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2024-05-20

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精选12篇)

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第1篇

一、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弊端

纵观初中众多学科, 美术课历来是学生投入较少的学科。为找出学生美术低投入的原因, 笔者对在所在市的初中部学生美术学习情况进行调查, 发现: (1) 初中学生普遍对美术学习的目的以及美术学科的价值缺乏足够的了解。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美术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但同时也认为美术是副科, 没必要下过多的功夫。初中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价值仅仅停留在书面理解上, 在实际中并没有认同。 (2) 学生美术应用意识极其薄弱。调查显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留心观察和基本上没有观察美术现象的占75.6%, 生活中偶尔使用或不用美术知识的学生占91.8%, 美术知识学用脱节现象极为严重, 对美术应用的范围了解很少, 更不知该如何用。 (3) 教学中, 有的教师虽然也会偶尔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但只是为引进课题而提供一两个实际背景, 作业形式选择上依然偏重于纯技能的训练, 在蕴含这些知识的其他实际背景下, 学生依然不会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 (4) 学生认为学习美术是需要天分的。在影响自己学习美术的障碍中“因为自己总是画不像”排首位。

二、目前美术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1) 学科“专业化”教学价值取向脱离了学生实际水平与需求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教学的基本宗旨, 忽视大多数学生的美术需求, 缺乏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 以培养专业画家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 导致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兴趣索然。多年来的义务教育实践已经证明, 纯粹强调就技法论美术的教学, 学生理解不了学习技法有什么意义, 加上一定专业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做保障, 初中美术每周一课时的上课时数, 是远远达不到形成专业水平熟练程度所需要的时间的, 结果学生不仅没有达到教师期望的目标, 还在频频失败与单一训练中失去对美术的兴趣。

(2) 在美术教学中, 采取单一的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会导致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 基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的师生单线传递的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对书本上专业知识的记忆和训练, 忽视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极少鼓励学生选用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美术相关资料, 让知识在发现与探索中获得。而这种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所期待的。学生缺少对美术应用的经历、体验、探究、感悟, 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

(3) 美术课业效益模糊、低下, 学科价值没被认可。长期以来, “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是我们谈论美术时常说的话, 对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可以认为是作者“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但在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也认为是飘忽不定和神秘不可琢磨的, 是美术教学不科学的表现。如果美术是一个被认为没有实质性作用的、可有可无的学科, 又有谁还会花大力气学习呢?对学生而言, “学习的针对性要比学习活动的丰富性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更能够影响学习的成果和进程。”因此, 美术教学要把“美术在哪里、美术是什么、学习美术有何用”的问题突显出来。美术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 要重视学生已经积累的美术经验, 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出问题, 经历解决美术问题的过程并注重这个过程,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第2篇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明确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口头及书面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技能,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将来灵活运用英语奠定扎实的基础。本人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及策略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现状 策略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行的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由于受传统阅读理论和英语标准化测验方法的影响,存在如下问题: 1.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取“逐字逐句”的讲解方法,而忽视了整篇文章的思想构建,造成了学生认为阅读就是背诵和记忆语言点的错误思维,从而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东西,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知识搬运”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意识与思维的不可分割性,也忽视了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重要性,直接导致了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滞后性。2.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默读

很多教师在教授文章前,总是让学生将文中不理解的生词或词汇标示出来,然后通过查阅词典的方式扫除生词障碍。殊不知,将所有生词扫除干净之后,虽然有利于学生通读全文,但是却失去了让学

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机会,同时也将阅读课程变成了教师的故事课;有时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仅仅局限于故事情节表层,从而使得阅读教学也仅仅停留于对阅读材料表层意义的理解上;还有的教师喜欢在阅读课上播放录音,在播放之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进行回答和讨论,并复述文章内容,最后由教师将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简单提示一下。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对文章的自主默读,无形中削弱了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3.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练习

有些教师会让学生做大量与文中语言知识相关的练习题,殊不知占用了师生很多时间,减少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技巧进行指导的时间,在统一的习题面前,体现不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无法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使他们失去了自主阅读的机会,无法顺利培养他们的各项阅读技能,因此,在今后的阅读课程教学道路上要努力探寻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法,从而改善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低效问题。

二、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对策

针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人结合初中阅读教学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相应的教学对策: 1.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充分激发其内在驱动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学习兴趣

是学生基于自身发展需求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知倾向,这种倾向总是伴随着较为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认知意识,具体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好恶程度上,同时兴趣也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巨大内在驱动力。经过多年的阅读实践教学,笔者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官刺激: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实物、图片、幻灯片等作用于学生感官,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形象化认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趣味意识。

