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2024-06-30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精选12篇)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第1篇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社会提供产品和相关服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准确评价经理人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水平,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应运而生。深入研究企业绩效评价,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帮助企业所有者制定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企业管理层的优胜劣汰,同时,有助于企业所有者了解企业当前发展状况和所处的位置,为企业长远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从长远来看,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绩效评价研究

绩效即业绩和效率的统称,主要包括行为过程和结果两方面,绩效评价是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在我国古代就有“据其绩效,擢处均衡”,即将官吏的成绩记录存档,根据其绩效优劣进行提拔和重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绩效评价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OECD将绩效评价定义为一种战略工具,在目标已知的条件下评价目标的进展情况,主要包括记录生产过程和评估结果。我国财政部发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中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定义是运用数学原理,采用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标准,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作出准确评判。财政部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中所使用的定义为“运用一定的评价准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我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相关性、效率、效果、可持续性等进行的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张元涛等学者(2013)认为,绩效评价是依据绩效目标,运用相关指标对经营成果及其影响进行评估、划分等级、提出绩效改进计划和运用评估结果来改进绩效的活动过程。朱黎页等学者(2015)认为,绩效评价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主要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的测量、判断比较与结果报告等,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绩效信息改善组织内部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数据支持。

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绩效评价构成要素主要有评价主体、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理论依据、评价方法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主体是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债权人、所有人、股东、政府相关部门、银行等。评价的客体即被评价的企业及企业生产经营者,客体要依据主体而确定,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标准也会有所不同。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客体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反映评价客体的各个方面,评价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核心和重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对于财务指标是重点,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重要经营信息。评价标准是财务绩效评价的标尺,要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和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进行科学评价,但是,在一定时间段和时间范围内评价的标准必须具有一定的确定性,不能随时改变。评价方法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量化或者具体化,达到想要的结果。根据目前财务绩效评价研究的程度,主要评价方法有EVA评价法、杜邦分析法、平衡积分卡等。评价所需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绩效理论、激励理论、系统理论和成本理论等,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是成本效益型、重要性、系统单一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具体来讲,在选取相关指标体系时应注重系统性,整个评价体系是一个整体和系统,要具有全面性,不可忽略整体,评价指标要突出重点难点、保持均衡统一,实现系统的最佳优化。要具有可操作性,如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具备操作性,那系统指标就是虚设,表达方式要简单易懂、数据容易获得。要具有可比性和可测性,能够纵向和横向比较,对不同企业也具有适应性和可比性。在指标的选取中要突出我国企业的特点,不能照搬西方他国经验。

四、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根据我国企业的特点以及指标选取的原则、标准,从企业财务分析的视角出发,本文决定从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资金偿债能力、资产周转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投资回报能力五个大的方面来评价,这五个方面涵盖了各利益相关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来讲,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中选取:一是总资产报酬率,二是销售净利率,三是营业利润率,四是每股现金流量,五是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六是成本费用利润率。偿债能力的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中选取:一是流动比率,二是现金到期债务比,三是利息保障倍数,四是已获利息倍数,五是带息负债比率,六是或有负债比率等。资产周转能力的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中选取:一是总资产周转率,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三是存货周转率,四是流动资产周转率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有:一是营业收入增长率,二是新产品收入增长率,三是总资产增长率、四是资本持续可能成长率,五是营业利润增长率。六是净利润率增长率。投资回报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指标中选取:一是每股现金流量,二是股利支付率,三是不良资产比率,四是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五是股利增长率。

五、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从我国企业实情出发,我国企业数量不断扩大,近十年企业数量翻了几翻,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开展,企业数量越来越大。数量提升的同时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不明显,企业业绩不稳定,少数企业财务状况令人堪忧。部分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突出,财务信息披露不完善,财务信息失真问题较为突出。正是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在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中必须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获利能力、企业盈利能力等。要尽量通过一些确定的数据来反映企业经营的整体情况,确保财务绩效评价的真实准确性。

结合工作实际,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选取总资产报酬率和销售净利率两个指标。总资产报酬率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销售净利率是企业销售的最终获利能力指标,主要指企业净利润占销售收入净额的百分比;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指标选取流动比率和现金到期债务比两个指标;反映企业资产周转能力指标选择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选择营业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两个指标;反映企业投资回报能力指标选择每股现金流量和股利支付率两个指标。

指标权重的确定一般采用客观赋权法,即根据我国企业实情,采用问卷调查法加层次分析法。依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最后将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确定每一个企业的得分,得分高者财务绩效评价则为优秀,排名靠后者则需要进一步提高。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仍有一些局限性,不能对企业经营绩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下一步将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科技创新理论对企业绩效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符刚,程亚,叶建明.基丁-利益相关者的公司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J].财会月刊,2012(04).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2篇

本文站在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引入了平衡计分卡的理念,同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着眼于评价组织有关环境方面的项目及管理和使用环境资源活动的经济型、效率性和效果性,来设计出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每个企业在具体运用时可以考虑其具体情况进行增减。

一、平衡计分卡介绍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dcard, bsc)是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教授和诺兰诺顿的执行总裁戴维?诺顿(david norton)两个人共同开发的。

平衡记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业绩评价以促进战略实施的目标。其特点是始终把战略远景放在其变化和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平衡计分卡之所以称之为“平衡”,是因为它能够帮助管理层对所有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做全方位的思考,具体体现在其保持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成果与成果的驱动因素之间的平衡;内部衡量与外部衡量之间的平衡;管理业绩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平衡等。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的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样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考虑。本文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理念,在遵循客观全面评价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原则、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统一原则、与其它指标体系相结合原则、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原则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维度设计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1.财务维度:

其目标是“我们怎样满足股东”这类问题,表明企业的努力是否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平衡计分卡里,其他几个方面的改善都必须反映在财务指标上。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是其主要目标。由于环境绩效审计引起环境管理成本增加而给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造成的损害,会在一定程度上或是完全打消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这个角度主要关注企业环境管理产生的成本效益状况,评价指标应包括环境保护及治理的费用指标、收益指标等效益指标。

这些指标如: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率、节能收益/节能投入收益率、环境成本节约净额、环境事故赔偿金额等

2.客户(政府及公众)维度:

其目标是解决“外界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体现了公司对外界变化的反应,只有了解和不断满足外界的需求,企业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增长的经济源泉。随着环保法规的日渐完善,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外部对企业环保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了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并及时向外部公布企业环境管理方面的信息。这些指标如:所获环保奖项数、环境产品标志个数、相关投诉件数、环境事故发生件数、排污许可的合法性、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保护手续齐全性、排污费缴纳情况、禁用品的杜绝、资助社会环保活动经费、环境报告的发布情况等。

3.内部环境管理维度:

其目标是解决“我们必须擅长什么”这一类问题。内部环境管理过程及结果是公司改善环境管理业绩的重点,其他环境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内部环境管理系统的支持。这些指标如:环保投资金额比例、单位能源消耗的产量、单位原物料消耗的产量、单位水消耗的产量、单位废水排放的产量、单位污染物排放的产量、排污达标情况、固废处置率、“三废”产品利用率、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污染源治理达标率等。

