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榜样教育

2024-08-09

青少年榜样教育(精选12篇)

青少年榜样教育 第1篇

一、当前青少年榜样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新挑战

1.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存在的问题

现有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主要有大众传媒、榜样事迹报告会、官方文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陈旧:缺乏时代感。现有较为普遍的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如报告会、宣讲会、大众传媒宣传、官方文件等,这些基本上属于传统的榜样教育路径。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路径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方面因没能与时俱进而显得陈旧,不能反映时代特征,效果大不如前。这就要求,现有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应当创新教育理念,并且与新的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媒体结合起来。李祖超课题组的相关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认为榜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观看与榜样人物有关的影视片(占58.1%);邀请榜样人物与青少年座谈、交流(占55.1%);召开主题班会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占48.1%)。[1]遗憾的是,当下的与榜样人物有关的优秀影视片并不多,而且各类学校组织青少年集体观看与榜样人物有关的影视片的活动很少,即使观看了也不注重交流讨论。邀请榜样人物与青少年座谈交流、召开主题班会学习榜样人物事迹等活动也很少开展。这些深受青少年喜欢的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呆板:缺乏创新性。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众传媒等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方面,往往是“灌输式”为主,如老师讲授、家长训导、媒体报道等,青少年是被动的接收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主客体关系,而非“主体间”关系[2]。这样一来,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因方式老套、缺乏创新性而显得呆板,不能够有效拉近榜样与青少年之间的情感距离。

(3)单调:缺乏人文性。当前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对榜样的塑造的形式单一,如学校教育一般是课堂讲授、看电影,大众传媒一般是新闻报道,宣讲会一般是现场讲述,家庭榜样教育则是以长辈的说教为主。这些形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与青少年当前接触到的微电影、视频游戏及明星的个人微博等相比,不能有效引起青少年的兴趣,更不能让青少年对榜样形成立体化的感知。榜样是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社会生活的本质”[3]。现有的榜样形象是平面化的、不丰满的,不能让青少年有可亲、可敬、可学的感觉,更不能使青少年充分认识榜样身上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榜样教育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4)官腔:不太接地气。现有青少年榜样教育,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媒体宣传报道,都存在打官腔的现象。榜样的道德品行、人格修养等往往被官方化,榜样精神和品质被拔高或夸大。尽管代表社会主流精神和意识,但榜样的形象并不鲜活,与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有距离,不接地气。李祖超课题组调查当前青少年榜样宣传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有关“榜样形象神话、圣化、纯化”、“榜样多是高、大、全的完人形象”、“榜样宣传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选项所占比重依次为58.1%、48.4%、42.3%。这表明青少年普遍不太看好榜样宣传。[4]官方榜样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榜样教育,榜样是泛化的榜样,榜样细化程度低。由于与青少年性格特征、认知状况、爱好、需求、理想等实际问题的联系较少,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空泛化”和“形式化”[5]。官腔太重的榜样教育抬高了青少年接受的门槛,而能够被青少年普遍接受的、与青少年实际紧密联系的新媒体路径,在现实青少年榜样教育中却没得到重视。

2.青少年榜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新媒体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对传统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如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等,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表现在,青少年的信息获取越来越依赖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而不是报纸、书刊杂志,并且已经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信息接收习惯。报纸、杂志、广播等因其可获取性、便捷度等方面的不足而在当代青少年的榜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日渐减弱。

(2)新媒体信息表现的多媒体化对形式单一榜样教育路径的挑战。单一形式的榜样教育路径,如图书、杂志、报纸等,因只有文字、图片等单一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不能够有效传达榜样教育信息,另一方面可视化程度低,不能满足新一代青少年喜爱图片、视频的浏览习惯。此外,报纸、图书、杂志等还因成本高、携带不便、查找费时、获取信息慢等缺点,在青少年榜样教育中的影响力降低。相比之下,网络媒体融合了文字、视频、音频、动画及各种特技效果,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信息接受的门槛较低,深受当代青少年的欢迎。

(3)新媒体信息表现的“人性化”方法对传统学校榜样教育路径的挑战。青少年更喜欢通过故事、聊天的方式接受信息。这与当代青少年追求个性、展示自我的性格特点有关。传统的学校榜样教育,更多的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讲授作报告为主,而不是通过互动、体验等“人性化”的方法[6]。传统学校教育在榜样“认知”方面能够产生效果,但在让青少年真正实现“认同”,乃至“行动”方面,效果并不明显。当前的新媒体,如QQ、微博等因具有能够创造宽松的“对话”环境、把青少年作为“价值判断的主体”[7]、尊重青少年个性等优势,对学校榜样教育形成了挑战。

(4)新媒体信息内容的海量化对传统榜样教育路径的限定性的挑战。传统榜样教育的可选择性较少,一般都是“爱国的”、“奉献的”等类型的榜样,青少年不分性别、年龄阶段,榜样教育的内容大同小异,榜样教育信息资源有限。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青少年榜样信息数量大大增加,而且青少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目标、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心中的榜样学习。海量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榜样教育细分,而且古今中外各种政治领袖、英雄豪杰、帝王将相、道德楷模、企业家、科学家、文学家、大腕明星、名人能人等的功过是非无所不有。这对传统榜样教育路径中的榜样教育内容的限定性形成了挑战。

二、运用新媒体实现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的必要性

1.细分教育对象,强化引领作用

青少年榜样教育通过新媒体强化引领作用主要利用了新媒体的融合性和分众性。新媒体的融合性在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中体现为对榜样信息的有效整合及榜样的立体呈现。三维视角下的榜样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对青少年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降低青少年接受的门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具有议题设置的功能。不同点在于新媒体的分众性能够使榜样教育议题实现个性化,针对在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差异的青少年分别展开榜样教育,而不是面向全体青少年。这样,通过提升榜样信息的感染力和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强化了榜样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

2.密切联系生活,丰富文化内涵

青少年榜样教育通过新媒体丰富文化内涵主要是利用了新媒体的开放性和渗透性。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传统的榜样呈现的往往是“就是论事”、“就人说人”,对榜样蕴含精神实质挖掘不深。又因为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不能形成让青少年认同的文化内涵。新媒体的开放性能够吸收广大新媒体用户的思想和智慧,广泛融入新媒体用户对榜样的理解和阐释,让榜样形象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新媒体的渗透性能够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榜样的魅力。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能够降低榜样的“身段”,使榜样有血有肉,富有人文气息。有研究表明,许多成功人士从小就喜欢阅读著名科学家等的名人传记,被科学家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精神深深感动,于是立志当科学家。[8]此外,新媒体对榜样文化内涵的丰富,能够让青少年客观对待“偶像”,化偶像崇拜为学习榜样,继而丰富榜样的文化内涵。

3.优化传播途径,增强时效性

传统榜样教育形式,如先进人物事迹宣讲会、报纸宣传、集体学习等,在时效性方面较差,同时受到时间、地点及人数等的限制。通过新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不仅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同时由于传播的即时性,榜样教育的时效性也将大大提高。新媒体的便捷性主要体现在其影响范围广和设备应用普及上。由于网络的全覆盖,以及新媒体相应的推送服务功能,青少年榜样教育信息的发布、接收、获取和反馈都十分便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也使得青少年榜样教育随时随地成为可能。这样就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榜样传播途径的优化,以增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效性。

4.重视榜样追踪,形成长效机制

当前青少年榜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青少年榜样教育缺乏长效机制,导致青少年对榜样的感受不深、体验不够,不足以形成产生行动内在的长久驱动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在青少年榜样的评选、塑造、追踪跟进等环节下功夫。在榜样评选阶段,应当鼓励青少年对榜样候选人深入了解,积极参与评选过程,让榜样的产生更加民主化;变青少年榜样由政府指定为青少年自己推举,让青少年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榜样;在榜样塑造阶段,应当尽量做到榜样与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相契合,力图让榜样形象生活化、人性化、立体化,在这方面,青少年自身的意见更能反映榜样塑造的成败;榜样选举结束,并不代表榜样教育工作的完成,而是要通过后续的报道、追踪等形式,对已经树立的榜样进行后续关注,用榜样的持久影响力鼓励青少年坚持学习榜样。

三、利用新媒体实现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的建议

新媒体根据功能的差异可以分为:网络媒体、数字媒体、个人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媒体。利用新媒体实现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就是要使不同新媒体的功能与青少年榜样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有机契合,并加以解决。

1.利用网络平台,加强青少年榜样教育主体联动

青少年榜样教育应当加强不同的教育主体教师、青少年、家长、学校之间,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社会不同组织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实现榜样教育资源的共享、榜样教育管理方法的分享、榜样教育活动经验的交流、榜样教育内容的监控、榜样教育效果的反馈。将网络媒体作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一个联系平台,主要是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李祖超课题组的相关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当前,青少年了解榜样事迹的途径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网络(比重为62.7%),广播影视(比重为58.9%),报刊书籍(比重为57.8%)。这表明,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有较多的被调查者选择网络和广播影视来了解榜样事迹。因此,要高度重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利用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网络加强榜样教育。

建立网络平台增强榜样教育主体间联系应做到:建设榜样教育信息库,实现榜样资源的共享;建立榜样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沟通的网络渠道,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成立网上榜样教育联盟,如QQ群、微信群等,交流榜样教育的经验、心得、体会及成效;选择部分知名大学尝试将某些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以MOOC的形式推出,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

