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语文课堂生命力

2024-06-21

激活语文课堂生命力(精选12篇)

激活语文课堂生命力 第1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参与意识,生命力

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已成为历史课堂沉闷、无生命力的重要原因。解决历史教学中学生抱怨、老师困惑的问题———课堂生命力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已故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先生曾开出一剂良方:“提高主体的参与程度。”(1)我深以为是。鉴如此,我结合教学体会,谈谈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角度造就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的一些做法和理解。

一、历史课堂生命力因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而勃发。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日常历史学习中学生往往处在“被统治的地位”,被教师“剥夺”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权利”和机会。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模式,充分“授权给学生”,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自由。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很乐意接受教师的“授权”,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任务的,甚至是“超额完成任务”。如在讲《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一课时,我设计了“我是导游,我来讲解”的活动,在准备阶段做了如下倡导:

“同学们,暑假即将来临,很多同学将参加夏令营活动,去践行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方法。作为中国人,首都北京将是你们的首选,金碧辉煌的故宫,巍峨雄壮的长城,碧波荡漾的颐和园……这些神奇的地方将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为了更好地参观旅游,了解这些伟大建筑的历史非常重要,请你们查找相关资料,并制作成幻灯片,下节课请你们给大家做一回小小讲解员,向我们的‘游客’隆重地推荐景点,比一比哪个同学的讲解最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其“大包大揽”,不如充分“授权”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引导、鼓励他们围绕学习情境,参与甚至是主导课堂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能这样,历史课堂就会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力四射,精彩纷呈。

二、历史课堂生命力在学生的合作和竞争中彰显。

以往历史课堂中之所以出现较为沉闷的氛围,与学生单独面对课本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关。学生总感觉自己是“一个人在战斗”,对于一些自己拿不准或有疑虑的问题不敢大胆提出,从而造成课堂要么是几个优等生的“独奏”,要么是全体学生的沉寂。非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而是教师没能激起他们参与的热情,没能搭建合适的舞台让他们展示自我,没有“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课堂学习中合作探究的缺失是历史课堂生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如在讲《诸子百家》时,我做了一次小组合作与竞争的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1.对分组活动积极鼓励

在讲完儒家学派后,我做了以下引导发言:“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种种社会问题,除儒家提倡以‘仁’和‘礼’的‘医国良方’外,其他学派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又提出了哪些治国良方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百家争鸣’那激动人心的时代吧!”

分组:利用老师给你们的资料,仿照老师整理的简表,整理出自己流派的简表,2分钟后请你们学派的领袖来签名,阐述自己学派观点,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发言。

2.分小组进行填表和流派观点演说

3.分小组回答与竞赛

把学生划分为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四组后,在“流派观点阐述”、“历史考场”、“以史为鉴”、“身边的历史”等环节中,我都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回答问题,每次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分奖励,得分最多小组荣膺“最佳流派”。

新课标提倡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就是要求学生之间在体验、发现等方面相互启发和借鉴。个人的认识和发现总是有限的,对极富个性色彩与创造性的历史学习而言更是如此。在历史学习中进行分组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准确把握与高效应用,也有利于他们全面、深入地体验学习内容。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他人对策略的成功体验与应用,也会为自己提供真实的范例,有利于增强个人的信心,改善和提高个体策略的体验与学习水平。历史课堂因为个体的提高进而带动整体的提高,也因此勃发出无限生机。

三、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因学生的心灵感知而永恒。

历史教育家赵恒烈说:“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符号型’,以背诵为主,把历史知识停留在字句的记忆上,当被记忆的一组文字符号遗忘时,‘历史’也就消失了;另一种是立体型,能通过文字记载的历史去想象当年的人和事,对活灵活现的历史有鲜明的立体感。”(2)

历史课程之所以成为典型的“无趣,无味,无用”的“三无”产品,关键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多采用“符号型”的学习方式,没能从历史学习中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当“背多分”成为学生对付历史课程的“法宝”时,课堂上他们关注的就是老师的板书和勾画的重点,哪里还有鲜活的历史本身,充满灵动智慧之学的历史也就显得无聊之极,历史课堂犹如古稀老人,毫无生机可言。

“背多分”这个历史学习的“顽症”急需改变,否则无以开设充满生命力的历史课堂。让学生亲近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是解决这一“顽症”的有效举措。如在讲《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时,对“民族融合”这个感念的理解至关重要,然而,“民族融合”一词对刚刚学习历史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做了如下处理。

播放我在“湛江美食节”拍摄的照片让学生欣赏,同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图片中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2. 这些食物中那些是湛江本地出产的?那些不是?你觉得他们来自于哪些地方?

3.你想知道这些外来的食物是什么时候进入湛江的吗?怎样进入湛江的吗?

本以为学生会限于迁都对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进行讨论,没想到他们通过衣食住行的讨论进而发现了迁都也是“农业生产”与“牧业生产”的两种生产方式斗争,更进一步发现迁都是以拓跋宏为代表的开明鲜卑人对先进汉文化的认同,是否迁都是对“先进文化”是否愿意吸收的、是否具有发展眼光的争论。学生对民族融合过程所遭遇的挫折有了更加清晰、具体的认识,对“民族融合”这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有了较深入的认知,“超额”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次课堂设计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问题(衣食住行)入手,进而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思考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需要教师把久远、抽象的历史拉到学生思维的“就近发展区”,让历史知识易于为学生所理解,乐于探索,如能这样,就能增强历史课堂的活力。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习惯于“邮差式”的教学方式,把需要教的知识从教科书、参考书搬到教案上,然后搬到课堂里,再把教案的内容告诉学生,在这个流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得到体现,学生没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只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存在,积极性没能得到激发,课堂沉闷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和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的标志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想法,积极创设情境让他们有机会触摸历史的脉搏,感知历史的魅力。唯其如此,“学生的心灵才不会遮蔽,历史知识的真实才会生动起来”(3)。历史课堂也会因学习者的触动而激情四射。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主战场在课堂。”(4)只要教师彻底转变教学思想,抛弃“唯分数论”的观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历史这门充满灵动的智慧之学就一定会为学生所喜爱,一定会勃发出无穷的生命力,课程改革之目的也一定能达到。那时,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再也不会感叹与羡慕《百家讲坛》等国学热潮的火爆,而担心历史课堂呈“瑟瑟秋风”之冷清局面了。

注释

1赵恒烈.历史教育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72.

