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脆弱性

2024-05-30

金融体系脆弱性(精选10篇)

金融体系脆弱性 第1篇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 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 其破坏性极强, 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 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 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 由于货币的贬值, 导致外汇储备短缺, 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 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 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 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 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 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 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 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 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 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 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 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 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 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 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 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 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 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 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 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 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 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 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 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 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 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 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 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 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 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 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 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 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 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 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 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 , 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 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 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 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 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 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 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 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 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 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 政府掏腰包买单, 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 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 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 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 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 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 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 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 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 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 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 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 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 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通过国际上先进经验可以看出, 建立一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 来有效的预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1].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 (8) :25—27.1.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 (8) :25—27.

[2].马宇等.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为何如此之大[J].经济学家2008. (3) :92—98.2.马宇等.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为何如此之大[J].经济学家2008. (3) :92—98.

[3].王德祥.论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J].经济评论2000. (3) :17—20.3.王德祥.论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J].经济评论2000. (3) :17—20.

金融体系脆弱性 第2篇

一、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源在于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

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是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自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20多年里,金融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目前,它的规模大约是真实经济的30-50倍。

金融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制度和政策以及发达国家私营机构的金融创新决定的。

第一,1971年美国黄金窗口的关闭造成了储备货币与黄金的脱钩,这使得货币这一传统上真实而具体的.财富变成了一种没有基本价值的抽象符号和新兴债务,从而使得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成为可能。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的价值与黄金脱钩,这不仅重新定义了货币,而且拆散了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最后联系。

第二,货币这种没有基本价值的抽象符号或新兴债务脱离真实经济发展需要的过度创造,使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与背道而驰成为现实。

中央银行创造货币非常容易。创造货币的方式有大杠杆和小杠杆之分。大杠杆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小杠杆指中央银行改变银行存款的准备金比例和调节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来间接增加或者减少进入经济体系的货币。

商业银行也有创造货币的巨大能力。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传统方式是贷出存款。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海还可以通过创造“近似货币”来增加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最典型的“近似货币”是信用卡。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平均信用额度是2000美元,如果发行3000万张,花旗一家银行就可以创造600亿美元的近似货币。还有很多种近似货币,全部由私营金融机构创造出来,而且除了市场力量以外不受任何约束。

从国际方面来看,欧洲美元市场形成后的二十多年中,数以千亿计的欧洲美元在银行和银行间不断流转,反复贷出,随着欧洲美元贷款的增长而不断增长。不过欧洲美元终究不是具体的纸币或金属货币,而是一种电子货币。虽然这些货币的创造过程与国内银行的货币创造遵守同样的规则,但在1987年以前,这种无国界的美元代表一种自治的货币,完全由民间控制,因此与它们的美国表亲相比更少受到限制。例如,欧洲美元没有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经营欧洲美元的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就比国内银行要大的多。此外,在近20多年里,美国政府又通过巨大的贸易赤字把成堆的新美元送往国外。

第三,养老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崛起,金融期货与期权等衍生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布莱克-肖期权定价理论的完成使金融投机资本通过组织效率的提高、现代理论的指导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高杠杆率的运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

第四,电子网络和电子结算系统的引入极大地增加了货币或资本流动速度的增长潜力。科技的进步已使得每一笔交易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作为购买力的货币或资金可以以光的速度在属于全球市场组成部分的各地市场间流动。在金融经济和真实经济的距离不断扩大之时,科技更造成两者间迅速的疏离。

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示意图

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的极度扭曲(如上图所示)。今天,世界经济巨大的财富价值,其形成如一座倒置的金字塔,在底层是实际的物质和知识产品,在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商业服务贸易,再往上有复杂的债务、股票和商品期货,最后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衍生期货和其它虚拟资本。金字塔的维持和扩张,有赖于各层的适当比例以及上一层结构有多大能力从下一层汲取收入。在整个财富体系难以维持所需的日益增长的收入时,整个金字塔就会轰然解体。由于连锁反应,庞大的金融体系

[1] [2] [3] [4]

★ 金融与证券简历

★ 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 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报告

★ 电子金融领域信息安全毕业论文

★ 规范操作行为是资本市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

★ 能力与道德的作文

★ 外貌与能力高中英语作文

★ 如何锻炼演讲与口才能力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脆弱性;测度指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机遇与挑战。对外,大量的国际金融机构,特别是国际性的银行的涌入,对我国较为落后的商业银行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内,除了上世纪60年代初和1988年发生过挤兑风潮外,银行体系似乎一直风平浪静,未发生过大规模危机。P.Krugman认为不可兑换的货币同巨额外债压力共同会给中国行业带来潜在风险。面临内忧外患的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争。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脆弱性,并对我国商行脆弱性的防范与化解提出合理化、可行性的建议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一、我国商业银行脆弱性的微观成因分析

1.信贷结构不合理

(1)贷款流向偏重于国企。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都在国企,但是国企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弊病,经济效率低下,其信用风险会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亦会增加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脆弱性。

(2)贷款期限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和商业银行盈利性需求的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期限在增长,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不断上升。贷款期限越长,风险越大,而商业银行的这种贷款期限增加的趋势,亦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脆弱性。

(3)中小企业贷款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重点放在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或企业,如煤、电、油、烟草等。相反,商业银行对各中小企业贷款力度与支持明显缺乏,存在贷款额度较小、贷款门槛较高、贷款方式较单一的问题。

2.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的金融市场处在以传统银行业务为主导的初级阶段,商业银行在进行市场活动时,或多或少的受政府经济或政治要求的限制。大多数商业银行依托政府为后盾,在经营管理方面不积极进取、治理低效;委托-代理关系同样存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导致商业银行脆弱性积累。

3.过度的金融创新

投资者越来越轻视金融衍生品基础的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功能,反而更加重视金融衍生品的投机功能。一旦市场不景气,投机者们在金融市场损失惨重,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严重的损失,商业银行的脆弱性将会被激发。

二、我国商业银行脆弱性的宏观成因分析

1.宏观经济状况

商业银行通过各种金融服务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宏观经济的有序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良性成长奠定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商业银行的脆弱性同一国的经济周期密不可分。

2.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金融准入自由化、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合业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等,这些方面都有引发商业银行脆弱性的可能。

3.银行间的竞争

我国是以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主导,中小股份制银行并存,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多层次银行体系,但五大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并不是由于它们在市场上长期竞争得来的,而是由带有政府色彩的银行运行方式决定的。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开放,这种国家支持也是造成银行脆弱性在内部积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脆弱性分散与化解的对策建议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完善金融市场结构

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与发展状态,能为促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良好发展与稳定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脆弱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按照市场和价值规律,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的机制。利率市场化旨在强调市场因素对利率决定的绝对主导作用,要求利率能够真实反映资金的供需关系,强调遵循市场价值决定规律,有效的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

