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总结范文

2024-06-03

病害总结范文(精选9篇)

病害总结 第1篇

1 试验地设计及处理

1.1 不同品种相同栽培措施:

五个品种:(1)空育131(2)垦稻12号(3)垦562(4)垦粳02-393(5)龙粳20号。五个处理,依次排列对比不设重复,小区面积及规格:20行×0.3m×50m=300m2,共计1500m2。

1.2 相同品种不同秧苗素质:

品种为空育131,3个处理,处理1:秧龄35天.播量125g/盘。处理2:秧龄30天,播量150g/盘。处理3:秧龄30天,播量175g/盘。3处理依次排列对比,不设重复,小区面积为300m2,共计900m2。

1.3 相同品种相同播量不同施肥量:

品种为空育131,基肥相同:尿素2.7kg/亩、二铵7kg/亩、氯化钾7kg/亩、30%水溶性硅50kg/亩。追肥尿素不同:处理1:尿素8kg/亩。处理2:尿素10kg/亩。处理3:尿素15kg/亩。3处理依次排列对比,不设重复,小区面积与规格:30行×0.3m×50m=450m2,共计450m2×3=1350m2。

2 试验地基本状况

试验站试验区地,本田为草甸白浆土,p H值6.8,移栽日期5月18日,航化作业二次,井水灌溉。基肥:尿素2.7kg/亩、二铵6.7kg/亩、60%氯化钾5kg/亩。追肥:尿素8kg/亩,60%氯化钾1.7kg/亩。

3 田间施药及调查日期

飞机航化作业为对照,每处理1/2用人工喷施2次2%加收米+50%多菌灵,共计处理为:(5+3+3)×2=22个。7月15日调查叶瘟,7月28日调查颈瘟,8月4日调查鞘腐病,8月12日调查稻瘟病、鞘腐病、褐变穗、纹枯病(调查结果见表1)。

4 结果分析与总结

从病害调查表中看发病级别为1~3级,各病害的发病率小于6%,稻瘟病发病较轻,叶瘟在2.0%~3.6%之间,穗颈瘟的发病率为0%~1.4%,鞘腐病病级为1级,发病率为2.0~2.6之间,褐变穗病级为1级,发病率为3.5%~4.7%之间,纹枯病病级为1级,发病率为3.0%~4.7%,航化二次后中间间隔时用药的,发病率降低0.5%~1%之间,氮肥追尿素15kg/亩的比其它处理各种病害发生率增加1.1%~2.6%之间。

摘要:对寒地水稻常发生的四种病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应采取何种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病害,防治,试验

参考文献

[1]周水兴,何兆益,邹益松.路桥施工计算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病害总结 第2篇

经过八周的园林植物病害的学习,按照学校课程的安排,我们进行了野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实践地点分两处,分别是昆明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昆明郊野公园。此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对野外园林植物的观察,采集样本,结合园林植物病害理论的学习,对实习地点的园林植物进行病害调查,了解其发病情况并进行简单的病理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教学安排并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基础。实习方式是以组为单位,将自己所在班级按每组十人分成若干组,组员协同合作对实习地点园林植物进行病害调查,并采集感病植物样本。

经过两地的实地观察以及组内协同合作,我们成功的采集的一些感病植物样本,在老师的讲解指导下也对植物所感病原及发病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从单一理论学习到实地观察实践,从所学病理病状模糊不懂到实地认知接触所感病园林植物,突然发现以前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所持态度是不正确的,因为所学专业是园林专业,大多数同学都以了解学习为目的,在我看到实习地各种园林植物的病害现状,我深知自己的错误观念,以前的理论学习是那样的重要,当面对鲜活的植物,对其所感染病害不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置措施时,是何等的悲哀。我要是能够为其治疗该多好啊,我喜欢园林专业,我喜欢生长在其中的各色园林树种,它们是那样的无私,提供我们舒适优美的环境,我们也应该为它们创造适宜它们生长的环境,为其正常生长保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虽然只有几天,但我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体会,新的想法,想说的很多,我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

我们不管学习哪些知识,都要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一开始我们可能对其产生怀疑,一般都是从不知道,不了解,不清楚到知道,简单了解,深入了解,虽然学习的过程会很无聊,没有激情,产生松懈怠学的想法,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坚持,当我们了解的多了,就会慢慢的喜欢,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不至于当用到时自己后悔。

2、勤野外观察

我们刚接触这门课程,接触理论时,是那样的空洞,各种病理病状都无法浮现在我们眼前。这个时候是最无聊,最无趣的,到野外当我们面对各种园林植物时,当各色病状呈现在我们面前,那时就会想到如何去除掉这种为害,如何给这些园林植物提供健康的适宜的生长条件。接下来的工作就会显得那么的重要,我们也会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多看、多想、多做、我们到了野外观察时,就要深入丛林中去,不能走马观花,要做到多看,多想,多做。通过观察我们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看到问题时,我们要做到会分析问题,这就要我们能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所观察到的病状进行分析,展开联想,有些病害可能不是单一病原引起,可能不是自己本身所致,可能是虫害导致,这就要求我们多想。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要正确的做出处置办法,结合各种防治手段进行综合处理,使问题得以解决,可能通过一方法不能够解决,我们就要采取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各种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就要多做。

4、少埋怨

有的人会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去接触染病的植物。会觉得这些会弄脏自己的手,自己的衣服,这里碰不着,那里碰不着,组员这个偷懒,那个偷懒,经常的埋怨,这样只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情绪,不但做不好野外实践的课程安排,还会曾加了自己的压力,所以,我们应该少埋怨,要看到野外实践学习好的一面,对存在的问题应该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埋怨,这样才能保持课外实践学习的激情。所以,我们今后不管干什么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5、虚心学习

在野外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问题,有的是组内协同可以解决的,也有很多是我们不能解决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要虚心向随行的指导老师请教,当老师教我们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虚心接受,不要认为自己懂得一点鸡毛蒜皮就飘飘然。

6、错不可怕,就怕不知道错误

野外实践学习时,当面对某一病害时,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所学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诊断,可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做到交流学习,真正对病害做出诊断,这期间就会有些同学的诊断结果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不要因为自己的诊断结果出错自暴自弃。每一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诊断中出错,老师会纠正你的错误,这样也会加深我们对所犯错误的印象,对以后的学习也是有重要的意义。不能不懂装懂,这样会严重影响我们野外实践学习的质量。

