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个性教学

2024-08-09

语文课的个性教学(精选12篇)

语文课的个性教学 第1篇

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17世纪末, 在普鲁士王宫里, 大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向王室成员和众多贵族宣传他的宇宙观时提出:“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听者哗然, 不少人摇头不信。于是, 好事者就请宫女到王宫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令他们大失所望, 谁也没有找到这样的叶子。因为粗粗看来, 树上的叶子好像完全一样, 可是仔细比较, 却是大小不等、厚薄不一、色调不一、形态各异。造成差异的原因, 是他们本身所包含的本质的东西不同。其实何止是树叶, 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是绝对相同的。那么同样的道理, 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也是这样。以人的外貌来说, 即使是双胞胎, 他们的父母和亲友也能根据细微的差别准确无误地认出他们, 这就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人的外貌是这样, 那么人的语言、行为、心理呢?自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自己的特点, 这样“人”才是自己, 而不是“别人”。

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一直把贾平凹的一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不管你当不当作家, 一定要有三个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这样, 如果将来当作家的话, 会是好作家;不当作家, 也是语文水平很高的人。”由于孩子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表面看来, 他们的语文基础 (有些老师把此叫做语文成绩)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细细观察, 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语文能力并不是天壤之别。男孩普遍的喜欢汽车、军械、宇宙探索的多, 女孩则喜欢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的多;男孩长于思索, 女孩长于表达, 所以, 女孩表现出来的语文基础就普遍好一些, 但因为各有所好、各有所长的缘故, 他们的语文能力是没有差异的。就此, 我可以得出这样结论: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就看老师怎样去激发学生存在的潜能。

二.要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 开拓教育, 必有立足于精选的教材和科学的教法。要实现课堂的创造教学, 教师只有想方设法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创新潜力的挖掘起着火柴的作用, 正是教师耐心的启发诱导, 点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之花。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层面、接受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 预告设计一些是非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等, 引导学生深钻细研, 然后集体讨论, 随便发言, 教师则相机启发点拔, 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挖掘创新潜力。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往往走入单纯的“老师教, 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孜孜乐教”, 固守着陈旧的教学观念, 教师架空分析教材, 照本宣科, 成了教材的奴隶, 为教而教的机器, 毫无艺术性可言。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 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教师首先要塑造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 唯有如此, 教师、学生之间才最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对话, 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只有实现平等的有个性的对话, 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共鸣的火花。所以要充分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发言权,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质疑。

当代语文大师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活动, 语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 你只有渊博的知识, 还当不好语文教师, 你必须会传达, 能绘声绘色, 以独特的魅力感染学生, 产生情感的共鸣……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应当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自由地、个性化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 教师不能揣着“标准答案”, 简单、绝对地用它来衡量、匡正、束缚学生的感受与理解;但是, 又不能因此误入相对主义迷途, 对学生的回答不加区分地一律给以“好”、“很好”、“有自己的见解”等赞扬和评价, 以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倡导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展开多向的、互动的“对话”, 既让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 同时又引导学生取得一个 (或者几个) 比较一致的“共识”。

三.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老师不应只是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 还应是启迪学生美好心灵的开工天师,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 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那些某一方面略有不足的学生, 也是正常的学生, 在其它方面他们可能是超常的学生, 应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才能各得其所。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朽木不可以雕刻, 却可以做柴照样发光发热, 照亮人间, 给人温暖;垃圾不可以砌墙, 却可以肥田, 使庄稼丰产丰收。

我们教师不应花大力气去研究学生身上的不足, 去探讨他们如何的差, 而应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研究, 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天赋, 去发展学生的这一“强势智慧”, 加以正确引导。任何一个人的智慧一旦找到最佳强势智慧点, 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惟其如此, 才能使学生有所作为。这样对被老师视为“差生”的孩子, 在一个寒假或暑假中研读完《史记》、《红楼梦》、《约翰克里斯多夫》等“大部头”的现象, 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代文学家汪曾祺在回顾他的老师沈从文教学写作时有这样一句话:“贴着人物心灵写”。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贴着人物的心灵去教, 学生要贴着人物的心灵去学, 这样才会真正产生共鸣,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温柔地征服》的随笔, 记述了一位从来不会写作文的男生最终成了文采飞扬“小作家”, 一位被家长、同学一直认为“笨笨的”的女生最终成为成绩优异的学生, 其中道理就在于“贴着人物心灵”。

小班化语文教学中的分层个性教学 第2篇

小班化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小班化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体验成功。在学校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体会到,要达到这个教学的目标就得要求教师建立一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掌握基本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在此基础上,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何与教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适应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语文学科开展了初步的实践活动,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尝试开展了“分层个性教学”。尊重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教师要教育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只有全面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是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在学习领域里的差异,主要是智力差异、原有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小班化教学保留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打破了传统编班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学习差异。

1、教学目标分层

我们根据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家庭的学习环境等方面初步将学生分为A、B、C三类。A类,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智力因素尚好,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够扎实,但有向上攀升的潜力;C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上感到吃力,成绩不理想。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将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再将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分解实施,设计相应的问题或练习。

因为教学目标不同,每个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学目标还可以交叉进行,互相帮助来完成,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教学目标的分层并不是和学生的分层简单对应,对全体学生都是适用的,完成什么样的目标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一般而言,低层次学生可从基础性目标开始,完成后再实现提高性目标,甚至是发展性目标的学习;高层次学生可以从基础性目标开始,也可以直接从较高的目标出发。

2、教学过程分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学过程也可分层。A类学生,多给予自学和思考的机会;B类学生,老师适当的点拨;C类学生,教师扶持或小组帮助主动学习,不断巩固。A类学生吃得饱,B类学生跳一跳,C类学生能消化。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对A、B类学生的个别辅导,包括能力、情感、心理等各个方面的交往不能忽视。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始终关注,细心辅导。布卢姆指出:“个别学生要达到掌握的水平可能需要类型质量不同的教学,其结果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学到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目标。”因此,“当学生的掌握程度告诉老师有些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存在错误与困难时,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1)独立学习

