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幼小衔接

2024-07-30

幼儿教师幼小衔接(精选12篇)

幼儿教师幼小衔接 第1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教育的奠基阶段, 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 幼儿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有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它与小学阶段是不同的, 其过渡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之上。

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渡环节;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 而是都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日本就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身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考虑, 而不是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因此日本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接的东西, 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 幼儿教育要按幼儿年龄特点进行, 小学教育要按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 而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让幼儿延长课时, 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保持坐姿, 这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盲目超前学习小学课本内容, 也不是奠基阶段的核心内容。如果幼小衔接工作是使幼儿园越来越小学化或者是使小学教育幼儿园化, 都是不科学的, 是不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的。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1994年合作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指出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在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最初半年。在这期间, 幼儿园、小学及家庭应以“在过渡中促发展, 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 围绕“学习适应能力 (语言、数学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 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一核心, 为儿童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 以帮助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这里指出的衔接是全面的, 不仅有知识、技能, 还有情感、态度、能力方面;不仅有语言、数学能力, 还有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社会交往等社会能力。所以, 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工作, 既要考虑到微观方面, 也要考虑到宏观方面;既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 更要考虑到身体、情感、态度、社会等内容的衔接。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 又是连续性的, 一个孩子决不是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 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间, 幼儿园和小学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 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 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促进其健康成长, 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 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一、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

目前, 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重要根源便是过分强调微观的幼小衔接。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就进行摸底测验, 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 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一些家长迫于压力, 就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汉语拼音、识字、计算以及英语等教学。而幼儿园为了争得生源, 也就盲目顺应家长的要求, 在幼儿园过早地进行超容量的拼音、识字、计算等的教学。这样剥夺了幼儿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游戏时间。为了和小学衔接, 一些幼儿园经常训练大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地坐在位子上不许动。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危害非常大。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 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 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二、强化儿童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 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 课节时间延长, 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 或是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等内在因素往往被忽略了。我们不应仅仅是停留在有没有学过某种知识, 或是已经学了多少有关知识, 而是应该找到知识联系的内在衔接点。例如: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教育中, 通过幼儿对实际物体的观察、操作而感知“把两堆物体合并到一起, 说出总数是多少”就是把两堆物体加起来;“从一堆物体里去掉一部分, 说出还剩下多少”就是从总体里减去一部分。有了幼儿园里的对实际物体的充分的操作、体验, 逐步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真正理解了数的含义, 才能有利于小学数学加减的学习。

三、突出儿童生理成长的价值

儿童生理成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突出智能和心理方面的衔接, 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独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 而忽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如幼儿在家乱吃零食、挑食, 造成一些孩子营养不均衡或营养不良。有的孩子在家长时间看电视, 在幼儿园不注重体育锻炼;有的孩子肥胖, 有的孩子瘦弱。现在的小学生近视率和蛀牙率都越来越高, 这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另一方面是指随着儿童的生理的成长对他的精神的成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一点为许多人所忽视。如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的发展是受大脑成长的影响的。随着大脑的成熟, 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水平都将有所提高。但是大脑的成长要有适宜的环境, 既要有充分的物质营养, 也要有恰当的精神营养。如果在幼儿园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而延长集体教学时间。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大脑的发展, 也不利于培养幼儿注意力和控制力, 反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涣散和行为控制能力差。

要真正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前, 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地探索。经过长期的科学验证, 研究制定多种既有利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又能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方案, 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途径。

四、进行系列幼小衔接活动, 提高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一) 组织教师方面的会议和学习活动

首先组织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座谈会。让小学教师对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孩子做出分析、评价, 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 以使大班的“幼小衔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启示。给小学老师提出一些方法, 使小学也能向幼儿园靠拢。然后组织有关老师进行学习, 提高老师的思想意识。如:看录像《小学生守则》, 观看小学老师上课、邀请小学老师来园现场指导等, 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老师还要更新观念, 经常阅读“幼小衔接”的有关文章。

(二) 组织家长方面座谈、咨询活动

根据家长的需要开展有关幼儿小衔接的系列讲座或咨询活动。如: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给学龄前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分班请一些小学的老师与家长开座谈会和咨询活动。及将“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 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 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大班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小组的教学开放日活动, 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 改进工作。还组织全体大班家长进行有关“幼小衔接”的答辩会及知识竞赛活动。

五、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小两阶段更好地衔接

(一) 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在幼儿园大班, 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 注重动静交替, 注重游戏, 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 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 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 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 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 心理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 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 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 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充分的准备, 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

(二) 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事情, 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 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 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 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 不要求快, 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 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象, 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 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 积极发言, 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日常生中, 老师尽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 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 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三)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 管理自己的物品, 准时上幼儿园, 按时入睡, 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 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 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 东拉西扯的现象, 逐渐学会管理自己, 能够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四)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从语言环境上来讲,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一方面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 既优美、又丰富多彩,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鼓励幼儿多作普通话交流, 还要提倡家庭里多用普通话交谈。

(五) 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 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 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 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 使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通常, 班里有这样的情形, 识字的小朋友喜欢读书, 读书又能学到更多的字。人与书产生互动, 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 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开学上课时, 能听老师的要求正确理解拿、取书, 能看通知, 喜欢识字活动, 能顺利地阅读报纸, 能正确理解题意。其识字兴趣、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比不识字的小朋友要强, 学习的起点较高。

在幼儿园从来不专门设计活动教识字, 幼儿识字活动都安排在分区活动里, 幼儿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大环境和可操作的材料, 按自己的兴趣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加以选择。而“利用环境、自然习得”则是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同样, 我们把这条经验也可以介绍给家长。

教师幼小衔接总结 第2篇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小衔接有何意义?

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就是幼小衔接。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幼儿要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建立一套新的行为方式,以满足适应性情况的需要。如果幼小衔接做的好,适应过程就会比较顺利,能够使幼儿入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

三、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因此,幼小衔接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遵循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

四、幼小衔接应从何时开始?

理想的幼小衔接,应贯穿至整个学前教育,充分利用三年幼儿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扎实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卫生和行为习惯,以及对事物的探究学习兴趣。幼小衔接应从幼儿入园时就开始培养,让其在三年的时间里逐渐养成良好的能力及行为习惯。

五、幼小衔接工作谁来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小衔接工作应由幼儿园、家庭和学校三方共同配合完成。

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主要做什么?

幼儿园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保持身心和谐发展,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为其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幼儿入学后可能会有哪些不适应?

对幼儿来说,入小学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幼儿会有很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周围环境的不适应,幼儿对小学这个陌生的环境需要适应过程,如小学的教室、校园、课桌椅等与幼儿园有很大不同;二是社会关系的不适应,陌生的教师、同伴、新的标准、要求,会使幼儿产生距离感,不太主动亲近他人,影响了建立新的、和谐的师生、同伴关系;三是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以游戏为主、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幼儿园教育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小学教育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式进行学习。

八、幼小衔接工作中容易出现哪些误区?

