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免疫范文

2024-06-30

审计免疫范文(精选12篇)

审计免疫 第1篇

关键词:审计,创新,转型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 面对审计工作新的环境变化, 在公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 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审计工作需要通过转型, 不断推进审计创新发展, 强化审计免疫系统建设, 用新的理念指导和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一、创新审计理念———思想上转变

审计创新的核心是审计理念的创新。目前, 审计机关积极引导广大审计干部树立审计创新的意识, 鼓励每一个审计人员参与审计工作创新,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科学审计的理念。一是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要特别关注社保基金、扶贫资金、土地出让金、农村饮水工程、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合作医疗等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使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二是树立服务审计观, 要正确处理监督和服务的关系, 在加强预算执行审计、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 更加注重推进效益审计, 从促进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规范政府职能行为等方面开展工作, 充分发挥效益审计服务经济建设、推动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 要充分整合审计资源, 加强与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和监督部门沟通联系, 坚定不移地推进审计公开, 运用国际视野, 大力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度和公开透明度, 依法积极稳妥地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保障公众对审计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四是增强宏观意识,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切实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及时揭示和反映普遍性、倾向性问题, 保障政策措施的及时、有效落实, 努力为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保驾护航。五是强化廉政意识, 提升审计公信力。恪守“正人先正己”理念, 加强队伍廉政建设, 严格执行审计署新“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其他各项廉政规定, 进一步规范审计权力运行, 推行特约审计监督员制度, 做到“以自身建设立信”, 提升审计对外公信力。

二、创新审计内容———内容上转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财政改革的重点已逐步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转向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 公共财政体制正在逐步建立, 同时公众对政府行为也提出了公开、公正、公平的要求。增强审计“免疫力”, 审计工作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 创新和拓展审计内容, 在继续搞好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同时, 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 在揭露重大经济犯罪的基础上, 立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的路子。尤其是对于政府投资的各种基本建设、环境保护等具有非常明确绩效目标的项目, 审计的重点目标主要是对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一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大力加强金融审计。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要关注金融机构改革、金融风险控制等问题, 探索有效的审计组织形式, 关注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经营绩效和监管状况, 推动金融机构深化改革, 加强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严肃揭露和查处金融领域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市场稳定。二是全力推进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发展的主流, 也应该成为“免疫系统”发挥功效的主渠道之一。要加大绩效审计的推进力度, 将绩效审计的理念贯穿到各项审计工作之中, 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行政效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关注投资项目管理体制以及项目建成后续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加大审计力度, 深化政府投资项目支出及绩效审计, 着力揭露重大损失浪费现象。四是切实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要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有效履行经济责任, 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努力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从“财务型”向“绩效型”转变。

三、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方式上转轨

审计方式方法问题本质上是效率问题, 增强审计“免疫力”, 必须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一是大力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审计调查作为对审计事项“查深查透”的有效手段, 围绕国家政策法规执行和重大宏观决策的落实, 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实施专项审计调查, 能更好地开发审计信息, 利用审计成果, 落实审计意见, 及时反馈给领导参阅, 以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及时纠正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注重关口前移, 突出事前、事中审计, 积极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更好地增强审计的时效性。跟踪审计是与“免疫系统”功能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审计方式, 审计署《五年规划》提出,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通过加强跟踪审计, 切实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三是推进计算机审计全面发展。审计机关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 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深度和审计质量。目前我国信息化进程的速度很快, 财务会计及管理工作基本上全面实行电算化, 因此, 审计电算化将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为“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应该继续推进金审工程建设, 在进一步推广应用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基础上, 逐步开展联网审计和系统审计, 搞好计算机审计专家库和审计模块库建设, 实现审计信息化工作的规范运作, 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方式, 把审计信息化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四是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审计机关要把审计整改工作作为整个审计“免疫系统”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审计的任务不仅要查处问题, 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 发现问题后面的问题, 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 提出完善政策措施的意见与建议, 铲除发生问题的土壤, 预警产生问题的风险与危害, 确保国家安全。需要给审计出的问题找到具体的责任人, 让责任的担当见诸具体行动。必须依靠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的力量, 认真做好整改工作, 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四、创新审计管理———管理上转严

要从健全和完善制度机制入手, 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一是强化审计质量管理, 要将严谨细致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 加强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 前移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关口, 改进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方式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机制。审计工作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同时兼有评价、鉴证等职能,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依法审计、实事求是、讲求审计质量与效果,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从而提高审计的权威与声誉。审计质量由于受主客体因素、审计环境等方面影响, 往往充满着职业风险。因此, 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 从多方位、多角度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由于审计信息通常被认为是最真实、最可靠的信息, 可以向国家有关方面反馈带有规律性、倾向性、普遍性的经济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因此, 强化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提高审计信息质量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宏观经济决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加强审计成本管理。各级审计机关必须积极转变观念, 积极探索审计成本有效控制方式, 整合审计资源, 明确各级工作责任, 努力降低机关运行成本, 提高审计效能。随着审计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 审计项目成本的内涵更加广泛, 它不仅包括直接成本, 而且还包括或有成本、相对成本和社会成本。审计人员必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积极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增值审计业务, 降低审计项目的相对成本, 避免审计项目的或有成本, 控制行业社会成本的全面审计项目成本, 发挥审计声誉机制的作用。三是加强审计队伍管理, 构建一支多元化的审计队伍。加强审计队伍的素质建设,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宏观意识、民本意识、效能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除自觉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审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外, 要广泛涉猎各种与审计业务有关的行业基础知识, 深谙各种与审计业务有关的政策法规, 了解和掌握各种与审计业务有关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 努力提升审计工作者的识别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出科学合理意见和建议的能力, 以满足开展现代审计业务的要求。

为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 用新的理念创新工作方法, 推动审计事业的新发展, 需要审计部门的工作不断转型, 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努力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微观向宏观、由合规向绩效、由批判性向建设性转变, 使审计评价和所揭示问题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关联度更加密切。要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水平, 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队伍监管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 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更强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刘家义: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J].求是, 2009 (12) .

[2]付忠伟等: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J].审计月刊, 2008 (12) .

[3]审计署: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Z].2008.

审计免疫 第2篇

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着眼于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建设性作用,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审计部门应用的贡献。

一、以实施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强化职能建设,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进一步提升层次

坚持把项目化管理作为推进工作的总抓手,确保全年各类项目按时保质完成。一是进一步深化财政预决算审计。举全局之力做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切实注重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从源头上把握和分析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政策为导向、以预算为中心、以资金为主线、以支出为重点、以项目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实施审计,坚持把揭露问题与规范管理结合起来,促使政府部门做到依法理财,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突出抓好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加大任中审计力度。同时,按照“积极探索,稳妥推进,逐步规范”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扩大审计影响,增强审计执法效力;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公共工程审计。坚持摸清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的总体情况,促进规范投资行为和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在做好工程决算审计的基础上,继续对重大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等建设项目实行跟踪审计,同时认真研究跟踪审计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跟踪审计质量、效率和效果,在“如何提高工程概(预)算编制水平、强化概(预)算约束、决算审计和规范资金拨付”等方面及时提出可行性建议,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四是进一步抓好专项资金和领导交办项目的审计。认真做好对拉动内需的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和事关民生民意的各个项目、各类资金的监督,重点关注资金拨付、配套、管理和项目实施建设中的情况,及时发现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体制机制和规范管理上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促进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的完善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二、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强化质量建设,在加强管理、打造精品上进一步谋求突破

一是建立科学的审计质量责任体系。把审计质量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健全审计质量责任体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主动抓、业务科室和审计组具体抓的审计质量建设格局,进一步营造争创审计精品项目的浓厚意识。二是健全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坚持和完善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强化审计现场管理,严格把好审前调查关、审计取证关,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加强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三是构建有力的审计质量落实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和责任追究机制,定期开展审计文书质量专项检查和点评活动,年终认真开展优秀审计报告、审计方案、审计案例、审计日记评选和审计质量专项检查活动,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以推进计算机审计为抓手,强化信息化建设,在改进方式、提高效能上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按照上级审计机关关于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配全、配齐、配优信息化办公设备,明确计算机管理人员和各科室审计人员责任,进一步发挥现有计算机审计骨干人员的带头作用,推动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二是强化专业知识培训。邀请专业人士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知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知识培训,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市审计机关组织的各类计算机审计培训活动,不断促进审计人员知识的更新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三是全面推广ao审计。大力推进oa和ao系统在审计业务和管理中的应用,重点加快计算机应用审计步伐,并加大考核、交流和评比的力度,实现审计工作流程的无纸化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信息化。

