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人健康教育

2024-07-29

我国老年人健康教育(精选12篇)

我国老年人健康教育 第1篇

“十一五”期间,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 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 约占总人口的12.78%, 其中, 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132万,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老年群体的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其中老年人的血糖、血脂、血压成为影响老年健康的重要因素。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发生率为49.1%, 男女分别为20.2%和18.0%, 血脂异常发生率为23.4%。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一、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老年人健康状况: (1) 老年人疾病谱的变化: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这些慢性病的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 (2) 健康老年人比例小, 患慢性病老年人比例大:根据最近全国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 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年人仅占20%~25%, 82%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 (3) 多种病共存:老年人患病的基本特征是多种病共存, 涉及体内多个系统、多个脏器。有调查显示:82%的老人患有2种以上疾病, 最多者同时患有8种慢性病。 (4) 老年人保健知识、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普遍较差:现在的老年人大多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才走到今天。他们缺乏文化知识, 观念陈旧, 因而他们的保健知识与意识受到了限制, 加上经济的不富裕, 导致老年人保健能力较差。

二、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

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从大的方面概括起来有两方面, 一是自然因素, 其中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城乡差别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二是生活因素, 主要与家庭生活、有无不良嗜好及体育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方法

1、创设适宜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减少疾病, 推迟衰老, 延长寿命。

2、进行适当的运动

从事体力劳动和经常运动, 对健康长寿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长寿之乡巴马老人的养生秘诀告诉我们, 越是经常活动筋骨, 寿命越长。

3、保持良好的心情

老人总喜欢参加一些喜事活动, 他们怕寂寞, 也需要一些交际场合交往新老朋友, 把心底的话讲出来, 这对老年人的心理调整, 保持良好心情极有帮助。心情轻松愉快也是抗衰老的法宝。

4、作息规律

在特定的环境中养成的良好生活规律, 为后天获得健康长寿提供了先决条件。我国古代有很多可靠的养生方法, 人们常说修身养性便是其所指。

5、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 合理调配饮食

合理的饮食可使老年人得到均衡的营养, 有利于抗病防癌、延缓衰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合理调配饮食是老年人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年人饮食注意如下:

(1) 勿吃过饱, 控制血糖:老年人活动量少, 消化功能也逐渐减退, 所以每餐不要吃得过饱, 更不可暴饮暴食, 以减轻胃肠负担。 (2) 多吃果蔬, 预防便秘:蔬菜和水果除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有利老年人的营养外, 又因其还含有暴食食物纤维, 可防止老年性便秘和预防结肠癌。 (3) 限制热量和脂肪量: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 它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都与营养有关。因此, 饮食上应限制热量和脂肪量。 (4) 粗细粮搭配:饮食调节不当是肥胖人群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进食高精制、高热量食品过多所致。营养专家认为, 食物结构要强调粗细搭配, 增加食物纤维比重, 才有利于健康。 (5) 多饮水常饮茶, 适量饮酒并戒烟:每天要有足够的饮水量, 这样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除且不宜饮浓茶,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 抽烟有百害而无一利, 老慢支、肺癌等的发生都与抽烟有关, 故应戒烟。 (6) 少荤多素, 荤素结合:以素食为主并适量调配荤食, 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最为有益。 (7) 多吃碱性食品:健康人的血液都呈弱碱性, 以利于为人体输送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而如果进食过多酸性食品, 使血液呈偏酸性, 则会损害心、肝、肺、肾等器官的健康, 老年人容易因此患上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此外烹调饮食还有一些特殊要求:食物适当加工, 注意细嚼慢咽;少吃食盐多吃醋;注意掌握科学合理的烹调方法。

综上, 我国老年人人口数量多, 且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日益老龄化的社会, 只有解决了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 才能更好的发展, 老年人也才能更幸福快乐健康地安度晚年。因此, 我们要给与老年人更多的关爱与呵护。

摘要:本文通过陈述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 并从创设适宜的生活环境、进行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作息规律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方法。重点阐述了如何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来进行合理的饮食结构安排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态。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饮食

参考文献

[1]徐刚、袁兆康、黄河浪:《中国老年人生存质量研究现》[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 26 (11) :159221594.[1]徐刚、袁兆康、黄河浪:《中国老年人生存质量研究现》[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 26 (11) :159221594.

[2]王隆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之一.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王隆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之一.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峳宇:《长寿老人的养生秘诀》.养生堂.生涯驿站[3]峳宇:《长寿老人的养生秘诀》.养生堂.生涯驿站

[4]王燕翔:《如何克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4]王燕翔:《如何克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

我国老年人健康教育 第2篇

2.2知识老年人人到老年,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无用、没有价值了,因而变得消极,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但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老年人,仍然会适当的参加一些工作,进行人际交往,这将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保持。陈天勇等的研究表明,高学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并且显著高于常模回。老年大学学员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由此可见,老年大学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些新知识,还能够为老年人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优良的内部和外部生活环境。

2.3空巢老年人民政部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这些空巢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生活照料,生病也无人照顾,情感慰藉更是无从谈起。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相对于非空巢老年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其中绝对空巢老人的状况更加需要关注。相对空巢老人尽管不与子女住在一起,但是在同一个城市,联系较方便,而且可以经常相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空巢的消极作用;而绝对空巢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难以及时得到子女的精神慰藉和生活照。

2.4离退休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变化,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内容、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本忙碌的工作生活可能被无所事事取代,因此可能会出现“离退休综合征”,表现为孤独、失落、抑郁和烦躁等负性情绪,有的伴有食欲不佳、睡眠不足和容易疲劳等不适。约三分之一的企业管理者在退休初期存在心理问题,但是某些群体的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表现良好,如:高校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水平。这可能是因为文化水平高者一般从事脑力劳动,当他们退休后大多仍继续读书,学习,适当的参加一些工作,因此情绪会保持良好。与未参加书法绘画练习的退休老年人相比,参加书法绘画练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网。

2.5代际关系与老年心理健康在家庭生活中,老年父母和成年子女的关系,是影响老年父母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对于老年父母而言,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逐渐缩小,亲情对他们的影响更加重要。积极的代际关系有助于老年人提高生活满意度,提升自尊感,提高幸福感;而消极的代际关系会导致老年人产生心理痛苦、孤独感,甚至会导致老年人自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养儿防老的中国传统观念正逐步减弱,这必然对老年人产生冲击,产生心理不平衡或心理失调。

2.6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据卫生部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近半数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需打针吃药,注意饮食,不能随心所欲的做事情,处处受到限制。身体疾病会导致老年人低落、烦躁等情绪,降低心理健康水平。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与患有白内障、腰椎间盘突出和骨关节病等非心身疾病患者相比,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非心身疾病患者。

2.7失能老年人我国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约有3300万,并且有逐渐递增的趋势。居家不出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出现卧床状态,并进一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老年人产生焦虑、抑郁等。养老护理员短缺,专业程度低,使失能老年人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失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增多,并且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张国琴等的研究表明,失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老年人群,而且失能老人获得的社会支持低于正常人。失能老年人的机体活动能力下降,社会交往范围缩小,加之日常生活受限,因此对自身健康的自我评价较差,产生抑郁、自卑等负性情绪;而且漫长的功能恢复过程给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生活和心理负担,随着时间的延长,失能老人获得的社会支持将逐渐减少。

3展望

3. 1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目前,对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省会城市,农村老年人的研究比较缺乏,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研究几乎空白。但是已有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城市老年人相比,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差。而且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匮乏。总的来说,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形势更加严峻,需要得到高度的关注。

3. 2老年漂问题。老年漂是指为了帮子女照顾新生儿,被迫离开了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离开了熟悉的亲戚和朋友,甚至离开了陪伴几十年的老伴过上了分居生活的老年人。老年漂的出现在我国是一个必然,如今的上班族工作忙,压力大,妇女不能做全职太太或者雇佣保姆。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漂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庞大,这个群体面临着医保、社保、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等问题。目前关于老年漂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几乎空白,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3. 3充分考虑和利用社会资本,维护和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根据关国社会学家Thomas F Brown对社会资本的划分,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来探讨促进老年心理健康可利用的社会资本。为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可利用的微观社会资本有社会支持、组织参与和信任;可利用的中观社会资本有卫生服务机构、慈善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可利用的宏观社会资本有政治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开发利用老年心理健康中的社会资本,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的卫生资源压力,在有限的卫生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针对我国现存的和展望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第一,定期开展老年人健身比赛,如乒乓球比赛,使老年人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增进友谊,提高老年人的精神面貌。第二,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健身娱乐、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临终关怀融为一体,努力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家园。第三,在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增速快、高龄人口比例大的地区成立老年协会,即养老服务协会,由公办或民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组成,以满足广大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能够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老有颐养”。第四,组织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提升养老机构护理员和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护理水平,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护理理论、老年心理、职业道德、养老形式、政策与法规等方面向参加培训的护理员和服务员进行系统介绍,对卧床老人的生活照料技能和技术护理进行培训,为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生活提供专业服务保障。第五,开展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高龄、空巢、独居、特困且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体育等服务,采取上门照料或者日托的服务形式,让老人能够平安、健康、幸福养老。

我国老年人健康教育 第3篇

我国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缺失的表现

媒介消费主义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影响

1、盲目追求名牌,消费观念错误

很多未成年人错误地把消费额的多少、消费档次的高低当作衡量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把高水平消费目标的实现当作人生终极目标。在消费行为上,不少未成年人受媒体、广告和富有阶层消费示范的影响和诱导,紧盯流行和时尚,以“时兴”、“前卫”、购买洋品牌为荣,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家庭实际情况,去模仿、攀比,陷入异化消费的误区。

