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指标范文

2024-08-11

可靠指标范文(精选7篇)

可靠指标 第1篇

电力可靠性管理作为适应现代电力行业的科学管理方法之一, 体现了电力系统和设备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全过程的安全管理, 是电力工业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从某供电局的故障停电分析方面进行分析, 从提高供电可靠性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与措施。

1 指标分析

本文对于预安排停电分析 (包括停电持续时间、用户停电次数, 停电原因、停电影响用户数、转供电情况、综合停电执行情况、临时停电情况、延时停送电情况) 不作详细分析, 只针对故障停电作全面细分析。

1.1 故障停电分析

2012年, 某城区供电局线路总数为440条, 故障跳闸97次, 其中计入供电可靠性统计的为89次, 同比下降了21.93%;故障停电时间276.03 h, 占全部停电时间的66.86%, 较去年下降了24.07%。今年主要跳闸原因为用户影响占35.96%;设备老化占31.46%;责任原因不清及施工安装原因各占8.99%;外部施工影响占3.37%。

1.1.1 按馈线的用户数分析

2012年, 馈线平均用户数7.78户, 较去年减少了0.36户;故障平均停电用户数指标为8.01户/次。因此, 以下分别对用户数>29、19及9户的事件进行分类分析发现:

1) 用户数≥29户的馈线共1条, 占全部馈线的0.23%。该类馈线主要集中在东湖片区, 但2012年无发生故障停电。

2) 用户数≥19户, 且<29户的占全部馈线的3.41%, 但其对用户平均故障停电时间指标的影响却占22.36%。且主要故障线路集某一个区域。

3) 用户数≥9户, 且<19户的占全部馈线的35%, 其对用户平均故障停电时间指标的影响占39.19%。

4) 用户数<9户的占全部馈线的61.36%, 其对用户平均故障停电时间指标的影响占38.45%。

1.1.2 按停电持续时间分析

2012年, 该局的故障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指标为3.1 h/户, 该指标较去年同比略增加了0.1 h/户。以下重点分别对故障停电持续时间大于8、5、3 h进行分析:

1) 故障停电持续时间≥8 h的事件仅占事件总数的6.74%, 但其对时户数指标的影响占11.96%。

2) 故障停电持续时间≥5 h, 且<8 h的事件占事件总数的3.37%, 其对时户数指标的影响占4.45%。

3) 故障停电持续时间≥3 h, 且<5 h的事件占事件总数的13.48%, 其对时户数指标的影响占18.38%。

1.1.3 按线路故障次数分析

2012年该局故障跳闸线路共计89条, 其中发生2次及以上故障线路共15条。

1) 发生1次故障线路共59条, 其对时户数的影响占56.06%。

2) 发生2次故障线路共9条, 其对时户数的影响占19.41%。

3) 发生3次故障线路共4条, 其对时户数的影响占12.93%。

4) 发生4次及以上故障线路共2条, 仅占全部故障线路的2.06%, 但其对时户数指标影响占11.60%。

2 按停电设备分析

1) 电缆线路类故障停电对用户平均故障停电时间指标影响最大, 占48.31%;其次为用户设备类占31.46%;设备不明占8.99%;架空线路占2.25%。

2) 在电缆线路类故障停电中, 设备老化、施工安装原因占全部影响的34.83%, 其中设备老化占25.84%, 施工安装原因占8.99%。

3) 在开关类故障停电中, 设备老化仅占全部影响的1.12%, 同比下降了1.16%。

4) 在电缆线路类故障停电中, 投产1年的设备故障共发生0次, 同比下降了100%;投产2年的设备故障发生1次。

3 按技术原因分析

1) 接地类技术原因引起的停电影响最大, 占43.82%;其次为短路占33.71%;其他类技术原因占8.99%;爆炸、断线、击穿及烧损各占2.25%;倾斜、失火及脱落各占1.12%。

2) 在接地类故障中, 设备老化、和用户原因占全部影响的69.23%, 其中设备老化占35.90%, 用户原因占33.33%, ;施工安装原因占17.95%。

3) 在短路类故障中, 设备老化占全部影响的43.33%;其次为用户原因占36.67%;外力因素占6.67%。

4 提升可靠性措施

4.1 严控预安排停电, 做到“能转必转”

1) 该局结合基建、业扩等项目停电, 统筹把握全年度的停电计划, 在此基础上充分做好供电可靠性的评估工作。

2) 针对可靠性评估工作。 (1) 分解细化项目, 要求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分解细化到每一单停电, 对于停电影响用户进行充分预估; (2) 充分协调项目之间的停电安排, 对于同一片区改造的项目, 项目负责人要进行充分协调, 减少停电次数; (3) 合理安排, 保证停电实施的可行性, 年度停电项目有限, 在充分协调项目之间的停电后, 根据停电工作量, 控制计划停电数, 以保证实施的可行性; (4) 针对业扩报装的用户工程停电, 合理评估区域经济发展, 结合业扩报装申请进度进行可靠性评估, 加强与政府沟通, 对于新增接火等项目进行充分把控, 根据报装进度决定其是否纳入年度项目, 根据网架结构对其进行可靠性评估。

3) 计划停电管理管控体系通过两会 (停电协调会、可靠性分析会) 来对停电进行综合建议并评估可行性, 通过三审 (项目负责人、可靠性专责、工作票会签人) 对停电申请进行审核, 通过四个评价体系 (计划执行管理体系、评价技术保障体系、评价故障缺陷管理体系、评价责任制管理体系) 来确保运行可靠性。

4) 按照“能转必转”的原则, 具备转供电条件的线路停电必须实行转供电, 并事先制定相应的转供电方案。2012年预安排停电转供电率达97%, 与2011年比上升了8%。

4.2 保证线路“轻松”运行

该局对每单工程施工完成后均要求恢复原供电方式, 这样保证了线路运行方式的固定性, 也避免了部分线路因重载运行而引起跳闸。

4.3 缩短用户故障停电时间

1) 今年3月份快速复电系统推广以来, 该局配电班组积极利用快速复电系统加强对故障抢修的全过程管理。现场抢修人员将故障定位、故障隔离、检修过程、复电时刻等信息随着抢修进度同步录入, 保证了对整个抢修的全过程监控, 有效地提高了故障抢修效率, 减少了对客户的停电时间。

