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工业企业范文

2024-08-07

中型工业企业范文(精选12篇)

中型工业企业 第1篇

1.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联合攻关, 探索技术的突破, 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获得商业利润, 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创新活动。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 为了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有效整合和运用企业内外各种创新资源, 建立新的技术平台或改变核心技术, 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使企业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在整个自主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综合。

2. 数据包络分析 (DEA) 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 是一种相对效率评价方法, 它主要采用数学规划方法, 利用观察到的有效样本数据, 对决策单元 (DMU) 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 设有n个决策单元, 每个决策单元DMUj (j=1, 2, 3, ……n) 分别用Xj和Yj表示输入输出, Xj= (x1j, x2j, ……, xmj) T, Yj= (y1j, y2j, ……) T, j=1, 2, ……, n。评价第j0个决策单元规模有效性及技术有效性的C2R模型为:

(1) 通过对C2R模型的最优解可以评价S-, S+决策单元是否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若θ0=1, 并且S-=0、S+=0, 则称该决策单元为DEA有效;否则为非DEA有效。

(2) 考虑到非DEA有效的DMU除了可能是纯技术无效外, 还有可能缘于自身的规模问题。为单纯评价决策单元技术效率是否最佳, 引入凸性限制条件Σλj=1即假定规模收益不变, 可得到BC2模型, 可计算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

(3) 通过总体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比值可求出规模效率, 规模效率越接近1, 表示规模大小越合适, 也就越接近最佳规模。

利用DEA方法的C2R模型可以评价创新系统的综合有效性、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通过对创新投入的闲置率和产出的不足率, 可以揭示影响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 提出提高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二、指标的选择

从对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来看, 基本上都是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评价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数据的方便处理, 本文选择以下指标作为投入产出的指标。

(1) 创新投入指标

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人员 (x1, 人年) ,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 (x2, 万元)

(2) 创新产出指标

新产品销售收入 (y1, 万元) , 新产品产值 (y2, 万元) , 发明专利 (y3, 项) , 拥有发明专利数 (y4, 项) 。

本文对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 (因在统计年鉴中无西藏的相关数据) 自主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9) 》。本研究采用DEAP软件选择投入导向的DEA模型求解。

三、评价结果分析

1.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C2R模型最优值为1的地区达到了DEA有效, 既是技术有效的, 又是规模有效的。从表1可以看出, 有7个地区达到了DEA有效:北京、天津、吉林、上海、广东、海南和青海。从表中的综合技术效率值可知, 各地区的综合效率值差别很大, 大部分地区的效率处于很低的水平, 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大中型企业创新效率不高, 所投入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要说明的是, 海南和青海的创新投入和产出都是比较低的, 但其创新是有效率的, 应该加大各方面的投入, 提高创新产出。

2. 纯技术效率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纯技术效率为1的决策单元共有10个地区, 除了上面提到的7个地区外, 还有江苏、浙江和重庆3个地区。这说明了这10个地区的投入资源使用是有效率的, 无浪费现象。其中纯技术效率排在末尾的有新疆、江西、宁夏、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区, 这表明这些地区在创新资源利用方面, 存在较大的浪费, 国家应该采取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加强管理使其充分利用创新资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非DEA有效单元的分析

从DEA有效的经济意义来看, 非DEA有效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现有投入基础上的产出不足, 一是在现有产出水平上的投入浪费。本文从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 分别又对全国三十个省市的投入量和产出量的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前面实证研究的基础土, 将各DEA有效的决策单元中投入分量与对应的指标分量的比值定义为投入闲置率;同样将各决策单元中产出分量的值与对应的指标分量的比值定义为产出不足率, s1-/x1能够反映技术成果的转化能力;s2-/x2表示专利授权数不足率, 能够反映自主创新能力。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DEA有效的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海南、青海中投入闲置率与产出不足率均为零, 这与DEA有效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注:江苏、重庆在保留小数点后4位的情况下页为0) 。而在非DEA有效的省市中: (1) 河北、山西、内蒙古新产品销售收入严重不足, 山东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在第二个指标新产品产值中有15个省市有不同程度的产出不足, 尤其是广西、贵州、云南三个省份产值最低, 反应成果转化能力的新产品产值仍处于不足状态; (3) 在发明专利一项中, 有九个省份出现不足; (4) 在拥有发明专利数中, 仅有内蒙古、辽宁、山东三个省出现产出不足, 这一结果表明了我国整体上在专利方面表现还是比较出色的; (5) 在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投入项中有13个省份出现投入闲置, 表明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未得到合理的配置与充分的利用。

四、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的整体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偏低, 达到技术有效的占到三分之一, 且相对效率值普遍偏低;我国各个省市的技术创新情况各不相同, 不仅技术创新效率差距较大, 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差异。从投入指标来看我国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利用, 但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配置不合理, 存在一定程度的闲置。从产出指标来看, 专利发明产出相对较好, 说明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而新产品产值与销售收入不足相当明显, 欠缺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因此为提高创新效率, 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提高成果转化能力, 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

从对非DEA有效单元的实证分析看, 我国新产品产值与新产品销售收入这两产出明显不足, 省市差距更大。由此可见, 我国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 推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推动产、学、研协调发展, 我国应推动以企业为主, 政府扶持, 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方式, 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共同开展投标工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工作, 鼓励企业通过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主创新投入力度等方式, 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2. 扩大科技经费投入, 引导资金合理配置

从对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的闲置率分析中可知, 其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因此我国可以加大科技经费投入, 应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为技术创新动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

3. 建立科技人才评价机制, 推动人才合理流动

从DEA的评价结果看, 沿海地区研发人力丰富, 而且研发人员得到了合理利用。而其他省市中不仅研发人员较少而且还有人才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现象, 因此这类省市更应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考核科技人才的业绩和能力, 避免出现严重的人力资源闲置情况。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DEA方法从综合有效性、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收益三方面对对全国30个省 (市、区) 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并从选取的投入与产出指标共六个方面对我国30个省市的投入闲置率与产出不足率进行分析。最后依据研究的结论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自主创新,创新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DEA)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J].清华大学, 2008 (8) :60

