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与施肥范文

2024-08-07

密度与施肥范文(精选9篇)

密度与施肥 第1篇

玉米是十堰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常年播种面积10万hm2, 大部分为坡耕地, 种植模式粗放, 单产不高, 因此挖掘玉米增产潜力, 提高玉米单产是发展玉米生产和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也是科研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玉米是C4作物 (生长在温度较高地区,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 其光合作用具有光呼吸低、光合点高的特点。同时, 玉米也是一种喜肥喜水作物, 它和小麦、水稻一个最大的不同是, 它是种一颗结一棵。所以, 要想使玉米获得高产, 在保障单株不变的情况下, 就得提高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 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 根椐本地气候特点, 选用高产优质的品种是首要条件, 田间管理是关健技术, 密度与施肥是田间管理获得高产的重要环节。

1根据不同品种的特征特性确定适宜密度

玉米种植密度的大小是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之一,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批又一批优质高产、多抗的玉米新品种不断涌现, 玉米生产也出现了一些高产典型, 而合理密植正是取得高产的关键, 那么玉米的种植密度多大为适宜呢?根据多年的大田试验示范证明, 在一定的范围内, 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提高, 但当密度达到一定值后, 增加密度反而使产量下降, 所以适宜的密度是决定产量的因素。

1.1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本地 种植的优 良玉米新 品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水肥条件确定适宜的优良品种, 不能只看广告, 盲目引进种植。

1.2品种特征特性

玉米种植随密度的增加, 株高和穗位增高呈现上升趋势; 玉米种植随密度的加大, 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减少, 空秆率增加, 倒伏率加大, 害虫危害率、籽粒霉变率和发芽率增加, 但单位面积穗数增加, 百粒重不变。因此, 玉米产量与玉米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 随着密度的增加, 产量逐步提高[1]。

但不同类型的 品种具有 不同的耐 密性, 紧凑型杂交种耐密性强, 密度增大时产量较稳定, 适宜种植的密度较大, 6~7万株/hm2为宜;平展型杂交种耐密性差, 密度增加范围小, 若密度过大就会减产, 适宜密度为4.5~5万株/hm2;中间型品种的叶片与主秆夹角介于紧凑型和平展型之间, 多数属中早熟耐密品种, 密度在5.3~6.7万株/hm2。

1.3根据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选择合理的密度

合理的种植密度应遵循的原则是“肥地宜密, 薄地宜稀”[2], 阳坡宜密, 阴坡宜稀, 低海拔宜密, 高海拔宜稀, 早熟品种宜密, 晚熟品种宜稀, 矮秆品种宜密, 高秆品种宜稀。根据生态条件确定适宜密度, 南种北引, 生育期延长, 植秆长高, 密度宜小;北种南引, 生育期缩短, 植秆变矮, 密度宜大。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应掌握贫瘠地块取密度下限, 肥沃地块取密度上限, 施肥水平高的地块取密度上限, 反之, 取密度下限。密度过大造成个体间相互拥挤徒长, 通风透光不良, 影响光合作用, 茎秆细高易倒伏, 雌穗发育受阻形成小穗, 个体相互拥挤, 影响授粉结实, 秃顶过大甚至导致空秆; 密度过小则没有发挥每个品种的特征特性, 就不能创高产。

2玉米的需肥特性

2.1玉米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时期不同

玉米营养临界期为三叶期, 一般是种子营养转向土壤营养时期; 玉米氮素临界期比磷稍后, 通常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期。临界期对养分需求并不大, 但养分全面比例要适宜。这个时期营养元素过多、过少或者不平衡, 对玉米生长发育都将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而且以后无论怎么补充营养元素都无济无事。

玉米营养最大效率期, 是玉米大喇叭口期。这是玉米养分吸收最快最大时期。这期间玉米需要养分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最大, 吸收速度也最快, 肥料作用最大, 此时肥料施用量适宜, 玉米增产效果最明显。

玉米一生中吸收的氮最多, 钾次之, 磷最少。同时, 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受栽培方式、产量水平、不同品种特性、土壤、肥料和气候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变化。

2.1.1不同栽培季节对氮、磷、钾养分的需要量不同

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 需从土壤中吸收氮 (N) 2.75 kg, 磷 (P2O5) 0.86 kg, 钾 (K2O) 2.14 kg, 其比例为3∶1∶2.5, 其中春播玉米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吸收氮 (N) 2.6 kg, 磷 (P2O5) 0.8 kg, 钾 (K2O) 2.25 kg, 其比例为3.1∶1∶2.7; 夏玉米分别 是2.5 kg、0.9 kg、2.3 kg, 其比例为2.75∶1∶2.56[3]。

2.1.2不同产量水平对氮、磷、钾养分的需要量不同

国内外研究报道表明, 由于品种、环境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同, 结果差异很大。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单位面积产量水平的提高, 吸收氮、磷、钾的数量随之增加。产量在600~700 kg/667 m2:氮施用14~18 kg/667 m2, 磷5~7 kg/667 m2, 钾6~10 kg/667 m2[4]。

2.1.3不同品种对氮、磷、钾养分的需要量不同

不同品种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和反应敏感性是有差别的。研究指出, 玉米品种间吸收土壤中氮、磷、钾的数量有一定的差异, 吸收肥料中氮、磷、钾的数量及其利用率差别较大, 相差1倍之多, 施用肥料的增产效果及其经济效益相差2~3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将吸收土壤养分能力强的品种种植在高肥力土壤上, 充分发挥土壤肥力的增产潜力, 减少化肥施用量;反之, 对化肥吸收能力较强的品种, 则要施足肥料,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2.2玉米不同生育期吸收养分的特点不同

玉米不同生育期吸肥特点不一样, 苗期吸收氮、磷、钾养分分别为2.14%、1.12%、2.92%。拔节至孕穗期生长较快, 约32%的氮、45%的磷和近70%的钾在这一阶段吸收, 抽雄至灌浆是旺盛生长期, 需肥水大增, 氮、磷、钾的20%、20%和30%是在这一短短时期内吸收的[3]。