主要误区:1.盲目互相攀比,忽视自身发展。对于幼儿来说,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需要一段适应期。但是,不同幼儿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有些幼儿进入小学一个月就能完全适应,而有些幼儿可能就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所以,不要将幼儿横向与他人比较,而是应更多的纵向与自身的发展进行比较。2.盲目急于求成,忽视循序渐进。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看起来似乎只是6~7岁幼儿(即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这种理解,一些幼儿园在幼儿大班下学期时才开展衔接工作。但幼小衔接并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应从幼儿一入园就开始,给幼儿一个充分的时间去适应生活、调整自我,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适宜的成长环境。3.盲目单方教育,忽视多方合作。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育要求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工作较少,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幼儿的身心特点,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九、幼儿园阶段“超前教育”对幼儿有何不良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默曾指出:“超前教育的优势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到了某个阶段就会消失,这种状况就犹如揠苗助长。超前教育虽然可以让幼儿抢先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治标不治本。同时,提前灌输小学知识可能对以后幼儿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专注性有所影响。”

幼儿园要认真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山东省学前教育规定》,严禁教授小学内容,不得组织奥数培训、珠脑心算、外语、拼音、写字等活动,不得有布置家庭作业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

十、幼小衔接活动参考

以下活动可结合本园实际有计划地选择进行。

1.教师培训:幼儿园组织教师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培训活动,有计划地学习《幼小衔接家园指导手册》,了解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

2.家园共育: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

(1)调查问卷——教师针对幼小衔接中家长困惑不解的问题,设计开放性“调查问卷”发放给家长,并对调查问卷进行问题的收集与汇总,针对家长的实际困惑进行有效指导。

(2)专题家长会——教师组织或邀请小学教师、教育专家等给家长们做幼小衔接专题讲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家长分析幼小衔接的核心问题,引导家长走出“超前教育”的误区。

(3)家长座谈会——邀请毕业幼儿的家长来园和大班家长进行座谈、交流,围绕“升入小学需要重点培养幼儿哪些方面?”“家长需要怎样的心理准备?”等展开讨论。通过已毕业孩子家长的示范引领、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家长答疑解惑,从而重视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3.走进小学:组织幼儿走进小学,近距离了解小学生活,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1)参观小学——组织幼儿到附近小学参观小学的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上课活动等,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2)访谈小学生——利用大班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或参观小学等活动,为大班幼儿提供与小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进一步了解小学的生活。

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培训;支持

幼儿园大班与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身心發展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小学是幼儿园的延续。然而,两者之间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又有根本上的不同,这也表明孩子要从游戏为主的生活转入到以学习为主的生活。所以,注重把握孩子身心变化,及时进行有效的衔接教育,对于增强孩子的适应性,保证孩子顺利进入小学显得尤为必要。

一、加强教师的衔接教育培训,提高认识

首先,幼儿园要组织教师学习《素质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流程》等基础理论,深化教师教育思想,保证过渡性目标教育方向;组织教师与小学一年级教师座谈,参观小学校园,熟悉小学教育特点,获取对幼小过渡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其次,聘请名师和医生举行业务交流,增加教师对幼儿心理卫生知识的储备,善于洞察幼儿的心理变化;教师要制定具体目标,强化一日常规及教学内容,组织幼儿参观小学校园,建立幼小学生交流平台,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二、注重幼儿的心理疏导,培养综合能力,提高适应性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及时调节孩子的心理对于提高其适应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断对孩子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产生积极情绪,不断进行自我激励,使孩子能与他人更融洽地相处。

1.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养成专心做事的好习惯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充分挖掘教材相关知识背景,用儿歌、故事的方式拓展知识面,启发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简单创编。其次,教师要做好一日常规要求,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一件事情,尽量时时有事做,比如,可以开展“读书半小时”、“故事大会”、“诗歌朗诵”、“即兴表演”等活动,在快乐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初步构建独立意识

有人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独立过程。通过开展“我当家”活动,让孩子轮流值日,整理玩具、书籍。在周末的劳动中,让每一个孩子都清洗自己的手帕、整理书包等,逐渐培养讲卫生、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

3.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树立自强精神,提高规则意识

生活中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尤其是环境的改变,势必会引发孩子的挫折感,能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挫折感是衔接成败的关键。想增强孩子的抗挫能力,关键是要符合发展规律,在活动中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比如,可以开展主题活动“我可以更优秀”,在活动时让孩子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可以运用教育游戏训练法,设计一些简单的具有竞赛性的游戏活动“看谁爬得快”、“森林历险记”等,设置障碍,让孩子想方法克服困难;还可以利用榜样激励法、精神胜利法等,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由于在游戏中承担的任务不同,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在注意游戏要求的前提下,养成规则意识。

三、设置特色校本课程,进行幼小教育过渡整合

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幼儿园可以结合教材或当地文化设置适合的校本课程。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取其游戏、图片制作教育游戏,融入到大班的实际教学当中;深入了解本地区特色传统文化,与小学学习内容结合,编制兴趣活动小组,使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交叉点等。通过这些整合,不断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同时让幼小学习阶段产生联系,形成自然过渡。

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的教育力量是有限的。幼儿园想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必须赢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剖析孩子在衔接上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家长体验式培训,效果较好,下面是一则活动案例:

活动题目:心灵共舞

活动规则:两位家长对坐,一位把眼睛蒙上,过障碍物,另外一位帮忙指导。

体验反思:假如你的孩子就是那个蒙着眼睛的人,而你是一个指导者,那么孩子的每一步都需要你的关心和支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同甘共苦,才能顺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活动之后,一位家长感慨道:“孩子的一小步,家长的一大步。”

在学习期间,还可以请小学的优秀教师与家长开展座谈会,或者设置专线咨询,制定专门的幼小衔接计划,为顺利过渡到小学做好准备。教师要及时获取家长的反馈建议,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并把家长的建议落到实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是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难题。针对这些即将离开幼儿园的孩子,走进小学将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由时时依赖父母、事事依靠父母慢慢过渡到独立阶段,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

总之,我们要一起认真面对幼小衔接问题。通过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孩子都会带着笑容离开幼儿园,唱着欢乐的歌迈入小学校园,开启他们人生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樊丽.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 2009,(03)

[2]韦小冰,罗晶,曾晨,刘洋.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工作的调查[J].幼儿教育,2003,(Z1)

[3]李斌.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J].幼儿教育,1991,(12)

幼儿教师幼小衔接 第4篇

一、“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 减少幼儿对小学教育的排斥感。幼儿园教学相较于小学教育要更加有趣而且轻松自由, 因此部分学生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学校中各项纪律的限制, 经常会对小学教育产生排斥, 造成情绪的不稳定, 学习的下降。而幼儿教师如果可以在大班阶段就可以适当的帮助幼儿养成一些好习惯, 那么幼儿遵守纪律的意识就会增强, 对小学教育的排斥性就会相对减弱。

其次, 让幼儿学会与人相处, 与人沟通。幼儿在幼儿园内接触的人相对较少, 和幼儿园中的小朋友和教师相处比较容易。但是进入小学后接触的人和环境都产生了改变, 很多幼儿会产生畏惧感, 甚至难以与人交流。而在幼儿园中对幼儿的习惯进行培养后, 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会有侧重的让幼儿之间养成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进而对幼儿的交际能力进行提升。

最后, 激发幼儿对学习的热情。幼儿园虽然设有一些知识类的课程, 但是主要的目的在于启蒙, 因此教师更关注的是幼儿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 因此在知识讲授方面相对较浅, 而小学教育则对知识的教育比较重视, 幼儿突然接触大量知识的学习, 难免会出现不适应性。因此幼儿教师会在大班阶段开始带领幼儿学习一些基础性的知识, 并引导幼儿对知识的探究, 让幼儿对学习充满兴趣, 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降低了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听课困难。

二、“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 培养幼儿独立性, 规范幼儿作息时间

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在幼儿园的大班和小学的一年级,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幼儿进入大班后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 应改变幼儿的作息时间, 要让幼儿按照小学生的时间进行作息, 改掉幼儿赖床、早退、不爱吃饭等不良习惯。同时, 幼儿教师还应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逐渐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如, 让幼儿午睡时自己普被褥, 吃水果时自己洗手擦桌子等等。