[2]温瑞 龚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8) :68-69

[3]官建成 刘顺忠:区域创新机构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J].科学研究2003 (4) :210-214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表 第2篇

企业法人代码

表号:B107-1表 制表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文号:国统字(2005)85号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年月日

表号:B107-2表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表

企业法人代码:

制表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文号:国统字(2005)85号 有效期至:年月

补充资料:企业在国外设立的科技机构(52)个。

中型工业企业 第3篇

创新成效日益明显。通州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0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57家,而有创新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34家,占通州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59.6%。与2009年相比,2010年,有创新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数量、实现工艺创新的企业数量所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据调查,31%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开拓了新的市场或扩大了市场份额”,25%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增加了产品品种或功能”,26%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提高了产品性能或质量”。

创新活动类型多样。随着创新成果的优势显现,创新活动被大中型工业企业所认同,他们逐渐认识到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密不可分。其中67%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认为“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010年通州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内部研发”以及“获取机器设备和软件”两种直接促进生产的类型中。同时,“获取机器设备和软件”、“培训”、“市场推介”这三类创新活动都增长较快,表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已经不仅局限于单纯的生产环节,开始向生产的后续配套环节延伸。

自主创新起主导作用。通州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依靠内部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但开发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有待加强。从研发主体看,42%有创新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企业自主研发或集团研发”,7%有创新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研发”,5%有创新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与高校或与科研院所合作”。企业创新的构思来源主要来自“客户与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来自企业外部的信息,尤其是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的信息相对较少。

技术政策广受青睐。2010年通州区有创新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认为影响程度高的创新政策分别是:技术开发费加大抵扣所得税的政策,占通州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5%;技术开发费用计入成本的政策,占通州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2%;受入园区资格审核条件的限制,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的政策相对影响程度低,选择此项的只占通州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23%。企业认为有些政策没有对其技术创新产生明显的作用,一方面说明相关政策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在了解掌握政策方面应更加深入一些,对有关政策应吃深、吃透,为己所用,进而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人才是成功重要保障。在创新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方面,有创新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认为“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最为重要,分别占通州大中型工业企业的42%和37%。由此可见,企业家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方向,人才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与核心,企业只有形成了自己的高技术人才队伍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中型工业企业 第4篇

从1953年起,国家把所有的物资分为三类:一是统配物资,二是部管物资,三是地方管理物资,与这种物资管理体制相适应,在物资价格管理上,第一、二类物资都是按国家的计划价格组织调拨,第三类物资的价格则由地方或企业自行规定。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实现了资源集中,避免了因过于分散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对于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进入市场经济模式的大中型工业企业,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成本领先战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企业的物资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较大,所以物资管理与控制更为重要。为提升物资管理精细程度,企业需要开发相应的物资管理软件,采用信息化管理。所以从企业内部客观的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调控,从而达到精简的为企业的发展指出一个方向,在实际的日常生产工作中寻求一种适合企业以后发展需要的物资分类办法,已经是当前物资管理不可忽视的课题。

2 大中型工业企业物资分类管理的探讨

企业所需的物资,品种多、规格多、变化大,各有特点。各种物资共分为十一大类:

2.1 金属材料

包括黑色金属及制品、有色金属产品等。在此我把黑色金属材料与有色金属材料合并到金属材料类别,这与大多五金手册相吻合,在资料查询时极为方便,比传统的资料分类显的更加便捷也相对节省出大量的时间。

2.2 建筑材料

包括水泥及添加剂、水泥制品、土产材料、木材(竹)及制品、建筑(卫生)陶瓷、其他建材等。把这些物资归为建筑材料这一大类,在日常查询资料时简单方便,容易操作。

2.3 化轻产品

包括油脂、化工材料、油漆涂料、胶合剂、颜料、橡(塑)制品、石棉制品、轻工产品等。将这些产品全部归为一类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在日常工作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工作时显得更有条理性。

2.4 危险品

包括炸药、雷管、汽油、氧气、乙炔、化学试剂等易燃、易爆、有强烈腐蚀性的物品。在这里特别把危险品单独列出是为突出其仓储、运输和使用的特殊性、重要性、可控性、安全性,避免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造成意外伤害。

2.5 机械产品

包括起重器材、阀门、焊材(剂)、紧固件、密封件、轴承、仪器仪表、机床附件等。

2.6 电工产品

包括电动机、电线电缆、照明器材、安装器材、电工材料、高低压电器、防爆电器、高低压电瓷、电工仪器仪表、其他电工器材(电碳制品、电子元器件)等。

2.7 金属制品

包括机械用品、筛网及丝布、管子零件、建筑五金、水暖卫生、电力金具、架空线路金属制品、道岔及附件、其他制品等。

2.8 小型设备

小型设备指可供企业在生产中长期使用,并在反复使用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和功能、且不构成固定资产的劳动资料和物质资料。

2.9 工器具

包括常用手工具、钳工工具、电工工具、气动工具、起重及液压工具、切削工具、焊接工具、测量工具、衡器等。

2.1 0 劳保及杂品

包括劳保用品、消防器材、工具性杂品、建筑杂品、容器、其他杂品等。

2.1 1 机械配件

包括通用机械配件、专用机械配件、汽车配件等。

3 实现物资分类管理现代化的途径

3.1 实行信息化,加强物资编码管理,提升管理效能

在物资流通领域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而利用计算机进行物资分类,可以实现物资分类自动化,简化手续、减少差错,能做到快速准确,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物资管理工作全面实现流程化管理。

3.2 现代物流在实际中的应用

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物流领域也是尚待挖掘的第三方利润源。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经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3 实现仓库管理现代化

