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团队范文

2024-06-03

全科医生团队范文(精选10篇)

全科医生团队 第1篇

1 团队组成及职责

中心所属长庆、潮鸣两街道共有12个社区, 6.8万人口。下设浙大御跸、所巷、潮鸣、水陆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按每个社区组建一个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原则, 组建12个社区全科医生团队。其中浙大御跸站负责浙大御跸、新华坊社区;潮鸣站负责知足、小天竺社区;所巷站负责所巷、东园社区;水陆站负责王马社区。柳营、吴牙、十五家园、东河社区由中心全科诊室的社区全科医生团队负责。按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负责2 000~3 000户居民, 约5 000~7 500人的原则, 每个团队配备全科医生2名、公卫医生1名 (兼) 、社区护士2名、妇幼保健医生1名 (兼) 、公共卫生助理员1名, 共7人为一个社区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保证团队工作的顺利进行, 设团队长1名, 建立团队长负责制。全科医生团队在团队长的负责下, 承担所辖社区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慢性病康复、老年保健、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生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工作任务, 以站点社区责任医生工作室为基础, 以主动上门形式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面的、综合的连续服务。

2 团队工作要求

2.1 做好家庭服务

根据中心的要求, 实行社区责任医生半天在社区站医生工作室 (中心全科门诊) 工作, 半天进家庭服务, 每月下社区工作时间不少于7个有效工作日。

2.2 做好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保健服务

实施9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上门走访一次;80岁以上老年人每季走访一次;70岁以上老年人每半年走访一次;60~70岁老年人根据需要及时走访;而生活不能自理、患有各类慢性疾病者, 有医疗保健需求需要的则上门服务。为社区老年人免费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免费签订慢病保健合同, 免费制订居家养老个体化保健指导服务。

2.3 做好慢性病的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

提高慢性病控制与自我保健相结合的保健服务机制, 组成以区疾控中心和省市慢病专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责任医师团队、社区公共卫生助理员、楼道长和病人家属以及慢性病病人本人共同参与的社区“五级”慢性病监管保健指导网络, 以达到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控制率, 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的目的。以社区慢性病病人俱乐部为载体, 组织慢性病病人及家属参与, 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医生指导、患者间交流, 教育病人及家属督促改变病人不良生活习惯, 正确认识疾病, 合理平衡膳食, 加强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和康复功能的锻炼, 提高慢性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在慢病管理上强化责任医师个性化保健指导和病人的自我保健、家属的监督管理相结合, 公示责任医师小灵通电话, 接受社区居民的电话保健咨询, 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和处方, 对疑难危重慢性病人及时组织省市疾控慢病专家会诊保健指导服务, 不断提高慢病控制率。

2.4 社区基本医疗服务

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 及时提供出诊、建立家庭病床、小灵通电话咨询等服务, 做好老年人家庭临终关怀服务。

2.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负责本社区范围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报告处理, 死亡调查、传染病访视,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

2.6 社区保健服务

掌握本社区孕产妇、儿童保健的基本情况。承担本社区的产后访视, 配合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 儿童系统管理。做好计划生育指导、优生优育咨询等服务。

2.7 社区康复服务

做好社区残疾人访视、康复指导服务、建档及访视记录, 开展针对性康复指导。

2.8 健康教育

每两个月组织健康教育讲座一次, 每年组织一次社区医疗保健咨询活动。成立本社区慢性病俱乐部, 活动可以为讲座、病人互动等多种形式, 内容符合居民需求。配合中心及社区做好不同季节健康教育。

2.9 做好其他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

社区全科医生团队全面掌握和参与社区孕产妇保健、产后访视、儿童保健、计划免疫、传染病访视、死因访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计划生育指导等社区各项公共卫生保健服务, 以使社区居民得到团队及时、方便、全方位的保健指导服务。

3 建立团队支持系统

围绕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 成立中心两大全科医生团队支持系统, 全天候、全方位、全力以赴地做好全科医生团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支持配合和保障工作。

3.1 医技药剂护理辅助系统

包括挂号收费室、注射急诊室、康复病区、中西药房, 检验、B超、心电、放射等医技科、供应室。根据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需要, 无条件及时提供配合全科医生团队上门服务。

3.2 管理平台辅助系统

中心职能科室设置三部一办: (1) 行政办公室:承担人事、劳资、信息、文印、收发、外联、医保及微机网络管理以及信访接待、车辆运输等工作; (2) 社区医康部:承担全科医生团队及基本医疗活动等各项工作的医疗质量控制和考核、医保审核控制、计量管理、院感控制、人员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岗位资质审核、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指导和支持系统等工作; (3) 社区卫生部:负责社区公共卫生体系及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任务督查和考核, 承担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的组织、协调、指挥及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督查考核工作; (4) 后勤保障部:承担财务、核算、收费、统计、物资采购供应、运输调配、水电维修、氧气能源保障、安全消防、医疗废物及污水处理等。三部一办积极有力、及时保障、全面配合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服务工作。

4 团队考核

中心建立激励考评机制, 提高全科医生团队下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中心成立绩效考核办, 由中心分管主任任组长, 社区卫生部、医疗康复部、办公室等职能科室组成。采用二级考核模式。团队长每月对团队成员的工作量进行考核, 考核办负责对各团队的考核。

4.1 服务数量考核

根据团队下社区上门访视人数、居家养老保健指导人数、慢病监管保健指导人数、出诊人数、签订保健合同数 、慢性病健康教育人次数等不同的项目任务补贴。

4.2 服务质量考核

制订各项服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 每年年初提出本年度的具体考核指标。考核办考核内容为各类医疗文书书写的完整性, 医疗质控, 安全医疗以及是否执行慢性病访视、老年人访视、传染病访视、产后访视等的工作要求。社区常见慢性病的发现率和控制率是否达到年初的目标, 社区诊断报告的质量等。

4.3 服务对象满意率考核

考核办通过按全科医生团队上门服务访视回单, 每季以电话或上门随访考核相结合进行考核考评。每半年召开社区干部和群众座谈会征求意见。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群众满意度, 全科医生团队的知晓率、利用率。

5 体会

全科医生团队的模式运行近一年来, 团队的服务获得了居民的首肯, 医患关系和谐, 信任度和利用率提高。

5.1 全科医生团队的知晓率、利用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006年社区全科医生团队主动下社区服务有效工作日[1], 从去年的806日增加到2 440日, 增加1 634日, 同比增长2.03倍;全科医生团队下社区主动上门进家庭保健服务人次从4 131人次, 上升为9 797人次, 上门进家庭服务增加5 666人次, 同比增长1.37倍;全科医生团队为社区居民保健服务人数, 从去年的21 255人次上升到28 143人次, 同比增加6 888人次, 增长了32.41%;中心全科医生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获得了社区居民的肯定和欢迎。