四、以建设“双强型”审计干部为抓手,强化队伍建设,在提升素质、提高能力上进一步花大力气

围绕建设“审计业务素质强,服务经济能力强”的“双强型”审计干部队伍目标,进一步加大审计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加强教育培训。立足实际需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执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本着“求深、求新、实用”的原则,坚持外出培训与就地培训相结合,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层次,保证培训经费,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组织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严

格考核奖惩。健全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建立能力水平与职位待遇相挂钩的良好工作机制,激发全体审计人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强化任用激励。坚持按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大对“审计业务考核实绩突出,招商引资实绩突出”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让有能力、想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审计干部脱颖而出,进一步增强审计干部队伍活力。

五、以

加大文明创建力度为抓手,强化环境建设,在扩大影响、树立形象上进一步下大功夫

加强跟踪审计强化“免疫系统”功能 第3篇

一、创新审计理念,努力拓宽跟踪审计覆盖面

一是树立跟踪审计“免疫系统”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努力做好“两个转变”,即:实现传统的查错纠弊决算审计到跟踪审计的转变,从揭示和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到实现预防为主的免疫系统转变。

二是坚持服务与监督并举。从投资管理体制、机制、制度、效益着眼,从各个细微环节着手,实现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经济性、效益性以及效果性审计的有机结合。

三是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三统一”跟踪审计监督体系。前移审计“关口”。加强项目的前期准备、实施过程、预算执行和决算等重要环节的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发挥审计监督的“预警”作用。当前应重点向社保、农业、资源、环保、外资运用等专项资金审计拓展。特别是在重大投资项目、重大资源环境项目、重大民生专项资金审计中全面开展跟踪审计。要加强立项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和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跟踪审计项目,精心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二、创新跟踪审计重点内容。拓展跟踪审计内涵及外延

跟踪审计就是要特别注重项目决策的科学可行性审计,减少决策失误。加强对项目“标的”的审核。审计关口前移到招投标控制价的审计,防止招投标价高估冒算。对工程造价审计要以提高投资效益为主线,防止弄虚作假。减少损失浪费。要注重效益审计。积极探索建设项目效益审计的新路子和新方法,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和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客观公正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创新方式方法,提高跟踪审计成效

一是改进跟踪审计项目组织方式。整合内外部资源,内部以年度审计计划为依据,科学调配审计力量,形成目标明确、上下联动、步调一致的工作机制,外部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

二是坚持全面跟踪。以建设单位为主体实施审计,把审计视野扩展到建设项目涉及的各个环节,采取阶段审计、不定期审计等方式。对建设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及有关事项进行跟踪审计,做到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就跟踪到哪里。

三是突出审计重点。重点审计隐蔽工程、重大设计变更、大宗材料设备采购、工程造价结算等重点控制环节。

四是坚持延伸审计不放松。依法对与项目有关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进行延伸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漏洞和不合规的问题。

五是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发挥好照相、录像、GPS定位仪、全站仪、取芯机等技术装备的作用,做好对项目原始地理地貌的测量取证,对隐蔽工程及其它重要环节等进行现场取证,为竣工结算提供可靠依据。

六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科学采集数据,利用好工程造价审计软件,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四、创新和完善配套制度和准则。推动跟踪审计规范开展。

一是推行跟踪审计意见书。与传统审计形式相比,跟踪审计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堵塞漏洞。因此,应设立与跟踪审计相适应的文书载体。及时揭露问题,促进管理。

二是推行阶段跟踪审计报告。根据资金运用和项目建设过程,合理划分周期,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定期反映资金运行和项目建设阶段性状况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在审计全部结束后出具最终审计报告。有效满足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需求。

三是改进审计统计报表编制工作。将《跟踪审计意见书》或《阶段性审计报告》反映的工作情况及时纳入统计报表;项目结束时,不再重复填报,这样能够及时客观地反映跟踪审计全过程情况和成果,也有利于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正确把握跟踪审计监督职责范围。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把握住角色定位。在开展跟踪审计时,审计机关要坚持独立性,做到尽职不缺位,到位不越位。发挥好“免疫系统”功能。

五、抓好跟踪审计人才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要树立“人才强审”的理念。投资专业审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练就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搞好政府投资审计人才培养教育。建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立足培养自身的人才,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发掘人才,培养人才,适当引进工程技术、电脑、法律等短缺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审计免疫 第4篇

在我国过去二十余年的国家审计实践中, 审计基本发挥了“查病”的作用, 即主要是发挥了批判、制约作用, 包括查错纠弊、打假治乱、惩治腐败等作用。但人们不得不反思, 这二十多年的审计工作, 大多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法性, 而对绩效、经济责任的评价比较少;就账说账, 就事论事多, 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分析研究少;从具体单位和事项说得多, 从宏观出发, 跳出具体单位和事项看经济比较少。这使得审计工作陷入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怪圈。在新形势下, 审计要在查错防弊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要成为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 是我国关于国家审计本质的最新观点, 也是对我国未来国家审计发展方向的重新定位。

(一) 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内涵

审计免疫系统论利用仿生学原理, 提出审计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 也应具有生物肌体中免疫系统的三种基本功能, 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防御功能是指审计应该具有使经济社会免于内、外部组织和个人侵犯的能力;免疫自稳功能是指通过审计, 能够不断健全、完善经济社会的各项管理机制, 通过机制自动发现和清理不法分子和违法违纪问题;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预测分析, 提出预警建议, 避免危害加重的能力。

(二) 审计免疫系统论的理论创新

免疫系统论告诉人们, 审计监督的本质不仅仅是对国有财产的守卫, 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尽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 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 更快地抵御、查处这些病害, 及时建议政府或相应的权力机关, 运用各种资源去消灭这些病害, 从而健全制度, 保护国家安全。审计免疫系统论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发展的内在联系来把握审计的本质, 从维护经济社会系统论运行的健康和安全角度, 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本质观, 实现了在多学科思想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创新。

传统审计学关注的是某个具体的受托责任关系, 而审计免疫系统论不仅可以使某一具体的受托责任关系得以正常维系, 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受托责任关系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 审计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 促进整体机能的改进, 筑牢防线。免疫系统论的确立, 进一步拓展了审计的工作外延, 为审计提供了新视野、新目标、新要求、新思路, 并赋予国家审计新的内涵。

二、免疫系统中风险导向审计技术的运用

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实质是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要做到两点:首先, 审计人员在审计时要从宏观到微观去评估被审计单位 (项目) 所面临的重大风险, 将重大的问题查出, 及早提出预警措施, 使免疫系统发挥防御、监视的功能。其次,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 不仅要发现问题, 更要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而不断修复机制、体制、制度, 达到治标又治本, 使免疫系统具备自稳的功能。为了做好这两点, 在实践中, 可以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来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目前, 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主要在民间审计中运用, 在国家审计中运用该技术, 各国还没有明确的准则说明。笔者认为, 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与审计免疫系统论关注风险、提前预警、注重治标又治本有相关之处, 将二者结合, 必然对发挥好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有极大的帮助。为此, 笔者提出了运用风险导向审计论来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思路, 并以政府绩效审计为例予以说明。

(一) 确定国家审计的具体目标

由于国家审计的领域面广、项目多, 每个具体审计项目都有不同的审计目标, 不同的审计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审计思路、范围、重点。审计人员必须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 如政府绩效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对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对资金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评价等。

(二) 评估重大风险领域

在对具体目标进行实质性审计之前, 先评估与具体评价目标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监管环境、所在行业环境, 被审计单位 (项目) 的性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 (项目) 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再评估微观因素, 主要是评估被审计单位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督与检查、信息与沟通等, 只要这些因素中有可能引起审计评价目标出现风险, 如出现不经济、低效率、无效果现象, 就应该将这个风险信号确定为重大错报风险领域, 将其确定为实质性审计重点, 并将这种风险评估程序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随时锁定重大错报风险领域, 修改实质性审计工作。

评估重大风险领域是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审计能否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全在于此。审计人员要善于捕捉敏感信息, 从普通的信息中发现信息背后隐藏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如在政府绩效审计中, 可以从宏观角度来评估风险领域。当前, 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 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规划, 审计人员应该去思考在这些投资领域中容易存在哪些风险, 包括经济周期、技术、法律、金融、宏观景气度、利率、汇率、国际经济环境等因素, 判断哪个因素有可能会影响政府投资的绩效。