阅读导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奇、无知时,最能激发他们内心的好奇感,从而产生探究、实践、求知等学习意愿。所以在上阅读课之前,应设计趣味性导入,投入趣味因子,利用音乐、表演、故事等创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投身于良好氛围中,从而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不吝称赞: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兴趣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在本来不感兴趣的课堂上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时,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兴趣感。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合理、恰当的学习目标,并适时的给予指导、帮助和鼓励。如“这次考试你没有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胜利就在眼前”等。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及课堂提问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层次性,因人而异,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取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在每次测试或

考核结束后,要及时表扬进步较大、每一方面有优势的学生,设置听、说、读、写等四个单项项目的优胜奖,以激励所有学生投入英语阅读学习中,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享受成功。2.精心选取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取对学生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符合学生,就可以引起学生共鸣,反之,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要求是语言真实地道、体裁趣味丰富、难易程度适当以及具有时尚性,如报刊杂志,贴近学生生活,与课文有一定的关联,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阅读材料应涵盖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让学生不仅在阅读过程中学到了相应的语言知识,提高了自身的阅读水平,同时获取了其他方面的很多知识。此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阅读材料,引导他们发挥自主意识。3.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现行英语阅读教材中文章的结构较为复杂、句子长度适当增加、词汇密度也随之增大。例如九年级由于每个单元文章的阅读量变大,幅度变长,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新语法:新教改对于学生的阅读速度、整体把握语言框架、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文章段落寓意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与老教材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采取即时阅读与两遍阅读相结合的策略,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学生的焦虑感,也增强了他们阅读学习的信心。4.创造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创设温馨的环境,如设立一个图书角,摆放各类图书,杂志,黑板报让学生轮流值班负责,成为学生展示自己风采的表演舞台。阅读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有一个正确、优雅的为人处世观、价值观,陶冶了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课余时间,不断与学生谈论看过的书籍,互相交流想法,为学生起模范作用。让学生多阅读,读后用自己的英语语言讲出来,让学生通过看英文报导,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中体会阅读的乐趣。

三、研究的成效与思考

通过对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课题经过本人的教学尝试-实践-反馈,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语言能力的拓展、思维路径的铺设,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提高,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方式,那么“不待老师教”的愿望自会实现,教师也能摆脱用奴隶的双手培养奴隶般的学生的尴尬境地。2.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启发、帮助、鼓励,教学意识和应用意识得到了进步,学生会注重从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中提出问题,会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际,去分析解决问题,体会英语是一种社会实践性工具。

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探索之路还只是一个起点,师生原有积尘的陋习难以一下子根除,有时会制约学生的阅读。由于我校处于城郊结合处,只有走课题化的研读之路,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思考、实践、探究,才能真正走出封闭圈,共同享受阅读所

带来的乐趣。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第3篇

一、没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难听到学生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分析全文、默读全文或用做练习的方式来替代朗读。在45分钟的课堂上,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使那些对朗读感兴趣和有朗读习惯的学生也只得跟着教师的脚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二、没有明确的朗读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朗读之前,一些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或要求;在朗读中,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朗读之后,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朗读效果及时作出评价。学生也只是在教师的驱赶下为了读而读,并没有完完全全地投入,更没有用心尽情地去读。例如,教师在讲解《乡愁》这首诗时,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诗歌,学生就会机械地自由朗读。然后,教师会选择两位同学朗读。学生读完后,教师就会说读得很熟练,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一遍。从表面上看,学生们都朗读了,而且采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从实质上看,一遍遍地朗读,其结果只是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对《乡愁》中作者的那种思乡爱国之情没有丝毫感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朗读方式就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学生找不到那种令人神采飞扬的感觉。这样的朗读毫无目标,往往无法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没有充实的朗读情境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把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割裂开来。在讲解课文前,教师会让学生们朗读一遍课文,分析完后又会要求学生再朗读一遍全文,甚至在学生根本没有理解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读出文中的感情。学生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需要逐步激发出来,仅仅靠朗读是无法读出真情实感的。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恰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读懂文章、读出感情,完完全全地理解课文。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采用幻灯片的模式,对朗读的情境进行渲染,有隐约可见的竹林、朦胧的夜景等画面,再配上轻松优雅的背景音乐,这样,学生跟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情不自禁地入情入境,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月夜的自然美,还能学习作者在逆境中坚强、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师的范读严重缺失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比较原始、朴实、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因为电教教学的普及,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范读被机器所代替,学生只能接受从录音机或电脑的光驱中传出的标准或生硬的普通话训练,学生自身的情感并没有被调动起来。因为没有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如何读,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学生还是摸不清方向。再说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特别重视,具体到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这一传统的诵读教学法也逐渐被忽视直至省去。

