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2024-09-22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精选12篇)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第1篇

那么,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呢?我谈谈一些看法。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朗读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其一是语音高低,其二,诵读时,也并不反复地无目的地读,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就该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特别是结尾处“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海峡两岸的阻隔。读的形式,可以采用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含英咀华,让学生渐渐从诗歌文字的奇妙组合里熟悉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音韵美。

二、感受意象,品味语言——诗歌学习的关键环节

“诗道贵在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意象就诗歌中是饱含诗人感情,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席慕蓉的《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唯一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意象——长城,诗人通过采用联想、拟人和排比等手法,对长城形象进行勾勒,抒发了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浓郁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诗人对长城的形象进行了勾勒:“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的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躯体”、“面容”是对长城意象化的描写,使长城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表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思念之中,这种思念日趋强烈。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对故乡,对长城进行了遐想:“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勾勒了一副恬静明远的意境。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诗人在这里吟唱的是思乡的深情。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另外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只有细心揣摩,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味。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要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语言之美,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趣。

三、分析比较,领悟诗意——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些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提高诗歌学习的效果呢?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两首,甚至三首来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自行或教师引导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在学生初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后,是不是可以出示题目相似的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后者直抒胸臆。但它们也有相同点:主题相近,都是抒发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设,前者的“河流”“风”“黎明”等,后者的“神女”“湖水”“长江”等。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可以收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效果。

因此,我们教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采用学生独立或者师生协作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从而领悟诗意。

四、学写诗歌,读写结合—诗歌教学的提升环节

现代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欣赏、书面评论、变体改写、描述画面等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如:“模拟仿作”,通过一系列活动,学写诗歌,让学生在充分的语言使用中进行语文学习。我还经常让学生进行散文诗的改写,把散文诗提炼改写成诗歌,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也很喜欢。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在诗歌的总结提炼中得出一些写作技巧、意境表达方法、写作规则等,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茫,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要逐步贯穿始终,最终或许能培养出很多写诗能手,学生的诗歌也许稚嫩,但用心所写,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一定要放手让他们写。

五、课外拓展,实践提高——诗歌教学的延伸环节

课堂上所学的诗歌毕竟是有限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课外要多加学习积累。如举行诗歌朗诵会,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自己喜欢的名作外,还要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另外也可以通过学习歌词来学习诗歌,方文山的歌词写得特别好,学生很喜欢。“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歌词欣赏中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也可以模仿着写,还可以采取诗歌研讨活动:例如,船(舟)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学完泰戈尔的《纸船》后,课外搜集国内外有关写船(舟)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船(舟)的文化意义。这样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欣赏新诗,从中积累、感悟和体验,必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以上的五个环节,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起伏的节奏、韵律美的语言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但也诗歌教学是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教学容易走工艺化程序,手段形式单调。教学中应该从诵读、感受、比较、学写和拓展等环节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探讨 第2篇

现代诗歌具有语言凝练、通俗易懂等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现代诗歌朗读教学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现代诗歌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创作的诗歌,它是相对于“五四”之前的旧体诗而言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现代诗歌在与旧体诗、外国诗歌交流互补的基础上,完成了自身改造和发展,又因鲜明的时代精神而在中国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初中语文课本和阅读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现代诗。本文仅就如何通过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提高初中生现代诗学习兴趣和现代诗教学效率这一问题作一肤浅的研究。

一、重视诵读,加深情感体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朗读吟诵,是欣赏、学习诗歌的最好方法。诗歌精练的语言、内在的旋律、和谐的节奏,只有通过朗诵、品读才能体验到。同样,熟读诗歌还是提高个体诗歌素养的有效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才能让他们体味到的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那么,在诗歌朗读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重视诗歌朗读的步骤。一般来说,诗歌朗读分初读、品读、美读三步。其中,初读重点是读准字音和节奏。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关注学生吐字是否清晰、读音是否准确、停顿和重音是否得当。品读,即在诗歌鉴赏之上的反复朗读。在品读中,读者要重点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将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朗读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调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美读,即有感情的朗读,即读的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在美读教学前,教师也可以通过名家和视频美读,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如在《我爱这土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进行诗歌美读展示,让学生在节凑舒缓、语调低沉的朗读生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美读,读出诗的美感。

