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能力范文

2024-09-01

艺术创造能力范文(精选11篇)

艺术创造能力 第1篇

一、从幼儿角度理解幼儿艺术创造

幼儿美术与成人美术是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幼儿美术是幼儿身体发展水平、感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产物。其中包含两个意思, 一是自然发展, 二是教育促进, 自然发展是前提, 自然没有发展到那一步, 教育的促进终归是有限的, 甚至是揠苗助长。只有遵循幼儿的自然发展规律, 教育才能帮助幼儿在美术行为和作品创作方面发展的更好。

成人美术与幼儿美术两者之间, 身心成熟与否是个非常重要的界限。尽管有时成年人会追求幼儿的趣味, 但两者还是不同的, 一个原本就“嫩”, 一个在装“嫩”。的确, 许多美术家都十分青睐幼儿美术中显示出的那种清新、稚拙、自发性和率真。而且, 在很多焦点体系之外的文化中, 成人美术的表现方式与幼儿美术表现世界的方式的确非常相像, 比如, 基于价值判断夸张重要的形象或细节, 运用主观的或固有的色彩描绘对象, 以X光式的“透视”和变形表现“所知”, 在作品中贯注强烈的情绪等等。

德国学者克尔胜斯代纳花了七年的时间, 在察看了58000余名儿童绘画的发展, 研究了30万张儿童画后, 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理论, 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实验前期 (涂鸦期) ;定型图式期;线与形色期;平面画期;立体画期。我们比较熟悉的英国学者赫伯里德在其名著《通过艺术的教育》中介绍了另一位学者博特的分期, 具体是:错画期 (分为无目的的画、有目的的画、模仿的画和局部错画四个阶段) ;画线期;图形的象征主义期;图形的写实主义期;视觉写实主义期 (包括平面期、立体期) ;抑制期;艺术的复苏期。美国美术教育学者罗, 曝菲德也提出了自己的分期理论: 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伪自然主义期;青春期危机。上述分期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涂鸦期、图式期和写实期三个阶段, 区别只在于分期上有的具体, 有的概括, 具体的年龄和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概括地说, 幼儿绘画的发展总体趋势体现在: (1) 由单纯的动觉快感到动觉、视觉协调, 进而达到对精神形象发生兴趣; (2) 由概括地图式把握, 发细、客观的写实再现。

当然, 上述分期理论和有关趋势描述, 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理论假设上, 即儿童必须生活在一种以西方焦点透视体系为参照的范围内。不同文化中的主流造型艺术会显示不同的特征, 并且必然会对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 (包括幼儿) 所认同的视觉形象形成极大的干预和影响。

有很多大师都对幼儿画作有着浓厚的兴趣, 如马蒂斯、米罗、 克利、杜布菲和赵无极……从他们的作品也可以明显地看到, 他们的创作吸收了幼儿画的真挚、坦诚、纯净、率真和创造性的意趣, 这说明他们把小画家当成了老师, 他们把小画家的画当成了他们的范画。科学、健康的幼儿美术教育应该是家庭、幼儿园、社会教育机构和专业美术教育单位及专业院校共同协作教育的结果。

二、培养幼儿艺术创造能力之策略研究

内在动机及学习欲望是幼儿本身就存在的, 我想这是许多教养专家最想让家长们知道的重点, 那大家一定在思考, “父母的角色在哪里?”“后天我们该做些什么启发, 才能很自然的打开幼儿先前的潜能?”对于从以前到现在, 启发创造力天赋的关键, 有以下4个做法:

1.陪伴幼儿分享乐趣

幼儿很多时候需要陪着玩, 他们需要有人分享他所发现的变化及乐趣;幼儿有时却不要你动手教他, 是因为他逐渐在长大, 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家长应该陪伴幼儿进行更多生活的体验, 对幼儿的大脑来说, 涂鸦就是不断的在做科学实验。父母应该跳出传统教育的框架, 在玩中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

2.放手让幼儿去做

要尊重幼儿透过感官体验到的东西, 参与幼儿的梦想话题, 可让幼儿当小老师, 来增强其自信心与成就感。帮幼儿解决问题前, 家长先等一等, 放手让幼儿去做, 你会很惊讶, 他会的比你想象中的多。

3.提供幼儿需要用品

提供幼儿自然的环境或创造力材料就好, 幼儿不一定需要爸妈这本参考书, 因为幼儿有他的想法, 会变出自己的玩具, 也期待自我发挥。

4.玩中学做中学

透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玩中学就是做中学, 从小提升幼儿的兴趣, 让他发自内心觉得好玩, 比提升幼儿的技巧还要更重要。 很多爸妈觉得宝宝总是整天都很黏人, 其实适度增加幼儿与环境互动, 让宝宝大量探索及发展好奇心, 幼儿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

8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第2篇

谢冕

认真阅读本文,把全文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力求抓住文章的精神实质。想一想,本文怎样以《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为例,说明诗歌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又怎样以《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虞美人》为例,说明诗歌欣赏需要寻求言外之意;又怎样以《启明星》《夜雨寄北》为例,说明诗歌欣赏中需要对诗歌不连贯的语言进行“加工”,以利于“综合性思考”。

积累下列词语

唐突 羞窘 邂逅 愉悦 洞悉

课文 注释 练习

课文: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譬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②,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象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注释:

①选自《论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原文题目是“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有删改。

②〔《我爱这土地》〕全诗是: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而展开的。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这些,将一无所获。

我第一次读崔颢的一首《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为了说明这种再创造,我再举徐志摩短诗《沙扬娜拉一首》以为佐证: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这是不可能的。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由于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因此,诗不可能更多地告诉什么,诗的特点在抒情。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长干曲》也好,《沙扬娜拉一首》也好,希望这种欣赏的结果,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对于别的文体,这不是必需的,因为它们通过详尽的文字尽可以把内容讲清楚)。上述情况在诗中通常被称为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下面是臧克家的《老马》诗中的句子: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

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孕含的情思,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诗是高级的艺术,诗需要咀嚼再三,寻求真味。下面这些诗句,是一位青年诗人写的:

我把长城庄严地放上北方的山峦

像晃动着几千年沉重的锁链

像高举起刚刚死去的儿子

他的躯体还在我的手中抽搐

我的身后,有我的母亲

民族的骄傲,苦难和抗议

(江河:《祖国啊,祖国》)

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的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写的情感,但这并非是最后的目的。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而言。所谓诗的教育,也全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进行。

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例如闻一多有一首《口供》: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也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动性很大。为了使上述所谓的“综合性思考”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对这种不连贯进行“加工”——即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这无论对旧诗新诗都是需要的。例如这样的诗句:

被最初的晨光照射

投身在光明的行列

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

(艾青:《启明星》)

 

练习

一 课文把欣赏《枫桥夜泊》《虞美人》的所得贯通起来,说明一个什么观点?试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一两例,说明这个观点。

二 理解并阐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1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2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

