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

2024-06-20

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精选6篇)

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 第1篇

金华市婺州公园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 公园从设计到建设过程完全从群众需求为出发点, 充分满足了当时人民群众对市区绿地在休闲、游览、晨练等方面的需求, 对公园的美好回忆将长期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随着时代进入21世纪, 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群众对公园的档次品位要求相应提高。公园的提档改造工作顺应时代潮流, 自然而然的进行了。

1 现状分析

婺州公园、儿童公园 (以下简称公园) 为江北沿江绿化带的组成部分, 东接胜利南街、北邻飘萍路和婺江东路, 南至婺江边, 总面积8.3万m2。公园建于1982年, 是从婺江卵石滩上填土而成的封闭式公园。公园原设计建筑为传统式风格, 亭、廊、假山布局合理, 园路古朴素雅, 植物配置层次多、密度大。

公园基地回填土土层深厚, 利于植物生长, 现有主要树种以香樟、桂花为主, 其它树种有:雪松、无患子、中国槐、枫杨、黑松、女贞、青枫、红叶李、代代、含笑、腊梅、花石榴、海桐球等。园内树木枝干挺拔, 枝叶繁茂, 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春夏季节, 微风带着江面水汽携着林木香气, 营造出宜人的小气候。优美的自然环境、市中心的区位、便捷的交通, 使婺州公园一直是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公园改造具有非常好的基础。

2 公园目前存在的不足, 是提档改造的方向

2.1 服务对象、功能要求的变化, 导致公园空间布局方面的改造

建造时流动人口少, 以本地人为主要服务对象, 设计上讲究小空间处理, 做到步移景异。现时公园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和释放工作压力的场所, 要求简洁大气, 大空间开合, 做到视线通透, 心旷神怡。

2.2 缺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

如公园南侧与婺江以生硬的防洪提为界, 高出江面3m多, 缺少亲水性;公园围墙阻断了与周围绿地的衔接。

2.3 缺乏时代气息

铺装地过少, 不能满足市民活动需要, 很多人只能选择林下泥土地进行晨练。园路面层材料多用水泥, 平整度不高, 使用起来不舒适。

2.4 景观方面的缺陷

整个园区地势较平坦, 缺少地形变化, 竖向景观不丰富;水系缺少连贯性, 缺少动感水景;植物配置缺少疏密变化, 显得杂乱, 色彩单一, 严重缺少林下地被植物。在景观方面, 不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人工堆砌氛围较浓。

2.5 硬件方面的缺陷需整修

建筑物因年代较长, 有屋顶漏水, 挂落不完整, 墙面粉刷、油漆剥落现象严重;园路偏多而窄, 部分下陷、破损、雨天积水;排水系统、照明系统功能不完善;原有部分水体池底漏水无法蓄水等。

2.6 文化内涵较少, 作为城市形象窗口, 缺少金华悠久深厚历史文化的展示。

3 设计原则

3.1 注重与整个江北沿江绿化带风格的协调, 品味高雅。

3.2 以人为本, 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景观、功能并重。

3.3 充分挖掘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民俗风情。

3.4 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现代气息, 时代精神。

3.5 尽量保护现有林木植被, 并作适当的调整、改造。

植物配置上遵从层次的丰富, 植物的多样, 注重季相的考虑, 花灌木的搭配。

3.6 着重考虑市民晨练、休闲等功能需求。

4 各方面具体的改造方法和措施

4.1 建筑规划

除了增加亭、廊、牌坊等小品, 主要保留原有建筑, 公园原建筑物大多集中在公园东部, 主要有:主入口门楼、回园内建筑群、清波楼、茗香轩、双溪阁、长乐阁、萼绿亭、香远廊, 这些建筑外观不变, 只需翻修装饰, 增加文化内涵, 如添加对联。亭的挂落、天花板, 建筑物斗拱、门、窗采用东阳木雕, 雕刻人物、花鸟、金华的民俗风情等。保留现代建筑外墙要重新设计改造, 使之与公园内其他建筑风格相协调。花廊架两处需翻修, 柱子包木板, 坐凳贴花岗岩板。新增建筑有亭、廊, 岑翠亭为一圆亭, 传统园林风格。清波楼西边加23m的廊, 建筑风格与清波楼协调统一。

