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营销的秘密

2024-06-06

情感营销的秘密(精选8篇)

情感营销的秘密 第1篇

幼儿的想法十分丰富,也许他们的想法不完全通过语言表达,一旦向老师表达,就有可能想从老师那里获得些什么。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根据幼儿的言语,判断他们在想什么,有怎样的期待。

我班上有一个幼儿,刚入园那会儿,不哭不闹,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座位上,极少和别人交谈。由于他一直由奶奶接送,老人听不懂普通话,家校很难联系,我们老师很难摸清他的心理。久而久之,这个幼儿渐渐成为班上“被遗忘的人”。直到第二学期,他突然跑到我跟前得意地说:“老师,妈妈昨天带我去大润发啦!”“哇哦,想必很好玩!”我回答他的同时,心里一阵惊喜,这孩子开始变得活泼了。从那一天开始,他就经常跑到我的跟前“汇报”他家里人给他买东西了,或者带他去玩儿了。课堂上,总能够发现他高举的小手。虽然经常答非所问,但是可以看得出他想引起我们的注意,急于分享他内心的喜悦。这类留守儿童,需要教师更多的呵护和关爱。

在幼儿园,我们可能会听到有些幼儿说话困难,断断续续并且不断重复,常常来不及想出适当的词汇组成句子,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听起来好像是“结巴”或“口吃”,实际上这是儿童心理紧张的表现。这些紧张有的是暂时的,可能因疲劳或学习说话取得了迅速进步而过度兴奋所致,有的是长期性的,可能是因紧张的家庭关系,或因敌对情绪不断积累而又得不到发泄的机会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时常蹲下身子倾听孩子,他们的一言一行看似稚拙,其实背后却有着一个丰富的儿童世界,这个世界只有在教师读懂幼儿内心的情况下,才能打开它的大门。

除了语言,幼儿的行为也是可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包括幼儿在内的所有人都会尝试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表达某种意思。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学会从幼儿的行为中读出他们的内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

一堂美术课上,我教幼儿画房子。他们的小蜡笔在画纸上欢快地奔跑着,画出他们心中理想的蓝图。我走近幼儿,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走到一个幼儿身边,发现平时画功一般的他画了一间不错的房子,就当场表扬了他,让他继续完成涂色。可是当我再次回到他身边时,却发现画面变成了一大堆黑色圆圈,整张画面目全非,至于刚刚的房子,早已不知踪影。我有些生气,问他:“你为什么把画面涂得黑黑的?”他一边手舞足蹈地比画一边解释说:“这房子盖好后,被坏蛋炸了,这黑黑的就是爆炸的烟雾。”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不禁哑然失笑,同时也暗自庆幸自己刚才没有横加指责,而是采取了倾听的策略,才听到这充满童趣的画外音。

幼儿常常在一幅作品的对话中表现了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高兴或悲伤。教师应当认真观察其行为,读懂幼儿的内心,及时捕捉幼儿在任何创造行为中富有意义的灵感,切忌以成人的思维束缚他们,挫伤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哭叫、退缩、不参加活动,甚至反抗、攻击别人的行为,这往往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在休息或集体听故事时甚至在游戏时,会吮吸手指,这暗示幼儿需要更多的保证和安全;有的幼儿甚至玩弄自己的生殖器,从而寻求满足和抵御紧张的情绪,若直接控制孩子的这些表现,不让他们有发泄的情感途径,结果可能使幼儿受到很大的损害。我们要找到引起这些不良习惯的原因,对症治疗,使这些症状逐步消失。

口碑营销的秘密 第2篇

药剂师们从不指望偶然配成长生不死药,化学家们不会空耗时日炼铅成金,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也不会徒劳地修补时间机器。

可是,宝洁公司倒是有一帮人耗费四年时光,要锤炼出营销魔法∶自然而然的口碑,也就是大家告诉大家。他们努力的硕果是打造了一支营销劲旅―Tremor公司,该公司声称已经揭开了口碑妙方的秘密。Tremor筛选出25万名青少年志愿者,构成庞大网络,先与同龄人接触最新的产品和理念。不用说,宝洁希望这些志愿者能够和周围的朋友们分享他们的新体验。这一招收效甚大,促使Tremor开始瞄准另一个目标市场―妈妈们―来施展逐渐成长起来的口碑营销。

从这一举措背后可以窥见Tremor创造者的奇思妙想。想想这个名字就知道了∶颤栗(tremor)可能是一阵难以捉摸的情感或思绪,转瞬即逝。在Tremor网站的主页上,总是跳动着令参与者们激动的承诺。

尽管这支劲旅采用的手段充满神秘色彩,宝洁仍然把它奉为营销科学∶旧法新用,通过以技术为后盾的研究加上创新方法来打造客户关系。这并不意味着宝洁愿意把魔法秘密公之于众,但是在接受《市场营销官》杂志采访时,Tremor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诺克斯确实道出了宝洁研发及其成果的许多内幕。他还谈到了现在口碑营销上的知识缺口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在Tremor成立的头几年,我们全力去了解口碑在市场上如何发挥作用,”诺克斯说。而且工作还不止于此。“口碑营销是一门动态科学而非静态科学。”

有些持怀疑态度的人说,口碑营销绝不可能是科学,硬把口碑同营销扯上关系太牵强。有些批评者认为,大肆夸大口碑营销的作用,妄想产生消费者自发宣传品牌的效果,只可能让营销人面对更大的挑战,因为公众会变得更多疑、更轻视广告宣传。但是宝洁这家全球最大的广告客户,不仅打造了一个口碑营销项目,而且专门成立了一个公司来推动口碑营销,其声势绝对能够淹没怀疑者们的声音。

Tremor的客户数量快速增加。从起,Tremor开始为母公司和其他公司的产品打造广告宣传活动。现在,Tremor为包括梦工厂在内的电影制作公司、可口可乐和丰田等品牌公司制作口碑营销计划。诺克斯说公司80%的品牌宣传活动中都是为其他公司制作的,但是他彬彬有礼地拒绝透露(或确认)任何客户的名称。

除了宝洁以外,还有许多公司也在尝试把口碑营销由理想转变为真正可靠的分销渠道。口碑营销协会于成立,拥有会员150 家。协会于3月份在芝加哥召开了第一次大会。随着Tremor和类似的口碑营销模式不断发展变化,许多大公司都开始密切关注这个新潮流了。

Sprint通讯公司的消费者电子商务总监大卫・迪克凯说∶“我们没有宝洁走得那么远。我们还不确定口碑营销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先要充分了解这个领域,如果它繁荣发展下去,我们就可以随时加以利用。”

口碑营销第一步∶联络员

推动Tremor前进的是25万名青少年,宝洁称他们为“联络员”,

据诺克斯说,从宝洁的最初研究中得出的主要启示就是,这些“联络员”自始至终活跃在产品为市场接受的过程中,因而他们有别于享有“潮流创新者”之称的潮流先驱和早期采用者。这些“潮流创新者”很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虽然他们能够迅速接受新产品和新理念,但是却不一定能构成口碑营销的通途大道;有些潮流先驱有可能成为口碑传播的死胡同,因为他们会把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囤积起来,秘而不宣。

而联络员却不同,即使他们是最后知道秘密的人,也会马上广而告之,告诉身边的人去关注某个新产品、一首酷歌、新电视节目或是新电影。诺克斯认为,这些人有着真正广泛深厚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且很愿意同他人交流。

