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电视专题片

2024-07-29

人物类电视专题片(精选11篇)

人物类电视专题片 第1篇

关键词:人物类电视专题片,人物形象,镜头

人物类电视专题片聚焦真人、真事和真景,具有强烈的纪实性、艺术性和人文性,着力记录和刻画社会生活中特定人物的生活及思想状态。与新闻报道类节目相比,人物类电视专题片能够更加全面、系统、深刻地展示人物形象,观众对人物性格及其精气神的感受更为明显和深厚。这种多角度、立体式及真实感、生动性十分强烈的节目类型,越来越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追捧。

1 主题

主题既是考量人物类电视专题片传播价值的首要因素,也是整部专题片的灵魂所在。总体来讲,主题的选择应遵循“以小见大、小人物反映大精神、小事件反映大道理”的基本原则。在贴近平民百姓的同时,使其在情感上和思想上都能产生有效的共鸣,在感悟中熏陶心灵、提升境界。此外,主题的选择还要综合考虑制作要求、设备器材、团队能力、制作周期和经费等客观因素[1],切忌贪恋“大而全、高大上”而导致制作受限受阻甚至以失败告终。

2 人物素材

在确定采访对象并取得其同意后,便需要开始寻找人物素材。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如采访对象本人、家人、亲戚朋友及同事等,还包括采访对象单位的材料、档案管理部门的材料、媒体已报道过的材料等,要进行全面的收集和筛选。全面收集的意义在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时,能够达到更深入地了解采访对象的人生经历、性格、习惯、爱好、个人品质等个人特征的目的。筛选的意义在于寻找人物身上的亮点,从而能够更清晰地确定专题片的拍摄重点,突出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同时为传播和弘扬整部专题片的主题、意义与价值寻找强有力的着力点和发力点。

3 镜头

3.1 特写镜头

由于特写镜头可以直观、清晰地展示细节,因此在人物类专题片中较为常用。例如,对人物的体面特点(如残疾、伤疤、白发和满布皱纹的脸等)、着装及配饰(如有补丁的衣服、胸章、老花眼镜等)等采用特写镜头来呈现,能够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品质;对人物表情、动作和神态进行特写处理,能够有效地突出人物的整个精气神。特写镜头给观众带来的深刻感受,往往是解说词也无法去替代的。

3.2 空镜头和长镜头

空镜头和长镜头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使用也较为广泛,空镜头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视觉疲劳、转换时空、渲染环境和气氛的作用,长镜头的连续性既能够使人物的生活状态更真实,又能够表现人物情感的变化和延伸,发挥强大的表意功能。例如,在采访对象回忆自身往事时,可以用一个空镜头来过渡。在采访对象讲话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长时,用几个空镜头来间隔采访画面,以舒缓视觉和注意力疲劳。在展示采访对象居住环境时,用一个长镜头跟随人物从大门进入院子再到房屋客厅和卧室。在表现采访对象沉浸在某一种情感或环境当中久久不能自拔的时候,具有独特表意功能的长镜头也十分合适。

3.3 偶发镜头

在接触采访对象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未曾预期到的画面,但这些画面往往又是最可贵的,可遇而不可求。对于这些镜头,显然不能放过。即便未随身携带专业摄像机,也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或手机将这些珍贵的画面尽可能迅速地记录下来。偶发镜头往往会成为整个作品的闪光点[2]。虽然镜头质量不佳,或清晰度不好,但与常规镜头相比,其更真实,偶发事件也更刺激而富有观赏性。

3.4 镜头意识

在镜头摄制过程中,镜头意识很重要。一方面,要保证镜头拍摄的有序性、关联性和完整性,使画面能够以一定逻辑自然流畅的衔接,主体、客体、环境均有呼应;另一方面,要合理分配“推、拉、摇、移”,保持镜头活力和动感的同时,不破坏画面内容的传达和意境的渲染,确保镜头节奏和剧情、人物情绪相吻合,不同的情境要用不同张力的镜头来配合渲染,而不是随意毫无章法的滥用。

4 细节

细节描写可以使专题片的画面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往往能够产生传神点睛的妙效。例如,一只紧张颤抖的手,一声无奈的叹息,其对观众深入解读人物情感,深刻感受事件对人物内心产生的巨大冲击等,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如,握紧拳头挣臂一挥的动作,一副面不改色、临危不惧的表情,又能够很好地传递人物鲜明的态度和性格,坚强的意志和精神,对人物形象形成强大的烘托作用。因此,能否抓住细节,是人物类电视专题片能否出彩、能否带给观众强大精神冲击和震撼的关键所在。

5 结语

人物类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在纪实的基础上还要把握一定的技巧,使专题片焕发出一定的生命活力,让观众爱看的同时,推动专题片制作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国强.专题片拍摄技巧的探讨[J].新闻传播,2013(5).

先进人物专题片 第2篇

【画面:华灯初上。安茂森家,书桌旁一家三口看书学习】

晚饭过后,安茂森一家人跟往常一样,围坐到书桌旁,他研究税收政策,妻子备课,女儿学英语。

【音乐起】几十年如一日,安茂森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勤学不止,除了为家人做出榜样,“我一个学税收的,不能在业务上被人瞧不起”,是最朴素的动因。【安茂森与家人讨论温馨场景、查询资料认真的样子,从省税校毕业的形象画面(黑白渐变彩色,提包迈出省税校大门),与杜春发、刘学波探讨学习场景】

安茂森能“啃”书,家里的十几本业务书都被他啃成了“面包”。

【安茂森研究书画面、业务书特写】安茂森能“背”书,已经年过四十的他,常用的税法条文他都能脱口而出,被同志们称为税收政策的“活字典”。【安茂森背书特写、在教室为学员讲课的镜头】

安茂森曾做过两次颈部手术,术后失语的那段时间,仍用笔和键盘与同事们交流业务。【颈部特写、交流业务辅导场景,此处做变焦模糊处理】

长期的坚持,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安茂森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是省、市两级文明税务工作者,全市党代会代表、东港区十大杰出青年,6项工作创新被市局推广应用。2010年,全省所得税比武他拿了第五,“六员”比武他又勇夺税收管理员全省第一名,并入选省局所得税人才库。【安茂森在办公室、企业指导工作的场景+各类证书、奖牌、全省第一名通报、市局表彰视频或照片】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素质 第3篇

1 当前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对电视节目主持人人才的培养还远远跟不上电视节目的增长速度,主持人素质的整体水平也偏低。主持人在提问,节目环节衔接和与嘉宾的交流上都达不到节目要求,各个人物访谈节目支持方式不尽相同,不足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满足不了电视观众的精神需求,使得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仰视嘉宾,没有正视自己的位置。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在对访谈对象的选择上往往都偏向于功成名就的知名人士,而由于我国大部分的节目主持人往往都刚刚进入电视访谈节目这个平台,使得对访谈嘉宾往往抱着仰视,崇拜和畏惧的心理。从访谈开始就树立起自己与嘉宾之间的距离和屏障,访谈过程都带着赞扬的味道,没有对嘉宾的内心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很难掏出嘉宾那些掏心窝子的话。为了使节目顺利进行,过于在乎嘉宾的心态,对那些负面敏感的话题往往避之不及,而这些恰巧是广大观众对嘉宾的好奇心所在,也是推动节目进入高潮的关键点。这样以来人物访谈节目就缺乏了真实性,节目收视率必然会大幅下降。

提问模式陷入套路化。向嘉宾提问是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重要环节,是一个访谈节目能否体现其价值和作用的关键点,好的问题能够提高节目质量,满足观众需要, 对主持人的知名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目前的的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台本编辑毫无创新,在提问设计上陷入套路化,主持在节目现场不能够随机应变,呆板的照着台本按部就班的将节目进行下去,节目现场缺少激情与活力。在提问中也没有让嘉宾与现场观众进行有效互动,例如以观众问话的方式向嘉宾提问,带动现场气氛,一方面满足观众, 另一方面嘉宾能够透露一些心声,主持人与嘉宾的心理距离又拉近了一步。

节目形式单一,节目题材有限。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各大电视台都想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占有一席之地,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电视节目之中。大部分的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往往是照搬国外热门节目,改名换姓投入到我国的电视节目当中,殊不知其根本不适应我国观众的心理需求,缺乏对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创新 ,节目内容枯燥乏味。对于节目题材方面来说,制片单位没有看清未来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国内的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往往通过邀请知名人物来提高节目吸引力,题材缺乏新意,而且资源有限,台本编辑不适应大众文化的发展,而现如今社会底层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才是观众最想了解的,所以人物访谈节目在节目选材方面存在局限性。长久发展下去,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得不到新鲜‘血液的支持,其功能和本质将会老化。

