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中的简洁

2024-09-15

平面设计中的简洁(精选9篇)

平面设计中的简洁 第1篇

关键词:书籍装帧,简洁化,风格

一书一世界, 一语一天堂, 书籍设计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往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渗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饱含着知识的甘露, 蕴含着人类的审美视角, 是对美与智慧的最好浓缩。简洁化风格的书籍装帧的出现, 弱化了繁冗拖沓的设计语言, 以简洁明快的风格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令读者眼前一亮。

一件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 不仅要造型突出, 同时要简洁明快, 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 在书籍的内页设计、版式设计、展览形式等细节方面也要突破书籍本身的属性, 赋予其多样化的特征。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后的书籍装帧, 往往可以突破原有设计思维的束缚, 带给大众轻松愉悦的视觉感官享受。

一、简洁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书籍装帧设计的过程, 同时也是对书籍内页、版式、字体、图形、色彩、材料、展览形式等重新归整处理的过程, 简洁并非一味的留白, 简洁是在尊重书籍本身设计语言的基础上, 做进一步的艺术化处理, 凸显设计的品味, 彰显书籍设计的风格, 从众多的书籍设计中脱颖而出, 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在封面的设计中, 要在凸显主题的基础上, 做一定的留白处理, 图形符号语言和色彩的合理搭配,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设计元素的趣味性, 方寸间体现设计的魅力;在扉页的处理上, 要考虑到读者阅读的节奏与顺序, 不可做过多的留白, 要简洁而精当, 巧妙而灵动;在版式的设计上, 要做到错落有致, 活泼而不呆板。设计的过程中, 要合理安排各个设计要素间的关系, 掌握字体、字号、字距、段落、视觉符号等各要素间的搭配, 把握住设计的节奏关系。纵观众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轻抚着散发着油墨味的纸张, 我不禁浮想联翩, 感受到了书籍设计的神奇魅力, 体会到简洁化书籍设计的美。

二、简洁化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价值

素洁淡雅的书籍装帧设计, 不仅方便阅读, 无形中也提升了设计的品质感, 如空白元素的运用, 不仅可以营造出素雅、安静、轻松的设计氛围, 也凸显了设计的品味, 葆有设计的精髓。现代设计的“少即是多”就是对简洁化书籍装帧设计的最美概括。与此同时, 书籍设计中的留白处理, 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营造美好的意境。简洁化后的书籍装帧设计为读者带来了非比寻常的审美享受和视觉愉悦感, 吸引读者的兴趣。

东西方艺术家们在简洁化书籍设计的探索中, 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西方社会中的书籍装帧设计, 往往以其简洁、明快、大面积留白的排版形式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如北欧的设计风格, 于简洁中体现出书籍设计排版的趣味性, 在细节中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和艺术化特征。

在我们的邻国日本, 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师们, 如杉浦康平、田中一光等。杉浦康平的设计, 将日本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 富有表现力, 在表现手法上简洁、清新、明快, 不同于繁冗的设计风格, 在色块、线条、图形符号间的组合上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既有东方文化的神秘也有西方文化的快感, 个性鲜明。

我国的书籍装帧市场也逐渐意识到简洁化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性, 在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 就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书籍装帧作品, 如《冬至线》《汉字大爆炸》等, 整体设计简约大气, 与读者间达到了很好的互动。简洁化的书籍装帧设计在审美语言上更具独特性, 美学价值突出, 一张一驰间均能凸显设计的独特魅力, 能够带给观者不同的审美感受, 葆有意境上的深远性和创造美, 令人回味无穷。

三、简洁化风格的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设计 发展的启示

简洁化的书籍装帧设计不同于以往简单的设计元素的叠加, 以其独特的艺术品位和视觉冲击力, 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视觉符号的巧妙组合运用、设计语言的精当组合以及画面效果的留白, 均使书籍装帧设计在这个浮躁的社会, 为浮躁的人心带去了一抹清凉, 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让读者可以放慢脚步, 翻一页书, 感知到知识的乐趣以及设计对生活的美好作用。

设计主问题,课堂更简洁 第2篇

[摘 要]]《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第一课时教学,在检查学生预习,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直奔主题,抛出主问题“这株柳树究竟‘神奇在哪里?为什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并根据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这样,使课堂教学变得简洁而高效,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实录 主问题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06

一、 引出诗句,激起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文章。来,一起读一下题目——(学生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说到柳,大家都不陌生。你们想到了哪些描写柳的诗句?

生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诗句中描写的柳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风情万种的姿态令我着迷。

生2:每到春天,柳树那生机勃勃的样子给我印象很深。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陈忠实笔下的柳树与我们印象中的柳树可大不一样。究竟怎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在走进课文,揭开谜底之前,我先来检查一下你们预习的情况。

【评析:古往今来描写柳树的诗句不计其数,而这些诗句几乎无一例外地描写柳树纤弱娇嫩的形象。余老师引导学生由背诵描写柳树的诗句到交流诗句中柳树给人的印象,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将之与陈忠实笔下的柳树进行对比,进而产生探究青海高原柳树的兴趣。】

二、字词学习,突出重点

(出示:锻铸 深邃 凝滞)

师:这3个词你能读正确吗?(指名读,齐读)

【再出示:虐(lüèn üè)杀 畏怯(qiè què ) 艰苦卓(zhuō zhuó)绝】

师:这3个加点字的读音呢?如果读对了,请大家跟着读一遍。

(指名3个人读,全班齐读)

师:这课有6个生字要求我们会写。今天,我想和你们一起来写这个字(出示:虐),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们很容易把“虐”的下半部分写反。

师:你能根据字形想出好办法记住它,让自己不写错吗?

生1:我用“谦虚”的“虚”字来记,把“虚”下面的部分换成一把“剑”就是“虐”字。

生2:“虐”上半部分相当于我们自己,下半部分是一把剑。我们是不会用剑来伤害自己的,剑肯定向外刺出。

师:你分析字形并加以想象来记住这个字,非常好。老师也有一个办法,和大家分享。(范写)上面是虎字头,下面的部件,表示虎爪。“虐”表示虎豹捕杀猎物。你们想啊,虎豹捕杀猎物时爪子向哪里伸出?

生:向外伸出。

师:是啊,所以开口向外。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92页,在书上写一个“虐”字。(学生独立书写)

师: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如果你写好了,抱臂坐正,给我一个暗示。

【评析:六年级的学生早已具备了自主预习的习惯与能力。教师用指读与选择读音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本课易错字音掌握的情况,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对本课最容易写错的“虐”字,则采用让学生看字形析字理的方法,巧妙地辨识与记忆。此环节,用时不多,却很“语文”。】

三、检查朗读,直奔难点

师:这篇课文比较长,有些段落挺难读的。是不是?现在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你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再好好读一读。(学生自读)

师:你认为哪个自然段最难读?(学生各抒己见)

师:看来无论长短,各有难读之处。时间关系,我们就选择第七自然段来读。现在你们再好好把第七自然段读一读,待会我来检查你们朗读的情况。

(学生练读。指名两人读,并请读得好的学生分享经验)

师:字字入目,注意停顿,再长的文章、再难读的语段,只要我们多读几遍,也就不难了。

【评析:这篇课文比较长,学生只有在正确、流利朗读的情况下才能对文本内容有逐渐深入的理解,所以读通文本非常重要。教学中,余老师舍得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自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在此基础上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让学生展示自我朗读的成果。学生朗读后,教师即时评价指导:“字字入目,注意停顿,再长的文章、再难读的语段,只要我们多读几遍,也就不难了。”这样,让学生感受到课前预习时读通文本的重要性,同时朗读方法的点拨也将对学生今后的自读产生有效的帮助。】

四、巧用对比,抛出主问题

师:同学们,课文开头用两段话来给这株柳树下定义。一段这样说——

(出示:“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学生读)

师:一段这样说——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学生齐读)

师:对比这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段说柳树在平原在水边很常见,接着又说它很神奇,感觉很矛盾。

师:对柳树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

生:极其平常的柳树,那是生长在平原和水边的,但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却是神奇的,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地步。

师:看来不同的评价来自于柳树差异极大的生存环境。谁再来读第二句?(指名读,全班一起读)

师:看似极其平常的一株柳树,当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时却具有神奇的色彩,甚至于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程度。那么,这株柳树究竟“神奇”在哪里?为什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株柳树究竟“神奇”在哪里。

(板书:神奇?望而生畏?)