在教学前,教师有目的地提供弹性教学目标,学生根据目标进行选择性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肯定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辅导学习出现困难的学生,使其及时化解消极情绪或学习障碍。比如在对课文的自学方面,就要帮助学生从预习方法,阅读方法,感悟课文内容等多方面引导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以“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问的?”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学习中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从而能自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语感、想象、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这样获得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对学生个体而言是终身收益的。(2)小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常根据教学需要分组,组内成员、人数可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机动,两人一组、四人小组、自由组合等。教师对学生自由组合的结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是实施教学过程的基础。

在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学习中肯定会出现学习水平、能力的不平衡,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参与,通过讨论探索解题方法,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发现学习规律,锻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与小组同学融为一体,教给组织讨论的方法;当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或有争议时,教师及时给予点拨、激励,放手让学生各抒已见,小组同学互相补充,直到问题解决。特别针对那些学习能力、水平相对薄弱的小组,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时间,传授更多的学习方法,让这些小组也能获得成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会因此而缩短。

3、教学评价分层

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评价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值。小班化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评定考核方式的全面与多样化。新的评价手册让我们对一个学生学科学习的评价从原有的一分定终身向多元化、多角度地评价学习过程过度。一种学科的学习评价不单是从书面的考核出发,它是由多种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角度来评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了更为客观公正地评价。(1)加强平时练习:按学科分单元练习和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常获得成功体验,这种练习随堂进行。

(2)优化单一考试: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除笔试外,增加了朗读、书写、听说等技能测试。

(3)无不及格考查:有些项目的考核,通过学生主观努力,给予机会,重复考查,直到及格为止。

(4)建立学生个案:及时记载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典型事例,更综合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多地从纵向来记录学生成长的历程。

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对同伴的评价也很重要。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对朗读、回答等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给予及时评价时,更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换位评价,站在别人的角度,以“假如我是你,我„„”这样的表达方式去评价别人。使学生在评论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改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在评价学生过程中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榜样,从欣赏的角度评价不同水平的同学。如学生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说“ XX读得很流利,比以前有进步,只是„„”对学习一般的同学说“我觉得XX很好,他发言时声音响亮、很大方,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意见„„”而对学习表现较好的同学说:“我觉得XX的朗读非常有感情,读出了„的语气”„„学生能做恰如其分的评价,真心实意地欣赏学生,就能尊重同学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才真正人性化。

4、作业练习分层

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作业是一个重要反馈指标。“作业分层”和“目标分层”具有相当于的一致性。有了弹性目标,就可相应地制定弹性作业。基础题主要面向C类学生,提高题主要面向B类学生,发展题主要面向A类学生。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对于有些弹性的作业,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作业。这样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馈。同时,作业也跟教学目标达成一样,可交叉进行。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为自己的教学添置一份经验。在小班化语文教学的分层个性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以下问题。教师课前备课难度加大

“分层个性教学”这就增加了教师讲课的跨度、深度和灵活度,使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教师要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吃透大纲,驾驭课堂,以渊博的知识和教学艺术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这对教师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学生学习交往度的把握

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水平、小组的分配,要进行有效把握。同时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不断做出相应地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家庭辅导学习有机参与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 第3篇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人们工作生活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承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叶圣陶先生曾撰文疾呼语文教学少、漫、差、费现象严重,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低微,期望这种现象能迅速加以改变。遗憾的是,自叶老发出呼声至今已过多年,语文教学并未走出泥潭。

那么,当今的语文教学要怎样才能走出泥潭,才能迎来语文学科的春天呢?这是放在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今的语文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把目光盯在“考分”上,这样就导致在教学中因循守旧,固守传统,教学过于模式化,缺乏自身的语文教学特色,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没能形成。正是因为缺少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才直接导致语文教学停滞不前。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呢?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科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开展精彩纷呈的语文活动,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语文教学个性化的最好显现。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必须要有独立自主的个性色彩与创新意识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越强,个性教学主动性越明显,越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因而在课堂教学时还需要教师具有敢于开拓的创新意识。要以我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从,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就越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

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集中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上

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必须通过自己的创新,体现出对教材的个性化把握。这种“把握”应该与众不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目前,许多教师只重教学结论的传输,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把教学参考书奉为真理,教学过程纯粹简化为让学生背诵参考书现成结论的过程。教师上课的目标固定为把参考书的问题结论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采用各种“合法”或“非法”手段逼着学生把某些现成的结论记住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成了教的奴隶,学生成了学的奴隶,师生都在“读死书,死读书”。事实证明,这已经成了制约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障碍。消除这种教学弊端的唯一选择,在于教师要善于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在课堂上,通过自己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师生相互促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中要形成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分析 第4篇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小学生在写作时存在“言之无物”的问题。小学生在进行写作时,由于其处于初始写作阶段,对写作没有一定的基础,没有基本的兴趣爱好,觉得通过文字描述没有口语说话来得方便等原因,在写作中常会出现“言之无物”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生的作文指导中,应尽量围绕小学生的身边常发生的事情来讲解和指引写作。比如,对于“令人难忘的一天”这个写作题目,就是让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进行感悟和分析,通过回忆和观察,让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从具体的事件和时间写起,对发生的令人难忘的事进行分析和叙述。但由于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对具体的事情描述和分析不够到位,对一些事情的认识和发展没有明确的概念,只能用一些字词进行模糊、笼统的形容和叙述,使得小学生的作文写得较为空洞和浮躁。例如,小学生在对母亲和朋友进行歌颂和赞美时,往往会使用较为抽象和宏大的词汇进行叙述,对于人物的具体描述则往往不够清晰、流畅,对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具体描述,甚至有堆砌字词的现象。