4.2 植被规划

尽量保护原有植被, 保留原有大乔木。原儿童公园区域和大草坪采用现代园林风格配置, 以视线通透为主。清波湖东侧门至回园区块保留原浓密的树林, 用植物来创造幽静的景观。植被改造方法为:上层整、中层疏、下层种。

上层常绿乔木林树冠连片的树林, 适当整枝, 增加透光量, 促进下层植被生长。其他较疏的常绿树林增植栾树、无患子等色叶乔木。

中层小乔木、灌木过密, 视线不通透, 移植部分遮挡视线的桂花林、海桐球、代代至新建绿地;疏去香樟林中长势孱弱的香樟及林下长势不好的桂花、女贞、代代、含笑等树种。中层增植落叶开花小乔木及色叶木, 如:红枫、海棠、鸡爪槭、樱花、紫玉兰、红玉兰、桃、柳、紫薇、紫荆、茶花等。

下层植被现状为地被严重缺乏, 游人在林下随意穿行, 种植土大部外露, 林下景观贫乏。通过满铺大片的地被物, 花灌木来丰富林下景观, 阻止游人任意穿行。下层植物品种有:茶梅、杜鹃、丰花月季、红继木、萱草、书带草、草木绣球、小叶桅子、八角金盘、二月兰、鸢尾、虎耳草、红花柞浆草、金丝桃等。

通过植物改造, 植被景观达到层次丰富、疏密有度、四季有花的效果。

特色植被景观:大草坪、黑松林、红叶李林、林下活动休闲场地 (主入口门楼两侧及双溪渔歌两侧) 。

4.3 水体改造

景观性:在保留原有水体的基础上, 把各水体贯通, 长乐阁前池塘向西开挖扩大成岑翠湖, 使清波门广场临水, 起到点题效果。清波湖拆除游泳池设施, 恢复原来湖岸景观, 主入口假山前的水池也通过石砌水沟与清波湖相接。将清波湖、岑翠湖、回园池通过2~3m宽的浅水沟连成一体。用卵石铺底, 自然式驳岸与块石驳岸相间, 沟边湖湾等浅滩湿地种植菖蒲、鸢尾, 岸上种植桃、柳等小乔木, 创造回归自然, 充满野趣的水景。清波湖中种植荷花、岑翠湖和回园池加植睡莲。并引水入岑翠湖, 经过清波湖从回园池流出。通过水体改造, 把原来分散死水体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使之成为公园的灵魂。

4.4 园路铺装规划

规划新建铺装地有清波门广场、二仙殿遗址广场、沿江6m宽道路、艾青纪念广场;改造铺装地有原主入口铺装地、改造长乐阁前后铺装地、邵飘萍纪念园铺装地;滨水平台铺装地。清波广场、二仙殿广场、滨水平台为市民集合与晨练的理想场所。铺装地采用青砖、青石板、自然式石板做面层。光的赞歌文化广场, 滨水平台采用花岗岩作面层。园路用石板、卵石做面层, 可利用公园现有青石板与卵石做次园路或步游道。铺装地和园路规则镶嵌雕刻有婺剧脸谱、浦江剪纸、茶花等图案的青石板。主园路宽3m, 次园路宽1.8m, 步游道1.2m。

4.5 地形整理

适当进行地形改造整理, 堆筑高1~1.5m的小地形, 丰富竖向景观, 也可起分隔空间的作用。利用挖池、挖溪的土方在岑翠湖周边作地形, 把光的赞歌文化广场的暄闹与园内幽静分隔开。在花溪流泉景点溪沟旁堆山, 创造山谷溪流的意境。保持双溪渔歌景点松林和红叶李林位置的地形, 在曲水通幽两岸堆土山, 在二仙殿广场两边与绿地交界处做地形, 保留原主入口广场和回园内已有假山, 地形的高低错落丰富了公园竖向景观。