师: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谁能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

生:我觉得它神奇在有着十分顽强的生命力,我想用“生命顽强”来概括。

师:“顽强”体现了它的精神,保留“顽强”,能再加上一个词语来体现它的生长过程吗?

生:我想用“顽强抗争”来概括,因为它能在青海高原上生存下来就是凭借着顽强抗争的精神。

师:是啊,这株柳树神奇在它竟然战胜了重重困难,在青海高原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请学生板书:顽强生存)

师:你描述出了这株柳树外形的一些方面,但还不全。那它的外形究竟是怎样的?你能用哪个四字词语概括?

生:外形独特。

【评析:阅读教学有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设计主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品读文本,让课堂教学变得简洁高效。《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开头是形容柳树的两段话,极其简洁,却值得玩味。一是对柳树截然相反的评价:平常与神奇;二是柳树差异极大的生存环境:平原水边与青海高原。教学中,余老师引导学生朗读、对比,品出了其中蕴含的矛盾,并悟出作者的意思:平常的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成了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这就为主问题的抛出做了很好的铺垫。】

五、品味“外形独特”,感悟“望而生畏”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五自然段,走近这株柳树,静静地读,用心地品,看看这株柳树为什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程度。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们的自读体会。(同桌交流)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你们的思考所得,这株柳树为什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

生: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我觉得就是有两个人手拉手环起来那么粗;而且树叶生长得非常浓密,它的树冠覆盖出一百多平方米,可以说覆盖面积是非常大的。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

生:一株十分高大粗壮的柳树。

师:你说得这么好,想读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读)

师:他从这株柳树的高大粗壮,感受到它令我们望而生畏。

生:我见过的柳叶是翠绿、嫩绿的,而这株柳树的叶子却绿得苍郁而深沉。

师: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绿?

生:苍翠茂盛,焕发着无限旺盛生命力的绿。

师:是啊,那深沉的绿是经历了岁月的打磨,藏着艰辛与抗争的。

生: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师:(出示生铁铁锭图片)生铁铁锭什么颜色?

生:深灰色、深棕色。

师:这种色泽给人什么感觉?

生:深沉、厚重,饱经沧桑。

师:请你读一读这句。

(学生读第二句话)

师:是啊,这株柳树的枝叶那异于寻常的色泽也给我们强大的视觉与心灵的冲击,实在是令我们望而生畏。

生: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看到了它那直立挺拔的身姿。

师:这株柳树的姿态居然是伟岸挺拔的,这种巍巍然撑立的生命力实在是令人惊叹,足以让我们望而生畏。

师:同学们,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张扬着生命伟力的文字将一株高大粗壮、伟岸挺拔、色泽独特的青海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它的神奇,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程度表现了出来。捧起书,让我们用朗读彰显它的神奇,表达我们心中对它的敬畏。(齐读第五自然段)

【评析:要解决主问题中的第二个小问题“这株柳树为什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程度”需要往文本深处走去。这里,余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感悟、思考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发现高原柳的独特外形是令人产生“望而生畏”之感的缘由之一,抽丝剥茧,层层推进,读出了高原柳外形独特的三种表现形式:高大粗壮、伟岸挺拔、色泽独特。作者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来着力表现高原柳的这些与众不同之处,将高原柳的独特表现得精准到位。教师带着学生在文字中走了一个来回,让学生在品悟中得意、得言、得法。】

师:如此神奇的柳树,如此让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是怎样生长壮大起来的?作者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它的生长、壮大的?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论屋面构造的简洁化设计 第3篇

只有把握好概念设计,力求构造技术的简洁,才能做出经济实用、耐久可靠、施工性强、方便维修的好设计来。下面通过实例分析加以说明。

本文拟先从屋面构造说起。若有续文,拟扩展至论及地下、外墙、室内等建筑的构造。

1 种植屋面变形缝

图1—3中,左侧a为原设计,是目前普遍实施的方案;右侧b是优化后的设计方案。

1.1 高低缝

屋面高低缝,为防雨而设,雨从天降,自上而下,避缝而去。而植土中的水,没有方向,缝受四面来水,并渗入多个空腔(图1a、2a)。注意,防水不连续,且形成空腔的护墙限制了缝的变形。

变形缝长期浸水,即使可依靠新材料、新技术予以解决[1],也应简化构造,消除空腔并保证缝的自由变形(图1b、2b)。

1.2 高平缝

同理,高平缝若埋在植土中,高起无益,如图1b中虚线所示,不如简化(图1b)。简化的前提仍是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该项简化不仅防水可靠,而且全套工艺成熟,简单快捷,立等可取,适应现场交叉作业及粗放施工[2]。

1.3 明、暗缝

在简化概念的指导下,稍作方案比较,便可将复杂的暗缝(图3a),变为简单的明缝(图3b)。

注意,变形缝两侧均为混凝土时,应采用挤塑聚苯板粘贴于先浇混凝土的一侧,兼作模板,直接浇入二次施工的混凝土中,这也是一种方便合理的简化。传统的支模、拆模、塞缝之设计,落后,理应出局。

2 种植屋面构造

2.1 隔热

种植屋面由于植土的存在,一般能满足实际隔热的需要。在冬季要求保温的地区,由于冬季通常不浇水,故轻质植土厚度若在500 mm以上时,并不需要另设保温层。但严寒地区除外。

2.2 防水维修

种植屋面的防水,应强调耐久性:耐根穿刺、耐菌、耐腐蚀、耐长期浸水,而且要考虑频繁园艺操作的影响及维修的方便性。最方便的维修是从室内下手。

2.3 结构找坡

结构找坡,为室内维修提供了可能。

由于种植屋面的找坡坡度很小,只要认识到结构找坡对整个构造系统的重大影响,就能找到合适的找坡方法。

结构找坡的板,应直接压实抹光,不作找平层;若建筑标准较高时,可在压抹时,干撒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剂。

2.4 防水层

防水层最合理的选择是采用1.2 mm厚以上的PVC(或TPO)卷材,自粘贴,搭接采用热风焊接,耐根穿刺、耐浸水、耐园艺操作。

蓄排水板可直接放置其上,不需另加保护,见图4。

2.5 护网

必要时,在滤水层上加设不锈钢钢丝网,可均分植株重量,并适应一般强度的园艺操作。

2.6 蓄排水板

正规的蓄排水板,应在正置杯内填轻质粒石,蓄水;倒置杯上开小孔,排水,不仅可蓄控水量,还滞留空气,科学合理。其主要材料是合成树脂,壁厚1.0mm以上,强度高、韧性大,表面光滑,无任何棱角,因此可直接放在卷材上,兼作保护。

