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嗜血杆菌范文

2024-07-25

副嗜血杆菌范文(精选8篇)

副嗜血杆菌 第1篇

病猪大多精神沉郁, 体温在40.5~42.0℃;食欲下降或厌食;有的表现为咳嗽和呼吸困难, 个别呈腹式呼吸;有的行走缓慢、不愿站立、出现跛行;个别腕关节、跗关节肿大。死亡猪体表皮肤及耳梢发紫, 个别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状。

现场共剖检死猪3头, 主要病变为胸膜和心脏的纤维素性炎症, 一头有关节炎;以纤维素性或浆液性渗出为主 (呈豆腐渣样) ;胸水、腹水增多, 肺脏肿胀、出血、淤血, 胸腔积液、肺脏与胸腔发生粘连;心包积液、心肌表面粗糙增厚, 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剥离困难;关节处切开有胶冻样物;腹股沟淋巴结下颌淋巴结出血严重。依据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初步诊断为猪副嗜血杆菌病;提取病变处渗出物经间接血凝试验确诊为猪副嗜血杆菌病。

防治措施。将病猪隔离, 并淘汰无饲养价值的僵猪和严重病猪。全群口服土霉素纯原粉, 每日1次, 连用3~5天, 同时使用维生素和电解质饮水。对发病严重不能饮食的病猪, 用头孢类药物, 按每公斤体重30毫克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用3~5天;同时注射地塞米松 (每头1毫克) 和维生素C (每头0.25毫克) 。

用灭活苗免疫母猪, 初免猪产前40天一免, 产前20天二免;经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10~60日龄猪都要免疫, 每次1毫升, 过15天再重复注射1次。

副猪嗜血杆菌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第2篇

副猪嗜血杆菌(haemphilus parasuis, HPS)HPS为革兰氏阴性、具多种不同形态的细菌,从单个球杆状到长的、细长的以至丝状菌体,常可见荚膜。该菌生长依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和其它卟啉类物质)(Mollen等,1990)。其在巧克力培养基上培养24~48 h生长较差,为光滑型、灰白色透明、直径大约0.5 mm菌落。如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培养时,HPS在葡萄球菌条状菌苔附近呈卫星生长,生长良好,菌落直径可达1~2 mm。HPS在血液琼脂上呈小而透明的不溶血菌落,在加NAD、马血清的M96支原体培养基或加NAD、马血清和酵母浸出物的PPLO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化反应:尿酶试验阴性、氧化酶阴性、接触酶试验阳性,可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核糖和麦芽糖等。

一、现状

HPS引起病称也称猪革拉泽氏病,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猪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群高密度饲养越来越多,呼吸道疾病逐渐成为继繁殖障碍性传染病、胃肠道传染病之后危害养猪业的三大症候群之一。特别是近些年来,猪“高热性”呼吸道疾病的全面蔓延和迁延不愈,尤其是以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以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呼吸困难、高热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我国,2001年5月开始在华东地区大面积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个别猪场由于本病的发生不能及时控制,出现严重亏损,甚至倒闭。在这次流行过程中,新发病猪群的发病率几乎达到100%,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100%,保育猪死亡率高达80%以上,育肥猪死亡率不高,但猪群整体健康水平较差。发病较久的猪群,哺乳期间发病率较低,40日龄之前发病率较低,45日龄后的保育猪几乎100%发病,而且死亡率高达85%以上。当时在广东省,据我们对省内部分地区猪场的调查,革拉瑟氏病的危害也比较严重,占断乳猪死亡率的30%以上,严重猪群高达80%~100%。近几年,对广东省的四会市、顺德、开平、新会、江门、佛山、云浮、韶关、乐昌、龙川、广州萝岗、汕尾,江西省的南昌市、东乡、樟树、定南、潘阳地区,湖南省的衡阳,福建南平,上海等地猪场,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疾病调查。被调查猪场普遍存在副猪嗜血杆菌感染,而且相当严重,剖检保育阶段的病死猪,90%以上都有典型的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所引起的病变。本病是断乳后保育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近几年出现的所谓“高热病”发生猪群,均存在着副猪嗜血杆菌的混合感染。