病害总结 第3篇

北京市内的石质文物数量庞大,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隋朝末年修建云居寺开始,北京地区对汉白玉大规模开发利用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京地区的许多石质文物由产自房山区大石窝镇的汉白玉建造,如故宫、国子监、云居寺、十三陵、天坛、圆明园、颐和园等的石质文物。汉白玉是一种晶莹洁白的大理岩。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高庄村的汉白玉被称作“中国1号”新特石材。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自然营力作用下,这些石质文物经历着不同程度的风化病害,严重危及着文物的继续保存,亟需维修和保护。在对石质文物进行维修和保护之前,需要对石质文物病害进行研究,包括石质文物病害类型、病害的发生机理[1,2]

由于石质文物的病害极为复杂,多年来石质文物保护工作者都致力于病害类型划分和界定的研究。意大利、德国、英国和国际石质文物保护学术组织都先后报导了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国外大多以德国的Fitzner[3,4]提出的四级风化形态分类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石质学术委员会(ICOMOS-ISCS)[5]提出的三级分类为标准。自2004年,李宏松针对我国文物岩石材料的病害类型提出并完善了一套三级分类分级体系[1],该体系由组群、典型类型和独立类型三级组成。中国国家文物局在2008年颁布了《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6]

方云等[7]等论述了风化病害的类型和机理,讨论了影响风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和环境地质问题。张金凤[2]则总结了石质文物病害机理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病害机理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向。有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北京汉白玉石质文物的病害机理。比如,陆寿麟等[8]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分析了取自故宫博物院中不同风化程度汉白玉样品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微结构,认为故宫汉白玉构件的损坏是化学风化所致。李宏松[1]对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汉白玉构件在不同深度处的成分及微结构等进行分析,认为其风化的主要原因是物理风化,而不是化学风化。何海平[9]认为酸雨侵蚀是北京孔庙汉白玉进士题名碑在近代加速风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温湿度的周期性变化是其风化的长期影响因素。

本文对北京汉白玉石质文物的病害类型进行调查和描述,并针对不同的病害类型分析和研究其发生原因和机理。

1 基本性质

对取自房山大石窝镇的一级汉白玉切薄片并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汉白玉结构为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汉白玉几乎全部由白云石组成。白云石呈它形粒状、粒度一般为0.02~0.6mm,镶嵌状分布,多数相邻颗粒之间相交面角近120°,形成三边镶嵌的平衡结构。白云石高级白干涉色,部分可见聚片双晶,原岩为镁质碳酸盐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定名为白云石大理岩,其单偏光照片如图1。

需要说明的是,三级汉白玉除了含有白云石(约80%)之外,还有部分石英(约15%)和白云母(约5%);有些三级汉白玉还含有20%~30%的方解石[10]

图1 北京汉白玉的显微照片(单偏光)Fig.1 Micrograph of white marble of Beijing

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对汉白玉进行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测试,也得到了汉白玉的矿物成分几乎全部为白云石,化学成分为Mg Ca(CO3)2[10]。另外,对故宫、天坛、明十三陵等汉白玉石质文物的风化剥落物分别进行XRD和XRF测试,得到与新鲜汉白玉相同的结果。这也证明了建造上述石质文物的石材应该取自房山大石窝镇。陆寿麟[8]、李宏松[1]、何海平[9]等人的研究也分别表明了故宫、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孔庙进士题名碑的汉白玉都是白云石大理岩。

从房山大石窝采石场取了新鲜汉白玉进行物理力学强度测试,结果见表1。单轴抗压强度所用的试块为直径5cm、高5cm的圆柱样,分垂直和平行层面两个方向测试。

该岩石强度较高,属于较硬岩—坚硬岩;孔隙率和吸水率很小,不发生盐分结晶风化[11]

表1 新鲜汉白玉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Table 1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eijing white marble

注:*由比重瓶测得,**由压汞测得

2 病害类型

本文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石质学术委员会(ICOMOS-ISCS)[5]提出的三级分类为标准和基础,结合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6]标准和李宏松[1]提出的三级分类标准,对北京汉白玉的病害类型进行分类(见图2)。

图2 北京汉白玉石质文物的病害类型Fig.2 Damage categories of white marble used in stone relics of Beijing

(1)裂隙

按照ICOMOS-ISCS分类标准,裂隙主要分为断裂、裂隙、龟裂等种类。图2a所示裂隙宽度为2~5mm,已贯穿石构件,可称之为断裂。图2b所示螭首发育有相互连通的网状裂隙,即龟裂。这些裂隙宽度在0.5~3mm。图2e也可见宽度0.5~3mm的裂隙。裂隙的深度可以通过文献[12]提出的基于超声波方法进行测量。

(2)剥落

剥落是指毫米到厘米尺寸的岩石呈薄片状脱落。脱落面与岩石自身的结构面无关。等厚状剥落(见图2b、2c)是指剥离面平行于汉白玉表面,即剥落物的厚度基本相等,一般为几毫米。若剥落物形状呈薄的(多见不足1mm厚)平板状或卷曲状,像鱼鳞片,则称作鳞片状剥落(见图2c)。

(3)崩解

图2d所示为天坛某栏杆发育的崩解病害,主要表现为单一颗粒或颗粒的集合体脱落于母岩。该崩解病害细分则可称之为颗粒脱落。

(4)结壳

图2d还显示出该处汉白玉有结壳病害。汉白玉岩面的最外层为一层厚度约3~5mm、黑色的硬壳,该硬壳可称为结壳病害。

(5)溶孔及溶蚀

这种病害在北京汉白玉石质文物中比较常见。汉白玉中的一种孔状病害可定义为溶孔(见图2e),即“岩石内部不均一,造成石材原表面溶蚀后形成的小型孔洞的现象”[1]。图2h所示汉白玉则因溶蚀形成了细细的“沟槽”(也可以认为是图2所示的微喀斯特)。

(6)部件缺失

图2g所示的部件缺失就是由于某种原因构件的某些部位缺失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某些凸出部位比较容易缺失。

(7)变色

变色指色彩的三要素(指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中的一种或多种发生了变化。图2f所示污色是因为游人的触摸而使汗渍等留在汉白玉表面导致的。按照《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6]标准,上述污色也可定为人为污染。