小学生在初入学习写作时,往往对写作充满排斥态度。对于一些小学和教学课堂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小学生对于写作充满恐惧,不喜欢写作, 不乐意写作。在上语文课时,很多小学生一听说写作文就头大,十二分的不愿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小学生没有仔细地观察生活,对写作的对象没有清晰的概念,觉得写作无从下手,不知道该说什么,所以会造成面对作文题目,茫然不知该怎么写的现象。对于写作,小学生还容易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内心的情感,造成小学生往往知道心中的事物,无法用自己的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写作的时候,对于表达力不从心,时间一长,就产生了对写作的厌烦和不满。

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教学中,有时候忽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小学生缺少耐心。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对于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与小学生进行沟通,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小学生能够把发生身边的事情和人物能够有效地表达出来,并形成较为流畅的书面表达。对于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的烦躁和心不在焉,教师应从调动小学生的注意力着手,培养和锻炼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小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对写作抱有积极的态度,能够用合理的逻辑和连贯的思想进行写作表达。教师应在日常的写作课堂上,加强范文的讲读和练习,让小学生能够对优秀的写作范文进行模拟写作,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和心灵。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对小学生的作文教学辅导,应遵循个性化的要求和特点,在语文教师的指点下,小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特点和潜能,在写作中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具有真实的个性化。对于作文教学,小学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力,对小学生注意其潜质和能力的开发。只有小学生充分打开心灵,发挥其内心感知外界的独特认知,表达出自身真实的情感和愿望,从而展现出小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和画面。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使小学生能够从小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个性化的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方向,对于小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应抓住小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个性化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和特点。对于个性化的写作要求,应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小学生的认知和发展心理为主,尊重各个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小学生进行个性化自我表达,独立进行思考和训练。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很大的喜爱,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小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在写作中注意事物和发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个性表达,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充满真情实感地进行组织材料和进行写作。为达到这一目的,可要求学生在室外进行观察和学习,认真观察大自然,进行个性化学习。

要把小学生的个性写作能力提高,就要提高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水平。教师应对个性化教学形成更深的教学理念,建立和完善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系统,对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词汇训练和思维训练等一系列的能力有一整套的培养方法,教师能够在进行个性化教学写作时得心应手。另外,教师要在自身教学经验上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对不同的小学生使用不同的鼓励方法,使小学生能够在不断的鼓励中迅速地成长起来。

教师还应在个性化的写作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营造写作氛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课外教学和一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自由开阔的思维和学习中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和训练。例如,可进行课外观察,对小草和大树进行仔细地观察,然后让学生集思广益,讨论各自的不同看法,最后进行写作,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个性写作。

三、结语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个性的张扬 第5篇

【内容提要】教师的个性化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个性通过日常的教育活动及与学生交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的个性也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教师个性的痕迹。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应注重自己的个性的影响作用。没有教师的“教如其人”,就没有学生的“学如其人”,也就没有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关 键 词】新路;魅力;风采。

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尊重个性的教育,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最具核心意义的内涵。新课程明确提出:尊重个性,就是承认该个体无论在何种状态,都存在着主体的个性发展的可能性。个性的教育和培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发展人的需要,是完善人的需要。因此,重视个性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和根本要求。那么,如何重视和实施个性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行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带有鲜明的个性,有个性才富有魅力。常听学生讲最喜欢上某某老师的课,学生会因为不由自主的迷恋教师的上课而最终喜欢这一门课。富有教学个性魅力的教师,如同一种粘合剂,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凝聚在自己周围,这是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教育力量(布鲁纳语)。作为教师,必须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富有个性。

一、活用教材显个性 教材是教学之根本,不少语文教师只是紧紧围绕教材,过分地依赖教参的答疑和分析,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使语文课平淡无味,越来越走向了一个误区——“程式化教学”。其实,对教材的处理,最能够体现教师的个性,不同个性的教师对同样的教材内容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师既要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译作品的个性,将教材加以内化,教师与教材融为一体,从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如在教《詹天佑》一文时,我指导学生读句子:“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学生们读的各不相同,有的强调了“总是”,有的强调了“一定”,有的强调了“不但„„还会„„”„„对这些各具特色的朗读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就这样每个学生都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再如《生命的林子》一文揭示了“人只有在群体中通过竞争才能成才”的道理,而一些学生却悟出了“在群体中,不仅有竞争,还有合作”,这难道不是独特的感悟吗?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个性孕育了创新,创新展示了个性。美国著名学者J·W基夫认为:个性化教育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要有创新思维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对教材经过一个“懂—熟—化”的过程后,在充分认识自我中,设计发挥个性、特长的教学思路,如《动物过冬》一课,教师发挥自身语言特色,创设表演情境——指偶表演,引导学生玩中学,充满情趣;《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教师可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吸引学生;《让我们荡起双浆》一课,则可和学生一起亮出清脆的歌喉纵情歌唱。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个性。

二、注入情感显魅力

如果我们的老师每天都戴着同样的一幅面具走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完全从教学中隔离开来,封闭自己的情感,甚至板起面孔上课。毫无疑问,这样的课肯定上得枯燥、无味、不受学生欢迎。将自己的情感注入教学中,完全沉浸到了作品之中,找到情感的契合点,注入自己所有的情感,教师整个身心的投入,是教师“自我”的凸现,是教师知识、修养和智慧的结晶。曾听过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堂上,始终充满了教者饱深情充满磁性的话语,犹如真正的邱少云的战友在娓娓诉说那惊天动地的过去。王老师用自己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师生心心相印,步入一个内心相融的精神世界。课堂上师生的心理活动是同步或几乎同步的,其教学活动不是师生一般的共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是教师用自己的理念塑造学生的主观世界,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渐变为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过程,最终使学生的认识服从于自己对教材的彻悟和再创造。