本病的临床症状出现的往往很突然,先在一头猪或几头猪发病,几天后,才大批出现症状。病程分为过急性型或急性型,常常是体重最重的仔猪受感染。临床症状取决于病变发生的部位。发病初期体温增高至40.5℃~42℃,沉郁,食欲不振,最终食欲废绝。外周循环障碍,皮肤发绀。有时见到眼睑和耳部皮下水肿,结膜潮红。呼吸也可能正常,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有的病猪表现出痛苦的叫声,由于跛行而行走缓慢或呈犬坐式。一个或几个关节肿大,腕关节和跗关节多发。有很多病例表现出脑膜脑炎症状,肌肉振颤,行动迟缓,后肢供济失调。有的病猪向一侧倾斜,勉强能站立。国外有报道认为,1~2周龄仔猪感染,易出现败血症。

二、研究进展

2.1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多是因从感染性猪群引进带菌猪而带进致病性菌株。各年龄猪均易感染,都可爆发本病。同样,一旦抗原性不同的新的强毒菌株侵入猪群,也可以引起疫病爆发(Oliveira和Pijoan,2002)。在感染性猪群中,母猪是病菌的储主,无论是致病性还是非致病性菌株,仔猪都是在哺乳期被感染的。但是事实上,母猪的带菌率并不高,因此被感染的仔猪也只是一小部分。被感染的小猪可因感染而产生免疫力,但以后也可能成为亚临床带菌猪。未被致病性菌株感染的仔猪,可从母源抗体获得保护。到5~6周龄断奶时,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可因断奶因素的影响而致使亚临床带菌

猪数量增加,那些在哺乳期没有接触过致病性菌株的猪只开始发病。因此,本病的临床症状通常在5~6周龄时即断奶之后出现。

2.2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研究进展

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按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Kieletein-Rapp-Gabiedson(KRG),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 个血清型(国际公认的血清分型标准菌株)。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流行的血清型不尽相同,我国分离株主要是血清4、5、12、13型,在日本和澳大利亚广泛流行的血清型为5型,而危害美国猪场的HPS血清型为4型。在鉴定的15个血清型中毒力存在明显的差别,血清型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患猪在4内归于死亡或处于濒死状态;血清2、4、15型为中等毒力,患猪通常不死亡但出现多发性浆膜炎;血清3、6、7、8、9、11型感染猪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些菌株归类为无毒力菌株。另有20%以上的分离株血清型不可定。这可能是由于一些分离株不能表达足够多的特异性,或者可能还存在另外的一些血清型。

2.3分子生物学研究

以特异性的PCR方法为基础,建立了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RFLP)分型方法,先克隆了长为1.9kb的tbpA基因,用TaqI、AvaI和RsaI进行酶切分析,对已知5种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FLP敏感性及分型能力均比琼脂扩散方法强,RFLP方法为100%,而琼脂扩散方法仅为65%。此外,学者们还克隆了副猪嗜血杆菌16srRNA基因、外膜蛋白及脂多糖基因,但具体功能尚不清楚。

2.4发病机理

HPS在呼吸道内早期定居部位现在仍有争议,猪鼻内接种病原菌,病原菌通常在鼻腔和气管分离到,极少从肺和血液中分离到,从未在扁桃体中分离出来。副猪嗜血杆菌在感染期间侵入全身所涉及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Vahle(1997)等研究表明,从鼻腔中部分离到的病原菌与急性关节炎有关,也与鼻-气管黏膜的纤毛缺失及细胞急性肿胀有关。根据试验结果,他们假设这些薄膜特性的改变使得HPS侵入血,黏膜损伤可能会增加细菌入侵的机会,但通过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等手段都不能在纤毛缺失及细胞降解处检测到HPS,所以认为所观察到的细胞损伤可能由HPS的可溶性毒素所致。其他一些呼吸道性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猪伪狂犬病和圆环病毒Ⅱ型感染及感染猪呼吸道冠状病毒能降低猪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HPS的存在可加剧病情的临床表现。以明尼苏达大学CarlosPijoan博士为首的学者们认为,当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HPS在幼猪体内的定居模式所致。他们认为:只有部分仔猪被母猪排出的细菌所定居,但随着断奶日龄增大,仔猪感染细菌的比率就增加,而提早断奶则可以降低感染的机会。当仔猪体内抗副猪嗜血杆菌的母源抗体水平降低时,不再受母源抗体保护的敏感猪易与致病菌携带猪相接触而发生疾病。临床实践表明,保育舍内暴发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时,HPS的存在可加剧病情的临床表现,副猪嗜血杆菌会导致死亡率的升高,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弄清。HPS的感染导致肺泡巨噬细胞损伤,也可引起鼻腔黏膜炎症,导致非特异性呼吸道防卫机制缺陷,使猪发生继发性感染。