2节目主持素质对节目的影响

主持人是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主体,主持的素质对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意义重大

提高收视率,帮助其职能的实现。主持人的素质关乎到节目每一个环节的进行,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绝对不会照本念词,能够在台上展现自己的主持风格,使节目风格自成一派,树立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业内标杆,提高节目收视率,真正意义上实现节目的职能。

3如何提高节目主持人素质

主持人能够拉近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主持人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一个电视节目的质量,跟其他娱乐性节目相比,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内容单调,参与人物少,节目录制过程走的是严谨路线,这就要求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必须是高素质,高标准。

培养主持的政治思想

电视节目是宣传党和政府思想路线的重要机构,一头挑着人民群众,一头挑着党政机关。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也会时常邀请政府官员作为节目嘉宾,这就需要电视人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要有丰富的政治知识和高度的政治感,培养主持人的政治思想是必然的。主持人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节目中的谈吐,所以我们需要从主持人谈吐入手,让他们的谈话带有政治感,在台本编辑上,也要合乎时事发展,参入当前最火热的政治话题,对嘉宾进行提问,与嘉宾就此时进行探讨,向观众传达最新的时事要事。节目中的谈话也要保护国家形象,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着眼于人民利益,所以要求我们的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学习当前党的基本路线,看清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式,用政治武装思想。

提高主持人的主持素质

提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提高主持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将书面文字口语化的能力。提高主持人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求主持人平时多看,多学,多写。看:看文学书籍,新闻周刊,网络词汇。把这些时下最流行的语言和精彩的文学内容运用到节目主持当中,提高语言的多样化;学:学习优秀主持人的主持经验,增加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写: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试着编辑节目台本也有利于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将书面文字口语话要求主持人有强大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主持人要养成日常交流说普通话的习惯。

有自己的主持风格。主持人主持风格鲜明独特是一档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魅力所在,独特的主持风格能够能够打破节目主持当中固有的主持模式,给节目增添活力。树立主持人独有的支持风格需要改善僵硬的台风,适当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引起观众的共同感;不要片面模仿知名主持人主持方式,语言要亲民化,表情要有亲和力,谈吐大方,做到一针见血,这就是为何像李咏一类相貌平平的主持人在主持界却如鱼得水。观众喜欢就是他们的真实,所以主持人应当科学规划自己的主持事业,使自己的主持风格应观众的要求而改变,同时保持自己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求同存异 。

提高主持人的文化素养

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要求主持人的知识涉及面广,思维敏捷清晰,对语言文字有超强的敏感力,谈话严谨等等,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知识涉及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了解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学方面的信息。目前的主持人在节目录制当中往往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而且谈吐过于平民化,节目档次得不到提升,这都是因为主持人没有加强对知识文化的学习,提升自身文化涵养。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时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盛行较早,较广泛地主持人节目类型,它通过主持人对访谈嘉宾的提问和谈话的形式来体现其节目风格和价值,自然主持人在其价值体现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能够带动现场气氛,引领电视观众及现场观众对当次节目所传达价值的深思,突出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作用。

人物类电视节目的选材 第4篇

选取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素材

电视节目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这是电视节目发展的一个原则和要求, 因此, 在人物类电视节目的选材中, 应该加强对电视节目中人物形象的时代性把握, 尽量选取那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形象作为电视节目的主要内容。人物类电视节目的选材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在素材的选择上, 要紧跟时代的特征, 对素材进行多方面的判断和考虑。在节目的素材选择中, 与选材效果有很大关系的是编导的个人经历、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他对节目的看法等。因此, 素材的选择中, 也应该要充分地应用人的这些情感, 利用一切手段来加强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要求人物类节目的编导等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敏感性, 关注时代的变迁、对百姓的生活的改变有一定的敏感度, 只有重视人的价值、命运等主题, 才能选取到具有独特经历的人物形象作为节目的主要内容。也只有结合时代的热点选取的素材才能激发观众的兴趣, 引起观众的共鸣, 让观众能在人物的故事中体会人生, 对心灵和精神带来一种深层次的启发。当然, 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为了提高收视率以及故事的感动性而随意地编织一些故事, 电视节目要以真实性作为发展的基础, 将诚信时刻放在心中, 才能做出优秀的电视节目。

选取个性比较鲜明的人物素材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 个性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只有做出了自己的个性, 才能在电视节目的竞争中取得进步。个性的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素材的个性化、编辑方式的个性化、采访内容的个性化等,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 常常会遇到内容过于普通大众的现象。在人物类电视节目的选材中, 要加强个性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的选取。人的个性特征一般在一瞬间就能体现出来, 这就要求记者要有新闻的敏感性, 对人物形象的特征能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进行挖掘, 展现出形象的艺术效果。比如做一档关于老兵的电视专题节目, 就需要深入到基层进行相关的人物采访, 大多数的老兵对待生活中都是同样的态度, 比如退伍之后跟一般的老人没有什么区别, 在他们的身上也看不出来曾经驰骋沙场的英姿, 因此这类人物素材的选取, 就不利于电视节目的创新。比如, 在采访的过程中, 看到一个身穿军大衣, 胸前挂满了军功章的人, 就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因为这个人的身上有他独特的个性特征, 他身上依旧能体现出一种军人所特有的性质, 这样的人物素材就能符合选题的主旨, 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让人容易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去, 理解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内涵和个性。

选取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物素材

人物类电视节目中, 情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能调动观众的情感, 是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一个衡量标准。在选材时, 也要注重对那些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物素材的选取。人物素材有很多种, 比如阳光的、失败的、屈辱的等, 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本就是电视节目创作的重要素材。正是这些人物的经历, 才能勾起人们的情绪变化, 比如, 一个草根的致富、一个在地下通道唱歌的流浪歌手登上高规格的表演舞台等, 这些素材对人都有一种激励作用。当然, 也应该关注那些平凡的人物和平凡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地方电视台而言, 更应该以当地的社会作为重要背景, 选取与百姓生活比较贴近的人物和故事。选取的人物素材应该是多方面的, 比如有的比较外向善于表达, 有的比较内敛, 这些不同的性格特征的人物都可以当做节目的素材。在选材的过程中, 首先就要选择能够激发观众情感的题材, 人物可以是平凡的人, 也可以是有些知名度的人物。比如, 讲述一个家庭贫困的少年为了上大学, 在外拼搏赚钱养家, 同时凑够自己学费、在大学期间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进行生活学习的故事, 往往能让观众动容。

结语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素质 第5篇

近年来,我国广电事业迅猛发展,各种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此起彼伏,质量高低各不相同,主持人作为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顶梁柱,其素质的好坏对电视人物访谈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将对目前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主要问题、主持人素质对节目的意义及如何提高主持人素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当前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对电视节目主持人人才的培养还远远跟不上电视节目的增长速度,主持人素质的整体水平也偏低。主持人在提问,节目环节衔接和与嘉宾的交流上都达不到节目要求,各个人物访谈节目支持方式不尽相同,不足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满足不了电视观众的精神需求,使得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仰视嘉宾,没有正视自己的位置。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在对访谈对象的选择上往往都偏向于功成名就的知名人士,而由于我国大部分的节目主持人往往都刚刚进入电视访谈节目这个平台,使得对访谈嘉宾往往抱着仰视,崇拜和畏惧的心理。从访谈开始就树立起自己与嘉宾之间的距离和屏障,访谈过程都带着赞扬的味道,没有对嘉宾的内心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很难掏出嘉宾那些掏心窝子的话。为了使节目顺利进行,过于在乎嘉宾的心态,对那些负面敏感的话题往往避之不及,而这些恰巧是广大观众对嘉宾的好奇心所在,也是推动节目进入高潮的关键点。这样以来人物访谈节目就缺乏了真实性,节目收视率必然会大幅下降。

提问模式陷入套路化。向嘉宾提问是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重要环节,是一个访谈节目能否体现其价值和作用的关键点,好的问题能够提高节目质量,满足观众需要,对主持人的知名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目前的的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台本编辑毫无创新,在提问设计上陷入套路化,主持在节目现场不能够随机应变,呆板的照着台本按部就班的将节目进行下去,节目现场缺少激情与活力。在提问中也没有让嘉宾与现场观众进行有效互动,例如以观众问话的方式向嘉宾提问,带动现场气氛,一方面满足观众,另一方面嘉宾能够透露一些心声,主持人与嘉宾的心理距离又拉近了一步。