5.2 社区慢性病病人健康促进工作得到提高

通过责任医生定期走访, 上门进家庭访视保健指导, 针对老年慢性病病人分别制订个体化保健指导方案, 有效提高慢性病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家属主动参与慢性病病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干预, 定时督导服药和功能康复活动, 使慢性病病人行为干预和控制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5.3 朋友式的医患关系得到突现

社区责任医生半天下社区进家庭工作, 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和居民满意度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办法, 促使责任医生服务观念转变,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下社区进家庭上门服务。由于责任医生全方位参与社区公共卫生工作, 走千家进万户主动做好居家养老和慢病保健服务, 融洽了医患关系。

5.4 全科医师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由于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生大部分是从专科医生经岗位培训转型而来, 因此技术水平不完善。通过团队运行的模式, 使团队各成员之间的专业得到了互补, 因而是现阶段解决全科医生缺乏的一种重要手段。

5.5 健全的考核机制是提高全科医生团队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

建立较为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 鼓励团队医生深入社区, 走进家庭, 同时加强督查和评价, 奖优罚劣, 杜绝弄虚作假是提高全科医生团队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全科责任医生团队工作管理办法 第2篇

建立社区全科责任医生团队是卫生服务覆盖城镇社区居民的重要形式,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明确社区全科责任医生的职责和任务,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健康进家庭”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特制定本制度。

一、社区全科责任医生团队含义

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以“团队”形式提供上门服务,开展居民健康体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慢性病管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等活动,向社区居民提供全程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新模式的医护人员。

二、社区全科责任医生团队任职条件

社区责任医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经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合格、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质的人员。

2、在辖区内医疗机构注册的执业护士。

3、公共卫生专业人员。

4、社区干部(社区居委会卫生专干可兼职)

三、社区全科责任医生团队基本职责

1.与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中年丧子家庭等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进行社区健康诊断。

2.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对目标人群实施系统管理和危险因素的干预。

3.配合中心预防保健科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包括疾病监测、疫情报告、疫点处理、免疫预防等。

4.配合中心公共卫生科针对重点人群、高危人群和社区全体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5.提供医疗服务和就医指导,设立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就诊全科门诊等,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双向转诊和就医指导。

6.配合中心康复科开展残疾人、慢性病病人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站(点)及家庭适宜的康复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做好转介和转诊服务。

7.深入社区居民住户,及时了解掌握社区人口动态、居民健康状况,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多种形式卫生服务,满足群众基本卫生需求。

8.与预防保健科协同开展孕产系统保健、妇女保健、生殖保健,儿童系统保健等相关保健服务和咨询指导工作、社区计划生育技术咨询和指导工作。

9.开展社区人群危险因素检测和死因检测等。

10.开展学校、幼托机构、企业单位、商业楼宇等)的公共卫生工作。

11.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保健服务。

12.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开展各种延伸服务。

13.积极参加在职全科医学学习和社区专项技术服务培训,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技能。

14.积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各项登记、统计、分析总结工作。

四、服务范围和对象

社区责任全科医生团队服务范围和对象为:户籍在沙坪坝社区或常住半年以上的居民

五、社区全科责任医生团队工作制度

1、例会制度。按时参加每月工作例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

2、培训学习制度。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认真学习公共卫生政策、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3、信息沟通制度。及时掌握责任区内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动态,认真做好各类信息的统计、汇总、上报等工作,及时与中心公共卫生科沟通信息,保持经常性的工作联系。

4、社区巡诊制度,每月下社区实施公共卫生相关工作不少于5天,并建立转诊制度等。

沙坪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全科医生来了 第3篇

同日,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报道称:“昨日,武汉首期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班结业,27名全科医生将入驻社区医院,担当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另据《健康报》报道,2011年12月26日,“辽宁省首届‘5+3’模式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毕业典礼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经过3年系统培训,11名学员拿到了毕业证书。这也是该省第一批经过正规化培训、与国际接轨的全科医生。”

2011年,类似新闻还有很多,比如《河北首批30名科班全科医师石家庄上岗》、《天津首批全科医生本月毕业 “入驻”社区医院》、《首届江苏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培训结业典礼在我院举行》、《探秘重庆特色医改:“全科医生”进驻社区》、《黑龙江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首批350人受益》……

其实,我们对“全科医生”这一概念并不陌生。早在1994年,上海就开展了全科医师概念培训班;1997年,上海开始对全市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临床医师进行600学时的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2000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为期4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从2006年开始,上海市创新培养模式,采用“社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即面向全国招收应届和近二年毕业的往届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行规范化培养。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已经有经过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近5000名。然而,历经十多年的培养,即使是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全科医生人才缺口依然巨大,更不要说其他省市、尤其是中西部某些地区了。

但是,以上这些新闻信息却告诉我们:全科医生真的来了!不是在一省一市,而是举国全面开花。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具有重要意义。”温总理在2011年6月22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话说,要决定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创新全科医生激励政策和方式,同时还要求“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011年7月15日,中华医学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召开座谈会,探讨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卫生部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在会上表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首要工作是人才培养,必须赋予这个岗位足够的吸引力,才能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2011年12月6日,陈竺部长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高质量全科医生,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陈竺指出,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就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实施问题,陈竺还提出4点具体要求:注重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培养规划;注重政策保障,着手建立全科医生使用管理制度和从业激励机制;遴选和建设合格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注重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培训;注重培养质量控制,确保所培养的全科医生合格达标。

在这次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两部委宣布了共同制定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着手进行全科医生的培养,从2012年开始招收全科医生硕士研究生。而就在这次会议召开前两个月,首都医科大学制定了全科医生规范化“5+3”和“3+2”模式综合实施方案,正式成立了全科医学系学术委员会和13个教研室,打造了富有特色的集“基础—临床—社区”三位一体的全科医学学科体系。

众所周知,初级医疗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综合性及协调性的医疗保健服务。作为这种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全科医生通常被誉为“健康的看门人”,从这一点上看,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大医院的专家教授。培养大量的能够安心在基层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新型医生,不仅是提高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的需要,更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改进医疗模式的需要。

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探讨 第4篇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实践各种服务模式,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拟从团队的内涵和特征、全科医生团队产生的动因、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现况和影响因素、以及全科医生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1 团队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团队, 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它具有以下特征:①团队是根据工作流相似性原则组成的群体,团队成员有着共同清晰的目标,每个团队成员从事的工作是工作流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②团队成员各自所拥有的知识、技术、信息不同,能够优势互补, 整合增效;③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工作中互相合作、技能互补的关系[1]。

2 全科医生团队产生的动因

赫伯特·西蒙曾经说过,有效地开发社会资源的第一个条件是有效的组织结构。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践的经验积累和对国外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模式的学习借鉴,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者发现,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责任制,能够更好的利用社区资源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因为全科医生团队是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和护士组成,他(她)们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技术、技能和卫生信息,专长不同,他(她)们的组合可以增进彼此之间伙伴式的协作、支持和信赖,可以汇集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各种智慧、经验和创造力,可以快速解决具有复杂性特征的各种实际问题;同时,全科医生团队的建立,能够改变传统的坐堂式工作模式,真正把社区卫生服务融入社区,贴近居民,为居民提供近距离的、高质量的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3 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现况和影响因素