2.5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的研究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基础菌种的研究 按照《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要求建立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制备与检验用菌株的基础种子,对基础菌种的形态、培养特性、生化特征、血清型、毒力、免疫原性、毒力稳定性和免疫原性稳定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菌种在方面均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的特征,MD0322株为血清4型,SH0165株为血清5型,基础菌种纯粹检验无杂菌生长,两株菌种连代25代以后的毒力和免疫原性均保持稳定不变,在各方面完全符合基础菌种的要求。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安全性试验 在实验室试制五批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批

号依次为0301、0302、0303、0304、0305。通过对最小使用日龄靶动物接种、对靶动物各种接种途径一次单剂量接种,对靶动物单剂量重复接种,对靶动物一次超剂量接种以及对怀孕动物(妊娠母猪)接种后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和食欲等指标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疫苗用于猪的免疫是安全的,无副作用。

四种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对仔猪免疫效力的比较 用副猪嗜血杆菌MD0322株和0165株两株菌种分别制备副猪嗜血杆菌病单价灭活疫苗。将两种单价灭活疫苗与本室试制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双价),以及国外生产的两种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相比较,每种灭活疫苗分别免疫28~35日龄仔猪10头,21日后二免,同时设立10头未免疫对照。二免后14日,分别用血清4型和5型标准菌株经腹腔内攻毒,结果两种单价疫苗的保护率均为4/5,本室试制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总的保护率为9/10,两种进口疫苗的总保护率分别为8/10(疫苗含血清4型和5型菌)和5/10(疫苗含血清2型和6型菌)。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效力试验 通过动物试验对试制的五批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进行效力检验。每批选择28~35日龄断奶仔猪20头,每批疫苗免疫10头猪,另外10头作为对照。在二免后14日分别用MD0322株和SH0165株通过腹腔内攻毒,结果免疫猪保护率均在4/5以上,对照组发病率均在3/5以上,表明试制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2.6综合防治的新进展

饲养管理: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可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的发病率。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消毒药喷雾消毒,每天1次,连续喷雾消毒5 d;用具用2%氢氧化钠溶液洗刷,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对全群猪用多维饮水6 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同时给予病猪青菜、萝卜、野菜等青绿多汁饲料,为避免相互传染,将病猪和未表现症状的猪全部分开,隔离饲养。7日龄的仔猪中能检测到副猪嗜血杆菌,早期断奶不能完全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的感染,最关键的措施是减少猪群转运和应激反应,如合理的饲养密度,防止产房和保育室的贼风,加强保温和通风,防止饲料霉菌毒素的感染;隔离引进种猪,种猪入群和小猪合群前用疫苗免疫或用药物净浙江畜牧兽医。2005年第5期化体内细菌性病原体;及时隔离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进行抗菌素治疗等。

免疫接种:商品苗和自家苗可以防制副猪嗜血杆菌传染病。然而,多种血清型和一定量非分型菌株的存在,影响了有效交叉保护疫苗的发展。Miniats等(1991)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免疫猪的体液反应与抗原、保护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只有针对外膜蛋白(OMP)的抗体与攻毒试验的保护作用有关,完全获得免疫保护的动物无针对脂多糖(LPS)和荚膜多聚糖的抗体。

药物防治:药敏试验显示大多数副猪嗜血杆菌对氟苯尼考、氨苄青霉素、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氟甲砜霉素及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对四环素、红霉素、氨基糖甙类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

三、结束语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第3篇

1 病原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病原体是副猪嗜血杆菌, 它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呈多形性, 从球杆状到长丝状不等。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 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 因而给该病的诊断带来困难。在血液培养基上培养24~48h后呈小而透明的菌落, 但不出现溶血现象。在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不良, 但如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培养, HPS在其两侧生长良好。该病原体具有15种血清型 (尚有14%~20%的血清型不明) , 各种血清型致病力也存在很大差异, 血清1, 5, 10, 12, 13, 14型毒力最强, 患猪多数在感染后96h死亡。血清2, 4, 8, , 5型为中等毒力型, 致死率低, 但可出现败血症, 呈典型腹膜炎、关节炎, 生长迟缓。猪感染血清3, 6, 7, 9, 11型后无明显临床症状。