政府部门的特点是:使用的是公共资源, 不存在私有产权的制约, 政府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 收入来源于税收且与提供的公共物品的质量无关, 因此要怀疑政府可能会存在缺乏降低成本的动力, 存在不经济的现象。在绩效实质性审计时要将其作为审计重点, 看政府部门是否存在办公条件过于豪华;以高于市场最低价的资金采购物品;人、财、物闲置现象;三公消费等情况, 将其作为重点实质性审计领域。同时, 由于政府担当着发展经济、社会稳定、教育科技、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宏观受托责任, 对政府官员的业绩要进行考核、评价, 因此政府必然要抓企业、抓项目、抓增长率等, 在审计中就要对其宏观的、长远的绩效保持职业怀疑, 如人口、生态、教育、重大社会问题等, 如果发现政府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 关注不够, 不能识别其重大隐患, 就要作为审计问题提出, 并对涉及长远绩效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持续审计。

此外, 还要从微观角度去评估与审计目标相关的风险领域。如在政府绩效审计中, 首先要了解政府机构的整体氛围。要了解政府官员尤其是领导的个人素质、胜任能力、价值取向、经营理念, 如果在这方面发现某种倾向, 审计人员应将其列为重大错报风险的信号, 并对其经手的经济业务扩大测试范围。还要去评估政府机构是否建立了与政府绩效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控制度是否设置合理、有效, 是否能够防止不经济、无效率、无效果现象的发生。如果存在缺陷, 要将其涉及到的绩效问题作为审计的重点。在评估与绩效相关的内控制度时要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等角度去把握。

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还要求审计人员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要用“不一定”的思维方式去工作。如果政府部门强调完成了多少工作量指标, 如制定了多少规章制度、出差多少人次、节省了多少开支等来作为其政绩的考核标准, 就要反向去思考这些规章制度和出差的作用、节省开支带来的好处如何, 是否存在效果不佳的现象, 如果有, 这充其量应该称为“结果”而非“效果”。如果这些“结果”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 这些规章制度和出差不仅不是政府绩效, 而恰恰是应该取缔的资源浪费。

(三) 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建设

审计人员要针对所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和实质性审计结果查出的问题, 帮助被审计单位提出预警措施, 完善被审计单位 (项目) 现有机制、体制、制度建设, 从而构筑免疫系统, 这是体现政府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关键环节, 是从现象到本质, 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通过绩效审计, 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预算审计, 提出细化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等建议;通过工程项目审计, 提出加强项目投资管理体系、招投标管理、妥善处理发展地方经济与控制项目投资矛盾等建议;为了防止决策失误, 提出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为减少政府官员决策的随意性, 提出建立问责制度和责任追踪制度等。

审计免疫系统论是我国关于审计本质理论的创新, 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是关于审计技术的创新, 将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并用于审计实践, 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 而且使审计充分关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宏观、微观风险, 进而给政府提出预警措施, 不断修复体制、机制、制度中的问题。使审计工作能够以全新的视角、更高的层次, 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蔡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浅议社保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第5篇

一、强化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两大转型,这铸就了中国经济的辉煌,但在大转型过程

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各种社会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财富的总量实现了巨大的增长,但是另一方面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社会不公平现象也愈来愈严重。

第二, 就业压力增大。目前, 我国城乡过剩劳动力总量达⒈5 亿之多, 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问题都比较严峻。除了工人、农民大量失业之外, 一些专业人才如大学生群体等也开始失业。

第三, 群体性事件逐渐扩大化。近几年来, 群体性上访事件和对抗政府事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些事件, 直接反应出社会的分化程度和部分社会群体对政府官员的不满和抵触。

第四, 社会治安不断恶化。目前, 我国社会治安大局总体稳定, 但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刑事犯罪、暴力犯罪、经济犯罪、网络犯罪等各种犯罪总量仍在高位运行,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安全感。

第五, 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 再加上对环境的人为破坏,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在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方面,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愈来愈密, 危害程度日益严重。

发达国际的经验表明,社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免疫”各种风险的机制,其中健全的社保制度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风险凸显的背景下,有关民生资金的分配、使用与管理收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保障作为老百姓“保命钱”、“养命钱”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如何促进运作规范、设计公平的社保制度和法规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事关社会“安全网”、“缓冲区”作用的发挥,事关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

(一)社会保障审计可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责任体系,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关怀、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建设程度。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说“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那么,针对社会上的部分失业者和弱势群体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将是国家对他们的基本生活的补助,是他们的养命钱,救命钱,同时也是国家实现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个途径。一个运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它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正常运行。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也常常被比喻成是维护社会安定的“稳压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整体框架已形成,社会保障作用初见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律法规不适应实际情况也越来越明显,导致了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可依、无据可寻。“免疫系统”论下的社保审计将更加致力于发现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揭露并分析问题,促进国家有关部门逐步改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目标。

具体而言,社保审计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社保制度建设:

1、保障民生安全。通过各种民生项目的审计,透视社保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揭露各种违纪违规问题,保障社保基金征集完整、运营安全、支出使用真是有效;掌握重大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情况,促进政策的贯彻执行,防止群众利益受到损害,促进民生安全。

2、积极预警风险。通过审计监督,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风险发出警示,对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分析,防止问题的蔓延和风险的扩大;通过注意社保基金支付能力变化情况,正确评价基金支撑能力,发出风险预警。

3、推进制度建设。通过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政策性建议;通过分析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原因,找出政策本身的不合理成分,促进政策自身的完善;通过调查体制性、制度性缺陷,发现各种不合理、不系统、不协调的问题,促进改革的深化,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完善。

4、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审计揭示单个社会保障制度规格标准设计的不公平;揭示不同制度间缺乏协调造成的不公平;揭示不同人群、不同地域间社会保障的失衡;提出完善制度公平性的政策建议,促进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

(二)社保审计可以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资金的安全是审计不变的主题,社保审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在实际的社保审计中,曾发现社会保障资金在筹集方面存在延压、欠缴、缴费基数不实、配套不到位和滞留、虚假配套、不按规定发放、不及时上缴财政专户等问题;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虚增收入或不纳入预算管理等问题;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挤占挪用、滞留拖欠、直接坐支等问题。审计揭露这些问题后可以规范社保资金的运行。

社保审计对社保资金的保全、增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把握,全面监督。

社保审

计通过从多方面了解社保资金的计划安排、实际使用和结存情况,审查资金管理和使用各部门、资金运行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查错纠弊,揭露系统性、体制性的缺陷,有助于国务院及相关单位及时了解社会保障资金的增减和变动趋势,全面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情况。另外,审计人员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全面监督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对乱支乱用、贪污和跑、冒、滴、漏等问题进行查处,将有力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保障全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2.查错纠弊,维护安全。确保资金安全和完整是社保资金审计监督的重要目标。多年以来,审计人员围绕社保资金开展了专项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查处了资金征缴不到位;挤占挪用、违规支出社保资金;操纵会计记录,贪污私分或帐外存储、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审计结果引起了中央和各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审计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的整改,严惩了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维护了社保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3.促进管理,保值增值。社会保障资金在收缴和拨付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流程涉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保险机构、银行及其他相关部门。审计机关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揭露和反应,并深入剖析相关部门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可有效地促进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完善相关管理措施,真正做到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实现保值增值。

(三)社保审计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减少经济波动

社保审计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保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的稳定性,推动有效需求适度增长。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积累社会保障资金,形成个人收入不确定部分的补充,当宏观经济大局、微观经济态势发生不期而至的变故,人们面临失业、退休、生病和出现事故伤残等难以抗拒的风险时,社会保障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对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满足基本需要。从而恢复和保持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适度增长。使人们改善收入预期,提高了安全感,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减少经济波动对人们的影响,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内需疲软的 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此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如果居民消费能力能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或能更快的从困境中走出,从而有效减少失业,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

三、进一步发挥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为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社会保障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

(一)关注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保障公平是发挥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平就是指所有公民都享有社会保障,不会因为地区差异、职位差异等原因而导致部分公民没有享有社会保障或享有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在审计中,应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进行分析。在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方面,要了解各个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的人群范围,分析各个制度下的受益对象、受益结果,并通过分析、对比实际取得的审计数据,得出某个制度的某个方面是否做到了公平;在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方面,要审查在社会保障制度执行中特别是在资金的审批或发放环节中是否有徇私舞弊、不按程序办事及违法违规的行为,通过审计揭露社会保障制度在操作执行方面存在的漏洞,完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关注社会保障资金能否实现保值增值。