根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如北京、杭州、上海、深圳等,都在积极实践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但是目前对于全科医生团队的人员配备标准、工作职责、工作范围、组织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文件,这就使得各地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开展情况效果不一,有运行良好真正使社区居民受益的,也有流于形式的。造成这种现况的原因,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全科医生团队的人员配备标准与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的协调程度。

也就是说,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是否明确、以及两者是否具有兼容性,是保证全科医生团队能否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因素。

3.1.1 全科医生团队人员配备的合理性。

全科医生团队成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思想观念、以及不同专业人员的配比比例,对于团队的整体素质影响很大,决定了该团队是否是高效团队,能否有效进行沟通协作、保持凝聚力、保证应有的工作效率。一个配备优良的团队,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富有成效开展的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个前提,很多事情就无从谈起。

3.1.2 全科医生团队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的明确程度。

也就是说要明确社区居民的实际卫生服务需求,根据实际需求来制定全科医生团队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因为社区卫生资源本身也是有限的,全科医生团队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必然要受到有限资源的限制,因此,寻找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制定超出团队实际提供能力的工作额,对于全科医生团队工作的开展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3.1.3 全科医生团队人员配备与其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的协调程度。

也就是说,团队的人员配比,应该与工作任务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队工作切实落到实处。社区卫生服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以了解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为目的的社区健康诊断;药物与非药物干预组合相结合的疾病诊治;以四种慢病为主的慢性病规范管理;以治疗、康复及舒缓照顾相结合的家庭病床服务;以危险因素干预为核心的健康咨询与健康教育;以重点人群为对象的预防保健服务。要使全科医生团队做好以上工作,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测算团队成员组合结构和团队中的人员数量、以及一个团队服务的目标人群数。如果配置不合理,过或不及,都会对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3.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具体制度措施的完善程度。

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卫生服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他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好坏程度,与整个社区卫生组织机构的组织制度、各种服务项目开展细则的规定等都是息息相关的。

3.2.1 组织制度决定了组织的结构、运行方式、运作流程等,提供了组织成员博弈的游戏规则,是固化的组织文化[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织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组织内的信息传递机制和反馈机制是否通畅,决定了组织成员的分工协作是否明确有序,也决定了组织对组织成员的监督约束方式和实际能力,从而最终影响组织是否成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办事高效的组织。全科医生团队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部分,其行为方式必然受到组织制度的影响和制约,最终影响到团队工作效率的高低。

3.2.2 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细则的规定。全科医生团队是卫生服务的具体提供者,要使其提供规范、标准、高质量的服务,首要的前提就是要对各项具体服务项目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程度等制定一个执行标准,这既有利于全科医生团队明确自身职责,也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团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3.3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和服务质量的了解和信任程度。

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一方面是专业性太强,普通人很难了解掌握,另一方面又与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如果居民对全科医生团队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不了解,或者是不认同,那么团队整个工作是没有办法顺利开展的,“沉入社区,贴近居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4 针对全科医生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个高效团队,是指团队成员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沟通品质,并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下,在优秀领导的引导下,高效率地朝着目标推进的团队[3]。要建立高效率的全科医生团队,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

4.1 通过各种培训形式,如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和专业项目培训,使团队成员能够接受到持续的全科医学继续教育,以使团队整体能够适应全科医学服务工作的要求,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转变的要求,不但具备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医疗能力,而且具有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和社区卫生工作的能力,例如,通过培训掌握和加强预防保健、康复医学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开展社会调查、筛检与社区常见病的预防和检测;能够对社区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社区群众、个体健康问题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等健康促进方面的服务;增强大卫生观念,能够对解决社区卫生保健问题能提出建议、措施。

4.2 选择好团队的领头人。团队队长的人选要求是有责任心、既懂业务又懂管理,有威信,乐于奉献。一个好的领头人就像是一群大雁中的头雁,能够团结带领团队成员克服种种困难,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给团队队长用人的选择权,目的是使团队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

4.3 通过社区诊断,了解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情况,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实际提供能力,制定团队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制定各种服务项目的实施细则和明确的服务规范和标准,确定团队成员的配置比例和数量。只有职责明确,人事相宜,才能保证团队服务提供的规范化、标准化,从而保证服务的高质量。

4.4 完善各种组织制度,结合实际优化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管理流程,为团队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供开展工作的设施设备、搭建开放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平台,同时建立中间环节的质控管理和以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为目标的考核机制,以对全科医生团队的工作提供宏观管理支持和有效的监督。

4.5 加大全科医学的宣传力度,使社区居民对全科医疗保健有一个正确性的认识和理解,避免其将全科医生与“赤脚医生”、“乡村医生”的概念相等同,同时,全科医生团队应在实际的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像传统医疗方式一样以“病”为本,使社区居民亲身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优越性,从而形成对团队的认同感,促进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范晓轩.团队建设中领导的力量和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106~107.

[2]向玉琼.任务型组织的合法性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9~74.

全科医生化解看病难 第5篇

“两会”期间,“全科医生的培养”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上世纪60年代,全科医学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发展起来。80年代末期,全科医学引入我国,全科医生随之应运而生。与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不局限于某个性别或某种疾病,从病人生前到死后,贯穿整个生命周期,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我们常说,专科医生就如同高耸入云的山峰,而全科医生就如连绵不断的山脉,一个要求的是深度,一个要求的是广度。

2010年6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规划》,该规定提出,到2020年争取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WHO要求在新世纪全科医生的比例与专科医生的比例应是1:1。目前我们大约有6万名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这个人数和WHO的要求,即每2000人有一个全科医生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以现职的社区医生或乡村医生的转岗培训为主。下一阶段,为让更优质的卫生人力资源流向全科医学,可在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中,采取双向选择,在国家认证的培训基地,对这些学生进行3~4年的全科医学专业化培训,培训结束考试合格后,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全科医生诊所工作。

但是,规范化培训的大力开展,还要和今后全科医生的待遇,包括培训、工资等具体配套设施建立相适应。否则,这些经过八年医学教育的学生,愿意去基层吗?去之后能留得住吗?

一个好的全科医生,可将更多的病人留在社区,试想你周围如果有这样的医生:他了解你的各种背景,社区的、家庭的和个人的,知道你的疾病史,你的家庭生活周期,你最近有什么样的生活事件,了解你的医疗保障和经济状况,能够解决你80%的健康问题,给你个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将你转诊给上级医院的专家,在你住院时仍然持续关注你的健康状况,并在出院后给予你细致的康复指导。如果你拥有这样的全科医生,你会舍弃他而选择去大医院排队、检查、等待吗?