2 流行病学

2.1 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 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

的青年猪, 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 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 发病率一般在10%~15%, 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2.2 急性病例, 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 病猪发热

(40.5~42.0℃) 、精神沉郁、食欲下降, 呼吸困难, 腹式呼吸, 皮肤发红或苍白, 耳梢发紫, 眼睑皮下水肿, 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 腕关节、跗关节肿大, 共济失调, 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2.3 慢性病例, 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 咳嗽, 呼吸

困难, 被毛粗乱, 四肢无力或跛行, 生长不良, 直至衰竭而死亡。

3 症状

猪副嗜血杆菌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和被毛粗乱。主要发生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的幼猪, 发病率一般在10%~15%, 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临床上可见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常见急性发生, 以后转为慢性过程, 病猪如急性发生, 可见发热、体温升高至40.5℃~42.0℃, 精神沉郁, 反应迟钝, 食欲下降或厌食, 咳嗽, 呼吸困难, 腹式呼吸, 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 耳梢发紫, 眼睑皮下水肿, 部分病猪出现鼻流脓液, 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 出现跛行或一侧性跛行, 腕关节、跗关节肿大, 共济失调, 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个别病猪可能未见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在发生关节炎时, 可见一个或几个关节肿胀、发热, 初期疼痛, 多见于腕关节和跗关节, 起立困难, 后肢不协调。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 主要是食欲下降, 咳嗽, 呼吸困难, 皮毛粗乱, 四肢无力或跛行, 生长不良, 甚至衰竭而死亡。病猪常常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于其他疾病, 所以临床可见多种疾病症状的出现。

4 病理变化

体表有大面积瘀血, 病情严重的猪, 在全身瘀血的基础上, 四肢末端、耳朵及胸背部的皮肤呈蓝紫色;特征性病变为全身性浆膜炎。但由于个体差异和并发症不同, 病变的严重程度也有所差异:其中以心包炎和胸膜肺炎的发生率最高, 易误诊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慢性巴氏杆菌病或其并发症;心包及胸腔积液, 呈淡黄色、淡红色或浑浊, 病情稍长的可发生许多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肺或和胸壁之间发生粘连;绒毛心;肺瘀血、表面有一层假膜;腹腔内积液, 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严重的内脏发生粘连;关节肿胀, 关节液增多、浑浊, 有黄绿色炎症渗出物;关节周围组织发炎和水肿;发生脑炎的脑膜内有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 脑膜充血、瘀血或出血;其它内脏器官可不同程度的充血、局灶性出血和淋巴结肿胀。

5 实验室检查

采取无菌病猪的肝脏、肺脏, 培养24h, 涂片、革兰氏染色, 镜检见有大量的长链的短小杆菌。药敏试验, 阿奇霉素、蒽诺沙星、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磺胺为高敏、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为中敏。根据临床症状和解剖变化, 实验室检查, 可初步诊断为猪副嗜血杆菌病。

6 防治措施

6.1 严格消毒

彻底清理猪舍卫生, 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 2h后用清水冲净, 再用亚氯酸钠等消毒药喷雾消毒, 连续喷雾消毒4~5d。

6.2 加强饲养管理

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d,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减少应激反应。

6.3 治疗

隔离病猪, 用大剂量的抗菌素进行治疗, 口服抗菌素进行全群性药物预防。为控制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耐药菌株出现, 应进行药敏试验, 科学使用抗菌素。

6.3.1 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 每次20mg/kg, 每晚肌注1次, 连用5~7d。

6.3.2 全群投药阿莫西林400g, 5%普乐健1000g, 金霉素

2000g/t料, 连喂7d, 停3d, 再加喂3d。或者任选泰妙菌素50~100ppm, 氟甲砜霉素50~100ppm, 除病杀1000ppm, 利高霉素44~1000ppm, 泰乐菌素、磺胺二甲嘧啶各100ppm, 林可霉素200ppm, 环丙沙星150ppm等一至两种药物拌料。

