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财务组织机构

2024-06-24

生态财务组织机构(精选4篇)

生态财务组织机构 第1篇

当今企业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企业“快起快落”的现象在我国已屡见不鲜, 企业随时都可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危机, 如何很好地预测危机、规避风险已成为各企业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内外对财务预警机制的研究成果已有一定数量, 但都是以财务指标为核心构建的预警模型, 并没有考虑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生态效率的概念提出以来, 生态效率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加上当前世界各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时代的使命, 企业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之一更应该承担起这个使命;生态效率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程度, 它不仅会引起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还与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效率的好坏最终都会以各种形式体现在财务状况上, 因此将生态效率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已是时代所趋, 构建一种基于传统的财务指标和新型的生态指标之下的“双指标”财务预警体系是和谐社会下企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必然选择。

首先, 构建财务指标与生态指标“双指标”下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将从理论上和方法上指导、督促企业自觉将生态效率思想贯彻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降低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能保障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保护有限的环境资源;最后, 有助于政府全面掌握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 污染物排放情况, 为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因此, 本文提出的“双指标”财务预警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指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双指标”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因素很多, 评价指标也很多, 但是它们大多数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本文所研究的财务指标的选取基于是否与企业危机预测相关、在国内外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频率、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三个角度出发, 并在遵循尽可能全面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特征的原则下, 选择了五类财务指标:每股指标、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性以及现金流量。

自1992年以来, 有四个国际协议试图对全球公认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即有关与后代的利益相一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有关臭氧层损耗物质问题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有关限制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和有关跨国界的有毒废气物的控制与处理的《巴塞尔公约》。目前,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在这四个国际协议上, 推荐选择了以下五个环境绩效指标:购买的能源;水资源的使用;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排放;固体和液体废弃物;导致臭氧损耗的物质排放。本文将以这五项环境绩效指标为依据, 在借鉴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具体的财务状况, 构建出以企业的社会总贡献为分母的财务视角下的生态指标, 具体见表1。

注:其中社会总贡献=应付职工薪酬+利息净支出+支付的各项税费+净利润

本文最终构建的财务指标和生态指标“双指标”体系见表2。

三、实证研究

第一, 数据选取。每个行业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程度都不同, 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所消耗的能源以及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两个方面。旅游业作为一种资源性产业, 它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旅游资源基础的长久永续利用, 它的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 以往传统的粗放式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模式带来了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 旅游区和旅游景点的粗放式管理, 旅游设施过度膨胀, 以至于旅游景观遭到破坏和消失, 极大地危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 威胁着旅游业的发展, 这个时候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而旅游企业作为整个旅游行业的主体如果继续沿袭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而忽略企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传统经营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 本文将以我国的旅游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以BP神经网络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探讨引入的生态效率指标对旅游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效果的影响。

本文最终选取了4家2011年被ST旅游行业的ST公司, 并选取4家财务状况正常的公司与之配对。本文的财务数据均取自于企业的年报, 由于这些企业都没有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部分环境数据来源于各企业的相关新闻网站, 部分数据根据行业和地区的标准进行折算。考虑到本文神经网络的应用原理, 将这8家公司按1:1的比例随机地分为两组, 每组2家ST公司和2家正常公司, 分别命名为训练组和测试组。训练组和测试组样本及2011年度财务数据见表3。

第二, “双指标”下的财务预警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本文建立的财务预警模型是基于BP神经网络, 这是一种旨在模仿人脑结构及其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 它能够通过预先存储的信息或自适应学习机制, 从不完整的信息和噪声干扰中恢复原始的完整信息;此外, 它还能通过对系统输入输出样本对的学习自动提取蕴含其中的映射规律, 从而以任意精度拟合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函数。选取2011年被ST的4家旅游上市公司和正常财务情况的4家旅游上市公司的2009~2011年度的财务数据, 建立包括输入层、隐藏层与输出层三层的BP前馈神经网络模型。

为了比较传统财务预警模型与“双指标”下财务预警模型的预测效果, 本文将数据进行两次实验, 第一次实验不考虑生态指标, 第二次实验考虑生态指标。

不考虑生态指标模型的输入变量为18个, 全部是财务指标, 输出变量是企业财务危机程度, 用Y表示:Y=0表示ST公司, Y=1表示财务正常公司, 因此最终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共有18个输入神经元, 12个隐藏层神经元, 2个输出神经元, 得到的神经网络拓扑结构为18*12*2。网络训练时采用快速训练方法, 即采用traingdx训练函数对训练组数据进行训练, 利用编写的Matlab语言程序, 经过反复试验, 确定采用如下参数进行训练:循环间隔数100, 目标误差0.05, 学习速率0.205, 学习速率增加的比率1.05, 动量因子0.1, 最大循环次数1000, 最后用测试组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测试, 导出结果。

考虑生态效率模型的输入变量为23个指标, 包括财务指标和生态指标, 为了保证两次实验结果的可比性, 将输出值的设置保持和不考虑生态指标实验相同, 因此最终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共有23个输入神经元, 16个隐藏层神经元, 2个输出神经元, 得到的神经网络拓扑结构为23*16*2, 用同样的方法对包含生态指标的训练组数据进行训练, 最后用测试组进行相关测试, 得到的测试组输出结果与第一次实验的不考虑生态效率下的测试组输出结果进行比较如表4所示。