Tremor的广告宣传取得成功,全要靠这些联络员们的动动嘴、动动手指(敲键盘),因此宝洁投入了大量时间、设计了种种方法来识别他们。第一步是把青少年吸引到Tremor网站(Tremor.com)来。申请参加者一旦登陆,就有各种问题要回答(例如,每天你和多少人交谈?买了新产品有什么感想?)。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发现候选人的八项个性特征。诺克斯告诉我们其中三个最重要的特征∶好奇,善于交际,善于游说。例如,一个典型联络员的密友名单上,一般都会有150~200个一有消息就联系的朋友。

在筛选阶段,大概会有15%的申请者能够通过,这些人被称为Tremor的新成员。而没入选的也会被礼貌地拒绝∶“谢谢您对Tremor的关注。很抱歉,这次我们的申请人数已满。”入选者接着将进入“新兵训练营基地”接受严格的训练。Tremor运用各种新理念、新机会吸引他们。比如,Tremor曾发出一封电子邮件,邀请入选者为某部电影提供创意,邮件的标题就是“像好莱坞大腕那样思考”。

其间,宝洁的员工通过网络在幕后监视他们是否行如其言。简言之,看看这些孩子怎么处理得到的第一口独一份的美味。接下来的就是Tremor的秘方调料了。有8~10%的最初申请者会获得联络员的身份(占目标群体的1%)。即使是更深入Tremor之后,这些正式成员仍然会受到秘密评估,而他们自己浑然不觉。诺克斯坦然承认了这一细节,可是却给Tremor自称的透明度罩上了一层阴影―对任何口碑营销来说,透明度可能都是引起人们争议的焦点吧。

诺克斯深信,这个精英群体极具影响力,他们是营销人忽视的一支劲旅。的确,像交友网站Fraudster这样的品牌公司,还有BuzzMetrics等口碑营销公司正在拼命追踪联络员型消费者,又称市场影响者、传导者或是蜜蜂。但是,其他准备开展口碑营销的营销人担心这些影响者获得的影响力太大。

这种辩论常常使Tremor和 BzzAgent陷于争斗之中。BzzAgent的客户包括家乐氏(Kellogg), 拉尔夫劳伦(Ralph Lauren)和啤酒商 Anheuser-Busch等。这家公司自己没有健全的筛选志愿者的专利体系,它的做法是有多少人要多少人(到目前为止,它已拥已有8.6万名志愿者)。志愿者们在线申请,在线签约参加试用新产品,与亲朋好友及其他人交流对产品的感想,然后写成日记发送给BzzAgent。

情感纽带:零售领先品牌的秘密 第3篇

星巴克咖啡店的创始人舒尔茨先生最近有点烦。他发现,星巴克在短短几年的急速扩张中,无意中失去了很多最初创业时坚持的品牌理念,制作真正的咖啡就是其中最精髓的一点。舒尔茨是个咖啡爱好者,更是实践家,他马上采取行动,终于让这家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店里又飘出了好闻的咖啡芳香。

星巴克的改革计划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重新带给顾客店内体验。从今年1月开始,星巴克不再供应热早餐三明治,取而代之的是其它更健康的早餐选择:高质量的烘焙食品。

舒尔茨对此言简意赅:“简单说,热三明治的气味和店里一贯的咖啡香味并不和谐。”舒尔茨行动背后的动因是,星巴克的销售额已经一年以上仅有1%的增长,最新的3个月销售数字达到公司有史以来最低水平。

舒尔茨宣布,公司今后一段时间里暂时不提供销售数字,他表示,这样做的原因是,星巴克近期的决策更多地来源于这个数字的压迫,而没能将经营焦点放在研究顾客需求方面。

不该被忽略的

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层开始将市场营销视为一种强大的增长驱动器,于是开始大量涌现诸如非传统广告、排他合作伙伴关系、影响力营销以及数字营销等新式营销手法,但往往却忽略了最不该被忽略的一种零售营销:连锁店零售体验。请等等,不要看我一提到店内促销,您就会自然浮现出店内POP、LOGO摆放或是买送活动。成功的连锁零售营销,能直接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锁定住一种最强、最个性化而又最持久的关系。

事实上,零售商只有真正懂得顾客,才能发挥这一营销利器的最大效用。本文将列举的几家超级大店也统统是此中高手。

运用零售体验来创造良好的营销效果,这种方法对经营网络商店的公司或是个人店主从来也不陌生。用户只要登陆进来,有的网站甚至不需要你登陆——如果你有亚马逊等网上书店的购物经验就知道,直接通过对Cookies的记录就可以为你推荐适合你的商品链接。根据就是你以往的浏览记录和同类商品的购物行为。但你可能想不到,这种营销行为的先驱者是星巴克等超级连锁店:他们用实践证明,店内营造独特的愉悦感、提供给顾客的个性化服务,会直接为企业带来利润。

与使用面向世界上每个人的电视等大众媒体不同,这些连锁商们更倾向于通过向他们的忠诚顾客传达专有的店内购物体验,与顾客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联。

可以说,连锁店内体验的重要性对零售企业而言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每一个高级营销经理都应该针对如下问题向自己经营的品牌找出答案:

我与品牌的关联怎样能通过店铺布置体现出来?

我了解顾客的需求吗?

我能让来店的顾客去向他人传播我的产品吗?

我的顾客在和品牌沟通之后,感觉愉快吗?

我的客户服务够周到吗?

我有可行的退货政策吗?

所有问题的答案组成了营销和销售最有形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可以形成一个最大的有形要素:真正的品牌体验。

通过不断对这些问题自问自答,华互银行终于跻身2004年全世界最佳40家零售“店”之列——而且是唯一当选的金融机构。华互银行的市场打拼信念是微笑。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几乎家家银行都通过无处不在的ATM机和网上银行将顾客日益拒之门外,而华互没有这么做。相反,它重新装修了多个网点,目的是用令人赏心悦目的亲切店内环境营造无可比拟的客户服务,让人们想要来到银行办事。一家金融机构能做到的,将顾客热情地邀请进来,难道零售店做不到吗?

让顾客满意为终极策略

Nordstrom去年刚刚庆祝了它的百岁寿辰,名副其实是美国的百货业先驱。这家发源于西雅图一家小鞋店的企业近20余年来成功扩张,在美国所开新店之处,几乎无往不利,往往把当地的对手逼得措手不及。这家百货公司成功的秘密很简单也很公开:它把让顾客满意作为终极营销策略。

它最受好评的一项销售战术是,每家店里有驻店买手,他们直接收集店内销售从顾客那里听取的购买需求,只要是店里没有的,哪怕去竞争对手的店里买来,送到消费者手上。这一招叫作:只要能取悦消费者,一切都可以做。于是,Nordstrom总是尽最大可能采购一双鞋子的所有尺码和颜色……但这项服务并非公示出来的,而是一种非常高端和私人化的购物体验。

在Nordstom.com网站于2000年开张以后,这种传统也没有丢失。但商场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新了:每天阅读至少2万封电子邮件。一位经理曾谈到过这样的一件事。一位顾客写邮件给他们,说几年前收到了作为结婚礼物的一份熏制三文鱼,但一直没有吃,想问问现在这鱼还能不能吃。店里的个人买手回信告诉这位顾客,他们会稍后给出答复。买手接着冲到西雅图当地最大的鱼市,买下了一块三文鱼,寄给了顾客,并回邮件告诉对方:请立即扔掉陈年的鱼。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www.vmarketing.cn。

此外,Nordstrom开设的三家餐厅里,供应25美分一杯的咖啡。这在同类高档百货商场中,属于极少数。在被问及为什么咖啡卖这样便宜的价钱时,联席董事长诺德斯特姆(Mr.