抗生素饮水对严重的该病暴发可能无效,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 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 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大多数血清型的猪副嗜血杆菌对头孢菌素、氟甲砜、庆大霉素、壮观霉素、磺胺及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 对四环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一定抵抗力。

6.4 免疫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第4篇

该病菌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 甚至在健康的猪群当中也可发现。多在饲养环境不良时发病, 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常感染2周龄到4月龄的猪, 主要是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的猪多发, 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 发病率一般在10%~15%, 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1临床症状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和被毛粗乱。急性病例, 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 病猪发热 (40.5~42.0℃) , 精神沉郁, 食欲下降, 呼吸困难, 腹式呼吸, 皮肤发红或苍白, 耳梢发紫, 眼睑水肿, 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 腕关节、跗关节肿大, 共济失调, 临死前侧卧, 四肢呈划水样, 有时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 主要是食欲下降, 咳嗽, 呼吸困难, 被毛粗乱, 四肢无力或跛行, 生长不良, 直至衰竭而死亡。母猪发病可流产, 公猪慢性跛行。

猪群如存在其它呼吸道病, 如支原体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时,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危害会加大, 病情加剧。

2病理变化

主要剖检病变表现为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胸膜炎明显 (包括心包炎和肺炎) , 关节炎次之, 腹膜炎和脑膜炎相对少一些。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 (严重的呈豆腐渣样) 为特征。

腹股沟淋巴结肿胀, 出血, 呈大理石状, 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 肠系膜淋巴结变化不明显, 但肠系膜上有大量纤维素渗出。腹腔粘连、积液, 整个肝脏被纤维素包裹, 边缘出血严重, 脾脏有出血, 边缘隆起有梗死, 肾有出血点, 肺间质水肿, 最明显的是心包积液, 心包膜增厚、粗糙, 心肌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 喉管内有大量黏液, 后肢关节切开有胶冻样物。此外, 猪副嗜血杆菌还可引起败血症, 并且在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

3诊断

诊断通常建立在畜群病史调查、临床症状和尸体剖检的基础上, 鉴别诊断要将猪副嗜血杆菌与败血性细菌感染相区别。能引起败血性感染的细菌有链球菌、猪丹毒丝菌、猪放线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以及埃希氏大肠杆菌。3~10周龄猪的支原体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能出现与猪副嗜血杆菌感染相似的损伤。

4综合防治

4.1严格消毒, 彻底清理猪舍卫生, 用2%火碱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 2h后用清水冲净, 再用润邦金碘带猪喷雾消毒。

4.2加强饲养管理, 对全群猪用电解多维饮水5~7d,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减少应激反应。

4.3混合感染临床上防治起来很困难, 应采取综合措施, 以便控制此病的发生和发展。抗生素预防或口服药物治疗对严重的猪副嗜血杆菌暴发可能无效。一旦临床症状出现, 立即隔离病猪, 同时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注射治疗:

(1) 混感加泰+稽嗜英雄+青霉素肌内注射, 1次/d, 连用5~7d。

(2) 混感加泰+头孢塞呋钠肌内注射, 1次/d, 连用5~7d。

(3) 并对整个猪群口服抗生素:润邦康泰、磺胺间甲氧嘧啶、多西环素、喹诺酮类 (任选其一) 1次/d, 连用5~7d。4.4为控制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耐药菌株出现, 应进行药敏试验, 科学使用抗生素。

4.5免疫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能取得较好效果。母猪:初免猪产前40d一免, 产前20d二免。经免猪产前30d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 仔猪也要进行免疫, 仔猪免疫一般安排在7~30日龄内进行, 1mL/次, 最好一免后过15d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第5篇

一、发病特点

本病以断奶阶段的仔猪、保育猪多发, 发病率为12%左右, 病死率较高, 采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一、临床表现

发病猪精神萎靡, 呼吸困难, 食欲不振, 被毛粗乱, 四肢关节有的肿胀, 但手触不太热, 后期猪只机体消瘦, 跛行, 甚至衰竭死亡。有时急性型的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有的病猪眼脸肿胀, 喜卧, 站立困难。

三、剖检变化

剖检病猪, 以心包炎、关节炎、胸膜炎、腹膜炎为特征性变化。心脏外凸凹不平, 白色干酪样物包在心脏上, 早期的心包炎, 心包内的液体增多, 心脏无明显变化。早期的关节切开会流出大量的液体。