2.用好数字媒体,提升青少年榜样塑造效果

当代青少年在信息接受方面,更容易接受多种形式的信息。而数字媒体采用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其优势在于可以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展现。一方面,增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榜样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都可以通过数字媒体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媒体,榜样的文化内涵更丰富,榜样展示更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榜样教育方式更直观,可视化程度更高,叙事更体现“自我”和“故事”[9],榜样更具亲和力,更容易为青少年点赞和接受。

利用数字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要作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综合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加强榜样教育文本的感染力;第二,利用多渠道的多媒体资源,增强榜样教育信息的吸引力;第三,注重榜样内涵建设,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风尚的融合;第四,注重媒体叙事方式的变革,实现榜样的生活化。

3.尝试个人媒体,提高青少年榜样教育针对性

大多数情况下,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对象是群体,是公开的,对通过私人渠道进行的榜样教育并未足够重视。拓展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私人渠道,主要是利用个人媒体,如微博、微信、博客、BBS、E-mail等,发送私人消息。利用个人媒体资源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就是要发挥个人媒体在榜样教育信息传播、榜样教育活动组织、榜样教育信息反馈等环节中的作用。

拓宽个人媒体渠道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榜样教育者和青少年注册个人微博、博客,并互相关注,以此加强同彼此的联系;榜样教育者积极参与热门论坛,在论坛中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榜样教育者采用个人邮件等形式,向青少年发送榜样教育相关信息;提升榜样人物个人微博、微信的关注度,增强媒体营造的榜样氛围对青少年的影响和熏陶作用。

4.借用社交媒体,形成青少年榜样教育公共场域

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效果,不仅在于榜样本身,更在于教育的环境。研究发现,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榜样教育有诸多影响[10]。形成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公共场域,目的是优化舆论环境,创造“人文环境”[10]。公共场域往往能够形成一个舆论场,就特定的话题展开讨论。社交媒体,如社交网络、微博、微信、QQ、播客、论坛等,具有强大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环境,开辟了一个榜样教育主体对话的空间,能够激发榜样教育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公共场域能够提升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活力,为此应当通过关注青少年在社交媒体的表现,了解青少年思想动态;通过在论坛中发起榜样教育讨论,形成榜样教育的媒体氛围;充分发挥榜样评选活动中社交媒体的作用;通过发挥社交媒体上,如QQ群、微信朋友圈等中个人的主动性,实现榜样事迹和精神的传播。

5.开发移动媒体,巩固青少年榜样教育效果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继续保持增长,从81.0%上升至83.4%。学生一直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25.1%。20~29 岁年龄段网民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其次为10~19 岁年龄段网民,为24.5%。[11]由此可见,互联网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这组数据表明,利用移动设备,特别是手机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应主要针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对青少年榜样教育来说,移动媒体可以扩大榜样教育信息的覆盖范围,最大限度地突破时空限制,加之信息的重复、回看、存储、转发等多种功能,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影响通过移动媒体得到了延伸,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无形中得到了巩固。

通过移动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应当尽量做到榜样信息查找、链接、下载、存储方便;不断提高榜样教育内容的可视化程度,使之符合青少年移动媒体浏览习惯;建设融入青少年榜样教育内涵和精神的移动端,如小游戏、微视频等。

通过新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就是要通过网络媒体、数字媒体、个人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等,解决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中存在的问题,应对新挑战,不断提升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新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激励与励志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全国8省(市)青少年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教育困境与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5]陆玉林,苑彬.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层级划分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6]刘靖君,张珣.论人性视阈下青年榜样教育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

[7]陈继红.榜样之美与社会主流道德传播的主体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4(9).

[8]李祖超,李蔚然,王天娥.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才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14(12).

[9]张贝拉.当代榜样塑造的叙事转型[J].江汉论坛,2013(5).

[10]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青少年榜样教育 第2篇

方案

各学区,各中小学: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5周年纪念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经研究,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学习雷锋好榜样争当‘四品八德’好少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学习雷锋好榜样争当“四品八德”好少年

二、活动安排

(一)全面开展学雷锋主题教育。开学后,各中小学要利用晨会、班会等多形式召开动员大会,发动师生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同志学习,做到校校有行动、人人都参与。要通过学雷锋读书征文、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等活动,引导中小学生了解雷锋先进事迹,崇尚雷锋高尚品德,感悟雷锋时代精神。在中小学生中要组织开展“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学雷锋活动,通过“讲一个雷锋先进事迹、唱一首雷锋歌曲、写一段感受雷锋精神心得,做一件学雷锋好事、参加一次学雷锋实践”,不断增强学雷锋活动的感染力。

(二)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各中小学要结合实际,开展以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通过当小爱心使者、义务小卫生员、小公益大使、小志愿者等方式开展爱心扶助、义务劳动、公益服务、志愿活动等,努力打造具有鲜明教育特点的品牌项目,构建完整的青少年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三)着力营造浓郁的学雷锋氛围。各中小学要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内容,通过图片展示、校园网、校刊、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介,在校园营造浓郁的学雷锋氛围。通过组织开展“雷锋榜样进校园”“雷锋精神大家谈”“雷锋事迹在身边”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和带动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

(四)大力宣传雷锋式“四品八德”好少年。各中小学要通过“四品八德”好少年评选活动,寻找和宣传身边雷锋式好少年,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形成“自尊、敬人、乐观、执着”的品质以及“爱国守法、文明礼让、孝亲尊师、团结友善、勤劳节俭、好学向上、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德行。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雷锋好榜样,争当“四品八德”好少年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担负起弘扬雷锋精神、培养“四品八德”好少年的重要职责,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学雷锋活动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整合活动载体。各学区要加强对中小学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的指导,联合相关部门为学校搭建更多的教育活动平台,不断赋予新时代学雷锋活动新内涵;要把教育部门统一组织与中小学自主活动有机结合,形成长效性机制,不断增强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使学雷锋活动常抓常新,焕发活力。

(三)注重工作时效。各中小学要注重挖掘学生中的先进人物,树立典型和榜样;要加强对外宣传,努力将本校主题教育的特色活动、先进经验和突出成果及时推荐给各类新闻媒体,并于2018年3月26日前登录乐清教育报送平台上报活动情况统计表(见附件);活动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表彰,整理、归集活动档案资料。

榜样少年 红领巾为你点“赞” 第3篇

榜样小拼图 大话“榜样”,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美好事物和优良品质,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取向;微谈“榜样”, 就是教育引导少先队员学习英雄人物、先进典型和美好事物,不仅有航天英雄、奥运冠军、大科学家、劳动模范,还有身边助人为乐的志愿者、诚实守信的普通人、孝老爱亲的好少年等;选树“榜样”,是动员少先队员开展寻找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活动,让队员将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少年立为心中的道德标杆,向榜样看齐,向他们那样书写美好的人生故事。

流动英雄墙 榜样是提高队员对核心价值观认识并向实践转化的催化剂。各级少先队组织要开展“心有榜样——故事里的价值观”榜样竞学活动,“见贤思齐——寻脉文化经典”古文竞读活动,“众里寻你——美德好少年在身边”榜样评选活动。从雷锋到张海迪,从小兵张嘎到红孩子,从航天英雄到平凡好人,从科学家到美德达人,让队员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多种表现形式,搭建一个直观榜样喜怒哀乐、举手投足、大事小情的展示舞台,把抽象的榜样行为准则和理想品德,用形象生动的人物表演和故事情节传达给每一个少先队员。

优点聚会场 榜样是少先队员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参照物和构建理想自我的投射物。大、中队辅导员要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站、红领巾角设立“名言篇——每日榜样微话题”专栏,宣讲古今中外的榜样经典故事;利用中、小队会开展“晒优点——美德少年聚会场”,挖掘队员思想闪光点大行动;开办“美德储蓄银行”争做小榜样争章活动,拉近队员与榜样的距离;开展“学榜样——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好习惯培养计划,真正让“榜样行动”贴近队员实际、走进队员生活、立足队员视角,让少先队员学榜样习其“善”、传递正能量,按照榜样的标准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榜样教育 第4篇

一、青少年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表现

1. 对榜样的认知出现偏差

由于青少年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限和思维方式不成熟, 导致他们在看待事物和问题时容易产生偏差, 对于榜样的认知亦是如此, 表现在:首先, 不知道榜样是什么, 缺乏对榜样内涵的正确理解;其次, 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榜样, 往往将“偶像”与榜样混为一谈, 将某些娱乐名人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再次, 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榜样, 不了解榜样的教育意义;最后, 不知道怎么样学习榜样, 出现对榜样的盲目模仿, 导致榜样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2. 对榜样的认同感降低

20世纪80年代, 因英勇救火牺牲而被国家教委授予“英雄少年”的赖宁, 在当时掀起了广大青少年争相学习的热潮, 纷纷将赖宁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然而在现今生活中, 一些青少年对社会和学校树立的榜样持怀疑态度, 不理解或不认同榜样所彰显的崇高精神。[2]有的认为榜样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距太远;有的认为榜样跟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太多关系;有的认为榜样所做的事没有太大的价值, 不值得学习;有的甚至认为榜样太过完美, 是在“作秀”, 从而产生对这些榜样的怀疑和不认可。这些现象反映了当代青少年对于榜样的认同感在不断降低。