2、生活情趣奢侈化

据《南方周末》2005年特稿《第三次消费浪潮席卷中国》报道,中国从1977年开始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消费行为与父母辈最大的不同是,他们追求消费而不是储蓄,大都市这一代年轻人被称为“月光族”,不仅用完自己的钱,甚至很多独生子女乐意消费父母以及祖父母的储蓄,而在年轻一代的消费中,对奢侈品的追求己成为当今中国消费观念的“新宠”,人们把对奢侈品的消费看作是成功的标志,看作身份的象征。

媒介传播的文化帝国主义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影响

目前这种渗透主要表现在:未成年人对各种媒介的认知能力较弱,有相当数量的未成年人对媒介的认知能力不够,预防能力更不足。现今未成年人对待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动宣传信息的态度较理智,但处在各类媒介竞争白热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各类虚假信息难辨真伪,导致未成年人对媒介信息可信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手机上网、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飞速发展,是由于未成年人作为这些新兴功能的主要推动力。现在网络对未成年人带来的已不仅仅是精神信仰隐患堪忧,物质财富也遭受极大的威胁。

完善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体系构想

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1、家庭与社会在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家庭教育就是通过父母等长辈的引导,使家中的未成年对象能正确学会选择媒介、筛选信息,建立应对信息流的批判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现代社会中,媒介在家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家庭己成为未成年人绝大部分媒介行为的发生地,也是未成年人受媒介影响的主要场所,因此,要提高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让其成为独立的媒介使用者,就离不开家庭媒介教育的参与。

2、学校在未成年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就我国目前来说,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应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的途径,这是因为学校教育的规模化有助于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迅速普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中小学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有统一的管理和课程设置,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项教学要求都能得到迅速的实施,因此,相对于社会教育的分散化和家庭教育的多样化,学校教育在当前是最迅速和便捷的一种途径。

确立以保护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从现实中的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上分析,学校需要完善各项相关学生使用网络的规章制度,按照保护主义的方法,做好IP地址的过滤,主动构建学校专用网络“防火墙”,尽可能减少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选择和处理网络信息,树立正确网络观念,认识网络是学习的工具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实现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载体,而不是获取不良信息的工具。学生应正确和理性地分析网络信息,提高辨识网络信息的能力,并克制自己抵制诱惑。

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密结合

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的背后应是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所以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网络媒介的基本知识,深入研究网络媒介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判断网络媒介信息承载的意义和价值;②深入分析网络信息的发展及其传播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信息的特点,从而提高驾驭网络信息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媒介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我国的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在当前来说,仍要以保护主义的价值倾向为主,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加入对大众文化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消极影响的批判内容。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国老年人健康教育 第4篇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 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 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具体做法就是为个体和群体 (包括政府) 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

鉴于健康管理“以最少的医疗资源消耗、最高的卫生服务效率来尽可能改善人群健康水平”的宗旨, 对老年人群实施健康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 有助于帮助该群体更好地恢复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健康, 并节约经费开支, 有效降低医疗支出。

2009年发布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更加合理地运用了国家卫生资源, 提高了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 并且更好地改善了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2011年,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卫生部 (现国家卫生计生委) 组织专家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进行修订, 提出的11项内容中包括了老年人健康管理, 并将老年人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覆盖人群。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提出了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进行1次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项目, 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指导和干预等。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当中也有关于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相关要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5%以上, 老年人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目标人群覆盖率均达到30%以上。

1 老年人健康管理现状

老年人健康管理是将健康管理的范围和服务对象定位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 通过政府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政策或规定的实施, 以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为载体, 对老年人的健康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以及控制的过程。老年人健康管理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服务于老年人健康需求并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对老年人健康信息的搜集整理, 即老年人健康档案的建立, 制定老年人健康管理计划, 对老年人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和管理[2]。

1.1 老年人健康状况特点

主要表现为慢性病率高, 生活自理障碍和知识功能减退, 患病率升高, 这从长远来说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成为一些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吴学智[3]通过对昆明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调查发现, 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率较高, 并且与调查群体饮食习惯、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均相关。张志峰等[4]对武汉市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发现, 高血压患病率达43.9%。而张雷等[5], 陈军等[6], 在分别在河南、深圳进行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另外, 老年人骨质疏松情况日趋严重, 平均发病率达56%[7]。同时, 老年人行动迟缓、适应环境能力较弱, 在没有家人陪同的情况下, 更加需要特殊的医疗服务和便捷的服务。

1.2 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和利用水平低

健康行为学相关知识中,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 行为、认知和情感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形成动态的交互决定关系, 任何两个因素之间形成双向的行为模式。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管理的态度同样会受到个体认知、周围人是否了解相关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多项调查发现, 老年人群知识文化水平有限, 对于病情的自我判断常常有误, 极易受到社会上商业医药广告的误导导致严重后果[9];部分老年人尤其是处于山区和贫困地区的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理念不能接受, 整体意识较弱[8]。而老年人对卫生保健知识的需求以常见病知识为主, 服务需求主要是定期体检。

除知识认知、政策认知外, 社会认知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 即要让人们认识到采纳某种行为的益处有哪些, 并且充分认识到该行为值得被采纳。因此, 只有让老年人认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及具体好处, 才能有效开展相关工作。由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高, 同时这类人群获得卫生保健知识相对较多, 更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自我保健意识较强。此时, 如果他们能作为健康管理的传播者, 实际工作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关工作有待提高

目前, 我国的老年人健康管理在基本的服务理念以及服务内容上都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常表现在老年疾病的诊治、医护服务环境等方面[2]。老年人健康管理仍停留在生活方式管理和疾病管理, 尚未开展疫苗接种、骨质疏松预防、意外伤害和自救等健康指导[10]。同时, 老年人仍处于被动接受服务的状态, 自身健康保护意识较低。

老年人健康管理具有专业性, 并且强调控制过程, 具有预防与纠正同时进行以及健康检查跟进的特点。健康档案在此就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健康档案是一种详细记录老年人身体机能变化以及现存主要健康问题的记录,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的生活习惯、运动与饮食习惯、老年人慢性病史、健康教育与咨询史等等内容。

目前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健康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以社区为发展平台, 促进人们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是最为适宜和可行的。若要实现在费用较低的情况下得到优质的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就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关键作用。

社区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部分, 更需要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通过总结陈正英等[11]的调查结果, 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必须注重发展社区医疗保健队伍, 开展针对不同老年人的卫生健康教育和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指导, 以及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同时, 社会、家庭联动的措施也有助于提高健康管理工作的质量及效率。

1.4 正确认识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作用及效果

江莉莉等[12]对南京某社区600名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后发现, 管理组在健康“知信行”、体检相关指标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陈艳华等[13]在对重庆市某社区的100人开展为期一年的健康管理后, 研究人群生活习惯有明显改善, 糖尿病、高血压的控制取得一定成效。这一年期间主要的管理方法为:对研究组进行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咨询, 知道各项干预措施的实施, 特别是饮食、吸烟、饮酒、运动、服药等方面。

2 启示

2.1 积极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管理体系

老年人的健康源于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 应从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公共服务、心理干预等多方面对老年人进行综合干预, 医学治疗只是最后的一道防线。

2.1.1 政府和社会应明确职责

建立完善的老年人健康管理体系, 是提高我国老年人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政府和社会应该从健康经济学的战略高度, 尽可能扩大老年人“健康”预防的上游区域, 从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公共服务、心理干预和医疗资源管理多方面不断完善老年人健康管理体系, 科学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 其中宣传和实施老年人力量锻炼, 弥补体育运动环节的缺实, 不失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效率高、成本低的重要方面。

同时, 尝试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有效模式, 建立合作机制, 使政府、医疗机构、老年人自身以及社会组织等能够更好的调动积极性, 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 以促进我国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而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保障体系方面, 发达国家中, 除了医疗保险的使用, 健康管理组织还为老年人医疗费用支付机构提供一定的报酬, 减少他们的收费标准。因此, 如果能将健康管理纳入医保体系, 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推进老年人健康管理, 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2.1.2 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

前述内容可知, 我国已从社区入手逐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但相关工作的开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然而, 通过对国外现阶段电子档案实际应用情况的总结发现[14,15], 合理地使用电子健康档案可使公共卫生人员及临床医生为患者提供双向、互动的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和健康咨询等服务, 患者通过定期上报自主监测血糖、血压、心电图等生理数据, 使得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及时了解老年群体健康状况, 从而开展相应健康教育等健康指导工作。

在美国, 远程健康监测发展速度较快, 已有例如英特尔、通用汽车公司加入研发的卫生管理技术及方案, 目的是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身体状况或病情。而以英国、德国为首的欧盟五国也已出现一种“行动式健康管理”模式, 即用无线通讯技术与人体区域网络串联患者身上的感应器和促动器, 自动传送生理讯号, 做到疾病预防及疾病及时诊断。上述做法均值得改良借鉴。

我国可以采取多点实践的方法, 建立健康档案, 动态记录老年人身体机能变化以及现存主要健康问题, 例如记录老年人慢性病史、健康教育与咨询史等内容。同时, 可同步建立健康管理信息平台, 功能可覆盖网上查询健康档案、网上生活习惯调查和评估、网上随访干预指导及健康教育咨询等服务。

2.2 大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

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理论 (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提示我们, 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要能做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再监测-再干预…”, 即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运动过程。

因此, 共同参与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方向, 建立一个有助于健康的卫生保健系统成为现阶段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健康管理相关理论强调确认、评价和化解各个方面的健康危险因素, 包括不合理的卫生保健系统所产生的健康危险因素。并应建立以社区为主要导向的老年人健康教育和文化服务体系, 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医疗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前期的保健方面的工作。

社区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服务”原则, 为老年人提供管理完善和持久的、使老年人能享受适用、可获得的和负担得起的服务。除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传统目标外, 应将重点放在通过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维护和改善健康方面。例如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家庭病床等以家庭为基础的保健, 使老年人能就近就医。

