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课外阅读

2024-06-25

农村学校课外阅读(精选12篇)

农村学校课外阅读 第1篇

1. 阅读数量不足。

总的来看, 在调查中有33%的学生表示从不阅读课外读物, 有49%的学生表示偶尔阅读, 只有18%的学生表示经常阅读。但是这个数据在各年级段、各班级之间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一般而言, 年级段越低, 课外阅读的量越少, 比如从不阅读课外读物的一年级学生高达86%, 而高年级学生则不到5%, 经常阅读课外读物的一年级学生不到7%, 高年级学生则为65%。在同一个年级段的不同班级之间,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有的班级的学生阅读量普遍较高, 而有的班级的阅读量普遍偏低。尽管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相对大一些, 有的班级的阅读量相对高一些, 但是总的来说, 阅读的量普遍偏低, 即使是阅读量相对较高的班级, 也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

2. 阅读种类不丰富。

从调查的情况看, 实验学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种类十分单一, 无论是哪个年级段的学生, 其主要阅读的对象都包括漫画类, 可以说, 漫画类读物是我校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主色调。不仅如此, 我们在后续的抽样调查中还发现, 即便是漫画类的读物, 其品种虽然随着年级段的不同而不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也是十分单一的, 其中哆啦A梦类、知音漫客类、爆笑校园类、奥特曼类等四类漫画就占总漫画的96%, 仿佛除此之外就少有其它的漫画读物了。在这些漫画读物中, 又呈现出明显的年级段差异。一般来说, 奥特曼类漫画主要是低年级学生阅读, 爆笑校园和知音漫客则主要是高年级学生阅读, 据统计数据显示, 漫画类、作文类、故事类 (包括童话) 和笑话类等读物占了我校学生阅读总量的95.9%, 除此之外, 鲜有其它读物, 即使有, 读物的数量和阅读的学生数量都很少。另外, 阅读作品的题材也局限于叙事性散文、童话、小小说, 至于诗歌、抒情性的散文、议论性文章则很少有人问津。

3. 阅读兴趣不浓。

在调查中, 学生普遍表示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13%学生表示讨厌课外阅读, 39%的学生表示从不主动阅读课外读物, 还有26%的学生表示有教师在场的时候会主动阅读, 只有15%的学生表示主动阅读, 选择喜欢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仅为7%。后续调查中还发现, 学生阅读的兴趣还主要局限于对故事类和漫画类读在喜欢阅读作文类的学生中, 大部分学生表示其原因在于作文写作的需要。

二、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 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确实令人堪忧, 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导致这些状况的原因主要有:

1. 资源不足。

从学校层面来看, 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不多, 而且更新周期比较长, 从而导致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资源不足, 这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从班级层面来看, 班级的图书角没有建成, 或者图书角的管理比较欠缺, 导致班级没有图书。从学生个人的藏书情况来看, 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高, 家长对孩子课外读物的投入也不够。从社区来看, 学校所在社区没有可供学生购买、租借图书的地方, 即使学生有买书的欲望和买书的经济能力, 也没有可买的地方。这些因素导致我校学生的阅读资源不足, 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普遍不够的主要外部原因。

2. 重视不够。

在实验学校 (甚至在很多农村学校) , 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本身, 对课外阅读都不够重视。从学校层面来讲, 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是提出要求 (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提出任何要求) , 却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监督, 也没有进行足够的阅读指导, 造成学生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教师缺少指导, 直接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独立地选择合适的读物, 不懂得科学的阅读方法。从家长层面来讲, 家长担心课外阅读影响孩子学习课本知识, 对孩子阅读课外读物常常进行干预或阻挠。学生则在家长不允许、老师不督促的情况将课外阅读置身度外, 疏于读了。

3. 氛围不浓。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课外阅读被排在视线之外, 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 又更多地关注与课堂有关的改革, 因此, 无论是从历史或当前状态, 整个校园缺少课外阅读的氛围。学校尚且如此, 家庭和社区的阅读氛围就更加冷清。作为农村学校, 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绝大多数家长没有阅读习惯和兴趣, 在家庭中基本上没有阅读氛围;学校所在社区没有专门的阅读场所, 人们也不谈论与阅读有关的话题。所以, 学生成长的整个环境都与书籍和阅读都没有多大联系, 学生受到来自外在的阅读影响源少之又少。

让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更新 第2篇

【摘要】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低下,课外阅读量很少,课外阅读条件极差,从而导致了作文能力和理解能力低下,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学习。

【关键字】农村小学课外阅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低下,课外阅读量很少,课外阅读条件极差,从而导致了作文能力和理解能力低下,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如何针对农村的实际,让学生进

行大量阅读,在书海中畅游呢 ?笔者结合了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榜样激励,让学生爱上书。

农村学生的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家务繁忙,根本没多少时间来引导学生读书,更不要说作学生读书的榜样了,而且这种现状,也不是短时间能改变得了的。但是我们可通过其他榜样来激励学生爱上书。

(1)教师自身的榜样。教师自身热爱书本是引导学生爱读书的前提条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的力量是最神奇的,爱书的教师就是学生身边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因此,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每个星期三下午的第三节课是我给学生定的阅读课)我会拿着一本书和学生一起看:童话传说,科技常识,名人故事,幻想小说,文学名著,哲学书籍,各种我认为对学生有益的书我都看,学生们读得有滋有味,我呢,也读得悠哉游哉!而且我读的书学生都会向我借或自己去买来读。在晨读课上,我也和学生一起出声朗读,背诵诗歌,古文,师生共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将我几年来读的一大摞书搬到教室里的书架上,当学生看到老师在书本上密密麻麻画满的红圈圈时,在心底里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老师的敬意,同时激起了强烈的读书欲望和激情,也把勤奋刻苦与坚持不懈牢牢地刻在了心坎上!