市场上多见一些非正规蓄排水板,不能兼作保护,空气不能作用于植物根系,且蓄排水功能也远逊于正规板。

2.7 构造系统

上述种植屋面构造,之所以能简至3、4层,高度依赖于各层功能的一专多能及相互支持,而按传统设计,有时可多达9~12层。可见,缺乏简化概念的设计,导致层次多、可维修性差,甚至只能搞破坏性维修。

方便维修,乃是此类屋面构造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原则之一。可惜,大多数设计、施工,都很少从这方面去考虑。

3 坡屋面

屋面隔热,首选通风。坡屋面对构造通风设计,具有先天优势。

3.1 传统构造

标准图集中,坡屋面夹芯式的设计(图5),以保温代隔热,构造复杂,花钱多、效果差,带来的问题大于解决的问题。下文所举3例,均比上述传统构造简洁而且有效。

3.2 隔热

图6为单一隔热屋面,采用金属隔热膜;铝塑膜有效使用寿命短,不采用。若混凝土斜板采用双模板或采取其他措施,保证密实度,并直接压实抹光,则其构造简明合理:自防水混凝土斜板、顺水条、空铺金属隔热膜、挂瓦条、浅色重质通风瓦(间置带通风孔的瓦,且檐部设进风,脊部设排风,图中均未示)。

3.3 保温

图7是保温屋面。设置加气混凝土块或水泥聚苯板坐浆铺砌,作为保温层。采用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作辅助防水层,避免了设置柔性防水层的分隔作用引起的夹芯式设计。

如图7所示,条状坐砌,可形成通风层。这一做法适用于坡度30°以下之屋面。

此种无分层整体式屋面构造系统,若需要,也可挂瓦,但宜选配轻质瓦,最好是沥青瓦。其构造层次为:混凝土斜板,保温层,纤维水泥砂浆找平,改性沥青自粘防水卷材,钉粘沥青瓦。同样简洁、适用。

3.4 防水保温一体化。

混凝土斜板构造层次最少、也最为合理的,是现场喷发Ⅲ型硬质聚氨酯(PU硬泡)。这一做法特别适合大量坡顶建筑同时施工时采用。其构造层次仅3、4层:混凝土斜板,可过水的挂瓦条,条间喷发PU硬泡,块瓦(图8)。

可过水的挂瓦条,有两种选择:加高的、上缘带“V”型开口的木质挂瓦条,或架空的铝合金挂瓦条。前者可在挂瓦前加涂JS防水涂料,并覆盖挂瓦条;后者可满涂聚氨酯防水涂膜。图8a中所示,通长槽铝为30 mm×20 mm×2 mm下留5 mm空隙;图8b中所示,带开口的木质挂瓦条下方细线为PU硬泡上表面,即PU与挂瓦条之间的交线。

该系统已有详细论述[3],此处从略。

3.5 保温隔热

图9所示为保温隔热屋面。保温采用挤塑板,隔热则通过板上通风构造系统来解决。

该系统采用新型防水波型大瓦(也称波形防水板),利用坡顶导致热空气上升的条件,形成上下两个自然通风构造层。该系统虽已收入国家标准图集中,但其仅有的一个通风节点,只有一个通风层[4],因此,应予以改进。优化后的构造可保持原有系统的双层通风功能。其基本构造层次为:混凝土斜板(直接压实抹光),铺设挤塑聚苯板,波形防水板,挂瓦条(专用钢钉锚固),重质块瓦。图9中虚线为透气憎水网格布,左侧表示为坡瓦之波谷处,右侧表示为坡瓦之波峰处。憎水网格布随脊连续设置,能使偶然飘入的雨水大部分被排走。

若想加强隔热,可在波形防水板下加设金属隔热膜。

我国黄河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北部之广大区域内,均夏热冬冷,故该系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由于上述地区常年湿度也较高,因此利用通风构造,不仅有利于隔热,也有利于保温。

该系统设计概念清晰,功能齐全,又不失简洁。全程干作业,使其同时具有特别高的可维修性。

4 结语

本文讨论了几种屋面防水系统的简化设计。其他建筑部位的防水构造,也是如此,限于篇幅,容另文讨论。简化,不单是几个构造层的选择,更依赖系统的整合设计。只有在大系统中把握好清晰的概念,才能选择好层类,从而实现构造的简洁。屋面构造设计的简洁,带来施工的便捷,同时使屋面维修也变得方便简单,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吴兆胜.特种改性环氧树脂粘合剂在建筑防水中的应用[C]//全国第十二次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0.

[2]张嘉林,张道真.卷材施工宜立等可取[J].中国建筑防水,2008(9):9-11.

[3]张道真.防水工程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豆瓣电台为何能简洁交互设计 第4篇

一个人的喜欢的歌曲风格随时间其实变不大。你这个月喜欢这种类型的歌,下个月喜欢的还差不多。甚至五年前喜欢的音乐类型和现在喜欢的也差不多。——这是豆瓣电台猜你喜欢模式能够成功的基本条件。

对于听音乐这一比较单纯的需求来说,我不需要那么多的功能——给我听喜欢的音乐就够了。今天,我听这个类型的歌,明天我还听这个类型的歌。因此,去掉大多数播放器那些80%用不上的复杂功能。退一步讲,即使要往里面加功能,也要循序渐进,等大多数用户学会了简单的操作后再说。

2. 简洁的另一个是,推荐算法确实有用。

神秘的算法

总的来说,我是不信任所谓兴趣识别算法的。因为这种算法不人道,它把一个人看一个可用数学函数描述其过去和预测其未来的机器。不过,也许我该承认,除了少数天才外,大部分人确实就像机器一样生活,他们的行为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来精确描述的。

言归正传,以下摘录自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推荐算法” :

事实上,“推荐算法”的“工作原理”算不上太复杂。以同样推荐音乐的Last.fm网站为例,假如你喜欢王菲,而与你同样喜欢王菲的朋友在听林忆莲,Last.fm就会把林忆莲放到你的播放列表上。Last.fm网站的负责人对于“推荐算法”推崇备至,“我们围绕音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社区,是这个社区帮助我们提炼‘推荐’,

推荐的音乐是从多万人真实的收听习惯中提取出来的。所以,你播放音乐的次数越多,Last.fm上的用户越多,推荐结果就越准确。你能发现音乐与音乐之间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关联,甚至无意间泄露你最近的心情。听说有人失恋了,心有不甘,就在Last.fm上看前恋人在听什么样的歌,猜测他们此时的心情。”

一、 哪些基本元素用来定位你的口味?

如果没有足够的听众数据,怎么办呢?我想,下面这几种基本参数应该是推荐算法的基本元素。

1. 音乐类型参数:如摇滚,民谣

2.年代:70年代,80,90

3. 相关歌手及类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

4. 情绪:伤感,激烈

5. 性别:偏女性还是偏男性

……

二、如何处理矛盾的偏好

总的来说,我喜欢张学友更甚于刘德华,但碰巧,某个时间,我喜欢刘德华的某首歌,但不喜欢张学友的某首歌,算法如何处理?

喜好数据多了就会更精确吗?不一定,有可能更混乱。不同情绪下,我的偏好也不一样。这些偏好是矛盾的。例如低俗的时候,我听庞龙的歌,不满的时候会听崔健的歌。如何定位我的偏好。

算法能考虑我的情绪随时波动吗?