四、防治措施

预防:发现病猪, 立即隔离, 加强猪舍与环境的消毒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 做到“一通、二干、三度”, 即猪舍要通风;猪舍要干净、干燥;温度、湿度、密度要适宜。提高饲料中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严防从病区引进仔猪, 如果确实需要引进, 应做好运输和环境的应激预防。

治疗。第一步对发病猪采用高效咳喘制+热毒镇宁肌肉注射;第二步, 对整个猪群采用混感违康+银翘散拌料饲喂, 连用7天。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治 第6篇

1 发病情况

莱阳市某猪场饲养的仔猪680头, 体重30~35 kg, 数天之内发病45头。2011年12月16日上午有仔猪出现体温升高, 精神病猪精神沉郁, 反应迟钝, 食欲下降或厌食, 体温达41℃。17日下午有18头病猪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颤抖、尖叫;5头病猪出现四肢无力、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跛行、共济失调、腕关节及跗关节肿大。18日有9头死亡, 临死前侧卧, 四肢乱划。

2 剖检变化

将病死的猪解剖, 腹腔有大量淡黄色含有絮状物的液体;肝脏肿大, 有出血斑点;肠浆膜上有黄白色脓性纤维素样物附着, 肠系膜与肠壁大面积粘连;心外膜上附着大量纤维素, 呈绒毛状, 心包液增多、混浊;肺脏高度水肿, 间质增宽, 表面覆盖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胸壁粘连;全身淋巴结肿大, 切面颜色为白色;气管、支气管内有水样泡沫液体;腕关节、跗关节肿大, 关节腔内渗出大量纤维素性液体。

3 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症状、发病情况、剖检变化等可以初步诊断, 但为了准确, 需要在实验室作进一步细菌学检查。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猪的血液、鼻腔液、关节液, 将体液样本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和兔血、马丁肉汤制备的鲜血琼脂上, 于37℃条件下培养24~48 h, 然后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巧克力琼脂中有细小而透明的菌落生长, 美兰染色呈两极着色, 经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革兰氏阴性单个无边毛、细长的球杆状、无芽孢细菌;鲜血琼脂无菌生长。进一步升华试验结果表明, 该菌对L-阿拉伯糖、甘露糖、乳糖不发酵, 对蔗糖和葡萄糖发酵, 吲哚试验呈阴性, 不分解脲酶, 结合镜检及培养特性, 最终确诊为猪副嗜血杆菌病。

4 预防

4.1 加强饲养与管理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使用优质的日粮, 并确保喂入量充足。为了减少猪只的应激反应[4], 增强其抵抗力, 可在饮水中添加一定量的葡萄糖、维生素C、电解质等, 将其充分混合喂饮5~7 d。二是隔离病猪, 严格消毒。发现已经患病的猪, 应当迅速隔离其所在的猪舍, 对于病情严重、无利用价值的病猪及时淘汰, 并且对猪舍彻底清理消毒, 每天进行1次, 连续消毒4~5 d。

4.2 免疫接种

初产母猪产前40 d一免, 产前20 d二免。经产母猪产前30 d免疫1次即可。仔猪在断奶时免疫1次, 或者仔猪在7~10日龄时免疫1次, 3周龄时加强免疫1次。建议有条件的猪场, 采用本场未经抗生素治疗症状较明显的发病猪组织分离病菌做自家疫苗, 因为自家苗采于自身的病猪病料,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相一致的血清型, 保护率较高, 是目前一种较好的控制措施, 能够取得出乎预料的防制效果。

4.3 药物预防

母猪产前7 d至产后7 d饲料中加入进口氟苯尼考氟尼康200 mg/kg、50%黄芪多糖250~300 mg/kg。仔猪饲粮中加入80%支原净100 mg/kg、强力霉素150 mg/kg, 于断奶前后各喂7 d, 同时配合水中加阿莫西林150 mg/kg, 连饮14 d。

5 药物治疗

用20%氟苯尼考, 肌肉注射0.05 m L/kg体重, 1次/d, 连用3 d;磺胺二甲基嘧啶注射液, 肌肉注射20 mg/kg体重, 1次/d, 连用3 d;头孢拉定 (先锋霉素Ⅵ) 肌肉注射20 mg/kg体重, 1次/d, 连用3 d。对于重症的猪可以适量地加大剂量。