4.可持续发展维度:

其目标是解决“我们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这一类问题。企业管理层对环境管理的积极态度以及员工的参与能为企业的环境管理做出巨大的贡献,决定着企业是否能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努力,强调员工的能力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结果。这些指标如:建立环境管理系统的情况包括有无煤矿企业环境保护规划和治理制度、煤矿环境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责划分是否合理、关键控制点的人员配备及胜任能力是否恰当、有无煤矿环境监测制度、煤矿主要环境问题预警是否准确、煤矿重大环境问题应急处理是否及时、煤矿重大环境问题应急处理措施是否得当等、环境教育训练人时数、职业病件数、环保技术创新投入率。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通过对基

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各种指标的值,但是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根据众多的指标无法直接得出有用的信息,必须将这些分散的信息运用一定的模型,得到综合的评价结果。本文采用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模型。

进行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方法主要基于

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有许多定性指标,而且这些定性指标所描述的评价范围具有模糊性,将定性的问题转为定量问题正是模糊综合评价的一个基本职能;二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和动态性恰好是模糊性的一种表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具有针对性;三是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多、评价内容涉及面广,不能简单地将定性指标进行定量然后综合,而是应该用系统性的、科学严谨的理论、程序进行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无疑是最佳选择。

为了得出最终的评价结论首先应该做以下两点工作:一是根据具体指标值计算出各层次指标如初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指标值;二是根据指标值和评价标准得出各层次评价因素的评价矩阵。

各层次评价指标值的计算比较容易,可以利用公式f= 计算,(d为指标值,w为权重值),但在计算过程中应该将非货币性指标值转化为货币性指标值,即无量钢化处理。此外,对于定性指标值可以用问卷调查法取得,即选取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作为调查对象,让其按照上述标准对各级指标评级,然后由审计人员确定指标值。假定四级评价的得分分别为:很好3分,好2分,一般1分,差0分,现对环境管理系统控制制度进行评价,由20位调查者进行评级,如果四个等级的投票分别为5、10、4、1,那么该指标可定为(5 3+10 2+4 1+1 0)20=1.95,并且可以按照各等级得票的比例确定评价矩阵为(0.25,0.5,0.2,0.05)。

企业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第3篇

对工商企业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财务效益状况,企业资产管理状况,企业偿债行为状况及企业发展能力状况。

财务效益状况。即企业的资产收益能力。基本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U11)和总资产收益率(U12)。

资产运营状况。是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内容。基本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U21)和流动资产周转率(U22)。

企业偿债能力状况。企业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能力的强弱,是企业经济势力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体现。基本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U31)和已获利息倍数(U32)。

发展能力状况。企业的发展能力也可以称为企业的成长性,它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基本指标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U41)和资本积累率(U11)。

二、模糊评价原理及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1.模糊评价原理

(1)确定对象集,因素集和评语集。企业为对象集,被评价的事物影响因素为u1,u2,…um,构成因素集U ={u1,u2,...,um},评语集V={v1,v2,...,vn}。

(2)确定权数分配A=(a1,a2,...,am)。通常,对评价目标影响越大的因素(指标),其权重亦越大;反之亦然。

(3)建立各因素 (指标) 的评分隶属函数和综合评价矩阵R。

2.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1)财务效益状况。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要求管理者将有关企业过去浪费或低效率的部分剔除,选出一种最佳的预算方案,进一步地提高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

(2)资产营运状况。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把预算作为控制各项业务和考核绩效的依据,用较少的劳动力消耗和资金占用,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使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提高了。

(3)偿债能力状况。实施了企业预算管理,使得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率提高了。从而加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4)发展能力状况。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个管理信息平台,作为连接战略与年度预算的桥梁,使得企业的管理者注重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企业的发展能力比传统的计划管理条件下要强。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

对单因素评价,我们主要考虑该企业与行业的区别。我们设定的评判集V={好,一般,不好}。

因为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时企业的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均比在传统的计划管理条件下要好,所以,在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R111,R121,R211,R221,R311,R321,R411,R421均大于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条件下它们的值。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时,对基本指标的评价结果中对企业评价“好”的结果M1的数值大于企业不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时的数值。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提高企业管理的绩效。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第4篇

一、环境绩效评价标准

西方国家对环境绩效评价的探索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并且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99 年完成了《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正式公告。它设计了一个“环境绩效指标库”,是专门为了企业内部而设计的,但对于具体的环境绩效指标没有明确的表明,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环境绩效评价指标。该指标库分为内部环境绩效指标(EPIs)和外部环境状况指标(ECI)两个指标,内部环境绩效指标包括企业经营绩效指标以及企业管理绩效指标。

1992 年,“生态效益”这个概念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生态效益是以生态系统良性的循环和生态的平衡为基础的,这与人类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密切相关的。要求企业为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人类需求而生产与其他产品有一定的竞争力的产品时,让企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这一个过程中,逐渐将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生态资源的消耗减少到地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即为生态效益的评估标准,观察企业绩效的变动情况,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这对于企业之间的效益对比分析是非常有利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经济体联盟一起建立起了以为参照指南撰写报告者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报告框架为目的的一个报告组织,与此同时编制了《可持续发展报告》。GRI绩效指标体系共有50 个核心要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一些相关的要素,环境绩效体系包括16 个核心指标与19个附加指标。GRI指标中的环境要素里面含有环境费用、产品回收、资源消耗、污染的治理、“三废”排放情况,还有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建议报告人员将企业污染环境的程度与环境的承受能力相结合。

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理论

国内外关于环境绩效评价的理论获得的研究体现在环境绩效的指标和标准上,标准和指标对于环境绩效评价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使它存在的意义。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多变,比较单一的指标可能无法进行环境绩效的评价,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去收集指标,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涵盖如排污费、是否设立环境管理的部门、有无环保投入等等。关于环境绩效的评价标准,目前最大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014031 标准、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 WSCSD)的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三、企业环境绩效计量模型

环境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使企业政府和社会大众都能满足各自的利益需求,使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能实现环境效益。ISO在《环境表现评价指南》中提出了一个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模型。它是基于从准备筹划开始实践再到检测出问题最后进行修改的这样的一个模型。学者们对评价模型进行深入剖析,主要是包括几种方法:数据包络分析:Choi Yongrok等运用了DEA的方法,对我国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评价;Bian Yiwen等运用DEA方法,建立了一个建立在环境资源综合起来的评价指标并且进行了实证分析;林逢春等结合了模糊理论与综合指数法,提出了一个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方法叫做模糊综合指数法。

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建议

(一)明确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目的

我国企业对环境绩效研究的目的不够明确。环境绩效不论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是为了控制环境污染,还是政府对环境管理的要求,都应该明确其最终目的是与环境绩效有关联的各个主体都能够共同受益,这样明确了目的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价方法、选取评价的指标,环境绩效评价才做的有意义。