2赵恒烈.历史图像与历史思维[J].历史教学,1993:06.

3李惠军.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教学随笔[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397.

激活语文课堂的方法 第2篇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乐于去学习语文。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潜在的欲望。例如在讲授《陈情表》这篇课文时,我先给学生讲了罗斯福总统拒绝向朋友透露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基地的故事,罗斯福的那句有趣的“你可以保密吗?我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了说“不”的艺术,然后才回到课文,引导学生领会到李密以情动人的拒绝艺术。以这种方式走进课文,能够把学生领入一个他们喜欢的情境中,让他们愿意研读课文,愿意认真听课,愿意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才真正得以高效有序地进行。

二、以“新”激活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习以为常的事物,会产生感受的自动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愈是新鲜、新奇的事物愈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激活其“兴奋点”。墨守成规、千篇 一律的课堂只能使学生厌倦,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创新,时常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可以在导语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下功夫。例如我在上《项链》时,就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欲望”为导语。语文课上出现方程式可是新鲜事,因此这一方程式一写到黑板上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闹哄哄的教室安静了,学生都在等着我开讲,想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之时再走进课文,事半功倍。再如,在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和“惊涛拍岸”的图片导入,引出苏轼,引出他对自己的人生概括,很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活动”的环节中,把此词分为四个画面,要求学生充当导演,从拍TV的角度叙述这四个画面,再现情境。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讨论热烈,发言精彩,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乐趣。所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语文也变得有滋有味。

三、以“情”激活

激活数学课堂生命力 第3篇

关键词:课堂生命力 阅读 运算 数学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188-01

职业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数学课程的任务是:(1)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2)为学生学习职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3)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自身发展,转换职业岗位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职高的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职高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却十分的令人担忧,下面以我校几个专业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1 数学课堂的生命力正在逐渐消失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生源质量差,学习基础薄弱

中考成绩中等以上的同学进入普高继续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只能进入各类职业学校学习。而且,据调查显示,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和总体成绩的好坏是成正比关系,有例外的也就10%~15%。也就是说进入职校的学生中,85%以上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有些学生甚至对于最基本的四则运算都一无所知。正是由于数学学习的力不从心导致职高学生对数学课有着普遍的厌恶和恐惧。

1.2 教师对数学教学感到累

或许别人会说你们职高没有普高那样统一的升学压力,教书应该很轻松地呀,为什么会累呢?可是如果你真正走进职高数学课堂,就会发现职高学生大部分上课听不懂,趴在桌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无法保证课堂效率,教学目标也不能达到。面对课堂教学这种老师和学生之间严重脱节现象,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有时真的是感到心力交瘁。

1.3 教学评价无奈

职业高中没有全面的升学压力,学校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专业课上面,对数学这一基础文化课缺少重视。为了应付上级的统考会考,一再降低难度,概念了解即可,公式会代即可。即使如此,还是有好多学生连一半题没有答,成绩是“祖国江山一片红”。为了能让多数学生能拿到学分,及格线也只能越拉越低,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面对问题繁多、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数学课堂,极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摆脱有教学分离的不利局面,重新使数学课堂焕发活力,真正达到有效的教学。数学学习习惯就是很好的一剂“良药”。通过课堂教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将反过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辞海》)。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活的一种力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习惯就是能力。要配成习惯这剂“良药”,一定需要“阅读”和“运算”这两味“药”。

2.1 第一味药—— 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1]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养成学生优良的数学阅读习惯和方式尤为重要,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前苏联教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教学是离不开阅读的。有关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数学阅读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因为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故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认真细致,不能象阅读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否则也达不到阅读的效果。再则,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阅读困难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完成阅读任务。为此,首先,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中的概念和题目,并在学生阅读前提醒学生在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比如语速的快慢,关键词和字的突出等,而且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让学生进行个人或集中阅读训练。其次,在数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实例阅读。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时,先让学生了解和阅读一些银行的储蓄业务,包括存款种类、存款利率、利息算法等。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增长见识的同时激发兴趣。

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潜移默化中你会发现,学生注意力集中了,课堂纪律好了,考试成绩也逐步往上提了。

2.2 第二味“药”—— 运算

所谓运算就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数或式进行一系列操作以获得正确结论的运演过程,其具有以下特点:(1)运算有目标和方向。(2)运算有依据。对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能力很差,尤其体现在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能力低下造成的。因此,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实在必行。

首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公式、法则、性质。第一步:在教学汇总让学生亲自参与公式、法则、性质的推导,发现过程是促进理解的有效途径。第二步:职高生主动去记忆公式、法则、性质的能动性不强,教学中要硬性规定一些抄写和默写任务,通过强制措施达到记忆和理解。其次,运算技能的形成。第一步:模仿练习。这是在新知识学习后,在教师例题示范下进行的练习。所选例题无难度,无变化,要求学生按照例题的步骤和法则进行运算,以保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第二步:熟练掌握。这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的练习。所选题目难度有些提高,形式略有变化,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算而且要求学生在求得正确答案后,对运算的过程、依据、方法进行总结与概括,同时对运算速度提出一定的要求。

运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注重运算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结语

教学是师生间互动式的行为,必需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通过有意识的阅读训练和刻意的运算能力的培养,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致力于营造一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创造他们学习习惯养成的条件和途径,并从而体验数学学习收获,打造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周国正.浅谈职高数学教学[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2):92-93.