6 体会

副嗜血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 其发生与猪群的抵抗力、饲养密度以及猪场的环境卫生有极大关系, 如果猪发生过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 抵抗力下降时, 副嗜血杆菌易乘虚而入;猪群密度过大, 过分拥挤, 舍内空气混浊, 氨气味浓, 转群、混群或运输时多发[3]。

副嗜血杆菌病要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 从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发生, 保持猪舍通风良好, 保持猪群健康状况着手, 做好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等疾病的免疫。如发生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场要加强卫生消毒, 隔离病猪, 对无治疗价值的病猪要尽早淘汰[4]。

参考文献

[1]李国平.规模猪场传染病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尹秀凤, 姜平, 邓雨修, 等.猪嗜血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6) :7-8.

[3]蔡旭旺, 陈焕春, 吴斌, 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与防治[J].养殖与饲料, 2003 (5) :37-39.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治 第7篇

1 发病情况

自贡市沿滩区沿滩镇六畜养殖场生猪存栏256头,于2015 年10 月20 日出现病症,发病57 头,死亡16 头,持续18d,发病率为22.2%,死亡率为6.25%。发病初期采用口服头孢菌素拌料饲喂,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注射,20mg/kg,每晚肌注1 次,治疗效果不明显。第2~3 天接连出现育肥猪发病,新出现的病猪采用地塞米松加抗生素治疗,但效果任然不明显,第三天开始出现发病猪死亡。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40~41.5℃),食欲减退、精神萎靡;气喘、咳嗽、呼吸困难,鼻孔有粘液性和浆液性分泌物;关节肿胀,跛行,行动迟缓,有的出现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的出现可视粘膜发绀、耳朵和四肢内侧出现蓝紫色斑。少数突然死亡,部分转慢性经过,消瘦虚弱,被毛杂乱无光,腹式呼吸。

3 剖检诊断

胸腔有大量淡红色液体及纤维素性炎渗出物,胸膜炎明显,肺间质水肿,有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肺表面;心包膜增厚,心肌炎明显。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各实质性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或耿死。关节有胶冻样渗出物,严重的呈豆腐渣样。

4 实验室诊断

为了确诊,从病猪心包、关节、心血、脑脊液等处采样,送实验室进行实验室诊断。直接镜检涂片,革兰氏染色后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在自制巧克力平板上培养24~48h后,形成针尖大小,半透明的圆形光滑湿润菌落,镜检形态符合猪副嗜血杆菌。在高压巧克力琼脂平板生长良好,说明需要生长V因子。葡萄球菌可产生V因子,在接种葡萄球菌的血琼脂平板上接种所分离的细菌,呈现出明显的“卫星现象”。经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诊断以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副嗜血杆菌病。

5 治疗情况

5.1 消毒灭源,消毒1 次/d,连续消毒一周后3d消毒一次,并坚持每天打扫圈舍。

5.2 隔离病猪,用敏感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口服广谱针对性抗生素进行药物保健预防。

5.3 用电解多维饮水5~7d,增强机体抵抗力,减低应激反应。

5.4 抗生素混合治疗,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壮观霉素及喹诺酮类等药物混合治疗。

5.5 疫苗免疫,采购猪副嗜血杆菌灭活苗,进行紧急免疫。母猪:初免猪产前50d一免,产前30d二免。经免猪产前40d免疫一次即可。育肥猪每次2m L,仔猪每次1m L,一免后过15d再重复免疫一次加强免疫效果。

5.6 经药物治疗和紧急免疫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无生猪发病情况。

6 诊治心得

6.1 因当前猪场病情复杂,且本病又多继发于各种原发病之后,本病当与蓝耳病、附红体病、弓形体病、流感、胸膜肺炎、链球菌病及气喘病症状相似,故必须及时鉴别诊断,找准发病特征,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6.2 猪副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血清型多,不同的血清型对药物的敏感度不同,并且耐药性极强,很难找准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只有进行多种抗生素的混合治疗,以及多价疫苗的紧急免疫,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控制疫情。

