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06-29

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精选12篇)

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 第1篇

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作为推动各国经济、社会、教育和科技发展与进步的助力, 同样要求各国广泛开展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教育国际化的形式是本国与其他国家通过多种类的教育内容和多途径的教育模式进行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通用型国际人才, 为本国和世界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作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样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素。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只有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 不断加强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才能使我国早日走上教育国际化的道路, 加快融入教育全球化发展的步伐。

二、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的特点

1. 应试教育为主。

高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 介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之间。作为承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 高中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作用。它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以及培养新生劳动力的多重任务。由于高中教育这种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 其发展状况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1]然而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大部分高中仍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重心, 采取延长教师工作时间、学生学习时间, 大搞题海战术等措施, 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 轻视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把分数作为要求学生和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和标准, 以应试为目标, 片面追求考试成绩, 使学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 严重背离了我国长期以来提倡的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的目标。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教育, 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教育和科技全球一体化的新形势的要求, 是我国现阶段教育面临的重要改革任务。

2. 高中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 我国对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更高。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 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科技方面需要大量高层次的人才从事跨国工作, 国内传统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全球背景下经济、社会、教育和科技发展国际化的具体要求, 教育领域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高中教育作为我国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阶段, 必须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 在继承我国高中教育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 顺应教育国际化的潮流来重新定位和提升, 不断加强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 实现教育制度、教学体制的国际沟通, 相互借鉴和学习。

三、高中教育国际办学现状

为了顺应国际化教育发展趋势, 满足学生与家长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 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国内高中已将培养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理解能力及国际竞争力作为其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 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 积极与国内外教育机构合作, 构建国际人才培养的开放性教育体系。引进国际课程、开设国际班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 授课内容———国际课程。

目前我国重点高中学校普遍引入且被世界公认的国际课程主要有国际文凭课程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 、美国大学预修课程 (The 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 AP) 和英国高中课程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A-Level) 。 (1) IB课程。国际文凭课程 (IB课程) 是由国际文凭组织IBO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为解决越来越多的国际流动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而提出的一种国际化课程。作为大学预科课程, IB的教育目标明确指出:通过高中学生最后两年的国际文凭课程的学习, 在共享人类最先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 在接触不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及对人类不同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下,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对世界文化交流的理解力和包容能力, 从而培养未来的国际性人才。[2]IB课程包括语言A1 (母语) 、第二语言、个人与社会、实验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艺术六个学科领域, 以及知识论 (Theory of Knowledge, 简称TOK) , 拓展性论文 (The Extended Essay, 简称EE) , 创造、行动、服务 (Creativity, Action, Service, 简称CAS) 三大核心课程。[3]IB课程内容设置广泛, 突出强调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体现国际教育理念, 培养出来的学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学的认可和青睐。目前全球已有1000多所大学院校与国际文凭组织IBO签订了协议, 确保这些学校认可IB文凭, 学生持此文凭可免试入学。 (2) AP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 (AP课程) 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 (The College Board) 提供的在高中阶段教授的大学课程, 使在高中学习阶段有余力、有能力、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机会选修部分美国大学基础课程以获得美国大学学分, 因此吸引了很多成绩优秀的高中生选修。AP课程有22个门类、37个学科, 已在美国15000多所高中里普遍开设。AP课程可转换大学学分, 如果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一定数目的AP课程学分, 意味着可以提前一到两年毕业或在大学学习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和课程。至今, 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5000多所大学承认AP学分。国内学生在高中选修AP课程和通过AP考试不仅是对学生能力和学业水平的证明, 在申请国外大学和提前毕业方面同样具有很大的优势。 (3) A-Level课程。英国高中课程 (A-Level课程) 是英国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 也是英国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课程。在国内高中开设A-Level课程旨在为中国学生提供进入国外大学的有效途径, 具体目标为:培养在国内高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世界顶尖大学;培养在国内高中成绩中等的学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在国内高中成绩一般的学生考取适合自己的大学。[4]A-Level的课程涵盖范围广, 包括文科、商科、经济、语言、数学、理科、计算、法律、媒体、音乐等。其考试体系包含的科目涉及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 从理论研究到应用实践的各个方面。一般情况下, 学生申请大学需要提供3~4个A-Levels的成绩。A-Level考试是英国高中生升入大学必须参加的考试, 其重要性等同于中国的高考, 被国际教育界誉为“世界高考”和“全球大学入学的金牌标准”。截止到目前, 世界上已有5000多个教育机构开设了英国高中课程,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洲、新西兰、加拿大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万余所大学将A-Level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入学标准。

2. 办学模式———高中国际班。

伴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发展, 定义人才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具有强烈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 具备强大的国际理解、交往和沟通能力, 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人才评价标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希望将子女送到更好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中读书学习, 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子女去海外留学深造。随着国内学生和家长对海外留学认可程度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公立和民办学校开设了国际班, 以满足学生出国留学的迫切要求。高中国际班的模式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授权相关学校主办, 学生入学后注册中国和相关国双学籍, 学习相关国的课程, 由相关国注册教师全外文授课, 使用相关国高中原版教材, 毕业获双文凭, 免预科直升相关国家大学。通俗地讲, 就是在中国读相关国高中, 课程实行学分管理, 享受与相关国国民相同的大学录取标准。目前国内高中国际班采用的办学模式主要有[5]: (1) 高中三年完全按照国外相关国知名高中的课程模式上课, 由来自相关国并具有正式教师资格证书的优秀外籍教师全程授课。修完国外高中全部课程的学生, 可以参加该国的大学入学考试, 按成绩申请该国各类高校。 (2) 国内高中引入处于国外同一区域的几所大学共同推出的高中升大学考试体系, 授课主要按照该体系的标准进行。 (3) 国内高中专门承办国外某所或某一地区大学要求学生入学前必须就读的预科课程。这种类型的学校与留学中介的职能相似。 (4) 与国外相关国的某所著名大学签订课程互认协议, 国内学生在毕业时只要能通过该国外大学的入学考试即可获得入学资格。

四、高中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引进国际课程、开办国际班是目前我国高中开展国际化办学的主要内容和模式, 在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理解能力、国际交往协作能力的国际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高中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 学校对高中教育国际化认识不足。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世界政治的多元化格局以及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使世界各国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是各国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全球化的经济活动要求我国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 还要知晓国际规则惯例, 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 并且具有较强的国际理解和交往协作能力。只有具备了上述能力的精英人才, 才能适应国际社会的复杂残酷的竞争。高中阶段教育是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协作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目前国内很多高中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还一直受传统应试教育观的影响, 以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的目标、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师工作的部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等等都围绕考试升学转, 导致对高中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不足, 甚至消极抵制学校走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阻碍了我国高中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脚步。

2. 高中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我国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即便是在同一地区高中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高中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也是如此。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早, 经济发展快, 高中教育国际化水平高。相比之下, 我国中西部地区高中教育国际化进程缓慢。 (2) 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即使在同一地区, 由于不同高中之间存在着学校规模、办学性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生源优劣的差异, 也导致了学校之间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差异。如重点高中国际化教育水平高于普通高中, 公立高中国际化教育水平高于私立高中。

3. 高中教育国际化师资力量薄弱。

高中国际课程的引进和国际班的开设对高中教育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由于IB、AP、A-Level国际课程和国际班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较之国内高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加广泛、更加精细, 要求教授IB、AP、A-Level国际课程和国际班的外籍教师和中方教师掌握全面的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在坚持国外学术标准的同时兼顾中国学生的实际, 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体会国外课程的原汁原味。然而, 目前我国高中聘请的有些外籍教师不仅不具备相应的学历和教师资格, 甚至是闲散的外籍人士, 其所受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高中国际化办学刚刚起步, 中方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 对国际化课程的认识和掌握不够全面, 进而导致了国内高中教育国际化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有限。

五、高中教育国际办学创新思路及对策建议

1. 高中教育国际办学创新思路。

(1) 授课内容———中西融合型课程模式。中西融合型课程模式是指把高中引进的国际课程与现有的本土课程进行整合, 通常是剔除国际课程中的某些科目, 加入本土课程中的一些科目。如在国际课程中加入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课程, 如中国历史、中国地理、书法等, 并实行学分制管理, 保障学习质量。 (1) 2+1模式:引入国外相关国知名高中的核心课程及评价体系, 同时兼顾国内高中教学大纲内容, 在国内学习国内高中必修课程和国外高中文凭核心课程两年, 毕业后获得双文凭, 第三年直接进入海外高中就读。 (2) 2+0.5+0.5模式:高一、高二学习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学分科目及国外高中课程;高三上学期主要以国际英语教程课程内容为主, 进行英语强化学习, 以获得相关证书并通过英语资格考试;高三下学期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及国外大学学习要求, 为将来到国外大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国内的高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 国外高中教育则更加注重素质教育, 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2+1和2+0.5+0.5国际班课程模式正是将国内外不同教育模式、课程内容、评价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即采用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 在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充分发挥中国基础教育强大优势的同时, 又博采世界先进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的经验与实践, 使二者融合, 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教育理念, 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全面发展的国际型人才。 (2) 办学模式———特长班教学模式。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和留学热的持续升温, 国内部分高中为顺应新时期学生和家长对国外优质教育的需求, 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导和规范下, 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开设国家计划内招生的国际班。此类班的招生标准通常要求学生达到学校规定的参加国际班的基本入学要求, 如各学科平均分限制、英语能力水平测试、具有出国留学意向、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等条件才能申请入学。然而, 大部分高中计划内招生的国际班名额数量少, 学校对学生的入学资格要求严格, 将很多具有海外留学意向、希望接受海外高中教育, 但成绩中等或一般的大多数学生拒之门外。这种情况严重违背了我国推行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观念。我国高中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阶段后, 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逐年增加, 高中教育不仅仅是要关注少数优等生的精英发展, 更多的是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发展。学校和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们的整体水平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和教案, 最终达到培养这类学生的语言沟通、文化理解能力, 扩展这类学生的国际视野, 增强其国际理解能力和国际交往协作能力。