2) 该局配电部从检测仪器和人员实操能力着手, 推进电缆故障检测仪在电缆故障点查找过程中的应用, 并多次组织参与现场工作的人员开展技能培训, 致力加快电缆类故障定位速度, 减少在这一环节消耗的停电时间。

3) 为了缩短抢修阶段耗时, 我们对抢修工器具和备品备件提出了要求。当值班组参与现场抢修, 要保证随车基本工器具齐全, 在此基础上, 要求各施工队备齐制作好电缆头的常用型电缆和电缆分接箱, 便于抢修现场临时接线使用, 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有效缩短抢修时间。该局2012年急修班到场时间为15 min, 较2011年下降了28.57%。

4.4 探索“三确一固定”的配网主网化运行模式

1) 在成熟网格开展网格5S管理, 网格内设置固定联络常开点, 养成转出必转回习惯, 从而实现“接线方式精确、开关状态准确、断路器设置正确和运行方式固定”的配网主网化运行。此外, 选择了运行风险较大线路节点, 加装了44套分路断路器, 分路断路器正确动作共减少了9次10 k V线路全线跳闸。配网主网化运行模式的转变使得高可转供电率成熟网格的桂园片区成为“高可靠性示范基地”。2012年, 该片区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仅为3 min/户, 供电可靠率高达99.9994%。

4.5 实施“网格”区域供电方式

采用“网格化区域供电方式”优化配网结构, 提高配网转供电能力。原始馈线无序联络的10 k V配网结构不但不能满足转供电需要, 而且为配网运行维护带来了大量的困难。为使各变电站、各馈线均有明确的供电范围, 不交错重叠, 供电半径、负荷分配合理, 满足接线方式简单可靠和N-1供电准则, “网格化区域供电方式”网络改造势在必行。我局根据负荷特点和地理分布, 将该区中压配电网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分区配电网格, 在网格内按标准接线方式组网, 开展网格5S管理, 同时根据城市发展适时调整和优化, 最终形成满足N-1的独立配网。相对于2009年改造前, 配网可转供电率提升了26.24%, 10 k V重载线路下降了97%, 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下降了82%。从2009年至今, 我局已对多个片区实施“网格化”改造, 有效提高各片区供电可靠性。其中桂园片区于2010年开始改造, 改造后该片区2012年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为3 min, 较2010年下降了98.39%。

此外, 加强巡视, 设备运行状况得到可靠掌控, 大力开展设备状态监测, 将故障消除在萌芽中, 也是提升可靠性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第2篇

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用来衡量每个负荷点的供电能力。常用的指标有如下几个:

1)负荷点故障率

负荷点的故障率由总的故障次数除以统计年数得到,其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2)负荷点每次故障平均停电持续时间

负荷点每次故障的平均停电持续时间由该负荷点年平均停电时间除以总的故障次数得到,其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3)负荷点年平均停电时间

负荷点的年平均停电时间由总的停电时间除以统计年数得到,其计算公式如式(3)所示。

上面各式中,ni为统计的时间范围内负荷点i的停电次数,Tui和Tdi分别为统计的时间范围内负荷点i总的工作时间和停电时间,单位是小时。

2 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系统的可靠性指标用来评价系统直接向电力客户供给电能和分配电能的能力。常用的指有如下几个:

2.1 系统平均停电频率

系统平均停电频率指标是指每个由系统供电的电力客户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停电次数,用电力客户停电总次数除以总的电力客户数来计算。计算公式如式(4)表示。

其中Ni为总的电力客户数,R为系统负荷点的集合。

2.2 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

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是指每个由系统供电的电力客户在一年中的平均停电持续时间,用电力客户停电时间总和除以总的电力客户数来计算。计算公式如式(5)所示。

2.3 电力客户平均停电频率

电力客户平均停电频率是指一年中每个停电电力客户所遭受的平均停电次数,以电力客户停电总次数与停电电力客户的总数之比表示。计算公式如式(6)所示。

其中,Mi为故障停电电力客户数。

2.4 电力客户平均停电持续时间

电力客户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是指系统中每个停电电力客户在一年中所遭受的平均停电持续时间,以电力客户停电时间总和除以停电电力客户总数表示。计算公式如式(7)所示。

2.5 平均供电可用率

平均供电可用率是指一年中电力客户经受的不停电时间总数与电力客户要求的总供电小时数之比,其计算公式如式(8)所示。

2.6 平均供电不可用率

平均供电不可用率是指一年中电力客户的累积停电时间总数与电力客户要求的总供电小时数之比,计算公式如式(9)所示。

2.7 系统缺供电量

系统的缺供电量指标以一年中系统各负荷点总的停电量表示,其计算公式如式(10)所示。

式中, Pai是负荷点的平均负荷, 单位是千瓦。

3 结语

本文给出了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常用指标,良好的评估指标可以更清晰地反映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在可靠性评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介绍了三个衡量负荷点可靠性的指标,这些指标是评估系统可靠性的基础。

摘要: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是用来定量评估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尺度, 良好的指标体系可以清晰准确地反映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水平, 为管理人员提供详细的配网供电情况。因此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的确立是进行评估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

参考文献

[1]郭永基.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继电保护可靠性指标分析 第3篇

继电保护装置是在电力系统中能及时的反映不正常运行的状态, 其中包括电器元件的故障, 电器跳闸等问题。在电力系统中它主要有以下任务: (1) 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 能迅速、自动并由选择性的分辨故障元件, 对无故障元件斤进行排除并快速恢复正常运行; (2) 技术的对运行故障做出报警, 并在维护运行时, 对其维护条件自动的发出信号。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是在任何情况下装置设备出现问题, 但是它却不拒动, 而且在不正当的情况也, 操作人员也不应去误动。在任何其他不正当行为的情况下, 它都不应该被误动。传统的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已经研究了很多, 随着微机保护的发展, 微机保护装置逐渐取代传统的保护装置, 所以本文就针对微机保护的特点, 利用马尔科夫提出的状态空间模型来对微机保护的可靠性指标进行分析评估。

