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平台论文

2024-05-06

校企合作平台论文(精选12篇)

校企合作平台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建项目,成果转化,思考

长期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都处在精英教育的阴影下生存。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部重点课题论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等文件的相继出台, 标志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和高度重视, 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表现了国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模式,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决心。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如何实现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行业指导与集团化办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引入行业、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形成职业教育体系架构, 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都是优化校企合作, 构建合作平台的有效措施。

一、按照企业人才培养要求, 苦练内功, 提高素质, 完善机制

(一) 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数量足够、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适应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同时, 开展创新教育, 培育创新人才。通过引进、培养、聘请等方式, 建设一支符合国家级 (省级) 标准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优秀教学团队。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四个到位”。

1. 认识到位

即教师必须掌握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 从认识的高度宏观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

2. 实践到位

教师应主动参加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 开展专业技能大练兵活动, 以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到位

组织师资培训, 建立教师企业进修制度, 选派教师去职教强国观摩学习。实施工程师—讲师交流计划, 组建由工程师、部门经理为核心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实习实训、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4. 激励到位

完善考评机制, 鼓励教师参加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研究, 鼓励教师参与特色教材的编写工作, 发挥教师在专业职校中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二) 完善并构建基于企业产品生产工艺过程的课程体系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参照企业工艺技术标准、工作标准、质量标准、岗位SOP、质量检验SOP、质量监控SOP和职业资格标准, 共同开发基于企业产品生产工艺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 开发教学资源, 制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构建基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工艺过程、质量检验、质量监控、市场销售、市场信息反馈的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全新课程体系, 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 结合企业实际需求, 灵活、多样开展“特色班”教学与培训

面对技能人才在总体数量上与行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的现状, 推行“订单班”、企业员工培训班等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使职业教育面向人人, 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 同步提高办学质量。

二、校企共育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双优人才

(一) 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开发与招生计划调整,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 梳理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 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聘请来自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校兼课, 成为学校的“企业教授”, 参与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指导。同时, 企业应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估与监测, 配合学校进行企业满意度调查, 进行教学反馈, 从而使人才培养流程得到持续改进和发展。

(二) 在校企合作中实现与企业文化对接

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 工业文化进校园, 企业文化进课堂”, 积极投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当前, 正是许多职业院校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各职业院校应进行校园文化环境与企业文化衔接的实践与探索。应用产业文化、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利用企业总经理论坛、企业冠名教室的环境布置, 以及频繁的校企体育文化交流, 把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导入校园, 形成良好的职场氛围, 达到校企合作育人的目的。

(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操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1. 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就业创业教育

面对学生缺经验、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频频跳槽的现状, 学校教育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让学生放弃好高骛远的幻想, 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地学习和工作。

2. 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结合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点和受教育特征, 创新教育形式, 丰富教育内容,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创新教育, 是一种重结果, 更重过程的创新, 是一种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诱导出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

3. 在教学中强化“人人成才”的理念

让“人人成才”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教育体系、教学环节和育人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教育类型培养出的是不同规格, 但同等重要的人才, 扫清学生的思想障碍, 逐步解决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人才观, 实现企业人才战略需求。

三、建立校企合作项目, 实现互惠双赢

(一) 建设和调整完善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布局, 提升整体水平

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和企业、车间、工艺布局、生产前准备、生产过程、生产后清场、质量检验、质量监控等需要, 建设和完善实验室、实训基地布局, 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单元化、工序化、流程化, 满足教、做、学一体化需求。优选特色专业, 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基地, 采用硬件资源共享等方式, 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同时, 要提高实验室水平, 并筛选出特色专业实验室进行国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授权实验或检验资格的申报。如, 中国民航航油、航化适航审定基地,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检验基地、国家药理学、药效学研究实验基地、GLP实验中心等, 以此来推动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二) 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创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探索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实验实训、生产性实习、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外实训基地。

与此同时, 各职业院校应将专业发展直接对接国家和地方政策鼓励发展和大力扶持的产业。在该产业群中, 学校选择经济效益稳步发展、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在产业中处于龙头地位的企业或科研院所作为合作对象, 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或科研院所以现有的人才、产品、市场、管理、设施设备等资源作为投入, 以扩大产能或为其产品线配套为目标, 学校以校外实训基地项目专项资金作为投入, 以建设多功能校外实训基地为目标。双方签订长期项目合作协议, 项目实行企业内部单独核算, 收益共享。

有了这样的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就可实现教师理论基础夯实与企业工艺技术骨干实训的互补;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双重身份的有效转换;实现学校与企业, 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 理论与实训, 学生作品与企业产品, 教学要求与市场需求, 学生付出与报酬等的无缝对接。学校所得效益还可以作为再投入, 实现良性循环。也避免了学校独立建设实训基地的盲目性, 实验产品不具有流向市场的合法性, 完成了“技能作品”向“企业产品”和“市场商品”的衔接转换, 避免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强化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建设, 推进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大胆探索校企合作的实现方式, 实行“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打造政府重点支持、行业组织和覆盖行业的企业行业型、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 探索产权制度改革, 促进“利益链”、“产业链”和“教学链”高度融合, 努力使集团化办学成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

(三) 强化科研开发项目, 为更好地吸引企业夯实基础

积极争取在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 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等管理部门立项, 积极争取科研资金支持, 并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的评审, 进行国家专利的申报, 打造科研开发的优势品牌。为此, 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优势, 启动、宣传、动员、激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提升全校教师学术水平和能力, 提升学校科研工作水平, 全面实施人才强校发展战略。整合相关专业人员, 组成若干行业的研发课题组, 遴选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研究项目, 统一规划, 统筹安排科研启动资金, 强化科研开发项目, 为更好地吸引企业夯实基础。

(四) 校企联手共同承担科研项目, 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

以市场为导向,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确定、申报科研项目。充分利用学校科研、技术优势, 以及企业生产一体化平台, 优势互补, 共同开发, 实现资源、成果共享,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社会化商品, 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合目前市场实际需求, 以及各职业院校的优势专业, 筛选、确定5-8个相关的行业技术专业方向 (如食品、药品、汽车、电子、铁路运输、计算机) , 组建相应的专业研发、技术革新团队, 紧密联系关联的行业企业, 积极开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现有工艺改造等工作, 提高现有质量标准, 切实协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研发新产品,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 我们深知前途的光明, 道路的曲折。我们要勇于面对现实、机遇与挑战。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时期, 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心声。我们不能将高等专业院校的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提并论, 但我们可以实现最特色的技能训练, 我们的学生同样可以成为技能型的高端人才。因此如何科学、高效地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如何通过三年职业教育将学生转变为真正的职业人, 这是职业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 也是普通百姓对我们寄托的厚望。教育质量是职校学生的生计, 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 我们深感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因此, 我们迫切希望和企业携起手来, 搭建校企战略合作平台, 共同描绘职业教育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高峰.政策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动力与保证[J].职大学报, 2010 (1) .

[2]雷正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挑战[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4) .

[3]米靖.当代国外职业教育教学观的转型及启示[J].职教通讯, 2005 (5) .

