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后方法论文范文

2024-08-16

预后方法论文范文(精选9篇)

预后方法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舌癌患者37例, 男21例, 女16例, 均为本院在2005年6月~2008年6月收治, 年龄在38~69岁间, 平均年龄53.1岁。病理检查显示, 全部为鳞状细胞癌, 肿物单发, 舌体癌与舌根癌各为25例、12例, 其中, 舌体癌患者癌变症状多发生于舌缘部位。根据UICC分期标准进行分期, I期、II期、III期、IV期各为9例、12例、10例、6例。

1.2 方法

主要以淋巴结清扫术及原发灶切除术两种术式为37例患者施治, 治疗方法如下: (1) 淋巴结清扫术:颈部淋巴结呈阳性者, 接受根治性清扫治疗, 同侧颈部的I~V区均为清扫范围;颈部淋巴结呈阴性者, 接受区域性清扫治疗, 将同侧颈部的I~III区全部涵盖进清扫区域。 (2) 原发灶切除术:肉眼直视下行切除手术, 于肿瘤边缘部位约1~2 cm这一范围, 对肿瘤进行完整切除;如果原发灶比较小, 行半舌切除或者部分舌切除;若原发灶肿物比较大, 行全舌切除或大部分舌切除。切除后, 以胸大肌皮瓣、前壁游离皮瓣或者腓骨肌皮瓣对缺损部位进行完好修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决定是否切除下颌骨, 本组中9例患者行下颌骨部分切除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学分析所选工具为SPSS 17.0统计软件, 相关性检验以χ2执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术后3年, I期存活9例 (占100%) , II期存活11例 (占91.67%) , III期存活7例 (占70%) , IV期存活3例 (占50%) 。术后5年, I期存活8例 (占88.89%) , II期存活10例 (占83.33%) , III期存活5例 (占50%) , IV期存活2例 (占33.33%) 。经分析, I期及II期存活例数明显多于III期及IV期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舌体作为口腔恶性肿瘤中常见类型, 发病率约占据口腔恶性肿瘤的32.3%, 主要包括舌体癌与舌根癌两类, 舌体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2]。本次研究中, 舌体癌与舌根癌患者分别为25例、12例, 比例约为2.08∶1, 前者多于后者, 与报道相一致。

本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采用淋巴结清扫术与原发灶切除术为37例患者施治, 从临床分期、癌症发生位置、淋巴结转移情况入手, 比较不同患者在术后3年及5年的生存率, 结果发现, 临床分期较早、癌症为舌体癌或淋巴结未转移的患者生存率, 明显地高于临床分期晚、舌根癌及淋巴结转移者的生存率。几项研究结果均与当前报道相同[3]。就这几项因素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具体原因现来看, 病理分期越晚, 患者癌症波及范围越广、体积越大、淋巴结转移风险及复发风险越高, 生存率越低;舌癌早期主要为舌体癌, 发展过程中, 会逐渐地侵犯中线、口底及舌根, 且易造成复发及淋巴结转移, 从而提高手术的难度, 降低生存率;淋巴结转移代表着患者肿瘤侵袭能力增强, 肿瘤边缘及淋巴结可能存在未发现的已侵蚀细胞, 手术治疗时难以达到彻底完整地消除病灶, 致使患者的生存率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 病理分期、舌癌位置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与患者预后效果密切相关, 在进行临床治疗时, 医师应当尽早地为患者确诊并实施治疗, 将病理分期控制于早期, 避免舌癌侵袭舌根部位, 切断淋巴结转移路径, 以便于提高患者在术后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张春, 蔡述华, 刘辉.舌癌手术治疗与插植放疗的疗效对比分析.实用癌症杂志, 2012, 27 (06) :607-609.

[2]贾琼, 顾晓明.舌癌的综合治疗现状.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1, 32 (03) :280-282.

甲状腺癌预后好吗 第2篇

甲状腺癌的类型有多种,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幼年甲状腺癌、甲状腺原发恶性淋巴瘤、甲状腺转移癌等。

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多的一型,约占60%~80%。其癌细胞内结构多数呈乳头状和滤泡状混合存在,少部分仅乳头状,约1/3以滤泡状结构为主。这种结构成分与恶性程度及治疗后果关系不大。

甲状腺滤泡癌较少,约占甲状腺癌的15%左右,预后稍差。髓样癌更少,仅占甲状腺癌的3%~10%,恶性程度稍高。未分化癌少见,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恶性程度最高,预后差。幼年甲状腺癌是发生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甲状腺癌,一般预后较好。其他癌更少见。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预后,与细胞的恶性程度、肿瘤的大小、发现的早晚、健康状况、年龄性别均有一定关系。高分化(恶性程度最低的病理细胞类型)、瘤体小、发现早、无转移、治疗及时、年龄小者预后较好。一般来讲,女性比男性预后好。总的说来,该病预后较好,病死率低,经合理治疗,10年以上生存率可达80%以上。

由此看来,朱先生的病预后应是比较好的,已进行了手术治疗,一般讲对寿命不会有多大影响,不必有思想压力。应树立起足够的信心,遵照医生的意见,坚持术后补充甲状腺素治疗以恢复功能。

预后方法论文 第3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外阴恶性肿瘤92例,其中79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年龄28~79 岁, 中位年龄53岁, 50~60 岁53 例,占67.1%。其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17例,合并外阴硬化性苔藓23例,合并肺转移癌2例。发病部位:多为大、小阴唇及阴蒂,少数可累及会阴后联合及阴道部。主要的临床表现以外阴肿物最为多见。手术病理分期按2009年FIGO分期标准:Ⅰ期17例,Ⅱ期28例,Ⅲ期23例,Ⅳ期11例,分别占21.5%、35.4%、29.1%、13.9%。

1.2 诊断方法

外阴组织活检是术前确定诊断的方法。79例中有67例在术前进行了外阴活检,9例患者因局部病变微小行单纯病灶切除术,3例开始在外院治疗,活检具体结果不祥。67例活检患者中58 例(86.57%)术前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4例患者外院病理诊断未见恶性病变,2周后我院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鳞癌;5例患者多年多次外阴活检均为外阴营养障碍性病变(硬化性苔藓、白斑、增生、角化等),因病情进展怀疑高度恶变,2例行病灶切除,3例行部分外阴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鳞癌。79例中鳞癌63例,其中高、中、低分化癌分别36例、19例、8例;疣状癌6例,平滑肌肉瘤样癌4例,恶性黑色素瘤3例,腺癌2例,基底细胞癌1例。