社会保障资金能否及时足额的发放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则是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的基础,因此,在审计中要特别关注社保资金如何进行管理,重点审查在基金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存放或投资,管理程序是否合法合理,资金管理是否能够实现增值。通过了解资金的目前的运营情况,评价被审计单位运作社会保障资金的效益,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审计免疫 第6篇

摘要: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具有“免疫”功能。本文着眼于国家环境审计这一国家审计的重要分支,首先分析了国家环境审计发挥“免疫”功能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发挥“免疫”功能的障碍,即认识障碍、权限障碍和能力障碍,最后给出了克服这些障碍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国家审计;环境审计;免疫系统;免疫功能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免疫系统”相对于“经济卫士”或“看门狗”来说,审计功能上有很大的扩展,即由被动的“守护”功能扩展到主动的“免疫”功能,包括预防、提示和抵御等,重点在于预防、提示等“切断火源”的功能。国家环境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分支,发挥其“免疫”功能的必要性如何?现实中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克服?这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国家环境审计发挥“免疫”功能的必要性

1这是政府更好地解脱受托环境责任的需要

在现代民主社会,政府是责任政府,承担着对社会公众的公共受托责任。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恶化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扩展到受托环境责任,环境审计应运而生。随着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显现,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投入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大,人们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此时,环境审计仅仅充当“经济卫士”保障环保资金的安全有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社会公众还需要确认政府各项环境法律法规的科学性有效性,需要确认环保部门的工作绩效,需要确认各种环保项目的绩效。可见,面对更加沉重的受托环境责任,政府为了更好地解脱,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免疫”功能是必要的。

2这是政府环保机关完善环境管理解脱受托责任的需要

政府环保机关代表政府具体来实施各种环保政策,履行受托环境责任。当局者迷,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环保机关需要审计机关的帮助,不仅需要惩戒性帮助,更需要建设性帮助,环境审计的“免疫功能”比“守护功能”更受欢迎。另外,随着政府在环保问题上的投入越来越大,环保机关的权限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大。手握巨大权力,环保机关不仅要埋头工作,履行责任,还需要审计机关的证明,证明其在努力,在高效地履行责任。

二、国家环境审计发挥“免疫”功能的现实障碍

1认识障碍

(1)关于环保机关和审计机关关系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在环境管理中,环保机关才是主将,审计机关只能敲敲边鼓,没有大的用武之地。审计机关的本职工作局限于财政资金相关的范围,最多通过环保财政资金的审计来发挥一下“经济卫士”的作用,要发挥“免疫”功能,要对环保政策、环保组织等进行“预防性”审计,实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不必要做,也做不好。

(2)关于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关系的认识误区。在现代高校的学科设置中,会计学包含审计学,学审计的人往往有丰富的会计学知识。结果形成认识误区,认为会计是审计的基础,没有完善的会计资料,审计无法工作。目前,环境会计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应的会计资料极为缺乏,因此认为环境审计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更不用说充分发挥“免疫”功能了。

2权限障碍

(1)组织地位方面。目前,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行政部门,在行政首长的领导下工作,对行政首长负责。这决定了审计机关和立法机关是两个系统,沟通起来,困难重重。立法机关在环境立法方面一般很少听取审计机关的意见,审计机关的立法影响很小。对于已生效的环境法律,审计机关也不好说三道四。但环境法律是保证环保效果的第一关,为发挥环境审计的“免疫”功能,审计机关应该在此有所作为,但实际上障碍很大。另外,审计机关和同级的环保机关地位平等,若人家不愿意,环境机关也很难对环保机关的组织设置、人员绩效等开展有效审计,“免疫”功能很难发挥。

(2)法律授权方面。我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三、国家环境审计发挥“免疫”功能的障碍克服措施

1克服认识障碍的措施

(1)学习“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充分认识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强调审计的预防和提示功能,要求国家审计不能局限于“秋后算账”,要全程参与;要重视制度建设,“切断火源”,而不是疲于“救火”。

(2)培养创新精神,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理论的创新、实践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需要对陈旧观念的突破。环境审计处于发展初期,理论和实践都需要探索,更需要创新精神。

2克服权限障碍的措施

(1)推进体制改革,增强组织权限。若能让审计署直接对人大负责,那审计署的独立性大增,审计“免疫”功能更易于发挥。在人大直接领导下,审计署的立法影响将会大大增加,法律评价将成为其基本职能,对环保机关开展绩效审计也更加顺理成章。

充分发挥军队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第7篇

一、认清本质规律, 完善军队审计“免疫系统”机制

军队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将审计“免疫系统”与军队审计监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军队审计工作高效有序的发展。

(一) 要加强审计监督顶层体系设计。

首先, 要集中精力在审计政策、审计理论、审计机制等的规范、创新、完善上下功夫, 不断用战略的眼光、思想指导和统帅审计工作, 维护好军队审计建设发展的方向。其次, 通过采取实施审计、调查研究等方式, 有侧重地对一些军队重点建设领域、重大军事行动、救灾突发事件, 以及领导关注问题经费的安排、使用、管理进行监督, 从宏观层面加以研究和分析, 抓住重点问题、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 制定谋划出科学合理、详细完整的措施方案。

(二) 要完善审计监督法规体系。

从军队审计工作实际出发, 借鉴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提出的“三个功能”、“两个作用”、“六点要求”等, 理清一些不相符的制度规定, 制定出与其相适应的、可操作性强的经费预防、监督、惩处方面的配套法规及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等,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军队审计监督法规制度, 构建军队审计的新框架理论体系, 不断推进现代军队与国家审计建设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三) 要科学整合审计资源配置。

打破建制界限、部门界限、专业界限, 运用区域审计、上下联审、交叉互审等方式, 整合军队内部审计力量, 强化审计工作的规模效应和整体效应, 发挥好审计部门“经济监督卫士”作用。加强与司法、纪检和财务等部门的协作机制, 由审计机关单打独斗向联合各业务部门参与的审计合作机制转变, 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共同促进军事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二、抓住关键环节, 发挥军队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联系军队审计工作实际, 要发挥军队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 及时发现问题。

要积极调整审计思路、主动改进审计方法, 从“事后纠弊”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问责”转变, 前移审计监督的关口, 有针对性对经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岗位职责等可能或容易出现问题和漏洞的环节进行监督, 研究和制定防范对策, 构建刚性的监督体系, 不断加强军费使用的规范化、合法化。

(二) 严格依法从审。

审计监督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 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 我们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严格按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 按规定的标准作出评价, 按规定的要求实施处罚, 不当“和事佬”、“保护伞”,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不断维护军队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三) 推行审计问责。

推行审计问责制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重要途径, 要发挥军队审计“免疫系统”作用就要最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 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 更快地运用法定职能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 同时对违法违纪的被审计单位, 要依据危害的程度给予通报批评、处罚和处分, 从而提升军队审计监督的威慑力。

三、强化重点建设, 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

军队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身能力素质决定着“免疫系统”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水平, 必须强化审计机关自身建设, 提高“免疫系统”自身的免疫能力。

(一) 强化队伍建设。

要切实提高军队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拓宽审计工作战略思维, 提高审计理论认识水平, 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和重点, 不断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作风, 努力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审计人员, 提高服务部队建设的实际能力,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 强化法治建设。

法治是审计工作的灵魂, 也是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的重要保证。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健全法制, 遵循法制, 增强法制观念, 做到依法审计, 依法行政, 认真贯彻法律法规, 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 完善监督职责, 强化监督手段, 规范监督行为。提高军队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才能为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强化信息化建设。

坚持推进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的重要手段。审计机关要坚持“以应用为核心”, 大力推进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 不断加强“军审工程”在审计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 更好地实现审计行政办公、审计资源信息化和共享, 提高军队审计工作效率, 为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四) 强化廉政建设。

廉洁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一旦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有不廉洁的行为, 就会丧失发挥“免疫系统”作用的根本立场, 丧失对入侵“病毒”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因此, 必须强化军队审计部门的廉政建设, 加强廉政教育, 抓好审计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党纪军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廉洁自律和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 增强审计机关的公信力, 确保审计队伍的清正廉洁。

摘要:“本文对如何完善军队审计“免疫系统”机制, 发挥军队审计“免疫系统”作用和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军队审计,免疫系统