二、捕捉意象,放飞联想,品味诗情画意

意象是中国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在中国诗歌中,借助诗歌意象表达诗人情感,是最常见的诗歌创作方法。在传统诗歌中,许多意象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如菊花、莲花象征高洁的人格,明月是思乡怀人的象征。同样,现代诗歌的意象也极其丰富。熟读诗歌,品味意象,有助于读者了解诗歌内涵。如现代诗《乡愁》中,邮票和船票分别象征着作者对母亲、妻子的思念,坟墓象征的是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怀念,海峡象征着作者对祖国统一的期盼。理解了这些意象的内涵,诗歌朗读和背诵也就变得非常简单。想象和联想是诗歌的一对翅膀,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必须要通过想象来构建深远的诗歌意境,同样,放飞想象也是现代诗品读和鉴赏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意象分析的同时,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用开放、诗意的思维去想象诗歌所勾勒的艺术画面、艺术境界,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在诗歌《天上的街市》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品读“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等诗

句,引导学生去想象诗歌所描述的画面,或让学生将作者所描述的情景讲述出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学练结合,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和创造

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诗歌教学中,模仿训练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因此,在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运用学练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诗歌来源于生活,是个体对生活的感悟,鼓励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进行诗歌模仿写作练习。在古体诗和现代诗学习、鉴赏的基础上,学生也要树立进一步提高诗歌品析、感悟能力的目标,积极通过句式借用、情感联想提高诗歌编创和模仿写作能力。如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习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我是……我是……我是……”来造句,表达自己对祖国、生活、父母的热爱之情,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排比写作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优势和魅力。同样,学生也可以通过歌曲改编、古体诗改写,进行现代诗写作训练。如在学习过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秋天》后,某学生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对诗歌进行了改编,其中,前两句他是这样写的:“是什么震落了清晨的露珠,是幽谷间叮叮作响的伐木声。看着喂饱了稻谷的镰刀,背篓里肥硕的瓜果也露出了笑颜”。笔墨虽然稚嫩,但是通过改写,学生加深了对生活、对诗歌的感悟,其写作技巧也得以提升,诗歌“润物无声”的美育功能也在学生的联想和感悟中得到体现。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现代诗歌朗读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品读诗歌的语言和意境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情趣。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探讨 第3篇

一、强化朗读,加深感悟

教师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多带领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教师可以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在朗读前后给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现代诗歌进行朗读时,还应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特点,培养学生语感,能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的韵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乡愁》时,首先应给学生介绍诗歌应怎么停顿,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朗读时应抑扬顿挫,通过朗诵来体会诗人这种强烈的“乡愁”情绪,从而对诗人那种思念家国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教师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更好的体会诗人对祖国命运的那种深切关注之情。

二、发挥想象,感受意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的意象,诗歌教学时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诗歌学习有它的特殊性,它有着极具凝练的语言,因此,学生学习和鉴赏作品时,联想和想象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用残损的手掌》,“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写到这里,诗人的情感突然从痛楚的悲吟转变为了深情的倾述,“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使人们在朗诵的时间会马上想象恋人的柔发、婴儿手中乳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我捕捉并提示了‘‘柔发、乳’两个意象给学生想象,使他们对这首诗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三、把握意象,领悟意境

诗是诗人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的结果。诗人在诗中融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某些感受,寄托在他所写的人物身上,所写的景物、事件之中。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要对诗歌的意象进行仔细的分析与把握,从而能准确领悟诗歌的意境及诗人在诗中所寄予的思想情感。如写作背景是1938年10月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我国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肆意践踏,民不聊生,艾青写下这首诗歌无疑是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的挚爱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前面一直在歌唱顽强的生命力,而写到这里时,诗人突然发生情感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诗人写到“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连同自身成为了土壤的一部分,只因自己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全诗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把握住这些关键意象,并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读写并重,提升素养