社区护理中我国老年人保健的问题 第5篇

【摘要】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将抗问题、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用,展望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老年保健;社区护理;老年社区护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的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人口比例越来越来大。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伴随而来的需要服侍和护理的老年人人数逐年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势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护理,老年保健的社会化需要更多的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1]。

我国老年人健康问题以及社区护理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1.1 老年人健康问题:①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退行性变化越发明显,从而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有资料显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达82.2%,有64.0%患有多种慢性病,其中患1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66.7%。老年人有中约21.5%生活轻度不能自理,5.0%~7.0%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0%~5.0%完全不能自理[2]。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单位家庭予子女数减少,社会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的生活照顾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1亿多青壮年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就为,进一步减少了老年人保健的关照来源。③老年人身心疾病多发: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无用感,加上丧偶、退休、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下岗、缺乏照顾和交流等社会支持,使得老人身心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

1.2 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有。

1.2.1 慢性病管理及预防: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高、危害大,慢性病管理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社区护士经过慢性病知识的培训,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社区慢性病病人的生活、饮食,再配合健康教育和适宜的干预管理,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3]。自我保健意识,以病人自我管理的模式实施慢性病病人管理,提高慢性病的管理效果,降低患病率。

1.2.2 心理疾病的护理:老年人心理性疾病尤其是孤独感和抑郁症的发生率高、危害性大、识别率低,治疗率低,在我国社区还没有形成一套老年心理疾病的识别和干预体系。心理健康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护理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对社区护士做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老年人心理性疾病的支持性干预,以群体健康和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促进老人的心理健康。

1.2.3 健康档案管理:社区服务要求医护人员将社区老人健康状况的变化及时输入电脑做好记录,及时与社区医生联系沟通,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社区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能够得到连续性关照,充分发挥社区健康“六位一体”功能。

1.2.4 家庭康复护理:我国绝大多数老龄病人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更多病人带着残疾回家接受康复治疗。病人及其家属普遍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社区护士在康复团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培训后的社区护士可成为康复医生的助手,协助康复医生做好老人家庭康复治疗、指导和护理等工作。

我国老年社区护理模式展望

2.1 健康老龄化:随着老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老化和群体老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我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观点,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后,老年人能无疾而终,至少也会把需要照料的时间缩短。社区护理工作者,能够利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区老人,使老人健康生存,快乐生活,不断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

2.2 老年临终关怀:老年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为老年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卫生服务,社区护理是家庭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通过老年社区护理,能够为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对维护人的尊严起到积极作用。

2.3 老年康复护理工科: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康复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未来将会出现更多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内设多种服务项目。老年人选择的范围很广,使用功能上突出多元化、标准化,老人一旦入住即可根据专业人员评估和本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类型,享受全方位的护理。老年康复护理应包括老年人特别养护和老年康复保健,提供常规医疗、护理、养护服务以及预防性、治疗性和恢复性康复。

2.4 开设老年社区护理教育:为填补我国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空白,可通过继续教育,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老年社区护理理论学习和在拟成立的老年社区护理中心经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既成为具有老年社区护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老年社区护理工作能斩的骨干力量。同时,应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出一批较高水平,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老年社区护理专门人才,使我国的老年社区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

2.5 建立老年社区护理体系:①政府应将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虽然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是很高,国家能够投入的卫生保健资源还相当有限。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光制订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预防保健措施,将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纳入政府的卫生事业发展规划[5]。②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将老年社区护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或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以使护士在社区中发挥多元化角色的作用。可依情况设立一些老年社区护理中心作为试点,实施老年社区护理。在试点的基础上制订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规划,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中心的建立既可为老年社区护士提供实习基地,又可通过中心普及老年社区护理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制订出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小结

随着医疗服务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社区卫生服务以其方便、快捷、便宜的优势逐渐在医疗市场占有越来越重的份额,如何发展、壮大、推广社区卫生事业,赢得更大的市场,需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在老年人不断增加的我国,老年社区护理应抓住机遇,重新审视老年社区护理的市场定位,创造各种条件,利用资源拓宽社区护理的服务项目,不断推进老年保健的社区护理工作。我国的老年保健社区护理应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参考国际社区护士角色和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探索出适合于我国特点的老年保健社区护理道路,以便使社区护理工作在老年保健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雪荣,于普林.浅析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卫生保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5(6):24

[2] 钟华荪.广州城区老年人生活质理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14-316

[3] 袁鸿江.老年医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86-287

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与展望 第6篇

【关键词】老年社区护理;人口老龄化;目标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5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快速提升,导致人均寿命延长,这时我国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就成为重点。家庭核心重点也逐渐转向老年人,家庭养老资源严重不足,所以说有效开展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关注老年人问题,提高老年人健康质量才是重点。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通常所说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人口总数正在呈现一个不断上涨的趋势,国际上对人口老龄化的规定比例是10%,也就是说某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总数占该国家人口总数的10%,就被称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仍在持续上升,预计在2025年我国老年人人口总数将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0%左右。

2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这时人们对于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就开始逐渐增大,我国卫生部门根据我国医疗实际情况,早在1997年就开始在社区服务工作中进行了试点工作。而且随着这些年的发展,社区护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老年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护理,不仅有常见老年疾病,还有老年健康保健方面的各项举措,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很多年岁大的老年人移动不方便,社区护理人员采取上门护理、临终护理的方式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同时在社区内开展多种多样的护理宣传工作,社区护理人员挨家挨户建立健康档案,確保社区居民的健康普查,以方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此外,很多城市卫生部门对于老年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视,分别建立了养老院、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等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护理工作体系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的老年护理体系并不完善,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很多社区卫生资源短缺,社区护士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常运行,卫生体系不健全,为老年人所提供的护理服务不切合实际,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极大地限制了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老年人正处于一个生理机能和社会功能迅速下滑的人口群体,这时他们对于医疗服务需求比普通人更加强烈。尤其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移动都不方便,这时就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上门服务,为老年人做健康护理工作,让老年人能够感受到自己受重视,满足其强烈的护理需求,但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十分紧张,根本没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去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3对策

3.1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

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工程体系,社区护理根源不仅要掌握疾病护理知识,还要掌握看护知识、心理知识、康复保健知识等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接待的病人也许会存在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甚至会有残疾人,这些都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开展带来极大的阻碍。社区护理人员要加强对预防保健工作的宣传,鼓励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定期检查身体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早治疗。同时社区护理人员的服务目的和服务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要走出医院,深入社区,走进病人家庭,形成完善、正规的老年护理体系。

3.2 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增多,也要加强对专业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与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必须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在职培训;其次是要挖掘专业护理人才,采用多渠道培养模式;最后要获得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对老年护理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更为全面、专业的护理知识,提高我国老年护理队伍的综合实力。

3.3 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

(1)注意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体,在护理目标上也有所不同,老年护理不仅注重的是疾病护理,更多时候是对老年人健康状态的维持,避免老年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目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说老年人在这个阶段必须要加强对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老年人的健康生活。

(2)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康复

老年人由于年龄问题,在晚年出现残疾率的机率要远远高于年轻人,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如果早期没有提起重视,到晚年也许就会导致高致残性,从而导致老年人无法生活自理。所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应该放在老年人的功能康复方面,鼓励老年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机体机能,延缓衰老的速度,减少再住院率。

(3)心理保健是老年护理的重要部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老年人的护理工作不仅要针对疾病护理,也要针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在对老年人的护理治疗过程中可以依靠社会及家庭的力量去开导老年人,可以通过谈话及聊天的方式进行护理,要让老年人能够体会到亲人和朋友的关怀,要以一颗正常的心态接受护理治疗,确保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充裕。

(4)照料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护理方面与普通人护理存在很大的差别,老年人到了晚年身体各项生理机能都开始衰退,很多老年人由于轻微疾病就会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所以说对老年人的照料看护工作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郑翠红, 姜小鹰, 肖惠敏.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 莆田学院学报, 2005, 12(1): 33-35.

[2]颜君, 何红. 广州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与生活状况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6): 723-736.

[3]李迎春, 胡传来, 陶兴永等. 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及卫生服务需求现况调查. 实用全科医学, 2005, 3(1): 61-62.

我国老年人健康教育 第7篇

1 文献检索与筛选

1.1 检索策略和资料来源

检索工作由本创新创业小组两名成员负责,主要检索了三大中文数据库,分别是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检索式为(社会工作or社会组织or非政府组织or非营利组织or第三部门or志愿者组织or慈善组织)and(老人or老年人or老龄)。英文数据库有PubMed数据库,检索式为(social work OR social intervention OR NGO OR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and (old OR older OR elderly OR aged OR senior)。检索时间截止到2015年12 月30 日。 研究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1.2 文献删除标准

检索到的文献按以下标准进行删除:①未对中国老年人群进行单独报道;②社会工作仅作为对策或建议中的内容出现,未说明如何介入。

1.3 资料提取与分析

由两名小组成员使用参考文献管理工具Noteex-press2.0,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当结果有出入时,提交课题组讨论决定。

文献筛选结束后,由两名小组成员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根据研究方案中指定的数据提取表独立地摘录纳入文献的信息,缺少信息及时添加并提取,存在的分歧由课题组讨论决定。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本研究共检索到文献926篇,其中中文文献926篇(100%)。经筛选,纳入分析的文献有92篇,其中中文文献92篇(100%),英文文献0篇(0%)。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2.2 文献的时间分布

图2显示,陈福侠和张福娟首次于2007年在“残疾老人社区危机干预的个案特征”文章中提及老年人健康领域的社会工作介入[5]。此后,我国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总体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到2015年呈现陡然增长的趋势。