充满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三、民主平等绽风采

民主、平等是教师良好教学个性品质的折射。教学民主、平等,能模糊师生的角色界线,不仅能营造轻松自在、亲切和谐、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师生的个性活力。在学《谈礼貌》一课时,曾有一个学生向我提出:“老师,我觉得‘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这句话中的‘礼到人心暖’说得不太符合实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心里一愣,但却充满鼓励的目光问他。他说:“我有一次到乡下亲戚家去,不认识路,便很有礼貌地向一位叔叔问路,可他却把手一摇,不耐烦的说:‘去去去,我不知道。’这还叫礼到人心暖吗?不是礼到讨人嫌吗?”看他一脸的真诚,我知道他说的是实话,我并没有马上发表我的意见,而是表扬了他敢说真话,善于发现教材的疑点,而后请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一会儿,小手接二连三举起,有的说:“也许那位叔叔心里有不痛快的事,不愿有人打扰他。”有的说:“也许他也不认识路。”有的说:“这位叔叔很真诚,不高兴就不高兴,不像现在有些骗子,表面上花言巧语,实际却是坏人”„„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喜笑颜开。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真谛就是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我向所有发言的孩子投去了赞赏的目光,不囿于成见,不迷信于权威,这本身就是个性风采的展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和思维。在充满个性的课堂上,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做一个友好的伙伴;做一名出色的主持,让更多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这样上课,也许有些“不像样”,与一些“包装华美”的课相比,确实有点“不中看”,但是,它多了一份真实,多了一份个性。这样的课堂是迷人的,她充满着无限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

彰显职中语文教学的个性 第6篇

一、突出基础性

职中语文教学首先应突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从思想上让学生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应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职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許多本应该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知识都没有掌握或掌握不牢,因而职中的语文教学必须为学生补上这一课。在教学中,尤其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要突出语文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字典、词典、成语词典等基本工具书,养成经常查阅字、词典的习惯,读准字音、丰富词汇量;通过猜词、连句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推介一些幽默的段子,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领略逻辑、修辞的作用和魅力;另外,教师在范文的教学过程中和作文的批改中,除注意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外,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方面还要多花些精力。

我所带的学生入学时经常出现说话词不达意、写作错字连篇、不知所云的情况,但是通过耐心地抓基础、树信心、促进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明显提高,每一届参加高职考的学生的语文平均分都超过市平均分。

重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夯实语文学科的基础内容,才能拓展语文学科的宽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鉴赏水平。

二、体现实用性和专业性

职中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输送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各学科都必须在“以基础知识为本,以能力训练为主”和“浅化理论,强化训练”的总原则下开展教学,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职中的语文教学也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实用能力的教学,突出实用性和专业性。

1.结合专业知识,加强听说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我们的学生虽然已经升入职业高中,但是他们的语文实际水平却不敢恭维,往往公开场合不能也不敢大胆、有序、有理的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不能认真、专注的倾听别人的讲话,不能准确领会说话人的主要意思。

因此,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1)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更能够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全面提高学习成绩。(2)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3)要求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课前5分钟的听说训练。譬如高一第一学期开展自我介绍,竞职演说,应聘校园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等活动;第二学期可结合本专业特点让学生充当讲解员或推介菜肴、旅游景点。升入高二年级可组织模拟招聘会,让学生自我推荐、求职应聘。还可通过辩论、演讲等形式组织一些模拟的社会交际活动。两年下来,期期有主题,人人可参与。学生的胆子增大,心理优势增强,又对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可谓一举两得。我校曾经有专业成绩很好的学生就是这些原因无法通过面试而失去很好的工作岗位,现在我们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大大提高,都能顺利地走上实习和工作岗位,有些还当上了部门主管和项目负责人。

2.配合专业开设相近的应用文体写作,增强写作水平。

中职语文的写作训练应该尽可能地和其他专业课联系起来,确立适合职教特色的写作能力培养方法,从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角度,开设相近的应用文体写作课程。这种配合专业的写作训练思路和做法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非常实用。例如旅游专业侧重于欢迎词、导游词;美术专业侧重于文案和广告语的设计;烹饪专业的取菜名和菜品推介;文秘专业的公文写作;商务专业的商务文书写作等等。大量的迁移活动,让学生感到语文确实有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增设写字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

现在的学生从小接触电脑,习惯用电脑打字而忽视了传统的书写。写出来的字不仅不规范不美观,还令人无法辨识,而且写字速度也很慢,错字别字多。“一手好字就是一个人的名片”。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练成一手好字,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准备一张有分量的名片,为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三、加强人文性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在“授业”的同时,必须要强调、突出“传道”和“育人”,实施人文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的规律和规矩。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良好审美情趣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是生非呢?因此,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挖掘课文的文学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紧迫感。同时,联系实际适当延伸拓展,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以及法纪观念的教育。

职中学生的语文基础差是客观存在的不争事实;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学生,竭尽全力教育和帮助每一个学生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唯有面对现实,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想方设法突出职中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将其基础性、实用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素质好、技能强的劳动者。

对个性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 第7篇

本次上课的两位老师, 文体感不够强。如《回声》是科普童话, 文体特点是善于思考、富于想象, 教学时对于“回声”的科普知识应点到为止, 而着重思考、想象的驰骋。再如《飞船上的特殊来客》是科普说明文、略读课文, 文体特点是语言准确, 教学时应着重把握这一语言特点, 让学生了解表格是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 是语言表达准确性的一种概括性呈现。总之, 教学时要注意体现文体特点的鲜明。