教师要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写作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阅读来提升写作,再通过写作来深化学生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诗歌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境,自己进行诗歌创作,这种写作可以是模仿性的,可以借鉴其他诗歌的语句形式或写作方法。初中学生进行诗歌写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由于受传统应试的影响,我们在对学生语文写作能力进行检测时,往往会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所以教师在开展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尽量多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多给予学生诗歌写作练习和诗歌展示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热爱诗歌,体会诗歌学习的乐趣。

现代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它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多引导学生朗诵诗歌,灵活把握诗歌意象,掌握诗歌意境,做到读写并重,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意象的把握 第4篇

一、意象的内涵

意象就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情感活动赋予客观事物一定内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通俗来说, 诗歌中的意象就是寄托了创作者主观情感和思想的客观物象, 它既可以是创作者真正看到的事物, 也可以是创作者想象出的一种事物, 但都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相结合的产物。

文学理论学者童庆炳先生在他的著作《文艺理论教程》中提出:“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 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即为艺术典型。”童先生把意象与典型联系起来, 认为意象就是艺术典型, 这好像有点牵强, 其实, 意象离艺术典型还有一段距离, 不能划等号, 但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意象到底是什么。

其实, “意象”一词, 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诗歌中的意象可以分为象征性意象、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通感性意象等。

二、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意象

(一) 找准意象, 紧扣主旨

诗歌中的意象既是诗人对现实生活和景物的描绘, 又是他们的审美创造和情感寄托, 找准了诗歌中的意象, 了解了意象代表的涵义, 就能够对诗歌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就能够抓住其主旨, 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比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的现代诗《星星变奏曲》, 这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 虽然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不同的场景, 但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和主要意象, 因此作者将诗命名为“星星变奏曲”。在这首诗中, 诗人运用了象征的创作手法, 以“星星”作为主要意象, 象征着光明、温暖、希望等美好的愿望。在本诗中, “星星”虽然代表光明, 但它与太阳普照大地的光明不同, 它是茫茫黑暗中闪现的点点星光, 若隐若现, 表明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寄托了诗人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人之所以选择“星星”作为本诗的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悟, 是因为这一意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诗人没有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是用“诗、蜜蜂、萤火虫、睡莲、丁香、鸟”等美好的事物来象征光明的、充满希望的理想世界, 用“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吹落的小星星”来象征冰冷黑暗的现实世界, 通过两种世界的对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求和理想, 营造出了朦胧优美的意境。找准了这首诗的意象, 学生就能够了解诗歌的主题, 即作者否定了黑暗冰冷的现实, 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二) 品味意象, 体会意境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解读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思想情感就成为鉴赏古诗的思想感情、形象艺术的关键。现代诗歌的语言虽然不像古典诗词那样精悍短小, 但其亦有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的特点。诗歌之美, 美在意境。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意境具体体现在意象中, “意象”即意中之象, 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已不单纯是自然景物, 而是和诗人的特质, 以及我们熟悉的审美水乳交融在一起了。用康德的话说, 即“灌注了生气的形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 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 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 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因此, 通过品味意象来感受意境是学习诗歌的的主要途径。比如, 现代诗歌《错误》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使人郑愁予在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 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等, 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这些意象的特点是轻、小、安静、伤感、纯洁、美丽, 寄托着诗人对女子的无限爱怜。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静静地画面, 一切好像都无声无息, “不来、不飞、不响、不揭”, 寂寞的城, 紧掩的窗, 莲花然开落也是无声的。唯有“达达的马蹄声”在青石板上回响, 敲在人的心上, 久久回荡, 衬托了寂寞和苍凉的意境。

(三) 强化意象, 升华情感

我国的现代诗歌, 语言虽然是白话文, 但创作者们仍然继承了古典诗歌含蓄内敛的特点,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不喜欢直白地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常常是“有话不直说、有情不直抒”, 而是通过特定的意象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 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准诗歌意象, 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以此来感知诗人的情感, 使教学主题得到升华。比如, 在教学冰心的《纸船》一诗时, 教师可以紧扣“纸船”这一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味诗歌中的情感, 要让他们明白:冰心的这首诗, 紧扣“纸船”这一主体意象, 用“留”到“叠”再到“抛”这一系列的连续动作, 细腻地表达一位游子对于母亲的深深思念, 而这一切的思念都化在“纸船”上。只有把握了“纸船”这一意象的深刻寓意, 学生才能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深刻主题, 进而深入感知冰心对母亲的美好情意。

摘要:“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 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 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因此, 要想使现代诗歌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诗歌意象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让初中生通过意象的把握来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意象,把握

参考文献

[1]徐希建.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探微[J].文理导航, 2011 (10) .

