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2024-07-30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精选11篇)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第1篇

“环境绩效”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 一般是指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取得的有形收益与无形收益, 既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也包括社会效益, 它决定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等多个问题。企业环境绩效就是着重从企业的角度来评价环境绩效, 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 由于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而取得的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目前, 我国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尚处于萌芽状态, 许多学者对此开展了理论研究, 并取得一定成果。有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 依照一定的标准, 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 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有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对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责任和企业应承担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责任及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的审计;有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 提出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本文把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审计机关或企业内部按照一定的指标标准,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方法, 评价企业环境政策、环境管理活动等涉及到环境保护方面的各个实践活动和项目的政策合规性、经济效益性, 并将评价结果和有关改进意见报告给管理当局。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致力于提高组织的环境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 通过实施监督和评价活动, 可以发现组织环境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并向管理者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各种建议。

二、构建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企业在一定的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下, 在一定时期内环境管理所达到的水平和效果, 它既是科学管理水平的标志, 也是进行定量比较的依据。因此,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分类清晰、层次分明、内容全面, 指标应该兼具科学性、可行性、简洁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为此, 在指标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不应当以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代价来谋求发展, 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可以看出, 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一般原则应该为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原则与环境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 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制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性原则。

(二)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环境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环境保护活动政策合规性、经济效益性的评价, 并提出改善管理、增强绩效的建议。环境保护活动既是一项经济活动, 又是一项管理活动, 更是一项技术性活动, 其效益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因此, 审计评价结论应考虑上述特性, 将环境保护的经济活动、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带来的效益以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定性指标描述与定量指标评价有机结合, 能定量评价的, 尽可能采用定量指标;无法定量评价的, 则采用测评或专家集体判断评分。

(三) 数据可得性原则。

数据可得性原则就是在设计指标时要考虑指标的可操作性, 使所选指标在评价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指标数据一方面尽量考虑把企业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作为指标数据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 避开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内涵费解、资料获取困难的指标。

(四) 政策相关性原则。

政策相关性原则要求构建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能适应本地特点, 客观反映评估企业的环境状态, 且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将该企业的环境管理绩效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要有利于社会、政府对企业经济环境内涵的认识, 能为政府制定优化环境的举措提供参考。同时, 还要尽可能综合考虑企业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环境与资源相互促进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

三、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确定

我国学者对指标的划分各有不同, 有学者将企业内部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有学者认为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时, 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 从环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来设计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指标;有学者认为生态效率是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上, 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 14000系列标准, 提出了企业环境绩效的内部领域、环境目标和环境绩效指标。在ISO 14031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中, 将指标分为三类:环境状况指标、经营绩效指标和管理绩效指标。

但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研究时间毕竟较短, 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 评价指标不完整。行业的众多使得人们在制定评价指标时难以面面俱到, 使得环境绩效评价指标难以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 企业在使用过程中很可能产生短板效应, 影响整个环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第二, 定性指标权重偏低。从指标的性质来看, 侧重于比率、价值型的定量指标, 定性指标份量偏少。如多数企业主要关注废弃物处置率、排污达标率、投入污染治理的花费等易于计量的指标, 而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外界沟通的情况等方面的定性指标涉及较少, 不利于做出全面客观评价。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 同时考虑我国具体情况, 笔者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以下五类:

(一) 可持续发展指标。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主要包括区域建设规划、资源开发建设、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和排污工程等是否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和国家环保政策等。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国家政策法规进行对比, 结果可分为优秀 (各项均达到国家标准, 并制定更高的要求) 、良好 (各项均达到国家标准) 、一般 (总体达标, 个别指标超标) 、差 (少数达标, 大部分超标) 、很差 (严重超标) 五个等级。

(二) 环保经济效益指标。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是在被审计主体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中取得双赢的结果, 并非一味强调环境效益, 不去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环保经济效益指标是指审计人员以企业的环境政策和目标文件、环境管理运行办法、环境管理的历史记录和报告以及各类具体执行方法、决策、标准或时间表、控制程序的检查和评估报告等为依据指标, 对企业环保的经济效益性进行审计, 明确相关各方责任。该指标主要包括: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率、环保技术创新投入率、节能投入收益率等。

(三) 环境管理系统指标。

企业内部环保管理过程及结果是公司改善环境管理绩效的重点, 其他环境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内部环境管理系统的支持。该指标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及耗费指标和环境治理指标两大类。环境污染及耗费指标有:单位工业产量能源消耗量、单位产量原材料消耗量、单位产量水消耗量、单位工业产量废水排放量、单位产量废气排放量、单位产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环境治理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废弃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处置率、污染源治理达标率等。

(四) 环保社会反响指标。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可通过问卷调查法或专家打分法得出, 通常由熟悉企业的专家组设计问卷, 每个问题设计三到五种答案标准, 并根据企业的特点赋予这些标准不同的分值, 例如问题为“披露环境报告的积极性”、“遵守法律法规”、“实施绿色生产的积极性”、“环境会计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答案则可以设为“良好”、“一般”、“差”、“很差”等, 分值可以设为“良好”为2分, “一般”为1分, “差”为-1分, “很差”为-2分。把问卷分发给外部利益相关者, 包括居民、环保组织、政府部门、行业内的专家等, 然后对反馈的数据进行整理、加总, 得出企业的定性环境评价得分。用定性评价得分和定量评价得分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就能得到企业的综合得分。该指标主要包括:周围居民满意度、获得政府或环保组织的认可程度。

(五) 生态效率指标。

生态效率指标是企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与财务业绩的关系, 是企业环境业绩指标和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 是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有效、重要、客观的审计评价标准。利用生态效率指标进行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时, 可进行行业内的、行业间的、国内外的比较, 实际生态效率与预定生态效率的比较, 生态效率的时序比较等。该指标主要包括:森林覆盖率、工业用水重复用水率、光能利用率、环保设施拥有率、噪声污染处理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第2篇

金绩效审计中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概述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投资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价的行为。围绕“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完善法制、制约权力、提高效益”的目标,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实现和程度进行评价和审核评估。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对促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应当贯穿整个项目周期。

(一)项目前期绩效审计评价,是在安排项目投资预算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在社会、经济、财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判断项目投资效益、效果和投资风险等。

(二)项目建设期绩效审计评价,是对建设期项目工程及财务管理等方面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建设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工程进度及质量、各项合同执行情况、投资概算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建设资金到位和使用管理情况、建设工期及施工管理水平、对环境的影响等。

(三)项目竣工运营期绩效审计评价,是对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实际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及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者达到目标的程度、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对社会经济实际影响、项目可持续性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

二、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开展的时间较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

(一)评价指标很不完整。偏重于经济效益的考核,缺乏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方面的综合评价;偏重于短期效益,忽视长期效益的评价;偏重项目本身局部效益,忽视宏观整体效益的评价。

(二)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缺乏横向的可比性。

(三)定性评价较多、定量评价较少。

(四)缺乏项目全过程综合评价。偏重于事后财务评价,缺乏项目开工前管理、项目运作过程的监控和项目运行后的效益追踪评价,尤其是缺乏项目工程管理方面的评价。

三、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评价指标应与审计目标有直接的联系,不能因为容易收集就使用。只有从审计目标出发,围绕审计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审计标准,才能准确地对项目效益作出客观评价。

(二)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由于项目效益包含项目管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要全面地认识评价对象,必须选择多指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必须能反映整体特征的多信息,将各指标的评价值综合在一起,才能够在整体上反映被评价对象。

(三)可操作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不仅要科学客观,能够得到社会、专家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而且要简明扼要、实用、可操作,要易于判断、理解和接受,表达要清楚,不存在分歧。

(四)适当原则。效益审计侧重于战略评价,因此,指标的设置在反映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不宜太多,数量要适当,指标之间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关性,避免指标相互重叠和重复评价,避免指标评价结果相互抵消。

四、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项目前期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1、投资决策指标:主要反映项目论证是否充分可行,项目立项、审批和决策等环节是否规范,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建设规模是否适当,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是否有利于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有利于搞好综合平衡。可设置项目目标科学性、项目可行性、项目决策程度合规性、审核审批程序规范性等指标。

2、资金筹集指标:主要反映项目资金筹措计划是否符合规定,财政资金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数额和到位时间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满足项目进度需要。可设置资金来源合规性、资金到位率、资金到位及时性、财政资金依存度等指标。

(二)项目建设期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1、项目建设管理指标:要反映项目征地拆迁是否存在违规违法现象,建设单位的组织管

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现场管理等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项目的施工、设计、监理、采购等环节是否按“三公”原则进行招投标,是否按合同执行,项目完成进度是否与预期(设计)目标一致,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项目建设是否存在超规模、超标准、超概算,有无擅自增加建设内容以及存在损失浪费现象

等。可设置征地拆迁合规合法性、项目管理内控制度健全有效度、项目招投标率、工程提前(延期)完成时间、未按计划完工工程比重、工程质量合格品率、工程质量优良品率、建设投资增减额、项目目标实现程度、是否存在无效投资和损失浪费现象等指标。

2、资金使用指标:主要反映与项目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否健全,项目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监督等关键制度和管理环节是否有效;项目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是否存在被截留、转移、挪用、挤占等问题;项目资金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支出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违反规定擅自提高或降低开支标准。该项可设置财务内控制度健全有效性、资金使用范围合规性、资金支出结构合理性、资金使用率、资金支出效果率等指标。

(三)项目竣工运营期绩效审计指标

1、社会效益指标:可设置政策符合性、就业效益、资源利用效益、社会发展影响率、社会满意度、综合社会贡献、可持续发展率等指标。实践中需要与项目的管理单位和使用单位,并聘请有关专家,共同研究确定。也可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抽样调查等方式定性分析。

2、经济效益指标:可设置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投资利税率等指标。评价的基本方法采用对比法,收集整理项目建成后实际运营能力的技术财务指标,以预期目标、设计的技术指标和同类项目的平均先进指标为依据进行对比分析。