(二)建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标准

现阶段环境绩效的评价标准多数是国外的研究学者取得的成果,我国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性的指标体系。在如今我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这个时期,需要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的污染会使人类社会受到严重的破坏。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指标体系会使对环境的评价更加的有理可依,这对提升我国的竞争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丰富环境绩效评价的内容

现在国内外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多数关注环境管理绩效以及环境的生态影响指标。应该更多地把眼界放在企业环境力上,对企业环境力进行评价,丰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内容。环境力包括综合环境管理、设计、学习、投资、营销等多种能力,应该从企业环境力入手,不再只关注环境生态指标,而是丰富企业环境绩效的内容,使环境绩效评价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具体。

(四)建立环境绩效评价激励机制

环境绩效评价应该落在实际的实践中,应该建立环境绩效评价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对环境绩效评价好的企业给予政府的财政支持。要想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仅仅通过国家强制性的要求效果不是很大,必须让企业自身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让企业主动去进行环境绩效评价,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树立企业的社会公众形象。

(五)企业完善环境披露信息

要想使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更加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大多数是自愿的,也有许多企业不披露环境信息或者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十分少,对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信息都选择拒绝披露,而且信息披露多是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各企业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这对环境绩效的评价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应该对环境信息披露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制度,应该设定有第三方认证的企业环境的报告,使其规范化和系统化。国家也应该采取相应的强制性的政策,强制企业定期的披露排污费和对污染物的处理,并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使环境绩效评价能够正常运行,企业更好地开展工作。

摘要:现阶段我国企业缺少一个标准化的监督管理体系,也没有出台具体的环境绩效的评价标准,对于排污量是否达标、是否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问题无法给出具体的定量的回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环境的不断破坏,企业必须在经济和环境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经济和环境达到双赢,环境已成为了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树立企业形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环境绩效评价也就随着社会大众对环境要求的不断增加而变得十分引人注目。

关键词:环境绩效,环境绩效评价,环境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葛建华,葛劲松.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3,(2).

[2]安志蓉.环境绩效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及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2).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第5篇

为了系统、全面地评价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收益,对企业战略信怠管理进行了界定;并以制造性企业为例,利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思想,构建用于企业战喳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价值链模型;利用平衡计分卡这一综合绩效评价工具,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为了系统、全面地评价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收益,对企业战略信怠管理进行了界定;并以制造性企业为例,利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思想,构建用于企业战喳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价值链模型;利用平衡计分卡这一综合绩效评价工具,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在日益动荡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战略决策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而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也随着信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两被提上战略地位。马尔香和霍顿20世纪80年代中期预测的“战略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的到来,将信息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战略高度。但战略信息管理对企业业绩的提升到底有多大帮助,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而且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并存的状况,也造成了对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开展绩效评价的困难。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工具,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其中内部过程维度实质上就是企业的价值链过程。而价值链既是企业信息的承载体系又是企业信息的运输渠道,是企业信息流的运动空间和路径。同时,价值链又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因此,价值链是开展战略信息管理的一个合适的框架。本文以制造性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为基于价值链开展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构建价值链模型。然后利用平衡计分卡对基于价值链开展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1、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向管理对象传递信息,监督其运行状态,同时不断地收集管理对象以及相关客体的反馈信息,并做出调整以实现管理目标。信息是决策和计划的基础,是管理的脉络,是控制的前提。但是由于信息泛滥和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等状况的存在,造成信息利用效率低下。战略信息管理通过对信息的战略应用,使信息自如地贯穿于企业营运效率与创造收益以及战略决策制定的过程中。

从信息利用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就是利用各种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合适的时间向合适的人及时地传递高质量、高相关度的信息,最终实现对信息的战略应用,将企业的智力资产(包括记录信息、员工经验等)转化为更高的生产力,使企业可以更灵活地应对内外部发生的变化,有利于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战略信息管理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信息管理和企业战略相结合,其最终目标是辅助战略和战术决策的制定以及战略战术目标的实现过程。战略信息管理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低成本,形成的附加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造成差异化。

2、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 价值链是研究竟争优势的有效工具。其基本思想是每~个企业都是由进货、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基本括动以及一系列辅助活动组成的系统集合体,且每一项活动都是价值创造活动,这一系列价值创造过程用价值链来描述。根据战略思维(Strategic Think.ing)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价值链是战略信息管理的一个合适的框架。利用这个框架。

可以进一步探讨信息利用和需求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分析信息的来源和用户。作为企业信息流的运动空间和路径,价值链既是企业信息的承载体系,又是企业信息的传输渠道。各种价值活动的相关信息。分布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并依托价值链所构造的信息网络不停地进行着传递和交流。因此,以价值链为主线开展信息采集、筛选和分析工作,必将获得更高的效率。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信息管理.就是要沿着企业价值链追踪企业的信息流,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和战略协调,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并辅助战略决策。本文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基础上,对制造性企业内外部各相关活动作进一步梳理,按照信息流的情况,将制造性企业价值链简化为如图1所示的环节。

其中研发活动包括改善产品或服务质量,提商作业效率及新产品设计等的努力。它不仅涉及到机器设备、生产过程,还有“诀窍”、“秘方”、程序和运行机制,在一些行业中,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可能被认为是成本优势的关键来源。

采购是指原材料、供应品及其它消费品和资产的购置,它们都是企业价值链作业的投入要素。采购做不好,会导致高成本和低质量。

生产是将各种投入转换成最终产品的活动,包括加工、装配、检验、包装和设备维修等。营销是使顾客获知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特征,并得到顾客为该产品或价值赋予的企业所能接受的价值,进而购买该产品或服务。一般包括广告、促销、销售、定价、报价、分销渠道选择、分销渠道关系的建立等活动。售后服务向顾客提供加强或维持产品价值的服务,如产品安装、培训、维修.、配件供应等活动。价值链的各环节都存在着该阶段产生的大量信息,信息是了解和理解企业经营运作的基础。基于价值链开展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可以使决策者全面及时地把握各个阶段各种活动的信息状态,进而对企业全局有整体把握,从而有利于战略战术决策的制定和决策效率的提高。价值链上的各个活动,及时地为企业的战略战术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以便对信息需求做出迅速反应,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可以为价值链各阶段活动的改进和增值,以及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帮助。

3、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体系

卡普兰和诺顿经过对12家在绩效评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项目研究后,于1992年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这一战略绩效评价工具。传统的绩效评价只注重财务指标,造成了许多缺陷,如: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过去经营活动结果,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只使用财务指标衡量绩效容易导致管理者过分注重短期的财务成果,而采取一些“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等等。而平衡计分卡不仅提供评估过去成果的财务性指标,同时对顾客、内部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弥补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不足。

战略信息管理是一种服务职能,它通过为业务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支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它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和无形效益。战略信息管理的无形收益包括: a.企业反应能力的提高.b.工作流的改善和任务的简化; c.员工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增强; d.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协同性的改善; e.对企业资源获取和管理的支持; f.对企业经营决策效果的影响; g.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等等。