3. 对榜样学习的知行脱节

社会和学校通过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之后, 大部分青少年能够对榜样产生正确的认识, 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 但在将这些榜样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先进行为外化时却产生与认知脱节的现象。有很多青少年在遇到道德困境时, 通过自己的道德判断, 知道应该怎么样做, 但是行动上却没有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实践, 对榜样的学习只是“感动而不行动”, 导致对榜样学习的知行脱节。

4. 对成为榜样产生排斥心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 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 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现在, 青少年对于成为众人学习榜样的热情远远不如20世纪, 出现了不愿意当先进、模范的现象, 甚至有一些青年对于成为榜样表现出不屑。

二、青少年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分析

1. 榜样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榜样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是青少年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内部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榜样形象的完美化。一直以来, 在榜样形象塑造上主张的是, 榜样应当是一个道德上完美无缺, 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人物, 为此, 我们在树立榜样前往往将榜样的形象进行“加工”。榜样形象的完美化导致了榜样教育脱离了人性, 使榜样仅仅成了一种象征着至真、至善、至美的道德符号, 而不是有血有肉贴近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人和事, 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在看待榜样时产生了距离感和不认同感, 认为榜样是“只可远观而不可学习”。

二是宣传方式的简单化。目前, 在对榜样的宣传上主要是依靠传统的方式, 例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单向的宣传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 传统的宣传渠道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 很难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

三是教育方法的单一化。当前的榜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单一的灌输方法, 即社会和学校选定某个榜样, 然后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 青少年通过这种方式对榜样进行认知、学习。虽然这种教育模式能够迅速有效地将榜样的信息、先进事迹传输给青少年, 但是这种方式更多的只是使青少年停留在对榜样的了解上, 而不能使青少年更深入地认知和学习榜样。这种自上而下, 忽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的教育方式很难为现在的青少年所接受。

2. 青少年主体、独立意识的增强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转型时期,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 使人们的价值追求逐渐多元化, 价值取向也日益增多。“根据埃里克森的研究, 青年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是‘自我认同’问题。青年期开始之后, 由于身心上的巨大变化, 青年人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向何处去’等重大人生问题。”[3]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此时的青少年开始进行独立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主体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选择、学习什么样的榜样一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现实情境, 榜样的激励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榜样与被激励者的适应性。[4]现在的青少年相较于革命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青少年, 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更强, 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 传统的榜样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够与之相适应, 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榜样教育的复杂性和难度。

3. 榜样教育环境的复杂化

榜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 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当今社会环境的复杂化无疑给榜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是政治环境的复杂化。当今国内外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由原来的两极对立逐渐走向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文化无国界”的旗号, 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分化”。而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 利益关系复杂, 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复杂化给榜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是经济环境的复杂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改革开放后,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竞争性等特征使社会上出现了唯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 这些思想对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无疑具有较大影响。

三是文化环境的复杂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个国家文化的交流, 西方国家的文化, 如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都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内的各种文化思想也日益多元化, 价值取向也由原来的单一化取向逐步转变为多元化取向,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青少年榜样教育的难度。

4. 榜样后期培育机制的不完善

榜样的后期培育工作也是榜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它关系着已经树立的榜样能否继续发挥作用, 关系着榜样和榜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传统的榜样教育一般都忽视对已经是榜样的模范人物的继续培养问题, 没有意识到, 作为榜样的先进人物他们也是受教育的主体, 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进步。从树立一个榜样, 到对他进行宣传, 到得到青少年的认可, 再到青少年不断地向他学习,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我们不加强对已经树立的榜样进行再教育, 使他们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那么他们就失去了长期的教育意义, 很有可能在青少年对其模仿时, 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而倒下, 这样榜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了。所以, 榜样后期培育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影响榜样教育作用发挥的重要原因。

三、增强青少年榜样教育效应的对策

1. 克服榜样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1) 还原榜样形象的真实性。不可否认, 作为榜样他们的进步思想和先进行为是值得我们模仿和学习的, 但是榜样并不是完人, 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只有还原榜样形象的真实性, 才能拉近榜样与青少年的距离, 让榜样可亲、可学, 这样青少年在认知和学习榜样时就会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使榜样宣传方式多样化。新时期, 榜样宣传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单一的榜样宣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榜样教育的需求, 要想提高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实效性, 就必须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方式, 特别是新兴的“第四媒体”网络, 形成宣传合力。

(3) 创新榜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方法选择得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效果。我们应当重视“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教育方式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对榜样的学习不能局限在书面和文字上的认知, 只有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教育, 才能强化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效应。

2. 重视青少年在榜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 榜样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行为的示范, 而榜样教育效应的体现最终要落实到青少年身体力行的行动上。原来我们采取的多是具有形式主义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教育方式, 忽视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对青少年的榜样教育, 最重要的是要使青少年将榜样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 充分重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通过双向互动的学习模式和多种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使青少年在榜样教育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 优化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环境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 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变, 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低潮, 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我国的政治文化的“分化”和“西化”, 面对这种复杂和严峻的形势,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青少年的榜样教育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改革开放后, 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在树立榜样时带有了功利化的倾向。为了更好地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是优化榜样教育经济环境的必然选择。

(3) 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社会舆论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对青少年榜样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出现的对榜样的否定与怀疑的舆论氛围,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效果, 我们只有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才能使青少年榜样教育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4. 建立并完善榜样的后期培育机制

(1) 加强榜样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榜样源于群众来自群众, 有些人在成为榜样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管理, 致使其榜样形象没有得到长久的保持, 其长远的教育意义就无从谈起。榜样作为社会的先进群体, 应该不断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使自己的榜样形象更加丰满, 影响的长久力得以保持。

(2) 重视对榜样的可持续教育。榜样作为社会成员之一, 他们也是受教育的对象, 他们也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 不断地进步和提升自己。我们要加强对已经成为榜样的先进模范人物进行后期的培育, 实现榜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青少年榜样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和动力。我们也要为榜样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心榜样的后续发展, 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完善榜样的权益保护机制。我们在培育榜样时, 对他们权益的保障是十分重要的, 这直接关系到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只有建立并健全榜样的权利保护机制, 榜样在受到侵害时才能够得到相应的保护, 这也是对社会道德和良心的保护。当前, 我国榜样的权益保障机制不是很健全, 一些榜样在权利受到侵害后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榜样在作出奉献后“流血又流泪”, 完善的权益保护机制将会使更多的人愿意学习并成为榜样。

参考文献

[1]王丽荣.试论毛泽东的榜样教育——从学习雷锋榜样谈起[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3 (6) .

[2]陈万柏, 何英.对青少年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2) .

[3]郑航生.社会学概论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学习少年英雄好榜样 第5篇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观后感

耒阳市前进小学109班向若诚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时,在四川省汶川县,天崩地裂,发生了8级地震,有许多人在那一刹那间失去了亲人„„尽管大地震过去已经几个月了,但是那悲惨的镜头仍让人记忆深刻。在这场特大灾难中,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尤其是当我收看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后,了解到更多的发生在和我同龄的小朋友们身上的感人事迹。

就拿9岁的林浩小朋友来说吧:当地震发生时,他和同学们被压在走廊中,他不但不慌张,还鼓励同学们不要哭,并努力自救。爬出废墟后,林浩又不顾生命危险,救出了一个又一个同学,最后自已身上也多处受伤。当他与死亡博斗的时候,是那么镇定,那么勇敢!当许多孩子都被父母一个个接走了时,小林浩却联系不上父母,尽管这样,但他却从来没哭过,而是用阳光一样温暖的笑容面对大家。一个星期后,林浩终于与失散的爸爸见面了,他哭了!当我看到这里,被深深感动了,心里想:勇敢的林浩,哭吧,没关系,放声哭吧!

让我跟林浩比,我肯定输。我在家里是地地道道的“千金大小姐”,作业一遇到难题便叫妈妈,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想着放弃,还总觉得妈妈、外婆对我管得太严,要求太高了„„想到这里,再和林浩比一比,我觉得真惭愧!