(8)生物寄生

因温湿度适宜,在石质文物的某些位置会出现生物,包括植物和低等的苔藓、地衣、霉菌,可称之为生物寄生,如图2c所示。

(9)不恰当的人工修复

图2i为不恰当的人工修复,即利用水泥修补缺失的汉白玉。按照《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6]标准,这也是一种病害。

3 病害机理

断裂病害在石质文物(包括汉白玉)中比较普遍。断裂发生的原因很多,可能与汉白玉原生层面的溶蚀有关,也可能与受长期的重力荷载有关。而部件缺失病害可能由某些情况下的断裂导致的,也可能与机械破坏等有关。对于变色和不恰当的人工修复,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加以杜绝。本文不讨论上述病害的机理,仅对剥落、崩解、结壳、溶蚀和溶孔等病害的机理进行分析。

(1)剥落和龟裂

国外许多学者研究了大理岩由温度应力导致的破坏。Malaga-Starzec[13]认为热应力会使大理岩中产生微裂隙,最终使大理岩的孔隙率增加,并且上述过程即使在40~50℃的环境下也会发生。这种病害的发生起源于矿物颗粒之间黏结力的丧失[14],而黏结力的丧失则由于不同矿物热膨胀系数导致的[15],并且这种病害发生的结果就是矿物颗粒之间产生的拉、压、剪应力足够大以致于微裂隙或节理面之间的破坏[16]

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作者认为,剥落病害就是汉白玉中矿物的热胀冷缩作用导致的。具体而言,岩石(包括汉白玉)是热的不良导体。当汉白玉的向阳面处在太阳光的直接辐射下时,汉白玉表层升温很快,由于热向岩石内部传递很慢,遂使汉白玉内外之间出现温差。汉白玉中的白云石向三个方向膨胀的量值各有不同。如果汉白玉中还含有方解石、石英等其他矿物的话,各部分矿物就按照自己的膨胀系数膨胀,于是在汉白玉的向阳面内外之间出现与表面平行的风化裂隙。到了夜晚,向阳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正继续以缓慢的速度向岩石内部传递时,汉白玉表面迅速散热降温,体积收缩,而内部岩石仍在缓慢地升温膨胀,此时出现的风化裂隙垂直于岩石表面。

久而久之,这些平行于汉白玉表面的风化裂隙日益扩大、增多,被这些风化裂隙割裂开来的汉白玉表皮层层脱落,就形成了等厚状剥落或鳞片状剥落病害。同时,垂直于岩石表面的风化裂隙也扩大,与平行于表面的裂隙一起形成龟裂。

(2)崩解

崩解主要分碎裂和颗粒脱落。北京汉白玉的风化病害主要是后者。现场调查中发现,颗粒脱落是汉白玉病害中比较严重、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病害形式。除了图2d所示天坛某汉白玉栏杆的颗粒脱落,在其他石质文物和房山汉白玉产地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如:在2013年天安门金水桥抢险时,发现桥面最外层为一层硬壳,硬壳里面都是呈砂状的汉白玉粉末;在房山周口店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曾发现汉白玉最外层有一层硬壳,用地质锤轻轻一敲,硬壳就破碎,在硬壳里面都是白色的粉末,这种地质现象与金水桥桥面发生的病害基本一致:对取自房山大石窝镇的新鲜汉白玉进行单轴抗压强度测试(岩样尺寸为直径5cm,高5cm),发现岩样被压裂后几乎呈粉状,如图3所示。

图3 取自房山大石窝采石场的汉白玉在刚性压机上压裂后呈粉末状Fig.3 Powdered failure of white marble samples from Dashiwo quarry of Beijing due to testing equipment

汉白玉是原岩较为纯的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经动热变质作用发生重结晶形成的均粒状变晶结构的一种变质岩。白云石矿物颗粒之间的连接是一种紧密镶嵌结构,如图1所示。然而,在大气降水(包括酸降)等的溶蚀下,会首先导致白云石矿物颗粒被溶解,白云石矿物晶体内会形成裂隙、溶孔等,具体如图4所示的扫描电镜图片。

同时,白云石矿物晶体之间的裂隙也会因溶蚀而逐渐增大,如图5所示的扫描电镜图片。与之对应的则是汉白玉的孔隙增大,表层强度降低。

随着溶蚀的继续进行,白云石矿物可能会沿着晶体内的裂隙和溶孔裂开。同时白云石矿物颗粒之间裂隙也会增大直至结构力完全丧失,造成白云石颗粒之间的镶嵌结构被破坏。在宏观上的表现就是汉白玉变成粉末状颗粒。

(3)结壳

对位于天坛某栏杆的黑色硬壳(如图2d)取样,并进行X射线衍射(XRD)测试。发现黑色硬壳中含有石膏(Ca SO4·2H2O)。

图4 风化汉白玉石质文物中白云石矿物晶体内的裂隙和溶孔Fig.4 Intragranular cracks and dissolution pores of the dolomite crystal of decay white marble used in stone relics of Beijing

图5 风化汉白玉石质文物中白云石矿物晶体间的裂隙Fig.5 Cracks between the dolomite crystal of decay white marble used in stone relics of Beijing

据研究[17],石膏是一种结晶膨胀性矿物,表面有微孔隙,易吸收灰尘及空气中未燃烧完全的碳氢化合物,便形成了黑色的污垢层。而污垢层多孔,是水、气体、离子等的通道和载体,所以污垢层内部会继续发生病害,污垢层厚度会缓慢增长。作者还在云居寺石经山某栏杆中也发现了石膏矿物(如图6照片的箭头所指)。石膏的存在可以根据表2所示测点含S元素来证明。

图6 取自云居寺石经山的风化汉白玉的扫描电镜照片Fig.6 SEM of decay white marble from Shijing Hill of Beijing

表2 云居寺石经山的风化汉白玉某扫描电镜测点(图6)元素组成Table 2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a test location(arrowhead in Fig.6)of the decay white marble from Shijing Hill of Beijing

孔庙进士题名碑[9]、西黄寺清净化城塔[18]等汉白玉石质文物上都曾发现了石膏的存在。而Siegesmund[19]发现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灰岩石质文物上的黑色硬壳主要是石膏,并认为该结壳是环境污染(指SO2和灰尘)造成的。