注:表中*表示财务预警错误。

本文把输出值出现在 (-0.5, 0.5) 区间, 则当作财务危机出现预警信号;输出值出现在[-1.5, -0.5]U[0.5, 1.5], 是为财务正常未出现预警信号。从以上结果可以发现:2009年四家旅游公司在没有采用生态指标时, 有桂林旅游和ST金马两家出现危机预警错误, 预警准确率为50%, 但采用生态指标后预测完全准确;2010年四家公司没考虑生态指标与考虑生态指标的财务预警准确率持平;2011年没有考虑生态指标情况下, 桂林旅游和ST东海A预测失误, 准确率为50%, 考虑生态指标后仅ST金马预测错误, 准确率高达75%。

四、结论

通过上述结果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本文构建的基于传统财务指标与生态指标“双指标”下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比单纯地考虑财务指标的预警模型更有效更准确, 这说明将生态指标引入企业的财务管理更能有效地预测企业的风险, 更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从而为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使企业能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又能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 使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引入生态效率概念的时间不长, 对于生态指标的选取研究仅以联合国颁布指标为基础, 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市场环境和不同行业之间环境标准的差异性, 我国生态效率指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以便为各企业“量身打造”出一套更完善、更全面、更科学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

参考文献

[1]郭魏:《探析企业生态效率会计评价研究》, 《现代商业》2009年第9期。[1]郭魏:《探析企业生态效率会计评价研究》, 《现代商业》2009年第9期。

生态农业财务管理制度 第2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为了提高各部门及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确各项开支的审批权限及流程,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严格遵循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财务制度,使各项财务支出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财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结合公司具体情况,特制定以下财务制度。

第二节

公司财务管理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壮大经济实力为宗旨。

第三节

财务管理工作要本着请见节约,精打细算的原则,在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严禁铺张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消耗,增加收入。

第二章

财务机构与人员

第一节

公司设财务部,下设财务经理,会计,出纳,采购员,库管员等职位。第二节

财务部除做好本部门各项业务工作外,还要负责从业务上对各部门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协调,指导,监督,检查。

第三节

财务部经理,对公司所有股东负责。严格按照制度主持财务管理工作。第四节

财务部门必须建立稽查制度。出纳不得监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收入和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管理工作。

第五节

财务部门人员须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如实反映和严格监督公司各项经营活动。记账,算账,报账必须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期报账。第六节

公司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必须确保财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第七节

财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物中,必须坚持原则,按章办事。对于违反国家财经纪律及公司相关财务制度的事项,有权拒绝付款、拒绝报销、拒绝执行,并及时上报。

第八节

财务人员调度工作或因故辞职的,必须与接替人员办理交接手续。交接包括凭证、账目、款项、印章、实物及其他未了事项。移交交接必须监交。

第九节

财务部经理的主要职责:

1、主持财务部的全面工作。领导财务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切实完成财务各项工作。

2、执行公司总经理有关财务各项工作决定,控制和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审核及监督资金的动用及经营效益,按月、季、年度向董事会及总经理提交财务分析报告。

3、编制各项财务报表,主持公司财产清查工作。

4、参与公司新项目,重大投资,重要经济合同的可行性研究。

第十节

会计的主要职责:

1、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记帐、复帐、报帐做到手续完备,数字准确,帐目清楚,按期报帐。

2、按照经济核算原则,定期检查,分析公司财务、成本和利润的执行情况,挖掘增收节支潜力,考核资金使用效果,及时向总经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好公司参谋。

3、妥善保管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

4、完成经理交付的其他工作。

第十一节出纳的主要职责:

1、认真执行现金管理制度。

2、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超过部分必须及时送存银行,不坐支现金,不认白条抵压现金。

3、建立健全现金出纳各种帐目,严格审核现金收付凭证。

4、严格支票管理制度,编制支票使用手续,使用支票须经总经理签字后,方可生效。

5、积配合银行做好对帐、报帐工作。

6、配合会计做好各种帐务处理。

7、完成经理交付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

会计核算与报表

第一节

公司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等法律、法规,以及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凭证盒账簿、内部审计和财产清查、成本清查等事项的规定。

第二节

财务核算管理:

1、财务核算规则及要求

(1)公司采取借贷复式记账法、权责发生实现制记账。

(2)公司会计核算年度为公历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3)公司记账本位货币采用人民币,人民币同其他货币的这算,按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规定办理。

(4)财务会计核算科目执行国家《企业会计制度》中所定的会计科目。

(5)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并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

(6)财务工作人员办理会计事项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根据审核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会计、出纳员记账,都必须在记账凭证上签字。

(7)财务工作人员应当会同经理指定的专人定期进行财务清查,保证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相符。

(8)财务工作人员应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上报经理,并报送有关部门。会计报表每月由公司会计编制并上报一次。会计报表须会计签名或盖章。

(9)财务工作人员对本公司实行会计监督。财务工作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更正补充。

(10)财务工作人员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时,应及时向财务经理或主管书面报告,并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

(11)财务工作应当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并做好内部审计。出纳人员不得监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的登记工作。

