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024-09-15

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精选10篇)

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第1篇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健康心理,教学效益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及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自身的健康生活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只有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用心去爱学生,才会用心去教好每一位学生,把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化作深沉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不能想象一个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如何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那么教师应具有怎样的心理素质?

1. 有创新能力。

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

只有教师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用创造的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设计、实施和改造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价值。

2. 有高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状态。

教师高尚的情感和良好的情绪可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气氛,而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具有愉快的心境,不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和谐、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使学生置身于愉快而活泼的学习气氛中。

3. 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师心理挫折,主要来自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各方面,如与上级、与同事、与学生的矛盾;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胜任;社会的冲击等,皆可造成心理挫折。一般来说,承挫能力强的人,挫折对他的影响不是很大,消极影响也小,而承挫能力弱的人,则在挫折面前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因此,挫折承受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为此,教师必须增强心理承挫力,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给学生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勇于战胜挫折,增强自信心,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成长进步。

如果教师具备以上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如何让心理素质对教学效益产生作用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人文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淡化权威意识,树立民主、平等、合作教育和教学相长观念,融洽师生关系,达到心理相容,情感交流共鸣。对与教学无关、学生关心,而学生认识又存在偏差的问题,在巧妙的、不伤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放在课后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怀疑经典、挑战权威,提倡“长江后浪推前浪”。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行扶植和帮助。教学中还应当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不作简单结论,避免轻率否定学生的见解。学生应是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走出课堂。教师应当进行心理换位,以朋友之心来理解学生奇特的个性,珍视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创造宽松、安全、自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断地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挖掘教学中的人文价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极大的提高。

2. 让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问题。学生能主动参与,那么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牢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与开放式教学中才能实现。如果做到这些,教学效益的取得就会立竿见影。

3.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状态:竞争型学习、个体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竞争型学习与他人之间具有对抗性和排斥性,是一种“别人成功意味着自己失败”的学习情境;个体型学习,就是各自为战,与他人毫不相干,是一种“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学习情境;合作型学习,就是将个人学习目标、同伴目标完全统一于团体目标,是一种“互相促进、荣辱与共”的学习情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一个人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合作型学习倍受关注。合作型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与其它合作学习活动,使他们能够善于倾听,吸收他人意见,学习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4. 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条件,帮助学生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功和进步,改善他们的自我观念,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以成功的学习体验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体要做到: (1) 树立“人人经过努力都能取得成功”的教学思想; (2)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应当适中,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3) 学会激励学生,通过态度、表情和语言,给予学生肯定、赞许; (4) 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积极创设一种有利于全体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5.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创新人才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往往包办代替,“满堂灌”、“灌满堂”,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创新精神并非是精英才有的,它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去精心呵护、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具备民主的教学气氛、宽松的人文精神、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探究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从教材的“代言人”变为平等的对话者,从至高无上的领导者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在专业方面不断成长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

[2]廖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危害.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第2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过期的《知音》杂志上看到了一则名为《她毁灭了三个家庭》的报道,讲的是一位小姑娘因为从小得到家庭的溺爱,形成了种物质攀比心理,当她12岁时,当教师的母亲和当工程师的父亲不能满足他的物质虚荣时,她竟然分别在父母面前分别制造事端,让一个美满的家庭解体了,她希望自由之后的母亲和父亲彼此重新组建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当母亲和父亲分别重新组建家庭之后,但继母和继父却不满这个小姑娘的所作所为,最后无法接受她时,当时年仅18岁的她又故伎重演亲手拆散了父亲和母亲才组建的新家庭。

学生毁灭三个家庭,虽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却是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全导致的。在我们的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富裕家庭子女的消费欲望以及破碎家庭子女的失落感,自卑心,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棍棒教育的摧残,金钱刺激,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压力,等等,压抑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再加上现代社会的紧张,拥挤,污染,攀比,竞争和新旧体制,观念交错中的冲撞,带来行行色色的刺激和迷惑,使尚未成熟的学生心理发展受到过重的心理困扰,因此,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也成为事在人为的一件大事。

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呢?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充分挖掘各科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各种教材内容均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人格的要求和智能的训练,它们既有德智体美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的因素,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引进课堂,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也是当今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为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基本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保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运用故事法、情景法、角色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景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从而心理得到调适。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各学科有机和谐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则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适时地召开心理教育主题班会,加强家访和个别谈话,基本形成了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全校教职工都关心和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第二,充分尊重理解鼓励学生,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式,这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教师态度和蔼可亲,语言亲切,尊重理解学生,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有着极大的自信心,成功感。这一点,在我所教学的班级中得到体现。在我所教学的班级中,有基础差的建筑班,也有基础好的幼教班,对于建筑班,我感觉负担很重,所以上课时板着个脸,不苟言笑,渐渐地,学生对我的课程越来越不感兴趣,而在另一个班级却恰恰相反,我在上课时与学生关系融洽,师生之间互动明显,学生对我所教学的课程感兴趣,,平时布置的作业,学生总是很积极地完成……从我的亲身体验中我认识到了,老师的态度和蔼亲切,让学生的压力减轻了,学生反而更喜欢学习。