1.3 治疗方法

79例患者根据局部病变大小、部位、侵袭深度、周围器官受累情况及有无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以及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中其他病理类型肿瘤发病率较低,其治疗方法参考鳞癌。

1.3.1 单纯部分/全外阴切除术

对于癌灶局限,浸润深度<1 mm、癌组织分化为G1或G2的7例Ⅰ期患者行单纯部分/全外阴切除术,切除癌灶外正常皮肤至少1 cm,深达皮下脂肪0.5~1.0 cm。5例侧边型病灶,2例中心型病灶。

1.3.2 部分性外阴根治术

指部分外阴根治性切除加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共 23 例。所有病例同时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单侧淋巴结切除者11例。切除包括病灶周边2 cm以上的正常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耻骨筋膜。7例侵及尿道、肛门及阴道者行术前及术后辅助放疗或化疗,放疗同时进行综合治疗,缩小尿道、肛门、阴道的手术范围。

1.3.3 全外阴根治术

指全外阴根治性切除加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共21例。切除病灶及周边2~3 cm 的组织和对侧外阴达耻骨筋膜,包括阴蒂及肿瘤所累及的尿道等。21例均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7例(转移率80.9%),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盆腔淋巴结转移8例(38.1%)。采用整块切除外阴病灶和腹股沟淋巴结的蝶形切口患者12例, 采用外阴病灶和双侧腹股沟三切口患者9例。

1.3.4 外阴癌根治术加放疗

19例,术后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给予手术区或腹股沟及盆腔的放疗。1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补充放疗, 其中3例患者进行了2~6 个疗程化疗(顺铂 50 mg/m2)。

1.3.5 单纯放疗

9例。肺部转移2例,坐骨直肠窝转移1例,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不能耐受手术,3例患者局部病变范围广泛,手术切除困难,给予放疗。给予外阴局部和区域淋巴结的放疗, 其中5 例给予3~7 个疗程放疗。

1.4 随访

术后第1年每1~2个月随访1次,第2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3~5年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盆腔检查、细胞学检查、B超检查、结肠镜及直肠镜检查等。复发是指外阴恶性肿瘤经过手术等治疗,癌肿消退后,经过一段时期,在原来的部位重新长出性质相同的癌肿。

1.5 统计学处理

用Kaplan-Meier分析法绘制总生存率曲线及不同临床分期生存率曲线。直接法计算生存率,用SPSS统计软件及χ2 检验对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进行分析,比较各治疗方式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情况

单纯部分/全外阴切除术: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8.7天,无切口感染。部分性外阴根治术: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20.5天,3例(13.0%)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全外阴根治术:采用整块切除外阴病灶和腹股沟淋巴结的蝶形切口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3.7天, 切口感染率为66.7%(8/12);采用外阴病灶和腹股沟淋巴结分别作切口的三切口患者平均住院37.2天, 切口感染率为22.2%(2/9),两种术式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愈合率分别为33.3%、7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淋巴回流障碍12 例,下肢深静脉栓塞3 例。外阴癌根治术加放疗:淋巴囊肿感染3 例,放射性膀胱炎5 例,淋巴回流障碍7例。单纯放疗: 放射性膀胱炎4 例,放射性皮炎2例。

2.2 生存及复发情况

不同期别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生存情况见表1、图1。Ⅰ、Ⅱ、Ⅲ、Ⅳ期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部分性外阴根治术组与传统的全外阴根治术组3年、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阴癌根治术加放疗与单纯放疗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生存率比较,两组的患者分期、年龄等影响生存率的因素均符合正态随机分布,两者之间有可比性)。79例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59.5%。79 例中15例复发,未控率19.0% (15/79),其中7例为67~75 岁的老年患者, 因全身状况差仅行姑息性手术治疗,于术后短期内复发、死亡。

2.3 淋巴结转移与生存率的关系

79例中行双侧腹股沟淋巴切除52例, 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31例, 转移率59.6%(31/52) 。单侧淋巴结转移23例, 双侧转移8例。盆腔淋巴切除18例, 术后病理证实转移8例, 转移率44.4%, 此8例腹股沟淋巴结均阳性。腹股沟淋巴结阴性5 年生存率(81.2%)与阳性(35.5%)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盆腔淋巴结阴性5年生存率(67.6%)与阳性(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外阴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老年妇女, 约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3%~5%,该病临床症状出现较晚,多以外阴瘙痒、外阴肿物、外阴硬化性苔藓为主要表现,确诊平均年龄为65~70岁[3]。

近年来,外阴恶性肿瘤的治疗理念变得更加科学,该病的治疗趋势主要倾向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可辅以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将放疗、化疗以及手术的优势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减少治疗后的并发症,最大限度地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其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外阴的生理结构,对早期的患者进行恰如其分的治疗,即个体化治疗,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采用最适合其病情需要的治疗方法,在不影响预后的前提下,尽量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目前,外阴恶性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许多学者强调对Ⅲ期或Ⅳ期晚期外阴恶性肿瘤的患者采用手术辅以放疗的治疗手段在其治疗中的重要性[4,5]。对于临床期别早,肿瘤直径< 1 cm,可行单纯外阴切除术 。本组有7 例行单纯外阴切除术、肿瘤均< 1 cm, 无邻近器官受侵,7 例5年生存率均为100%。对于肿瘤> 1 cm,侵犯邻近器官者,手术应注意其彻底性,应行标准的根治性手术。文献报道在一定范围内淋巴转移与病灶大小有关,Ⅰ期患者病灶小, 淋巴转移机会少, 单行外阴根治性切除, 可在不降低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手术创伤及手术并发症。