2.推进银行制度建设,规范银行经营环境

完善银行监管体制,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完备的法律体系、国家级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行业协会。推进最后贷款人制度改革,明确救助规则明确央行救助职能划分,加强建设救助工具。加快完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建设,保证央行在实施救助行为时能后高效、灵活的完成。

3.完善银行自身建设,提高银行运营效率

(1)加强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科学、健全、高效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明确各部门职责,提高风险管理时效性,培养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

(2)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明确银行管理者与股东之间权责,形成相互协调、制衡的关系。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从强化董事会、监事会智能、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入手。

四、结论

商业银行作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其脆弱性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探究了我国商业银行脆弱性的成因。最终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分散和化解我国商业银行脆弱性的政策建议,促进我国银行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J].经济科学,NO.3,2002

[2]Minsky Hyman.The Financial Fragility Hypothesis:Capitalist Proces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Economy in Financial Cri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23~25

作者简介:

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之我见 第4篇

一、金融脆弱性的相关理论

(一) 金融脆弱性的产生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金融不断向多元化、自由化方向的发展, 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 金融危机发生的特点与以往有所不同, 封闭的地区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发生金融风波之前该地区的经济状况没有什么改变, 发生金融动荡与实际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金融危机发生原因的传统解释, 人们持怀疑的态度, 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深入, 渐渐的人们放弃了传统的思维, 在新形势下利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释金融危机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 产生了金融脆弱性的概念。

(二) 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内涵

金融体系具有的六大功能是:价值创造、价格发现、风险分散、流动性供给、信息生成和公司治理等。六大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任何一种功能都会影响资金的分配, 对金融资金的流通也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对金融体系的完整性造成一定的损害, 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承受力的范围也缩小了, 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 金融危机的风险也增大。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含义是六大功能没有全部发挥自身的价值。

(三) 金融体系脆弱性与金融风险

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金融风险的意思差不多, 两者之间的注重点不一样。金融风险指的是可能造成的损失, 而金融脆弱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可能造成的损失, 另一方面是已经发生的损失。银行金融脆弱性是由于资金贷款的使用时间和还款时间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国内对风险的使用与脆弱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四) 金融体系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金融体系脆弱性, 表现的仅是金融的不稳定, 不足以成为金融危机,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演化的过程。金融危机是指大部分金融机构的负债超过了其资产的公允价值, 导致人们挤兑资产的结构, 资产构成的改变会是金融机构倒闭, 政府就该发挥其职能, 施行宏观调控的职能。金融危机是金融脆弱性长时间积累了结果,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的发展, 金融脆弱性向金融危机演变速度的加快, 引起了中国对金融脆弱性的高度重视。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成因分析

中国虽然避免的亚洲金融危机, 但是这不代表中国金融体系是高度安全的。正如许多学者所述, 中国能避免这次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因其严格的资本项目的管制, 而非是因为中国金融体系的良好稳定性。

(一) 制度的缺陷

相比于西方国家, 中国金融脆弱性的问题主要是隐藏在转轨过程中不适用的制度环境。

首先, 产权结构, 自2003年底至现在, 虽然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了股份制的改造, 并先后上市,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不是很有效也不健全和完善, 这样的国有商业银行就不能正常的经营。这种不正常的经营是由于潜在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造成的。国有银行内部组织的主导思想是官本位, 这种传统的思想导致经理层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和本部门利益的最大化, 这样的做法使得国有银行不能按照非企业化的模式运作, 而是按照官本位思想下的行政机关的模式运行。而本部门利益常常通过对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 对高风险的项目的投资会使得国有银行承担的风险增大。国有银行的资金信贷和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如何确保国有银行体系的良好运行, 就要我们在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的情况下, 控制国有银行的风险制度。

其次, 国有商业银行的职能不仅有自身的职能还有非商业性质的财政职能。由于, 国有商业银行在对借贷市场进行垄断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度集中的金融风险, 导致出现整个国家的经济风险几乎都集中在了四大银行的账面的现象。由于四大银行承担了过多的财政职能, 导致银行金融贷款风险高度集中和沉淀。因此, 如果不能消除四大银行对金融的垄断, 就不能达到制约风险的目的。

(二) 银行的不良资产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是虽然银行内部的变化了, 同时改变了资本市场的规模, 但却没有改变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特征;其次, 中国消费者拥有的债券超过了其他的资产运行。再次, 虽然中国的家庭储蓄结构主要是银行储蓄, 但是我国的企业融资结构却是以信贷融资为主。由此可见,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银行业, 衡量金融脆弱性的指标是偿还负债的能力, 资产和负债的差就是偿还负债的能力。

(三) 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

我国证券市场发育的先天不足, 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不良等, 是因为上市公司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存在着政府的隐性担保和企业的预算约束等固有的缺陷, 所以上市公司的先天不足和证券资金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功能简化, 我国股市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股市的不稳定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很密切, 社会经济的受股市变化的影响, 这也是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脆弱性的另一成因。此外, 因我国资本市场负债债券弱股权强的局面。大幅度波动的股市和投机的不真实性使得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强, 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程度的影响很大。

(四)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为获取自身效益最大化忽视其他人的利益, 道德风险的造成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集中体现, 也是道德风险的必然结果。

来自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主要是员工的道德水平较低。致使银行损失的出现。道德风险在银行体系中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内部控制问题, 是指为追求集体利益并可能有意做出不利银行行为, 或隐瞒利润虚增成本费用, 或投资高风险业务等行为。二是银行人员渎职或违规操作, 道德风险对银行来说是客观存在的, 很难绝对消除的。如某行长盗窃银行资金等行为, 充分体现了其道德的问题, 道德风险对国有银行的影响非常严重, 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的影响也很大。

来自外部的道德风险是指借款人的道德问题造成的风险, 主要是指借款人隐瞒自己的实际情况, 如经营状况的信息, 企图通过错误的信息逃避应承担的责任, 改变借款合同中规定的使用用途, 改变借款的用途会使得投资的风险增加, 这样银行收回本金和利息的风险也会加大, 甚至出现坏账。

三、解决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对策

(一) 强化金融监管, 构建金融体系安全网

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是金融监管的核心技术, 如何确保金融监管的稳定性、多样性和效率性, 为构建完善金融体系的安全网提供了保证。当下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如监管标准不统一, 法规不够完善、监管方法落后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等, 因加入WTO后金融环境的重大改变, 致使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使得其在市场的生存能力提高, 为金融风险发生导致金融脆弱性提高保障。需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加强金融立法,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法规;二是加快实现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标准;三是改善金融监管, 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四是建立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构建安全的金融网。