Nordstrom)这样说:“坦白讲,如果一家餐厅煮一杯咖啡的价钱是几分钱而却售价1块钱,我可不喜欢这样。我们开设餐厅的目的是能给顾客提供方便,饿的时候能不用出店就能买到食物,我们为此特意制订了合理的价格。”

就在那里的LL Bean

LL Bean是创立于1912年的一家美国知名户外用品公司。热爱狩猎和钓鱼、推销员出身的创始人莱恩•莱恩伍德•比恩(Leon Leonwood Bean)在1912年一次狩猎中回来,两脚又湿又冷。由此,他受到了启发,将皮缝到橡胶靴子的上部,于是诞生了富有创新性的缅因狩猎靴。

但能让LL Bean大刀阔斧地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家族式公司,是公司长久以来比狩猎靴更为知名的客户服务。LL Bean家乡缅因州福里波特的旗舰店没有门锁,因为这家店永不打烊。是的,永不打烊的意思就是,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从不关门,这样做,可以让顾客在任何时间来到店里,退换任何售出商品。这种客户服务精神源自创始人比恩。他的孙子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祖父:“以口相传的广告方式和顾客的完全满意对他至关重要。一旦他听说一件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就一定会把整个工厂都翻个底朝天不找出问题不罢休。之后,他还会亲自写信给那位顾客,退还全款,送上礼物,并邀他一起钓鱼。”

对于LL Bean公司的客户体验服务,《纽约时报》记者阿列克斯•库兹斯基在一篇采访中这样写道:“只要想到比恩老爹会一直在那里,随时欢迎你把你那双从预科学校起就穿着的鞋子退回来,全额退款,这本身是一种极大的满意。就在这家店里,有两张巨大的桌子,桌子后面坐着耐心的店员以及打扮得像圣诞老人一样的记帐员;两张桌子,一张上面写着‘带收据退货’,一张写着‘无收据退货’……”

这两张桌子代表着Bean的品牌核心。还不止于此,LL Bean的这种开门迎客政策甚至会回收那些他们称不能回收的产品。例如,根据规定,店中的压花系列(Monogrammed Goods)不可退货,但当顾客拿着这个系列的产品来到柜台前要求退换时,LL Bean还是照做。

你也许根本就无意退掉这样一件优良的产品,但仍不妨在经过时到这家老店去看看。该店位于美国福里波特市的主街上,也是1917年莱恩建立起第一家店的地方。阿列克斯最后这样说:“LL

Bean永远在那儿。就像你儿时慈祥的祖父,在火炉边陪着你入睡,如果你睡不着,他还会给你读上一段故事。”

这就是我们谈的零售商店应该拥有的情感纽带。这种纽带往往会产生非常强劲的市场驱动力。如果能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触感和气味(或者说香味)来了解更多消费者,你就越能触动他们的心弦。毕竟,一条30秒的广告,无论做得怎么好,都不太可能和消費者在一刹那建立起未来长久持续的关系。

音乐营销的秘密 第4篇

马丁·林斯特龙说过:“声音是如今的营销人员在品牌建设中运用的第二大法宝。”音乐营销是把音乐作为手段的营销方式。企业可以运用美妙或独特的声音, 吸引消费者的听觉关注, 增加与消费者的交流和沟通, 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独特的声音记忆, 从而提高产品销售量。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音乐营销因能够强化品牌记忆、突破视觉障碍、触动消费者情感, 故成为提高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营销手段, 并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音乐营销为什么会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呢?原因在于, 音乐是一种有力的营销武器, 它可以毫不费力地跨越语言、国界、肤色, 它能让各种肤色的人迅速填满一个偌大的体育场。一曲美妙的音乐本身会引发无数的话题和讨论。[1]

二、音乐的特性

音乐具有独特的气质, 这种气质能够穿越空间和时间, 以最快、最直接的形式, 很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并与消费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概括起来讲, 音乐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致性、广泛性和情感性。

1、音乐具有一致性。

音乐源自于心灵, 它是全世界都可以听懂的语言。用音乐沟通, 不需要翻译, 只要用心体会, 就可以直抵心灵、引发共鸣。毫不夸张地讲, 音乐是一种能够穿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中的有效媒介。

2、音乐具有广泛性。

音乐是远距离的语言, 它无处不在。音乐的广泛性在于声音传达的强迫性, 无论你是否愿意倾听此声音, 只要在传播范围之内, 声音都会被接收。音乐的优点也显现在此, 它不同于视觉, 可以选择性地去接收。视觉, 只要消费者不愿意看, 闭上眼睛就可以把信息排除在外;而声音则不然, 这就是声音的力量。

3、音乐具有情感性。

每一段音乐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意义, 作曲家赋予音乐以灵魂。音乐中的情感, 可以在消费者的聆听过程中传递给消费者。哲学家大卫·罗森伯格说过:“声音把我们带进画面, 或者使画面不仅是画面。”鉴于此, 音乐所赋予的情感, 可以无形中传递给每一个人。

三、音乐营销的作用

1、音乐营销可以提高销量

音乐是企业和消费者交流的媒介。在企业营销中, 企业可以试图用音乐说服消费者来购买自己的产品, 并提高产品销量。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 利用音乐具有广泛性这一优点, 可以将消费者吸引到产品面前, 使消费者和产品产生近距离的接触, 并加深对产品的认识和了解。如今, 随着科技的发展, 声音传播的渠道也日益增多, 如电影、电视、广播等。通过这些渠道, 声音可以无处不在。这样就使企业销售的产品会无时无刻地为消费者所知晓。

其次, 在某些情况下, 声音有助于产品定位和提高购买欲。比如, 企业的定位可以用音乐类型来体现:嘻哈音乐CD专营店是定位于青少年的, 而奢华的国际酒店则可以用慢节奏的古典音乐来定位。心理学家认为, 用恰当的音乐, 能有效的提高人们对某种产品的购买欲。比如, 打开Zippo打火机的那一声清晰洪亮的咔哒声;打开苹果手机时, “嗒”的一声解锁声;以及拔掉香槟瓶塞时, 听到的“嘭”的一声。这些都会很大程度地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欲, 并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2、音乐营销可以沟通感情

由于音乐具有一致性和情感性, 因此, 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感受到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企业只要找到符合自己产品的音乐类型, 就能使产品通过音乐快速、直接地到达消费者的心灵深处, 并与消费者产生强烈共鸣, 继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增加彼此的感情。比如, 泰国的一则潘婷洗发水广告, 讲述一个女孩子是聋哑人, 历尽磨难仍坚持着自己小提琴的梦想, 最终获得了成功。这则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广告, 没有一句中文, 但是中国的消费者能通过它的背景音乐———“卡农”, 将广告的整个故事情节串联, 形成共鸣, 产生强烈的情感。正是这支广告所传达的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励志精神, 使消费者对这款洗发水产品产生强烈好感;也正是因为这首曲子, 让大家深深记住了这一品牌。因此, 企业根据自己的商品特点, 可以运用合适的音乐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 并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音乐营销可以调动情绪