外阴恶性肿瘤传统的手术术式为不管临床分期和淋巴结的浸润情况,将整个外阴的皮肤、皮下脂肪连同腹股沟深浅淋巴结一并切除,部分加盆腔淋巴切除术。通常采用大蝴蝶形切口,这是标准的治疗方式。这种标准的手术可取得较好疗效,但手术创伤大, 并发症多,切口创面延期愈合,该术式常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同时带来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本研究中比较外阴病灶和腹股沟淋巴结分别作切口的三切口与传统蝶形切口预后显示:同样是广泛根治术, 采用分开的三切口, 住院时间缩短1/ 3, 切口感染率也从66.7%下降至22.2%,对患者心理及生理的影响较小,符合目前该病临床治疗的现代理念。本研究显示,部分性外阴根治术生存率与全外阴根治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外阴根治术使外阴得到更多的保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外阴癌的放疗、化疗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 但仍作为辅助治疗手段[6], 单纯放疗作为辅助治疗方法适用于肿瘤过于广泛,且无法手术切除,或合并有许多致命的内科并发症而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术前给予放化疗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同时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7,8]。对腹股沟淋巴结阳性者行放疗可提高生存率[9]。术前放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放疗可减少复发率,虽然术后放疗在临床上没有列为术后常规,但其临床应用显著地减少了外阴癌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与复发,且提高了患者术后生存率,特别是对于切口边缘阳性,浸润深度>5 mm,淋巴血管浸润,2个或2个以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以及囊外浸润的患者明显提高其生存率[10,11,12]。一些回顾性报告显示,辅助放疗对于切口边缘疑似阳性(<8 mm)的患者能够显著降低其术后局部复发率,从58%降至16%[10]。外阴鳞癌对放疗中度敏感,但由于外阴解剖形态特殊,使其照射剂量不均匀,另外外阴皮肤对放射耐受性差, 易引起放射性损伤,难以达到根治剂量, 因此单纯放疗预后差。本组单纯放疗复发率达44.4%(4/9) 。晚期病例的手术加放疗综合治疗5 年生存率高于单纯放疗组(P<0. 05) 。因此,对于晚期外阴恶性肿瘤患者仍以手术为主, 辅以放疗,尽可能避免单纯放疗。

同是哮喘病预后不同 第4篇

寻找诱因 避免接触哮喘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或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机体接触外界过敏原后引起支气管痉挛,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加所致。如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哮喘就不会发生。因此,家长如能找到孩子哮喘的诱因,就等于帮医生找到一条治疗捷径。寻找过敏原可以从细心观察分析孩子发病前所接触的气体、食物、周围环境及气候变化、季节等方面入手。如对飞尘、螨虫过敏者,发病常与打扫卫生、尘土飞扬有关;对花粉、枯草过敏者常在春秋季节发病;对棉絮、皮屑、羽毛过敏者发病常与铺床扫床、饲养宠物有关;反复呼吸道感染或食入某些鱼、虾、奶是许多儿童哮喘发作的诱因;不少室内装修材料散发出的气味也是一种致敏原;运动、劳累、情绪波动也可能诱发哮喘。一旦找到了过敏原,就要尽量避免接触。有条件的可到医院作相关检查,找出过敏原。

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若不能完全避开过敏原,如能在发病季节前一个月采取预防措施,也能减少哮喘的发作。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下列方法:使用抗过敏药酮替酚、息斯敏、色甘酸钠、丙酸氯地米松气雾剂等;使用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卡慢舒溶液、胸腺因子、核酪、卡介苗素等;吃有温肾纳气健脾益肺作用的药膳:取黄芪15克、五味子6克煎汁去渣,打入鹌鹑蛋5只,煮熟吃蛋喝汤,连服10天。此方对提高哮喘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有一定疗效。

了解先兆 及时用药 一位患儿的母亲说:“孩子一声咳嗽意味着一场哮喘即将发作。”另一位母亲说:“我能从孩子讲话的声音中分辨出哮喘是否要发作,这比听诊还灵。”这些话一点也不夸张。一般说来,哮喘都有先兆症状,除咳嗽和声音异常以外,还可表现为鼻痒、咽痒、打喷嚏、流鼻涕、感冒发烧等,家长如能在先兆出现时及时、足量地给孩子服药,就有可能把哮喘抑制在萌芽状态,较快地控制病情或减轻哮喘的发作程度,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患儿家中应常备一些药物,如氨茶碱、扑尔敏、舒喘灵、博利康尼、喘乐宁等。应指出的是:在用药过程中,机体可能对某些药物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产生耐药,使用药逐步升级,一些家长由于害怕这种现象产生,在先兆症状出现时,就缩手缩脚地不敢用药或给药量不足,失去了早期用药时机。其实,这样反而因哮喘发作重、持续久,导致总用药量加大。

亡羊补牢未为迟每次哮喘发作都会给孩子造成程度不同的损伤,最常见的是抵抗力下降,痰液阻塞支气管,以及自汗、动则气短等症状,这又为下一次哮喘发作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此,家长即使在哮喘发作控制以后也不能松气,而应配合医生,积极做好缓解期的保健,以防哮喘再次发生。在缓解期除了要避免过敏原外,还要坚持服药治疗,如氨茶碱、舒喘灵、丙酸培氯松、必可酮、安得新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的家长怕孩子因运动出汗着凉或疲劳而诱发哮喘,不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不可取的。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加小儿呼气量,提高肺活量,对增强体质,减少和防止复发,促进早日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预后方法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5月至2009年10月入住蕲春县人民医院的TIA患者96例,均参照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订的TIA标准确诊[2],排除心力衰竭、癫痫、卒中、严重感染、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男52例,女24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51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突发语言、行为或感觉障碍,发作时间长短不等,反复次数频繁。所有患者按照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既往病史等分为巴曲酶组,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组。巴曲酶组31例,阿司匹林组33例,联合组32例,3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结合其临床表现、既往病史等,对患者做身心综合评估。3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有其他症状者给予对症治疗。巴曲酶组静脉滴注巴曲酶,每2天一次。首次剂量10BU,其后均为5 BU,持续1周。阿司匹林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mg,每日1次,持续1周。联合组:使用阿司匹林和巴曲酶同时治疗,剂量及给药时间同上。3组用药前及用药结束后均常规检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做头颅CT或MRI、以及血、尿、便常规等,隔天复查一次纤维蛋白原定量及凝血功能。用药期间严密观察用药不良反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酌情调整用药剂量。