(二) 有效化解不良资产, 增强银行业的稳健性

银行系统的脆弱性在金融系统脆弱性中最为明显, 巨额不良贷款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因之一。我们应以最快的速度降低金融资产的脆弱性, 增强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建立科学的内部考核制度, 加强风险的控制和对不良贷款的处理;建立健全对客户信用的评审等级体系, 积极协调客户的结构, 确保其稳健安全的发展等。

(三) 加强风险处置, 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

我国证券市场的脆弱性出现了投机倒把和不现实的现象。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现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过度, 杜绝不合格公司的上市, 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二是大力培养机构的投资者, 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三是加快基金业的立法进程, 使得合法的资金渠道能被打开, 减缓监管政策对市场冲击力和负面效应。

(四) 建立“显性”存款的保险制度

由于隐形存款保险制度, 强化了金融企业的道德风险, 我国应尽快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使人们的利益得到保证, 完善金融体系, 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但是存款保险制度仅能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 而不能保障其经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将其与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结合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总结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均保持了稳定较快发展, 但是国内金融体系却暴露出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如果不能将问题及时的遏制处理, 其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通过上文讨论, 完善体制、加强控制, 进而提高金融行业稳定性。

摘要:自从亚洲金融风暴开始,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在世界经济低落的时期, 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推动力。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由于全面开放的日益逼近, 及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是我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核心因素, 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金融界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特征、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因素, 评定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程度, 并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体系,脆弱性,对策

参考文献

[1]董小君, 李宇航.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6 (05) :07-08.

[2]赵玉梅.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思考[J].现代商业, 2012 (02) :17-18.

金融体系脆弱性 第5篇

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机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从系统学的观点出发,辩证地研究了干旱区地下水系统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自然-人工二元复合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及其环境,揭示了其脆弱性机理,建立了地下水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对石羊河流域各分区的.地下水脆弱性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民勤县和古浪县为极端脆弱,凉州区为严重脆弱,金昌市为一般脆弱.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作 者:孙艳伟 魏晓妹 毕文涛 SUN Yan-wei WEI Xiao-mei BI Wen-tao  作者单位:孙艳伟,魏晓妹,SUN Yan-wei,WEI Xiao-mei(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毕文涛,BI Wen-tao(甘肃省水利厅,石羊河流域管理局,甘肃,武威,733000)

刊 名:灌溉排水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年,卷(期): 26(2) 分类号:P641.8 关键词:地下水   脆弱性   评价指标体系   石羊河  

金融虚拟性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金融虚拟性,银行脆弱性,影响

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多端, 金融的虚拟性与银行的脆弱性更是其主要的发展特性, 并且这两项特点也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诱因。因此, 为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保障银行系统的平稳, 必须对金融的虚拟性与银行的脆弱性作出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一、金融虚拟性与银行脆弱性概述

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可见, 金融一直是主导其发展的核心因素, 因此其变化形式对经济建设变化有着直接影响。银行机构一直是金融的主要载体, 一旦发生不可控性的金融危机, 首先被波及到且影响程度最严重的就是银行, 这主要就是因为长期以来根植于银行体系中的自身缺陷即脆弱性, 致使其难以承受超出自身限度的金融情况, 而发生危机, 最终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经济健康都受到影响。与此同时, 现代金融在发展过程中, 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自身的金融虚拟性, 这种属性主要表现为市场金融价值高于自身价值的情况。因此, 一旦运行过程中发生危机情况, 就会造成金融主体银行受到严重损害。

二、金融虚拟性与银行脆弱性的研究

针对金融虚拟性与银行脆弱性这两项指标的研究上, 很早就有学者着手开展有关工作, 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马克思最早开始研究银行脆弱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理论成果, 其主要是通过对金融市场货币所具备的特征与性质进行研究, 从而提出相关理论问题研究概念。通过对货币的使用情况、运行情况以及存储情况等进行观察, 发现货币自身具备着三大方面的脆弱性从而导致虚拟资本的出现, 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运行。而作为货币的主要存储、发送单位, 货币具备的脆弱性也就导致了银行具备脆弱性, 从而导致其极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导致系统运行崩溃的情况。货币主要具备的三大点脆弱性特征, 即支付手段变化产生的债务链断裂、货币购买力变化波动以及商品价格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偏差, 都是导致虚拟资本对银行系统产生信用崩溃的主要原因。金融体系存在与运转的前提是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存在, 从而产生了人们对货币的价值以及商品价值的追求与信仰。而通常这种精神上的追求与信仰又会导致资本家在趋利过程中造成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 从而为银行体系埋下信用崩溃的隐患。

在马克思之后也有较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补充了原有理论中的不足, 并更加具有市场变化的针对性。众多学者在货币供应量变化、资产价格波动以及股市波动等方面的研究, 将这些方面产生的金融虚拟性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作出总结。例如在股市波动的影响方面, 认为股市的波动情况过大就会造成金融泡沫, 从而导致股市资产整体价格的失衡, 并且会引起信贷的急剧扩张进而造成信贷市场的泡沫, 然后这种经济泡沫形成后再导致股市价格的进一步萎缩, 最终致使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造成通货紧缩与银行危机的产生。通过对以上概念的总结可以明确发现, 银行体系与资产价格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是造成银行脆弱性的重要因素, 一旦金融虚拟资本受到影响产生极大的波动, 就会对银行体系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但是, 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有关实际数据理论的不充分, 因此相对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急需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被补充与完善。我国的对金融虚拟性的探究理论提出的较晚, 在2004年才被金融学家白钦提出, 所以相关理论研究时间较短, 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方面,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不断补充与完善。

三、金融虚拟性与银行脆弱性的衡量与实证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不同地区的经济危机结果对比研究发现,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风险之间呈现了一种正相关模式。换言之, 一旦银行、金融体系内部和外部等多种风险因素共同发生作用, 产生巨大的波动, 就会对银行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 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整个银行职能作用与体系的全面崩溃与瘫痪, 最终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 银行危机的发生就是在相关脆弱性风险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突破承受极限而释放出的巨大经济能力造成的破坏, 是银行脆弱性的典型表现特征, 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对于银行体系自身具备的这种脆弱性而言, 一旦发生严重的危机情况, 就会导致这种结果会波及到整个领域中, 而此时的银行已经不具备偿还经济款项的能力, 在此种情况下只能选择倒闭或是等待政府提供救助。