(12)公司资本坚持资本确定、资本充实原则。

(13)公司的收益与费用计算,实行分级核算,按类设帐。对同一时期的各项收入及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都必须在同一时期内反映,如工资、折旧等均按规定时间进行,不应提前或延后。

(14)公司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非董事会同意,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

(15)凡与公司合作经营的企业,应按合同规定的资本总额,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在规定期限内投入资本。

(16)公司向其他单位投出的资金,应按投出时支付的金额记账,所发生的收益和损失,应在投资损益科目中入账,在利润表中单独反映。

(17)公司对外的所有投资或购置房屋等大型固定资产,必须经董事会批准后方可行。

(18)公司长期借款的利息支出,应根据使用部门用款时间计算利息。

(19)公司以单价2000元以上,使用年限1年以上的资产为固定资产。分为5大类: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电子设备(如电脑、复印机等);运输工具;其他设备。

(20)公司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房屋及建筑物(含室内装修)30年;大型机器设备10年;电子设备、运输工具5年;其他设备5年。固定资产以不计留残值提取折旧。固定资产提完折旧后仍可继续使用的,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要补提足折旧。

(21)购入固定资产,以进价加运输、装卸、包装、保险等费用作为原价。需安装的固定资产,还应包括关税及工商税等。作为投资的固定资产,应以投资协议的定价的价格为原价。

(22)固定资产必须每年盘点一次,对盘盈、盘亏、报废及固定资产的计价,必须严格审查,按规定报批后,于年度决算时处理完毕。

A、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充值完全价值作为原价,按新旧的程度估算累计折旧入账,原价减累计折旧后的差额转入公积金。

B、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冲减原价和累计折旧,原价减累计折旧后的差额作营业外支出处理。

C、报废的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减除清理费用后的净额)与固定资产净额值的差额,其收益转入公积金,其损失作营业外支出处理,D、公司对固定资产的购入、出售、清理、报废及内部转移等都要办理会计手续,并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进行核算。

(23)公司主要会计报表有:

A资产负债表(年、季、月)B损益表(年、季、月)C财务状况变动表 D现金出纳月终盘存表

E应收、应付和预付款项明细表(月)

2、出纳工作细则

A本细则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的收入与支出等财务事项

B公司出纳根据会计编制或审定经经理核准的支付凭证,办理现金或银行票据支付、登记、转移手续。出纳对公司所有支付凭证手续是否完备负有最后审核责任

C出纳员对公司各项贷款或费用的支付,均应将款项交付于出具票据的受款当事人或厂商,本公司人员均不得代领,特殊情况确需代领的,须总经理核准、D公司的一切支付款项,均应以会计处理妥善的支付凭证为依据,否则,出纳应予以拒绝支付

E所有支付凭证上均应加盖领款人印鉴(或签字)付款后加盖经手人(出纳或备用金管理员)印鉴

F为方便公司日常支付业务,公司财务可设置备用金管理制度,其额度规定为:公司出纳处10000元内(库存现金),其他部门或指定备用金管理员2000员内。有特殊需要的部门的备用金经总经理批准确定,但备用金额度不能超过5000元

G备用金管理人员为公司出纳或经理指定人员,负责办理备用金的借用核销登记 H所有涉及现金收入的财务事项均应由会计编制填列收款凭证,由出纳依此办理现金收款

I出纳对银行存款进出项应及时办理登记,随时保持与银行的沟通。所有与银行往来传票办理完毕并登记后及时交由会计进行账务处理

J出纳工作需无条件的接受公司会计的时时监督。出纳账目须做到日清月结,时时想财务部经理和总经理报告公司可使用资金余额并按财务部经理拟定的资金使用计划做好资金准备工作

3、会计工作细则

A加强会计工作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是保证公司资金使用安全和会计核算真实准确的基础

B公司财务部须根据效率、牵制、监督的控制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会计岗位。

C会计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财经纪律和公司管理制度,有权对公司的资金使用,财产管理,财务收支等经济行为实施会计监督,有权拒绝办理违规业务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相关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公司违规事项。

D公司会计对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设置和使用,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统一执行

E会计月年度终了,须对公司所有实物与账面进行核对。银行日记账、明细账要与总账进行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并编制未达账项调节表;往来账要及时清查,做到账账相符、帐表相符、账实相符;按会计核算制度要求的总账、明细账与会计报表各项之间的勾稽关系必须平衡。会计业务经办人员和会计主管在账务核对全部相符后,应在相关账簿上签章

F审核出来的错账,冲正时应由会计主管或其授权人批准后办理

G财务印章由指定的专人分别保管和使用,不得由一人全部保管,不

第一节 第二节

得轮流交叉保管。对财务印章须设立保管使用登记簿,严格领用交接手续。严禁超范围使用会计印章,严禁在空白支票、空白凭证、帐表上预先留盖财务印章

H公司所有收入、支出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入账,不得另设账外账。公司有价证券、空白支票、各种发票和收据必须制定专人管理

I会计档案必须按国家规定妥善保管。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经财务部经理审核批准。会计资料的调阅须经批准,公司会计信息严禁擅自外泄

