3 术后处理

(1) 病变表浅的结核根据病变范围, 用注射器将异烟肼注射液0.1 g直接注入病灶, 每周1~2次, 注射结束后, 以无菌辅料包扎, 无需住院。

(2) 病变部位较深的, 留置硬膜外导管患者, 每日将异烟肼注射液0.1 g经硬膜外导管推入1~2次, 每3~5 d更换辅料1次, 注意硬膜外导管的保护, 防止滑脱。有1例肩关节结核在治疗过程中, 出现窦道, 局部不愈合, 在局麻下摘除死骨, 继续病灶直接给药后痊愈。

(3) 留置双腔冲洗管者, 将病灶部用500 m L生理盐水加0.3 g异烟肼注射液进行24 h持续冲洗, 冲洗约14~60 d。冲洗液清亮后可将冲洗引流管拔除, 留置硬膜外导管, 经硬膜外导管继续推注异烟肼注射液0.1 g, 1~2次/d。拔除硬膜外导管的标准是体温正常、血沉正常, 置管周围无分泌物。

上述治疗同时, 全身抗结核治疗1~1.5年。每月门诊复查肝肾功能、血沉、X线片。

1.4 临床治愈标准[1]

(1) 患者全身症状良好, 无发热, 食欲正常, 局部无疼痛; (2) 多次检查血沉在正常范围内; (3) X线片显示脓肿已吸收, 骨质已愈合, 病变区轮廓清晰, 无异常阴影; (4) 恢复正常活动和轻体力劳动3~6个月无复发; (5) MRI显示病变骨与关节及周围组织与正常骨、关节信号相同。

2 结果

18例患者经病灶直接注射药物时间为2~8个月, 平均4个月;全身持续治疗1~1.5年。治疗期间患者没有出现并发症, 无交叉感染, 置管部位无窦道形成, 随访6~60个月, 平均27个月, 末次随访时, 所有患者达到临床治愈, X线片显示骨质愈合, CT复查示脓肿消失, MRI显示病变部位与周围正常组织信号相似。

3 讨论

3.1 病灶直接给药治疗肢体骨及骨关节结核的优缺点

治疗肢体骨及骨关节结核单纯应用全身治疗, 病变部位难以达到药物的有效浓度, 病情难以控制, 易致病情迁延;应用病灶清除术创伤重、痛苦大、费用高、复发率高;经皮穿刺置管病灶直接注射药物治疗肢体骨及骨关节结核, 创伤小、痛苦轻、费用低、持续治疗时间较短、复发率低[2]。适用于全身情况较差并伴有严重并发症, 无法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其缺点是局部死骨无法清除。

3.2 术中注意事项

一是注意无菌操作, 避免交叉感染;二是操作过程中动作要准确轻柔, 以免引起周围大血管、神经损伤和其它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病灶直接给药治疗肢体骨及骨关节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军训部门诊部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18例肢体骨及骨关节结核治疗的临床资料, 其中病灶较浅表的应用注射器直接局部注射的9例, 病灶较深的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治疗的9例。结果 局部病灶直接给药治疗骨及骨关节结核疗效显著, 无复发, 无并发症。结论 病灶直接给药治疗骨及骨关节结核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创伤小, 疗效显著。

关键词:骨及骨关节结核病,病灶,直接给药

参考文献

[1]张西峰.经皮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持续局部化疗治疗活动期多椎体脊柱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7, 17 (11) :222.

直接观察法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入院的80例100个早期隐裂牙患者,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1.82±4.0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活髓隐裂牙诊断标准,经常规体检、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调查,X线片显示基牙根尖周组织正常,修复区以外牙周健康,无龈萎缩,龈出血指数0级,无口腔系统性疾病以及严重全身疾病。上颌磨牙44例,下颌磨牙37例,上双尖牙19例,隐裂为近远中间者72例,位于牙尖部21例,颊舌间7例。将80例100个早期隐裂牙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个患牙采用综合治疗;B组50个患牙直接烤瓷冠修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依据患者病史,临床检查有咬合撕裂样疼痛,碘酊染色,光透照法等确诊。上述病例就诊时牙髓活力正常,无冷热激发痛,无叩痛,X线摄片尖周无阴影。