校企合作平台论文 第2篇

为切实做好2012级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征求企业对药学系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并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顺利找到合适的实习就业岗位,4月26日上午9:30药学系在教学楼九楼会议室举行征求企业意见建议座谈会,并于下午2:00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隆重举办了“通辽职业学院药学系2014年实习就业洽谈会”。前来参加此次会议的有亚泰集团所属企业吉林大药房、中国医药集团旗下的著名企业----国药控股国大药房内蒙古有限公司、北京养生堂药店有限公司、通辽利群药业、北京琪景饮片厂、北京因科瑞斯医药有限公司、国药控股通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

下午的洽谈会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院党委书记吴颖、学院副院长李伟树、学院副院长崔文、学院副院长付国宏及群教办、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多位有关领导亲临实习就业洽谈会现场。药学系主任佟晓文代表药学系全体师生对前来参加洽谈会的医药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洽谈会在热烈而有序的氛围中进行,各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的企业文化、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和工资待遇等问题,并播放了企业宣传片。学生们在认真了解企业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认真的比对和选择,明确了自己的选择 方向。最后,我系150余名学生与企业达成顶岗实习协议。

校企合作平台论文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工学结合

当前,随着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亟待构建,以课程改革作为重要的抓手,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在校企合作平台上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2007年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随着两个课程改革方面的省级课题(《五年制高职岩土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课程改革工作在学校全面推开,学校因此在2008年也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为践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用好用足真实校办企业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校办企业是学校投资建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真实企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规定国家公有制学校已经不再允许投资办企业,即使有了校办企业也要改制成股份制企业,根据这一政策规定,学校的校办企业——“江苏大地测绘院”在新一轮年检时改建成股份制企业,但其本质依然是校办企业,因为它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资源。

“江苏大地测绘院”目前靠挂在学校地质工程系,对社会开展技术服务与生产,同时作为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教学平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依托这个企业使学校的地质类专业融入了地勘测绘行业,为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调整提供了最新最快的第一手信息,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了“直通车”,从而强化了专业的生命力。目前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并且专业对口率也在95%以上,并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示范专业”。

用好用足校办企业为教学工作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服务是办好学校“江苏大地测绘院”的主要目的,与此同时,通过承接社会业务开展完全真实的具有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生产和技术服务工作,让教师和学生全程参加,这一过程使学生获得专业实践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质量意识和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经济效益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意识,学校地质工程系依托这个校办企业也为学校创造了每年100多万元的产值,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创建仿真长效校办企业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真实校办企业需要真实的法人资质和一系列社会资源,办理过程和运行机制比较繁琐,因此,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创建了仿真长效校办企业。所谓仿真长效校办企业是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资源和教师的技术资源,依照企业规范和行业标准要求创建的仿真校办企业。该“企业”实行系部二级管理,财务工作由学校财务部门派人监管,除了企业的法人是模拟以外,其他都和真实企业一样开展业务运作,运作过程中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因此这种“企业”的本质是教育教学的专业实训基地,又兼具企业的机制。

学校目前在建筑工程系和商务管理系分别建有“天羽装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和“食尚餐厅”,这两个企业具备了三大功能,即教学实践功能,实现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学生创业功能,经营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开展;企业服务功能,为学校和广大教职员工开展实质性服务。这种“企业”的主要特点是运行机制企业化,服务对象校本化,企业资源基地化。

“天羽装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开展技术服务的主力是建筑装设技术专业教研室的师生,承接的业务有社会上的装潢项目、也有校园维修改造项目等,2009年该“企业”已经承接并完成了本校百家湖校区的教室、学生宿舍的维修与改造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参与的学生实践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助。

“食尚餐厅”是学校商务管理系依托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改造创办的仿真餐饮企业,该餐厅在后勤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学校集体餐饮食堂要求首先做好卫生防疫保障,参与实践活动的师生都必须获得健康证方能上岗。该“企业”得到了校外深度合作企业——南京水秀苑大酒店的精心指导,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按照星级酒店的服务标准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来提高技能水平,以高水准的服务标准为广大教职员工开展了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自我服务。

这种仿真长效校办企业,不以赢利为目的,主要反映了真实企业的真实场景和企业运行机制,是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可调控的工学结合平台,教学实践内容和社会服务的水准与社会技术的发展而同步提高。

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由于设备与资金投入不足,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也是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平台。目前,有两家企业被引进到学校,且运行良好。

江苏祥瑞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是原政府行业部门所属的一家省属企业,学校和企业负责人多次洽谈,于2008年10月正式将该企业引进学校,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学校无偿提供1500M2的厂房并保证水电接通供企业使用10年,企业把近500万元的设备投放到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与此同时,为学校提供三项根本性义务,即每年提供教学基金10万元;每年创建一个企业订单式教学班——30人以上的祥瑞班,合格后推荐就业;随时随地接受建筑与装饰材料课程的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工作和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

南京爱苏电子有限公司是学校于2008年10月引进的又一家衔接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社会企业,主要从事电路板芯片的贴片技术生产,其投入的设备是两条价值近400万元的SMT生产线以及普通电子产品生产线,学校同样免费提供250M2的厂房并保证水电接通供企业使用5年,企业为学校参与实习的学生提供不少于500元/月的奖助学金,随时为教学提供现场教学和教师的企业实践,通过企业帮助学生推荐就业。在该企业的牵线搭桥下,学校又得到了南京汤山工业园区企业免费提供的价值50多万元的波峰焊生产线一条,建成了真实的生产型实训车间。

正确选择专业对口的合适企业引入学校,大大提升了专业建设中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也弥补了当前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共赢,为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示范专业。

友好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目前学校有校外友好合作型和深度合作型的企业实训基地104个。所谓友好合作型企业实训基地,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毕业顶岗的生产性实践学习,这些企业会把对企业有用的并且愿意留下来的学生直接留用就业,同时也能接受学校的教师到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所谓深度合作型企业实训基地,就是除了解决学生的毕业顶岗的生产性实践学习与部分就业需求外,更重要的是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合作共同研发产品、开展技术攻关和为社会技术服务等,这些深度合作企业一般都是学校专业建设中的专家顾问成员单位,也是学校外请专业教师来校参与教学和技术决策咨询的供应基地。

友好合作校外实训基地为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条件,这些企业实训基地的建立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决策指导和教学科研的提升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几点思考

学校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取得以下几点经验:

(1)结合专业依托市场创建真实的校办企业是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最有效的平台,但机制体制问题必须有效地协调好,否则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国有公办学校体制下创建真实校办企业比较困难。

(2)结合专业利用现有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创办以服务学校内部为主的仿真长效校办企业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创新点,尽管它有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市场来源于学校的内部,因此它是一个完全能够可控可调的“企业(公司)”,并且可以满足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教学改革平台。

(3)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时要选择好专业对口型企业,其中实现校企共赢是关键,对企业的规模、企业内涵与本校原有实训基地的对接、合作后基地运行的长效机制以及教学模式创新(特别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等方面都应有所考量,否则校企间产生矛盾后会适得其反。

(4)校外合作企业不管是友好型还是深度合作型,都必须认真对待,特别是平时要加强沟通联络,及时把企业的困难当作自己的事来对待,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这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再是难事,学生就业就有保障。

总之,只有走校企合作之路,才能真正开启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之门,学校以上的改革实践仍在进行之中,有很多方面值得去总结和思考,在以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争取有更好的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实验研究》汇编,2008.11.