运用现代化技术控制管理的“自动化仓库”,称为现代化仓库。物资的入库、在库、出库都由计算机自动记忆,它可以及时查对库存,根据库存多少,安排进货计划,避免积压。它不仅包括仓库管理、作业手段现代化,还包括作业技术、仓储设施的维修使用和安全技术现代化。

3.4 运用ABC分析法,加强物资分类管理

ABC分析法也称为“重点管理法”,它是对所有物资进行统计综合,排列分类、找出主要矛盾抓住重点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该方法就是将全部物资按需要量大小,占用资金多少,把品种少,但占用资金多的采购较难的分为A类(如:“三剂”化工产品);把品种虽多,但占用资金较少,采购较容易的物资归为C类(如:低值易耗品);把处于中间状态的物资归为B类,对A类物资则采用经济订购批量法,定时定量供应,实行定类管理,严格控制库存。

参考文献

[1]陈艾仁.现代企业物资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2]唐爱华.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3(11).

[3]张志鹏.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体系的构建[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2).

[4]韩同银,等.施工企业物资的精细化管理[J].铁道工程学报,2006(2).

[5]张华,关有利,李兆事.物资管理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J].车间管理,2006(6).

[6]王士宁.关于推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19).

[7]杨建华.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9).

中型企业也可能违反《反垄断法》 第5篇

查看访谈完整目录:《起草专家详解反垄断法》

主持人:黄教授,您平时也对这个领域观察非常多了,您可能也看到很多那些观点及媒体的报道,有没有一些常见的误区?

黄勇:刚才宁律师讲的非常清楚了,这种规模化经营本身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像今天IT业一样,资本非常雄厚,规模非常大,这是一个市场的选择,我们《反垄断法》,在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法》,包括我们国家的《反垄断法》,实际上它的内容和框架都是一致的,对于经济垄断的这些行为我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个就是垄断协议,还有一个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再一个就是经营者集中。对于经营者集中的这种反垄断的控制。在这里我补充一句,刚才宁律师说大的企业肯定是要被关注的,因为反垄断嘛,顾名思义,肯定大的企业肯定要被关注,但是一些非大型的企业,包括一些中型的企业也必须遵守这个法律,在这个垄断协议中串通共谋价格的这种竞争者之间,这种共谋达成价格协议,达成限制产量的协议,达成划分地域的协议,这个也是《反垄断法》,而且是各个国家《反垄断法》最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叫做核心卡特尔问题。所以这个方面可能大势,不管是大的企业还是其他的这种中型企业,都要遵守这个法律的规定。

延伸阅读:

中型企业受黑客攻击事件增加 第6篇

这已是迈克菲连续第三年发布《安全悖论》报告,该报告对主动式和被动式安全保护的成本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了中型企业对安全问题的态度,并与安全现实进行了对比。逾8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担心或非常担心自己的企业可能成为故意和恶意攻击的目标。实际上,已有51%的企业遭受过攻击,其中16%的企业耗费超过一星期的时间才恢复正常运营。数据丢失是安全攻击造成的最严重后果。

其他研究结果:

·30%的中型企业需要应对多起网络安全事件,其中55%的企业花费长达5小时进行调查和补救。

·58%的全球受访企业每周花在分析、评估和研究IT安全上的时间不足3小时。去年这一数字为65%。

·5%的中型企业称曾遭遇数据丢失事件,为此蒙受的损失超过25,000美元。其中,25%来自中国,14%来自法国,11%来自印度。

·所有报告知识产权损失的被访企业中,有47%为总部位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中型企业。

·88%的中型企业表示他们担忧或非常担忧非恶意或意外安全事件。

·60%的全球中型企业承认他们只了解不足75%的相关法规以及合规要求。

《安全悖论》报告的研究工作由Bloor Research公司代表迈克菲进行。该研究共进行了1,100多项调查,受访者是来自全球员工人数在51至1000范围内的企业、主要负责IT采购、管理或全面主管治理、风险和合规的人员。调查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墨西哥、荷兰、西班牙、英国和美国。同时还将该结果与早前在欧洲和北美进行的调查进行了比较。

中型工业企业 第7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

一、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只有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才可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把握先机, 赢得主动。柳卸林、胡志坚将自主创新定义为将无形的知识和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 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创新的能力。傅家骥、施培公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克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指出:全面贯彻国家“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着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创新型湖北建设, 完善落实鼓励创新的政策法规, 优化创新环境, 释放科技生产力, 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重要支撑。这表明湖北省已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支点之一, 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已成为湖北省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 是推动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 研究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问题对建设创新型湖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借鉴已有研究,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和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是衡量创新活动投入的主要指标, 研发项目数和专利申请数则是衡量创新活动产出的主要指标, 本文的投入指标侧重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和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进行分析, 产出指标则结合大中型工企业科技项目及成果中的专利申请数来表示。数据来自《湖北统计年鉴赏2001—2012》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1—2012》。

(一) 创新投入现状分析

1.从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2000—2011年的科技经费支出情况看 (见图1) , 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呈逐步增长趋势, 且从2007年开始加速增长。

2.科技活动人力资本投入。自2000年以来, 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湖北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69678人发展到2011年的136661人, 增加了96.13% (见表1) 。

(二) 创新产出分析

创新产出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依据。国内外研究者一般都是将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作为创新产出的主要指标。为此本文将从技术开发项目数和专利申请数中分析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产出。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在2000—2011年呈明显增长趋势, 技术开发项目数波动相对较大 (见图2) 。

(三) 创新绩效实证分析

如果只看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和技术开发项目数并不能准确衡量出一定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还要对创新绩效指标同步研究, 所以本文对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绩效, 即湖北省创新投入产出的效率加以研究分析。