艺术创造能力 第3篇

关键词:每日一题;创编故事;角色扮演

创造性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音乐启蒙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保护和不断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节奏是最容易引起幼儿兴趣和被幼儿感知的音乐要素,它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关系密切。如果人们缺乏对节奏的敏感,就很难感受到音乐动人的表现力。节奏教学活动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通过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和其他感知觉共同参与活动,带给儿童不同的感受,联想到不同的生活体验,从而促进幼儿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通过每日一题帮助幼儿收集生活中各种节奏类型的声音,

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每天听到的声音可能就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但是如果要把自己听到的声音都一一说出来,就感到很困难。为什么呢?因为这需要一双灵敏的耳朵、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一颗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必须做个“有心人”,而要做一日“有心人”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做“有心人”,作为教师就是要从小培养幼儿天天都做“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倾听、勇于发现的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教师可以利用晨间谈话、饭前饭后的空闲时间见缝插针,采用集体谈话或个别交流的形式,引导幼儿说出两三种听过的声音,要求答案尽量不重复。这样,幼儿便会有目的地去留意生活中所能听到的一切声音,如,水烧开了的“呜——”声,心脏跳动的“咚咚”声,动画片中各种稀奇古怪的响声,还有他们自己制造出的一些声音,像敲肚子的“嘭嘭”声等。如果每天都能说一些,幼儿有关声音的经验就会日益丰富起来,再听到类似的声音,就可以自己判断这是什么声音,还会主动去验证。如果结论正确,幼儿会“自我肯定”,心情愉悦;如果结论不正确,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去寻找“声源”,弄清一切,他们会为自己的“新发现”激动不已、兴奋不已,从而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探索的愿望,对節奏、声音兴趣更浓,日久天长便会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倾听、勇于发现的好习惯。

二、通过启发引导幼儿回忆、归纳各种节奏类型的声音,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当幼儿积累的有关声音的经验相对丰富,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应该通过启发,帮助幼儿回忆、整理各种节奏型的声音。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标准不同。如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少,归纳能力较差,因此在对声音进行分类时,标准相对简单:可以按照声音好听与不好听来分;可以按照声音的长短来分;还可以按照声音的快慢来分。然后把符合分类标准的声音都填充进去,从而帮助幼儿拓展思维,巩固记忆。而中班幼儿由于其经验、能力都优于小班幼儿,所以划分声音的标准相对复杂一些:如按照节奏的类型来划分声音(|X—|、|XX|、|XXXX|);按照声音的粗细来划分;还可以按照声音的轻重来划分。教师帮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声音、感受节奏,幼儿则把自己心中对声音、节奏、力度、速度的理解和感知表达出来,不仅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力、判断力,也为以后能够充分地表现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声音来创编故事,培养幼儿的联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幼儿对故事非常喜爱,凡是故事必专心致志地听。特别对故事中描绘的各种事物的声响,热情十足,且善于模仿,如,吃饭时的“吧唧吧唧”声,鞋子发出的“踢踏踢踏”声,救护车的“呜哇呜哇”等。幼儿既然喜欢听,那么一定愿意讲,事实上确实如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幼儿讲故事的积极性,把节奏融入其中,开拓一条以节奏带故事、以故事促节奏的新路。开始,幼儿编不出来故事,但他们可以用找到的声音说一句话。渐渐地,幼儿明白怎样把句子一点一点地变长,怎样把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说清楚。最后,幼儿终于会用声音来编小故事了,还会告诉我他用的这种声音属于哪种节奏型的。虽然他们的思维还存在着局限,编出的故事情节简单,表达时表情、动作很少,又缺少语音、语调的变化,但是他们毕竟是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不仅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增强了节奏感,还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真正帮助了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联想。

四、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表演音乐故事,培养表现力和创造力

中班的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故事素材和生活经验,同时也显现出初步的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开展故事表演活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故事,并和大家一起围绕故事的内容是否适合表演、能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表演开展讨论,进行筛选,最后确定要表演的故事。我们班孩子选择了《过猴山》这个旋律诙谐、节奏感强、情节简单、内容有趣的音乐故事进行表演。其次,让幼儿自由分组,讨论角色的分配、道具准备的问题,并给幼儿一段时间进行准备、排练。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比赛,教师和小朋友共同进行评价,找到了很多问题,如动作、表情、语气、语调、舞台位置、道具使用等。然后,根据大家的建议、教师的指导,改进自己的表演。通过自选、自导、自演这种故事表演形式,反映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把握是独具匠心、各有特色的,能充分调动幼儿对故事表演的热情,并在此基础上锻炼了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五、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要为幼儿创设一个用有意注意去倾听音乐的心情,创设幼儿留意音乐、发现音乐独特美的机会,要做到这一点,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就要根据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以幼儿的经验为基本出发点。大班幼儿有意注意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选择音乐欣赏教材时,我经常选择一些长短适合、生动有趣或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内容与音乐,这样使幼儿在倾听音乐时易接受与理解。“钟表店”是一个音乐欣赏活动,是德国作曲家查理·奥尔特的代表作品。一开始奏出模仿开门声的音响,随后乐曲奏出模仿钟表店里挂钟、闹钟、怀表等各式钟表有规律的滴答声和嚓嚓声。时而响起的几声口哨声,使人联想到悠闲自在的钟表匠边吹口哨边打扫着店堂。随后还响起了模仿发条松弛和钟表匠上发条的声响,钟表继续走动。最后,气氛热烈,乐曲在各式各样的时钟同时敲响四点的一片音乐声中结束。钟表是大班孩子熟悉和喜爱的东西,但是这么多各式各样钟表的声音,孩子们还是不能都听出来,欣赏这样的曲子还是有难度的。所以在欣赏之前,我让孩子从家里带来各种样式的钟表,再用各种方式摆弄钟表,讨论交流钟表的各种款式以及铃声的特点。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幼儿能够认识到更多的钟表及特殊的铃声,观察钟表店里工人的日常工作。这样在欣赏的时候孩子听上去就不会感觉很乱,而是觉得十分有趣,体会钟表特有的铃声与音乐结合的韵律和节奏。此外在第二次欣赏时,让孩子把音乐室想象成是钟表博物馆,让孩子说一说:你喜欢里面的谁?你用什么动作表现?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乐段里,感觉有什么不同?速度是怎样的?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最后请幼儿讲一讲自己对音乐的看法。这一环节体现了活动后幼儿对音乐的看法,将创造推向了一个高潮。

综上所述,通过节奏教学活动,不仅使幼儿学会了认识节奏、欣赏节奏、感受节奏、表现节奏,丰富了他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而且能促进其美好的、积极的人生体验态度的形成。

艺术创造能力 第4篇

一、素描的含义和类型

所谓素描,从广义来说泛指所有的单色绘画。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用铅笔或碳笔等工具,在平面上进行创作,以表现出对象的造型、线条、阴暗关系等要素的绘画过程。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为线描素描、阴暗素描、线面结合素描和结构素描等。