在20 世纪初期, 对于银行危机发生情况评判的指标只有一条, 这种判定指标的不足, 难以采取有关的预防措施阻止危机发生, 所以导致银行危机发生的几率不断增加。该指标指出, 当不良资产超出总资产比例的10%, 由于银行国有化以及发生银行挤兑等情况的发生, 导致政府必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人们熟知的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在2007 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 都是对以上指标的具体体现, 并且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与危害。通过对各项衡量指标的实际应用比对发现, 当前运用的金融虚拟性的衡量指标研究必须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因此, 我国的经济学家, 以白钦等人为首开展了对股票指数与GDP增长率的背离关系和M2 指数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并且结合金融虚拟性的众多影响因素, 如金融相关比率、银行信贷GDP百分比等直观性的分析因素, 对具体的衡量指标作出新的规定。如在2007 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中, 造成了全世界范围的金融业与银行机构都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出现了大量银行破产、银行国有化以及政府被迫援助的情况发生, 并且可以发现发生这种问题的银行多数是在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中。通过结合金融虚拟衡量指标来观察危机中各银行的有关指数可以发现, 在英美的银行中, 银行的信贷占GDP的百分比都达到了20%以上, 货币的增发量也都在8%左右, 并且有些银行股票的交易总额甚至达到25%以上。从这些数据的分析中发现, 在2007 年的经济危机中, 英美两国银行的危机都达到了极为严重的情况。

尽管相应金融虚拟性衡量指标的增设已经能够有效的对银行危机进行判断, 但是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不断加快, 还是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证案例确立出更加有效的衡量指标。通过对次贷危机中英美的有关指标分析来看, 两国的金融虚拟程度都较高, 并且金融虚拟性是脱离经济实体之外运行的, 这就极易造成资产的巨大波动, 从而为银行业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 也加剧了银行自身具有的脆弱性。脆弱性的加剧, 造成了风险因素的积累难以承受, 以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导致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发生, 影响到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 通过对银行脆弱性衡量指标的研究, 来确定银行危机的危害程度, 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通过对整体数据指标与具体事例的不断观察来看, 金融危机发生时期, 整体的金融虚拟性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以此可以作为银行危机的初步判定依据。也就是说, 随着金融虚拟程度的不断提升, 银行的脆弱性也会随着增加。所以可以将对金融虚拟性的研究作为银行脆弱性研究的基础, 以此来预测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及时寻求防御措施, 在金融危机中达到损失的最小程度。而对于人们所关注的金融虚拟性与银行脆弱性之间的因果关系, 或是银行危机发生时金融虚拟性在其中起到的影响程度等问题, 还需要有关学者作出更深的研究与分析。而在实际的金融市场与银行体系的运作过程中, 要充分掌握金融虚拟性的双面性功能, 从而对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有一定的清楚认识, 并深入分析所产生影响的严重性, 才能对危机的发生作出一定的防范。因此要及时加强有关部门对金融虚拟性的研究与监督, 最大限度的控制金融虚拟性产生的负面作用, 从而保障金融市场与银行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具体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 金融的虚拟性与银行的脆弱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这也就导致了金融虚拟性对银行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影响。因此, 通过加强对金融虚拟性的深入研究与分析, 能够有效的预测银行脆弱性的程度, 从而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避免银行危机的发生, 保障银行体系与金融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钦先, 谭庆华.金融虚拟化与金融共谋共犯结构--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反思[J].东岳论丛, 2010, 04:35-41.

金融体系脆弱性 第7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由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组成的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出台后,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迅速发展, 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但由于外在市场条件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经营体制的缺陷,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组织形式的微型化使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经营范围的区域性加剧了其风险的集中;业务运行的有限性使得信贷供给不足增加了流动性风险等, 影响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增加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最早对金融脆弱性进行系统性解释的是美国经济学家Minsky, 他在1982年首次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 从而引发了国外大量学者对金融和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关注, 包括J.A.Kregal (1997) 的“安全边界说”, Diamond和Dybvig (1983) 提出了D-D模型以及Allen and Gale (2003) 以D-D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关于银行恐慌和经济周期一致的理论模型。国内关于金融脆弱性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关于银行业脆弱性的成因 (陈华, 2004) 、脆弱性的测度 (刘卫江, 2002) 以及对脆弱性成因的实证分析 (伍志文, 2002) 等方面。

然而, 当前还鲜有学者涉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脆弱性的研究领域, 且国外并没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词, 而是采用微型金融机构的表述方式, 研究主要集中在微型金融机构的运营绩效 (Cull, 2007) 、社会功能的实践检验 (Shetty和Veerashekharappa, 2009) 以及风险管控 (CGAP, 2008) 等问题。国内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目标定位 (张亮, 2007) 、制度绩效 (邹力宏、姚滢, 2008) 、业务发展 (刘玲玲, 2008) 以及安全和风险问题 (孟科学, 2009) 。但很少有学者涉及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问题, 既有的研究也局限于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特征、制度安排等方面分析了农村金融的脆弱性 (沈冰, 李笑玲 (2006) , 或从金融生态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张曼 (2009) ) 。

一般认为, 现代金融机构的微观功能主要包括资产定价、流动性提供、风险分散和转移以及价值创造, 这是决定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所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一种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 其微观功能同样体现为流动性提供、资产定价、风险分散和转移、价值创造, 四种功能组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彼此关联, 缺一不可。只要有一个功能受损, 就会影响到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 阻碍资金配置渠道, 从而降低其抵抗外界冲击的能力。当外界非均衡状态出现时会导致风险积聚, 增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 本文定义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是指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情况下, 相互适应的金融机构功能的稳健性遭到破坏导致风险积聚, 这种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丧失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无法得到正常发挥的状态。基于以上金融机构的功能视角, 本文拟从新型金融机构借贷主体之间的博弈出发, 研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问题。为了使研究更加详细也更加符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借贷的实际, 本文综合考虑了借贷中提供贷款抵押担保与否的两种情形, 并将其与普通商业银行与贷款者间的博弈过程进行对比, 以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脆弱性的来源, 并比较研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否更具脆弱性这一命题。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博弈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向的借款对象主要是用于扩大农业生产或个体企业发展的农户, 鉴于借款群体的经济实力薄弱, 所以在业务开展的初期, 对于小额度的贷款,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对贷款申请者在抵押、质押、担保等方面做要求;而只有对于额度较大的贷款,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才对借款者予以抵押、质押、担保等方面的要求。本文分别考虑在没有担保抵押和有担保抵押两种不同的情形下, 借款农户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状况。

(一) 无担保抵押情况下的博弈

在借款农户没有担保、没有抵押品和质押品的情况下, 假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向借款农户发放的贷款本金数额为A, 且为一次性支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率记为r, 贷款期限为t, 则期末的利息总额为Aert (按照连续复利计算) 。简单用符号S代表农户, 用符号B代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那么二者将展开如下图1所示的博弈:

在贷款决策之初,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贷款给农户和不贷款给农户两种决策选择, 假设双方借贷行为发生的概率为η, 那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贷款给农户的概率即为1-η。则双方博弈分析为:如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把款项借贷给农户, 那么农户将获得不了任何收益,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样也得不到收益, 当然双方也没有出现违约损失, 所以博弈结果为 (0, 0) ;如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选择了借贷款项给农户, 那么款项借贷给农户以后, 农户面临着还款和不还款两种选择, 与以上类似的, 本文记农户还款的概率为θ, 那么不还款的概率就是1-θ。如果农户还款, 那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获得利息收入Aert, 而农户因为获得了资金而满足了金融需求, 因此也获得正的收益, 记为M1;如果农户不还款, 那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损失本金和利息共A (1+e) rt, 而借款农户将获得满足金融需求的正收益, 记为M2,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认为M2>M1+A (1+e) rt, 因为不还款的农户不仅获得了满足最初金融需求的收益M1和未偿还的本息A (1+e) rt, 而且用这部分未偿还的本息可以获得另外的收益δ (δ>0) 。

在该博弈模型当中, 农户的期望收益为: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期望收益为:

在贷款决策过程中, 贷款与否的主动权掌握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手中, 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做出贷款决策的必要条件是能够获得收益, 即E (B) >0, 也就是农户还款的概率为θ要大于0.5。当农户偿还贷款的概率小于0.5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益将是负值, 那么理性的决策结果即为贷款业务不会发生。

在我国的现实经济中, 农户还款的概率θ相对是较低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较大, 投资回报较低, 如农户通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借贷到种植蔬菜所需的化肥农药费用, 但是在蔬菜产出之后, 经常会出现市场价格过低而无法收回成本或收益过低的情况, 此时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贷款违约;另一方面, 部分农户对贷款的认识和还款的意识不足, 甚至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是政府的无偿资助, 无需还款。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户的还款概率较低, 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客户群体大部分为此种还款概率低下的农户, 所以出于获益和正常运转的目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即使明知还款概率低的情况下, 也不得不向农户发放贷款, 这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可避免的承担了较大的风险。

(二) 有担保抵押情况下的博弈

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 对于贷款额度较大的客户尤其是涉农小企业的贷款请求, 一般要求借款者提供抵押物或质押物。此外, 有些农户的亲戚朋友有担保贷款能力, 或者贷款农户的家庭可以固定住所、财产抵押、家庭连带责任制或“联保”等多种形式提供担保, 以获得贷款。对于有担保或抵押的情况,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借款农户的博弈状况为:

此博弈过程与无担保情形下的博弈相类似, 所不同的是, 在借款农户违约发生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两种选择:一是变现担保的财产或要担保人偿还;二是对担保或抵押财产不变现。如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选择担保财产变现, 假设变现后的价值为C, 那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此时的收益为C-A (1+e) rt, 此时农户的收益记为M3;如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将担保变现, 那么将净亏损本息共A (1+e) rt, 此时农户的收益依旧是M2。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最优选择是将担保 (抵押) 资产变现以收回部分财产。

在这种情形下,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期望收益为:

农户的期望收益为:

对农户来讲, 他是很清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最优策略的, 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变现抵押财产威胁是可置信威胁, 这样, 农户在第二阶段的最优选择是选择偿还贷款。因为还款与不还款两种情况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加权收益为正值, 所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第一阶段的选择是选择贷款。

然而, 不得不指出的是, 由于农户和涉农企业的经济实力有限, 其所提供的担保资产或质押物、抵押物的价值一般较低、流动性一般很差, 这容易导致金融机构在将这些担保资产变现后仍难以覆盖所提供贷款的本息总额。这也就进一步损害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等功能的发挥, 加剧了其脆弱性。

(三)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博弈中的综合收益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 对于额度较小的农户贷款不予担保要求, 对于额度较大的农户或涉农企业一般有担保要求。假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无担保要求的信贷总额比例为ρ, 那么有担保要求的信贷总额就占到了1-ρ。在这种情况下,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期望收益为:

三、普通商业银行与贷款者之间的博弈

为了深入研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是否更强, 本文接下来通过分析普通商业银行与其贷款者之间的博弈状况来研究普通商业银行的脆弱性, 为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结果进行比较而提供依据。

(一) 有担保抵押情形下的博弈

普通的商业银行面对的客户群体较为多元, 包括大中小微各类型企业、普通公民等等, 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开展所不同的是, 普通商业银行在对借款者进行授信时, 对抵押、质押和担保资产标准和价值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 在一般的有担保情形下, 普通商业银行与贷款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与2.2节所述博弈是相似的。

记普通商业银行为B’, 贷款者为S’。为简化计算, 本文假设普通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是相同的, 同为r, 贷款本金为A, 贷款期限为t, 担保资产变现之后的价值为C’ (显然C’>C) 。那么接下来的博弈过程与2.2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商业银行在此博弈过程中的期望收益为:

(二) 有信用约束下的博弈

在经济现实中, 还有一部分信贷群体确为无担保、抵押能力, 但是商业银行也会为此类人群的部分群体 (如刚毕业的大学生等) 提供信贷资金。然而, 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开展所不同的是, 商业银行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个人信用系统, 将借款者的贷款记录及归还情况跟随档案, 并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查询系统, 允许各商业银行、监管单位等部门查询使用。如果借款者不归还贷款, 就会被记录在案, 个人信用网上公布出来, 当信用记录过低时, 所有商业银行将不再为此客户办理信贷业务。这样一来, 不还款所带来的损失将远大于所贷而未偿还的资金数额。有信用约束下的商业银行与贷款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如下:

在这种情形下, 如果借款者不按时还款, 那么个人信用系统中就会增加一笔不良记录, 在有限几次的不良记录之后, 该借款人将永久失去借贷资格, 因此本文将其不还款而受到信用体系惩罚之后的收益设定为-∞;而商业银行在启用个人信用体系后, 虽然借款者并没有归还当期本息A (1+e) rt, 但是商业银行了解了此客户的信用状况较差, 避免了在以后的信贷开展中再向此人放贷而蒙受损失, 因此商业银行业获得了一定的潜在收益D, 因此其博弈树如图4所示。在这种情形下, 商业银行的期望收益为:

(三) 普通商业银行与借款者博弈中的综合收益

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 部分采用抵押、担保的形式, 部分采用个人信用系统的形式。假设商业银行无担保要求但要归入个人信用系统的信贷总额比例为ρ’, 那么有担保要求的信贷总额就占到了1-ρ’。在这种情况下,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期望收益为:

四、脆弱性比较分析

上文分别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普通商业银行与贷款者之间的博弈状况,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不同博弈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 并分别计算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普通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期望收益E (B) 和E (B)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表现为定价能力、盈利能力、风险分担能力等能力的衰弱与丧失。基于风险和盈利的功能视角, 本文进一步以两类金融机构的期望收益差异来比较它们的脆弱性。

二者的期望收益已经纳入了二者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 两类金融机构在信贷开展的全过程中, 存在差异的变量主要是担保质押资产的变现价值C、C’和借款用户的还款意愿概率η与η’, 对比分析如下:

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 E (B) ’-E (B) =η (1-θ) [ (1-ρ) (C’-C) +Dρ], 因为商业银行的担保变现价值C’显然高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担保变现价值C, 而且D大于0, 因此E (B) ’-E (B) 显然大于0, 也就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要强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且, C与C’的差值越大, 二者盈利能力的差异越大。

在其他变量都相同的情况下, 记X=[ (2θ-1) Aert, Y=C (1-ρ) (1-θ) , δ=Dρ (1-θ) , 则E (B) ’-E (B) =η’X+η’ (Y+δ) -ηX-ηY, 因为商业银行借款者的还款概率η’大于农户的还款概率η, 因此E (B) ’-E (B) 显然大于0。而且, η’与η的差值越大, 二者盈利能力的差异越大。

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普通商业银行相比, 承担了更多来自贷款客户的风险, 盈利能力也显著性的较差。从金融机构的功能发挥来看, 也就是说,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加具备脆弱性特征。

从借贷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及结果分析可以看出, 金融机构脆弱性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授信的外部性。具体而言,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强的脆弱性的根源在于,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借款者 (农户) 还款能力与还款意识更低下、借款者的担保资产变现价值更低, 以及缺乏相应的个人信用体系的信用约束。

五、结论

从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脆弱 第8篇

金融脆弱是指一种状态, 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金融领域中的风险积聚, 包括间接融资市场的金融脆弱和直接融资市场的金融脆弱。 (杜朝运, 林智乐, 2007) 金融脆弱一般是由金融体系本身固有的缺陷, 即金融脆弱性, 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而成的。当金融脆弱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甚至是经济危机。金融机构的金融脆弱性源于其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这种脆弱性最容易在那些经济繁荣的环境下凸现出来。一旦经济形势出现逆转, 任何引起信贷违约的事件, 都将造成借款人拖欠债务或破产, 威胁金融机构资产质量, 最终引发金融机构信贷危机。而金融市场的金融脆弱性来自于金融过度, 导致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一旦泡沫破裂, 导致投资者同时套现, 造成金融市场挤兑, 最终导致资本市场的流动危机。此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正是整个金融体系脆弱性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凸现出来, 金融风险不断积累, 最终转化为影响美国, 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本文主要阐述外部因素在金融脆弱到金融危机整个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揭示美国金融脆弱。

二、美国金融脆弱的生成机制

1. 虚拟经济与金融脆弱。

虚拟经济是用虚拟资本生钱的经济活动, 而虚拟资本仅是一种信用的符号, 其价值取决于投资者对虚拟资本未来收入的预期, 具有极高的杠杆性。而未来的收入预期不仅取决于发行者的未来价值预期, 还要受到行业整体状况, 宏观经济形势和资金供求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从而使虚拟资本具有了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运动规律。

从理论上来讲, 虚拟资本的发展应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合理有效虚拟资本的发展能够为实体经济融通资金,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相反, 如果虚拟经济的发展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资金涌入投资风险高的产品比如金融衍生品, 必然造成资产价格高估, 形成价格泡沫, 经济增长出现繁荣的假象。一旦泡沫破裂, 虚拟经济的运行就会发生混乱, 最终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期, 诞生于美国的债务抵押证券 (简称CDO) 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助推器。CDO及其衍生品是一种信贷结构金融资产, 具有高度非线性回报的特点, 且对经济周期的敏感度相当的高。在经济繁荣时, 他们通常有稳定的收入流, 但在经期衰退时却导致巨额损失。因此, 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房地产繁荣时期,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CDO及其衍生品过渡投资的现象。

另外, 信贷结构资产并没有转移和分散银行所要承担的风险, 降低银行脆弱性, 反而扩散了风险, 加剧了金融脆弱的集中爆发。银行在资本市场的涉入不断加深, 证券化资产成为银行主要资产之一。同时, 银行也是该市场的最大交易者, 其证券化资产中90%~95%置于交易账户。 (陆晓明, 2008) 银行和其他此类金融资产持有者为了降低风险, 向保险公司 (比如, AIG) 购买信用违约掉期 (CDS) 。一旦信用违约发生, 保险公司必须进行保险赔偿, 避免对家风险。而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体化, 使两个市场的关系越发密不可分。一旦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 金融机构账面出现大量无法吸收的有毒资产。而资本市场投资者为了止损, 同时向市场套现, 最终导致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危机和资产一再贬值的恶性循环。

2. 金融监管与金融脆弱。

在经济繁荣的环境下, 金融机构最容易陷入困境之中。在可能产生丰厚收益的诱惑下, 金融机构出现盲目的乐观, 必然导致信贷膨胀, 最终导致经济过热。一旦经济形势逆转, 便会出现严重的信贷问题。 (王玉、陈柳钦, 2006) 因此, 金融体系全面合理有效的监管可以有效地防范金融脆弱性在外部作用下凸现出来。

事实证明, 在过去的几年里, 金融体系的监管部门并没有很好地履行其职责。自2005年,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大幅地降低惩罚力度。罚金总额从2005年的15亿美元到2007年的0.5亿美元。在危机爆发前, 监管部门已发现投资银行 (比如, 贝尔斯登) 已出现危机信号, 却未采取任何措施勒令投资银行减少其债务持有量, 也未警示投资者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金融产品的风险性。对于抵押贷款公司, 50%以上的次级抵押贷款由不受联邦监管机构监管的独立抵押贷款公司发放。由于缺乏监管, 抵押贷款公司随意降低贷款条件, 降低贷款质量。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些次级抵押贷款金融资产最大的交易商则处于监管真空区。

另外, 金融体系的监管漏洞必然严重恶化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产品风险不透明和交易场所信息不透明两个方面。风险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 使投资者无法真实了解次级CDO等衍生品的风险, 只能依赖评级公司给予的信用等级判断风险大小。次级CDO等信用衍生品都是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的, 其交易的价格和交易额等信息不透明。

信息不对称推动了道德风险的升级。因为证券化把风险最终转移到持有者手中, 使参与证券化的机构放心的收取佣金。因此机构只是注重证券化债券的数量, 而非质量。在不断上涨的房价所带来的高额利润的驱使下, 为了发放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 抵押贷款机构开始出现“猎杀”贷款行为。此外, 为了吸引囊中羞涩的次级贷款人, 一些高风险的按揭产品孕育而生, 比如2/28按揭贷款。这些看似优惠的贷款产品只是降低了贷款人的进入门槛, 缓解了他们初期的支付压力, 却让贷款支付更加依赖于房价的走势。

3. 货币政策与金融脆弱。

一般来说, 货币政策只为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服务, 不会直接针对金融体系。但是, 货币政策的影响对金融体系更为直接和关键。利率的变动直接改变资本流向, 投资者的预期及还款能力, 最终影响金融资本的供需和价值。