在国外的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全科医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英国的法律规定,居民就近选择全科医生注册登记,并接受连续性服务。非急诊病人就医必须先找自己注册的全科医生,经全科医生转诊才能进医院接受治疗。每个全科医生的注册居民数量在1800~3200人之间。

美国在每个社区都会有一个小型诊所,里面有将近10个家庭医生,可以看门诊,也可以做手术。市民病了,首先会来找家庭医生,一般的常见疾病他们都能治疗,对于无法应付的疾病,他们才帮病人转介专科医院或者专科医生。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负责经过家庭医生同意的继续治疗费用。

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细则 第6篇

1.轮转目的:了解精神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常用筛检量表的使用。

2.基本要求。熟悉:焦虑症、抑郁症的常见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典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精神病人的社区和家庭康复原则与方法。了解:急性精神药物中毒的识别、初步处理和转诊原则;常用筛检量表如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的使用指征;酒精与药物依赖的识别、处理原则和转诊原则。

二、基层实践

基层实践分为三个部分:全科医疗服务技能培训8周;预防保健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培训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践7周 (其中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践4周)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技能培训1周。

(一) 全科医疗服务技能 (8周)

1. 基层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治。

掌握:基层常见健康问题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常见危急重症院前急救及转运。 (1) 上呼吸道感染。掌握: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防止抗生素的滥用) 。 (2) 支气管哮喘。掌握: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缓解期的社区防治。 (3) 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掌握:病因、临床表现、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的治疗、预防管理。 (4) 泌尿系统感染。掌握:急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的诱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常规治疗及预防措施。 (5) 腹泻、胃炎、胃溃疡。掌握:腹泻、胃炎、胃溃疡的诊断与处理。 (6) 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病。熟悉: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一、二、三级预防措施。 (7) 常见肿瘤 (如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皮肤瘙痒症。熟悉:常见肿瘤、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皮肤瘙痒症等疾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及社区管理。 (8) 外科常见疾病 (如疖肿、痔疮、阑尾炎等) 。掌握:常见外科疾病如疖肿、痔疮、阑尾炎等疾病的识别及创伤、犬咬伤的处理。 (9) 眼耳鼻喉科常见疾病 (结膜炎、角膜异物、鼻炎等) 。熟悉:结膜炎、角膜异物、鼻炎、鼻窦炎等常见病的一般处理。 (10) 社区常见精神疾病。掌握:焦虑症与抑郁症的常见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熟悉:常见身心疾病的识别与处理。了解:社区接诊精神疾病时的注意事项。 (11) 中毒。掌握:食物中毒、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的院前急救。 (12) 常见伤害。掌握:溺水、电击伤、切割伤、动物咬伤等常见伤害的院前处理原则与方法。 (13) 常见地方病。熟悉:当地常见地方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一、二、三级预防措施。

2. 常见慢性病的诊治与管理。

掌握:常见慢性病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一、二、三级预防措施、转诊指征;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

3. 全科医生接诊方式和医患沟通技巧。

掌握:全科医生的接诊方式;医患沟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熟悉:基层医疗中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常见影响因素。

4. 全科医疗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与使用。

掌握:在培训期间, 每人至少完成2份不同健康问题的个人健康档案并能实行动态管理;家庭健康档案2份并进行连续管理。

5. 家庭病床管理。

了解:家庭病床的建立与管理流程, 参与1例家庭病床的管理。

6. 社区康复。

掌握:脑血管疾病所致功能障碍康复的最佳时间、康复指征及转诊指征。熟悉:基层医疗中常用康复技术。

7. 基层医疗用药。

掌握:国家基本药物的用法、用量、常见的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熟悉:其他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常见的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全科医疗服务主要技能要求见表21。

(二) 预防保健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能 (7周)

掌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1. 健康教育。

掌握: (1) 针对不良生活方式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控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 (2) 针对不同病种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狂犬病、地方病、口腔疾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 (3) 针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6岁儿童家长、农民工等不同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4) 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结合以上内容要求, 在培训期间参与2个以上健康问题的健康教育, 独立完成1次健康教育活动, 包括设计计划方案、实施教育、咨询、评价等活动, 时间不少于1小时, 听众不少于15人。

2. 特殊人群保健:

(1) 儿童保健。掌握:1) 新生儿访视的内容和技巧;儿童体格检查操作技术, 如测量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 并能针对体检结果作出恰当的评价和指导;2) 婴儿喂养指导和儿童营养咨询技术;辅助食品添加的顺序及原则;3) 视力及听力筛查, 龋齿问题的健康教育;4) 免疫规划程序和预防接种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不良反应处理;5) 儿童系统管理方法。完成新生儿访视、儿童智力发育测查、跟随指导医师进行儿童预防接种。熟悉:1) 各年龄儿童保健原则、具体措施以及小儿保健组织机构;儿童青少年性教育内容;疫苗冷链管理。2) 儿童常见伤害 (烧烫伤、溺水、跌落、意外中毒、电击伤、锐器伤、动物咬伤) 及其预防策略;儿童龋齿及预防策略;家庭和学校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了解:学校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及工作规范。 (2) 老年人保健。掌握: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的内容与方法。熟悉:影响老年人功能减退的因素及其预防措施;运动锻炼的积极作用与方式;老年家庭安全问题及常见家庭伤害预防;老年营养配餐原则。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处理;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的评估;临终关怀的概念、心理与社会方面的照顾原则。 (3) 妇女保健。掌握:经期卫生;婚前检查的重要性及计划生育指导;孕期 (早期、中期、晚期) 的健康管理;产褥期的产后访视、产褥期卫生、乳房护理及母乳喂养的有关知识;产后抑郁症筛检;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与诊治、激素替代疗法的适应证;妇科常见疾病 (宫颈癌、乳腺癌) 普查的意义和方法。 (4) 残疾人保健。熟悉:国家有关残疾人权益的政策、法规;残疾人心理特点及其特殊的心理需求。

3. 社区卫生服务调查与评估。

了解:通过参与社区卫生诊断了解疾病谱及疾病顺位, 确定需优先解决的问题。

4. 传染病管理。

掌握:法定传染病处理方法、报告程序及报告卡填写;常见传染病如肝炎、结核的管理办法。

5.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熟悉:居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要求。了解:三级防治网络,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流程。具体包括:患者信息管理、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转诊原则及标准、社区家庭康复原则与方法、监护人看护要求。

6. 突发事件卫生应急。

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基本知识、信息报告、处置原则、处置流程与规范;国家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与信息报告程序。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理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风险沟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

7. 卫生监督协管。

掌握:食品安全信息报告程序、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等流行病学调查程序与方法;职业卫生咨询指导内容。了解: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内容;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巡访内容及报告程序;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技能要求见表22。

(三)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技能 (1周)