3、环境效益指标:可设置政治环境影响、文化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等指标。实践中需要与项目的管理单位和使用单位,并聘请有关专家,共同研究确定。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第3篇

环境问题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而近两年京津冀的持续雾霾天气,让大气污染问题成为了社会热议的焦点。PM2.5等指标的普及,令社会大众对于大气污染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对社会整体的安全问题提出了质疑。审计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免疫系统”,对环境资源的恶化给予了很大关注。20世纪80年代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试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现阶段的大气污染状况看来,我国审计机关还应当加大资源环境审计力度,与政府的指导宣传作用相配合,制定出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我国目前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

一、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对审计人员在执行对被审单位有关环境政策以及相关的各项环境管理活动的监督、审查和分析职能过程中所运用的来评价被审单位在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一系列鉴定标准。考虑到大气污染的形成和开展相关审计工作的局限性,在制定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应当将环境绩效审计指标整体趋势和大气污染的自有特征相协调,提出具有针对性评价指标。

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满足以下要求:第一,指标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稳定性及可操作性;第二,指标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第三,指标的构建应当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第四,所选取的指标应当从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基于上述指标设计要求,本文选取平衡计分卡这一组织绩效评价体系作为基准,构建了一套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平衡计分卡是由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的,从企业的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架构组织绩效的评价体系。这四项指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体上提高对非财务指标对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对构建科学性的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

平衡计分卡和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都是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为最终目的的。大气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切实提高被审单位对大气污染环境治理水平和控制水平。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而设计平衡计分卡是为了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执行。两者的有机融合使得大气污染环境管理提升到了战略管理的高度,有效的保障了环境责任的落实。

区别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倾向于对财务指标的考核,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重视对本身单位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评估,以及非财务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平衡计分卡是将其他三项指标即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与成长指标的实现,作为财务指标实现的前提和保证,体现了长期平衡发展的理念,與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的合理统筹观点相匹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并给出了每一维度下的具体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指标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入手对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解释。

财务指标包括资金筹集情况(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投资率、气体污染治理保证金足额提取率等;资金来源渠道合规性、资金数额时间及时性等),资金使用情况(气体污染治理专款利用率、气体污染项目收支标准增减幅度等;资金支出结构合理性、滞留挪用资金等违纪现象发生的频率及涉及数额等)和费用支出情况(单位废气污染罚款额、单位废气排放征收额、大气污染赔偿额等)。

客户指标包括政府效应和公众效应。政府效应的指标有国家现行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遵守情况、排污许可证申请情况及更新频率、获得ISO9000系列资格认证年限、获得环保组织奖励程度等。公众效应的指标有居民满意度变化程度、投诉案件数量及重要性、大气污染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程度等。

内部流程指标可分为大气污染成本(单位气体污染处理成本、单位气体处理量的运营总费用、有毒废气总量、单位产值气体消耗量等),大气环境治理情况(主要污染气体排放合格率、固体颗粒排放控制合格率等),气体资源再利用率情况(废气循环再利用率等),大气污染环境制度(有无明确的企业大气污染环境保护计划和实施标准、有无大气污染监测制度等),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人员的知识水平、内部控制人员与管理层的沟通情况及问题解决情况等)。

学习成长指标可分为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环境保护相关培训(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环境保护的教育费用额及时间等),技术创新费用支出(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水平、企业大气污染环境保护制度是否明确规定技术创新费用使用限额等),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化人员投入(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化操作人员数量、管理人员数量、技术研发人员数量占总人员数量比例及历年变化趋势等)。

三、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要求

上述指标构成是一个完整体系,运用时既要注意其内在逻辑关系,也要考虑各指标的具体特性。具体说,运用要求包括以下三点:

着眼系统化分析,从全局视角评估被审单位环境绩效水平。平衡计分卡的引入对于审计人员开展系统性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因为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原理就是要实现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指标等之间的平衡,减少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距,使评估结论全面反映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

探究指标的内在联系,提高评估结论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审计人员在应用过程中具备通过某一指标的变动,推测验证另一指标变动趋势是否相符的能力。比如学习成长指标中对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技术创新费用支出的增加(新技术引进,绿色设备的投入等),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气污染成本,提高气体资源再利用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和公众的信赖度和满意度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评价过程采用差异化的分析手法,增强指标评价的针对性。应用指标分析的同时,应考虑被审单位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同一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处于同一生命周期的不同企业,大气污染环境绩效水平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同一企业,在萌芽阶段研究和开发成本较高,环境人员投入支出和技术创新费用支出都相对较高,相比于成熟阶段,企业处于大规模生产加工阶段,废气的排放量和相关费用支出等指标数额会比较高。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浅析 第4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 土地资源问题不断涌现。土地资源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 在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开始发挥明显作用。土地资源绩效评价作为衡量土地整理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被日益重视。

当前,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科学的审计评价。与其它领域相比, 土地资源审计起步较晚, 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 到目前为止, 尚没有一套完善的关于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在具体对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指标的选择运用上, 国内外存在一些差异, 如国际上逐渐开展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指标在不同的国家, 称谓, 方法选择有所不同。在澳大利亚称为“污染土地审计”, 在美国为“房地产交易评估” (PTA) 中的一部分内容, 在加拿大为“环境现场评估” (ESA) 中的一部分[1]。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已逐渐形成两大流派, 即以美国为主的PTA三阶段说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SCA四阶段说。英国学者Black (布莱克) 认为[2], 传统的土地绩效审计关注法律规章的遵循, 但当土地绩效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它应更多地关注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杜冰清[3]主要从如何审计土地出让金 (现称土地出让收入) 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对土地资源开展审计, 以及为避免缺审漏项, 审计应关注的主要内容和采取的方式。王秀华在研究了国际自然资产审计的方式、内容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构建了政府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 包括审计的主体与对象, 审计的依据、方法, 以及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衔接等重要问题, 文章提出审计可以再利用会计信息的的基础上, 发挥资金审计和绩效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优势, 对自然资源管理情况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王建刚[4]在2002年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关于土地污染如何实施审计的程序及其发展的历程, 在分析的基础上, 对我国当时针对土地污染开展的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炼了当时存在的问题, 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王瑷玲、赵庚星[5,6]等人从反映土地资源项目审批、决策、实施、验收至后期维护全过程的角度, 建立包含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生态环境效益。

1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概述

审计是遵循绩效原则, 建立起一套系统规范的包含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及评价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 并对财政支出过程及效果针对社会经济、政治进行理性客观的综合评估。而绩效审计则更加具体, 其用于被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对土地资源及其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等为主的综合效益因素所进行的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包含以下几点:

1) 相关性评价:即项目指标与生产需要之间的相关性, 一是国家层面的相关性, 二是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关性。

2) 效果性评价: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从预期效果, 成效及相关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效率性评价:讲求投入与产出之间效益最大化, 包含征地率、周期率、储备计划完成率以及闲置率等方面进行评价。

4) 可持续性评价:是指项目实施后, 其后续的管理、资金、财务等方面的可持续能力的评价。

5) 合规性评价:是指项目运行过程中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评价, 从审计发现的问题和落实整改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绩效大部分具有数量特征, 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体现, 另一方面有部分绩效内容不具有数量特征, 无法通过数据计算来直接体现。

2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发展现状

审计部门陆续开展了土地整改、土地出让金、标准农田建设、政府存量土地等方面的审计, 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就绩效评价而言, 还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 制约了对土地资源项目审计的绩效评价, 因此需采用一系列指标对审计范围内的项目绩效进行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1) 部分评价指标体系存在漏洞, 与现实脱节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实力上升, 对土地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强烈, 土地使用率越来越高, 同时粗放式的发展导致了用地粗放、低效浪费等问题, 审计部门运用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土地管理系统。而当前的部分指标体系与时代发展的高速轨道并为并轨, 出现了部分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2) 部分评价指标体系未考虑长期绩效, 不可控因素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是一个长期过程, 其目的在于从宏、微观不同的角度, 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 全方位判断土地管理的现状。全面系统地剖析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督促土地管理部门进一步改进工作, 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为考虑长期绩效, 对一些不可控因素为设置预案。

3) 部分指标界定含糊, 对评价结果未予全面重视

我们出具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报告还是以反映直观问题为主, 审计评价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 很少全面、客观地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3 关于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建议

1) 完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加强可操作性

根据《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国家的政策要持续贯彻, 并渗透到基层政府, 全面的开展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由于人员素质、方法复杂、贯彻不力等因素, 导致评价指标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 这使得完美的评价方法成为纸面文章, 没有实际利用价值。同时土地管理中也存在相当的不规范情况, 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现象, 使得审计人员要系统全面地收集绩效评价所需要的基础资料难度较大, 理论性太强的审计评价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适用。因此在完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 一定要加强可操作性。

2) 指标要注重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并重, 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相结合

不可控因素是不能为某一级政府、某个职能部门或个人的行为所制约的因素, 不可控因素一般是无法选择或不存在选择余地的而且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对土地资源绩效进行的审计评价指标制定时, 关系到相关职能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 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注意区分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 对于评价对象无法控制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尽可能排除, 否则会有失公平。

绩效是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结果和成效, 按照绩效体现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 管理活动要达到的既有长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 对土地资源进行绩效审计评价, 不能只评价短期行为, 忽视土地资源的发展潜能, 也不能只评价长期效益, 忽视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 评价指标的设立要考虑到长短期并重,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绩效审计评价的全面客观。

3) 参考指标建议, 注重全面评价结果

采用绩效评价, 可以将各专业审计项目的结论引入到相应的绩效评价内容中, 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这样做既拓宽了土地资源审计的领域, 又整合审计资源减少了审计成本投入, 还能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运用土地资源审计绩效评价, 可以根据报告利用者的关注重点选择评价指标, 根据报告利用者的关注目的选择评价标准, 审计报告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土地绩效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基本满足各类报告利用者的关注需求。

4 结论

我们实施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虽然已涉及到土地整理、土地出让、土地储备、土地经营等诸多方面, 审计范围正在逐步向土地管理绩效的各个方面扩展, 但鉴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绩效涉及面广, 宏观性强, 专业技术要求高, 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参考, 审计人员准确评价土地资源绩效的难度较大, 因此以往我们出具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报告还是以反映直观问题为主, 审计评价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 很少全面、客观地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摘要:我国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审计评价问题, 由于相关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不完善, 在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过程中令审计人员感觉最难的就是应该运用哪些指标和标准来科学的反映和评价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状况和管理结果。因此, 开展土地资源绩效评价工作研究将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Bouma J, Hordijk L, Stein A.Soil remediation:A systems approach.J.P.Okk, 1998.