2. 结合文本个性, “咬文嚼字”上出语文个性。

咬文嚼字是最富语文特点的教与学的行为, 它直抵文字内部, 直抵学生体验的核心, 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孔庆东说:“带着你的孩子玩文字游戏。”培养语感素养, 要先从字感开始。石景章老师上的《开国大典》就是这样, 从题目开始, 由右往左, 一个字一个字地“咬”, 既咬出了每个字的意思, 又联想出了课题背后的社会及时代背景。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 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素养, 即从字感入手, 以字义教学, 与文本对话;揣摩文字, 与文字切磋, 与文章琢磨, 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石景章老师就运用了苏格拉底所说的“助产婆术”, 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中去吟咏, 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力、创造力、穿透力显露无疑, 有个性, 有共性。石老师借助一篇课文“咬文嚼字”, 紧扣了文本的个性, 教出了语文的个性。

浅谈语文的个性化教学 第8篇

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更多地强调统一。要老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 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接受统一的评价, 从而甄别出学生成绩的优劣。这种看起来相当公平的教学, 是以“假设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观念为基础的。其结果造成教育机制上缺乏合理、完善的个性培养运作模式, 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然而, 现代社会, 需要的是高度个性化, 自主化的人。所以, 个性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前沿阵地, 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奠定学生个性发展的坚实基础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1.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塑造、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语文课程可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所形成的语文素养既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所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伟大实践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倡导“个性化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个性化教学的实质

个性化教学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 尊重人 (教师、学生、作者、编者) 的思想、情感、体验和感悟。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是指以“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为中介, 师生双方具有的个性化的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具体的说, 就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落实“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 遵从学生个性发展的宗旨, 选择个性化的教学中介, 通过教师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和引导, 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与教师个性化的教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与思考、情感与体验,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换而言之,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就是在语文的实际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努力, 在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 (作者) 的对话、生生对话等系列过程中, 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 让他们的个性有一个自主、健康的发展空间, 从而就避免了以往的“考试得高分的乖学生、乖孩子缺少主见、缺少创新、缺少能力, 结果社会不认可”的怪现象。

三、个性化教学的渊源

“个性化教学”虽是顺应当前时代的需要、课改的精神提出, 是个新出现的词, 其实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换句话说, 倡导“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既是顺应当前社会改革的实际需要, 也是继承优良传统的正确选择。中国的教育史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从教育实质上讲, 这两千多年的教育史可说是一部语文教育史。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中, “尊重个性、张扬个性、发展个性”一直是其中的重要旋律, 使得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生机蓬勃。

从春秋时期一代宗师、圣人孔子开始, 到南北朝的“二陆”, 宋代的苏轼、朱熹, 明代的王阳明、顾炎武等, 再到近代的蔡元培, 现代的叶圣陶, 当代的钱梦龙等, 无一不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注重人的个性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从而走上语文的大舞台的。如孔子与学生冉有、公西华、子路等人一起探讨人生理想时的做法, 就是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 尊重各人不同的选择;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更是这种人性化、个性化的体现。上述的苏轼等人更是将自己的个人操守融入文化, 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 追求学术自由, 注重个人文化人格的形成, 他们标榜文化个性, 对个性的追求不惜付出物质、荣誉乃至生命的代价。而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所特有的书院教育, 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书院教育也因这些人的努力追求而将古代教育史的个性化教育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引领后来人的执著追求。蔡元培、叶圣陶等人在尊重学生个性、追求教学个性方面同样如此。

四、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在此, 笔者想根据教学的实际工作中的教与学两个方面作些思考:

(一)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 最终落实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但也要防止由“教师中心”的极端滑向“学生中心”的极端。所以, 在实际的“个性化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仍起着科学的联结活动双方的关键的引导作用。

第一, 个性化的“读学生”。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确定学生的主体观念,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学生个性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宗旨, 这一点已为绝大多数的教师认识, 故不赘述。同时, 教师要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做好教学的先期准备: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家庭生活背景, 尤其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正所谓:“知其心”才能“救其失”。

第二, 个性化的“读教材”。以往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缺少读教材的主动性, 更谈不上“个性”, 因为“教参”包办了一切, “教参”对教材的解读先入为主的占据了教师的阅读空间。但是新课程的实践中, 在个性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先对教材有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结合自己生活阅历来理解、阐释教材及课文。通过教师的有个性、有创意、有发展的阅读理解, 读出作品的精神与魅力, 读出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感悟和收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对教材都缺少个性化的解读, 找不出“自己的哈姆雷特”, 又如何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的哈姆雷特”。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 第9篇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培养学生个性阅读潜能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就好比知识的“容器”。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快速掌握预定的教学目标,很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质疑、分析、探讨学习中的疑惑。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问自答、分组交流、教师总结点评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体系。当然,在训练学生进行个性阅读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胆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阅读情况加以引导。《桂林山水》是冀教版语文第七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描绘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赞美桂林山水的美好景色,表达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的感情。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可先让学生讨论作者的哪些写法值得借鉴。讨论之后,学生突然提出两个让我没想到的问题:一是文章题目叫《桂林山水》,作者为什么先写漓江的水,再写桂林的山呢?这样与题目矛盾吗?二是作者在文章中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的,能不能按先分后总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放在课文最后进行总结,这样不更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吗?针对这两个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加以总结:一是以《桂林山水》为题,是作者借用古诗文中的内容,为了便于表达中心主题;至于第二个问题,也可以按照同学们想法来写,只要能突出文章中心就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质疑作出恰当的评价,而不能抱着教参不放,或搪塞过去。学生若能善于质疑、主动学习,他们的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二、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阅读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组织相关的阅读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下几种活动。一是结合新教育实验,组织学生阅读规定的课外书,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然后进行读书笔记评比;二是开展朗读、诵读比赛,以此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三是开展课内外阅读知识竞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检查学生阅读的水平;四是组织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提出阅读中存在的困惑,由教师进行解答。为了让学生真正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还可以在班级摆放一个“阅读疑难与解答”的笔记本,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下问题,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解答,最后教师加以总结。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改变阅读态度,他们不再厌恶阅读,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锻炼了学生意志,从而促进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的形成。