2.3 纳入分析文献期刊分布及基金资助

纳入分析的92 篇文献中,期刊文献57 篇(62.0%),学位论文35篇(38.0%);表1显示,核心期刊5篇(8.8%),统计源期刊1篇(1.8%)。纳入分析的文献中,72 篇(78.3%)文献没有基金支持,14 篇(15.2%)文献获得省级以上基金支持。

纳入分析的92篇期刊文献合计发表在44种杂志上,其中发表2篇以上的有7种,以《社会工作》和《商》期刊为最多(5篇),详见表2。

2.4 纳入文献第一作者单位及省份分布

92篇文献的第一作者单位按照性质分为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单位,89篇文献均来自高校(96.7%)。

表3显示,第一作者所在省份发表文章超过3篇的有12个省(包括直辖市),其中最多的是吉林省(13篇)。

2.5 纳入文献类型及研究方法

纳入分析的92 篇文献中实证研究的文献14 篇(15.2%),个案研究的文献10篇(10.9%)。观点性文章、理论研究或综述类文章的文献68篇(73.9%)。所纳入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为个案法[5]。

2.6 研究对象

纳入文献中涉及城市老人的文献数量为40 篇(43.5%),农村老人的文献数量为21篇(22.8%),未提及所在地区的文献数量为31篇(33.7%);18篇文献研究养老机构老人(19.6%),57 篇研究社区老人(62.0%)。

2.7 研究主题

纳入的文献主题按照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来划分[7],仅涉及心理健康的29篇(31.5%),仅涉及社会参与的有12篇(13.0%);同时涉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有21篇(22.8%),同时涉及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的有17篇(18.5%),同时涉及身体健康和社会参与的有3篇(3.3%)。

3 讨论及建议

3.1 社会工作研究处于不断摸索前进的阶段

2007年以后,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社会工作、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在满足民生需求和维系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8]。从2007年陈福侠、张福娟发表的“残疾老人社区危机干预的个案特征”开始,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老年人健康领域的研究一直呈缓慢增长趋势;直到2015 年开始出现急剧增长的趋势,说明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日益重视老年健康领域社会工作的重要性。2015年前后,国家民政部研究出台两项政策《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以及修订了 《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规定》有关[9]。这些政策着力破解制约专业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也为开展社会工作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 总体上,我国的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健康领域的研究还处于不断摸索前进的阶段,专业化和职业化将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

3.2 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结果显示,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发文数量较少(10.6%),文献主要发表在 《社会工作》和《商》期刊。绝大多数文献无基金支持,国家级基金支持数量少(7.6%)。纳入文献绝大多数是观点性、理论性或综述性文章(73.9%),实证性研究和典型案例研究较少。文献来自高校所占比例非常高(96.7%),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其他单位研究较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社会工作介入健康领域的研究质量有待提高,国家资助的力度需要加强。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着力加强对老年人社会参与领域的研究[10]。

3.3 研究地区分布差异大

数据显示,地区分布总体呈现不平衡状态。发表文章超过3篇的有12个省(包括直辖市),其中最多的是吉林省(13篇)。第一作者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社会工作起步较早的北京、上海、广东发表文献数量反而较少。经济发达地区应加强对老年人健康领域的社会工作研究。结果显示,城乡研究差距大,研究对象中城市老人占43.5%,农村老人占22.8%。因此,应对农村老人健康领域的社会工作介入加大投入与研究。

3.4 研究主题及社会工作介入路径

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所占比例较高,而对身体健康(26.1%)和社会参与的探讨(16.3%)较少。心理健康方面的社会工作主要是精神慰藉,如:老年人的孤独、寂寞和无力感等内容[11],对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的重症精神性疾患几乎没有提及。老年人最为关心的是自身健康问题。健康问题较为复杂,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12],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一定医学相关专业知识,将社会工作的方法:个案法、小组法、社区工作法融会贯通地应用在各个健康领域,不断探索出新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朱硕.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抑郁症问题研究---以石家庄市X社区为例[D].沈阳:辽宁大学,2015.

[2]蒲瑶琼,卢明威,陈东仿.重庆市南岸区智慧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126.

[3]李飞虎,邬红霞.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的路径探究---以万州E福利院为例[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5,15(2):9-13.

[4]邓琪,刘霞.论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城市空巢老人社会工作介入---基于山东省平度市A社区的调查[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5(11):47-52.

[5]陈福侠,张福娟.残疾老人社区危机干预的个案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239-3241.

[6]周为.个案管理在城市残疾老年人中的应用研究---以广州市荔湾区CH街道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5.

[7]张轲.农村老年人生活问题探析及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以河南省楼张村为例[J].世纪桥,2015(5):85-86.

[8]张河川,李如春,郭良骥,等.老年健康照顾需求评估与个案管理---基于昆明市实证调查[J].社会工作,2009(22):58-61.

[9]刘继同.中国社会工作15年的发展轨迹[J].中国社会工作,1995(2):1-6.

[10]王金元.社会工作与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服务---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12):20-22.

[11]华夏.养老机构中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南京市X养老院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我国老年人健康教育 第8篇

一、农村老年教育开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老年教育开展情况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相关制度和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思路比较单一,形式的单调性影响着老年教育的质量并且制约着老年教学工作的开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模式比较单一,形式不够多元。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的额老年教育开展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社区开展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使广大的老年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了采取学校的形式,开展老年大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设置老年课堂,创办老年学校,从而发展老年教育。一些地区的老年教育实践也表明,规范的老年大学,集中时间在固定场所进行授课学习,按照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健康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会极大地促进老年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继续提高,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但是就农村地区而言,长期以来,农村的经济、文化、政治、思想道德的发展的特殊性,要求其农村老年教育的开展必须要以地区的发展实际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老年人的自身特点,开展老年教育。由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学习环境、传统风俗、文化素质等比较落后,致使单纯开展老年学校,并不能很好地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也难以吸引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兴趣。只有创新教育模式,联系当地实际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老年教育形式,实现形式的多元化,才能真正提高农村老年生活的质量。所以,模式单一、形式不够多元制约着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相关人员要多加研究与探索。

2.相关条件不够完善。

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阶段,老年教育只有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条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才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农村老年生活的质量,才能真正实现老年教育的目标。但是反观当前的农村老年教育,由于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再加上农村地区经济本身落后于城镇,老年人的学习意识、文化素养比教落后,相关教育设施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的健身场地分布不广、老年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相关老年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职业素养比较低下,教育体系、管理体系、教育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影响着农村地区老年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体系的落后与不完善,使农村老年教育活动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活动没有分层次进行,教育渠道单一,相关老年教育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管理职责没有落实到人,经费不够充足,办学条件比较艰苦等,导致农村老年人的教育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影响着农村地区的文化数值、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给创建学习型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老年教育的创新意识缺乏。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比如观念创新,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走向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对于农村地区老年教育而言,创新更是关乎着当前农村社会的发展方向、发展成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的数量占到全国总人数的一大半,只有提高了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观念,注重对农村地区的老年教育的投入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然而当前我国的老年教育观比较落后,老年教育创新意识比较缺乏。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农村老年教育上思维不够拓展。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注重对理论的研究与完善,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在教育观念上要继承并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城镇的老年人可能是从学生阶段过来的,但是农村老年人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更多的学校教育,对学校学习的适应性明显比较差,并且与学生在年龄、修养、学习能力、文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农村老年学校的开展是不是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答案并不肯定,只有加强理论研究,拓展思维,结合外地的先进经验,形成自身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模式,才能指导好农村老年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农村老年教育形式的多元化的相关举措及其具体应用

1.拓展思路,创新老年教育模式。

老年教育作为社会新兴的一门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有积极拓展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才能丰富老年教育与管理体系,落实好“授其所需,教其所益”的老年教育目标。所谓的“授其所需”,意思就是在老年教育活动中按照老年人的生活需要、精神需求、个人爱好,进行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学工作。比如,有的老年人对于运动健身比较感兴趣,喜欢下围棋,相关学校管理机构就可以安排围棋课,专门给老年人教授关于围棋的理论知识,也可以给围棋爱好者们创造一个探讨、切磋的平台,娱乐老年人的生活。有的老年人爱好扭秧歌,老年教育管理机构就可以请一些专业的舞蹈教师进行扭秧歌动作、舞姿的专业指导,定期在固定的练习场所进行动作训练和纠正,充实农村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而“教其所益”,是指对于老年人有益的活动可以集体的开展,比如,给老年人介绍一些养生方面的知识,怎样预防疾病,怎样处理突发疾病,还可以进行健康饮食指导,给老年人灌输一个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此外,也可以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农村老年人学习科学、崇尚科学,抵制农村迷信活动,切实提高科学素养。在这样一个原则指导下,相关人员要拓展思路,实现教学形式多元化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 创新思路,摒弃单一的老年教育发展观。农村地区老年教育的创办受到社会教育的局限,大多数以创办学校为其发展形式,其实学校教育并不一定是农村老年教育的最佳形式,相关机构要改变这一落后观念,树立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观念。 (2)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把多元化教育形式融入到当地淳朴的人情风俗中去。通过多媒体等设备向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展示祖国发展的巨大变化,展示党的重大成就,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通过开展科学知识讲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解党的各项政策,拥护党的领导,进一步稳定农村社会,这样就改变了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 (3) 可以开展网络教学,搭建农村老年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实行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促使教学形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建立健全农村老年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