1.3 效果评价及数据处理

效果评价:显效:治疗一周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发作消失或显著减少。有效:治疗一周后病情好转,发作频率和发作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无效:治疗一周后病情无变化或恶化。显效率加有效率为总有效率。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治疗和护理,3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期间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和死亡病例。疗效具体统计如表1所示。联合组疗效显著优于巴曲酶组和阿司匹林组(χ2=8.50,P<0.05),巴曲酶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组,但无显著性差异,半年内的随访显示,3组半年复发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注: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由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的引起伴有局灶症状的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3],主要包括脑缺血发作和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两大类。每次发作时间持续不久,通常在30min内完全恢复,最长不超过24h,但常有反复发作。往往因症状消失的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被忽视。该病的病因绝大多数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和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1)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有基础心血管疾病或颈椎病等,某一动脉完全闭塞或严重狭窄,平时靠侧支循环尚能勉强维持局部血供,在血压降低时,侧支循环供血量下降,引起缺血症状。另外急剧的颈部伸屈和头部转动,可能引起头部血流的改变和逆流,甚至触发短暂性脑缺血。(2)微血栓:主动脉-颅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物及其发生溃疡时附壁血栓的凝块碎屑,可散落在血流中成为微栓子,可随血流进入脑小动脉或视网膜,造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3)血液成分的改变:各种影响血糖血脂、血氧浓度、血液黏度和凝血功能以及导致血液病理状态的因素,如红细胞或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严重贫血,均可能导致发病。

TIA虽然症状一般可以暂时自行恢复,但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在发病后数年内,相当一部分患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死或心肌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由于各自病史和症状不同,目前TIA还无法确立最佳常规检查程序。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我们认为应该先做全面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和糖耐量;头颅CT或MRI;全血、血沉及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然后进行MRA、心脏超声检查、脑血管造影以及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等的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从而提高确诊率,为控制病情进一步发作赢得有利的治疗时机。

目前用于临床的TIA治疗药物较多,大致可分为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抗凝药物,降纤药物,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等。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药物,其历史悠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有镇痛、抗炎、解热、抗风湿等作用,同时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和聚集反应,从而起到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浆比黏度,发挥抗血栓形成作用,有研究表明[4],低浓度阿司匹林就能使绝大部分的血小板TXA2合成酶受到抑制,阻断血小板TXA2的产生,且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也已经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其持续作用时间长,因此每天服药一次即可达到效果,减少了用药量,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但起效较慢,长期服用效果更佳。巴曲酶又名去纤维蛋白酶,凝血酶样酶,兼有溶栓,抗凝和降纤作用,是由矛头蛇蛇毒提取制得的溶血栓微循环治疗药,其主要药理作用是诱发TPA的释放、增强TPA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通过分解和降低血纤维蛋白原,减少α2-P1和PAI、从而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抑制红细胞凝集和沉降、降低血管阻力,增强血管通透性,有利于缺血部位内皮细胞的修复以及功能恢复,有效防止血栓形成[5]。其见效快,能快速缓解症状,但有效期较短。

由于两种药物均有治疗范围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从临床统计来看,联合组总有效率达到100%,效果要显著优于单用组,当然,由于样本量有限,上述数据比已有的文献数据显示要略高,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样本量。关于治疗的安全性,由于联合使用比单用药物剂量要大,因此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相对增高,但从我们的监测数据来看,治疗期间,联合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未明显异常于其他两组,提示联合用药方案的安全性是可以控制的。

从半年复发率来看,3组均无显著性差异,我们推测,阿司匹林药物作用有效期较长,因此能相对长效的发挥作用,并且随访也显示,部分患者在出院后继续服药,可能也降低了复发的频率。巴曲酶虽然药效较短,但由于本身治疗效果更佳,从而也可能间接减少了复发率。但联合组复发率并未显著下降,我们推测,这除了与本身样本量较少以外,另外与该病的诱发因素有关,不同的患者对疾病的防控意识有差异,所以即使治疗效果较好,也不能完全控制治疗后的复发率。从总的临床效果来看,联合组效果显然要优于其他两组,因此我们认为,阿司匹林和巴曲酶联合应用于TIA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状况,是值得考虑的治疗方案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巴曲酶和阿司匹林单用和联合使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被联合组,巴曲酶组和阿司匹林组,巴曲酶组给予巴曲酶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同时使用上述两种药物。结果 联合组疗效显著优于巴曲酶组和阿司匹林组。结论 阿司匹林和巴曲酶联合应用于TIA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状况,是值得考虑的治疗方案之一。

关键词:巴曲酶,阿司匹林,短暂性脑缺血

参考文献

[1]黄如训,林健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降纤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1):3-6.

[2]杨健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0例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2):95-96.

[3]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血栓与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51.

[4]张辉.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66-67.

预后方法论文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胃溃疡穿孔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2岁~72岁,平均,(42.6±5.2)岁。所有患者均经腹腔穿刺涂片镜检、X线立位平片或B超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穿孔时间30min~30h,平均(13.6±3.9)h。所有患者均有暴饮暴食、饮酒过量史。将患者随机分成切除组(4例)、缝合组(16例),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禁忌症,且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切除组患者实施胃大部切除术,给予全麻,切口取右上腹直肌部位后对穿孔进行仔细探查,彻底清理、排空溃疡灶附近的残留物及黄色液体,溃疡穿孔处用干纱布进行压迫,氯化钠溶液冲洗。切除远端胃组织2/3〜3/4,保留幽门,对未切除组织进行吻合,其中胄空肠吻合采用毕罗氏n式、胃十二指肠吻合术采用毕罗氏I式。缝合组患者实施穿孔单纯缝合术,仅给予穿孔病灶全层缝合,缝合使用7号丝线间断法,游离周边大网膜,行牵拉、覆盖、固定,除切除胃组织及吻合外其佘方法、步骤均同切除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遵循饮食原则,并抗感染等对症处理。