我不知道。

平面设计中的简洁 第5篇

关键词:标志设计全媒体文化产业动态化人情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标志设计从工业革命时期强调自然、复活传统、格调细腻的表达方式发展到了新艺术运动时期模仿自然、追求装饰、折衷主义的设计风格;又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时期的反对装饰、强调理性、以少胜多的主流思想发展到了装饰主义、感官愉悦、戏谑调侃的风格趋势。纵观不同时期标志设计风格的演变,尤其是从现时代全媒体背景下标志设计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不难看出标志设计将逐渐摆脱现代主义简洁风格的束缚,正在走向一个语汇多样性、手法多元性,充满人情味的符合文化产业特征的新时代。文章将从设计语言,传播媒介,时代背景和文化积淀这四个方面论述—下标志发展的这一新趋势。

一、让设计语言推陈创新

回顾现代主义的标志设计,在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标志设计呈现出一种以点线面为主体的几何抽象型风格,以吻合理性呆板的工业化特征。在这种极简主义的浪潮下,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取代了完整的形象,甚至被加以简化处理,但结果却恰恰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可识别性设计原则相冲突。时代变迁,后现代标志设计语言中则融入了感性写实主义、唯美花边元素、重复连续韵律、循环对比变化、模糊动感创造等等似曾相识的复古造型语言。这些新的设计语言给标志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与个性。

以感性写实主义为例。直观的,人性化的,可识别性的图形代替了规律的,统一化的,模式化的构成式图案。还表明,以个性化感性化人情味的亲切感风格,能使标志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如《Dan Mullen摄影》标志以一个夸张的眼球作为标志主体形象,通过写实手法,真实呈现出眼珠的形象和聚光的瞳孔让人联想到了相机捕捉镜头的瞬间,表现了该摄影公司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美得能力。很好地暗示出这是一家与视觉或影像有关的公司,同时又能展现公司的专业和实力。通过对写实形象的真实呈现,反而使标志更有象征性、隐喻性和人情味,这种回归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表现的内容形象逼真,意念清晰,通俗易懂,乐于接受,令人记忆深刻印象难忘。

再以一个我们都熟知的品牌一一阿迪达斯为例。从1949年三条纹标志问世至今已有60多个年头,阿迪达斯的标志可谓深入人心,但事实如何?先做一个实验:迅速判定中哪个是阿迪达斯的真实标志?很多人都会有稍许犹豫。这就不禁让人们产生疑问,阿迪达斯标志的准确识别性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作为现代主义风格的标志,其主要的外在功能无非就是易识别,易记忆,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作为一个成功品牌的标志却给人留下似是而非的不确定性,其实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类似标志设计众多,此处不在赘述。

现代主义标志设计在反传统的旗帜下,具体形象在艺术表现中被剔除而被抽象形式所取代,展现出一种单一化的艺术风貌。这种形式将无法适应现时代与未来科技的发展。后现代标志设计将呈现出各种多元化设计语言,感性装饰、碎片整合拼贴、图形打散解构、悖论矛盾图形、视觉动感幻象、浪漫浓烈艳丽等手法将大量回归运用到标志设计中,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从过于讲求理性死板甚至冷漠的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进人到了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知识爆炸、需求多元的全媒体信息时代。

二、与传播媒介融合共生

这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化背景下的全媒体时代。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传统标志印刷式和平面性的表现手法已经慢慢体现出它的单调和局限性。后现代标志无论是形态、色彩还是总体风格,都开始脱离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正在形成一系列全新的造型语言与表现风格。而各种造型软件的推出又一次促成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静止的二维平面媒体中加入了“动态”、“时间”,乃至“表情”和“神态”,促使标志本身不再受二维平面的约束,在实际应用中借助新兴传播媒体,展现出了丰富性和灵活性和勃勃的“生命感”,出现了由静态理性走向动态感性的新趋向。多媒体标志、网络标志、运动标志、文艺标志、休闲标志、宠物标志等,生动、活泼、感性、趣味、多维,形式灵活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些随机性,非确定性的具有自生长现象的动态“基因工程”标志。这些标志放弃固定造型但通过对“神”的把握反而更能表达出承载物的内在含义与生命感觉。这些早已冲破了孤寡、简陋、生硬、刻板的造型风格与陈旧僵化的简约原则。

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徽标。这是一个特征明显但外形不固定的随机形標志。其外形和色彩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相应的改变,将博览会的主题——人类、自然、科技之间的关系蕴于其中。展现给人

科技的发展,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带给我们更多的标志展示空间。这些发展给不同的企业机构和部门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展现个性特征的机会。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标志的设计一定要用自己身处全媒体时代的优势,以多样化动态化生态化的风格给出多种可能性,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三、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

时代对于设计的影响就好比工具对生活生产方式或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一样,是不可抗拒不能回避的。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根植于现代主义,它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在艺术设计的原则上它们存在着一些根本的差异。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更为宽松和自由的概念,是一种多元论和折衷主义。后现代主义拒绝平庸,拒绝现代主义歇斯底里的教条功能主义原则,愿意兼收并蓄,丰满自己。这些都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下尤为如此。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标志设计将简洁功能性视为不变准则是一种固步自封或不思进取的惰性僵化,必然导致落后与淘汰。所以不少知名品牌或标志纷纷在顺应时代的这种发展而进行自我调整和版本升级,例如:东风标致的logo更换,2010年元月,标致的狮形标识经历了第十次更换,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标致品牌200周年的到来。较之前相比,新狮标的设计风格更为现代化,哑光与抛光的结合制造出一种双金属的感觉,使新的狮子形象更立体、生动且富有现代感,凸显出标致品牌的激情与活力。

联合利华的标志更换同样如此。随着公司产品的增多和战略调整,旧标志所包含的力量与稳健已经不能体现公司的近期发展和长远计划。2004年7月所采用新标识由25个小图案组成,每个图案又有自己独特的含义,比如一片树叶,象征着植物精华;一只小鸟,象征自由与解脱。此外,除了可以代表各自的象征意义之外,这些小图案又可以自由地拆分和组合并运用在各科新媒介上。比如图案中的一朵花代表芳香,当它和一只手的图案结合时,可以被用来代表生产滋润乳霜的部门;再如一片浪花,既可以表示清新与活力,也可以个人清洁用品,当和衣物图案结合时还可表示洗衣粉生产部门。这些图案各自的意义和相互问的作用很好的体现了联合利华的产品多样化和发展趋势,同时又很好的诠释了产品公用和内涵。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必将给标志设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标志作为企业的灵魂承载需要体现出机构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仅靠现代主义简洁性功能性原则必将无法服务和适应于后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与有机生存。