继电器是可修复系统, 在电力系统中, 它有着重要的角色, 在整个装置运行过程起到保护装置的可靠及安全操作, 以此看来继电保护的可靠性显的尤为重要。保护的可靠性分析, 其中能够识别他们的可靠性和系统的弱点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对装置进行维修时, 能过给操作工提供定期检修及维修的指标参考。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 如何针对可靠性指标的特点来制定符合运行工作的规律, 正确的评估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1 继电保护指标建立的原则

确定指标体系是评价继电保护可靠性的前提条件。我们在判断可靠性评估的质量时, 主要是考虑其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但在事实操作中, 建立符合科学及合理的指标评估体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如何达到安全、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分析判断。

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决定了其设计必须遵守的原则再通过系统化的科学原则来体现。指标系统的建立必须满足两个必要的原则, 即系统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及时效性的原则。其原则要满足在确定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该突出其体现其政令性, 另外, 在操作性指标的建立之前需要确定其装置的运行可比性。不仅如此, 这所有的原则都必须通过定性及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指标体系来实现。最后, 目的性在指标确定中显的尤为重要, 是一切原则的前提。

在继电保护系统指标确定中, 其原则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据继电保护的行为特征来满足实际运行中的要求;②低成本高效率, 满足了使用要求及先进技术外, 其成本又实现最优化;③在确定可靠性指标时, 要根据其运行的条件来选择指标水平;④指标必须具有可测性。

2 继电保护可靠性的指标

根据可靠性的一般概念, 结合继电保护可靠性的特殊性, 可以归纳为可靠性特征由以下及个量来决定:

(1) 故障误动率:

(2) 非选择性误动率:

(3) 误动率:

(4) 拒动率:

(5) 运行失效率:

(6) 综合失效率:

(7) 区间故障正确动作率:

(8) 区间故障正确不动作率:

(9) 正确动作率:

(10) 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

(11) 平均无故障时间:

(12) 平均维修时间:

3 继电保护可靠性数据统计的分析

目前使用最多的可行性数据统计方法还是运用前苏联的“正确动作率”来进行统计分析, 此方法是确定一定的期限来统计继电保护装置的总动作率及正确率动作次数来统计的:

(1) 了解可靠性保护系统的运行状况时, 可以根据“正确动作率”的方法来测定判断, 选择某定时间运行是的动作次数, 作为总动作次数 (分母) , 如果仅仅只针对一次设备故障进行统计, 其计算的正确动作率就偏低, 因为其保护正确次数比较少。事实上, 统计数据都在全国使用范围内进行开展的, 据统计, 如果我们只选择某个单位内, 或者在某种限定的保护情况下, 其得出的正确动作率会较低。针对1000MW及以上发电机, 其发电机匝间保护的正确率是67.74%, 而整个发电机的保护正确动作率是96.98%, 如果只是按照某个单一数据来判定的话, 其发电机的质量是符合标准的, 但这明显跟其他设备的数据有冲突, 是不现实的。

(2) 统计信息中对象的数目对统计数据的影响。元件保护正确动作率一直不断地呈现上升的趋势, 事实上, 对电网运行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保护, 其统计的样本数也在逐年第增加, 也就是说, 分母运动次数增加时, 其分子也会相应增加, 在忽略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相对于往年的数据, 其计算出的保护正确动作率势必会更有说服力。因此, 正确的行动率说明保护的薄弱增加可靠性的提高率是值得商榷的。比如我们在不同地区对同一等级的电压进行保护, 在A地区投入10套, 而在B地区投入100套, 如果两个地区的正确动作和误动作都是1次的话, 那么按照常规的统计方法, 得出的正确动作率都是50%。但事实上相比较的两地区的保护运行水平选择是不一样的, 保护动作发生内部故障的发生率在B地区明显小于A区, A区“正确动作”的发生率是不多的, 相比之下, B区有保护设备100套, 但只有1个外部故障故障。根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级别的保护指标水平相比较是不能反映装置的真实情况。

(3) 室外的区域, 或相反的方向时, 短路保护装置产生误动作, 也应该被认为是保护装置是正确的行动。由于外部短路或短路相反的方向行动, 但也保护装置选择性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统计方法是通过不正当的行动以外的地区和短路故障逆转方向, 但不包括在正确数量的选择性作用。如果在一年之内的保护装置, 因为该系统没有发生内的内部故障和无故障动作时间, 但在正方向和相反方向以外的区域以外的区域100的失败发生一个错误的动作, 统计数据正确的动作是“0”, 没有任何动作正确率100%, 这个结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根据我国继电保护运行的现状及电力系统的操作习惯, 总结继电保护装置有以下几个可靠性指标:正确动作率及不正确运动率, 在这里分别用pc和pe表示, 其中把正确动作率从区内故障和区外故障来划分, pc1用来表示区内故障的正确动作率, pc2用来表示区外故障的正确率;不正确动作率又划分为误动率和拒动率, 分别用pe1和pe2表示, 误动率又划分为正常情况下的误动率、区外故障正方向的误动率及区外故障反方向的误动率, 分别用pe13、pe11和pe12表示。

假若R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的正确动作次数, 其中正确动作率有分为区内故障正确动作次数和区外故障正确不动作次数, 分别用R1和R2表示, 则R=R1+R2。

假若λ为继电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次数, λ1表示区外故障正、反方向的误动作率, λ1又分为λ11、λ12和λ13, 分别表示外故障下正方向的误动作次数、反方向误动作次数及正常运行情况下的误动作次数, λ2为继电保护装置区内故障的拒动次数, 则我们可以得出继电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次数为:λ=λ1+λ2=λ11+λ12+λ13+λ2

因此, 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率又可细分为区内故障正确动作率和区外故障正确不动作率, 它们分别按下述公式计算。

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的指标来得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下区内故障正确动作率和区外故障正确不动作率的计算公式:

区内故障正确动作率:

区外故障正确不动作率:

正确动作率:

根据理论所算出的的正确工作率数据很低, 明显是不合理的。而根据上面的公式所得出的结果算出装置的指标可以实现操作的目的率, 高达99%, 跟理论的结果“0”是有区别的, 而操作中的不正确运动次数从100%到1%的新状态。可见, 这一指标是比较合理的评估正确的操作保护装置的性能。

继电保护装置不正确工作率的计算如下式:

正方向区外故障误动作率:

反方向区外故障误动作率:

正常运行时误动率:

总误动率:

拒动率:

文章, 细分保护外部故障时的故障率在正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故障率和在正常操作期间的系统故障的故障率的汇率不正确动作的故障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其装置发生故障的原因, 从而我们要不断的完善和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可操作性。其中故障分为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 我们知道内部故障可以自动检测, 但外部故障的不正确统计却比较困难, 其中包括发生故障的类型和故障的区域范围, 这是是有大多数现有的次数来证明的。对于现在很多继电保护装置的指标数据都是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得出的数据并被过滤重复使用过的, 而微机装置的可靠性指标数据需要重新来进行统计测定。

摘要:文章依据继电保护指标建立的原则, 根据我国近几年继电装置的运行情况, 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其继电保护的可靠性指标。

关键词:继电保护,可靠性,动作率

参考文献

[1]晏国华.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指标体系的分析[J].继电器, 2011 (1) :69-79.

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指标分析 第4篇

1 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概述

在当今应用领域条件下的实践情况表明, 可靠性理论包活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和故障率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还有相关平均寿命等等[3]。这些指标反映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一个层次表现在产品的可靠性, 另一个层次表现在产品的层次性。与此同时, 稳定性是产品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评价指标, 注重稳定性建设, 也需要更大程度上的技术提升。同时, 这些理论具体到某一个产品, 选用哪个具体的可靠性指标, 要根据具体的产品特性做具体的分析。在目前的研究领域, 产品的可靠性理论主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可靠性, 却很少重视产品的维修性和相关的有效性[4]。

2 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模型

2.1 石油测井仪器的相关特点和特征

在石油测井仪生产发展过程中, 会受到各种类型的机械作用和相关电磁作用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机器运行发生中所带来的震动, 和日常活动所带来的冲击作用。除此之外, 各种来自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也是造成这些仪器破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讲, 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对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运行产生威胁。具体来讲, 石油测井仪器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产品检测品种多并且数量少。

(2) 产品的生产操作复杂。

(3) 使用环境恶劣, 包括高温、高压和强震动环境下。

(4) 多次重复使用。

(5) 维修困难, 现场无法维修。

2.2 在可靠性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假设和设想

在研究过程中, 以下的设想是逐步适用的:

(1) 在系统发展过程中一般只有两种形态:正常的和不正常的。

(2) 各个单元是不可修复的, 就是单元一旦发生故障在整个任务期间就必须保持不变。

(3) 各个单元之间的数据统计是相互独立的[5]。不能相互沟通, 也不能互相影响。

(4) 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 有积极性的引导和消极性的引导。

2.3 有关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模型探讨

石油测井仪器一般来讲由主体、软件和硬件以及相关外部环境等四个具体的系统组成。也就是说, 根据检测产品之间相互的作用和相互的关联, 在检测过程中一般能够实际应用的产品包活四个方面:主体人员、影响程序运行的软件和硬件, 以及相关的外部环境。在这种构成中, 四种要素相互串联, 相互影响, 也出现层层递进的关系, 在系统检测过程中, 能够更加方便更加可靠的提供相关数据, 真正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可靠性检测模型, 真正实现精确化工程工作。

2.4 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指标相关指标

在石油测井仪器的运用过程中一般不允许进行相关爆发力强大的实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 一般都采用小规模的实验冲击进行演示, 这种试验方式也更加契合当代实验研究方法过程中生产数量少, 品种少的特征。这就使得实验的局限性更加突出。在相应的文献中认为各个系统中的可靠度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出明显的递减的函数关系。这也就提示相关工作人员以及专家们, 在进行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将误差控制在合理的领域之中。进而通过最小的误差方式进行可靠性研究[6]。

2.5 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快速评价方法

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为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根据调查显示, 石油测井仪器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如下步骤:

2.6 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指标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整个可靠性评价阶段应该分阶段进行, 在设计阶段要更加注重对相关部件的整理。

(2) 生产阶段应该注重依靠设计阶段进行的产品设计, 对产品的剖面图进行多角度分析。

(3) 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善和相关技术的变化, 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 有希望开展双重工作条件和三层工作条件等综合工作条件剖面实验, 进一步缩短研发周期, 加快研究科学成果的速度, 提高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4) 在石油测井仪的工作过程中, 可以根据仪器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构建数据库, 和相关的知识网络, 建立参数变化和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 并对仪器的可靠性进行预计[7]。

(5) 产品的投入生产阶段应该更加完善相关的监督机制, 更加有效地实现产品和设计角度的同等性, 体现产品的可操作性, 真正制造出符合产品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法策略, 在实际运用中掌握方法, 也在技术进步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

3 结语

石油测井仪器的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一般应用在检测井口过程中。但根据这种工作状况, 如何进行检测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为此, 相关的研究人员为了获取这一指标的途径, 其实质还是需要环境领域专家进行相关实验。最近几年, 可靠性模型和实验在技术的实践领域正在逐步展开, 可靠性指标技术更加需要研究人员更加深一步的进行探讨, 在石油测井仪器的快速评价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8]。

摘要:随着近年来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使得相关石油测井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 相关软件的成分也不断提高, 这就意味着在技术进行过程中必须进行新的调整, 本文在分析常用的可靠性指标和应用现状基础上, 对相关可靠性理论和石油测井仪的特点进行分析, 提出了石油测井仪的可靠性模型[1]。

关键词: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指标,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师义民, 彭琥, 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实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2009 (09) :16-19

[2]路相宜, 863计划攻关前沿测井技术[J]中国石油石化, 2009 (16) :09-13

[3]陈琴仙, 李春松, 石油测井仪器环境可靠性试验研究[J]声学与电子工程, 2009 (03) :13-19

[4]俞国军, 陆浩, 浅谈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设计及稳定性评价方法[J]机电信息, 2012 (21) :09-12

[5]汉泽西, 郭正虹, 李彪, 石油测试仪器的可靠性研究[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0 (07) :09-11