[2]陆海明.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3):54-55.

如何激活初中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第4篇

长期以来,数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的结果,轻探究的过程;重反复的练习,轻情感的满足……这一切都使学生对数学很难激起兴趣,导致他们认为数学是枯燥的、繁琐的,数学学习几乎等同于做题,而且没完没了。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 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 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突,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使他们感到数学是有趣的。一个巧妙的问题引入,把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起, 你还用担心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热情吗? 这就是老师的智慧,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就应该在课堂上多提供一些既能学习到数学知识,又让学生感觉有趣的问题,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充满活力与魅力。

2.带着鼓励进课堂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若能将充满热情与厚望、激励与鞭策、鼓励与赏识的语言带给不同学习程度、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更能温暖人心,收到很好的效果。中等生往往是教师容易忽略的群体,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时是一知半解的,所以他们不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怕错,怕被批评。数学课堂上,我发现一男生总喜欢上课的时候趴着,面前堆了好高的书本,眼神不肯与我交流。在提问《圆》这章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刻意喊了他,他支支吾吾答不出来,我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他似乎想要表达,但又说不上来。此时,我说:“没事儿,无需组织语言,想到什么就直接说出来。无需考虑对错,只要表达出你的想法就行,我们大家都等你。”他神情上轻松了很多,开始不断从嘴里蹦出词儿来,手里也不断比划着。我又鼓励他到讲台前将想比划的东西画到黑板上,结果,五种位置关系他画对了四种,内含没有画出来。我大声表扬了他答题中的闪光点,继续提示他两圆没有公共点还有一种情况,让他回忆我们一手大圆一手小圆由远拉近的动态过程, 他思索片刻将最后一种情况也画了出来,同学们自发地给他鼓了掌。随后,我们又一起把五种位置关系的名称复习了一遍。以后的课堂上,我一遇到这问题就找他。渐渐地,我发现他上课不再趴桌上了, 回答问题也更自信了, 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试想,如果我换种方式对待他,势必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听讲,还会破坏课堂上的学习氛围。

3.树 立关注生命 、相信学生的意识 ,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

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教学宗旨是: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课堂主题是: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教师敢于放心大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充足的展示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学生交头接耳、粗声大嗓、随便插话、信口开河成了“课堂纪律”,课堂成为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操练场。

4.教会学生的合作技能 。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合作的方法、技能,以保证进行高质量的合作。比如小组合作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学习目标,确保分工到人;要求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教会学生进行交流时,要有条理地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从而使班级形成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有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发展,取得实效。

5.教师要有拓展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

教师要有开发、积累和利用有价值的资源的意识。教师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不但体现在教师对外在的资源条件进行合理调度与充分运用, 更多体现在能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调控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驾驭水平。根据现场教学情况,有课堂上学生的信息互动,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互动,与教材内容的要求互动。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而要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案。通过对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师生再度归纳、整合利用,形成深层次高层次的资源,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成长,生命活力得到激发。

6.关于批改作业的方法 。

6.1随堂批改 作业。新课后 ,作业可当堂完成 ,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6.2小组批改 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 ,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上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向老师或信息小组汇报。

6.3教师抽查 和面批。 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6.4信息小组 及时做好信息交流 。由科代表和几名同学组成信息小组,主要任务是:(1)汇集班上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并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答案供学生参阅。(2)收集作业中做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及时在全班进行交流。 (3)每一单元教完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信息小组总结正、反两种典型,向全班同学作交流,达到消除错误,开阔眼界,巩固知识,掌握方法的目的。

7.习题课要从数学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用情感因素激活语文课堂 第5篇

用情感因素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汤海风

“活”是语文教学素质追求的理想境界。“让课堂活起来”已成为每位站在线的教师努力的方向。那么如何激“活”语文课堂呢?情感因素的调用无疑是不二选择。因为情感之弦撞击出的火花是最令人振奋、感动、欣喜、意外的!课堂40分钟不长,但要在40分钟里让孩子的情感充分地挖掘、陶冶、体验、升华却并不简单。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在这不简单的40分钟里展现艺术般的课堂,让课堂成为一首诗、一幅画、段旋律……

一、挖掘文本情感因素,优化课堂互动结构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感情世界,人世间绚丽多彩的美好情感在这些课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情感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这一生动的比喻明确地指出了情感和知识两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我们应积极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感悟、去理解,唤起他们敬佩、喜爱、悲伤、愤怒等心理体验。这样,他们的所学、所得才会是最真、最美,也是学生最难以忘怀的。如何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设计课堂结构,这需因人而异,因教材而论。

1.顺序倒置

《燕子》一课,作者独具匠心,通过对燕子的描绘来赞美生机勃勃的春天,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组织教学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情感感悟、升华,课前我安排学生“找春天”,教学时,让学生从说春天到入文学习描写春天的段落。这样的安排遵循了由面到点再回到面的规律,也符合学生情感认知的规律,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在组织教学实践时,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的安排循序教学,只要抓住文章的主旨、情感主线去组织教材,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就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交流

高年级采用这种组织教学方式是最适合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情感的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倾听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简洁而明快,教师只要适当地引导和巧妙地过渡小结就好了。比如《小音乐家扬科》这一篇课文,其教材编排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激发学生对扬科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不平的愤慨。我们可以长篇幅而简单处理。采用讨论、交流反馈式学习方式,设计两个问题帮助学生自读、自悟:(1)扬科的音乐天赋表现在哪里?(2)你从哪感受到扬科的命运很悲惨?其实,这种课堂结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参与为前提,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同时在讨论话题的提出上应紧扣文章的情感线索。