音乐欢快或舒缓的节奏时常可以调动消费者的心情。企业中的营销人员可以利用音乐的情感性, 配上与消费者购买此产品时所带有的情绪相匹配的音乐, 使消费者与产品产生共鸣, 增加销量。

实践证明, 音乐可以刺激消费者的内心, 将消费者的情绪放大化。在某些情况下, 音乐可以控制消费者的情绪, 进而影响他 (她) 们的行为或行动。愉悦舒适的音乐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心情的舒畅和行为的放松。Milliman (1982) 在研究中发现, 商店中欢快的背景音乐与舒缓的背景音乐都能改变购物节奏和销售总量;舒缓的背景音乐让人们在拥挤的购物人潮中更能悠闲自得, 这反过来会提升销售收入。[2]

马丁·林斯特龙的研究表明:声音是创造心情, 营造气氛的基础, 它直接连接着我们的情感。而朱迪·阿尔帕特和马克·阿尔帕特在研究音乐是如何影响心情中也同样指出:欢快的音乐能够制造快乐的心情, 而悲伤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能刺激消费。以上的研究说明声音确实可以调动顾客的情绪和情感。[3]96-97

购买过程中, 聆听音乐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耐心, 可以让消费者在商店等待他 (她) 们的服务时减少负面的情绪。[4]营销人员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因素, 调动消费者的不同情绪。企业主要运用音量和节奏来调节。

(1) 音量。音量主要是指声音的大小, 而音量的大小会影响消费者停留时间的长短。根据研究显示, 音量越大, 消费者停留的时间越短;而音量越小, 消费者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若是在快餐店则可以将音量调大, 使消费者尽量停留的时间较短, 而咖啡店则可以把音量调小, 足够掩盖住消费者的喃喃细语, 提供一个可以说话谈心的地方。当然, 度的把握很重要, 音量过大会使消费者心情不悦。而音量过小, 消费者则感受不到音乐带来的体验。

(2) 节奏。节奏主要是指声音的快慢, 快节奏的音乐会使人速度加快, 而慢节奏的音乐则会使人速度减慢。在邮局就可以播放一些快节奏音乐, 使消费者加快办理速度, 而在书画展览中可以播放节奏缓慢的音乐, 给人一种怡然自得的体验。

4、音乐营销可以塑造形象

企业要针对自己的目标市场, 并根据自己产品特性找到适合自己品牌的音乐, 可以帮助企业塑造品牌形象。许多企业都用特定的主题音乐来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在国内市场中, 注重音乐营销并且成功推广的品牌———步步高音乐手机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音乐, 并在自己的目标群体中推广, 树立了年轻文化的形象。在所有的电视、广播中, 总会出现那首婉转柔和的《我在那个角落患过伤风》, 伴随着广告画面, 给消费者在听觉记忆中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最后竟然达到消费者不必看电视、不必听广播, 只要听到这首歌曲, 就可以马上想到这是步步高音乐手机的广告;反之, 看到步步高音乐手机产品时也会不自觉地想到那段背景音乐。

四、结论

作为体验营销的一种, 音乐营销可以使消费者获得难忘的体验感受。迄今, 企业已经认识到音乐营销的重要性了, 可是能够很好地运用它则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因此, 在音乐营销上, 企业需要其营销人员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品牌的特质和目标市场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音乐营销策略。英特尔商标性的声音就是音乐营销应用成功的案例。这个“内含英特尔处理器”的广告音诞生于1998年, 其简短而明快的声音出现在每一个英特尔电视广告里。有趣的是这个处理器静静的躺在主机箱里面, 人们并没有见到过, 但是只要声音响起, 人们便能知道这是英特尔处理器。“不见产品本身, 仍深入人心”英特尔公司做到了。[3]

由上可以看出, 音乐营销可以强化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官体验, 并给企业带来以下三点好处:一是有利于产品定位和提高购买欲, 从而增加产品销售;二是有利于沟通感情和调动情绪, 从而增强品牌忠诚度;三是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从而强化企业的内在底蕴。

处于体验经济时代, 成功永远属于那些勇于突破传统、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企业。企业营销人员把握住音乐营销的上述秘密, 其未来一定会获得更多的惊喜和回报。

参考文献

[1]黄欢.自我营销七堂课[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3:183.

[2]Milliman, R.E.Using background music to affect the behavior of supermarket shoppers[J].Journal of marketing, 1982 (46) :86-91.

[3]马丁·林斯特龙.感官品牌[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36-37, 96-97.

家庭营销的秘密 第5篇

企业和品牌希望让家庭和自己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牢固,但他们对现在的家庭市场情况知道多少呢?企业如果仅仅根据自己的想法采取行动,认为这样就可以让企业和品牌为家庭成员认可,那么这种主观愿望又和事实相差多远呢?因此,对于更有远见的营销者而言,迫切需要找出家庭市场背后的真相。

一些知名品牌,譬如披萨快递(Pizza Express)、潘婷(Pantene)和任天堂(Nintendo Wii),它们已经注意到家庭市场的存在,通过开展营销活动吸引以家庭为单位的目标客户。营销者要更贴近、了解家庭,必须知道一个事实:根据人们对品牌不同的态度,根据咨询机构Discovery的研究结果,“家庭”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注重形象的成功人士、注重实际功效的性价比权衡者和经济拮据者。

注重形象的成功人士

(Image-focused achievers)

这一类型的家庭注重品牌知名度,他们通过使用品牌产品向人们告知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就,并借助同样的方法判断其他人的个人信息。这一类型的家庭中有一种组合,譬如父亲在城市工作,母亲正在接受成为学校教师助理的培训,回家要照顾两个不到8岁大的孩子。

父亲承认喜欢炫耀自己拥有的品牌产品:“产品的品牌很重要,尤其是那些会被人们看到的产品,或是那些必须在家里摆出来的产品。”

“我会花时间挑选已决定要购买的商品。对于一些不那么出名的品牌,我一开始就把它们忽略掉了。最近我买了一台先锋等离子电视,这是家里最近最大的一笔开销。但是这台电视的确是物有所值,看起来我的选择是对的。人们一看到这台电视,就会对它议论,这让我很自豪。”他说。

他的大女儿已经感染到父亲的这种品牌渴望意识,女儿说:“爸爸喜欢品牌产品,我也喜欢品牌产品,我们不会购买非知名品牌的商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父母的关系,子女会喜欢上一些品牌,譬如Kellogg、Neff和Bisto;而由于子女的关系,父母也会喜欢上一些品牌,譬如可口可乐、吉百利(Cadbury)和佳能(Canon)。

厨具品牌Kenwood认准了自己的成功人士目标群,并将他们称之为“作秀者” (Showtimers)。Kenwood负责早餐系列产品开发的营销经理简·佩里(Jane Perry)说:“一个外形好看的厨房机本身就能说明许多信息,这个产品在家庭环境中起到了点缀的作用,而我们针对这类消费者专门开发了一个产品线。”

Kenwood试图开发各种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家庭的需求。“两款家庭厨房机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其中一台更注重新颖、好看的外表,另一台更注重功能。购买哪一款,取决于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哪一个特点。”

注重实际功效的性价比权衡者(Practical Balanceers)