五、没有科学的朗读指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缺乏科学的指导是学生朗读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机械化,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呆板,没有针对性,与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接轨,教师只注重声音形式和表达技巧,并不注重内心体验和语言环境中的内涵。有的教师在讲解、分析完课文之后会说:某某同学,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把某种语气、感情读出来。学生们听到教师此类引导,很难理解和感悟课文的真实感情。有的教师则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词要重读或轻读,这个句子要速读或慢读,从而忽视了朗读时表情达意的重大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们在朗读时就会变得相当机械,只要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语句,就习惯性地认为要重读,并不明白有时重音轻读的效果会更好。此外,在读排比句、长句时何时换气、何时停顿,教师并没有作出科学的指导,学生只要遇到此类情况就一头的雾水。

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朗读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影响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朗读进行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领悟课文的内涵,真正感受文章的韵味之所在,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欣赏力。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新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第4篇

江苏省盐城市北蒋实验学校初中部共有语文教师14人, 肩负着学校15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 每学年教学实绩都能居全区上游水平, 且作文教学也颇具特色。为此, 我调查了十多名语文教师和全校不同班级的几十名学生, 了解了他们在作文教学和写作过程中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简言之, 就是从“三性”上突破学生作文难的现状。

我听取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语文课, 真是受益匪浅。其中有一位老师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教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了解各自然段的内容, 从整体上感知百草园美丽的自然景色,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 写一篇描写景物的作文片段。

本人还参与了多次作文辅导课, 和学生一起观察周围事物, 让学生畅所欲言, 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然后写成文章。这样学生感到有话可说, 真是下笔千言啊!

本人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调查了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写作情况, 对该校的作文教学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由表1可知, 该校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较高, 语文底蕴深厚, 在教学过程中, 显得游刃有余, 应对自如, 对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由表2可知, 该校学生在语文教师的精心指导下, 绝大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写作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 作文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通过调查, 我对作文教学有了新的感受。

(1) 热爱学生, 循循善诱。“教育就是人格的力量。”比如, 有一次写作课上让学生写读后感, 学生在写作前提出了许多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把问题逐一解决了, 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老师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课堂讨论, 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问题, 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有的问题, 稍加提示;有的问题, 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

(2) 引领学生进入课文, 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如在教学《西湖》一文时, 老师首先从全文入手, 在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深入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便于学生较好地领悟课文的中心, 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再由文中的西湖过渡到身边的自然景物, 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力求学以致用。

(3) 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人文因素对学生的熏陶, 又要重视切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文时, 先强化初读, 从整体上领略文中的美景, 感受文中的真情。接着进行精读感悟, 以“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美景。最后是写作训练和实践活动。

通过调查, 我对作文教学有了新的思考。下面就这次调查谈点滴体会:

1.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要有生活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在生活实践中, 亲近自然, 接触社会, 有所见有所闻, 有所思有所感, 才能产生作文的念头, 才能写出好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 作文训练便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这种工具的运用, 而且是在运用工具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认识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2.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要有创造性

也就是说, 作文教学虽以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 实际上更突出地表现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如何, 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显示学生的个性差异, 也是培养祖国建设人才的需要。

3.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要有趣味性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的研究 第5篇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推动下,社会对初中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止是对听读写的基础能力有要求,而且越来越侧重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就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及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交流越发频繁,而英语作为世界性的通用语言也被越来越重视。英语阅读的能力作为灵活运用英语的基础,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依然沿用教师占主导地位,整堂课“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整堂课中一直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并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导致学生认知能力的弱化。因此,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其重要。2.忽视学生的阅读基础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教师往往让学生在学习前将新单词和词汇通过查找字典来进行标注,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从深层意义去理解学习新单词和词汇。当学生只能从表面意思上去理解和学习新单词和词汇时,对单词和词汇的记忆力自然就会变差。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能具备大量的词汇量,还失去了自主默读的能力。在进行阅读时,不仅浪费时间,还失去阅读的信心,最终导致放弃学习。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美术教学

美术是我国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人以精神鼓舞和智慧启迪。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学时代的美术教育质量,将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各种观念正处于萌芽期和成长期,美术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一、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地区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

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的很多学校都只重视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美育的教育,在很多学生的眼中都有着明显的“主科”“副科”的分别。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升学考试中,美术没有被列入考核的行列,因而很少有学生注重美术成绩,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使美术陷入了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对此,美术的系统教学就很难在农村学校中开展,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2.农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缺乏,不利于提高美术教学