1.3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包括痊愈、有效、无效。复发判定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Ⅰ级最轻,Ⅳ级最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型数据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由表1可见,切除组总有效率略高于缝合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基本情况

由表2可见,缝合组围手术期的相关项目均优于切除组,p<0.05,各项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

由表3可见,切除组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发生率50.00%,缝合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发生率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复发情况

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4。

随访6个月~1年,切除组复发率明显低于缝合组,p<0.05,

3 讨论

胃溃疡穿孔是溃疡病的严重并发症[2]。其发病原因可能与饮食安全问题、暴饮暴食、精神状态、长期服用激素或水杨酸制剂药物、吸烟、饮酒有关。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会出现各方面的压力,往往造成失眠或过度劳累,提高了迷走神经的紧张度,也是胃溃疡穿孔发生的重要原因。胃溃疡穿孔初期局部组织出现无痉挛收缩现象,短时间内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突然的剧烈刺激,可能发生神经性或原发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故应进行紧急处理。但往往在发病1~4h后临床症状会逐渐减弱,患者自主感觉良好,而未及时就诊治疗,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随着时间的延长,病情也会不断恶化,极易发生肠粘连、中毒性休克。目前,胃溃疡穿孔以治疗手术为主。

胃大部切除术适用于疑有癌变患者,本研究14例患者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总有效率100.00%,此方法是治疗胃溃疡穿孔的彻底性方法,但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术后胃容量减小,患者易贫血、消瘦,不适于胃癌晚期、体质弱、耐受性差的患者。穿孔单纯缝合术适用于体质弱、污染严重、大量腹腔渗出的患者,本研究16例患者采用单纯缝合术,总有效率93.75%,其创伤小、操作简单,此方法不适于腹腔浓重、浓性腹膜炎患者。两组手术方法疗效间无统计学意义。由本研究表2、表3可见,缝合组的各项指标结果、及并发症情况均优于切除组,但切除组复发率显著低于缝合组。与相关报道结果相同[3]。

综上所述,胃大部切除术、穿孔单纯缝合术在治疗胃溃疡穿孔上均存在利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意愿给予合理的手术方式,提高疗效及预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治疗胃溃疡穿孔的疗效与预后。方法:将我院30例胃溃疡穿孔患者分成切除组(14例)、缝合组(16例),分别采用胃大部切除术、穿孔单纯缝合术。结果:切除组总有效率100%略高于缝合组93.75%,但无统计学意义(X2=2.351,p>0.05)。缝合组手术时间(37.02±8.31)min、术中出血量(85.26±12.07)ml、冲洗液量(3749.21±275.63)ml、下床活动时间(10.36±2.85)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4.07±6.42)h、住院时间(4.20±1.43)d,切除组分别为(64.38±13.29)min、(129.23±17.41)ml、(5598.25±148.54)ml、(25.84±6.73)h、(42.19±11.34)h、(8.16±2.18)d,两组比较,缝合组各项均较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缝合组并发症发生率(18.75%)低于切除组(50.00),而复发率(25.00%)高于切除组(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溃疡穿孔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能收获较好疗效,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关键词:胃溃疡穿孔,手术,疗效,预后

参考文献

[1]李辉.手术时机对胃溃疡穿孔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216-217.

[2]肖本萍,雷雄,荣军.胃溃疡穿孔行溃疡切除修补术联合药物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4):93.

预后方法论文 第7篇

关键词:生存分析方法,不同术式,转子间骨折,预后

老年转子间骨折 (IF) 通常高发于老年患者, 手术治疗为首选, 认为术后患者能够及早下床活动, 对避免久卧导致并发症, 提高生存率等有极大帮助[1,2]。目前对老年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 少数患者选取关节置换, 多数患者以内固定方式治疗[3]。但两种手术方案长期生存率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两术式治疗老年IF患者预后的情况进行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4年2月在我科室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IF患者80例, 男23例, 女57例;年龄60~84岁, 平均 (68.3±2.1) 岁。入选标准: (1)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IF的诊断标准[4,5]; (2) 单发骨折, AO分型显示为A1及A2型; (3) 具有手术指征。排除标准: (1) 术前即已丧失行走能力的患者; (2) 恶性肿瘤者; (3) 其他类型骨折患者; (4) 开放性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8例, 男11例, 女27例;年龄60~82岁, 平均 (67.9±1.3) 岁;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 (DHS) 手术治疗;有AO分型:A1型18例, A2型20例。基础疾病:高血压27例, 糖尿病21例。对照组42例, 男12例, 女30例;年龄61~84岁, 平均 (67.7±1.6) 岁;人工髋关节的置换术治疗;AO分型:A1型20例, A2型22例。基础疾病:高血压25例, 糖尿病20例。两组的临床基线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DHS内固定术式治疗实施腰硬联合麻醉亦或是静吸复合型麻醉, 患者仰卧在牵引床, 在C臂X线下对骨折线实施牵引复位, 正、侧位透视确认复位后, 在股骨大转子的下侧行股外侧切口, 再切开其浅筋膜和阔筋膜, 以及外侧肌膜, 对股外侧肌肌束进行分离, 并剥离骨膜, 显露出股骨近端的外侧皮质。C臂X线下于股骨颈中轴经135°角钻入1枚导针, 确保针尖离患者股骨头关节面的软骨下骨约0.5~1cm。再选取配合导针长度的主钉行钻孔和攻丝, 而后拧入, 并套进DHS钢板, 对尾钉进行收尾, 做好骨折线加压, 再实施皮质部分的螺钉内固定操作。

人工髋关节的置换手术实施腰硬联合麻醉亦或是静吸复合型麻醉, 取侧卧位, 经后外侧入路进行手术, 显露其髋关节, 再切开其浅筋膜和阔筋膜, 切断其外旋肌群, 以T型切开患者的后方关节囊, 于小转子近端大约1cm位置将股骨颈锯断, 取出患者的股骨头, 测量最大径线长。在大小转子骨折块区域钻孔, 利用钢丝捆扎行内固定, 尽可能地恢复患者股骨近端的解剖学形态。针对年龄较轻且全身情况较好者可给予全髋置换术, 利用髋臼锉磨至有点状渗血型软骨下骨之后依照40°~45°外倾角和10°~15°前倾角置进生物固定性髋臼杯和聚乙烯衬垫。对髓腔扩髓之后按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选用生物/骨水泥固定性股骨柄假体。根据试模测试选取合理股骨头颈的长度, 针对全髋关节置换者选择金属股骨头给予重建, 针对人工股骨头置换者选择外径较原股骨头的最大径更小的双极人工股骨头给予重建。