这些无形效益是有关企业长远利益的,是一种内隐性的收益,无法直接采用传统的财务绩效指标来衡量。平衡计分卡利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可以全面综合衡量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水平。除了对绩效的评价,平衡计分卡还可以用来监控和调整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活动,使之始终保持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3.1任务目标的描述

建立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首先应该勾画出企业的愿景,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然后以愿景和战略目标为核心,规划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任务目标。这种任务目标要简单明了,并对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意义。使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采用一些绩效衡量指标,评价在本环节上战略信息管理的运行情况。战略信息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优化和改善企业管理、决策和创新等效果。具体来说,企业战略信息管理要为企业构建合理畅通的信息网络,确保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战略协调,确保各环节的有效运行,为管理的健康运转提供所需信息,及时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保障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增强企业应对内外部变化的反应能力,为战略战术决策的制定提供高质量的、有效的和充分的信息依据,明确了战略信息管理的任务目标,以平衡计分卡为工具,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将战略信息管理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考核每个维度上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成果。3.2财务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信息管理是企业任何管理框架中所不可缺少的,其实施也必须有一定的人、财、物的投入,战略信息管理的开展也是有成本的,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软硬件、人员的薪酬福利支付以及培训费用等投入资本。虽然它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其所作的贡献最终会在企业利润上显现出来。财务方面的指标衡量战略信息管理的开展是否为最终经营成果的改善做出贡献,可以用产品销售额的增量、战略信息管理的总收益、战略信息管理的利润以及战略信息管理的投资回报率等作为评价指标。

产品销售额的增量在这里是指企业实施战略信息管理后与本企业实施战略信息管理前相比总销售额的增长数量。战略信息管理总收益是由战略信息管理的开展带来的决策效率提高、各环节协调性增强、风险规避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生产效率提高等等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收益的改进效果形成的,它包括因为战略信息管理的引入带来的所有收益。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所带来的利润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总收益与战略信息管理的财务成本之差来表示。另外,也可以根据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前后,企业总利润的提高来计算战略信息管理的利润,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很明显地表达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战略信息管理的投资回报率计算公式如下:

3.3顾客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信息管理的顾客分为企业内部顾客和企业外部顾客两种。内部顾客是战略信息管理的直接服务对象,即企业内部员工,及时地向他们传递合适的信息,辅助其决策制定,提高其工作效率;外部顾客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对象,即企业客户,战略信息管理可以间接电提高企业对其客户的服务质量。

内部顾客方面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内部顾客满意度、战略信息管理实施比率、战略信息管理实施保持率和战略信息管理实施范围扩展率等。外部顾客方面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老客户的保持率、新客户的获得宰和退货率等。内部顾客满意度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该公式表示内部员工的信息需求的被满足程度,从客观上反映了战略信息管理中信息搜集和传递的效果,以及员工获得信息的便利性,但该公式中的数据不易获得。对客户满意度的测评,我们提倡问卷调查和客户访谈方式。

只有顾客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到满意或超值的时候,才能得到顾客的忠诚、留住顾客并获得新顾客。因此,战略信息管理实施保持率和战略信息管理实施范围扩展率可以反映内部顾客的满意度,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外部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老客户的保持率、新客户的获得率和退货率的评价,可以通过计算开展战略信息管理之前与开展战略信息管理之后企业在这几个指标上的改观来评价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绩效。

3.4 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内部过程是指产品研发、生产或提供服务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价值链过程。内部过程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过程,本文论述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也正是以价值链为主线开展的。本文将在第4部分详细介绍基于价值链开展的战略信息管理在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3.5学习与成长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信息管理学习与成长方面绩效评价的指标包括: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满意度、战略信息管理人员保持率、内部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改进效率、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度、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平均培训次数、战略信息管理人员人均再培训投资。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满意度可以通过访谈或问卷凋查的方式获得。对于满意度可以调查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对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整个企业的满意程度、本职工作得到认可的程度、对团队负责人领导能力和威望认可程度、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满意程度、其创新行为是否得到鼓励以及决策行为的参与稃度等内容,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的保持率反映J’该丁作用队人才的吸引能力,可以通过某期期初和期末的人员数计算,公式如下:

内部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对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激励目标的明确程度和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对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的考察来打分。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改进效率可以通过对企业信息需求反应时间减少、信息质量和有效性提高的综合打分确定。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度可以通过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考核以及完成实际任务的有效性和时间测评。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平均培训次数可以用当期为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组织的总培.III}次数与当期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数量的比值得到。战略信息管理的人均再培训投资则是当期战略信息管理培训总投资与当期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数量的比值。

4、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信息管理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本部分将对基于价值链开展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进行详细讨论,也就是对价值链上各环节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成效进行评价,考核战略信息管理对价值链各环节竞争力的提高所做出的贡献。当然,各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通相互支持的,各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都对其它阶段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第三章第三节构建的用于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价值链模型,分别构建各环节的内部过程方面绩效评价指标。4.1研发

如果战略信息管理的实施取得很好的效果,就可以极大提高研发阶段的创新能力;相反,刈会阻碍研发活动的进行。对研发阶段的信息进行战略信息管理不仅可以缩短研发周期,还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产品的新特性、新产品和服务的发现,为各种创薪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信息环境。新产品的开发成本、价格情况、市场潜力以及能产生多大的效益等信息也是新产品开发决策制定的必要依据。战略信息管理对研发阶段评价指标的影响主要是使新产品开发时间缩短、提高研发投资的使用率、增加新产品推出数量等。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计算。4.2 采购

相关的市场价格信息、供应商信息、物资能源质堪信息等是采购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合理有效地刊j}1这些信息iI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日后采购决策制定的利用,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搜集积累并定期更新,以合理的方式进行组织和俘贮,这也就是采购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此阶段工作的成效可以用材料供应速度、材料质量和材料性价比来进行评价。材料供应速度可用发出订单到接到货物所经历的时间的倒数来表示。材料性价比是材料质量与价格的比值,对于质量和价格可以先找一个基准数,然后用相对值来表示质量和价格。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实施后这些指标的数值与没有实施战略信息管理时这些指标的最高值的差值,来评价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在该阶段的绩效。

4.3生产

产品信息、物资能源供应信息和生产技术信息都是生产阶段的重要信息。在生产过程中,信息可以通过优化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结构和配置来以简化业务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信息还可以缩短生产人员熟练某工艺过程的时间,使生产运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状态。这些都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的提高也需要严格以各种说明性信息为依据开展生产,并利用以往的生产经验加以改进。在生产阶段开展战略信息管理,战略性地运用该阶段的信息,10以极大提高生产阶段的效率和效益。生产阶段战略信息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可以用生产周期的缩短、次品率的减少、浪费率的降低、成本费用率降低、产品返修率的降低等。各指标的计算,可以利用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后一个会计期间内各指标的数值,与开展战略信息管理前各指标数值半数以上最低的一个会计的数据,进行比较而获得。4.4营销 营销阶段开展的战略信息管理通过对本企业的产品信息、市场结构信息、市场供求信息、消费者需求信息以及顾客对本企业相关产品的满意度等信息的战略应用,可以更加有效地分析客户需求,准确划分市场细分区间,寻找最恰当的产品投放市场的时机,为企业市场开拓以及营销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持,促进产品销售量的提高。营销阶段直接面向顾客,该阶段工作开展得好坏可以从顾客的反馈行为中看到:营销工作做得好,就会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量,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该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绩效实际上在平衡计分卡的顾客维度得到了体现.营销阶段市场占有率同顾客维的外部顾客方面的市场占有率是重合的,本节不再讨论。而产品销售数缝的增加在财务维度中得到了体现。在营销阶段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就用销售计划完成率的提高来考核。