古往今来。素描是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画家的必经之路,素描作为一切美术创作的基础,能够培养创作者良好的观察和思考习惯,提高造型和审美能力。但素描本身也是独立的艺术品。在绘画中也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流派:古典素描、浪漫素描、现实派素描、抽象派素描等。很多有成就的绘画大师都在素描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即便是在美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素描仍然是一切美术创作和设计创作的基础。

二、素描对油画创作的重要影响

素描在一切美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油画创作中,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素描功底,创作油画时才能不论是抽象还是写实,都能有稳固的根基,加上感情色彩。才能创作出一副优秀的作品。

1、素描是油画创作的基础

一幅优秀的油画创作,在创作之前,都需要先画一个全素描作品稿,用以明确整个油画创作在专业技法和情感上所表达的多重目标。这种创作前的素描练习,在提高素描创作的同时也是在提高创作水平和表现能力,能够为最终的油画创作做出良好的准备。就像盖一座房子,如果地基没有做好,房子就如同盖在沙滩一样,非常脆弱不堪一击。如法国当代著名超写实油画家克劳德·伊维尔,他的作品堪称惊人,他在创作每一幅油画创作前都会画一个全素描作品,为油画创作做充足的准备,也避免了创作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2、素描对油画中的艺术要素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素描系统和认真的学习掌握后,不仅能够使创作者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使其创造能力上有自己的路线与创新,对所有绘画中的构图、色彩、结构、造型等有更为深刻的感知和了解。在艺术道路上,每个画家甚至每个人在绘画上都有其自己的风格,但是他们唯一共同点是对素描基础的掌握。也就是说,素描水平直接影响到画家对创作作品的把握。

3、古今中外的油画大家都非常重视素描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开始,就形成了对素描重视的优良传统,美术三杰、提香、雷诺阿、列宾等,他们既是油画大师,也是素描大师。中国油画也是如此,徐悲鸿、董希文、靳尚谊、罗中立、杨飞云、陈逸飞等人,也十分重视素描的重要性。徐悲鸿为了画出杰出的肖像油画,创作前的素描手稿有上千幅之多,并且他还要求他的学生每隔三天就要创作一幅素描,可见徐悲鸿对素描的重视程度之高。众所周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在学生时期,他的老师就要求他画素描鸡蛋,每一个鸡蛋的形体都是不同的,是练习扎实的基本功,达•芬奇画了三年,之后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像什么,也堪称著名素描大师。从而说明无论是写实与非写实油画,素描无疑具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能体现出创作过程的艰辛。

三、素描在油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素描对油画创作中线条的作用

素描的线条是绘画基础,也是油画创作中的不可缺少的绘画元素。创作者不仅用线条完成构图,造型,而且创作中的明暗,虚实,空间都是密不可分的的关系。对素描的掌控能力越高,对于创作作品也有越好的效果,例如梵高的作品,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清楚的展现线条的美感,作品《星空》中,能够明显的看到线条所带来的张力,在构图与色彩上的表现都是在线条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不仅能够看到有其约束性,还能表现出画中的张力,整个画面充满动感,呈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靳尚谊的《八大山人》在中国油画中,中国画家用中国传统绘画白描的特点和西方素描相结合的方法,呈现了民族气息,如靳尚谊的《八大山人》作品中,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褶皱,都和人物后的水岸线相呼应,从而给人一种唯美之感。所以说素描是油画基础,而线条是绘画中基础的基础。

2、素描对油画创作中形体的作用

造型在创作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造型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最终创作结果。“形”是画中的物体的形状,主要是靠线来完成,表现结构、姿态、动势、比例。形要准确才能继续进行,避免在创作中不断调整。“体”是画中物体的体积,在形的基础上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空间等。等三维空间的立体感。如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整个作品形体准确动势生动,画面充满动感又十分自然,让人完全忘记这是一幅画。

3、素描对油画创作中空间的作用

画纸或布都是平面的,而创作是需要画出三维的立体空间感,想要拉伸空间感,这就需要素面中的透视法,依靠素描的线面结合、远近、虚实等来完成,是画面不只有立体感还有空间感。例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画面中人物较多,都集中在神殿的拱门之下,拉斐尔发挥他的空间构成技巧,把每个人都做了精心安排与设计,是其具有强烈的空间,让作品呈现出一种真实的美感,使每一位观者都为之叹服。所以对于油画创作来说,只有对素描的不断练习,才能为油画中空间感的表现作出良好的基础。

4、素描对油画创作中构图的作用

在进行油画创作前,创作者要对画面整体布局进行思考,把头脑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所以在创作前要用铅笔素面进行勾勒,创作一幅优秀作品对构图的要求很高,整体布局的好坏决定观者的第一感受。这是至关重要的创作阶段,素描草图的确定基本和最终的创作是一致的。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呈现给我们的感受是充满动感富有张力,构图画面整体布局和谐自然,每人的动势不一,却和谐充满美感,耶稣在画幅中间的静与门徒在周围的动形成鲜明对比,构图给人一种非常自然而紧张的气氛,和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十分契合。

艺术与创造 第5篇

当理性如光芒万丈的太阳高悬于天空的时候,那条通往意义的道路能否被我们所识别和把握,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眼睛。艺术,就是这眼睛。

况且艺术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康德说,艺术是人的目的。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重新唤起自己心中的这份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唤起心中曾经体验过的情感之后,通过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的这种情感,是其他人也能体验到这种情感——这就是艺术活动。”

对于艺术家的创造,有许多世故而轻佻的词语,“天马行空”、“匪夷所思”、“不着边际”、“华而不实”、“照猫画虎”,等等。这不能归过于无知的人们,甚至从柏拉图开始,一直到现象学的鼻祖胡塞尔,大家学者们都怀有类似的偏见。他们认为,艺术创造基本上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甚至可能沦为“艺术家的个性心理学”。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传统,一向是拒斥“心理主义”立场的。

实际上,以最世俗的思路来理解“落实”这一概念,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够与真正的艺术家比肩。最早的艺术家,是需要自己来制造颜料、制造画笔,自己绷画布,上底色的,直到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用最具体的材料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们区别于手工艺人的核心要素就是,拒绝重复和模仿(作为艺术史论概念的“模仿说”是另外的意思,这里不做探讨)。

而任何创造都离不开艺术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比如创作材料。这也是为什么欣赏艺术品的人们在惊异于艺术家非凡的创造之物的同时,作品所使用的日常化的材料,又使得人们对作品感到亲熟,这也是作品自身的魅力所在。

对偏见、落实、环境乃至材料的讨论,实际上是在讨论创造的过程。人们都在谈论创造力,而创造力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至关重要,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这些背景和过程,我们才可能把握创造的脉络,才具有了创造的可能。我们无法在这么短的篇幅中来细述创造的过程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只能提示人们在谈论、评估和追求创造力的时候,多多关注、理解和学习艺术和艺术家,同时排除三类偏见:

其一、一如海德格尔曾经指出的,“毫无疑问,现代主观主义直接曲解了创造,把创造看作是骄横跋扈的主体的天才活动。”绝不是每个人都能成為天才,但是每个人都一定会有自己的天赋。

其二、认为创造仅仅是一种依于灵感的瞬间完成的行为。实际上,创造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间断的、活生生的主客体之间的接触与交融。

其三、把创造与灵光忽现的主意混为一谈。创造,就一定是要有结果的,这个结果可能是一种行为、一件器物,哪怕是一篇文字。

艺术创造能力 第6篇

本文着重论述艺术设计专业史论课程实践创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并以西方现代设计史课程为例, 初步探讨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中实践创造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确实实现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设计品位, 拓展学生设计思路, 在艺术设计史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的目标。

一、明确教学理念

首先要明确艺术设计专业史论课程的特殊性及其与美术专业史论课程和与普通文科、理工科理论课程的差异性 (差异性源于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的交叉性与整合性, 以及艺术设计认识规律的感性化、个性化等特征) , 并逐步修订教学目标, 以适应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目前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多沿用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多停留在对艺术家的介绍及对历史作品的欣赏与分析的程度, 艺术设计史论课模仿这样的教学模式远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要求, 更不要说培养未来的设计师。作为设计师就要研究历史文化、历史作品如何影响、促进当今设计发展, 当今设计如何表达时代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 通过艺术设计史论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将创新思维与不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结合起来, 创作出具有历史风格和民族风格的艺术设计作品, 同时突出艺术设计史论课教学中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这是摆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史论课教学以时间发展的脉络来贯穿教学内容, 以此顺序安排教学章节的方法偏于模式化、概念化, 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实际需求, 也没有考虑到教学内容如何适应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 长此以往史论课教学必会停滞不前, 所以教学内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以西方现代设计史为例, 将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专题性的课堂讲授

按专题将课程内容分解, 可以把西方现代设计史的设计种类与设计风格有机地整合起来, 甚至可以淡化时间的概念, 按要素的类别和性质整合起一个有机的系统。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之中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知识, 并刺激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 有意识的调整有专业倾向的专题训练的比重, 增强学生的专业设计意识。在理论讲授过程中, 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设计本质的理解, 任何一种设计风格流行的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包括政治思想、文化潮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另一方面, 通过对历史作品和当今设计思想和设计特征的比较分析, 加强学生对设计风格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2. 课前预习结合课堂讨论

在课堂讲授前向学生布置预习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 使学生在课前对本专题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养成了学生查阅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也为后续的课堂教学与课后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针对风格流派间的比较, 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以及未来设计师的发展与挑战等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观点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集体协作精神, 刺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课堂及课后风格设计训练

历史上的设计风格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是艺术设计实践和创作的源泉, 历史上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或是一件小小的设计作品都可以激起当今设计工作者泉涌般的灵感, 所以风格设计实践训练在专题性教学当中显得格外重要。传统的课程模式大多数教师极少布置作业, 而新的史论课的作业模式则是教师在每一专题的教学中布置相关的设计作业, 而且根据专业方向不同, 布置符合专业设计要求的作业, 例如,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布置不同历史风格的家具设计、地毯设计、装饰纹样设计等, 平面设计专业布置不同历史风格的图案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招贴设计等。一方面, 在课堂讲授结束后, 立即向学生布置一项与专题相关的设计作业,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完成多个创意设计草图小样。另一方面, 在课后结合课堂的短期创意或是重新创意完成一张完整的设计稿。通过这种训练, 学生可与设计师角色转换完成具有历史风格和时代特征设计, 从而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最后学生还要在课堂上利用PPT展示前期收集的资料和课后完成的作业, 通过交流与讨论, 回答师生提问以及教师点评等环节明确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4. 课后文字训练

课后文字训练是加深课堂理论内容理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方法之一。课后文字训练包括专题风格的心得体会和论文写作。一方面, 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学习, 要求写出专题性风格的心得体会, 内容既要包含前期对这一风格的认识, 又要包括课堂讲授的深入理解以及课后风格设计作业的经验与体会。另一方面, 在本门课程结束后写一篇与西方艺术设计有关的论文, 其过程模仿毕业论文的写作, 由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并写出大纲, 经老师通过后再进行进一步写作, 通过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撰写设计说明和论文的能力, 这正是多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艺术设计史论课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外, 也可以考虑其他的教学手段。

1. 互动式教学

就是在教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 前提是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参, 并在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 将风格设计同设计实践结合起来, 创作出既有时代风格特征又具有个人风格的设计作品,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情境教学

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

高校教育专业钢琴技能课梯式教学的探讨

陈莉娜 (郑州大学音乐系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环节之一的钢琴教学, 是一门集艺术性和技术、技巧于一体的技术关学课程。而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新的要求, 钢琴教学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以人为本”, 相关课程既互为联系又互为补充的梯式教学的新的结构教学体系。

关键词:钢琴教学;梯式教学;技能

一、音乐教学的特点及其问题探讨

1.音乐教学的特点分析

钢琴教学与声乐、音乐理论、民族器乐、舞蹈等课程教学都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学生只有通过系统的对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 全面音乐修养的提高, 才可能提高钢琴学习效率, 在钢琴课程学习中全面、快速地掌握弹奏、视奏、伴奏、编配和钢琴教学等基本功。但现今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教育的钢琴教学都比较传统单一, 仅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 忽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功训练的结合教学。教学中缺乏对作品创作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没有系统的介绍、讲述不同时期的钢琴文献版本和风格等, 即兴伴奏缺乏创造性和主动协调性, 歌曲伴奏编配能力较弱, 即此, 难以发挥、提升学生内在的想象力和审美力。

2.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提高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质量, 必须首先弄清当前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育钢琴教学,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钢琴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学校各自为政, 自己编写教纲, 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未必认真执行, 造成教学进度快慢不一, 质量参差不齐。其次, 教材单调, 教材内容与教学目的脱节。教育钢琴教学的服务主体是钢琴教材, 并要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 因此在教学中只注意技巧训练而脱离功能教学是片面的。教材内容的单一制约了钢琴教育的发展, 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因材施教, 开展钢琴梯次教学

教育音乐专业学生入校时的钢琴基础差距较大, 有的曾练习过钢琴, 且具有一定的演奏水平;有的只具备初级的演奏技术;有的甚至没有摸过钢琴, 这种参差不齐的现象, 给钢琴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此, 应根据学生的客观情况, 按学生水平程度分别确定不同的授课计划和内容, 进行分级教学, 程度在599以上可免修第一阶段内容, 在849以上可免修第二阶段内容而直接进入第三阶段。这样对教师来讲方便教学;对学生来讲, 可节省时间去学习其他内容。

第一阶段的学生应注重基础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掌握正确的弹奏姿势, 培养严格的读谱习惯。学习肩、臂、腕动作的协调, 手指初步独立并学习非连音、跳音、连音、双音及三和弦的弹奏方法。正确掌握音乐的节奏、分句, 并能倾听和辨别自己的弹奏, 培养良好的音乐表现力。相当于车尔尼599末的程度。