1.3 治疗方法

将100颗隐裂牙分成两组,A组50颗,采用综合治疗,在整个治疗期间反复多次调整咬合,降低牙尖斜度及高度,消除咬合创伤,避免牙体进一步损伤,或进行脱敏,磨除隐裂后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B组50颗常规2%利多卡因(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388,生产批号:0909303)局部麻醉后,前牙切缘和后牙颌面去除2~2.5mm;唇、颊面去除2mm;近中、远中邻面,去除1.5mm;舌、腭侧,至少去除0.7mm,如咬合正常,舌腭侧应留有1.2mm间隙;肩台,唇颊、近、远中邻面、肩台应在龈下0.5~0.8mm,宽约0.7~2mm平整,光滑,肩台与牙面成90度凹面。各面的聚合度,其轴面应呈3~5的聚合度。前牙唇切面角,基牙唇切1/4与牙体轴呈45度的斜面。备牙完成后制取印模,制作临时冠行丁氧膏粘固,并进行与相邻唇始基牙的比色,一周后粘结全冠。

1.4 疗效标准[2]

成功:3周内疼痛症状消失或缓解,6个月内无牙髓炎症状。

失败:3周内疼痛症状无缓解或缓解6个月内症状反复发作,甚至发展为根尖周炎。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随访两年,A组5 0例2年成功率为74.0%(37/50),B组2年成功率92.0%(46/50),两组隐裂牙2周,1月,6月,12月,24月治疗效果比较情况,见表1。

3 讨论

牙隐裂只是引起牙齿疼痛诸多原因中的一种,早期症状有时与慢性牙髓炎类似;有时隐裂还与龋齿、牙齿敏感症、牙周病等可能引起牙齿疼痛的原因并存[3];有时发生在已充填的牙齿上,须去除充填物才可发现。临床上对待就诊的患者,必须结合主诉,问诊,运用多种检查方法,仔细检查口腔内的牙齿,明确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给予妥善处理,及早减轻患者的病痛。牙隐裂治疗不当,则易造成牙齿劈裂,以至不得不拔除患牙的临床后果。一般来说,只有当隐裂牙发生疼痛或造成咀嚼功能障碍时,患者才会前来就诊。多数患者就诊时主诉患侧较长期咀嚼不适,咀嚼时突然出现短暂的撕裂样疼痛,遇冷刺激时较敏感,不易定位[4]。但可运用碘染色法确定隐裂部位[5]。金属烤瓷全冠大小与对侧同名牙相似,颜色美观逼真,过渡自然,边缘密合,对牙龈无压迫变色现象,能行使一定的功能自洁作用好,无食物嵌塞现象,保持冠周组织的健康。主要优点:(1)外形逼真,颜色好。瓷冠是由瓷粉堆塑烧制而成因此可做出所需的各种形态[6]。应用的比色板可根据患者余留牙色及患者的需要选择满意的颜色[7]。而且瓷层的堆塑是根据天然牙的结构层次制作而成的,所以颜色有深浅过,自然不呆板。经上釉后其光洁度与天然牙相当,且牙面不易附着菌斑。(2)不易变形,色泽稳定。瓷粉经烧制后性能稳定,不变形且色泽稳定,尤其是贵金属烤瓷冠颜色稳定不变[8]。(3)物理性能较好,抗断裂能力较强且耐磨耗。本研究显示,全冠修复在牙隐裂不同时期的治疗成功率较高,随访2年成功46颗,成功率为92.0%[9]。整个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因刺激过大而影响牙髓,减少了牙髓病变的发生,提高了早期牙隐裂治疗的成功率[10]。至于统计学分析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可能因为资料总结的病例数太少,导致统计学分析时某一项频数太少,影响了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卢群.牙隐裂早期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2):159~160

[2]陆晓曙,姜海鹰.活髓隐裂牙预防性全冠修复的临床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31(4):404~405

[3]徐海,王贻宁.隐裂牙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10):596~598

[4]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

[5]邵明英.牙隐裂治疗方法的探讨[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4;5(3):204

[6]刘娜,黄文杰,彭旭霞,等.牙釉质的表面处理及再矿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839~1842

[7]陈少武,吴敏,王亚琛.铸造钴铬合金烤瓷冠与铸造钛合金烤瓷冠边缘适合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08):1196~1198

[8]葛立宏.儿童口腔医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9

[9]于世凤.口腔组织病理学(供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7

直接观察法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7例患者均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就诊本院口腔科。患者就诊原因均为咬物出现不同程度疼痛以及牙髓出现相应症状, 经咬合试验、温度测验以及其他临床检查均诊断为牙隐裂。患者年龄25~65岁, 平均 (45.24±4.12) 岁, 治疗前已有咬合不适等症状1~10个月, 平均 (7.01±2.08) 个月。经检测患牙共88颗, 患牙部位不同, 上、下颌磨牙分别25颗、17颗, 上、下颌双尖牙分别22颗、24颗。无症状单纯隐裂牙52颗, 有明显症状隐裂牙36颗。患牙无过敏、折裂等症状。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方面差异不显著,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脱敏等口腔综合方法治疗, 并将隐裂部位磨除, 对于破损牙冠采用填充方法修补。