4.6 传统苏式园中园—“回园”改造

4.6.1 保持园内建筑布局, 建筑风格。

4.6.2 建筑需维修、粉刷、油漆, 增加对联, 开设书画室、棋

室、展室等文化设施, 斗拱、门、窗、美人靠可采用工艺考究的东阳木雕装饰。

4.6.3 园内围墙改造, 增加完全通透的漏窗。刚入回园的白墙上放大型青石雕的壁画, 反映金华历史文化。

4.6.4 植被改造, 保留大乔木, 增加林下地被, 把过大的黄

馨作修剪处理, 入口石砌花坛内种植树形较好的五针松, 利用金华盆景的优势, 沿回园围墙内墙根地栽盆景, 在原花圃、温室前绿地, 二仙殿广场周边绿会林下也地栽部分树桩盆景, 形成特色景观, 也是金华盆景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

4.6.5 园路改造。原来园路全部采用青砖作面层, 在园路中央加设青石板, 并增加宽度至1.2m。

5 改造完成后公园具有的新的特点

绿:公园绿树成荫, 满园葱翠。

幽:植被覆盖率高, 林下植被茂密, 结合古典建筑创造幽静环境。

透:通过植被改造、公园西部使视线通透, 湖水、山地、植被、假山、建筑、亭廊尽收眼底, 使人心旷神怡。

野:通过水体改造, 开挖卵石小溪, 种植开花地被, 放置自然山石, 增加野趣。

色:通过增植色叶树、观花树、开花地被植物, 使公园四季有花、色彩丰富。

古:通过公园的传统式建筑及二仙庙遗址历史典故及文化内涵, 与八咏楼、天宁寺相呼应。

进:通过光的赞歌体现现代气息, 由天然石材、灯光、喷泉组成的文化广场, 与保留的传统建筑形成对比, 使人感叹时代发展的迅速, 继而奋发向上, 激流勇进的力量。

6 景观规划设计

公园景观游览轴线由二横三纵组成。

北轴线:沿湖景观线, 水体既是主景, 又是公园内主景观之一, 由湖岸线把公园内容主要景点组织起来。景点有清波古意、花溪流泉、清风云影、曲水通幽、咏茶话旧、邵飘萍纪念园。

南轴线:滨江景观线, 是观景的主要景线, 景点有光的赞歌、双溪渔歌、亲水平台、烟雨翠晓。

西轴线:艾青纪念景观线。景点包括艾青纪念馆、艾青座像、光的赞歌文化广场。

中轴线:公园中心景观线, 包括天宁寺, 主入口门楼, 假山瀑布、萼绿亭、曲水通幽、大草坪、斗牛雕塑、亲水平台等景点。

东轴线:传统风格园林景观线, 由二仙殿遣址、咏茶访旧、烟雨翠晓。

7 附属设施规划设计

附属设施设计按实际使用需求确定, 注意外观风格的统一, 包括给排水设计、夜景照明设计、公共服务设施设计、景观小品设计等。

8 结语

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 第2篇

我国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名相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文中记载“失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事业之所以能有稳固的开端,是以人民为根本的,人民为根本国家才能巩固,否则国家势必会危亡。公元前(490-421)中世纪欧洲发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先后出现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及人本主义思潮。人们主张个性解放、肯定人权。随着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鼎盛时期,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二、“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以认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而对设计对象做的有目的的创造活动。

(一)设计与文化的和谐

我国历史悠久,每个地域、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如果脱离这种背景去设计,设计就会在精神上被孤立。设计与文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从实践来看,设计应当适应文化,因为脱离了文化的设计产物是无法被人们所接受的;而文化又是设计的产物,纵观设计的历史不难发现,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包豪斯”院校提出的“由繁至简”影响着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我们的生活也因为这些设计变得简化和有趣。