(2)学生中的榜样。平时,通过细致地观察,在发现了特别爱看书的学生以后,我会发一张喜报给这个学生,让他带回家与家长共同

分享自己受表扬的快乐,还会在班里点名表扬,每个孩子天性就是喜欢被表扬的,因而,通常他们也能带动班中的一大群学生爱上书。

二、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1、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立发智力、陶冶情操、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逐步过渡到纯文字读物。在选择具体读物时,要选择思想内容健康,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的读物。另外,读物的类型要多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些通俗的科普读物。

2、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

充满智慧的课外阅读总不会脱离课内文本而孤立存在。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习了《三顾茅庐》,可以推荐学生读《三国演义》。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前置性、比较性、拓展性阅读,在联系中,对比下获取知识。

3、创建大阅读学习型班级文化。

阅读还有一种大智慧,是创设阅读大情境。大阅读进班级,我班确定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孟子》、《唐诗三百首》、《宋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古文观止》等书籍,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课程。我班努力建设班级文化环境,设有《古诗长廊》,不断充实图书角的藏书。学生诵读时间有保障,清晨,班级里播放经典诗词,感受经典环境;中午“习字一刻钟”,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晚上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书海漫步。教师方面,努力打造学习型教师,在竞争中求发展。

三、传授方法,让学生善读书。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精读的文章,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圈圈画画,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还可练练笔,记录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练笔仿写。学生一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我就鼓励他们做好阅读记录,养成习惯。但是,为避免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不以作业的形式作硬性要求。而且,这个阅读记录也不同于单调的“读后感”,针对不同的年级,我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对低年段的学生,可以只单纯地填写(或由大人协助填写)图书的有关信息(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等),再加上“很好看”、“很有趣”、“一般”等简单评价就可以了。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增加一些记录的内容,内容提要、感受体会、仿写等。我又结合“班级读书会”、“作家见面会”“小书虫俱乐部”等活动着重培养学生潜心阅读,静心思考、主动与人交流等阅读习惯。同时,我还不忘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以自己的读书心得“告诉”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原来如此美妙。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灵已随书一道打开,相信他们在课外,定会开开心心地去读书,让书香充盈自己的家、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校。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60篇优秀诗文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①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②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③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好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书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

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做一些迁移性练习。如演课本剧、改写、写片断、评价等。

四、鼓励先进,让学生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但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通过家校互动、建立读书报告制度和批阅读书笔记等形式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示。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农村学校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第3篇

【关键词】课外 阅读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99-02

读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人类传承文明的桥梁,伴随着读书而发展的人生,精神充实。“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学校应该飘荡书的香味;学校是培育诗意和激情的地方,学生在这里受到诗一般的陶冶和鼓励。”为了推进学校学习型团队建设,打造书香校园文化,努力建设师生健康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非常有必要。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尤其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的老师通过考试等途径进入城市学校,许多农村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城里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也纷纷通过买房等途径进入城关学校就读,导致农村大部分优质生源进入城区学校,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家庭教育愈益减弱,课外读书是越来越少。为了丰富农村学校师生的校园生活,我们以课题《“书香校园”课程文化构建研究》为载体(2014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在课外阅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营造环境显底色。

首先,搞好设施保障。“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培养阅读兴趣与良好的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终身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在班级教室配备图书柜,配备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每月一更新,便于阅读书籍的互相流通,保证各班学生都有“新书”可读,扩大学生读书面及读书量;在书香长廊摆放书桌,配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书籍,供师生课余自由阅读,方便快捷,还可以在书香长廊畅谈读书体会,交流读书心得;充实图书室、电子读书机阅览室等,完善图书保障,保证图书柜摆设的图书都能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师生课外阅读配备必要的物质基础;搞好必要的设施建设,新建了读书小广场(读书者雕塑),将书香长廊、书香小广场与图书馆连为一体。这种全方位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师生自主管理、自主阅读的能力,为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课程建设显特色。

根据书香校园课程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了课余阅读安排表,为学生“读书沙龙”服务,每周二安排一名初中课题组成员到图书馆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每周三安排一名小学课题组成员到图书馆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时间为1小时左右;制定了学校创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记录表,内容包括小组展示、读书格言、组织讨论和推荐优秀经典书目等;制作阅读记录卡、统计读书“书目”、写“内容摘要”、话“阅读心得”等,将活动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制定了学生课外阅读读书笔记,在经典书名中找出好词、概写主要内容及阅读感悟等。开放图书室,每天中午图书室对师生开放,保证学生能够自觉地投身到读书活动中去。“让孩子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陶冶高尚的情操,获得智慧的启迪,汲取成长的养料,使阅读成为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让阅读引领学生成长,用阅读让学生的精神亮丽起来。”

三、多彩活动显活色。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要靠活动来引领。通过活动,展示师生课外阅读成果,交流心得体会,彰显个人成长与特色。“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收获知识,发展智慧,慰籍心灵,提升人格,为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坚持开展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和读书展示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学生读书展示活动(包括各学科根据特点的读书活动展示)。

2.结合六一、国庆、一二九等节日组织开展系列读书心得手抄报展示活动,激发师生读书兴趣,推动和促进师生读书活动。

3.开展师生电子阅读活动。每周1-5每天都安排电子阅览课,开展电子阅览活动,师生利用自己的时间随时进行电子阅览,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4.举办“书香校园”读书交流活动。为交流师生读书心得体会,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性的以“读书”为主题的心得体会与感悟,组织师生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中师生畅谈读书带来的启发和感悟。

5.积极倡导“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活动。读书活动面向全校师生,让他们积极参与“书香校园”特色建设活动中,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学生之间推荐一本好书,及时了解好书信息。