据分析,石膏的出现就是由于空气中的SO2与雨水结合形成亚硫酸(H2SO3),而亚硫酸氧化后变成硫酸(H2SO4),再与Ca CO3反应,形成Ca SO4·2H2O。其具体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

(4)溶孔和溶蚀

水是控制岩石风化的主要因素[20]。图2e所示溶孔一般都是方解石被水或酸溶解后留下的孔穴。某些汉白玉含有少量方解石[10],在相同条件下,白云石的溶解速度仅为方解石的1/3~1/4[21]。所以,当水(主要指大气降水)降落于含有方解石的汉白玉表面时,方解石颗粒首先发生溶解,而使整个岩体中产生细小的孔洞,形成溶孔。当溶孔尺寸较大时便形成了凹坑。图2e中的裂隙也是因为方解石首先溶解而形成的。

虽然白云石溶解速度较小,但它在降水(特别是水中H+离子)的作用下也能发生缓慢的溶解(白云石的溶解度大于方解石的溶解度)。表层的白云石矿物首先发生溶解,且这种溶解过程比较均匀,导致溶解后的石质文物表层较为平滑。这种石质文物失去初始平面的现象,可称为溶蚀,如图2h。

在地层岩性方面,北京房山大石窝的大理岩都属于蓟县系(Jx)雾迷山组(Jxw)。它是一套富镁的巨厚碳酸盐岩建造,富含燧石(矿物成分为石英)。当富含燧石的汉白玉中的白云石矿物缓慢溶解之后(燧石不容易发生溶解),本来平整的石板面就会凸显出燧石条带,这种现象称为不均匀溶蚀。

4 结论

(1)根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石质学术委员会(ICOMOS-ISCS)提出的石质文物病害标准[5],结合文献[1]提出的标准以及中国国家文物局颁布的标准[6],北京汉白玉石质文物的病害类型主要有裂隙、剥落、崩解、结壳、溶孔、溶蚀、部件缺失、变色、生物寄生、不恰当的人工修复等。

(2)北京汉白玉是一种白云石大理岩,其主要矿物成分是白云石。北京汉白玉的强度较高,属于较硬岩—坚硬岩;孔隙率和吸水率很小。

(3)白云石三个方向的膨胀系数各不相同,并且不同矿物(如白云石、石英等)晶体之间的膨胀系数也不相同。温度反复变化时,不同矿物也有不同的胀或缩。白天温度升高会产生平行表面的裂隙,即剥落病害;晚上温度降低会产生垂直表面的裂隙,与平行表面的裂隙一起形成龟裂。

(4)崩解病害主要是白云石矿物的缓慢溶蚀导致矿物颗粒间的结构力降低造成的。利用扫描电镜的微结构分析发现了白云石晶体内和晶体间都有溶缝和溶孔,这一现象证实了白云石的溶蚀。

(5)在相同条件下,白云石的溶解速度仅为方解石的1/3~1/4。某些汉白玉中含有少量的方解石,而溶孔则是由于方解石的首先溶解造成的。某些裂隙也是由于方解石的溶解形成的。白云石矿物的缓慢溶解就造成了溶蚀病害。

摘要:北京地区的石质文物众多,其中大多数石质文物的石材都是产自房山区大石窝镇的汉白玉(属于大理岩)。通过现场调查,基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石质学术委员会(ICOMOS-ISCS)等提出的分类标准,对北京地区汉白玉石质文物的病害类型进行分类,并给出了具体类型的描述和照片。通过对大理岩的矿物成分和微观性质测试分析,研究了其中的剥落、崩解、结壳、溶蚀和溶孔等病害的机理,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是汉白玉表层剥落的主要原因;汉白玉中白云石矿物晶体内和晶体间的溶蚀是发生崩解的主要原因;结壳是环境污染(包括SO2和灰尘)造成的;由于方解石溶解速度大于白云石,少量方解石的首先溶解造成了溶孔,而溶蚀则是白云石的缓慢溶解造成的。相关研究为北京汉白玉石质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病害总结 第4篇

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总结

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我站按照津动卫监[2008]15号“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2008年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于6月5日至8月10日开展了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专项整治行动,在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和以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行动迅速、措施得力

2008年6月5日成立了以马荣斌站长为组长,钟扬万、程卫彬为副组长,程昌志、孔凡胜、唐洪、李大会、甘廷明为成员的吴滩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专项整治小组,并召开了由马荣斌站长主持的全站职工大会,讨论并制定了“吴滩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专项整治方案”。列出了到8月10日前结束的工作时间表,分解了工作任务、明确了工作目标,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有步骤、有计划地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分站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会上马荣斌站长作了强细的安排和部署,第一阶段宣传告知阶段(6月6日—6月15日)要求各职工分散进行到场、到点、到户进行宣传告知,并将宣传资料发放到每个养殖户手中。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6月16—7月31日)组织职工集中对每个村、每个社、每个户进 行全面普查和重点检查,对不按规定履行无害化处理义务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查处。第三阶总结验收阶段(8月1日—8月10日)各分站对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于8月10日前报镇畜牧兽医站。

二、工作到位、成绩显著

6月6日—6月15日,我站分别对6个村、90个社的9个养猪场、14个养禽场、1个养牛场、2568个散养户进行了宣传告知,到2008年4月20日,我站共计发放服务卡、明白纸、宣传单、告知书3255份,制作告示牌6块,每个村发放一块,特别是逢场天,我们就在街上发放、以讲解的方式向广大养殖者广泛宣传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对社会的危害和现有法律、法规、规范中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的相关规定,告知他们应当履行的义务和应当承担的违法责任等,建立完善了规模养殖场的无害化处理制度以及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切实增强了畜货主履行无害化处理义务的意识,着力提高了畜货主对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月16日到7月31日全站职工集中对养殖场(户)、屠宰场、交易市场、冻库等场所及运输环节的动物进行了监督检查,到8月10日共消毒深埋病死畜52头,病死禽85只,查处违法案件2件。对屠宰环节,运输环节严格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由两人轮流值班,如发现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监督货主进行无 害化处理。落实了动物防疫人员对规模养殖场的无害化处理到场监管及动物检疫人员对屠宰环节、运输环节等的跟踪监管,这样有效的防止了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回流入市场、餐馆、食堂等经营、消费环节。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职工学习的相关法律法规不透彻,应加强内部职工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实行定期培训。二是查处力度不够,应规范开展检疫工作,对发现不按规定处理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以及屠宰、经营、运输病害动物或者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病害动物产品的,要坚决立案查处,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通过这次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增强了畜(货)主自觉履行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义务的思想意识,对我镇动物食品卫生安全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大豆病害防治 第5篇