在农村地区中,多年来美术都没受到多大的欢迎,从而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积累也很少。他们对于基本的明暗调、色彩都没用过等等,这些知识的缺乏都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产生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有效解决农村美术教育问题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了解学生心理,提高学习兴趣。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2.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从理论研究、绘画训练、临摹欣赏和评论教学四个方面进行实施的。给学生讲授整体的观察方法及对比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学会怎样正确的观察所要描绘的物体。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绘画训练中准确的描绘各种物体。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展评过程,这样学生可以对彼此的作品各抒己见,谈看法、谈观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变相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事半功倍。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对于画家与我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而是因为他们具有艺术家的观察力,具有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塑造美的能力。通过初中的美术教学,我们的要求不是要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像艺术家那样的观察、创造和审美能力。

3.正确定位学生,教学的指导思想转变

(1)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是简单的哄学生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美术教师要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用美术语言表现自身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既不能热热闹闹玩了一堂课,结果学生什么也不会,也不能以太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则来评价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注意学生是否会用美术的语言来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有一定的思想表现。而这种美术的语言掌握就是教学的指导思想观念的转变。

(2)让学生学会设计,学会沟通。生活是艺术的舞台,处处存在设计,现在是学生,都要长大,设计是常常会用到的,如搬进新家,事先得有个设计吧,有人说,只在让装潢公司来做就是了,那你得画个草图和意向让人家知道吧,所以要学会和人沟通。再如穿衣服,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女孩子早上第一件事总是先考虑如何穿衣服,款式搭配以色彩的搭配的设计。当年白求恩自己设计、制作了驴驮子装手术器材药品,把这个驴驮子拿下来,摊开就是一个手术台。他为什么有这个能力?因为他懂工艺设计啊。在我们的初中教材中也有许多设计的内容,怎么教会学生设计,以及补充更加实用内容的,是我们美术教师值得钻研的。

4.构建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改进教学管理。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应包括教育工作价值评价机制、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首先,应完善教育工作价值评价机制,充分肯定和正确评价美术教师的工作价值,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构建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四方共同参与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公正对待美术教师,推动美术教学良性循环。再次,要建立全程性、综合性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以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未来

尽管各方面的条件制约着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当前现状离《普通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村学校开展美术教育也具有一些优势。首先,农村学校贴近自然,广阔的农村具有天然的美景,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恬静的自然村落、怡然的农家风光,这些都是美术写生的良好素材,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能够激起绘画的欲望和创作的灵感。再者,农村的孩子天性纯真,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直接,只要老师合理引导,更容易把自身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情感表达在美术作品中。

我国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美术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的农村初中美术教育要将审美教育作为先导,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深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自己兴趣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华.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对初中政治教学现状的反思 第7篇

一、初中政治教学现状

1. 教师方面

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还沿用着一人唱“独角戏”的方式,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在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多政治教师为了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中不会大胆的创新,恐怕一发不可收拾。初中政治课是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很难在教学中有新的突破。在现实的教学中,还存在这一名教师兼任两个学科的现象,这就使得教师投入到政治课上的精力被削减,不利于政治教学的开展。同时,由于受到初中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多教师都是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的目标。只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没有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导致初中生学习热情下降,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2. 学生方面

中学生在政治课堂表现出来的最多的就是兴趣不足,远远比不上对数学、语文、英语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没什么可学的,只要考试的时候提前看看书就行了。这样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初中生学习政治并不只是为了应试,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为未来生活和发展提供帮助。同时,学生学习政治的方法不对,不懂得灵活掌握,只是死记硬背,最终也没能学明白政治。初中政治课相对其他学科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中学生对政治有兴趣、有信心,就一定能够学好。另外,学生在学习政治时还存在着漫无目的的现象,学习效率不高,不知道学完了政治怎么运用。以上是中学生在学习政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二、对初中政治教学的反思

1. 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改变重教材轻实践的现象

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偏离教材,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知识拓展,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政治课。有的初中思想政治知识很生动有趣,但有的也很枯燥乏味,初中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厌烦。政治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重视教材、轻视实践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教育要均衡,即在确保学生掌握了政治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觉悟。

2. 倡导现代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校园内也对网络的利用越来越多。无论是教学课件的制作,还是学校内刊的排版等,都离不开网络的帮助。对于初中政治课来说,更需要引进互联网技术。新时期注重个性创新,政治课当然也需要创新。利用互联网教学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开拓学生的思路。比如在讲到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时候,我就会让学生在课下提前在网上查找资料,分析出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的几个原因,以及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就使得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教师对于学生查找的资料和分析进行评价讲解,有利于中学生下一次更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3. 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政治课堂要想高效,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自己,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政治新课标中要求政治教学必须常教常新,培养初中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道德素养。学习政治知识不能沿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政治的技巧,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技巧,才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政治的方法大致是: 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教材背后的故事; 课中注意听讲,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课后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好学习总结。对初中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指导层面,要细化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通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听讲座等方式,给学生创造学习政治的氛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4. 结合生活实际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初中政治教师在指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政治课的特点,正确处理好教材知识和学生情感之间的关系,在讲课时与日常生活想结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讲到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的时候,首先要让中学生了解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然后帮助学生做到诚实守信和勇于承担。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可以在课堂上跟学生一起分享,比如央视播出的《感动中国》节目,就是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个普通人,但是他们的觉悟和行为却在平凡之中见伟大。