节目形式单一,节目题材有限。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各大电视台都想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占有一席之地,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电视节目之中。大部分的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往往是照搬国外热门节目,改名换姓投入到我国的电视节目当中,殊不知其根本不适应我国观众的心理需求,缺乏对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创新,节目内容枯燥乏味。对于节目题材方面来说,制片单位没有看清未来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国内的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往往通过邀请知名人物来提高节目吸引力,题材缺乏新意,而且资源有限,台本编辑不适应大众文化的发展,而现如今社会底层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才是观众最想了解的,所以人物访谈节目在节目选材方面存在局限性。长久发展下去,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得不到新鲜‘血液’的支持,其功能和本质将会老化。

2节目主持素质对节目的影响

主持人是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主体,主持的素质对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意义重大

提高收视率,帮助其职能的实现。主持人的素质关乎到节目每一个环节的进行,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绝对不会照本念词,能够在台上展现自己的主持风格,使节目风格自成一派,树立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业内标杆,提高节目收视率,真正意义上实现节目的职能。

3如何提高节目主持人素质

主持人能够拉近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主持人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一个电视节目的质量,跟其他娱乐性节目相比,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内容单调,参与人物少,节目录制过程走的是严谨路线,这就要求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必须是高素质,高标准。

培养主持的政治思想

电视节目是宣传党和政府思想路线的重要机构,一头挑着人民群众,一头挑着党政机关。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也会时常邀请政府官员作为节目嘉宾,这就需要电视人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要有丰富的政治知识和高度的政治感,培养主持人的政治思想是必然的。主持人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节目中的谈吐,所以我们需要从主持人谈吐入手,让他们的谈话带有政治感,在台本编辑上,也要合乎时事发展,参入当前最火热的政治话题,对嘉宾进行提问,与嘉宾就此时进行探讨,向观众传达最新的时事要事。节目中的谈话也要保护国家形象,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着眼于人民利益,所以要求我们的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学习当前党的基本路线,看清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式,用政治武装思想。

提高主持人的主持素质

提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提高主持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将书面文字口语化的能力。提高主持人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求主持人平时多看,多学,多写。看:看文学书籍,新闻周刊,网络词汇。把这些时下最流行的语言和精彩的文学内容运用到节目主持当中,提高语言的多样化;学:学习优秀主持人的主持经验,增加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写: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试着编辑节目台本也有利于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将书面文字口语话要求主持人有强大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主持人要养成日常交流说普通话的习惯。

有自己的主持风格。主持人主持风格鲜明独特是一档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魅力所在,独特的主持风格能够能够打破节目主持当中固有的主持模式,给节目增添活力。树立主持人独有的支持风格需要改善僵硬的台风,适当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引起观众的共同感;不要片面模仿知名主持人主持方式,语言要亲民化,表情要有亲和力,谈吐大方,做到一针见血,这就是为何像李咏一类相貌平平的主持人在主持界却如鱼得水。观众喜欢就是他们的真实,所以主持人应当科学规划自己的主持事业,使自己的主持风格应观众的要求而改变,同时保持自己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求同存异。

提高主持人的文化素养

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要求主持人的知识涉及面广,思维敏捷清晰,对语言文字有超强的敏感力,谈话严谨等等,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知识涉及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了解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学方面的信息。目前的主持人在节目录制当中往往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而且谈吐过于平民化,节目档次得不到提升,这都是因为主持人没有加强对知识文化的学习,提升自身文化涵养。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时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盛行较早,较广泛地主持人节目类型,它通过主持人对访谈嘉宾的提问和谈话的形式来体现其节目风格和价值,自然主持人在其价值体现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能够带动现场气氛,引领电视观众及现场观众对当次节目所传达价值的深思,突出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作用。

被电视剧洗白的十大历史人物 第6篇

虽说很多历史人物不能以好坏来区分,戏说也无不可。但当今很多电视剧却在大洒狗血之余,严重背离事实、颠倒黑白,甚至可以将一些本该订在历史耻辱柱的人堂而皇之地进行洗白,是可忍孰不可忍。以下特选十个人物祭奠下那些将要被遗忘的历史。

高湛诛,北齐第四任皇帝,历史上诛杀功臣、宠信奸佞、逼奸皇嫂、残害同宗,荒淫无度,沉迷酒色,十分变态。总而言之,他不管做皇帝,还是做人,都毫无可称道之处。

电视剧中高湛却是一个好人,而且对自己的国家也是尽心尽力,对女主更是爱到无法自拔,眼里容不下其他任何女人,甚至差点抛弃国家,但又为了国家舍弃自己的爱情。好人和好皇帝他都当了,估计高湛自己也想不到:一千年后他成了情圣和明君。

鲜卑族人,北齐女官,儿子穆提婆也是北齐高官,母子二人权倾一时。历史上陆令萱干预朝政、多次谋杀朝中大臣,她操纵国炳整整八年,秽乱宫闱、贪污纳贿、奢侈享乐,使北齐王朝政治日益腐败,终使北齐王朝君死国灭。

电视剧中的陆贞(也就是陆令萱),却是一朵白莲花,无比善良且十分痴情,对权力也十分鄙视,与高湛谱写一曲可歌可泣爱情赞歌。当然,陆令萱也绝不会想到一千年后,会有人为她歌功颂德。

辽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四十六年。历史上耶律洪基为人昏庸,忠奸莫辨,迷于酒色,好汉文化,通音律,善书画,爱好诗赋,贪欲享乐、不思朝政,可以说是辽国的宋徽宗。 电视剧中耶律洪基为人雄才大略,知人善用,眼光不凡地发现了乔峰这个人才,一心扩大辽国疆土,引领着契丹族完成辉煌大业。

隋末叛军首领,公元618年禁卫军兵变,弑君隋炀帝,他自称大丞相,后率军北归,被李密击败,退走魏县,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立国半年,翌年被窦建德击败,擒而杀之。

历史上的宇文化及为人凶残阴险,贪婪妄为,而且还是靠着杨广宠幸才上位的奸臣,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都是一塌糊涂,杀了杨广篡位后,马上就被窦建德灭了。

电视剧中宇文化及却武功高强,军事和政治都是一流,像一个雄霸天下的霸主,还可能一统天下,只可惜最后淹没在主角光环之下。更打动人的是,剧中还有一段悲壮缠绵的爱情。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后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历史上,太平公主心计深厚,为人比较滥情,而且野心勃勃地梦想像她母亲那样当上皇帝,极力培植党羽,插手朝政。后来在与侄子李隆基争权时失败。

电视剧中太平公主一心恢复大唐神器,心地善良的离圣母只有一线之差,为人专情,只爱一个人,而且一心培养李隆基当上大唐的继承人(编剧实在厉害,两个掐的水火不容的人,竟然可以变成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清初摄政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历史上多尔衮虽然对清朝入关做了极大贡献,但当上摄政王后,诛除异己,将朝中反对他的人一一清除和迫害。后更自称“皇父摄政王”以淫威逼迫孝庄皇太后,欺压顺治皇帝。又颁布了剃发易服、占房圈地、这些不平等奴隶政策,欺压和杀害大量百姓。 电视剧中,多尔衮有情有义,一心为他心爱的女人付出一切,尽心尽力辅佐顺治皇帝,堪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个绝世好男人啊。

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被人们呼为“九千岁”,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历史上李莲英为人生性圆滑,干预朝政,收受贿赂,敲诈勒索朝中官员等。虽然没有干下天怒人怨、祸国殃民的“大事”,但也绝不是什么好人。

而电视剧的李莲英可以说是男版圣母,就差说“存好心、做好事”等圣母话了。而且为国为民,用尽心力匡扶大清,而且性格单纯,直言进谏。实乃大大的好人啊。

多尔衮同母弟,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历史上多铎就是屠夫一个,他在率兵攻打明时,极度放纵士兵大肆烧杀淫掠,并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屠城事件——扬州十日。根据保守估计,最少有80万人死于这场屠杀。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多铎。

而电视剧中,多铎英俊倜傥,单纯,豪迈,勇敢又善良。对兄弟义气极重,而且为人痴情,而且对天下也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最扯的是,《山河恋》里,多铎更是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在可恶的明军手中,救下了可怜的汉人女子,真是让我等泪流满面啊。如此一个情操高尚的人,真想问扬州十日是谁干的。

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当皇帝时,虽然有着被后世称康乾盛世的美称,但其实不过是他老子、爷爷给他种下的果实,坐享其成而已。所以他早期就只是中规中矩,而后来闭关锁国、禁止火器、文字狱惨案到达历史巅峰、广征美女、大兴土木、三下江南(奢华程度远胜杨广游龙舟)等,后期全国各地更是爆发无数次农民起义,朝廷上下贪官无数。乾隆虽然不是什么昏君,但也绝不是什么千古明君。