第二阶段的学生要求进一步加强手指的独立性。训练手指灵活、流畅地跑动以及手指的伸张能力, 能较好地控制和运用臂、围, 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图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利用角色的转变创设情境

角色的转变不仅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转变, 还包括学生与设计史中优秀设计师的角色转变, 引导学生身处设计师所在的历史年代、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情况, 以设计师的身份重新思考设计作品的风格特征及创新性, 有效地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往往只是介绍, 没能把历史元素结合腕力量, 配合灵活, 协调弹奏;学习歌唱性连音的弹奏方法及加强复调音乐的学习, 提高手指对声部音色及力度变化的控制力;学习正确地运用踏板, 为较好地表达作品的音乐形象和风格服务;提高视谱能力, 能在常用调上较顺利地弹奏浅易歌乐曲, 以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相当于车尔尼849中部程度。

第三阶段的学生主要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强适应伴奏织体的专门训练, 广泛接触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伴奏曲;学习各个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学习复调巴赫二部创意曲, 学会分句、声部的独立性等;加强手力度, 训练4、5指的独立性, 提高快速流畅的弹奏技能;能较好地学会歌唱性旋律的弹奏方法;掌握二部创意曲的基本弹奏方法, 加强手指控制声部的能力。基本达到车尔尼299末程度。

第四阶段的学生要求能够快速弹奏24个大小调同向、反向、音阶、琶音、大和弦转位及三、六、十度音阶、八度音阶、短琶音、属七、减七琶音;弹奏的练习曲基本达到作品要求的速度, 有音乐线条感、声音颗粒、清晰、松弛;复调作品基木达到各声部独立不倚、歌唱、连贯。选择相当于车尔尼740中级程度的作品, 提高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

三、结合实际, 在实践中提高演奏技巧

教育音乐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 所以钢琴课的教学除了应当重视理论知识及必要的基本功、技巧训练之外, 更应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实际应用能力是指能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手法, 独立为歌曲编配即兴伴奏和进行音乐创作活动。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必须从初学阶段就开始, 密切配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由浅入深, 由易入难, 贯穿始终, 从要求学生自弹自唱到互相伴唱, 直至指定为正式声乐考试伴奏和参加演出活动。具体应该这样来做:

1.加强即兴伴奏的教学。即兴伴奏不仅是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提高, 同时也是对学生全面索质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法中具有特殊的不容忽视的意义, 应特别地加以重视。把即兴伴奏列为教学重点, 以理论指导实践, 再进一步从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 从而实现双向效应。应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期中以钢琴练习为主, 在第三学期做到能简易即兴伴奏, 第四学期必须达到自弹自唱和独立即兴伴奏。

2.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钢琴教学的实用性。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 必须具有钢琴的实际应用能力, 即钢琴伴奏及自弹自唱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钢琴教学中, 要把钢琴与教学内容和进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使学生学到的理论应用于钢琴伴奏的实践。可以促进学生自弹自唱与伴奏能力的提高, 最后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3. 在钢琴大课上采用多种表演形式。

在钢琴大课上采用双钢琴、四手联弹、钢琴艺术指导等多种表演形式, 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多种音乐表演能力和伴奏能力, 增强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集体意识, 又可以在集体教学中渗透组织教学、人际交往及集体协作等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冯敬华.浅谈高师钢琴教学改革[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工晓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1) :81-82

到当前的设计来讲, 没能把理论和当前的设计很好地结合, 存在设计理论置后于当前的设计实践的现象。艺术设计史论课教师从现有的理论去分析作品和指导实践, 更应该能从设计探索实践中总结新的理论, 指导学生把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理论结合到设计实践中,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天慧.风格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年10月第一版

艺术创造能力 第7篇

下面做两个练习:

A.叹气练习

腰一缓劲打哈欠吸气, 略作停顿 (控制) 然后保持假声的高位置, 顺着胸口垂直往下叹气, 先发“嗨”的声音, 让声音先虚着出来, 以气带声, 慢慢把声音说响, 认真体会呼气的量与呼气的速度, 这个练习使歌唱者很容易找到高位置和声音通畅的感觉。“叹气”时下巴、舌根、颈部一定要有“懒洋洋”的松弛感, 喉部和声带也丝毫没有紧张的感觉。强调学生气息是向下垂直叹, 气流有向下“滑动”“吹动”输送, 并向腰的四周“铺开”的感觉。

B.哈气练习

深吸气后略作停顿 (控制) 然后张开嘴向胸口哈气, 在哈气的同时, 主观上想着边“哈”边“吸”, 建立又“吸”又“呼”的感觉。“哈”气时, 腰的四周明显膨胀, 这时既有向前向外“呼”出的气, 又有向后向下“吸”进的气, 这样歌声变得通畅、富有流动感。

4.“换气”环节

换气要掌握一个“快”字, 要提前找好“气口”划在谱面上, 给学生强调:换气的部位在腰上;换气的速度要快;换气的时值要在前一句句末的最后一个音符上截取部分时值进行换气。方法的掌握靠的是练, 下面就提供一些例子, 帮助同学们练习:

A.用狗喘气练习训练换气

夏天天热的时候, 狗总是吐着舌头快速的喘气, 我们模仿“狗喘气”来寻找换气的感觉, 体会横膈膜在呼吸中快速颤动的活动情况, 从而掌握换气要领:先要“看到”胸口、“张开”胸口, 下巴、喉头往下掉, 往下沉, 这是一种“懒洋洋”松弛状态。

B.数数练习换气

数1、2、3、4……数的没气了, 腰一缓劲气自然就换进来了, 根本用不着主动换气, 气就被动的换好了, 这和唱歌换气的自己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这就要求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应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体现出现实的需要。而现实中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有真正有应用价值的设计项目训练, 其结果是眼高手低。本文的研究就是针对目前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缺失, 本着拓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按照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思路, 加大对学生“实训”教学和设计练习, 使学生的设计创作作业具有可行性;加强课堂教学与市场需要的联系,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学习和自主实践掌握设计创新技巧,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培养学生客观地进行设计创作、掌握科学的管理设计流程, 缩短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将商业环境下的设计创作模式与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探索适合设计艺术专业发展需要的设计教学新模式,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适应设计类人才的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设计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以适应社会对设计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的新变化。就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来看, 课堂教学必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目标,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设计专业教育模式下, 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严

感觉完全一致, 气在腰上换, 要掌握一个“快”字。

C.读绕口令练习

深吸一口气, 保持胸腹部饱满充实的吸气, 感觉开始轻快而有弹性地读绕口令, 不要在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换气, 而是尽可能多读几个字, 实在没气了, 腰一缓劲就把气换进来了, 这条练习不仅训练了“深”吸气和“快”吸气, 而且还可以锻炼腹肌自觉节制气息流量的控制能力。