微网可靠性评估指标研究 第5篇

关键词: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可靠性评估,可靠性指标,间歇性

0 引言

当前电力系统承受着来自传统化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促使各种新能源发电技术(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小型燃气轮机和燃料电池发电等)迅速发展。新能源发电的单机规模较小,适合以分布式电源(DG)的形式接入中、低压系统,就近向负荷提供灵活、经济、环保的电能。由于不同DG的特性差异显著,随着配电网中DG渗透率的提高,传统电网在控制、保护、运行稳定性、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微网为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关键技术[1]。微网是指由DG、储能/供能装置和负荷等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智能化的静态开关与电网相连。微网可根据运行工况主动选择并网或孤岛运行状态,并能在2种运行状态间平稳转换[2]。由于微网具有功率调节和电能质量控制的能力,从主网角度来看,微网可等效为虚拟负荷或虚拟电源。可见,将DG以微网的形式并入电网,不会显著影响主网的结构和运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DG的综合效能。

理论上,微网在接纳DG和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前提是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得以攻克。否则,基于可再生能源DG出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等问题将导致其对供电可靠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微网的广泛应用必须建立在可靠性评估基础上。此外,微网的组网、控制策略和运行方式均不同于传统配电网,微网可靠性评估将在微网规划、DG及储能配置、控制策略制定及技术经济评价等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可见,微网可靠性研究是整个微网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网的可靠性水平又需要通过其可靠性指标实现描述和量度,不同的可靠性指标不仅可以从不同角度客观、定量地反映微网的可靠性水平,而且有利于探明微网的薄弱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措施。因此,微网可靠性指标研究是微网可靠性评估的先决条件。

目前,微网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3],主要涉及各类DG及其接口、微网结构、微网控制策略和微网标准体系的研究等。例如:文献[4-5]对微网标准体系进行了初探;文献[6-7]提出微网的电能质量标准应高于主网,并以欧洲互联系统和孤立系统的相关标准为依据,讨论了微网在电压质量、孤岛状态的数量、状态转换时的电压陷落时间和承担负荷的能力等方面应满足的要求。

针对微网可靠性评估指标的系统研究较为匮乏的现状,本文在分析微网可靠性指标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定量描述微网可靠性水平的若干特有指标,并通过算例验证是否满足不同场合微网可靠性评估的需求。

1 微网可靠性指标要求

微网一般以配电网为基础进行组网,从用户和系统可靠性的角度来看,可引用传统配电网可靠性指标。例如:系统平均停电频率指标(SAIFI)、用户平均停电频率指标(CAIFI)、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SAIDI)、用户平均停电持续时间(CAIDI)、平均供电可用率指标(ASAI)、期望缺供电量(EENS)等指标[8,9]。

但是,微网又具备异于配电网的特性。

1)对于配电网,其电源一般来自于高一级电网,电源模型可等效为两状态风险模型,其网络结构主要为较简单的辐射状无源网络[10],而对于微网,由于广泛引入了DG,其网络结构成为复杂的有源网络,既可视为主网的电源,向主网提供富余的电力,又可视为主网的负荷,吸收主网功率。因此,有必要针对微网呈现的等值电源/负荷特性及其与主网间的功率交换进行定量评价。

2)虽然DG具有就近向负荷供电的优点,但受一次能源的影响而存在出力间歇性问题,而且为了平滑DG出力的波动性,必要时还需接入储能装置加以补偿。这对微网可靠性指标研究、模型建立和定量评估提出了新的挑战[11],需要提出描述间歇性DG特性及储能特性的可靠性指标。

3)微网能实现并网运行方式与孤岛运行方式的无缝切换。在并网运行方式时,能充分发挥DG的发电能力,而当上游区域停运时,微网自动切换为孤岛运行状态,但DG能继续保持向微网内负荷供电[1]。可见,微网孤岛运行方式对于提高其自身负荷的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也需提出相应的体现微网孤岛运行方式下供电能力的指标。

4)微网经济和社会效益涉及建设投资、运行维护费用、电力市场交易收益和环境收益等[12,13,14],因此也应提出指标来体现微网的效益情况。

可见,仅仅引用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进行微网可靠性评估分析具有局限性,必须根据微网的特性,从等值模型、间歇性DG出力、储能装置特性、孤岛运行状态以及效益等方面,研究微网可靠性评估指标。

2 微网可靠性指标的定义与分析

2.1 公共连接点等效停运率和微网等值电源/负荷可靠性指标

2.1.1 公共连接点等效停运率指标λPCC

公共连接点(PCC)是微网与配电主网联系的关键纽带,λPCC表示从PCC(含PCC)观察某一侧电网时,该侧电网在时刻t以前正常工作,而之后单位时间Δt内发生停运的条件概率密度,即

式中:Pr{}为求解概率指标;TPCC为PCC的正常工作时间。定义λPCC有利于实现复杂系统可靠性问题的分层简化处理。

λPCC具体分以下2种等效情况。

1)将主网的影响等效到PCC时,相当于将PCC视做微网的主电源。若设迫使微网转为孤岛运行的主网停运时间和PCC开关停运时间服从指数分布且停运率分别为λm和λs,则PCC等效停运率λPCC为:

可见,该指标可定量描述微网主电源的可靠性水平,是研究微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基础。类似地,可将PCC恢复对微网供电的平均时间定义为PCC等效平均修复时间rPCC。

2)将微网的影响等效到PCC时,PCC的概率特性取决于微网内各种DG和负荷的综合作用,通常不适合用指数分布描述,可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法仿真获得。

2.1.2 微网等值电源/负荷可靠性指标

微网等值电源/负荷年电量(EAE)可反映评价周期T(一般为1a)内微网与主网间电量交换的总体情况,其指标定义为:

式中:Ps(t)为微网内部所有电源有功出力总和的曲线;PL(t)为微网内部总的有功负荷曲线。

可见,当λEAE>0时,表示T时间内微网向主网净输出电量,反之则为主网向微网净输入电量。

λEAE受到微网内一次动力分布、DG的配置、控制策略、功率输出特性和故障停运,以及负荷特性等因素影响。

2.2 间歇性DG可靠性指标

间歇性DG可用率(AIDG)指标定义为:

式中:P(t)为DG评价周期T内的出力曲线;PDGN为DG的额定出力。

式(4)的分子表示在T时间内,间歇性DG在一次能源条件、自身运行和故障特性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发电量,因此,该指标能直观反映DG的发电能力。