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疗服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程序;本地区和本机构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内容及管理程序;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服务模式、意义;人际沟通技巧, 包括医患沟通、与社会工作者等沟通的技巧;国家和地方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基本药物制度及内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管理要求和医疗、药品、财务与信息等管理原则及程序;与基层卫生服务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

三、理论培训

理论培训共由17门课程、4个系列讲座组成, 总共357学时。理论课程按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全科医学基本理论与职业理念和综合素质相关课程 (81学时) ;临床医疗服务相关课程 (126学时) ;全科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课程 (105学时) ;综合系列讲座 (45学时) , 其中全科医学基本理论与职业理念和综合素质课程, 安排在培训开始的第1-2周, 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临床医疗服务相关课程和全科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课程, 安排在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过程中进行;综合系列讲座亦根据具体内容安排在临床培训或基层实践过程中进行。

注:理论课集中培训按8学时/天;临床和基层医疗实践阶段课程和讲座按4~8学时/周实施

理论课程的总体进度安排, 详见表23。

(一) 全科医学基本理论与职业理念和综合素质相关课程 (8 1学时)

1. 全科医学理念与基本理论 (27学时) 。

掌握:全科医学的核心理论、全科医生的角色与专业素质要求、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与方式、全科医生的临床思维与以病人为中心的照顾原则、全科医疗服务模式与原则、全科医疗与其他专科医疗的区别与联系、临床预防的概念与方法。熟悉:循证医学基本概念及其在全科医疗中的应用;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相关政策;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诊断的概念及其与全科医疗服务的关系。了解:全科医学与其他临床专业学科的区别与联系、全科医学与替代医学、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2. 全科医疗中的常见行为与心理学问题 (18学时) 。

熟悉:行为医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人类行为与健康的关系、行为障碍的分类与特征;常见心身疾病及其识别、应激、常用心理行为干预技术。了解:行为障碍的评估与诊断方法等。

3. 全科医疗中的医学伦理学、法律问题及医患沟通 (18学时) 。

掌握: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及其内涵;伦理学基本原则的实际应用;人际沟通和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熟悉:基层医疗中常见伦理问题及其应对原则;与全科医疗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医生的权利与义务, 病人的基本权利;医患沟通。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常见医疗纠纷案件的原因和特点。

4. 卫生经济学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9学时) 。

熟悉: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的投入、产出、卫生总费用、疾病负担、成本效益、成本效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概念及其在卫生服务规划中的实际意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了解:卫生经济学的概念;卫生政策制定与卫生经济学研究关系。

5. 文献检索与阅读 (9学时) 。

掌握:全科医学主要期刊的特点及其检索途径。熟悉:文献阅读与利用的原则和方法。

(二) 临床医疗服务相关课程 (1 2 6学时)

1. 临床基本技能训练课程 (36学时) 。

掌握:门诊及住院病历的书写;规范的体格检查操作;无菌操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临床常见X线、B超结果的判读;心电图机操作及正常心电图和异常心电图的鉴别;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和化验值的解读;轮转各科常用的基本操作技能。

2. 临床综合课程 (45学时) 。

掌握:临床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疾病康复相关知识和技能;慢性病的治疗与管理;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相关卫生政策法规;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和技能。

3. 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27学时) 。

掌握:发热、胸痛、腹痛、头晕、意识障碍、呕吐、便血、贫血、搔痒等社区居民常见临床症状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4. 危重症的识别与处理 (18学时) 。

掌握:掌握昏迷患者的识别、处理 (现场和急诊) 与转运原则;呼吸困难的识别、处理与转运原则;心脏骤停的现场处理与心肺复苏的流程;胸痛患者的诊治流程;儿童急性中毒的识别与处理。熟悉:紧急分娩的处理;急性喉头水肿、眼内异物的紧急处理原则及其转运注意事项。

(三) 全科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课程 (1 0 5学时)

1. 临床预防与健康教育 (15学时) 。

掌握:疾病预防的三级策略;临床预防的概念、方法;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设计思路;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健康教育的实施步骤与实施注意事项等。熟悉: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儿童青少年常见伤害及其预防策略;食品安全;常见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策略;食物中毒的调查方法、内容与处理措施。了解:健康教育、健康宣传、健康促进的区别。

2. 社区常见慢性病管理 (18学时) 。

掌握:社区常见慢性疾病 (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的管理规范、指南及其临床应用、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等。熟悉:慢性病防治策略与措施;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干预;多种慢性病共存时, 用药的注意事项及其药物副作用的监测方法。了解:慢性病的流行概况。

3. 社区特殊人群保健 (18学时) 。

掌握:婴幼儿保健、儿童保健、青少年期保健、妇女保健、男性保健、老年保健、残疾人保健的相关组织管理体系、保健内容与保健方法。

4. 突发事件卫生应急 (18学时) 。

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基本知识、信息报告、处置原则、处置流程与规范;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国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基本知识。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理念。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风险沟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

5.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9学时) 。

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相关概念、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相关政策及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团队合作的原则、全科医疗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医疗行为规范、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绩效考核设计与实施等内容。了解:我国卫生体系的组成和医疗保障制度, 重点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6. 预防接种 (9学时) 。

掌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预防接种禁忌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报告要求及处置原则, 提高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调查及采样等实践技能。了解:《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7.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9学时) 。

掌握:居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规范和工作流程、患者分类干预要求、考核评估指标等。

8. 法定传染病报告与处理 (9学时) 。

掌握:法定传染病报告程序及报告卡填写;法定传染病处理方法。

(四) 综合系列讲座 (4 5学时)

1. 现场急救与病人转运 (12学时) 。

掌握:农村常见创伤的现场急救与转运方法和注意事项;气道异物、儿童溺水、电击伤、犬咬伤、蛇咬伤等急症的处理与转运注意事项。熟悉:急救药物的保存、使用注意事项。

2. 常见病的规范诊治与管理 (9学时) 。

掌握:农村常见病规范诊治与科学管理的原则。熟悉:常见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3. 社区康复理论与技术 (9学时) 。

掌握:社区康复医学的概念、研究范畴。熟悉:适用于农村常用康复技术及应用原则。

4. 基层合理用药 (15学时) 。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第7篇

一、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

( 一) 基层医生进行转科培训

基层全科医生一般而言, 其学历和文化水平不高, 短期的转科培训可以增加医生的基本诊断操作方法, 却不可以完全培养其综合诊治的思想。因此, 即使是转科, 也无法改变一些患者认为基础医疗服务态度差、诊治水平低的思想。这一思想使得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无法留住病人, 无法为病人提供多发病的诊治和恢复、健康管理等服务。但是, 基层医生进行转科培训所需时间短, 从而可以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 满足社会的需求。