[2]Philip C, James M, John H.Regulating contaminated land in the UK[R].London:PSA, 2005.

[3]杜冰清.对国有土地资金审计的思考[J].中国审计, 1994 (105) :38-39.

[4]王建刚.西方发达国家污染土地审计的引介[J].中国标准化, 2002 (225) :112-113.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第5篇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解释

指标说明

决策

目标

设定

绩效目标合理性

部门(单位)所设立的整体绩效目标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整体绩效目标与部门履职、工作任务的相符性情况。

评价要点:

①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②是否符合部门“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责;

③是否符合部门制定的中长期实施规划。

绩效指标明确性

部门(单位)依据整体绩效目标所设定的绩效指标是否清晰、细化、可衡量,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整体绩效目标的明细化情况。

评价要点:

①是否将部门整体的绩效目标细化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

②是否通过清晰、可衡量的指标值予以体现。③是否与部门的任务数或计划数相对应;

④是否与本部门预算资金相匹配。

预算

配置

在职人员控制率

部门(单位)本实际在职人员数与编制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人员成本的控制程度。

在职人员控制率=(在职人员数/编制数)×100%。

在职人员数:部门(单位)实际在职人数,以财政部确定的部门决算编制口径为准。

编制数:机构编制部门核定批复的部门(单位)的人员编制数。

“三公经费”变动率

部门(单位)本“三公经费”预算数与上“三公经费”预算数的变动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控制重点行政成本的努力程度。

“三公经费”变动率=[(本“三公经费”总额-上“三公经费”总额)/上“三公经费”总额]×100%。

“三公经费”:预算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招待费。

重点支出安排率

部门(单位)本预算安排的重点项目支出与部门项目总支出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履行主要职责或完成重点任务的保障程度。

重点支出安排率=(重点项目支出/项目总支出)×100%。

重点项目支出:部门(单位)预算安排的,与本部门履职和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和经济影响、党委政府关心或社会比较关注的项目支出总额。

项目总支出:部门(单位)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总额。

过 程

预算

执行

预算完成率

部门(单位)本预算完成数与预算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完成程度。

预算完成率=(预算完成数/预算数)×100%。

预算完成数:部门(单位)本实际完成的预算数。

预算数:财政部门批复的本部门(单位)预算数。

预算调整率

部门(单位)本预算调整数与预算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的调整程度。

预算调整率=(预算调整数/预算数)×100%。

预算调整数:部门(单位)在本内涉及预算的追加、追减或结构调整的资金总和(因落实国家政策、发生不可抗力、上级部门或本级党委政府临时交办而产生的调整除外)。

支付进度率

部门(单位)实际支付进度与既定支付进度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均衡性程度。

支付进度率=(实际支付进度/既定支付进度)×100%。

实际支付进度:部门(单位)在某一时点的支出预算执行总数与支出预算数的比率。

既定支付进度:由部门(单位)在申报部门整体绩效目标时,参照序时支付进度、前三年支付进度、同级部门平均支付进度水平等确定的,在某一时点应达到的支付进度(比率)。

过程

预算执行

结转结余率

部门(单位)本结转结余总额与支出预算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本结转结余资金的实际控制程度。

结转结余率=结转结余总额/支出预算数×100%。

结转结余总额:部门(单位)本的结转资金与结余资金之和(以决算数为准)。

结转结余变动率

部门(单位)本结转结余资金总额与上结转结余资金总额的变动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控制结转结余资金的努力程度。

结转结余变动率=[(本累计结转结余资金总额-上累计结转结余资金总额)/上累计结转结余资金总额]×100%。

公用经费控制率

部门(单位)本实际支出的公用经费总额与预算安排的公用经费总额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机构运转成本的实际控制程度。

公用经费控制率=(实际支出公用经费总额/预算安排公用经费总额)×100%。

“三公经费”控制率

部门(单位)本“三公经费”实际支出数与预算安排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三公经费”的实际控制程度。

“三公经费”控制率=(“三公经费”实际支出数/“三公经费”预算安排数)×100%。

政府采购执行率

部门(单位)本实际政府采购金额与年初政府采购预算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情况。

政府采购执行率=(实际政府采购金额/政府采购预算数)×100%;

政府采购预算:采购机关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行政任务编制的、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政府采购计划。

预算

管理

管理制度健全性

部门(单位)为加强预算管理、规范财务行为而制定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整,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对完成主要职责或促进事业发展的保障情况。

评价要点:

①是否已制定或具有预算资金管理办法、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等管理制度;

②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合法、合规、完整;

③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资金使用合规性

部门(单位)使用预算资金是否符合相关的预算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资金的规范运行情况。

评价要点:

①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以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

②资金的拨付是否有完整的审批程序和手续;

③项目的重大开支是否经过评估论证;

④是否符合部门预算批复的用途;

⑤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

预决算信息公开性

部门(单位)是否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公开相关预决算信息,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决算管理的公开透明情况。

评价要点:

①是否按规定内容公开预决算信息;

②是否按规定时限公开预决算信息。

预决算信息是指与部门预算、执行、决算、监督、绩效等管理相关的信息。

基础信息完善性

部门(单位)基础信息是否完善,用以反映和考核基础信息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支撑情况。

评价要点:

①基础数据信息和会计信息资料是否真实;

②基础数据信息和会计信息资料是否完整;

③基础数据信息和会计信息资料是否准确。

过 程

资产

管理

管理制度健全性

部门(单位)为加强资产管理、规范资产管理行为而制定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整,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对完成主要职责或促进社会发展的保障情况。

评价要点:

①是否已制定或具有资产管理制度; ②相关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合法、合规、完整;

③相关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资产管理安全性

部门(单位)的资产是否保存完整、使用合规、配置合理、处置规范、收入及时足额上缴,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资产安全运行情况。

评价要点:

①资产保存是否完整;

②资产配置是否合理;

③资产处置是否规范;

④资产账务管理是否合规,是否帐实相符;

⑤资产是否有偿使用及处置收入及时足额上缴。

固定资产利用率

部门(单位)实际在用固定资产总额与所有固定资产总额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程度。

固定资产利用率=(实际在用固定资产总额/所有固定资产总额)×100%。

产 出

职责

履行

实际完成率

部门(单位)履行职责而实际完成工作数与计划工作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履职工作任务目标的实现程度。

实际完成率=(实际完成工作数/计划工作数)×100%。

实际完成工作数:一定时期(或规划期)内部门(单位)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

计划工作数:部门(单位)整体绩效目标确定的一定时期(或规划期)内预计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

完成及时率

部门(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完成的实际工作数与计划工作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履职时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完成及时率=(及时完成实际工作数/计划工作数)×100%。

及时完成实际工作数:部门(单位)按照整体绩效目标确定的时限实际完成的工作任务数量。

质量达标率

达到质量标准(绩效标准值)的实际工作数与计划工作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履职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

质量达标率=(质量达标实际工作数/计划工作数)×100%。

质量达标实际工作数:一定时期(或规划期)内部门(单位)实际完成工作数中达到部门绩效目标要求(绩效标准值)的工作任务数量。

重点工作办结率

部门(单位)重点工作实际完成数与交办或下达数的比率,用以反映部门(单位)对重点工作的办理落实程度。

重点工作办结率=(重点工作实际完成数/交办或下达数)×100%。

重点工作是指党委、政府、人大、相关部门交办或下达的工作任务。

效 果

履职

效益

经济效益

部门(单位)履行职责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此三项指标为设置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时必须考虑的共性要素,可根据部门实际并结合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设立情况有选择的进行设置,并将其细化为相应的个性化指标。

社会效益

部门(单位)履行职责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效益

部门(单位)履行职责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

社会公众或部门(单位)的服务对象对部门履职效果的满意程度。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第6篇

一、行政管理方面评价指标

对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评价是反映一定时期高校经济责任的总体情况, 主要包括高校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 资产管理情况, 资金管理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

(一)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执行情况

可采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比率, 主要衡量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另外还要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定性指标。这两个指标主要评价被审计对象在制度建设和运作上是否符合国家、高校的规定。其中: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比率=实际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数×100%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小于100%, 表明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虚设的情况。

(二) 资产管理水平

资产管理水平主要核算被审计单位在资产管理保护和购置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 属于被审计单位所有和管理的资产都应核算在内。可以采用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使用率等定量指标进行评价。其中,

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100%

资产负债率=任期期末负债总额/任期期初资产总额×100%

固定资产使用率=责任期新增使用固定资产/责任期期初固定资产×100%

基于“资本保值”的原则, 资产保值增值率可以用来衡量高校被审计单位资本的保全和增值状况, 资产保值增值率越大表明被审计单位增长状况良好, 但是同时应考虑资产负债率, 衡量高校被审计单位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 确保债权人债务有足够的保障, 增强单位发展后劲, 提高资产增长质量。如果资产保值增值率低于100%, 则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资本规模存在萎缩现象, 不利于单位的长足发展。对于高校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考虑负债变动率[ (离任时负债总额-任职初负债总额) /任职初负债总额×100%], 通过负债变动率来考核领导干部的负债管理能力水平, 指标越小越好。

(三) 资金使用水平

资金使用水平以资金的流转使用作为审计重点, 在资金的预算、使用、相关管理等角度作出合规性和效益性审核, 可以采用人员支出比率和公用支出比率来进行评价。其中:

人员支出比率和公用支出比率评价经济责任人在责任期间的事业支出结构的合理性, 各审计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和工作经验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如果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支出所占的比率越高则表明, 事业支出中出现了本末倒置,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 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体的衡量标准由于高校发展状况和运行模式的不同而不同。

(四) 预算执行情况

我国大部分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措施, 通过预算收入、支出的执行程度可以大致审核经济责任人在责任期内的经济管理权的执行效率, 采用的指标主要有预算收入完成率和预算支出执行比率。

预算收入完成率中的实际收入包括了事业经费拨款收入、财政补助、附属学校/校办企业上缴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各种来源方式的收入。预算收入完成率一方面可以考核预算拨款资金到位情况, 另一方面又可以评价收入结构的合理性。预算收入完成率越接近100%, 表明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的预算执行效率越高, 但是, 预算收入完成率超过100%且越高的情况, 则表明预算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应重新考虑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

预算支出执行比率中的实际支出包括了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同预算收入完成率类似, 预算支出执行比率在考核经济责任人在责任期间是否存在超支情况以及预算管理水平的衡量。在使用预算支出执行比率时还应结合人员支出比率, 公用支出比率等资金使用指标来评价其支出结构的合理性。预算执行情况一方面可以考核经济责任人在审计期间的经济管理的效益性, 另一方面还可以考核责任人工作业绩的效益性, 鉴于高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特殊性, 笔者将其归为行政管理类别指标。

二、重大决策方面评价指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应仅仅关注于财务收支的审计, 要考核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更要关注高校领导人在责任期内做出的对学校乃至未来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意义的经济决策。根据重要性原则, 在审计计划中确定重要性经济决策的审计范围, 并将经济决策作为审计重点。重大决策审计主要从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角度考虑其决策的合法性和效益性, 主要采用定性指标。主要包括:

(一) 决策机制的建立

主要审查高校领导人所在单位决策机制是否健全。可以通过资料审查、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审查, 经济责任人在工程项目、物资采购、对外投资、师资配备等重大决策事项方面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 并且建立的决策机制是否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对于这方面的评价可以采用专家评分法。

(二) 决策制定的合规性

建立了相应的科学决策机制, 但同时应保证在重大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并有相关的档案记录。所以决策制定的合规性检查, 主要从决策机制的执行状况来考虑。另外, 可以采用责任追究制度来审查经济决策是否真正按规定程序进行。

(三) 投资项目决策

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决策对高校的经济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发展。所以对涉及各方面的决策事项要注意考核其效益性, 注意决策制定的民主性。所以, 审计人员应关注高校负责人在这方面的决策是否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 是否采用了集体决策, 是否在相应的范围内进行公开, 是否采用听证会、座谈会等民主决策形式, 会议记录是否完整等情况。

(四) 经济决策与执行

经济决策执行主要审查决策执行的程度和效果。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如预期结果实现率、项目进度、专项资金管理有效度等定量指标以及决策执行社会效益评价等定性指标。

预期结果实现率可以用来计量责任期内所有完成的投资项目的实现情况, 以不同项目的投资期为权重衡量完成情况。预期结果实现率越高表明决策的有效性越高, 决策执行的力度越大。

项目进度采用财务会计中的完工百分比法的原理, 假设项目投资金额有效性较高, 则投入资金的比率可以衡量项目的进度。高校中无论是科研项目还是工程投资项目都可以采用该指标来衡量。项目进度越接近预期进度, 则责任人经济决策制定效益性越高。

资金管理有效度衡量专有资金的使用状况, 保证专款专用, 同时要注意提高资金的使用水平, 保证其较高的效率, 尽量避免资金闲置, 规范资金管理, 降低管理风险。资金管理有效度指标既可用于衡量某一投资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有效性, 同时也可对工作业绩中资金管理使用水平的效益性作出评价, 所以在下面的工作业绩方面中不再赘述。这一指标越高表明资金使用效率越高, 项目资金预算决策有效性越高。

三、工作业绩方面评价指标

引入绩效审计, 效益性就成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目标。而高校经营管理的特殊性、非营利性使得绩效审计的标准很难做到量化和统一, 所以笔者考虑从工作业绩角度着重探讨效益性审计的评价标准。

(一) 经济指标完成效果

从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经济责任人的工作业绩体现了效益性审计的目标要求。在定性角度考虑, 主要通过已有的考评制度来衡量经济责任人在岗位上的履责表现, 但采用已有的考评制度的前提是其符合经济责任审计要求的科学合理性。另外, 还可采用定量指标, 包括资产增长率、资金使用有效度指标。其中, 资金使用有效度在前文中已述及, 此处不再作相关阐述。

资产增长率=任期总资产变动金额/任期期初总资产金额×100%

任期总资产变动额=任期期末总资产金额-任期期初总资产金额

资产增长率衡量经济责任人所在单位的发展能力, 代表单位未来发展的潜力的大小。该指标越高表明单位资产规模增长速度加快, 近期一段时间的经济事项较多, 但并不一定代表发展潜力巨大, 在实务操作中一定要结合单位的综合评价指标来衡量其增长质量和发展前景, 避免盲目扩张。至于资金使用的有效度可以从所有资金的使用有效性出发。

(二) 教学科研管理

处在教育管理岗位的高校领导干部, 应将教学科研管理纳入工作业绩计量的核心范畴。针对这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已有数据采用定量指标, 如科研投入增长率、对外服务收入增长率、师生比、学生就业率等指标, 也可采用如师资队伍建设等定性指标进行评分并根据教学特点赋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

科研投入增长率通过科研经费的支出金额的变动比率, 可以大致衡量责任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但不同的科研项目一次性投入金额不同, 且研究时间也不同, 所以, 可以采用加权的方法进行考虑。科研投入增长率越高, 表明责任人所在单位在审计期间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高,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活跃学术研究氛围, 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对外服务收入增长率是对诸如办学办班、培训服务等预算外收入增长状况的计量。不同院系都有自身的特点, 所以在对外服务收入增长率的评价方面, 并不能认为增长率越高工作业绩越好, 否则将会导致本末倒置, 忽视核心教学任务的现象, 因此, 针对这一指标审计人员可以赋予合适的权重, 保证其公允性。

师生比率, 反应院系师资配备和教学结构。责任人既要保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来支持教学任务, 还要尽量避免人员冗余。同时在校生的数量还反映了单位教学规模, 是对教学效益评价的一大重要指标。

学生就业率, “就业率”是计量高校教育效益性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此处的毕业生包括了本科毕业生、高职专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三个层次, 就业类型包括了出国留学、继续深造、自主创业。

对于定性指标师资储备, 包括了教学人员人数、年龄结构、学历职称水平、人均教学课时安排, 对于其中无法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专家评审法, 最后制定综合评分。

四、廉政纪律方面评价指标

合法性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基本的目标, 而廉政建设作为事业单位基本的履责要求自然就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领域。廉政纪律方面的评价考核主要围绕高校领导干部有无渎职、滥用权限等违反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规章制度的行为。在合法性审查中主要针对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个人违纪违法情况, 而在效益性考核中主要针对职务消费情况。可以采用违法违规金额比率、职务消费所占支出的比率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一) 财务收支的合法性

作为定量指标, 可以采用违法违规金额比率来审查不合法收支的情况。

违法违规金额比率=各项违规违法资金总额/审计总金额×100%

违法违规金额比率越高表明违规状况越严重。

(二) 是否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违规行为中不涉及财务计量的可以采用定性指标, 如违规次数以及处罚程度、处罚形式等各方面。可由相关专业人士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

(三) 职务消费

结合工作业绩、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效益性审查, 实行在职消费审计反映了高校领导人员在任期消费的效益性评价。廉政审计不仅需要考核履责行为的合法性, 还要从职务支出的经济性方面考核在职消费的效益性。可以采用职务消费所占支出的比率与资产保值增值率、学生就业率等其他效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进行评价。

职务消费所占支出的比率=任期职务消费支出/任期审计支出总额×100%

在职消费效益性系数=r (a, b) , 其中, a=合理在职消费, b=工作业绩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高校相关规定, 审查责任人在任期内的消费支出比率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作为合法性审计结论的依据。

研究责任人合理的消费支出与工作业绩的相关性, 得出效益性指数, 消费效益性系数越高, 表明责任人在职支出的效益性越大。

五、社会效益方面评价指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应仅仅将经济效益作为审计重点, 更应将社会效益作为审计的关注内容, 定性方面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师生员工对经济责任人履职的满意度来评价, 定量方面主要是通过评价相应的教学、科研成果来实现, 具体指标有:

需要说明的是, 这四个指标越高, 也并不能说明社会效益越好, 因为短时间内优秀人才的贡献和科研成果的有效利用是无法看到效果的, 其效益的发挥要经过社会的检验和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体现出来, 在评价时还应综合考虑实际情况。

综合以上五个大的评价指标来看, 绩效视角下构建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有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具体涵盖了定性和定量指标。在实际运用中, 还应结合不同部门的情况在综合评分中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重。

参考文献

[1]申承谊:《绩效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四个途径》, 《审计月刊》2009年第4期。

[2]易慧霞:《我国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讨》, 厦门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7篇

在推进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的过程中, 评价标准的确定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出发点的研究未考虑社会公众的需求

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依据同其他类型审计一样也来源于受托责任, 但与民间审计、内部审计不同的是:它不只是要解释受托经济责任, 还要解释受托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和政治责任。公众委托政府管理社会, 为的是能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下富裕的生活, 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人格受到尊重、才能得到发挥。政府绩效审计作为一种评价政府绩效的行为, 其指标的设计应落实到对政府职能的理解上。作为服务型政府应更多地考虑社会公众的需求, 协调不同利益关系,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