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政治教师掌握方法,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现在网络很发达,教师可以在网上查找一些教学资源,从网上找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又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引导中学生分析,讨论,最终形成正确的关系。这样做不仅理论联系了实际,也增加了政治课堂的教学魅力。同时教学还要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开阔初中生的思路,引发学生跟教师产生共鸣。

5. 开展课外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政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走出课堂,用精彩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初中生的思想。其实,政治课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的。政治教师要让学生学到的思想政治知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并且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组织课外活动前,政治教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活动计划,并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详细分析,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完成。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8篇

一、教师教的现状分析

(一) 农村初中师资力量薄弱, 缺少优秀的语文教师

目前,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满分为120分, 其中写作部分占50分, 可以说作文的分值几乎占了整个语文试卷分值的一半, 分量自然不言而喻。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抓好作文教学。然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许多教师难以胜任。而语文学科课时多, 作业多, 有早自习, 更有一直以来让人头疼的作文教学, 很多教师避而远之。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农村学生在小学的语文学习基础很薄弱, 进入中学后, 即使教师努力弥补, 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 这导致教师的教学成绩往往不容乐观。而目前, 农村中学对教师的量化考核主要以教学成绩为主, 评优评模、职称评聘也基本以教学成绩来决定。由于语文学科不容易教出成绩, 所以能胜任的教师又不愿意教, 造成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二) 作文教学随意性大, 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不够, 认为作文水平主要由学生的天赋来决定, 作文好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 忽视对学生后天的培养。此外,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上课, 教学随意性大, 经常因为赶教学进度或者考试的需要挤占作文课, 往往几个星期才安排一堂作文课。而且由于批改作文费时费力, 因此很多时候教师不能按时批改作文, 一学期下来学生写作的时间非常有限。没有写作时间的保证, 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提高。

目前, 虽然农村学校也在进行新课程改革, 但课改只是口号和形式, 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陈旧, 缺乏创新, 作文教学还是采用教师命题学生写, 教师批改学生看, 教师讲评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整个作文教学中,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 经常是课下在作文书上抄袭应付作业, 或者记流水账一般写一写完事, 作文水平很难长进。另外, 相对落后的农村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误区, 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分离, 教师忽视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 从而导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仅仅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 却无意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又如,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由于缺少阅读获取的写作积累, 学生很难理解和吸收这些方法、技巧, 甚至无内容可写, 无从下笔, 即使写出来的作文也是里外两层皮。久而久之, 作文课成为学生不愿上, 教师很难教的课。

二、学生学的现状分析

(一) 写作基础差, 学习目标不明确, 缺乏写作热情

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低, 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对学生的学习不够重视,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而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 进行教学改革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因而,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 尤其是作文水平很差。升入初中后, 由于增加了很多课程, 学习压力倍增, 基础差的学生不是迎难而上, 而是在困难面前不思进取, 缺少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尤其是学生的语文基础本来就差, 最害怕的作文课在初中的学习中却得到了加强, 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提高作文水平, 久而久之, 逐渐对写作失去了热情和信心, 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二) 阅读量少, 缺少积累, 缺乏写作的源泉

对作文而言, 阅读不但能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 而且大量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等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 农村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民家庭,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学生家中几乎没有藏书, 也缺少足够的能力买书, 课外阅读只能在学校课余时间里进行, 因此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很少, 知识的积累也就很贫乏。而且,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等不健全, 即使有图书室的学校, 里面的图书也陈旧落伍, 大部分是应付“普九”检查时购进充数的书籍, 根本不适合学生阅读。即使有一些高质量的图书, 很多学校也因为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 图书室往往成为摆设, 从来没有向学生开放过。还有, 目前农村学校的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逼着学生死记硬背, 沉重的作业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 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阅读。总之, 学生缺少读书, 积累就会匮乏, 写作时就缺少素材, 缺乏写作的源泉, 即使是“巧妇”, 也“难为无米之炊”。

参考文献

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第9篇

一、不能落实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中考升学阴影的笼罩。在县教育局、乡教育办、学校的高压下,中考试题和奖励方案才真正是指导教学的“纲要”,至于教育部的“纲要”只好靠边站。教学内容只针对历年来的中考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围绕这些知识点所进行的大量重复训练;至于全面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这门工具的能力和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则无暇顾及。这些状态,让学校不知怎么管,教师不知怎么教。

二、语文学习的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学好语文的土壤和环境

在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教室里没有多媒体,仍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学生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没有黑板报(要检查了才出),没有广播室(大都放一些歌曲),更别谈什么手抄报、文学社、电视台。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语文除了教材之外,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虽然说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若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辅助,语文教学又有多大的施展空间呢?