第四章

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流程

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外围: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告的编制、分析与解释;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会计事项的办理;内部审核;会计档案的整理保管;其他应办理的会计事项。

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流程:

1、审核各种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经济手续是否完备

2、根据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3、依据经审核的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4、根据符合规定的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告

5、根据会计报告做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分析与解释及建议

6、根据公司经营成果核算应想国家解缴的各种税费并及时办理解缴 第三节

部分特殊会计事项依照公司规章制度无法处理的,按照一般会计原理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一节

方法或习惯向上级相关主管部门请示处理。

出纳处取得的各种有收付关系的原始凭证,未经主办会计签章的,出纳不得执行

主办会计对公司的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及其他流动资产应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人员进行盘点。房屋、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盘点。

第五章

财务核算岗位操作流程

出纳岗位工作流程

1、现金收入:

根据会计开具的收据(或发票)收款-检查收据开具的金额是否正确、大小写是否一致、有无经手人签名等事项-依据票据所列金额收款-在收据(或发票)上签字并加盖财务结算章-将收据联或发票联给交款人-凭记账联登记现金流水账-登记票据传递备查本-将几张票据连同票据传递备查本交由相应会计岗位签收制证。

2、现金支出:

审核会计岗位传来的现金付款凭证金额与原始凭证是否一致,审核签字程序是否完备-领款人签字-据记账凭证所列金额付款-在原始凭证

上加盖现金付讫图章-登记现金流水账-登记票据传递备查本-将记账票据连同票据传递备查本交由相应会计岗位签收制证。

3、库存现金管理:

每天上午按用款计划提取现金-安全妥善保管现金、准确收付当日现

第二节

金-及时盘点库存现金有无差错-下午下班提前将计收的当日货款及盘点后多余库存现金送存银行。

4、银行收入:

每天及时收取、核查和整理从银行取回的进账单-登记银行日记账-登记票据传递备查本-将票据连同票据传递备查本交由相应会计岗位签收制证。

5、银行支付:

审查相关部门或人员送呈的付款单据是否完整、审核签字程序是否完备、金额是否准确-开具银行支票-登记支票使用备查簿-在原始凭证上加盖转账图章-具体经办人签字-登记票据传递备查本-将相关票据连同票据传递备查本交由相应会计岗位签收制证。

会计岗位工作流程

1、日常会计事务:

审核原始凭证是否完整、合法、金额书写是否正确-审核原始凭证粘贴是否规范-审核审批手续是否完备-编制记账凭证-涉及现金与银行结算的传出纳,不涉及的凭证传主管会计复核。

2、会计复核:

将所有财务岗位传来的记账凭证统一进行逐个复核-发现有会计凭证

编制上的错误及时提请相关会计改正-将凭证中含有发票抵扣联或运输发票抽出并在该税票上作查证标记-编制税务验票及编制抵扣清单-将已复核的会计凭证签章并按顺序清理整齐。

3、编制会计报表:

将已复核的会计凭证进行记账处理-结转凭证处理-财务结账处理-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制会计报表-报财务经理或公司主管领导审核签章-将会计报表下发或送呈相关部门并要求相关部门在发文本上签收。

4、编制财务分析报告:

收集所需资料和信息-编制财务分析报告-送呈财务经理或主管领导审查-分发相关公司领导。

5、报税:

按销售收入类别核对各项销售收入金额-整理并装订销售发票存根-统计销售发票使用明细并装订成册-准备报税。

6、申报税款:

按税务局规定的时间填写各类报税申请表-传主管会计及相关公司领导审核签章-到税务机关申报-登记解缴税票-申报表归类保存。

第六章

财务票据管理规范

所有原始凭证内容必须包括:凭证名称、填制日期、填制单位签章、经办人签章、接受单位名称、经济事项、数量、单价、金额等。

所有原始凭证上的大小写金额必须一致。

购买事项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部门的有效证明。材料物品领

用须填列领料证明。

第四节

公司对外采购物资原则上必须要求取得正式税务发票,特殊情况下无发票的,须总经理同意由财务自制凭证进行核销。产生的运输支付业务要求类同。

第五节

一式多联的原始凭证,应当注明各联次的用途,只能以一联(报销联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第十二节或发票联)作为报销凭证。采用复写纸手工填写的原始凭证必须套开填列,不得直接填列。

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必须交财务两联(发票联或抵扣联);发票各栏内容必须真实、完整。不得涂改,全部联次内容完全一致;运输发票必须完整填列并交财务两联(发票联和税务报查联),如无税务报差联必须复印一份发票联上交财务。

所有原始凭证不得涂改、挖补、不得使用过期、虚假发票。普通收据(国家行政事业性收据除外)和白条不能予以核销。发现原始凭证有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公司主办会计有权拒绝核销。公司自制原始凭证(如差旅费报销单等)有经办人如实填报,不得超报或虚报。补助项目与合计栏由会计人员根据有关规定填列,经办人员不得填列。