(二) 适当放松监管, 巧用课间休息

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期间年纪较小, 因此为了对幼儿进行保护幼儿教师几乎全程跟在幼儿身边, 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但是小学教育则与之不同, 除了上课之外, 在课间休息时间里教师一般不会干涉幼儿的活动。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对这一点给予重视, 在大班教学中增设课间休息时间, 并放松对幼儿的监管, 让幼儿自由活动, 自己安排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并要养成幼儿的自律性, 让幼儿听到上课铃声自觉的回到教室之中等待上课。该种方法在推行初期较为困难, 幼儿经常对铃声视若无睹, 但是在教师反复的引导下, 幼儿很快就接受了这一安排, 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 增添幼儿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让幼儿进入小学后不会对教师教授的课程存在生疏感, 幼儿园阶段也会进行拼音算术等方面的学习。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采取现代比较流行的启发式教学, 让幼儿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 积极的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例如, 在学习数字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让幼儿想象每一个数字都像什么, 如学习1时幼儿有的说1像手指, 有的说1像饼干, 还有的说1像长颈鹿的脖子, 五花八门的答案层出不穷,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 幼儿很容易就记住了所学的知识, 并且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 幼儿教师还应多多给予学生鼓励, 例如, 学生在说1像长颈鹿的脖子时, 教师就可以对其丰富的想象力进行表扬, 并鼓励其多对生活进行观察, 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这样幼儿会逐渐形成学习方面的自信心, 进而增加对学习的兴趣。

(四) 借助家长力量, 进行家园合作

对幼儿良好习惯进行培养单靠幼儿园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幼儿家长积极的予以配合。首先, 幼儿园要与家长建立比较稳固的沟通关系, 及时的向家长介绍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并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共同对幼儿的习惯进行培养;其次, 家长在与幼儿进行相处的过程中, 应按照幼儿园给予的意见先从生活习惯上入手, 让幼儿早睡早起, 并且每天督促幼儿按时完成幼儿园布置的作业。家长可以给幼儿准备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 配备桌椅, 台灯等设施, 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最后, 家长要适当引导幼儿阅读一些文字性的书籍, 为幼儿购买一些带有注音的童话故事或者百科全书等,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独立完成书籍的阅读, 这对其今后的小学学习有着良好的助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幼小衔接问题虽然一直存在, 但是仅在最近几年才逐渐的受到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并且开始在幼儿园和小学初级教育中有所注意, 尤其是幼儿园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相对更大, 需要在幼儿园教育进行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的习惯进行培养, 让其进入小学后可以很快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帮助幼儿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雪莲.拓展幼小衔接视角促阅读习惯养成[A].2014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2]刘新红.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A].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

幼小衔接教师培训心得 第5篇

和孩子全程参加了幼小衔接合唱团的所有活动,下面谈谈我们一家人的感想:一是孩子对音乐节拍节奏等基本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了唱歌是怎么回事,不是像平时那样跟着唱一唱就完事了,要想学好合唱,必须得有好的音乐基础;二是通过最后的音乐会,孩子感受到了合唱的魅力,孩子喜欢在这样的一种场合去表现自己,反过来也促进了自己继续学习合唱的兴趣,孩子最羡慕的是那两个小主持人,有机会的话她也想上台去主持,希望老师以后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第三,作为家长,我觉得幼小衔接的合唱课程设计是很适合刚入门学习合唱的孩子的,方式也是比较多样,家长和孩子互动也比较多,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

时光飞逝,转眼间幼小衔接已经接近尾声,回顾幼小衔接的精彩内容,收获很大。让我们做家长的真的也当了回“老师”。每次华山中学搞得活动,我们都很重视,有时候请假也要和孩子一起参加。

从幼幼稚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不同,课堂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会让幼儿难以适应,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落,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所以让孩子提前进入学校熟悉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了解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幼稚园是不同的,我觉得非常好。再加上华山中学的幼小衔接组织了这多么次的活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幼儿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稚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三、

对于幼小衔接活动,刚开始不了解,充满疑惑,我们和儿子一起参加,一起学习,一起融入其中,从刚开始的家长会,孩子对华山小学的参观了解,到后来和其他小朋友融到一起,快乐的学习,我们感触颇深,老师在合唱群里发视频,回来和儿子一起看,了解了合唱课程,孩子从中学到了合唱的基本形式、基础知识,认识了五线谱,提升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我们动手动脑的学会了音符的记忆和使用,让孩子的发声准而稳,后面认识了节拍,锻炼了孩子们的反应能力,然后参加义演合唱,孩子都充满兴趣,儿子说合唱课程挺好的,谢谢老师的辛苦,谢谢老师的付出,谢谢华山中学提供这样的学习的平台。 四、

非常有幸能有机会参加华山中学程老师和孙老师设计的“华山中学幼小衔接合唱课程”。在此,对两位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课程所获可以用“四心”来概括:“精心”“用心”“劳心”“费心”。在这“四心”之下,孩子和家长也共同获得了成长。 一、“精心”,两位老师在课程伊始,先精心挑选了“都灵合唱团”以及“华山中学合唱团-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视频,让孩子们从感官上接触认识了合唱的魅力。推荐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更是让合唱的团结奋强的精神扎根孩子幼小的心灵!时至今日,当和孩子谈起他们班老师转校的事时,孩子竟然说这跟我看的《放牛班的春天》里的老师一样。可见,影片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也对孩子以后参加合唱学习做了深深地铺垫。

二、“用心”,这次合唱课程,两位老师非常用心的给孩子们拍摄了学唱视频,教孩子们五线谱的初步知识。老师还设置了小游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作为家长,在期间也一同学习。学习五线谱,看似简单,实则枯燥。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为孩子购买了许多有趣味的五线谱学习书籍。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亲子互动中,加深了感情,促进了沟通。

三、“劳心”,这次幼小衔接合唱参加人数非常多,作业的批阅则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程老师对每一个家庭的合唱都做了细致的阅评和记录。我经常对孩子说,你的小视频只是短短的一二分钟,这个群里面有2百多人,老师批阅一次的累计时间就达到六七个小时,老师是最累的。相比老师的辛苦,你没有任何理由有怨言,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好好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在老师辛勤的鼓舞下,始终坚持如一的完成每节作业。可以说,老师无形之中做了最好的表率。不轻易放弃已成为了孩子的信念。

四、“费心”,这次课程耗时半年之久,耗费了两位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周两次课,参与人数众多,老师不得不拿出大量的时间来批阅作业。他们牺牲了休息时间,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费心的为每个家庭做出有必要的指导和解答疑问。也让我们每个家庭充分的感受到了老师的奉献精神,也让孩子懂得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含义。

我们作为合唱家庭课程的一成员,由此感受到,将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家长将是十分的“放心”。 五、

感谢华山中学提供的学习的平台和老师们的专业授课,我们和孩子不仅学到了很多,我还看到了孩子的很多变化。1.孩子以前有些胆小,但是经过这几次的入校活动,她现在敢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了,比如高兴的时候唱首欢快的歌并且跳舞。在小朋友面前让唱一首歌也是张嘴就唱了,不像以前害羞不敢唱。2.孩子现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也特别丰富,有时候看到哪样东西,就以这样东西自己作词作曲唱开了。3.孩子开始操心自己的事了,新汇嘉音乐会报名后,虽然已经会唱要演出的曲目了,但依然每天主动要求我陪着她练习歌曲。4.给孩子发的奖状是最好的鼓励,孩子明显增强了自信心。再次感谢华山中学和老师对孩子的付出。 六、