有一些家庭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他们在挑选产品时兼顾产品的优点和价值,再结合自己搜集到的产品信息进行综合考虑。Discovery的研究报告将这种类型的家庭称之为注重实际功效的性价比权衡者。按照Discovery研究总监凯特·埃文斯的说法,这种类型的家庭希望避免对品牌“肤浅”(Shallowness)地盲从。“权衡者不想在购物选择上总是变化无常,他们不想买那些所谓的‘最新必备产品’,他们想买一些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品。”凯特说。

凯特指出,这种类型的家庭会经常性地对品牌产品能够带来的价值进行评估,他们不一定拒绝品牌,但每笔交易必须同时考虑质量和功能。这种类型家庭中的一位父亲对此加以说明—他的家庭成员包括父亲、母亲,两个人都有工作;还有一个成年的女儿住在父母家里—他说:“我不会因为它是品牌就购买它,也不会因为它是品牌就不买它。我会货比三家。”

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不同代家庭成员的品牌偏好也会相互传递。其中一位女儿说:“我记得妈妈以前使用Babyliss发钳,因此,我长大之后,当需要购买发钳的时候便会自然而然地购买该品牌的产品,因为我知道这个品牌的产品质量信得过。而我会带父母去吃Quorn,因为这种食品不仅容易煮,而且是一种健康的肉类替代食品。”

一些品牌已经瞄准了这种不同代家庭成员之间的品牌偏爱传递性。护发品牌潘婷让新西兰出生的模特蕾切尔·亨特和她的女儿出任品牌代言人,为自己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市场投放产品做宣传。潘婷在该地区的品牌传播经理丽莎·坎宁安(Lisa Cunningham)说:“蕾切尔能够让过去的用户和品牌重新建立联系,而她的女儿则是新一代产品使用者的代表。”

凯特说,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庭最终会成为这种类型的家庭。凯特说,传统的成功者家庭已经出现了类似权衡性价比家庭的举动,开始向后者靠拢,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因为消费负疚感或社会责任感。

经济拮据者

(Challenged Families)

经济拮据的家庭,由于财务状况不佳,对于追随品牌产品感到有心无力。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的生意正处于困难的亏损期,导致母亲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的任务便转为照顾3个不满13岁的孩子。

这种类型的家庭会把重点放在家庭活动和娱乐上,不会让孩子太关注品牌、关注拥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如果有一些多余的钱,我更乐意让他们参与一些活动,而不是买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他们的朋友都有了,他们可以和朋友一起玩。”其中一位母亲说。同时父亲承认:“我们的电视就是旧的,但是它没有什么毛病。因此我们没理由花一笔钱购买一台新的电视机。”

但是,即使这种类型的家庭面临生活挑战,依然有拥有品牌产品的需求。“我从易趣(eBay)为女儿买了一双知名品牌UGG的二手靴子,这让她在朋友面前重塑了形象。”另一位母亲说。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必须向外人展示的产品,这种类型的家庭也会注重这些产品的品牌,以便通过社会“统一”的身份认证。譬如,其中一些家庭会购买品牌电视机、品牌电脑和其他品牌生活用品,因为来访的客人通常很容易看见这些产品,并对它们加以评论,而那些非品牌产品仅限于用在一些更加私人的家庭领域,譬如楼上卧室和浴室。

案例

品牌代际传递:家长怀旧情结的自然延伸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所有类型的家庭而言,家庭的“最爱品牌”偏好都是一代传一代的。Kenwood的一些产品,其市场增长就是得益于这种家庭怀旧趋势,譬如烘烤机,就能让孩子和父母重温儿时烘烤食品的美好时光。

简·佩里说,这种怀旧文化是品牌标志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理解这种怀旧文化如何和消费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让品牌和消费者建立联系,将是品牌研究的重点内容。

“许多年轻女性对Kenwood搅拌机很有感情,因为她们在孩童时代就在外婆家的厨房见过Kenwood搅拌机,因此它仍然是新娘新婚时必买的一种特色产品。小时候,孩子们可能一放学就会跑到厨房,用Kenwood搅拌机做一道可口沁心凉的冰沙。等到这些孩子长大了,他们就成了我们的忠实客户。”她说。

Discovery的研究报告指出,家长的品牌偏好会传到下一代,形成一种品牌偏好循环。一开始,由于带有一种叛逆意识,在孩子们心目中排位较高的会是一些家长认为“不酷”(Uncool)的品牌产品。但是,随着这些孩子慢慢长大成年,他们会记起一些童年时代对自己产生过影响的品牌。“对于要购买什么食品或清洁产品等,我会问母亲有什么建议。对于母亲信任的品牌,我也会信任它们。”成功者家庭的一位妈妈说。

同样,品牌偏好也可以从年幼一代向年长一代传递。孩子们可能会带自己的父母到时尚品牌店Topshop和Superdry购物,并且会为父亲挑选一部iPhone。有的祖父母甚至会由于孙子的影响开始接触一些科技品牌。一位祖母说:“虽然到现在我还没有拥有过一件电子科技产品,但是我希望能和孙子们一起谈论这些品牌。”

虽然十几岁的孩子很容易受到现有的品牌潮流影响,并迫使父母为自己购买一些流行品牌的产品,然而调查发现,这个年龄群体对于某个潮流的热情很快就会冷却,因此这可能会促使品牌企业采取其他举动,譬如产品颜色变异策略或者发行限量版产品。

一些品牌会针对怀旧潮流和现代化特点对产品进行改进。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提到潘婷洗发水,人们便会想起著名模特罗德·斯图尔特(Rod Stewart)的前妻蕾切尔·亨特(Rachel Hunter),在20世纪90年代,蕾切尔就像是该品牌广告词说的一样“它不会一夜诞生,但是它还会出现”(It wont happen overnight but it will happen)。去年,蕾切尔重新担任潘婷洗发水的品牌大使,而且还增加了一个新人物—蕾切尔的女儿蕾妮·斯图尔特(Renee Stewart)。

蕾切尔的再次表演以及女儿的首次亮相象征着该品牌重新振作起来,此后该品牌还高调推出了一种新配方洗发水及包装。这对母女组合为潘婷洗发水的宣传活动贡献了很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提高了品牌曝光率。

宝洁今年仍会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与家庭建立联系。在201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它还会推出“母亲骄傲的赞助者”(Proud Sponsors of Mum)。2010年,宝洁的“母亲骄傲的赞助者”活动资助了25位运动员的母亲到冬奥会比赛现场观看自己的孩子比赛。

披萨快递:覆盖更多类型的消费者

虽然一些品牌有自己鲜明的定位,它们不希望为了顾及各种类型的消费者而淡化自己的品牌定位。然而研究结果表明,品牌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产品线以适应多个不同的细分市场。Kenwood就在努力辨别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佩里说:“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品牌产品的发展方向,其中一个公认的因素是,不同类型的家庭在寻求一些不同的东西,有的家庭重视功能性和通用性,而有的家庭则是不折不扣的性能和外观兼顾的追求者。”

另一个品牌也拥有多种不同的目标客户群,它就是披萨快递。家庭成员一直都是该品牌的核心客户。但是该品牌营销总监艾玛·伍兹(Emma Woods)说,她从来不认为自己对这个群体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针对这个群体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我们希望自己的餐厅成为适合大人带小孩用餐的地方,同时又不会让人觉得有‘小孩子气’(Kiddle)的氛围。我自己是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知道孩子们在一些餐馆用餐,被人看做小孩子、感到有伤自尊时的难受滋味。”伍兹说。