电视剧中的乾隆,可以说是上天下地无所不能,不仅轻轻松松打击朝中贪官奸臣,连小老百姓的冤案他也有空解决。而且很多电视剧直接否定了乾隆跟文字狱的关系。反清复明的义士,更是被乾隆的魅力感染,投靠大清。总之电视剧中把乾隆刻画成一个完美的皇帝,完美的到中国上下五千年,基本都找不到的这么完美的皇帝。

同治皇帝生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慈禧操纵朝政,一直打压他的儿子同治皇帝,后来更是将光绪皇帝当做傀儡,还将清王朝唯一的希望恭亲王给撤了。

晚年更是混账无比,大兴颐和园,这是导致甲午之耻的原因之一,更是对各国卑躬屈膝,祸国殃民的典范,抛出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名言。

电视剧中,《走向共和》有点小洗白,但仍然不妨碍它仍然是一部神剧。让人无语的是《十三格格》中为国为民、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当然更牛的是《大太监》,此剧中慈安变成毒妇,贤王当了庸吏,太监化身菩萨;慈禧垂帘听政是因为皇帝无能,选侄为帝也是因为选别人会惑乱国政。还做噩梦说有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把安德海抱在怀里痛哭流涕!

虽然慈禧是怎么洗也不会白了,但电视剧没有下限到这种程序实在令人发指!

浅析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科学策略 第7篇

真情、实景、真人、真事是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的最基本原则, 也是最核心理念, 只有通过真人、真事的反应才能体现专题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光辉形象及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核心就在于对人物的真实表现, 虽然表现的手法与一般电视新闻中报道的人物、反应的人物事件有所不同, 但是在对真实性要求的层面两者却始终保持一致。真实才是电视报道的初衷、才是节目制作的灵魂, 而要想突出真实关键就在于来源于实际, 将实事求是的理念贯穿于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的始终。然而在现实制作中我们却发现一些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的有失水准、有失真实性, 包含一定的虚假现象。一些编导将制作重点放在对表现手法的变化与构思的精巧细致上, 把电视人物专题片与艺术专题片的制作混为一谈, 片面的追求人物专题片的艺术表现力, 却忽视了其最直接的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性, 淡化了人物专题片最实事求是的本质特点。还有一些编导甚至将人物的事件进行虚构处理、重新演绎, 人为制作色彩浓重, 展现人物的场景与镜头严重失真, 在制作的层面将人物的真实形象抹杀, 体现了创造出来的假象。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中一定会涵盖对许多往事的回忆、叙述及报道, 因此必然会导致这部分场景难于真实处理。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科学的客观叙述、用一定的解说词来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手法, 同时适当的配以环境、场景及人物的照片体现真实性。当然为了配合节目的主题完整性、鲜明性, 我们还可以采用适当的手法对当时的人物情景予以再现, 但在制作过程中必须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能有违生活与人物场景的真实性, 避免虚构、四不像等制作现象的发生。

二、人物专题制作应细致入微, 避免题材过大、缺乏闪光点

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才能真实反映人们的为人处事作风与思想道德品质, 因此在电视人物专题制作中我们也应遵循细致入微的原则, 将电视节目利用声音、形象与视觉对人们感官造成刺激的原理在节目的前期制作中多下功夫, 着力于捕捉人物在生活中最有价值的细节因素、最凸显个性的行为举止、谈吐风格、并最终塑造一个形象深刻、内容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对于人物专题制作中的细节处理我们也应充分重视, 做到用细微情节吸引人, 令观众观看专题片后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真正的实现打动人心的制作效果。另外在制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对编排内容轻重取舍、涵盖面范围如何划分、大小问题如何处理、详略关系如何分清等难点问题。而一个成功的人物必然包含很多件先进的事迹, 想要在电视节目篇幅有限的制作中全部强化、全部突出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展现人物的突出光辉形象, 我们只有从制作特点、制作需求入手, 抓住人物生活中的光辉点滴及突出的闪光点, 而后进行重点强化的渲染, 从而从这一重点环节形成一种辐射力, 折射出人物的思想品格与性格特征, 展现其不同凡人的精神面貌。那么如何能从众多的人物事件中选择一个适当的侧面作为切入点, 以点带面的反应人物的先进事迹与高尚的思想境界, 避免大而全、面面俱到的平庸制作呢?笔者认为我们只有本着合理浓缩、提炼与总结科学配合的制作原则, 通过深入的采访将人物事件作精心的提炼处理, 避免以偏概全、以小盖大的偏差处理, 通过最典型的实际反应人物的世界观、道德观, 尽量以客观事物的选择为主, 避免将制作者主观臆断情感加入其中, 从而使人物的高尚精神、道德情操在精炼、突出、细致、特色的制作中实现引人入胜的感染效果。

三、把握力度、突出人物专题的典型性

突出人物的典型化特征是电视人专题片制作的是否成功、是否生动的必要保证。因此我们只有把握好典型突出的力度, 使人物塑造的更鲜活、更生动才能避免步入标签化制作的误区。因此我们应从专题片制作的场景、事件、细节特征的典型化层面入手, 正确取舍、精湛提炼、使人物形象脱颖而出, 具有典型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在场景典型化的选择中我们应遵循人物事件所处时代、社会背景的特征, 通过镜头变换、画面的渲染与声音的丰富处理向观众传递典型的场景信息。在典型事件的选择中我们应避免事件与人物的脱节叙述, 而应将人物至于典型事件中, 通过矛盾与冲突、人物内心的激烈思想斗争及感受的展现, 塑造其避免平庸的典型立体形象、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对典型细节的捕捉我们应遵循重点突出的原则, 注重对人物生活细节、情感细节的深入刻画, 用最精炼的制作手法使人物的光辉形象跃然荧屏, 感染广大受众, 与每一位观众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

结语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成功制作来源于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人物的独特观察视角、细微特征发现及突出重点、富于变化的创新制作表现。因此我们只有来源于实践、从细节出发、从基础深入、既不浮夸、又不过于简单, 而是恰到好处的以真人真事为切入点展现人物的闪光点, 才能制作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人物专题片。

参考文献

[1]唐美玲:《也谈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有声语言》, 活力, 2010 (6) 。

试论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与制作 第8篇

1 电视人物专题片概述

1.1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涵义

电视人物专题片, 主要是指以特定人物为典型, 对其活动、事迹、情感及其思想、情感境界、精神风貌等进行反映的一种电视节目专题类型。电视人物专题片是当前我国各级电视台所自办节目的重要构成部分, 也是各类型电视专题片的难点与重点,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创作选题比较广泛, 其节目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展现手法也比较灵活。对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典型人物进行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 向电视大众传播健康的正能量, 是当代电视人的义务和责任。

1.2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特点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主要特点为:声情并茂、活泼生动并极具感召力。其主要表现在:对节目主题有明确的定位——选取的先进人物典型的亮点很多;节目题材具有事实性, 寓观点于事实之中, 用事实说话也是新闻类节目的主要和重要的特征;电视人物专题片有“正在发生”的真实画面感, 加之音响与故事的效果,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

电视人物专题片作为电视节目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类型, 其拍摄与制作也必须关注具有现实特征的人物、全面涵盖从实际中挖掘的人物的细微特质, 只有这样才能将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的更为典型与特色。一部好的电视人物专题片用主要从题材的选择、明确的主体、细致入微的捕捉及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挖掘, 尽量将人报道的深度与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2.1 选题是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与制作重要的前提与基础

电视节目能够出新、出精品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是选题, 它也是电视节目能够成功的关键。好的选题, 是指哪些具有共通性与特殊性的典型人物活事例, 好的选题+合理、深入的挖掘+精心制作, 才能成就一部优秀的专题片。而电视人物专题片的题材, 即为采访拍摄的人物对象, 也就是所要报道的具体人物其及活动, 而策划好人物选题也是电视人物专题片得以拍好的重要前提。电视人物专题片同人物通讯等具有相似性, 要选取新闻人物或具有“新闻亮点”的典型人物作为报道的对象, 以其独特鲜明的个性对某一类人的某些共性进行深刻的概括, 从而展现社会生活中哪些本质与规律的人物形象。例如:改革开放以来, 各行各业不断涌现的能人、典型人物, 符合“七一”节日主题的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八一”建军节日的优秀军人等, 选取其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事迹, 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也具有较强的指导与借鉴的意义。