2. 对策建议。

(1) 树立高中教育国际化的先进理念。人才培养观念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先导。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升学体系、评价标准等种种原因, 高中“应试教育”倾向愈演愈烈, 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我国高中原来精英教育的单一办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要求, 学校只有更新人才培养标准, 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协作能力的国际型通用人才才能适应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 国内高中必须改变原来主要满足学生升学需要的单一办学模式, 以多样化的办学来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坚决纠正“应试教育”倾向, 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其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发挥示范性高中国际办学示范、辐射作用。我国示范性高中普遍集中了优质的学校文化资源、制度资源以及教师资源, 在加强德育工作、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学研究、学校管理等方面对其他一般普通高级中学起示范作用;在师资培训、设备使用等方面发挥基地作用。为本地区其他普通高中的国际化教育提供有效的实践经验, 提升区域内高中的整体国际化教育水平和成效。 (3) 培养高中教育国际化师资力量。高中在推进国际化教育进程中, 必须深刻认识到只有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和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高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培养出国际型人才。学校应采取“走出去, 引进来”的策略, 一方面加大对中方教师的海外师资培训和培养工作, 增加教师赴海外学术交流和进修的数量;另一方面加大聘用外籍教师的力度, 以持有教师资格证, 拥有丰富国际课程经验的教师为佳。总之, 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 有助于高中办学思想、教育观念、学科和课程建设以及教学等方面向国际化方向快速发展, 是建设高中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对教育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提出了迫切要求。各国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本国的教育模式和发展途径, 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 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创新精神、国际竞争能力的本国人才, 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社会、教育和科技一体化潮流, 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为本国的经济、社会、教育和科技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高中教育是衔接我国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纽带, 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关键阶段。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提倡学生素质教育、终身教育, 以从容应对国际化大环境下的激烈竞争。国际化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的主流方向。我国积极引入国际化课程和国际班教学模式,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适应中国现阶段物质文明发展对优质教育更高层次需求的必然体现。国际课程和国际班教学模式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又融合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 不仅为热衷于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了简单便捷的绿色通道, 同时也为国内学生提升个人全面素质, 培养独立创新意识、领导组织能力, 发挥个人潜能等方面提供了多重选择。我国高中教育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道路, 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教育和科技一体化发展的国际复合型人才, 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更好地为我国的全面建设服务。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潮流。高中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培养高中生的国际意识, 拓展高中生的国际视野, 提高高中生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进国际化课程体系, 开展国际班教育模式是我国高中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新举措, 对我国高中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育人目标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高中教育,国际课程,国际班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70.

[2]谢一雪, 周冀.一种新颖的教育考试模式——国际高中毕业考试 (IB) [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6, (11) .

[3]顾彬彬.国际文凭项目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A-Level[EB/OL] (.2012-04-21) .http://baike.baidu.com/view/88669.htm.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第2篇

实践与实习工作细则

(征求意见稿)

教育实践与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全部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完成总体教学目标,规范教育实习各个环节,切实完成教育实践与实习这一重要任务,使学生教育实习取得应有的成效,并按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与实习指导性意见》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管理规定》的要求,特制定此工作细则。

一、教育实践与实习工作具体要求

(一)实习期限

全日制和在职培养的中国研究生实习期限为一个学年;全日制培养的国际学生实习期限为一个学期。具体的实习时间由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实习工作量

参加实习学生的工作时间与工作量应根据其实习接收单位的具体要求确定,但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实习工作时间应不少于50个工作日(满工作量);教学实习的课堂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40学时,还应包括相应的观课、备课、批改作业、组织课外活动等的工作量;文化传播、教育管理岗位的实习工作量参照教学实习的工作量,根据实际情况执行。

(三)实习方式

1.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实习方式略有差别:

全日制研究生实习方式主要有三种:海外实习、培养单位安排国内实习、自主实习。在职培养研究生实习方式主要有四种:海外实习、在岗实习、培养单位安排国内实习、自主实习。

国际全日制研究生实习方式主要有两种:参加国际合作实习项目、自主实习。

2.关于实习方式的具体说明详见《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管理规定》。

二、教育实践与实习工作管理模式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教育实践与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和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共同管理。

(一)基地管理模式

1.基地成立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务秘书和学生辅导

员组成。

2.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担任实习领导小组组长,主管教育实践与实习工作。

3.教务秘书负责收集学生实习相关表格及材料、联络实习单位指导教师。

4.学生辅导员负责联系实习学生、及时掌握学生实习动向。

5.实习期间,实习生须与基地教务秘书及学生辅导员适时联络,定期主动汇报实习情

况或所遇问题。

6.实习期间,实习生仍须服从基地的管理安排,若遇特殊情况,实习生需向基地教务

秘书和学生辅导员提交书面请假条,说明原因。

(二)实习程序

1.基地联系各实习单位,选定1~2名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具体安排、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与实习工作,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评估。

2.实习前半个月,基地将组织实习学生召开实习动员会,并进行实习前培训。

3.实习学生赴实习单位,在单位实习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自觉、主动完成实习各环节。

4.基地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会不定期地与实习单位联系,或派专人赴实习单位调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5.实习结束后一周内,实习学生向基地教务秘书上交所有实习材料。

6.基地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在收到学生实习材料后一周内,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综合鉴定。

7.基地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完成对学生实习情况的综合鉴定后,组织实习学生召开实习总结大会。

三、教育实践与实习纪律准则

实习期间,所有实习学生应严格遵守实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尊重他人,与学校领导、同事和同学和谐相处;一般不准无故缺勤,因事因病需外出的务必履行请假手续,并经得实习指导教师的准许方可离开。根据具体实习工作的不同,现将具体规定告知如下:

(一)教学实习具体规定

实习期间,具体从事教学实习者需遵守以下规定:

1.拟定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案。

2.按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备全教学道具,认真做好教学记录,如实填写实习日志。

3.课前必须充分备课,上课应提前到场,课堂上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4.充分合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同时应积极献计献策,为实习单位完善中文教学大纲、规范学习教材、开展语言文化项目和营造中文学习环境等方面贡献力量。

5.如在教学方面遇到难题,应及时向实习学校或基地反映,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二)非教学实习具体规定

实习期间,具体从事非教学实习者需遵守以下规定:

1.拟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

2.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如实填写实习日志。

3.工作前须做好充分准备,实习应提前到场,合理分配工作时间。

4.工作中应多与指导教师及同事沟通、交流,了解工作需求,体现工作积极性。

5.如在工作方面遇到难题,应及时向实习学校或基地反映,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四、教育实践与实习考核标准

(一)考核程序

1.学生开始具体实习后,需向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提交《实习工作计划表》;计划应结

合实际、科学合理,反应汉语国际教育特点。

2.学生实习期间,一般在每个工作日均需填写《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实习日志》,字数不得少于1500字。

3.实习结束后,实习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自评表(教学工作)》或《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自评表(非教学工作)》;完成《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实习总结报告》,一般字数不少于2000字。

4.从事教学实习的学生需从已有教案中,选择3份最出色的教案,并根据教案内容填写《教案表》。

5.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及负责人根据实习学生平日表现,填写《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实习单位鉴定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综合鉴定表》相应部分,并加盖单位公章。

6.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将《实习工作计划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实习日志》、《华

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自评表(教学工作)》或《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自评表(非教学工作)》、《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实习总结报告》、《教

案表》(非教学实习的学生无需上交),以及盖好公章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实习单位鉴定表》和《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综合鉴定表》交至基地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处。

7.基地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实习学生平时表现,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填写《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综合鉴定表》相关部分。

(二)考核依据及考评等级

1.基地教育实践与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学生所上交的所有实习材料的数量和质量,结

合学生平时表现、学生自评及实习单位鉴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反映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综合鉴定表》上。

2.实习成绩等级:(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

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 第3篇

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研究生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高等教育的扩张使其从精英走向大众,由此带来高等教育系统转型及相关经费问题;保证教育质量和声誉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问题;保持招生和教育质量平衡问题;在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前提下,保持市场供需平衡问题。

国际领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及科研能力、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巨大优势。数据显示,英国人口占全世界的1%,科研经费占全世界的3%,论文发表数量占全世界的7.9%,论文的世界引用率为11.8%,而世界最频繁引用论文率为14.4%。

昂贵的学费和缺乏政府资助是英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最突出且由来已久的问题。英国商业、创新及技能部(BIS)报告显示,2010年,30%的科研型研究生(Postgraduate-researcher)和60%的授课型研究生(Taught-postgraduate)未获得任何学费或生活费的资助。相关政策规定,研究生可以申请1万英镑的贷款,在上学期间由政府支付贷款利息,毕业即由学生自行支付利息及本金,5年内还清,年利率高达9.9%。严苛的还款规定使该贷款政策几乎无人问津,最终连一些银行也撤销了此项业务。