2.3最小养分律

决定玉米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相对供应量最少的那个养分。施肥的目的是为作物提供适量的营养物质, 以补充土壤中养分的缺乏, 从而获得高产。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当土壤中的最小养分得到补充, 就满足了玉米的生长发育需要, 产量就得到提高, 原来最小养分就转化为适宜的养分了。如果不针对性地补充最小养分, 即使其他养分增加得再多, 也难以提高玉米产量, 而只能造成肥料浪费;只有应用最小养分律, 才可以因地制宜, 有针对性地选择肥料种类, 做到缺什么养分补施什么肥料, 玉米才能获得高产[5]。

3玉米施肥原则

根据玉米需肥规律, 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应, 通过土壤肥力测试, 确定相应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按照有机与无机相结合, 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平衡施肥。主要是以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氮肥为主, 磷肥为辅;穗肥为主, 苗肥为辅。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登记的化学和生物肥料, 禁止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有机肥料及矿质肥料等[6]。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施优质农家肥300~400 kg/667 m2结合整地埋入土中, 有机肥量少的要开沟条施。

追肥以尿素为主, 追肥要深施, 苗肥在玉米可见6~7叶时, 施尿素10 kg/667 m2。穗肥在玉米可见叶12~13叶时, 施尿素20 kg/667 m2。施肥后要盖土, 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其中苗肥20%~30% , 穗肥为60% , 看长势长相 , 适时补施粒肥, 一般为10%。

3.1存在的问题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基肥用量不够, 秸秆还田比例较低, 大部分用碳铵, 无农家肥, 造成土壤板结, 肥料养分含量不够, 养分不平衡, 不能满足玉米一生需求。

很多农民没有施用磷、钾肥的习惯, 从而很难发挥磷、钾肥的增产效果;追肥不合理, 忽略土壤最小养分律; 施肥方法不正确, 如不施苗肥, 在玉米16~17片施追肥, 直接把肥料扔到玉米根部不盖土, 这样肥料就无法充分利用, 玉米吸收很少;种植密度较低, 基本苗不足, 影响肥料效果的发挥;耕层过浅, 影响根系发育, 易旱易倒伏, 水肥效率不高。

3.2改进措施, 提高肥料利用率

针对以上问题, 采取相应措施, 增施有机肥, 做好秸秆还田, 配方施肥, 保证土壤养分均衡, 从而满足玉米一生需求;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 适量补施磷、钾肥, 充分发挥磷、钾肥的增产效果;追肥分次深施, 结合中耕施肥盖土, 提高肥料利用率; 根据不同环境条件, 选用不同品种, 根据品种特征特性, 保证足够基本苗, 提高玉米产量, 正确应用最小养分律, 充分发挥肥料增产效果;深翻冬坑, 打破犁底层, 促进根系发育, 提高水肥效果。

总之, 以上密度与施肥措施要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区域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灵活掌握, 因地制宜, 才能获得高产。

参考文献

[1]韦如东.玉米种植密度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6:69-70.

[2]刘忠诚, 张宏义, 翟亚娟, 等.玉米密度与施肥[J].中国种业, 2010, 4:77-78.

[3]粮食作物类, 锦农科技百余种作物实用配方施肥技术指南[M].玉米科学施肥技术, 2013, 5.

[4]玉米科学施肥技术[S].中国食品科技网, 2013, 3.

[5]高广金.玉米栽培实用新技术[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 :66-67.

密度与施肥 第2篇

1.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区设置在九三科研所科技园区,土壤质地为黑土,前茬大豆,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5.53%,碱解氮217mg/㎏、有效磷28.37mg/㎏、速效钾154.5mg/㎏、PH值5.31。各项试验均在大豆茬实行秋整地春耢地的土壤条件下实施,播种施肥前测定土壤养分含量。播种采用人工播种,行距15cm,播深5cm,采用8行区,行长5米。每小区面积6m2,播后镇压,田间管理及化学除草同大田。试验设计为随机区组,三次重复。裂区设计,施肥比例N:P:K=1.25:1:0.5,每小区面积6m2,每次重复20处理区。主处理(A)为4个密度级:450万/hm2、550万/hm2、650万/hm2、750万/hm2,副处理(B)设5个施肥级量,氮磷钾纯量:75kg/hm2、120kg/hm2、165kg/hm2、210kg/hm2、255kg/hm2。

2.结果分析

2.1不同肥密处理与产量关系影响分析

通过表1在2012年度平年份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龙麦35各试验处理的产量区域在4613.4-5224.8kg/hm2(见表1),方差分析结果,各项F值均未达极显著水平,通过分析,小区产量水平均达到4500kg/hm2以上,在本区域平年份发挥出了产量潜力。通过以上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密度水平以中高密度水平550万/hm2左右最佳,施肥量级以中肥量级165kg/hm2氮磷钾纯量为佳。通过表1中试验主处理密度与施肥量级最佳组合为A1B1、A2B1、A3B1、A4B5,产量水平分别达到5224.8kg/hm2、5002.5kg/hm2、5058.5kg/hm2、4835.8kg/hm2。

2.2不同肥密处理与产量因子构成影响分析

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龙麦35各试验处理产量构成因子,通过表中对不同处理对产量构成因子影响分析结果,在本年度平年气候条件下各试验处理株高在93cm-95cm,有效小穗数在12个-15个间,穗粒数为31.2粒-35.6粒左右,千粒重平均在33g左右,容重平均在770g/L左右。

在2012度对春小麦生长较为不利的平年年份,由于2011年度秋雨较少,秋墒不足土壤耕层有效水分匮乏,加之2012年度春季春季降雨量较少,遇到了本区域少见的春旱,小麦扬花期又遇连阴雨,导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产量影响较大,试验区通过播前及播后灌溉,本项试验的播期在本区域经济播期内完成播种,产量构成因子。

3.小结

密度与施肥 第3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于2015年设在黑龙江省红星农场科技园区, 地势平坦, 黑壤土, 肥力均匀, 试验地前茬为大豆, 秋翻深松秋起垄。播前测定养分基础为土壤有机质66.5g/kg, pH值6.01, 碱解氮245mg/kg、有效磷36.2mg/kg、速效钾233mg/kg。供试玉米品种为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 每个品种设6个处理。播前调好播量和单口流量, 小四轮机械播种播肥, 种肥播种时施用, 施于种侧5cm、种下5~8cm;基肥在播种后45d施于根侧8~10cm, 深度12~15cm, 每个处理小区面积666.7hm2。试验地四周留保护行, 试验于4月30日播种, 收获时小机械脱粒, 脱粒后子粒测水分, 产量及百粒重折成14%标准水进行产量分析。栽培管理:化学除草, 喷微肥一次, 7~9展叶期喷施玉黄金一遍, 用量420mL/hm2, 中耕3次。