间歇性DG出力间断率(AIP)指标定义为:

式中:PDG为DG有功出力。

λAIP描述了DG出力间断的程度,反映了孤岛运行时DG对微网内负荷可靠供电的能力,也是影响SAIFI和CAIFI的重要因素。

储能装置在微网中能有效补偿间歇性电源的出力波动,提高微网对负荷供电的可靠性,而将间歇性DG和储能装置组成混合发电系统是一种有效形式[15]。由于不同储能装置的工作机理不同,为了统一反映储能装置的供电能力,令其在额定工作电压下的容量为Es。定义储能装置持续出力等效时间(ETSSO)以描述孤岛状态时发电单元维持稳定出力的能力,其指标定义为:

式中:∑PDGN为混合发电系统中间歇性DG的额定出力之和。

λETSSO相当于混合发电系统所配置的储能装置按DG的额定功率释放电力的等效工作时间,是影响微网孤岛状态下持续供电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储能装置优化配置的重要指标。

2.3 微网孤岛运行可靠性指标

能够实现并网和孤岛运行状态的无缝转换是微网的重要特征,当主网停运迫使微网转为孤岛运行状态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微网可能会由于电力不足而削减负荷,此时其可靠性可采用以下2个指标加以描述。

孤岛电力不足期望值(EDNSI)指标定义为:

式中:pi和Ci分别为孤岛运行时,状态i的概率和削减负荷量。

该指标表示微网孤岛运行状态时负荷削减量的平均值,除可用于评价微网孤岛运行状态下的供电可靠性外,也可用于计算含微网配电系统的λEENS等指标。

孤岛供电不足累积概率(CPDNSI)指标定义为:

式中:Ps为微网内所有电源的有功出力之和;CL为微网内负荷的需求量。

该指标表示微网在孤岛运行状态时不能满足向给定的负荷水平供电的概率,能够反映微网孤岛运行状态下的供电不足风险。

λCPDNSI可通过2种方法计算获得:(1)若已知电源与负荷整体的概率分布函数,则运用定义即可求解指标;(2)若采用统计方式,设T为统计总时间,Ts为T时间内满足Ps≤CL的时间之和,则λCPDNSI=Ts/T。

2.4 微网效益指标

微网效益系数(BC)指标定义为:

式中:Cg为应用微网获得的收益;Cc为应用微网所需的费用;Cf为微网减少从主网购电所节省的费用;Ccarbon为碳排放交易的收益;Csell为微网向主网售电的收益;Cug为微网建设投资;Cm为微网运行维护费用。

λBC可综合反映微网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当λBC>1时,可反映出微网能获得正收益,且λBC值越大效益越好。

3 算例分析

以RBTS Bus4系统[16]的母线SP1和馈线F1为基础,接入微电源(MS)[2]构成微网,如图1所示。其中S为SP1的进线开关,B1为F1的出线开关,LP为负荷点,MS泛指DG、储能装置或两者的组合,主要数据和参数见表1—表3。

注:PCC的停运率是指将主网的影响等效到PCC的停运率(λPCC)。

计算条件说明如下。

1)根据文献[8]设定PCC的可靠性参数;接入微网中的MS从表3所列的3种风力发电机(WTG)中选择,根据文献[17]规定的标准估计MS的可靠性参数,如表1所示;根据文献[8]确定负荷数据(不考虑变压器的影响)列于表2;设风速服从双参数威布尔(Weibull)分布,从HOMER软件中选择风速样本(Interior China.wnd),并将其应用于所述各指标的统计计算和比较分析,该样本采用逐小时平均风速的方式记录了8 760h的风速数据,其对应的Weibull分布的形状参数k为1.71,尺度参数c为5.53。

2)主网相对于微网是一个无穷大系统。

3)计算λEAE时,不计及微网内线路元件的停运,仅考虑DG故障停运对指标的影响。

4)计算微网孤岛可靠性指标时,设当等效PCC停运时使微网由并网转为孤岛运行状态的时刻,储能装置已处于满容量状态;假设微网在孤岛运行状态下出现电力不足需要削减负荷时,按图1中负荷点的编号顺序逐点进行切负荷操作,直到微网总的有功功率供给能够满足剩余负荷的需求。

5)储能装置采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VRLA)。

6)根据文献[18]的公式,选择微网采用新能源发电后的碳减排综合系数为1kg/(kW·h),CO2交易平均基准价格为80元/t,据此计算Ccarbon;根据文献[17,19],设DG预期运行寿命为25a,发电运行成本为0.2元/(kW·h),设计入贴现率后投建成本为8 000元/kW,以计算Cug和Cm;设忽略分时分质因素后的电网平均电价为0.4元/(kW·h),用以计算Cf和微网向主网售电的收益Csell。

定量评估结果分别如表4—表7所示。表4比较了采用不同WTG参数时,微网作为等值电源或负荷时的可靠性指标;表5计算了3种WTG在不同参数条件下的可用率和出力间断率指标;表6比较了负荷水平和储能装置的λETSSO指标不同时,微网孤岛运行可靠性指标的差异;表7计算了采用不同WTG组合方案的微网效益系数。

从表4可见,微网的λEAE为负值,说明采用表中的DG配置方案时,微网的年总输入电量大于其向主网输出的年总电量,微网相当于主网的等效负荷,也表明微网自身的实际发电能力不能满足微网内总负荷需求,还需要从主网补充所缺的电量。此外,当减小WTG的切入风速参数时,在同一风速样本的前提下,λEAE指标比改变WTG参数前增大,这是由于WTG的可出力范围变得更宽,微网内各WTG的发电量也将相应增加。因此,λEAE指标能够直观反映微网作为等值电源或等值负荷时与主网间的电能交换特性。

表5中,3种类型的WTG相应的λAIDG指标都较小,说明这几类WTG在所给定的风速样本条件下工作,各自的实际发电量均与额定发电量存在较大差距。通过比较还可看出,λAIP指标越高时,对应的λAIDG指标数值越低;并且,当减小WTG的切入风速参数时,WTG由于出力范围变宽,具有更好的出力连续性,因此λAIDG和λAIP都得到改善,这印证了WTG作为一种典型的可再生发电电源,一次能源间歇性是影响其发电能力的重要因素。此外,类型1和2两种WTG的额定出力虽然不同,但相互之间的λAIDG和λAIP指标均很接近,这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切入风速和额定风速均基本相同,因此在相同的风速条件下,由λAIDG和λAIP描述的相对发电能力和出力间断特性也非常相似,而第3类WTG对应的工作参数与前2类有较大差别,因而所求得的指标存在明显不同。