(三) 有声呼吸练习

练习是以各种音阶、音程同元音与辅音结合构成的, 目的仍在于使歌唱者体会和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这种练习更接近于歌曲的演唱;同时也比无声呼吸练习复杂得多, 除呼吸外, 还涉及到各个发声器官的状态正确与否, 气息与声音协调配合的平衡与否, 以及声音的音色、音量、音域等问题。

有声呼吸练习的种类很多, 大致可分为:

A.连音练习 (着重训练学唱者保持气息的控制力与连贯性) B.断音练习 (着重训练学唱者运用气息的弹力与灵活性) C.连音、断音相结合练习 (着重训练学唱者气息的连贯性与灵活性的综合能力)

练习时我们可以帮学生设情境, 加入潜台词, 用情感带动气息, 气息再带动声音

D.练声曲练习

用一些短小, 规整, 平稳简单的歌曲旋律在各调进行练习, 如《花非花》《送别》《摇篮曲》《问》等。

总之, 歌唱呼吸训练是我们每个学习声乐的人终身苦练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在训练学生歌唱发声时不仅强调扩张腰部来控制气息, 而且要告诉他在心理上主动想着“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 这样在演唱中就能得心应手, 很好的完成作品, 唱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重脱节, 课程体系尚不完善, 忽视了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无法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包括市场调研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 , 所培养的学生只是纸上谈兵、眼高手低。而实践性教学模式不仅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拓展教学信息, 而且能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系统的设计训练过程中直面和经受来自社会的考验与锻炼, 缩短与社会的距离。

根据笔者目前收集的资料和调查发现, 国内绝大多数设计教育模式还停留在相对感性的教学思路与模式上, 设计思想没有建立在实际的架构上, 并且学生几乎是通过无科学计划、无客观系统的方式进行设计创作。尽管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的发展, 但并真正将新的方法与实际设计研发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使得种种新的教改方法举步维艰, 教学质量与学生创作方法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当然, 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下也有许多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甚至是可喜的成果, 但国内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自主设计的过程成为一种困难是因为学生的设计方案 (作业) 通常建立在个人相对有限的设计经验的前提下, 自主构思设计、呈现创意及设计理念的形成过程对于大多数学生成为一种障碍, 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设计思想与创意的产生过程中的设计作品仍脱离不了任课教师个人喜好的影响。本人调查了设计研发流程, 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实际的商业设计研发项目, 其中包括设计理论研究、商业中的设计研发流程及工厂企业的研究, 发现学生的设计创作思路出现由感性转向理性的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

1.设计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 总结设计产业对设计师人才的素质要求标准及市场对平面设计教学的要求。同时针对商业环境中针对非资深设计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与方法, 以及这些方法在商业的设计开发流程中涉及到的硬件条件与活性技巧进行采集分析, 根据目前研究取得商业环境中设计环节大体分为:市场调研;设计定位;设计构思;细节设计;加工生产和销售过程。

2.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现状调查, 了解目前国内平面设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尤其是在设计过程中整合思考的教学现状, 比如说设计信息收集与分析、细节性设计、设计方案的产品化设计及生产成本与投资的核算。

3.商业设计创作流程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教改研究。通过以上的调查, 针对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方法、课程结构设置、实践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商业环境下设计流程管理、创作模式及对专业设计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 通过质的分析研究与量的数据收集分析, 科学客观地锁定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与市场发展间的真空地带, 并结合学生的、教学的、教学管理的及社会对设计艺术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摆出事实依据, 客观的理清教改标准并提出以下合理可行的教改方案:

1.社会有效条件的支持

本文研究的社会调查阶段开展在商业环境下的设计企业, 合适的合作对象是能否为顺利进行下面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成熟的设计企业不仅在信息收集阶段为研究提供成熟、科学的信息数据, 同时在实践性测试阶段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空间与合作。

2.教育思想和方法

教师如何通过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根本问题是学生在教改中对所涉及到的设计方法的综合理解与掌握, 如何将商业环境中所应对的各个方面成功的导入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去, 深入开展切切实实的设计研发, 避免出现目前教学中的类似情况。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 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践总结出客观的课程建设方案。根据教改目标, 对于目前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涉及到的与设计相关的其它专业领域的补充及设计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修改, 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4.任课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

新的教改目标势必为专业课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为落实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改要求, 专业教师自身知识与直接经验的及时更新、补充及拓宽有助于新教学模式的导入。

5. 教学科学管理

通过教改试点测试, 针对实践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在测试过程中, 将设计理论课堂教学的安排和商业环境下设计开发流程的环节进行交叉设置, 不但要整体合理地安排测试过程中的时间与内容, 同时还要保证师生间, 学生与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质量, 以及教室与企业合作的质量。针对这些基础要求, 如何进行科学的教学管理也需要提出合理科学的模式。

顺应当今设计艺术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趋势, 通过多方面调研与实践的总结来支撑起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设计艺术类教学方法。特色之处在于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任务与设计艺术类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实践课程间的关系。

通过针对教学模式的新设计, 来解决目前设计专业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新的教学模式为设计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加速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更新速度, 进而更好的满足学生对教学的新要求;为了能够适应时代发展, 新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内容的修订与课程体系的修改提出新的要求;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与新教学模式相配套的管理机制不仅是良好学风与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同时也是对师资队伍质量建设的一种检验与促进。

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流程与空间, 合理的课程设置与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快速的发现和拥有属于自己的实践经验 (直接经验) , 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能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敢于挑战自我、善于沟通传递、勇于突破创新。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适应商业环境中的设计创作模式, 快速实现身份的转换, 这也正是衡量高校专业教学质量的标准。其次是教师, 要实现课堂与市场相结合, 作为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或有所建树) , 同样应具有相应的直接经验以便更顺利的展开专业教学。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同时还应当在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领域内有所涉猎和补充。再次是专业课程设置与学风的建设, 设计教育是一门庞大而系统得学科, 同时涉及七种以上相关的知识领域, 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紧围绕本专业进行开展已经不能满足现今本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因此出现设计教育目前存在的系列问题。项目的成果将为专业课程设置提供新的依据以便科学合理的安排设计专业课程进而更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不断提升学生及教师之间的学风建设。最后是高校专业教学管理者,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由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学习要求的不断变化, 加上市场与课堂的紧密结合, 这些因素都为专业教学提出新的挑战, 势必要求专业教学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龚鑫, 陈国祯.艺术设计创造性人才的多维培养体系, 西安: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杨盛钦.艺术设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南京:科学大众, 2006.

[3]单炜.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北京:艺术评论, 2007.