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是深化老年教育研究与改革,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加强全民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举措。做好农村老年教育工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高素质人建设工作。而建立健全农村老年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是进行农村老年教育活动的一项制度保障。 (1) 在发展理念上,要紧跟时代需求。发展理念是开展老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思想,紧跟时代需求,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建立农村老年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机制,是保证农村老年教育顺利开展的第一步。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发展老年教育的经费比较充足,老年教育的办学基础才能够稳固。相关政府机构要以时代的发展要求为发展理念,认识到农村开展老年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从而注重制度的创新以及经济的发展,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经济发展为制度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而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将会极大地巩固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 农村老年教育要纳入乡镇的管理体系中来,只有理顺体系,加强制度管理,才能保证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切实利益。各级政府、党委要时刻把老年教育工作放在“乡风文明”的首位,不断完善老年教育机制,把相关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人员,实行问责制,加强对农村老年教育的规划与指导,推动老年教育工作稳定健康的开展。

3.完善相关教学设施,优化教学条件。

农村老年教育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是惠及老年人生活和生命的一项举措,关系着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而完善相关教学设施、优化农村的老年教学条件,是开展农村老年教育活动的基础。 (1)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老年教育的资金投入。充足的教育资金,是完善教学设施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创办老年教育时,要拓展融资渠道,打通政府、社会、村民这三条主要通道,通过政府支出、社会各界的赞助、村民的支持等资金来源完善农村的教学设施,拓展教学场地,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稳定的学习场所,同时接受学校教育的经验,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等,创设多媒体教室,为网络教学像远程教学、多媒体的实现提供可能,还要引进多种体育器材,给农村老年人的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提供方便。 (2) 注重教师技能的训练。在教师上岗之前,教育管理机构要安排培训班,对教师的教学手段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创新。比如,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开展讨论学习、活动学习、讲座学习、个别辅导等多种学习方式,课程安排要有目的化、科学化,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健身与保健、音乐、舞蹈、书法、手工艺、科学知识等,在这些方面加强相关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学形式的培养与创新。

摘要:老年教育是当前社会新兴起的一门学科, 是党和国家关注民生、保证老年人受教育权实现的一项关键性举措,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 提高农村老年教育的质量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而拓展思路、创新老年教育模式, 建立健全农村老年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 完善相关教学设施、优化教学条件三种方案有利于实现农村老年教育的多元化。

关键词:农村,老年教育,形式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陆学艺.论正确处理统包关系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J].学术论坛, 1982, (4) .

[2]许吉友.老年教育的逻辑定位思考[C]//老年学论文集——福建省首次老龄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选.1995.

我国老年人健康教育 第9篇

第一,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 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和人们的经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迁。与此同时, 市场经济当中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不断影响着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的进程。因此,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是在研究分析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影响等基础上开展的, 是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第二, 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引。在多元价值观共存的情况下, 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是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等精神指导下进行的, 保证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的社会主义轨道和科学发展的方向。

第三, 各种资源的大力支持。由于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的实施是全社会都应参与到其中的一件大事, 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特别是在教育的实践方面更需要得到社会资源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当前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早已摆脱了以前单纯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灌输的那种教育形式, 将教育的课堂延伸到了家庭、社区和社会等多个角落, 这势必需要得到各种资源来配合教育的进程。

此外, 当前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的基本经验也表现在“教育力量的多元化——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教育手段的科学合理化——避免单一、呆板的灌输方法”[1]等等。

当然, 由于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的力度,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不可否认的是,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既有表现出深层次的、历史性的方面, 也有与外来文化相互纠结表面性的方面, 既与教育观念有关, 也与各方面的现实利益及社会影响等各种因素有关。

一、智育中心论, 片面追求升学率

长期以来,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 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就是“智育中心论”,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 往往关注的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 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 其他的都无所谓”“社会公德应该是大人们的事情, 孩子们还小, 用不着花太多‘宝贵的学习时间’专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而“学习好”也成了家长、学校和社会普遍对学生最有意义、最富有价值的期望和要求:一方面, 家庭把孩子上重点学校作为唯一目标, 忽视了家庭作为孩子公德教育的第一阵地的重要作用。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压力下, 父母们千方百计都要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 认为这些将=最好的工作=最好的生活。因此, 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想方设法, 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些所谓的“最好的学校”, 一心想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另一方面, 学校一切以升学率为中心的片面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校应该在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中所担负的主要责任。在以升学率为中心的重重压力下, 学校只有将课堂和课后的时间绝大部分让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最后, 社会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 表现在: (1) 教育领导机关以升学率排学校名次, 与各种资源的分配挂勾, 而这往往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前途; (2) 百姓把升学率作为择校的客观标准, 生源的多寡、优劣决定了学校对学生选择余地的多少, 而这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 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前途。因此, “在知识本位制度化教育的压力下, 学生的学校生活被异化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生活, 过多强调了与智育相关方面而忽视了更丰富的德性内涵。”[2]因此, 我们当前的教育目标上存在着的偏颇、教育观念上存在着的扭曲使得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失衡。

二、教育内容贫乏、脱节, 忽视实践教育

长期以来, 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虽然都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其中也包含相当多的社会公德教育内容, 但从效果上来看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 第一, 教育的内容还比较贫乏, 教学方法还比较成旧。单从课程的设置来看, 以四川省成都市中小学为例, 从小学到高中阶段仅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 而日本在这方面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 从德育课程来看, 日本学校德育课程包括公民科、伦理科、社会科、修身科、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方面”。[3]第二, 教育内容与未成年人身心特点脱节。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育内容与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相脱节, 常常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小学讲共产主义理论, 中学讲道德教育, 大学讲社会公德”的倒置失衡状况, 学生感到思想教育课程虚无缥缈, 脱离实际, 枯燥乏味, “未成年人从小在课堂上没有学到作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应遵循的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 却要死记硬背那些高度理想化的、超凡入圣的道德信条, 而一个人总是难以恪守那些未经其思考和内化的道德理念并践履这些道德准则。”[4]另一方面, 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过程中, 往往缺乏创意, 大多流于说教形式而缺乏实践教育。虽然社会公德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 形成了相关的理论体系和内容, 需要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 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有限, 要让他们全部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实践教育可以脱离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教条, 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亲身体验,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的手段。但遗憾的是, 我们当前的公德教育往往忽视了实践这一重要教育形式,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 大多数学校不愿将所谓“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学生的课外实践上, 而采取课堂教育, 既节省时间又能省去很多安全之类的麻烦;另一方面,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 将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主要寄希望于学校, 能够亲自带领孩子参加社会公德实践的家长寥寥无几。殊不知,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实践教育应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 在这方面的缺失往往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特别是从社会公德教育的结果来看, 往往出现学生口头上说得头头是道, 而行动上还是我行我素, 以自我为中心, 漠视社会公德。

三、缺乏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成员“道德失范”影响严重

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正走向现代化。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 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甚至影响到了未成年人一代。这些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对当前的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环境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和挑战, 而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的开展和效果与社会环境高度相关。“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程来看, 一个国家处在现代化最激烈的阶段, 往往会导致人们价值失落, 道德错位, 行为规范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无序。”[5]另外, 社会成员“道德失范”严重影响了良好社会教育环境的形成。所谓“失范”是指“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6]而“道德失范” (disorder moral) 是“指在社会生活中, 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 或者缺少有效性, 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7]“道德失范”作为整个社会都存在的现象, 表现出这些特征:一是社会公共领域漠然麻木心态的滋长;二是社会公共领域的美丑、荣辱观的颠倒;三是社会公德“知”与“行”上的悖离。[8]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市场经济还未成熟的情况下, 容易导致拜金、功利、个人主义滋长, 良心、义务、责任相对立, 淡化全局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 从而导致社会公德缺失。社会成员“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 直接或间接对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的进程造成阻碍, 也弱化了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的效果。

四、家庭德育教育缺位

家庭作为人生学习的第一课堂,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作用, 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认为:“一个家庭的知识文化、道德观念、审美情趣、邻里关系、亲属关系、生活方式、行为习俗、父母示范等因索, 对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健全人格形成与否, 有着重要的基础的作用。”“绝大多数儿童的一些道德品质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许多道德品质是反射性的和习惯性的。”[9]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的知识文化修养水平、道德观念、业余爱好以及亲属邻里关系等因素都会对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健全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现实中, 出现了许多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而造成了孩子从小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意识的问题。一方面, 现在的绝大多数孩子在家中要么是独生子要么是独生女, 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因而出现了很多“溺爱型”的家庭, 对孩子过分宠爱, 失掉道德的理性教育和训练。另一方面, 也有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压力大、时间紧, 将子女的教育完全寄希望于学校, 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另外, 还有一些孩子的父母自身缺乏公德意识, 无形中为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这也是家庭教育不当的一种表现。

当然,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除了以上问题存在而外, 还存在着其它问题, 如德育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学校上级管理部门, 学校所拥有的管理权非常有限;缺乏严密的德育管理体制, 特别是缺乏行政和法律等强力手段;缺乏专门德育指导机构;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德育缺乏紧密联系;还未形成德育科学合理的评介体系等。

总之, 由于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 如需解决还存在的诸多问题,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形成“合力”, 才能真正达到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的目标。

摘要:现阶段,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 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从整体上来看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要充分把握当前良好的发展契机, 在多元价值观共存的情形下, 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提高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经验,问题

参考文献

[1]席彩云.当代社会公德教育研究[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

[2]屈陆、刘晓英、冯文全.制度和生活:学校德育实效的根本[J].教育学, 2005, (10) :64.

[3]晋宽.中、日、美三国道德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5, (10) :55.

[4]陈正良.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5.

[5]秦宣.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科学版) , 2002, (29) :113-116.

[6]杰克.D.道格拉斯等:《越轨社会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第53页.

[7]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年版, 第22页.

[8]席彩云:《当代社会公德教育研究》,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第11页、第70页.