原始票据粘贴必须规范,方向一致,票面向上,保持整洁、美观,不得超出装订线以外。票据粘贴由报账人员粘贴,方法可向财务人员咨询。

公司应酬业务招待费用原则上坚持先申请的原则,报销时一律由总经理直接审批。经办人报销时须如实注明接待对象、接待理由、接待地

构筑组织的生态体系 第3篇

在组织向扁平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这种外部边界正日益失去其优势,组织想要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赢得市场竞争愈发困难。并不是说要抛弃所有外部边界,而是要通过使特定的外部边界变得更加便于跨越,以提升组织的整合与创新能力。很多组织已经开始跨越组织的外部边界,实施组织间合作战略,实现整合和创新。

两位杰出的管理学者进一步提醒我们注重组织的生态体系建设。詹姆斯 · 弗 · 穆尔(James F. Moore)认为,成功的企业是那些能够快速反应和适应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快速变化的环境要求企业通过相互学习和合作来降低交易成本,保持自身的竞争地位。苹果、IBM、宝洁、礼来等企业的成功表明,仅仅关注自身的内部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到生态系统内其他生态伙伴的特征与需求,并且构建以企业自身为中心的动态开放式的商业生态系统。哈佛大学的马可 · 颜西提教授(Marco Iansiti)认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由单个公司之间的技术竞赛,转化为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或系统内部业务域之间的竞争,竞争的主题也将成为公司各自所培育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企业之间的关系由单纯的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以及协同进化。”

组织间合作的优势来自于三个方面——交易成本、资源观和战略决策。对交易成本而言,组织间合作可以提高资产回报率,增加组织间效率,并将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和最小化,从而降低单位成本。对资源观而言,组织间合作有助于组织实现对关键性资源的控制,将不同组织所拥有的互补资源整合起来。对战略决策而言,组织间合作可协同和扩展的市场能力,进而提高组织绩效。

组织间的互动可以使各个组织减少科层组织带来的行政成本,增强经营灵活性,并凭借各自的竞争力构成一条利益链。这样,每个组织可以在专注自己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伙伴组织的能力来扩展产品功能,拓展市场规模或实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重组价值链,以达到范围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间的关系网络的构建比组织内部的结构设计更加重要。管理者在进行组织设计的时候,也应该思考如何将组织设计得更加有利于进行组织间沟通与合作。维萨,全球知名的信用卡公司,正成为一家无边界的组织。致道景观,一家深圳的景观设计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利用模块化组织进行园林行业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如何构建组织间的关系网络, 设计开放性组织结构?

首先,组织要生存,就必须跨越外部边界,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互动。组织外部的信息输入与反馈对维持组织系统的生命力至关重要。组织主要涉及的外部组织形式有: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相关科研机构等。客户的需求信息对组织的生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往往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预期来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而且客户的反馈对企业的产品改进和创新尤为重要。随着全球知识的“谷歌化”和基于WEB3.0技术的日渐成熟,企业与用户的交叉兼容现象更为显著。海尔,中国知名的家电企业,正努力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开放式用户创新平台。

其次,即便是同行业内的竞争企业,企业也需要与它们构建一定的组织关系。不同企业在资源禀赋、技术特点以及产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强烈的异质性,通过企业间的合作,相关的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担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实现合作企业的资源互补,提高创新效率。例如,制药公司和化学公司可以与新的生物技术公司合作,获取生物技术方面的新技术知识;生物技术公司愿意与制药、化学公司合作,获取互补资源以促进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商业化。

另外,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具有很强的资源互补性和依赖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或者管理)支持,而企业可以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提供资本等的支持。对企业来说,构建一个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相联系的有效网络非常重要。西门子,这家老牌的德国企业,由于积极发展与大学、研究所、中小创业企业、智库、政府机构等的关系,仍然具备强大的竞争实力。

总之,组织设计的本质是构建适合的组织结构,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再只关注“组织内设计”和“组织内结构”,而应该将“组织间设计”和“组织间结构”的理念纳入组织设计中。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组织内部的结构问题,还要思考如何设计更有利于跨越外部边界,与外部的组织沟通与合作。未来组织能力的竞争,是其能否构筑商业平台和商业生态体系的竞争,苹果产品的再次热销和万达地产的卓越业绩,均是明证。

生态财务组织机构 第4篇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社会理想状态, 这种状态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其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和发展理念。自20世纪60年代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之后, 人类社会开始走上了一条以前从未走过的路: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首次界定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首次将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社会离不开发展, 发展是关键和目的, 然而, 发展却要立足在环境资源持续和发展基础上。可持续发展观实质上是对工业时代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与顿悟。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是一种增长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挥霍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为前提和代价。由于传统增长模式是建立在特定的发展观基础上, 因而导致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是文明的危机, 是工业时代所创造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不适应性的集中爆发。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缘起于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遂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志和追求的目标, 而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所有这些挑战, 需要一种新的文明、新的发展道路和新的发展模式以取代工业文明和传统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对应于工业文明, 而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取代传统的增长模式。

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价值观。生态文明需要一种可以持续的发展模式,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发展模式。但是, 这种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然而, 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生态文明价值观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的实行和实现, 是一种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反, 需要各方长期共同努力, 过去那种“政府全能”或“市场万能”的想法和做法已经不合时宜, 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势在必行。其中, 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生态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保证。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非政府组织参与