英国政策制定者们更关注脱产型研究生资助问题,而对在职型研究生的关注显得格外吝啬。由此导致英国高校热衷于招收非欧盟国家研究生,而本土学生,特别是授课型研究生数量急剧下滑。

英国政府意识到不能再忽视此问题,财政部已表态,将于2014年秋季报告(Autumn State)中明确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办法。

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 第4篇

一、国际阅读评估项目背景

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发起的国家比较研究,评估15岁学生在即将完成义务教育时,多大程度上掌握了全面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聚焦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关键领域的素养上。素养是指学生在主要学科领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景中提出、解决和解释问题时有效地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1]PISA从2000年开始,每三年进行一次。参加PISA的国家和地区从2000年的43个发展到2012年的65个。PISA每次从阅读、数学、科学中选择一个主要领域,其他为次要领域。PISA 2000与PISA 2009评估的主要领域为阅读,评估的主要内容为阅读文本、阅读过程、阅读目的等。

PIRLS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The In- 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 tional Achievement,IEA)发起的对学生阅读素养进行评估的国际比较研究。PIRLS从2001年开始, 五年一个周期。参加PIRLS的国家和地区从2001年的35个发展到2011年的55个。PIRLS评估对象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评估的主要内容为阅读目的、阅读过程、阅读行为与态度等。[2]

二、阅读素养内涵

国际阅读评估项目与我国语文阅读新课程都对阅读素养或阅读能力等重要概念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阅读评估。

(一)PISA阅读素养

PISA 2009[3]与PISA 2012[4]对阅读素养(Read- ing Literacy)的定义为“理解、运用、反思与投入文本,以达成个人的目标,发展个人的知识与潜能, 并参与社会生活”。具体而言,理解是指读者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包括理解词句的基本含义与文本的深层主题两个部分。运用是指读者使用文本的信息或观念,保持或改变自己的观念,鉴赏文本的句法与篇章结构。反思是指读者将文本内容与个人观点、经验联系在一起,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投入是指读者的阅读动机, 读者出于什么目的进行阅读,以及阅读在其生活中的作用。

(二)PIRLS阅读素养

PIRLS 2011对阅读素养的定义为“理解与运用社会需要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读者能够从各种文本中建构意义,在阅读中学习,加入学校和日常生活中的读者群,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PIRLS强调,读者对文本进行反思是一个建构与互动的过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基于文本内容建构新的意义,并在不同的群体与社会情境下进行交流,与同学、家人、朋友等人共享其阅读的体验,从而开阔视野。[5]

(三)我国内地语文新课程关于阅读学习与评价的要求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关于阅读评价,《新课标》指出:“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6]

(四)我国香港地区语文新课程关于中国语文阅读的要求

香港新课程文件《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 (以下简称《学会学习》)把阅读列为课程改革的4个关键项目之一,提出“从‘学会阅读’到‘从阅读中学习’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学会阅读’并不足以装备学生应付所需。学生需要掌握 ‘从阅读中学习’的技巧,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以达到终身学习和全人发展。透过‘从阅读中学习’, 学生能够:提升沟通、学业及智能发展所需的基本语文能力;在理解和诠释阅读内容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按个人兴趣和需要进行广泛阅读,培养多方面兴趣,提升生活质素;培养开放的态度,接纳不同的意见、观点、价值观和文化;及丰富知识, 扩展对生命的了解,面对生命的挑战。”[7]

(五)阅读素养的内涵比较

从国际阅读评估项目PISA与PIRLS对阅读素养的界定以及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新课程对阅读评估与学习的要求,可以看到其中都有不少共同之处,要求学生:(1)能够理解与运用文本;(2) 能够从阅读中学习,认识世界,丰富知识;(3)在阅读中建构意义,发展思维能力;(4)广泛阅读,参与课内外不同群体的阅读交流;(5)在阅读中获得乐趣。略有差异的部分是,中国内地《新课标》还强调阅读的审美体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PISA、 PIRLS与香港地区新课程则更多地强调学生终生阅读的目标。

三、阅读评估框架

依据国际阅读评估项目的评估框架,笔者从阅读目的、阅读过程与影响阅读的因素等几个方面入手,将我国内地、香港地区新课程与PIRLS、PISA进行比较与探究。

(一)PIRLS评估框架与中国新课程阅读评估比较

儿童在9岁以前是其阅读能力发展的第一阶段,开始“学会阅读”(learn to read);儿童大约在9岁之后进入阅读能力发展的第二阶段,开始“从阅读中学习”(read to learn);到了13岁以后的青少年时期则是以功能性阅读为主,按照不同需求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8]而PIRLS评估对象的年龄段就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原因在于9~10岁的儿童正处于“学会阅读”的关键时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要求四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并且可以“从阅读中学习”。

PIRLS评估框架主要包括阅读目的、阅读过程、阅读行为与态度三个部分。[9]研究者将我国内地《新课标》、[10]香港地区新课程文件《学会学习》[11]与《小学中国语文课程建议学习重点(试用)》[12]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

从阅读目的来看,PIRLS的阅读目的包括寻找与运用信息以及文学体验,而我国内地新课程则仅强调了文学体验,香港新课程则更注重将个人生活经历与世界相联系,强调阅读的社会性与趣味性。与此相应地是,PIRLS与香港新课程在文本类型的评估上兼顾了文学性与说明性两种类型, 而我国内地仅有文学性文本。

从阅读过程来看,PIRLS主要评估学生两种层次的阅读思维活动,一是较低层次的思维活动(寻找和直接推论文章表层的资料与信息);二是较高层次的阅读思维活动(阐释、综合及评价文意)。[13]香港新课程则明确评估了阅读过程的多种层次,包括理解、推论、评价、创作等。而我国内地 《新课标》除了评估学生理解文本基本内容等较低层次之外,在较高层次上更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由此看来,PIRLS与香港新课程对阅读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评估非常明确与细致,而我国内地新课程对此则较为笼统与模糊。

另一方面,PIRLS非常注重对影响学生阅读素养的各种因素的评估,这是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阅读课程暂时还未涉及的部分。有研究指出,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以下两个方面因素互动的结果:一是儿童所处的文化、社会、生活等外在因素; 二是阅读活动的本质与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等内在因素。[14]PIRLS将影响儿童阅读素养的因素归纳为国家与社区环境、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课堂因素等四个方面,并提出了以下模型,如下页图1。

PIRLS据此设计了4份问卷包括家长问卷、学校问卷、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以评估这些不同因素对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具体内容如下页图2。

可以看到,PIRLS从多维度、多因素、多层面的互动关系来全面评估影响阅读的各种因素。国际阅读评估项目对这些因素的调查结果,为阅读评估数据提供了合理的阐释,让人们不仅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而且更加清晰地了解影响其结果的各方面因素,这也正是评估应发挥的功能。[15]与此相比,我国内地新课程标准仅规定了学生阅读学习的目标与教师阅读教学的原则,并未涉及更深更广的社区、家庭、学校资源、学生自身的阅读态度与习惯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

( 资 来 :Mullis,I. V. S.,Martin,M.O.,Kennedy,A.M., Trong,K.L. & Sainsbury,M. PIRLS 2011 Assessment Framework [M]. MA: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Boston College,2009:35)

(资料来源:谢锡金,林伟业,林裕康,罗嘉仪. 儿童阅读能力:香港与国际比较. 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5:46)

(二)PISA评估框架与中国新课程阅读评估比较

PISA 2009阅读素养评估框架主要包括阅读文本、阅读过程与阅读目的3个部分。[16]研究者将中国内地《新课标》、[17]香港地区新课程文件《学会学习》[18]与《中学中国语文课程建议学习重点(试用)》[19]中相关部分予以比较,结果详见下页表2。

从阅读文本来看,PISA将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本作为评估学生阅读能力的媒介。相比而言,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新课程的评估材料主要是纸质文本,均未开展电子文本的评估。同时,香港地区新课程的评估文本还包含视听资讯材料(电视节目、 电影、喜剧等)。在文本形式上,PISA细分了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等多种形式,涉及报纸、散文、小说、短小故事、目录等范围非常之广;香港地区分为文学材料与非文学材料;而我国内地新课程对此则较为笼统。从文本类型来看,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新课程与PISA是较为一致的。同时,PISA文本类型还包含“互动”的类型(指与以读者互动的方式交换信息,例如个人信件、电子邮件等),体现了PISA“参与社会生活”的关键特征。

PISA将阅读的认知过程分为提取与检索、整合与解释、反思与评价3个层次。香港地区新课程对于阅读层次的划分与PISA较为相似,除了掌握文本的基本信息之外,还提出“探究与创新”的层次。而中国内地新课程对此则较为笼统,仅提出了多角度、创意的层次,并未提出更加细化的层次。

PISA阅读目的包含了个人兴趣、公共社会、教学功能与职业用途等4个方面。其中,公共社会(指读者为了参与社会活动,获取社会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包括政府公文、论坛博客、新闻网站等)与职业用途(指读者为了工作或完成任务进行的阅读,包括报纸上的招聘广告、说明书等)体现了PISA阅读素养中“参与社会化阅读”与“阅读多样化”的重要特性。而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新课程仅仅强调了个人兴趣与教学功能。

与PIRLS相似的是,PISA不仅多维度地记录学生的素养高低和素养结构,而且还要探寻各地区学生阅读素养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以此来深入了解学生素养高低的形成原因,寻找教育改革和政策调整的方向。PISA在此方面设定了个人、学校、家庭、政府投入等方面的相关因素。在个人因素方面,PISA主要探究学生的“阅读参与度”。[20]PISA将阅读参与度定义为“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动机与行为特征”,包含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阅读的自主性、阅读的社会互动与阅读实践活动等4个方面的特征。[21]具体而言,PISA关于学生阅读参与度问卷包含个人阅读参与度与学校阅读参与度两类,详见图3。

(资料来源:陆璟. PISA 测评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2013:98.)