3.品析句段

这种方式常用于美文中,这种美不仅局限于文章的语言美,还表现在文字中流露的感情――至真、至美、至善。当然要肯定,这种方式多在写景抒情的课文中运用。例如《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月光曲》《金色的脚印》《理想的风筝》等。

二、调控教师情感因素,营造课堂互动氛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会鼓舞人呢?”因此,无论哪类课文的结课,都应伴随着教师的真切情感进行,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点燃学生心灵与爱的火花。

1.把大爱带进课堂

教师要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营造一个愉快、轻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有人说过,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和追求的教师的教学中,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爱学生,你就不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爱学生,你就会时刻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状态;爱学生,你就会尽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快乐地学习……爱的感染力是无法计量的,有爱的付出就有爱的收获。

2.用成功激励学生

布卢姆曾有个生动的比喻:教学中,学生交替地攀登两个梯子。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情感的梯子,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学生始终能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以保持学习的最佳状态。

3.让语言折射光彩

高尔基曾说过:“人们爱听悦耳有旋律的声音。”教师在课堂中应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课堂,把教材的情感通过自己这一特殊而直观的载体表现出来,用自己富有情感和美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拨响他们心中的情感之弦,这样知识的甘泉就会不停地流入学生的心田。调查表明98.7%的学生都喜欢上语言幽默的教师的课,课堂上偶尔的幽默,有时能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我想,于永正老师能在教师生涯上令人景仰,和他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三、激活学生情感因素,改进课堂互动策略

学生情感的最大调动,其很大一部分因素依赖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组织策略,怎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最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学习探究的情感因素呢?长期的课堂实践,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名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丁有宽的读写结合……都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其实,无论你采用的是哪种教学策略,只要它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心理特点、情感生成状态,都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乐学等情感的目的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若想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课堂上自发的情感态度发挥最佳的作用,还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张弛适度

行业上,常听到这样两句评价教师课堂教学风格的语句:“××老师,上课亲切和蔼,语调柔和,令人如沐春风。”“××老师,上课激情澎湃,铿锵有力,大有火山爆发之势。”其实,若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我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节奏。好的旋律音律优美,忽高忽低,或急或缓,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张”是为了不让学生过度疲劳;“弛”是为了不使学生注意力涣散。所以我想:张弛适度才是课堂的最佳节奏,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应是课堂追求的一种境界,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应根据教材的需要而多样,努力做到朗读与默读结合、表演和评价结合、竞赛和总结结合、眼看和动手结合……力求课堂氛围的整体协调,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3.情理相生

语文教学重视文道统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学生的人文情怀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应注意到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情感生成。所以,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系统,另一方面还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两者有机地协调,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学。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教师、学生的情感因素,预设好课堂结构,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积极的兴趣和探求的热情,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实现40分钟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优化教学过程 激活课堂生命 第6篇

我们的教学,更确切的说是学生的学习,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绽放美丽自由的生命之花。

一、优化课堂导入,开启智慧闸门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我们的导入应呈现一种百花开放的姿态,比如时而用直观形象导入,将学校的花坛来导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而用设置悬念导入,询问学生一张纸的厚度;从学习名言中导入;从生活实际导入;从动手操作导入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产生审美疲劳,相反总是充满一种期待。

导入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燃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奇特效果。

二、优化参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果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那样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好。

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是与生俱来,主要靠教师去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着去做: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问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问在点子上。这样就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产生参与的激情。有一次听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有这样一组总结性提问:①一年的12个月中哪个月的天数比较特殊?②31天和30天的月份排列中,哪两个月排列比较特殊?③一个月上、中、下三旬,哪旬的天数比较特殊?显然,这组问题既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结中来,又避免了重点内容的机械重复。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学生能提出问题,这是他们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其参与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讲授新课时可设置一些疑点,鼓励学生去探求新知。我们要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老师的讲解、演算,对书本的“例题解法、叙述”等提出不同看法。

3.组织课堂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参与的快乐。课堂讨论,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实现多向信息传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比如在巩固知识阶段,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第七册下应用题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列队伍先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前进了1小时,再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前进了2小时,问在这个过程中,这列队伍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学生出现了三种解法:①(5+4)÷2=4.5;②(5+4)÷3=3;③(5×1+4×2)÷3=13/3。对此组织学生讨论,说说你这样列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讨论,辨明了是非,明确了题目的实质,突破了应用题的解题难点。教师又因势利导,肯定学生的肯动脑,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同时也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在完成作业后,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中,各自发现自己练习中的差错,积极寻找原因。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就会有积极的参与行动,也就会有高的教学效率。

三、优化合作学习,获得有效发展

我将学生按优、良、中、差搭配,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我通过优化合作学习,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四、优化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思维

我们在课堂上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维状态。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质疑、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五、优化心理环境,产生最佳效益

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环境是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的直接反映。我们要让课堂教学充满乐学气氛和幸福竞争。

为此,首先要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其次可以运用CAI手段,可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

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就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六、优化反馈评价,形成良性循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运用也很重要。在评价方式上,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寓考于乐”,淡化考试竞争;评价方法上借助档案袋,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同时以学生的生成状态带动教师在教学中的生成状态,最终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激活语文课堂生命力 第7篇

可以看出, 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部诱因”并培养其学习自信心是何等重要。借用美国著名“积极成像”观点的倡导者罗曼文森特皮尔的一句话, 即“态度决定一切”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2003) 。那么, 学生的现状如何呢?是不是具备了初步的这种积极的情感态度呢?