1.1 症状。

双称大豆根线虫病、萎黄线虫病。俗称“火龙秧子”。苗期染病: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生育停滞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族生、节间短缩, 开花期延迟, 不能结荚或结荚少, 叶片黄化。重病株花及嫩荚枯萎、整株叶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根系染病:被寄生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 露出白色亮晶微如面粉粒的胞囊, 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 由于胞囊撑破根皮, 根液外渗, 致次生土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

1.2 病原。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称大豆胞囊线虫, 属线虫动物门线虫。雌雄成虫异形又异皮。雌成虫柠檬形, 先白后变黄褐, 大小0.85~0.51mm。壁上有不规则横向排列的短齿花纹, 具有明显的阴门圆锥体, 阴门小板为两侧半膜孔型, 具有发达的下桥和泡状突。雄成虫线形, 皮膜质透明, 尾端略向腹侧弯曲, 平均体长1.24mm。卵长椭圆形, 一侧稍凹, 皮透明, 大小108.2×45.7 (μm) 。幼虫一龄在卵内发育, 脱皮成二龄幼虫, 二龄幼虫卵针形, 头钝尾细长, 三龄幼虫腊肠状, 生殖器开始发育, 雌雄可辨。四龄幼虫在三龄幼虫旧皮中发育, 不卸掉蜕皮的外壳。

1.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线虫是一种定居型内寄生线虫, 以2龄幼虫在土中活动, 寻根尖侵入。该线虫寄生豆科、玄参科170余种植物, 有的虽侵入, 但不在根内发育。胞囊线虫以卵、胚胎卵和少量幼虫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 有的粘附于种子或农具上越冬,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胞囊角质层厚, 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胞囊线虫自身蠕动距离有限, 主要通过农事耕作、田间水流或借风携带传播, 也可混入未腐熟堆肥或种子携带远距离传播。虫卵越冬后, 以二龄幼虫破壳进入土中, 遇大豆幼苗根系侵入, 寄生于根的皮层中, 以口针吸食, 虫体露于其外。雌雄交配后, 雄虫死亡。雌虫体内形成卵粒, 膨大变为胞囊。胞囊落入土中, 卵孵化可再侵染。二龄线虫只能侵害幼根。秋季温度下降, 卵不再孵化, 以卵在胞囊内越冬。成虫产卵适温23~28℃, 最适湿度60%~80%。卵孵化温度16~36℃, 以24℃孵化率最高。幼虫发育适温17~28℃, 幼虫侵入温度14~36℃, 以18~25℃最适, 低于10℃停止活动。土壤内线虫量大, 是发病和流行的主要因素。盐碱土、沙质土发病重。连作田发病重。大豆胞囊线虫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东北豆区以1、3号为主, 黄淮海豆区以4、5、7号为主, 全国来看34号出现频率最高, 分布最广。

1.4 防治方法。

a.选用抗病品种如泗豆11号、豫豆2号、8118、7803等, 河南商丘选育的7606, 淮阴农科所选育的83-h抗生稳定, 科丰2号、3号较耐病。山西兴县灰皮黑豆、五寨黑豆兼抗1、3、4、5四个生理小种。b.病田种玉米或水稻后, 胞囊量下降30%以上, 是行之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 此外要避免连作、重茬, 做到合理轮作。c.药剂防治提倡施用甲基异柳磷水溶性颗粒剂, 每667m2300~400g有效成分, 于播种时撒在沟内, 湿土效果好于干土, 中性土比碱性土效果好, 要求用器械施不可用手施, 更不准溶于水后手沾药施。此外也可用3%克线磷5kg拌土后穴施, 效果明显。虫量较大地块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667m2施2~4kg或5%甲拌磷颗粒剂8kg或10%涕灭威颗粒剂2.5~5kg。也可用98%棉隆5~10kg或D-D混剂40kg。后二种药剂须在播前15~20天沟施, 前几种颗粒剂与种子分层施用即可。

2 大豆立枯病

大豆立枯病俗称“死棵”、“猝倒”、“黑根病”, 病害严重年份, 轻病田死株率在5%~10%, 重病田死株率达30%以上, 个别田块甚至全部死光, 造成绝产。

2.1 田间发病症状。

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 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 皮层开裂呈溃疡状, 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 以后逐渐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 外形矮小, 生育迟缓, 靠地面的茎赤褐色, 皮层开裂, 呈溃疡状。

2.2 发病条件。

连作发病重, 轮作发病轻。因病菌在土壤中连年积累增加了菌量。种子质量差发病重。凡发霉变质的种子一定发病重, 立枯病的病原可由种子传播, 并与种子发芽势降低、抗病性衰退有关。播种愈早, 幼苗田间生长时期长发病愈重。用病残株沤肥未经腐熟, 能传播病害发病重。地下害虫多、土质瘠薄、缺肥和大豆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

2.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药剂拌种。用种子量0.3%的40%甲基立枯磷乳油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实生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轮作。选用排水良好高燥地块种植大豆。低洼地采用垄作或高畦深沟种植, 合理密植, 防止地表湿度过大, 雨后及时排水。浇水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温确定。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下列药剂:4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 连续防治2~3次, 并做到喷匀喷足。

3 大豆炭疽病

3.1 症状。

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茎及荚, 也为害叶片或叶柄。茎部染病:初生褐色病斑, 其上密布呈不规则排列的黑色小点。荚染病: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 病荚不能正常发育。苗期子吉染病:现黑褐色病斑, 边缘略浅, 病斑扩展后常出现开裂或凹陷;病斑可从子叶扩展到幼茎上, 致病部以上枯死。叶片染病:边缘深褐色, 内部浅褐色。叶柄染病:病斑褐色, 不规则。