(二)设计与宗教的共生

现代设计源于欧洲,同时也源于欧洲的艺术和工业大生产的糅合。世界很多高端的艺术都源于宗教,如文艺复兴使其的教堂壁画及中国敦煌的壁画等。最高尚的艺术源于信仰和自我的人性释放,因此设计为了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必然进入以人为本的高度。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藏传佛教经过了在中国若干年吸收、融合、发展和变化,如今已经发展为极具中国特色一种藏传佛教的装饰艺术。藏传佛教通过许多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无论是与佛教教义相关,或是有只为纯粹装饰目佛教装饰纹样,都使得设计作品成为村求代表本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风格的突破口,都为现代平面设计增加了新设计元素。如今流行的装饰图案“宗教几何学”也是为满足人们个人的需求而产生并发展的一种装饰纹样,而这种装饰艺术对于现代平面设计启示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用心体会。人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一件事物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每一次的改变事物的现状都可以称之为设计。设计的出现是体现人的思想并创造出合理的生活服务对象,设计的完成也是人类合理规划的范畴。“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客观决定的必然。由于人的个体化差异,人的地域、年龄、受教育程度、人的需求、价值观的多元化等原因,使得不同的人对“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设计师能够正确的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加以区分。同时这种“以人为本”的需求又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两种。不论在建筑设计还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客户所传达的需求有时是设计案例所依托的实体必须存在的理由,如包装设计必须依附于色彩和结构;建筑设计必须依附于材料和空间划分,这些都是客观需求。但往往设计师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还要考虑客户个人对宗教等精神层面的所带来的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意识,设计中的任何目的与结果都不单单是直接性的为人服务或完全以人的“需求”为中心,而是从设计目的和设计需求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性目的的满足对象需求,在设计目的结构中,最终都会落实到对人的某种需求的分析与满足上去,最终都会以人类的“存在需求”为中心。

三、“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所解决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大道至简”的包豪斯美学标准至今影响了很多伟人,比如乔布斯认为,简约化设计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让人能直观地感觉到它的简单易用。设计上的简单并不总能带来操作上的简易。有时候,设计得太漂亮、太简化,用户用起来反而不会那么得心应手。不论是苹果产品的外观还是界面设计都遵循了“从简”的理念,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产品并没有因为简化而在操作上带来麻烦。反观当下的很多的设计作品一味追求形式化而忽略了包装设计的基本保护功能,这种设计应该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一些极端的形式主义者认为形式是设计的全部,因为形式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力的主要因素。但是他们只看重了形式却忽略了功能的重要性,因此不断反观“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能在设计中及时纠正形式主义错误,重新建立起设计带给人们的便利。我们现在所推崇的“设计以人为本”,当然也不应只注重产品功能而忽略或轻视产品外形,而应该从设计的原始目的也就是人的需求这种深层次的元素出发,对设计的各种层面、各种涵义进行分析和研究。设计者在分析对象的需求时,要考虑兼顾到物质和精神的双层需求,要有人与物和谐共存的意识,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因素,能真正做到“设计为人”,一方面,要将设计品与人类划为一个生存空间进行思考,形成一个人化的世界。另一方面,人的客观需求和主管情感等因素,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式作为载体来表达出来。脱离了人的设计是不可能存在的,设计最终体现出和打动人心的是设计的人性。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 第3篇

【关键词】 以人为本;绿色设计;摩托车;个性化

当今设计界“以人为本”这一主导思想,认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为人的利益服务,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在设计中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并以此作为衡量设计好坏的标准。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处理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前工业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状况来看,如果就产品本身而言,“以人为本”的指导并没有错,但是孤立地讲“以人为本”,就会导致在设计中仅仅考虑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使人走向与自然的对立。人类属于自然,而自然并不属于人类。从自然的角度来讲,“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就与之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的行为活动要符合自然的规律而不是两者的对立。“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态观的核心思想与根本规律。他主张人应当与自然合为一体的,而不能成为自然的立法者、主宰者和征服者,而应当维护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

“绿色设计”这一国际设计潮流,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生产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追求迫使我们在产品设计和制造中除了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外,还要尽可能的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产品报废后便于拆卸,可进行资源的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绿色设计”的目的是:系统有序地探索人类产业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有效地避免高科技工业化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冲突。然而 “以人为本”观念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满足人的需求。而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产品的生理、心理需求具有多样性,人们对于满足了基本功能的产品又有着更高更多的要求。比如说:人们在虚荣心的影响下需要对产品包装繁复奢华的外衣;为了彰显个性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对产品附加配件的更多要求;对于流行时尚的追求无视产品的使用年限,过早的更新换代等等这些现象。很明显地与“绿色设计”的主旨产生矛盾,给环境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