三、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交流促进学生个性阅读

首先,让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人们常说父母是天然的教师,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家长,若能和自家的孩子一同阅读,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还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为了推进学生的个性阅读,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规定了相应的阅读内容,同时还将这些阅读内容作为检测考查的内容。比如有的地方教育部门要求三年级学生上学期阅读《三毛流浪记》《长袜子皮皮》,下学期阅读《宝葫芦的秘密》《时代广场的蟋蟀》等书。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要不断增加。学生要更好地完成这些阅读内容,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当然,在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也给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带来许多难题。但只要教师能结合实际,想方设法,就能让家长帮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阅读效果。其次,让家长进课堂探讨阅读。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若能组织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聆听老师的教学,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有许多启发。有一次执教三年级《丑小鸭》一课,家长们听后,不仅被这则童话故事打动,更重要的是还明白一个道理:即使孩子现在基础差,但只要坚持阅读,将来也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完成规定的阅读量,也能形成独特的阅读习惯和个性,提高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进行了大量实践。若能培养好学生良好的个性阅读习惯,让他们进行大量阅读,他们就会逐渐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体验与众不同的感受,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个性,享受着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秦剑峰.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06).

语文课的个性教学 第10篇

一、个性化教学的整体概况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个性化教学一直被各界教育专家所强调着。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指的就是尊重学生独特个性的教学方式。完全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进行的教育。从这一个角度来说,个性化教学有一个最为鲜明特征,那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

同时,我们也能看出个性化教学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首先,是一种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推广个性化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普及;其次,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另外,对老师的教学也有一种帮助,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需要学习的知识。

二、目前存在于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中的问题

开展特殊教育的学校同一般性的学校和技能型学校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在身体上存在着残缺,从而使得他们无法接受普通教育。所以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所需要面对的困难更大。

(一)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

因为学生存在着特殊性,就要求教师尽可能的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选择一味地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而不采用一些其他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给这些特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教学被困于书本

语文教学,更多的是需要老师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补充,来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可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老师,因为学生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过于抽象的知识点无法做到非常详尽的讲解。也不能对书上的知识点进行扩展,使得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很好地提升。

三、个性化教学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一)根据学生的独特个性,选择教学目标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多种多样,其中对于老师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大脑发育存在问题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智障学生。这些学生同其他的特殊学生不一样的是在学习能力上,对问题的理解上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这就要求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具体情况进行教课,给盲人学生上课使用的方法是无法再智障学生的课堂中使用的。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设定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例如,针对智障学生,目标是让他学会这篇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等;而盲人学生则可以依靠自己的阅读来把握整篇文章的感情色彩等。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保持课堂的趣味性

因为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着的特殊情况,这就要求老师不能一直选用一种教学模式。老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层次水平来选择更加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同时,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更多地与老师进行互动,积极地学习课本中的知识。

(三)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除此之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认识到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因为个性化教学价值的实现需要老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困难进行个别指导,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和资源。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实时观察班级学生的动态表现,根据他们的表现来猜想原由,然后据此提供具有价值意义的帮助,在个别指导中深化个性化教学的目标要求与价值意义。

(四)对学生做出贴切的评价

语文老师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诊断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和指导,升华个性化教学价值。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智障学生来说,老师还需要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放大这些智障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在老师的赞许和认同中更好地学习、进步和发展。

四、结束语

文本的个性阅读与语文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个性阅读 隐在读者 召唤结构

一、序言

一个文本是不是只有一种解读结果?文本解读究竟存不存在“标准答案”?这是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很可能会直接导致语文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冲突。

对于文本阅读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会直接影响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选择,从而产生完全不同的阅读经验和阅读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阅读本身的认识和理解。

我的观点是,文本个性解读是人类精神真正得以解放的必然选择,也是日益民主化的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文本的本质应该在于表达出作者沟通的渴望,因此,必须考虑作者的意愿和想法,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视语言作为一种独立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存在的力量,对于作者和读者所施加的影响。而语文教学努力实现的,应该是规约中的解放、传承中的创造。

二、文本个性阅读如何成为可能

阅读行为由于阅读动机、阅读发生的文化背景以及阅读者对于阅读的理解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阅读生态。不过关于阅读,有一些问题在今天应该是可以形成共识的——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作者的价值。它是文本形成的前提,没有作者的努力,这些词语和句子不可能连缀在一起,形成一种表达特殊意义的结构,而且至少应该承认,作者在尽所能地表达自己希望表达的意蕴。其次,我们还应该承认,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可以被人们所利用,同时也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如果我们忽视了语言的“内蕴结构”,就无法真正理解语言所传递的内涵。第三,我们同样也必须承认,读者作为一个精神独立的个体,可以独立而自由地理解文本所传递的内容。

现在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文本中是否有这样的“裂隙”,容得下读者的心灵实现个性化的解读呢?事实上,这样的“裂隙”是确实存在的。首先从作者的写作角度看,一方面,前设观念、词语的个性化理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特定的交流氛围都可能是作者视为当然的一些内容,但在读者看来未必那么明确。另一方面,作者对于自身的了解也存在盲区,那种下意识的选择,同样会让读者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其次从语言的角度看,语言是独立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存在的,有时候语言本身还规定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方式,在一些情况下,不是作者选择了语言,而是语言选择了作者,如果我们忽略了语言这只“看不见的手”,我们就不可能深入到文本的深处把握更多、更有意义的信息。但是,不同的人由于各人生存的环境、个体禀赋的不同,对于语言的理解也是存在差异的,而这样的差异,恰恰是读者可以利用的“裂隙”,正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第三,我们应该尊重读者之间的差异,文化环境、个性、阅读时的“语境”都会有差异,而这样的差异也使得阅读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结果。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本的个性阅读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但这种发生是有条件、有前提的。它是以作者对文本控制的力度和方向为基础的,是受制于语言本身的“内蕴结构”的。