四、激励评价显本色。

建立师生读书评价制度是推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制度保障。“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不断改革课堂教学外,还应在阅读训练和检测评价上作深入研究,使阅读训练和检测评价尽量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序列。”在创建书香校园活动中,我们加强了对阅读情况及各类活动的检查、评比与考核,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发挥书香校园建设的激励功能。

五、反思未来更出色。

实践证明,依托经典诵读、读书活动展示,大力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有力促进了学科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和谐发展,学生在读书的浸润中,受到洗礼、熏陶,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一种风气,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当然,我们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下一步要通过班主任在提高大面积阅读的学生数上进行必要的宣传,要在规范学生阅读的指导上继续下功夫,及时整理师生的读书心得与体会,鼓励更多想学生参与到课外读书活动中来,让浓郁的读书氛围充斥校园。

总之,只有通过积累、积淀、传承、提升,形成良好阅读的风气,发扬良好的阅读传统,形成良好的阅读文化,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代代读书人,打造以读书为核心的书香校园。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创造条件,引导师生激情投入、自觉读书,成就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书香校园,让工作更加富有思想和睿智,让生活更加充满灵气和活力,为成就更加美丽和精彩的人生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远生,梁海丹主编:《校长新思维》[M].第五篇《建立独特的校园文化》[J].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414

[2]丁林兴著:《读书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22

[3]朱永新教育文集:卷一《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0-31

农村学校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与体会 第4篇

一、开设阅读课, 培养阅读习惯

我在任课的班级, 每周固定2—3节语文课, 专门用于课外读物的阅读, 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意识和习惯,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最终延伸到课外, 以期他们能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健全的发展。

有人或许担心课堂上设立课外读物阅读课, 会占用教学时间以致影响课本的学习。其实, 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第一, 这完全是“唯本 (课本) ”是宗的思想在作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刊物”,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但因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着学校教育阵地, 一些教师的语文教学依然局限于一本语文课本, 一个学期四个多月时间就抱着一本语文课本“打滚”, 没有积极地落实课标要求, 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第二, 促使教师精心备课, 更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往那种一篇课文教学三四课时的现象必须彻底改变, 要采取长文短教、短文精教、一课多篇等高效教学方法。

二、推荐读物, 提高阅读质量

课外阅读, 虽说是“韩信点兵, 多多益善”, 但并非拣在篮子里的都是菜。如果老师不加指导, 由着学生信手拈来便读, 不仅时间不允许, 白白浪费时间精力, 而且还因为学生难辨良莠, 势必走入误区, 严重的可能会因此走上歧路。因此, 要读哪些书,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制订一个计划。这也是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推荐一个书目, 给学生制定一个明确的读书范围。

我给学生推荐的书目, 一是初中课文涉及到的作品, 尤其是基本篇目涉及的作品。因为语文教材是教育界专家、名师编定的, 权威性高, 可信度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 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果原著较长, 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等, 建议学生先读中学生普及本。二是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目。

另外, 《时文选粹》、《智慧背囊》等丛书, 选文短小精悍, 蕴含丰富哲理, 且原文后又有语言非常优美的点评, 确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颇值得读, 我也给学生推荐。

此外, 像《语文报》、《少年文史报》、《青年文摘》、《读者》、《演讲与口才》、《意林》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报刊也推荐学生阅读。

三、建立班级图书角, 确保有书可读

书目确定后, 最重要的问题是组织书源。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 大多数学生手头没有课外书。学校图书室虽然也向学生开放, 但学校图书室藏书量太小, 且真正适宜学生阅读的并不多, 所以组建班级图书角势在必行。

首先, 就推荐的书目, 动员学生人人买一本, 且尽量不要重复, 再把学生所拥有的书目单打印张贴于教室, 以便学生互相交流借阅。其次, 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资金, 班集体陆续订阅购置一些。如, 号召学生注意积攒废纸、饮料瓶等加以变卖积少成多, 作为购置图书的“基金”。

通过一段时间的筹划, 书源问题即可初步得以解决。

四、指导阅读方法, 巩固阅读成果

关于课外阅读的诸多方法,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 在初中低年级, 最基本的是摘抄式, 即摘抄读物中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 到中高年级, 随着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 再逐步提出批注、点评、读后感等其他要求。

五、开展多种活动, 促进阅读兴趣

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长盛不衰, 逐步养成爱不释手的阅读习惯, 班里定期开展一些读书活动, 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 定期开展美文推荐、好书介绍、手抄报比赛、读书笔记展评、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活动等, 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事实证明, 通过课内引领, 农村学生也是非常热爱课外阅读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多读书, 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 第5篇

福建省光泽县增坊小学陈志求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吕淑湘同志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却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外阅读资源贫乏,涉及的范围十分窄,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的局限性。一方面在我们农村小学中普遍没有能力构建图书室,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家庭经济不宽裕,所以大多不愿意为孩子买课外读物。在大部分家长与学生的思想里,形成了优秀的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这一狭隘的概念,为了提高作文的能力,更为了考试,只好针对性的买些作文书,所以学生平时阅读的内容,作文类占70%以上,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

二.有的学校虽构建了图书角、图书厨柜,但也只是摆设,为检查所需。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好书读,也就没兴趣读;当然也不会挤时间去读,即使偶尔一读,目的不明,方法也就不当。

1.没有好书读。因为多数图书角、图书厨柜只是摆设,哪有小学生喜闻乐见、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家中更不用说有藏书,有合适的书。

2.没兴趣读。书厨、柜中只有一些陈旧的,摆设的书,学生阅读就没有乐趣,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所以不想读。同时随着电视、网络等有声媒体的普及,几乎占去了学生所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学生哪会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