(二) 构建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方法单一

目前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并列式法, 如职能指标、影响指标、潜力指标等;二是层解式法, 如战略规划法、平衡计分卡法;三是目标推进法, 如标杆管理法。这些方法基本上能够比较全面地对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 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定性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但也存在不足:一个好的体系应能体现出各要素结构间的协调, 单一的设计方法难免出现结构的不灵活, 使指标主次不分, 导致审计力度过于平均, 加大了审计成本和风险。

(三) 未将风险因素融合到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中

自风险理念引入审计后, 人们就开始寻求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的最佳结合点。政府绩效审计作为政府的评价监督手段, 没有业务选择权, 又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 其风险一般而言要比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大。指标的设立担负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审计内容的浓缩, 二是审计评价的依据。绩效审计的风险最终应该是为指标的设计价值和评价服务, 而在当前的研究中却未能将二者融合起来, 使绩效审计风险与指标设计相脱节。

二、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合规性指标

合规性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 只有在保证合规前提下进行的审计才是有效的。合规性指标包括合法指标、合乎政策法规指标和合乎工作流程指标。其中合法和合乎政策法规指的是政府部门的工作受国家法律及相关部门政策规定的约束, 保证法律法规在政府部门中的权威性;合乎工作流程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在工作中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具体程序行事, 防止出现一人揽权和决策不民主、不科学的现象。此类指标在制定时比较简单, 可以查阅相关的政策、法律规定或部门工作流程资料。

(二) 绩效指标

绩效指标是绩效审计的核心内容, 地方政府要想体现出自身的突出政绩, 除了把日常工作做好外, 也要积极寻求能够反映其政绩的特色工作, 这样才会对政府的创新工作产生动力, 加强执政能力。日常工作具有可比性, 而特色工作不具有可比性, 但却能从一定程度和角度体现出政府的绩效。所以政府绩效审计指标的设计应该从日常工作指标和特色工作指标两个方面划分。

1. 日常工作指标。

日常工作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审计政府的本职工作, 涉及政府的经济和社会职能, 而不涉及政治、文化等更综合更复杂的问题。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 一方面要以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出资者的身份行使好财产权利, 另一方面又要以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身份行使好公共管理权, 如宏观调控、环境保护、能源可持续利用等社会公共事务。

(1) 对资产所有者身份设定的评价指标。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各地方政府首先应该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可以财务指标进行衡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风险系数。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也是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反映, 风险系数主要是对此项指标错报情况的修正, 通过此项指标可以显示对出资人权益的维护。总收益= (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 /期初净资产×风险系数, 此项指标能够反映资金使用时的节约和收益回收的情况, 保证资金使用的经济性。

(2) 对社会管理者身份设定的评价指标。作为社会管理者, 政府在管理社会时应该权衡经济、社会和环境, 不但要考虑当期的发展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防止政府官员只追求任期内的政绩。在对其评价时需要考虑: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此指标可以政府对某经济现象的反应及取得的效果做定性评价;对于环境保护和地区的未来发展能力等必要的但当前还没有具体衡量标准的指标, 可以设置绿化面积、对原有资源的保护程度和居民的满意度来考察, 必要时可以获取有关专家的帮助;对于劳动就业情况、人们生活水平、地区空气的质量状况、安全生产等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基本上都能够从各个地区的基本情况信息库中找到。从社会管理者的角度来审计, 由于社会事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需要运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结合来审计,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政府绩效。

(3) 对投资者身份设定的评价指标。政府投资主要包括公共工程投资和国有资产投资, 此项活动具有一般投资的共性, 在评价时也需要考虑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一些常用比率, 同时由于政府作为投资者还需要考虑政府的社会管理者身份, 所以此类指标在设置时可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主要涉及经济效益情况、资金支出的投资结构、财政资金的负担率和预算管理等,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直接选用一般企业的投资标准, 根据政府投资的特殊性来设定财政资金的负担率和预算管理等;非财务指标主要是从投资的效果上考虑, 它是指经济效益外的社会效益, 如工程的可行性、公众对投资效果的满意程度、对环境的影响、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等。

2. 特色工作指标。

特色工作是地方政府的创新工作, 该创新工作能够更突出地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成果, 所以在评价地方政府绩效时, 特色工作同样不可忽视。在政府绩效审计中, 审计人员应首先判断该政府是否具有特色工作, 确定之后审计人员可以从政府的具体情况出发, 对其合法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特色工作指标也需要从政府职能角度出发, 考虑到社会公众的反应, 具体指标可以参照日常工作指标的设置。但由于特色工作不具有可比性, 在审计时则需要考虑特色工作的效果性和创新性, 考虑其创新的程度、创新后的优点等指标, 若对社会公众有利, 则可以加以推广, 使特色工作变为日常工作。

(三) 社会公众指标

一般来说政府绩效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社会公众和上级政府的审查, 所以在进行审计指标的设计时除了考虑上级政府意见外, 还要倾听社会公众的心声。审计人员在进行指标设计时已经从主客观上预期了一些公众和上级政府的指标, 但不可避免的还会存在着一些遗漏的地方, 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在指标的选用和设计中还应该通过各种媒体和工具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 以集思广益, 降低审计的风险。

(四) 潜力指标

此项指标是为保持政府执政能力和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所设计的, 体现了政府的发展潜力。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政府将来的执政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国家人事部认为潜力指标可分为:人力资源状况、廉洁状况和行政效率, 具体指标涉及到行政人员本科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领导班子团队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机关工作作风、公民评议状况、腐败案件;行政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行政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信息管理水平。政府绩效审计在评价政府潜力时可以借鉴这些指标。

以上各指标中定量与定性指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及一般与具体指标间是相互融合的,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和自身的专业判断加以延伸, 制定相关的具有操作性的指标。由于不同单位不同项目其风险情况也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还应该对各项指标的风险情况加以评估, 以权重的形式分配到各指标中。然后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 为顺利完成审计工作提供通道。

三、该指标体系的优点

(一) 公众指标的引入端正了指标体系设计的出发点

政府绩效审计作为政府服务的一部分, 仅从上级政府的角度来对各地方政府的日常和特殊工作进行审计难免会出现与社会公众相脱节的现象, 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得不到履行。此指标体系中将社会公众指标考虑在内, 为绩效审计打下了群众基础。虽然当前对某个项目进行审计时也许只有少数公众的参与, 但同样也为政府部门更好的考虑群众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并为将来的工作提供导向。

(二) 指标体系的设计运用混合法更能体现其灵活性

合规指标与绩效指标、潜力指标和社会公众指标间是层进关系, 而后三者间属于并列关系。一般而言绩效指标为审计的主要指标, 但是若绩效审计目标有所变化, 潜力指标和社会公众指标也可能成为重点审计对象, 所以三者间可以相互转变、相互融合。同时对于相互矛盾的指标通过权重的调整方法抓大放小, 实现各指标间的动态协调。

(三) 风险因素与指标体系相融合更能体现出审计重点

绩效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指标体系不完善, 所以应该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就考虑风险的引入, 降低风险。上述指标体系主要体现在:1.引入了少数公众指标, 降低来自公众的风险。2.绩效指标中风险系数的引入。审计人员在评估各类指标的风险后, 将风险以风险系数的形式下分到各个具体的指标中, 使其具有预警标识作用, 即审计人员审计时根据风险水平收集适量的证据, 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3.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指标进行充分考虑后, 还要进一步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 了解绩效审计的内容、依据, 以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充分配合, 达到审计的根本目的, 减少由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间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息风险, 同时也可以促进政府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提高执政能力。

(四) 日常工作指标和特色指标的划分有助于对被审计单位作全面的评价

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经济

公共工程的绩效审计评价的概念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引入到我国,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有着不同的概念与理解。在1999年国内学者丰景春就提出了构建公共工程项目费用的预测模型;何长青又提出了构建工程绩效审计评估的模式, 等等。虽然我国在公共工程的绩效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还有这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第一, 我国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全面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 国内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提出都是建立在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了过程评价与控制。第三, 没有结合审计工作的特点与公共工程的寿命周期与实际内容所开展的审计工作。

一、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级的概念

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具体所指的就是审计机构或者审计工作人员接受委托对某一项公共工程的经济性、效率以及效果进行审查与监督, 需要有一定的标准与准则加以衡量。从而能够做出客观的评价, 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着对经济效益作出评价, 还需要对社会效益作出评价。

二、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阶段划分

公共工程的绩效审计评价与一般工程相比较而言虽然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但是却也同时有着许多的相同点。其中最大的相同点就是绩效审计评价工作需要贯穿于整个工程的生命周期。在每一项公共工程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也需要发生变化, 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结合了公共工程的特点以及绩效审计评价的工作特点可以大致将公共工程绩效审计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 公共工程立项绩效审计评价阶段

需要从整个项目的全局出发, 在公共工程项目立项与设计以后, 绩效审计评价工作需要对整个工程的立项合法性、合理性、经济效益、效果与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绩效审查与评价工作, 对于公共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修改的地方要进行审核, 从而能够让整个公共工程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更加合理。

(二) 公共工程施工绩效审计评价阶段

在项目实施以后一直到整个公共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这个大的阶段过程中, 所开展的绩效审查与评价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需要对公共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及对资源的使用情况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以及引发的各种环境变化的因素进行勘测, 能够对审计项目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社会产生的效应作出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反应。

(三) 公共工程运营绩效审计评价阶段

在公共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开始投入运营阶段所带来的绩效审计评价工作, 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需要对公共工程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预期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与实际情况是否存在很大的偏差, 以及对未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出评价。同时需要评估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三、不同阶段绩效审计评价

(一) 公共工程项目立项设计阶段的评价

在公共工程立项设计阶段的绩效审计工作需要从整个项目的全局出发。能够对公共工程的项目展开一个效果性、效率性的审查与评价。主要的评价内容包括着投资者的决策依据的审查, 投资理想的效率与效果的审查以及内部决策机制的审查等等。在立项设计阶段的审查工作需要对文件的完整度以及内部决策机制展开审查。第二, 需要对中介机构工作的独立性以及工作的关联度展开审查。第三, 需要对技术经济指标复核审查, 审查公共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第四, 需要对技术经济指标复核进行审查。第五, 需要作出群众满意度调查, 评价社会群体对每一项公共工程立项的满意度。第六, 需要审查员工的培训率, 员工对方案的分析能力以及审查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高低, 。评价招标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完成, 有没有保障整个招投标工作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二) 公共工程施工阶段的评价

在这个阶段主要分析的就是公共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以及各方面的内容变化。主要涉及的内容就是对整个公共工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审查。第一, 审查资金是否到位, 资金的使用情况与筹措情况;第二, 审查承包方的承包分包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是否按着合同履行。用于审查对工程承包过程中的监理、分包情况;第三, 生产能力建成率或者是否达到了设计能力所需要的时间, 审查工程的施工进度等等。第四, 预算执行率以及变更金额的比重, 扣除罚金的比重, 工程的合格率等等。第五, 需要对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审查, 审查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否存在着问题等等。第六, 需要审查业主对安全的重视程度, 对近期安全检查作出评估等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公共工程属于造福于人民群众的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评价预审查, 从而能够建设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工程, 只有这样才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满足现代化发展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爱东, 赵金玲.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来自问卷调查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03) :31-38.