所有的工具基本上都是为了扩张或延伸人类身体的某部分功能而产生的。摩托车就是为了扩张脚的行走功能,以达到更加快速移动的目的。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摩托车的看法也在逐渐改变,摩托车产品已经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成为活力人士的玩具。另外各类摩托车体育赛事的加入也促进了摩托车爱好者队伍的壮大。由此,在消费者的需求和推动下,摩托车走向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就摩托车设计而言,设计师们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去满足不同消费者对摩托车的需求,针对摩托车产品的狂热爱好者,设计出一批超大排量的机车产品,这些摩托车仅仅从实用性和普及性上来看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它们造型夸张、制造耗时,需要比一般产品更多的材料和能源,同时也带来比一般产品更多的污染。另外,为了满足人们感官上的刺激需求和对挑战极限的热衷,发展出了各种门类的赛车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乐此不疲。这是一种追求极致的乐趣,是一种人类自我欣赏自我满足的过程,然而这也是对于自然的压力和污染。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摩托车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进行研究。而高科技、新材料的运用让摩托车的功能和使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广,外观造型也有了更多形式的发展。这些新功能、新形式的摩托车产品的出现更是改变了我们对摩托车的定义。特别是大量概念产品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摩托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摩托车作为个人代步工具的一种,衍生出了许多超乎想象的产品形态,不断扩充着人们的选择范围,成为一种科技进步人类个性发展的见证者。但是,在人们追求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研发过程中,也会给环境带来新的污染。当产品的目标消费群定位更加细分,为了体现所谓的人性化、个性化而使得产品的通用性降低,产品变得“专人专用”的同时,产品使用的材料、消耗的能源、排放的废弃物也会变多。

在主张“以人为本”的同时主张 “绿色设计”理念,于是号称环保、节能的电力驱动的轻型摩托车被开发出来并迅速在我国壯大起来。然后为了响应“绿色设计”而被研发出的电动摩托车就真的“绿色”么?电动摩托车中目前大量使用的电瓶多为铅酸蓄电池,铅酸蓄电池的装配过程中涉及到铅中毒、易燃、易爆等危险特性。另一方面,这类电池的使用寿命通常较短,报废量随着产品的增加不断上升,而目前我国对废旧蓄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效率远远赶不上电池的废弃速度。同时也没有可依的回收再利用法规,这就造成废旧蓄电池内的有用物质被提取后,其余的有害物质随意扔弃排放,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但是,只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就会不断开发能源来制造垃圾,而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过度消费的催化剂。设计出既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丝毫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产品,仅仅只是一个理想。在设计中我们做不到真正的“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本”的极致就是不设计,显然这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矛盾。设计的两难困境在于,一方面我们抱怨设计手段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又寄希望于新的设计来改变这种现状。如何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协调起来,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将是设计者们未来要不断探索的主题,是设计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08

[2]王媚雪; 工业设计与人性化设计观念[J]; 艺术教育; 2005 年05 期

[3]陈羽.工业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0

我设计的美丽公园作文 第4篇

公园的正中央是一条圆圆的小湖,湖水不断地冲洗着湖边的岩石,一个个石子散发出淡淡的腥味,闪闪发亮。湖水的中央挺立着一枝紫蓝紫蓝的珊瑚,宛如一位闲雅的姑娘,那枝头是姑娘正扬起的手,枝叶是她晶蓝的秀发,花儿是她迎面微笑的`脸庞,珊瑚在湖面泛着彩光,惹得游人想多看一眼。几条小鱼围成了圈,开心地游着,一只蜻蜓在空中飞来飞去,似乎在留恋着湖面上的美景。湖水在风中不断流荡,浅浅的皱纹更是为这湖画上点睛的一笔。

公园的北面是一片海滩,几只海螺正懒洋洋地晒太阳,浅黄的外壳,细细的纹路,好不精致!贝壳正躺在沙子下,纯白纯白的,有谁不爱?