2015年气象条件是5~9月降雨量657.7mm, 比历年降雨量多219mm, 雨量多集中在7~8月。光照时数1177h, 比历年少67.3h, ≥10℃活动积温2398.1℃。从总体看降雨充沛, 积温高。气温高土壤中各种肥料营养元素活跃, 利于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作物光合作用率高, 乳熟期雨量充足, 百粒重高。2015年无霜期长达142d, 比历年多28d, 9月23日下枯霜, 均霜前成熟。从试验数据看玉米产量接近或高于历年。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不同品种各物候期有差异, 德美亚1号生育日数120d, 德美亚2号、垦沃2号生育日数112d左右。空秆率的趋势是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 玉米瘤黑粉率的趋势是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和垦沃2号, 同一品种不同处理差异不显著。品种不同各农艺性状有所差异, 德美亚1号各处理在相同施肥量下随密度增加穗长、行粒数、穗粒重、百粒重逐渐减小, 秃尖长度逐渐增加。德美亚2号、垦沃2号各处理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产量不同, 同一品种不同处理产量有差异, 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这3个品种均以密度11.2万株/hm2及施肥水平825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

德美亚1号在相同密度10.5万株/hm2和11.2万株/hm2情况下, 随施肥量增加产量呈递增趋势。相同密度9.8万株/hm2各处理产量波动差异不大, 随施肥量增加呈小幅下降趋势, 密度9.8万株/hm2产量最高结合点是施肥量600kg/hm2, 公顷产量12280.5kg/hm2, 施肥量超过600kg/hm2产量反而呈下降趋势, 由此看出密度相对低情况下出现肥料过剩利用率低的情况, 因此密度9.8万株/hm2建议合理施肥量600kg/hm2。德美亚2号在密度9.8万株/hm2和10.5万株/hm2各处理的产量趋势相同, 在这两个密度情况下, 产量最高点都是施肥量750kg/hm2, 公顷产量分别是12355.5kg/hm2和12189.0kg/hm2, 施肥量超过或低于750kg/hm2产量均非最佳状态, 而施肥量超过750kg/hm2产量反而都呈下降趋势, 这说明相对密度低的情况下出现肥料过剩的情况, 密度在9.8~10.5万株/hm2建议合理施肥量750kg/hm2。密度11.2万株/hm2产量趋势是先下降再升高, 最高点是施肥量825kg/hm2, 公顷产量12834kg/hm2。垦沃2号密度9.8万株/hm2和10.5万株/hm2的产量趋势相同, 产量最高结合点都是基肥750kg/hm2, 公顷产量分别是12300kg/hm2和12367.5kg/hm2, 基肥超过或低于750kg/hm2产量均非最佳状态, 而基肥施用量超过750kg/hm2产量反而都呈下降趋势, 这说明相对密度低的情况下出现肥料利用率低过剩的情况, 密度在9.8~10.5万株/hm2建议合理施肥量750kg/hm2。密度11.2万株/hm2产量趋势是随基肥施用量增加而递增, 产量最高结合点是施肥量825kg/hm2, 公顷产量12877.5kg/hm2。

3 小结

密度与施肥 第4篇

关键词 姜芋;种植密度;施肥;二因素试验;变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02

仁寿县龙正镇常年姜芋种植面积230 hm2,是我镇重要的种植与初加工结合类的支柱产业。但县级业务部门的粮食产业专家和互联网上都没有提供可和参考的栽培技术,对龙正镇这一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为此,笔者于2014年2月,在卓家村6组的非耕地上,实施了《姜芋密度与追肥二因素试验》,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生产上最不确定的两个技术环节给出定量的结论,以期对我镇姜芋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区面积

66.67 m2(长10 m、宽6.66 m),区组间走道宽3 m,小区间走道宽2 m。

1.2 试验因素

二因素三水平。密度(万株/hm2):A13.15、A23.6、A34.05。施肥(kg/hm2):提苗肥(尿素)均为75;壮根茎肥(硫酸钾)B1150、B2225、B3300。

1.3 处理组合

共9个,①A1B1、②A2B1、③A3B1、④A1B2、⑤A2B2、⑥A2B3、⑦A1B3、⑧A2B3、⑨A3B3。

1.4 小区设置

3次重复,随机区组。

1.5 技术规程。

适时播期:2月20日。扩穴施肥:行距1.2 m,窝距60~80 cm,对底土和母质按40 cm×40 cm×30 cm深挖扩穴。施渣泥肥1.5万kg/hm2,过磷酸钙600 kg/hm2。

栽植盖种:每窝3个芽,浅栽,667 m2浇10担清粪水定根,用草木灰混合细土盖种3~5 cm。科学追肥:苗高8~10 cm时,施清粪水1 500 kg/hm2,尿素75 kg/hm2。处暑前7 d,施清粪水1 500 kg/hm2,加试验设计用量的硫酸钾。病虫防治:在蚜虫密度达到每株30头时,用20%吡虫啉1 000倍液喷雾。采收鲜花:9月起,采收鲜花作蔬菜出售。陆续收获:9月中旬起,收割茎叶作青饲料。立冬后10 d,根据淀粉加工作坊的需求量,陆续收获地下根茎。原地留种:在地势较高,不易积水的地点,根据来年种植面积,按1 200 kg/hm2的用种量,当季每窝的平均产量,确定留种窝数,用割下的茎叶覆。

2 结果与分析

分小区、同时收获、计质量。

2.1 编制产量两向表

将实收产量计入表1。

依据表1,编制密度、追肥两向表(见表2)。

2.2 测验计算

分解自由度(df)、分解平方和(SS)、求均方值(MS)、查F表。将计算与查表数据填入方差分析表(见表3)