艺术创造能力 第8篇

第一, 是以艺术形式进行美术教育的手段。系统地向青少年进行全面审美教育, 使他们从小建立对美的追求, 培养美的情操。

第二, 是一门培养青少年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目前, 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 多种艺术思潮不断涌现和更新, 需要对现代艺术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绘画、雕刻、工艺美术以及建筑领域都急需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美术的创造能力教育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抓起。

现代美术教学已经从着重进行描摹能力的培养转变到着重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将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青少年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出发, 改变传统的单纯临摹、复制自然的呆板教学方式, 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独立见解和主观意愿。教学中, 要创造条件减少对客观现象的机械、被动临摹, 努力以想象画、记忆画、创作画等形式出现, 使学生的大脑和眼睛从固有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 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想象、大胆构思, 构筑一个全新的富有生命活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世界。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基础教育作用, 彻底变革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的、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是现代艺术的最高追求, 正是由于艺术的创造性, 艺术才能不断延续和发展, 长葆青春的魅力。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

一、增强创造内力, 激发创造欲望

中学美术教学中, 要十分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转变教学观念, 切实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独到的艺术见解。淡化、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坚持和发展启发式教学, 努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美术学科的学习作为自身实际需要和生长需要的内驱力, 将美术学习的参与权、选择权和评价权大胆放手给学生,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给学生以充分选择的权利和空间, 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欲望。

教学中, 要努力营造适宜创造力培养的宽松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确定主题发展的组织形式, 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主动参与探究的空间。对学生的积极探索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自评、互评、展评等评价方式, 使学生获取成功的积极体验, 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 激发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求知和审美的需要。

美术学科具有特有的宣泄情感、陶冶情操的艺术魅力,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 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和艺术创造的内驱力。使学生将认知和情感统一起来, 获取主动学习的积极动力。如在教学《构图的基本要素》时,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绘画组织形式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进行必要的课堂知识拓展, 让学生在学习绘画的构图知识的同时, 了解一些摄影的构图形式。同时, 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二、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态要和蔼可亲, 努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护, 以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育中, 要努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将美术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注重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和相互联系。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课节内容相关的创意练习。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椅子有哪些?请联系生活中的椅子造型, 设计几个椅子造型。这些创意练习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 使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美术作品中体现了他们的所见、所想、所感受的事物, 在创作的过程中, 学生的扩展性形象思维得以开启, 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新形象。

三、强化探究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特别强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获得对基本知识的领悟, 强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创造精神得以发挥, 主动探究能力得以培养和形成。

创造学之父奥斯本曾说过:“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 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大门上写道:“只要我们能梦想的, 我们就能够实现。”想象是创造的先导, 又是创造的前提,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美术教学中离不开想象。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色彩学习中的色彩心理联想, 当看到红、黄色时, 可引导学生联想到燃烧的烈火, 喷薄而起的朝阳, 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将生活中具体事物和抽象联想结合起来, 合理利用色彩的心理联想特性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此外, 教师还要通过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 组织学生成立美术兴趣小组, 定期组织美术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文化馆、少年宫、少年活动中心的美术活动, 把学校美术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努力丰富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为他们多提供艺术创造的机会和平台, 确实提高美术素养和绘画水平。

加强美术教育创造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也是美育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勤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努力钻研和探索, 努力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 探索和完善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崔雪梅.探究性教学的实施原则[J].山东教育科研, 2002, (10) :28-29.

[2]罗海嵩.对探究性教与学的认识[J].湖南教育, 2002, (5) :33.

灵动的艺术创造 第9篇

城市是自然界万般事物中的一种, 从这个概念上说, 它与一处洞穴、一串游弋的鲭鱼或者一座蚁冢, 并无差别。但是, 它同时又是一座有灵性的艺术品, 在它共享的社会框架内, 包含有众多比较简单、比较个性化的艺术形式。人类的精神思想是在城市环境中逐渐成形的, 反过来, 城市的形式又限定着人类的精神思想;因为空间——像时间一样——同样在城市环境中被艺术化地予以重新安排着:城市边界线的走向, 天际线上城市剪影的高低错落, 地平线上城市形象的低定位及高耸峰巅……这样, 通过对自然空域的取舍, 城市就把某个历史文化和某个历史时代, 对于这座城市的存在这一基本事实都曾经采取过什么态度, 通通记录下来了:建筑物的穹隆、尖塔、轩敞的大道、幽秘的庭院, 都讲述着有关人类命运的各种不同观念和思想。所以, 城市既是人类解决共同生活问题的一种物质手段;同时, 城市又是记述人类这种共同生活方式和这种有利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一致性的一种象征符号。如同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本身一样, 城市也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艺术创造。

培养艺术兴趣,迸发创造火花 第10篇

一、设置情境

低年级学生对音乐语言处于感知的初级阶段,对比较抽象的音乐事物难以接受。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相应的内容,营造与教学内容相融、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从而让他们更快地掌握音乐事物,提高他们的兴趣。如二年级教唱名5(sol)、3(mi)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在美丽的草地上,有两位很要好的朋友在聊天:“公鸡大哥,你的声音真亮、真好听!”“噢!不,喔-喔-喔!你的声音细细的才好听!”出示5(sol)。小猫也很谦虚:“喵!我们一起唱歌才更好听!咪-咪-咪!”出示3(mi)。师告诉学生两个好朋友在一起真有趣!在讲他们的音高时我告诉学生,公鸡大哥住在五楼上,小猫弟弟住在三楼上,它们可是很要好的邻居哦。通过这样形象化的比较,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接受。

二、游戏激趣

在游戏中,小学生们没有了正襟危坐的要求,没有看着老师双眼都害怕的诚惶诚恐,没有接受知识与技能时的强迫感,也没有那种不感兴趣却又不得不去做的消极与无奈,他们有的只是全身心的投入,去感悟,去体验。如一年级的“接龙”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游戏,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掌握了|××|×××|××××|×-|的节奏,可谓“事半功倍”!

三、小组表演

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和节奏,可以发挥学生潜在的音乐才能。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以从那富有创造性的动作中得以体现。在平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总是力求动作的整齐、到位,而应多给学生自我发挥的机会,学生也往往能在自由的王国中迸发出艺术的火花。如在学“小孔雀告诉你”时,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为歌曲编动作,在汇报演出时嘴形、爪形、提腕掌、立式掌等孔雀舞的基本动作经过学生的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的面前,经过紧张激烈的小组比赛,学生大开了眼界,我也深受启发。经过此类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团结合作精神也得到了体现。

四、创编故事

一段音乐一个动人的故事!想象是将积累的表象加以改造。因此,必须开拓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能在一个广阔的天地里翱翔。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可在情境中选择一些事物,为学生留有未尽之意。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我们可以将乌龟、兔子的图像挂出来,待音乐开始时请学生讲讲当时的情景。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想象创造。如在教授强、弱、渐强、渐弱力度记号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用纸来搓,从而听听像是什么声音,用双响筒来搅一搅听听又像什么声音,知道了这两种声音后,让他们用这几种声音编成一个故事,再通过边讲边演奏来体会这几种力度记号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比一味地教师灌输好。

五、即兴作画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活动能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将听到的音乐用美的图画表现出来是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创造美的过程。教师在课中加以训练,必将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如在欣赏一年级“白帆”时,教师问:“听了音乐,你仿佛到了哪里?看见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有很多:蓝色的大海、美丽的白帆、翻滚的浪花……在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请学生闭目想象那个遥远的地方,并将它画下来。这是学生再次创造美的过程,更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音乐是神奇的,她如同魔杖一般把孩子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中,我们要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翱翔,摄取智慧的钥匙,打开创造的大门!