两组均在术毕对术野进行冲洗, 止血并置管引流, 再逐层缝合术区伤口, 结束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Harris评分, 两组随访时间及平均生存期, 以及不同时期的生存率, 利用乘积极限法 (Kaplan-Meier) 计算并绘制两组的生存曲线[6]。其中Harris评分满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亦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数据用 (±s) 表示, 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

2 结果

表1显示:⑴Harris评分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36个月的H a r r i s评分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⑵随访时间及平均生存期:两组的随访时间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观察组的平均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更长 (P<0.05) 。⑶生存率:两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 观察组的1~3年生存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更高 (P<0.05) 。

3 讨论

老年慢性病以及老年IF等临床发病率不断上升主要是由于老年人伴随年龄增大, 身体器官功能逐步衰退引起, 通常伴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现象, 反应较慢且髋部肌肉缺乏保护力, 受外界损伤时抗压能力较差, 极易发生IF。老年IF临床通常采取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内固定以及关节置换两种方式, 两种方式均具备一定优势, 最佳术式方面尚缺乏明确报道[7]。但老年IF患者接受手术治疗风险性较高, 术后存在一定的死亡率[8,9]。因此, 可通过研究对比患者生存情况来判断治疗方式的可行性。

本研究发现, ⑴两组术后6~36个月的Harri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两种手术方案均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与国外Venkatesan等[10]的报道一致。这可能与两种手术均具有各自的功能恢复优势等因素有关。⑵观察组的平均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更长, 观察组的1~3年生存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更高。提示应用DHS内固定术式的老年IF患者具有相对更高的近远期生存率。这可能是人工置换术中置入股骨柄环节涉及髓腔操作, 髓内操作会导致患者脂肪栓塞以及影响骨血供情况, 增加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 扩髓以及将假体装置于髓内等操作会加大患者患心肺并发症几率。而DHS内固定术式则可较好地避免此种情况, 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较小。有报道显示, 老年IF患者中, 接受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内发生心血管事件以及心肺并发症几率显著高于内固定患者[11]。因此, 关节置换可能通过诱使患者手术后期并发症的产生而间接影响其生存率。Vermesan等[12]简单比较了实施DHS内固定术式以及髋关节置换术式后患者的生存率情况, 结果表明前者生存率显著高于后者。但此研究随访时间近有1年, 且仅简单统计患者的死亡比例, 没有通过生存分析方法及长时间随访结果进行综合研究。⑶两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 根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的分析后发现DHS内固定术式确实较髋关节置换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更积极。⑷本研究样本量较少, 且患者大都于院外死亡, 针对其死因的分析并不完善, 今后可考虑增加样本容量及提高院内死亡患者的样本比例, 从而获得更加精确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张舜, 陈坤峰, 张传林, 等.双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合并心肺脑疾病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 2015, 31 (6) :531-535.

[2]顾家烨, 周正明, 殷小军, 等.经皮加压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 17 (8) :730-733.

[3]李绍荣, 李建民.胜利油田矿区近10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改变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5, 9 (10) :100-102.

[4]张飞, 陈伟, 张晓琳, 等.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变化:单中心3201例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2014, 52 (9) :697-701.

[5]郝伟, 王新, 周路纲, 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对比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4, 31 (6) :1362-1364.

[6]杨朝君, 孙智文, 张爱民, 等.骨水泥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 , 2014, 9 (3) :57-60.

[7]陈振强, 刘国英, 孙占胜, 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4, 33 (7) :772-774.

[8]Xie B, Tian J, Yang C, et al.Case-control study on the efficacy of preoperative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administration for reducing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in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surgery for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J].Zhongguo Gu Shang, 2015, 28 (7) :633-637.

[9]Henzman C, Ong K, Lau E, et al.Complication Risk After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 in the Medicare Population[J].Orthopedics, 2015, 38 (9) :799-805.

[10]Venkatesan M, Smith RP, Balasubramanian S, et al.Serum lactate as a marker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A prospective study[J].Injury, 2015, 46 (11) :2201-2205.

[11]van Dijk PA, Bot AG, Neuhaus V, et al.Admission From Nursing Home Residence Increases Acute Mortality After Hip Fractures[J].Geriatr Orthop Surg Rehabil, 2015, 6 (3) :123-129.

预后方法论文 第8篇

1 资源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5例隐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1岁,中位年龄50岁。均以单侧腋下肿块为首发症状,肿块直径1.5-5.5cm,发现至就诊时间1周-5年,59例(27.4%)伴有癌家族史。全组病例临床触诊均未触及乳腺肿块,影像学检查无阳性发现。治疗前全身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病例。

1.2 方法

1.2.1 腋窝肿大淋巴结病理活检 全部215例均行腋淋巴结活检。

1.2.2 M4G3单抗[2]测定阳性细胞20%-45%为+, 45%-70%为++,≥70%为+++。

1.2.3 ER、PR、HER2、p53的测定 IHC法测定ER、PR、HER2、p53。

1.2.4 治疗描述

1.2.4.1 手术 全部患者中202例分别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保乳术及腋窝淋巴结清扫。

1.2.4.2 化疗 分别采用 CMF方案、CEF方案、TE(C)方案、秋水仙碱方案,疗程4-8周。

1.2.4.3 放疗 135例接受术后放疗,术后2-12周进行放疗。对保乳手术的患者,手术后行根治性放疗。DT50Gy(5-5.6)周或30Gy,6Gy/次[3]。

1.2.4.4 内分泌治疗 ER和(或)PR阳性者行内分泌治疗,服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2.5mg每日1次; TAM 10mg每日2次,均连续服用5年。

1.2.5 乳腺原发灶病理检查 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根治术、保乳术的标本行病理检查,寻找原发灶。其中不能发现原发病灶的标本行全乳腺大切片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免疫组化