近年来兴起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使我们在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时多了一项选择。在工业化时代, 人类社会创造出的两大系统各自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规则运行, 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市场体系借助于市场机制为社会提供私人物品, 满足人们的各种消费需求, 而政府系统则通过公共选择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满足人们对此种物品的需求。两者边界清晰, 分别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应该说, 在工业化时代, 这两大系统尽管存在着其服务范围谁的多一点或谁的少一点之争, 但基本上能够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 几乎不存在服务真空的领域。正因为此种原因, 才导致人们产生了二元思维模式, 即当市场出现问题时, 人们会立刻想到政府, 把纠正市场失灵之处寄希望于政府, 而当政府出现失灵时, 人们又会主张重返市场, 将市场机制作为医治政府缺陷的灵丹妙药。然而, 如今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们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 复杂性是这个社会的突出特征。市场体系与政府系统不再能覆盖社会的全部, 纵使市场体系和政府系统能够很好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也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要和应对日趋复杂化的公共问题, 服务真空开始出现, 并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正是在此种背景之下, 新的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新的治理模式, 既不同于市场模式, 也不同于政府模式, 而具有自己的领域和其自身独特的组织形式和运行规律。参见图1。

资料来源:自行设计。

与政府模式和市场模式相比, 公共治理模式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 (1) 治理体系的多中心。治理强调治理主体不光只有政府一个中心, 治理是多中心, 每一个主体都是一个中心。多中心强调自治, 各中心之间没有管理和被管理或者强制和被强制的关系, 将参与和自治作为其基本策略, 这样才能使多中心治理运转起来, 并维持下去。 (2) 互惠与合作。在治理行动中, 各主体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但这里的竞争仅仅只是众多变量中的一种。其中还包括合作与互惠。

应对生态环境挑战, 采用多中心治理模式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由于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提供公共物品、解决公共问题, 而生态环境的“公共性”则决定着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理所当然的治理主体。另一方面, 提供公共物品是一回事, 而生产公共物品又是一回事, 如果将提供公共物品和生产公共物品的责任均赋予政府, 效果不一定理想, 而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政府不可避免采用的层级制形式, 致使官僚主义、效率低下、回应性差等与官僚制政府几乎是同义词。

非营利组织日益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成员。正如公共选择理论所主张的, 市场失灵并不是政府干预市场的充分条件。政府也会失灵, 而且有可能存在市场与政府同时失灵的情形。这时,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尤为重要, 它可以触及到市场和政府均无能力照顾到的领域。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在于公益性、非营利性和志愿性, 因而非营利组织可以承担起一定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弥补市场和政府能力之不足, 同时既能避免像企业那样由于过于关注自身经济利益可能带来的偏狭, 又能减少像政府那样的层级节制、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此外, 发达的公民社会还可以培养积极的公民价值和公共精神。非营利组织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公共政策, 使政府的公共政策更贴近现实, 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三、农民合作组织的价值取向与农村生态文明

1.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农村生态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村生态文明程度是农村发展可持续性的体现和重要保障。然而, 我国农村生态的现状不容乐观, 农村土地资源流失、环境污染等对农村生态文明构成了巨大挑战。如今,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环境污染, 二是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生态退化。

环境污染方面, 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农村废弃物污染、化肥农药污染、乡镇企业工业污染和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污染等。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是我国农村3类主要废弃物。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品, 使其大量残留在土壤中, 不但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土壤中的残留物还会通过雨水的冲刷, 进入地下水和江河中, 对水质造成污染。目前, 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1]乡镇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构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又一来源。根据200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乡镇企业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占全国“三废”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1%、67%、89%。[2]随着城市重污染企业, 例如, 造纸、水泥、炼焦、化工等工业企业的“上山下乡”,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程度进一步恶化。此外,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加重了环境污染。掠夺式的矿产资源开采, 导致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毒废水被直接排放到田间地头、沟渠河流, 农户用来作为灌溉水源, 既破坏了生态, 也污染了农作物。

农村生态资源方面,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肥力下降;植被大量减少, 土地荒漠化蔓延。长期以来,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和过度樵采薪柴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伴随着土地流失而下降, 每年流失的土壤肥份相当于全国每年化肥产量的一半。我国森林面积每年减少0.5亿m2;草原每年退化2000万亩, 产草量较改革开放初期有明显下降, 降幅近一半。由此导致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2万km2, 并且每年以2460km2的速度蔓延, 其中, 草原“三化”的面积相当于草原总面积的1/3。[3]不仅如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步伐加快以及小城镇建设的推行, 农村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耕地质量下降明显, 粮食安全隐患威胁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言蔽之, 不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只能是遥遥无期。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而解决此类问题必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然而, 有一点是肯定的, 生态文明价值的确立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农民合作组织, 其价值取向与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之间的契合性, 使其在培养与确立农村生态文明价值的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应有作用, 必将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2. 农民合作组织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

生态文明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人、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该目标, 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与价值追求, 与工业文明下的价值观与价值追求不同, 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在于, 自律、利他主义、合作主义和共赢。然而, 生态文明观并非天然生成, 需要某种生成机制。农民合作组织的价值取向为生态文明价值的形成, 提供了有益的途径, 农民合作组织的价值取向与生态文明价值契合性与一致性, 使得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养成有了可能。农民合作组织的利他主义精神、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合作共赢的信念均是生态文明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价值追求。