三、相当多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语文要靠积累,无法急功近利。学生除了演练数学、诵读英语外,就是啃物理、算化学,学习语文的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更是屈指可数,他们把多数时间都用在见效快、费时少的数学、英语等学科中,对语文学习的用心程度可想而知。语文学习处在一种消极、被动、慵懒、低效的状态。面对学生出现的轻语文现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感惶恐不安。

四、阅读量太少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语文教材本身所提供的阅读材料有限,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何谈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们的时间表已经排得满满当当的了。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哪里去挤出时间去进行纯文学的阅读呢?我从教的这些年,也曾想过在语文课或课后多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往往是有心无力。

五、家庭文化环境贫瘠

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有一种熏陶、感染和影响作用,有益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孩子朝夕生活于自己独特的家庭文化环境中,带有浓厚的家庭与个人的色彩。对孩子来说,这种色彩的优劣主要是由父母来决定的。因此,家长怎样营造家庭的文化氛围、怎样创设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来说将具有特殊的美育价值和成才意义。近年来,农村大批中青年纷纷涌向城市和苏南打工挣钱,家里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于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祖辈带孩子多数是只养不教,溺爱有加,管教不足。

六、语文优质生源每年大量流失且日趋低龄化

家长对上学读书的短视造成对辍学行为的漠视。很多家长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上学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把供孩子读书作为孩子就业的充分条件,认为念书就是为了拿到“铁饭碗”。既然念完大学都找不到工作就没必要念书,更何况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还不一定考上大学,不如让孩子回家种地、学点手艺。一旦孩子主动要求辍学,欣然应允。少数家长看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干脆诱导孩子辍学。当老师家访时,这些家长提出种种例证,像某某家当初砸锅卖铁供孩子考大学,拿出全部积蓄供孩子完成学业,到头来还要为孩子的工作到处托人,找的工作还不如人家没念大学的,而且现在还有不少念完大学在家“抱蹲”的。供孩子念大学的费用既够给孩子娶媳妇,也够盖新房,何乐而不为呢?学不致用是造成家长对辍学漠视的重要原因。农民说:无论是搞大棚蔬菜,还是家禽养殖,孩子学的知识大部分都用不上。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农民当然不希望孩子念这种花钱没用的“破书”。

此外,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形式单调、训练方式僵化等都是问题。

初中科学演示实验的教学现状研究 第10篇

一、演示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以科学教师为主体的演示实验是初中阶段科学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它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笔者结合初中科学教学实践经验,就演示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做简要分析。

(一)有效的初中科学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初中科学教材在绪言部分就安排了多个较为鲜明活泼的演示实验。首先,学生能够通过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这两个演示实验,认识到:在变化前后实验物质从本质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变化的过程能够归纳为科学变化;其次,学生还能够通过银白色镁带的燃烧以及碱式碳酸铜的加热,了解物质在经过一系列变化后,从形状、颜色乃至状态均发生改变过程可以归纳为科学变化。教师通过这两组对比强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深刻体会科学的基本定义。与此同时,当银白色镁带在燃烧过程中、碱式碳酸铜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改变能使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

(二)有效的初中科学演示实验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以初中科学教材中的氢气知识教授为例,科学教材中明确指出,氢气在点燃之前,需要对其纯度进行多次、严谨的复核,以确保实验的安全。为此,初中科学教材中专门安排了有关氢气燃烧,氢气与空气混合体燃烧爆炸现象的演示实验。科学教学可以准备一定大小的容器,在其中灌入一定比例的空气与氢气,形成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当教师将这种气体点燃之后,学生会听到氢气在爆炸过程中发出的爆炸声。学生在仔细观察演示实验的同时能够由这一声响使他们“对氢气空气混合体点燃会爆炸”这一科学知识深信不疑,为学生解决与氢气混合体爆炸相关难题打下坚实基础。

(三)有效的初中科学演示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笔者认为,中学生在聚精会神地观看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带着教师所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积累实验经验。笔者以氧气、氢气以及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这三大气体,通过对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对比分析,逐步培养中学生较为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这种综合性的科学实验思维能力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当遇到需要制取气体的实验时,会对学生正确选取实验仪器,确定实验方法,确定收集方案有帮助。