校企合作平台论文 第4篇

一、校企合作的基础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内涵发展阶段,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1]。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地处拥有中国“轴承之都”称号的大连市瓦房店, 本地区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 尤其是轴承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地区的支柱产业, 各类轴承企业300多家。为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结合区域经济特点, 学院于2004年创办了全国首个高职轴承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轴承加工方向) 。

作为本地区民营轴承龙头企业———瓦房店冶金轴承集团, 是国家冶金工业总公司轴承定点生产企业, 一直致力于冶金、石油机械等轴承产品的开发与制造。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轴承专业和管理人才, 也需要一个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研发团队, 与高校深入开展全面合作, 是解决企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最佳选择, 这也为学院与瓦房店冶金轴承集团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成为可能。

二、校企合作的目标与思路

1. 校企合作的目标

以打造学院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 突破常规宽泛的校企合作形式, 建立起学院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共同提高的合作机制, 创建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模式, 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构建依托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形成教师、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培训、生产实践、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多层面、全方位、深层次的紧密型合作局面, 达到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目的, 做到“校中厂, 厂中校”的无界化程度, 实现校、企、学生“三赢”。

2. 校企合作的思路

在保证前期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正常推进的基础上, 以地方政府及相关政策作保障, 以瓦房店及周边地区的轴承产业集群为依托, 以瓦房店冶金轴承集团“十二五”期间产品转型升级为契机, 以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为突破口, 实现政、校、企之间的联动, 着力加强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提高专业的整体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加速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融合, 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三、校企合作的内容

按照校企合作的既定目标, 理清合作思路, 结合学院自身的实际, 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与瓦房店冶金轴承集团的深度校企合作。

1. 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建设过程中, 广泛吸纳了由学院和合作企业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 尤其是在特色专业———轴承专业的建设过程中, 成立了由学院和瓦房店冶金轴承集团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建设专家小组, 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及专业的发展方向给予了充分论证, 确保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企业岗位对接。

2.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根据学院与公司的合作协议, 公司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每年确定一批“订单式”培养的定向毕业生。学院根据公司的岗位要求, 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 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教学活动, 实施专项培养。公司也根据实际情况向学院提供一定的经费或仪器设备, 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学院的教学、管理全过程, 以确保订单培养的效果。

3. 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 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是学校所不具备的, 这也是校企合作中学校很注重的一个方面。2001年学院便与瓦房店冶金轴承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确定为学院的首批实习实训基地。在长达十余年的校企合作过程中, 由最初的参观实习、认识实习, 到后期的工程实习、轴承专业强化实训以及毕业前的顶岗实习等, 由浅入深, 由窄到广, 发挥了校内实训基地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决了实践教学的瓶颈问题。

4. 共同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针对部分专业教师理论强、实践弱的实际, 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每年定期到公司实践锻炼, 参与具体生产工作, 由公司指定专业技术人员或师傅负责指导, 时间2~6个月。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 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动态、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学生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2]。

5. 开展各类培训项目, 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

合作企业在由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同时, 也需要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利用学院教学资源的优势, 开展各类培训班, 为公司培训员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 可使员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专业理论的培训, 使员工专业理论水平有大幅提高;通过管理知识的培训, 使员工的企业管理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6. 发挥教学团队技术优势, 开展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

得益于自身的技术优势, 学院多名专业教师被公司聘为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 参与公司技术性工作, 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合作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工作。

(1) 2011年8月, 与公司联合成立热处理、提高磨削效率、车加工、滚子、轴承超精研机研制、磨削液、球面滚子分选仪研制、大型轴承带级产品连续测量仪研制等8个项目攻关小组, 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2) 与公司合作开展项目研究。2012年5月, 学院联合公司开展科研课题《大尺寸滚动轴承套圈滚道磨料流高效精密超精研装备的研究》, 该项目属于行业攻关项目, 于2013年6月被确定为辽宁省一般科研立项, 获得了省里专项经费支持。

四、组织实施与运行管理

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始终处于高质量、高水平状态下运行, 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1. 校企双方转变观念

学校和企业要立足服务于社会, 站在战略的高度。作为企业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 既考虑经济利益, 又注重社会效益, 将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作为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 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 为企业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是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

2.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和政策导向作用, 加强统筹与协调, 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3]。通过给予企业财政专项补贴或减免税收等方法, 鼓励企业与院校开展合作与交流, 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校企双方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由专人负责处理协调校企合作中的有关事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厂校技术服务协议书》、《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等各项基本保障协议, 以及《“轴承超精研加工设备合作研发”项目协议》、《“轴承热处理后产品质量控制研发”项目协议》等具体项目协议。加强校企合作制度管理, 保障深度合作有效开展。

3. 创新合作运行机制

总结长期以来校企合作的经验与不足, 在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框架下, 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合作的运行机制, 实现全方位对接与融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融合, 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专业教师与工程师对接, 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对接, 学校科研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对接等等。新的运行机制有效调动学校和企业各层面人员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校企资源, 使校企合作发挥最大效能, 获取最大的收益。

五、校企合作的主要成果

随着与瓦房店冶金轴承集团合作的不断深入, 取得了丰硕的校企合作成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了以轴承专业为代表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 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从事实践环节的学习, 专业应用能力明显提升。

2. 学生有过企业的实践经历, 就业岗位竞争力明显加强, 就业率高, 轴承专业就业率多年保持在100%的水平, 部分毕业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直接被该公司录用。

3. 专业教师经过企业的不断实践锻炼, 绝大部分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通过学院的培训再学习, 公司员工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企业的文化底蕴和软实力明显增强。

4. 通过校企合作, 完成了多项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 进行了多台生产设备改造。

例如, 2010年完成了轴承寿命检测试验机的维修与改造;2012年基本完成了中大型滚动轴承套圈超精研加工设备的研制, 现已进入样机试验阶段;2013年开展了轴承热处理后产品质量控制攻关项目, 目前也已基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总而言之, 高职院校创办专业能否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校企深度合作能否实现, 主要取决于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的把握, 充分考虑学校想要什么, 企业想要什么, 能够换位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校企合作是否成功, 衡量的标准也只有一个, 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是否均实现利益最大化, 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王丽娜, 王友云, 马伟等.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打造校企合作特色——“四级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240-241.

[2]王媛媛.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1.1-47.