[2]王慧, 欧阳日辉.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评价研究——基于多层次灰色模糊评判法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1 (02) :23-30.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第9篇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属于国家审计的范畴,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对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过程中重点审计事项的审查、鉴证,分类评价财政专项资金的“真实性、合规性”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性”。

第一,“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目标既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是指项目的建设要符合国家各项法律和制度规定。现阶段主要着眼于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合理、合法性等方面。第二,“经济性”审计目标是指财政专项投入的节约性,即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换取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现阶段主要着眼于资源投入的真实性、充分性、节约性、时效性等方面。第三,“效率性”审计目标是指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即在一定量产出的条件下,追求投入的最小化,或在既定投入下追求产出的最大化。现阶段主要关注项目建设的价值、成本收益等方面。第四,“效果性”审计目标是指财政专项投入的产出结果,即一定资源投入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效应,既包括正面效应也包括负面效应。现阶段主要关注产出的效益性、公平性。第五,“可持续性”审计目标是指财政专项投入的连续性和产出结果的长效性。现阶段主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资源集约性和生态保护性。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上述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一是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相结合。采用定量标准反映财政资金量化额度的使用情况,采用定性标准反映财政资金使用合法、合规的情况。二是指标相关性低和不重复。防止对同一项审计内容重复打分,避免重复反映统一审计发现的问题。三是开放性。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下,可灵活选取二级、三级指标,使不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项目依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指标,以便于指标采集和评价。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分类指标

按照开放性原则,将上述5 个指标模块涉及的重点审计事项细分,设计出15 项二级评价指标和灵活多样的三级评价指标。

1.合规性。(1)经济决策的合规性指标。三级指标:(1)经济决策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能否解决社会(地区)公众实际需求问题。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5%。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扣50 分,不满足社会公众实际需求扣50 分。(2)是否存在领导经济决策失误,导致违法、法规问题。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5%。违规的每一项扣5 分,违法的每一项扣10 分,扣完为止。(2)财政与财务收支合规性指标。三级指标:(1)财政专项资金立项是否科学,专项管理办法是否完善。计分要求同“经济决策中的领导失误”指标。(2)会计核算资料齐全、完整,会计信息准确无误,符合财会管理制度。计分要求同上。(3)项目管理合规性指标。三级指标:(1)项目建设规划、用地审批手续等是否健全。计分要求同上。(2)项目是否存在违规建设及违规转分包、违规招标采购等问题,项目监理是否合法有效。计分要求同上。(3)建设项目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是否违反国家相关产业投向规定。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违规的每一项扣5 分,违法的每一项扣10 分,扣完为止。

2.经济性。(1)真实性指标。(1)该指标考核项目投资中,中央或地方财政的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财政专项资金配套率= 实际配套资金额/(各级财政)规定配套资金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20%。用财政专项资金配套率乘100 求出得分。(2)该指标考核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虚报冒领财政资金的情况。财政专项资金虚报冒领率= 虚报、冒领财政专项资金额/ 财政专项实际投入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20%。用(1- 财政专项资金虚报冒领率)乘100 求出得分。(2)节约性指标。(1)该指标考核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善造成资金损失浪费情况。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率= 损失浪费资金额/ 财政专项实际投入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用(1- 财政专项资金损失浪费率)乘100 求出得分。(2)该指标考核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专项资金被挤占或闲置情况。财政资金挤占、闲置率=- 挤占、闲置财政资金额/ 财政专项预算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用(1- 财政专项资金挤占、闲置率)乘100 求出得分。(3)该指标考核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资金节约情况。财政资金节支率=(财政专项预算资金额- 专项竣工决算资金额)/ 财政专项预算资金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当财政资金节支率大于0 时,用该指标乘100 求出得分;当财政资金节支率小于或等于0 时,得分为0。(3)时效性指标。(1)该指标以审计期为截点,考核截至审计期项目阶段性资金拨付到位情况。项目阶段性资金到位率= 项目进度实付资金额÷项目进度计划资金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5%。用项目阶段性资金到位率乘100 求出得分。(2)该指标以审计期为截点,考核截至审计期项目阶段性产能建设到位情况。项目产能阶段性达标率= 项目阶段性实现的最大产能/ 项目计划阶段性达到的最大产能×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5%。用项目产能阶段性达标率乘100求出得分。

3.效率性。(1)投入产出指标。投入产出率= 项目年总产值/ 项目年投入总成本×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40%。以单个项目的该项指标除以调查行业(地区)项目的最高收益率乘100 作为评分标准。(2)成本利润指标。成本利润率= 项目年利润额/ 项目年投入成本×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40%。当该指标大于1 时,以单个项目的该项指标除以调查行业(地区)项目的最高成本利润率乘100 作为评分标准;当该指标小于或等于0 时,项目处于不盈利或亏损状态,得分为0。(3)财政投入乘数指标。财政投入乘数= 财政投入后带动其他资金投入总额÷财政投入金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20%。当该指标大于1 时,以单个项目的该项指标除以调查行业(地区)项目的最高财政投入乘数乘100 作为评分标准,满分为100 分;当该指标等于0 时,项目未拉动投资,得分为0。其中,行业(地区)最高投出产出率标准、最高成本利润率标准、最高财政投入乘数标准均由审计部门从调查的相关行业部门提取和认定。

4.效果性。(1)项目数量指标。(1)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总工程量实际完成度。项目总工程完成度=∑(单个分项目实际完成工程量×规定系数)/ 项目计划总工程量×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5%。用项目工程完成度乘100 求出得分。已完成竣工验收手续的,规定系数为1;未完成验收手续但已投入使用的,系数为0.9;未完成验收的其他情况,系数为0。(2)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总投资实际完成程度。项目总投资完成度=∑(单个分项目实际投资额×规定系数)/ 项目总投资概算额×100%。计分要求同“项目总工程量实际完成度”。(2)项目质量指标。该指标主要考察项目合格情况。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合格的单项工程×规定系数)/ 全部工程个数×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40%。用项目投资完成度乘100 求出得分。其中合格的单项工程数量是指通过竣工验收合格的工程数量。对于尚未进行竣工验收,但已投入使用的工程,审计未发现工程质量问题,系数为0.9;审计发现非重大质量问题,不影响工程使用时,规定系数= 涉及问题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单项工程投资额;审计发现重大工程质量问题的视同工程不合格,系数为0。(3)项目效益指标。(1)该指标考核固定资产的实际利用情况,以会计年度作为评价期间。固定资产利用率=1-∑(闲置一年以上的单项固定资产额)÷固定资产总额×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用固定资产利用率乘100求出得分。(2)该指标主要考察项目的经济效益,以会计年度作为评价期间。项目预计产值实现率= 项目实际年总产值/项目设计年总产值×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当该指标大于或等于1 时,预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实现,得满分;当该指标小1 时,乘100 作为该项指标得分0。(3)该指标主要考察项目的最大产能利用情况,以会计年度作为评价期间。项目产能利用率= 项目年实际产能/ 项目设计年最大产能×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10%。当该指标大于或等于1 时,项目产能充分利用,得满分;当该指标小1 时,乘100 作为该项指标得分0。

5.可持续性。(1)项目每万元产值能耗指标。该指标对项目每万元产值能耗水平按照全国同行业能耗标准进行评价。项目每万元产值能耗率= 项目年能耗量/ 项目年产值(万元)×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40%。该项指标除以调查行业(地区)项目的每万元产值最低能耗量后的倒数乘100 作为指标评分标准。行业(地区)每万元产值最低能耗率标准由审计部门从调查的相关行业部门提取和认定。(2)项目“三废”排放指标。该指标对的项目“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排放达标情况进行评价。“三废”每项指标评级按照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执行的“工业三废”排放标准进行评定。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30%。“三废”每项排放指标达不到优质级标准扣10 分,每项排放指标达不到合格标准扣30 分。(3)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该指标对项目每年“三废”超标排放需投入的治污机会成本进行评价。生态环治理成本投入率=-∑年超排治理成本/ 项目年总产值×100%。该项指标满分为100 分,权重为30%。用(1- 生态环境治理成本投入率)乘100 作为评分标准。“三废”单位排放治污成本参照相关行业标准计算。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评价估值计算

浅议财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10篇

关键词:财会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单位财会人员绩效评价层次的基础上,依据财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分别建立品性素质指标、工作绩效指标、智能素质指标、工作态度指标、资历结构指标、身体素质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财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品性素质指标

品性评价指标是对财会人员绩效评价的基本指标。品性指标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养、诚实性、事业心、协作性、原则性这五项指标,这也是作为财会人员首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政治思想素养指标

这项指标不仅是财会人员绩效评价的基本指标,也是任何一名财会人员都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主要是在政治思想方面能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否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能否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被评价者日常的行为表现,由主管领导和同事给出一般性的评价,再由评价工作组给出评价结果。