(1) 志愿、自律与利他主义精神。与其他非营利组织一样, 农民合作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于志愿性, 而其志愿性是建立在志愿者的志愿精神和利他主义基础之上。志愿性意味着参加组织的成员是自愿的, 而不是被迫的, 志愿者自愿为他人奉献时间、精力或其他资源, 而自愿奉献的动力来源在于志愿精神。志愿精神可以被表述为一种公民自愿地、不为报酬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 是个人或团体, 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 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 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说, 志愿精神是人的天性。在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中, 人的利他心可以得到纯粹的表现, 他们把为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做贡献当作自己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 对志愿者本人来说, 他的志愿精神也就是来源于一个基本理念:一个人不仅对自己负有责任, 而且对他人负有责任, 进而对他所在其中生活的整个社会负有责任。但这种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是一种不完全责任, 它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召唤, 是人类自身伦理精神的凝聚。可以预见, 人类社会越是进步, 志愿服务的供给以及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和认可程度也就会越高。正是志愿精神的存在, 使得农民合作组织, 尤其是公益性农民合作组织从事公共服务成为可能。

自组织性是农民合作组织的基本特性, 自组织性意味着农民合作组织的运作靠的是自律而非他律, 而要实现自律, 需要本组织成员拥有比其他任何组织成员更高的精神境界, 这种精神境界体现为对本组织宗旨、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意识, 同时对组织其他成员持有高度的信任, 相信他人也能如同自己一样行事。这是一种自律精神, 正是这种自律精神使得组织成员自律成为自觉, 甚至将自律视为理所当然。自律精神与志愿精神和利他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志愿精神是自律精神动力源泉, 而由自律精神带来的自律是志愿精神得以持续和扩展的重要保证。而自律精神同样离不开利他主义, 其实, 组织成员相互间的高度信任是以利他主义为前提和基础。很难想象能够在自利主义基础之上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信任。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这种志愿、自律和利他主义精神。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同时也是一种文明观和价值追求。作为一种状态, 生态文明不可能自然生成, 需要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 志愿精神和自律精神是战胜前进中各种困难的有力武器和不竭动力。而生态文明的公共品特性意味着需要利他主义精神。作为一种价值理念, 生态文明要求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 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 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志愿和自律精神, 将生态文明作为崇高的事业, 并志愿为之奋斗不止, 为此, 必须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倡导利他主义精神, 摒弃无节制的个人贪欲和自私自利。

(2) 公平与正义。现代社会的志愿服务缘于慈善传统但又具有高于一般慈善行为的特质。首先, 它遵循着“助人自助”的原则, 该原则是一种基于人格尊严平等理念之下的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尊重, 强调作为人, 其人格尊严具有不可侵犯性。关怀就不仅意味着尊重, 而且意味着我们对于他人的处境和命运给予一种道德情感上和实际行动上的关心与同情, 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抽象的原则上, 而是意味着对他人的真正需要的行动。因此, 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 尊重对方的尊严和人格, 通过互动与合作, 以恢复和增强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其次, 相信每个人都具有自我解决问题的潜质, 志愿者的服务就是使服务对象的这些潜质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挥;再次, 它以人类的发展和自我完善为己任, 力图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由此看来, 尊重与关怀的伦理与社会公平正义是相通的。如果没有社会普遍意义上的最起码的对人的尊重与关怀, 那么, 存在于人们中的公平的正义就无从谈起。公平与正义是志愿活动的本性和不可缺少的信念与追求。[4]

农村生态文明本身就包含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 其前提就在于公平和正义, 正因为如此,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界定为在满足代人的需求的同时,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里不仅暗含着我们要寻求当代人之间的公平, 而且还要保证代际之间的公平。因此, 没有公平正义, 农村生态文明是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的。而农民合作组织正是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或以公平正义作为其价值追求。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壮大必然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公平正义价值形成的重要渊源之一。

(3) 信任、合作与共赢。农民合作组织的目标追求在于共赢, 实现该目标的途径在于合作, 而合作实现的条件离不开志愿者彼此间的信任。因此, 彼此信任是农民合作组织基本的信念和获得共赢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合作, 而生态文明的实现是合作共赢的结果, 而所有这些“集体行动”或“公共选择”均以信任的信念为基础。农民合作组织恰恰以彼此信任为基础和价值追求。信任是指一方拥有相信并愿意依靠另一方的意图或信念, 具体地说, 信任概念有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信任意图, 即某人或组织在一定情况下愿意依靠另一个人或另一组织;二是信任信念, 即某人或某组织相信另一个人或另一组织在一定情况下是乐善好施的、胜任的、诚实的和可以预期的。[5]从时间维度来看, 信任可以分为初始的信任 (initial trust) 和发展的信任 (ongoing trust) 。初始的信任涉及到合作伙伴间过去的关系, 例如, 过去相互间的了解、合作前专业上的联系等。发展的信任是形成于正在合作过程中的信任, 它是合作中的参与者彼此诚实和善意积累的结果, 以及相信或体验合作伙伴拥有按预期方式完成既定任务能力的程度。信任对于合作关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信任就不会有合作, 也不会有知识与信息分享。而行动者间一旦拥有足够的信任, 则会:有利于形成合作;减少代理成本和交易费用, 降低风险 (如偷懒和机会主义等) ;促进合作关系平稳性和有效性;提高组织应对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能力;各行动者也有精力考虑重要事务, 而免于被琐碎事务所纠缠。合作关系因此容易达成并可能长期维持。集体行动 (共赢) 容易实现。初始的信任对于组织间成功达成合作协议具有重要作用, 过去的经验会对今天的信任产生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村所有行动者的参与, 十分需要这种初始的信任, 而农民合作组织为建立这种初始的信任提供了保障。而农村合作组织的培育功能在发展的信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初始的信任和发展的信任均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这种集体行动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保障。