1.基于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 该模型是由A.Charmes, W.Cooper等提出的评价系统相对的非参数方法。研究湖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变化需要运用动态的经济方法来分析。根据Fare等人 (1989, 1992, 1994) 的研究, 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两部分, 其中技术效率变化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据此, 公式可表示为:

M0 (x′ty′txundefined

其中, 第一项表示规模效率变化Sech, 第二项表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 第三项表示技术变化Tech, 且第一项和第二项的乘积为技术效率变化Effch。根据此式,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就可以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及技术变化三个部分。当Sech>1时, 要素投入的改变提高了规模效率;当Pech>1时, 管理改善提高了纯技术效率;当Tech>1, 技术在考察的年份实现了跨越, 即实现了技术进步。当TFPch>1, 生产力有所改善。反之, 上述指标值小于1, 则表明相应效率恶化。

2.评价指标的选取。由于自主创新绩效是在自主创新活动中多投入和多产出之间的转化效率。借鉴Ahuja & Katila, Griliches, 马宁和官建成以及柳卸林和陈璐的研究, 本文选取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总额和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等变量为自主创新活动投入指标, 技术开发项目数和专利申请数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 (见表2) 。

3.实证结果分析。本文运用DEAP2.1软件对创新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得出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绩效, 实证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 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2001—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变化是基本呈大于1的态势, 其中2003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明显小于1。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变化是由技术变化的指数引起的, 而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表明在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要素投入和管理改善并没有使得全要素生产率得以改进, 但湖北省在这些年整体实现了技术进步, 从而使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从对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绩效的分析结果可知, 技术进步贡献明显, 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创新绩效连年攀升。但研发投入规模没有实现同步增长。

三、 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 科技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虽然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逐年增加, 但科技资金投入仍难以满足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2000年, 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2.07%, 2011年下降到1.46%。国际上通常认为, 低于3%则没有创新能力。经费不足和研发力量薄弱使得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大多采取模仿策略, 难以掌握主导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缺乏通过技术创新占领市场的内在动力。

(二) 科技人才相对缺乏

从事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 人力资本相对不足是制约湖北省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 作为创新活动的软资源, 科研人才作用至关重要。湖北省作为全国教育大省之一, 拥有多所重点高校, 人才储备规模非常大, 但人才流失现象也很严重, 尤其是外贸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集中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虽然湖北省每年技术人才不断增加, 但是大多从事基层工作, 难以承担科研项目和开展创新活动, 从而造成高端人才缺乏, 创新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三) 有关扶持鼓励政策还不到位

近年来, 湖北省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扶持鼓励创新活动的政策, 如《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关于推动自主创新长效的机制》《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年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见》等, 但还不到位。如根据《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见》, 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 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 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 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企业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 可按税法规定的5年内结转抵扣。但由于科技活动研究开发阶段具有高风险性, 因而政策优惠力度明显不够。科技发展最终是靠高科技人才来推动的, 但现行的政策法规并未涉及人力资本方面的税收优惠。

四、 增强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

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 创新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但由于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较小, 创新活动所需研发经费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从而对创新活动产生严重制约。因此, 企业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 高度重视并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投入。

(二) 鼓励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科技人员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力军。拥有大批的优秀人才, 企业才有足够的人力资本来承担重大的科研项目。企业应该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 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 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带动企业创新发展。

(三)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作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指导者和外部环境的创造者, 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 湖北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 但针对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还不到位。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引导者, 应从宏观战略的高度, 加强科学规划和指导,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制定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同时, 应对特殊重点行业和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科技企业给以适当的补助和奖励。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促进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胡萍.自主创新的内涵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提升途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9 (1) .

[2]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10.

[3]吴延兵.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J].经济学, 2006, 5 (4) :1129-1156.

[4]张海洋.我国工业R&D生产率和影响因素——基于省际大中型企业工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8 (10) :970-980.

中型工业企业 第8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措施

1 引言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而技术创新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本世纪初, 面对国内外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吸引力的外在压力, 武林源 (2000) 就如何培育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1]。在200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2005年, 在全国R&D经费支出中, 有67.0%来源于企业, 有68.3%投向企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和审批的国内职务发明专利中, 工矿企业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64.6%和52.2%[2]。李学勇 (2007) 认为只有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才能使建设创新型国家获得强大动力[3]。

大中型工业企业是国民收入的主要创造者,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而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我国技术创新中更要体现主体地位, 必然在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对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以及增强大中型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实证分析, 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 从而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2007) 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各个地区由于发展条件和阶段的不同, 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异 (见表1) 。隋秀芹 (2006) 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 从大中型工业企业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内部结构分析中得出以下结论:大中型工业企业在中西部地区作用更为突出, 东部地区的小型企业比较活跃, 中西部地区的小型企业活力有所欠缺。可见, 客观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鉴于以上分析,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下, 本文将进一步探索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 从区域角度对我国西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以期能为国家制定西部区域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等政策提供相关参考。