除此以外,PISA 2009问卷还调查了学生对学习策略运用(包含监控策略、记忆策略、精致策略) 与阅读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包括概括信息的策略、 理解和记忆信息的策略)。[22]相比而言,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新课程均未涉及对影响学生阅读素养的多种因素的评估。不过,香港在新课程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中已明确了学校校长、课程主任、图书馆主任、教师、 家长、学生等各种角色在推动学生阅读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23]

四、国际阅读评估项目对我国语文阅读课程改革的启示

国际评估项目PIRLS与PISA对我国语文新课程在完善阅读评估体系、发展阅读资源、改善阅读教学、塑造阅读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一)完善我国语文阅读评估体系

PIRLS与PISA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构了科学、系统、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PIRLS与PISA重点考察了不同层面的阅读能力,在每个层面之下还有一些分项的能力。每一层级不仅表示一定范围内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表示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来的阅读熟练程度。学生根据能完成的不同难度的阅读任务来确定其所处的发展等级。而我国在阅读评估标准体系方面较为笼统与模糊,因而,我国可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学生阅读学习成果表现与阅读评估指标,从而进一步建构多维度、多层级的评估体系。[24]

(二)发展文本类型丰富的阅读资源

PIRLS与PISA评估文本类型较为丰富,除了纸质评估文本之外,还开展了电子文本的阅读评估。其中,PISA评估文本包含了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而在我国大部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师生共读文学经典(通常是连续性文本)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电子文本尚未成为教学的主要资源。因此我国学校与教师可考虑发展网上阅读资源(通常是非连续性文本),建立网上学习论坛,鼓励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文学体验,又能够促进学生积累资讯知识。[25]

(三)改善阅读教学,尤其重视阅读策略教学

PIRLS与PISA评估框架以及我国香港新课程都非常重视评估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因而启发我国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在阅读前与阅读期间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联系文章内容,推论和理解文本深层意思。教师还要教授学生掌握阅读监控和认知策略,帮助学生建构文意,理解文章的深层意思。同时,教师还需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例如选择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教材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26]

(四)塑造良好的家庭与学校阅读环境

PIRLS与PISA非常重视评估学生所处的各种环境对其阅读素养的影响。其中家庭环境对学生的阅读表现影响巨大。家长需要以身作则,表现出对阅读的极大兴趣;同时还需要为孩子准备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另外,家长还可尝试开展多元化阅读活动,透过书本、歌谣、故事与日常对话,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27]学校的图书馆与多媒体中心对儿童的阅读能力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室、图书馆或图书角的设置,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面的阅读习惯与态度,而且为他们预备了可供阅读的各种文章和书本。[28]

纳税评估国际借鉴研究 第5篇

国外纳税评估现状

新加坡是推行纳税评估制度较为规范的国家,其纳税评估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纳税评估分工较细。税务处理部负责发放评税表,处理各种邮件、文件和管理档案;纳税人服务部对个人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公司服务部对法人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纳税人审计部对以往评税案件和有异议的评税案件进行复评;税务调查部对重大涉税案件进行调查。二是重视纳税人的自查自纠,在评税工作中,都要先给纳税人一个主动坦白的机会。三是评税管理工作主要依托计算机系统进行。

英国也是纳税评估制度推行得较好的国家。英国各税种的税收征管一般都需要经过纳税申报、估税、税款缴纳和税务检查等程序。估税是税收征管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如果税务局认为纳税人在某一时期的税收申报不完全,则可以对其少缴的税款部分签发估税单,如果稽查员发现纳税人有利润未被估税,或者纳税人获得了无资格享受的减免,可以对纳税人的这些应课税所得签发补缴估税单。美国税务机关在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基础上,将重点力量放在税务审计上。税务审计人员约占税务机关人员的一半以上。纳税人申报后,税务部门必须严格审核纳税人申报的每份报表。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审核比较。如果在审核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有计算错误或申报不实者,税务部门会书面通知报税人。审计选案主要集中在信息处理中心。税务审计对象确定的基本程序是,根据税务部门事先确定的计分标准,由电脑评分,然后根据评分高低加以确定。通常是收入越高、扣除项目越多、错漏越多者,分数就越高,成为审计对象的可能性就越大。

日本的税务审计由专职税务人员负责。审计主要分为办公室审计和实地审计两大类。公司把纳税申报表送来后,审计员马上进行办公室审计。这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同行业、同规模的公司进行比较,审计按公司及行业的类别进行。实地审计就是调查公司账簿保存、会计记录保存、商品库存的实际状况。它是在办公室审计对公司自核税额不确信时,进一步采取的审计程序。根据纳税评估结果,日本税务部门针对纳税人财务制度是否健全,分别实行“白色申报”和“蓝色申报”,激励纳税人在健全财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申报。

德国的税务审计人员都是高级税务官员,他们均经过严格的挑选,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3至4年的工作经验。税务审计对象是通过计算机打分选户确定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前必须熟悉被审计对象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通过资料信息的分析寻找企业偷税的疑点。如果企业不提供会计核算资料,或资料不齐全,审计人员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税款估算。审计结束后,审计人员要把审计出来的问题逐一向企业通告。

俄罗斯税法详细规定了税务审计的类型,以及实施税务审计的方法和条件。税务机关实行室内审计和实地审计(也称全面审计)两种形式。室内审计适用于所有纳税人,由税务机关强制实施。其主要依据是税务机关掌握的纳税人的经营活动材料和纳税人提供的报税单和其他税收凭证。大部分公司的室内审计至少每季1次。税务机关对某些税收项目进行初审,如果审查中发现填报错误或所提供的材料和凭据相矛盾,税务机关要通知纳税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予以更正。如发现偷税漏税,则对纳税人下发补税和罚款通知书。

国外纳税评估的成功经验

1、多渠道采集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各国税务机关都通过多种渠道采集涉税信息,不仅包括税务机关掌握的日常征管信息、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表信息等内部信息,还包括从海关、金融机构、证券市场等机构共享的外部信息。例如,澳大利亚从经税务人员甄别后的举报、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信息以及外部商用数据库获取足够的外部信息,同时从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采集内部信息,包括纳税人申报资料、历史评估资料、审计资料等,这些信息全部录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供评估人员调用。美国国税局计算机征管网络与金融、海关等部门联网形成了十大税务管理计算中心,共享纳税人的涉税资料,为纳税评估提供了信息支持。

2、通过设置科学化的指标及模型,实现信息处理模型化、系统化

纳税评估指标是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做出初步判断的重要依据。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非常注重应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通过设置科学化的指标体系、建立规范化的模型等方法,实现信息处理的模型化、系统化。美国国税局下属各级检查部首先由计算中心自动对申报资料分类,由评税模型检查纳税人是否已经登记、申报纳税,并对申报单进行分析比较,审查是否如实申报,然后通过筛选过程核实纳税人是否正确计算税款。纳税评估计分标准的模型及参数根据相关资料动态调整,使纳税人很难弄虚作假,保证了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定位纳税评估

许多国家都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并规定了纳税评估的形式、范围、机构设置、流程等具体内容。俄罗斯通过税法典,规定了为实行税收监督,纳税人必须按企业所在地、企业的分支机构和代表机构所在地、个人居住地,以及按归其所有的应课税的不动产和交通运输工具所在地,接受税务机关审计,并规定了税务审计的类型分为室内审计和实地审计。德国也通过税务审计法规定了税务审计的范围、形式及审计期间等内容。

4、设置专门评估机构,应用专业化评估人才

架起汉字教育研究的国际桥梁 第6篇

为了开好本次研讨会,浙江外国语学院等单位进行了认真的设计和积极的筹备,不仅成功搭建起了一个汉字研究与汉字教育的国际性平台,而且也将本次会议开成了一次汉字研究与汉字教育学术交流的盛会。会议更成为了一座汉字研究与汉字教育成果展示的舞台。研讨会倡导学术平等、自由和互动。大会安排了学术演讲(10位国内外著名专家的学术报告)、专题报告(分三组交流,共有68个学术专题发言)、观点发言(20人次)、课堂观摩(展示、点评2节小学文言文课)、教学点评(5人次)、现场考察(小学语文博物馆和小学语文研究院)、海报宣传(3人次)、书面交流(大会收到学术论文55篇,均收入论文光盘)等环节或形式,全方位展示了汉字研究与汉字教育最前沿的丰富成果。

汉字与汉文是世界范围除英语之外使用最广泛的语种,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汉字元素在不同亚洲民族语系中均有其独特的位置为了加强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汉字教育研究的联系和交流,从2010年起,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韩国汉字汉文教育学会、韩国汉文教育学会、韩国汉文学会、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高雄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台东大学华语文学系、文藻外语大学应用华语文系、金门大学华语文学系等单位发起联合举办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举办国际研讨会旨在提供交流平台,促进亚洲各国学者、研究员和教师,就本土语系的汉字教学及汉字研究进行讨论交流,并促进研究协作,提高该领域专家的研究水平。此外,大会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开拓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是目前世界范围研究汉字和汉字教育的高级学术会议。它具有世界唯一性、学术权威性、内容广泛性的特点。从2010年7月开始,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已举办过五届,分别由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韩国汉字和汉文教育学会等承办。第七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将于2016年7月由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等单位承办。我们期待着同样的精彩!