3.没有时间读。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的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手段,导致语文教师过分看重考试检测的成绩,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都局限于教材内容,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不能立竿见影出成绩的课外阅读理所当然地受到忽视,数学教师的重视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了。

4.有的学生虽能调控课外阅读的时间,但目的不明、方法不当。学生们认为,看课外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赢得教师与家长的表扬,只有极少数学生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因而,在阅读中流于形式,重于情节,大都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很少品味其中的语文,更不用说关注内容是如何表达的;也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部分学生有做笔记,也无非是摘抄些所谓好词佳句。

针对上述问题,要在农村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有书读。首先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立校园图书馆,成立“书香读书社”;购买了上万册小学生喜闻乐见、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并对图书分门别类,把它分成中外名著长篇小说类、童话类、寓言类、民间故事类,科技类,历史典籍类,道德精品类,学习工具类等等,方便学生借阅。其次我们通过告家长一封信、家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家长多为孩子买课外读物,现在很多高年级学生的藏书量达到80册以上。再次我们还建立班级图书小屋,让孩子们每天早晨、中午、课间、放学的时间都能有图书借阅,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图书交流制度,让图书动起来,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孩子能看到更多的课外书。

二、让学生有好书读。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制定了各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如二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为《一千零一夜故事》(注音版)《豪夫童话》(注音版);三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为《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故事》《爱丽斯漫游奇境》《汤姆叔叔的小屋》。与此同时我们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差异性,我们还向学生推荐了一部分的选读书目,如《会飞的房子》《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舒克和贝塔历险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福尔摩斯探案选》《月亮宝石》等。这些课外读物不仅思想健康,学生阅读后能使他们从中 1

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又考虑到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有一定的趣味性,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考虑的学生阅读的广度,各方面的书籍都有。

三、让学生有时间读。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是落实课外阅读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优化课堂,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抛弃机械重复的习题训练,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有足够的精力进行课外阅读。另一方面,我们还建立了课外阅读时间保障机制,即每天午间12:20至13;00为课外阅读时间段(我校90%的学生为寄宿生或寄午生),在此时间段中,全体学生可在舒缓的音乐旋律中阅读,很多学生完全沉浸在图书所描绘的情境中,快乐地享受着阅读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此外我们还将每周一、三、五的早会课,定为课外阅读反馈交流时间;并从地方课程中开辟一节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极大的保障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四、让学生好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成立“书香读书社”。为了满足部分课外阅读量大、能力强的学生,我们特别成立了“书香读书社”,定期组织他们开展读书交流探讨等活动,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阅读需求,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2.建立“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选制度。学校制定了“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选标准,每学期进行一次评选,在评选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和班级。

3.榜样激励。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喜爱读书的例子,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还以身边的教师和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为榜样,在校园的醒目处粘贴教师的读书寄语及学生的读书感言。让学生以身边的人为榜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建立课外阅读考级制度。榜样的激励力量是暂时的,为了长久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我们特地为学生创建“增坊小学课外阅读考级制度”。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设立了七个等级,每个等级都规定了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以及优秀古诗词背诵篇目等,每学期初制定本学期的课外阅读考级计划,平时由语文教师不定期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期末各学生根据自己一学期的读书情况,向语文教师提出相应的级别考级申请。然后由学校考级委员会组织考核,考核内容为必读书目、部分选读书目和优秀古诗词。考核通过的学生予以公示并发给相应的等级证书。

5.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我们在学校和班级均设立了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栏,展示学生近期的优秀读书记录卡、心得卡以及课外阅读小报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让学生会读书。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既教给学生恰当的读书方法,还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需求,1、结合平时课堂教学传授读书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也很好。

2、设立课外阅读指导课。为了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我们从地方课程中抽出一节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从而保证了每个年段每周都有一课时的课外阅读指导,我们根据书籍自身特点,每个班级的不同情况和重点训练项目的不同要求,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指导课。

1)读物推荐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推荐课外读物,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读书方法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之中,做到“同类一得,一法能用多篇”。

3)成果展示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对一本书广泛深入地阅读的基础上,江报自己的阅读收获。

4)阅读交流课,这种课型组织学生交流学生课外阅读的收获与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的文章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

5)欣赏课。这是以教师活动为主的一种课型,通过语言,借助录音、音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某一片段、章节或语言的表达。

引领农村孩子课外阅读 第6篇

引领学生阅读与课文中人物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众多的人物,其中不乏名人,如林肯、高尔基、彭德怀等。学了这类课文后,适时推介有关这些人物故事的书及其所撰写的书,学生会饶有兴致地走进课外阅读的天地。如学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后,适时推介:“高尔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列宁称其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他一生创作了《母亲》《童年》《我的大学》等诸多优秀文学作品,他一生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高尔基的故事或高尔基的作品”;学了《海伦·凯勒》,向学生推介有关海伦·凯勒的故事和海伦·凯勒撰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学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就推介有关长征的故事或有关彭德怀故事的书;学了《郑和远航》后就指导学生读《上下五千年》等书……通过适时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进了课外阅读的天地。

引领学生阅读与课文知识有联系的课外书。如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后,学生对这个故事津津乐道,意犹未尽。这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像这样精彩的故事,《水浒传》中比比皆是,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水浒传》,每人准备一个水浒故事,在活动课上交流。”一时间班上掀起了一股“水浒热”。学了《三顾茅庐》之后班上又掀起了“三国热”。学习了《嫦娥奔月》,适时引导:“中国神话故事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充满神奇的幻想,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像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数不胜数,请同学们搜集阅读。”学习了《梦圆飞天》《神奇的克隆》这类课文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科技方面的科普文章……