1.2.2 观察组

直接采用PFM修复:麻醉隐裂牙部位, 根据患牙标准制作金属烤瓷全冠模型, 然后粘固待1周后佩戴全冠, 调整患者舒适为止。修复后2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 记录患牙牙髓情况。

1.3 修复后评定标准

痊愈:患牙无自觉痛感, 咬合动作正常, X线片检查显示无异常。显效:患牙偶有刺激痛, 咬硬物时偶尔不适, X线片显示正常。无效:患牙自觉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仍有牙髓炎症状, X线片显示牙周有阴影。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t检测计量资料。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使用PFM修复的观察组44颗患牙中, 痊愈31颗 (70.5%) , 显效10颗 (22.7%) , 无效3颗 (6.8%) ;对照组痊愈26颗 (59.1%) , 显效9颗 (20.5%) , 无效9颗 (20.5%) , 前者总有效率93.2% (41/44) 明显高于后者79.5% (35/44) ,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随访过程中, 记录观察组仅1颗 (2.3%) 出现牙周炎症, 并无牙髓炎、牙冠折断等情况发生, 观察组患者患牙修复成功率为97.7% (43/44) ;对照组2颗 (4.5%) 出现牙周炎, 2颗 (4.5%) 出现牙髓炎, 1颗 (2.3%) 牙髓坏死折断, 对照组患者患牙修复成功率为89.6% (39/44) , 观察组患者患牙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口腔科中隐裂牙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牙齿受损原因, 症状不明显而不易受重视, 病情继续发展损伤牙周组织, 甚至可最终导致牙齿受损脱落[2]。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有效预防牙龈受损, 对牙髓有一定保护作用。PFM修复为隐裂牙常用治疗措施, 对早期患牙作用更突出[3,4]。其主要是利用全冠对牙周围箍效应起到保护作用, 使薄弱部位免受食物刺激, 降低激发频率。并且牙冠可以平衡咀嚼用力分配, 恢复正常咬合动作[5]。本研究中, 使用PFM修复的观察组总有效率93.2% (41/44) 明显高于对照组79.5% (35/44) ;观察组仅1颗 (2.3%) 出现牙周炎症, 对照组2颗 (4.5%) 患牙出现牙周炎, 2颗 (4.5%) 出现牙髓炎, 1颗 (2.3%) 牙髓坏死折断, 观察组患牙成功率为97.7% (43/44) , 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金属烤瓷全冠 (PFM) 修复隐裂牙临床意义显著, 对牙髓保护作用明显, 可提倡应用于口腔临床。

参考文献

[1]刘兴翠.全冠直接修复活髓隐裂牙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2 (2) :112-113.

[2]饶小波, 王文梅, 杨卫东, 等.36个活髓隐裂牙金属全冠修复两年疗效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 (2) :96-97.

[3]吴红跃.金属全冠直接修复活髓隐裂牙疗效观察[J].云南医药, 2011, 11 (1) :38-39.

[4]余科, 刘敏, 贾颖, 等.金属烤瓷全冠直接修复活髓隐裂牙疗效观察[J].口腔医学, 2008, 28 (9) :496-497.

直接观察法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0例患者随机分成钛钉吻合 (钛钉) 、直接缝合 (缝合) 二组:钛钉组120例中男72例, 女48例, 年龄16~78 (平均42) 岁, 其中慢性肾炎75例, 狼疮性肾炎5例, 多囊肾15例, 高血压肾损害16例, 泌尿系结石梗阻患者9例;缝合组110例中男65例, 女45例, 年龄18~65 (平均39) 岁, 其中慢性肾炎67例, 高血压肾损害8例, 多囊肾11例, 糖尿病肾病12例, 痛风性肾病8例, 狼疮性肾病4例。