关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第7篇

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1.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含义。国际化不是一个新概念, 它在近年来被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中具有某些一致性, 但也存在各自不同的认识。表1中列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及分类, 这是根据Knight建立的四个通用的观点:行为、能力、精神和过程进行的分类。

根据表1可以知道, 高等教育的研究并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以往研究把重点放在各个不同的视角来衡量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 其中每一个视角都突出了高等教育不同的战略方面。基于以往的研究, 本文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基于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目标需求, 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教育信息和资源, 建立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 培养具有国际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

2.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呈现多种形式, 包括在教学项目、科研项目和课外活动上建立有利于研究生的国际合作、招收国际学生等。在教学项目上包括诸如:学生交换项目、汉语语言课程、联合/双学位课程、国际暑期学校等;在科研项目上包括:国际研究协议、联合研究项目、国际研究中心、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国际论文发表等;课外活动包括:学生会、 (文化) 方向的课程、跨文化的校园活动、校友参与项目等。

3.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动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机是多方面的, 包括充分利用全球的专业知识, 获得高素质的学生, 提供给本国学生到国外研究的机会, 并建立起国际声誉等。国际合作使得各高校需在全球范围内应对高等教育问题, 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体验, 这种体验为自己在未来的全球性工作中打好基础。

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1.留学生来华意愿不高。学生结构国际化是一所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指标, 一方面为本校学生创造到国外学术交流、学习、实习的各种机会;另一方面招收外国留学生。留学生数量扩大不仅为学校发展带来部分经费, 而且会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汇集地。来华留学意愿不高最常见的原因是语言不通、对于东亚国家学习及生活成本相关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陌生的高等教育系统。

2.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意识不足。研究生教育理念国际化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这就要求学校的发展必须面向世界, 树立全球化的教育观念。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科尔认为, 教育关注的是整个世界, 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21世纪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 没有国际化的观念则难以胜任。

三、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

1.促进留学生来华学习。国外实践经验表明, 提供奖学金以及更多提供和短期交流机会相关的信息将会显著提高学生选择作为留学目的地的可能性, 增加本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有很多其他因素促成了外国学生的选择, 如机构的学术声誉等。一所拥有世界名师的大学可以吸引慕名而来的各国学生, 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人才, 且造就大学的声誉, 使其经久不衰。正所谓名师培养英才, 英才造就了一流大学, 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 教师一定要知名。

2.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意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意识需要从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方方面面体现出国际化的意识, 这些方面作为最能代表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研究生教育, 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理应先行。此外, 为国际化创造有利的校园氛围非常重要, 多元的文化氛围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国际化的理念才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使他们能学习到最新的思想和技术, 以增加研究生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四、结语

通过自我学习不断完善的高等教育研究可以成为大学不可或缺的资源, 这有助于高校了解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运营的复杂性。为此, 研究生教育可以在一些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研究:研究招收多元化研究生的有效方法;大学如何国际化的案例研究;研究减少国际化过程中的摩擦、促进相互了解的多元方法;能够建立智力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公平分配的策略研究。最后, 要了解国内学生从他们的国际同行中能够学到什么, 国际学生对大学有什么样的影响, 以及教师是如何看待国际学生的, 包括他们是如何为国际学生调整他们的实践指导方案等。

参考文献

[1]Qiang, Z.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owards a conceptualframework[J].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 2003 (2) .

[2]程永波, 巴素英.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3) .

经管类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研究 第8篇

现今,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国内外大学均重视自身国际化建设, 努力打造成为国际化知名学府[1]。欧洲早在1999年发起至今仍在进行的博洛尼亚进程以及伊拉斯谟计划, 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国际化使欧洲高等教育重现辉煌[2]。我国近年来也逐渐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建设, 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8条提出, 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3]。但较之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起步晚、总体水平并不高。简要来说, 我国的培养建设主要存在3大方面的不足: (1) 培养意识不足, 培养理念模糊不清[4]; (2) 国际化课程的形式主义现象较为普遍[5,6,7]; (3) 培养方案受内外因素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在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之后, 提出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生 (简称经管类研究生) 国际化培养方案的改进意见, 着重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以下简称南航经管院) 的国际化培养现状, 为我国经管类学院国际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文就国际化培养方案进行深入探讨, 并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以及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全体学生展开, 也有少量博士研究生填写了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168份, 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50份。在被调查者中, 硕士生占97%, 博士占3%, 以硕士生为主;男生占46%, 女生占54%, 男女比例基本均衡。本文认为被调查者的英语水平以及本科与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的跨度有可能影响被调查人员对国际化课程的认知以及国际化培养的需求, 因此在人员基本信息中列入了英语水平以及所学专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87%的被调查学生英语水平在CET-6以上, 占大多数;11%的被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在CET-4水平;3%的被调查人员拥有其他的能力证书;分别以“1”“2”“3”表征。本文参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专业代码参考目录以及2013年研究生招生专业代码册, 将本科与研究生阶段跨学科门类的学生人数, 在同一学科门类下跨一级学科的学生人数, 在同一一级学科下跨二级学科的学生人数, 同一二级学科的学生人数进行统计, 并相应以“3”“2”“1”“0”表征专业跨度 (见表1) 。

对本次问卷做信度效度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本文所使用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3 国际化培养方案研究

3.1 授课语言与授课教材

调查显示, 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需要全英文授课, 但没有学生认为需要全中文上课, 表明英语是国际化课程的一种必要的形式, 也是一种必要的标志。97%的学生认为授课过程中英语使用量应在一半以上, 以50%~75%为宜。因为出于专业知识与国际接轨兼顾的目的, 全英文讲授可能带来听不懂以至于无法获得专业知识等负面效果。对于教材的选择, 英文的认可程度不及授课。83%的学生更倾向于英文原版或是中英文对照, 这也是目前经管院国际化课程所使用的教材类型。但仍有13%的学生主张使用中文教材, 反映了英文教材使用过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的学生课外研读时间较少;课堂上老师往往也不完全依照教材内容授课, 因此英文的教材并没有发挥其作用, 部分学生反而认为对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他们宁愿接受易懂的中文教材。学生对教材的态度不仅仅是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本身的问题, 更深一步地思考, 是整个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问题, 具体如表3所示。

3.2 授课形式

研究生国际化教学模式应与国际接轨, 引进国际上流行的这些先进的教学形式[8]。国外哈佛大学采用经典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 斯坦福大学主要采用项目研究与互动合作教学[9,10]。目前不少大学的国际化课程都加以借鉴, 但效果欠佳, 究其原因, 主要有如下2点:

(1) 学生基础水平层次不齐。进行案例讨论与团队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对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但在被调查的经管院研究生中, 38%的研究生跨专业程度较大, 只有35%的学生研究生专业与本科专业较为接近。本文对比了跨学科门类学生以及无跨度学生对于国际化课程促进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认可程度 (1-5表示) , 对这2类群体做Mann-Whitney检验, 如表4所示, 跨专业程度较大的学生认为课程对自身专业能力的促进作用认可程度明显低于零跨度的学生。由于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参差不齐, 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教师也将在讲授知识与引导性教学之间困惑。

注:a.分组变量:专业跨度b.**p<0.1*p<0.05。

(2) 考核机制有待完善。中国大多数学校的考核方法以英文试卷考试为主, 研究性学习一般会在平时成绩中加以考核, 与本土课程无异。实际上, 国际化课程在教学模式与教学目的上与本土课程有所区别, 采用相同的考核形式是不科学的。国外一流商学院的考核形式中, 平时课堂参与占很大的比重, 形式也以研究论文与实习报告为主。研究论文之所以能体现国际化课程学习效果, 一是能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能与案例教学、互动教学、项目研究等先进的教学方式相互配合, 是最适宜这些教学方式的考核形式。

因此在如今案例教学、团队讨论等成为课程改革趋势的基础上, 仍需注意2点:第一, 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 分类分班, 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形式;第二, 应配套相应的考核机制, 有别于本土化课程的考核, 研究性质的成果考核应成为主流。

3.3 培养活动

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交换项目是国际化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数量与质量也是衡量商学院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11]。但项目贫乏、水平欠佳、参与度不高是困扰经管类学院的难题[12], 究其原因 (如图1-2所示) , 本文认为有以下3大因素:

(1) 经济因素。一方面是学院的经济因素, 支撑大批学生出国接受课程学习与学术交流无疑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学院往往由于经费的原因不得不择优录用, 选送出国, 而将开设国际化课程作为主要方式;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经济因素:调查显示, 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经济压力是阻碍其参与国际交换项目的主要原因, 而经济压力阻碍国际交流 (如参与国际会议等) 的程度则明显降低, 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学院资助学术交流的力度大。因此, 资金投入与资助方向往往是一个学院国际化水平以及学生参与国际化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加大培养资金的投入是发展的必然保障, 循序渐进、逐年提高是发展的可能路径;筛选出一批高质量的交换项目与交流项目, 优先加以资助, 是将有限的资金最大化利用的有效方法。