我国老年人健康教育 第10篇

一、家庭亲职教育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群体日趋庞大。据人民法院的信息显示, 每年判处未成年犯罪人数平均在7万人左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调研分析结果显示, 自2008年以来, 北京市各级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共判处未成年被告人4200余人, 约占全部罪犯总数的6%。其中,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420余人, 约占未成年被告人总数的10%;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3700余人, 约占未成年被告人总数的90%。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研究均表明14至18岁年龄段案率上升较快, 平均犯罪年龄越来越小,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已由80年代初的14、15岁提前到13岁以下, 而且犯罪手段日趋暴力和成人化。

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因素十分复杂, 综合了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各个方面, 然而从我们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数据分析来看,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因素。

国内学者陈伙平等人在关于“福建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控制对策研究”的项目成果中分析指出:父母文化素质低下或品行不良, 将导致“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不能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 选择正确的教育态度, 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从而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 限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指导者和监督者能力的正确发挥;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也会导致未成年人出现问题行为。比如当孩子出现过失行为时父母对孩子采取“训斥”和“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原因, 其人数几乎“占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总人数的一半”, “包办型”、“严厉型”和“冷漠型”等不当教养方式也是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诱因;家庭结构不完整也常常影响家庭教育功能正常发挥, 造成青少年心理扭曲, “性格变异, 出现品行问题”;家庭成员关系紧张, 尤其是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紧张, 也会诱导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总而言之, 家庭教育缺失易导致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个性, 潜伏着使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通过对我国父母实施家庭亲职教育, 可以提升家长素质, 帮助家长树立和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理性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丰富知识层次, 从而使家长运用正当的教养方式引导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开展现状

自20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倡导亲职教育以来, 亲职教育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亲职教育是对父母 (准父母) 进行的协助其获得称职父母角色的经验的专门化教育, 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 美国称之为“父母教育”, 俄罗斯称为“家长教育”, 台湾学者称为“亲职教育”。为推进亲职教育, 德国设立母亲学校、双亲学校、夫妇研习会, 日本设立亲子剧场、公民馆, 美国设双亲研习机构、研制“父母行为量表”来测量父母的亲职教育水平等手段和方法。

目前, 我国内地亲职教育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盖笑松、王海英两位学者对当前中国城市亲职教育开展情况总结出几个特点:一是家长接受培训总量严重不足。调查数据显示, 接受调查的父母几乎有一半有“从孩子出生到现在从未参加过任何关于家庭教育知识的讲座培训”, “所有接受调查的家长参加讲座的平均次数只有2.42次, 平均到每人每年还不足0.5次, 只有18.5%左右的家长能接近每年1次的频率。”二是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尚未形成。虽然从1981年我国就开始兴办家长学校, 而且将之作为亲职教育实施的主体, 但开展的总体情况并不理想。家长学校数量少、缺乏系统科学的教材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式简单化一、师资配备不固定、检查管理和评估环节不完善等导致我国大部分家长学校未能有效发挥家长学校的效能, 处于名存实亡尴尬境地。三是电视和图书是目前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来源, 但存在获取教育知识随机性和缺乏系统性。四是家长的亲职教育兴趣需要引导。目前我国大陆父母主要关注针对孩子智力潜能、身体健康和学习等培训内容, 而忽视对孩子性格和社会性方面的培养内容。

我国亲职教育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还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对亲职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 缺乏一整套成熟有效地运行机制来提升亲职教育实效, 从而达到间接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目的。

三、我国家庭亲职教育推进策略探析

成功的亲职教育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展开协同合作。

1、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经验, 将家庭亲职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 这是政府不应推卸的重大社会责任。我国家庭亲职教育氛围不浓厚的一个原因是, 我国大部分家长还秉持“生而知之”的陈旧教育理念, 对当今新的社会发展潮流 (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互联网不健康价值理念、离异家庭增多、独生子女“溺爱症”等) 冲击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呈现的新特点考虑不足, 因而未能在家庭教育方式上做出相应改变。这就需要政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经验, 将家庭亲职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 建立家庭亲职教育制度, 通过设立专门的家庭亲职教育的财政基金和国家机构, 制定国家家庭亲职教育长远发展规划, 对亲职教育的推广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

2、公益组织和社会媒体应根据社会发展要求, 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亲职教育, 为我国家庭提供专门的多样化亲职教育服务。政府应鼓励各种公益组织开展多样化的亲职教育服务, 为我国家长提供科学指导和咨询, 可就不同家庭提供“私人定制”服务。比如普通家庭和不良家庭, 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等。社会媒体应对前沿的亲职教育理念和案例进行报道, 提倡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 营造良好的亲职教育氛围, 以引起广大家长的注意和重视, 并采取实际行动参与到各类亲职教育活动中去, 为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而做出应有努力。

3、各类学校尤其是大学应重视并开设“家庭亲职教育”课堂, 或聘请法学、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定期走进学校和社区开展讲座, 对青年夫妇在做父母之前进行培训, 切实提高父母在养育后代方面的能力, 强化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责任意识。

4、家庭方面, 父母应积极参加各类亲职教育培训, 树立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观念, 和未成年子女保持平等、经常的沟通和交流, 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发展状态, 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做好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伙平, 范秋凤.福建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家庭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6) .

我国老年人健康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老年人身体锻炼 医疗支出 回归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

0 引言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多,老龄化问题成为社会焦点,老年人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给我国的医疗保障政策制定带来巨大挑战。而老年人通过体育锻炼获得的健身效果具有明显的外溢性,可以大大缓解政府的医疗开支压力。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老年人身体锻炼的情况、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情况以及二者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缓解政府面临的医疗保障压力,同时有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1 文献综述

李文川在《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中指出,上海市老年人平均医疗支出为1062元/年,经过体育锻炼后年均医疗支出为625元/年,锻炼前后医疗费用平均降低437元/年;并提出每周锻炼5次,每次60分钟以上对降低医疗费用效果最佳。Ⅱ型糖尿病患者在经过运动干预实验后,保健品费用及直接医疗费均用有显著性降低。国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医疗费用与身体锻炼有明显关系。Wang F,Mcdonald T,和Reffitt B在《BMI,physical activity,an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costs among medicare retirees》中对42520名(男性占62.5%)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身体锻炼量与医疗费一年追踪调查发现,运动量仅为0次/周的老年人医疗费比例远高于运动量4次/周以上人群。

2 CHARLS数据及分析框架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调查对象是中国45岁以上中老年人,调查方式是问卷调查。CHARLS 基线调查覆盖了全国150个县、区的450个村、居的10257户家庭的17708个个人。去除数据库中59岁及以下、未填写医疗费用、未填写锻炼情况和收入情况的个人,本文保留了7545个60岁以上老年人的ID、年龄、性别、收入、医疗支出和锻炼情况信息,建立数据库,使用stata12.0软件,运用回归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3 中国老年人身体锻炼情况对医疗支出的影响分析

3.1 身体锻炼情况分级

将数据库中的个人身体锻炼情况根据运动强度、运动量及运动时间分为4级。1级身体锻炼量的标准为每周1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高强度体力活动或每周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或每周5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走路;2级身体锻炼量的标准为每周3次以下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或每周4-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普通步行;3级身体锻炼量的标准为每周3次以下每次不少于30分钟普通步行;4级身体锻炼量为不进行任何身体锻炼。

3.2 老年人身体锻炼量级与性别、年龄、收入关系

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在身体锻炼量级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对老年人体育锻炼量级的选择有影响,但影响并不大。不同身体锻炼量组的老年人之间平均年收入情况有差别,其中2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平均年收入最小,为5492.57元,4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平均收入最高,为12213.37元。

3.3 老年人医疗支出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关系

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月平均医疗支出421.15元。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741>0.05)。在不同年龄之间,老年人医疗支出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7<0.05),随着年龄增大医疗费用逐渐上升,其中90岁以上老年人支出最高为851.96元。不同学历的老年人医疗支出具有显著性关系(P=0.000<0.01),受教育程度越高,医疗支出越高。

3.4 我国老年人身体锻炼对医疗支出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4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为基准组,将老年人月医疗支出health_expenses作为被解释变量,各级身体锻炼量作为解释变量,前面分析的其他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建立计量模型方程:

health_expensei=β0+δ1·activity1i+δ2·activity2i+δ3·activity3i+β1·female+β2·agei+β3·schoolingi+β4·totalincomei+μi

其中,下标i表示个人,μ为随机扰动项。log(health_expensei)是被解释变量,用来反映医疗支出,由第i个人的月医疗支出的对数表示;activity1i、activity2i和activity3i是解释变量,用来表示第i个人的身体锻炼情况,当第k个人的身体锻炼量为1级时,activity1k=1,activity2k和activity3k都为0;femalei、agei、schoolingi和totalincomei是控制变量,用于控制影响医疗支出的其它因素,分别表示第i个人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和年收入。

我们可以得到估计方程:

health_expenture=-12.29-96.21·activity1i-176.95·

(37.68)(87.73) (79.41)

activity2i+17.94·activity3i+69.13·female+5.48·agei+14.43·

(220.29) (96.32) (6.78)

schoolingi+0.012·totalincomei+μiendprint

(13.57) (0.004)

由回归方程和回归分析可知,当控制年龄、受教育程度、年收入不变时,不同身体锻炼量级之间的老年人医疗支出之间差别很大。进行2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的月医药费最小,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基准组减少了361.86元,进行1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月医药费用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老年人减少了206.79元。这说明老年人进行适度身体锻炼可以减少医疗支出。回归的拟合优度为0.244,比较不理想,因此考虑单因素方差分析。

3.5 老年人医疗支出与身体锻炼情况关系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完全随机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的统计方法,其统计推断是推断各样本所代表的各总体均数是否相等。

对不同的锻炼情况的组间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进行2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的平均医疗支出仍然最小,为343.54元/月,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老年人平均医疗支出减少了189.4元/月;进行1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老年人减少了96.36元/月。进行3级锻炼量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最高,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老年人增加了31.31元/月。这个结果与常识不符。原因可能是因为部分老人由于生病医疗费用增加后才意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但由于身体条件限制不能进行激烈运动,所以身体锻炼量集中在3级,使得3级锻炼量的老年人医疗支出反而高于4级锻炼量。单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为0.0061,说明不同锻炼量级间的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差异显著。

4 结论与建议

我国老年人参与身体锻炼的积极性并不高,有66%的老年人没有参与到身体锻炼中去;年龄和收入对老年人参加身体锻炼情况都有影响。随着年龄和收入增大,老年人参与身体锻炼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我国老年人平均医疗支出为451.33元/月,年龄、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医疗支出的额度越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显著小于不参加身体锻炼的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医疗支出的组间比较发现,维持较高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的身体锻炼能够很好地抑制医疗费增长。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锻炼。

参考文献:

[1]靳英华.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06.