孩子9月就要丛幼儿园进入小学了,很幸运能在孩子正式上学之前参加幼小衔接课程,当时选课的时候就特意选择了合唱课程和阅读课程。老师们真的非常用心,有耐心,有爱心。每次课程孙老师发视屏在群里,家长让孩子学习拍视屏反馈,由程老师一个个统计,再公布出来真是很大的工作量,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在这一课程的阶段进行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正确地心里定位。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不一样,要看见孩子的优势,针对孩子的学习接受程度,理性的给孩子定位,与其让孩子被动承受学习的压力,不如让孩子体会学习的快乐,在识谱昌谱的过程中,朱雅菲看见很多小朋友都比她掌握得更熟练,心里着急,通过我陪着一遍遍练习,她也能掌握了,坚持下来,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她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第二,培养孩子时间观念,注意把握学习进度。每次作业我都和孩子一起先练习5到10分钟,然后让她自己联系一会,觉得能掌握了就录视频,这样学习会比较放松,时间太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也会有厌烦的情绪,每天坚持5到10分钟,短时间持续练习她会比较容易接受,也能在规定时间内上传作业。

第三,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增强乐感,从中受益。丛识谱到后期的节奏练习,跟着老师的步伐,孩子节奏感乐感也越来越好,发现练跳舞时都能更好掌握节拍了,玩了游戏水,杯子,绿色桶子之后,孩子开始在听歌时给我说,“妈妈,我知道这首歌的节拍,你听我拍的节奏对不对”然后我发现不停换歌,她打的拍子都是对的,以前是不能达到这种程度的。跳舞也是,回来开始喊拍子跳动作,居然动作都利落了不少,节奏也能掌握了,很开心,觉得小小的游戏居然能这神奇,循序渐进,孩子正一点点进步。

第四,培养孩子的耐心,坚持完成课程。老师每一次作业,都有和孩子认真去完成,有时候因为我的原因会补交作业,给老师带去了麻烦,在这也说声抱歉。我发现一次次地坚持,一次次地锻炼,也让孩子一点点成长,过程有时候还是很辛苦的,孩子唱谱有一次,有个地方就死记不住,看着别人都发视频,唱得很好,直接把自己急哭了,我一遍遍陪练,后面终于唱了一遍顺畅的,然后才发出去。最后合唱《虫儿飞》、《萤火虫》、《我和我的祖国》,拿到奖状的那一刻她很开心,回来说她又得了个奖状,和他们班另一个小伙伴奖状一样多了,我是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的,那一刻我觉得她是快乐幸福有成就感的,家长也在陪练的同时和孩子一起成长,坚持完成一件事,培养耐心和毅力,收获多过泪水。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您们辛苦了! 七、

幼小衔接的合唱课程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孩子们感受天籁之音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孩子和家长的亲子关系,一起看视频、练声音、学简谱、五线谱、学节拍等等,都给家长和孩子们创造了机会!在这一阶段的合唱课程中,我有以下感想:一是让李紫欣懂得什么是“万事开头难”。在选择合唱班的最初,孩子觉得合唱班就是大家一起唱歌,但她不知道在开始合唱之前要学很多的基础知识,好听的天籁之音是经过不断的学习练习才能完成的,想要唱好,必须要练好基本功!二是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坚持,在练习的过程中,很多次孩子都觉得自己练得不好不想练时,我们就鼓励她要学会坚持,再努力一下就可以练得很好的,她会慢慢的接受,慢慢地练到熟练,并感受其中的乐趣,特别是练习节拍时,她乐此不疲地一遍一遍的自己练习!三是让孩子懂得发现身边的美,通过收集大自然的声音,李紫欣开始关注大自然的各种美和声音,慢慢爱上了发现的眼睛和耳朵!在六一义演的那天看着她们从容的演唱,作为家长心里是满满的欣慰和感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拿到奖状的那一刻,孩子别提多开心!总之,再次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你们幸苦了 八、首先感谢华山中学为孩子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锻炼的平台,感谢幼小衔接合唱课程设计团队的每一位老师,感谢你们的耐心指导和无私奉献。

整个课程的参与过程,不仅孩子内心有了积极的变化,作为家长我也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孩子学会了唱歌的基本技巧,会识谱、唱谱,学会了如何正确发音和控制气息。孩子对于合唱的兴趣愈发浓烈了,也掌握了乐理的基础知识。

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活动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良好互动明显增多。

三、整个过程孩子体会到了团结、收获以及坚持的含义:团结就是力量,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团体必须要团结一致,并且要相信,不然就像一盘散沙一样,总是要流失的,无论做什么事,放松是最好的方法,收捏得越紧,沙子掉得越多。 九、

自1月20日第一次踏入圣神的华山校园,参加‘第三届幼小衔接课程推荐会’,听了邱校长精彩的演讲,和各位老师讲解有关幼小衔接课程体系,就已深深的被华山学校和华山人所吸引。在会议中已认真听取了程老师和孙老师设计的“华山中学幼小衔接合唱课程”。合唱课程已接近尾声,我们一家对几位老师的专业知识和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合唱课程给我们家长和两个宝贝带来了很多乐趣和收获:

首先,“都灵合唱团”以及“华山中学合唱团-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视频,让家长和孩子们认识到了合唱的魅力。推荐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更是让合唱的核心精神深深的印在了我们一家人的心里。

其次,我们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了简谱、五线谱的基础知识,对节拍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学校合唱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在学习合唱的过程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对音乐、对合唱的理解和感受,更是增进了我们亲子关系。

最后,在学校和老师的组织、新汇嘉的大力支持下,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我们在华山中学童声合唱团一二年级的小哥哥小姐姐带领下,一起演唱了《虫儿飞》、《萤火虫》、《我和我的祖国》,孩子在学习、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又学习到了新的知识,结识了新的朋友,对团队的意识有了加强,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得到提升。结合当天的义卖和明天即将要去的特教学校,把善良种子栽种在了孩子的心中,让孩子在实践中明白如何去分享爱、传递爱,学会感恩。

在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家长及小朋友认真努力的学习下,荣获了老师颁发的奖状,这是给孩子最好的六一儿童节礼物。 建议:希望学校能多组织一些参观及学习的亲子户外活动,更好的促进家校合一。 十、

小朋友及其家人很荣幸的参加了华山中学幼小衔接课程,众多选择中加入了‘’合唱团和社会实践“的课程,在这几个月的课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受益非浅,从合唱团第一次观影作业到识谱、唱谱再到与一、二年级的学哥学姐们一起牵手共同完成两首歌曲的义演,不但增进了亲子关系,也让我们对家校共育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课程即将结束,在与雷祚唯小朋友回顾这段时间的课程活动时,我惊喜的发现通过校园课程让孩子一次次‘’零距离”的接触华山,孩子结交了新的朋友,锻炼了勇气,消除了对小学的惧怕!通过合唱团及社会实践两科自选课程,让孩子在玩耍中养成习惯、得到知识!并在最后两节课中通过义卖、义演及福利院送温暖这些活动,让孩子接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让爱的小种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感谢老师休息日的默默付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家校共育,共促成长!愿孩子们越来越好!华山中学幼小衔接课程越办越好! 十一、

李珂钦小朋友通过参加幼小衔接亲子合唱课程,知道了音阶、五线谱、节拍、大合唱等音乐知识,使他对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老师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让孩子利用自己的小手、盖楼房等方式让孩子快速高效的学习乐理知识,而且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我和孩子每一次的亲子学习中,孩子都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并且更够做到学有所获。孩子和家长一同学习并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加密切,最后在老师辛勤组织下,我和孩子参加了汇嘉时代爱心义演活动,演唱了《虫儿飞》、《萤火虫》和《我和我的祖国》,孩子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结识了华山中学童声合唱团的哥哥,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使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得到提升,最后荣获奖状,孩子特别高兴。感谢老师的操劳,孩子和我郑重的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十二、