二、演示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演示实验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教学手段,演示实验不仅能使学生对各种科学概念、变化规律建立起直观、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在今后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式实验提供模板与规范。笔者对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结合自身实践谈谈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实验操作应以规范性为原则,不能随心所欲

笔者认为,以科学教师为主导的演示实验是学生自主性实验的铺垫与榜样。作为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秉持的操作态度及操作方法,会对学生的自主实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教师在取用液体试剂时取用量占到了试管容量的一半以上;用同一药匙取用不同性质药品时,没有彻底清洗药匙就直接取用下一种药品,会影响到药品各项性质的发挥;取用药品后,尤其是取用挥发性药后,教师未及时盖上瓶盖等等。笔者认为:初中科学教师需要建立起一套演示实验的规范性操作流程,这些规范性操作流程,不仅是针对学生,同样需要科学教师自觉遵守。

(二)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需要发动学生参与

演示实验区别于其他初中实验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初中科学教师如何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呢?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科学演示实验需要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便利。

中学生要想深刻地记住某一科学规律或科学现象,仔细、反复地观察,既是基础,也是保障。教师可以增加那些能够浓缩在试管中进行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传递观察。

2.初中科学演示实验需要教师适时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学要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总结科学变化规律,而不能让学生局限在“看热闹”的初级参与阶段上。

(三)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需要在实验进行之前做好充分准备

如果演示实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又或者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各种意外的非正常现象,那么学生在接受这部分科学知识的时候就会抱有强烈的怀疑心理,演示实验的教学就会适得其反。例如,笔者在某次听课过程中,发现授课教师在做NaOH溶液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演示实验时,由于未充分考虑到NaOH试液的浓度,当教师将该溶液滴入酚酞试液后,酚酞试液未呈现出变红反应。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产生诸多疑问:酚酞试液为什么没有像书本中所说的那样变红呢?NaOH溶液滴入酚酞试液后,真的会变红吗?这使笔者认识到初中科学教师要想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使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仅仅依靠授课经验是不够的,任何演示实验都离不开实验前的充分准备。

三、结束语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科学实验不仅是科学这门学科的真正魅力所在,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与主动性的源泉。笔者以初中阶段最主要的实验形式——演示实验入手,对其教学现状作了简要说明,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卢颖.新课程下高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05).

[2]陈兆红.关于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J].文理导航(下旬),2011,(07).

[3]韩燕平.多媒体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2).

[4]韩亚.如何准备演示实验[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7).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第11篇

诗歌教育并不是现代才有的,诗歌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从夏朝开始便有了诗歌教育,当时的诗歌教育是结合礼乐文化来进行的。可以这样说,诗歌在我国长盛不衰,诗歌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功利主义盛行,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不得不以中考为中心,这样“针对性”的教学容易产生功利性的教学特点,最直观的是中考作文要求为“除诗歌、戏剧外,题材不限”。中考这根指挥棒直接影响到了诗歌教育无法深入进行。考试的基本题型就是“诗歌默写”,基本以脍炙人口的名句为主。一些语文教师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的语文诗歌教育说白了就是“诗歌的背诵与默写”。有些教师上课甚至只划出诗中最有名的一句,直接略过了诗歌的评析。这样的教学,学生对诗歌缺乏整体的感知,学到的都是碎片化的内容,更不必说让学生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内涵与精神韵味。时间长了,学生的学习逐步机械化,考试虽然能够应付,但是他们的素质却很难得到提高。

(二)教学手段单一

笔者通过和一些语文教师的交流以及聆听其他教师的语文课时发现,绝大部分语文教师还是以串讲和串讲背诵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师的串讲,一般还是以直接翻译为主。很多教师会让学生看一两遍诗后,直接进行串讲。诗歌是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怀着一定的情感进行创作的,跨过岁月的历史长河,在有的教师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学生理解起来会产生一定的偏差,也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诗歌教学课往往会以让学生“背熟”而告终。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以网络的兴起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快速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全感体验,人们能在色彩斑斓的大众文化中寻求自己的兴趣点。现在的初中生已经全方位接触网络。在一项针对初中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初中生最喜欢的体裁是小说。网络小说大行其道,它们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有所谓的阅读趣味,因而吸引了众多初中生。初中生习惯了享受“快餐文化”,对以诗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逐渐淡漠。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这句口号的号召力十分强大。家长往往热衷于孩子特长、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文化涵养的培养。现在的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往往缺乏兴趣,呈现消极心态。

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对策

在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的今天,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水平,不仅仅是为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同时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必要举措。结合笔者的经验,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水平的措施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注重引导式教学的运用