参考文献

[1]、崔孟修.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研究简报, 2009.1

审计免疫 第8篇

本文主要以2009年1月16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东省预算执行审计条例》为契机,依据2008年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提出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阐述了预算执行审计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含义,分析了两者的关系以及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意义,并揭露了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的“四重四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方法和内部管理入手,进一步强化“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的建议和对策。

一、预算执行审计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含义

《广东省预算执行审计条例》第二条明确了预算执行审计的含义:“本条例所称预算执行审计是指本省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对本级政府、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2008年,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提出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指出:“审计的本质就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制的工具。”审计的“免疫系统”理论是对科学审计理念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是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环境和审计需要变化所做的调整和转型,为新时期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指明了方向。

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意义

(一)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迫切需要。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经国家权力机关审批后产生了法律效力,成为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审计部门依据《审计法》及有关规定,代表着国家权力机构和公民履行职权、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确保国家政令畅通,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客观要求。

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就是要强化国家预算总闸门的检查,将关卡前移,从源头开始,按流水跟踪,揭露资金流转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清除贪污腐败的“毒瘤”,起到清除功能的作用。

(三)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是法制化、规范化的形势需要。

人体内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是指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审计的“修补”功能不但是审计之后发现的问题的“小修小补”,更是相关制度的“大修大补”以及填补相关制度的“空白”,让审计工作更好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审必严,促进依法行政,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

(四)发挥审计“免疫系统”预防功能,是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强烈要求。

一个健全的免疫系统,不仅要及时地发现病毒、杀死病毒,更重要的是需要有稳定、可靠、实时的预警。审计机关除了要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查处和修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揭示和抵御,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优化审计管理,发挥审计的预防功能,对不真实、不合法、不规范等问题,在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关健时刻给予制止约束。

三、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的“四重四轻”问题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由于现行审计体制不完善、思想认识不统一、知识结构不完整、整体效应比较差等方面的原因,存在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的“四重四轻”问题:

(一)重资金核算审计,轻预算管理审计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大多数审计人员仍然习惯于对账务如何处理、科目如何调整、会计基础是否规范等方面审计得较严格,但忽视了财政预算管理审计,导致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监督不到位。这事必造成就事论事、审不深、审不透的结果,“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将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二)重资金到位审计,轻绩效评价审计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只看资金是否到位、财务如何核算,而对于专项资金的后期管理和使用效益情况审计得较少。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审计人员对基本建设、社会保险等知识了解不多,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审计不到位,就会留下许多漏洞,“免疫系统”清除功能的发挥将只是空口号。

(三)重揭露问题审计,轻完善机制审计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机关在揭露和查处重大违纪问题、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完善体制机制方面仍然不够重视,导致“隔靴搔痒”、“头痛医头”的现象时有发生,“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将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四)重事后监督审计,轻事前事中审计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机关每年一度的决算审计,多为事后审计。若发现问题,已是“砧板上的猪肉”,走是走不掉了。如果审计机关对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比如政府采购、抗震救灾等,能够提前介入、全程跟踪,那“免疫系统”的预防功将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强化“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而且使审计应有的功能萎缩,起不到“审、帮、促”的作用,因此必须更好地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一)明确审计内容和范围是基本要求

1. 强化预算管理,做好基础工作。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上下级的财政分配关系。其中预算编制又包括预算收入编制和预算支出编制:预算执行包括预算收入执行和预算支出执行情况的监督。审计机关要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要关注支出的优化结构,为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服务;要提高预算草案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

2. 关注绩效审计,抓住关键项目。

我国遭遇金融危机时,经济低迷,审计机关应该把审计的重心放在“扩内需、促消费”以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是否落实上来,确保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审计机关可结合国家政策每年选择一些重点资金和项目开展深化审计,评价时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而且还要结合资金的性质评价其社会效益。审计机关还要帮助财政部门、用款单位精打细算,花小钱办大事,促进其全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只要财政资金得到安全有效地使用,“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3. 完善机制体制,促进依法依规。

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要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思考,全面评估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有效性,制定科学的审计实施议案;对专项资金的审计以政策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末端、工程决算资料等内容为切入点,重点关注管理漏洞和缺陷,从完善机制、体制、制度角度进行深入思考。这些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审计意见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了被审计单位堵塞漏洞、加强管理,有利于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

4. 全过程跟踪审计,深化目标要求。

审计机关要更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方法,着力实现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转变,做到边审计、边整改,弥补事后审计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者发现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缺陷。如2008年广东省对汶川抗震救灾款项及灾后重建审计,采取提前介入、全程跟踪、强化监督的方法,在促进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安全和有效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省人大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免疫系统”预防功能发挥得好,可以有效避免违纪违规事件的发生。

(二)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是有效措施

1. 采用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办法。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常规审计的成果,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在预算执行审计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可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要求各业务科室结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从而确定审计深化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安排好人力,重点突破一些部门、单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审计人员方法得当、依法运作,“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就能得到有效发挥。

2. 采用目标跟踪法。

在审计过程中,可根据资金拨付程序从上到下、从一级到二、三级预算单位,对有线索、有疑点的资金,顺藤摸瓜、层层剥离、穷追不舍进行一直追踪到具体用款的单位或项目。对专项资金要追踪用款单位有无资金预算计划、内控制度是否严密有效、资金的使用是否规范合理。

3. 采用一般与重点兼顾的方法。

审计机关可每年选择一些单位进行全面延伸,不仅对其主管部门,而且还要对其下属单位一起审计。从审计查处的问题看,有些部门家大业大,一旦乱用滥用权力,就容易出现私分公款或个人贪污腐败问题。

(三)逐步完善审计管理是根本保障

1. 完善内部管理。

审计机关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要在认真总结以往“一体化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全面实行“交钥匙工程”。审计项目一经确定承担项目审计科室,该审计科室要负责确定项目主审直至资料整理归档等“一条龙”的工作。同时,进一步清晰明确审计组和具体人员的内部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保证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

2. 加强队伍建设。

审计机关要大力推进以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业务水平为重点的能力建设,促进审计人员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要着力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机关管理的行家里手。只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得到广泛提高,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3. 计算机辅助审计。

审计免疫 第9篇

1. 审计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保障本单位经济健康运行;

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本单位的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治黄事业又快又好持续发展。

2. 科学审计理念来源于审计实践, 又决定着审计实践的未来发展和走向。

本单位审计工作经过20多年的历程, 在本单位党组的正确领导下, 始终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 结合本单位实际, 将审计工作融入本单位经济发展大局, 充分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单位审计监督工作得到国家审计署的肯定:一是审计模式被推广, 本单位于2004年底在全国首创特色的内部集中联合审计模式, 2005年底, 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的李金华对这一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把这一模式编入了国家审计整训范例。二是2008年5月13日, 国家审计署在北京召开全国内部审计“双先”表彰会, 本单位被评为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

二、立足实际, 明确定位

各级审计部门, 立足本单位经济发展的实际, 坚持服务与监督并重, 遵循审计监督制度的内在规律,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使我们的审计工作更好的融入本单位经济发展, 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也才能最大化。

1. 要立足本单位审计部门实际。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 维护国家安全, 主要是经济社会运行安全, 是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国家对治理基础投入资金的安全应成审计部门应尽义务和历史使命, 作为审计部门, 关键在于调整工作思路和重点, 确保本单位资金安全, 为本单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尽职尽责, 才能从大范围讲为维护国家资金安全尽力。

2. 要立足本单位经济发展实际。

只有切合本单位实际的审计监督才能产生免疫力。改革开放以来, 本单位经济和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站在本单位经济发展的客观阶段, 立足本单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 始终不渝地贴紧本单位的工作中心, 从本单位领导最不放心的经济内容入手, 从干部职工群众和社会最为关注的经济内容入手, 从审计职业判断最为薄弱的环节入手, 一方面坚持监督、揭示和查处问题, 另一方面坚持服务、建议和促进完善, 才能使本单位的审计监督符合我们工作对象, 才能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

3. 要立足审计工作基础实际。

本单位各单位经济情况不同, 同样各单位审计部门的工作水平、作为情况、领导重视程度、队伍情况等也不相同。因此, 各单位审计部门只有按照自身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尽职尽责做好审计工作, 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功能。

三、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在本单位审计工作中的实现途径

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是指审计部门通过履行审计法定职责, 充分发挥审计的宏观性、建设性、预防性、主动性和时效性等职能作用, 从而促进本单位经济和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作为科学的审计理念, 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而要研究它的可操作性, 把它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得到体现:

1. 通过审计查错纠弊的功能来实现。

比如, 我们系统连续五年开展的集中联合审计, 2009开展的“会议费”、“小金库”专项治理等等。通过审计发现本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错误和弊病, 揭露那些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舞弊行为等, 并加以纠正, 从而保证本单位经济和各项工作持续健康运行, 这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一种体现。发挥这一功能对于维护本单位经济秩序, 保护经济健康发展, 促进廉政建设, 意义十分重大。

2. 通过审计的预警预防功能来实现。

这一功能类似于对人进行体检。通过具体的审计工作, 发现本单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或者通过某一行业领域的审计和审计调查, 发现对我们本单位经济正常健康运行中产生危害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及时发出预警, 促进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消除风险, 消除隐患, 从而保证经济系统运行不出大的问题、始终健康。审计发挥预警功能, 不仅存在微观经济领域可以做到, 更主要的是在宏观经济的视角内, 关注经济安全。审计人员必须有广阔的视野, 敏锐的眼光, 准确的判断, 注重发现可能影响本单位经济安全的各种苗头性问题, 及时发出预警, 提醒有关方面采取预防措施。

3. 通过审计的威慑功能来实现。

审计监督作为一种制度存在, 本身就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一种威慑, 通过审计, 对本单位经济发展中单位和个人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揭露和打击, 对影响本单位经济发展的违法犯罪行为产生一种威慑, 使之顾虑到被审计发现的几率和违法违规的成本, 不敢轻举妄动, 从而限制、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对经济和社会起到免疫系统的作用。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家资金、国有资产“经济卫士”的说法在内涵上是相近的。审计通过威慑发挥免疫功能, 是人体免疫所不能比拟的。根据目前人们的认识, 入侵人体的病毒、细菌可能是没有主观判断意识的。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作为从事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的主体——单个的或集团的人, 是有判断意识的。审计发挥威慑功能的过程是无形的,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如果审计监督制度形同虚设, 无所作为, 违法犯罪人员对审计就会无所顾忌, 审计的威慑功能就会接近于零。因此可以说, 审计威慑功能, 主要是建立在查错纠弊功能充分发挥基础之上的。

4. 通过审计促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功能来实现。

审计从一般地查处违法违规, 转向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性的作用。内部控制对于一个系统、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来说至关重要。“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这些经典的语言, 说明了内部控制的极端重要性。对于各单位审计部门来说, 既要依赖内部控制, 又要高度重视促进内部控制建设, 通过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际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

总之, 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是各级审计人员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因此, 各级审计人员要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求, 立足本单位实际, 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促进本单位经济和各项工作的健康运行。

摘要:各级审计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从工作理念、方法、管理等各方面做出一系列调整, 立足实际, 明确定位, 践行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途径, 保障本单位经济健康运行, 积极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关键词:立足实际,发挥审计“免疫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1994年)

基于免疫系统论的环境审计 第10篇

关键词:环境审计,免疫系统: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河北省审计厅2010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201006) 和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度校内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

随着人类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呈现前所未有的丰富与繁荣。与此同时, 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危及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进步。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 环境审计应运而生, 国家审计职能也面临新的变化。刘家义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审计理念不断深化, 审计职能顺势调整, 审计实践与时俱进的新领域, 为研究环境审计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一、环境审计发展现状与免疫系统论的提出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西方一些企业基于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自发地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审计计划, 作为检查评价本企业环境问题的内部管理手段。虽然是各自为政无统一的方法和体系, 但正因为他们的这一举动, 使得环境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门类得以迅速发展起来。随着西方环境审计的发展, 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 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 国务院在批准审计署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强化了环境审计的职能, 审计署据此设立了有关环境审计的机构农业与资源保护审计司, 审计署18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审计机关也分别设立了从事环境审计的机构。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 在努力促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同时, 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

□文/赵凌云康旭江

的高度, 控制人口、经济增长的规模、质量、速度, 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积极倡导和推行循环经济, 努力建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此形势下, 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 使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为加强环保资金的使用管理, 维护资金安全, 真实反映环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对外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需要国家审计机关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为此, 环境审计逐渐成为审计机关的工作内容之一。

刘家义在2007年底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结束的总结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现代国家审计工作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 (以下简称“免疫系统论”) , 2008年3月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及理事论坛上, 刘家义进一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免疫系统论”。这一理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对国家审计本质、职能定位认识的一个新发展, 为学术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免疫系统最主要的职能目的可以用五个词概括:“保护”、“自身”、“防御性”、“识别”和“记忆”。这五个关键词恰好契合了当前形势对审计工作的期待。如果把政府比作一个“人”, 那么各职能部门就是他的组成器官, 审计部门可以被理解为这个人的免疫系统, 国家审计机关在其中担当免疫系统的主力, 如何让国家审计机关在国家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则如同免疫系统是整个肌体能否有效抵御各种“致病因子”的关键一样。

国家审计之于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特征:一是立足建设性, 坚持批判性;二是立足服务, 坚持监督;三是立足宏观全局, 坚持微观查处和揭露;四是立足主动性, 坚持适应性;五是立足开放性, 坚持独立性。

二、新时期环境审计开展中的问题

虽然环境审计开展在我国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 但是发展到今天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结合新的历史时期审计理论和实务变化, 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

1、环境审计的理论依据不足。

我国进行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健全。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审计是审计机关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但仅是在资金的效益方面做出了规定, 而绩效审计所包含的其他很多内容, 如对政策制定的评价、对政府环境管理绩效的评价等, 没有在法律上予以直接规定。同时, 我国进行环境审计还没有普遍可接受的技术方法和评估标准, 国家也没有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 也没有制定一个完整的环境审计程序模式和科学的环境审计管理体系, 这使得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 加大了审计风险。

2、对环境绩效审计重视不够。

环境审计目前进行的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从现阶段开展环境审计情况来看, 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 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是以环保资金使用项目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的模式逐步展开, 而不是建立在对该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对资金的绩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涉及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不同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或其他建设工程项目, 其评价指标和标准相对难以确定。此类专项资金大多是体现惠农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的政府投资, 其效益更多是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形式来体现的, 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不易量化, 并且需要完善的财政绩效预算支出体系做支撑, 而目前审计人员难以取到足够的审计证据支撑我们发表评价意见。此外, 以资金到位率、资金利用率和资金综合有效率等财务指标来评价环境资源保护方面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要建立在被审计单位按项目核算, 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对被审计单位的有效管理的依赖性较强, 使得很多项目的审计结果不够公正客观。

3、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目前, 各类环境审计信息资源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不同部门数据口径不一致, 加大了审计风险。各省市、各地区的环境审计工作各自为政, 信息无法全面沟通。这将直接导致各部门、各地区“责权利”的不统一, 难以形成综合的监控信息平台。

4、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先, 审计人员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 环境审计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是一门系统的、综合的学科, 相当多的审计人员还缺乏开展环境审计所需要的多方面知识和技能, 学习积极性不够, 仅靠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其次, 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 审计人员在实施环境审计中普遍存在缺乏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理论支持的问题。

三、基于免疫系统论的环境审计发展对策

从可持续性和绿色的角度看, 经济要健康稳定的发展, 那就离不开作为“免疫系统”的审计。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才能对将要发生的问题提出预警, 防微杜渐;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查处和修补, 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揭示和抵御。总之, 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的“免疫系统”, 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 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 单位GDP的碳排放下降40%~45%, 但西方国家要求我们要接受国际监督, 为此, 我国提出在未来10年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中, 将不会接受、也没有必要接受国际监督, 这完全是我们的自主行为而非硬性的国际义务, 我国将通过国内的统计、监测、考核、问责来推动目标的实现。而在这其中就要加强对环境审计的重视, 以期通过科学的审计方法、客观的评价标准, 提高我们自己监督结果的国际认可程度, 这对于世界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1、抓紧制定环境审计准则。

一是要尽快制定或健全环境审计政策、法律、规章制度, 以法规的形式规定环境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程序、报告准则等, 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 能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标准, 如国家对太湖流域的减排指标仅考核COD和二氧化硫, 而未对总磷、总氮做考核, 而引起太湖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三是尽快建立环境会计, 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目前, 环境信息的披露已被各国政府、企业和会计界广泛接受, 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披露其所有的有关环境的负债;挪威要求公司董事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必须披露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以及企业采取的措施;在德国, 环境披露已成为一些大公司年度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结合实际, 借鉴国外经验, 加强立法, 完善环境审计的理论依据。