(2) 信息渠道。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不能及时得知相应的项目信息, 大多数的学生表示出国交换主要通过校外机构, 而参与出国交流、参与会议则主要通过自己网上投稿与联系, 学院的引导与组织明显不足。一方面, 学院与国外大学合办的交换与交流项目应以更便捷的渠道传达至研究生群体, 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 学院应对其他交换与交流项目信息做一定程度的筛选、整理、传达,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交换与交流, 例如成立专门国际化网站, 适时发布交换项目的信息与国际会议信息等。

(3) 学生语言能力与学术水平。调查显示, 语言是阻碍学生参与国际交换与交流项目的最大因素, 没有论文可投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国际交换与交流项目充满渴望与向往, 但又对自身英文水平担忧与恐惧是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往往处于遇到合适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 但又没有论文成果的尴尬境地。学生语言水平的差异是否真正影响了出国, 本文以被调查者的外语水平为分组依据, 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法检验语言障碍的影响力, 以“1”代表语言是主要障碍, 以“0”代表语言为非主要障碍, 结果如表5所示, 学生语言水平的差异程度影响了语言是否成为交流活动的主要障碍, 但不同语言等级的学生对于出国交换的语言障碍则没有显著的差异, 表明学生对于出国交换的语言障碍存在普遍的畏惧心理, 甚至是过分考虑了语言障碍的严重性。一方面, 学院应加强学生的学术修养与研究能力, 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 学院应在心理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交流, 消除学生对国际交换与交流过分的畏惧, 将真实的交流过程还原,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4结论与建议

(1) 国际化课程语言使用的合理化。语言是阻碍学生接受国际化培养的重要障碍[13], 因此以英文教学为主,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合适的程度应在75%~100%之间, 并可以根据课程的不断深入, 外语使用逐渐增多。另外,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培养目标, 在传授专业知识、方法时适当运用汉语帮助学生理解, 而在研究与讨论中使用全英文加强课程特色。

(2) 国际化课程的分类培养机制。学院应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语言能力、基本需求形成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分类培养, 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案例教学、互动教学、项目研究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

本文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切入点进行现状分析, 旨在为改革我国经管类研究生国际化教学模式与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与建议, 局限主要在于数据的来源面较小, 后续的研究可在更广范围类进行现状研究。

注:a.分组变量:专业跨度b.**p<0.1*p<0.05。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着重研究经管类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 并提炼出经管类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一般规律, 为我国经管类学院国际化建设提供借鉴。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第9篇

1 产业跨国转移的动因分析

1.1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刘易斯 (w.Arthur Lewis, 1984) 认为20世纪6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至发展中国家是因为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 导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 于是发达国家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即不同国家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1.2 重合产业转移理论

卢根鑫 (1994) 认为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某些产业具有相似的技术构成, 生产相似的产品 (重合产业) ,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值小于发达国家相同产业的劳动力价值, 结果导致发达国家的重合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1.3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小岛清 (1987) 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 而在投资对象国却具有或潜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 投资国从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 而投资接受国则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 从而使潜在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因此, 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对于投资国和投资对象国是福利最大化的选择。

1.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 (R.Vernon, 1966) 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进行分析, 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他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时期, 在不同的阶段, 产品的特征会发生由技术知识密集型-技能或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转化。这意味着在该产品生的各个阶段, 不同类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是在变化的, 从而推动企业根据产品所处的生命阶段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国家之间安排生产活动。

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企业是国际生产和国际投资的主体, 企业跨国投资在宏观层面上形成了国际产业转移, 因此,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构成了产业转移理论的微观基础。英国学者邓宁 (J.H.Dunning) 用O-L-I模型来说明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 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 (O优势) , 要素赋存结构决定的区域特定优势 (L优势) , 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特定优势 (I优势) , 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2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引起学者的关注:

2.1 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所涉及领域不断扩展

潘悦 (2006) 对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趋势进行了总结:一是国际产业转移进一步提速, 这种态势的直接表现就是产业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三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链条不断延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 服务业的国际投资开始超越制造业, 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

元小能 (2004) 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践发现, 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从以产业结构转换型和资源开发型向技术创新型和产业国际型转变。, 研发投资和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

2.2 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

傅强、魏琪 (2013) 指出, 在全球价值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这主要是由于生产链条的碎片化, 产业转移不再是整个生产过程的转移;企业组织全球生产的方式多样化, 降低了国际产业转移对资金等条件的依赖;另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 国际产业转移环境也日益宽松。在此背景下, 转型期和发展中经济体较之前更易于集中优势进行某项核心技术或关键环节的突破, 从而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并进行全球生产布局。

朱刚 (2006) 指出利用生产前后向联系和市场的关联效应, 转移并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的趋势, 一群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供应商以及相关的机构位于同一地理区域, 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 相互之间进行精细化的专业分工但有高度协作的产业群落, 这种模式在中国东南部地区这一趋势表现的非常明显。

元小能 (2004) 对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后发现, 生产和服务外包成为当前新兴的国际产业转移方式, 从产品价值链看, 跨国公司所控制的价值增值环节集中于少数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 而把其他低增值部分加简单的生产加工外包给较不发达国家的供应商。另外, 跨国公司不再遵循传统的产业转移模式进行投资, 而是主动的带动和引导相关投资, 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群, 将整条产业供应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深远, 而且这种影响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只局限于经济, 而是扩展到政治, 金融, 文化等领域。

潘悦 (2006) 认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表现在:第一, 国际产业转移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了全球产业格局的变换;第二, 国际产业转移加速了国际分工格局的深化和广化, 带来了国际贸易格局的巨大变化;第三, 国际产业转移改变了国际利益分配格局, 加剧了全球分工利益的不均衡;第四, 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 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经济摩擦;第五, 国际产业转移导致了国家相对实力的消长, 造成国际关系的不平衡。

梅琳 (2011) 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导致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失衡的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在完成大量制造部门和产业的国际转移后, 出现了比例关系失衡, 即服务性产业部分的比重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部分的比重, 这种产业结构倾向被称为“产业空心化”。在产业空心化趋势的影响下, 资本的逐利性推动虚拟经济在自我强化的正反馈机制中逐渐膨胀, 而实体经济则日渐萎缩。

朱刚 (2006) 认为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效应主要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可能造成经济结构失衡, 而且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抑制了自主研发能力的开发, 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级差固化;在进行国际经济交流过程中, 汇率制度的变革可能带来的金融冲击。

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的不断持续和扩展, 很多始料未及的经济现象不断显现, 对国际产业转移及其影响我们仍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清楚的问题。 (1) 产业转移对发起国与承受国会带来何种经济影响?双方国家的产业结构会如何调整?国际产业转移对就业岗位的影响是长期还是短期? (2) 随着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逐渐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发起国,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协作的? (3) 国际产业转移是否导致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发达国家如何平衡国际产业转移和本国产业结构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4) 国际产业转移是否导致发达国家的实体产业弱化, 致使大量的资金流入金融领域, 结果导致“资产泡沫”的形成?

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 并将更加深刻地改变世界。

参考文献

[1]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学术季刊, 1994 (4)

[2]钟胜阳.跨世纪国际投资与外资政策新变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 (1) .

[3][美]阿瑟, 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M].商务印书馆, 1984.

[4][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5]汪斌, 赵张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 2003 (6) .

[6]张为付.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与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推广研究 第10篇

1. 汉语国际教育的概述

1.1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由来

2007年的时候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发布了一个方案, 就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项方案的出台, 使得这一专业, 一方面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培养层次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的带来了希望, 他们可以继续接受教育、学习。汉语国际推广既得益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又是促使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髙的必经之路[1]。在文化上各个国家都在提倡“走出去”这一精神, 仅仅认识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远远不够, 还应该认真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经验, 这就为本专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设立以文化推广的必要性

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就是汉语国际教育这条路, 离开了语言, 只靠翻译是不能将我国文化的精髓进行传达以及有效地传承的。在此举一个例子, 当下的热播剧《甄嬛传》, 受到了广大国民的喜爱, 也创造了收视狂潮, 同事也被翻译英文版本在美国放映。在剧中就有很多名诗名句, “双双金鹧鸪”, 这句诗是很优美的, 但是在美国放映时, 却被翻译成了“Two two golden bird”, 这令许多人看了是啼笑皆非的感觉。所以只靠翻译品读作品, 相当于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是不能体会原著的情境, 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的。有些文化的精髓、内涵仅靠翻译是不能达到原有的的意味的。

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个学科一直是一个二级学科, 而且是在汉语言以及现代汉语、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这些学科的下边, 这就需要教育部门要不断修正这一专业, 不断促进该专业的发展, 逐步与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的国际教育进行接轨。

1.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推广途径及用途

汉语国际推广的主要途径是对针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现在学习汉语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俄罗斯) 。通过把汉语以及汉文化知识, 例如一些古代的文化礼仪或者刺绣, 剪纸等传统工艺, 教授给外国人。这能够增进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知, 也能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情感, 从而推动汉文化的国际交流与推广, 让世界真正全面的、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中国。另外就是通过大众媒体向世界宣传汉语的魅力, 通过开设交换留学生, 拍摄宣传短片等诸多途径进行推广。