四、借文化积淀潜移默化

后现代设计思想尊重文化传承,愿意看到现代主义的理性思想与后现代感性元素的有机结合,从而保留了传统元素所能传达的意蕴和内涵又能很好的被现代人接受。将时空要素融入设计,丰富了标志作品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展现了鲜明的品牌个性和传统风格。这些标志不仅满足了社会大众对品牌文化的推崇和信赖,同时又能体现出品牌的自信和不可撼动的地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显示出它新的生命力。因而,对社会大众产生了新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放眼历史长河,可以说每一个生存下来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品牌文化,并加以细心呵护,尤其是在一些饮品和服装行业,格外推崇血统的纯正和品牌的荣誉。在葡萄酒界拥有酒中之王的Petrus,一直沿用着它复古,庄重,优雅的标志样式。大量的运用藤蔓缠绕的复古纹样尽显它的尊贵和身份。如果以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将一身宫廷气质的Petrus重新包装后果将不堪设想,我想它很快会在社会名流中失宠。同样国际时尚品牌范思哲(图7)的标志从古代希腊神话中中吸取营养。用蛇发妖女“Medusa”作为品牌商标,因为相传若与Medusa眼神相接,便会化为石头。因此Medusa被后世用作“具致命吸引力的女子”的象征。Gianni Versace采用Medusa做标志,可窥见Versace的品牌风格:鲜艳、夸张、气势迫人,将一个“艳”字发挥得淋漓尽致、毫无保留。繁琐的头部曲线和外围装饰正彰显了范思哲的品牌魅力。

尽管这种品牌文化在今天全媒体时代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现象与体现,但尊重传统积淀,保持品牌个性不随波逐流是这些品牌维持生命力的源泉。这些标志承载的不仅仅是品牌文化或商业产业价值这一功利内容,更多的是人们的怀旧回归思潮。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对往昔的追忆,所以注定不能僅仅用现代主义或产业文化的方式诠释,它们就像一瓶美酒越陈越香。

结语

后现代主义设计形式的错综复杂性给标志设计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媒体技术的发展又给标志的展示带来更多的平台和渠道;众口难调的审美情趣与喜新厌旧的心理机制也必将促使标志设计朝多元、杂糅的方向发展。客观时代与主观审美的改变部暗示着标志设计将不可能以简洁原则作为不变法则。

一种简洁单点登录系统设计与实现 第6篇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普及, 政府、企业、机构等不断增加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业务系统, 如网上申报系统、人事财务系统、OA系统等。出于业务性质和信息保密要求, 一般都需要实现用户管理、身份认证、授权等必不可少的安全措 施。目前网站大多采用用户名、口令的方式来识别用户身份, 随着网络身份的增多, 用户需要记住多组用户名和口令, 造成记忆上的负担; 另外, 频繁地输入用户名、口令, 会相应地增大用户的口令密码被破解的机率。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单点登录技术应运而生。

1.1 单点登录

单点登录 (Single Sign On), 简称为SSO, 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业务整合解决方案之一。SSO的定义是: 在多个应用系统中, 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所有相互信任的应用系统。它是一种统一认证和授权机制, 允许用户在网络中主动进行一次身份认证之后, 就可以访问所有被授权的网络资源和应用系统, 而不必再次登录[1]。

1.2 单点登录的优点

单点登录解决方案为安全性和身份验证提供了统一的框架, 这大大减轻了用户、管理员和开发人员的负担。

(1) 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用户不再被多次登录困扰 , 也不需要记住多个ID和密码。

(2) 提高开发人员的效率。SSO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通用的身份验证框架。实际上, 如果SSO机制是独立的, 那么开发人员就完全不需要为身份验证操心。

(3) 简化管理。如果应用程序加入了单点登录协议 , 管理用户帐号的负担就会减轻。

(4) 有助于消除信息孤岛, 提高信息融合度。

当然, 单点登录系统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 如安装部署复杂、理解和重构困难、额外的安全风险等, 但瑕不掩瑜, 很明显, 它的优点要超过缺点, 所以SSO还是很值得研究和应用的。

2 单点登录原理

2.1 实现机制

单点登录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就只限于Web应用之间的SSO, 广义的就是指包括客户端、Web应用之间都进行SSO。讨论的都限于Web应用之间的SSO。

单点登录的机制比较简单, 可以用现实中一个例子做比较, 那就是旅游景区的通票。购买通票后, 可以游览内部各收费小景点而不需要再单独购票。

要实现SSO, 需要有一个所有应用系统能共享的身份认证系统。当用户第一次访问应用系统1的时候, 因为还没有登录, 会被引导到认证系统中进行登录; 根据用户提供的登录信息, 认证系统进行身份效验, 如果通过效验, 返回给用户一个认证的凭据--ticket; 用户再访问别的应用的时候, 就会将这个ticket带上, 作为自己认证的凭据, 应用系统接受到请求之后会把ticket送到认证系统进行效验, 检查ticket的合法性。如果通过效验, 用户就可以在不用再次登录的情况下访问应用系统2和应用系统3了。

2.2 几种 SSO 简介[2]

目前SSO主要分为商用系统、开源系统和自研系统。具体如下:

(1) 商用系统1: 专门的SSO商业软件 , 主要有Netgrity的Siteminder、Novell公司的iChain、RSA公司的ClearTrust等。

(2) 商用系统2: 各门户产品供应商自己的SSO产品 , 如: BEA的WLES, IBM的Tivoli Access Manager, Sun公司的identity Server, Oracle公司的OID等。

(3) 开源SSO产品, 如josso、opensso、ourceid等。

(4) 自研SSO系统: 自己从头开发专用的SSO产品。

2.3 几种 SSO 方式比较

下面是几种SSO系统的比较。

3 简洁单点登录系统的实现

目前在用的各种成熟SSO系统是建立在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技术之上, 都需要设计一个专门的用户认证服务器 (可以只是一个认证进程), 然后对各应用系统进行适应性改造。这些系统, 要么开发、安装、部署复杂繁琐, 没有厂家或专家的帮助, 个人几乎无法完成; 要么价格高昂, 一般用户难以承受。

提出一个简洁的SSO方案, 不需要设立用户认证服务器, 只需在各应用系统中作一些简单的修改即可实现。

3.1 系统需求

某单位有两个独立的Web网站, A和B, 都需要登录和用户验证。网站A中有B的链接, 网站B中也有A的链接, A和B的用户都有几种不同的角色和权限设置。要求:

(1) 用户登录A系统后 , 点击B的链接 , 可以直接以某种约定身份进入B的主页, 不再需要登录; 反之亦然。

(2) 对已有的Web应用系统不作大规模改造。

(3) 系统的开发难度较小。

(4) 日后再加入其他Web系统较容易。

3.2 方案设计

有两种可用的解决方案, 一是建立统一的用户和权限数据库DatabaseCenter, A和B系统的身份验证都访问Database- Center; 二是A和B系统分别建立用户映射, 通过约定账号实现单点登录。

对第一种实现方案, 由于目前已有系统A和B都各自维护自己的一套用户和权限表, 每个系统中的用户数、用户名等都各不相同, 而其他表和用户表基本都有外键关联, 若采用该方案, 连接中心数据库后, 对现有系统的改造将会非常多, 项目失败的风险很大, 因而该方案弃用。

在第二种的用户映射方案中, 系统A和B都需要登录才能访问主页, 并且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角色类型, 可以访问不同的页面。系统A的用户角色有3种: 系统管理员、操作员、浏览用户; 系统B的用户角色有4种: 系统管理员、数据维护员、首长、 浏览用户, 其中首长兼有浏览用户和数据维护员的功能。

以系统A中通过链接单点访问系统B为例, 需要在系统B中设立4个专门用于外链接访问的账户, 分别对应它的4种用户角色, 这些账户称为约定账号B; 系统A中, 对每一个账户进行映射, 根据其权限要求, 分别对应一个或多个系统B中的约定账号。假定用户user_A1登录A系统, 当点击A中的B链接时, 发送的URL包含user_A1所对应的约定账号B; B系统接收到链接请求后, 判读解析出约定账号B, 根据其角色权限进入相应的显示页面。