2 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 关于技术创新能力内涵的研究国内理论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郑春东等 (1999)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 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 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能力。他们还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创新管理、创新倾向、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六个要素[4]。徐维祥 (2002) 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起始于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交互作用中的创新构思, 通过新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而止于市场销售的系列活动过程, 是一个技术的创造、转换、应用和实现的复杂过程[5]。李琪 (2004)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6]。察志敏等 (2004)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 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 经过技术的获取、工程化、产业化到实现市场销售的一系列活动的全过程[7]。王国进等 (2004) 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以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及归宿, 对其所拥有的技术创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力[8]。以上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 且都把技术创新看成是一个过程, 是一种过程论思想。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从投入产出角度, 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人才投入、资金投入、其他投入、设计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新产品六个方面, 认为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将企业所拥有或者能吸收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 即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量化问题研究一直是科技管理界以及技术创新界的研究热点。近年来, 随着企业在创新中主体地位的日益显现和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国民经济和技术创新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关于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理论界的重视。陈健、毛霞 (2002) 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进步情况及科技投入产出活动的效率进行了分析, 反映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现状、变动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9]。李琪 (2004) 从创新倾向、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水平、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等六个方面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陶用之等 (2005) 采用C-D函数作为计量模型的基本形式, 验证了技术创新也是一种以投入人力和资金来获得产出的经济过程, 反映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尚未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而且人力资源总体上呈现为同质型人力资本, 在宏观层次上市场需求已经成为其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因素, 而政府的作用已经变得很小, 最后对改进其技术创新提出了五点建议[10]。王核成等 (2006) 从潜在创新资源投入、创新活动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聚类分析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按区域划分为四大类[11]。卢方元等 (2008) 从技术创新投入、研究开发、制造能力、技术创新产出以及创新环境支持等5个方面, 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 从区域角度揭示了其技术创新的实际状况以及各地区在不同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12]。以上都是基于全国行政区域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评价, 本文试图从投入产出角度, 从技术创新的内涵出发,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西部12个省市 (西藏由于资料缺失太多故不在研究对象之内) 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从而揭示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与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 实证分析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关于我国西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要从系统性的观点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需涵盖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侧面, 既突出重点, 又不以偏概全。 (2) 层次性原则。由于系统是有层次性的, 因此, 在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中, 应该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把技术创新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次, 同时每个层次设置若干项指标进行评价。 (3) 可操作性原则。即指标数据要易于收集和量化, 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能让有关部门掌握, 从而为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 运用层次分析法, 且根据上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解, 本文设置如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2) 。

3.2 评价模型的选择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我国西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成分分析法于1901年由Pearson首先引入, 其基本思想是构造原始变量的适当的线性组合, 以产生一系列互不相关的新变量, 从中选出少量几个新变量并使它们含有足够多的原始变量带有的信息, 从而使得这几个新变量代替原始变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可能[13]。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 假设我们观测了n个对象, 记第i个观测对象的p个指标的观测值分别为:Xi1, Xi2, …, Xip, 将所有n个对象p个指标的观测值表示成矩阵形式, 即得到原始数据矩阵。

(2) 为了消除由于量纲不同可能带来的影响, 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14], 即令Xi*=Xi-μiσi, 其中:μiσi分别是指标Xi的样本均值和标准差。

(3)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及其特征值λ1, λ2, …, λp和正交单位化特征向量。

(4) 选择主成分的个数m。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一般是使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一定的要求, 通常大于85%即可。第k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表示它提取的原始p个指标的信息量的大小, 因此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越大, 说明它所包含的原始信息量越多[15]。

(5) 求主成分载荷矩阵。有时为了使指标在主成分上的负荷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需要进行因子旋转。

(6) 求主成分。由正交单位化特征向量组成的主成分为:Fi=e1iX*1+e2iX*2+…+epiX*p

其中, epi为第i个观测对象的p个指标的正交单位化特征向量。

(7) 计算各个主成分以及综合主成分得分及排名。为了比较直观地显示研究对象综合能力的大小, 各个主成分得分以及综合主成分得分可以按以下公式[16]转换成百分制形式:Τi=SiΜax (Si) -Μin (Si) ×40+60, 其中Ti表示第i个研究对象的百分制得分值, Si为第i个研究对象的主成分得分值, Max (Si) 为对应主成分中的得分最大值, Min (Si) 为对应主成分中的得分最小值。经过这样处理之后每个指标的取值区间为[0, 100], 然后对转换后的得分值进行排序, 即可对各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3.3 实证分析

本文以我国西部12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借助SPSS12.0以及Excel软件, 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6) 和中国统计年鉴 (2006) 中经整理得到相关指标原始数据, 如表3所示。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 按照上述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到的相关结果见表4—表6。

注: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6) 、中国统计年鉴 (2006) 相关数据整理得到。西藏由于数据缺失太多, 故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1) 对表3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 (Xi*) , 然后计算各标准化数据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得到表4。从表4可知: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3个主成分, 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54%, 大于85%, 故提取了3个主成分, 达到了降维与化简的目的。

(2) 计算主成分载荷矩阵及主成分特征向量, 结果见表5所示。在不需要进行因子旋转的情况下, 各个指标均具有较为明显的倾向性:第一主成分F1基本上能够反映指标X1、X2、X4、X5、X6、X7、X10、X11、X12、X15、X16以及X17的信息, 因而其方差贡献率最高, 将近60%;第二主成分F2基本上能够反映指标X8、X9和X13的信息;而第三主成分F3基本上能够反映指标X3和X14的信息。因此17个原始指标均能被这3个主成分解释, 即被提取的3个主成分可以基本上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

将主成分特征向量与标准化数据相乘, 即得到主成分表达式。因此, 3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分别如下:

(3) 以提取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可得到综合主成分模型:F=0.591F1+0.159F2+0.126F3, 将各个主成分的值代入上述模型有:

通过上述模型计算各个主成分以及综合主成分得分, 并将得分转换成百分制形式, 从而进行相应的排名, 结果见表6。

续上表

4 简单结论

为了更加直观地显示出我国西部各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以及相互之间的差距, 将表6中的各省市综合主成分F的得分结果用柱形图表示 (见图1) 。根据图1我们还对之进行了相应的分类, 结果见表7。另外, 我们还用图2直观地显示出我国西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成分得分之间的关系。