第三,以良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增强和改善思维品质和学习品格。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循循善诱的教风和很得体的教学方法,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才会学习。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励学生进取。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讲心理知识、并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利用班会播放一些名人演讲录音,像MartinLutherKing的Ihaveadream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奋发向上,接受挑战,培养心理耐挫能力;通过“我能行”教育,使每位学生树立自信,包括学习成绩最差的同学也不轻言放弃;把已经毕业的学生请来,与新同学一起畅谈生活、学习和人生……此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讲座。比如,每次考试之前,我都要教给学生一些答题技巧和缓解紧张的一些办法,并不断鼓励大家;印发有关考试焦虑对策的资料,如“学会释放考试的压力”、“浅谈考前心理调适”等。我坚信,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更宝贵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第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健康心理。

在各种艺术活动,体育活动中,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以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良好的个性,自我教育的能力等有关的健康心理,使学生的心理具有广阔的发展性。

第五,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外在条件。

一个魅力干净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赏心悦目。文明有礼,互尊互爱的校园气氛使学生间和睦相处,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第六,经常与学生交心,谈心,可以疏导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当前,各科的教学内容和过重的教学要求是造成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经常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可以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就必须把他们放到活动中去锻炼。困难和挫折好像是学生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条条拦路河,作为教师不应该背着学生涉水而过,而应该设法提供舟楫,让他们自己走过去。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先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保持沉着,面对现实,坚定信心,然后采取对策,排除障碍,毫不动摇的朝着既定目标迈进,实现自己的最终愿望。我班有个学生李某,由于家庭贫苦,无法支付学费,连基本生活费也难以为继。她心灰意冷,几乎想放弃学业。这时我向她伸出鼓励之手,帮助她申请减免了一部分学费,同时介绍她在学校饭堂进行勤工俭学工作,最终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顺利的完成了学业。

第七,做好家长工作。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于发展,与家庭环境,家教方法紧密相关,而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出自于家庭,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第3篇

1 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为了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 必须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 只有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 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 护士除了要学好护理学专业知识外, 还应学习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道德修养和美学等有关知识, 增加知识面, 扩大视野。当护士在工作中感到有压力时, 就懂得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减压, 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

2 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护士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群体, 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 每一位护士都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热爱并忠诚于护理事业, 理解护理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做好护理工作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才会真正爱护并尊重患者, 想患者之所想, 急患者之所急, 在护理中就会主动自觉地加强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 时刻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而要培养护士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关键是抓好思想教育。可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形式, 指导护士学会用“角色转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通过培训, 使护士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

3 提高护理业务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

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还必须掌握较全面的基础护理及专科理论知识, 包括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卫生学、医学研究、人文科学及医学管理学等知识,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工作。同时, 还要掌握娴熟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 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服务。因此, 护士应利用一切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如通过外出学习、自学、护理查房、病区组织学习、参加专题讲座、论文交流等途径, 认真学习护理“三基”理论知识, 熟练各项临床操作技能。只有掌握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 才能树立自信心, 遇到紧急情况时, 才能保持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 做到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准确、及时、迅速地进行处理, 确保护理任务的完成。

4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护士优良的心理素质并非生来就有的, 要通过临床实践, 不断刻苦磨炼才能慢慢发展和培养起来, 护理实践是培养护士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 作为一名护士, 要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 必须在临床实践中有意识、努力地去锻炼。在护理过程中, 要自觉遵守各项护理工作制度, 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以端庄的仪态, 饱满的精神, 热情、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 要善于通过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内心情感鼓舞患者, 以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 取得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能用个人的情绪起伏波动而影响对患者的态度, 应始终保持情绪稳定,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不急不躁, 正规操作, 虚心向他人学习, 克服工作中的不足。通过不断学习和磨炼, 逐步提高自身心理承受和控制能力。