由表6可见,随着储能条件和负荷水平的改变,微网的λEDNSI和λCPDNSI也将发生变化,但它们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其中,在WTG配置和风速样本相同的前提下,如果微网在孤岛状态下需要满足供电的负荷水平CL越高,其λEDNSI和λCPDNSI指标数值越大,即使接入储能电池与WTG组成混合发电系统,也能正确体现相同的规律。此外,对于相同的CL,当λETSSO越大(即储能装置的持续出力能力越强)时,所得的λEDNSI和λCPDNSI指标越优。可见,所提出的指标既能有效反映微网孤岛运行时电力不足的风险,也能体现储能对提高微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作用。

表7比较了采用3种不同WTG组合方案时微网的效益指标。从结果可看到:方案1的装机容量最小,λBC也最小;方案2的装机容量居中,其λBC最大;方案3装机容量最大,λBC值却居中。这是因为,在给定的风速样本条件下,虽然装机容量较大的方案在设备投资、建设方面的费用较高,但若能从节能、环保和电力交易方面获得更好的收益,其λBC反而更优。说明λBC指标能够考虑影响微网投资维护费用与运行收益的主要因素,对微网效益进行综合评定,从而为微网的优化规划提供参考。此外,表7中3种WTG组合方案的λBC距离正收益还有较大差距,这也体现了目前风力发电的成本偏高,还有很大的改善和发展空间。

4 结语

在微网可靠性评估中不能仅仅引用配电网可靠性指标,必须在充分研究微网新特性的基础上,从微网作为等值电源/负荷体现的特性、微网内间歇性DG出力状况、储能配置、孤岛运行状态和运行效益几个方面提出微网可靠性评估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明确各指标的具体含义。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指标能有效描述微网可靠性所具有的特性,为微网可靠性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有益探索。

可靠指标 第6篇

1 传统JC法的基本思路及不足

传统的JC法解决了在实际工程中并不是所有变量都是正态分布的问题, 本法提供了通过当量正态化方法把非正态变量转化为正态的近似方法。该法已被国际结构安全度联合委员会 (JCSS) 所采用, 故称JC法。

1.1 JC法的基本思路

1.1.1 当量正态化

在设计验算点X*处, 把非正态变量X转化成正态变量X′, 应符合以下条件:

(1) 在设计演算点X*处, 正态变量X′的分布函数FX′ (X*) 与非正态变量X的分布函数FX (X*) 相等即FX′ (X*) = FX (X*) 。

(2) 在设计演算点X*处, 正态变量X′的分布函数fX′ (X*) 与非正态变量X的分布函数fX (X*) 相等即fX′ (X*) = fX (X*) 。

正态变量X′称为非正态变量X相对于X*处的当量正态变量。求解当量正态变量的方法在文献[1]中有具体讲解。

1.1.2 可靠度指标β的求解过程

(1) 根据当量正态化条件, 求出当量正态变量的均值和方差。

(2) 求β: β=α0+i=1nαiμXi[i=1n (αiσXi) 2]1/2

传统的JC法的验算点法本身有明显的不足:结构可靠度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取决于“当量正态化”与“用切平面近似极限状态曲面”两种处理在实际问题中的相似程度;迭代的收敛速度主要取决于功能函数的非线性程度和设计验算点的初始验算点, 如果验算点的初始值选择不当, 迭代结果可能会不收敛, 进而无法得出可靠指标值β;更为重要的是当结构的功能函数为隐函数的时候, 采用JC法无法计算出结果, 此时极大地限制了JC法的使用范围[1]。鉴于此, 本文综合已有文献中提出的JC法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弥补JC法不足的一种改进的方法即可靠度加速算法。

2 结构可靠度加速算法[2]

2.1 基本思路[3]

我们从中心点出发, 需要寻找的初始验算点应具有两个条件:一是保证它在极限状态面上, 即满足极限状态方程;二是中心点到该点的距离为最短。中心点处功能函数余量为Δz=g (μ1, μ2, …μn) 。设初始验算点P* (X1*, X2*…Xn*) 应满足g (X1*, X2*…Xn*) =0, 将初始验算点处的功能函数用在中心点处的泰勒级数展开式来表达:

g (X*i) =g (μi) +i=1ngXiμi (Xi*-μi) +12!i=1n2gXi2μi (Xi*-μi) 2+ (1)

令ΔX=X*i-μi, 取泰勒级数的线性近似, 并结合上式可以得到:

i=1ngXiμiΔXi=-ΔΖ (2)

两边同时除以i=1n2gXi2μi整理后得:

ni=1gXiμiΔXii=1n2gXi2μi-ΔΖi=1n2gXi2μi (3)

上式实际上就是功能函数在中心点处超切面的法线式方程。写成标准法线式的超切面方程为:

i=1ncosγi·ΔXi-D=0 (4)

我们所要求的初始验算点坐标分量即为:X*i=μi+ΔXi。

2.2 计算步骤

(1) 计算中心点处功能函数余量。

(2) 确定初始验算点坐标。

(3) 对非正态分布作当量正态化处理。

(4) 通过界限状态方程求解β, 并按JC法设计验算点坐标。

(5) 校核结构可靠指标β是否满足预定要求 (允许误差, 一般取ε=10-3) , 如不满足要求, 可重复第三、四步迭代计算。而事实表明, 该加速算法对迭代初值的选取较JC法更为逼近真实解, 一般迭代一次即可得到较好的真实解, 便于工程实际应用。

下面举一工程实例来说明结构可靠度加速算法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3 工程实例

已知某钢筋混凝土梁抗力R服从对数正态分布μR=309.2×10 4kN·m, бR=52.6×10 4kN·m, 可变荷载效应Q服从极值I型分布, μQ=70×104kN·m, бQ=20.3×10 4kN·m, 永久荷载G服从正态分布, μG=53×10 4kN·m, бG=3.7×10 4kN·m, 计算该结构的可靠度。