6.3 猪副嗜血杆菌普遍存在于猪场中,是猪常宿菌,当环对猪群造成刺激或有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生时,常激发感染。比如饲料的突然改变或通风不良、转群、断奶等都会诱发该病的发生,且目前在生产上该病有日益增加的趋势,因此,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应建立猪舍生物安全预防措施,保持猪舍卫生,尽量减少猪群的应激反应,注意饮水和饲料安全。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治 第8篇

1 临床症状

常发生于2周龄~4月龄的猪, 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急性病例, 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仔猪, 病猪体温升高, 达40.5~42.0℃, 精神沉郁, 食欲下降, 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皮肤发红或苍白, 耳稍发紫, 眼睑皮下水肿, 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 腕关节、跗关节肿大, 共济失调, 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 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 多见于保育猪, 主要是食欲下降, 咳嗽, 呼吸困难, 被毛粗乱, 四肢无力或跛行, 生长不良, 直至衰竭而死亡。

2 解剖症状

胸膜炎明显 (心包炎和肺炎) , 关节炎次之, 腹膜炎和脑膜炎相对少一些。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炎症 (严重的呈豆腐渣样) 特征。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 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 肠系膜淋巴结变化不大, 肝脏边缘有梗死, 肾有出血点, 肺间质水肿、粘连, 心包积液、粗糙, 心包膜增厚, 心肌表面有大量的纤维素, 腹腔积液, 肝脏肿大与腹腔粘连, 喉管内有粘液, 后肢关节切开有胶冻物。

3 诊断

采取肝、脾、淋巴结病料触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 可见革兰氏阴性, 短小杆菌,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病料镜检, 确诊为仔猪副嗜血杆菌病。

4 治疗

4.1 在饮水中加入复合多维素, 连用一周,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减少应激反应。

4.2 用兽医绝招注射液肌肉注射, 每次0.2m L/kg, 每日早晚肌注1次, 连用2~3d。

4.3 在养猪场一旦出现临床症状, 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进行治疗, 发病猪用大剂量的抗生素肌肉注射, 如头孢菌素、庆大霉素、壮观霉素、磺胺等仔猪副嗜血杆菌敏感的抗生素, 同时用含碘消毒液每天消毒一次。

4.4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 口服纤维素溶解酶 (副株利克) , 清除纤维素渗出物, 缓解症状, 减少猪群死亡率。

5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猪体和猪舍卫生。每次进猪时用2%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 2~3h后用清水冲洗, 一周用消毒液喷雾消毒一次。对混群的猪要严格把关, 观察15d, 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免疫后方可混群饲养。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者运输前后可以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等抗应激的药物。

6 典型病例

2012年8月21日, 绥阳县枧坝镇邢某某家饲养的42头生猪, 其中有9头仔猪发病, 每头猪重22.5kg左右。据畜主说这9头仔猪是8月15日在本村王某家买的, 今天出现不吃, 经检查病猪体温升高41.0℃, 精神沉郁、呼吸困难, 腹式呼吸, 皮肤发红, 耳稍发紫, 眼睑皮下水肿, 行走缓慢, 腕关节、跗关节肿大, 共济失调, 现已死亡一头, 解剖, 胸膜炎明显, 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炎症。肺间质水肿、粘连, 心包有积液、粗糙、增厚, 腹腔积液, 肝脏肿大与腹腔粘连, 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 颌下淋巴结出血, 喉管内有大量的粘液, 解剖后肢关节有胶冻样物。经诊断为仔猪副嗜血杆菌病, 余下8头用兽医绝招注射液肌肉注射, 每次0.2m L/kg, 每天早、晚各肌注1次, 连用2~3d后仔猪痊愈。

7 讨论及体会

7.1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生越来越多,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病料镜检可以进行诊断。

7.2 本次发病主要是由应激反应、畜主对猪场的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消毒工作做得不好, 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7.3 兽医绝招注射液主要成份有磺胺间甲氧嘧啶钠、GMP、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副嗜血杆菌】相关文章:

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分析论文04-14

双歧杆菌06-23

放线杆菌06-25

布鲁杆菌08-03

乳酸杆菌09-07

布鲁杆菌病05-19

炭疽杆菌论文06-20

结核杆菌07-03

枯草杆菌07-09

坏死杆菌感染07-18

上一篇:创业门槛下一篇:大倾角工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