[2]花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意象把握[J].学生之友:初中版 (下) , 2011 (3) .

[3]陶士洲.于“意象、意境、意蕴”中探求现代诗歌的教学[J].新课程:中学, 2010 (11) .

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反思 第5篇

在当前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缺乏足够底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单一枯燥、课外拓展较为狭隘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成效提升。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改革创新,全力打造高效诗歌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1、教师文学素养较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阅读的诗歌作品数量有限,深入开展研究的更少,导致教师文学素养相对不足。同时,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缺乏教学技巧,教学停留于照搬成品教案的模式,完全按照应试知识点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意境韵味,无法有效胜任现代诗歌教学工作。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在上述条件下,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生动性也较为有限,学生所学习的是相关知识点等应试内容,教师通过单向讲解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没有能够通过引领感悟的方式展示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想象美,导致学生在现代诗歌学习中缺乏浓厚兴趣。

3、教学过程单一枯燥。

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完全以单向讲授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也没有能够有效开展双边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反而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这种为考试而教学的片面理念,无法有效彰显现代诗歌美的因素,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

4、课外拓展较为狭隘。

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没有能够对课堂进行延伸拓展,在各门学科课外活动开展轰轰烈烈的背景下,诗歌教学拓展却似春风不度玉门关,导致诗歌教学成效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成效的思考

1、强化文学底蕴积累,提升教师教学驾驭能力。

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予学生一碗水,相对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知识结构而言,现代诗歌方面的积累,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履职能力中的短板。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增加现代诗歌阅读量,并且深入地分析研究,对于诗歌的意境、背景、主题、结构、用词等多方面开展分析探究,多接触现代诗歌,为教学活动积淀深厚的底蕴。同时,教师还应当潜心研究现代诗歌内容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听课、研讨、座谈以及上网搜索、阅读教学刊物等方式,将先进的现代诗歌教学理念、经验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引导学生感悟意境,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初中生是开展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理想群体,他们正处于各种人生理念的成长期,要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对他们的性情进行陶冶,品格进行熏陶,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歌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音乐一般美的意境,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引读、师生领读、学生对读等,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之中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相关情境的画面,增强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度,让他们在美中阅读、感悟、享受、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意境想象之中构建诗歌的绘画美,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的演示,也可以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开启思维的翅膀,从字里行间去感悟简约的词句所展示的诗歌艺术境界,从而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两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灵进入诗歌中所描写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歌表现的主题以及恰当的用词,以此为切入点,出示探究题,要求学生开展分析讨论感悟研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之中深化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语言之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尤其是能够指导学生立意练字、推敲词句,在深刻领悟理解意境主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领会技巧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思有效迁移运用起来,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仿写,在教学一种题材类型的现代诗歌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借鉴教材的写法自选题进行仿写,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4、。注重课内外结合,打造高效诗歌教学模式。

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现代诗歌教学成效的重要举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技巧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大量的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增加文化底蕴积累。同时,还可以开展与现代诗歌教学相关的活动,来促进和巩固教学成效,如进行诗歌朗诵竞赛、诗歌创作竞赛等等,以赛促学,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诗歌专题研究活动,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诗歌是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但由于文艺理论知识滞后、教师的学识素养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中学诗歌教学还存在诸如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手段极端等问题。本文就结合本人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进行一些探讨。

一、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更深层次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现代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韵律美的语言、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现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初中生的人生阅历比较少,难以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将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进行一些介绍,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将现代诗歌的教学与审美教育、德育结合起来

初中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现代诗歌的教学与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祖国培养一批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当代的初中生思想也受到了许多干扰,所以需要通过现代诗歌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统的思想。现代诗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但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却不是一蹴而就的。现代诗歌普遍涉及人文素养,所以学生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应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挖掘,从而为我国培养一批具有人文素养情怀的文学创作,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謝秀丽.在诵读中品味,在感悟中创造[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8).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 第7篇