全部病例中191例对淋巴结转移癌标本行M4G3检测,阳性者188例,阳性率98.4%。其中101例在根治术后乳腺标本病例检查中找到原发灶,M4G3阳性与乳腺内原发灶的发现显著相关[4],p<0.05;202例行ER检测,阳性率为61.9%(125/202),205例行PR检测,阳性率为58.0%(119/205)。62例行HER2、p53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2.6%(14/62),32.2%(20/62)。

2.2 乳腺原发灶病理检查

在对184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保乳术的病例手术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中,19例找到乳腺实质内原发癌灶[5],占全部手术病例的10.3%(19/184)。对常规病理检查不能发现原发病灶的标本行全乳腺大切片病理检查,96例找到乳腺实质内原发癌灶,为大切片检查病例的58.2%(96/165)。

2.3 随访结果

对全部病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158个月,中位时间为61个月。30例(14.0%)出现局部复发,66例(30.7%)出现远处转移。

2.4 生存分析

2.4.1 临床病理因素与隐性乳腺癌无病生存率的相关性分析

使用X2检测法分别对患者年龄、病史、家族史、绝经情况、腋下肿物大小、ER、PR、HER2、p53[6]、病理类型、转移淋巴结数、软组织浸润与隐性乳腺癌无病生存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史长度、家族史、ER、HER2、软组织浸润情况为隐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2.4.2 不同治疗手段与隐性乳腺癌无病生存率的相关分析

使用X2检测法分别对患者接受的手术治疗、有无新辅助化疗、有无内分泌治疗、有无放疗与隐性乳腺癌无病生存率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是否有新辅助化疗、术后放疗、化疗均为隐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对3种不同化疗方案分析,予CMF方案化疗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61%;予CEF方案化疗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72.6%,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7]。

2.4.3 临床病理因素与隐性乳腺癌总生存率的相关性分析

使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法,log-rank法进行患者年龄、病史、家族史、绝经情况、腋下肿物大小、ER、PR、HER2、P53、病理类型、转移淋巴结数目、软组织浸润与隐性乳腺癌总生存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绝经情况、腋下肿物大小、ER、PR、HER2、转移淋巴结数目、软组织浸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2.4.4 不同治疗手段与隐性乳腺癌总生存率的相关性分析

使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法,log-rank法进行患者接受的手术治疗、有无新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8]、放疗与隐性乳腺癌总生存率的相关性分析(见附表)。

附表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手段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隐性乳腺癌发病约占同期乳腺癌的0.3%-1%[9]。患者多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乳房内未触及实质性肿块,影像学检查[10]亦不能发现乳腺内病灶[11]。

隐性乳腺癌诊断的前题是腋窝肿块首先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12],随后免疫组化确定来源于乳腺组织,若再于术后乳腺组织内找见原发癌灶,则确诊无疑。淋巴结切除活检并进一步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必要步骤。单克隆抗体M4G3对于判断淋巴结转移癌来自乳腺特异性高达94%。本组M4G3阳性患者中有184例接受腺大切片检查后,共有115例(62.5%)找到乳腺内原发灶,被确诊为乳腺癌。M4G3检测阳性和ER、PR测定阳性是隐性乳腺癌术前诊断成立最有价值的两个依据。

隐性乳腺癌一经诊断应开始积极治疗,原则是行根治术

或改良根治术,术后给予辅助放化疗,近年保乳手术逐渐得到认可[13]。结果提示临床改良根治术与根治术疗效无差别。单纯行腋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例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根治术的疗效。隐性乳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酌情采用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平均70%左右的临床隐性乳腺癌患者全乳切除术后可在乳腺内找到原发灶,所找到的病灶多为浸润性癌[14],全乳腺次连续大切片[15]是目前病理检查隐性乳腺癌原发灶的最好方法。

外阴、阴道癌淋巴转移与预后 第9篇

1 外阴、阴道淋巴引流的解剖分布

外阴和阴道的淋巴管极丰富, 对于其淋巴引流, 前人通过很多途径已经作了很细致的解剖研究, 研究结果基本相似。外阴各部的癌灶均先转移到腹股沟浅淋巴结, 经股淋巴结 (Cloquet淋巴结) 后到盆腔淋巴结。当腹股沟淋巴结广泛浸润导致淋巴管堵塞时, 肿瘤栓子可伴随逆行的淋巴结转移至外阴邻近的大腿、下腹部和腹股沟皮内淋巴结等;而阴蒂、前庭部癌灶可转移到腹股沟浅淋巴结, 也可直接转移至腹股沟深淋巴结, 甚至盆腔淋巴结。对于阴蒂部的淋巴引流的问题, 很多研究者的临床资料均提示, 它的淋巴引流主要是通向腹股沟淋巴结, 而仅仅有极少数是直接通向盆腔内淋巴结。阴道癌随着病灶的位置不同, 其淋巴转移也有所不同。按照解剖部位阴道上1/3的淋巴引流是入盆腔淋巴结;下1/3的淋巴引流是入腹股沟淋巴结;中1/3的淋巴引流既可入盆腔淋巴结, 又可入腹股沟淋巴结。

2 外阴、阴道癌淋巴转移的预测

2.1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预测

①淋巴结的4种局部形态:不可触知、可触知但不增大且活动、可触知但增大质硬仍可活动、固定聚集。文献报道, 第1、2类阴性可靠性为88%, 第3类阳性可靠性为69%, 第4类阳性可靠性为92%, 可见临床触诊对于评估淋巴结有无转移有一定参考价值。②多因素综合分析:临床用作参考的高危因素包括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可触知、淋巴管间隙有瘤细胞弥散、组织学分化差。

2.2 盆腔淋巴结转移预测

①按照淋巴引流的分布, 腹股沟淋巴结的情况对于预测盆腔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有参考意义。早期外阴癌很少有盆腔淋巴结转移, 不到10%。临床研究发现若有转移, 都发生在腹股沟区淋巴结阳性的同侧。②Cloquet淋巴结在预测中的意义:它位于腹股沟韧带下面的股管内。如果腹股沟浅淋巴结或Cloquet淋巴结无癌转移, 外阴癌是不大可能侵犯盆腔淋巴结的。