( 二) 大医院医生进基层服务

大医院医生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手段均高于基层全科医生, 大医院医生进基层服务, 可以提高基层的服务质量, 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同时大医院医生还可以通过自身学习心得的传授, 指导社区全科医生。大医院医生进基层服务还可以增加人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等的信任。但是, 由于大医院医生进基层服务后, 会花费其较长的时间, 也会对其医疗研究、升职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 大医院医生并不是很乐意进基层服务。

( 三) 采取“5+3”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5+3”的培养模式就是指医学生在进行五年本科教育之后, 还需进行三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才可以就业上岗。这类医学生从一开始就清楚自己属于全科医生, 就业方向比较稳定, 保证了我国全科医生的数量以及医学素质。这种培养模式短时期内无法看到成效, 但是长期以往, 会慢慢突出其人员稳定、医生素质较高的优势。

二、完善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 一) 建立健全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体制

我国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需要建立健全培养体制, 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吸引更多的人才, 逐步提高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的步伐。为了人才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培训, 需要根据我国卫生服务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如今的发展现状和困难, 以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和深造培训为中心, 通过学校教育和高等医院规培等多种方式, 建立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体制。国家可以根据我国现如今的社区医疗状况, 同时借鉴国外优秀的全科医生培养体制, 不仅要求全科医生在获得准入资格、技术职称等多个资格后, 还需要进行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规范化培训, 包括学校教育、转科、高等医院规培等。全科医生在进行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 应以三个月或者是更长时间为一周期, 分别去不同的医院科室实习, 学习更多的专科知识, 逐步完善规范化体制。

( 二) 为全科医生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为全科医生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需要靠政府、社会以及全科医生的努力, 政府需要制度相关制度以及经济人力的大量投入, 社会人员应关注和支持全科医生的培养, 全科医生自身需要有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思想。一般而言, 全科医生的职位晋升的压力比大医生的医生要小的多, 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这也是许多全科医生安于现状的原因。因此, 需要改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的职称评比方式, 评比过程中应该增加英语、计算机考试、论文发表等要求, 根据其考试成绩和日常医治业绩、服务口碑等进行综合比试, 给予全科医生较大的压力, 从而增加其学习的动力。全科医生在医治的过程中, 会受到较多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怀疑, 打击其积极性, 因此, 需要国家承认和提高全科医生的存在价值, 并对全科和专科医生一视同仁, 使得全科医生获得信任。在全科医生应聘的过程中, 社区应该不再考虑医生的身份, 择优录取。

参考文献

[1]郭清, 王勤荣, 杜亚平.中国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5) :291-297.

[2]施榕, 朱静芬, 谢庆文.我国部分省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 :3-5.

[3]张俊权, 裴丽昆.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7) :1399-1401.

全科医生临床预防服务的方法 第8篇

1 健康教育

病人教育是健康教育的—种具体形式, 是全科医生日常医疗实践中的一部分, 也是全科医生与病人交流的一种形式。全科医生也对健康的人群或有健康问题的特殊人群开展必要的健康教育, 而结合日常医疗实践开展病人健康教育, 投入资源少, 针对性更强, 效果更佳, 同时还有助于提高疾病, 尤其是慢性病防治效果。病人教育是预防医学的重要措施, 也是临康预防医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1.1病人教育的目的。病人教育的目的是为病人提供健康信息, 使病人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改变和克服不利于健康的行为;通过病人教育还帮助病人了解自身健康问题的性质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加强遵医行为, 使病人自觉采取有助于控制自身疾病的有效的预防治疗保健措施, 提高服务质量。

1.2病人教育的步骤。病人教育是全科医生与病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过程。目的是使教育更科学、更系统。病人教育包括三个关键步骤。

1.2.1教育诊断。与病人沟通, 了解病人以及病人的需要和期望, 了解病人的就医背景;分析病人的行为及存在的问题, 了解病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确定病人教育的重点。1.2.2病人教育技巧。根据教育诊断的结果来选择和执行病人教育的具体措施。如果是缺乏知识或认知能力, 着重传播有关知识;如果是缺乏技能, 则对病人提供技能训练的机会;如果病人有不良的态度、信念和情绪, 应与病人进行交流、讨论, 改变病人的态度, 如果是存在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 需要调整、控制或改变这些因素等。在病人教育诊断基础上与病人一起制定改变不良行为的措施、要求和目标, 为病人采取有关的措施创造条件, 给予多方面的支持。1.2.3评估病人教育的效果。包括期望结果是否已达到、病人的不良行为是否改变、问题是否解决、病人能否较好处理问题、健康问题是否得到改善、是否需要修订计划等。这三个基本步骤构成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教育内容、方法等直至预期结果得以实现。

1.3病人教育的内容。病人教育的内容包括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内容;疾病的性质、发生、发展的规律;疾病的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健康危险因素的作用、后果和控制:病人的责任、义务等。

1.4病人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可以采取综合措施, 有在门诊直接与病人会谈、交流, 还有上课、电化教育、阅读有关资料、提供实物或样本;还可安排有相同经历、有类似问题的人参与讨论等方法。

不问病人根据个人情况灵活使用多种教育方法, 如有人喜欢听课, 另一些人乐于接受个别指导, 还有人则喜欢阅读材料接受卫生知识。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 最重要是保证病人所取得知识的正确。

2 生长发育评价

生长和发育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基本特点。生长一般是指人体在形态上不断增加的动态过程, 是量的改变;发育是指组织特异性形式上和功能成熟度的发展与完善, 是质的变化。从出生到儿童甚至青少年的整个时期, 无论是形态上或是功能上都是处在量的增加和质的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这一过程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了解社区儿童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正常与否, 有助于全科医生帮助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生长发育的评价内容包括形态、功能、智能发育及健康状况等方面, 常用指标有:1形态指标:如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胸围, 青春期加测上臂围、腿围、肩宽、盆宽、皮脂厚度, 检查第二性征、女性月经初潮、男性第一次出现遗精年龄以及骨龄等;2生理功能指标:如脉搏、血压、肺活量、呼吸差、握力、背肌力、最大耗氧量等;3其他指标:如血中激素 (生长激素等) 、血红蛋白、尿中肌酐、智能与性格测验等。在进行生长发育评价时, 需要根据个体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和 (或) 不同情况, 选择不同方面和指标进行评价, 较常开展的评价内容是形态学方面, 特别对身高、体重的评价。全科医生应该为社区新生儿建立一份生长发育评价档案, 每个儿童少年应该有一张自己身高、体重测量曲线图, 并与标准生长曲线或正常儿童生长曲线比较。

由于遗传与环境诸多因素影响, 同年龄的个体儿童间的形态、功能、第二性征出现的早晚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而, 有时用实际年龄难以准确地反映生长发育的程度, 特别是用实际年龄评价得出生长发育不在正常范围内的儿童, 可进行发育年龄评价, 即生物年龄或生理年龄。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评价, 目前使用的评定方法有形态年龄、第二性征年龄、齿龄、骨龄等四种发育年龄评价法, 其中以骨龄最为常用, 它是反映个体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比较精确的指标。此外, 婴儿的发育包括发音、语言、运动功能、情感反应、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等。在青少年则包括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功能的成熟、语言能力、个性发展、情感反应及人生目标和智力水平等多方面。