计算步骤及具体公式如下:

3.1 结构的功能函数

Z=R (t) -G-Q (t)

3.2 计算中心点处功能函数余量

Z=μR (t) -μG-μQ (t)

3.3 计算初始验算点

R* (t) =μRΟφ (t) -13ΔΖ (t) G*=μSG+13ΔΖ (t) Q* (t) =μQΤ0+Ιn

(t/Τ0) /a+13ΔΖ (t)

3.4 当量正态化

(1) R的当量正态化

(2) Q的当量正态化

3.5 计算可靠度指标

β=μR*-μG-μQ*σR*2+σG2+σQ*2

现将可靠度加速算法与传统的JC法的计算结果列入表1进行对比:

由上表分析可知JC法迭代5次的结果用本文的方法只需迭代3次即可。

4 结语

本文在传统JC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靠度加速算法, 此法适用范围广, 不论线性非线性都可以用本文的方法进行计算。从本文实例来看JC法需要迭代5次的结果, 本文方法只需迭代3次。JC法的第一次结果与最终结果差异较大, 而本文方法第一次迭代结果便与结果相近。在计算过程中本文方法较传统JC法简便。综上所述, 可靠度加速算法具有适用范围广、计算简便、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摘要:分析了传统JC法的基本思路及不足,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可靠度加速算法在求桥梁结构可靠性指标中的应用。

关键词:可靠性指标,功能函数,可靠度

参考文献

[1]工程结构可靠性原理[M].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9

[2]徐礼军.现役桥梁动态可靠度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2006

对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指标的思考 第7篇

1 常用可靠性指标及应用现状

在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检测体系当中, 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指标主要包括系统可靠度Rs、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 TBF或平均寿命MTFF、平均维修时间MTTR、稳态有效度As、失效率。从整体情况分析, 这些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指标主要反映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产品可靠性、产品的维修性能和技术性能综合反映—产品的有效性、产品的维修性。

2 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模型

在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指标当中可靠性模型对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指标有着重要的作用。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模型是测井仪的缩小简化模型, 它能体现石油测井仪器的工作状态和相应的数据信息。在对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模型分析当中可以得到测井仪器的特征数据。所以整个过程来说建立良好的测井仪器可靠性模型是对石油测井仪器进行可靠性分析的基础。

2.1 石油测井仪器的特点

石油测井仪器是一种电磁性仪器并且使用环境较为复杂的石油测井仪器, 所以石油测井仪器在其生产、试验、运输和维修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电测干扰。这种电磁干扰主要包括周围机械产生的电磁场的干扰和周围其它电磁场的影响。这些电磁场的存在将对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严重时将使仪器无法正常使用。所以从整体来看石油测井仪器主要有以下特点:生产工艺复杂、仪器种类较多、使用环境恶劣、现场无法修理、多次使用。

2.2 仪器可靠性分析的设想

在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分析当中要进行一定的基础假设, 只有具有了科学、可靠的基础性假设和设想才能使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分析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分析当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假设:

(1) 石油测井仪器的各个单元的统计是独立的。

(2) 在构成石油测井仪器的原件当中, 所有的原件只有两种状态—工作状态和故障状态。

(3) 在同一阶段的仪器部件发生故障时是不能被修复的。

2.3 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模型

石油测井仪器是一种精密的电磁性测井仪器, 其内部结构是相当复杂的。所以在进行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分析时要建立科学、可靠性模型。在现在石油测井可靠性分析当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可靠性模型有可靠性数学模型、维修性数学模型、有效性数学模型。这四种可靠性分析模型在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分析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可靠性分析模型在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分析当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在不同仪器的分析当中要采用不同的可靠性模型。

3 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指标分析

在现在的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分析当中, 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分析主要包括仪器的稳定性、统一性、可维修性、经济型。所以对这些可靠性模型指标进行恰当的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3.1 稳定性分析

从长期的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分析可以看出石油测井仪器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石油测井仪器在不同的环境下输出的数据来进行衡量的。在石油测井仪器的稳定性中误差是影响石油测井仪器稳定性的主要原因。石油测井仪器的误差除了仪器自身的因素外还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环境造成的误差。所以在具体的测井过程当中要进行多角度的平均测试, 采用这种多角度的平均法可以校正石油测井仪器的误差。

3.2 统一性

在石油测井仪器的技术标准当中, 石油测井仪器的统一性是指同一批次的各个石油测井仪设备之间具备一致的技术指标。这种石油测井仪器的统一性的测定是通过石油测井仪器的统一性误差分析来确定的。但是从大量的实验结果来看由于各个石油测井仪器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异性, 所以这种统一规定的指标并不具备广泛的使用性。这种仪器之间的必然差异性是不能通过简单的方法来确定。所以在实地的测井仪器可靠性分析当中将这种统一性直接使用是不恰当的。

3.3 可维修性

石油测井仪器从开始使用至现在, 测井仪器从可维修正向着易维修的方向发展。所以石油测井仪器的可维修性主要体现在石油测井仪器的设计阶段。由于石油测井仪器的工作环境大部分是在井下, 所以石油测井仪器的可维修性要保证石油测井仪器的操作者能在井下对一定的故障进行相应的维修。

3.4 经济性

在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系统当中, 石油测井仪器的经济性能是指仪器所需要的经济支出和取得的可靠性之间的关系。在可靠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 仪器所需要的经济投入越小, 这种石油测井仪器的经济性越高。

4 结语

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指标的确定要根据仪器的具体特征和仪器的使用情况。只有使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指标与仪器的特征相适应才能提高仪器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西恩, 师奕兵, 张伟.石油测井仪器远程升级方法研究[J].电子质量, 2010, (11) :102-103

[2]陈琴仙, 李春松.石油测井仪器环境可靠性试验研究[J].声学与电子工程2009, (03) :45-4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可靠指标】相关文章: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标07-01

基于不同因素交叉影响下的可靠指标分析09-13

效果可靠05-18

安全可靠06-05

可靠测试06-09

工作可靠07-11

可靠通讯07-17

感觉不可靠07-22

可靠性05-14

可靠性教学05-20

上一篇:健身内容下一篇:劳动合同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