从图1来看, 我国西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排名依次为四川、重庆、陕西、广西、内蒙古、贵州、甘肃、新疆、云南、宁夏和青海。其中四川的得分遥遥领先, 位居榜首 (86.7分) , 在分类表中属于A类, 说明四川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西部是最强的, 这与四川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庞大的技术创新队伍、具有雄厚的人才优势等是分不开的。重庆、陕西、广西三省市的综合主成分得分在60分以上, 仅次于四川, 属于B类, 这说明这三省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 但是与四川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这与政府投入不足以及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等相关。余下的七省综合主成分在60分以下, 在分类表中属于C类, 其中青海得分最低, 为46.7分, 说明这七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从表7我国西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到, 属于C类 (创新能力较弱) 的省市所占比例为63.64%, 占整个西部地区一半以上;而属于A类 (创新能力最强) 的省市所占比例仅为9.09%。这说明我国西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偏弱, 也从另一个侧面鞭策了这些企业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采取措施,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从图2我国西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成分得分关系来看, 主成分F1与综合主成分F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这是因为主成分F1的载荷高, 包含了所有指标一半以上的信息, 其方差贡献率将近60%, 因此, 主成分F1得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另外我们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 除了重庆、四川和新疆三个省市之外, 其他省市各项得分情况变化趋势比较平缓, 说明这些省市的投入产出变量都比较均匀, 变化幅度不大。其中, 重庆市主成分F2得分偏低, 而F2负载着开发新产品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比重、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等信息, 说明重庆市在资金投入、制造生产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四川省主成分F3得分偏低, 而F3负载着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人员比重、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等信息, 说明四川省在人才投入、制造生产能力、特别是高科技设备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新疆主成分F2得分很高, 而主成分F1得分很低, 从而导致其总体排名靠后, 这说明新疆要调整投入结构, 实现协调发展, 从而更大程度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效益全面提升。基于以上对我国西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措施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为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由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 因此政府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例如, 进行制度创新, 构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制度平台;切实发挥好引导和管理职能, 从宏观上加强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强化监督检查, 确保各项科技减免税政策落到实处, 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设立专项奖励基金, 重奖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 等等。

(2) 增加技术创新投入, 增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增加技术创新投入, 这主要包括人才投入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首先, 技术创新支撑的根本在于人才, 一流的创新离不开一流的人才, 企业要充分认识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在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上应向科技人员倾斜, 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方面给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从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提高西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支撑。其次, 技术创新需要有充分的资金作保障。企业必须保证一定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要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抽出研发专项资金, 且该资金只能用于企业的技术研究费用, 做到“专款专用”, 这一方面可以减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增大企业参与创新的动机, 另一方面也能缓减产学研合作中资金的缺乏。

(3)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积极探索西部技术创新模式,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特别是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大中型工业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特别是陕西省应当充分利用其教育、科研优势,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 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中型工业企业 第9篇

1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评价指标设计

如何衡量一个企业的科技投入能力,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2,3,4,5,6,7,8],主要涉及到企业科技活动的财力投入和人力投入。在财力投入的评价指标中,R&D经费是评价国家和地区科技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首选指标,长期以来已为世界各国和重要国际组织所普遍采用[2],当然它也是衡量企业科技投入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其他一些主要指标还有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开发新产品经费、其他技术活动经费支出和R&D项目经费等;在人力投入的评价指标中,主要涉及工程技术人员数、科技活动人员数、R&D人员全时当量、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等;除科技投入财力和人力的绝对量投入外,由于各地区的人口规模不同,相对投入量也成为必不可少的评价指标。同时,考虑到微电子控制设备在工业企业中的重要性,本文选用“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作为衡量的一个指标;考虑作为地区科技投入的一种比较,增加了“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指标。

综合以上考虑,本文设计了以下14个指标作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评价指标:(1)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开发新产品经费;(3)其他技术活动经费支出;(4)R&D经费;(5)R&D项目经费;(6)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7)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8)工程技术人员数;(9)科技活动人员数;(10)R&D人员全时当量;11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12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13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14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

根据以上设计的14个评价指标,本文采用《2008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9]和《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10]提供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所选取的我国30省市(因统计数据缺省,不包括西藏)共36 252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统计分析,由此对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和差异分析。

2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评价

2.1 科技投入能力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公共因子,以便达到适宜地解释原变量的相关性并降低其维数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11]。采用针对变量的R型因子分析方法,在构造的因子分析模型中,变量即为前面设计的14个评价指标,样本观测值为我国30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采用主成分法获取初始因子,同时采用方差极大法进行正交因素旋转,得到总方差分解表,如表1所示。

因子分析的KMO值为0.752,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适合于作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与主成分对应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主成分,最终选取了2个主成分。它们一共解释了总变异的86.621%,基本上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同时,经过旋转之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的含义比较明确,因子得分协方差矩阵(省略)也表明了提取的2个主因子之间互不相关,这说明它们所含的信息没有重叠,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第一主成分在各变量上的系数基本上为正,且在R&D项目经费、R&D经费、开发新产品经费、科技活动人员数、R&D人员全时当量、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工程技术人员数、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其他技术活动经费支出10个指标的系数最为显著,均超过了0.8,因此可以认为第一主成分主要代表了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绝对投入能力,可以解释为“科技绝对投入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在各变量上的系数基本上为正,且在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4个指标的系数最为显著,均超过了0.7,因此可以认为第二主成分主要代表了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相对投入能力,可以解释为“科技相对投入能力因子”。同时,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得到2个主因子对各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模型如下: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752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Approx.Chi-Square:954.795 df:91 Sig.0.000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Rotation Method: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A Rotation converged in 3 iterations.