汉语言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的宗旨是弘扬传播中华文化, 促进文化交流, 增进区域的经济增长。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性质以及最终目的是将与汉语教育相关的优秀文化进行输出。最终目的是向全世界输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中华优秀文化理念, 同能够与其他国家的民族部落的语言文化一起, 共同为世界人民的交流架设一座语言文化的桥梁。

2. 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推广的问题以及对应策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现已成熟且被广泛认可的的有:中原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近年来, 国内各省、市地区都在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事业。但是在进行教学时, 不能只单单只介绍一种地方文化, 要从整体出发, 避免出现在学习汉语中, 普通话说出一口“东北味”, 或者“四川味”来。学好普遍的文化之外, 再学习地方文化, 就能体会到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在进行汉语教学与推广的过程中, 因为语言的学习本身比较乏味, 所以在出现比较枯燥乏味的情况时, 这就需要教学老师进行进行趣味化教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马来西亚地区。马来西亚教育部将相声艺术教育列入了汉语课程的趣味语文项目, 这样一来在语言课中融入了文化的教学, 在加深了语言理解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另外我国也出现了像《汉风》这一类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 介绍了我国古代的经典名句、汉字文化、名胜古迹、传统技艺、当代国情资讯以及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见闻等[2]。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或改善课程的方式, 将中华文化精髓列入课程内容之中, 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现在我国不断加强的汉语国际教育以及文化推广, 特别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现在已经开办到了282所, 分布于28个国家。有些外国媒体将这种现象炒作成了“文化侵略”, 这种说法是缺乏公正、客观性的, 更是错误的。我们在进行汉语的推广的同时, 也是价值观的推广。那些学习汉语、了解汉语言传统文化的外国朋友, 大多表示他们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认为中国文化很神秘神奇、富有魅力。并非外国媒体所说的文化侵略。我们在宣传推广文化时, 并没有带有“洗脑”这种强迫性的内容, 只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当然, 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好的方面, 教学的时候要秉持着客观的态度进行教学, 以便于我国文化的广泛传播、推广[3]。

结语

我国对文化推广十分重视, 汉语的国际教育与文化推广的目的及任务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让更多的国家人民了解中国。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的顺利开办, 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 来华学习交流人数的增加, 说明了我国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方面的成功, 但还是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推广文化, 才会使我国的软实力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陈永莉.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战略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 2008, 102 (4) , 8.

[2]李毅.汉语国际推广与我国国际教育的发展[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 18 (4) , 18.

国际研究生教育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生毕业后接受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其专业性高、研究性强,倾向于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强调灵活、多元的培养模式,而其逐步走向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开展,不仅关系到一个大学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国际化的社会环境可以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增强其对世界各地文化的理解,帮助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能够尽可能避免受民族文化、地域局限的影响,使之成为具有全球意识和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将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阵地。

对于担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北京市属高校而言,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在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相对于“211”“985”工程等中央部属高校而言,北京市属高校在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距;受生源质量、生源来源、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出国接受教育的机会少,接受外籍教师授课与指导的次数有限,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故本文以北京市属高校中的非211院校为研究对象,就其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弗里曼·巴茨(Freeman Butts)在其著作《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和学校观念方面的国际化,目的在于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态度;二是师生学术交流方面的国际化;三是发达国家在卫生、经济、教育和民众福利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高澎等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将本国大学教育的讲授、学习、研究、服务和管理等内容放置于世界教育和文化环境之中,进而实施建设和管理的一系列理念、政策和各项综合措施。李素琴认为教育的国际化是以理解国际教育理念为基础,以教育资源国际共享为支撑,以国际合作为主要培养方式,以规范化的国际质量标准为保障的现代研究生教育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和人员交流等方式来实现国际合作,包括有關学者和学生课程中国际内容、培训和研究等国际流动、国际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这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所谓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利用国际资源,让师生在国际流动起来,并积极调用各种外部资源从而形成一套与国际接轨、被国际认可的教育体系机制。

三、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现状

1978年后,尤其是1981年首次实施《学位条例》以来,北京市研究生教育开展顺利,成绩显著。仔细探究发现,近年来北京市属高校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方面表现出如下特征:

(1)留学教育全国领先。北京市自制订《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目标(即“首都教育发展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以来,来华留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京已成为我国接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地区,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取得全国领先地位。

(2)国际合作办学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外高校之间合作办学已发展成为我国教育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的重要形式。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北京高校中有6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批准,而市属高校已成为这些合作办学高校中重要力量。

(3)市属高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增多。随着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已成为世界众多国际组织关注的会议目的地之一,由此北京高校也拥有更多机会承办国际会议。如北京工商大学三次举办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国际会议;首都经贸大学两次举办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和城市国际化论坛会议;北方工业大学举办北京管材国际会议等。

2.面临的问题

虽然北京市研究生教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市属高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相较名牌大学而言仍面临严峻的形势。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外地生源占比大,学生学业有效投入不足。受政策和办学能力的影响,北京市属高校每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都相对较小,加之调剂复试的生源偏少、学校知名度不高等原因,部分高校也存在无法完成招生计划的问题。由于优秀的生源会首先考虑前往“985”“211”等院校,造成市属高校研究生很大程度来自于外地。这些生源由于经济欠发达,信息相对落后,资源相对匮乏以及市属高校名气不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没有名校学生那么强烈,这无形中就对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开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市属高校的研究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经济压力,极易出现牺牲学业时间进行社会活动的现象,阻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2)国际化师资力量不足。为实现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大量的中英文授课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学校实力及中外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国外人才匮乏,只能以地方人才为主。虽然有些市属高校对此做了大力改革,但由于中外文化差异,特别是大学教育理念与理论方法的差异,师资队伍国际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将是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瓶颈。

(3)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经费不足。相较“211”“985”等高校,市属高校得到的国家支持相对较少,经费普遍紧张,造成其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往往经费不足、涉外设施建设不到位。由于缺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利条件,造成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延缓,这对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是极为不利的。

(4)目标定位不清晰。与部属院校相比,市属高校具有规模小、专业性强等特点,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中,必须慎重思考自己的定位,把重点放在最大效率利用已有资源从而提高自身整体水平上。调研之中发现,有些高校会为了追求数量多、摊子大、层次高,盲目采取与现存条件不符的做法;也有些市属高校盲目与部属院校攀比,更有甚者不清晰究竟该如何为自身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国际交流合作伙伴,是市属高校目前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否则将影响教育质量,导致办学水平下降,阻碍其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结果适得其反。

四、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机遇与对策

1.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机遇

近年来,北京市属高校凭借地域、资源等优势,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北大清华等“985”“211”院校和一些国际知名机构的压力引导下,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得到蓬勃发展。

北京作为全国高等院校的中心,在著名高校的数量上全国居首,在吸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教师方面存在规模优势。在北京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它所承担的国际角色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北京各个市属高校纷纷开展国际化教育,聘请外教的高校也逐渐增多,同样也有参加语言考试的考生群体,从而形成了北京很好的语言培训优势。近年来北京市具有外教资格单位数较之往年呈现递增趋势,而且与具有外教资质单位数的其他三大直辖市相比,北京市所具有的聘请外教资格的单位数约是其他三大直辖市的总和。

2.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问题对策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市属高校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国际交流合作,与各国研究生教育相互借鉴,可以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议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发展:

(1)增加合作院校,加大研究生国际交流的力度和广度。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吸取经验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是市属高校进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如通过吸引国际资本,举办多种类、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等活动,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合作,搭建国际交往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国际交流氛围;通过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機构之间研究生的互换、互访和学分互认等活动增加研究生国际交流的机会,增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在促进市属高校国际化教育程度的同时,也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创新人才,形成市属高校国际化教育的良性循环。

(2)利用北京市补贴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参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为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市属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能力的教育专家,有必要积极利用北京市政府的各项补贴政策吸引优秀的教师授课,比如国家教育拨款、教育补贴券、实物补贴和不列入政府预算支出的税收优惠等,激发优秀教师进行国际化教育的热情,促进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此外,通过为研究生导师搭建一个提升英语运用能力的平台,使之熟练掌握英语,了解世界各国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实现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

(3)设立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出席国际会议基金,支持研究生走上国际学术交流舞台。设立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出席国际会议基金,鼓励研究生直接用英语参与讨论,同时与其他国家研究生进行交流、联谊,促进研究生教育实现国际化。这种方式能使研究生更好地与国外同行进行直接交流,促进他们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了解所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研究生也可以较快地提高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本人,而且有利于学校扩大影响力,提升国际化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晓蓉,黄金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1-2.

[2]叶硕,屠中华.大力加强国际化教育,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22-25.

[3]吴妙娴,彭峰.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的改革与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为例[J].学术探索,2012(10):137-139.

[4]高澎,王栾井,王青.研究生教育:发挥海外校友作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J].学海,2005(6):186-189.

[5]李素琴,闫效鹏.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60-62.

[6]赵中建.从一所学校看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5-62.