2、环境审计侧重绩效评价。

首先, 要加强环境决策行为审计, 通过对环境决策行为的有关信息、经济指标进行审查, 监督评价决策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如项目规划中有没有考虑环境问题, 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如何, 采没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其次, 要加强环境管理效能审计, 将审计调查与效益评估、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结合进行, 尝试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效益评价。加强环境绩效审计, 政府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度, 将环境指标纳入官员考核机制, 建立起跨部门、跨流域的统一综合治理机制, 实行“流域限批”、“挂牌督办”, 借环境问责制度的实施, 带动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督察和评估机制, 减少企业非法排污“一查就关, 一走就开”的现象。

3、加快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

逐步建立和实施环境审计信息化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和安全系统。建立数据共享的办公和业务应用系统, 根据资源流域的整体性, 把审计、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的环境审计信息全部纳入系统, 实施环境审计信息的全程跟踪和关联, 提高环境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可行性, 降低环境审计风险。只有实现环境审计的信息化, 才能实现环境审计管理部门之间、环境审计管理部门与政府各部门、被审计单位之间信息的快速查询、归集和汇总, 保证实现快速、准确和高效的服务。只有实现环境审计的信息化, 才能从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才能尽快建立跨省市、跨区域、跨部门的环境污染防治机制和环境审计运行体系。

4、加强环境审计人员培训。

这项工作根据我国目前审计人员状况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解决。第一, 由于我们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使其能立即适应环境审计工作方面的需要, 所以我们要从现实出发, 加紧对现有审计人员环境知识方面的后续教育和培训, 使其增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法学等多方面知识, 成为既懂财会又懂环境科学的环境审计人才;第二, 从社会上招聘环境审计的专业人才或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门人才, 充实审计队伍, 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

审计免疫 第11篇

【关键词】免疫系统 功能 实现路径 高校内审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对推动审计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在教育审计环境变迁的背景下,以“免疫系统论”指导教育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历史溯源

审计是对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评价与鉴证。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1]。迄今,公共受托责任的核心内容历经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与受托社会责任三种形态,与之相应,学界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亦由“经济监督论”转为“经济控制论”直至时下的“免疫系统论”。

“经济监督论”产生于民主制度尚不发达的阶段,此时受托方承担的是受托财务责任,其职责是确保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与财务制度的规定。委托方较多关注的是受托财务责任的履行状况,审计重点验证受托方在财务信息处理中,是否遵循了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

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新运动强调结果至上,更加关注管理绩效。随之,公共受托责任由偏重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并重,且以受托管理责任为主,委托方更多地强调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审计也随之从以经济监督为主转向以经济控制为主,“经济控制论”由此诞生,审计目标更新为对3E的追求,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以往单纯强调经济的发展,一些曾经被忽视的环保问题、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作为委托方的社会公众希望政府能够及时发现、解决、防范这些问题及其带来的危害,该建议的推行将公共受托责任由受托管理责任拓展至受托社会责任,在这种背景下,以3E为重点的“经济控制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强化社会管理的需求,新的审计理论呼之欲出。2007年12月26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将审计定位为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运用医学领域免疫学的概念,将人体免疫系统的发现病毒、风险预警、产生抗体直至最后产生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巧妙地引入审计工作,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现代审计应当具备预警、清除、修补功能[2],审计“免疫系统论”应运而生。

2 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现实背景分析

高校内部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对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事后内部监督活动,审计特征显然主要符合“经济监督论”的目标约束,辅以“经济控制论”的目标约束。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学生扩招、基建修缮工程量大增、学校融资投资活动日益频繁,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和管理压力,这些压力引发的各式危机不断显现,例如因巨额贷款导致的破产风险已成诸多高校面临的共性难题,因基建寻租引起的违纪违规案件时有发生。此时若仍施行惯例的事后监督审计模式,对一些即成损失往往无计挽回。要扭转局势,高校内审就必须以主动性来扩大发现问题的视野、以预防性来提前感受风险、以整体性来看待问题对全局的影响、以宏观性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公开性来促进整改与规范[3],这既是高校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总体思路。

3 高校内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路径选择

高校内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审计的预警性不足,未将学校资产资金经营等的安全性目标列为一级审计目标,安全只是隐身于各审计项目之中;审计的层次较低,长期以低标准的“摸清家底、核实盈亏”为审计目的[4],审计领域狭窄,如内控制度审计、问责制落实开展不力;审计建议仅仅针对发现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鲜见对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如体制制度、法律法规、环境建设进行剖析并从整体上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效益化。

高校内审克服缺陷、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路径,主要在四个层面展开:体制层面,应当赋予内审机构相当的独立性;制度层面,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机制层面,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部门的协调机制;技术层面,要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方式。

3.1 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以安全性为一级审计目标

提高审计层次,加强学校资产资金经营的安全意识。拓展审计领域,强化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审计,包括专项资金(重大对外投资、合作办学、教育收费、科研经费)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做好审计调查,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更好地为学校宏观决策服务。

3.2 提高内部审计地位,保障内审机构实质独立

据调查,2008年江苏省高校的内审独立性不太理想,总体上看,相对于教学、科研等部门而言,高校内审部门所受重视不够,高校独立设置内审机构的比例仅占28%,其余多为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对外保留或不保留审计牌子。内审独立性与权威性相辅相成,树立权威的前提是保障独立。增强内审独立性,赋予内审机构形式独立,特别是保障其实质独立,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3.3 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行审计问责制

实施审计结果公告,目的在于扩大审计监督主体,功效在于通过审计透明化提高审计质量。当前在审计透明化进程中,众多高校采取的跟踪审计方式将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统一,有利于审计预警功能的发挥。而审计问责制的推行也是大势所趋,不仅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所发现问题的消除和管理漏洞的修补,遏制屡查屡犯情况的发生。

3.4 建立规范的内审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协调

认真执行《高校内部审计指南》,建立规范的内审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的联动协调,促进教育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3.5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形成信息化审计作业

认真落实教育部17号令和审计署4号令的规定,进一步增加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实务交流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为审计作业信息化输送人力基础,运用计算机技术,真正实现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等信息化审计。

参考文献

[1] 赵彦峰.审计“免疫系统”论:演进过程、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21-26.

[2]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3] 沈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8(6)8-9.

审计免疫 第12篇

自2008年3月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首次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论以来, 学术界针对审计“免疫系统”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从现有的文献情况看, 目前有关审计“免疫系统”的研究成果大多针对国家审计的本质、功能和定位等方面, 针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研究的文献则不多见, 研究的成果也不成体系;即使有部分学者针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进行了研究, 但从研究的技术路线看, 学者们大多借鉴免疫学基本原理, 结合内部审计的概念及工作特点, 然后提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基本内涵, 并以此对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 进而探讨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途径, 或探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对当前审计工作的启示等, 显然,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近年来, 随着人工智能以及智能体Agent技术的发展, 利用具有一定自主推理、自主决策能力的Agent以及由其组成的多Agent系统来优化和实施企业风险控制, 已成为当前研究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向和热点之一。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机构基于Agent理论及技术对审计“免疫系统”进行相关研究。鉴于此, 本文利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智能Agent理论及技术, 尝试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 研究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架构及免疫路径, 以拓展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研究思路。

二、智能体相关概念

智能体也称主体、代理、Agent,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统一和权威的定义。在不同的研究领域, 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将智能体定义为:具有自主性行为, 并能与外部环境进行主动交互, 按照某种目标或要求完成特定任务的组织或人。

一个典型的智能体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智能体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的信息, 对接收到的信息按照某种目标或要求进行自主处理, 形成决策 (包含若干为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或在特定环境下所采取的动作步骤等) , 最后, 将决策结果借助执行器作用于外部环境, 同时, 与其他智能体进行信息交换与传递, 以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即智能体具有智能性。

智能体除了具有智能性外, 还具有自主性、响应性、交互性和协调性等。所谓自主性表现为Agent能够控制自身行为, 其行为是自主的、主动的、自发的、有目标和一定意图的, 能根据目标和环境要求对短期行为进行规划, 能在环境中自主执行任务;所谓响应性是它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并对来自环境的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所谓交互性表现为每个Agent可以与周围环境或其它Agent之间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相互协作和通讯, 来完成一个共同目标;所谓协调性表现为单个Agent一般以某种角色存在于由多Agent组成的大系统中, 在这个多Agent系统中, 单个Agent可以与其它Agent进行各种信息交换, 并在工作中进行合作与协调。