(二)诚实性指标

诚实性是财会人员应具备的良好素质,不仅体现在工作中还体现在生活中。主要看财会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无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事件发生。

(三)事业心指标

财会人员能否以工作为重,当工作和生活发生冲突时能否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看其日常工作的态度和完成情况,以及对待突发任务的态度和处理情况及结果。

(四)协作性指标

协作性主要是指财会人员和其他部门的协调、沟通以及和本财务部门同事之间的合作是否融洽,能否调动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处理好日常财务工作以及及时、准确地完成其他任务。可依据资料以采用单位人员互评的形式和依据日常工作记录获得。

(五)原则性指标

主要依据财会人员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看能否坚持原则,有无违反财务规章制度,有无“开后门,送人情”的做法。可以依据资料由评价工作组给予考核。

品性素质指标中的这五项指标都要依据财会人员日常工作表现来进行评价,所以在平时要注意信息的收集,同时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公平性。

二、工作绩效指标

工作绩效是指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效果。主要包括财会人员完成工作量的大小及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成绩(对本部门的贡献程度)如何。工作绩效是财会人员绩效评价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作成绩指标、工作质量指标和工作效率指标。

(一)工作成绩指标

在对财会人员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加入目标管理的思想,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对不同岗位的财会人员做分类管理,分别确定他们的关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KPI反映关键业绩贡献的评价依据和指标,确定那些足以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行为。它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以定量或者行为化岗位职责的核心部分为评价指标的方法。它符合现代管理学中的“二八原则”,即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抓住了20%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与衡量,就体现了绩效评价的重心。根据设立的关键指标来对工作成绩进行评价。

(二)工作质量指标

主要指财会人员在完成工作时工作效果的好坏。工作效果越好,显然正确率越高,工作质量也就越高。对财会人员工作质量的评价,可由直接上级领导评语和平时工作表现的记录来取得直接材料,再由专家组对其进行评价。

(三)工作效率

财会人员工作效率可以从完成的工作量和所用的工作时间得出,所用工作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以月、天、小时计算。在评价工作效率的同时,不能忽略工作的质量,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出工作的效率如何。

工作效率=■?摇(公式1)

三、智能素质指标

智能包括人的记忆、分析、综合、判断、创新等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并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能水平的变化集中表现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深刻、正确和完整程度上;表现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与质量上。对于财会人员来讲,智能素质可概括为:专业能力、自学能力。

(一)专业能力指标

专业能力指标指财会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获取专业能力的指标,除了依靠平时的工作表现之外,还可以从单位组织的岗位练兵或岗位技能大赛成绩获取信息。主要指标有:理论知识得分指标、实际操作得分指标、专业技能得分情况。

(二)理解能力指标

理解能力指标指财会人员对财经法规、规章制度、财务规定的理解力,以及对上级下达的任务、工作内容的理解力。理解力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采用主观评价进行评价。

(三)组织协调能力指标

由于财务工作涉及从财务预算、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生活费管理到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等一系列工作,而且各项工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某一项工作的好坏都会严重影响到其他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担任各个财务工作岗位的财会人员不仅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密切配合和督导他的上级和下级工作,要保证自己在向其他职能部门传送信息、下达任务以及业务处理过程中准确、高效,以保持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协调一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财会人员要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亲和力,能积极主动地去工作,善于沟通和协调,并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四)应变能力指标

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财会人员必须具有随机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指标主要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对会计处理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比如,财务人员应具备很强的应急保障能力,要融入社会的整体保障中,并随着保障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节约经济成本,提高保障效率。必须着眼任务的特点,科学调整组织机构、财权划分、工作职责及业务关系等,应变可能发生的情况,提高应急能力。这就要求财会人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面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和信息化手段操作能力。未来资金保障手段要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为合理调剂资金使用、实施财务监督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财务数据采集和辅助决策系统,建立一个集跟踪、指挥、控制、通信和预测为一体的综合性办公平台,知识、手段、硬件的提高将全面提升财会人员的应变能力。

(五)自学能力指标

财务法规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也在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财会人员不断地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尽快熟悉和掌握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法规。要做到这点,除了要求财务人员对现有的各种会计知识、法律法规了如指掌、融会贯通之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指标主要反映在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接受程度上。

四、工作态度指标

工作态度主要包括责任心、工作的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等比较抽象的内容。对这些因素除了主观评价外,应该注意平时观察得到的记录,据以实施得到评价结果。

(一)责任心指标

责任心指标指被评价者主要承担工作的职责,不推卸责任,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在从事各项具体的财务工作时要严格遵守各项财经法规,依据规章制度办事。反映指标有:在工作中献计献策、组织参加会议的次数、特殊任务参与次数等。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平时工作记录得到,比较直观。

(二)主要性指标

作为一名财会人员,主要性主要表现在:对待工作勤勤恳恳,能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去承担除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反映指标主要有:注重工作中的细节,为做好工作而主要学习;主要承担本工作之外的工作次数等。

(三)持之以恒性指标

持之以恒指标指财务工作人员对日常工作以及重、难工作的坚持性。在财会人员接受工作后是否能够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主要指标有完成任务比率、出勤率等组成。完成任务率=■×100%(公式2)

出勤率=?摇■×100%(公式3)

五、资历结构指标

(一)学历等级指标

学历指标由第一学历和最终学历两部分构成。第一学历指的是财会人员在工作之前首次从高校毕业取得的学历,以档案为准。最终学历指的是目前为止,财会人员所取得的最高学历。财会人员可以通过再深造、再学习不断提高学历水平。

(二)职称等级指标

职称等级指标指的是根据财会人员的工作年限以及取得资格情况来对应职称等级,一般有三个等级: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不同职称的工资及待遇标准是不同的。级别低的等级可以通过一定程序申报高一层的职称。比如:一个初级会计师到了规定年限,并且通过有关的考试,就有资格申报中级会计师。

(三)培训进修指标

培训进修指标指的是财会人员在工作中为了提高能力,而去参加的培训班或研修班,一般是由财政部门承办的财务干部培训,由一级部门或所在单位指定人员参加。评价指标有:参加培训的次数、培训内容及考核成绩。

(四)经验丰富度指标

经验丰富度指标是指在处理工作中的技巧和经验。这是要靠实践经验慢慢累积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和工作年限及工作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是绝对的工作年限长,工作经历多,就经验丰富度高,也和本人的资质有关。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可以采用叙述法和关键事件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工作年限和工作经历可以作为两项参考指标。

六、身体素质指标

(一)举止指标

举止指标是指财会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举止是否大方得体、是否有损财会人员良好形象的行为,是否严守财会人员各项规定。可由直接上级领导、同事、服务对象来对财会人员进行评价,获取评价信息,采用主观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

(二)健康指标

健康指标包括两个方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指标。生理健康具体指标比较容易取得,可由所在单位的卫生部门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易取得,主要依据平时的工作表现,对待工作压力、挫折的态度,对待荣誉和处分的态度;或者采用心理问卷调查的办法取得数据指标。

(三)体力指标

体力取决于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因素。要求财会人员的精神高度集中,反应敏捷,动作迅速,判断准确,同时还要求有持续的耐久力。

(四)精神面貌指标

精神面貌指标指财会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留给他人的印象,是精神饱满,还是萎靡不振?是充满斗志,还是缩手缩脚?可由直接上级领导、同事、服务对象来对财会人员进行评价取得评价信息。

参考文献:

[1]李立国.现代企业员工绩效考评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

[2]宋丽丽,安宁.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2006(3):9-11.

[3]卢静.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之构建[J].现代财经,2005,(5):24-27.

[4]李慧.现代工业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评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第11篇

一、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模式

构建模式包括基于项目管理和基于过程参与两种。前者将合同管理作为特定的项目, 借鉴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后者从合同的准备、订立、履行、后续管理等事前、事中、事后阶段对合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阶段: (1) 合同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 主要关注合同管理部门设立与人员配备、合同管理岗位与环节设置、制度建立以及机制建设。 (2) 合同准备阶段, 主要关注合同项目的可行性、效益性和真实性, 确认合同项目是否列入年度计划或经有效授权与批准。 (3) 合同订立阶段, 主要评价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合同标的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合同价格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和合同要式的规范性。 (4) 合同履行阶段, 主要关注合同实际、合理、有效履行, 针对不能履行合同与不履行合同的行为采取法律救济的情况。 (5) 合同的后续管理阶段, 主要关注合同档案的完整性、合同监督检查的及时性以及问题纠正与改进的有效性等。由于大多数单位均未明确专门的部门具体负责合同的管理工作, 且从审计实践中也可得知, 按管理过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最为直接、实用, 因此本文选择过程参与模式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和确立

在选取指标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目的性原则。对于合同管理的绩效评价, 处于不同的阶段, 绩效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2) 全面性原则。对合同管理的绩效做出正确的评价, 通常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充分反映评价客体的整体特征。 (3) 可行性原则。应根据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的实际需要和现实可能来设计指标, 确保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立足于主、客观条件。

指标的选取应从合同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有效性评价入手, 贯穿合同的立项、签约、履约、后续管理等各个环节, 主要围绕合同管理合规性, 即合同管理活动遵守法律法规、内部管理制度的情况;经济性, 即实现合同管理目的所耗费成本的最小化;效率性, 即投入耗费的成本和产出的服务、产品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效果性, 即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通过筛选, 笔者最终确立由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 合同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

1. 合同管理部门设立与人员配备。

包括: (1) 合同管理部门独立性评价, 属于效率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是否存在专门、独立的合同管理部门, 其职责是否明确、合理;是否明确合同管理部门的权限范围, 合同管理部门履行职责时是否不受其他业务部门的不当干涉。 (2) 人员专职化评价, 属于效率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是否配备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且专门负责合同管理事项。

2. 制度建立。

包括: (1) 合同管理制度建立与健全度,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是否制订包括内控制度的合同管理制度, 制度是否合理、有无明显缺陷、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2) 制度与实际情况匹配性评价, 属于效果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管理制度是否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符。 (3) 制度修订效率评价, 属于效率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管理制度是否根据上级单位的规定以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予以修订。