林浩值得我学习的是坚强和勇敢。以后我遇到困难也一定要象他一样冷静、镇定,不打退堂鼓,乐观向上。我要以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们为榜样,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高校榜样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第6篇

关键词:榜样教育;边缘化;偶像;反思;重构

榜样教育法是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它又叫做典型教育法或示范教育法。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塑造榜样、宣传榜样的教育传统。然而,当前高校榜样教育的过程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零效应”或负效应。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中,曾经征服人心、净化心灵的榜样精神,几乎“失落”了、“失灵”了,这种榜样精神“坍塌”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面对高校榜样激励的缺失现象,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并重构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新榜样观,对于新时期文化建设和高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突出表现

1.榜样的边缘化与现实缺位

榜样教育是中国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各行各业的榜样层出不穷,新的榜样不断被推出,每个榜样都是完美无缺的,每个榜样所代表的精神都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但现实的悖论却是:一方面,榜样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另一方面,“食人间烟火的世人”依旧我行我素。在更多人的心目中,过去的道德榜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已日趋边缘化,而处于中心的偶像们(影视明星、名企老总、公众人物)又难以作为道德楷模而存在。榜样,已经在现实生活中缺位了,这种缺位导致我们传统德育模式中不希望的偶像成了“榜样”,希望的榜样却成不了偶像。

2.偶像消解榜样

随着政治话语与“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在社会舞台上的淡出,世俗化的社会生活激荡起青少年丰富多彩的情感选择,统一化的榜样已让位于多元化的偶像。在社会生活领域,尽管榜样依然在主流文化圈被反复树立与强调,但其荣耀却难以与30年前的黄金时期相提并论。当学校主流榜样教育步入尴尬境地的同时,“偶像崇拜”却声势浩大地蔓延,青少年从情感率真的角度更喜欢偶像,本能地拒绝榜样。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同度普遍较低,偶像崇拜超过榜样学习,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强调通过强化榜样教育来试图促进大学生的道德重塑,只能是缘木求鱼,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美好、善良而又无法实现的愿望。

3.大学校园榜样精神迷失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工作者正确运用“榜样的力量”营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以往那些曾经征服人心的榜样,连同净化心灵的榜样精神,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被明显地冷落和疏远,甚至遭受贬抑、嘲讽和诋毁。榜样(先进典型)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这种困惑在大学校园里的表现让人忧心忡忡。一方面,校园内树立和涌现的众多榜样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淹没于时代的发展洪流。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榜样,往往费了很大力气树立起来,却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舆论上的榜样产生怀疑、戒备乃至厌烦、反感的心理,大学校园里的榜样逐渐在人们心中迷失了。

二、道德教育反思:高校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大学生崇拜偶像而不信奉榜样是一种叛逆的反抗,教育者树立政治榜样而不是生活原型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调整、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等导致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最先感受到这一变化,大学生大都有自己的目标选择,不再盲目模仿,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大学生树立的榜样,不一定是大学生真正追求的榜样。因此,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必然要进行全面更新,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高校榜样教育如何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其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带来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独立意识增强,个性鲜明,创新意识活跃,自我判断与自决能力提高。这一系列变化对榜样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认为“我就是我,没有必要学习别人”;另一方面,随着自我主体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会进行自我设计,寻找自我发展的楷模以发展自我。

3.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迷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腐败现象乘机侵入,恶化了榜样教育的社会环境,使得榜样教育的影响力大大减弱。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手软”现象,也使得大学生对当今的时代精神和榜样产生了迷惘。舆论上的先进典型与社会现实相距甚远,生活中的“伪人”随处可见:学生经常将尊敬老人挂在嘴上,在公交车上却从不给老人让座;教师在课堂上教导学生要诚实高尚,在家里却等着家长送礼;腐败分子在台上慷慨激昂,在台下却照样贪污腐败……青年学生不禁要问:道德在哪里?榜样有用吗?所有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对当今的精神榜样和社会现实产生了迷惘,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向钱看”的时代,只有能赚钱的人才是当代英雄,对其他榜样统统不屑一顾。

4.榜样教育方法失当

长期以来,榜样文化建设中存在功利化、政治化和应时化的倾向,榜样教育主要定位于国家、社会和集体,突出强调培养“道德人”,而忽视了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发展。

榜样教育方法失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榜样树立不当,虚构或夸大榜样形象,使大学生对榜样产生了反感。榜样形象过于单一,大多“高、大、全”,缺乏现实性、亲切感甚至真实性,难以获得学习者的认同,严重影响了榜样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

其次,对榜样的阶段性学习多,常规性宣传少,造成“水过鸭背不透毛”。

再次,对榜样的宣传报道缺乏深度,使榜样难以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

最后,现实中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弱化了榜样教育的效应。

就教育效果而言,榜样教育尽管从总体上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以下两种情况仍然相当普遍:一种是受教育者对榜样产生怀疑,引起逆反心理,使榜样和榜样教育者的形象同时受到损害;另一种是人人赞扬榜样,但无人将榜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配自己的行动,最终使榜样教育归于低效甚至无效。

三、高校榜样教育重构:走出误区,强化效应

1.正确选择与塑造榜样:注重榜样的层次性、多样性与时代性

第一,注重榜样的层次性。当前教育者树立的榜样无论人物形象类型还是职业类型都较单一,与大学生的榜样崇拜有很大差异。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很大,某些榜样在某些学习者看来高不可攀,因此就丧失了学习、模仿的愿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根据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榜样,使人人有榜样可学。

第二,注重榜样的多样性。有资料表明,大学生的榜样主要包括伟人、各界名人,也包括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这充分表明榜样选择的多样性。要营造一种“人人都有榜样、人人都学榜样、人人都希望成为他人榜样”的校园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成长示范,使他们不至于“偶像缺失”。

第三,注重榜样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价值观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如果树立的榜样缺乏时代性,那么其认同程度就会大大降低,也会大大削弱榜样教育的效应。大学校园榜样的选择应以当代的榜样为主,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较为完整的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而不只是历史上的榜样具有的那类永恒的价值观。如果榜样教育仍仅仅聚焦于原有的榜样身上,那么本来是有血有肉、具有丰富生活内涵与社会成长背景的榜样则被简化成了简单的说教与教条。

2.优化榜样的宣传机制:注重榜样的真实性、宣传的长期性、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第一,保持榜样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榜样发挥作用的灵魂,任何先进典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在树立、培养典型时,应恰如其分地宣传其优点并正视其缺点,使榜样真实可信。不应弄虚作假,任意夸张、拔高,更不能张冠李戴,而要使典型既可信可敬、富有高度,又扎根现实。绝不能回避典型的缺点和不足,人为地拔高;否则,只能降低典型在青年学生中的可信度,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注重榜样宣传的长期性,把常规宣传与阶段性学习相结合。把学习榜样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重视对公众人物的引导,采取制度化的方式使他们深入社区、学校,发挥其在青年学生中的偶像教育作用。不能搞“年年春天学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的形式主义。

第三,丰富榜样教育的方式。传统的榜样教育往往摆脱不了教条式说教的框框,难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使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教育者本身道德水平的限制外,主要在于宣传方式较为单一与老套。美好的品德往往融于生活细节、生动的人生事件中。这不仅可以增加“榜样文本”的可读性,而且更能充分、全面地呈现榜样性格,复原真实人性。应采取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走访、事迹报告会等多种方式,注重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改进榜样的呈现方式。

3.合理运用榜样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受教育者树立道德榜样。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传播真理的工作,更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在榜样的树立、宣传的过程中,应该重视领导者、组织者、宣传者的言行。教育者应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自己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最真实的榜样。从自身做起,坚持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做遵守道德的典范,切忌“说起来必须,做起来随便”的言行不一致现象。

第二,从身心上切实关心先进典型。传统榜样教育中,“忆伤”往往成为事迹报告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让榜样现身说法而避免让典型老“忆伤”,要避免让事迹报告会成为痛说“血泪家史”的报告会。简单化、公式化的榜样形象带给青年学生的是“榜样难学”“榜样可敬不可学、不能学”的心理感受。同时,现实中榜样遭受冷落,甚至沦落到生活窘迫、生存困难的悲惨境地,这种强烈反差也往往会弱化榜样的宣传效应。一个“树得起、叫得响、过得硬”的先进典型,除了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不懈努力外,更需要组织的关心和培养。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关心榜样的成长、进步与生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切实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为社会树立愉快、健康、幸福的现代榜样形象。

参考文献:

[1]檀满仓.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教师,2006,(7).

[2]黄海.反思我们的青年榜样教育——兼论榜样的人性反思与理性批判[J].中国青年研究,2006,(9).

青少年榜样教育 第7篇

应用榜样教育法,对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

1.从心理学角度讲,榜样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从生理角度看,他们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初步成熟,到高中阶段,他们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峰,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对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是由于阅历浅,鉴别能力不强,总把较新鲜的或者符合自己观点的东西视为真理,对事物的认识轻率片面,易走极端。随着生理上的成熟,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度也不断增强,对自我的关注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闭锁,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时不愿敞开心扉,不轻易吐露真情,但内心又非常渴望交流。[3]在当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在多种价值取向面前,青少年往往表现出迷茫和无所适从。 榜样教育适应了青年学生的内心需要,他们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跟着学、跟着走,这样有助于青少年顺利度过个性发展的“动荡”阶段,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从榜样本身的性质来看,榜样具有品质的完美性和典型性

榜样教育是根据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来的。榜样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它既能代表一般,又比一般突出。榜样的先进典型包含着普遍的共性,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一般规律。[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渴望成功,但不是每个人都是一帆风顺的,这时人们就容易把榜样的成功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产生激励作用,成为个体成长的外在动力。 榜样具有品质的完美性和典型性,对青少年来说,是激励鞭策他们努力进取的直接动力。新时期的青少年普遍有强烈的自尊心,不甘落后、积极上进,只要我们广泛开展学榜样、赶榜样的活动,就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引起共鸣,从而有效调动和发挥青少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从青少年的思想现状来看,榜样教育能够引导当代青少年成才、成长