3.2 病原。

G10merella glycines (Hori) Lehman et Wolf称大豆小丛壳,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球形, 多个聚生在皮层子座内, 直径180~340μm。子囊长圆形至棍棒状, 大小30-106×7~13.5 (μm) 。子囊孢子单胞无色, 四周生许多黑色或深褐色刚毛, 长100~200μm。分生孢子梗无色, 短。分生孢子单胞无色, 镰刀形, 大小16~253.7-4.5 (μm) 。

3.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大豆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播种后即可发病, 发病适温25℃。病菌在12~14℃以下或34~35℃以上不能发育。生产上苗期低温或土壤过分干燥, 大豆发芽出土时间延迟, 容易造成幼苗发病。成株期温暖潮湿条件利于该菌浸染。

3.4 防治方法。

a.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b.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 实行3年以上轮作。c.药剂防治。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 拌后闷几小时。也可在开花后喷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4 大豆菌核病

4.1 症状。

大豆菌核病主要危害成株大豆, 茎秆变褐枯死, 其典型症状茎部发生褐色病斑, 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 后变黑色成为菌核, 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 茎中空皮层往往成麻丝状, 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

4.2 菌核病流行规律。

豆株茎上形成的菌核呈圆柱形、鼠粪状或不规则形, 以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 越冬后的菌核, 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通过风、气流飞散传播浸染大豆植株。

4.3 防治措施。

4.3.1 农业措施:

a.种子播种要过筛, 精选种子, 清除混杂在种子间的菌核。b.发病严重的地块, 实行秋季深翻, 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 使病株残体腐烂死亡。c.轮作。实行与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d.选择优良、早熟、抗病的品种。

4.3.2 药剂防治: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 第6篇

1 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1.1 水霉病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产动物真菌病之一,此类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3~18℃,水质较清的水体易生长繁殖。造成此病的因素大约有三:一是受伤或局部组织坏死;二是水温剧烈变化;三是季节交替。泥鳅目前养殖多为自然苗,苗种下塘前易受伤,加之此时水温正适合霉菌的生长,因而水霉病为泥鳅苗种期间常见疾病之一。

1.1.1 症状

病鳅活动迟缓,食欲减退或消失,初期在病灶四周出现浑浊的小白斑,而后菌丝向外伸展,呈灰白色,柔软的棉絮状,肉眼即可识别。

1.1.2 防治方法

放苗前用水严格消毒,一旦发生该病,应在早期进行治疗为好。对患病的苗种可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 min;或全池泼洒硫醚沙星0.15~0.37 mL/m3;或全池泼洒水霉净0.6~0.75mL/m3。

1.2 红鳍病

又名赤鳍病、腐皮病,大多由一种杆菌引起,主要流行于夏季。

1.2.1 症状

背鳍附近的表皮脱落, 呈灰白色, 腹部及肛门周围有充血、发白、溃烂的症状, 有些则有出血斑点、肌肉腐烂, 尾鳍、胸鳍有发白、溃烂现象。

1.2.2防治方法

种苗放养前, 用“苗种平”消毒。治疗可用“双氧片”或“强氯精”泼洒, 严重时用2次, 同时按饲料比重量0.3%中拌入“氟苯尼考”进行投喂5~7 d, 或全池泼洒杀菌红0.3 mL/m3, 每天一次, 隔天再施一次。

1.3 肠炎病

亦叫烂肠瘟、乌头瘟。分细菌性和病毒性两种。与环境变化、饲料品质、管理水平有关。

1.3.1 症状

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包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1.3.2 防治方法

预防:保持塘水清新,投喂饵料坚持“四定”原则。治疗:饲料中按体重5%添加“鱼用多维”拌料投喂,连喂3天即可。

1.4 打印病

由嗜水气单胞肝菌嗜水气亚种引起,流行于7—8月份。

1.4.1 症状

病烂部位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病处主要在尾柄两侧,象打上印章。

1.4.2 防治方法

可用氯制剂或碘制剂全池泼洒。

1.5 赤皮病

通常是在网具起捕、长途运输后擦伤鱼体或水质恶化时,极易诱发该病。

1.5.1 症状

泥鳅体表的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为明显,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间组织破坏。

1.5.2 防治方法

尽量减少网捕泥鳅和长途运输时的擦伤和碰伤。治疗方法同红鳍病。

2 由寄生虫引起的病害

2.1 车轮虫病

2.1.1 症状

病鱼体表和鳃组织损伤,鱼体逐渐消瘦发黑,衰弱死亡。

2.1.2 防治方法

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水溶液全池泼洒,使水浓度达到0.5~0.7 mg/L,使用后密切注意泥鳅活动情况,以免出现药害发生;或每100m2池塘用新鲜苦楝枝叶5 kg煎水后全池泼洒,亦有较好疗效。

2.2 舌杯虫病

2.2.1 症状

寄生于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导致鱼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5—8月伤较为普遍。

2.2.2 防治方法

杨树常见病害防治 第7篇

1. 症状特点

苗木、幼树到大树都能发病, 以苗期和幼树受害最重。病害发生在叶片及嫩梢上, 叶片先出现水渍状病斑, 后期病斑上发生深绿色突起毛点,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幼苗顶梢和幼嫩树梢病后变黑死亡, 失去支撑力下垂。6~7月高温多雨易引发病害。

2. 防治方法

扦插苗不宜过密;实行轮作;不重复使用同一地块作苗圃;发病时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喷雾杀菌, 半月1次, 喷3~4次, 消除病株病枝。

二、杨树溃疡病

1. 症状特点

危害杨树枝干, 刚移栽的幼树发病重。病斑有水疱型和枯斑型两种。水疱型为常见症状, 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病斑, 直径约1厘米, 边缘不明显, 手压病斑有褐色液体流出, 后期病斑下陷, 呈灰褐色, 中央有裂缝, 水疱型病斑仅发生在光皮杨树上。枯斑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 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 初期病皮下陷, 暗褐色, 后期干裂, 易剥离。

2. 防治方法

选用良种壮苗, 起苗时避免伤根, 运输、假植时力求保持树苗水分, 栽植时浇足水。在发病地区栽植时可剪掉全部侧枝和顶梢。在重病地区可平茬造林 (在根须以上20~30厘米处截干, 顶端与土壤相平) 。适地适树, 避免长途运输及假植时间过长, 加强抚育管理, 培育壮苗, 提高抗病力, 发病时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喷树干, 用多菌灵防治亦可。