从3月份开始加入到华山中学幼小衔接合唱和社会实践课程中以来感想

首先非常感谢通过参加华山中学为我们的孩子和家长提供了这么好一个平台,

不但丰富了业余生活的同时,还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唱团”最初,宝贝不太理解,

但是通过老师推荐的观看“都灵合唱团”以及“华山中学合唱团-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视频,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以后, 宝贝知道了,原来大家一起唱歌,也是那么好听,让她对合唱团产生了好奇心,

通过考试每次作业;认识五线谱、练习发音、掌握节奏,更进一步让宝贝理解在“合唱”中每个人发出的高,中,低音,组出来的动听旋律,针真实感受到了合唱的魅力,让让她对合唱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一直期待的自己也能参加合唱,和小朋友们一起唱歌曲,

在听到老师说大家有机会在新汇嘉登台表演《虫儿飞》、《萤火虫》、《我和我的祖国》,

崔宸瑜小朋友非常开心,每天让我播放给他听,还认真练习很遗憾的是6.1和目前幼儿园活动有所冲突,所以没能参加合唱活动

期待进入小学后,能够在老师的现场指导下和小伙伴们一起合唱更多的动听的歌曲 十三、

小朋友参加华山小学幼小衔接合唱团感到。合唱是声乐艺术领域中的一种集体歌唱形式,合唱艺术也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合唱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性格情操的熏陶,形象思维的丰富,艺术修养的形成,聪明才智的发展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合唱能抒发人内心的情感,启迪人的心智,对人的精神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众多的音乐艺术形式中,合唱体现出很强的参与性,由于合唱是多声部音乐,不但要演唱好自己的声部,还要兼顾其它声部以协调自身与整体的关系,合唱团成员就要学好发声、吐字、气息、音准、节奏、识谱、声部配合等歌唱技艺,这对于训练音乐的基本能力如:音准、节奏,音量、音色的控制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歌唱形式活动,是由集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歌曲的内容表达和艺术形象塑造的过程,合唱的整体是建立在个体基础之上,由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绎,合唱效果的好坏不单单取决于某个人的个人演唱水平,而需要集体的相互配合协作来共同完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所追求的是“合”而不是“个”。要处理好合唱中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才能形成最佳的合唱整体状态,这就要求合唱队员既有表现合唱作品的整体意识,又要有独立的声部观念,在这种群体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感谢华山和华山的老师们,为教育不辞辛劳,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十四、

首先,感谢华山中学给孩子们提供学习的平台,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培育,孩子通过参加华山学校的幼小衔接班后变化很大。

孩子学会了认真倾听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教孩子理解老师和父母的要求、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做事拖拉、养成阅读背诵的习惯。

通过语言与专注力的训练,使孩子能够把听觉材料快速地读出来,声音响亮,吐字清晰。通过区分游戏与学习的训练,使孩子能够正确的区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玩。

通过一系列课程,在老师耐心指导,亲子互动学习等活动下,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越发浓厚,也掌握了更多音乐方面专业知识,孩子会识普,会发音,学习了更多音乐唱歌技巧。

孩子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卖和献爱心活动,增强了团队意识,也懂得了爱心,是人类友谊的传递,帮助别人也让自己得到更大快乐。

建议以班为单位,利用周六日的时间,以自愿报名的形式,组织班上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活动交流。 十五、

初探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午睡问题 第6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 大班幼儿 午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92-01

1 提出问题

2001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身体健康不仅跟幼儿的生活方式、环境、卫生保健服务等因素有关,还跟幼儿充足的睡眠有关,良好的睡眠可以使幼儿的机体各器官都可得到充分休息,有益于健康和生长发育。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

睡眠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第二天才会有充沛的精力工作和学习。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是晚上的睡眠,午睡也同样必不可缺。大班幼儿就要进入小学,在幼儿园他们有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这样就形成一个“生活规律的坡度”,怎样才能引导孩子走好这个“坡度”?更好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大班幼儿午睡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2 发现问题

在给小学老师发放的问卷中,65%的小学老师认为大班幼儿午睡2 h正好,有80%的老师认为小学生也需要午睡,因为幼儿园有午睡,孩子已经形成习惯,一年级突然没有了,他们下午上课肯定没有精神。在幼儿园大班教师的问卷中,他们认为75%的幼儿午睡时间持续在1 h左右,午睡环境、家园配合也直接影响幼儿的午睡质量。而且有25%的家长认为大班午睡时间过长。综合来看,幼小衔接中幼儿午睡问题集中在午睡时间上。

3 方法策略

为了更好的和小学进行有效的衔接,午休时间可以组织大班幼儿进行安静的室内活动,科学的缩短幼儿午睡的时间。因而提高幼儿的午睡质量是至关重要!老师要增强责任心,加强对睡眠的管理。热爱幼儿、理解幼儿,在正确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下,做好午睡的准备工作,使幼儿情绪愉快,为幼儿入睡创造一个安静、暖和、舒适、宽松、空气流通的睡眠环境,从而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

首先,调整大班午睡时间。

对比幼儿园与小学的作息时间表,大班午睡时间为2:30,小学午休时间只有1h左右,以安静活动为主。资料表明,睡眠的时间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小班幼儿一天睡眠时间13 h左右;中班12 h;大班11 h。调查显示,大班幼儿晚间睡眠在9.5~10个小时之间,所以适当减少大班幼儿的午睡时间,不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那么,减少大班幼儿的午睡时间是解决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午睡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大班第一学期,我们把午睡时间推迟了20 min,组织他们阅读图书、散步、上床后讲睡前故事,帮助他们快速入睡。第二学期,午睡时间推迟40 min。6月份,我们不仅推迟午睡时间,而且睡醒的孩子可以先起床,做一些安静的活动。

其次,提高幼儿午睡质量。

如何让幼儿尽快入睡,我们和教师一起提升了如下策略:(1)午睡前教师一定要认真做好睡前教育工作。(2)要保证幼儿有良好的睡眠环境。如,寝室里的床单颜色不宜太鲜艳,应以柔和的色调为主。寝室要配有遮光的窗帘,及时将窗帘拉上,营造午睡氛围。(3)在保证寝室环境卫生和空气流通的前提下,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及天气状况为幼儿适时增减、更换被褥。每周洗晒被褥,这样做既能起到杀菌的作用,又能使被褥蓬松舒适。(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在午睡前,午班教师就得招呼各位幼儿自觉地上卫生间大小便。(5)午睡时必须要求幼儿脱掉外衣外裤。

最后,加强家园配合。

大班家长在休息日按照幼儿园的午睡要求,调整孩子的午睡时间,保证晚间睡眠时间。特别是在暑假里,逐步减少孩子的午睡时间,更好的进行幼小衔接。

4 存在不足

浅谈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 第7篇

一、进行系列幼小衔接会议、座谈、咨询等活动

(一) 组织教师方面的会议和学习活动

把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组织起来进行沟通学习, 让小学教师对幼儿园培养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做出评价, 对在幼儿园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出建议。通过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沟通, 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会有意识地提前让这些幼儿学习和接触小学的一些内容, 使他们将来在小学接受教育时能很好地适应。例如,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观看小学生在上课时的表现, 使他们对课堂纪律有更深的了解, 这样这些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后就不会感觉一节课太长了。通过让幼儿对小学具有初步了解, 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