三、语文课程与个性阅读

个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实际上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具体说来,个性阅读强调的是阅读的结果会带有阅读者个性的影响;而个性化阅读则是强调阅读的过程,必须是带有个性干涉的。所以,我们究竟是允许个性阅读,还是追求个性化阅读,是研究本课题必须回答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语文教学应该接受个性阅读,但是并不专注于培养个性化阅读。

个性阅读在现实中是可能发生的,但语文教学是否应该促成这样的阅读发生,就需要讨论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阅读行为的特质;另一个问题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我们必须明确阅读教学的价值指向,才能够很好地回答语文教学中的个性阅读问题。

按照接受美学代表人物沃·伊瑟尔的观点,文本本身具有“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两个方面。简单来说,“隐在读者”代表了作者的预设,“召唤结构”则意味着向读者开放的可能性。正是这两个方面的交相作用,才造就了文本的意义的产生。也就是说,在文本阅读中是有某种确定性的东西存在的,但同时也有许多的“裂隙”允许甚至鼓励读者带有个性特征地介入,而个性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这样的确定性与个性的交互作用之中。

我们必须知道,和日常阅读行为相比,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更关注阅读过程中读者阅读经验的积累。作为教学的阅读和日常阅读行为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认为,作为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应该体现出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价值。从课程的本质属性来看,应该完成的任务有二——完成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人的个性化。语文课程就是从语言文学等方面实现这样两个目标的,所以应该兼具培养规范阅读和个性阅读两个方面的功能。从以上分析得知,语文课程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是和阅读行为本身的特点有关的,或者说,阅读行为的特点恰好与教育的本质存在着同构的关系。

更进一步说,阅读也存在着不同的功能,由于写作的目的不同,作者对于读者的控制也存在着程度的差异。研究认为,可根据读者的动机不同,也可依据读物的性质不同,将阅读大致分为理解性阅读、记忆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等多种。实际上由于阅读动机的不同,对于阅读最终的结果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不同特质的文本,在教学要求上也应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明显的结论是,由于个性阅读本身就是阅读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所以当然应该是阅读教学关注的内容;但另一方面,作为促成正确的阅读行为发生的教学,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作者在文本中为实现意义的传达而做的控制与规约。

同时更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实际发生的阅读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的。前者是学习阅读的过程,而后者是阅读实践的过程。目前,语文教学界有“阐释学误人”的倾向,即运用阐释学的理论去诠释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殊不知,阐释学中所强调的阅读,是相对成熟的“阅读实践”,而不是“学习过程中的阅读”。所以,承认阅读行为中个性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建立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的联系是正确的,但是,过分强调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是不恰当的。

四、语文教学与个性阅读

由于语文学科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作用既要让合理的阅读行为发生,又要鼓励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培养个性,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体现阅读文本的教学价值。分析一个文本的教学价值,必须同时考虑文本特点、课程价值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这三个维度。

首先谈文本特点。要考虑写作目的,事实上,由于写作目的不同,作者对于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的控制力度和控制方式是不同的。简言之,在论说性或者说明性的文本中,作者为了使得自己的表达更能够被读者接受,在语言策略选择上会表现出更强的控制性。而在文学文本中,因为需要读者的共鸣,所以会更多地容忍语言本身的“内蕴结构”和读者的生活感受的介入。从历史性的方面考虑,一些历史文本,曾经或许有强有力的控制性,由于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现在变得有更多可以让读者介入的空间,或者反之,由于一再被征引,现代文化越来越强烈地影响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都是有可能的。如果我们不考虑这样的特点,以一种模式来处理所有文本,则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我们讨论课程价值。文本的解读同样受制于课程设计本身。典型的例子是《荷塘月色》,在苏教版教材中安排在高一,而在华东师大版教材中则安排在高三。又如《老王》,在上海的教材中排在高一,强调的是平民意识,而在全国教材中则安排在八年级,强调对他人的关怀。所谓课程,简单说就是教学的过程,如果我们撇开课程设计本身的科学性不谈(比如对《老王》的认识,我认为无论是上海的教材还是全国教材这种安排都不太恰当),课文出现的阶段以及这一阶段课程的具体要求都会影响到教学中对于阅读的目标与要求的设计。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凸显课程设计目的的方面。这种阅读干涉,在实际教学中也是不能回避的。

第三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说文本中有“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交互作用产生的文本意义。“隐在读者”是作者的预设,其中包括作者对于语言的选择与组织,以及与假想的对象交流的过程。这其中又有两个问题是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能不能敏锐地感知作者选择和组织语言背后的动机与目的;另一个问题是作者选择的假想读者在生活阅历、文化背景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吻合。至于说到“召唤结构”,则是作者的“留白”,是对于读者完成建构的期待,表现出作者对于读者的信任,但是这种期待能否得以实现,还取决于读者的心智是否成熟以及他的阅读背景。所以,不同的学生在这个方面的理解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我们选择了与目前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认知水平完全相当的文本,则阅读教学无法发生;选择远高于目前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文本,则阅读行为不仅不可能发生,更遑论阅读教学了。

另外,我们也不能够忽视文本阅读教学的语言学习功能。语言学习的本质是语用规律的学习,文本中的语言学习存在一个逻辑假设,那就是作者的语言是成功进行交流的范式。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恰恰是要强调阅读结论的确定性的。否则语言学习就不能够实现,语言规范的传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教材编纂、教学设计)者一定要极其认真地对待文本的价值分析。正如沃尔夫冈·伊瑟尔所分析的文本本身具有“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这样两个方面的存在,这是阅读教学区别于日常阅读最重要的地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辨别、了解文本的内部结构,是教学设计者必须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