1.2 手术方法

两组病例均在手术室行动静脉内瘘术。 (1) 钛钉组120例行钛轮钉吻合术。选用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生产的小血管吻合器钛轮钉, 选择血管条件好的手臂侧吻合, 腕关节桡侧上方2~3cm处作一纵型切口, 分离皮下, 游离桡动脉和桡侧浅静脉结扎分支, 动、静脉远心端结扎, 上小血管夹, 于结扎线近心端1mm处剪断血管, 用肝素盐水冲洗游离血管腔, 将相应口径的轮钉套在血管上, 血管内膜外翻挂在轮钉四个脚上固定, 然后两端轮钉对合, 用紧因钳夹紧吻合轮钉, 两轮钉8个脚紧紧相拥, 将动、静脉内膜紧密钉合取下轮钉支架, 先后松开静脉、动脉血管夹检查吻合口是否通畅, 静脉端迅速膨胀, 充分止血, 缝合皮肤, 皮下切口覆盖敷料。 (2) 缝合组110例行直接缝合术。按上述方法游离出桡动脉及头臂静脉较大属支后, 用7-0带针尼龙线分前后壁各作间断缝合, 松开血管夹, 血管充盈, 漏血处修补。

术后在切口处附近可闻及吹风样杂音, 表示吻合口通畅, 术后嘱注意术侧肢体保持伸直或半屈状态靠于腹部, 不能将术肢放于额头或枕头下, 不能用该侧测血压, 穿袖口宽松的衣服, 避免在建瘘处佩带饰物。

1.3 观察项目及标准

所有术后的患者进行常规内瘘术后护理, 从手术当时到半年内观察患者血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内瘘平均成熟时间:内瘘手术后到成熟时间两组病例分别取各组内瘘成熟时间的平均值。失败:手术当时不成功。感染:术后半年内术口发生红、肿、热、痛、渗脓等表现。心衰发生:半年内在常规透析、用药治疗下发生至少1次心衰。瘘闭:半年内内瘘闭塞。血流量不足:透析时患者平均血流量小于150L/min。

2 结果

钛钉组1例当时钛钉吻合后血管不轻度充盈, 回病房后杂音消失, 提示失败。缝合组2例缝合时血流不畅, 宣告失败 (详见附表) 。

两组内瘘平均成熟时间、失败例数、术口感染率、心衰发生率、瘘闭发生率及透析时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对比, P值均>0.05。显示两种手术方法建立内瘘在临床使用效果上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内瘘是患者的生命通路。轮钉吻合具有操作简单、易掌握的特点, 适合于无丰富经验的内科医生。而缝合法造瘘技术难度相对大, 适合有一定外科基础的内科医生操作。上述方法中钛轮钉支撑着吻合口不会漏血、水肿、压迫, 血流通畅, 吻合口内血管内膜对合严密光滑, 不易形成血栓。然而当血管与钛轮钉不匹配时, 血管易造成撕伤、组织缺血[1]。而缝合法操作精细灵活, 对于血管条件不匹配的动、静脉可采取灵活方法。部分学者认为钛轮钉可通过控制血管内径而限制血流量, 缝合法所作的内瘘可导致血流量增多、心衰加重[2]。作为维持性血流透析患者, 充足的血流量是保证患者充分透析的基础, 充分的血液透析也可以弥补因回心血量增多导致的心负荷加重弊端。本文两组内瘘建立方法在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心衰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进一步证明两种内瘘形成方法对规律血透中心衰发生的影响上无差别。钛轮钉经国内近20年血管外科的临床应用表明, 其组织生物相容性好, 对身体健康无损害。临床上可根据血管条件及个人操作技能选择手术方法。

摘要:2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术时随机分成二组:钛钉组120例用钛轮钉吻合法;缝合组110例用直接缝合法。半年内观察临床使用效果, 结果两种方法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肾功能肾竭,动静脉内瘘术,钛轮钉,吻合,直接缝合

参考文献

[1]黄颂敏, 刘先落.肾脏病学鉴别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461-462.

直接观察法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从2005年3月至2010年8月对132例急性STEMI患者实施直接PCI, 其中男84例, 女48例, 平均年龄61.9岁 (28~85) 。IRA:前降支68例, 回旋支16例, 右冠状动脉48例, 88例合并高血压, 65例合并高脂血症, 41例合并2型糖尿病, 56例有吸烟史。

1.2 定义

本研究将无复流 (no-reflow) 定义为直接PCI后血管造影并没有发现机械性的血管阻塞而前向血流TIMI0或1级。本组患者中13例 (9.8%) 发生IRA无复流。