另一方面, 在人物选题上切忌“人云亦云”, 对一些具有较重要典型的人物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挖掘, 提出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栏目的成功关键就在选题之上, 好的选题为人物专题片的成功奠定了一半的基础。

2.2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要实事求是, 尽量展现真实性

电视媒介本身就具有舆论宣传、政治导向的重要功能, 人物专题片更是众多电视专题片的重头戏。一定程度上, 人物专题片的优劣与多少是该台节目拍摄制作水平的重要且直接的反映, 因此电视人物专题片就要求必须通过对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拍摄制作去体现其以“实”为本的传媒理念。

电视节目制作的初衷与灵魂即为真实, 事实就是的观念应该贯穿于电视人物专题制作的始终。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的最基本原则为真人真事、实景、真情, 这也是最核心的理念, 只有最真实的人物与事迹, 才能将专题人物高尚的道德品质、崭新的精神风貌以及优秀的奉献精神展现于社会大众面前, 才能树立专题人物光辉的形象;另一方面, 可以对电视人物专题片进行科学、客观的陈述, 加以解说词等管事实反映的手法, 配以场景、环境和人物照片等将人物及事迹加以最真实的体现。

2.3 电视人物专题片要注重细致入微, 并做到典型化

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才是人物为人处事、作风、思想及道德品质的真实反映, 因此,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制作也要遵循细致入微的原则, 结合声音、图像、视觉等刺激人们的感观, 着重于最有价值的生活细节的捕捉, 凸显人物的行为举止、风格气质, 树立具有深刻形象和丰满内容的专题人物形象。

一般情况下, 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也很多, 所以要对人物及其事迹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析, 选取其某个闪光点进行渲染, 且不可面面俱到的将内容扩散化。通过这个闪光点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境界等进行折射, 然后经过浓墨重彩的渲染, 着重反映主题人物的思想风貌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等。同时, 选取具有典型性特质的事迹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情感境界等进行展现, 深入采访, 精心提炼。例如:曾获得国际性大奖的辽宁电视台的《沙与海》, 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素材。这部专题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渔民与牧民在平凡生活中的某些典型事件, 通过细致的采访与深入的挖掘, 将两人与众不同的生活经理和执着的追求淋漓尽致的展现于观众面前, 可谓一唱三叹、入木三分。

2.4 突出专题人物的典型, 重点表现专题人物

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生动与否、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为专题人物典型化特征的突出与否, 所以, 专题人物的拍摄与制作要对其典型突出力度的良好把握, 从专题片制作的事件、场景以及细节特征等具有典型化的层面着手, 科学取舍、精简提炼, 意在人物形象的突出, 典型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凸显。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 可通过镜头的转换、渲染画面、丰富的声音处理等, 将场景信息良好的传递给观众, 用最精炼的制作方法凸显专题人物的光辉形象, 感染广大观众, 促进其内心世界产生的强烈的共鸣。此外, 可以依据自身的创作意图和不同的人物对象, 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 比如纪实”手法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与优势, 采取诸如“漫谈式”、“第一人称式”、“时空交错式”以及“采访式”等等丰富多彩的创造手法, 给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创作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

以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还念——孔繁森》为例, 编导在接到拍摄任务时就产生了一种逆向的思维:孔繁森同志为什么两次选择去西藏工作, 这样的选择是否存在一定的功力思想呢?带着这样的思索, 摄制组踏上通往阿里的途中, 深入了解孔繁森同志的工作。也通过这样设问的拍摄手法, 将孔繁森同志走过的世界上最危险的路, 以及其用了一年半时间所走的八万里行程展现于人们面前, 将孔繁森同志身上的闪光点更加真实、精彩的展现给观众, 用丰富的素材, 表达了深刻的情感。

3 总结

总而言之,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 是对电视节目拍摄制作水平的直接反应, 因此也是一项比较艰难且复杂的工作, 其主要来源于那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物及其事迹, 同时兼以独特的观点与视角、细微发现、重点突出以及不断的创新制作手法等, 致力于专题人物的良好叙述, 其闪光点的突出显现等, 从实际出发、从细节出发、真实、精炼且恰到好处的展现专题人物的光辉形象, 传播并发扬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制作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电视人物专题片。

参考文献

[1]曹振国.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几点思考[J], 商情, 2011 (2) :117.

[2]夏艳.浅析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科学策略[J], 才智, 2011 (18) :202.

电视人物报道模式初探 第9篇

一、当前电视人物报道的多元视角

(一)人物报道的多元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在多元化开放的信息环境下,多元共存成为当代人处事的普遍方式。电视人物报道也因时代的变迁而进行改革,突破“高、大、全”模式,人物的选择走向了多元化的价值评价体系。比如《感动中国》,所选择的典型人物来自不同的战线,但都是思想道德方面的突出人物,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这种多元化的典型选择标准,将典型人物报道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为典型人物选择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

(二)报道视角平民化

电视新闻具有声画同步传播的效果,人物报道是电视新闻的强项。因此,要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在报道内容上,坚持平民立场,贴近群众,集中反映哪些普通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报道方式上,坚持平民方式,贴近实际,以亲切朴实的语言和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递信息,为民代言;在报道取向上,坚持平民利益,贴近生活,要从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寻找人们不熟悉的内容,反映普通百姓当下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凸显人性之美。实践中,要以朴素自然为美,着重选取那些不经雕琢的生活场景,用自然生动的现场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打动人,反映人物个性,提高人物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当下电视人物报道的现实问题

把人物报道与一般的事件性新闻报道混淆起来,突出表现为“人物+事迹”的简单组合,用人物事迹的配音叠画面这一形式来处理,着眼点落在“事迹”的概括上,而不是“人物故事”的叙述上,使得整个人物报道过于生硬,人物报道往往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这样的人物没有亲和力,不吸引人,不感染人,当然更不会感动人。

把人物报道变成“人物传记”,脱离人物性格特征,罗列人物事迹,面面俱到,存在“概念化、模式化”,“空话、套话多”等问题。

例如:“五一”劳动模范、“两会”代表委员风采的报道,普遍的是报道人物在工作岗位上的一、二件事迹。这种方式报道的人物因为缺少“血肉”,很难吸引人,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凸显人物的个性,没有人物自己的“思想、灵魂”,完全可以张冠李戴。

如何突破电视人物报道老旧模式,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们记者比较缺乏的,所以很有必要来研究和探讨电视人物报道的规律。

三、电视人物报道的叙事策略

一个成功的电视人物报道,就是要通过记者深入细致的采访,透过人物的事迹,深刻了解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采用最为适合采访对象的表达方式来凸显人物的鲜明特征,让观众看到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因此,破解人物报道千人一面的办法,就是要探索寻找人物个性、特征的规律。

(一)在叙事中凸显人物形象

在人物报道中人和事是分不开的。新闻的着眼点要放在人身上,故事要从人说起,通过故事把人物的独特之处说出来,而不能由记者自己来说。例如,《连城的“乞丐妈妈”喜迁新居》,从标题上看新闻题材是不错的。新闻导语:“连城县隔川乡隔川村黄富珍老人因靠乞讨和捡破烂抚养弃婴,被称为‘乞丐妈妈’。多年来,老人和收养的孩子蜗居在一座废弃的书屋。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黄富珍和孩子们日前终于搬进了一栋98平方米的新房,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

这个导语把观众急切了解“乞丐妈妈”的故事的心弦拨动了,可是采访记者用概括性语言来了这么一段:“黄富珍今年68岁,一生没嫁无依无靠,二十多年来,她累计收养了十二个‘弃婴’,最终幸存四个女儿,为抚养她们,她四处乞讨,捡破烂维持生计。2011年,她被评为‘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一。”记者着眼点在“事”上,而对故事性极强的“乞丐妈妈”视而不见,她过去的辛酸史,现在的幸福泪,都是观众爱看的。过去的视频资料没有记录,可以寻找她过去使用过的东西作为“细节”,再展开“细节”背后的故事。哪怕让“乞丐妈妈”陈述“四处乞讨的小经历”,也比记者自己来说的强。看过新闻的观众不禁要问,“乞丐妈妈”凭什么,可以住进这个新房子里面去呢?感人的地方在哪?让人信服的地方在哪?如果把人物的故事讲出来,可以让人感动,让人心悦诚服。不能凭着记者讲,她曾经收养过多少人?他曾经住在一个破烂的地方。电视是“听声见景”,要把“独特”的东西给人看,人们才肯相信。