2.3 F值测验

区组:F实2.63,密度(A):F实10.20,>F0.01;2/16=6.23。差异极显著。

追肥(B):F实8.66,>F0.01;2/16=6.23。差异极显著。

密度与施肥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街道官立村南和十里河街道浪子村北多年水稻田中进行,都在202国道道西。土壤类型:八一地块为黏质棕壤田,含有机质27.3 g/kg、全氮127 g/kg、有效磷16.4 mg/kg、速效钾92 mg/kg,p H值5.68;十里河地块为壤质淤黄草甸土田,含有机质23.6 g/kg、全氮120 g/kg、有效磷19.8 mg/kg、速效钾104 mg/kg,p H值5.80。试验水稻品种为辽粳212。供试肥料:中化BB肥(28-15-12)、尿素(含纯N 46%)。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区试验,裂区设计,不设重复[1,2,3]。每个试验点设3个施肥处理,各处理的施肥量不同,分别为底肥+蘖肥(常规对照A1,即底肥施BB肥600 kg/hm2、蘖肥施尿素150 kg/hm2)、底肥+蘖肥+穗肥(A2,即底肥施BB肥375 kg/hm2、蘖肥施尿素150 kg/hm2、穗肥施尿素150 kg/hm2)、底肥+蘖穗肥+穗肥(底肥施BB肥375 kg/hm2、蘖穗肥施尿素150 kg/hm2、穗肥施尿素150 kg/hm2)。每个施肥处理分别设计3个密度处理,分别为30.0 cm×13.3 cm(B1)、30.0 cm×16.7 cm(B2)、30.0 cm×20.0 cm(B3)。平均分布。

1.3 试验方法

试验于4月28日施入底肥,5月15日插秧。处理A1蘖肥的施用时间为6月5日;处理A2蘖肥、穗肥的施用时间分别为6月5日、7月5日;处理A3蘖穗肥、穗肥的施用时间分别为7月5日、15日。每个小区插秧密度按30.0 cm×13.3 cm、30.0 cm×16.7 cm各30条垄,其余插30.0 cm×20.0 cm进行。除施肥外,各小区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4,5]。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在各处理中随机抽取连续的6株植株,在八一试验点分别考察株高、叶龄、茎数。作物成熟后在2个试验点进行单打单收测产,并进行室内考种调查[6,7]。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高、叶龄及茎数

对八一试验点各处理不同密度植株株高、叶龄、茎数进行田间考察,结果见表1。可知,处理A1(常规对照)不施穗肥,在分蘖后期,有效分蘖数明显低于施用穗肥的处理。株高不施穗肥明显低于施用穗肥处理。不同处理对水稻叶龄影响不大。

2.2 产量及产量结构

2个试验点的产量及产量结构见表2。可知,八一试验点处理A2平均产量最高,十里河试验点处理A3产量最高,说明黏质土壤采用1次穗肥,壤质土壤采用2次穗肥产量好;2个试验点均为处理A2B1产量为最高;各处理中密度与每穴株数成反比,说明株距大的分蘖较好,但由于穴数的差距,穗数仍然是B1>B3>B2。在各处理中结实率排列均为B1>B3>B2,由此表明株距大小与结实率可能存在的一定关联性。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八一和十里河2个试验点均是施穗肥(底肥+蘖肥+穗肥)1次+30.0 cm×13.3 cm密度的产量最高。即考虑施肥时期和栽培密度2个变量,这个组合产量为最佳。说明水稻生产上注重穗肥的施用,适当提高密度有助于取得高产。

摘要:辽宁中南部施肥时期与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穗肥(底肥+蘖肥+穗肥)1次+30.0 cm×13.3 cm密度处理的施肥措施校正后产量最高,说明减少底肥氮量,合理施用穗肥方案为最佳施肥方案。密度对植株叶龄、株高的影响不显著。对每穴茎数的影响显著,株距越大,每穴的茎数越多。

关键词:水稻,施肥时期,密度,产量,中南部地区,辽宁省

参考文献

[1]崔海龙,董根生.水稻不同品种、播期机插试验报告[J].农机科技推广,2013(2):33-35.

[2]张强,胡海娟,顾树平,等.不同播期、密度对机条播水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13(4):40-41.

[3]戴金平.不同播期对“越光”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8):1752-1754.

[4]李红,汤文光,聂丽群,等.不同品种与播期对直播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3):26-29.

[5]杨志根,裘传友.早晚稻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64.

[6]杨桂兰,浦选昌,杨立,等.水稻不同品种、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及性状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4(6):24-25.

密度与施肥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烤烟品种为云烟97;供试肥料为营养液、烟草专用追肥。试验设在桂阳县科技示范园, 即仁义镇梧桐村汪山组试验田, 试验地为烟—稻复种连作田的灰泥田, 土壤肥力中等、均匀, 地面平整、排灌方便, 大田试验面积为1 666.67 m2。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分别为:株行距120 cm×50 cm, 1.65万株/hm2, 施纯氮165 kg/hm2 (A) ;株行距120 cm×55 cm, 1.50万株/hm2, 施纯氮150 kg/hm2 (B) ;株行距120 cm×60 cm, 1.35万株/hm2, 施纯氮135 kg/hm2 (C) ;株行距120 cm×50 cm, 1.65万株/hm2, 施纯氮195 kg/hm2 (D) ;株行距120 cm×55 cm, 1.50万株/hm2, 施纯氮180 kg/hm2 (E) ;株行距120 cm×60 cm, 1.35万株/hm2, 施纯氮165 kg/hm2 (F)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小区面积50 m2。区组和小区尽量考虑“方形区组, 长形小区”, 至少做到同一重复内地力相同, 以减少试验误差。各处理施磷肥、钾肥量按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1.01.0∶2.5计算, 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保持一致。各小区施肥时间如表1所示。

1.3 观察记载项目及取样

调查记载项目和观察记载标准按统一规定、统一规格, 严格执行《记载标准》和《记载本》要求。在全生育期中注意观察记载, 掌握品种的关键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表现及优缺点, 并进行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比较[3]。根据YC/T39-1996《烟草病害分级及调查方法》, 在各种病害盛发期, 采用5点取样, 每点50株, 调查每个处理主要病害的病情指数。分小区进行采烤、存放, 统一按国家42级分级标准分级, 统计全部烤后未经储藏的原烟 (包括样品) 各等级比例、重量, 分小区计算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等。由于各地价格不一, 在统计均价和产值的基础上, 分别进行级指和产指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调查结果表明, 云烟97于12月18日播种, 各处理出苗、成苗正常, 3月17日各处理全部移栽。处理C现蕾最早, 现蕾较慢的是处理D、处理E, 处理C比处理D、处理E早5d。中心花开放期的时间差异很小, 仅相差2 d左右。各处理大田生育期基本保持一致, 生育期较短的是处理C, 比处理D、处理E少10 d。