一.诵读激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诗歌亦然。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首先要从诵读诗歌开始。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的阅读当中时, 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和谐美、意境美、情感美与艺术美等都能够被学生体会出来, 学习诗歌的乐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也就能更加专注地学习诗歌了。在充满感染力的诵读过程中, 学生也能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更深的体会, 与其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真挚情感发生共鸣。如杜甫 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作者通过描写泰山雄壮之势所表达的内心慷慨之意会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得到显现。同时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 中, 要注意诗歌的节奏, 这样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四言诗以“二二”节奏为主, 五言则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节奏, 现代诗歌往往有标点隔开, 所以不需要特别在意节奏的问题, 只有一些如《秋天》“震落了/ 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 飘出/幽谷”这样的诗句需要教师在领读的过程中注意断句。

二.知人论诗

白居易诗歌理论是:“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这说明诗歌的产生一般都有着特定的时代和人文背景。因此在诗歌内容的学习开始之前, 教师要安排一个介绍作者身世背景以及本诗创作背景的环节。这个环节的内容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也可以由学生课前完成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只有对诗歌创作时作者的情感、个人际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内容。如在学习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 我们首先知道的是这是孟浩然在西游长安之时写给张九龄的诗歌, 目的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这是一首不着痕迹的干谒诗, 而孟浩然又有着才子学人的傲骨, 努力掩藏着其中的干谒痕迹, 所以才有了“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的经典名句。理解了上述背景, 孟浩然在诗中流露的入仕的急切心情也能被学生清楚地理解了。

三.紧扣诗眼

诗歌讲究“练字”, 即便是以白话写就的现代诗歌在语词的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选择性。无论是“吟成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 还是“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都说明了练字在作诗中的重要性。同样, 品读诗句的时候, 也要对这些经过精心锤炼的诗句进行品读才足以深刻体会诗歌的美。注重品味诗句、赏析诗句, 才能对诗歌有着整体的把握。如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把握每一句诗的用词, 如“昔人”、“空余”、“不复返”、“空悠悠”等, 才能对作者的凭古思乡之情有更加充分的理解。

品味诗歌的语词最关键之处在于品味其诗眼, 诗眼就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如杜甫《春望》一诗的诗眼就在 于一个“望”字, 有对破碎山河的凝望、有对家书的期望、有对关河宁静的盼望。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生动地写出了江南两岸绿意盈盈、春风和煦的情境。学生对这样的词多加琢磨体会, 也能积累字词, 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和写作的提高。

四.体会意境

在对学生进行诗意的讲解时, 不能脱离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组成诗歌的零件, 而意境则构成诗歌的生命。意象在有些诗歌中比较朦胧, 而在有些诗歌中却很清晰, 作者的感情全部由意象来表达, 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全由意象组合而成, 而作者的羁旅之情也在这些萧然的意象中得到表达, 思亲盼归之情也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显得尤为强烈。

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现实或虚拟图景的高度融合,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以音乐、视频、画面等形式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意象之中并加以组合, 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其他方式演绎意境。这样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也许会更加通透。如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的意境是作者归隐田园后淡然心境的真实写照, 能充分表达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所在。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初探 第8篇

探索意境,感受诗歌之美

诗歌,是文学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中,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最早形式之一,占有很高的地位。初中语文教育也重视了诗歌这部分的教学,将诗歌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诗歌教学,使学生获得文学素养上的提升,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升华。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独特意境进行把握。意境,是诗歌存在的环境,脱离了一定的意境,就不能称之为“诗歌”。真正的诗歌都是在意境中存在和发展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内容,体会意境,把握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所谓意境,一般是指作者通过诗中物象所表达的一种境界,即把作者所要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诗中所写景物来表现。把握意境是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欣赏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体系中,从诗歌特有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力量。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篇著名的作品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该首先从意境的把握上着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8个字,但是却创设了一个苍凉、凄美、感伤的思乡意境。在这其中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用10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这种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浓缩的效果,创造出了游子思乡的典型意境。又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用夕阳、河畔、金柳营造出了唯美、静谧、轻柔的意境,表达出了诗人内心重逢旧地的喜悦和那淡淡的哀愁,也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之下风景的留恋和痴迷。这是诗歌独特意境给我们的美的感受,是学生通过意境的把握才能体验到的。