3 前哨淋巴结的相关研究

前哨淋巴结 (SLN) 是肿瘤淋巴引流区的第1站淋巴结, 它的临床意义在于它的组织学可以反映第1站以后的其他淋巴结的组织学状态。从1995年Levenback将这个概念引用于外阴癌的治疗开始, 很多学者通过isosulfan蓝色染料以及锝-99标记的胶体硫通过淋巴结核素扫描技术等方法进行SLN的研究。Jaroslav等[1]对23例早期的外阴癌研究发现, SLN预测的敏感性为93.3%, 准确性为95.6%, 阴性预测值为88.8%, 假阴性率为7.1%。因此, 在手术治疗时, 可以首先探测SLN的部位, 切除SLN送冰冻病理切片检查, 如果是阴性, 可以考虑不必进行该区域的淋巴结切除;如果是阳性, 应继续进行该区域的淋巴结切除。Monika等[2]研究确认了SLN在外阴鳞癌治疗中的价值, 同时提出它的可行性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无明显的关系。但是它的操作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执行, 以免造成腹股沟淋巴结复发。

因此, 目前临床对于SLN的观点是:①SLN切除在淋巴结阴性的早期外阴癌的治疗中是安全可行的, 但是建议由有经验的手术医生来完成。②虽然区域性淋巴结切除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可以改善其预后, 提高生存率, 但是手术并发症也不少。Oonk等[3]研究发现, 与区域淋巴结切除术相比较, 仅仅行SLN切除的病例因手术并发症而死亡的发生率是很低的。③临床上要提高SLN在外阴、阴道癌治疗中的意义时, 我们认为必须规范标准的SLN的病理检查。④所有SLN阳性者, 不管淋巴结的大小, 建议进一步治疗。但是由于外阴、阴道癌的发病率低, 而且SLN的检测技术还不能广泛应用, 所以其敏感性还有待于经验积累。

4 外阴、阴道癌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文献报道, 外阴癌的总5年生存率为75%左右, 阴道癌的总5年生存率为58.5%左右。

4.1 与外阴癌生存率有关的因素

①肿瘤的分期:随着肿瘤的期别增加, 生存率呈进行性下降。②腹股沟淋巴结转移:Ⅲ期、Ⅳ期肿瘤的预后比Ⅰ期、Ⅱ期肿瘤差, 其主要区别除了肿瘤大小以外, 更重要的是因为前者有淋巴结转移, 后者无淋巴结转移。③淋巴管血管间隙瘤细胞弥散:即使是早期的肿瘤, 有淋巴管血管间隙瘤细胞弥散者的死亡率是无淋巴管血管间隙瘤细胞弥散者的9倍以上。

4.2 与阴道癌生存率有关的因素

①临床分期:这是一个公认的预后因素。2003年, Mock总结多篇文章得出其5年生存率为44%~77% (Ⅰ期) , 34%~48% (Ⅱ期) , 14%~42% (Ⅲ期) , 0~18% (Ⅳ期) 。②阴道受累部位和肿瘤大小:随着阴道受累长度增加, 其预后越差。肿瘤直径>4 cm时, 患者的死亡风险进行性增加。③病理类型和分级:多数学者认为鳞癌比腺癌预后好, Ottan等曾报道Ⅰ、Ⅱ期的鳞癌生存率为87%, 而腺癌仅22%。病理分级G1~G3的5年生存率也呈进行性下降。

5 淋巴转移与预后的相关性

5.1 外阴、阴道癌患者淋巴的转移情况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没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手术病例其5年生存率为90%左右, 有淋巴结转移者其5年生存率则降至50%~60%。Lucia等[4]通过多变量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是唯一的预测预后的指标。

5.2 外阴、阴道癌的生存率与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和形状有关, 也与双侧淋巴结转移与否有关。文献报道外阴癌的总5年生存率为75%, Ⅰ期及Ⅱ期的纠正5年生存率为90%, 如果淋巴结无转移, 5年生存率为96%, 若淋巴结转移, 5年生存率则降至66%。如果单侧淋巴结只有1个转移, 生存率为94%, 2个淋巴结转移, 生存率只有80%。Wharton等曾报道, 若有3个以下的淋巴结转移, 5年生存率为68%, 而且无一例盆腔深部淋巴结转移;若患者有4个及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 50%盆腔深部淋巴结可转移。假如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26%盆腔深部淋巴结转移。盆腔深部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差, 5年生存率仅20%。Madeleine等[5]研究Ⅲ期的外阴癌发现, 切除10个以上的淋巴结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重要作用, 因此, 提出彻底的腹股沟淋巴结切除在晚期外阴癌治疗中的意义。

综上所述, 虽然外阴癌、阴道癌是比较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但是它们的淋巴转移途径还是很明确的。随着对淋巴转移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应用技术的成熟, 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淋巴转移评估外阴癌和阴道癌预后的价值。

参考文献

[1]Jaroslav Klat, Libor Sevclk, Ondrej Simetka.Characteristics of senti-nel lymph nodes metastatic involvement in early stage of vulvar cancer[J].Australian and NewZealand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9, 49 (6) :672-676.

[2]Monika Hampl, Hantschmann P, Michels W.Validation of the accura-cy of the sentinel lymph node procedure in patients with vulvar canc-er:result of a multicenter study in germany[J].Gynecologic Oncolo-gy, 2008, 111 (2) :282-288.

[3] Oonk MH, Van Os MA, De Bock GH. A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vulvar cancer patients after sentinel lymph node procedure only and inquinofemoral lymphadenectomy[J]. Gynecol Oncol, 2009, 113 (3) :301-305.

[4] Lucia Six, Stephan Polterauer, Christoph Grimm. C-reactive protein serum level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ymph node status, but not with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vulvar cancer[J].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2008, 137 (2) : 217-22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预后方法论文】相关文章:

84例外阴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02-06

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对肺结核患者预后的影响09-13

预后发展05-11

分娩预后05-18

预后质量06-07

预后水平06-20

预后情况07-14

预后因素07-24

预后关系07-31

预后结局09-15

上一篇:经济咨询下一篇:开发你的项目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