5 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

初中科学教学与心理素质培养 第4篇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驱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初中生的直观思维还远远强于理性思维,他们感官上获得的愉悦性能较有效的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合理运用实验教学就能实现上述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做燃烧条件实验时,向放在热水中倒白磷通氧气,学生惊奇地发现水里的白磷着了;研究流体流速与压强关系时,向两张悬垂的纸间吹气,纸向中间靠拢;倒扣在纸上的杯中水不会掉下来等实验现象与自己猜测相反而对相应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为学习相关知识开了方便之门。再例如,在讲“电功率的计算”时,选两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额定功率均为1w,甲的额定电压为3.8v,乙的额定电压为2.5v。问:“这样的两个灯泡接在电路中,哪个较亮”?有些同学说“甲亮”,有些同学则说“乙亮”。然后我把两只灯泡先并联在电路中,发现乙亮;后来又串联起来,发现甲亮。这时我说:“你们都说对了,有时甲灯亮,有时乙灯亮,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惊讶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又如,讲“家庭电路”时。问学生:“为什么人触电会有生命危险,而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创设问题情境,深深吸引学生探索,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精神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追求,学生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

二、利用初中科学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了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对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讲“生活中的透镜”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制作照相机模型;在讲“温度计”时,让学生制作简易温度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寻求科学规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真正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可以将一些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例如,教师给出以下器材:天平、量筒、烧杯、弹簧秤、水、细线和一块矿石,启发学生想出几种测矿石密度的方法并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有仪器测出未知电阻,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设计几种测电阻的方法。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因此,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功夫。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每次上课前我都要提前几分钟到教室,坐下来跟学生们聊会儿天,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浓浓的师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因材施教。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保持良好的合作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学习物理,增强求知兴趣与学好物理的信心,使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认知、情感和意志同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第5篇

一、目前潜水员的心理特点

目前我们单位的潜水员有三部分组成, 一是从部队转业与退伍回来的, 二是委托无锡交通技术学院代培的, 三是人才市场招聘后再委托海军潜艇学院代培的。第一部分人员, 大部分处在中、老年期, 潜水技能高、经验丰富、判断力强, 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心理素质比较成熟, 处理问题冷静果断, 心理上能自我平衡, 所以, 完成水下任务比较出色, 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但这部分人员中有思想顾虑的大有人在, 他们担心长期在高压环境下工作, 会对自己的身体不利, 存在着“常在水下干、早晚会出事”的心理反应。个别潜水员为此而不愿意潜水或找借口尽量少潜水, 也有的干脆提出改行做别的工作, 以免给自己的晚年和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对于后两部分人员, 正处于青年早期和中期年龄阶段, 正是完成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某些特征形成、发展、成熟的阶段, 也是形成个性和人生观的阶段。由于他们好奇心强和青年人固有的冒险性, 大多数人员还都乐意从事潜水这种职业, 但不能够正确估计工作中的困难和风险, 一旦遇到异常问题时, 情绪反应强烈, 心理上易失去平衡, 表现出恐慌不安, 另有极个别潜水员, 内心不愿意从事这种职业, 但又不愿意启齿明示, 因此在工作中得过且过, 不求进取, 稍有一点技术含量的潜水作业就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以上种种心理特点, 给潜水这项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

二、潜水作业阶段的心理反应

在每次潜水作业下水前的一瞬间, 潜水员都不同程度地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心理反应, 如:自己能否圆满地完成任务;能否安全顺利地回到水面;潜水装具、供气系统、水下通讯会不会发生故障;发生问题后水面人员能否冷静果断地处理好;潜水作业现场保障的处置能力是否过关;如果需要减压时, 减压方案、减压方法是否安全可靠等等。如在水下发生绞缠或潜水鞋脱落等意外事故时, 大部分潜水员能沉着冷静、情绪稳定、遇险不惊、遇惊不慌、遇难不怕、能正视困难, 想方设法在“死”中求生存, 集中全身的精力应对危急局面。这种反应就是积极地心理应激反应。也有少数潜水员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 主要表现是:焦虑、恐慌、情绪紧张, 面对困难束手无策, 在水下一动也不动, 呆若木鸡, 甚至有的发生尿失禁, 就连水面的电话沟通也置之不理。有些虽然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在他人的协助下脱离了危险, 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会产生厌潜情绪, 由此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而成为永久性的心理性应激源。

总之, 一名潜水员从准备下潜, 到潜入水底, 完成水下作业任务后安全顺利地回到水面。要经过从常压到高压, 然后又从高压回到常压的改变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潜水员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应对措施

为了提高潜水员的心理素质、平衡潜水员的心理、减少或消除潜水员水下作业时心理反应, 本人特提出如下一孔之见, 仅供大家参考。

(一) 加强对潜水员的理论教育

教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潜水医学常识教育, 通过政治思想教育, 可以使潜水员能热爱本职工作, 懂得人生的价值,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潜水医学常识教育, 使潜水员了解潜水疾病的病因、发病原理、防治措施。从而使潜水员消除忧虑与恐惧心理, 以饱满地热情去完成各项水下作业任务。