1.3 冠状动脉内处理

(1) 注射硝酸甘油100~200μg/次, 1~4次; (2) 肝素1000~2000u/次, 1~2次; (3) 尿激酶5万~10万u/次, 1~2次; (4) 合贝爽100μg/次, 1~3次; (5) 使用生理盐水或患者动脉血冲洗IRA, 避免过多使用造影剂试注; (6) 压宁定; (7) 腺苷; (8) 主动脉气囊反搏术, 同时维持足够的动脉血压。

1.4 研究方法

(1) 采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 (SPSS 9.0统计软件) 确定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糖尿病、IRA的部位、STEMI的发生时间与发生无复流的关系, P<0.05定为有意义水平。 (2) 以TIMI血流的恢复为标准, 确定常规冠状动脉内处理的有效性。

2 结果

2.1 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相关因素

本组13例无复流患者中, 男7例, 女6例, 平均年龄65.7岁 (34~85岁) 。分析显示, 无复流现象较多见于女性 (P<0.05) , 并且有多见于老年患者的趋势。 (2) 13支IRA中, 无复流发生在前降支6例, 回旋支1例, 右冠状动脉6例 (其中5例IRA粗大) 。统计学分析表明, 无复流更多见于IRA为粗大的右冠状动脉患者 (P<0.01) 。 (3) 13例患者中。10例合并有高血压病 (其中9例还合并2型糖尿病) , 9例合并高脂血症。统计学分析显示, 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是预测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因素 (P<0.05) 。 (4) 回顾性的将所有患者接受PCI距发病的时间分为<4h、4.1~8h、8.1~12h和>12h, 4个组后进行分析发现, 无复流现象大部分发生在4.1~8h (4例) 和8.1~12h (5例) 时间段。

2.2 处理结果

9例IRA为3级TIMI前向血流, 以后临床经过良好。3例为TIMI2级血流, 其中1例术后ST段回落, 临床经过良好, 1例术后24h死亡, 1例前壁STEMI患者术后ST段无回落, 术后120min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严重的胸痛, 植入主动脉气囊反搏装置后造影显示IRA血流为TIMI3级, 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明显扩大。1例为TIMI 0-1级血流, 术中死亡。

3 讨论

3.1 无复流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及相关因素:

STEMI直接PCI的无复流发生率各家报告不道, 本组为9.8%, 其病死率高达15.4% (2例/13例) , 再次说明无复流现象并不少见, 并且与患者严重预后不良有密切的关系, 应当引起重视。

3.2 无复流的相关因素

本组分析显示, 发生无复流的主要临床预测因素有IRA为粗大的右冠状动脉、女性、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接受PCI距发病的时间4~12h, 并多见于高龄患者的趋势。无复流较多见于这类患者的原因尚不清楚, 我们推测可能这类患者较容易出现微血管水平的损害有关。因此, 在对这类患者实施直接PCI时, 应当特别注意预防和处理无复流现象。

3.3 对于无复流现象的处理

本组的结果说明, 使用血管扩张剂 (例如硝酸甘油、压宁定、腺苷) 、钙通道阻滞剂 (例如合贝爽、异搏定) 、溶栓剂 (例如尿激酶、栓体舒) 以及主动脉气囊反搏术等综合处理, 对于大部分患者有效, 但并非总是有效, 其机制还不清楚。鉴于目前认为无复流的发生机制涉及到3个方面: (1) 微血管水平的血栓、粥样斑块碎屑物质造成的栓塞; (2) 微血管水平的血管痉挛; (3) 微血管水平的内皮损伤、细胞和间质肿胀与出血[2,3,4]。因此, 除上述综合性处理以外, 我们认为对于发生无复流的高危患者, 应当常规应用远端保护装置。此外加强对直接PCI无复流的研究, 对于提高直接PCI的安全性, 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Tanaka A, Kawarabayashi T, Nishibori Y, et al.No-ref low phenomenon and lesion[J].2006, 105 (18) :2148-2152

[2]Nanobashvili J, Neumayer C, Fuegl A, et al.Development of‘noreflow’phenomenon in ischemia/reerfusion injury:failure of active vasomotility and not simply pass vasoconstriction[J].Eur Surg Res, 2003, 35 (5) :417-424.

[3]Falk E, Thuesen L.Pathology of coronary microembolisation and no reflow[J].Heart, 2007, 89 (9) :983-98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直接观察法】相关文章:

直接系统05-12

直接费用06-08

直接效应07-06

直接翻译07-22

直接计算方法05-13

直接能源物质06-17

直接拉伸试验07-13

直接氧化吸收法05-07

直接瞬时转矩控制05-17

直接英语写作法05-22

上一篇:职业学校教师评价体系下一篇:中医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