实际应用中, 为了解决单个Agent所不能够解决的复杂问题, 需要将多个Agent组合起来协同工作, 这就构成多Agent系统。在多Agent系统中, 每个Agent都有各自的工作职责, 且每个Agent按照某种目标或要求完成特定的任务, 并对事务进行自主处理, 多Agent间通过信息交互, 实现合作与协调, 从而完成更复杂、更广泛的功能。由于多Agent系统中的Agent具有自主性、响应性、交互性和合作协调性, 使得各Agent间的协作, 表现为具有不同领域知识、承担多种角色成员的集思广益, 在个体认知和群体合作的基础上, 推进对局部问题 (局部风险管理) 的认知, 并最终实现对全局问题 (全面风险管理) 的系统解决。这种多Agent系统的协作过程遵循个体认知规律, 具有明显的群体性、交互性、知识背景的多样性、协作过程的互启发与互学习性等特征, 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基于智能体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架构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严密的经济体, 在其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各种风险干扰, 这种状况客观要求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的全体管理层和员工的共同参与, 紧紧围绕企业自身战略目标, 让风险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流程贯穿于企业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之中, 对包括企业战略制定、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和过程的风险进行全面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组织的免疫系统, 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 内部审计必须与企业其他各部门紧密配合, 在董事会授权以及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 对企业各环节风险进行监督, 对各部门及其员工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最终形成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包含多种风险治理方式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全面风险管理结构。由上述对多Agent系统的特性分析可知,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多Agent系统。在这个多Agent系统中, 每个Agent (企业部门或具体的人) 各司其责同时又密切合作, 通过Agent间的频繁通信, 以协调和应对企业风险, 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免疫” (风险管理) , 最终使企业应对风险的“免疫力”得到提升, 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角色-Agent”分类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多Agent架构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 基于智能体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由四个部分构成, 一是从事风险感知和风险识别的Agent (企业一线部门及其员工) ;二是从事风险管理、咨询工作的Agent (专门职能部门、项目组及其相关负责人等) ;三是实施风险管理与控制决策的Agent (风险控制决策层) ;四是负责在上述每个部分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Agent。下面对图2各要素及其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说明如下:

风险感知Agent:企业一线部门员工, 如:生产部、采购部等员工, 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感知企业经济运行中所蕴藏的风险, 是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实施免疫的基础。

风险识别Agent:企业一线部门及其相关员工, 他们能及时识别侵入企业的病原体 (风险) , 并对抗体 (风险应对措施或方案) 的产生提供建议, 对内部审计免疫效果 (风险控制效果) 提出改进意见。

风险感知Agent和风险识别Agent的作用过程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 是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实施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对帮助企业快速感知和识别内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类风险, 使企业不断适应复杂的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风险控制Agent:实施风险控制的职能部门、项目组以及相关负责人等, 他们根据风险感知Agent和风险识别Agent提供的风险信息, 按照一定的工作规范及职责, 对风险进行控制 (风险的局部控制) , 对风险评价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复核, 并将风险控制效果 (免疫效果) 反馈给风险监控Agent (内部审计以及审计委员会) 。

风险控制Agent的作用过程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 是企业应对风险的第二道防线, 也是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产生免疫效应的关键环节。

风险监控Agent:企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等, 他们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过程行使咨询、监督和指导职能, 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漏洞提出建设性意见, 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免疫效果 (风险控制效果) 进行评价, 将免疫信息 (风险控制信息) 在企业不同部门与层次之间进行传递和沟通。

风险监控Agent的作用过程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与修复, 是企业应对风险的第三道防线, 对企业免疫力的形成, 强化企业免疫记忆等至关重要。

通信Agent: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血液和淋巴, 有使分散在人体各处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作用。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中, 通信Agent负责在不同类型Agent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传递, 确保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各Agent间的协同, 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共同应对。

四、基于智能体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免疫路径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实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当人的机体遭遇病原体入侵, 首先, 人体最外层的皮肤粘膜及其附属物会对病原体进行免疫防御, 它是抵御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屏障;一旦病原体通过第一道屏障进入人的机体后, 免疫系统就进行先天性免疫阶段 (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 它是机体在长期不断与外界病原微生物接触与作用中, 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生理防卫机制, 其特点是先天就有, 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均有一定的免疫力。如果非特异性免疫不能对病原体进行有效抑制或清除, 则免疫系统进行后天免疫阶段 (又称特异性免疫) , 即机体通过后天不断与病原体发生作用, 最终使人体获得免疫力, 并形成免疫记忆, 保证了人体的健康。

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实现机制相似, 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 内部审计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时, 也有类似的“免疫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三个环节, 最终使企业获得了免疫力 (提高了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 并形成免疫记忆 (若干风险控制的案例等) 。借鉴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原理, 受组织免疫有关文献内容的启发, 笔者将企业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免疫路径以图3进行展示。

一是免疫防御。当企业遭遇风险, 风险感知Agent通过传感器等感知风险信息, 一方面通过各自的岗位工作规范及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风险识别, 并将所感知的风险通过通信Agent及时传递给风险识别Agent和风险监控Agent等, 同时, 配合风险识别Agent对风险进行进一步甄别;风险识别Agent根据风险入侵所产生的现象 (症状) , 对风险进行特征分析, 并评估其危害性, 并将评估结果依靠通信Agent传递给风险控制Agent, 为后续的风险控制做好相应准备。在免疫防御阶段, 由于内部审计具有对本单位业务熟悉、政策变化掌握及时的优势, 它通过与风险感知Agent、风险识别Agent的密切沟通, 对企业出现的风险或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能进行及时监控, 通过引导企业开展风险自查, 定期召开风险识别与评估会等形式, 为风险感知和风险识别Agent感知和识别风险提供指导和咨询, 实现风险的主动识别, 使企业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发现。

二是非特异性免疫。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针对企业内外部风险而进行事先的、一般性的免疫应答行为。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 是伴随企业建立而存在的, 是一种内生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制度和流程, 而是深深嵌入在企业经济运营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流程中, 对企业经济运营各个环节中的风险进行控制, 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发挥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一种最有效形式。在非特异性免疫阶段, 风险控制Agent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 制定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对冲和风险接受在内的风险控制对策, 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和方法对风险识别Agent传递的风险进行控制, 并将风险控制效果反馈给风险监控Agent;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通过对风险控制Agent的绩效审计, 对其他Agent执行制度流程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形式, 对企业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 以帮助企业消除经营过程中风险所带来的危害。

三是特异性免疫。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主要针对企业内外部风险所采取的后天的、特定的免疫应答行为。由于企业面对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市场情况复杂,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风险监控Agent必须时刻加强与各Agent的密切联系与沟通, 做好与风险控制其他环节的有机衔接。通过对企业风险的高发区域进行重点监控, 对风险控制Agent应对风险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对风险预警、应急预案以及应急资源储备 (如应急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储备等) 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对企业各运行环节漏洞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评价, 对各Agent遵守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规定等的监督, 最大限度地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此外, 在特异性免疫阶段, 对于首次入侵企业的风险, 风险监控Agent有必要通过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专家知识工程等形式, 帮助企业找出应对新风险的策略、措施 (形成新记忆抗体) , 并通过信息沟通 (如现场研讨、组织观摩等) , 将应对新风险的策略、措施等为整个企业所共享 (形成组织记忆) , 确保今后企业再次遭遇此类风险的时候, 风险识别Agent能在比初次识别短的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风险的识别, 风险控制Agent能快速实施风险的应对 (风险处理) , 帮助企业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实现企业自身的“免疫修复”功能, 使企业的“免疫力”得到提升。

五、结论

本文借鉴免疫学基本原理和组织免疫领域的有关研究成果, 利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智能Agent技术, 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 对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架构及免疫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 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多Agent系统, 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制相似, 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免疫路径也需经过“免疫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三个环节, 最终使企业获得免疫力, 并形成免疫记忆。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时, 要求企业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免疫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各阶段的重要性, 为此, 要强化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并将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认真做好风险感知、识别、控制和监控过程, 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提高风险应对水平, 对可能出现的企业风险做好应对预案, 同时, 将风险监控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事后监督前移到事前和事中, 协调好公司内部审计资源、战略、公司治理结构、员工等诸多资源, 以共同应对企业风险, 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免疫 (风险管理) , 最终完成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学习、记忆、自适应等, 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得到有效实施, 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 《审计研究》2008年第3期。

上一篇:测试硬度下一篇:产业结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