[2]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

[3]张江英.老年人身体锻炼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刘思言(1992-),女,河南安阳人,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专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VVER)经济学专业(双学士学位项目)。endprint

(13.57) (0.004)

由回归方程和回归分析可知,当控制年龄、受教育程度、年收入不变时,不同身体锻炼量级之间的老年人医疗支出之间差别很大。进行2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的月医药费最小,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基准组减少了361.86元,进行1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月医药费用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老年人减少了206.79元。这说明老年人进行适度身体锻炼可以减少医疗支出。回归的拟合优度为0.244,比较不理想,因此考虑单因素方差分析。

3.5 老年人医疗支出与身体锻炼情况关系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完全随机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的统计方法,其统计推断是推断各样本所代表的各总体均数是否相等。

对不同的锻炼情况的组间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进行2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的平均医疗支出仍然最小,为343.54元/月,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老年人平均医疗支出减少了189.4元/月;进行1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老年人减少了96.36元/月。进行3级锻炼量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最高,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老年人增加了31.31元/月。这个结果与常识不符。原因可能是因为部分老人由于生病医疗费用增加后才意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但由于身体条件限制不能进行激烈运动,所以身体锻炼量集中在3级,使得3级锻炼量的老年人医疗支出反而高于4级锻炼量。单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为0.0061,说明不同锻炼量级间的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差异显著。

4 结论与建议

我国老年人参与身体锻炼的积极性并不高,有66%的老年人没有参与到身体锻炼中去;年龄和收入对老年人参加身体锻炼情况都有影响。随着年龄和收入增大,老年人参与身体锻炼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我国老年人平均医疗支出为451.33元/月,年龄、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医疗支出的额度越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显著小于不参加身体锻炼的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医疗支出的组间比较发现,维持较高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的身体锻炼能够很好地抑制医疗费增长。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锻炼。

参考文献:

[1]靳英华.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06.

[2]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

[3]张江英.老年人身体锻炼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刘思言(1992-),女,河南安阳人,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专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VVER)经济学专业(双学士学位项目)。endprint

(13.57) (0.004)

由回归方程和回归分析可知,当控制年龄、受教育程度、年收入不变时,不同身体锻炼量级之间的老年人医疗支出之间差别很大。进行2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的月医药费最小,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基准组减少了361.86元,进行1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月医药费用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老年人减少了206.79元。这说明老年人进行适度身体锻炼可以减少医疗支出。回归的拟合优度为0.244,比较不理想,因此考虑单因素方差分析。

3.5 老年人医疗支出与身体锻炼情况关系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完全随机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的统计方法,其统计推断是推断各样本所代表的各总体均数是否相等。

对不同的锻炼情况的组间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进行2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的平均医疗支出仍然最小,为343.54元/月,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老年人平均医疗支出减少了189.4元/月;进行1级身体锻炼量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老年人减少了96.36元/月。进行3级锻炼量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最高,比不进行身体锻炼的老年人增加了31.31元/月。这个结果与常识不符。原因可能是因为部分老人由于生病医疗费用增加后才意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但由于身体条件限制不能进行激烈运动,所以身体锻炼量集中在3级,使得3级锻炼量的老年人医疗支出反而高于4级锻炼量。单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为0.0061,说明不同锻炼量级间的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差异显著。

4 结论与建议

我国老年人参与身体锻炼的积极性并不高,有66%的老年人没有参与到身体锻炼中去;年龄和收入对老年人参加身体锻炼情况都有影响。随着年龄和收入增大,老年人参与身体锻炼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我国老年人平均医疗支出为451.33元/月,年龄、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医疗支出的额度越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显著小于不参加身体锻炼的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医疗支出的组间比较发现,维持较高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的身体锻炼能够很好地抑制医疗费增长。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锻炼。

参考文献:

[1]靳英华.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06.

[2]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

[3]张江英.老年人身体锻炼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路径研究 第12篇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 “十二五”时期我国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60岁以上老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 老年人口比例由13.3%增加到16%。当前, 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 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 亚洲的1/2, 到2055年前后达到峰值4.72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 老年人权益保障需求越来越强烈, 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凸显, 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层出不穷, 影响社会和谐。文章将从制度演化视角进行分析, 试图为老年人权益保障的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1 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背景

1.1 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社会意义

尊重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直是我国奉行的孝亲文化。尊老敬老爱老既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又属于法律范畴。老年人作为社会的组成成员, 既享有公民的普遍性权利, 又享有其特殊性权利。这是由老年人的双重属性决定的。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公民这一普遍性, 法律必须保障其作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 老年人在社会中又处于弱势, 其在社会属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弱势特征, 具体表现在:在当代大数据、大信息的趋势下, 其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弱于一般社会群体;其社会参与能力明显小于中青年人;其受教育的机会也少于年轻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 城市化趋势使得青壮劳力大量迁移, 客观上阻碍了老年人与传统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被打破, 老年人成为被社会忽略的对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再发展, 其体力与精力损耗得程度更高。因此, 必须从法律角度保障其作为老年人属性的特殊性, 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1.2 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沿革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沿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1阶段是96年以前, 可以称之为道德为主阶段, 即尚未形成规范的法律文件对老年人权益进行规范性保障, 主要依据是道德规范;第2阶段可以称之为初步探索阶段, 即199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将保障老年人权益以法律的形势确定下来, 使老年人权益保障做到有法可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权益保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因此客观上需要对该法律进行修改,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第3阶段可以称之为逐步完善阶段, 2012年以后, 政府对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以下简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进行了修订,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仅把老年人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了有机统一, 还体现了保护特殊弱势群体的法律原则, 更加确定了该法律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并且增强了对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层面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使司法机关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时能做到有法可依, 尤其增加了对于歧视、侮辱、虐待、遗弃老年人, 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 欺诈、侵占老年人财产、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以及老年人维权渠道和方式等方面的具体条款和惩戒措施, 这些新的内容为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提供强而有力的指导, 减少了司法实践的盲目性。

1.3 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01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2号公布) (以下简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规定, 我国老年人享有以下5个方面的权利, 主要包括: (1) 受赡养优待权, 包括物质、服务和精神上的慰藉; (2) 医疗保障权, 老年人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得到的保障和必要的方便; (3) 社会参与权, 主要是支持老年人根据身体实际情况老有所为、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与经济、社会、文化等生活的权利; (4) 自我发展权, 老年人为自身健康发展对各种科学知识和技术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 (5) 精神文化权, 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这些权利大都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殊要求, 赡养与医疗保障是老年人的生存权, 社会参与、自我发展、精神文化是老年人的发展权。这些权益以立法的形式体现, 这就为老年人权益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当前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面临的困境

2.1 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社会成本加大

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急剧加大了保障老年人权益的社会成本, 加大了政府和社会负担, 用于承担老年群体权益保障的交易费用 (退休费用、医疗费用、社会福利等) 增加, 而预期收益降低与机会成本变大, 行为主体包括家庭、组织、社会、甚至政府都不愿意从事这方面投入。因此, 有一部分属于公共物品属性的、能保障老年人权益的选择必然“被废弃或被调整”。造成一大批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处于“管理真空”状态, 不均衡状态的博弈双方在相互较量之间会出现新的行为选择。正如诺思[1]认为理解制度变迁的过程关键在于造成制度变迁的参与者的意向性以及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一样, 人们所持的信念决定了他们的选择, 而这些选择反过来又构造了人类处境的变化。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 根据经验的积累和信念的变化, 重新调整规则, 建立社保基金, 允许单独家庭生二胎、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 拟定延长退休政策、发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2014年7月1日正式施行) , 进行事业单位养老金个人缴费改革等, 期冀减少老年群体服务的政府投入, 从而增加社会积累, 缓解经济压力。从整个社会来看, 政府对老年权益保障的全面实施仅仅局限在民政部规定的特殊老人群体即优抚、低保、“三无”“五保”老人等传统意义上的民政救助对象, 并没有延伸到整个老年群体。新出现的失独老人、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等的权益保障仍然主要依靠家庭来完成。但是许多失独老人家庭根本没有能力照顾自己, 基本生存权利实际上无法得到保障。

2.2 老年人权益保障城乡差距较大

目前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某些制度不健全, 城乡区别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农村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养老保障体系出现制度分层, 并表现出分层制度的“不均衡”。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缺失使农村老龄权益保障的投入成本变得更高, 当行为个体都为了避免支出额外费用而选择逃避时, 农村老人的权益保障面临无法实现的危机。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许多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同时, 他们开始并未意识到未来老龄群体面临权益难以保障的问题。相反, 经验告诉他们只有去城镇才能摆脱贫困的束缚, 改善生活条件和环境。因此, 更多的劳动力涌向城镇, 带来城镇经济的再增长。相应的由于农村老年群体数量增加, 社会积累却在减少, 集体能为老年人带来的利益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使更多的中青年劳力涌向城镇, 带来的结果是农村老年人的各项权益保障在实施层面陷入落空状态。据统计, 2012年全国农村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约有5000万, 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2.3 空巢少子家庭老人权益保障问题突出