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中西文化猛烈碰撞,开阔了新时期青少年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辨析能力,进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自主意识。但是,在自主意识增强的同时,当代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日趋膨胀,社会责任感明显不足,他们在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时往往以自己为中心,视角偏低,境界不高。此外,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崇尚竞争、务实,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但是,在进取性道德意识上升的同时,当代青少年的功利主义倾向膨胀,过分追求功利,过分短视,缺乏奉献和牺牲精神。这样,对于社会树立的先进模范和典型,有的表现为冷漠,事不关己,有的对榜样表现出难以理解,有的甚至提出“我还需要学习榜样吗”的质疑。榜样教育能对青少年起到导向、感染、激励作用,有利于他们的成才成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榜样教育法作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虽然榜样教育在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所忽视和弱化,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其具有的社会价值。正如有学者指出:“榜样教育的起落不应成为否认榜样教育的佐证,恰恰相反,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榜样教育的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特别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理想往往体现在他们所崇拜的人物身上,因此,在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成功地应用榜样教育法,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注重榜样的真实性

真实性,就是树立的榜样一定要有真正为大家所公认的事迹,不要对榜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更不能伪造,这是榜样教育的基本原则。我们知道榜样也是人,但其不是完人,所以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完美而失去了真实这一最重要的特征。对榜样的优缺点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不能过分夸大优点,也不要掩盖其缺点,只有这样的榜样才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生活,容易为广大青少年接受,从而去认真地学习。我们在为青少年选择、树立榜样时,一定要立足现实生活,选取那些能与青少年一同思考、一同郁闷、一同探索、一同进步的榜样,给他们的成长之路树立起一块块路碑,从而引领青年学生在世俗世界中追寻幸福生活。[5]教育本身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教育效果的取得最终取决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其前提就是教育认同。我们树立的榜样越真实,青少年的认同感越强,榜样就越有激励作用,越容易产生好的影响。

2.注重榜样的时代性

榜样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不同时期我们树立的榜样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迹。在对青少年开展榜样教育时,一方面我们要宣传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因为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但另一方面,榜样教育更要突出时代性,使榜样成为我们活生生的可敬可学的典型,有较强的可学习性、可模仿性,使青少年了解不同榜样所处的历史背景,理解把握榜样所代表的精神内涵,觉得榜样就在他们自己身边,更能够被当代青少年欣然接受。

3.把握榜样的精神实质,深入地宣传榜样

过去我们在进行榜样宣传教育活动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做法,会议开完了,文件下发了,榜样也就学习完了,把榜样教育看作是形式化教育。殊不知,学习榜样在本质上是实现受教育者思想升华的活动,不能依靠周期性的“突击”,更不能苛求“速效”。 要克服形式主义的危害,讲求实效,让榜样教育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我们宣传榜样的成长历程和闪光事迹,不仅仅为了让青少年知道和了解榜样的外在形象,而是要让青少年领会榜样的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要求,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检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从学习别人做起,最终达到成为受人学习的榜样。

4.优化环境,营造浓郁的榜样教育氛围

进行榜样教育,除了对青少年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宣传外,还要注重无意识教育的作用。无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和要求,为受教育者安排设定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无意识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能起到有意识教育起不到的作用。我们要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环境,净化舆论氛围,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引导。具体到学校教育,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校园网、宣传栏等信息传播媒介的管理,充分运用校园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手段,辅之以制作各种宣传版画、条幅口号、影视声像动画等作品来立体生动地宣传榜样,在全校形成一种热爱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的良好风气。[6]让榜样在不知不觉中感化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作用,起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教育感化效果,这样教育效果往往比较巩固。

5.注重言传身教,教育者以身作则强化榜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传播真理的工作,更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教育法的有效实施要有高素质的教育者,因为教师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经常的和直接的,其一言一行都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榜样教育中,教育者必须认识到自己也是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应该不做;要求学生向榜样学习,教育者更应首先领会榜样的精神实质,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动向榜样靠近。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教育者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 切忌“说起来必须,做起来随便”的言行不一致现象。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5.

[2]朱明山.高校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6).

[3]何小忠.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90.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2.

[5]万美容.优选与创设——榜样教育创新的方法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6,(9).

高校榜样教育传播过程探析 第8篇

一、传播学视野下的榜样教育

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视为一方对于另一方的意识形态影响过程,“由谁开展采用何种内容何种渠道何种形式对象是谁”这一过程便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广义上的“信息”便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影响力的主要载体。

高校榜样形象传播有别于其他组织形象传播,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方法,通过榜样这一价值载体的人格形象,激励和引导学习者自我内化榜样精神品质,生成自我道德人格和创新行为,故而榜样教育的过程便是对榜样形象进行传播引发受众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发生变化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为塑造良好形象,更注重形象传播后产生的实际效能。

二、榜样教育传播过程分析

将榜样教育至于传播学视野中,便于更好的将整个教育过程系统梳理,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分析传播活动,最大程度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对内与对外两方面来看,榜样的确定与传播都有很大作用。首先从校内传播角度而言,树立符合学生群体价值取向的榜样模仿,有利于凝聚学生群体对于学校文化的认可,榜样人物形象中所体现的“积极向上”“奉献社会”等特质,作为可接近可模仿可学习的对象,有助于引导学生群体产生模仿行为,进而浓厚整体校园文化氛围。如部分高校选择“支教”“奉献”作为榜样人物的鲜明个性标签,通过校内传播,吸引更多学生群体投入这一行动,便是对榜样人物的直接模仿,其榜样教育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从校外传播角度而言,榜样人物在社会中的传播,也浓厚了整体社会对于高校风气引导的重视,对学校的重视也从另一方面强化了学校社会影响力,增加其学校的“品牌知名度”,借助学生榜样为学校的组织形象传播增加活力。

1、榜样形象的确立

榜样人物可以理解为“榜样形象”,即从人物被塑造的传播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如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根据其真实事迹,榜样人物被塑造起来的关键元素是“支教——奉献——责任——感人——爱”,感动中国节目组对其的评价为“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公众无法人人都接触榜样本人,需要借助媒体中塑造的形象来了解人物,通过对其核心事件的把握,最终产生人物共鸣,引发思想行为的双重改变。徐本禹作为榜样人物,用“爱”“力量”“责任”等词语,刻画出较为鲜活而又感人的榜样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标志性。

榜样人物的确定,一方面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即符合时代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学生群体对“榜样”的认可程度。

2、榜样教育的过程暨榜样形象传播过程

高校中的榜样人物,大多为学生群体较为熟知且认可的对象,根据学校班级、年级、院系等不同设置,榜样人物也有“大”“小”之分,即榜样教育的效果也有其特定发生作用的范围,要根据榜样人物的本身特点,继而确定教育传播活动的具体形式。

传统榜样教育过程大多为“灌输式”教育,即通过报告会、交流会、书面材料、媒体报道等形式,在校内外进行密集式传播。这当中,报告会、交流会等可以理解为一对多的“人际传播”,书面材料及媒体报道等可视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有很强的感染力,大众传播有很宽的覆盖面,这些传播方式都当下也都应该保留,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开展。

第一,注重发挥社交媒体的社交属性传播功能。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促使传统媒体作为信息源的重要地位不断弱化,社交媒体不仅成为学生群体交流沟通的渠道,也成为信息共享的平台。榜样教育传播活动要注重结合社交媒体中的社交属性,将人物故事演绎为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小故事”,以更为接地气的方式进行传播,引导学生自主去关注和转发,借助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推荐学习,达成榜样教育的效果和任务。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布校内外相关信息,但榜样形象的主动传播意识较差,往往是将适合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搬”到社交媒体,难以形成具有“传播性”的内容,因此其教育效果也难以发挥。

第二,科学规划榜样教育传播规划方案。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榜样教育传播需要达到影响人的目的,因而合理采用议程设置理论中的相关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影响受众意识形态,从而最大化传播效果。通过对众多高校传播的榜样人物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很多人物形象传播在时间发布、内容引导、故事深入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即只是就某一点做反复讲述,讲述的形式和方法没有进一步更新;同时,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也没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

没有传播规划的榜样教育,如同没有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的课堂,存在“想到哪里讲到哪里”效果和目标不聚焦的情况,根据学生受众的接受特点,无论在哪一个媒体上进行信息接触,信息的强度、隐藏性、价值观传递等都对受众有影响,作为传播方的高校宣传部门,要对这一情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否则只能是“花开一季”的短暂效果。

第三,逐步提高传播者的媒介素养。高校中从事榜样教育活动的主体,一方面是学校党宣部门,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全员育人的功能,引导全校师生认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做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自媒体人”,这一过程就要提高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榜样教育的过程,不再停留在一对多的报告厅中,存在于每个人的手机和网络中,如若只是单方面由行政部门推动,很难起到“氛围营造”的作用,唯有师生对于学校文化的一致认可,才能将教育效果发挥到最佳。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榜样教育传播活动开展,也对师生利用丰富媒体资源有指导作用。

3、榜样教育的传播效果研究

将榜样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最终落脚要对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传播效果可以从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和行为的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从认知效果来看,即大学生对于所接受的榜样信息的表层反应,表现为对信息的接受与分享,是否对学校传播的信息认可并愿意主动分享点赞,在这一方面,可以从阅读量、转发率、点赞率等数据层面进行量化指标分析。

从情感效果看,即大学生对所接受的榜样信息的深层反应,表现为对信息内容有感情色彩的分析判断与取舍,作为受众的大学生根据其学习经历与思维习惯,对接收到的信息会进行加工和自我化,在自我化的过程中,便出现取舍,说明并非所有的信息都会被学生群体照单全收。