“我们借鉴了Mumsnet的创意,将创意运用在我们的新一代餐厅中,试验很成功。在新一代餐厅中,会有一个大型餐桌,这个餐桌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附带荧光铅笔和纸张,我们会安排一些值得小孩留念的活动,譬如流行的彩泥橡皮时光。同时,我们会让插画家布鲁斯·英厄姆(Bruce Ingham)安排课程,教孩子们画画。”伍兹说。

任天堂:以家庭娱乐的友好性为切入口

2006年,日本电脑游戏软件制造商任天堂(Nintendo)在推出家用游戏机Wii时采用了新的策略,它改变了这款游戏产品的形象,将它从传统的男性玩家形象转变为现代家庭生活的一种娱乐方式,有意识地扩大目标群,将消费目标对象锁定为家庭。

为此,任天堂开展了一系列运动,从2007年的品牌宣传运动—寻找“智商最高的英国家庭”(Britain's Brainiest Family),到通过电子平台振兴自己的棋盘游戏。可以说,凭借这些活动造势,Wii及其子品牌实现了品牌增长。

2007年,任天堂推出新产品Wii Fit—一款游戏和健身相结合的软件,让游戏者待在家里就能健身,而且其乐无穷。任天堂英国营销经理罗伯·洛伊(Rob Lowe)解释说:“这款游戏就是鼓励用户更多地参与社交活动,更活跃,而不是整天躺在沙发上玩电子游戏。”

“大约5年前,我们在游戏平台市场上遭受到对手沉重的打击—这个游戏平台市场主要针对16~34岁的男性群体。从那时起,我们便离开了游戏平台市场,转向小型游戏机市场,但针对的是同一群男性群体。因为我们认为采用这种游戏机策略,吸引这个年龄群的机会更大。而‘家庭’是吸引各个年龄群体的切入口,也是核心所在,它包括父母、祖父母和不同年龄的孩子。”洛伊说,推广社交性健身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推翻压在游戏机头上的“反社交”标签。

“我们观察到,许多孩子总是很快地躲进自己的卧室玩电子游戏,而现在许多家庭的凝聚力大不如前。而我们的家庭游戏可以拉近家庭成員的距离。”洛伊说,“现在每3个英国家庭中就有1台Wii游戏机。”

便携式的任天堂游戏机(Nintendo DS)同时吸引了许多非传统的玩家,这主要是因为它聘请了更为成熟的名人出任品牌大使,譬如知名电视主持人泰里·沃根(Terry Wogan)、奥斯卡影后海伦·米伦(Hellen Mirren)、知名男演员帕特里克·斯图尔特(Patrick Stewart)。

注意到家庭市场魅力的不只是任天堂。2009年,《计算机世界》(PC World)推出了“家庭世界”(Family World)广告,讲述的是女儿要上大学了,父亲要为女儿寻找一款笔记本电脑好让女儿带到学校。而微软的Windows 7宣传运动同样采用了家庭主题,一位母亲正在用“云技术”制作家庭相片。

营销主题:家庭关系至上

如果企业的营销活动能够突出至亲的家庭关系—其典型的家庭组合是母亲、父亲和两个孩子—那么品牌的营销活动将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对于各种类型的家庭而言有一个共同的有效营销战略,即把每个家庭看成一个特定的整体,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譬如,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通过借用Bono和Ali Hewson夫妻做代言人,向公众传播自己的品牌,从而让自己的品牌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最终促进了该品牌在非洲的贸易活动。

而劳埃德公司(Lloyds TSB)则创作了一对同性恋夫妻的卡通形象,创建“梦想之家”,其传播的信息让自己的品牌更有包容性。而糖果品牌Werther's Original投资500万英镑开展了一个持续一年的宣传活动,聚焦点是:父亲和儿子无条件的爱。

时尚品牌Comptoir des Cotonniers则选择突出母亲和女儿之间的深厚情感。早在1997年,该品牌就动用母亲和女儿的真实关系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通过广告运动,赢得了广泛的品牌知名度。这个品牌宣称这种做法为自己带来了许多忠实客户、高曝光率以及持续很长时间的公关活动报道。总之,它发动的宣传活动为自己的品牌带来了很大的轰动效应。

Comptoir des Cotonniers首席运营官亨利·瓦瑟尔(Thierry Vasseur)解释说,他们的创意很简单,因为他们注意到母亲和女儿会一起到品牌商店购物,在此期间她们会交流各自对产品的看法,享受一起购物的机会。因此,该品牌确立了自己的宣传中心:“献给真正的女人。”他说,此后选择有真实关系的母亲和女儿代言自己的品牌,这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营销策略。

“事实上,我们选用匿名的母亲们和女儿代言我们的品牌,是为了让品牌能和所有的普通女性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同时和那些借助顶级模特宣传品牌的做法产生强烈的对比。”

瓦瑟尔说:“每一个季节,我们会挑选一些不同的母亲、女儿展示我们的产品,因为每季节都反映了一种不同的心态和不同的潮流趋势,但是自始至终,品牌的价值都一直保持不变。”

巧用包装营销提高产品身价的秘密 第6篇

案例:

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18头莲花茶具,因包装问题让外商赚了一大笔钱。18头莲花茶具本身质量很好,但由于采用简易的瓦楞纸盒做包装,既容易破损,又不美观;既难以辨别是什么商品,又给人以低档廉价的感觉,所以销路一直不好。后来,一个精明的外商将该产品买走后,仅仅在原包装上加了一个精制的美术包装,系上了一条绸带,使商品显得高雅华贵,一时销路大开,身价陡增,销售价格由一套1.7英镑提高到一套8.99英镑。

包装制胜的技巧

技巧1:表里如一

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商品包装观,既要防止“金玉其中,败絮其外”的现象,更应防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行为。如果你用“绣花枕头”式的手段去欺骗顾客,那么到头来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敬请有该思想的商家牢记市场营销专家的忠告:“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上一次当的顾客,不会再上第二次当,同时“上当的顾客会对11个熟人说该产品的坏话;而满意的顾客只会对3个人说产品的好话。”

技巧2:权宜应变

(1)包装应随商品本身用途的不同而各异。著名的法国香水业有句名言:“设计精美的香水瓶是香水的最佳推销员。”法国香水分五个香型,每种香味不同的香水,它的包装瓶都有不同的造型。如有种香味类似森林和木料的男用香水,它的包装瓶子被设计成细高如树的造型,又配上能让人联想到木板的本色细条纸盒外包装;另一叫“高山”的香水,包装瓶子被设计成旋转升天式。这些造型别致、富于联想的包装,自然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

(2)包装应随销售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你的商品是在开架销售的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便民店中出售的,是由顾客自己从货架上挑选的,那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重视商品的包装:一是包装要吸引人,让顾客从货架旁边走过时能留意它,想把它从货架上拿下来看一看;二是因无人售货,所以产品说明书一定要让顾客一看就懂,看了就能使用,否则,顾客看不懂如何使用,哪敢购买?