笔者所教的学生属于一所在北京市算作“四五”类校 (与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相比) 的普通校。他们的英语成绩大部分处于不及格状态甚至更糟 (见表一)

这样的英语成绩, 我们可以很容易联想到他们在整个小学、初中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体验:成功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世外神化。被英语学习打败的痛苦体验缠绕着, 甩不脱, 却要被迫每日面对, 能不忧愁苦闷吗?!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漠然处之、萎靡不振”, 似乎老师传授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毫不相干。用他们自己的话说, 就是:“对于天书, 我们无能为力”。表现在课外, 则是整天“淘气玩乐、胸无大志”, 找不到任何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老师眼里, 他们似乎只懂得无忧无虑地逍遥。

老师也如遭了魔法一般, 被学生的情绪捆绑, 在了无生气的课堂上遭受尴尬和痛苦。被漠视的愤怒悄悄燃起:“孺子不可教也”。冷静之后, 不得不在痛苦中反思:为什么我问问题, 没人吭声呢?为什么总有学生在我的课堂上瞎折腾, 对我不服气呢?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老在课堂上思想“走私”呢?为什么课堂气氛这么沉闷, 没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呢?诸如此类的问题, 让我们苦恼不已。我们既不能学阿Q去逃避, 也不能在一夜间获得“神力”使所有问题迎刃而解。作为教师, 我们只能不断地去学习、去反思、去开拓、去创新。学习前人同辈的教学经验, 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开拓出一条适合自己, 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 力求有所创新, 有所成就。

1 满足学生精神需要,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找回自尊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实验教学法理论体系中指出:“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和意志, 形成学生的精神需要, 特别是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其高效作用”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2003) 。所以, 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 必须激活学生, 想法设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获得学习成就感, 树立学习自信心, 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的学习能力。

1.1 教师的关爱和谅解是激活学生的"良药"

为了在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部诱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改善师生关系, 密切师生感情。这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我看来, 要从一个立体的角度透视学生, 要把学生当成完完整整的人, 而不是一个只容纳知识的“口袋”式机器。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爱有恨、有理智有情绪, 正是因为学生生命个体的多样性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教育教学的契机。通过“育人”, 英语教师不但可以激活学生的做人的积极情感, 而且能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学校, 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和学习目标, 没有一贯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不知道怎样才能学习好, 也不知道学习中还能有乐趣。因此, 准备丰富的教材和教法、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开发、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架设起师生间的情感桥梁, 以情牵动学生, 以爱浇灌学生。让情感作为学生心田上的沃土, 才能洒下知识的种子, 培育成花朵和果实。高尔基曾说, “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一位除了上课之外, 从不去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的教师, 即使课讲得再好, 教学水平再高, 教学效果也不可能理想。因为, 学生心灵的窗户是不会向对他们漠不关心的教师敞开的。如果科任教师只传授学科知识, 不能把育人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知识是死知识, 学习也不会达到高效。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英语教师要重视增进与学生之间“以心换心”的情感交流, 赢得学生的信赖, 唤起学生对师长的爱, 进而将这种爱延伸为对其所教学科的好感, 这种好感就能调动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客观地平等地对待学生, 不以自己的好恶, 不因为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的不同, 而否认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 不允许自己无意中伤害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 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了解他们的欢乐与忧愁, 才是真正的育人之道。

1.2“尊重”和“信任”比成绩更重要

在一本书中读到一个小故事:一位妈妈有一次去到她女儿所在的班上做义工, 帮忙布置“秋季Party”, 看到班主任老师让两个孩子发已经批完了的考卷。那位老师在把考卷递给他们俩的时候, 做了一个鬼脸说:“记得要没有表情噢!”两个孩子点点头, 转过身来面无表情地按照名字将考卷发给了每一位同学。“发考卷为什么不能有表情?”这位妈妈怎么也想不明白, 在搞活动的中间逮到一个机会时就悄悄地问老师为什么这么做。老师回答说:“是这么回事, 发考卷的孩子看到一份好成绩时会不由自主地露出羡慕赞赏的表情, 而对成绩不好的同学则会露出同情的表情, 这样会让成绩不好的同学感觉很差。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不同, 但是他们各有所长, 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他们到了现在的年纪应该懂得怎样去保护别人的自尊心。所以我让孩子们轮流发卷子, 面无表情地发, 这样每个人都学会把尊重别人放在其他事情比如成绩之上。”

这则故事对我们的启发是:尊重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在英语教学中, 为什么要把信任和尊重放在第一位呢?

尊重学生, 就是要尊重学生一个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形式。不能因为其英语学科学习上的愚笨而嘲笑和看不起他;不能因为其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武断地下结论, 料定其怎么样等等。英语教师作为英语课堂上的权威和主导者, 不但要身体力行地这样做, 更有义务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具体方式方法形成一个无形的“尊重的舆论圈”, 让每个学生感受积极的情绪体验, 能够放大胆地紧跟老师的步伐学习, 因为他们不用担心“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会被责备或听到同龄人的喝倒彩。

英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更是重建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必不可少的因素。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和学生讲:老师评判你们是不是好学生, 不会以你们已取得的分数作结论;而是更看中重你们的“做人和做事”!首先, 在英语学习中, 你们能不能成为一个自强自信的人, 因为“我能做到”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金矿 (罗曼文森特皮尔, 2003) 。一个以前上课从不听讲的学生如果在课堂集中注意力听讲了, 一个英语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付出努力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一个小任务, 一个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下完成了自主学习内容等等, 每一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微小变化, 都会不吝惜赞美之词和夸奖的眼神。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机会, 用语言、手势等等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号:你做的很棒, 我相信你接下来会做得更好。教师的这种积极信号, 能唤醒学生沉寂的自我评价, 让他们形成良性的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1.3“小步走、缓坡度”, 因材推进, 用成功感激活学生