(二) 加强潜水员的心理学选拔

在每次的潜水员录用选拔时, 文化程度、思想品德是必须具备的。另外, 除了要进行严格的医学体检选拔外, 还要进行严格的心理学选拔, 这为今后潜水队伍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据悉国外潜水单位早已将心理学课题纳入潜水员的选拔与后期的教学中来, 我们国家近年来也正着手研究潜水员心理学这一课题, 随着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发展, 我相信潜水员心理学选拔, 将会快速的走上正规化、标准化的轨道。

(三) 加强潜水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在严密的组织指挥前提下, 让潜水员在复杂流域和水下环境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进行潜水作业, 可以锻炼潜水员的水下作业能力。在夜间、高寒等特殊环境下进行潜水训练, 可以磨练潜水员的意志。在高强度或超极限时间进行潜水训练或作业, 可以锻炼潜水员的体质和高压环境下的耐受能力。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让潜水员在水下去完成一些带有冒险性, 以及困难较大、难以完成的任务, 可以培养潜水员沉着、灵活和应对复杂局面的应变能力。通过不断强化作业锻炼检验潜水员是否身心健康,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 建立健全潜水员的体检和转行机制

目前, 我们单位每年组织一次全体人员的常规体检, 但是对潜水员的体检项目设置缺乏针对性、专业性, 体检的效果不够理想, 往往趋于走形式, 一些与职业病有关的特殊检查没有跟上, 使得患上或隐藏在体内的职业病得不到及时发现、治疗, 往往会贻误最佳的时间。下一步应科学设置有针对性的体检项目, 组织专项体检, 尽早发现病灶, 为治疗赢得时间, 控制病灶, 使其尽早的脱离高压环境, 减轻他们的思想压力,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那些心理素质差、患有身心疾病的潜水员如不适应继续从事潜水工作建立转行机制, 解决潜水员的后顾之忧, 确保潜水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钢琴教学质量 第6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态,潜能,自信心

学习任何一门科学, 既要有良好有效的学习方法, 又要有坚毅顽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才能在该学科中取得丰硕成果, 达到自己希望追求的目标。钢琴, 作为一种技艺性很高的乐器, 通过训练能使我们十个手指演奏出动听的音乐, 塑造出完美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而言, 学习伊始, 首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树立勤奋刻苦、顽强拼搏的信心和勇气, 从心理素质上进行教育培养, 才能奠定学生学琴的坚实基础, 从而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

一、调整学生学琴的心态, 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大多数学钢琴的学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刚开始接触钢琴时兴趣很浓, 一段时间后对钢琴学习的欲望降低,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厌恶、恐惧弹琴。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兴趣有莫大的关系。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学生在没有正规学习之前, 听到美妙的琴声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希望自己也能弹得一手动听的旋律, 但在一段时期的正规训练后, 发现原来美好的音乐也有枯燥的练习、烦琐的技巧, 之前对弹好钢琴的种种设想在短时间内都无法达成, 在对音乐的原始热情减退后, 取而代之的是惰性与畏难情绪, 长此以往, 内心被厌恶、忧虑、恐惧的心理所占据, 给学琴的道路造成了极大阻碍。

此时,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家长拓宽视野, 让他们了解孩子学琴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他们成为音乐家、演奏家, 更多的意义在于对孩子音乐素质的培养。过高的期望值只会带给孩子过重的压力, 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 教师应努力调整学生学琴的心态, 从心理层面上进行深入细致地工作, 如: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 然后对症下药, 可鼓励与鞭策并重。平时的教学中切忌刻板, 应尽可能地追求一种有活力的令人愉快的教学方式。无论一个多么懒惰、叛逆的学生, 当他在面对慈爱又有耐心的教师时都会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加以克制。给学生留的钢琴作业, 应技术性与音乐性并进, 不要一味地只强调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美感。学生只有弹到好听的曲子时才会产生持续练习的冲动, 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学琴、练琴, 进而产生自身的内动力和意志力, 逐步适应和闯过初期接触钢琴所遇到的各种难关。