四、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生态文明功能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农民广泛的志愿参与, 采取集体行动。而要实现农民的志愿参与和采取集体行动, 必须将原子式的农民组织起来, 并培育其志愿精神。然而, 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和志愿精神和自律精神的培育必须要有一定的辅助机制。幸运的是, 农民合作组织可以成为组织农民、培育其志愿和自律精神的大学堂。农民合作组织的组织化功能、培育功能和参与功能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辅助机制。

农民合作组织是指以农民为主体, 在自愿互助基础上联合起来, 实行民主管理并以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的组织。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大体上有以下两种类型:经济性的合作组织和非经济性合作组织。前者包括各种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 后者包括政治性维权组织、文化组织、社区组织和环境保护组织等。仅就经济性合作组织来说, 农民合作组织的组织化功能、培育功能和参与功能都是非常明显的。而这些功能的发挥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 组织化功能

组织化功能是农民合作组织的首要功能。经验表明, 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 农民的利益越能够得到充分保护。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农民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正因为如此, 近些年来农民自组织水平明显提高, 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发展各种形式农民合作组织日益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仅就各种形式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来说, 农民合作组织是解决分散农民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有效组织形式, 极大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成为农民保护自身利益的根本途径, 同时也能保证农业政策科学化和合理化以及政策的顺利实施。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采取集体行动, 而农民合作组织为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提供了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关涉到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 这是农民参与生态文建设的内在动力之源, 但是, 生态文明建设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容易受到“搭便车”行为和自利动机的困扰, 而要克服“集体行动逻辑”的困扰, 既需要农民拥有合作意识, 还要有能够引导农民集体行动的某种规则。而要培育农民的合作意识、引导农民采取集体行动, 必须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合作组织不仅建立在合作、共赢和志愿主义基础之上, 同时也是培育农民志愿、合作和利他主义精神的大学堂。另一方面, 尽管农民合作组织是以自愿为原则, 农民有自由加入或退出合作组织权利和自主性, 但是, 他一旦选择留在组织之中, 就必须遵守某种游戏规则并自觉接受其约束。自律和他律在合作组织中融为一体。农民合作组织的组织化功能为农民采取集体行动创造了条件。

2. 培育功能

农民合作组织的培育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能力的培养;二是精神的塑造。几乎所有的农民合作组织都将培训农民、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通过开展面向合作组织成员的科学普及、技术和技能培训等形式和方法, 帮助和鼓励农民接受和采用各种新的知识、技术、技能和信息, 培养农民的技术选择、吸纳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培育农民的合作共赢、自律和志愿精神是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功能又一重要内容。合作共赢、自律和志愿精神是农民合作组织的灵魂, 也是农民合作组织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 合作共赢、自律和志愿精神因而成为农民合作组织文化的核心, 对农民精神塑造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 随着农民科技技能的掌握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会有质的变化, 合作、自律和志愿奉献会成为他们的自觉选择。

农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农民掌握科学技术, 更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离不开科学技术, 按科学规律办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 而只有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才能使农村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农村生态文明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集体行动, 而集体行动是和合作、自律、志愿奉献精神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合作、自律和志愿奉献, 集体行动就会面临难以逾越的困境, 这就需要农民具有高度的合作、自律和志愿奉献精神。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 将会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变得水到渠成。

3. 参与功能

成立各种形式农民合作组织, 既是农民参与意增强的体现, 也是农民实现参与意愿的途径。农合作组织日益成为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参与者和体。农民合作组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 参与农公共治理。例如, 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科技推广和服务, 改变了传统农村科技推广服务自上而下的单向推广方式, 成为双向互动综合服方式的纽带, 是新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重基础。这些农民合作组织会根据农民的科技需求求合作对象, 不仅把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引进介绍农户, 同时也把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现实的科技需反馈给政府或科研机构, 从而成为科技推广服务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农民合作组织的参与功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样具有它的一席之地。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各类组织的广泛参与, 尤其需要由农民组成的合作组织的广泛参与。例如, 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 不仅使得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且随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人才的不断增加, 使其具有了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的智力支持。就此而言, 农民合作组织的性质和其具有的优势, 必然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参与者。

参考文献

[1]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伦理建设思考[A].2010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

[2]苏杨, 马宙宙.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2].

[3]郑其腾.农村生态趋于恶化的成因及其对策[J].党政干部论坛, 1999, [04].

[4]廖加林.论非营利组织活动的伦理特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上一篇:内在力量下一篇:财政收入核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