在教授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我坚持的原则是:除了“调节学生心理”之外, 就是引导他们“能真正学习”而不是“伪学习”。所谓伪学习, 可以有很多种表现, 如:对课堂活动的目的不明确, 只是盲目机械地参与;抄袭答案应付老师等等。为了真正有实效的学习, 我提倡:降低标准, 严格要求;悉心引导, 慢慢进步;拆掉伪装, 动手动脑。为了能切实可行地进行操作, 我把学生分成三层, 优等生创佳绩, 中等生牵着走, 学困生特别对待。把学生分层, 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学习。通过为各个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标准,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功感, 从而慢慢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学生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对每一个学生都做整齐划一的要求, 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感, 使他们对学习目标望而生畏, 这样就容易形成拔苗助长的情况, 欲速则不达。

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有确切的可以检测的教学效果, 我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采用“过程性评价原则”。 (见表二)

在平时的学习中, 设立7个评价要素。在七个评价要素中, 再设立不同的层次, 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不用一个杠杆, 也不会一刀切。比如, 词汇通关比赛中, 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词汇量要求标准, 学生在同一层次之间互相评比。在阅读课的教学中, 优等生吃“正餐”, 即正规的各种练习和教材中使用的阅读篇目;而学习成绩差点的学生吃“小点心”, 即一些小型的猜谜, 笑话等小篇幅阅读, 以免消化不良, 失去学习兴趣。对于作文的要求则是前者能写能背, 后者能看着问题写出来。另外, 架设桥梁让两类学生自由结对, 进行师徒组合, 徒弟任务完成出色的, 师徒同时受奖励加分。

另外, 我还通过“竞赛、小组合作”等方式来激活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在课堂教学中, 我会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分组方法, 如:固定分组, 随意分组, 组建“亲友团”等。如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 我会采用随机分组的活动形式, 设立一个“两人擂台”, 分成挑战者和被挑战者, 对单词的音形意以及固定结构进行操练与检测, 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得到极大的激发。通过竞赛和合作, 让每个学生都有对手和帮扶团队。学生在这样的竞赛中, 热情四溢, 积极主动, 在你比我赶的氛围中, 不但学习巩固了知识, 也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他们在英语课堂上获得一门语言, 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能力。

2 不懈努力, 让教师在和谐英语课堂上收获希望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 在我教授这两个班的英语学习一个学期后, 原来受折磨的感觉变成了感动和快乐。在课堂上学生变得积极, 无所谓变成有所谓, 麻木变成了愉悦。比如:有几个成绩级差的学生, 不会学习, 也不认得几个单词, 但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在班里找师傅 (英语学习好的学生) , 让人家帮助, 那个时候教师内心的感动不言而喻。当碰到班里的学生不学习, 不听课时, 我们不能仅仅限于指责。我们想象不到他们经历的是怎样的一种成长道路, 导致他们今天的这个样子。不要说英语26个字母和3000多单词, 我们有的学生连汉语中的bpmfdtnl都分辨不清。但是老师有学习任务分下来了, 他们没有切切实实的能力完成, 但是会去找支援, 去尽自己所能。也许他们学到最后也没能学出个所以然, 但是他们在班里象“绿叶”一样烘托和支撑着班级的学习氛围。那些成绩好的同学通过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一方面有机会反思自己的学习, 另一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和赞赏, 学习的劲头更足, 困难面前更要强更不容易放弃。所以面对我们的学生, 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 讲台下默默无语或者各自为战时, 想想我们自己吧, 在我们心里, 有没有真正瞧得起他们, 有没有在心里暗骂他们“孺子不可教也”, 世上无不可教之人。常言说:“百般易学, 一窍难开”, 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下功夫去捅开学生的那一窍。笔者教了一学期后, 班上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前后变化极大。以前不想上英语课, 变成了特喜欢上英语课, 以前对老师和教学的质疑, 到现在的紧跟不放, 成绩步步上升。作为教师, 实践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人”是根本, 学习是“人”这个生命体下的无数个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中的一个而已。只有把“人”这个生命体激活, 具体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罗曼·文森特·皮尔.态度决定一切[M].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3.

激活语文课堂生命力 第8篇

李嘉诚先生曾用鸡蛋作过一个关于改革的生动比喻:“鸡蛋, 从外部打破是食物, 而从内部打破是生命。”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课堂如果能让学生靠自己从“内部”来“打破”, 激活内心的渴望与需要, 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那么我们的课堂就能获得一次新的生命, 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进步、地理思维与习惯的发展。

那么,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 构建出学生主动参与的地理课堂呢?

一、以课堂教学组织和调控,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主动参与, 在本文中指个体在积极需要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新经验、新观念, 解决新问题的学习过程。因此, 激发个体的积极需要, 是主动参与式地理课堂教与学有效开展的前提。

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 包办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自主独立的学习、实践和体验, 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更把学生独立的思维和想象都剥夺了。其实,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灵活, 科技的发展更是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因此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课堂真真正正交给学生, 把“独唱”变为“大合唱”。

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日本》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通过对比“小日本”、“大日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称谓,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在学生归纳不同称谓背后的原因后, 教师点拨:日本是怎么把“小日本”打造成“大日本”的, 其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再经过讨论交流,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按教学目标的主线去探究, 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自学时间, 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 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创造一种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氛围, 激发学生深入释疑的热情, 不断把自主学习引向深入。