国际竞争情报研究管窥 第12篇

1. 相关背景

本次出访是由中国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组团, 代表中国参加美国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 (SCIP) 组织的2012国际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年会。团员有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上海市科技情报所、东风汽车集团。

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成立于1986年, 是非盈利的组织, 目前在全球拥有7000多个成员。国际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年会每年举办一次, 到2012年已举办了27届, 成为全球竞争情报从业者和研究者的交流平台。本次年会在美国费城万豪酒店举行。会议有三个特点: (1) 规模大, 层次高。会议的正式注册代表有700多名, 有20多个国家的近2000名代表参加会议, 其中不乏美国洛克希德马丁、AT&T、通用电气、辉瑞制药等跨国公司的代表。会议的主讲嘉宾包括了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美国前国务卿情报顾问在内的一批国际顶尖级竞争情报专家。 (2) 内容丰富, 形式生动。SCIP 2012年会的主体议题有5个, 分别是战略情报与竞争战略、竞争情报分析、竞争情报工具、竞争情报组织模式和从业人员的能力成长、与企业的互动。除集中大会发言外, 会议更多是采用交互讨论形式, 并分为新手级和资深级两种级别参与讨论。讨论主题视角独特、直切实际, 如“女性在CI小组中如何发挥特点”的研讨等。 (3) 重展示, 强对接。此次年会还包括了CI展览会, 覆盖了竞争情报产业链的所有环节, 既包括提供竞争情报培训、软件、数据咨询等从事竞争情报主干业务的企业, 也包括专业图书馆协会、独立信息工作者协会等社团机构。

2. 国际竞争情报发展的现状、重点和未来趋势

现代竞争情报 (以下简称CI) 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日、美以及欧洲发达工业国家间的商业竞争, 并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更加完善和有效。目前, 美国是竞争情报体系发展最为发达的国家。在学科上, 美国的大学已设立了竞争情报专业, 持续开展基础理论、技术实现等方面研究;在产业体系上, 美国已形成了竞争情报的产业分工链, 竞争情报产品层出不穷;在组织结构上, 美国的大公司和高科技公司, 在行销、策略部门中, 有设立竞争情报的岗位或配备相应的职能。可从五个方面来看其国际竞争情报的发展状况。

(1) 美国竞争情报市场规模及产业分工。

美国CI资深专家肯特教授介绍, 美国竞争情报的专业机构主要分三类, 一是专业的CI公司, 二是市场情报公司, 三是管理顾问公司。业务上主要分三类, 一是一手情报收集, 二是数据分析、数据挖掘, 三是专业分析报告, 此外还有CI培训以及CI数据库公司。从产业规模看, 全美CI专业机构年收入大致为5000万美元, CI培训市场年收入大致为2000万美元。至于数据库等产品领域, 由于难以明确界定, 不太好统计规模。

(2) 美国企业开展竞争情报的情况。

设立CI部门的美国企业, 从行业上并没有什么典型分布, 不同的企业根据发展需求, 在相应的部门添加CI功能, 一般设立在公司的营销部、策略部门或商业单元, 高科技企业设立在研发部门, 单独设立CI部门的企业很少。CI的主要工作是服务决策, CI人员要实时保持与上层的沟通, 了解其需求, 尔后再做相应的研究, 而不是简单的递送报告。CI随着公司的发展规模和阶段, 其工作重点发生变化。在公司的成长期, CI主要侧重市场信息;在成熟稳定期, CI更多的是关注发展策略。以美国一通信跨国公司为例, 其在营销总部设立CI小组, 全球子公司有3000多人员与其对接。CI小组的主要任务是两项, 一是为上层决策提供依据, 供应全球资讯;二是推广CI分析工具, 培训和指导各子公司共享CI系统。

(3) 竞争情报工作的重点环节。

CI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交有价值的报告。如何实现呢?来自美国一家制药公司的CI专家塔塔女士,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 指出要把握三个要素:要能发现重要的问题;报告要递交到关键的人物;报告要提供议案, 而不是提供资讯。塔塔女士是该公司CI部门的负责人, 经过10年的努力, 她建立了独立的CI部门, 有5名人员专职CI工作。其中, 两名高级主管负责与上层讨论需求, 另外两人是分析员, 提供信息支撑。塔塔女士认为, 保持与上层的沟通, 可以通过邮件、面谈和讨论组等方式, 诀窍一是要勇敢, 二是要简短, 三是不要考虑结果。

怎么才算一份好的CI报告呢?来自SCIP专家斯考特认为, 一份好的CI报告要回答“问题是什么?背景是什么?有几种解决方案?”好的报告, 要在目标性和认同感之间把握平衡, 选用参考材料做论证时, 用客户熟悉的资料比用你熟悉的资料来引证更具有说服力。要了解客户的利益所在, 掌握他的动机和背后真实的目的。人主要是靠信念做决定的, 而不仅仅是通过事实。

如何开展CI研究呢?首先要做好规划与定向。就是了解情报需求, 建立情报目标的步骤, 包括三个基本问题:我们需要什么?为什么要知道这些?一旦知道, 要作出什么决策、采取什么行动?这其中关键在于明确“需”与“求”。“需”与“求”常处于分离状态, 了解CI需求是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CI人员要经常与管理人员沟通, 了解他们到底需要和使用什么CI;CI人员应加强与决策者如何沟通的技能培训。以往的误区在于, CI人员往往不是从决策的角度, 而是从采集信息的角度开展研究, 使得CI报告偏离用户的真正需要。CI人员应该学会从管理者的角度搜集情报。在接受情报查询请求时, 应该讲清收集信息的目的, 这可以节省管理人员和CI人员的时间。

(4) 竞争情报的团队构建。

在回答CI人员是行业知识重要还是CI技能重要的问题时, 肯特教授认为, 竞争情报不是单一学科、专业和技术情报的研究, 而是集技术、市场、经营管理于一体的信息整合, CI技能是第一位的。CI人员应具备5个方面的素质:创造力、弹性力、适应不确定性、管理客户需求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美方认为, 有过新闻从业经验的人士比较适合做CI。在美国公司全职做CI的人员比例很低, CI人员的岗位流动性很强, 这与CI人员要熟悉公司行政流程的要求有关。在美国, 一个刚入行的CI人员的年收入在6万美元左右, 4~7年以后, 年收入可达到16万美元。

(5) 竞争情报的发展趋势。

美国竞争情报协会的轮值主席帕德里克认为, CI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点: (1) 全球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 出现了区域竞争国际化, 国际竞争本土化, 竞争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也由支持经营活动扩展到知识产权保护、兼并重组等战略运行领域, 并由企业为主逐渐拓展到区域、产业、国家, 及至国际性区域经济联合体。 (2) 外包化。以美国为例, 从主观上讲, 美国公司看重价值贡献, 注重核心能力, 他们认为竞争情报不是核心能力, 所以可以外包;从客观上讲, 美国法制严格, 有商业间谍法案、反垄断法案等法律约束, 做一手的竞争情报收集, 公司有法律和道德的风险, 所以选择专业公司外包, 规避风险。当然, 专业的CI公司也要遵守法律。 (3) 专业化。从业务链的角度看, CI的发展日趋专业化, 一手情报收集、数据分析加工、报告撰写这三个环节专业化分工明确。美国公司将CI业务划分为两部分, 将CI系统、信息收集、简单报告撰写外包, 而核心的分析和沟通则自己承担。内外部CI协调通过面谈、月会、CI系统平台, 保持联络。

3. 中国受到国际竞争情报界的高度重视

此次出访, 笔者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中, 切身感受到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 强大的国力、巨大的市场, 使得国际竞争情报界不得不对中国高度重视。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 业界专家的重视。在此次年会上, 很多专家在其主旨发言中经常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例, 阐述其相关理论。如在大会第一个主题报告“CI的未来:在战略格局中的宏观趋势”,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govindan博士以中国的经济规模对全球的经济贡献、高技术产业增长速度、R&D投入、高端人才资源的全球对比为例, 阐述中国市场对CI发展的重要性。

(2) 国际CI组织的重视。本次年会上, 中国代表团受到了组织方高规格的接待, CI专家坎特教授夫妇全程陪同。大会期间, 美国CI协会组织专门为中国代表团设立了会议专场, 美国CI组织的荣誉主席、轮值主席, 以及协会的其他高级专员皆出席中国专场, 亲自参加研讨交流。会后, 美国CI组织还专门单独宴请了中国代表团。

(3) 教育机构的重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德雷克赛尔大学也专门邀请中国代表团前往交流。这两所大学皆设立了竞争情报学科, 开展数据挖掘、信息识别、知识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培训。霍普金斯大学还针对中国市场开设了关于CI人员资质认证的培训课程, 德雷克赛尔大学则开设了关于CI的学历教育。

笔者认为, 中国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 美方是基于以下三个判断:第一, 市场规模巨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随着市场的规范, 企业从快速规模化发展向稳健持续性增长转变, 竞争也将从初期的拼资源拼成本, 向靠创新拼战略转型。美方认为, 这是CI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从中国经济体量可以看出中国CI庞大的市场规模。第二, 内在需求强烈。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 大量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企业的兼并重组。在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中, 竞争情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 无论是战略的制定, 还是战略的实施和评价, 都需要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进行CI论证。第三, 专业技能匮乏。中国的CI刚刚起步, 中国的CI人员无论是在专业技能、理论知识, 还是管理水平上都远远达不到实际的要求。中国CI培训的市场容量巨大。

4. 出访的收获和相关建议

此次出访有三点收获: (1) 开阔了视野, 了解了国际CI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对CI研究进展和CI产品和教育培训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 (2) 扩大了国际知名度。在这次出访的代表团中,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作为最主要的成员单位, 是唯一全程参与交流的科技情报研究机构, 期间, 进一步扩大了江苏所的影响力。 (3) 结识了一批专家。此次出访, 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 很多专家向中方表达了合作意愿, 这为江苏所今后的国际化合作, 积累了专家人脉。

上一篇: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下一篇:应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