然而, 货币政策具有“时间不一致性”的缺陷, 即一连串在当时情况下看起来最优的政策反应, 当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时却可能不是最优的, 这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 (吴培新, 2008) 当IT泡沫破裂后, 为了应对当时长期的经济疲软和通货紧缩所带来的风险, 美联储开始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在当时情况下, 低利率政策是最优的政策选择。但也为今天的金融危机埋下祸根。正是那时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导致如今的金融过度。过剩的流动性进入风险投资行业, 造成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 推动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在经济出现形势的诱导和追求更高利润的驱动下, 金融机构逐渐放松了贷款条件, 而借款人在宽松的信贷环境的鼓励下, 倾向于更高的负债比率。放贷的依据不再是良好的信用保证, 而是更多的对未来的预期。可是, 未来的预期却是建立在泡沫不断膨胀的房地产市场, 一旦泡沫破裂, 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严重缩水, 流动性过剩将转变为流动紧缺, 金融机构的脆弱就会凸现出来。当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失去信心的时候, 金融脆弱将快速地转化为金融危机。

海洋生态脆弱性评估理论体系探析 第9篇

生态脆弱性评估是在特定研究区域内对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作出定量或者半定量的分析, 通过明确生态系统及其环境的脆弱性特征, 可为环境整治、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环境规划等提供依据, 从而维护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下的生态安全。迄今为止, 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且具有普适性的评估方法, 评估指标体系也各不相同, 造成研究结果可比性差和推广价值低等问题[2]。

基于陆域生态脆弱性研究理论体系, 笔者探析了海洋生态脆弱性的概念与内涵及评估方法, 并以黄河口海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海洋生态脆弱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以期为今后开展海洋生态脆弱性评估工作提供基本思路。

1 海洋生态脆弱性的概念

生态脆弱性 ( Ecological Frangibility) 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学者Clements 提出的“生态过渡带” (Ecotone) 概念, 其在1989年的七届SCOPE大会中得到确认, 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关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研究和探讨。生态脆弱性的概念有多种阐释, 针对不同问题或区域其概念有所不同 (表1) [3]56。

《全国生态脆弱区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生态脆弱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的过渡区域, 这些交界过渡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与两个不同生态系统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区别, 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总体来说, 若从环境生态的自然属性和变化类型及其程度来定义, 生态脆弱性可理解为某一区域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下, 其一种或者几种环境组成要素发生变化, 容易发生正常功能的紊乱并超越自我修复和调节的“阈值”而难以复原所具有的特定性质, 其同时取决于干扰因子的类型与强度以及环境本身的特性和类型[3]56。因此笔者认为, 海洋生态脆弱性概念是陆域生态脆弱性概念在海洋研究领域中的延伸, 其含义应指在自然作用与人类活动强度双重干扰下, 海洋生态环境发生正常功能的紊乱, 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而且一经改变很难恢复到初始状态的特定性质, 而这种性质受人类活动影响制约。

2 海洋生态脆弱性的内涵

脆弱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环境类型, 有其一定的时空尺度:时间尺度是指环境各要素处于一种动态状况;空间尺度是指环境形态分布的空间范围, 同样处于某种动态的状况;环境要素在时空尺度上的不断变化决定环境特性量和质的不断演化[4]。乔青等认为生态脆弱性与生态环境组成、结构、处境和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 而人类通过采用自然改造、生态保护以及生态修复等措施能够促进生态环境向着稳定的方向演替, 从而提高生态环境抵抗干扰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降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这也正是进行脆弱生态环境研究的现实意义[5]118。因此, 海洋生态脆弱性的内涵也应从自然属性、生态压力和人类活动积极因素3个方面进行解读。

2.1 海洋生态脆弱性与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紧密相连

海洋生态脆弱性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环境类型具有自身特定的性质, 其反映海洋生态环境对外界压力变化的响应程度, 与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紧密相连。对于有明显脆弱性的海洋生态环境来说, 很容易超出其抵抗外界压力干扰的“阈值”范围, 从而使海洋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2.2 海洋生态脆弱性是自然属性与生态压力的双重表现

海洋生态脆弱性除与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相关外, 还与其所受的生态压力密不可分。海洋生态环境自身性质仅是导致生态脆弱的潜在条件, 而生态压力往往诱发这些潜在条件。因此, 开展生态脆弱性研究必须考虑生态环境所处的压力状况。

2.3 海洋生态脆弱性在时空尺度上处于动态状态

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 海洋生态脆弱性在时空尺度上处于动态状态, 向有利或不利的方向发展。人类将大量污染物排海或实施不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往往造成一些相对稳定的生态功能失调并发生退化, 导致脆弱生态环境的产生;但人类也有可能通过采用生态修复等措施促进生态环境向着稳定的方向演替, 从而提高生态环境抵抗干扰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降低海洋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 海洋生态脆弱性的评估方法

生态脆弱性评估的目的是:明确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特征, 从而规范人类活动的方式和强度以维护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下的生态安全[5]118, 因此生态脆弱性应根据研究区域所处的环境特征来选择能表现系统特征的评估方法。周嘉慧等认为模糊综合评价法、生态脆弱指数法和层次分析法等都是我国陆域生态系统环境脆弱性分析中广泛应用的方法 (表2) [3]58。由表2可知, 综合评价法包括现状评价、趋势评价及稳定性评价三大部分, 评估结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生态脆弱性状况。目前我国拥有长期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数据资料, 因此我国近岸局部海域的生态脆弱性评估比较适用于综合评价法。

4 海洋生态脆弱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力-调控力 (D-PSR-C) 概念模型基础上, 笔者以黄河口海域为研究对象, 初步构建黄河口海域海洋生态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 以期为后续评估工作提供工作框架。黄河口海洋生态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项目层和指标层, 以海洋生态脆弱度作为第1层次目标层, 用以诊断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状况及其空间结构特征;第2层次为项目层, 包括驱动力 (D) 、压力 (P) 、状态 (S) 、响应力 (R) 和调控力 (C) 5个项目;第3 层次为指标层, 主要包含容易获取或收集计算得到的指标。

驱动力 (D) 项目层:包括社会和经济发展两个子项目层。一般可用人均GDP增长率衡量经济发展水平, 用区域内的人口密度衡量社会发展水平。

压力 (P) 项目层:包括自然影响和人类干扰两个子项目层。自然影响以黄河口海岸的蚀淤动态来反映, 以蚀淤面积的百分比来表示;人类干扰从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三方面进行衡量:以围填海、养殖用海、港口用海和油气勘探开发用海等一系列方式占用海域面积的百分比表示人类开发利用情况, 以水质单因子评价指数指标反映海洋环境污染情况, 以泥螺入侵的面积占潮间带总面积的百分比作为外来物种入侵指标。

状态 (S) 项目层:包括组织结构和功能活力两个子项目层, 主要从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条件出发评价其组织结构和功能活力状况。组织结构方面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和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指标来衡量, 功能活力方面通过初级生产力水平、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浮游动物生物量和底栖生物量等指标来衡量。