二、以教学资源的再整合, 发挥主动参与式地理课堂学习目标的导引作用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 要做到难易适度, 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为此,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以求实现任务的适宜性。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教育理念迅速更新的背景下, 我们教师应该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成为学生的顾问、交换意见者、帮助学生发现的启迪者和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困惑时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去生成联系, 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学习习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不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使他们成为“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印度》一课教学中, 倘若仍按常规“地理八股”式教学, 对印度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逐一讲述, 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必将渐渐消逝, 谈不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以“印度之旅”为主线, 运用“评选最佳导游”的方式, 要求学生向全班介绍印度的衣、食、住、行、玩等任一方面的地理知识, 师生共同投票选出每一方面的最佳“导游”, 最后教师借助板书建构《印度》一节的知识网络, 这样就可以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展开教学,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通过教学资源的再整合, 引领学生主动参与, 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 以创新求发展”,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以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 提高学生在主动参与式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

主动参与式地理课堂要求教师不仅研究怎样教, 更应该研究学生怎样学, 教师不仅要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 更应该做学习策略的培训者。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参与度不高, 始终处于“被学习”状态, 究其原因, 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不合理是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在认识青藏高原地区“高”“寒”特征时,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各种区域特征中寻找最为本质、最关键的区域特征展开讨论。同时加强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策略指导, 通过引导学生加强信息整理, 提取有效信息, 建立描述模式。学生通过分析, 掌握了青藏地区因“高”而“寒”, “高”影响气候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 (冬寒夏凉, 作物生长期短, 太阳辐射强, 光照长, 昼夜温差大) ;影响河流 (流向呈扇形分流, 分属三大洋, 高山冰川孕育大河成为“亚洲河流之父”) ;影响植被 (高寒草原) ;影响动物 (耐寒的牦牛、藏绵羊、山羊) ;影响土壤 (冻土广布) ;同时也影响社会因素, 如交通不便, 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人口密度小, 城市少, 发展水平低, 经济落后。教师通过有效的策略指导, 帮助学生运用问题识别策略, 分析要素内在联系, 从而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 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以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 提高主动参与式地理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

1.评价内容多元化。改变以往“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法, 从学业内容和非学业内容两方面进行评价。如进行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教学时, 教师可以以“太湖蓝藻暴发以后”和“天灾还是人祸”为主题, 让学生自由讨论, 讨论后写出一篇小短文。教师一方面注意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另一方面注意分析小短文中表述的观点, 以此来评价学生对水污染危机所持的态度。

2.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学生评价的自主性, 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家长参评、小组互评, 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客观、全面,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标准多元化。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淡化分数意识, 突出特长表现,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点, 都有成功的机会。

4.评价方法多元化, 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如运用“档案袋”作为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 收集、记录学生自己、老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 学生的作品、反思, 还有其他相关的材料等, 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 只有从学生内心的需要出发, 构建“主动参与式地理课堂”, 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让课堂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光彩。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9.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 第9篇

一、展开想象, 因文生画

丰富的想象力是思维活跃的财富, 是创造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有效理解知识、发展智力, 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我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提示,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把文字记载、描述的内容画出来。比如在讲说明文《松鼠》时, 我就让学生用简笔画把松鼠的窝画出来, 学生的兴趣都非常高, 在画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认真地看了书, 而且透彻地理解了课文, 弄清了松鼠搭窝的环境选择、材料选择和窝口特点, 很快就掌握了松鼠乖巧的性格特点, 根本不需要老师讲。这种绘画法还非常适合古代诗词的教学, 学生在读读画画的过程中, 真正领悟到了古诗词“诗中有画”的意境。就这样通过动笔一画,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领悟和记忆, 不是一举多得吗?

二、巧用故事, 提高趣味

每讲一节新课, 我都喜欢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给学生听, 把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新课上来, 让学生带着新鲜感, 以愉快的心情走进教材。如:在讲蒲松龄的文言文《狼》之前, 我先让学生讲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狼外婆》的故事, 然后让学生来讨论和归纳狼的本性, 很自然地把他们引入了教材, 接着在阅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讲《狼》的故事, 学生热情高涨, 学习效果自然好到极点。

三、小小辩论, 发人深思

遇到有争议的问题, 不妨让学生来争一争、议一议, 更好地解决问题。如:讲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 有的同学认为于勒是主人公, 有的则认为菲力普夫妇才是, 我就让他们各自摆事实、讲道理, 辩驳一番, 通过一番争论, 他们都认识到了能表现中心的人物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而且记忆尤深。

四、媒体介入, 引人入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 现代教育呼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语文课不能再只靠粉笔和黑板了。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 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让语文教学更接近信息化和现代化。这样既加大了课堂容量, 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使课堂生动有趣, 贴近社会生活,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也能通过不断的学习, 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跟上时代的发展。

1.加大容量, 丰富课堂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教师在课前已做了大量的准备, 把需要板书的内容 (如:图示导读、思维训练等) 、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对比阅读和课堂小测题、迁移训练等内容都制作成幻灯片, 每讲到一个内容就立刻出示相关的幻灯片, 这就节省了大量板书的时间, 自然就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此外, 多媒体课堂具备视听设备, 为加大课堂容量创造了条件。

2.视听结合, 更加生动

有了视听设备辅助教学, 语文课可以越上越活。我们能够把与课文相关的、形象生动的材料, 都拿到课堂上给学生欣赏、品评, 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和了解课文涉及的内容。如:教授散文《海滨仲夏夜》时, 我找到了海边日落、沙滩、启明星、月照浪涛等影片, 让学生欣赏、感受海滨夏夜的美景。然后再让学生和着抒情的钢琴曲《星空》来朗读课文, 一堂散文欣赏课上得有滋有味, 学生仿佛亲临海滨, 沐浴着凉爽的海风, 欣赏着迷人的夜景, 流连忘返。这样的学习感受, 哪个学生不愿来领悟, 来享受呢?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 第10篇