农村中学课外阅读现状及思考 第7篇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并实施有十来个年头, 但是笔者所在农村的初中生阅读现状却不容人乐观, 甚至说让人担忧,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

1、“浅阅读”趋势。学生阅读的都是一些浅层次、简单轻松的娱乐性的书籍。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幽默笑话、卡通漫画、通俗故事, 甚至是些牛鬼蛇神等恐怖故事, 就连九年级的也常常在上课偷偷地看“阿衰”的故事。

2、“低俗化”表现。男同学对武侠小说或玄幻小说特别青睐, 而女同学则垂青地是那些言情小说, 当然其中也有所谓的作家写的不健康的作品。有些学生几十万字的小说一两天的时间就能看完, 无疑是牺牲了许多上课和休息的时间, 痴迷的程度可见一斑。

3、“功利性”取向。为了应试, 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虽然中考名著阅读是必考内容, 但因为涉及的考点都很简单且相对固定, 因此教师只要从网上下载一些早读材料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就能得满分。而学生对情节的了解也多数来之于影视节目。阅读作品的原著是寥寥无几。

二.形成原因的反思

1、整个社会的浮躁影响了学生阅读的意志。社会高速、快节奏的发展;是人的生存压力逐渐加大, 出现了一种急功近利、狂热、浮躁的综合表现。这对在校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目前初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有厌学、早恋、恋网等表现, 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读书, 尤其是读磨脑子的书。校园也少有让学生沉下心来阅读的宁静。而流行读物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生活的紧张, 竞争的疲惫, 学习的压力, 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慰藉。

2、“视文化”、“读图时代”的负面影响。现代的电子传媒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高雅严肃、思想深邃的经典作品渐渐被大多数人所遗忘, 相反那些时尚轻松、流行娱乐的读物却日益流行。这种趋势已显然影响了中学生的阅读倾向, 他们凭兴趣而读, 追时尚而读。现代的中学生玩电脑、看电视、上网络, 就是不爱看书籍。

3、学生负担重, 课外阅读时间被挤占。为了应付升学考试, 学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学习压力过大, 课程负担偏重。学生只有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课外读物。

4、教师的影响。目前很多的教师在阅读方面也是不积极的, 根本无法用自己的阅读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学生。需要什么往往也是在网上一搜, 万事大捷, 却很少自己去阅读、思考、提炼。一个不热爱阅读的教师, 怎么能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 怎么能找到与学生心灵对话的话题, 怎么能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 又怎么能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

其外,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阅读任务就是从文章中找出那些本来已经预设好的所谓的答案, 强调“欣赏”那些似乎天然就存在的文字妙处。这种以鉴赏及至崇敬的心态来对待阅读, 不仅不能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 反而扼杀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1、避免独裁的取缔方式。现实中, 不论老师还是家长, 只要发现学生看武侠、言情一类的小说或沉迷于韩寒、郭敬明等少年作家之中, 通常采取“没收”等专制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是简便多了, 但是给予学生的损害却是巨大的。学生的思想被圈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学生就像思想上的囚犯, 殊不知越是不准阅读的东西, 越是想弄一本来看看, 即使学校里读不到, 出了校门也要想方设法弄到手尽情的阅读。学生们之所以沉湎于流行小说、沉湎于网络都有这方面原因。

2、给予阅读方面的指导。在今天的阅读教学中, 普遍的阅读模式的目标式阅读, 即围绕着“思考与练习”、“分析理解”、“中考考点”来组织教学;交给学生答案, 重在“授之以渔”。以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和考试中有用武之地。而走出课堂或学校以后, 便是黔驴技穷。新课程标准要求, 阅读教学“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 即让学生会读书, 在于“授之以渔”。是要给学生开门的钥匙, 而不在于越俎代庖, 替学生开门。倡导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没有阅读素养的时候, 教师要给他们浅明的指导, 引导他们入门。使学生凭着故事情节, 追求作者要说而没有直截说出来的意思,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

3、培养学生敏锐的识别力。

各类阅读的书籍、杂志良莠不齐, 教师、家长不可能永远都能监控到位。应该让学生有明确的识别力, 选择什么, 舍弃什么, 会作出自己的判断, 如果自己没有明澈的识别力, 即使你要学生选择的东西都是对的, 学生也不明白应该赞同它什么, 你要学生舍弃的东西都是错的, 学生也不明白到底为什么应该反对。有些学生喜欢看低级趣味的小说之类, 教他们不要看, 他们虽然答应了, 一转身还是偷偷地看。因为他们被故事曲折变化的情节所吸引。等他们自己有了识别力之后, 渐渐有了高尚的追求, 就会觉得低级趣味的小说之类在故事之外没有东西, 经不起咀嚼, 不待他人禁戒, 自然也就不会观看了。

4、培养学生阅读的意志力。

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 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阅读, 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 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 但不感兴趣的名著经典却很少顾及。实际上, 仅靠兴趣来维持的阅读是难以长久的, 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实施上, 新课标推荐的读物并非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 新课标规定的阅读量, 学生如果不下一番功夫也是难以实现的。平时我们调查就发现, 对于中外名著很多学生都是凭兴趣读了几章之后, 就束之高阁、半途而废了。然而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 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力, 需要意志来支撑。从这一点来看, 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兴趣, 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 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练, 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跳跃。

5、注重师生阅读共生。

改革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初探 第8篇

一、“别的同学在看书不关我的事, 我还没玩好呢!”

在学校, 由于老师已开始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部分较自觉的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话, 开始捧起课外书来。在家里, 部分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 孩子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老年人太溺爱孩子, 大多不关心孩子的学习, 课外阅读更是无从谈起。有的父母虽然在家里, 但因其文化素质的局限, 仅仅是询问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做完, 还无暇或无能力顾及孩子的成长要求, 为孩子创设条件。所以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一有空, 就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一有空, 电视机前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

二、“我只喜欢看这些书!”