意象把握,感受诗歌的灵魂

意境是诗歌之美生成的环境,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每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歌,都有着已有独特的意象,这些经典名作,正是在那些意象的支撑之下,闪耀着唯美的光芒。对意象的把握,是学生掌握诗歌灵魂和内涵的前提。而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也必须要注重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诗歌、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对诗歌的意象有准确的把握。其实,所谓的“意象”,也就是诗歌中的事物,是作者赋予了浓厚情感的事物。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都是组成诗歌的意象。而正是这些意象,让诗歌产生了撞击人的灵魂的力量;也正是这些意象的组合,使得诗歌的感染力达到了极致。其实,这些意象不光是在这个作品中代表游子思乡,在其他作品中也是代表苍凉意境,几乎成为思乡情感的代名词。

评论诗歌,深入诗歌世界

在初中诗歌教学中,欣赏诗歌是主要目的。但是,感觉上的欣赏和品味还不够。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该得到发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欣赏把握诗歌基本基调和意蕴的基础之上,对诗歌展开评论。通过评论,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初中语文教育的要求。在许多形式的考试中,诗歌欣赏和评论都是必考题目。因此,无论是从应试教育,还是从素质教育着眼,学生的诗歌评述能力都应该得到增强。如,教师在将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引入课堂诗歌欣赏中后,可以让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诗歌进行评论,写一个短评。答案可以是开放的,只要学生能够把握“孤寂怀乡之情和游子思乡的独特形象”就可以了。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我之见 第9篇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将文化流传下来的国家,每一个炎黄子孙在一出生就背负着一个重大的使命,那就是将我们的文明传承下去。 语文作为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一个传承文化的媒介,每一个学生都有将语文学好的责任和义务。诗歌是我国文化中最精华的存在,它承载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直接了解古代先贤的最直接的桥梁。现如今要想将我国建设成一个文化强国,首先要培养学生,而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诗歌中蕴含的古代先贤的智慧,对于我们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如果仅仅只是会被《唐诗三百首》只是能够机械的背出其思想内容来应付考试,这是不能够将文化传承下去的。在课堂中应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其文学意蕴,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学生对于文学自然有了自己的感悟,有自己的解读,这样才是成功的文学教学,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教学往往程序化,一般只是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之后便直接灌输其思想内容,这样不只不利于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把握,而且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没有得到。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诗歌学习的,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也会下降,对学生的培养计划也会受到阻碍。

三、怎样改进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应试教学中,老师为了应对考试,又或是迫于教学任务的压力,只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完全不知老师所云。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地束缚,对课程没了好奇之心,有的甚至产生了反感,这样对文学教学是及其不利的。因此要做好课堂诗歌教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的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老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 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诗歌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

2.提高老师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老师也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众所周知,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如果没有足够高的文学修养和功底,怎么能教好学生呢?老师应该在做好平时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多读书,增大自己文学的储备量,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这样才可以在学生们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看法的时候可以给出自己的点评,让他们有自己的感悟和进步。

3.增加学生的涉猎。高中课堂, 目前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要上课的工具。但教材由于种种限制,只能给出一定的诗歌背景介绍。在学生没有阅读其他的内容或者是没有了解文章背景的时候,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诗歌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阅读量是很有必要的。老师可以每周抽几节课组织学生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上阅读课,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图像比文字更加直观,表达的内容更多,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很有好处。

4.教师注意引导的方法。前面提到,老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性,并且拥有自主性,能够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学生能有这种表现, 一定要老师在课堂上穿针引线,做好引导作用。首先,老师要在课前做好备课,仔细选择和准备相应的资料, 用来让学生产生兴趣和积极性。老师还要有能够一定的掌控能力,在学生们的发言偏离原来的轨道的时候,要能够把他们拉回来。其次,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教师能够给予一定的解答,有些不能解答的问题,也能够给出自己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营造的是一个积极有活力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有自主性,但不能由着学生的性子来。这个年级的学生正是躁动的时候,一旦收不住,课堂纪律便会被扰乱。不仅达不到原有的目的, 还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老师要有一定的威严,能够镇得住场面,不仅要引导学生更要在适当的时候规范学生。怎样做到威严而不失亲和,且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就要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了。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第10篇