(二) 组织家长座谈、咨询活动

根据家长的需要开展有关幼小衔接的系列讲座或咨询活动。如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给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分班请一些小学的教师与家长开座谈会和咨询活动, 及时将“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 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幼儿, 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各班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小组的教学开放日活动, 与家长共同探讨幼儿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 改进工作。还可以组织全体大班家长进行有关“幼小衔接”的答辩会及知识竞赛活动。

二、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一) 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在幼儿园教学中, 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 在活动过程中, 动静结合, 使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小学教学的一节课是四十分钟, 主要是静, 上课对课堂纪律要求严格。由于小学和幼儿园在上课时区别较大, 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适应小学课堂教学, 他们会感到在小学上课就是一种折磨, 对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学习。为了减少一年级小学生在上学初始体验到的不适应, 幼儿园教师在大班教学时就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向小学生靠拢, 首先在上课时间上, 逐渐进行延长, 使幼儿在上小学之后不会感到上课时间上的差异, 使他们在进入小学学习后不会因为客观原因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 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在幼儿园期间, 教师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正确的握笔姿势、写字姿势, 这对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习惯是一种促进和基础。因为姿势的错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 还会因为姿势的不正确给学生带来身体和视力上的伤害。在幼儿学会正确的姿势之后, 对于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在幼儿园大班要进行强化训练, 使学生能在正确的姿势下写一些简单的数字。在对幼儿园大班学生进行姿势重点培训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录像, 使他们弄清楚什么样的姿势是正确的姿势, 了解错误姿势可能对自己造成的影响。

(三)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幼儿园的学生刚开始入园时生活能力不强, 教师要重点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使学生能提高时间意识, 按时进幼儿园, 同时要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能整理书本和文具。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按时入睡。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学生, 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与同伴交流的能力, 能听懂教师的指令, 通过在幼儿园的培养, 使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时间概念, 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种训练使学生上小学之后, 不会因为学习任务的加大造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小学学习。

(四)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从语言环境上来讲, 一些家长在家里和幼儿讲方言, 这就造成学生在学校中普通话的运用水平不同。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 要求家长尽量多和幼儿用普通话交流,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规范,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学校中,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 让学生通过学习汉字, 使他们不仅能说, 还能认识更多的汉字, 促使学生在小学中更好地进行学习, 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 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大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的书籍可以是图文结合的书籍。进行阅读时, 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 遇到不懂的地方向教师询问。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 提高了他们在阅读中的兴趣。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 教师可以制定一些计划, 使学生通过阅读, 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学到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幼儿园大班中, 有的小朋友识字较多, 在阅读中就能对其他学生不认识的字进行指导, 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学习, 提高他们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

(六) 适当向幼儿进行拼音教学

小学生学习拼音的时间很短, 仅仅有一个月的时间, 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阶段就要对幼儿进行拼音教学, 使幼儿掌握好声母和韵母, 为小学更好地学习拼音打好基础, 在幼儿园, 只需教幼儿了解六个单韵母和二十三个声母的音形义即可。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磁带来使幼儿掌握拼音字母的发音, 通过多媒体使他们识记拼音字母的写法, 促使他们在小学拼音学习中能快速掌握和不断进步。教师应重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 在教学中多采用幼儿乐于接受、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形式, 如游戏、儿歌、猜谜、小组合作等, 多采用表扬、鼓励、奖励、评优等能让幼儿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的评价方式。让幼儿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

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大班教学模式初探 第8篇

一、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重点

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重点主要有习惯方面、知识方面和心理方面。

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人们常说, 幼儿一升入小学就“进入了符号的世界, 掉进了规则的海洋”, 在小学有许多生活与学习方面的规则要熟悉和遵守, 如《小学生行为规范》等。然而幼儿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同小学阶段仍有很大的出入, 因此幼小衔接阶段, 教师就应该着手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尤其是在大班的后半年, 更是需要按照小学阶段的习惯来培养幼儿, 使其开始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与学习规律, 为孩子们顺利地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比如, 幼儿园活动室的布局都是集中围坐式的环境, 在大班的后期要改变这种环境, 可以按小学班级式环境进行布局, 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班级式的教学氛围, 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又如, 幼儿园一般午休时间比较长, 为1-2小时, 但是小学阶段午休时间较短, 为0.5-1小时。为了使幼儿升入小学后适应小学的午休习惯, 教师就应该提前适当缩短大班幼儿午休时间, 逐渐调整生物钟。

2.对幼儿进行小学相关知识的奠基

小学阶段, 学生需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多门学科知识, 而幼儿园阶段, 幼儿的知识构成相对单薄, 幼儿园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而幼儿大班后期, 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 幼儿的求知欲旺盛, 学习兴趣浓厚, 对知识的获得相对容易。所以, 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大班幼儿进行相关的知识方面的传授, 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 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毅力等, 根据儿童的特点, 为他们创设和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活动内容, 引导和促进他们养成不断学习、求识和创新的能力、习惯和精神, 使幼儿形成一个比较广阔的知识面。需要注意的是, 此处的知识奠基并非进行语数外等知识的灌输, 而是使幼儿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扩大知识面。

3.为幼儿做好心理准备与辅导工作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 幼儿需要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人际关系的转变, 学习模式的改变, 还有心理方面的焦虑, 以及安全感的缺乏。因此, 教师需要为幼儿做好心理准备与辅导工作。比如, 可以在日常活动中, 暗示幼儿升入小学是一件神圣的事, 是一件美好的事, 告诉幼儿小学有很多和蔼的老师, 他们会像幼儿园老师一样爱自己。又如, 教师可组织幼儿提前参观小学校园中的各种设施设备、环境, 感受小学生的行为方式, 带领幼儿参加小学生加入少先队的仪式, 并传递美好向往, 使幼儿对进入小学学习产生一种渴望, 从而减缓幼儿的心理焦虑。

二、幼小衔接阶段的大班教学模式

1.行为教学模式

行为教学模式, 就是通过规范幼儿的行为, 来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实施行为教学模式, 需要教师不断地强化幼儿的各种生活与学习习惯。在生活方面, 要培养幼儿早睡早起的习惯、独立自主的习惯、自主管理的习惯;在学习方面, 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 培养幼儿积极思考、专心听讲、踊跃发言的习惯。比如, 为了培养幼儿的专心听讲、踊跃发言的行为习惯, 教师可多开展一些传话游戏。如, 设计游戏规则为:所有幼儿围成一个圆圈, 教师开始传话给第一位幼儿, 第一位幼儿把同样的话传给下一位幼儿, 以此类推。如此一来, 幼儿学会了听别人讲, 重复别人的语言, 能够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和耐心倾听的习惯。又如, 为了培养幼儿长时间坐在椅子上学习的习惯, 大班教师常常开展“哄宝贝睡觉”的小游戏, 通过抱娃娃跟着音乐安静摇晃等游戏, 让幼儿逐渐形成长久坐的习惯。

2.知识教学模式

很多人认为幼儿园是使幼儿培养良好习惯的阵地, 而知识的教学则是将来的事, 其地位微乎其微。其实, 在大班阶段, 教师完全可以推行知识教学模式。但此处的知识教学模式, 并非简单的知识点, 而是一个系统。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规定了要将幼儿学习的范畴按学习领域的维度, 相对划分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5个领域, 并同时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 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教学模式”, 是使幼儿在这五大领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促进幼儿发展。在小班和中班, 由于幼儿年龄的问题, 五大领域的学习和渗透是比较微弱的, 而大班则需要加强, 以适应大班幼儿进入小学后的需求。

3.心理适应性的培养

每名幼儿的适应能力不同, 这与其心理素质有着莫大的关联。为此, 大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心理, 培养每一名幼儿的适应性, 强化心理教育和辅导, 并联合家长, 家园合作, 帮助幼儿完成入学前心理过渡, 使幼儿能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来进入到小学阶段, 那么就会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三、结语

在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今天, 如何做好大班教学工作, 又能避免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弊端, 值得每一位幼儿教师深入思考。笔者认为, 掌控好教学重点和知识教学的“度”, 至关重要。为此, 幼儿教师仍需不断总结与探索。

摘要: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能够使幼儿顺利进入小学阶段, 对幼儿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影响重大。大班面临着幼小衔接的各项工作, 教师尤需注意做好每一项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 为幼儿进入新的学习阶段保驾护航。为此, 文章从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重点以及幼小衔接阶段的大班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入手, 对幼小衔接工作展开论述, 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素韵.幼小衔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教育实践与研究 (C) , 2015 (01) .