从态度效果看,即大学生对所接受的榜样信息在主观上所持有的内在倾向性,是建立在对整体传播环境和传播主题的认识基础上,由具体的情感刺激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反映。而态度的转变体现为,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错误与正确之间的逐渐转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关键效果指标。

从行为效果看,即大学生对所接受的榜样信息在行为上发生的变化,可以从是否发生对抗行为的消除、合作行为的引起及两种行为的相互转化进行判断,行为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效果要求。

传播效果的评估无法通过某一次传播教育活动明显体现,效果体现需要长期传播活动的积累,从量变引发质变,这一过程便也是教育在发生作用的过程。

三、榜样教育传播建议

媒介环境的变化带来教育环境也随着变化,当代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比之过去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在不断变化的传播环境中开展榜样教育难度更大,与榜样传播相对立的还有多元文化下的“偶像—粉丝”热,这为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榜样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1、把握学生群体特点

95后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信息接触的不同,实际上很难用某一个具体标签来标识一类群体,但思想活跃、接受力强、尊重需求强烈等共通的特点仍可以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者要更好的把握学生群体特点,不只是从传播者、教育者立场出发,更注重从学生的受众角度出发,更新工作理念,分析学生行为特点,强化教育效果。

2、注重塑造“小榜样”

同传统榜样教育有别,当下榜样人物应选树更为有生活气息、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榜样”,可以从学习、生活、文娱、励志等角度进行细分,给予榜样学生更多生活化的故事,也唯有小故事和小榜样,让学生群体更易于接受,没有距离感的同时也更容易进行学习和模仿行为。

3、善于使用多媒体组合

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榜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都需要根据实际进行选取,传播者要有组合传播规划意识,在新媒体广泛使用的同时不可偏废传统班会、宣讲等形式,主要多种渠道相互组合渗透才可以形成育人合力,浓厚榜样示范的文化氛围。

青少年榜样教育 第9篇

一、学守则, 懂规范, 自主寻求践 行指导

1.广泛开展学《守则》和《规范》活 动。

《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的行为要求和行为准则。让学生充分理解和牢记《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 便于学生在实践中依照《守则》和《规范》的要求去做。在我们的宣传检查下, 全体学生人人会背, 耳熟能详。同时还将《守则》和《规范》宣传到家庭、社会中, 使家长在家里也按照《守则》的要求指导学生, 形成了家校一致的教育合力。

2.以《守则》和《规范》指导自己的 行为。

我们将《守则》和《规范》进行细化, 结合《一日常规》, 按不同年级的要求和标准下发给学生, 帮助他们掌握指导自己行为的标准。从低年级起就教给学生指导自己行为的方法, 在训练和纠正之后, 我们的学生现在逐步形成犯了错误, 自己会结合《守则》《规范》想是怎么要求的, 自己错在哪里, 怎样改正。老师的批评教育逐步实现为孩子的自主教育, 并在各种自主教育的过程中, 广树“知错就改小榜样”等各种自主教育, 用学生自己的力量对全体学生进行进步牵动。

二、分层次, 找位置, 先期进行自 我认识

1.分清层次, 针对性更强。

孩子往往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 很少有孩子认认真真地坐下来, 分析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首先, 我们通过广播和各种分批培训讲座, 根据学生的表现特点, 将学生分为三层:

第一层:佼佼者 (好学生) 。我们中队干部, 科代表等优秀生都归到这一层。占全校30%。

第二层:积极上进者 (中间生) 。他们默默无闻, 不突出也不惹事, 约占全校学生的50%。

第三层:最聪明头脑中有小金库的学生。也就是班级中的学困生。约占全校学生的20%。

2.找准位置, 自我认识更准。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找准自己的位置, 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发自内心地产生自我约束需求, 寻求进步的动力, 我们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了“如何按《小学生守则》去做”“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介定自我的三个标准”等专题讲座, 引导学生认清自己。“我是哪一层孩子呢?”在专家引领前, 不会有孩子去考虑这个问题, 而现在, 每一位学生都跟着专家的引导找到自己的位置。

3.自我分析, 进步更主动。

引导学生自我认识之后, 学校领导班子与专家一道, 定期分批和三层学生进行长期的心灵交流, 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激励。在自我教育中, 我们的孩子是这样做的:

(1) 佼佼者。好学生一般比较满足现状, 很难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座谈, 学校和学生自发组成互助小组讨论,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 并和同学一起确定自己进步的目标和方式。六年一班王颖娴同学是大队委, 班长。活动刚开始时, 她认为自己是最好的, 没有缺点, 是理所当然的小榜样。而第一批小榜样评比时同学们没选她, 对她打击很大。通过学习《守则》, 她逐渐认识到好学生不仅学习好, 还要关心同学, 帮助同学, 对同学友爱。她平时常常对同学的管理态度过于粗暴, 导致威信降低。找到不足, 她也找到监督对子, 在自己态度不好时用暗示提醒自己。一段时间下来, 不但她自己的毛病改了, 监督者也在互助中有了不小的收获, 再也不抵触她的管理了。期末, 他们双双当选“优秀好干部小榜样”和“积极进步小榜样”。

(2) 积极上进者。中等学生默默无闻, 安于现状, 不愿主动表现又希望得到认可。小榜样活动通过班会、榜样汇报、自主分析、互助对子帮助他们分析不能成为好学生的原因。 老师在此过程中只要做到多给机会、多表扬, 在他们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鼓励。我校五年一班的刘明慧是外来的农民工子女, 平日胆子很小, 学习成绩不错, 却始终拔不了尖。通过小型座谈会, 同学们给她加油, 老师偷偷地给她更多机会, 互助小组不断地给她打气, 送给她自制的小礼物, 班会上给她掌声, 她在每一次掌声中都激动和喜悦, 在自己的成长手册上默默地坚定更好的信心。一年的时间, 这个原来默默无闻的小姑娘, 在民主评选班委中以最高票当选为五一班的班长。

(3) 头脑中有小金库的孩子。这层学生往往最令老师头疼, 他们要么是学习差, 要么是纪律涣散, 还可能是学习、纪律双差。在对他们的教育中, 教师需要耐心、细心、诚心和鼓励。我校四年一班的郭德鹏, 以前经常不完成作业, 顶撞老师, 打架骂人。小榜样活动中, 他结了郭鑫泽为互助对子。两人约定, 郭德鹏每做一件有进步的事, 就给他一颗小红星; 做一件不好的事, 就得一颗小黑星; 两颗小红星就可以末掉一颗小黑星; 每得五颗小红星, 就让全班同学在班会上每人送郭德鹏一句鼓励的话。郭德鹏在活动中进步很大, 校长亲自送了他一个“成长笔记”, 让他记录下进步中同学的帮助和自己的心路历程, 郭德鹏感动得哭了!在大家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 郭德鹏各方面进步非常快, 这个原来令人头疼的调皮蛋不但进了学校的鼓号队, 成为一名精神的小号手, 还在学期末当选为学校积极进步小榜样。

小榜样活动让不同层面的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让所有的孩子发自心底产生了成长进步的信心, 自主教育的愿望, 并在自己努力、同学帮助、老师鼓励、学校支持下不断进步。

三、定目标, 促进步, 尝试进行自 主管理

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更应该表现在孩子的自主管理和高度自制上。通过“理想是动力, 目标是阶梯”的专题讲座, 学生提高了认识, 树立远大的理想, 激发了学生向上的动力。

在目标的设立中, 我们引导学生, 找准自己的弱点, 针对弱点设立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如日发展小目标:今天上课要发言几次, 语文日过关要达到优秀等。周发展小目标:这一周要坚持完成作业, 周评比要得到前五名, 本周不为班级减分等。月发展小目标:本月要争当纪律小榜样, 本月达标检测要达到优秀等等。同时根据年龄特点, 设置简单易操作的评价表, 每日自我评价, 每周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一次小反思。一个目标实现后, 再设立下一个小目标。点点滴滴积累好习惯, 点点滴滴纠正坏习惯, 使好习惯逐渐形成。班级设立日小评, 周细评, 月总评制度, 及时评价学生目标的达成效果。每个学生设立的目标不同, 评价标准也不同, 自己和自己比, 只要有进步就是成功的。不断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巩固自我管理习惯。

四、树榜样、重养成, 逐步实现自 主发展

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小榜样, 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有小榜样。如爱劳动、爱学习、守纪律、互帮互助、仁爱孝敬、自强自立、社区小主人等等, 给学生提供广泛的进步机会。小榜样的评选每月一次, 同时设立星级递进促使小榜样进步无止境。小榜样常常佩带大红花, 面向全体师生、社区百姓、全校家长讲述他们的进步故事, 定期各校进行三校汇报, 照片展示在校园和社区的橱窗内。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良好的舆论氛围, 让小榜样感受到无尚的光荣, 得到全面的认可和鼓励。

人都有被认可的需求, 孩子也一样。在正能量的引领下, 孩子们主动寻求发展, 争当小榜样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并且会对自己选定的目标去努力实现。现在, 孩子们每当选一项小榜样, 便会为自己找好新的努力目标, 逐步达到榜样牵引, 自我寻求进步的模式。他们选定的新目标, 往往都是自己以前做的不好的事, 因此自己的缺点在新目标中逐步克服, 达到自我改进的效果。这样一轮一轮地做下来, 有很多学生已经养成了为自己设目标, 克服缺点, 不断进步的习惯, 学生品行合格率达100%。在这当中, 学校要做的是多给机会, 老师要做的是多鼓励, 努力创造榜样的优势氛围, 及时推广班级中典型小榜样的进步故事, 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需要适时帮助。