(3)包装应与商品的价值相称。就是按照商品价值的大小分成高、中、低三个档次分别设计,使用与其价值相匹配的包装材料和包装装潢,以满足不同消费水平消费者的需要。我们提倡适当的商品包装,反对过分包装、反对小商品大包装。相宜的包装能反衬商品的价值,会使商品的附加价值大大提高。

技巧3:心理策略

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不同偏好,直接影响其购买行为,久而久之,还会形成惯性的购买心理。因此在商品包装的造型、体积、重量、色彩、图案等方面,应力求与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相吻合,取得包装与商品在情调上的协调,使消费者在某种意象上去认识商品的特质。例如,女性用品包装要柔和雅洁,精巧别致,突出艺术性和流行性。

男性用品包装要刚劲粗犷,豪放潇洒,突出实用性和科学性;儿童用品包装要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突出趣味性和知识性,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青年用品包装要美观大方,新颖别致,突出流行性和新颖性,以满足青年人求新心理和求异心理;老年用品包装要朴实庄重,安全方便,突出实用性和传统性,尽量满足老年人的求实心理和习惯心理。

技巧4:巧用色彩

在商品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反应,从而引起不同的心理活动。例如,黑色、红色、橙色给人以重的感觉,绿色、蓝色给人以轻的感觉,所以笨重的物品采取浅色包装,会使人觉得轻巧、大方;分量轻的物品采用浓重颜色的包装,给人以庄重结实的感觉。

美国色彩研究中心曾作过一个试验,研究人员将煮好的咖啡分别装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咖啡杯内,让十几个人品尝比较。结果品尝者们一致认为咖啡的味道不同———绿色杯内的咖啡酸,红色杯内的咖啡味美,黄色杯内的咖啡味淡。在系列试验的基础上专家们得出结论,包装的颜色能左右人们对商品的看法。

情感营销的秘密 第7篇

如:米旗月饼的广告词:米旗月饼送给最重要的人;

伊利巧乐滋的广告词:喜欢你没道理;

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词:抹不去, 那一缕温暖的儿时回忆!

一、情感营销的概念

在情感消费时代, 消费者购买商品已不再单纯的看重商品数量的多少、质量好坏以及价钱的高低, 而是追求情感上的满足, 心理上的认同。因此, 企业往往把消费者的个人情感差异和需求作为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核心。情感营销是指从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出发, 唤起和激起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诱导消费者心灵上的共鸣, 寓情感于营销之中, 让有情的营销赢得无情的竞争。

二、情感营销的作用

(一) 情感营销提高了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一个好的产品品牌能建立起顾客偏好, 吸引更多的品牌忠诚者。但是品牌忠诚的建立不仅要有优质的产品质量和全面的营销推广策略, 在很大程度上还与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有很密切的关系。情感营销正是把顾客对产品品牌的忠诚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 满足顾客情感上的需求, 使之得到心理上的认同, 从而产生偏爱, 形成一个非该企业品牌不买的忠实顾客群。

(二) 情感营销营造了更好的营销环境

营销环境是双刃剑, 既可给企业带来威胁, 也可以带来机遇。随着情感消费时代的到来, 消费行为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 消费者在购物时更注重环境、氛围、品位, 要求舒适, 寻求享受。情感营销不仅要重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买卖关系, 更要强调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 因此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情感的营销环境, 对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情感营销是战胜竞争对手的强有力武器

市场竞争, 实质就是让自己的产品差异化, 与同行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此时除了注意商品的质量、包装、价格以外, 更重要的是注重情感营销。

三、情感营销在食品广告中的应用

食品的差异性本来很小, 要想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食品市场上赢得消费者, 必须赋予产品一种新思想、新定位, 让消费者从心里接受对企业的宣传, 并主动地选择你的产品。

(一) 情感营销的浪漫情怀

优乐美奶茶的广告充分体现了浪漫的情怀。

咖啡馆篇:女孩问男友:“我是你的什么?”“你是我的优乐美啊!”“原来我是奶茶啊!” (女孩略有失望) “这样, 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

图书馆篇:女孩问“你喜欢我什么?”“喜欢你的优雅, 快乐, 又美丽”“你是在说优乐美奶茶啊?”“你就是我的优乐美啊!” (女孩幸福溢于脸上)

这种巧妙的诉求定能引起相恋的青年男女心理共鸣, 试问下次你会给恋人买哪个品牌的奶茶呢?

(二) 情感营销中的生活品质

哈根达斯完全采用纯天然材料, 它鼓励人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享受, 提倡"尽情尽享, 尽善尽美"的生活方式。纽约时代杂志曾赋予哈根达斯“冰淇淋中的劳斯莱斯”的美名。

德芙巧克力广告语:牛奶香浓, 丝般感受。它把巧克力细腻滑润的感觉用丝绸来形容, 充分利用联觉感受, 把语言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这个广告片将德芙牛奶巧克力的魅力及纯美品质刻画得丝丝入扣。

(三) 情感营销中的情感诉求

益达口香糖的广告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达成了一种默契, 到后来男售货员期盼着以后还能见到这位善良的白领丽人, 所以就用口香糖来猜测她明天会不会来。此时的益达还仅仅是口香糖吗?

像他的清新淡雅, 如她的甜蜜纯美, 花清香, 茶新味, 康师傅茉莉清茶、茉莉蜜茶, 这是康师傅茉莉清茶的广告词, 它用最精炼的词汇表达了最丰富的情感诉求。

(四) 情感营销中的情感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吸引顾客再来的因素中, 首先是服务质量的好坏, 其次是产品本身, 最后才是价格。营造舒适的营销环境, 能给消费者带来愉悦的心情, 感观的享受, 从而轻松购物。孩子喜欢肯德基、麦当劳, 除了可以品尝美食之外, 更重要的是在那里有游玩场地。

(五) 情感营销中的情感公关

众所周知, 春运期间回家坐车难。2013年春节王老吉启动了主题为“让爱吉时回家”的微博活动。从1月14日至2月5日, 通过赠送订票“吉金”、购票“吉金”和回家“吉金”三个系列活动, 分别帮助游子减轻电话订票话费问题、购票花销问题、经济困难的特殊人群回家问题。这个活动, 无疑触动了消费者心灵上最柔软的心弦。活动一经推出便得到微博网友们的积极响应。短短三周的微博活动总转发数超过11万人次。

(六) 情感营销中的情感设计

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等营销要素注入情感, 把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 赋予其感性色彩, 是儿童食品唤起消费者的共鸣的常用手法。如:

奥利奥饼干——扭一扭, 舔一舔, 泡一泡;只是不同的吃法而已, 童趣跃然纸上。

妈妈, 什么香香脆脆是我最爱——美好时光海苔!