幼儿教师幼小衔接 第9篇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不能有效衔接,是教育领域很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幼儿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立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家长都应该事先认识到这些变化的出现并估计其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一、重视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沟通交流

1.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没有规定性的学业任务,强调生活常规,不带强制性。

小学以班级制进行集体授课,有规定性的学业任务,强调学习纪律。

2. 小学课业压力较幼儿园重。

小学上午有四节课,下午有两节课;幼儿园上午一节集中活动,一节区域活动,下午是游戏活动。

3. 小学一节课有40分钟,幼儿园上课时间没有这么长。

4. 小学班级里没有玩具,幼儿园班级里有玩具。

幼儿园和小学还有很多不同之处,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基于这些区别,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实现幼小衔接的有效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沟通交流,以保障幼儿更健康地适应小学生活:

首先,加强孩子间的交流。譬如,幼儿园的老师可以主动联系幼儿园附近的小学,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小学开运动会时参加。

其次,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相互理解方面可以举行一些研讨会、学习会,以加深双方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最后,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合作交流。幼儿园重视“游戏”和“生活体验”,小学是以上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了顺应两者衔接应该充分协调这之间的关系。

二、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强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成长”,要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不是小学教育的预备阶段,应该采取措施做好幼小衔接的基础性工作。其前提就是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开展符合孩子发育特征的学前教育。

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重要抓手就是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因为在婴幼儿时期和儿童时期,孩子有各自不同的发育特点。所以,幼儿园和小学应该根据幼儿学前教育时期的生活状况、发育状况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

三、家长是幼小衔接的关键点,合理引导家长培养幼儿的健康发展观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家长应该认识到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孩子加以引导。而要想让家长能对孩子进行合理引导,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必不可少。因此,幼儿园可以请小学老师在家长会时给家长提出合理建议:

1.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适当奖励鼓励孩子多做家务,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另外,要表扬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阅读和讲故事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知道有比他物质条件更差的孩子很早就为家庭担当工作,这种榜样的力量也会对孩子起到鼓励的作用。

2. 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方面,老师可以建议家长制订家庭作息制度,提前一两个月进行训练。“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小闹钟,并教会孩子读整时整分,比如四点、五点半……然后和孩子一起规划好时间,早晨何时起床,用多少时间穿衣、洗漱、吃早饭,何时出门,晚上何时上床睡觉……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孩子入学后,要同时学习几门功课,要独立完成各科作业,这需要认真严谨、有条不紊的态度和习惯。家长要提前训练孩子按照一定的次序选择合理的方法做事,克服粗心、马虎、顾此失彼的坏毛病。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应引起社会关注。首先,“幼小衔接”应尊重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开展符合幼儿发展的工作。其次,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是幼儿园自身的工作,小学教育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最后,学前教育是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发展打基础的工作,因此,应当结合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三方面的力量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为孩子一生的成长积蓄良好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小学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5,40(2):80-85.

幼儿教师幼小衔接 第10篇

一、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问题的分析

幼儿从“学前”进入“小学”跨两个时段, 从幼儿身心发展看, 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期, 存在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和生活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客观上造成了幼儿入小学后的不适应, 这些不适应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学习适应困难。

主要反映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如:不会主动学习、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会问、不敢问、不想问,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握笔和写字的姿势不规范等。这一不适应的困难与素质教育目标之一的“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理念是不一致的。

(二) 社会性适应困难。

主要反映在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上。因而刚入小学的学生独立管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很差, 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 如:用完东西不会收拾、自己的事情不会自己做, 不会主动与人交往, 胆小怕事, 缺乏自信和竞争意识等。这一不适应的困难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的“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与发展”、“学会合作”的教育理念也是相悖的。

(三) 身体适应困难。

主要反映在不习惯小学连续上课的方式, 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了, 感到比较疲劳, 自由活动少了, 因而会出现许多的不适, 如:食欲不振, 睡眠不足, 体重下降, 频频生病等现象。[1]这一不适应的困难与身心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

二、理解“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的内涵, 更新“幼小衔接”的理念

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主要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不在于幼儿学习了多少知识, 掌握了多少技能, 而是为形成良好的基础素质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即良好的体能素质;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良好的道德情感、社会情感、审美创新倾向等基础素质。可归纳为四个方面:身心健康素质、探索创新素质、社会性素质、审美塑美素质。[2]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 体现了未来社会和教育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是“幼小衔接”研究的新视角。

(一) 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 树立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观。

受传统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上课”轻“游戏”倾向的影响促使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现象。这非但不能提高幼儿入学的适应能力, 反而会出现适应困难。从素质教育观来看, 学前儿童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 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学前儿童的学习, 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 而学前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入学后的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基础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和个性, 强调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 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即既要发展幼儿的智力, 又要重视幼儿的个性, 发展其非智力因素。如:活泼开朗愉快的健康心理, 浓厚的学习兴趣, 科学的学习态度, 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 坚强的意志等;既要强健幼儿的体魄, 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他们学会做事;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又要重视幼儿高级情感的培养, 使其成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素质教育观与“幼小衔接”的全面素质准备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 重视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中国及整个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幼儿教育是面向全体幼儿,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 它包括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近期目标是帮助幼儿做好上学准备, 主要在必要的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心素质及良好的习惯、态度、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帮助他们打好基础;远期目标是培养幼儿适应未来的基本素质, 以适应一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使幼儿今后成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3]。可见, 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 是未来教育的主流、目标和内容, 是影响幼儿一生的教育, 是新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 也是“幼小衔接”工作应树立的理念。

三、探讨“发展幼儿基础素质与幼小衔接”的关系, 提高“幼小衔接”的再认识

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 概括而言, 就是主张幼儿的适宜发展、主动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和共性发展。它与“幼小衔接”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成正比的关系。下面分别从发展幼儿基础素质的四大方面来看。

(一) 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素质, 是保证幼儿日后学习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幼小衔接的前提。

身心健康素质涵盖了与身心健康有关的各方面的因素, 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 注意幼儿生长期的身体发育、身体机能发展、身体保健、心理保健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 注意幼儿身心潜能素质的开发, 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奠定物质基础。这是幼儿日后生活、学习和成长的要本保证。这一素质发展与否, 直接影响到幼儿日后生活和学习的质量的高低。特别是上学后出现的学习适应问题, 很多因素是由身心健康所决定的。如:身心不健康———影响学习兴趣、态度、能力, 从而导致厌学等连锁反应。