农村地区没有图书室, 学习图书室的书过于陈旧, 地方新华书店可供儿童阅读的书又比较少, 再加上家长认识的偏颇, 仅仅给孩子买些作文书、AB测试卷之类的辅导书。种种原因, 使学生捧在手中的多是卡通漫画、故事书、作文书。学生的阅读面太窄。

三、“读课外书, 看看就行了!”

学生也知道读书好, 所以在班级图书角里翻翻这书, 看看那书, 觉得这本也好, 那本也不错。但拿来看了几页就觉得没意思, 又接着换。有些学生看书只看开头, 稍好些的只是把内容从头到尾粗略地看一遍, 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 结果收获甚小。在孩子们心中, 课外书看看就行了。

四、“唉, 今天就算了, 我明天再读! ”

因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 缺乏一定的计划性, 想起来就看, 今天有什么其他事就自我安慰不去看。“唉, 今晚的电视太精彩了, 不看太可惜了, 书还可以明天再看的!”“今天到亲戚家吃饭, 晚上时间太迟了, 读书就算了吧!”“同学来找我玩, 不去多不好!读书, 明天再说!”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当然没大的收获。

农村小学生中课外阅读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 那我们如何使课外阅读真正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服务?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才能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 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呢?以下, 笔者就如何引导农村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谈几点看法:

一、师生共同阅读,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而小学生模仿力特强, 老师喜欢做什么, 他们也乐意跟着做。老师捧起书来, 这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爱读书, 乐读书。

只要在教室里, 一有空, 我们的老师就捧起课外书来, 或许这一行为开始只会吸引部分学生, 但只要老师们坚持下来, 会吸引更多的孩子聚集到自己的身边, 问这问那。此时, 就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来告诉孩子: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充实我们的生活, 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后几天, 可专门利用班队课等开展“我与好书交朋友”中队活动。在活动中老师可讲述自己童年时读书的故事, 自己喜爱的有关读书的名言等。这样, 学生读书的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 与老师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 体验读书的快乐。

二、与家长共携手, 推荐有益读物

学生究竟该读哪些课外书?课标中已推荐了相关书目, 《亲近母语》也向我们推荐了许多优秀作品。但书从哪儿来?农村里大多数家庭一般能买得起多少书?为此, 我们就应与家长取得联系, 得到他们的理解、信任、支持。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 利用开学初举行了一次家长会, 会上告诉家长:当今时代死学习早已行不通, 使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只有通过阅读, 才能拓宽孩子的视野, 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老师的话语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在这种情形下, 我提出自己出资五百元, 希望每位家长一年节省几十元, 为孩子们购置一批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读物。当即, 我拿出五百元, 家长看到我完全是为了他们的孩子着想, 个个走上讲台, 你三十, 我五十, 不多一会儿, 购买书的三千多元筹集到了。没几天, 一百多本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有益读物上了图书角的书架。这份知识的大餐, 孩子们该收获多少呀!

三、制定阅读计划, 提示阅读方法

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为孩子提供了优秀读物, 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我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那么孩子的阅读只会停留在兴趣这一层面上,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等实际情况, 制定阅读计划。然后让每位学生每学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 要求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给自己制定一个阅读计划, 主要规定自己每天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 这个计划一定要循序渐进, 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要求。要求学生以计划来规范自己的阅读行为, 从兴趣阅读走向意志阅读。

对于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特别重要的, 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 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阅读分精读和泛读两种, 对于一般性的部分, 只要泛读;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重要的部分, 要精读, 边读边思考, 边读边感悟, 可随时将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到读书笔录本上, 可把自己阅读后的体会、感受及时写下来。教师可将自己的读书记录卡、读书记录本展示给学生看, 为学生提供范本。

四、开展多彩活动, 享受阅读快乐

1.课前两三分钟, 交流自己的读书记录卡。利用语文课前两三分钟时间,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交流自己最近阅读书目, 精彩的部分, 自己的体会, 将自己收获的喜悦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建立读书兴趣小组。

2.举行“班级读书会”活动。一学期进行五、六次班级读书会, 交流自己阅读的感觉, 提出自己的疑问, 全班讨论, 彼此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开展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如“故事大王比赛”、“小博士竞赛”、“课外阅读摘录本评比”……面向全体, 在全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举行“我与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 通过竞赛, 来展示自己读书的收获, 通过竞赛, 让学生彼此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如何让农村孩子爱上课外阅读 第9篇

一、营造阅读氛围, 培养阅读情趣

小学生由于心智在发展初期, 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从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和情感经验入手, 逐渐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有了内驱力, 阅读量自然就会大大增加。