一、朗读竞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期初, 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男女比例、性格的互补性等方面, 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 把全班48位同学分为16个小组, 每小组3人, 2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每个小组中都由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组成, 这样方便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如我在教授《归园田居·其一》的过程中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用10分钟时间小组进行朗诵竞赛, 通过反复朗诵以体现诗歌的音乐美。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自我感受和小组同学的合作下, 学生能准确地处理好停顿、轻、主音、语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朗诵水平达到一定的要求;在小组与小组的激励中, 有些学困生甚至能够背诵全诗。

二、意境创设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陈琦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 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心理不断变化、融合、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上, 老师要做的是创设诗歌意境, 只要精讲, 做些引导就行。我在教授《归园田居·其一》的过程中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创设诗歌意境, 感受诗歌意境美。全班同学用20分钟时间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诗歌的第二小节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征?并仿造老师营造意境的方法各小组设量一句诗节的艺术画面 (MTV) 。各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有中心发言人, 有记录员, 有声控员;优等生、中等生能带着学困生一块讨论。各小组完成后老师给设置得最好的一组一定奖励。

三、迁移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既然通过教材学习了感受诗歌音乐美、意境美的方法, 那么就要跳出教材的框子, 在老师的指导下, 站在更高的角度、利用课程资源巩固所学知识。我在教授《归园田居·其一》的过程中设计的第三个环节就是:试图通过迁移运用, 引导学生巩固鉴赏诗歌意象。每位同学用7分钟时间复习旧诗《迢迢牵牛星》, 在课堂练习本上分析其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再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本诗的意境。这对学生细致深入地领悟文本的能力提高是非常有益处的。

希望在新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境下, 诗歌教学越走越好, 成为语文教学上一朵美丽的奇葩。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第11篇

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1.教师文学素养较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阅读的诗歌作品数量有限,深入开展研究的更少,导致教师文学素养相对不足。同时,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缺乏教学技巧,教学停留于照搬成品教案的模式,完全按照应试知识点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意境韵味,无法有效胜任现代诗歌教学工作。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在上述条件下,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生动性也较为有限,学生所学习的是相关知识点等应试内容,教师通过单向讲解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没有能够通过引领感悟的方式展示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想象美,导致学生在现代诗歌学习中缺乏浓厚兴趣。

3.教学过程单一枯燥。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完全以单向讲授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也没有能够有效开展双边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反而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这种为考试而教学的片面理念,无法有效彰显现代诗歌美的因素,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

4.课外拓展较为狭隘。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没有能够对课堂进行延伸拓展,在各门学科课外活动开展轰轰烈烈的背景下,诗歌教学拓展却似春风不度玉门关,导致诗歌教学成效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成效的思考

1.强化文学底蕴积累,提升教师教学驾驭能力。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予学生一碗水,相对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知识结构而言,现代诗歌方面的积累,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履职能力中的短板。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增加现代诗歌阅读量,并且深入地分析研究,对于诗歌的意境、背景、主题、结构、用词等多方面开展分析探究,多接触现代诗歌,为教学活动积淀深厚的底蕴。同时,教师还应当潜心研究现代诗歌内容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听课、研讨、座谈以及上网搜索、阅读教学刊物等方式,将先进的现代诗歌教学理念、经验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引导学生感悟意境,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初中生是开展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理想群体,他们正处于各种人生理念的成长期,要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对他们的性情进行陶冶,品格进行熏陶,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歌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音乐一般美的意境,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引读、师生领读、学生对读等,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之中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相关情境的画面,增强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度,让他们在美中阅读、感悟、享受、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意境想象之中构建诗歌的绘画美,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的演示,也可以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开启思维的翅膀,从字里行间去感悟简约的词句所展示的诗歌艺术境界,从而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两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灵进入诗歌中所描写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歌表现的主题以及恰当的用词,以此为切入点,出示探究题,要求学生开展分析讨论感悟研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之中深化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语言之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尤其是能够指导学生立意练字、推敲词句,在深刻领悟理解意境主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领会技巧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思有效迁移运用起来,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仿写,在教学一种题材类型的现代诗歌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借鉴教材的写法自选题进行仿写,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4.注重课内外结合,打造高效诗歌教学模式。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现代诗歌教学成效的重要举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技巧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大量的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增加文化底蕴积累。同时,还可以开展与现代诗歌教学相关的活动,来促进和巩固教学成效,如进行诗歌朗诵竞赛、诗歌创作竞赛等等,以赛促学,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诗歌专题研究活动,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问题,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措施,全面提升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成效。