三、杨树叶锈病

1. 症状特点

又名黄粉病, 主要危害叶片, 叶柄、嫩梢和冬芽次之。初期被害叶片上出现橙黄色粉状斑点, 黄粉 (夏孢子) 日益增多, 成为再侵染的病原中心。夏孢子借风传播, 再侵染新叶。5~6月发病严重, 叶片病斑相连成片, 造成焦叶、落叶。雨季发病较轻, 8~9月又进入第二次发病盛期。苗圃地易感此病。

2. 防治方法

可施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喷雾, 或65%代森锌500倍液, 或敌诱钠200倍液喷洒, 每隔15天喷1次。发病时喷洒1∶1∶ (125~170) 波尔多液1次, 以后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

四、杨树黑斑病

1. 症状特点

亦称褐斑病, 病斑先出现在叶背面, 初生针刺状凹陷小点, 两天后变黑, 5~6天后病斑中央产生灰白色突起小点, 多数病斑汇合为多角斑或大圆斑, 病重时全叶变黑枯死。一般5~7月靠雨水传播发病, 7~8月为发病盛期。高温多雨、重茬地、苗木生长不良、低洼地和苗木过密湿度大的情况下, 病害发生重。

2. 防治方法

花卉病害防治技术 第8篇

又称生理病害,主要是由于花卉对周围环境条件不适应引起的。

1.1缺铁性黄化病

在南花北养的花卉上最易发生,如杜鹃、山茶等。

1.1.1施用矾肥水:按l份黑矾、5份饼肥、100份水配制,一个月沤制使用。

1.1.2喷洒食醋液将食醋液按1:300喷洒,每10天喷1次,连喷3~4次。

1.1.3黑矾水浇喷将黑矾配成0.2%~0.5%的溶液叶面喷洒或浇灌。

1.2日灼病

喜阴花卉由于受强光照射而产生的一种病态,也属于生理病害。如兰花、君子兰、蕨类植物等。

1.2.1将喜阴花 卉置于遮 光率50%~70%的荫棚中,避免强光直射。

2侵染性病害

又称寄生性病害,是由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类菌原体等寄生于花木引起的病变,是花卉种植生产中主要的防治对象。

2.1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危害极大。细菌侵染主要通过气孔、密腺、伤口等途径,一般借流水、风雨、昆虫、土壤以及病株等来传播。每年7~8月份高温高湿时极易发病。

2.1.1精细管理,高温季节注意通风避免雨淋,浇水时不要浇到块茎顶端,移栽、搬动时防止人工创伤,同时预防虫害发生;

2.1.2避免交叉感染:发现病叶、病株及时拔除烧毁,感病土壤未经消毒不可再用,工具、花盆等须经0.1%高锰酸钾消毒后再用;

2 . 1 . 3 发 病 初 期 喷 洒 或 浇 灌400μg/g链霉素或土霉素液。

2.2真菌性病害

如:黑斑病、褐斑病、炭疽病、白粉病、蔷薇锈病、灰霉病、煤污病等。其中黑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危害严重。

2.2.1商品化生产中尽量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2.2.2冬季对植株重剪,清除并烧毁病残枝、落叶。

2.2.3药剂防治:早期防治效果较好。可喷洒75%百菌清500倍液、80%代森锌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50%多菌灵500~10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喷3~4次即可。

2.3病毒病

病毒通过昆虫(主要是刺吸式口器昆虫,如蚜虫、红蜘蛛等)、嫁接、机械损伤等途径传播。植株受害后可表现为花叶、褪绿、条斑、环斑、坏死、花碎色、矮缩、畸形等多种症状。

2.3.1加强检疫,控制病毒传播。

2.3.2选用抗病耐病优良品种,加强栽培养护,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

2.3.3种子用55℃温水浸泡l0~15分钟,无性繁殖材料在高温下放置一定时间。

2.4根结线虫病

仙客来、大丽花、金鱼草、等均易受根结线虫感染。

3.4.1田间土壤消毒用二氯溴丙烷。盆土消毒也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15%铁灭克颗粒剂、棉隆、克线丹等。

油坊大桥病害处治 第9篇

1.1 原设计概况

油坊大桥位于二河国道主干线新广武—原平高速公路K584+615处,桥梁全长158.5 m。该桥上部构造为5×30 m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T形梁结构,T梁梁高1.8 m,右幅横向布置6片T梁,左幅横向布置5片T梁,梁间距2.22 m。该桥下部结构为柱式墩台,钻孔灌注桩基础。桥梁纵向按平坡设计,横向坡度为2%。该桥为一联5×30 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梁体采用预制简支安装,现浇连续接头的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该桥于2003年9月建成通车,设计荷载为汽车—超20级,验算荷载为挂车—120。

1.2 病害状况

2008年7月31日一辆装载可燃货物的运输车辆在油坊大桥第二跨起火燃烧,大火持续5 h左右,导致该跨桥面和主梁严重受损,影响桥梁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管理单位随即对该桥进行交通管制。该桥桥面起火区域在右幅桥第二跨14 m~22 m范围内,损伤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第5号梁,其中梁体按前进方向在20 m~22 m范围内损伤最为严重。具体受损情况为:

1)火焰集中区或高温集中区(残留物的区域内)桥面铺装层(5 cm混凝土调平层+防水层+9 cm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大约6 m2范围全部被烧伤并形成坑槽,铺装层下主梁5号梁翼板及湿接缝混凝土严重烧伤,混凝土被烧穿3处,各形成20 cm×20 cm的孔洞。2)第二跨5号梁N5负弯矩预应力钢筋锚头一个烧毁,另一个烧损。3)火焰集中区T梁翼板底部混凝土表面出现密集斜裂缝,其他周边区域混凝土表面有黑烟或轻微黑点或麻点,表面产生细小但不很密集的网状龟裂现象。4)主梁腹板表面目视损伤轻微,结构本身未见明显异常。5)5号梁马蹄部位由于受到翼板孔洞漏下的燃烧物烧伤,混凝土表面严重爆裂破损。6)防撞墙底部表层混凝土烧伤脱落,部分栏杆及护栏底座防锈漆烧毁。7)另外,该桥主梁马蹄普遍存在水平裂缝,多片主梁腹板跨中部位存在竖向裂缝,初步判断这些裂缝应出现在火灾之前。