4.5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阶段战略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客户的反馈信息了解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效果信息,从而引导产品的设计、生产和经营的改进完善。售后服务中对产品故障的反应时问和处理时间,以及售后服务的一次成功率,还会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进而影响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售后服务阶段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成效有很大一部分在研发和生产等阶段得到了体现。售后服务的响应时间和顾客对售后服务的满意度也会在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得到极大改善。售后服务响应时间的缩短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后的售后服务的平均响应时间与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前售后服务平均响应时间的差值来获得。而顾客对售后服务满意度的提高则需要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

5、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节将对前面所论述的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做以总结,见表1。该评价体系共34个指标,其中财务方面4个;顾客方面内部顾客4个,外部顾客5个;内部过程方面研发3个,采购3个,生产5个,营销1个,售后服务2个,学习与成长方面7个。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第6篇

关键词:CSR;绩效评价;社会效益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市场垄断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及出现“血汗工厂”等等。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现象日益显现,使人们开始思考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在此背景下产生。在我国,关于(2SR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问题都是新的课题。对CSR绩效评价的研究有助于测度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背后带来的社会效益大小。本文从CSR内涵界定、CSR与企业绩效的关系、CSR绩效评价模型、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五个方面综述了国内CSR绩效评价研究进展,以有助于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化。

一、CSR内涵的界定

国内对CSR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界定还不多。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来:一是从权利义务方面界定,卢代富(2001)、李立清、李燕凌(2006)等将CSR界定为: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期望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的社会经济组织,在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之外,所应该承担的法律、经济、伦理道德和慈善责任,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法律责任包括遵纪守法、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伦理道德责任有保证员工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遵守商业道德、保护环境;慈善责任即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为CSR反映出企业以下三种不同主体形式出现所必须承担的企业责任,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CSR即第三种责任。二是从利益相关者方面界定,李双龙(2007)[31指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拥有不同的利益要求以及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权利,正是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期望构成了CSR的实际需求。

二、CSR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国内学者们对CSR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已有较长的时间,但尚未达成一致结论,不同学者关注视角不同则会得出不同观点。吴兴华(2010)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从行业视角、规模视角、地区视角等得出企业绩效与CSR的关系结论各不相同,相关程度差异较大。杨汉明、邓启稳(2011)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对CSR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CSR与可持续增长具有不稳定关系,CSR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而上市公司业绩与社会责任不相关,与可持续增长率有正相关关系。寇小萱(2012)则专门对制造行业的CSR履行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CSR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CSR履行在短期内与企业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影响企业绩效的增长。从长期来看,企业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三、CSR绩效评价

CSR绩效评价模型是用来指导如何评价CSR绩效的框架或工具。国内对CSR绩效评价研究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评价模型的构建;二是指标体系的选取;三是对效率指标的测算与比较研究方法。

(一)CSR绩效评价模型

李灿(2010)为传统财务评价框架的设计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理论基础的,这种评价机制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应履行的公民义务,企业绩效评价框架应该重构。传统评价维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中心,包含盈利能力、资产运营状况、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重构的评价框架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基础上的利益平衡为中心,将发展能力修正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且应增加“社会价值创造能力”维度进行综合衡量。赵杨、孔祥纬(2010)认为,应该克服“总体评价”的不足,提出一种“分项评价”的模式。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为基础,将CSR的评价范围界定在四个层次含九个分项:核心层——投资者、雇员;紧密层——客户或消费者、债权人、商业伙伴;间接层——所在利:区、社会公众、政府;延伸层——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等。“分项评价”就是针对不同企业,只在某一项“利益相关者”下进行比较或排名,并不再是以往的只给出一个总的得分或排名方式。蔡月祥(2011)则以卡罗尔金字塔模型为基础,构建了CSR综合评价模型。美国著名CSR学者卡罗尔将CSR描述为四个层次的金字塔模型,从底层到顶层依次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陈永丽、邹航(2012)从环境价值链的视角构建了绿色经济管理绩效、生态绩效、社会绩效三个维度的评价模式对CSR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齐丽云、魏婷婷(2013)则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CSR评价模型,对交通运输业进行实证研究。该研究以IS026000《社会责任指南》为基础,从责任治理、经济发展、人权、劳动实践、环境、公平运营、消费者问题和社区发展八个维度来评价CSR绩效。

(二)CSR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虽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及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CSR评价体系构建尚未成熟,但国内学者在一直努力从不同视角研究构建该体系。通过整合梳理各学者的研究发现,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出发去构建评价模型。第一,基于过程视角剖析CSR,构建基于CSR管理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从循环绿色经济角度出发,构建包括衡量集经济绩效、生态绩效与社会绩效于一体的综合系统的指标体系,主张经济、生态与社会协同发展。第三,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评价模型,从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各利益相关方出发评价企业绩效。

(三)CSR绩效评价方法

CSR绩效评价方法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而层出不穷,如模糊综合评价法、SPSS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现有学者运用索洛余值法等更多的新方法。由于CSR效率的评价指标中包含的因素多,综合评价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因此评价方法应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采用模糊积分评价模型可以很好地协调各个评价指标。杨钧(2010),易凌、林建原(2010)及那保国(2012)均是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模型,确定各个子层次指标权重对CSR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比较排名。王楠、苗迪(2012)将SPSS因子分析法具体运用到对火电CSR评价中,通过计算因子综合得分,全面分析了火电企业在经济责任、内部环境责任和外部环境责任三方面的履行情况。张英奎、翟垒垒(2013)从企业绩效最大化角度出发,建立评价指标并构建DEA模型,对CSR的有效性进行定量分析。韦飞、汤雨晴(2013)运用静态索洛余值法探讨并验证了CSR投资与企业价值创造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四、总结

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研究 第7篇

现代管理的观念认为, 企业系统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生产系统以及协调计划系统管理, 而企业内部绩效评价体系就是围绕协调计划系统, 并以财务管理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在企业绩效评价的实际应用与发展过程当中, 又逐渐衍生出包含技术质量绩效评价、行政服务绩效评价、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在内的一系列评价体系, 因此, 企业内部绩效评价已经应用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具体而言, 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实际运作包含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各类评价体系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指标是评价方法具体化的表达, 是评价内容外在的表现, 所以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应该确保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全面性, 指标之间也应存在一定的可比性。同时, 制定评价标准是完善评价体系的基础, 应按照评价指标存在的性质对标准进行量化, 对待定性指标可采取标准级别制定, 遵循公开化、透明化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标准,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还要进行及时、高效的调整与偏差纠正。建立好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之后, 再利用评价计分方法, 实现对评价结果的最终量化。评价系统的计分方法是通过线性规划法、标准化数据法、综合指数法等应用到评价的过程当中。