小学生的认知比较形象活泼, 因此活动引领非常有效。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开故事会, 配以契合环境的背景音乐, 给孩子们讲一些课外故事。我们发现学生对搞笑的故事, 诸如《阿凡提的故事》和《猪八戒吃西瓜》, 以及故事性比较强的《白雪公主》和《嫦娥的故事》等都比较感兴趣。因此, 故事会上所选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学习兴趣, 这样就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欲望。中高年级的学生, 我们可以通过任务牵引课外阅读:笔者就经常开设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来激发学生去自主阅读。知识竞赛内容广泛, 不拘一格, 有古诗上下连对, 也有故事续讲, 更可以设置延伸性的发散思维改编故事。如此设计, 让孩子们在其乐融融的课外阅读氛围中, 充分感受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二、教师带头阅读, 筛选适读文本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 学习活动中, 他们不仅跟老师学知识, 还会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所以强化课外阅读, 教师言传身教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率先垂范, 博览群书, 把自己的读书经历、感悟和学生们交流, 使自己的亲身感受尽可能地影响每个学生。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过程中, 教师要力争成为学生读书过程中志趣相投的“书友”“书伴”。由于小学生的鉴别能力不强, 所以我们不能放任他们进行绝对的自由阅读, 要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的实际认知能力来帮助学生筛选读物。如对低年级学生, 尽量选图文并茂的趣味读物, 诸如科普类的《动物世界》《走进非洲大草原》等, 以及故事类的《安徒生童话选》《小猪唏哩呼噜》《豆蔻流浪记》以及《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等引领孩子走进神奇的童话世界;中高年级的学生, 可以适当增加科普类读物, 诸如《趣味地理》《科学王国里的故事》《宇宙寻踪》等, 逐渐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和探索精神。除了故事类的读物, 我们还要加选散文等其他文体, 诸如席慕蓉的《白色山茶花》、朱自清的《春》和《匆匆》等。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做好读书笔记, 并经常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

三、挖掘教材文本, 积极延伸拓展

教材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好帮手, 通过教材中名篇的阅读学习, 进一步延伸教材, 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小学阶段, 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是太重, 可以每周抽出几节自习课时间, 根据教材文本挑选经典文章和书籍, 给学生进行集体阅读。比如我们学习了《飞向月球》课文以后, 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月球的一些科普读物, 诸如《月球的呼唤》《月球上散步》等让学生探知天文知识。我们不用要求学生全部理解里面表达的思想, 只让学生作为故事来阅读。从教材出发, 积极拓展, 以点触面, 是一种脚踏实地而又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方式。

四、还原学生地位, 尊重个性阅读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个体间差异明显, 所以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 并给予区别对待。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 不同基础的学生, 阅读不同的书籍, 写出不同要求的读书笔记。在制定计划之前, 老师要做一个问卷调查, 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范围、阅读方法和策略、阅读量等进行调查, 在充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制定阅读计划。对那些读书兴趣不高的学生, 要从培养兴趣开始, 选择一些故事性、可读性强的书籍推荐阅读;对于有一定阅读品味的学生, 老师要引导他们读一些经典书籍, 重点指导阅读的方法和指导他们展开读书交流;对那些有阅读习惯, 但是没有阅读计划, 课外阅读漫无目标、走马观花的学生, 老师要引导他们制定阅读计划, 细化到多长时间读一本什么样的书, 一周、一个月、一学期、一学年要读多少书等。

怎样加强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 第10篇

1.阅读兴趣不高。一般的农民家庭没有形成读书的氛围, 孩子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只是在老师的强调下读少量的书。如此读书是囫囵吞枣, 收益甚微。

2.阅读条件不良。农村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差, 孩子的课外阅读一直得不到家长的重视, 买书很少;不少农村学校资金缺乏, 没有能力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 班级图书角更少见。况且学校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有限, 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以上实际, 笔者认为要加强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喜欢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浓厚的阅读兴趣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重要条件。

1.榜样激励。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老师应经常给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刻苦读书的事例, 如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是在书中度过的, 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吃, 周总理冒雨亲自去借书等。古往今来, 凡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博览群书, 勤奋学习的结果。

2.引导阅读好书。小学生是善于形象思维的。因此, 对低年级学生可选择有精彩图画书, 图文结合易吸引易理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的书, 孩子才会对他感兴趣。

3.展评阅读收获。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习作课交流摘录的好词佳句;举行班级赛诗会, 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 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弄今。教师要抓住时机给学生奖励,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

二、挖掘资源, 有书可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只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并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 保证孩子们有书可读, 有“许多花”来“采”。

1.家长要支持。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好处, 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去阅读, 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 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 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度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类型要多样。同时, 家长除督促孩子阅读外, 也要读一些适合于自己的书, 一方面营造家庭课外阅读的氛围, 一方面让自己增长知识, 进而指导孩子阅读, 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学校要完善图书、阅览室。学校应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完善图书室、阅览室。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室、阅览室。使图书室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有了图书室, 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 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

三、加强引导, 学会读书

在实践中, 学生的阅读效果常常不尽人意, 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 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广大教师应与家长相互配合, 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让学生会读书, 增强课外阅读的效率。

1.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阅读的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选定图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 就一定要读完, 千万不要浅尝辄止, 半途而废。二是选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选择读书的时间, 并且要保证读书时间。三是定出阅读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 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 多长时间读多少文字要保证。

2.要习恰当的阅读方法。曾国藩曾提出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同之书, 区别对待, 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如攻城, 轻骑剽悍, 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度、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古诗词、名言警句之类的可用精读, 童话之类的可用略读。可浏览的资料是报纸、搜集的信息资料, 在浏览中抄记需用的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 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 读一读, 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 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利用工具书查阅, 弄懂了再读。 (2) 划一划, 想一想, 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 抄一抄, 写一写。人手一册图书笔记本, 低年级学生要在阅读过程中摘抄好词佳句。中高年级学生读完一本书, 除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外, 还应仿写句子和段落。高年级学生每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 可以练练笔, 写下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 仿写, 改写, 续写文章。这样的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孩子们的习作能力。

总之, 加强孩子的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习得, 自己要持之以恒, 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施情况, 督促学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将给孩子们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摘要:采用现象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发现了影响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客观因素。通过研究, 探索, 实践得出了改善、加强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办法。实践证明, 只要学校和家庭提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读书的, 学校要不断改善图书室、阅览室的条件, 教师要给孩子们一定的阅读指导,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农村初中课外阅读教学三法 第11篇