浅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第12篇

一、从教材着手,分析其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1.诗歌难度由浅及深,呈梯度加深,有利于学生理解。初中语文教材编纂者考虑到学生刚升入初中,在认识和理解能力上还处于小学高年级水平,由此可见,在学生刚步入初中学习之时,教师不宜采用难度较大的诗歌供学生学习、探究。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中就提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学生可以通过这篇诗歌中所提及的具体景物——乱花、浅草,很快就能够判断作者在写这首诗歌的具体季节为春天。而后两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两句学生稍微品读,就能体会作者的感受,写的是作者眼前徒有美景,却又不能涉足,这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学生自然能够理解的很透彻,这样的梯度教学也更加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标准,同时有利于深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改革。

2.现阶段的初中教材收录了很多名家名篇,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我国古代数个朝代兴衰,唯有诗歌长存,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因此,诗歌本身就是记录历史的最好形式。初中语文在收录诗歌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从初一到初三,教材中出现的诗歌从名家名篇,逐渐拓宽广度了,收录了很多与著名诗人同一时期,但名气稍弱的诗人的佳作,一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二来也体现出中国古代诗词百家争鸣的特点。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也极为丰富,宋代的爱国诗词,唐代诗人的壮志难酬,再到各种写景诗歌,离别诗歌,诗歌可谓是我国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初中语文课本同样关注了这一点,在收录时几乎涵盖了各个题材,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就能蜻蜓点水般地认识我国的诗歌文化。

二、从以上分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1.有针对地向学生介绍诗歌背景。诗歌之所以能够在各阶段语文学习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是诗歌随着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它的发展记录了中国文学从无到有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诗歌所用篇幅短小,寥寥数十字,就能将诗人所处的环境、心理活动、历史背景等等表达以一种别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然而,我们必须要认清,诗歌鼎盛发展的朝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代学生同古代历史的距离正以几何倍的速度拉大,想要完全理解诗歌谈何容易。除此之外,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在认识上仍旧停留在小学,对于诗歌的认识不足。比如,在学习《龟虽寿》一诗时,诗歌的篇幅虽然略长,可是每一句都表达了别样的情感,更何况,这首诗出自曹操之手,我们的学生接触曹操无非都是通过《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出于艺术效果,对曹操的形象有一定的改写,这也导致学生们心中,曹操是个大奸臣,在学习这首诗时,学生弱还带着这种情绪,很难理解到曹操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笔者在进行这首诗前,第一步就是将曹操的生平分发给学生,让他们正确地看待曹操这个人,然后学生们才能体会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比如,学习《相见欢》一诗时,很多同学由于不了解诗的背景,以为这是一首离别诗,实则偏离了诗的主题。教师可以首先告诉学生,李煜在历史上的曾经的角色,接着告诉学生,然后将李煜的人生经历介绍给学生,学生在听了教师介绍的基础上,很快就能能够理解李煜作为一个皇帝,面对自己国家大好河山破灭的痛苦与无奈,进而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各种愁滋味,进而促使自己的心境与诗歌的情境达到统一。

2.对于写景诗词的理解,是锻炼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教师有必要在思想上重视起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写景诗词则是将大量景物浓缩在短小的篇幅之中,想要体会到诗人所描绘的美景,光靠字面理解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对诗词进行适当的想象,在自己脑中构建诗词中的美景。

上一篇:客户基本信息下一篇:审计轮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