二、我国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依据2006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时办法》及其细则而构建的, 较多采用综合绩效评价的方法。该方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 构建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行业的特点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 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质量、经营增长和管理现状进行综合的评判。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基本指标、评议指标、修正指标三方面的内容, 共30项指标, 其中8项基本指标和14项修正指标都是定量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另外8项评议指标为非财务指标。

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国现行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 发挥了良好作用, 但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 其自身的完善与成熟并不能对先天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行解决, 即由于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主要分析、评价基础而导致的内在缺陷, 具体而言, 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 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合理与完善

在现行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当中, 财务指标占22个, 权重为70%, 而非财务指标只有8个, 权重为30%。一般而言, 财务指标更加关注于对企业经营绩效的结果进行评价, 是对过去成果的描述, 忽略了这个结果的取得过程, 也较难对未来进行预测。一个完善的非财务指标应该能够弥补这一缺陷, 引导企业强化基础管控, 追求稳定、持久发展。不难看出, 现行绩效评价的非财务指标涵盖的信息内容不够全面, 未能将能够反映企业运营过程的指标, 例如售后服务、产品质量等指标列在考核之内。

(二) 未对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进行考虑

现行的财务会计只对债务资本成本进行确认, 而对于权益资本的成本则当做收益分派进行处理, 未对权益资本中的机会成本进行考虑。当净收益为零, 实际上权益资本的成本并没有得到补偿。假设社会平均的报酬率为10%, 企业占用资产100万元, 倘若资产报酬率达到8%, 则应是亏损了2万元, 并不是盈利了8万元。倘若企业权益资本的成本被忽略, 将导致资本使用者———即企业经营者错误地将权益资本理解为是一种免费的资本, 可能会产生“免费资本”的思想。企业经营者就有可能不再重视资本有效使用, 导致企业使用资本失去约束, 出现随心所欲、不计成本使用的现象与问题, 严重时还会出现投资低效、重复投资、甚至投资失误等影响企业获利的决策行为, 引发投资膨胀以及社会资源的浪费, 影响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 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客观评价的4个类别的“基本指标”里, 没有任何指标和现金流量相关, “修正指标”也只是存在“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与“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两个指标。总体而言, 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重视程度不足。现金流量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财务安全性以及流动性, 其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基础, 因此可靠性与安全性较高, 能够准确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

(四) 较难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动态问题进行反映

现行指标体系没有对或有事项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进行认真考虑。比如企业给其他单位进行债务担保而承担的部分连带责任、可能产生的诉讼赔偿损失、因为环境污染而产生的治污费、罚金支付等或有事项, 以及重大诉讼、重大投资、销售退回、资产损失、债务重组等事项都可能给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一定影响。

(五) 未能对行业差异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进行考虑

企业在行业类别、战略地位、竞争力强弱、规模大小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 受到国家宏观调控以及部分产业政策的影响, 部分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 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处于长期的竞争当中, 所以, 不同的市场环境以及行业差异也会对不同行业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 这不是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与经营能力所能决定的。

三、健全与完善企业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一) 加强非财务指标涵盖信息内容的全面性, 拓展指标覆盖面

第一, 加设非财务指标, 不断提升财务指标准确性与可靠性。财务指标是对经营结果进行反映, 而非财务指标是对经营过程进行反映, 二者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果存在某种联系, 同时非财务指标的结果也源自多个方面, 并不完全依赖于财务部门, 例如市场份额能够从相关社会机构处调查获得, 所以, 非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财务指标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防范了财务指标把玩“数字游戏”而存在的风险;第二, 加设能够体现企业信誉度的非财务指标。及时性地偿还债务、发运货物、交付货款、以及承诺与质量相符等, 都是企业良好信誉的重要体现, 企业信誉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所以, 信誉也应该构成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面对当前社会存在信誉不高的状况, 利用信誉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考虑采用及时发货率、逾期偿债率、拖延货款交付率、退货率等对企业的信誉程度进行综合量化考核;第三, 加设反映顾客的非财务指标。顾客就是企业的上帝, 企业应该提升顾客的重要性认识, 从而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务收益。可利用市场份额、顾客满意度、顾客增长率、顾客保持率等对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进行衡量;第四, 应尽可能地对非财务指标进行量化。只有实现指标的量化与计量, 才能够保障评价标准、过程、以及结果的正确性与客观性。在做好定性分析的前提下, 应强化定量分析研究, 科学地选取定量分析方法, 使得非财务指标能够进行计算, 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确切的数据结果。例如对员工工作状况进行评价, 可利用员工流动率、劳动生产率、培训费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二) 引入经济增加值, 充分考虑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引入经济增加值的 (EVA) 概念, 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评价, 解决由于未对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予以考虑而产生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分析, 经济增加值=税后经营利润-债务与股权成本, 剩余利润才是这部分资本金在既定时间里创造出的利润。所以, 在进行利润计算时要引入经济增加值, 在考虑债务资本成本的基础上, 还要对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予以考虑。若经济增加值为负, 即使财务报告盈利, 实质还是亏损, 也是企业侵蚀股东的财富。若经济增加值为零, 表明企业利润只可以满足投资人、债权人预期获取的收益。经济增加值的使用可防范现行净利润考核中由于不考虑所有者权益资本的成本, 造成资本使用者不重视资本有效使用, 从而出现的投资低效、重复投资、投资失误等决策行为, 从而不断促进企业长期利益的提升。为了方便计算, 我们可利用银行优惠利率当作股东资金成本。

(三) 适当增加与现金流量相关的评价指标

现金流量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基础, 反映出企业的财务安全性以及流动性, 其可靠性较高。如果企业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 就算其他指标表现的再好, 也会直接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现金流量的状况对于企业绩效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填补会计方面的不足, 应从偿债能力、收益质量、营运能力等方面开发出现金流量的指标。可考虑销售现金比、主营业务收入比率等指标。

(四) 披露或有事项, 强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动态管理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或有事项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对企业的经营运作产生重大影响, 特别是影响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在对我国企业展开绩效评价时, 应要求企业对于或有事项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充分披露, 在偿债能力的指标体系中加设或有事项比率指标修正企业的偿债能力。

(五) 健全企业的分类管理和考评机制

科学、公平的考核应该对企业的差别进行考虑, 我国企业的领域不同, 政府对其的管理目标也不尽一致。一般而言, 国外发达国家会根据企业的不同经济目标划分成两类:一是政府功能领域的企业, 涵盖国家安全、公共产品、自然垄断等方面;二是竞争领域的企业, 例如一般性工商领域。因此, 我国需要进一步健全企业的分类管理和考评机制, 对待前者, 应兼顾企业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考核, 对待后者, 应更加重视经济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1].孙丽艳, 苗成林, 冯俊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新绩效评价研究施[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1) .