校企合作平台论文 第5篇

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学校根据“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企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文化需求,共同探索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扁平化、零距离要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了促进下一步更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步学校与企业在技术、理念、管理等各方面的对接,加强学校课程的时效性,促进学生的实习效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冠名”班校企合作目标任务

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利用1-3年时间确立*个班级与*家企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合作。

二、“冠名”班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下设办公室,主任:**,成员:**。具体负责本项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年*月*日—**年*月*日

1、制定实施方案及人才合作培养协议书(草案);

2、落实“冠名”企业;

3、落实“冠名”专业;

4、邀请企业到校宣传,组织意向学生到企业参观。

(二)第二阶段:**年*月*日—***年*月**日

1、对“冠名”班级进行挂牌;

2、校企共同确定“冠名”班人才培养方案;

3、校企共建具有企业岗位特色的班级文化;

4、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到校授课,组织“冠名”班学生到企业参观;

5、学校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学生与兼职教师确立师徒关系,举行拜师仪式,建立现代学徒制。

(三)第三阶段:***年*月*日—***年*月*日

1、组织学生到“冠名”企业跟岗实习;

2、组织学生到“冠名”企业顶岗实习;

3、引导学生到“冠名”企业就业。

校企合作平台论文 第6篇

创建蕴含企业文化的员工管理平台。将蕴含企业文化的员工管理制度和措施引入到学生实习管理中,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生产劳动的随意性,调动他们履行岗位职责、争做优秀员工的积极性。在与韩资企业浦项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合作过程中,校企合作编制“实习工艺卡”,把实训项目进行分解与细化,向学生介绍他所从事的岗位对整个企业的意义、企业对员工的感激等,使学生实习有目标,操作有规范,技术有标准,上岗有动力。在有序、标准而又富有人性化的控制体系中,学生的员工意识不断增强。

打造立足岗位需要的技能培养平台。倡导“先会后懂再提高”的教学理念,教学不以理论学习为主,重在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安排上先安排实践学习,再安排理论学习,使实践学习与理论研修在岗位需要的引导下逐渐深入。借鉴企业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在以实践为主线的培养模式中植入四个考核评价机制。一是日考核,主要是检查学生当天训练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技能掌握情况,包括自查与教师考核两种形式。二是小项目考核,每一个实习环节由若干个训练小项目构成,每一个训练小项目完成后进行项目考核。三是环节考核,一个实习环节考核合格方能参加后继的相关实习。四是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让学生毕业证与技能等级证同期获得。

完善满足不同学生特长发挥的平台。校企合作后为学生提供的模块课程菜单,直接面对企业的岗位需求,实实在在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工种选修、集中精修等方式实现自己岗位技能的提高。工种选修是在总的实习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不同工种轮流的时间,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选修强化其中一个工种,以达到技能强化的目的。集中精修是打破传统教学授课的安排,采用多门课轮换制,将几门课按顺序制成周课表,让每名学生都有足够课时精修感兴趣的学科和技能。学生在实境中边动手边学,授课学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企业冠名班是推进三种平台深度融合的有效方式。学校创办的武汉重冶班,每年定向培养技术工人25名,其践行企业文化的意识明显高于企业同期招收的工人,已有17人成为不同岗位的班组长。对比金属切削机床的车床专业课程周的学习效果,企业冠名班摩擦离合器、主轴结构、传动链、开合螺母、变速方法、进给机构等环节技能考核平均分均高于常规教学班20分以上。

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 第7篇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教师缺乏一线企业实践经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明显滞后于社会市场发展需要;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手段陈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各种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规模相差较大,且能提供实习的职位也较少等。因此,如何构建运作良好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对校企双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层面

1.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能从企业岗位课程、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规范、产业发展要求等方面入手,动态构建课程体系,准确定位培养规格与目标,系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从而满足企业的最新需求。

2. 有利于实现双师结构教学指导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人员与专任教师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3. 有利于学校里实践性教学资源与企业生产性资源的同步更新,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企业层面

1. 有利于企业增加收益,节约成本。

企业可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与高校联合开发培训课程,企业可利用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如举办面向本企业招生的在职进修班等,同时也可面向整个行业开设各类技术培训班,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

2. 有利于增加企业人才储备。

企业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与学校合作,可将培养员工的工作前置,学生毕业后也能够顺利地实现从“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企业直接拥有可上手的员工,从而为企业及其整个产业提供能立即上岗的人才储备。

3. 有利于提升企业声誉,扩大企业知名度。

企业可将与高校开展的协同育人和承担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社会责任纳入其宣传策略中,开展对外宣传从而提升其社会声誉。

4. 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利用高校人才、信息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与高校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难题,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企业动力不足

当前,校企协同育人缺乏稳定的、长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利益驱动力不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运作主要依靠企业的投入,而企业的投入却很难得到认可和合理的补偿。(2)企业难以承担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激励法规,企业可能会承担更多的法律风险。(3)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也缺少专门负责的机构,企业担心在合作中权益受到损害。(4)缺乏行业组织统筹协调服务。在校企协同育人中,由于企业往往需要多专业方向的人才,迫使企业需要同时与多家高校开展合作,人财物上的压力使得部分企业放弃与高校的合作。(5)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二)校企协同育人合作不深入

目前不少院校的校企合作育人仅局限于聘请企业人员到高校为学生做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企业走走看看等,而诸如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材编写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设、联合科研、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却非常缺乏,因此很难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协同模式和交流沟通平台,虽然各学校都很重视校企合作,但是多数校企合作并不深入。

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模式

(一)基于研究项目的协同育人模式

基于研究项目的协同育人模式是校企协同育人中最常见的模式之一。企业因某个项目急需技术和人才支持而临时同高校建立一种短期合作育人关系,一旦项目完成后双方的合作关系即刻终止[2]。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方面是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是能尽快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模式由于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具体项目为纽带在项目期内开展的校企合作育人。因此,各方合作层次较低,合作关系较为松散,但该模式灵活性强,适用于一些科研水平不高、行业背景不强的学校和中小型企业。

(二)订单式合作模式

该是企业与学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双方联合招生、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等,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该模式直接把企业培训引进校园,有效地实现了实训、实习,以及教学和就业一体化。这一方面能为企业输送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减轻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学生也可通过在校园内接受企业培训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三)平台互助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由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引导,企业与高校分别投入一定比例的人财物共同建立协作育人平台,校企以人才培养平台与科技研发平台相结合。平台由校企双方组建研究机构,以科技研发为目标。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将先进技术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将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寓教于研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中的平台如果侧重应用基础研究通常设在高校,侧重产品技术开发的平台一般建在企业。该模式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中合作层次较高、各方关系较为紧密的一种,是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但该模式存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是校企协同育人最有效的合作模式之一,也是平台模式的一种,是人才共育、资源共用、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的合作新模式,该模式旨在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更深入、更积极、更主动地与学校一起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参与人才培养。该模式以提供企业对口的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企业需要什么,学院就做什么。建立企业学院各专业始终紧随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调整升级、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市场需求,校企共商学院的招生专业及其人才培养方案。

(四)战略联盟模式

该模式是以行业部门和政府为辅助,企业和高校为主体,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该模式能形成人才需求共商、人才培养共管、学科专业共建、领先技术共研、优势资源共享的机制;该模式中各方开展全方位的和长期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的紧密合作,而不是松散、短期和单项的合作;这种模式是在行业部门和政府调控下的合作,能较为有效地克服其他单项合作模式所带来的缺陷。这种模式由于将各方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和各部门的广泛参与,能将形成的合力聚集在人才培养上,使校企合作育人真正落到实处,合作层次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1. 校企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人才协同培养协议,通过明确双方责权利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2. 建立校企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包括:双方建立高层密切沟通联系机制;双方互派人员不定期走访,确保交流常态化,同时定期召开双方人员参与的座谈会或研讨会,讨论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双方及时通报相关的重要信息,如双方的重大改革事项、重要政策调整、人事变动,以及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及人才需求等信息等;相互尊重,对方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要认真考虑并及时反馈。