3 免疫接种

3.1计划免疫内容。3.1.1计划免疫的概念。计划免疫是预防接种的中心内容, 是指根据舆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 按一定的免疫程序, 按计划对应接种的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3.1.2接种的免疫制品。我国计划免疫的主要内容是“四苗防六病”, 即对7周岁以及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三联混合疫苗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以及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 使儿童获得对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

3.2特殊人群免疫接种。3.2.1特殊职业人群。如医务工作者是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 应按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方案予以接种;兽医、畜牧业人员、动物驯养者应接种抗狂犬病菌苗、布鲁氏菌病疫苗及炭疽菌苗;野外工作者应接种抗狂犬病疫苗及鼠疫疫苗;下水道工作者, 应接种伤寒菌苗、脊髓灰质炎疫苗。3.2.2特定环境下生活的人群。如监狱看守管教人员、收容所工作人员, 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3.2.3特殊健康状况人群。患白血病儿童应接种水痘疫苗;需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者应接种乙肝疫苗。

4 早期诊断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在慢性病预防疗效上意义更大, 因为慢性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无法找出一种特异性控制疾病发生的途径, 一级预防的效果无法肯定, 因此,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更显得至关重要, 可以在以下3个阶段发挥作用:1存在明确的健康危险因素, 但无症状出现或任何不适之感;2已有异常指标出现, 但个人并无明显症状或不适感;3健康危险因素长期存在, 但正常情况下无任何异常感觉。如果全科医生能利用自身优势, 在这些阶段做出明确的早期诊断, 是最受病人欢迎和认可的, 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临床预防是指如何通过采取适当干预措施而达到防止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尽可能地维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 最终维护和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之目的的医学学科。

关键词:全科医生,临床预防,方法

参考文献

[1]吴瑛, 刘海波.全科医生临床实例解析预防服务的实施[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14) .

全科医生保障政策体系构建初探 第9篇

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将采取立法、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合理规划全科医生的使用和培养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全科医生制度的建设。根据《指导意见》,我国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推动修订执业医师法和相关法规,提高医生执业资格准入条件,明确全科医生的执业范围和权利责任,保障全科医生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医学生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构建全方位的保障政策体系,在全科医生的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保障,才能保障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才能有效促进全科医生制度的建设。

1 学习保障: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基础内容

学习保障是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基本内容。在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中,医学生在5年本科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质量不高,尚不能满足社区卫生居民的健康需求。从全科医生的概念、培养现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来看,发现全科医生培养存在医学院校教育基础不牢、培训效果欠佳、继续医学教育重视度不够等问题。因此,高等院校要严格制定高等医学院校培养方案、重视毕业后与继续医学教育、加强外部评估与自我监督、建立全科医生反馈系统等建议,从而构建全科医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期保证全科医生培养质量。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根据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全科医生的培养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内容体系,特别是要建立相应的理论知识内容体系。为了更好的让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医学院校要在理论课程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开设医学理论课程,包括局部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病理学、预防医学、医学免疫学、诊断学等课程。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以确保医学生能够学习到较为广泛的医学理论知识。另外,医学院校要积极实施课程建设改革,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确保医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最前沿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

二是人文知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文知识课程是指除了专业知识之外,那些有关基本道德规范、人文素养的学科。开设这些课程的好处在于陶冶医学生的精神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良好的医德风范。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要构建这一模块的课程体系,就要广泛开设一些人文社科的基本课程。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循证医学、社会医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卫生法学等相关课程,确保医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精神品德,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前5年的本科教育阶段来说,实践课程也是必要的。通过实践课程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把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取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在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上,主要包括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实验教学、预防医学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毕业实习、课外科研能力训练、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训练,有利于磨练全科医生的坚毅品格和实践技能,对于进一步促进全科医生的培养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2 生活保障: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物质支撑

作为自然意义上的人,全科医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才能够更好地坚持学习,锤炼本领,为将来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从当前的教育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医学院校,还是医疗卫生机构,都较少从生活这一视角去为全科医生提供有力的保障。这对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是极为不利的。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全科医生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医学生在5年临床医学院校教育期间,学校要在政策上尽量为满足医学生的正常生活提供帮助和支持。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奖励制度;比如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奖、助学金制度。还可以根据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建立全科医生教育奖学金,激励他们认真学习。另外在奖学金的评选上,尽量倾向于全科医生。二是提供较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目前,不少高校都设置了勤工助学等岗位,这对于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挥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对于全科医生的生活保障来说,医学院校不仅要提供较多的岗位,而且还要把政策倾斜于全科医生,确保全科医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生活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其他方面的全科医生生活保障制度;由于全科医生培养的特殊性,医学院校也可以依据全科医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其他方面的生活保障制度,比如,可以学习借鉴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方式,在全科医生的招生、生活、就业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确保减轻全科医生的生活压力。

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全科医生在3年规范化培养期间,他们的身份是医生,而不是学生,如果医疗卫生机构仅仅把全科医生当作学生来对待,就会使得全科医生在生活待遇、地位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感。实际上,全科医生已经接受了5年的理论知识教育,走出了校门,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自然人。因此,医疗卫生机构要给予全科医生公平的待遇。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要正视全科医生的作用与价值,不仅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自身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全科医生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要尽量提高全科医生的待遇,确保全科医生在生活保障等方面不出现问题,提高他们的地位,加强对他们的规范教育与管理,确保全科医生能够全面掌握临床操作技能。

3 管理保障: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制度保证

在全科医生院校教育期间和规范化培养期间,都必须强化全科医生的管理,才能真正的确保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保证全科医生成为出色的医疗工作人员。对于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来说,都要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一方面,医学院校要在全科医生院校教育过程中,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保障,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违纪处理制度、学习管理制度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全科医生的管理,并能有效提升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要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程中,要依据医疗卫生机构自身实际,建立健全针对全科医生的管理保障,主要包括科室管理制度、轮岗培训制度、服务制度等。要善于发现全科医生管理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综上,全科医生保障政策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全科医生的培养环节与培养特点进行。医学院校需要科学构建理论知识内容体系、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生活保障体系、管理制度体系。医疗卫生机构也需要重视全科医生的生活保障,提高他们生活待遇,同时还要为全科医生建立健全各项管理保障。只有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1-07-07.