2.2 科技投入能力的比较评价

为求得一个能够反映全国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数,本文以2个主因子对方差的贡献程度为权数,构造综合得分模型[12]如下:科技投入能力综合得分=(66.770×科技绝对投入能力因子+19.851×科技相对投入能力因子)/86.621。(3)

通过计算各样本观测值的综合得分,得到全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得分及排序,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能力在各省份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从“科技绝对投入能力因子”得分来看,最高得分为广东(3.203),最低得分为青海(-0.898),全国仅有8个省市处于平均线以上,依次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辽宁、河南、河北,其余22个省市处于平均线以下;从“科技相对投入能力因子”得分来看,最高得分为重庆(1.912),最低得分为海南(-2.2),全国共有15个省市处于平均线以上,依次为重庆、安徽、四川、湖南、陕西、江苏、江西、天津、北京、贵州、湖北、浙江、宁夏、上海、辽宁;而从综合得分来看,最高得分为广东(2.235),最低得分为海南(-1.099),全国共有11个省市处于平均线以上,依次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辽宁、四川、安徽、河南、湖北、重庆,另有19个省市处于平均线以下水平。

以上分析也表明,目前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科技绝对投入能力因子”和“科技相对投入能力因子”上存在较大差异,如广东的“科技绝对投入能力因子”位于全国第1名,而“科技相对投入能力因子”却仅位于全国第25名,重庆的“科技相对投入能力因子”位于全国第1名,而“科技绝对投入能力因子”却仅位于全国第22名,差距十分明显。

3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地区差异

为进一步分析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地区差异,本文采用K-均值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对前面得到的科技绝对投入能力因子得分和科技相对投入能力因子得分,分别进行K=2、3、4、5的聚类分析,通过对聚类结果、各聚类类别的科技投入能力特征的对比分析,结合我国地区实际,本文选用K=5时的聚类分析结果,其聚类结果和聚类类别的科技投入能力特征对照,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广东经济实力强大,地区GDP值达到31 084.4亿元(位于全国GDP排名的第一位),大中型工业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一,其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十分突出,科技绝对投入能力因子得分达3.203,但科技相对投入能力因子尚显不足,位于全国平均水平线下,得分为-1.022,单独归为第一类;江苏、山东、浙江为经济大省,地区GDP值分别达到25 741.15亿元、25 965.91亿元和18 780.44亿元(分别位于全国GDP排名的第三、二、四位),大中型工业企业数仅次于广东,其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综合能力位居前列,科技绝对投入能力因子平均得分达2.640,科技相对投入能力也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平均得分为0.833,归为第二类;从第一、二类的科技投入能力因子特征来看,总体科技投入能力比较强劲,与后面的类别拉开距离,可统一归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第一梯队。

重庆、安徽、四川、湖南、陕西、江西、天津、北京、贵州9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相对投入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平均得分达1.912,但科技相对投入能力因子尚显不足,位于全国平均水平线下,得分为-0.554,归为第三类,而且该类与第一梯队存在明显差距,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第二梯队。

上海、辽宁、河南、吉林、山西、福建、广西、湖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12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相对投入能力较弱,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科技绝对投入能力因子平均得分-0.712,科技相对投入能力因子平均得分为-0.254,归为第四类,而且该类与第二梯队存在明显差距,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第三梯队。

河北、内蒙古、海南、云南、新疆5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相对投入能力最弱,位于全国平均水平线的最后,科技绝对投入能力因子平均得分-0.772,科技相对投入能力因子平均得分为-2.2,归为第五类,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第四梯队。

从国际比较的数据来看,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主要指标“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全国30个省市的平均值为0.7,最高值为1.14(重庆)、最低值为0.06(海南),而对于位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地区第一梯队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来说,该指标值也仅为0.9、1.0、0.8和0.8,远远低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2.5%~4.0%的水平。国际经验显示,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在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13]。而低于1%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世界500强企业一般是5%~10%[14]。

4 结语

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在国家和地区的自主创新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正视地区间客观差别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区自主创新的能力。

摘要:以我国30个省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进行了科学分类和差异分析,同时指出了我国目前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国际差距。

中型工业企业 第10篇

企业是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 而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强劲动力, 是区域和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我国, 工业部门的核心主导是大中型工业企业, 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发展, 难免出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一些困境, 制约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 对于大中型工业企业和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在必行。通过资料数据的收集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对重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做出的贡献尤为明显。因此, 对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促进重庆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2) 可比性原则; (3) 可操作性原则。同时, 结合《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里关于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分析相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文献资料, 国内外不少学者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代表性的观点有:宁连举、李萌基于R&D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分析框架;刘爱东构建的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实施-技术创新产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构建了“技术创新投入一技术创新过程一技术创新产出”为理论框架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技术创新过程是技术创新投入到产出的良好对接, 是提高投入转换产出能力的关键环节, 包括技术改造及消化吸收、研发活动等。本文构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2.3 评价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首创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 其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统计分析技术, 主要是通过各个因素变化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 来判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与参考数列的关系越紧密, 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关联度就越大, 其发展方向与速率和参考数列越接近。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2.3.1. 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参考数列是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比较数列则是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

2.3.2. 对变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为了便于进行比较时不受不同影响因素意义等不同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都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的是初值法对变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2.3.3. 计算绝对差序列

2.3.4.计算关联系数

2.3.5. 计算关联度

2.3.6. 关联度排序

3 重庆市和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灰色关联分析

根据2006~2013年《重庆统计年鉴》和《上海统计年鉴》, 整理出2006~2013年新产品销售收入、科技机构数、科技机构科技活动人数、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用款、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这8个指标的相关数据, 具体数据见表1。

3.1 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灰色关联分析

通过计算, 得到中国2006~2013年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与技术创新产出的灰色关联度依次为:

3.2 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灰色关联分析

通过计算, 得到中国2006~2013年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与技术创新产出的灰色关联度依次为:

3.3 上海市与重庆市灰色关联对比分析

上海市和重庆市同为直辖市, 分别为沿海和内陆较为发达的直辖市, 两市的经济发展第二产业中的工业都占了较大的比重, 二者之间具有可比性。通过资料的收集, 上海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排名居于全国前列, 所以希望通过上海市与重庆市的对比分析, 得出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经验以供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改进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上海市和重庆市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灰色关联分析对比图, 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 重庆市2006~2013年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购买国内技术用款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关联度大于上海市水平, 其余五个评价指标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关联度均低于上海市水平, 特别是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科技机构数。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4.1 研究结论