二、增强学生自控能力, 调动学生学琴潜能

要想掌握钢琴演奏这门艺术, 需要日积月累的艰苦付出和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这就需要学生增强学习中的自控能力,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琴的过程是漫长而辛苦的, 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应对的良好心态, 在长期规范的学习中, 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严格要求自己, 以坚定的信念来对待钢琴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基础背景与能力, 有的学生在音乐方面具有一定的天赋, 而另一些学生则缺乏此种潜力。天赋所包含的一些条件, 如:手、耳、乐感等, 可以在长期系统的训练中得到更好地强化与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正确的指导, 例如乐感的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激发其音乐感觉, 使他们脑中有画面、有故事构想、有情绪酝酿……通过简单的启发, 使学生的演奏生动而富有吸引力。而对缺乏天赋条件的学生, 教师可着重于培养后天可以锻炼出来的一部分能力, 如力度层次、弹奏方法、乐曲风格的把握等, 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只要学生能养成苦练、勤思、多悟的良好习惯, 要成为一名琴匠、琴家甚至钢琴大师都是可以实现的。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练琴方法和学琴习惯

科学的学琴和练琴对提高钢琴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个只知埋头苦练却不懂方法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一定是比较缓慢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时常提醒学生练琴时要学会抓重点, 进行有效练习。比如乐曲中的难点可以采用慢练、分手练、分句练等方法;弹奏时要谨记乐谱上的各种标记和音乐术语对提示演奏的重要性;曲式结构、写作规律、调性变化等对熟练和加深记忆的重要指导作用以及练琴过程中如何分配和利用好每个时间段等, 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套科学的学琴、练琴方法, 并能举一反三, 才能轻松、自如地应对钢琴学习, 为提高自身演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以最佳的状态演奏、登台, 展现自己的风采

教学质量的检验通常是让学生登台演奏, 如考级、比赛等。每个学生在学琴过程中都会有几次难忘的表演经历, 作为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演出活动并为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 使其积累经验和得到锻炼。大多数学生在开始几次登台时都会由于紧张和缺乏自信, 出现忧虑、惧怕、弹奏中断甚至大脑一片空白, 什么也弹不下去的情况。针对这些不自信的表现,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和学生加强沟通, 帮助学生减压, 去除学生思想中过多的杂念和包袱, 以语言的力量和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去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在临上场前应安排学生走走台, 熟悉一下新的演奏环境, 还可以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登台的经验教训, 把紧张转化为动力,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演奏中去。

综上所述,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只有了解并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 正确引导和培养, 本着对学生关爱与负责的宗旨, 根据学生不同情况灵活把握教学方法、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的钢琴教学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樊建勤.谈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问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第7篇

网络传输方式快捷、信息量巨大成为人们传播的载体, 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也迎来了机遇, 与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比, 网络技术是用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进行交流, 表达各种思想和情感。网络技术包括互联网、网站、博客、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报刊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 网络成为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手段, 青年学生是网络技术的最先使用者, 在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中, 引入网络技术, 通过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获取更多新知识, 扩展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世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 促进高职院校生健康发展。传统的面对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 学生很难与辅导员坦露自己的内心, 在网络空间中, 人们之间完全平等交流, 学生与教师自由对话, 这种轻松的氛围便于师生之间表达心声, 沟通情感, 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 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成长。

二、在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教育的途径

1. 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高职院校辅导员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促进心理教育与时代接轨, 教师备课时, 选取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热点话题, 将网络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网络时事的引入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灵震撼, 冲击着学生的思想, 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积极引导, 引发学生自我反思, 借助多媒体技术, 将相关的视频资料展现给学生, 多媒体技术打破了沉寂的课堂教氛围, 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给学生带来了生动的课堂体验,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学生学习状态良好, 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材中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化, 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 潜移默化中, 学生在思想意识中建立起正确、规范的行为标准,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构建网络心理教育平台

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利用网络, 探索心理教育的新方法, 及时了解高职院校生的思想动态, 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博客论坛、电话短信、QQ、微信、微博等方式了解学生个性差异, 以学生为中心, 进行双向沟通, 建立班级QQ群, 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利用论坛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话题及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态度;利用博客, 收集学生对班级的建议, 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辅导员可以撰写自己的生活感悟, 让学生更加了解教师的看法, 拉近师生距离, 借助网络的互动性, 创建网络平台, 实现心理教育工作的创新。以辅导员为纽带组建“网络班级”, 在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中, 辅导员是中坚力量, 是心理教育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网络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信息, 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辅导员可以开通微博、微信等, 以辅导员为纽带组建“网络班级”, 真切地融入高职院校生的生活, 发展QQ班级、微博班级、微信班级等,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3. 加强培训, 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不断学习, 积极接触新事物, 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心理教育工作。辅导员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 与学生交流互动。学校帮助辅导员树立起网络教育意识, 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开设培训班, 帮助辅导员掌握网络技术, 得心应手地运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争取网络心理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提高辅导员管理水平, 应用网络, 与时俱进, 建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的环境, 转化高职院校生的网络习惯, 建构师生互动平台, 形成结构合理的网络教育阵地, 建立网络互动社区, 实现学校、院系、班级、社团的交流沟通,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的言论, 促进理论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 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有效的网络管理制度, 减少网络隐患,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确保网络的健康发展。