在2014年龙岩市新闻评奖中,人物专题《兰林金:断臂“铁人”的绿色梦》,因为人物故事讲得好,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新闻导语:“在长汀县三洲镇戴坊村,残疾人兰林金,双臂高位截肢,一只眼睛完全失明。然而,兰林金却用仅存的残臂,不仅学会了生活起居,还在戴坊村的两千多亩荒山上种植了油茶、毛竹,养起了猪和鸡,逐步实现建设一个绿色家园的梦想。”

新闻人物故事最精彩,也是观众最想了解的故事是兰林金受伤后一度消沉,想自杀,怎么会变成“绿色生态建设的强者”呢?配音:“2002年年初,兰林金在一家采石场工作时不幸发生意外,被炸断了双臂,炸瞎了一只眼睛,那一年他40岁。回到家里,妻子离他而去,那时,兰林金的生活只有依靠年近90岁的奶奶照顾。”兰林金同期声“我回来就是一个人脑袋晕晕的,反正两三年的时间就是像呆人一样,就是一直想以后生活怎么过,假如说我那老奶奶百年以后我怎么活,就想自杀过,(奶奶)她就跟我讲了,人是要活下去的,其他事情你不要去多想,后来我说既然是想要活下去,我就要自强自立。”配音:在奶奶的鼓励下,兰林金逐渐实现了生活自理。当时长汀县正在推行荒山治理,很多人在荒山种树致了富,刚刚走出人生低谷的兰林金也动了心,他把目光投向了村子旁边的荒山———红旗岭。

这种“配音+同期声+配音”的叙事形式,既交代人物故事背景,又表达了当事人的感受,让观众在听故事中了解到:兰林金从阴霾中走出来重拾生活勇气,是90多岁的老奶奶的一番话说服了他。让他认识到“要活下去就要自我照顾,要活下去就要自强自立。”

(二)人物报道的细节化处理

一个人首先要做到真,不能虚伪地活在这个世上,如果没有了真,即使有了善、美,也是伪善,虚假的美,因此在真善美中最重要的是真。真是由令人信服的细节构成的,而不是由标语口号构成的。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反对空话、套话?什么叫空话、套话?就是没有细节的话,但凡有细节的就不再是空话和套话。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县发生了6.5级地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每天看电视了解抗震救灾的一些情况。8月12日,央视七套《聚焦三农》栏目,有一条新闻《关注云南鲁甸地震:养殖户老何的震后生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云南鲁甸地震死亡六百多人,伤一千多人。老何养了3000只兔子,在地震中老何家三层的楼房,中间的那一层断裂了,压死了2900只兔子,仅剩下100只。老何一家不幸的遭遇,让笔者感受更深,这是因为新闻有故事、悬念和细节。

一个人的悲剧往往更容易让人感动。记者捕捉到最能打动人的细节,也是老何最为遗憾的一件事:“8月3日,就是鲁甸地震的那一天,老何要出栏一批兔子,买家都已经联系好了,可是地震让交易变成了泡影,马上要到手的一万多元泡汤了。”当老何把这件伤心事倾诉出来时笔者流泪了,让观众觉得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可信度高。如果记者以自我为中心,不按“讲故事”的形式做新闻的话,会把新闻做成啥样呢?如果把动人的细节遗漏了,再漂亮的话也代替不了真实的细节。

(三)巧用人物情感引起观众共鸣

人物情感化,就是要充分挖掘人物的情感,在人物报道中注重情感的表达,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情感世界。平凡人不平凡的道德情操往往就在平日的生活经历中体现。

武平县厢店乡七里村的13岁女孩王芹秀,2013年入选“全国最美十佳孝心少年”。央视“走基层: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栏目组到武平采访并制作播出了人物专题《王芹秀:爱比血缘更美丽》。

任何故事都有前因后果。一个13岁的小女孩,懂事、孝顺,能够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原因是王芹秀出身很苦,被亲人遗弃,但是,现在的奶奶、爸爸把她捡回来养大,而且非常疼爱她,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还供她读书,所以王芹秀非常感恩。父亲节前夕,王芹秀用攒下来的零花钱,为父亲买了一双鞋子。编导巧妙地运用这个时机,让芹秀亲自为父亲穿上,期间安排了一段父女对话。这段表现情感的对话把整个新闻专题推向高潮。武平县厢店乡中心小学学生王芹秀的同期声:“去年攒了一百多块了,然后丢了。后来又攒了三个星期,攒到15块钱了。”王芹秀养父王炳乾的同期声:“芹秀,你辛苦了。”王芹秀的同期声:“没有,爸爸不容易把我养大了,如果没有爸爸(把我捡回来),我就饿瘪了,我现在长大了,我要好好地孝敬你们(爸爸和奶奶)。”恰如其分、不留痕迹的情感表现,只因人物前面有身世的铺垫,才能在此推进情感流露,让人仿佛看到了微电影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综上所述,人物报道,破解千人一面的办法,就是要凸显人物个性,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人物个性,捕捉故事细节彰显人物特征,让人物的情感在故事中自然流露,有助于受众与人物产生共鸣共振。

四、已报道过的人物报道策略

(一)深入挖掘人物故事

人物报道要从大处着眼,当然没错,但是当记者失望地发现其他人在这个人物身上绘制过宏图,怎么办?其实,只要他修改自己的方案,从小处着眼,他同样能够挖掘出好故事。让其他人去绘制宏图,让我们的记者做一名微雕家。

(二)进一步细化人物故事

在人物采访中,特别是有一定年纪的人物,身边总有几件“宝贝”,或许这些“宝贝”不是值钱的,但是他的成长在它身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迹,所以这些人物把它视为宝贝,甚至比生命都重要。

2014年央视新闻联播策划了《走基层七一特别节目:我们的传家宝》,7月2日播出《一份珍藏66年的入党志愿书》。新闻内容:“在山东临沂,老共产党员张广科,(1948年)入党66年来一直自己保存着当年的入党志愿书。清晰地记得入党时的场景,看到不顺眼的事,爱管一管。还影响下一代。”“当年的入党志愿书”成了人物报道中的细节,故事也从这里展开,显得自然顺畅,看不出有说教的成份。

因此,我们采访各行各业的人物时理应可以采用这一有效方法。比如采访教师,数学老师必然有他珍爱的教学用具,如“三角板”、“圆规”、“计算器”等,语文老师必然有一两本钟爱的书、高级字典等;书画爱好者必然有几件心爱的文房四宝;清洁工有饮水杯;电工有工具箱。总之,就是长时间伴随他们左右,又舍不得丢掉的东西。把这些“宝贝”提炼成新闻的细节,在细节中发现挖掘出很多很多的故事,讲述细节背后的故事,一定能够与其他人的报道区别开来,做出一份独特的报道。

摘要:老旧的电视人物报道模式,采用“人物事迹+画面”这一形式来处理,容易与一般的事件性新闻报道混淆起来,过于生硬,缺乏个性。破解的办法是通过人物的故事、细节和情感,凸显人物个性与特征,有助于受众感受到被报道人物的道德情操是真的,人性是善的、美的。

关键词:人物报道,故事,细节,情感,个性

参考文献

[1] .郑德胜.探索规律突破传统报道方式[J].新闻战线,2014(8).

人物类电视专题片 第10篇

电视新闻人物有三类人群, 一类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 一类是见义勇为、抗洪抢险等突发事件中涌现的英雄模范, 一类是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爱岗敬业、孝亲敬老、弘扬美德典范。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受时空条件制约, 编发任务急, 报道往往陷入固定套路, 缺乏影响力。另外, 电视新闻时长决定了人物采编的难度系数。

榆林广播电视台于2011年开展的收视调查显示, 70%的被调查者认为新闻人物都是高大完美的形象, 没有什么缺点;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人物报道空话多、太假。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呢?笔者认为, 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模式化、概念化、镜像化是导致宣传报道缺乏影响力, 效果不佳的表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塑造的人物脱离了社会环境, 成了高大上的神;二是塑造的人物剥离了生活, 成了孤家寡人;三是塑造的人物远离了受众, 成了一幅宣传画。究其根源就是采编人员违背新闻“三贴近”原则, 刻意塑造、任意拔高、人为总结的结果。

2 人物故事化在报道中的作用

一条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如果只是列举人物的种种品质, 种种精神, 却没有具体的事件来证明, 相信很多人会质疑这个人物的真实性。俗话说事因人生, 人因事显。采用故事化手法报道人物强调运用视听元素, 挖掘人物的生活故事, 展现内心情感, 刻画独特个性, 捕捉生动传神的细节, 从而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 使观众触发感动、触摸灵魂。