榜样教育的可操作研究 第10篇

1 选择榜样

选择榜样是榜样教育操作过程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能不能选择出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又为教育对象所喜闻乐见、主动学习的榜样, 是关系到榜样教育能不能取得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在选择榜样环节, 教育者需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操作:

第一, 选择榜样的标准要体现科学性。选择榜样的标准, 就是某个群体中的集体或个人, 需要在思想和行为上达到怎样的高度, 为社会做出怎样的成绩和贡献, 才能被人们推选为榜样。榜样大多具有先进性、亲切性、社会性、时代性、多样性、层次性、客观性、阶级性等特点。但是我们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榜样教育时, 能够对教育对象起作用的有效榜样具有如下特征: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能力和较大的权力;有吸引力;与学习者有类似之处。因此, 我们所选择的榜样, 必须既考虑到有效榜样的特点, 又能体现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 凝聚先进的理想信念, 能够引领社会向着符合时代发展方向前行的集体或个人。

第二, 选择榜样的模式要体现多样化。选择榜样的模式, 是指选择何种身份、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背景的个体作为榜样。尤其是要选择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迹的榜样。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国家电网公司广大职工中, 开展“学习葛春, 建设新电力”系列活动, 在党员干部中提出了“学习葛春, 争做好党员”的号召, 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深刻领会“葛春精神”时代内涵, 全面提高了党员干部及职工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因此教育者要针对教育对象具体情况, 选择不同时代、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个人为榜样, 使教育对象在榜样群体中始终能找到自己认同的类型, 从而“点燃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

第三, 选择榜样的机制要体现民主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选择榜样的机制是自上而下运行的。我们常常“通过某些社会组织、机构的选拔宣传和推广, 逐渐树立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典型形象, 使青少年学有对象、赶有目标, 这是树立榜样、进行榜样教育的传统模式。”这种选择榜样的机制在计划经济时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成功, 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尤其是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增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之有效的选择榜样机制便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幸而, 2007年的全国道德模范海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榜样选择机制, 这种选择机制的核心便是民主性, 尤其强调民众的参与性。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期间, 据各省区市统计, 推荐截止日期2007年8月20日, 参与推荐的人次为3487.04万人, 共推荐道德模范人选36446人。在2007年9月1~9日24时投票期间内, 全国组委会共收到有效选票2200多万张, 其中平面媒体选票1700多万张, 网络媒体选票500多万张。尤其强调群众投票是评选活动成功的关键。之所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 是因为全国道德模范是由全国人民评选出来的, 体现了选择榜样选择机制的民主性。

2 宣传榜样

宣传榜样, 是指对一定时期内涌现出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集中的宣传报道, 通过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人物的剖析, 彰显普遍性的观念和价值, 用以指导工作、教化民众。在此阶段中, 教育者需注意:

第一, 宣传榜样要注意榜样的可学性。宣传榜样是为了让教育对象学习榜样精神, 模仿榜样行为。可是, 在新闻媒体报道的榜样事迹中, 曾经有人把我国社会经常推崇的榜样总结成“有病不看型”、“不回家过节型”、“不顾家人型”、“发扬风格型”、“一牺牲就出名型”、“死后发现日记型”等几种类型, 而且烈士类榜样多过安度晚年的榜样, 战争中的榜样多过和平时期的榜样, 辛劳型的榜样多过幸福型的榜样……。总之, 能成为榜样的人都是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并且作出了巨大牺牲的人。这些简单化、公式化的榜样形象带给青少年的是“要学习榜样就得作出自我牺牲”、“要成为榜样那样的人将是非常困难的”这样的心理暗示, 构成的是一种“榜样难学”、“榜样可敬不可学、不能学”的不正确的榜样心理氛围。尤其是屡见不鲜的“英雄流血又流泪”寒心事件多次见诸报道。山西省见义勇为协会副秘书长刘天明说, 三分之一的见义勇为人员栖牲或受伤丧失劳动能力后, 家庭生活便陷人困境, 他们中的许多人的孩子因此失学。另据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于2001年年初对历届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中64位烈士的家庭及子女就学状况进行的调查表明:“64位烈士家庭中, 42家相当困难, 人均月收人不足200元, 29名烈士子女因困难辍学、失学。据了解, 这些见义勇为烈士家庭长期不能脱贫, 而且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2000年比上年增加了11户。“英雄流血又流泪”这种违背社会正义原则的不正常现象的负面效应影响很大。它让人觉得“做好事不落好下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使得想挺身而出的英雄“气短”, 袖手旁观的人心安理得。教育对象在此类榜样宣传中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教育对象想“学榜样, 见行动”, 而另一方面教育对象对于践行榜样行为要付出的沉重代价与可能遭遇的“做好事不得好报”的后果顾虑重重, 最后教育对象无奈选择“听听很感动, 想想很激动, 实际没行动”。

第二, 宣传榜样要注意榜样的真实性。榜样事迹的真实性是榜样精神的生命力之所在, 可是在现实的宣传榜样中, 却总是会出现诸如榜样事迹细节虚假之类的小毛病。“如赵春娥的生活补助问题, 蒋筑英的调工资问题 (都是把有说成无) ;陈燕飞顺着扶梯走下河救人, 被说成‘跳下河救人’;杜芸芸捐献‘部分遗产’, 被说成‘全部遗产’;孙冶方的观点、张海迪的考分、朱伯儒的履历等等, 也都存在不实之处”。2003年2月6日, 袁隆平应邀到武汉市汉口区与中学生面对面对话时, 一个中学生说, 他看到一篇报道说, 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 非常感动。可袁隆平连忙对此给予澄清:“别受误导, 人累倒了还工作是不值得提倡的, 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外, 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 那是耍笔杆子的人杜撰……”试想, 那个中学生听了袁院士的这番话后, 回去肯定会找出那份报纸看看, 其作者究竟是谁。如果这个记者在发别的稿件时, 这个中学生及其一大帮同学可能就不再相信其真实性了, 这真叫“假作真时真亦假”。事实上, 袁隆平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打篮球、拉小提琴。每个人勤奋工作都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 如果本末倒置, 获得再大的成绩又有什么意义。

第三, 宣传榜样要注意为榜样“减负”。《解放军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雷锋团”营长许广发, 家里四代同堂, 上有夫妻的6位老人, 下有患病的孩子, 家庭人均收入30元, 困难很多, 急需他回去顶门立户。但他生性好强, 不甘落后, 把一个新组建的营带成全团最好的单位。他被评为“学雷锋干部标兵”后, 团党委并没有把这个称号当作是对他的全部补偿。他们派政治处主任帮他四处联系, 为他爱人办妥随军手续。爱人随军后, 领导又考虑他老人多的特殊情况, 在分配住房时又破例多给了他一间房子。“奉献”和“回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奉献应该得到回报, 得到回报反过来又会促进奉献。为了有利于典型健康成长, 有人喊出了“不让雷锋吃亏”的口号, 也有很多单位和地方注意关心典型的生活疾苦, 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很有现实意义。

3 培育榜样

培育榜样是榜样教育操作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环, 既是对宣传榜样和人们学习榜样的一个推动, 又为新榜样的选择作好铺垫, 是榜样教育长期运作的重要保证。

在培育榜样过程中, 一方面, 榜样教育要以物质利益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物质利益原则, 即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毛泽东则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 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邓小平同志肯定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不讲多劳多得, 不重视物质利益, 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 对广大劳动群众不行, 一段时间可以, 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 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 不讲物质利益, 那就是唯心论。”中央文明办设立了“全国道德建设扶困专项资金”, 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 将给予重点帮助。同时胡锦涛总书记与全国道德模范一一握手, 亲切交谈, 合影留念。社会需要正确评价和激励已有榜样, 这既可以激发他们保持先进性的动力, 也可以使其他教育对象在观察到社会对榜样行为给予嘉奖时, 产生向往心理, 激发学习动机, 使榜样人物层出不穷, 不断丰富榜样群体。

另一方面, 教育者要对榜样进行长期教育。针对各抗日根据地准备出席在陕甘宁边区的英雄大会的代表选举中, 晋察冀根据地一级英雄李勇因骄傲而落选一事, 毛泽东明确指出:“关于李勇的落选, 你们的处理是对的。值得注意者, 是李勇的骄傲, 主要的由于我们未能向他多作教育, 使他不要骄傲。李勇这类现象, 陕甘宁边区也发生了, 各地还会发生, 其责任主要不是在他们本人, 而是在于领导他们的人。嗣后凡当选的英雄模范, 须勤加教育, 力戒骄傲, 方能培养成为永久模范人物。如果只有赞扬, 没有教育, 骄傲落选, 将是必然现象, 此点请加注意。”榜样来自教育对象中间, 他们本身也是教育对象中的一员, 教育者需要对他们进行不断的培养和教育, 使其始终保持先进性, 长期对其他教育对象产生示范效应。