3. 校企双方成立专门的校企协同共管机构,组织协调与统筹工作,并负责承担校企合作方案的设计,在该机构下还可设立项目组,负责落实校企合作的具体事宜。

4. 加强合作过程监督。加强合作过程监督可从激励考核、标准规范和教学检查三方面入手。分类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和实践教学标准,规范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对各环节的方法、组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双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双方的配合情况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情况等方面进行监测;双方共同建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对所有参与实践教学的人员实行定期考核,并与其岗位津贴、评优评先、职务(职称)评聘等挂钩。

(二)校企合作共建师资教学团队

为了提升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就需要共同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校企教学团队包括企业兼职实践教学队伍和校内专职实践教学队伍,共同组建一支包括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团队。(1)企业人员与专任教师通过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形成紧密型的教学团队,参与项目指导、课程教学,审定课程内容与设置,监督教学的质量和过程,指导编制人才培养方案。(2)实践性、操作性课程主要由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主讲基础性课程,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学院每位专任教师要定期走出教室,走进企业,脱产完成一定期限的跟岗实践和实地锻炼[3],使学校专业教师更懂专业,也更有企业素养。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指校企共同承担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为增强学生的产业和行业适应性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这一体系中,企业一般需要参与以下工作[4]:一要在师资、技术、设备、管理和场地等方面给予学校支持,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条件;二要参与学校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实训、实验和实习等具体环节的教学与指导;三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评价标准的制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从而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构建一个完整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良性的校企合作下得到培养。具体包括:

1. 课程教学内容由企业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

教学内容构建时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的发展要求,全面、及时地跟踪本行业的新情况,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既发挥企业专家自身特长,传授一线工作实践经验,也发挥学校专业教师教学特长,将岗位实践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保证学生所学技能与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技能与企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2. 校企联合导师制。

(1)实验、实训和实习方面。实习开始前,双方导师共同制定学生实验、实训和实习任务书;实习过程中,学校导师主要任务是监督学生的实习表现,企业导师则主要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操作;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导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2)毕业论文方面。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界定双方导师的职责,既明确分工又通力合作,同时通过共同选题、指导和评价,使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更切合实际,从而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四)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接触最真实的实际场景,使其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最大化提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体验企业文化,真切地进行规范化训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爱岗敬业和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实习实训基地:(1)引入企业项目,推行项目教学。以基地为依托,把企业真实项目导入教学,可确保推行项目教学的项目来源。(2)引入企业资源,营造仿真工作氛围。实习实训基地可通过校企协同改善基地资源,让学生一进入基地就能感受到与课堂里不一样的氛围。同时,在奖惩设计、人员安排、项目运作等方面按照真实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3)引入企业准则,保证实习实训质量。实习实训基地可适当移植企业标准进行运作,使学生的实习实训从流于表面变得有据可依,可以实施和验收,保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运转的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

(五)校企共创职业培训网络平台

在线交流模块可以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网络平台[5]: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突破时空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平台,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信息;教师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未来的职业和岗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加强了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降低了设备耗材等的消耗,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尤其对于一些实践条件受限的学校或专业来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产学结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该平台也可以为企业一线员工提供理论和技能学习,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摘要: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阐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当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归纳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模式,最后提出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前华,徐胤莉,汤昕怡.校企合作培养实用性人才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5,(5):7-9.

[2]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3]成秀萍,唐祥金.企业学院及其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5.

[4]白非,万圆.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路径与关键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85-90.

构建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 第8篇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 法治政策保障

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地位, 决定了其在构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统筹规划, 谋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生产经营和科学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同。地方政府必须有意识地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规划中, 统筹安排, 积极谋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

加强政策制度设计, 营造校企合作健康发展良性环境。政策法规是政府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 河南省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法规。通过法规制度来鼓励各方参与校企合作, 约束各方的动机、责任和权利, 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性的发展环境。同时, 应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除对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开展日常服务、过程性检查和特别指导外, 还必须形成制度, 建立完整而规范的长效评价机制, 通过督导、评估, 保证校企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强激励引导, 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 整合相关制度安排, 采取税收减免、专项基金扶持等政策措施, 补偿和减少企业参与成本, 有效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2. 公共服务平台

分析影响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 有校企信息不畅、政府整合资源不到位等。解决这类问题, 以政府为主, 构建并运行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 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手段。基于网络技术的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 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彰显法制、政策外最有效的手段。

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与作用, 主要包括信息交流、人才供求、难题招标、技术转让、课题研究、人才培养、人才沟通、岗位分析、经济转型及趋势判断。

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实施, 必将使校企合作从低层次合作向深层次、紧密合作发展。促使校企双方从自觉行动到法治行动, 从松散行动到紧密联合, 从单向主动到双向沟通, 从信息交流到资源整合, 从学生培养、员工培训到校企合作发展。同时, 还包括校企合作文化的传承、人才价值的传递、创新精神的传播。

二、顶层设计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 其目的就是深刻分析校企合作的层次、方向、功能与作用, 提出高度融合、深入发展的针对性措施。

1. 系统分析

一般认为, 校企合作就是利用行业企业资源为职业教育服务,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再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达到经济发展、人才辈出的双赢局面。剖析校企合作的现状, 我们应以更广的视野、更阔的胸襟进行深度思考、系统分析。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纵观校企合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 应把建设新型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重要的突破口, 把校企合作摆在很高的位置。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必须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目前, 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整体还相对薄弱。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 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 大中型企业仅为0.71%, 只有0.03%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这种情况下, 产学研的结合尤为重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就是说企业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 这种结合不是政策上的平衡, 而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说, 新产品从新工艺入手, 经济发展从创新入手, 创新驱动从人才培养入手, 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从顶层设计入手。

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角度, 剖析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这是一个在智力资源、物质资源、管理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的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 必须深化实践教学内涵, 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充分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职业院校学生参加企业实践与在职业院校学习交替进行,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缩短与行业需要的差距, 提高到企业的适应能力。

从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立场透视校企合作。创造资源很难, 但整合资源很容易。在政府推动下, 校企双方整合、利用彼此的资源, 来共同创造利益, 产生双赢的效果。校企合作不只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 还应关注双方的发展。站在对方立场考虑合作问题, 将促进相互支持, 更好地深入开展。分析现有的政策与制度设计, 都是以发展职业教育为主线, 而实际上行业企业创新技术研发、员工素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等更为迫切, 依然需要在校企合作中得以解决。整合物质资源, 可以服务本区域校企双方,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整合信息资源, 可以服务更大范围及更多层次;整合人力资源, 可以产生1+1>2的效果。