2.2 主要植物学性状

由调查统计可知, 云烟97的株型为筒形, 叶型为长椭圆。叶色处理C为黄绿, 处理A、处理B为绿色, 其他处理为深绿色。田间整齐度基本保持一致, 大都为整齐, 生长势基本维持在中至强水平。

2.3 主要农艺性状

调查结果表明, 各处理烤烟在田间生长上表现自身的处理特性。株高都在97 cm左右, 其中株高最高的是处理E, 为99.7 cm;最矮的是处理C, 只有94.0 cm。叶数最多的是处理D, 为17.5片, 各品种茎围差距不大, 节距差异不明显, 腰叶长都超过82 cm, 其中处理D最长, 达到89.5 cm, 叶面积最大的是处理D, 处理F的叶面积最小。

2.4 抗病性

各处理病情指数比较结果表明, 黑胫病、青枯病、野火病和角斑病均未查到, 但由于气候异常, 气候性斑点病发病较严重, 处理D该病发生最重, 病情指数达到1.52;各类型的花叶病, 除普通花叶病轻微发生外, 其他的花叶病都未查到。总体来看, 综合抗性都表现较好。

2.5 原烟外观质量

调查结果表明, 各处理原烟成熟度除了处理D尚熟外, 其他都是成熟, 颜色、光色和油分也表现较好, 综合来看, 处理E表现最好。

2.6 经济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 平均产量最高的是处理E, 达到2 703.0kg/hm2, 其次是处理F、处理A和处理D, 最少的是处理C, 为2 233.5 kg/hm2, 其中处理E与处理C在5%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产值也以处理E最高;上中等烟比例都达到了优质烟生产要求。经济性状综合来看, 以处理E表现最好, 处理B和处理A次之, 表现最差的是处理C, 其中处理E与处理C在5%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1%的水平上产量及产值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注:平均值差异比较, 生产补贴未计入;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1%、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云烟97品种在桂阳县的试验条件下,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 烟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呈增长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高水平施肥易造成烟株感染病害, 抗性降低, 特别是烟草气候型斑点病发生更为明显, 因此合理施肥是保障烟株健壮生长的重要因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 烟株数量在1.35万~1.65万株/hm2, 不同部位烤后烟叶单叶重呈增长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烟叶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 产值也呈显著增加趋势, 但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少, 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呈下降趋势;烟株数量在1.35万~1.65万株/hm2时, 烟叶的颜色、色度、油分明显改善, 叶片结构和厚度趋于合理[4,5,6]。但是, 高施肥水平的上部叶的青筋和杂色烟比例较大, 低施肥水平的中上部烟叶大田后期因缺肥而出现了假熟现象。综上所述, 在桂阳县种植云烟97品种以采取:施纯氮165kg/hm2, 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1.0∶1.0∶2.5, 种植密度1.65万株/hm2;施纯氮180 kg/hm2, 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1.0∶1.0∶2.5, 种植密度1.50万株/hm2;这2种施肥种植模式技术有利于该品种生产优质烟叶, 并能使烟农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厉福强, 胡德才, 王蓉, 等.不同海拔地区施氮量、密度、采叶数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S1) :38-41.

[2]徐树德, 赵忠华, 尚志强.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和产量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4) :46-47.

[3]汪丽, 刘雷, 杨文钰, 等.种植密度与施钾量对烤烟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7 (S1) :106-110.

[4]姜洪甲, 马维广, 邢世东, 等.烤烟不同栽培密度与留叶数对烟叶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6) :124-128.

[5]吴云霞, 杨林英, 郑克宽.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产量与种植密度、氮肥种类的关系[J].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6 (2) :9-11, 20.

南豆施肥量播期密度浅析 第7篇

关键词:南豆12,三因素试验,效应分析

1试验设计

1.1小区区组

面积6m2 (长6m、宽1m) , 垂直于厢沟, 区组间留2m间隙, 以套作空行为小区走道。

1.2试验水平

1.2.1施肥量

3要素总量109 kg/hm2 (纯N70 kg、P2O515 kg、K2O24 kg) 。底肥占25%, 初花肥占50%, 鼓粒肥约占25%。2个水平 (3要素总量kg/hm2) :A1=100、A2=120。

1.2.2播期

2个水平:B1=05.26、B2=06.01。

1.2.3密度

3个水平:C1=9.9万株/hm2, C2=11.4万株/hm2, C3=12.9万株/hm2, 等差1.5万株/hm2。

1.3设计要求

4次重复, 随机区组, 详见表1。

1.4技术规程

1.4.1前作

小麦, “双三○”改制。

玉米, 适时收获。

1.4.2大豆

选用良种。南豆12号。适期播种。5月25~6月3日;合理密植。9.9~12.9万株/hm2;科学施肥。按需肥比例配制, 3要素总量100~120 kg/hm2, 底肥、鼓粒肥各占25%, 初花肥占50%;化学控旺。主茎分枝期喷施200ppm多效唑;综防病虫。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 盛花期用托布津防治叶斑病, 白露前3d用绿晶防治豆荚螟, 兼治食心虫、蚜虫。

2结果分析

2.1编制2向表 (表1)

2.2测验计算

2.2.1分解自由度、分解平方和、求均方值 (表2)

2.2.2 F测验。列方差分析表 (表2)

区组:F实2.55, <F0.05;3/33=2.90。差异不显著。

施肥量 (A) :F实6.47, >F0.05;1/33=4.15。差异显著。

播期 (B) :F实2.35, <F0.05;1/33=4.15。差异不显著。

密度 (C) :F实3.82, >F0.05;2/33=3.29。差异显著。

3因素之间互作差异不显著。

2.3产量比较

区组差异不显著, 实施结果有效;施肥量、密度差异显著, 可以作产量比较。处理组合⑵<A1B1C2>产量最高, 1.49 kg/小区, 折合2483 kg/hm2;比处理组合⑿<A2B2C3>的1.23 kg/小区, 折合2050 kg/hm2, 高433kg/hm2, 增21%。