其次,促成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发生,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觉得必须给学生阅读的“标准答案”,将“标准答案”作为传授的具体内容。实际上,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直觉的产生,才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阅读教学不应该对阅读结果进行控制,而应该关注阅读过程。作者在文本写作的过程中,一定是对于文本的语言有所控制和设计,而教学应该关注的是学习者是否能够自觉地感知到这种控制和设计。

第三,个性阅读的发生,实际上存在于文本与读者两端,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应该保证读者进入文本的“裂隙”的合理性,或者是进入“裂隙”的方式的正确性,以避免“误读”或者“浅阅读”的发生。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个考验,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的保证。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如何与文本“相遇”,以保证其中逻辑关系的正确性。

五、结论

1.个性阅读是阅读行为的一般特征,是由文本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或者换句话说,正确的阅读行为都应该是个性阅读。

2.文本在构成上有一定的控制性,虽然文本的交流功能不同,其控制力度、控制方向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控制存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前提是它们都应该是“哈姆雷特”。文本的个性阅读必须以承认这种控制的存在为基础。

3.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行为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行为有相同点,但是也存在差异:阅读教学中的读者,是“学习中”的阅读者,是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读者,这一点应该引起高度关注。若将两种阅读行为中的“读者”概念混淆,对于阅读教学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4.阅读教学应该关注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而所谓经验,包括:(1)对于文本中的控制的自觉;(2)合理地将自己的阅读经验、人生经验与文本中的“裂隙”发生关联(建构)。

5.阅读教学关注阅读行为的合理性,阅读中的个性解读是合理的阅读行为的必然结果。而在阅读中过分强调阅读结果的个性化差异性,未必符合阅读教学的特征。所以,要防止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个性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蒋成瑀.读解学引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行为[M].金惠敏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语文课的个性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个性教学,策略

尊重个性发展, 是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个性化教学践行了“生本”理念, 夯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更加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中, 实现个性的发展, 也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 就如何在个性化教学下构建有效语文阅读教学, 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促成阅读情感的产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 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 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感情、抒发并表达感情, 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兴趣的导向之下, 学生的阅读情感在一点一滴的培养中, 凝聚成为积极的情感表达, 进而促使有效阅读教学的构建。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探究心强, 但是低年级小学生, 对老师的敬畏感、对语文的“陌生感”, 都让他们在阅读中不愿主动开口, 也不敢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 阅读教学成为“教师指哪、学生读哪”“教师要求怎样, 学生就怎样”的教学形态, 教学的趣味性、探究性荡然无存, 学生在阅读中“冷冰冰”的, 缺乏积极的情感生成, 谈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此,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应与学生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给予孩子们自信、自尊和关爱, 在和谐师生关系之下, 走进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在心情舒畅、身心活跃的状态之下, 融入阅读教学之中, 让学生的阅读情感带着自己读起来、思考起来。例如, 在古诗《小池》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教师:《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小诗流传千年, 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在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今天, 我们就带着春意, 从这精美的春光图画走进《小池》, 感受一下诗人笔下那一千多年前的春天。随后, 教师通过PPT, 向学生展示“小池泉水涓涓细流”“树柳依依”“小荷尖尖”“调皮的小蜻蜓”等组合的flash动画。教师拿着课本朗诵:“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师富有情感、抑扬顿挫的朗诵, 一下子就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 走进了杨万里那个一千多年前的春天, 与娟娟的溪流诉说春天、与调皮的蜻蜓嬉戏……

学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 积极主动地探究“调皮的蜻蜓”“娟娟的溪流”, 课堂氛围一下子“热闹”起来, 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带着情感, 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学生或两人一起, 或几人一群, 就“调皮的蜻蜓嬉戏、立在荷花”的教学情境, 发散思维, 阐述自己对春天的理解, 表达阅读中对诗的情感领悟。

二、“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题为导向, 驱动阅读教学, 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民主的问题情境, 也进一步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个性思维的不断发展。师生之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 以问题驱动, 让学生在发挥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之上, 乐于思考, 各抒己见, 让教学成为双边良性互动的过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开展体验式问题情境教学, 有助于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 走进阅读课堂, 水到渠成的习得新的知识。学生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带着疑问、带着思考, 在个体情感的表达中、思维的发展之下,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形成自己的情感见解和表达。例如, 在《要下雨了》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 结合自己的生活, 带着疑问去思考、去探究。

教师:同学们, 要下雨了, 你们会做什么呢?

学生:帮妈妈收衣服;不出门、会打湿衣服……

教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都是好孩子。现在老师再问问大家, 要下雨了, 小动物们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躲在家里不出门;陪妈妈聊天……

教师:学生们很有想象, 那小动物们到底在做什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学生们自行阅读, 阅读之后, 再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好吗?

学生:好。很快就进入了认真阅读的状态。

8 分钟后, 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 引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讨论。

教师:学生阅读之后, 从课文知道小动物们下雨了都在做什么吗?

学生:小燕子忙着捉虫子;小鱼儿出来透透气;小蚂蚁忙着搬家……

在问题的驱动下, 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也让学生在主体地位之下, 更好地探究、发散思维, 让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突出, 更符合小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总而言之, 小学生个性特点鲜明, 活泼好动、好奇心重的特点, 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构建, 应着力于个性化教学的开展。个性化教学践行了“生本”理念,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下, 主动探究学习的激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促成阅读情感的产生,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 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驱动,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带着疑问去思考、去探究, 各抒己见,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呼吸方法练习下一篇:科学的苗木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