4. 建立健全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建立健全本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做到预防为主, 及时发现, 及时解决, 降低不良个案的发生率, 避免重大事件的发生。这里, 可以学习引进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 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 建议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 并以此为基础, 建立以学院心理咨询机构为核心, 各系党支部、行政主任、辅导员为节点的“三级网络”。同时成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由学院分管副院长、心理咨询机构、各系党支书记和行政主任及辅导员组成, 并聘请医院精神科医生作技术顾问, 建立一整套工作流程。

如上所述, 一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辅导员是要通过日常工作和各种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以及营造良好的氛围来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 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总之, 新形势下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正视学生心理特点, 利用网络技术, 有效开展心理疏导, 提高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斌.浅谈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3) .

论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第8篇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成因,途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调查显示, 教师的心理健康综合指标与普通人群相比, 在“躯体化”“焦虑”和“敌对”三方面均高于全国常模。而小学教师与高中、初中、幼儿园教师相比, 工作同样繁琐, 工作量同样不少, 但其待遇与社会地位却相对较低, 所以, 小学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据了解, 北京市开展心理咨询的近30所高校中, 心理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6:10000, 其中包括大部分兼职人员, 实际比例为2:20000。城市高校师资如此匮乏, 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可想而知了!况且, 现在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由补救性为主转为发展性为主。现实的师资状况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所以必须尽快提高整体教师的心理素质, 这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 教师的心理素质有问题, 会产生下列影响:

(一) 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 尤其是缺乏稳定性的情绪状态, 往往成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据有关方面统计, 90%的学生所患的恐惧症是由于教师的非正常教学引起的。有些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过于情绪化, 缺乏自制力, 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往往也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这种不稳定且消极的情绪会给学生发展造成一时, 甚至是长期或一生的影响。

(二) 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某项关于初中师生关系的调查中, 有34.7%的学生感受是消极的 (如:害怕, 失去兴趣, 失去信心等) ;这一数字足以显示出一些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存在问题。

(三) 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有些教师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以学习成绩决定对待学生的态度。这种不正面的情感效应, 且不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后进生当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成绩不良是同教师消极的态度有关的。

由此可见,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会影响个人精神及身体状况, 也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心理素质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 教师心理素质问题的表现

1. 生理—心理症状

常见的有:抑郁、焦虑和两种心理情绪的交替。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又往往伴随着身体上的某些症状, 如失眠、恶心、呕吐、咽喉肿痛等。

2. 人际关系问题

独特的劳动特点使教师在工作中更容易出现不良情绪, 如焦虑、抑郁、易激惹等, 而且角色的多重性致使教师在角色互换期间更易出现问题, 而繁重的劳动与精神压力又使教师无法抽出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作出心理调节。因此, 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人际关系, 更容易在对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和问题。

3. 职业行为问题

主要表现有: (1) 教育教学不认真, 缺乏创造性, 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 不是以正面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 (2)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他人的帮助和建议。 (3) 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 (4) 出现职业倦怠感, 焦虑、易激惹、悲伤和自尊心降低。

(二) 教师心理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社会因素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 我国素质教育的快速全面实施, 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和方式变得多样化, 这使得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权威性都面临严峻的考验。教师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地位也面临新的挑战。同时, 教师的劳动付出与经济和精神方面的获取显然正比例不足, 社会对教师的看法与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不成比例的。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心理压力的来源。

2. 职业因素

(1) 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封闭和孤立的群体, 与社会的联系较少, 参与决策的机会也很少。 (2)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必然会出现多角色互换频繁的显现, 如:为人师、为人父母、为人儿女等。多角色之间的冲突和过度负荷导致很多教师感到紧张和压力。 (3) 其他因素。目前教师教材与教学进度, 甚至教学方法与手段都不是由教师决定, 某些学校在管理方面甚至只看重完成工作任务, 而全然不顾教师的个人发展需要。此外, 我国的师范教育与教学实践在诸多方面的脱节现象也是导致教师适应困难的重要因素。

3. 个人因素

(1) 人格方面。研究发现, 自我认识和实现不客观, 目标愿望不符合实际, 自我实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或自我需要和实现过于强烈的教师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2) 个人生活的环境和处境变化。在面临生活变化的调整时期, 心理问题容易发生。

因此,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合理维护与不断提高, 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一项重要任务。

三、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 社会体制与学校层面

社会体制方面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教师职业化进程, 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学校层面要强调工作环境的结构性改变, 给予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自主权, 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等。把师生的需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形成两者的双主体地位。

(二) 个人层面

热爱教育事业、悦纳自我、磨砺意志、塑造性格, 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教师本人要关注心理健康, 学会自我调节;具体的方法可以采用:合理释放“宣泄法”、情绪转移法、暗示微笑法、升华转化法等等。“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应当时刻注意提高自我修养, 寻求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9.