系统B通过链接访问系统A也要进行相应的设置, 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系统的单点登录。

3.3 具体实现

(1) 系统A的数据库DB_A进行重新设计 : 用户账号表dbt_UserInfoA中增加一个字段SSO_B, 代表系统B中的约定账号。

(2) 系统B中设立4个约定账号 , 专门用于外链接访问的账户, 分别对应它的4种用户角色, 保存到其数据库DB_B的用户账号表dbt_UserInfoB中, 并把4个账号名称和角色权限告知系统A的管理员。例如创建4个用户: BSSO_USER1, BSSO_USER2 , BSSO_USER3, BSSO_USER4, 分别代表B系统的4种角色: 系统管理员、数据维护员、首长、浏览用户。

(3) 系统A中 , 设计一个页面SSO_Config_A.htm, 用来把A中的用户与系统B中约定的4个账号进行匹配; 管理员根据需要, 对所有的现有账号进行设置, 并保存到数据库DB_A中; 新建用户也必须进行账号匹配设置; 若不希望某个用户访问B系统, 则可以隐藏链接。

(4) 系统A中, 对链接B的URL进行重新设置 , 带上登录用户对应的约定账号B的信息, 假定登录A系统的用户为Auser1, 他所对应的B系统约定账号为BSSO_USER3, 则链接如下所示:

访问网站B;

(5) 系统B中设计一个新页面SSO_LinkFromA.htm, 用于接收来自系统A的链接请求, 根据请求的URL中所带的约定账号, 判断其权限, 进入相应的页面。例如从4) 中所示链接, 可以取出登录用户为BSSO_USER3, 通过查询数据库,得知其角色为“首长”, 链接立即转向首长可以看到的主页。

(6) 对于系统B中链接访问系统A, 进行同样的设置 , 包括设立约定账号A、设计SSO_Config_B.htm页面、账号B的映射写入、链接URL重新设置、设计SSO_LinkFromB.htm页面等, 具体措施略。

3.4 信息流图

以下是系统B中单点登录链接接收页面SSO_LinkFromA. htm的信息流程图, 如图2所示。

3.5 应用系统扩展

以上实现了两个Web网站A和B的单点登录, 若要实现更多系统的单点登录, 可以同样按上述措施进行设置。假定整个SSO系统由N个网站组成, 则每个系统的数据库用户表中, 都需要加入其他N-1个系统的约定账号字段, 并进行N- 1次用户映射 , 设计N-1个外链接收页面 , 当然 , 可以把这些页面整合为一个, 只是在处理的时候逻辑稍微复杂一些。

4 结语

论创意装中的简洁 第7篇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创意的精粹:反常规, 新创造, 新相干, 新意境, 而任何科学的创造第一步都离不开反常规, 因此创意乃科学发明之源泉。那么何为创意服装, 也就是指把一些反常规, 新创造, 新相干, 新意境的点子用在自己的服装设计中就称之为创意服装。

创意服装设计是诸多应用艺术之一, 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 它是设计要素、服用材料、服用功能的统一体。服装的设计要素是由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两大部分构成的, 造型与色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服装最显著的外观特征。服用材料包括面料和辅料两大部分, 面料和辅料之间的配伍性、新颖性、合理性是保障服装品质的关键所在。绝大部分的服装都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蔽体、贮物、防水、防火等等功能是根据服装的不同需要而设定的, 评价服装设计的优劣, 可以从上述三者是否完美的结合这个方面去判断。

其次, 创意服装是设计师的个性思维表现, 每一件服装都有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设计师向人们传达的情感, 反映出地理特征, 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的缩影, 也反映出民族、文化和个性的指标。

另外, 创意服装设计看似艺术创作, 却又不完全是艺术创作。好像只是制作一件生活用品, 但又绝非如此简单。它是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结合体, 既具有艺术性的形象思维, 又具有工程性的逻辑思维, 如果将两者截然分开, 那么, 设计也就无法存在。

创意装可以理解为富有新、奇、异的服装设计。设计以其独特的想象力, 在服装中展示着独特的视觉魅力。创意的设计表现是通过对服装造型的深刻思考和系统分析, 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和创造力, 将想象、意念形象化、视觉化。新、奇、异的设计并非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 简洁明快的造型设计, 才能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以便于公众对服装主题的认识、理解与记忆。

创意装打破了传统的服装设计观念, 进而提出“以创新”为主要目的。创意装完成了在“艺术”与“技术”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 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

我们在设计作品的同时, 不能光顾着一味的去体现简洁, 也要结合流行趋势设计出别出心裁的服装。“时尚”是现今最能体现出流行的味道。

那么, 什么是时尚?时尚是有重要影响力的特定阶级 (阶层) 的价值观展示及其不断推陈出新的外化表达。它常常表现为一个时代或时期流行于青年亚文化群落的符号和装饰, 企图以此标新立异、引人瞩目。时尚的发生与更新常常隐含着社会发展变化的走向, 表现为对社会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模式的求新、求变、求异。展示个性、跟上新潮是时尚产生的根本动力。时尚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总是社会前卫部分, 伸在前面探路的触角。尽管有时候时尚是与文明大势相悖的某段特定历史时期的饰物, 或因另一种流行的替代而很快烟消云散, 但从人类历史的长跨度看, 时尚作为一定时代和时期的生活风尚, 在展示社会发展的现代性方面, 在反映新的社会精神气质方面, 在传递社会主导思想或新兴意识的价值取向方面, 在催生新事物、新气象方面, 在激励和诱导社会创新指向方面, 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未来的简洁设计与时尚紧密挂钩, 也是个人时尚品味的宣言。精致化的简洁, 将时尚韵味完美融合到设计作品之中, 以自然的手法打造出充满现代气息的简约风尚。在设计元素方面, 还是一贯欧洲原创的浪漫主义及当代主义作为设计理念, 跳动的搭配法则、原创的设计让着装者魅力绽放, 修身合体以及精细的工艺设计融合柔逸的面料质感, 展现女性酷劲、唯美浪漫、高贵端庄与优雅清新的气质。

在设计风格的把握上追求完美理念, 保持简洁风格, 融入国际时尚流行趋势, 这样才能强调出服装的整体效果。作为设计师, 将时尚元素与简洁设计完美的融合是一门必修课。运用时尚元素, 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 形成具有特色的设计。

以简洁为设计理念, 以潮流个性为主题, 附和着东方女性的柔美加以自己的原创设计称之为简洁创意服装的特点。

重中之重就是强调设计的新颖、独特、简洁。正所谓以新感人, 以奇动人, 以简乐人。我认为这是使设计高级的第一要义。别林斯基说, “在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 一切形象都是新颖的, 没有重复之弊”。而具体又应如何呢?服装本身的设计语言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这三要素, 我们可以也应当借助一定的素材 (建筑、雕塑、其它现代设计等) , 通过语言的转换 (把素材转换成服装三要素语言再强调设计的形象感, 或者说是定位。这是设计的方向, 属于内容的范畴。形象应强调情感的感染力的表达, 不单单只要求“简”;强调形式美, 这自然不用过多赘述, 但我强调一点——形式必须与形象和谐统一!用简洁的方式回到了设计的起点, 在设计形式的表达上由于去掉了多余的元素, 因此设计作品显现得异常纯净。如同美国建筑师莱特所言:“琐碎的排除”。当物体的所有组成部分, 所有细节以及所有连接都被减少或压缩至精华时, 它就会拥有这种特性。这就是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结果。这种减退的状态促成精炼的形式, 将内在特征隐藏在表象的特征上, 以最少的元素表现丰盈的内涵意义。其形式呼应了“极少主义”美学观。设计能够达到精炼的状态, 无疑是艺术层次中的最高表现——恰到好处, 任何增减都会破坏它的纯粹之美。