(二) 发展幼儿的探索创新素质, 是保证幼儿日后学会学习的核心基础———这是幼小衔接的基础。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 探索创新素质是个体发展中应具备的品质, 探索创新素质突破了传统智育目标的局限, 不只是简单地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而是以培养探索创新精神为核心, 注重在探索和操作中对学习的态度、信念、创新理想的精神追求而达到学会学习的境界。学会学习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在探索中让幼儿摸索学习方法, 发现知识奥秘, 从而培养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素质发展与否直接影响幼儿日后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多少。幼儿入学后出现的学习适应困难, 不是因为掌握知识多少所致, 而主要是因为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欠佳。显然, 发展幼儿的探索创新素质是保证幼儿日后学会学习的核心基础, 也是“幼小衔接”的基础。

(三) 发展幼儿的社会性素质, 是学前儿童向学龄儿童顺利过渡的社会基础———这是幼小衔接的桥梁。

社会性素质突破了传统德育目标的局限, 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交往意识、爱心意识等。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 是人生一个转折点, 是他们系统掌握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开始。这些开始的顺利过渡, 社会性素质的发展能帮助幼儿形成优良的社会品质, 如:幼儿上学后的独立生活和学习、竞争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和耐挫折的能力及交往能力、有爱心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助人等优良品质, 均决定于社会性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这一素质的发展是弥补“幼小衔接”中社会性适应不足的欠缺。“幼小衔接”能否顺利, 并非看孩子学到多少知识, 更重要的是社会性适应的强弱。提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技能, 对幼儿顺利上学起桥梁的作用。

(四) 发展幼儿的审美塑美素质, 是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基础———这是幼小衔接的关键。

情感基础是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使人向上, 催人奋进, 能形成“爱上学、爱学习、爱生活”的良好情绪和情感;消极的情感使人沮丧, 心灰意冷, 易产生厌学情绪和情感。审美塑美素质以大美育观为指导, 超越了艺术美育的局限, 从教育哲学关于“美学的基本理论”中所得的美育任务 (包括欣赏美和创造美两大方面, 细分为感受美、理解美、创新美、体现美等, 体现着审美和实用相结合的要求) 来看审美塑美素质目标的定位, 它不仅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鉴赏、创新的能力, 更重在净化、美化人的自身, 建立美的情操、美的理想, 培养积极的情感, 引导幼儿探索和寻找真、善、美的本质和规律, 在感受美、表现美的体验中发现美的真谛, 促使美的情感的升华, 萌发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愿望。这一素质的发展, 对培养幼儿日后热爱生活、喜欢上学和学习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情感起到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 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 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旺盛的精力、活泼开朗的性格, 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较高的学习能力, 积极适应日后生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及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真正为入小学打基础。由此可见, 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是“幼小衔接”的新思路, 是“幼小衔接”的最佳结合点。

参考文献

[1]陈幸军主编.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80.

[2]张学琴.“关于确定幼儿素质教育目标的几点意见”一文. (文稿) .

幼儿园大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第11篇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幼儿园与小学是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两类教育机构。因此,要做好幼小衔接,首先就要明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

幼儿园时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为主。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与同伴进行交往。

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并且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二、幼小衔接的策略

在幼儿园大班,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計划的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教育,使得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缓两个学段的坡度,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孩子来说将会受益终生。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一)增强幼小衔接意识,制订好衔接工作计划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计划是活动实施的依据,是我们有序行动的指南。作为幼儿园大班的教师,在学期初,就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订出符合本班幼儿情况的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并将该计划分解到全学年,制订出相应的各月活动安排,努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一步一个台阶,逐渐把幼教活动引向小学教育,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向小学阶段靠拢。

(二)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

1.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进入大班后,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按时上学,不迟到,有规律地生活。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值日工作,如扫地、擦椅子等。教师要制作一些丰富、新颖、有趣的教具,利用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同时,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和坐姿,为幼儿进入小学后铺平道路。在生活方面,教师时时提醒幼儿抓紧课间休息时间解大小便,教他们学会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持之以恒地对幼儿的常规进行检查,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巩固幼儿已有的常规。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教师除了挖掘一些培养有意注意的儿歌,还可以在班内开展故事大王、读书半小时、童话表演、诗歌朗诵等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

在培养独立意识方面,教师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通过整理床铺、玩具、图书,洗自己的手绢,擦桌椅,种植以及轮流当值日生等活动,培养爱劳动、爱清洁的好习惯。在规则意识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在集体活动时,强调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例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和大声喧哗;玩具要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要讓幼儿从小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在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上,教师可通过各种游戏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锻炼其意志、品质。如在体育活动“舞动的彩虹”中,刚开始由幼儿一人舞动小丝巾,然后四人舞动大丝巾,最后全体幼儿玩彩虹伞,幼儿实现了“个体→小组→集体”的逐层过渡,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3.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

教师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情商,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如在区角活动中设立“小小展示台”,幼儿可以在展示台上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在健康活动中设计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如“森林历险记”,为幼儿创设沼泽地、七彩路、过小河、躲避猛兽等一道道障碍,让幼儿想办法克服困难,团结一致完成任务;另外,还可以用精神胜利法、榜样暗示法、家园共育法、换位思考法等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教师应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幼关系,鼓励幼儿多与同伴、教师交往,多给幼儿正向的鼓励和肯定。

(三)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搞好幼小衔接,要靠幼儿园的不懈努力,更要靠家长的密切配合。

首先,幼儿园大班要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班实际,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的意义及做法。邀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开展“怎样给幼儿做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也可以请一些小学教师与幼儿家长开座谈会,开展咨询活动。教师将班级制订的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使幼儿能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其次,在“家园联系栏”增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辟“家长须知”“专栏快讯”“今日要点”等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向家长推荐“幼小衔接”好方法。比如要求家长平常在家中多做“倾听”游戏,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才能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生活、心理、物质准备;给幼儿购买简洁实用、小巧安全的学习用品;精心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的态度;看图讲故事时,要督促幼儿大胆地、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幼儿阅读能力;调整好幼儿生活作息规律,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他们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在家为幼儿开辟一个独立学习的小空间,选择幼儿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多认识周围的人,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相互交往,让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沟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领导者,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家园共育,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力求让幼儿顺利地渡过幼小接轨的“困难期”,使幼儿的知识、能力、心理等各方面都成熟起来。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给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讲再多有关小学的事情,也不如领着他们亲身感受来得真实。幼儿园可以加强与附近小学的联系与交流,组织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多媒体教室等;组织幼儿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能了解到小学校园各设施的用途,也能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向往。

如果不方便组织幼儿出外参观,可以与附近小学协调,邀请他们组织低年级学生来幼儿园与幼儿做游戏等,消除幼儿对于小学生活的恐惧、紧张、焦急等不良情绪;或者采用图片、电教资料等各种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幼儿教师幼小衔接 第12篇

2007年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承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学学习准备期区域实施课题”,在总结实施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4月出台《杨浦区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方案》,并在试点学校推广。

2008年9月,杨浦区教育局和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联合开展“区校联动幼小结对——区域整体推进幼小衔接的实践与研究”获批市级课题,课题组汇集市级专家资源,区域内教育行政、教育研究人员,联合区域内26所小学和幼儿园,形成了跨学段课题研究共同体,积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以及身心发展规律,聚焦课程、教学与评价、师资队伍培养、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开展实践与探索,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2009年《幼儿入学准备期方案》出台,探索如何让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性课程、教学方式在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上能够更加适合每一个孩子,指导杨浦区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师、家长摆脱面临的教育困局,培养幼小衔接阶段的互通型专业教师队伍,设计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幼小衔接课程、合理的评价体系。课题组还创建了幼小衔接专题教育网站,组建了幼小衔接课程资源开发团队,编制建立了“入学预备期课程活动”课程资源库和小学学习准备期课程资源库,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互动交流的平台。

上一篇:圆周运动临界问题分类下一篇:制造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