[2]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 1999.

[3]王以仁, 陈芳玲, 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4]俞国良, 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0.

[5]刘启珍, 明庆华.教师问题心理与行为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9.

[6]育群, 宋学文.现代教师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1.

论高校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第9篇

[关键词]高校 教师素质 大学素质教育 方法与途径

[作者简介]包相玲(1970- ),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从事教学法及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河南 南阳 47300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14-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今后工作的主题和重点。“十七大”强调高等教育也要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素质教育应向纵深发展,大学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所谓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等。因此,现代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专业型人才上,而应当把高校定位在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上,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一、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素质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知识的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对高校教师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高校教师应具有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承担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自身首先就应当具备素质教育的观念,树立起现代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只有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高校教师才能积极地投身于教改之中,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及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使大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真正充分发挥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二)高校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

高校教师的师德和教风,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教师师德素质表现为有强烈的职业感,有高度的责任心,有坚定的事业心,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把全部知识和心血献给教育事业。为此,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的监督工作。应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高尚的师德、优良的教风、敬业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要鼓励他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为长远目标奋斗。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考核,并把考核与教师的评聘、晋升、奖惩挂钩。

(三)高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即知识素质

教师的学识水平是以其知识结构为核心的知识水平及学术水平的综合反映。学识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教师的影响力,制约着教育的效果。高校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较高的知识水平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障。科技进步使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变化日新月异,这要求高校教师在实践中必须不断扩展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内容,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专业适应能力。

高素质的教师必须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前沿知识,这样才能在本专业的学习与研究中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并能随时把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使自己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与时俱进。同时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这一职业所必要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如何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果,使自己的教学少走弯路的有效途径就是学习与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它能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文理基础知识是提高教师基本文化素养所必需的,文理相通、文理相融的教师才会在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才能培养出兼备人文与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四)高校教师应具有合理的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高校教师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学习能力、信息能力、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必备的。能力素质由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组成。

1.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的能力。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能力,包括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教育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声望和威信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成正比。高校教师要自觉领会高校教育理念,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特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使教学效率最大化。

2.实践能力。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表现为实际动手能力和指导实践教学能力两方面。如今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应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如进行专业设计、操作本专业技术设备、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等;还应具备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如指导学生完成本专业相关的加工、制造、检测等实训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

3.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要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能够主持、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各学科间不断相互交叉、渗透并产生新学科,高校教师要通过科技项目开发,掌握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学术水平,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合格教师,还要成为既具有实践教学能力,又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科研人员。

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是人才的质量,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不循规守旧,总能以新思想、新观念对待教学实践,教师应做到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善于解决一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上不断有所创新。教师要能为学生设置创新情景,营造创新的氛围,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智力活动活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5.公关能力。公关能力表现为一个人在社交场合的介入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以及协调性等。良好的公关能力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的重要素质之一。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在开展专业论证、校企合作办学、产学研结合、职业岗位培训、学生实验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和社会紧密相关。因此,教师要面向社会,正确、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好工作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及时掌握社会的发展动向,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掌握专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善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合理使用信息资源。

(五)高校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教书育人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它需要教师任劳任怨地付出。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工作的基础,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是高校教师应当重视的。同时,由于社会转型,生存竞争加剧,巨大的教学与科研压力引发了一些教师的心理疾病。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高校教师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为此,高校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协作意识,具有情绪调控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支朝气蓬勃、敬业爱岗的队伍,一个严谨治学、团结民主的环境,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学校要树立校之魂,教师要树立师之德。要大力宣传表彰师德师风标兵,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学历学位和能力水平,更要注重其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和品格的教育。更新高等教育观念,使教师深刻领会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

(二)搞好实践能力教学,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专业示范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教师。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进行校本部培训,也可引进具有实践经验和符合教师基本条件的“双师型”人才,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优势,增强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形成一支教练型师资队伍;可以让教师参与课程的实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充分利用校办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工厂的生产,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一线岗位进行锻炼,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

(三)促进教育教学研究,培养学科带头人

参加教学研究对教师教学理论素质、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鼓励教师参加教改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的育人规律,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改革和加强实践环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应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为教师创造参加科研的机会。教师的创新性、创造性、开拓精神、开拓能力,除了来自知识修养之外,还要靠参与科学研究来获取。学校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鼓励教师主动到科研设计单位兼职和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参加项目设计等。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理念的载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也是实施大学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高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素质,从而关系到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与水平,是实现大学素质教育的保证,也是实施大学素质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素质教育讨论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2]伍柳亭,李禾田.改革创新——迈向新世纪的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术研究,2005(5).