[2].陈晓琳.沃尔评分法和经济增加值 (EVA) 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以青岛海尔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9) .

[3].张耀煌.与时俱进, 贴近企业实际——学习《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新版标准的几点体会[J].上海质量, 2012 (8) .

[4].张林.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财务与非财务视角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商业经济, 2012 (6) .

港口企业绩效评价建设研究 第8篇

一、当前港口企业绩效评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港口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港口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缺乏针对性。在许多港口企业当中,公司对不同部门的员工采取的评价标准基本都是相同的,评价内容大同小异,这种方式很难反映出被评价者的真实情况,可能会有失客观、公平和公正。其次,一些港口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过程中缺乏动态评价的意识,而是侧重于事后的静态评价,这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出现偏差。再次,很多港口企业缺乏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系统,企业绩效评价缺乏整体性,而且各个评价指标之间存在重复交叉的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绩效评价的效果。

(二)港口企业绩效评价过分注重财务指标的衡量而忽略了其他因素

财务指标是现代企业绩效评价一项重要指标,但不是绩效评价的全部。目前,我国港口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存在过分注重财务指标而忽略市场层面、消费者层面、内部管理层面等诸多非财务指标。这些指标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仅靠单纯的财务指标显然不能显示企业发展的全部情况。

(三)港口企业对绩效评价的结果不够重视

绩效评价结果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我国港口企业对绩效评价的结果不够重视。首先,一些企业领导只有在进行干部选拔时才重视绩效的评价结果,对普通员工的绩效评价结果则重视度不够。其次,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反馈渠道,绩效评价结果未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很多港口企业尽管进行了一系列的绩效评价,但是最后可能仅仅公布一个简单的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而没有向被评价者反馈具体内容,被评价者依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第三,绩效评价与企业员工发展没有很好的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绩效评价的积极性。

二、港口企业加强绩效评价建设的对策

(一)从战略角度出发,加强港口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加强港口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设需要着眼于企业整体战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应重视绩效评价的公正性,根据企业不同岗位的特点有针对的进行绩效评价。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因素,避免因为个人感情影响绩效评价的结果。其次,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绩效评价指标,每一个评价指标应该是清晰明确无歧义的,并对其进行量化,从而增强企业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例如,珠海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相对于其他港口公司还很年轻,但是同时这也有利于珠海港加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珠海港集团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完善自身绩效评价体系,这为企业发展垫定了良好的内部基础,企业收入连年增加。经审计,企业在2013年营业收入达到了12.911亿元,发展速度令业界刮目相看。

(二)进行综合分析,注重绩效评价中财务指标与其他指标的有机结合

港口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应该考虑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首先,财务指标依然是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该创新财务指标评价方法,例如运用“经济价值增加值法”(EVA法)对企业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利润总额、股票收益等进行科学考核,增强成本效益意识,充分发挥财务指标在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其次,企业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充分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运用。将其放在与财务指标同等重要的位置考虑,运用“平衡计分卡法”(BSC法)从财务层面、顾客层面、内部业务层面、创新与学习层面综合进行评价,增加企业绩效评价的科学性。以同业情况为例,大连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的过程中,企业充分考虑不同的市场环境,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2010年大连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同时拥有A+H双融资平台的港口类上市公司,2013年大连港货物吞吐量超过4亿吨,跻身世界十大港口行列。

(三)运用绩效评价结果指导企业管理

首先,企业管理层应该意识到绩效评价结果的重要性,对绩效考核结果认真分析,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价者,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使被评价者能够不断改进其工作,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其次,绩效评价结果应该与员工福利、薪资与职位调整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选拔合格的人才,以此推动企业的管理水平。再次,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出现的普遍问题,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同时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员工在绩效评价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培训,最终达到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目的。

三、结束语

港口企业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港口企业绩效评价需要从完善评价体系,运用财务和非财务多种指标,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等手段入手进行综合建设,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会对港口企业健康持久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第9篇

基于动机产生的行为逻辑理论, 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总是从明确谁有评价动机, 谁是评价主体这一问题开始的。纵观绩效评价主体发展的历史轨迹, 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不断的演进过程中。

1.1 一元评价主体时期

在业主制和古典合伙制的小型企业中,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 投资者就是经营者, 他们自己管理着企业。这种企业生产过程和工艺简单, 生产销售环节少, 管理者只需采用一些简单的产出指标, 就能凭经验对生产进行有效的管理。这种企业的绩效评价, 唯一的评价主体就是投资者, 评价的目的也只是满足自己生产管理的需要。

1.2 二元评价主体时期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所有者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 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促使经营者行为更符合所有者利益。通过对绩效的评价来度量代理人的努力程度, 从而更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选择。与此同时, 投资者还需要向银行大举借入资金, 而债权人往往要求债务人提供相应的会计报表, 以报表数据体现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作为是否放贷的依据。建立在这种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的绩效评价是委托人为了达到与代理人激励相容的目的而测定代理人的努力程度, 并将这种努力程度变为定量计值或主观效用的行为。这种类型的中小型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应该全部体现为基于投资者与债权人利益的二元财务评价。

1.3 多元评价主体时期

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单纯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 而是要为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内部经营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利益。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承认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来源, 因而都有评价企业绩效的要求。按照这种逻辑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应扩展到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

2 基于不同评价主体的绩效评价客体分析

任何客体都是相对于确定的主体而言的, 由主体的需要决定。

2.1 业主制和合伙制的企业

在一元评价主体下的业主制和合伙制的企业中, 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评价客体主要是企业。通过简单的财务指标计算, 反映和了解企业经营效益, 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营运水平等方面。评价主要是为了满足投资者生产管理的需要, 但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投资者自己进行的, 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 因此评价只是对生产成果进行事后衡量, 目的主要是寻找生产管理中问题, 总结经验, 提高管理水平。

2.2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 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主要有两个评价客体:一个是企业, 另一个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由于存在二元评价主体, 对企业评价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的债权人和不参与管理的投资者, 由于他们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这就必然要求评价从事后结果评价深入到事中经营过程的评价, 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管理控制资料等。企业经营效益评价不仅要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营运水平, 还要反映债权人关心的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而且,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绩效评价还要包括经营者业绩评价, 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体现。企业绩效评价应该是在考察企业经营效益的基础上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 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2.3 基于多元评价的企业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分别参与到企业价值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 对企业绩效评价的侧重也就不同, 这就要求绩效评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企业做出全面的、综合的评价, 也就是说评价客体应是企业整体价值创造的全部过程。

3 基于不同评价主体的绩效评价模式分析

基于不同价值判断的评价主体, 存在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

3.1 一元评价主体价值取向的评价模式

一元评价主体的企业, 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 体现其价值取向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主要表现为以成本管理、控制为基础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就控制的空间范围而言, 主要有总成本控制、成本分类控制、目标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及作业成本控制等内容。尤其是作业成本法扩大了成本计算对象, 提高了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 使成本信息更加客观、真实、准确, 更有利于成本业绩控制, 然而容易造成企业只重视显性的成本因素, 对市场开拓、内部结构调整、企业规模、管理文化等隐含的成本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