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于2013年7月播出了《道德楷模沈星:见义勇为显大爱》的人物报道, 讲述了二炮工程兵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参谋沈星勇救落水少年献出年轻生命的故事, 作者撷取了事发后公安消防搜寻沈星、沈星放弃留校选择教育岗位、离世后父亲挑选安葬地三个小片断, 刻画了沈星见义勇为、献身国防事业、热爱事业至死不渝的形象,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立体的人和生动的事, 形象而不抽象, 充满情感。

3 故事化运用的途径

人物故事化的关键环节是找故事, 笔者认为通过四种途径实现。

一是确立主题, 做好故事挖掘准备。在采编之前, 充分梳理和细分搜集到的各种线索、材料, 找出贯穿整条报道的主题与主线, 有的放矢寻找亮点, 发现情节。

二是站在平视的角度, 把镜头对准人。亲身体验了解新闻人物的心路历程, 寻找与人物生存状态、人生态度的契合点。捕捉到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和生命活力, 就可能产生故事化的效果, 事迹的叙述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三是带着问题采编, 寻找矛盾和冲突。把人物放进矛盾中去展现, 从矛盾冲突中深挖其内心情, 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独特性, 是人物故事化的有效方法。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2013年7月28日播出的人物报道《贾合义:坚持用道德良心做放心食品》, 记者采用故事化的手法, 设置了三个矛盾, 其中一个矛盾是当贾合义决定在面粉生产中取缔增白剂和增筋剂后, 产品销量急剧下降, 另一个矛盾是贾合义决定取缔铁桶散装油后, 生产成本直线上升。记者用旁观者的视角, 讲述了贾合义面对这些矛盾作出的选择、采取的态度, 让蕴藏在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得以完美展现, 成为大众信服的楷模。

四是为人物找场景, 让情景再现事迹。充分运用纪录、对话、描述等方法, 让新闻人物或周边人群在相关的现场说事, 从而立体展现人物的丰富情感和感人事迹。2005年冬, 笔者采访摄制了五集系列报道《徐占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讲述了陕北佳县打火店村原党支部书记徐占智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带领群众征山治水、发展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感人事迹。由于人物离世突然, 手头的视听资料少之又少, 报道难度相当大。在确立了每集的报道主题后, 笔者决定用转换场景、环境展现、现场说事的办法来组织故事。在表现徐占智两袖清风一心为公的高尚品格时, 选择了记者在居住窑洞前出镜、徐占智老伴在昏暗的窑洞里做饭, 在羊舍前和徐占智老伴对话拉家常几个情节;在表现人物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时, 则选取村集体牛场挤奶间、某村民养羊场、某村民果园等场景。通过空间变换、现场采访、群众访谈、事例举证, 再现了一切为了群众的老基层干部形象, 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4 故事细节化的作用

好的故事最能吸引人, 而好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在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 现场感极强、生动真实感人的声画细节, 对增强人物的可信度和深化报道主题, 塑造人物形象, 增加事迹渲染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故事细节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能去粗取精, 平淡中现精彩, 使人物故事更生动、更丰富性、更独特;二是能以新鲜、独特的视角, 突出人物性格、言行举止、内心世界, 使人物显得丰满和完整;三是能渲染环境气氛、人物情态、聚焦受众兴奋点, 使人物的生活时空变得亲切、真实。记者曾在报道一位年轻钉鞋匠时, 运用了大量的细节镜头、细节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人物闲下来时阅读计算机书籍的情节, 表现了志趣广泛、积极上进的心态;用随身手帕给送饭的女儿擦拭衣角的饭渍, 表现了拳拳爱女之心;帮助路人捡拾掉在地上的水果, 表现热心待人、正直友善的品格。

5 细节化运用的方法

电视是集合声光电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因此, 人物故事细节化主要体现在视听两个方面。

5.1 镜头语言细节

镜头语言细节, 是指记者在现场拍摄到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动力的画面。镜头语言细节可能是人物活动环境的某个局部的再现, 可能是人物表事和情感流露的描绘, 也可能是人物细微动作的显示。笔者曾报道过一位乡村医生, 他步行了二里路到一户村民家里复诊, 笔者抓拍人物站在水缸前舀水喝的中近景镜头, 跟拍人物脱掉胶鞋上炕等细节镜头, 表现了人物与乡亲们亲密无间的关系, 深化了人物扎根基层农村、无怨无悔服务群众的主题, 如果只是拍摄在炕上和病人说话的镜头, 反倒给人不知就里, 故意摆拍的嫌疑。

镜头语言在表现细节、处理节奏、挖掘主题, 加强冲击力上都有独到的功能, 但在具体拍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镜头细节必须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不是摆拍出来的;二是细节要与思想内涵、主题主旨有机融合, 否则就不知所云;三是精心把握, 摒弃与主题无关的细节, 防止影响主题的表达;四是细节不等于特写镜头, 必须和其他镜头衔接起来, 才能表达特定含义。

5.2 同期声语言细节

在采访实践中, 相信大家经常会听到和了解到群众讲述新闻人物的一些动人情景和生动细节, 但由于时空条件、人物等因素的制约, 难以用镜头再现当时的情景。这个时候, 我们就可以运用同期声的形式, 由当事人或周边群众在镜头前把细节描述出来。同期声语言细节还可以表述人物的内心情感等抽象的概念, 或无法用镜头记录的事物。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2014年有篇报道《热心公益事业的助人为乐楷模-张清海》, 报道中用到了采访军管所老所长的同期声:“原来他们区修学校, 他就把他的房产证抵押了后, 贷了款, 这学校开工修建, 修路、学校的捐款他都有。”区区10秒左右的同期声细节, 扩大了画面空间, 传递了贷款捐款细节, 为人物精神境界和高尚品德提供了有力佐证。

5.3 解说语言细节

镜头语言可以把细节真实、形象地呈现给观众, 解说词则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强化、升华细节, 使细节变得更生动。解说语言细节是采访中逐渐感知获得的, 是挖掘出来的, 不是写出来的。

运用解说词表现细节, 一要简洁明快, 朴实亲切, 不能拖泥带水;二要与画面紧密配合, 融为一体;三要以情动人, 从感情上拉近观众与电视的距离。笔者的同事曾报道过一位勇救落水少年献出生命的府谷籍现役军人, 在报道结尾, 用了蓝天白云和黄土地全景两个镜头, 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蓝天无语、白云默哀, 英雄的灵魂永存”。寥寥数语, 补充了画面未曾交代的语言细节, 完成了对故事主题的升华。

5.4 其他声音细节

电视新闻采访中, 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声响。挖掘有代表性的声音细节, 与镜头、解说、同期声等语言细节有机衔接起来, 同样可以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比如屋顶滴下的雨滴声、时钟的嗒嗒声、牛羊吃草声、远处传来的歌声等等, 都可以为特定的故事情节增添意想不到的细节效果。

5.5 次生语言细节

次生语言指的是记者在后期编辑过程中, 根据报道事实, 利用电脑特技、字幕变化、声效控制等手段插入一些特定背景资料、特定声音效果, 制作出能强化对人物故事的证实能力, 提高故事饱满度的声音和画面。

6 结论

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的运用和处理不单是技巧手法问题, 而是如何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提升新闻价值的问题。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三贴近”, 探索创新人物报道方法, 以真感人、以情动人、以事服人, 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摘要:人物报道是电视新闻重要的报道样式之一, 其意义在于通过典型宣传, 示范带动, 传播正能量, 传递好声音。报道时就是要将人物的具体事迹展现给观众, 充分体现人生价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故事化手法进行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时, 重点挖掘新闻人物的生活故事, 展现人物的人生经历, 传递人物的内心情感, 刻画人物的独特个性, 捕捉传神的人物细节, 塑造可亲、可敬、可近、可学、可信的典型, 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心灵的触动。本文主要从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存在的问题, 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表现手法的特点和实用方法等方面阐述, 引发电视新闻工作者对如何进一步创新传播理念、优化人物报道手法技巧进行理性思考。

关键词:人物报道,故事化,细节化,画面语言,声音语言

参考文献

[1]张靖.电视新闻创新从改变视角开始[J].新闻传播, 2009 (5) .

[2]杨凡.社会转型期人物报道的叙事研究[J].暨南大学, 2013 (6) .