一、做好课前预习, 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 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 了解重点, 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 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作为问题提出来, 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例如讲《蒲公英》这一课, 文章采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比较难懂, 学生很难理解, 即使通过教师讲解, 学生理解了, 也不会很深刻。而学生自己提前预习了效果会截然不同, 上课同学们阐述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然后大家通过探讨共同欣赏、共同解决, 一篇难懂的文章就这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自己解决了, 而且印象深刻。如要上活动课《古今智慧人物知多少》, 就要求学生必须先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每人都要准备一些智慧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上课也不会再干干巴巴, 在让他们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共享时, 就能体会到知识与人分享的快乐,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体会到成功的同时, 也使学生的信心倍增。

二、营造宽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如果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精神, 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同样, 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髙度的容忍精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宽松、愉悦、民主的环境中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要营造这一环境,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自由发展、生动活泼之中。对学生的古怪问题或别出心裁的想法, 要支持,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良好的教学氛围, 将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实行民主、开放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应从单向型的直线往复转变为网络式辐射型。也就是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变为教师、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以此激发学生“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 (爱因斯坦语) , 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和谐、全面、迅速地成长。

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因素,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语言应在准确、生动、鲜明、幽默的教学中做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让学生忘情其中, 欲罢不能。其情感与教师融会贯通, 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爱因斯坦语) 。令他兴奋, 令他回味, 令他永远珍藏, 以致激发抑之不灭的兴趣, 产生神圣的好奇心和惊人的创造力, 达到我们激发语文教学课堂的目的。

三、比拼名家, 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 语文课本中选有大量的名家名篇, 在学习这类文章时, 不妨先写写同题材的文章, 然后用优秀的习作和名家名篇比较,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之前, 也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同样题目的作品, 在新课上, 让优秀习作的小作者来读他感人至深的作品。读完后, 再导入朱自清的《背影》, 让大家拜读, 之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 评说两篇文章的千秋。中学生争强好胜, 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 不但提高了写作能力, 也自然会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四、走出教室, 感受自然

我们今天的中学课堂,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老师主要靠言说来吸引学生, 而学生也主要是靠想象来还原文字, 这从语文教育角度不能不说是局限。中国向来认为山水能够怡情养性, 有潜在的教化功能。所以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点, 比如对学生进行写景训练, 就可以让他们利用校园资源, 走出教室, 流连于校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 用眼和心去观察, 然后回来动笔。灿烂的阳光, 新鲜的空气, 伸手可即的景物使学生想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欲望空前高涨, 作文也会写得格外细致真实, 再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 可以带领学生到室外感受一番, 体会草的绵软, 欣赏花的色态, 感受春风的吹拂……之后学习课文、背诵课文, 自然都是轻松愉快的。

综上所述, 语文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形式, 让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 学生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 才能激活语文课堂, 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情感,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语文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形式,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活语文课堂,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激活语文课堂 第11篇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

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让教学内容变得鲜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翠鸟不熟悉,我在课前先搜集了很多翠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翠鸟,然后用课件出示翠鸟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习热情高涨。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入情入境,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

二、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细心观察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一言一行,留心他们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学生一旦丧失自信,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我在教学中常让一些学困生回答较浅显的、在书本上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如果正确,就立即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动脑筋,你一定会学得很棒。”“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你的看法很独特!”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点拨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画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促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四、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发表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并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猫》一文时,我让学生听猫的各种叫声,然后想想猫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会发出这样的叫声,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猫在玩耍时发出的叫声,有的说是猫受惊吓时发出的叫声,有的说是猫抢食物时发出的叫声……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又使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不能少了读书声,没有读书声的课堂不是语文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更应如此。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精妙、思想深邃的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宜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如举行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写读后感等,让学生在讀中悟,悟中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盲女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并旁注自己的感受;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整节课,书声琅琅,读味十足。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提高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就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新县宏桥小学)

守正出新激活语文课堂 第12篇

一.教学观念要推陈出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 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实现新课程。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 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 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 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去阅读, 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 要善于提出假设, 产生分歧时, 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 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

课堂的开放性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水平的一把尺子。教学理念新, 教改意识强的教师, 课堂上敢放能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究、去思考分析、去讨论、去判断、去验证结论。现在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让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说明,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见, 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敢于提出挑战性问题的习惯。开放式的课堂, 要确保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敢于质疑, 有时间质疑。做到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为此, 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做到真正地关注学生和接受学生,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内容应守正出新

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就是要把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统一起来。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信息的载体,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 它的综合性很强, 不仅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 也与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密切联系。这几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 然而, 语文教材在目前还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 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 也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如此这些, 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 应力戒照本宣科, 注意活用教材, 施行“大语文”教学。我们知道,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我们的教学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立足教材, 又能跳出教材, 对教材做灵活变通。教师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 即不要死死固守教材钻坚仰高, 固守一隅, 应跳出语文教语文, 积极沟通课本内外, 课堂内外, 学校内外的联系, 不断拓展信息渠道, 使学生拥有充满生机和意蕴的生活。引导学生看电视, 听广播、上网, 使课内、课外知识融会贯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展语文的教学面, 开阔语文的教学视野, 这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课堂教学形式灵活翻新

语文学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 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 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能让学生想的尽量让学生想, 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说, 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做, 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是封闭, 实为开放”。

课堂教学要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法, 增强师生活动的多项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根据教材、学情、教情的不同特点, 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讨论式、质疑式、情境式、问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教学中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思维激活状态, 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主动探求新知。另外, 在教学中还应视具体情况选择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既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也不应忽视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方法。

上一篇:三大疾病下一篇:子宫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