向南面看,几张木椅正座落在那,棕色的木质,长长的扁椅,旁边还有几张彩虹伞。游客累了便去休息竟觉得有种度假的感觉。

休息过后,来到最吸睛的西边,一块菜地里种着几棵奇大无比的水果和蔬菜,苹果红得反着光,青椒青绿青绿的,橘子的味道甜的透顶。菜地的旁边有一个模拟动物馆,翠鸟、小马、长颈鹿精致极了,真惹人爱。

最东边是一片树林,杨树、龙爪槐集成一片森绿的世界,站在里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探究 第5篇

关键词: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合理性;设计措施

公园绿地是公园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绿地规划设计的好,既能够带来视觉享受,也能够净化空气,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力求公园绿地的设计达到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最终的设计效果。下面本文就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要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满足公众对于公园绿化的要求。具体说来,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

1.1 要在系统性的原则下进行设计。

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牵涉到很多内容,具有一定的繁杂性,并且绿地规划设计是一项有层次且多目标的工作,因此说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公园周围的环境以及该地区的整体环境特征等,全面系统的进行设计,充分体现出公园绿地设计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公园绿地景观效益的完美融合。

1.2 要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

无论绿地规划设计的如何完美,设计方案一定要切实可行,这才是最为基础的工作。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增强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既要简单明了,具有绿化和美观的效果,又需要达到最好的价值效果。在坚持可操作性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强设计方案的可预见性,要实现动态设计,反应公园小环境和去与偶大环境系统的动态变化。

1.3 要坚持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简言之就是既要突出公园绿地的功能,又要达到经济高效的原则,实现公园绿地系统的循环与再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公园绿地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2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要求

公园绿地存在于城市的大环境下,其规划设计自然也和城市的整体绿化规划有密切的关联,这就需要公园绿地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满足一定的合理性要求。

2.1 公园绿地要满足生物的丰度指数,即在设计的时候要确保绿地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常来讲,植物的种类是表现一地区生态性的基本指标,因此说,合理的搭配植物种类,满足多样性的需求,这是设计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物丰度不仅是指植物,还需要有一定的水域面积,因此在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中,还需要搭配恰当的水域面积,创建一个绿化且生态的区域小环境。

2.2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要和城市的风向相匹配

城市风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说,公园的绿地规划设计要和风向相匹配,这样对更好的缓解热岛效应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尤其注意的是,在绿化地区设计时,尤其是带状绿色区域,要和夏季风的方向相一致,而在冬季,垂直冬季风的带状绿地,能够减缓风速,改善局部小气候,对于整体大气候的改善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3 合理性的要求还需要和文化相连接

文化是一地区的特色,在公园绿地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传承这一文化气息,可以将城市的代表性植物作为设计的首选,搭配其他反应城市特色的建筑,使公园绿地能够彰显文化气息。

3 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措施

要想进一步完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就需要优化设计手段,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

3.1 需要以设计立意取胜

公园是公共场所,是要满足公众的需求的,公园绿地的设计更需要具有吸引力,抓住公众,因此,公园绿地设计的立意就是要以公众和绿色为主题。从公众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对于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公众的欣赏水平、教育背景以及爱好各不相同,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公园的欣赏角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说在公园绿地的设计中,就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差别的人的多重需求,并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环境来确定公园绿地设计的立意,进而确定好公园的功能分区和相应的绿地设计形式,达到动静结合、分区合理、功能凸显的绿色设计效果。

3.2 需要公园绿地设计要和交通设计协调发展

公园内的大部分面积都是被绿色植被所覆盖,或是草地,或是树丛,或者是小面积的水域和建筑,这种绿色自然的形式,将公众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公园中的广场和园路之中,很难近距离的接触到绿色的自然气息,从一定程度上将,公园绿地的设计也就丧失了设计的初衷。为了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在公园绿地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多开辟一些小路,给公众充分接近自然的机会,也避免一些游人因为自身原因而践踏草坪、破坏公园设计美感的行为发生。

3.3 要合理配置公园绿地植被

通常情况下,公园中的园林植物较多,但是并不是多有的公园区域都适合园林植物的种植,不同的功能区域有不同的配置要求,所以说要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需要分析不同区域,合理的配置好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比例,并且合理的应用地被植物以及草本花卉,使得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既显层次,又表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植被是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关键因素,植物的选择要谨慎合理。以区域植被来讲,其能够适应公园的环境,也能够给公众带来亲近感,但是也会缺乏一定的新意,所以在配置时还需要在不同的空间搭配其他植物,既有特色,又不是稳重。同时,在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运用灌木、乔木以及地被植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植物群落,形成层次清晰、结构明确的公园绿地设计空间,这样及提升了公园的整体绿化率,也会有小的改善小环境的生态效益。

4 结束语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和城市绿化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随著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公众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本文就以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为突破口进行分析,在指出设计原则、合理性要求的基础上论述了三点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措施,希望能够对今后公园绿地设计有所帮助,更好的促进公园绿地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薇.浅谈街心公园绿地系统设计[J].科技风,2011(07).