1、学生没有课外阅读时间。

受应试教育和中考的影响,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大多时间在题海中遨游,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许多老师为了抓成绩,提前上课,推迟下课,学生连上厕所时间都很紧张,更不用说下课看课外书了。而课外阅读也被认为是可有可无,读不读对考试成绩无多大影响。尤其到了临近毕业的年级,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2、学生没有课外阅读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学生学习兴趣转移。有的迷恋电视节目,有的迷恋电脑游戏,有的迷恋上网聊天,真正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不多;并且农村学生家长也大多文化素养低,对孩子课外阅读不重视,有的限制看课外书,认为是看闲书影响学习的成绩;有的不愿花钱让孩子买课外书,觉得书价昂贵买来不合算;再加上在农村中学,学校领导大多是理科老师,对语文学科就不重视,更不用说支持课外阅读了。所有这一些,都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陶醉于春光无限时发出的感慨。意思是说,不到园林,就体会不到真景点沁人心脾,只有步入其中,才能感受到妙不可言的另一种境界。其实,阅读一本课外读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现状如此,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步入课外阅读的园林,去领略其中那妙不可言的另一种境界呢?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也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是的,也只有有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即使遭遇一定的困难,也往往因此自然生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所以说,要使学生养成语文课外阅读的习惯,首先就必须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只要不是黄色的,黑色的,老师就应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感兴趣的读物。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3、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给予他们享有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和可行的阅读方式的自由。

(二)指导学生选好读物,开展多样的语文阅读活动。

现在的图书市场,鱼目混珠,良莠并存,若教师单纯提倡而不指导,学生容易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时,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于他们阅读的书。比如初一学生,童心未泯,教师就可多介绍一些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之类的书。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希腊神话故事》《西湖民间故事》等等。到了初二、初三,学生渐趋成熟,教师就可慢慢引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杂文短评、科普文章等等。指导学生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广采博收,扩大视野,发展智能。至于书籍的来源与活动的方式,条件可以的学校,可以开设阅览课,每周安排一、二节课的时间,安排学生进阅览室阅读;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则可以让学生发挥奉献精神,自己献书捐书,进行专人管理,有序借阅;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到书店选购所需的图书。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师还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质量。主要是教会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同时,要教会学生做笔记、查资料、做批注、写札记等阅读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搜集成语、俗语、谚语、对联、民间故事等。

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自由阅读,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切实完成课外阅读计划,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后,教师还得定期不定期地让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比。如开故事会、写书评、读后感、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也可进行语文智力竞赛:词语接龙、成语接龙等等;甚至,教师还可把课外阅读的成绩作为语文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计入评价档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我以为学生既然要一辈子独自看书作文,语文教学就得着眼在这一点上,为他们扩大坚实的基础。”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学会学习,目的正是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他们的终身考虑。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策略指导 第12篇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发挥指导作用

(1) 指导阅读目标, 培养读书兴趣

要确定一个阶段课外阅读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生, 应有不同的目标, 不同阶段又有近期目标, 也有长远目标。这样, 可以规范课外阅读行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组织检测。例如根据能力大小每日读10至20页, 把计划页数与实际页数按日期一日一清填好, 一个月下来400至600页的书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读完。在开始阶段, 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字优美的册子, 如郑渊洁童话、杨红缨童话、冰心文集、叶圣陶文集和《老人与海》、《园丁集》《飞鸟集》等小册子之类的, 学生很快能读完。学生品尝到了读书的成就感, 产生了亲切感, 这样降低心理压力的策略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2) 指导阅读笔记, 强化阅读能力

每人一本笔记。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 而且使人精明。叶圣陶说过, 阅读时想到了什么, 不妨随时提笔把它记下来, 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 比较肤泛;写下来就非有条理不可了, 非切切实实不可了。做读书笔记、读书札记, 掌握批注摘录、制作卡片摘录名言警句和成语典故、梗概提纲、简短书评乃至心得体会。

(3) 指导阅读讨论, 提高审美水平

定期或不定期选取学生就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的读书笔记是进行交流的基础。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 各抒己见, 在唇枪舌剑的冲突中, 在思想的碰撞中, 完善和发展自己。在交流会上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邀请嘉宾。如在探讨“行星”问题时, 特邀了科学老师解读新的行星定义, 文理交叉渗透, 更有利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在讨论中是平等的一员, 尊重每个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保护学生阅读自尊, 保持学生阅读兴趣, 相互合作。

二.学校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源

特级教师张华民谈阅读时说:“应该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我一直是每周拿出两个课时来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读……光靠课本是不行的。”学校要有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 并定时向学生开放, 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班级建立小书库, 在某些学校已成为可借鉴的方式。积极和家长进行联系沟通, 为学生订阅合适健康的书刊。呼吁社会捐建农村留守儿童图书室。我们特别关心的一件事, 就是要让那些在家庭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没有书籍就会感到精神生活很贫乏的儿童, 以及那些在学习上遇到严重困难的儿童, 拥有丰富的个人藏书。

三.家庭建立良好的读书氛围

学生是否生在书香人家, 对学生是否爱阅读产生的影响很大。农村家长虽文化程度不高, 但也应该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多给孩子买些课外书, 多陪孩子一起学习, 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 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阅读兴趣。如果家长总是忙于工作、看电视、打牌、上网, 就很难收获“身教”的效果。一家长曾有一例:儿子说崇拜诸葛亮, 家长趁机诱导:《三国演义》中有“三绝”, 诸葛亮是“智绝”, 还有两绝是谁?儿子一下来了兴趣, 家长给描述了“义绝”关羽、“奸绝”曹操的各种传奇故事, 儿子当场强烈要求看此书。要指出的是, 最好要有读书交流,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书本内容。家长引导和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 保证学生每天的读书时间, 这样效果一般较佳。

上一篇:高中化学兴趣点教学下一篇:经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