对于现今的创意装而言, 在简洁造型设计上是拥有一定的广阔空间。在当今的环境之下, “简洁”已经包含在了设计思维中, 已经成为了设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而“简洁”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富有创新的形式, 和以往的“繁琐”有着区别, 这在创意装设计领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与以往相比, 简洁设计已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时尚的感觉已经慢慢地渗透了进来。不像以前那样, 大多都是以造型繁琐, 夸张为主要设计形式。目前, “简洁”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这种影响还不是太大, 范围还不是太广, 但毫无疑问, 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在实用性方面, 还需要有很多的创新。在国内, 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白。人们总认为创意装都是在演出舞台上穿的衣服, 很少有企业会在这方面去下大力气去挖掘和实践。所以在这方面也亟待开发。

在展望未来趋势方面, “简洁”设计是以一种新潮现代的手法来表达设计师对设计作品的情感表现。

尽管在当前, 无论是简洁设计还是其他的设计形式, 想要成为设计风格的主角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设计师的努力并未停止……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努力在每一件设计作品中达到创新, 力争让自己的东西在众多设计中脱颖而出。

现在, 这个以经济为主的国际化社会, 人们的需求日益巨增。从服装这个角度来看,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最基本服装造型, 而更加需求的是可以展现个人魅力和风采的服装造型。设计要得以表达到简洁这个创意, 就需要设计师的研究和创新, 要把以往的创意装形式与新型的设计思路——“简洁”完美的结合起来, 使服装的造型不断的进步和完善。这样不仅满足了市场需要, 同时也使我们创新的设计思维得以不断提高进步。

总而言之, 我不认为设计风格有着进步和落后的区别, 在历史的长河中, 功能主义及其他只不过是一条分支——现在我的简洁风格或许不比其他的设计风格更有说服力, 但是我们要努力。那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当时的精粹, 相信过不了10年, 我们推崇的设计形式将会显现出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我们正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我们关注现实, 但更寄希望于未来。在不断受到外来设计文化思想的冲击下, 我们确有的长处决不应该丧失。今天, 具有独特风格的服装, 在世界性的比赛中频频获奖, 已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进展。明天, 我深信我们将会在服装设计领域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摘要:关于服装设计中的创意类一直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 而“简洁”是在创意服装中最为感兴趣的设计点, 通过阅读专业著作、设计类杂志;研究相关历史背景;分析搜集的大量服装图片, 对创意服装中的简洁设计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对创意服装中简洁这一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创意服装的分析, 阐述了当前创意服装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服装设计的重要影响;提出了什么是简洁设计?简洁的方法有:造型简洁、功能简洁两种。简洁这一表现形式与时尚元素的结合, 给于人们超凡脱俗的魅力;运用“简洁”来引领创意服装的潮流。

平面设计中的简洁 第8篇

一、准确理解“扁平化”和“拟物化”

“扁平化”与“拟物化”分别由“flat”“skeuomorphism”翻译而来, 准确理解词义是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很多争论是建立在认同“扁平化设计是指抛弃渐变、阴影、高光、纹理等拟真视觉效果, 从而打造出一种看上去更“平”的界面, 而拟物化恰好相反, 极力表现真实透视仿真效果”这个基础上的, 因此直接形成了对立关系。

其实“扁平化”和“拟物化”分别都有更深层的含义, 两者并非同属一个领域范畴。“扁平化设计”不仅是视觉效果上的去除了立体、仿真的效果将按钮、界面拍扁了, 还包括信息层级的简化。“拟物化设计”也不仅是视觉上的立体, 而是指“原有物件中某些必需的形式在新的设计中已不再必要, 但新设计仍模仿旧有形式, 以使新的外观让人感觉熟悉和亲切”。如图所示360界面的图标, 更新后使用简洁线条表现, 彻底“扁”了, 但无论放大镜还是显示器仍然是“拟物”的。“扁平”与“拟物”并没有冲突。

因此可以说, 目前大多数争论是对于界面设计的“简洁抽象的平面效果”与“仿真写实的立体效果”两者的偏好问题, 这就如同各种不同艺术流派, 它们本身并不具有优劣之分, 只是每位观者喜好不同罢了。

我们解读扁平化界面设计时, 不能仅从视觉风格来理解, 还需要考虑到“扁平化”包括了信息层级的精简、交互过程的简化。

二、扁平化风格流行的必然性

首先, 界面拟物化的初衷是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理解难度, 使得无论年龄大小、是否有操作经验都可以在拿到设备后的短时间内轻松快速掌握它的用法。但在数码设备普及度极高的今天, 尤其对于很多年轻用户而言, 拟物化设计原本的功能性优势已经无法凸显。大家早已熟悉各种数码产品的基本特点, 适应了各类界面的操作方法, 当一些界面中常用的图形抽象化、符号化之后, 完全不会因此而产生识别上的困难, 反而会因为去除了各种复杂视觉效果、冗余的装饰元素而更容易更直接的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

其次, 扁平化界面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效率。其一, 是视觉效果方面, 例如:Andriod手机有很多种分辨率, 要想使同一个App在各种分辨率中都能清晰显示, 就需要准备多套资源以对应, ROM资源里就存在hdpi、ldpi、mdpi等资源以对应各种不同分辨率, 这样一来, 调用的资源越多, 程序运行的速度就越慢。扁平化设计倾向于矢量风格图形, 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对像素精度的依赖, 从而创建出适应性更高的用户界面。类似的问题在Win7系统中也很突出, 虽说Win7视觉效果比起XP而言要炫得多, 但同等配置下的Win7运行速度却远远低于XP系统。扁平化设计可以很好的解决此问题, 让系统运行更流畅, 从而提高用户操作体验。其二, 是信息层级方面:每点击一次进入下一层级, 层级越多, 操作体验性越差。当图标不仅是应用程序的入口, 同时又是信息的载体能够直接展示关键信息时, 效率就提高了。正如Win8系统的磁贴, 不用进行任何点击操作便可以看到很多常用应用的最新信息状态。

此外, 虽不是最主要原因, 但数字产品审美趋势的变化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具有丰富细节、逼真质感的界面令人感到真实、熟悉、亲切, 但最终打动用户的还是信息本身。更何况i OS6之前的版本, 视觉上每一处的纹理、质感和细节都经过精雕细琢, 几乎已经把拟物化做到了完美, 要想有更惊人的突破已经很难, 也没有必要了。当满眼充斥各种炫酷拟物效果操作界面时, 简洁朴素的设计反而让人耳目一新, 而且这种设计可以更直接更清晰的呈现关键信息, 自然容易受到青睐。

三、界面设计扁平化的局限性

彻底扁平化的界面设计在表现力上有很大局限性。例如, 完全抛弃所有投影、肌理、浮雕效果, 仅仅依赖极简风格的线条、色块来准确表现越来越多样化、新品层出不穷的App, 是难以实现的。