[2] 陶沛东.浅谈城市公园绿地设计原则与目前存在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

[3] 张灵博,宋力,张宁.浅谈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的生态学原则[J].山东林业科技,2008(05).

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 第6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以人为本;回归自然

设计为人而产生,人因设计而精彩。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追求美的极致,从服装到居室经历了千万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企业界与建筑学界更是共同拥有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以人为本。人是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不单只是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欲望, 更应该使其与生态环境保持应有的平衡关系,“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不单只是考虑这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还需考虑下一代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需将人—建筑—环境—生态—能源这个“链”有机地联系起来, 不能为了“人”, 为了“发展”而破坏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共依与共存关系。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指导下, 设计必须具有环境、生态、节能意识(或称3E 意识,即ENV IRONM EN T、ECOLO GY 和EN 2ERGY CON SC IOU SN ESS)和注重有较好的3E 效益(即ENV IRONM EN T、ECOLO GY 和EN ERGY EFF IC IEN2CY)。绿色生态思想把人看作自然的一分子,认为只有克服人类的偏狭虚妄、克服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不正确观点才能有效满足人的身心需求。原因在于室内设计在美学上的推崇、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使人们能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室内要多用些天然的材料,彰显材料的纹理,清新淡雅。我们的设计当中强调人的个性化、人的参预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居室主人的背景和爱好直接会影响我们对这套居室的风格定义,个性的差异使得我们的居室呈现出不同的格调和色彩。

那室内设计怎样才要以人为本,尽量多的把自然中的元素引入到居住空间中来,同时还要保持把现代生活气息表达出来呢?这里首先阐明一下何为室内设计,“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也提示了室内空间的围合、组织和利用是室内设计的核心问题。同时“有”与“无”,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的。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居室篇对室内设计这样描述,“盖居室之前,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从广义上讲,室内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从而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学习环境、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从狭义上讲,由于空间条件的不同、业主要求的不同、室内设计的目的也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产生不同的设计风格,反映人们对功能和艺术的不同追求,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创造出无限的精神价值。

室内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部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要求室内各种物件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而室内环境设计是整体艺术,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许多成功的室内设计实例都是艺术上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都讲求一个意境,“一切艺术品,都应当以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邃程度而确定其格调的高低”,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一味追求效率节奏,强调高度现代化,却又深感受到束缚,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过去。因此,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既讲现代化,又讲求回到大自然。

家居装修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设计手段和装饰材料,给人创造一个舒适、实用、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分寸,处理好实用与美观的关系,怎样尽量多的让人们享受到大自然舒适质朴的情怀。假如我们装修完的房间只是好看而使用起来不舒服,生活在里面很难使我们摆脱城市喧器,那这个“从属部分”就成了布景而形同虚设,失去了装修的本意。那么说到底,让我们的室内设计理念回归自然有何意义呢?由于工业大生产造成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商品市场的国际化,文化的地域性和乡土性渐渐陷入了困境。在建筑领域,现代主义的同化作用使许多地方所谓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性,传统的价值体系与审美观念,受到强烈冲击而逐渐废退。城市的文化风尚价值体系,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隔膜,迫使人们迫切的希望离开城市,回归自然、回归乡野。回归自然在某种程度上能使人的心情更加放松、创造一种安宁、平静的生活空间,再结合禅宗式的设计理念,趋向自然,趋向宁静,走出喧嚣。

结论:创造一个真正高质量、高技术、高情感的居住环境,让居住者享受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化生活境界,它的趋势必然是自然化设计,因为它不仅仅带有禅宗式的设计灵魂,而且给当今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人们以宁静、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这样的设计富有人性化特点,并且适宜于都市人群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创造有文化内涵且具自然韵味的室内环境,这需要我们从实践到理论认真学习、钻研探索,不断寻求室内设计这门学科中的规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易《建筑室内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 版 第1页。

上一篇:社团联盟下一篇:重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