诗歌是一门艺术。每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是不同的,诗歌也是如此。在教师讲诗歌的内容之前,应让学生先去理解。学生在读完诗歌后,老师让学生来阐述阅读完之后的感受,教师暂不作评价。之后,再来由教师进行诗歌背景的介绍。教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进行对比,再让学生重新认知。这样,学生便可以明白哪些认识是正确的,哪些是偏离主题的。

(二)注重诗歌同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1. 与音乐结合

诗歌是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比如,《诗经》被公认为是“一部配乐演唱的乐歌集”。诗歌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造就了它与音乐的完美搭配。教师在讲诗歌的时候,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歌曲作为引入,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时,笔者便为学生播放了《水调歌头》的音乐,在讲《大江东去》时,配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应景的音乐能够活跃现场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 与书法结合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在讲李白《行路难》的时候,笔者结合书法字体让学生欣赏,从书法中,能够透露出“盛唐气象”的恢弘。在讲《登幽州台歌》的时候,作者诗中那种“风雅”“风骨”似乎都同书法字体相互辉映。

3. 与绘画结合

王维诗歌的总体特征便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笔者找到了一幅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主题的水墨画,学生在欣赏绘画的同时,便能体会到诗中作者那种超然的心境与超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注重诗歌与情感的结合

诗歌是作者在某一个历史刻度下真实情感的宣泄。要把握作者的这种情感,就要了解作者创作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比如,在讲杜甫的“三吏”“三别”时,笔者让学生读完诗歌后先谈一下对诗歌的理解,然后,笔者再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为学生讲解,学生便能进一步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忧愤的心情。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第12篇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学生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有部分教师仍然是逐字逐句地讲解文章, 忽视了文章整体结构和内涵的讲解, 久而久之, 学生误以为英语阅读就是掌握语言点,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弱化。在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环境下,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英语思维没有培养起来, 语言作为沟通工具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 这最终导致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二) 缺少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要想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我们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 这是读者和笔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具体而言,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学生不仅要掌握文章中的词汇、句型以及语法, 还要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文化对英语阅读的作用很大, 它直接影响到初中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然而,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重视语言形式, 忽视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 教师要结合阅读材料, 给予学生必要的文化背景介绍, 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外国文化, 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不断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三) 许多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信心

长时间以来, 由于阅读本身的难度以及阅读方法的不当, 学生在英语阅读练习时的错误率较高, 这使得学生对阅读理解产生了恐惧, 对阅读缺乏信心。许多学生害怕篇幅较长的阅读材料, 甚至没有耐心去认真阅读。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不喜欢英语阅读, 甚至对阅读产生了厌恶心理, 最终导致英语阅读能力越来越差。

(四) 缺乏英语课外阅读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科学高效地使用教科书, 更要重视课外阅读材料的使用, 要为学生选择难度适中的课外阅读材料加以补充, 指导初中学生进行自主课外阅读, 从而培养初中学生自主英语阅读的好习惯, 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阅读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过于偏重对教科书内阅读材料的学习, 忽视了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为了提高升学率, 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的正确率, 阅读理解的训练也都是以提高成绩为目的, 这种英语阅读训练将会影响到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 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和强大动力, 因此, 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一方面, 学校可以积极组织英语阅读小组, 定期开展英语阅读竞赛,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必要时可以进行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激发起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另一方面, 教师要选择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 以学生的喜好为出发点, 精选趣味性强的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 以此来培养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英语阅读成为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

(二)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

英语阅读理解中除了语言和阅读思维以外, 文化背景对阅读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英语的日常用语、专有名词等都能体现出西方的文化知识, 教师要有意识地教授这些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 在备课时, 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知识的教学, 还要有较强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意识。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观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等形式, 增加对西方国家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 增加学生英语阅读的信心

目前初中英语的阅读教材中, 文章结构较为复杂, 词汇量大, 句子的长度也不断增长, 而且阅读材料中还出现了许多新语法, 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英语阅读望而生畏的心理。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革新教学方式, 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素材, 逐步树立起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四) 精选阅读素材, 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课外阅读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增加初中学生的阅读量, 也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而英语阅读量和词汇量的大小是影响英语阅读的关键因素。所以, 教师要精选阅读材料, 为学生选择难易适中的英语阅读材料, 并且要保证材料的趣味性,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阅读, 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 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为了培养出具备较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初中学生, 我们要深入地分析教学现状, 并就这些现状不断地改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志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8 (8) .

[2]殷志勇.英语阅读中的文化障碍突破[J].上海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9 (9) :31-35.

[3]冒晓飞.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策略和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10) :14-18.

上一篇:限时阅读训练下一篇:职业生涯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