拟真效果的界面设计之所以大受追捧是因为它通过尽可能多的隐喻降低学习成本。虽说扁平化界面通过抛弃大量装饰元素、突出关键信息内容来让用户快速找到他们所关心的信息, 但高度抽象化后的简洁图形符号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立即看明白的。从事视觉设计工作的人员很熟悉这种视觉语言, 对于有丰富数码产品操作经验的人来说也更容易识别一些常用的图形符号, 但对于没有多少数码产品操作经验的用户以及很多儿童、中老年人、甚至包括一些对于抽象图像符号敏感度不高的用户来说, 这无疑是提高了认知成本, 降低了用户体验。

此外, 扁平化信息层级的应用对于移动数码设备以及很多网页设计而言有很强的推广意义, 方便快捷的操作流程能够有效提升用户体验。但并不代表所有数码终端设备界面的框架都适合扁平化层级, 在对于操作流程有着严格规范要求的应用程序中, 仍然需要层层推进的操作引导。

四、扁平化风格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扁平化并不是简单的去除复杂的饰效果而已。更何况, 用简洁的线条和色块来准确表达信息, 并不具备相对于精雕细琢的实物再现效果的天然优势。简洁而精准的图形设计要求设计师具备极强的视觉传达设计能力, 并运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加以抽象和总结才能表现出来。

其一, 要保证图形在高度抽象、符号化以后仍能被准确识别, 用尽可能简化的线条尽可能准确的表现对象, 不是凭借耐心与细心便可以达到的, 做减法往往比加法更难。其二, 扁平化对设计师运用色彩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在没有肌理、浮雕等效果的情况下, 要准确把握色彩心理特性、熟练运用色彩层次, 通过平面色块营造美观的界面、合理引导视觉流程的同时, 还要准确传递给用户有用的操作信息, 即“我可以做什么”。所以说, 扁平化设计若能做好, 可以给人简约、清新、高效的感觉, 但如果处理不到位, 不但容易显得乏味无趣, 甚至会让用户无所适从。扁平化设计对设计师抽象构思能力、图形与色彩细节处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五、良好的交互体验才是根本

单从视觉效果角度而言, 无论是去繁从简的扁平化还是精心装饰的拟物化, 都只是众多设计风格中的一种而已, 任何一种事物走向极端都未必是好事。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 风格之争并无多大意义, 平面或是立体、简洁或是华丽、淡雅或是浓烈, 用户各有所好, 但几乎所有用户都会毫无疑义的要求界面设计应提供良好的交互操作体验。精准的信息表达, 良好的交互体验才是界面设计的根本。

此外, 图形视觉效果引起的审美感受以及界面操作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性需求也是设计师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化时代数码终端碎片化趋势下, 界面设计在视觉效果上尽量减少非功能性的多余装饰, 保证关键信息的突出和清晰, 在信息层级上尽量简化, 让交互操作更加简易, 才能快速适应用户越来越高的要求。

摘要:关于目前引起激烈争论的扁平化与拟物化界面设计风格, 本文从扁平化与拟物化的含义谈起, 讨论扁平化设计流行的必然性以及界面扁平化的局限性, 分析扁平化界面风格对设计师提出的新要求。无论何种视觉风格, 精准的信息表达, 良好的交互体验才是界面设计的根本。

关键词:扁平化,拟物化,界面设计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中的简洁 第9篇

有心的老师会发现,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能直接发现隐藏在各种问题中的普遍性, 即看到隐藏在形式结构中的内在本质, 从而抓住那些主要的、基本的东西, 并很快找到解决的方法, 有的学生对此则感到非常困难。这除了其智力结构的因素, 是否还有另外的因素在起作用?教师是否能找出某种策略, 以提高孩子们这方面的能力呢?

剖析问题

一、专家说

对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而言, 一般有获得成功和未获得成功两种简单情况。教育心理学家将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解题成功的人, 往往善于抓住题目的基本关系, 领会隐藏在其中的问题, 并能根据基本关系有机地导出问题;解题成功的人, 在选择从何入手时果断、坚定, 反映出能较好地注意并理解前进的方向;解题成功的人, 善于运用自己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很少由于词和标记上的变化而发生错误。著名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将这方面的能力称之为:“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它是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主要成分之一。

二、我也说

我觉得, 在小学数学解题中, 概括数学材料能力主要表现为:从所给数学材料的形式结构中, 迅速抓住事物的“数”与“形”, 找出或发现具有数学意义的关系与特征, 正确辨认出或分离出某些对解决问题有效的成分与有数学意义的结构。然而, 我在近二十年的数学教学中, 发现不少教师 (包括本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容易忽视这种概括数学材料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解题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问题的结构, 特别是对那些意义不明、特征不清、条件隐蔽的问题, 不容易识别和理解, 表现出思维的盲目性与呆板性。因此, 在小学数学解题中, 让学生学会概括数学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分析问题, 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下面以一题为例, 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例题公交车上原有一些人, 后来上车7人, 又下车4人, 现在车上有20人, 求原来车上有多少人?

一、摘录有用条件, 感知题目结构

做法初读题目, 感觉此题信息量比较多。我引导学生不急于解题, 而是先摘录条件, 感知这道题目的形式结构:“原有?人→上车7人→下车4人→现在有20人”, 这样把信息一整理, 题目的形式结构就变得清晰起来。

感悟学会摘录条件, 感知题目结构, 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对题目的状况感知清楚, 并形成清晰的表象, 就好比在条件和问题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也即提供了解题者进行推理的基础。

二、抽象数量关系, 分离有效成分

做法刚才的信息整理, 只是从题目的表面现象入手, 并没有抽象出题目的数量关系, 即没有分离出对解题有效的成分。我适时提问:“上车7人、下车4人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表示?”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抽象, 进而得出:?人→+7→-4现在有20人。此时, 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让学生比较两种信息的整理方法哪种更简便?让学生认识到:用数字和符号整理信息更简洁, 也更有效。

感悟抽象数量关系, 分离有效成分, 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一个有效的方案, 必须抽丝剥茧, 过滤掉对解题无效的成分, 而不是无定向地随意尝试, 这样才能使解题变得迅速而直接, 减少尝试的任意性, 提高解题成功的概率。

三、调动原有经验, 平移已知解法

做法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 表现在能从较简单的题目过渡到较复杂的题目, 发现和过去所熟悉的问题的相似之处, 从而将解法平移过来。在上题出示之前, 我们不妨先和学生玩一个猜数游戏:□+20-30 40。在这个游戏中, 学生会从熟悉的猜数情境中提炼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当上述乘车问题出现时, 学生便能迅速发现两种问题内在的共同点, 从而将倒推的策略平移过来, 轻而易举地使问题得以解决。

感悟调动原有经验, 平移已知解法, 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正如波利亚所说:“选择一个类似的、较容易的问题, 去解决它, 以便它可以作为一个模式。然后利用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模式, 以达到原来问题的解决。”

四、概括一般类型, 探究数学模式

做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 如果就此满足, 驻足不前, 那么只能是“就题论题”, 而非“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聪明的老师会引领学生继续寻求这种解法所适用的一切类型, 概括出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 这才是概括数学材料的最高表现。仔细分析上题的解法, 学生不难发现:它是从现在的量出发, 倒推出原来的量, 且每一步运算都以其逆运算来代替。那么这种倒推的策略是否适用于所有题型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只有现在的量已知, 原来的量未知的题型, 才适合用倒推法。至此, 学生从一个具体的题目中, 概括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一类题目的数学模式, 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感悟

上一篇:骨密度变化下一篇:CRH3型动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