电视剧人物语言特征 第11篇

一、电视剧的定位决定了它的人物语言特征

电视剧是什么?有人风趣地说:跟电影相比它更像戏剧, 跟戏剧相比它更像广播剧, 更广播剧相比它更像电影, 听起来绕口, 实则是抓住了电视剧定位的精髓。只有抓住了电视剧定位的精髓, 才能恰到好处的把握好电视剧的人物语言艺术。

电视剧与电影的不同, 从观赏环境来看, 电视剧与电影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 电影是在一个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地点、观众集中的去持续观看的, 而电视剧则是在家庭里, 很随意的断断续续观看的。这个不同决定了电视剧的人物语言在内容、节奏上必须要有一种魅力, 把人们在家庭环境内的“随意收看”转化为艺术欣赏的“主动选择”, 把“断断续续”的耳目声色之娱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持久鉴赏?这就是电视艺术家所必须处理好的辩证关系, 这就是我们把握电视剧的独特语言的关键所在。从表现作用来看, 电影艺术中台词和声音所起的作用仍是次要的、有限的。这一事实表明, 电影艺术的“综合性”还是有局限性的, 它发现自己难以把作为舞台艺术的戏剧的某些根本特性综合在自身之内。而这一点, 电视剧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做到了, 电视剧的艺术语言以“声画并重”证明了自己具备比电影语言更强的亲和力与包容性:既不排斥电影, 也不排斥戏剧, 而把两者的特长兼收并蓄。在戏剧和电影面前, 电视剧都表现得亲善随和、虚怀若谷, 并且公平相待, 正因如此, 她也就成了戏剧和电影都无法与之竞争的强大对手。电视剧的艺术语言一方面从电影那里吸收了“蒙太奇”的美学原则、结构和手法, 发挥了镜头画面的视觉形象魅力;另一方面又从戏剧那里采纳了台词, 重视口语和声音的情绪感染力和理性穿透力, 以加强电视剧的文学性和诗意。这不但给电视剧提供了提高其审美品位的潜在优势, 而且使她比电影更加通俗易懂 (人物语言兼有造型功能和通讯功能) , 具有扩展其表现生活的深广度的艺术可能性。

电视剧与戏剧的不同, 从表现形势来看, 戏剧必须在一个有限的事件、空间内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给观众一个结局, 它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而电视剧则不一样, 连续剧的概念已经打破了时间限制, 蒙太奇的运用更使它打破空间的限制, 可以在多个空间随意转换, 因此, 它的表现手段远远多于戏剧;从观众的欣赏习惯来看, 电视剧从单本剧发展到几集、几十集、到今天的第几季发展下去已经达到几百集甚至更长, 观众的满意心情不是靠简单的“给个结局”而产生的, 而是靠那种类似于给孩子讲故事的“娓娓道来”方式的亲切感和真实感。电视剧的这种“没完没了”的矛盾纠葛让观众看来是真实的, 就是因为这种表现形态实际上是现代生活流程的反映: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 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复杂化, 总的来看现代人从处境到心理都处于动荡不宁的状态之中, 所以电视剧表现“永恒的矛盾纠葛过程”这一结构形态是符合现代生活真实的, 是富于现代意识的。换句话说, 电视剧艺术语言具有善于表现内向化的现代生活矛盾的特点, 即具有富于现代意识的戏剧性特点。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 戏剧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留给人物去处理长篇大段的台词的, 即使再华丽精致、妙语连珠, 也必须是精炼紧凑的, 而在电视剧中则恰恰相反, 妙语连珠的台词几乎不输给小品, 其表现的机智幽默和角色之间的矛盾对抗, 往往令观众兴奋不已, 记忆深刻。

电视剧与广播剧的不同, 就比较明显了。电视剧与电影、戏剧同属视听艺术, 而广播剧则是单纯的听的艺术, 因而在表现手法上收到的局限性更大,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 就像瞎子的耳朵更灵一样, 由于广播剧缺少了“视”的功能, 它的“听”的功能就更加强大, 因此它在人物的语言技巧上, 更加注重给人的想象空间和提示作用, 恰当的的借鉴一些广播剧的语言技巧无疑会提升电视剧的人物语言魅力。

二、电视剧的人物语言四大特征

通过以上与姊妹艺术的比较, 我们基本上可以为电视剧的人物语言归纳一下几个特征:个性化、口语化、和生活化特征, 以及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个性化即既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特定年龄、经历、教养、情趣等等, 又能揭示出人物特定环境下心理状态。不同的身份、生活经历、文化层次的人物, 其语言自然不同, 各有其个性;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主要手段, 就要为塑造人物个性服务, 千人一言的人物语言味同嚼蜡, 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则是剧中人物的独一无二的标签。这一点, 在电视剧《潜伏》中体现的非常到位。30集的《潜伏》电视剧在场面的渲染、故事的传奇性、清洁的偶然性等方面, 都不见得有多么的精彩、绝妙和独特, 全剧里仅有的几组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 故事主要由余则成这个中共地下组织的工作人员所完成的潜伏任务构成。支撑谍战剧这些“化名、绑架、暗杀、密电、偷情报、救同志、拳脚刀枪、勾心斗角”等显然不是最让观众惊心动魄的因素。然而没有壮观的场 景、没有激情的音乐、没有煽情的对白、没有火爆的动作, 却成功的完成了一次对信仰的诠释与歌颂。在弘扬主旋律和遵循市场规律两者之间该剧实现了平衡。主人公余则成, 作为中共地下党潜伏在国民党特务机构, 其环境如狼窝虎穴。为了保护自己, 他的语言处处是是憨厚、低调的, 然而他的每一句话却又都是深思熟虑, 字字渗透心力;女主人公翠平, 来自大山里的游击队, 如出水芙蓉毫无雕饰, 说话也就是直来直去;老特务陆桥山, 为人圆滑狡诈, 其语言则是细腻把玩, 诡诈缠绕;站长吴敬中, 笼络、利用手下, 充满失败前的末日感, 因此它的语言表现出的是城府极深、暗藏私利, 等等,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性格鲜活明朗。

口语化即与人们生活语言接近, 易说易懂, 富于生活色彩。电视剧要在自然形态中表展现人物性 格, 就要是人物语言尽量生活化, 有时候甚至是前言不搭后语、逻辑不完整, 但是与丰富的镜头语言相配合, 往往更显得协调、风趣, 给观众留下更大的联想空间。说到这一点, 我们可以拿新旧两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来做一个比较。94版的《三国演义》堪称经典, 在语言上也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为了最大限度的忠于原著, 运用了半文半白的语言, 有些地方甚至是直接大段照搬原著的台词, 因此尽管保留了原著的一些古韵古风, 但是给演员的表演也带来了很大的局限, 观众也很难听得明白真切看, 于是有些地方不得不使用台词字幕, 这总有流于表面、隔靴搔痒之感, 塑造的人物也更接近戏剧的脸谱化, 就说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缺少了细腻鲜活、层次丰富、感情复杂的内涵。而新版《三国演义》, 尽管很多人跳出它的这样那样的毛病, 包括台词方面。但是我个人觉得, 它的一个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台词, 由于人物运用了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 因而观众更易懂, 把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等这些内心世界极复杂多重色彩交叠的人物形象演绎得也更具立体感、更有亲和力。

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应该说也是口语化、生活化的一部分。一部文学作品, 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 它必须是植根于一地, 因而赋予人物语言地方色彩, 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该予以提倡。地域文化色彩绝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地方方言, 而是一个地方的人文、风俗等等构成的一种特质, 它在这个地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对于地域之外又是一种个性, 正因如此, 他才能赋予作品强烈的质感。

比如, 香港电视剧的人物语言, 追求的是一种平民化的风格, 剧中对话很多, 往往还都很俗气, 人物感情也好, 人物性格也好, 一点不含蓄, 给人的感觉好像把许多本该埋在心里的话都掏了出来, 缺少意韵。在我国大陆, 不同区域的电视剧, 人物语言也有不同的地域色彩。京派电视剧, 其人物往往爱侃, 爱耍贫嘴, 动不动就神侃一通, 经常把人侃得晕乎乎的, 听起来很俗, 却包含着都城特有的文化意味。今年热播的《大丈夫》, 堪称经典, 作为一部都市言情剧, 场面绝大部分是在室内展开, 怎样体现京味——北京的地域文化色彩?就是靠语言, 在这一点上《大丈夫》几乎做到了极致。建立在海派文化的海派电视剧, 其人物说话软语呢哝, 市民气十足。而近年伴随着赵本山的小品而崛起的东北农村剧, 其语言的地域色彩, 就像东北黑土地的泥土芬芳扑面而来, 劲吹神州, 以至于《刘老根》拍了又拍, 《乡村爱情故事》续了又续, 不能不说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它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上一篇:会计就业指导下一篇:预防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