摘要:榜样教育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之一。榜样教育的操作过程为:选择榜样、宣传榜样和培育榜样三个步骤。

关键词:榜样教育,选择榜样

参考文献

[1]工团万美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朱清河:《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大学生榜样教育之我见 第11篇

【关键词】榜样教育;意义;不足;对策

一、榜样教育法的涵义

榜样教育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典型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它把抽象的说理教育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来宣传,从而激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引导人们去学习和效仿。榜样教育法具有宣传群众、激励群众奋发向上的功能,这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模仿、从众等心理特点,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二、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教育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榜样教育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榜样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种道德标准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榜样教育以先进人物为楷模,宣传他们的优秀品质,以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或模仿。榜样教育法所宣传的思想和行为反映着主流思想,体现着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孔子就常举尧舜等人为榜样,教育弟子“见贤思齐”。可见运用榜样教育法能把抽象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使大学生在熏陶和感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内化的作用。

(二)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功能

(1)激励示范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榜样的激励作用能唤起受教育者的利他行为,能激起受教育者的个人斗志,由不愿意模仿到自觉模仿,由不求上进到自觉要求积极上进,由遇到困难悲观失望到化解困难昂扬斗志。

(2)自我控制作用。榜样教育法能使大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自觉运用榜样的力量监督自我,自觉约束不符合榜样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促使自己向正确的、反映时代主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学习。

(3)矫正自我作用。榜样教育能促使大学生经常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个体的觉察能力,促使个体反省自身行为 ,起到矫正个体角色偏差的作用。

三、榜样教育法存在的不足

(一)榜样教育塑造的“高、大、全”形象,缺乏时代性

榜样在大学生中宣传的失误使榜样形象受到质疑。我们对榜样的宣传多是“ 有病不看型”、“ 死后出名型”,这种“高、大、全”形象,难以获得学习者的认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对于心中的“榜样”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应该注重榜样的时代性。

(二)榜样人物的个性蒸发

某一种榜样应该有我们时代需要的精神和不同于一般群众的品行。不能只注重“共性”,任意突出、拔高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忽视其“个性”。我们常蒸发榜样人物的个性来对其进行宣传,使得学生只了解榜样的某一典型特征,如果去掉这个特征,或许我们就无法识别这个榜样了。

(三)榜样宣传者自身言行不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应言行一致地带头实践自己提倡的高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要善于言教,更要重视身教。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教育者都是说一套做一套,很少表现出严肃的道德感及高尚的道德行为,这就不能给受教育者起到示范作用。

四、运用好榜样教育法的对策

(一)注意选择榜样的广泛性、层次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价值追求多元化,在榜样示范中表现为对榜样需求的多样性。他们对代表主流价值的榜样不再盲从和迷信,而是更多地根据各自的立场和利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行选择和取舍。在多样化的价值评价和需求面前,单一模式的榜样很难引起社会大众的心理共鸣。我们就要注意榜样的多样化,让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都有与自己生活相近的榜样和偶像,以便学习和模仿。

(二)注重榜样的真实性

对榜样的形象塑造要真实,要符合实际情况,不能把榜样无限拔高。学习榜样、宣传典型,不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强加在榜样的身上,使榜样脱离现实。而是要抓住实质,学习、宣传榜样的思想、品德;要立足实际,反映人物的真实情况,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不应使榜样人物神圣化。

(三)榜样教育者要言传和身教相结合

教育者要言传和身教相结合指的是教育者应该是榜样精神的率先垂范者。因为受教育者不仅听其言还观其行, 只有教育者以身作则, 榜样才能发挥其重大的功效。如果教育者行为与其宣传的思想不相符合,这很难让受教育者接受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与行为。因此教育者只有言传加身教,才会让受教育者信服,这样榜样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四)在人物塑造上因材施教

榜样教育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教育策略,即使作为同一类型的榜样也应该区分的明显一些。当然不同的榜样类型之间互相交叉、渗透,一个人可能会同时属于不同的榜样类型。作为教育者, 必须对榜样所属类型进行考察,确定需要传导的核心价值观,这才能在教育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打破榜样终身制

榜样的发展具有过程性,我们要破除榜样尽善尽美的观念。榜样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会被他人超越。榜样的这种过程性,正是榜样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树立这种观念,我们才能承认与宽容榜样身上的缺点,也才能正确看待榜样人物的沉浮起落,从而打破榜样完美论和榜样终身制。

总而言之,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现阶段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要正确运用榜样教育法,使大学生树立优秀品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磊. 模范人物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发展论坛,2002.

[3] 姚迎春.榜样示范效应弱化现象分析[J].探索,2002.

[4]费均生.试论增强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功能[J].唐山党校,2002.

青少年榜样教育 第12篇

一、榜样教育的特征

榜样教育模式是众多教育方法中最容易、最有效的方式, 使用典范人物的品质去感染学生, 影响他们的行为、感情和思想, 具有生动、具体和形象的特征, 能够将不易理解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使用榜样的示范作用, 量化为容易理解和方便实践的行为, 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吻合。

二、榜样教育的缺陷

在我国传统的榜样教育之中存在着形象高大全的现象和学生教育相远离, 在我国现代教育的过程中, 通畅使用高大全的形象树立典型的形象, 青少年对这样的形象, 很难从思想和行为上产生认同感, 同时, 青少年对身边的普通公民的行为更容易接受, 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真实性、亲切感和现实性。在以往的榜样教育之中没有重视学生个体的自主性, 无法针对学生的特征进行教育, 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 往往只要求学生进行整齐统一的学习, 没有针对青少年的信念、理想、家庭状况和自身经历的特征, 因此, 在教育的过程中, 青少年位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无法对榜样产生感同身受的认同。同时, 在以往的榜样教育之中, 没有多样和灵活的教育方式, 无法激发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只简单粗暴的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习的过程变成了艰深和枯燥的理论说教, 无法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 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

三、榜样教育的新途径

针对上述在榜样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总结相关的经验。例如, 在重庆某高校中, 开展了学校年度感动人心人物的评选活动, 在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学习榜样人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校中提倡学生承担使命和责任, 将学校的文化和“八荣八耻”等精神相结合, 青少年通过对身边人物的学习, 使用真实、朴实的情感对人物进行评比和挖掘, 最终在青少年身边树立起典范, 使用榜样的促进力量, 对青少年和教师的心灵产生震撼,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榜样的精神力量, 同时, 对榜样教育模式进行总结, 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方式。

首先, 应该提高榜样教育模式的现实性, 在学生身边寻找榜样人物。应该寻找和受教育者有相同的生存空间、个体特征、心理状态和背景的人物作为榜样, 使用与受教育相同的时代背景、教育经历、社会、性别、年龄、兴趣爱好和需要作为评选的标准, 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榜样的关注, 激发起树立榜样和学习榜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 应该重视榜样教育模式之中的自主性, 提高教育的个性化水平。例如, 在上述评选活动的过程中, 应该使用以下几个原则作为评选的标准。推动了教学的进步, 在体育、文娱、科研和学习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普通的岗位上实现了不平凡的目标, 任务的行为和经历, 与社会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方向相吻合, 在情感、家庭和生活上具有突出的表现。使用上述的方式进行榜样教育, 能够和传统的三好学生式教育方式相区别, 使用创新的眼光寻找榜样, 对新时代对青少年的新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在现代教育活动之中, 青少年需要面临不同的问题, 应该针对其面临的具体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 在高校中出现了拖欠学费的问题, 某高校学生在面对学费压力的时候, 选择了休学一年赚取学费的方式, 虽然该名同学在成绩是不是特别优秀, 但是在诚心求学的方面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选择该名同学作为榜样, 能够提高其他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因此可见, 在选择榜样的过程中不必追求统一的标准和模式, 应该从品质、行为和行业等多种角度进行分析, 最终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个性教育和榜样教育的统一。

第三, 应该不断扩宽榜样教育的模式, 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创新精神在青少年生活的每个方面中都存在, 在实践的过程中, 应该转变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 转变填鸭式的说教模式, 让青少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教育。例如, 在高校中举办的评选感动人物的活动,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到实践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还可以针对榜样的事迹展开宣讲活动, 将推荐和评选的过程变为青少年和教师进行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的过程。转变以往单向的教学方式,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实现个体需求和社会规范的统一, 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 对青少年进行积极的引导, 使学生适应社会规范的要求, 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深处产生震动, 最终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同时, 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偶像进行崇拜, 不断扩宽榜样教育的途径, 将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相结合, 最终提高现代教育的水平。

四、结语

总之, 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榜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不断转变榜样教育的教学模式, 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 不断扩宽榜样教育的新途径。要提高现代教育中的榜样教育模式, 就需要针对榜样教育的具体特征, 使用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指导, 使用创新型的思维对待教育, 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中, 实现现代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价值取向不断向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教育中, 榜样的力量占有很大的比重, 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提高现代教育中的榜样教育水平, 需要针对榜样教育的具体特征, 使用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指导, 使用创新型的思维对待教育, 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中, 实现现代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榜样教育,现代教育,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洁, 潘平波, 王娟.榜样教育在实践中的运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0, 47.

[2]王冬, 朱乃苏, 陈志兴.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教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162-174.

[3]董素英.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教育生活化探究[M].现代经济信息, 2007, 9 (11) :159.

上一篇: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下一篇: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