1.3 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病害主要是由火灾高温造成的。从现场情况判断,火焰集中区域的温度应远大于1 000 ℃(钢筋熔断)。在高温作用下,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降低,且高温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的降低幅度更大。

调查过程中发现T梁马蹄纵向裂缝预应力钢束保护层薄,钢束处局部应力过大造成劈裂裂缝,而主梁腹板跨中裂缝应为计重收费时期通行重车超载严重引起的受力裂缝。

2 维修措施

1)对右幅第二跨5号梁体受损部分及相应的湿接缝混凝土进行凿除,并将受损钢筋凿除后补接钢筋。2)重新浇筑受损部分的混凝土,混凝土标号为C50。3)在后浇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在右幅第二跨和第三跨5号梁连接处进行负弯矩预应力修复。体外钢束锚固于T梁翼缘板两侧,每侧采用四根钢绞线纵向水平布置。钢绞线采用低松弛高强度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控制应力为1 116 MPa。锚固采用钢箱齿板锚固,锚具为OVM15-2型体外预应力专用锚具。4)凿除受损的右幅第二跨原桥面铺装层和找平层,按照原设计图桥面结构进行恢复。5)修复受损的防撞墙和护栏。防撞墙修复采用JGN结构胶,护栏修复需对钢构件进行打磨,然后重新涂刷防锈漆。

3 维修施工方法、步骤及技术要求

3.1 T梁修复

将火灾高温区域的右幅第二跨2号梁翼缘板及与其连接的湿接缝和相邻梁体的混凝土受损部分进行凿除。凿除应采用振动较小的设备,以避免对梁体造成新的损伤。在凿除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混凝土的颜色(粉红色、灰白色和淡黄色的混凝土必须凿除),必要时使用回弹仪判断混凝土是否损伤,同时应将受损的钢筋进行切割。凿除后剩余梁体应形成平整规则表面,外露新鲜骨料。

凿除完毕后,应进行充分清理。然后按照原设计钢筋进行恢复,新旧钢筋连接处采用双面焊,焊接时应采取降温措施,防止混凝土烧伤。然后在旧混凝土表面充分涂刷新旧混凝土界面剂后浇筑C50修复混凝土。

3.2 负弯矩体外预应力补强

1)右幅第二跨5号梁修复混凝土浇筑前,应准确放出体外预应力齿板位置,然后将齿板与修复钢筋进行焊接。齿板应嵌入主梁翼缘板1 cm,并应保证管道水平。右幅第三跨5号梁的体外预应力齿板与梁体采用高强螺栓和JGN结构胶共同作用连接,施工前应在梁体粘贴齿板的位置凿除1 cm深的槽,然后将齿板嵌入。2)所用齿板、定位钢板安装前均应准确定位,以保证钢绞线线形。然后进行齿板、定位装置的试安装,确定螺栓的位置,并进行钻孔和清孔工作。钻孔应与植筋同步进行,防止钻孔后梁体在长时间汽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破坏。3)根据确定的预应力束线形,将第二跨5号梁和第三跨5号梁间的中支点横隔板进行钻孔,钻孔直径不宜过大。钻孔完毕后精确确定预应力束位置,然后埋设钢套管,并及时将钢套管与横隔板间的空隙用JGN结构胶填充密实。4)安装齿板和定位装置钢板,并进行精确定位。对钢板进行紧固时,要充分紧固螺母以保证钢板完全贴实。5)对钢绞线进行下料,然后去除张拉锚固区的钢绞线护套,并清洗干净。6)安装预应力钢束和预应力锚具。预应力钢束应外包PE套管,并沿桥纵向每隔1.5 m将PE管与梁体进行稳固连接。待粘贴齿板的JGN结构胶完全凝固且修补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张拉钢绞线。控制应力σk=1 116 MPa,初张拉应力0.1σk=111.6 MPa预应力张拉均要求采用伸长量与张拉力进行双控,以张拉力为准初张拉———梁两端同时先对千斤顶主缸充油,使钢束略为拉紧,同时调整锚圈及千斤顶位置,使孔道、锚具和千斤顶三者之轴线互相吻合,注意使每根钢绞线受力均匀,当钢束达到初应力0.1σk时作伸长量标记,并借以观察有无滑丝情况发生。张拉———采用两端同时逐级加压的方法进行,两端千斤顶的升压速度应接近相等,当两端达到最大超张拉吨位时,鸣号,并继续供油维持张拉力不变,持荷5 min,然后两端回油至设计吨位,同时测量实际伸长量是否与计算值相符。7)张拉完毕后,切除多余钢绞线,加盖锚具防护罩,并通过注油槽注入黄油,防止锚具及钢筋锈蚀。8)对齿板和定位装置进行防锈处理。防锈措施为齿板和定位装置的外露钢板在安装前应打磨并涂刷两遍红丹,在预应力钢束张拉完成后,安装防护外罩并注入黄油,并对所有外露钢板再涂刷两遍防锈面漆。

3.3桥面铺装层恢复

1)将因火灾受损的桥面铺装层凿除,桥面防水层及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凿除面积应大于桥面混凝土调平层的区域,凿出的形状应为整齐的矩形。在主梁修复完成后,对桥面进行清理,并补充调平层钢筋网片,钢筋网片采用钢筋为直径6 mm的R235热轧光圆钢筋,钢筋间距10 cm。补充的钢筋应与原桥面铺装钢筋网片焊接形成整体,然后浇筑5 cm厚的C40混凝土调平层。

2)重新涂刷FYT-1改进型桥面防水材料,在桥面防水层施工完毕后,进行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摊铺。

油坊大桥火灾病害于2008年9月下旬处治完毕,随即由山西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和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桥梁检测所对该桥进行了动静载检测试验。通过检测,该桥承载能力满足相关要求和规定,具备安全通车条件,大桥重新开放至今运营状况良好,未出现异常情况。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病害总结】相关文章:

病害问题06-08

线路病害06-30

车辙病害07-11

道桥病害07-23

病害加固07-26

病害处治08-22

典型病害08-26

早期病害09-07

葡萄病害09-10

病害处置09-11

上一篇: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下一篇:动眼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