2. 层次研究

从宏观层面分析政府的职能, 从中观层面分析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与发展, 从微观层面分析学生培养、员工培训、专业建设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划分校企合作层次, 就是为了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有的放矢;增添校企合作层次, 就是为了选择合作形式的多样性, 合作的丰富多彩;研究校企合作层次, 就是为了推动校企合作内涵的创新性, 提高合作效果的经济效益。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职业教育的举办主体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省、市县。管理体制是“谁主办, 谁管理;谁主办, 谁投资”。

根据现有合作效果及合作发展趋势, 我们可把校企合作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低层次合作———主要解决企业用工和学生技能学习、顶岗实习的问题。这是基于企业生产过程的用工与顶岗实习, 合作遵从的是生产规律。中层次合作———解决新工艺应用、企业员工培训、教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企双方人员交流。这是基于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人才培养, 遵从生产规律、教育规律、法制精神。高层次合作———关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以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民生为双方共同的目标。采取共同开发项目的形式, 注重优秀企业或校园文化的传承。这是基于社会民生的经济发展, 体现出继续教育思想与终身学习策略。合作精髓是遵从市场规律、教育规律, 并跨界思考。

根据合作方的多少, 校企合作又分为三个层次。“一对一”层次———这是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的主要方式。即一个专业或一个院校合作一个企业。这是因为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基于自身情况与条件, 寻求合适的合作单位。“一对多”层次———即一个专业合作多个企业。这是自由结合的低层次。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 以增加技能训练为目的, 多以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主。处于此层次的校企合作层次低, 且表现为职业院校积极性高, 参加的多;合作双方实用行动多, 方法策略少。“多对多”层次———即多个院校合作多个专业。职教集团是一个小范围的“多对多”模式, 但因其松散的合作模式, 没有高效、科学的公共服务平台, 而有所逊色。建立在政府为主体构建的公共服务平台之上, 职教集团将发挥更大作用。

3. 目标定位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需要校企合作。这是基础, 也是体系是否形成的显著标志。校企合作的总原则是:发展大局看合作、战略高度谋规划、全国范围促协调。

校企合作的理想状态是资源共享、市场调节、社会共识。这是校企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 也是政府推动合作所期望的最终目标。

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期待:师生员工参与、校企合作紧密、交流信息通畅、政策严格贯彻、管理机制高效、资助资金到位。

三、统筹谋划服务平台

构建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的目的是解决自由松散结合问题、促进紧密合作、落实优惠政策、整合各类资源。主要手段是依靠政府力量、凭借市场手段、发挥社会智慧。

1. 功能作用

以数字化为基础, 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实现校企合作管理信息化, 是提高校企合作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

对各类静态教学文件信息、行业企业生产信息、各项产量、产能数据加以统计分析, 使其变成动态、规范的资源信息。另外, 对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技术开发、联合研发、转让等加以科学整理。将这些数据、文字、图像、音视频等不同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 通过网络传递到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 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校师生、行业企业, 服务于社会, 从而准确、及时、便捷地满足不同群体的人才、产品、技术需求, 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社会共享, 无限延长学校专业建设信息和企业产品、技术、品牌的寿命, 达到校企双方共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 结构分析

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管理模块、用户模块、服务模块、共享模块等部分。

管理模块功能包括检查、评估、督促、改进;信息管理功能包括录入、查询、统计、下载、修改;用户模块功能包括注册、浏览、权限设置、登录;共享模块功能包括行业调查、岗位分析、人才能力分解、人才需求分析、跟踪毕业生调查、专业分析、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专利转让、联合攻关、课题研究、难题招标、在岗培训、学历提升、技能训练、终身教育的贯彻。

3. 服务对象

在校园网、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 于互联网上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集信息、资源、难题招标、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模块于一身, 打造区域经济合作、建设合作、服务合作的新模式。

作为构建主体, 地方政府应构建自身的专业网站, 在建设多项模块的基础上, 共享信息, 整合资源。其中校企基本信息、社会信息设计为数据库管理系统。

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对象包括学校、企业、学生、员工、公众。所有关心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的人, 都可以浏览信息, 下载数据, 参与互动, 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 (2007)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赵华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探讨 第9篇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是一所民营的本科院校, 学院学科专业设置以工科为背景, 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 通过理工与人文相通、博雅与应用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学校与企业合作,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因此, 近几年来,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认真思考、不断探索, 在人才培养方案、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订单课程、新生实践教学、企业课题引入毕业设计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好评。

1 完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大学而言, 人才培养方案对学校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该有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2]。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意义重大, 学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开展了社会调研, 访问了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江河幕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萨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 将培养方案由企业论证, 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同时邀请了校外周边相关企业人员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讨。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 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比如:机械工程系根据企业和课程需要, 进行了教学改革, 把《机床自动控制》《电机与拖动》和《PLC原理与应用》三门课整合在一起变成《机床运动与控制》课程, 并开设了《机床运动与控制课程设计》实践课程。该课程设计接续实验课, 能够完成机床运动与控制的结合, 弥补了传统试验课运动与控制分属两部分课程的不足, 加深了同学们对运动控制的认识, 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技术资料缺乏的条件下, 经过老师的指导, 同学们与PLC控制模块生产厂家反复沟通, 结合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 通过自己编程, 实现了对机器运动的控制。学有所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后, 同学们还精益求精, 利用课余时间来进一步优化程序.

2 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院坐落于北京市顺义区, 该区是北京重点建设新城、临空经济高端产业功能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有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江河幕墙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企业。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基础。

学院和企业联合申报《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企业联合办学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有效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实践经验[3,4]。有效利用学院的周边企业, 联合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每年为大四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比如在北京江河幕墙股份有限公司实习过程中, 实习结束, 留用一部分实习学生。既提高了学生学校就业率, 又给企业提供了优秀的员工。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观摩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资源, 带领学生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部分课程可采用先实践后归纳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带领学生参加国际展览, 顺义国展产业园位于顺义空港城内, 有利的地理位置, 先进的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国际汽车展等展会为学院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机会。

建立了海外校企合作, 包括赴美带薪实习、专业教育实践、学期研究、双学位课程等海外交流项目, 为学生创造广阔和开放的交流平台。

因此学院周边众多的工业园区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周边企业每年都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带薪实习岗位, 实现了学生与就业市场的提前接触, 为学生的就业搭建了桥梁。

3 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走进校园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与企业合作, 结合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安排教学计划, 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 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5,6]。

2010年, 北京江河幕墙股份有限公司与学院合作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先进制造技术》, 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岗位专业培训, 不仅节约了新入职员工的工资成本, 减少了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了教学资源, 解决了企业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案:

1) 企业明确人才需要, 明确企业可提供的服务, 共同商榷需要开设的相关课程, 确定课程性质、课时、上课人数, 课程着重实践。

2) 企业确定课程的主讲教师, 根据学校要求完成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 签订兼职教师任课协议。

3) 为保证全方位沟通, 建立双方例会制度。具体时间和内容将提前一周细化。对教学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4) 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对教学做出详细的总结, 为以后的教学合作奠定基础。企业以招聘为目的开设的课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企业根据学生上课表现, 选择优秀的学生进入企业,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4 项目开发深化学习