通过对2006年-2013年重庆市和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灰色关联度的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1.1 本文构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以“技术创新投入一技术创新过程一技术创新产出”为理论框架建立, 通过计算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过程与技术创新产出的灰色关联度来分析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指标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通过以上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 可以得出对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影响最大的指标是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其次就是购买国内技术用款, 可以看出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很重视对新产品的开发, 对购买国内技术用款上投入较大。

4.1.2 重庆市和上海市分别为沿海内陆代表直辖市, 重庆市2006~2013年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购买国内技术用款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关联度大于上海市水平, 其余五个评价指标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关联度均低于上海市水平, 特别是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科技机构数。可以从二者的对比上看出上海对于研发机构设立的大力扶持, 以及对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比较高, 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比高。

4.1.3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最重视的是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支出, 而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用款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这三个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重庆市在这方面做得远不止上海市, 因此, 企业的创新不能忽略了模仿创新和跟随创新, 应该更为重视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

4.2 建议

4.2.1 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从源头上创新。从对比中看出上海市在科技机构活动人数上多于重庆市。首先, 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应该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可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研究体系, 加强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 与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其次, 可以挑选本企业的优秀技术创新人员出国培训,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再次, 还可以选择合作技术创新之路, 加强人才之间的相互交流, 建立战略联盟机构等。

4.2.2 加大对研发机构的扶持力度

从对比中看出上海市在研发机构数上远大于重庆市。重庆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加大对研发机构的扶持力度, 如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名副其实的研发中心, 为各企业的研发中心建立联盟中心、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以提供更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同时进行制度创新, 为企业构建研发中心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和鼓励, 并落到实处, 构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制度平台。

4.2.3. 提高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能力

从对比中看出, 上海市和重庆市在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上差别最大。重庆市应该学习上海市采取的“创新集成”模式, 形成新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体系。各大企业减低引进设备和资源的闲置率, 得以充分利用。创新不是加大投入就可以了, 而是应该在实现最小投入下, 通过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实现技术创新产出的最大化。

4.2.4. 提高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的比例

从对比中看出, 上海市在技术创新消化吸收方面能力强于重庆市。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应该提高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二次创造, 提高二次创新的力度。重庆市可采取多样化的技术引进方式, 政府根据企业需要, 协助企业引进国外行业领先的关键技术, 发挥协调服务作用;此外, 企业应注意根据自身发展调节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比重, 提高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 (2006-2013)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 (2006-2013)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4]宁连举, 李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构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科研管理, 2011, 32 (3)

[5]刘爱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J].企业经济, 2010 (11)

[6]刘慧玲.西部人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6)

[7]陈建, 毛霞.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6) :53-56

[8]王鹏飞, 石林芬.基于因子分析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05)

[9]闫笑非, 杜秀芳.我国中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

中型工业企业 第11篇

正是看到这一市场机遇,NetApp近日推出了面向中型企业的新平台NetApp 入门级FAS2000系列新成员FAS2240。相比于此前的该系列产品,全新的FAS2240 提供了更高的价值、精简性和可扩展性,可帮助用户正确起步并随业务需求而扩展。同时,NetApp在大中华地区七大城市举行为期近一个月的“明智决策”风暴行动全国巡展,以及由NetApp合作伙伴发起的覆盖多个中国二三级城市的一系列线上线下市场推广活动。

陈文俊介绍说,FAS2240是FAS2000系列中功能最强大的产品。在性能和可扩展性方面,FAS2240的性能提升了2〜3倍,灵活性也得以提高,便于用户最大限度地利用存储投资、支持要求苛刻的工作负载,并根据业务需求的变化添加增强功能。在精简性方面,NetApp OnCommand System Manager 2.0能够简化、控制和自动执行NetApp存储的设置和持续管理,管理工具简单,易于使用,并随机提供,可帮助用户提高存储和服务效率以及生产率,并减少存储管理对有限 IT资源的影响。

很多中型企业都有较好的成长性,因此,系统的可扩展性成为许多用户购买系统的诉求之一。NetApp统一存储架构可提供真正统一且可扩展的架构,支持用户轻松且经济地升级到更高端的系统和新功能。

中型工业企业 第12篇

本文关于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所选取的指标体系由创新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产出和创新实施保障3个方面模块因素及其分化出来的10个指标构成, 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主要是指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数量, 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是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形成的创造产出, 创新实施保障是指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而进行的保障投入。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根据原始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了1995年-2013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相关数据,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法的核心思想将多个相关变量的信息用极少主因子Fi承载的一种降维分析方法。本文利用因子分析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旨在通过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Wi, 结合评价公式Fi=∑WiFi, 计算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值。

根据收集到的原始数据, 使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 将原始数据进行Zscoe标准化处理,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 得到KMO检验和球形假设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KMO值为0.817, 适合作因子分析, 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统计量sig<0.05, 说明各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通过因子分析进行变量降维后得到一个主因子, 利用归一化原理得到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W=0.93991;并结合各因子得分, 依照公式Fi=∑WiFi, 计算出近各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三、技术创新能力波动分析

研究事物变化趋势的方法有很多, 本文主要采用移动平均值法对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波动性分析。先利用公式qi+1=yi+1/yi (q为增长率, y为技术创新能力值) , 计算出技术创新能力每年的增长率, 然后利用公式ri= (qi+qi-1+qi-2) /3, 其中r为3年的移动平均值, 以此通过观察每年的移动平均值变化趋势来观察技术创新能力的波动情况。利用上述数据和公式计算得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波动情况如图所示。

观察图可知,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增长率较低, 而技术创新能力也在2007年和2008年间波动幅度极为明显, 这极大可能是受到金融危机前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凤平, 葛敏, 耿晓娜.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力评价方法及应用[J].科技与经济, 2005 (5) :55-58.

上一篇:信息技术下的企业管理下一篇:心血管系统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