[3]张秉福.近年来国内大学素质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05(2).

[4]褚远辉.当前素质教育“误区”的研究综述[J].大理师专学报,2000(1).

[5]焦会生.论素质教育中高校教师的角色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5(15).

[6]颜萍.高校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江苏高教,2006(5).

[7]何新凤,刘代汉.浅论教师的基本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6(30).

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第10篇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利于独立学院辅导员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很多独立学院辅导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从事的工作不相符, 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相对欠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大学生包括高校辅导员自身在内, 都会遇到很多新问题, 这其中有社会的、经济的, 而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价值观的问题, 辅导员若不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 就不可能有效的为学生解惑。

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利于自身健康心理的维护。近年来由于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学生群体变化等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并不高, 存在焦虑、烦躁、压抑、紧张等问题。因此, 加强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使其学会一些调控的手段和方法, 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和适宜的宣泄方式, 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态度, 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和自控能力, 正确处理产生的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尤其是独立学院的辅导员相对教师而言, 普遍存在“三多三低”问题, 即分管的部门和领导多、面对的学生多、要管的事情多, 而在学校的地位却较低、学历或职称水平低、待遇低。再加上缺乏科学有序的流动, 所有这些都加大了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其表现主要有:

1、工作的繁琐引发的厌烦情绪

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各高校尤其独立学院的招生人数和规模的急剧增大, 导致辅导员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使辅导员原本就不轻松的管理任务变得更为繁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身兼数职, 学生安全、党团活动、奖勤助贷、体育赛事都要辅导员参与其中, 其主要精力也只能都投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上, 思想政治工作反而无暇顾及, 再加上辅导员工作的付出与待遇存在不对等性, 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促使辅导员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

2、多重角色冲突引发的焦虑心理

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师兄师姐、等多种的角色。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相应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 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 就会使辅导员产生高度的紧张和焦虑。

当辅导员要将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时, 常常会碰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相反的两种要求。如辅导员既要树立角色权威, 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履行管理的职责, 又要如同学生保姆;既要树立辅导员的领导地位, 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辅导员为了成功地扮演职业角色就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情绪, 不同角色需要之间的取舍必然引起心理冲突, 导致焦虑的产生。

3、发展前途迷茫, 导致挫败心理

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 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 辅导员很容易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工作强度大, 得不到学生和学校的肯定, 缺乏身份认同感, 社会认可度不高, 加上日常工作的繁复, 用于科研的自我提升少, 辅导员容易感觉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形势, 对今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从而产生挫败感。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自我心理调试的途径

1、提高心理素养, 增强抗压能力

辅导员要学会自我心理教育,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正确疏导恐惧、紧张、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应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强自我适应能力, 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积极去适应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的变化, 主动适应学生的变化主动接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树立正确的压力观, 辩证地看待压力, 勇敢面对和有效应对压力。

2、改变角色认知, 增强事业归属感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保持积极、乐观、向上、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 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工作中, 改变角色认知, 认识到自己工作虽有不利的方面, 但也有许多有利的方面。给予自己合理的定位、正确的角色认知, 辅导员才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 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 才能对辅导员这个职业有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 才能正确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才能不断健全自己的心理。

3、正确认识自我, 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辅导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应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我, 全面了解自己, 肯定并接纳自我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对自己的事业成就有一个较为切实期待, 减少和避免一些失望和在与他人比较时的心理不平衡。同时要承认自己在压力情境中存在消极、冲突、痛苦的情绪反应, 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适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减缓心理压力;学会适当的倾诉, 释放心中的郁闷, 寻求同事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正当的消遣娱乐、旅游、体育运动和音乐欣赏、阅读等方式, 达到排解不良情绪的目的, 对心理进行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

[1]彭小光:《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探析》, 《文教资料》, 2009年1月上旬刊。

[2]赵娟、邹霞:《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年10月第5期。

[3]陈延民:《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维护的思考》,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6年3月。

[4]张瑜玲:《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及自我调适》,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3月。

上一篇:药物质量控制下一篇:实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