在计划生育政策下, 家庭成员观念发生变化, 通过对周围的场景预期, 家庭不得不改变以往历史的、已经形成的、固有的“养儿防老”传统观念调整预期:家庭式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会由政府或单位“买单”。然而家庭成员通过对周围的场景考察和信息搜寻, 并未能预期未来30年后部分迈入老龄的权益保障得不到顺利实现。基于这样的预期使“空巢”老人现象突出, “空巢”老人的权益保障成为当前老年社会的一大重大问题。同时, 独生子女政策改变了以往几代同堂的家庭模式, 变成“四二一”的家庭成员结构, 家庭为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投入成本增加。目前, 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婚育年龄, 一对夫妇在供养四位老人的同时, 要抚养一个孩子, 随着社会资源竞争的加剧, 使相当数量的子女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赡养老人的机会成本急剧增加, 时间成本、能力成本等隐形支出更加重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负担, 许多家庭不得不减少对老年保障投入。因此, 可以看出“四二一”的家庭成员结构, 加大了老年人权益保障实现的难度。

2.4 老年人权益保障多元化需求与社会养老服务缺乏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地域、经济、物质文化发展不同, 影响了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内容。老年人所属状态不同, 对物质权益保障和精神权益保障需求各异, 老年人权益保障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作为老年弱势群体, 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存权益的同时, 如何保障他们更好的生活, 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帮助其获得精神慰籍保障, 也是全社会面临的难题。例如, 虽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势确立下了精神慰藉、心理抚慰, 但是如何具体落实、由谁负责落实等等问题依然存在。不仅如此, 老年人收到权益损害时, 如何能帮助其维护合理合法权益, 也是一个值得社会重视的问题。老年人受害受骗事件、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性, 为未来埋下不确定的隐患。

老年人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 而社会提供的相应的养老服务却相对缺乏。在深化改革后, 经济发展以市场为主导, 政府在保障老年人权益方面的作用呈弱化趋势。由于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 必须寻求新的方式保障老年权益的顺利实施。因此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服务方式出现。部分老年人逐渐接纳和采取新的服务模式来获取社会福利。但是, 有些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不全, 服务水平不高。激励机制不健全, 城市多数社区尤其是老社区没有养老服务用房, 管理人员没有正式编制, 没有相应的工资待遇, 为老人服务的许多事情主要靠志愿者去完成。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养老服务的不确定性, 容易带来老年权益保障的不确定性。

3 老年人权益保障路径选择

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法律保障路径、自我和家庭保障路径、社会保障路径和精神保障路径4个方面。

3.1 法律保障路径

法律保障途径是指需要建立完善的老年人法律保障体系。近20年来,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颁布的老龄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达20余件, 初步形成以《宪法》为基础,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主体, 包括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有关政策在内的老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框架, 为老年人权益保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老年人群体的结构特点、文化习惯都存在区域性不同, 还需完善各级地方保障性条例和监督性条例, 使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精神赡养等内容有明确的法定条款可依, 确保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保障内容得以顺利实施。鼓励全社会多角度、分层次参与老年人权益保障事业中;另外, 建立老年人权益保障评估监督机构, 对社会、单位提供的权益保障服务进行评估, 采取优胜劣汰淘汰制度。

3.2 自我和家庭保障路径

自我保障主要是指老年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通过自我和家庭保障实现权益。根据中国实际国情, 家庭仍然是全社会的养老保障基础, 只有坚实的家庭养老基础, 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谐。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提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 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这需要家庭赡养老年人的成员自身牢固树立“赡养老年人是其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的理念, 才不至于导致家庭将养老责任推向社会和政府。为此, 应建立对家庭成员赡养老年人行为进行评价的体系。建议由街道、社区或单位对赡养人定期进行调查, 调查范围不仅涉及老年人本人, 还应有周围邻居或其他老年人的评价。在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打分, 并将结果反馈到赡养人所在单位、街道或社区, 甚至是公安部门, 以此作为赡养人对应尽赡养义务的约束。另外, 当家庭赡养人没有尽到养老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时, 需要有老年维权机构为老年人进行必要的维权, 对家庭成员进行法律监督, 督促其实施赡养义务。

当前, 绝大多数老年人能够自我生活、自我服务、自我娱乐、自我学习、自我参与、自我提高。对这类老年人, 应鼓励其积极进行健康生活的同时, 多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 既为社会年轻人做出榜样和表率, 又为社会提供超常的自我价值;鼓励健康能自理的老年人多结交老年朋友, 通过社区、单位、基层团体、协会等多种平台结实更多的老年朋友, 不仅能够进行交流沟通, 做好自我心态调节, 而且能形成信息网络, 为社区、街道和个人建立良好的信息渠道。同时, 老年人需要多接触社会新的内容, 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 才能更好的保障自我合法权益。比如, 采取多渠道学习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树立明确的自我维权意识, 敢于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 并善于运用多手段进行自我维权。实际中, 有一部分老年人虽然自身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但是,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抱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 不愿也不敢走出去维护自身权益。这就需要邻里关心、社区关怀, 首先老年人要自己敢于站出来, 指出其权益受损的原因, 然后可以委托旁系亲属、邻里、社区、街道等为其维权。

3.3 社会保障路径

社会保障路径是指健全树立健康养老、生态养老、幸福养老、科技养老的科学理念, 由新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来实现。

随着退休制度并轨, 将来退休的老年人不会因为身份职业的差别而受到不同的退休待遇, 这将有利于消除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退休差别。对全社会城乡老年人实行统一社保, 建立统一医保, 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经验, 我国需要建立与医保相配套的护理保险制度, 缓解失能、失独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经费压力。

诺斯关于路径依赖观点[2]认为, 人类社会中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物理学中的惯性, 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无论该路径好与坏, 就可能对该路径产生依赖。因此, 制度一旦形成, 不管是否有效, 都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而且制度变迁只能按这种路径沿革。因此, 在既定的制度变迁目标下, 要正确选择制度变迁的路径并不断调整路径方向, 使之沿着不断增强和优化的轨迹演进, 避免陷入制度锁定状态。由此可以理解20世纪80年代, 民政部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城市社会福利事业改革思路。1987年首次提出“为老服务”这一概念[3], 并将其作为城镇社区服务中重要内容, 精神慰藉等内容在当时没有涉及。由于当时的养老路径仍然紧紧依赖于家庭, 人们固有观念和知识还不能立即适应制度内的变迁, 即由多个个体组成的老年群体, 其长远的利益也就是老年权益保障仍被固有的认为应该由合适的指导者也就是政府承担。政府作为这一规则的指导者与群体成员之间关系是:作为指导者 (政府) 能够带领成员 (老年群体) 行动 (养老) , 且能够一视同仁地照顾群体成员;作为老年群体服从政府安排, 到年龄退休, 退休后的生活完全由政府及其代理者也就是单位完成。老年群体在共同场景取得了共同知识, 此时老年权益实现的方式比较单一, 家庭结构仍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然而家庭观念中养老的意识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变化慢慢淡薄, 由于家庭成员结构发生变化, 客观上导致老年人养老权益无法实现。因此, 20世纪90年代, 人们逐渐接受机构养老模式, 养老院由此兴建。90年代末, 开始实践社区养老。这是由于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 原有的养老方式下所设定的决策集合不能降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 家庭式养老已经与法律规定的要求背离, 实际中的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的权益保障问题凸显, 此时制度内分层结构中的单纯社会养老也不能满足老龄群体需求时, 各种互竞争的规则开始尝试寻找新的均衡, 即能满足老龄权益保障需求, 又能降低交易成本, 政府开始倡导民间社会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在转型期不确定的制度环境下带来养老模式多元化, 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老年人权益保障实现程度。

根据美国的经验[4], 美国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健康, 让更多的健康的老年人留在岗位上, 不仅能减少社保开支, 降低老年人医疗支出和护理费用, 还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 老年人群体中大多数老年人身体比较健康, 对老年生活的品质有着特定的追求。健康的老年人群体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养老服务、养生保健、心理咨询、老年旅游等适合这类老年人群体的服务。而政府更多承担的是解决困难老人的基本生活和护理问题, 此类属于公共物品范畴, 即没有其他资本愿意为此项服务支付费用, 也只能由政府提供。而对于健康老年人的需求产品, 属于公共池塘资源, 即只有在某个范围内的成员才能享受该产品, 而得到该产品时必须支付必要的费用。由于这部分老年人产品的成本投入和人力投入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 需要大力鼓励民间投资进入老年服务产业领域。根据老年市场需求多层次性对老年养老服务产业进行分层设计, 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内容, 不仅能减轻政府公共支出的负担, 又能扩大社保基金的长期积累。

3.4 精神保障路径

精神保障是指老年人不仅需要有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 还需要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咨询。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 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随着经济发展和老年权益保障制度变迁, 不仅是老年人本身, 全社会都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赡养老人不能简单停留在物质满足, 物质保障是基础, 精神保障是完善。孝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共同参与并发扬。由于现阶段城乡差别仍然存在, 所以也应对老年人群体进行分层次处理。例如, 城市老年人, 经济生活上比较满足, 更需要的是较高层次的文化需要和心理调试, 客观上需要整合各类老年人文化资源, 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交流平台, 让他们在这个文化平台上自由欣赏、自由发挥;同时, 将老年人心理咨询专业化和科学化, 使老年人也能在心灵受到伤害时及时得到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North, D.C.,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2]科斯, A.阿尔钦.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 1991.

[3]http://www.mca.gov.cn

上一篇:语文工具性教学下一篇:中国教育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