3. 合同管理岗位与环节设置。

包括: (1) 岗位责任制建立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是否建立与合同管理有关的岗位责任制, 评价其是否涵盖合同审批﹑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等内容。 (2) 岗位职责分工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管理是否实行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不相容岗位相互牵制, 合同管理全过程的透明度是否提高, 是否防止暗箱操作。 (3) 岗位职责落实评价, 属于效率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管理岗位职责是否落实到岗到人, 岗位人员是否了解自己的岗位、明确自身的职责。 (4) 管理环节设置评价, 属于经济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管理环节是否冗繁, 是否增加了合同成本。

4. 机制建设。

包括: (1) 内控机制建立与健全度,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是否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的内控机制。 (2) 内控机制运行评价, 属于效果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管理内控制度是否得到了切实遵循, 有无管理失控的现象。 (3) 沟通机制建立与健全度, 属于效率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是否建立和健全合同管理沟通机制, 是否存在畅通、便捷的沟通渠道。 (4) 沟通机制运行评价, 属于效果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沟通机制运行是否高效, 合同管理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能否及时有效的沟通。 (5) 成本核算分析机制建立与健全度, 属于经济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是否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分析机制, 是否涵盖成本核算、成本分析、频率、报告与风险提示等内容。 (6) 成本核算分析机制运行评价, 属于效果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是否全面有效开展成本核算分析工作, 分析是否到位, 频率是否合理, 是否及时将分析情况进行报告, 发现风险是否及时给予风险提示。

(二) 合同准备

1. 合同缔约方资质调查。

包括: (1) 合同缔约方资信评价, 属于效果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对合同缔约方是否进行资信调查, 调查其信用状况, 是否具有完成合同行为的资质, 是否具备法人资格或取得法人授权等。 (2) 合同缔约方履约能力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对合同缔约方进行评价, 拒绝与无履约能力、未经国家质量管理部门认可的单位签订合同。

2. 合同价格信息资源收集。

主要包括合同价格比较分析评价, 属于经济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利用所掌握的价格信息, 对参与投标或合同谈判的单位所报价格与掌握的价格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使招标标的或最终的合同价格趋向经济、合理。

(三) 合同订立

1. 项目招标。

包括: (1) 招标实行率,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明确哪些合同必须履行论证、招投标程序以及实际落实情况如何, 是否存在应招投标却没有招投标的合同。计算公式为:招标实行率=实行招标程序的合同/应实行招标程序的合同×100%。 (2) 中标价格节支率, 属于经济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中标价格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是否能够为单位节约合理的支出和成本。计算公式为:中标价格节支率= (价格均价-中标价格) /价格均价×100%。 (3) 招标工作评价, 属于效果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是否选定了合格中标单位, 能否通过招标获得质优的货物、满意的服务等。

2. 财务审核。

包括: (1) 会计部门审核率, 属于经济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是否经过会计财务部门的财务审核, 是否安排了相应的财务预算, 是否存在无计划或浪费现象。计算公式为:会计部门审核率=会计部门已审核的合同/会计部门应审核的合同×100%。 (2) 财务审核评价, 属于经济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涉及的经济事项是否符合单位业务发展的要求, 是否符合单位的经济规划, 尤为关注合同价款和结算方式。

3. 法律审核。

包括: (1) 法务部门审核率,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是否经过法律事务部门的法律审核, 能够采纳法律审核意见。计算公式为:法律部门审核率=法律部门已审核的合同/法律部门应审核的合同×100%。 (2) 法律审核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涉及标的的名称是否规范, 审查数量和质量表述是否正确, 审查合同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是否明确和合理, 违反合同的责任是否明确。

4. 单位负责人审批。

包括: (1) 内部审批率,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确定是否所有的合同都经过内部审批, 查找未经审批私自签订合同的情况。计算公式为:内部审批率=内部已审批的合同/内部应审批的合同×100%。 (2) 审批效率评价, 属于效率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计算审批流转的平均周期。 (3) 审批权限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有无滥用授权、超越职权的行为。 (4) 审批程序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审批程序是否合规。

5. 合同缔约评价主体与内容。

包括: (1) 合同缔约主体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缔约主体是否与中标单位一致, 是否出现合同转让的违规事项。 (2) 合同条款准确性评价, 属于效果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条款是否体现双方真实意愿, 是否公平、合理、严谨, 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歧义。 (3) 合同条款完整性评价, 属于效果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条款是否完整, 是否涵盖标的名称、数量、质量、期限、地点、方式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4) 合同条款合规性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的条款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有无损害国家利益、公司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项, 有无签订无效合同的情况。 (5) 合同风险关注度,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对合同存在的法律风险、经济风险是否足够关注并加以防范。

6. 合同缔约方式与效率。

包括: (1) 合同缔约方式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的订立方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当事人的约定。按法律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或按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 (2) 合同缔约效率评价, 属于效率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应在经济事项发生前订立, 即是否存在经济事项先于合同签订的现象。

(四) 合同履行

1. 合同的变更与新增。

包括: (1) 变更合同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正在执行的合同, 凡涉及合同价款等核心合同条款变动, 应重新签订合同而非签订补充协议。 (2) 新增合同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执行中需要增加新合同的情况, 应审查新增合同的必要性以及是否合规、合理、经济等。

2. 合同履约比例与效果。

包括: (1) 合同履约率, 属于效果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检查合同按时按质履行的情况, 确定其数量和比例。计算公式为:合同履约率=已按时按质履行的合同/计算期内应履行的合同×100%。 (2) 合同履约满意度, 属于效果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调查合同履约状况, 了解合同履约的满意程度。

3. 合同标的物和利益归属评价。

包括: (1) 合同利益归属评价, 属于效果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审查合同业务的利益是否完全归属被审计单位。 (2) 合同标的物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标的物是否与实际相符, 是否存在将受管理程序约束的经济事项变通为不受约束的经济事项。

4. 违约情况处置。

主要包括违约责任追究与应对, 属于效果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履行出现违约, 是否能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应对或追究。

(五) 合同后续管理

1. 合同监督检查。

包括: (1) 合同真实性审查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审查合同是否真实存在, 是否利用合同进行违法活动或获取非法利益, 防范利用“阴阳合同”、虚假合同骗取资金的违法行为。 (2) 合同程序审查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审查合同是否按照程序办理, 是否存在事先签订合同再报批或未针对经济活动签订合同的现象。 (3) 合同履行检查评价, 属于效果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审查合同是否按照订立的条款全面、诚信、及时履行。

2. 合同专用章使用和保管。

主要包括合同专用章使用和保管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和保管是否符合公司的规定, 有无丢失、滥用行为。

3. 合同纳税与档案管理。

包括: (1) 印花税的缴纳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应缴纳印花税的合同是否按规定缴纳。 (2) 档案建立与健全度,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档案是否分类、按序装订归类保管, 应做到全程资料齐全、有书面资料可供查询。 (3) 建档效率评价, 属于效率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是否及时建立并实时维护合同档案。 (4) 档案管理评价, 属于合规性指标, 评价要点为合同档案专人专柜保管, 档案的查阅、借用、复制是否建立相关登记簿, 档案工作人员因调动、退职、退休等离开工作岗位时, 或向本单位档案部门移交档案时是否履行交接手续。

三、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和指标赋值方法

(一) 专家咨询问卷设计

为科学确定合同管理绩效审计指标权重, 笔者采用德尔菲法, 即专家咨询法获取各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判断。考虑到专家组成员过多将会使计算过程过于复杂, 也为减少偶然因素和专家个人偏好对结果的影响, 其数量不应超过10名, 且应包括合同管理的法律专家、管理学专家、合同管理制度的设计者、合同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审核合同的法律事务人员、审核合同的会计人员以及合同管理的具体操作人员等。各个专家应在完全独立的环境下确定各层次、各指标的权重。

(二) 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确定

各个专家完成各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判断后, 计算所有专家的判断数值之和, 去掉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后进行算术平均。确定最终的权重的计算公式为:W= (∑KiKmax-Kmin) / (n-2) , 其中Ki为各专家对指标权重的判断数值;Kmax和Kmin分别为专家对指标权重判断的最大和最小值;n小于等于10;W为最终确定的权重。

(三) 评价指标赋值方法

定量指标可利用计算公式直接取得得分。例如招标实行率利用公式计算的结果为X%, 则此项定量指标为X分。对于定性指标, 通过调查问卷并应用格栅获取法对其赋值。该方法中一个格栅由元素和属性组成, 每一个元素均可被属性的一级或另一级描述。而一个元素的属性可以用一个线性的尺度来表述, 大多情况下通过具有1至5刻度或1至7刻度的尺度来表示, 该标准在整个过程中应保持一致。笔者在建立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已完成格栅组成元素的确定, 下面主要完成属性的判断, 然后通过各属性对各指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判断打分。本文选用五等级百分制划分法, 评价等级分为优秀, 即90至100分;良好, 即80至89分;中等, 即70至79分;一般, 即60至69分;很差, 即60分以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收集问卷中对评价指标的等级判断及评分, 确定定性评价指标的分值。

(四) 评价指标总体归纳

本文对评价指标的总体归纳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根据评价指标的类型, 参考指标的分值分别对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作出描述性的评价;另一种是根据评价指标分值乘以相应权重并累加得出相应的总体评价分值。这两种方式可单独使用, 也可合并使用。

摘要: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开展合同管理绩效审计, 进而提高合同管理的绩效十分有益。本文基于过程参与的构建模式, 由合同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合同准备、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和合同后续管理5方面构成一级指标, 下设19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 组成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和计算公式获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运用直接计算和格栅获取法分别对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赋值。

关键词:合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 .李福才.深圳燃气重大合同管理专项审计案例[J].中国内部审计, 2012, (12) .

上一篇:课程导入设计下一篇: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