[2]鲍勇,等.我国高校培养全科医生的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1.3:57-59.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临床培训工作体会 第10篇

全力做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医德高尚并且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优秀合格全科医生,是卫生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目的。通过培训,使大家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并且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强的合格全科医生。这样,居民就可以做到小病就近医治,大病早期预防,不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医疗水平,也为就医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各个乡镇,各个社区都迫切需要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因此,通过对全科医生转岗前的培训,使其在短时间内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并且提高为医疗事业奉献的精神,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作为牡丹江地区唯一一家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临床培训基地,承担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临床培训任务,通过集中临床知识理论培训和临床科室轮转,使学员掌握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疾病防治与转诊指标、常用操作技术。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的目的:第一,全面提高城乡基层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第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第三,培养一批符合城乡基层全科医疗服务岗位要求的全科医生队伍。

1 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社会背景

全科医学是二级学科,与内、外、妇、儿等学科并列。在国际上,发展全科医学和培养全科医生通常这样:医学生(即经过医学类院校教育含全科医学教育)毕业之后,经过三四年的毕业实践工作后,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成为全科医生,然后在经过注册方可从事全科医疗工作。我国目前的现有医生不低于200万,其中在基层工作有100多万,随着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他们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也要为以后转变的服务模式做出一定的贡献。虽然有一半以上的医生在基层工作,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现在社区医疗服务全科医生资源极度匮乏,要解决这个难题,最主要的就是对现有在职的医生进行全科医学转型教育。由于这些医生长期在社区工作,有很多基层工作的经验,了解基层乡镇以及社区的卫生需要,专业技能却非常有限。正是由于他们对基层深入了解熟悉,适应性强,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因此,我们只要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就能为基层医疗带来重大的改变。通过培训要让他们明确自己在未来发展中的影响力,只要他们通过全科医学的培训,掌握更加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他们将会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全科型人才,而且还能为促进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进步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2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学员现状

通过对全国部分地区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基本情况调查发展,目前基层社区及乡镇医疗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的大多数是社区医生,这些社区医生主要是由专科医生转岗来的,并且现在仍有众多的基层在岗医疗卫生人员没有接受相应的培训,或者是接受了不正规不全面的培训,而且多数人在学校受教育阶段基本学的都是医疗和护理两大类专业,并且学历普遍不高即主要是中专和少量的大专,从职称方面看多数以初级职称为主,年龄方面多数是中年,青年人员却非常少。

从目前培训情况看,形式不容乐观。很多来自基层卫生医疗单位的学员,很少有机会参加增长新知识、提高新观念、培养新技术的培训,对于很多现代化的医疗理念都处于比较懵懂或者完全不知道的阶段。对于国家制定的新的基层医疗卫生的政策不够了解,对从事的行业的发展没有规划,看不清未来的路,因此都很迷茫,存在很多混日子的思想,为了应付考试上岗而学习,完全失去激情。还有一部分学员是被动的,经常是由单位选派来参加培训的,因此,对培训的目的、意义、目标完全扭曲,被动的接受培训,从而丧失积极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科医生培训的质量,使其达不到目的,走了很多弯路,花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增加了投入没有收到实际客观的效果。因此,要积极调动学员参加培训的热情,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这就需要机构以及培训人员耐心引导,只有学员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深刻认识培训的目的,才能更有效的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出素质和技能双优秀的全科医生。

3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临床培训的体会

我国目前全科医生主要以岗位培养为主,不管是对从事还是即将从事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工作的医生基本都采用脱产的方式进行培训,一般培训期为十个月,集中理论教学40学时,包括临床科室轮转两个部分。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疾病和解决社区健康问题的能力,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融预防、保健、康复、医疗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达到全科医师的岗位要求。

3.1 加强临床技能培训

临床实践培训期共10个月,分为临床基础培训和临床科室培训两部分。临床基础培训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从理论上对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学员进行讲解。临床科室轮转部分采取按需分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大纲要求科室中至少4个科室进行轮转。其中内科4个月(必修);急诊急救3个月(必修);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等共3个月(选修)。临床技能培训是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训过程中,为了使学员很好的对所学知识有所掌握,也是为了激励和鞭策学员认真学习,因此,要对对学员进行阶段性考试和考核。考试和考核的效果不仅反映学员的学习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正教学情况,对于普通存在的问题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大家都能很好的掌握。加强学员临床技能培养是为了使学员具备全科医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让学员根据自身层次的不同选择临床轮转的科室和实际,要以整体性临床思维模式来分析临床常见病的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处理、转诊等, 切实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阶段,应引导学员主动加强与医院各科医生的交流与联系,这样不仅使自身的知识技能保持与现代医学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同步发展,而且为医院与社区的双向转诊搭建起有效桥梁,为病人从社区-医院-社区的连续性服务提供有力保障[2]。

3.2 人性化的培训管理

参加培训的多数学员都是成年人,大多数都有多年的甚至数十年的社会工作经验,因此,对于这些学员的管理跟对在校大学生的管理是不一样的,这些都需要依靠他们的自觉性、能动性,这就需要注重培训人员与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由于大家都有社会经验,可以为培训提出更好的建议,从而提高培训效率。即便大家都是成年人主要依靠自觉,但是还需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培训管理措施以保证培训的规范性,对学员全方面进行考核,不仅是对学员的监督和激励,也是对培训效果反馈。从这些反馈信息中,我们可以找到培训中存在的好的方法还有不足,好的方法我们要继续保持发扬,不足的地方一定要严肃对待,查漏补缺,找到合理的方式去解决,提高培训的效果。这样就可以不断调整培训的内容、计划、目标等,不断完善培训工作。对于培训管理人来讲,应该多组织学员参加实践活动或者学术活动,以形式多样的方式使大家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学习新的医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家理论结合实践,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了学员之间的了解以及老师与学员之间的感情,这样就可以在一个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学到本领。

3.3 坚持学以致用原则

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社区保健、行为科学、预防科学、居民健康档案、全科医疗管理等,是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新的医疗卫生的服务模式。由于目前的全科医生是由专科医生逐渐转化过来的,而且大部分人员都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因此,都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医学常识和医学技能,在日常疾病的诊治学习中,着重掌握哪些常见的疾病特征和治疗技巧。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以家庭为单位熟悉和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初级的卫生保健工作。

对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卫生服务的专科医生进行全科医生的转型培训,培训的重点是向学员讲解和传授相关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于疾病的诊治也是主要使学员掌握那些常见的疾病的发病现象、特征以及诊治的技巧,并不是让学员去掌握罕见的疾病或者是疑难重病。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就是让广大社区或是城镇居民有常见疾病的时候方便就医诊治,而一旦有了突发的疾病或重大疑难病症肯定要去大医院治疗确诊,因此,培训中只有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发挥的作用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员的技能,使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顺利转型,提高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质量,造福广大群众。

摘要:通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临床培训工作体会, 针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临床培训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坚持学以致用和对人民健康负责的原则, 加强规范管理, 正确处理若干关系, 为适应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需要, 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关键词:全科医生,临床培训,体会

参考文献

[1]张庆芳, 方晓梅, 汤香莲.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有效途径.中外医疗, 2012, (17) .

上一篇:南方农机下一篇:生活中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