学校与企业间科研合作的关键之处, 是寻找到校企双方实现“双赢”的结合点。对学校来讲, 首先看重的以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而企业则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看重的是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校企双方通过合适的科研项目, 找到合适的结合点。

一个项目的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企业委托学校进行课题研究并提供研究经费, 学校向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在研究的过程中, 老师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 综合复习了以前学过的课程, 自学项目中需要使用的知识, 学到了实践知识, 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 项目进展顺利, 项目将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二是校企共同合作研究, 教师参与企业研发, 在合作过程中, 教师主动到企业参与生产管理、产品开发, 与企业共同克服困难, 共同合作完成特定课题, 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同时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三是学生毕业设计参与企业研发, 将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建立校企两级指导老师, 企业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具体研发, 学校指导老师管理学生论文规范。最后将学生毕业设计产品化, 实现毕业设计由消耗型向盈利型转变。

5 结论

学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提高了教学质量, 促进了学校的加速发展;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满足了企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学生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总之, 校企合作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毕业生就业, 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

摘要: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基于校企合作的大背景, 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基地建设、企业培训进入学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从而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阮世敏.“卓越计划”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 2012 (2) :45.

[2]于凤云, 刘元林, 张文生, 等.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2) :73.

[3]李康, 吴远志.“学工融合”实践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 2009 (32) :145-147.

[4]胡俊峰, 唐鹤云, 赵杰, 等.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3) :182-183.

[5]戴革林.构建一体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2 (11) :100.

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下的校企合作研究 第10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职业教育展现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 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国家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其中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校企合作被社会公认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也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等模式其本质都属于校企合作。

目前, 国内校企合作模式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订单式培养模式; (2) 实习基地共建模式; (3) 企业“冠名班”培养模式。

但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如下问题:

(1) 缺乏政府的有效督导、协调。

(2) 企业的校企合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3) 某些高职院校自身条件的不足限制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职教集团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职业教育集团化培养模式是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的重要途径, 是我国职业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内在要求, 也是职业教育寻求与区域、行业衔接的改革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后劲, 对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 号) 》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并且要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加强行业指导、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推进校企合作。

三、职教集团下的校企合作探索研究

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学校, 高职教育和以往大专教育主要区别体现在职业化, 学生就业最主要面向的是企业的具体岗位。但同时教育不应该是功利化, 而企业追求的是在合乎法律规定下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校企合作要有合理的平衡点, 要进行很好的统筹规划, 这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协调。纵观国际和国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 离不开政府、行业或企业、学校这三个关键因素。国家鼓励多元主体组件职业教育集团, 就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特点分析, 行业或企业尤其是大型的行业企业责无旁贷。因为大型的行业或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拥有天然的优势, 更有利于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

大型行业或企业依托政策支持组建职教集团, 职教集团发挥主导作用, 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下属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可以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 就读期间到企业顶岗实习等较为便利;企业可以提供能工巧匠利用一定时间担任高职院校老师, 参与教学大纲等的制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技能等各方面培训等等。依托职教集团,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更有针对性、目标性、方向性, 也会为学生提供良好众多的就业岗位;对于企业来说, 招聘学生会降低很多成本, 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即参与了顶岗实习, 对岗位的熟练程度要高。企业还可以根据学生在校、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重点培养等;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技能培训, 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理论、知识进修, 这些不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社会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职教集团要加强主观能动性, 加强主导作用, 提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下校企合作的优势和功能, 实现双赢的局面。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下校企合作应使得集团整体实力有所提升, 同时确保集团内各个实体的成长, 尤其是学生个体的成才、就业等。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集团应有三个大的保障体系和三大保障机制, 分别是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人事体系和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

(1) 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系列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来规范和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比如职教集团成立理事会制定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来对集团各个实体进行协调、激励监控等, 建立适行业特点的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的组织管理、资源调控的优势。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具体实施制度, 例如《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等, 从多个方面来对校企合作的流程、项目以及行为进行规范, 保证合作方目标的实现和合作深入持久。

(2) 人才培养体系。对中航工业相关企业岗位 (岗位群) 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进行分析, 研究和开发适应工作岗位的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 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3) 制定新型人事管理制度, 共享人才资源。人才管理对学校教师、企业技能人才详细信息进行介绍, 同时进行等级界定、状态显示。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各自需要从人才库中选择、遴选人员进行编排, 进行相关事务, 例如进行技能培训, 教材编排交流等, 机动灵活, 形成良好的用人交流管理机制, 构成校企人才双循环。

四、总结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逐步走向成熟。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思路, 标志我国职业教育迈上了内涵发展的新台阶。大型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均应切实把握好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 深入研究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下的校企合作, 为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也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需要, 而职业教育集团化培养模式是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集团下的校企合作对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校企合作和职教集团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阐释了基于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下的校企合作研究。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教集团

参考文献

[1]许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邱致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湖北工业大学

[3]王富宁.《江苏扬州市江都职业教育集团破解校企合作瓶颈》.中国教育报

[4]陶礼军.《职教集团平台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职教论坛

校企合作平台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营销实训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86-01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如何加强校企双方的互动及资源整合,如何提高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与今后的工作岗位相适应,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院外语商贸系建立了校内模拟公司—— 立品公司,并与香港嘉帝(亚太)国际企业集团进行了校企合作,在校内商业街开办进口食品专营店,通过合作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店铺管理,了解香港嘉帝公司的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营销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加强与其它企业的合作,逐步让这个模拟公司变成一个企业实体,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为本校营销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探索和实践的平台。

1 校企合作搭建营销专业工学结合的平台

企业岗位要求员工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技能操作水平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是对人才的要求,更是对人才培养方式的要求,校企合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这一要求,成为校企合作的客观基础。校企合作把岗位需求和就业要求提前对接,使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更强,通过校企合作,院校充分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的要求,避免了院校培养的盲目性。基于上述的要求我系建立校內模拟公司—— 立品公司,进行公司化的运作模式,主要由学生管理教师指导。通过与内地最大的进口食品供应商香港嘉帝公司合作,学习他们的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等,并通过切实的营销手段促进商品的销售,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立品公司自身的造血功能,保持公司良性长期地运作。为我系营销及相关专业搭建工学结合的平台,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同时我们对本专业的有些课程进行改革,把课程内容融入到立品公司,学生们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习,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更加突出。通过邀请合作企业的专业人员开展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岗位培训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团队意识、质量意识、职业道德,通过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营销实训课程改革

今年三月份与嘉帝公司合作以来,立品公司逐步进入稳步运行,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它与我们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促进我们的专业建设。首先我们要对原来的营销认知实训课程进行改革,原来的营销实训课程还是保留传统的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让学生切身体会营销工作的内涵。所以我们先要尝试把营销实训课程与立品公司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让其它专业课程的有些内容也与这个平台结合起来。营销认知实训课程主要在实训基地完成,设置的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企业介绍:

主要介绍公司的企业文化及组织架构,通过了解实际企业的组织结构,结合理论知识了解组织结构的类型和对企业运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根据目前立品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建立各部门的规章制度。了解企业文化的作用,讨论如何建设立品公司的企业文化。