密度与施肥 第8篇

关键词:施肥管理,水稻,害虫密度,产量,影响

表1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害虫密度及稻谷产量的影响处理二化螟枯鞘率%稻纵卷叶螟蜘蛛密度头/百丛稻飞虱虫量头/百丛稻谷产量蛾量∥头/hm2卵量∥万粒/hm2幼虫量∥万头/hm2卷叶率∥%kg/hm2A14.60843045.012.452.231362087612.5A22.24312010.84.501.0788415533.5A35.761020057.021.903.471723046723.0CK11.018401.21.050.4136184434.0在水稻栽培中, 秧苗的长势长相和群体结构是水稻产量的基础, 但同时也决定着稻虫的生长繁殖。即苗架越旺, 越有利于水稻高产, 但也为稻虫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稻苗的长势长相和群体结构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的, 其中施肥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施肥总量的多寡, 不仅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而且对害虫的繁衍和为害都产生重大影响。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 使水稻高产稳产, 又能有效控制害虫的发生繁衍, 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1-4]。为此, 笔者从水稻肥料管理、害虫密度和水稻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探索科学施肥的技术和方法, 为建立水稻高产稳产条件下的害虫综合防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选择地势较平坦、耕地成片、属灰棕黄泥田、质地为黏壤土、土壤肥力高、灌溉方便的分水镇南面新石村一带稻油 (或麦) 两熟制区为试验地。核心试验区面积为36hm2, 有机质含量为28.4g/kg, 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2.01、1.09、19.2g/kg。供试有机肥为人畜粪、菜菇、草灰等;无机肥为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等。供试水稻品种为优质杂交水稻Q优12。1.2试验设计1.2.1不同施肥方式试验。试验田有机质含量26.3g/kg, 试验设4个处理, 分别为:有机肥50%+无机肥50% (A1) , 有机肥100% (A2) , 无机肥100% (A3) , 以不施肥作对照 (CK1) , 3次重复, 各小区面积16m2。肥料水平纯氮为172.5kg/hm2, 五氧化二磷为93kg/hm2, 氧化钾为129kg/hm2, 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1.00∶0.54∶0.75。基肥为有机肥和磷肥, 追肥为尿素和氯化钾。1.2.2不同施肥方法试验。采取配方施肥的方式, 在施肥方法上, 设一次性全程基施法 (B1) 和接力式施肥法 (B2) 2个处理。大区对比, 不设重复, 每区面积为100m2。一次性全程基施法在翻耕整田时, 全部肥料一次性施完;接力式高产施肥法在翻耕整田时施用有机肥、碳铵、磷肥, 插秧时看苗追施尿素、钾肥。氮∶磷∶钾为1.00∶0.51∶0.54, 其中施用纯氮为195kg/hm2, 五氧化二磷100kg/hm2, 氧化钾105kg/hm2。1.2.3不同施氮量试验。采用大田对比试验, 接力式施肥法。设5个处理, 分别为施纯氮105kg/hm2 (C1) 、135kg/hm2 (C2) 、165kg/hm2 (C3) 、195kg/hm2 (C4) 、225kg/hm2 (C5) 。小区面积为100m2, 磷、钾肥用量基本一致。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害虫密度及其产量的影响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害虫密度及其产量的影响见表1, 由表1可知, 不同施肥方式处理对3种主要害虫的为害存在差异。无机肥区 (化肥) 发生量最大, 受害最重;有机肥+无机肥区受害中等偏重;有机肥区则受害较轻;无肥区由于供肥有限, 禾苗长势差, 大多数害虫都有趋嫩性, 故害虫密度很小。有机肥+无机肥区与无机肥区比较, 二化螟枯鞘率减少1.16个百分点;稻纵卷叶螟幼虫密度减少9.45万头/hm2, 稻飞虱虫量减少96头/百丛。而有机肥+无机肥区与有机肥区比较, 二化螟枯鞘率增加2.36个百分点, 稻纵卷叶螟幼虫量增加7.95万头/hm2;稻飞虱虫量增加167头/百丛。从测产结果看, 有机肥+无机肥区产量最高, 为7612.5kg/hm2;其次是无机肥区, 为6723.0kg/hm2, 与前者没有显著差异;但有机肥区产量表现明显下降, 较有机肥+无机肥区和有机肥区减少17.69%27.31%。由此表明, 在不同的施肥方式中, 单纯施用无机化肥, 虽然对水稻产量有较大的贡献, 但会加重害虫发生危害的程度, 增加防治费用;单纯施用有机肥对稻谷产量和害虫发生量都会造成大幅度下降, 但不利高产;只有选择有机肥+无机肥结合施用, 才能既可获得水稻高产稳产, 又可以有效表2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害虫危害程度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处理虫口密度∥万稻头纵/卷hm叶2螟卷叶率∥%二鞘化率螟∥枯%稻头飞/虱百虫丛量有效穗数∥万穗/hm2穗总粒数水∥稻粒产量结性实状率∥%千粒重∥g产量∥kg/hm2B112.603.622.46152327120.182.029.07783.5B219.655.814.97267348115.474.329.27554.0地减轻害虫密度和为害程度。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必须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施用, 这不仅有利于产量的持续增长, 而且还有利于持续压低害虫种群密度, 减轻危害[5]。2.2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害虫危害程度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一次性全程施肥法的主要特点是, 水稻分蘖数、最高苗数和有效穗相对减少, 成穗率和结实率提高。在土地肥力中等偏上地区, 通过在翻犁整田时, 一次性施足肥, 使水稻生长呈现向肥性, 有利于促进根系纵横生长和茎叶的发育, 因而最高苗数出现较早, 且群体适当, 较好地协调了群体生长与生殖行政管理, 便于构成主产稳产的个体和大穗型。从害虫生态学的角度考虑, 一次性施肥法充分利用了高肥田供肥能力强的特点, 因而前期稳得住, 中、后期进一步形成一个稳健的高产群体, 虽然禾苗生长茂盛, 但不会造成疯长徒长、贪青晚熟, 叶色正常而不过度浓绿, 不易致害虫群集产卵。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害虫发生危害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一次性施肥法和接力式多次施肥法比较, 稻纵卷叶螟虫量减少7.05万头/hm2;二化螟枯鞘率减轻2.51个百分点;稻飞虱虫量减少115头/百丛。从产量性状看, 一次性施肥法有效穗比接力式施肥法减少, 但单株颖花数、结实率均有明显增加, 产量达7783.5kg/hm2以上, 较接力式多次施肥法略有增产。增产和减轻虫害的原因可能因为一次性施肥依靠培肥土壤, 以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来调节稻株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禾苗长势较为缓慢, 群体稳健、通风透光较好, 既促进了水稻生长发育, 又增强了水稻植株的抗逆性, 害虫发生和危害较轻。而接力式施肥法以填喂为主, 特别是追施氮肥, 给水稻生长以突然的刺激, 如施用不当, 随之带来的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突发与猛增, 从而形成荫蔽群体, 使水稻贪青晚熟, 易招致害虫为害。2.3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害虫危害的影响氮是无机肥中对水稻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 也是对害虫最敏感的要素。在丰产试验区, 由于栽培技术的调整, 稻谷产量是大幅度提高, 其肥料用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主要表现在氮、磷、钾的增加等。水稻的氮素营养状况与对生态环境选择较强的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发生危害的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高产迟熟品种, 再加上在单位面积增强氮素化肥, 使水稻生长茂密, 叶色嫩绿, 食料条件和生态环境都适应于稻纵卷叶螟的产卵和繁殖。不同施氮量对稻纵卷叶螟危害的影响见表3, 由表3可知, 稻纵卷叶螟蛾卵量分布密度均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上升, 施氮量越多, 虫量越大, 受害越重。田间卵量分布高氮田 (225kg/hm2) 比中氮田 (165kg/hm2) 和低氮田 (105kg/hm2) 分别高出0.64、3.92倍。因此, 高产栽培中在提高施氮量的同时, 必须相应提高磷钾肥的用量, 即氮、磷、钾的比例要适当, 其配比要求应为1.0∶0.6∶0.9, 坚持合理的配方施肥, 增加植物的抗逆性是十分重要的。3结论与讨论在分水镇水稻高产实践中, 肥料的运筹及管理技术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产生显著的影响。在不同的施肥方式、施肥方法和不同的施氮量的试验中, 害虫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均有明显的差异。施肥方式应选择以有机肥为主, 按配比施用一定量的无机化肥, 以提高水稻的分蘖能力, 形成一定的高产群体, 形成多穗大穗, 既可以获得水稻高产, 又可以有效地减轻害虫发生的危害[6-7]。施肥方法应推广应用一次表3不同施氮量对稻纵卷叶螟危害的影响处理生育期田间蛾量∥头/hm2田间卵量∥万粒/hm2被害率∥%C1抽穗期270019.52.56C2抽穗期345037.53.55C3抽穗期420058.55.62C4抽穗期585087.07.01C5抽穗期735096.09.27性全层基施法 (漏水漏肥的沙田除外) , 充分发挥高肥田供肥能力强的作用, 使水稻前期生长稳得住, 中后期易于形成稳健的高产群体;禾苗茂盛而不徒长, 叶色正常而不贪青, 有利于保持水稻高产而减少害虫密度。水稻的氮素营养状况, 对生境选择性较强的害虫, 是最敏感的要素, 如稻纵卷叶螟蛾卵量均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在水稻高产栽培时, 要提高氮肥用量, 同时必须强调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且无机化肥氮∶磷∶钾以1.0∶0.6∶0.9为宜。综上所述, 为了在水稻栽培中提高产量, 通常要求多施有机质肥, 再增施氮肥, 以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 必须采用氮、磷、钾按比例配套施用[8-9], 形成稳健的苗架, 营造不利于害虫生长的生态环境, 持续压低害虫种群的密度, 使害虫发生数量减少, 危害程度降低, 减轻化学防治压力, 逐步建立农田生态保护体系, 不断提高水稻单产, 增加产量[10-11]。