响应力 (R) 项目层:包括生态系统的活力、恢复力以及生态系统功能服务3个子项目层, 用以评估生态系统响应状况。生态系统的活力从渔业资源年产量和鱼卵仔鱼数量方面体现, 恢复力以海水净化能力为参考指标, 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以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衡量。

调控力 (C) 项目层:包括投入量和法律法规政策两个子项目层。投入量引用海洋管理和科研水平以及万元GDP的环保投入比重衡量, 法律法规政策采用法律有效性和执行情况以及公众参与认识程度两个指标衡量。

5 结束语

生态脆弱性评估作为为环境监测与管理服务的重要手段, 已较好地应用到海岸带管理实践[6]。为优化海洋开发与管理决策支持技术, 我国在《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 (2008—2015年) 重点任务中也明确提出要开展“典型生态脆弱性评估, 开发海洋资源环境管理决策支持产品”, 以期规范人类活动的方式和强度, 维护沿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下的海洋生态安全。鉴于目前生态脆弱性评估指标和方法的选择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因此开展海洋生态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方法研究仍是今后工作中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2008.

[2]赵跃龙, 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 1998, 18 (1) :73-78.

[3]周嘉慧, 黄晓霞.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评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 (1) .

[4]庞小平, 王自磐, 鄂栋臣.南极生态环境分类及其脆弱性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6, 29 (6) :1-4.

[5]乔青, 高吉喜, 王维, 等.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J],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21 (5) .

金融体系脆弱性 第10篇

关键词: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物流脆弱性,物流信息平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但是中国能源生产的增长幅度小于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 使得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缺口逐渐拉大, 能源供应不足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阶段, 同时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征, 这也就意味着煤炭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持续高消费量的态势。中国的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呈现“西多东少”、“北富南贫”的状态, 煤炭资源分布很不均匀, 导致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逆向分布, 形成了“北煤南调、西煤东送”的基本运输格局。煤炭运输环节较多, 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 导致长距离的运输中断, 煤炭不能及时从产地运至各需求单位, 能源供应中断, 将会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人们的生活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1 建立完整的物流信息平台

煤炭物流是煤炭从生产、收购、存储、运输、加工到销售的一系列动态流转过程, 具有量大、点多、面广、时间性强等特点, 从煤炭生产企业到煤炭运输企业再到煤炭消费企业, 煤炭物流节点多, 路线长, 受自然条件、体制障碍和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 使得煤炭的成本大大增加, 降低了煤炭产品的竞争力, 这些都构成了煤炭物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因此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 加强煤炭产业链上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实现信息共享是形势与发展的需要。

2 建立供应链环境下的第三方管理型煤炭物流业务

煤炭供应链从生产企业到最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较长的价值链, 流通节点多, 抗风险能力弱。我国煤炭物流行业目前主要以运输物流为主, 陆地运输、铁路运输、海洋运输等物流运输业务较为单一, 全国能够实现物流运输管理一体化服务的公司并不多见。具有整合供应链各环节信息与服务的第三方管理型物流企业在未来将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也能够大大增强煤炭物流系统的脆弱性。

近年来, 国内已有部分领先企业对管理型物流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神华集团依靠自身优势形成了路港航一体化物流运作模式;开滦国际物流公司构建了煤炭供应链管理、煤炭战略储备、煤炭交易市场的物流运作新模式。在未来, 建立行业一体化的管理型物流运输模式将是克服煤炭物流脆弱性, 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新趋势。

3 充分实现煤炭逆向物流的效益

煤炭的逆向物流, 就是把逆向物流的原理应用到煤炭产业链上, 实现煤炭资源在运输企业、各储备点和应急应用企业间充分流动, 以降低煤炭应急储备的脆弱性。

3.1 单个企业的逆向物流

煤炭的逆向物流可能来自众多渠道, 煤炭企业不能确定在某个时间段逆回流多少单位数量的煤炭, 因此煤炭企业的逆向物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当企业在面对来自各方的回流物品时往往有些措手不及, 并且可能使回流的时间延长, 加之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回流物品进行分类管理, 很可能使物品出现停滞搁浅的状态, 既浪费了时间和空间, 又增加了成本, 而共用物流渠道可能会弱化逆向物流, 节约了煤炭物流的资源, 也能缓解正向物流的运力不足的压力, 有利于降低国家应急煤炭储备物流的脆弱性。

3.2 企业联盟逆向物流柔性

同行业间的企业在可以在煤炭回收时相互利用现有资源, 降低煤炭逆物流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如果

形成了产业联盟, 能更加有效的实现逆向物流所要达到的节约成本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目的。

4 提升新型加工技术应用, 重视煤炭绿色物流

我国煤炭物流行业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在煤炭流通过程中存在污染和损耗的问题不容忽视, 这也是煤炭下游成本居高不下的一部分原因。有效应用新型煤炭加工技术的能降低煤炭物流成本, 同时减少煤炭物流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 我们可以通过煤炭矸石处理技术可提高煤炭质量并保证煤炭纯度, 降低运力, 节约运输成本;又如, 我们可以通过注浆防灭火和阻化剂防灭火的方式防止煤的自燃, 进而减少运输中煤炭的损失。又如, 水煤浆是我国较为常用的煤基燃料, 同时也是一种低污染, 高效能、可管道输送的代油基流体燃料, 具有燃烧效率较高、污染物排放量低的优势, 是我国最环保、最经济的清洁能源之一, 充分利用水煤浆技术可降低煤炭污染物的排放, 既节约了经济成本, 同时也可大大降低煤炭物流的流通成本。

煤炭绿色物流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 且目前并未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大力发展煤炭绿色物流可降低各个流通环节的经济成本 (生产、加工、运输、装卸等) , 同时可以大大降低能量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煤炭绿色物流概念符合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 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绿色物流一定能够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

5 各方协作进行煤炭行业规划建设

煤炭行业的上游包括中央一级、地方国有企业、也包括大量的民营企业, 所以目前的煤炭工业的规划和建设涉及到中国能源行业的正常发展, 而且涉及各种利益分配格局。行业规划不可避免地也会涉及体制改革, 尽管深化体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 会面临各种压力与困难, 但是这已是中国发展的方向。

影响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物流脆弱性的因素很多, 而且各种因素之间交互影响, 要充分考虑, 权衡各种对策的实施条件, 选取优化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周鸿.大型煤炭企业物流信息平台的架构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 2010, 30 (12) :45-49.

[2]李润漍.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煤炭物流模式探析[J].宏观经济研究, 2011 (12) :27-35.

[3]倪明, 程兰兰.逆向物流网络柔性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0 (04) .

[4]吴云.煤炭物流配送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市场研究, 2012:23-24.

上一篇:自助缴费下一篇:承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