摘要:曾经我们购买商品, 因为收入很低, 商品品种单一, 没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所以多看重它的使用价值;现在人们购买商品时, 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等低层次的需求, 人们还需要商品能够更多地符合自己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掌握现代消费者的心理, 多设计开发具有个性化、情感化的商品。

名片上的营销秘密 第8篇

这张名片采用了对折的格局,一张等于普通名片两张的面积,它不仅详细写明了手机、固定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办公地址等所有联系方式,还有多达8项之多的头衔,一种歇斯底里之气扑面而来。

8个头衔分别是:国家一级作家,中国**名人**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选题顾问,电**杂志社**,名牌*** 。名片的底部还有一行加大加粗字体的头衔:中国** 财富**主席。交换名片时此公正在与一家上市公司的宣传部门人士吹嘘在北京媒体圈如何人脉通达,力量非凡,接下来再亲切友好的洽谈报销飞机票的事宜,所以主席头衔虽多,身价实际只在3000元之谱,平均而言,每个主席头衔仅仅价值两张电影票的价格。

有句话叫不看广告看疗效。交换名片的目的有二:作为工具,让别人能找到你;作为形象,让别人记住你。这个卖手表的“疯婆子”本意是要让人记住他,殊不知名片的联系方式和头衔越多,代表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品味越低,留下的无非是廉价的虚张声势。你注意到没有,代表身份的物品,它的实用功能越多,它的品味也就越低;比如万宝龙水笔只有写字一个功能,却代表了最高的奢华,而山寨手机无所不能,却只值几百块的白菜价。名片上的主席头衔再多,只不过证明这些“主席(chairman)”可能真的是只有一把椅子可坐的人。

名片的格局与主人的社会地位有着若隐若现的关系。成功阶层人士的名片多半不会留下手机,接听固定电话的一定是他的助理,甚至连邮件也是别人代为处理。有时候,此类人士为了显示“亲切”的作风,会留下手机接听的还是她的助理。一位国内最顶尖财经媒体的总经理的名片分两种:一种留有手机号码,一种没有,区别是名片缺少一个角。在兜里掏名片的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对你的身份甄别。

成功阶层人士的联系方式都是“延时的联系”,隐含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对方具有选择与你接触的主动权,而你只能被动的等待被挑选。这种名片在社交中聊胜于无,仅仅是在你毕恭毕敬递上自己的名片后的一种回礼。对方并无意与你继续沟通。

不过这不妨碍此人成为社交圈的“太阳”,社会资源都围绕他转。同样道理,社交中最牛的人当属那些压根不交换名片的人士,这类人物是真正的社会大佬,具有对社会资源的最大掌控权。详情参见每天《新闻联播》头5分钟新闻的主角人物。

如果你收到一张名片上只有电子信箱,头衔为某某公司董事长、CEO,公司地址或者无,或者为某某弄之类的另类名片,这个人往往是草根公司的创始人,也有可能是海归的骗子人士。他也会西装革履,3句中国话里蹦出5个英文单词来,跟真正的高层人士在形式上非常接近,但他既不会真的出手阔绰, 也不会与你保持距离。他倒更有可能高谈阔论,跟你畅谈人生的意义,或者一门新生意多么的有潜力。

注意:社交场合中,对你说话多过你说话的人,证明他越需要你的资源,他的实际社会地位低于你;除非演讲,越高层的人士越不会积极主动的与陌生人畅谈人生伟业等具有价值观的内容,这些话题还是留给他的那个圈子的人在聚餐的时候再说吧。只有一种例外的可能,那就是在对你的谆谆教诲中享受到了人生导师的乐趣。这种情况可从最近的焦点新闻中一窥究竟。

多数情况下,身处中层岗位的人士的名片会有办公电话和信箱等齐备的联系方式。这透露出中层干部们的特征:怕失去一个好的资源,或者需要被上层人士随传随到,所以名片中要罗列出各种联系方式;又不能太过方便让低于自己的人找到,所以又不会告知手机等便捷的联系方式。

中层的概念在名片上体现出的范围太过宽泛,中英文对照的职务名称有时会露出马脚。同样是软件行业跨国龙头企业的中国研究院“院长”角色,有人被称做“President”,也有人被称作“directory”。这代表了这个“院长”在公司架构内部的真实地位。事实上,虽然在华外资企业的“研究院”不少,但干些翻译的、本地化的工作倒真是家常便饭,真正的原创“研究院”其实并不多。

所以,院长一词多数是虚张声势。另一种夸张的头衔“亚太区总裁”、“北亚区总裁”也颇为迷惑人。今天的外资企业圈已经不是90年代进来的世界500强的天下了,很多外国的中小企业纷纷登陆,并不见得就有过人之处。我见过的最“怂”的北亚区总裁其实不过区区管辖3个人,怕是连杭州四季青批发市场的摊位小老板都不如。

不过,笔者也曾见过一张例外的名片。一家美国银行的中国分行的公关副总监,其英文头衔为“vicepresident”,这倒是一件有趣的个案。因为在金融业中,VP一词并不代表在公司内的真正地位,无处不VP如同中国企业已经无处不“经理”一样泛滥成灾。

最近三年,中国商业界在头衔设置上冒出了一种新趋势:将商业机构改头换面叫研究院,所以凭空多出了很多“研究员”,听起来很有学术机构的意味,要知道在中国官方的职位体系中,研究员是相当于“教授”的等级,要在中科院、社科院之类真正的研究机构做到研究院,可算是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了。

判断这种“研究员”真伪的方法再简单不过,有一种说法,要在行业内成为专家,至少得用心1万个小时,大约等于10年用心工作的时间。这意味着30岁以下的“研究员”其实只是机构的数据员。

等级最低的名片莫过于那种将手机和固定电话捆绑,恨不得把所有的联系方式都留在上面的人物。他们往往被称做客户主任,客户经理,或者顾问之类。《非诚勿扰》里秦奋在美国的最后一份工作叫“安家顾问”,其实就是海外华人开的小公司,专门负责为刚来的华人负责接机、帮人办理银行开户等工作。命名为“安家顾问”也算是名副其实,但此种顾问真的无甚专业可言。在“扯虎皮扛大旗”的人性上,东西方完全一致。

鉴于中文中“经理”一词的含义已经泛滥成灾,中国人对经理一职早就见惯不惊。但这可能误伤不少大型公司的“经理”,因为他们控制的预算,或者无形影响的生意金额甚至多过很多虾米公司的“VP”。校正办法之一是搜索对方办公物业的档次高低,再结合此人的谈吐就能一窥究竟。

个别人士将自己的QQ和MSN留在了名片上,说明此人要么是一位现代科技的拥趸,要么是社会新人。但无论如何,此人的社会地位不会太高。只有低阶层的人士才会忙忙碌碌的在MSN上分享各类八卦信息,或者传递高精度照片等工作内容。而成功阶层人士热衷的是现实中的直接沟通。

笔者收到过几十盒名片,MSN上有400多个好友。总体来说,名片盒里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而后者普遍是与我平行的人士。两种沟通方式的含义不同。名片代表的是身份、地位和联系方式等延后交流的方式,就像对方派驻你这里的大使,装点门面,不用马上干正事;MSN代表的是一来一往的实用工具,解决的是实在的问题,以同等级人士为主。

所以,判断自己的社会地位其实超级简单,看看MSN的好友列表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的雀斑或者是明眉大眼。MSN中频繁接触的人又进一步表明你的细节。再拿这个作为基准,还能看出名片上的人士的地位高低。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史太过简短,即便是社会上层人士也鲜有叼着金汤匙出身的“贵族”。每年的福布斯富豪榜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新兴的“成功”人士的品味有时候也会露出形形色色的其他阶层的特征。我交换的名片里就有人罗列出“EMBA”头衔,可想而知此人在16岁以前受到的教育何等低劣,至少年轻时吃过没文化的苦,遭受了不少文凭白眼。

自称“博士”的名片就更多。不过还好,博士们的“书生”特征一眼可见,根本没见过伪装的。还有人在意“人大代表”,协会委员等社会任职,大约也与此人从无权小人升格为社会成功人士后的权力欲望有关。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招聘下一篇:光电建筑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