参考文献

[1]熊文兵, 丁美花.水稻施肥田间试验设计及产量效应模型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 2003 (2) :33-35

[2]汪定淮, 刘尚义.作物养分平衡与高产栽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王伟东.超级杂交优质水稻施肥技术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27-28.

[4]刘武, 邹应斌, 程兆伟.水稻施肥方法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 2006, 20 (5) :509-513.

[5]崔兆娟.水稻施肥不同配比对产量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 2009 (12) :16.

[6]李小祥, 王陈.江宁区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控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4) :133-134.

[7]胡桂珍, 沈龙元, 李强, 等.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4) :106.

[8]陆晓莉, 包月华.氮肥不同用量对水稻田主要害虫和蜘蛛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6) :136.

[9]罗淑萍, 黄寿山, 梁广文, 等.水稻害虫治理措施的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 (12) :2731-2737.

[10]黄素珍, 寸德平, 冯萍, 等.洱海周边农田水稻抽穗期害虫及害虫天敌资源初步调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2) :49-52.

密度与施肥 第9篇

近几十年来,黑龙江玉米对全国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玉米在黑龙江的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但耕地面积是有限的,不可能单纯依靠增加玉米的播种面积来提高玉米的总产量,因此提高玉米的单产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研究认为,玉米是喜肥水作物,选用耐密品种合理密植、高效施肥、优化灌溉模式等有利于提高玉米的单产。

本试验以玉米品种东农25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筛选出了该品种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为该玉米品种的生产与推广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选用2004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玉米品种东农252(审定编号:黑审玉2004007;品种来源:81162×东5416;育种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为试验材料。

试验于2006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实验实习基地进行,所用地块土壤类型为黑土,前茬为小麦,秋翻地、秋起垄。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氮肥、密度分别为5个水平,每个水平对应的氮肥和密度见表1,试验方案见表2。

1.3 取样、测定项目和方法

整个生育季节调查小区的生育性状,包括抽雄期、抽丝期和成熟期,各小区均以蜡熟末期(籽粒乳线1/2)作为成熟的标志。收获时从小区中部随机取4.2 m2进行性状调查,测定性状包括小区籽粒产量、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