第二部分店面营运规范:

结合本店要求学生了解:(1)卫生规范。(2)店面日常运作程序。(3)货品管理。(4)如何处理退换货。(5)财物维护。(6)突发意外事故处理。(7)店面VI系统管理。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店铺管理学生介绍,让学生分组轮流学习。

第三部分岗位职责:

主要结合本店了解店长、导购员、收银员的岗位职责,并由店长、导购员、收银员亲自讲授他们的感受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排班与薪资构成:

(1)排班的基本规范。(2)排班的注意事项。(3)店长、店员工资构成。主要由店长介绍,学生可以提问,相互交流。

第五部分收银系统的安装及操作:

(1)收银机系统的安装。(2)收银机操作流程。(3)POS机使用流程。由收银员介绍基本操作流程,学生轮流操作。

第六部分产品陈列技巧:

(1)陈列技巧的重要性。(2)产品陈列优劣的判断标准。(3)产品陈列原则。(4)产品陈列注意事项总结。(5)促销品陈列的注意事项5)新品管理制度。根据店内的产品陈列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分组完成。

第七部分接待礼仪:

(1)营业员仪容仪表要求。(2)接待顾客的基本流程。由参与管理的学生做示范,其他学生跟着练习。

第八部分导购技巧:

(1)导购前提。(2)如何了解顾客心里。(3)导购中语言艺术。(4)导购全过程。(5)接近顾客的恰当时机。(6)成交前的信号。(7)导购操作标准。由参与管理的学生做示范,其他学生跟着练习。

第九部分促销活动流程:

(1)活动前的市场调查。(2)明确活动目的。(3)确定促销区间。(4)分析需求特征。(5)选择促销商品。(6)拟定促销主题。(7)选择促销方式。(8)确定促销预算。

对于本课程只要学生了解这些营销活动的基本流程,主要在学习市场营销的课程时进一步学习和操作。

4 营销实训课程改革实施要注意的问题

校企合作平台论文 第12篇

1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打造双向教育教学模式

2000年我所任教学校与一国有企业合并,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由原行业办学变成企业办学,对外承担技工学制教育,对内承担职工培训,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并存的办学格局,实现校企人才共享,协作育人,进一步打造了从单一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转向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教学实践;以及从单一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式用工培养,转向学校教师参与员工培训的职业理论教育的双向互动,这种教育模式在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员工革新改造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技术内涵。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方面,我们按照教学实施计划邀请厂里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车间高级技师、青年能手等进入课堂参与教学,对学生进行了企业文化宣传、发展前景、典型案例教育、技术指导、岗位练兵等实践教学的体验,在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清晰创设出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情境,促使他们在现实的角色中亲身感受到,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技能技巧,才能规划出多彩的未来愿景。

二是在教师进入企业对员工培训方面,十几年的时间,我经常自编自制培训讲义、课件,为多家企业员工进行《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等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不仅仅是为企业员工提升了识图和简单的绘图能力,使他们能在加工零件时自己看懂图纸,编写工艺进行加工;让员工详细了解了各种机床设备的部件构成、工作原理、加工内容、方法及工艺特点等基础理论,在他们投身技术革新活动时,不会因实践经验丰富而理论知识不足,阻碍技术革新工作的开展。我本人也能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企业培训中,了解学员状况及企业生产发展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方面的新的要求,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在完成员工培训中获得最新的产学信息,以利于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企中校的工作经历作为我宝贵的财富,一直在指引着我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索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实现中职培养目标的有效课堂。

一是教师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过程,调整与企业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我会按照自身在企业工作期间,对企业生产整体及对机加生产分厂设备和产品的了解,把教材上的内容按任务模块进行架构,让学生从学科整体出发在分项教学中把握细节,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中,我尤为重视“绪论”部分的教学,因为这门课的特点是内容覆盖面广,课程实践性强,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合理的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比例,为满足技工教育培养目标,实现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达到实用为主,理论够用的课堂实效。我在“绪论”中以通过对毛坯制造、零件加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和装配四部分内容的主干介绍,去掉非企业生产内容的毛坯制造之“铸造、锻造”部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熟悉企业生产需要的同时了解本课程的学习要点,努力实现向40分钟要收益的高效课堂。

二是以“工学结合,能力培养”为原则,采取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为此,我除了在有限的课堂上采取开放式项目教学外,也常常把技能竞赛当作教学实施平台,用“以赛促学”的方式创新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自信、鼓励、竞争的氛围中不断进取,获得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如:我在早年任《车工》教学期间,所教学生经常参与企业岗位实践活动,直接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指导下接受实践锻炼。他们在顶岗实习期间积极参加学校和企业组织的青工技能比赛,所教学生囊括了车工组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其中一名同学在市职业技能大赛中获车工组第二名并取得车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我在现就职学校所教学生也多次在市、校的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奖励。现如今,技能大赛已被我们专业教师当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把学生在大赛中养成的主动学习、参与锻炼的习惯应用于课堂,使得课堂教学也正在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下的“工学结合、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中有效进行。

3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创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

在深化校企合作过程中,改革传统笔试考核成绩为主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生产车间或实习车间的现场资源,把考场搬进车间生产现场,为充分体现我们中职培养目标—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考核实践能力,减少笔试成绩比例,按理、实成绩比例为2∶3计入,这可以通过单个项目独立考核或小组项目分工协作考核方式进行,考试成绩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检测,无论是哪种方式,整个考核过程将参照技能比赛步骤,从接受任务图开始,自编工艺,完成实践操作。不单单只看结果,要综合文明生产到工件加工过程和质量检测结果全过程综合评价,给出公正的考核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优劣的标准。而这一考核过程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技师师傅的协助下完成,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企业车间既是学习实践、锻炼技能的场所,又是实战演练、展示才华的圣地,主观意识中打消了以往学生进考场犹如进“刑场”的紧张、恐惧心理,他们大部分会带着所完成作品的成就感,变被动检查为主动展示,大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4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构建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教学平台

多年来,我站在职教讲台上,始终坚持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工作思路,积极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创新进取,构建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教学平台。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互助中,不但深入企业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还能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公开发表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研究与探讨、关于技校《机械制图》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等6篇机械专业教学教改论文;参加编审学院《风电设备组装与调试》一体化校本教材和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利用校企合作资源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研发了实用新型专利项目两项,共同完成的《包带牵引机》专利转化研发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以上种种与合作企业的紧密协作、共同研究与实践,无疑是在更好地依托校企合作,建设更新更高的教学平台,为学校培养更高端的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根据多年从学校到企业,又从企业到学校的工作经历,深刻认识到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个10年目标发展道路上,只有深化校企合作,并最大化地依托校企合作资源,来加快建设和创新教学平台的发展,高效培育技术力量,培养出高度胜任现代制造业岗位上的现代“制造人”,来满足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新需要。

摘要:在全球“工业4.0”的大背景和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前提下,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学校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由此,结合个人企业经历,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基本,就如何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对技工院校机械专业教学平台建设研究予以阐述。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械专业,教学平台,创新

参考文献

[1]邓志博,李文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25).

上一篇:银行负债业务下一篇:节目技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