浅议国画创造中的艺术创造性 第11篇

中国画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才发展到了今天。这期间经历了各种纷繁复杂的过程, 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画家和大师。他们创造出了各种技法, 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 我们的国画将停滞不前, 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与成就, 所以, 创造性在国画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 在创造中, 除去作者试图通过它所营造的语境来表达意思外, 它也毫无掩饰的折射出了创作者的涵养、功力、才情和胆识, 有的浅薄, 有的深刻, 有的求利, 有的淡泊, 这也正是“文如其人, 画如其人”的反映吧!

一幅好的作品, 画面最重要的不是形, 不是色, 不是笔法, 而是这一切共同交织后传达出的那种心绪, 似有而无, 朦胧而神秘。作者能通过绘画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出自己意图, 使观众理解和接受。国画创作不仅要在内容上真实感人, 还要在形式上立意独特, 两者不是孤立的, 而要互相补充。

一、内容:中国画的表现内容其实也简单, 不外乎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 而怎样在简单中创造出不简单, 才是我们追求的。生活中我们认为的一些简单的东西其实并不简单, 最贴近生活的, 表现起来才具有情感。给人的印象深刻, 才能在生活中创造出一种超越生活的意境。我们只有对自然体验有独特的感受, 才能别有心裁的给画传神。正如画家吴冠中所说, “感情是艺术的基点, 艺术创造就是要看你是不是有感情, 感情是不是真的。要有实际新鲜的感受, 不能让旧笔墨来束缚新感受。”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理解到了,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 在我们身边, 存在着很多创造的素材, 而我们却熟视无睹, 不惜时间精力, 不顾路途遥远的去寻找那些模糊的东西。由于我们的缺乏经验, 曾一度使自己走入迷途, 盲目的去追求理想中的美, 而孰不知别人的美中有别人真切的感受, 而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忽略了周围存在的美好事物, 而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成功, 并非是刻意追求得到的, 只是他能真切的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一种美——让他感动的美。我们只有用自己的感受所发现的, 才是适合我们自己的, 才会有创造性。

二、形式:今天呈现出了水墨、工笔、重彩、没骨、彩墨、彩绘等多元并进的画坛格局, 画家们在不断的努力创造, 不断的创新改革中, 才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国画艺术形式。表现形式的林林总总, 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各种方便, 各种方式的运用, 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 也使我们能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而不受传统笔墨的束缚。形式运用的好坏, 直接决定了画面的效果, 我们往往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形式, 却忽略了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 从而影响了创作的初衷。

三、近来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 使国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关山月老先生提出:“目前, 在西方的影响下, 国画创作往往流于形式, 忽视了内容, 中国画的笔墨一定要讲求内容, 笔墨不是孤立的, 要为内容服务, 每一幅作品都要有内容, 有内容, 有追求, 就耐看。”的口号,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 不受外界影响, 能够有利有舍、兼容并蓄,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造, 两者互存互利才是我们创作的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生活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创作素材, 关键是我们是否会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敏锐的覌察力和创作能力来表达它们, 但由于经验不足, 我们在表达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 也带来了很多困惑。首先是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封闭僵化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千百年来中国绘画的基本面貌, 而中国文人无可奈何的疏离心态投射到绘画上也只能演化为笔墨游戏, 而某些文人画的颓废与阴柔的笔墨趣味对我们也不无影响, 使我们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犹豫不定, 这一点在创作中尤为突出, 我们选择的题材往往很新颖, 但表现上缺乏新手法, 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 影响了创作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其次, 我们的困惑和犹豫还来自一种民族文化的自恋情结。我们总是自以为是, 认为自己民族的才是最好的, 不去吸收和借鉴别人的长处, 而现代艺术决不仅仅是形式的更新, 风格的替换, 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现代思想价值观念的确立与体现。我们的思想若不改变, 我们就会停滞不前, 还会不断落后。

在创作中, 在对待传统这个问题上, 存在着分歧, 有的认为传统已经不存在了, 而有的则固守传统。其实, 传统不是一种精神负担, 而是具体存在的, 值得反复研究和讨论分析的资源, 尽管不同的时代对传统都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 都依其现实和历史要求来评价和秉承传统, 但不自觉中, 传统依然对我们影响很深。

第三, 现代画家在西方形式主义的影响下, 迷茫地玩着缺乏精神价值和思想意义的现代笔墨游戏, 他们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 只是用笔来画, 而内容全无, 要人们凭主观感受来体味它, 他们的画中并没有真正的追求和趣味, 缺乏主观情感的投入。而另有不少画家对传统的水墨画形式做了创造性的转化, 他们以创造性的意识, 高度的想象力使水墨画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在他们的作品中, 各种手法的相互融汇, 画面的现代构成色彩的强调, 制作性肌理与笔墨表现的相结合, 给现代水墨画带来了十分明显的现代意味。他们将传统的笔墨形式充分的拓展开来, 以表现自己在现代审美意识的作用下, 对某一自然形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 这无疑对我们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也是我们在困惑中找到的领航船。

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融合之路是中国画不得不走的历程。我们应该在继承系统的基础上, 吸收和借鉴国外新鲜的知识和技术, 对中国画加以创造, 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虽然我们处在的时代无法选择, 但现在的艺术环境和氛围还是比较自由和宽松的, 我们应该利用这种优势, 摆脱外在的和内在的各种束缚, 在艺术的深层次上逐步发展和挖掘, 对艺术本体的反思、艺术观念的拓展、艺术素质的提高、艺术语音的创新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而在这个对自身传统的启蒙性反思与对现代文明开放性批判迈进的时候树立好明确的思想观念, 把握好正确的道理方向。

在弄清楚、想明白了以上的各种问题后, 创作便也自然的有了些眉目。艺术创作是个人风格和观念的综合性使用, 是我们用真实、赤诚和不满足, 无限探索的心对生命和精神、心灵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发现和创造, 这个过程是艰难和复杂的, 期间充满了矛盾冲突, 利害取舍和忧愁烦恼, 鼓舞我们的信心, 激励我们的斗志。经过了这个阶段, 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对自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基本掌握了自己绘画方向和风格, 也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中, 怎样才能坚守住自己的本色, 又不失时代性却又不随波逐流呢?历史给了我们一个严峻的考题, 艺术创造性的运用和完善的问题已经从创作这个小局面反射出了社会这个艺术界大整体。我们将带着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探索和追求, 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画坛新局面的出现。

摘要:艺术贵在创造, 贵在发现, 是经过了艰苦的奋斗而产生的结果任何一件艺术作品, 从实质上而言, 根本目的只有一个, 即形成一种形式一幅好的作品, 画面最重要的不是形, 不是色, 不是笔法, 而是这一切共同交织后传达出的那种心绪

上一篇: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探讨下一篇:评估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