1.4 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与资料整理均用统计软件DPS和Excel 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因素水平对东农252籽粒产量的影响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根据表2中试验结果,运用二次旋转回归方法对产量数据进行运算分析,得到东农252氮肥、密度与东农252籽粒产量的二次回归方程为:

Y=11885.41664+1121.27372X1+521.25572X2-871.47017X12-2715.02486X22+804.03525X1X2 (1)

在该模型中,常数项反映氮肥、密度的用量都取零水平时籽粒产量的多少,X1,X2的系数反映氮肥、密度各自的线性增产效应;X1X2系数反映氮肥、密度之间的交互作用;X12,X22系数为负值反映氮肥、密度的报酬递减效应。

对试验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表明(见表3),试验的F1=4.14<F1,7,0.05=4.35,相对应的概率为P=0.03795,差异显著,说明回归方程与实测值的拟和程度较好。F2=111.84<F5,10,0.05=3.33,相对应的概率为P=0.00003,差异极显著,说 明回归方程总体上显著。氮肥、 密度对东农252产量的效应能够很好的拟合成对应的曲线,可用来预测预报。

注:**表明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2.2 对东农252籽粒产量数学模型的解析

从回归方程(1)可知,氮肥、密度的二次项系数均为负值,说明这两个因素对产量的效应曲线均为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即随着氮肥、密度的不断增加,产量将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即存在一个合理的氮肥、密度水平,超过了这个范围(密度和氮肥过大或过小)东农252产量都将会下降。氮肥、密度的交互作用系数为正值且显著,说明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密度的增加对氮肥的需求也要增加,反之亦然。

2.2.1 对各因素主效应的分析

采用除维法,在试验二因素中,将某一因素固定为零水平,得另一因素变化与籽粒产量关系的子模型,即:分别固定密度、氮肥施用量为零水平,得氮肥、密度与东农252籽粒产量的关系及其主效应分析图(见图1):

Y=11885.41664+1121.27372X1-871.47017X12 (2)

Y=11885.41664+521.25572X2-2715.02486X22 (3)

在试验因素设计范围内,以各因素水平编码值分别代入(2)、(3)式,对玉米籽粒产量作函数曲线(见图1),由图1和方程(2)、(3)可知,在编码水平为(-1.414,0.6433),增施氮肥东农252籽粒产量随之增加;在编码水平为(0.6433,1.414),增施氮肥东农252籽粒产量随之减少。在编码水平为(-1.414,0.0960),增加种植密度东农252籽粒产量随之增加;在编码水平为(0.0960,1.414),增加种植密度东农252籽粒产量随之减少。

2.2.2 单因素的边际效应分析

对回归方程(2)、(3)分别求出Y对X1、X2的偏导数,即可得到氮肥与密度的边际效应模型为:

Y/∂X1=1121.27372-1742.94034X1 (4)

Y/∂X2=521.25572-5430.04972X2 (5)

将氮肥、密度各个水平的编码值分别代入相应的模型中,即可得到在特定条件下各因素不同水平的边际籽粒产量(见图2)。由图2可知,氮肥、密度在不同水平下对增加东农252籽粒产量的效果是不同的。在氮肥、密度编码水平较低(<-0.5)时,增加氮肥、密度都使产量增加,增加密度比增加氮肥对增产的效果好。在氮肥、密度编码水平较高(>1)时,增加氮肥、密度都使产量减少,增加氮肥比增加密度对产量下降的影响小。

2.2.3 单因素最优水平分析

各因素的边际效应为零时即达到了其最优水平。令Y对各因素的一阶导数为零可求得X1opt=0.6433,X2opt=0.0960,此时Y= 12231.3492。

2.2.4 互作效应分析

X1X2互作显著,对X1X2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见表4)。

最高产量出现在X1=1,X2=0的条件下。在试验范围内,在氮肥为1水平时,东农252的籽粒产量平均值最高;密度为0水平时,东农252的籽粒产量平均值最高。氮肥在0水平时对产量影响较小,在-1.414和1.414水平时对产量影响较大;密度在(-1.414,0)水平时对产量影响较小,在(1,1.414)水平时对产量影响较大。

2.2.5 技术方案综合优化

由于互作的存在,单因素的最优水平不一定是真正的最优水平。一般情况下最优水平需通过由依变数对各自变数的偏导数组成的联立方程组求出。

Y/∂X1=1121.27372-1742.94034X1+804.03525X2=0 (6)

Y/∂X2=521.25572-5430.04972X2+804.03525X1=0 (7)

解得X1=0.7380,X2=-0.2053,将X1opt=0.7380,X2opt=0.2053代入方程(1)得出本试验的理论产量最高值Y=13 034.856 3。

3 讨论

3.1 氮肥和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本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密度对东农252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氮肥、密度在编码水平(-1.414,1.414),随着氮肥、密度的增加,玉米品种东农252籽粒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在编码水平较低时,增加密度比增施氮肥对增产的效果好;在编码水平较高时,增加氮肥比增加密度对产量下降的影响小。在氮肥编码值为0.7380,密度编码值为0.2053时,东农252籽粒产量达最高。

3.2 试验的最佳组合

本试验结果表明,东农252籽粒产量的最佳组合为:X1opt=0.7380,X2opt=0.2053即氮肥189 kg·hm-2,密度5.49万株·hm-2,籽粒产量为13 034.86 kg·hm-2。本试验采用二次旋转回归设计,在相关因素的试验上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在试验范围内外,继续增加氮肥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籽粒产量。在玉米育种及栽培试验中,生产实践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除了要对分析对象认真调查,还要注意病害、地力、气候等情况的观察和记载,防止特殊情况影响试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试验分析中虽保证在株数、穗数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但样本小、重复次数少、病害、地力不均等情况也会给试验造成误差,试验结论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各因素的互作效应比较复杂,所以在今后的试验中将进一步深入进行研究,使研究结果更具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镇,才卓,景希强,等.东北玉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2007:205-226.

[2]赵致,张荣达,吴盛黎,等.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1,34(5):537-543.

[3]刘文成.玉米免耕法栽培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9(5):9-10.

[4]宁海龙,李文霞.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M].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333-342.

[5]唐启义,冯光明.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9-163.

上一篇:信息隐私权下一篇:经济性动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