3.2 二元评价主体价值取向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

由于存在所有者、债权人二元评价主体, 比较适宜采用的评价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类。

3.2.1 以利润为基础的绩效评价模式

如杜邦财务分析法、沃尔评分法、财务比率分析法、坐标图分析法、雷达图分析法以及利润轮盘模式等方法。主要利用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加工出来的财务数据。其中, 杜邦财务分析法最具代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杜邦分析系统基于股东权益报酬率, 这是所有财务比率中综合性最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指标, 并以此为出发点层层分解财务指标, 将若干个用以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综合起来说明净资产利润率的变动, 分析影响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因素和其内在联系, 揭示企业在经营、投资、筹资等方面的效率。它的价值在于, 如果能结合两期以上的资料进行分析, 则不仅可以发现指标变动的原因和变动趋势, 而且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指明了方向。杜邦分析系统对企业各部门、员工等进行的绩效评价正是体现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各种“委托—代理关系”, 其目标是为了适应多元化经营和分权管理的需要, 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影响企业利润水平的因素很多都在企业管理者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还可以被分解成部门考核指标, 便于各级单位的实施与考核, 具有直观、简明、计算方便、可比性强、实施难度不高的优点。

杜邦分析系统偏重于以会计收益为基础, 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 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之处, 而且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关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外部审计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使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遭受质疑。 (2) 数据来源仅限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没有考虑企业现金流量, 故其反映不出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 (3) 杜邦分析系统仅局限于财务领域, 反映的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 没有充分利用内部管理会计系统, 缺乏对造成结果的动态因素进行评价的能力, 也缺乏预测性和发展性。 (4) 企业股东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等指标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 而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 助长了企业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 弱化了企业追求长期目标的动力, 导致企业管理者只注重短期财务层面绩效的改善, 而忽视长期战略层面绩效的提高。

3.2.2 以EVA为基础的绩效评价模式

EVA是建立在经济利润概念基础之上的, 只有在EVA>0时, 企业才表现为真正创造了价值, EVA将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统一考虑, 是对会计利润加以调整而得出的指标, 可以尽量消除传统会计方法的负面影响。 (1) EVA价值相关性高于传统财务指标 (如会计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 的价值相关性。 (2) EVA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从而能够连续地度量业绩的改进。能促使管理者从企业长期创造价值能力出发进行决策, 有效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 (3) EVA指标可成为统一度量指标。以EVA为统一度量指标对企业所有经营单位和职能部门进行业绩评价, 为各部门沟通提供了一种共同语言。 (4) 有效解决代理问题。EVA是股东、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用EVA作为薪酬激励机制中因的关键变量, 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目标不一致所引起的各利益相关者的消极行为。然而, EVA的调整项多达164项, 最常见的调整项目也达7项之多, 计算烦琐;资本成本WACC较难准确确定;EVA仍然是从财务角度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 是反映价值创造的滞后性经济指标;EVA是站在股东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的业绩, EVA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如债权人的利益。

EVA只是一个单一的绝对数的财务指标, 既无法对企业的非财务方面做出有效的评价, 也无法在不同规模企业间进行横向比较, 加上计算难度和复杂程度较高,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未成熟之际, 无法据此真实地体现企业的业绩。

3.3 多元评价主体价值取向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

利益相关者取向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3.3.1 360度反馈评价法

也称多源反馈评价或全方位反馈评价。其特点是: (1) 传统的绩效评价, 主要由被评价者的上级对其进行评价;而360度反馈评价则由与被评价者有密切关系的人, 包括被评价者的上级、同事、下属和客户等, 分别匿名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 从多个角度来反映员工的工作, 使结果更加客观、全面和可靠, 使考评工作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全面、可靠。 (2) 其核心在于“反馈”, 即通过对多方面收集的不同信息进行分析和公开讨论, 为被评价者提供建设性建议, 从而有效地促进被评价者行为的改善, 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统一, 既能为个人职业发展创造机会, 又可促使企业目标的实现,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率。 (3) 更好地适应现代组织结构层次减少和实行自我管理、控制自我的要求。其缺陷也不容忽视: (1) 容易忽视企业文化的影响。 (2) 不能保证所获得的信息就是准确的、公正的。 (3) 这种方法需要选择评估者、填写表格、分析评估结果, 因而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造成管理程序复杂。

3.3.2 平衡计分卡

其目的在于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绩效评价模式, 以使组织的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4个方面的指标之间的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 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战略目标过程。识别实施企业战略目标的驱动因素, 制定可能策略, 进而确定全面反映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关键因素, 帮助管理者理解并把握经营成功的关键动因, 全面提升企业价值管理水平。平衡计分卡的优点: (1) 克服财务评估方法的短期行为, 使整个组织行动一致, 服务于战略目标。 (2) 能有效地将组织的战略转化为组织各层的绩效指标和行动;有助于各级员工对组织目标和战略的沟通和理解。 (3) 利于组织和员工的学习成长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实现组织长远发展。平衡计分卡的缺点在于: (1) 实施难度大, 指标体系的建立较困难。 (2) 指标数量过多, 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很难做到真实、明确。 (3) 各指标权重的分配比较困难, 部分指标的量化工作难以落实;实施成本比较高。

对于企业来讲, 平衡计分卡将投资者、顾客、员工三方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考虑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是全面开展平衡计分卡评价比较困难, 它更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 适合经理人员进行内部管理。

3.3.3 关键业绩指标 (KPI)

企业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 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 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 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 并以此为基础, 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 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 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 (1) 作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 KPI的制定有力地推动公司战略在各单位各部门得以执行; (2) KPI使上下级对职位工作职责和关键绩效要求有了清晰的共识, 确保各层各类人员努力方向的一致性; (3) KPI为绩效管理提供了透明、客观、可衡量的基础; (4) 作为关键经营活动绩效的反映, KPI帮助各职位员工集中精力处理对公司战略有最大驱动力的方面; (5) 通过定期计算和回顾KPI执行结果, 管理人员能清晰了解经营领域中的关键绩效参数, 并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 采取行动予以改进。关键业绩指标可以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计划来确定部门和个人的业绩指标, 有利于监测与业绩目标有关的运作过程, 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发现需要改进的领域, 并反馈给相应部门和个人, 可以把个人和部门的目标与公司整体的目标联系起来。但是对于管理者而言, 由于确定目标的主观因素的存在, 阶段性地对部门和个人进行评价和控制, 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有时关键绩效目标难以把握。而且对于有些部门和员工, 要做到定量和定性地对直接创造利润和间接创造利润的贡献作出精确评估也比较困难。

3.3.4 外部利益相关者模式

着重从企业处理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两方面, 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社会影响划分为7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的社会绩效。这7个维度是:局外人的可接近性;对公共事务的有准备性;在公共活动中的可靠性、一贯性;企业对外言论的可信性;在外部批评者眼中的合法性;对外界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清晰度。外部利益相关者模式对企业社会绩效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评价较为全面。

3.3.5 绩效三棱镜

它是把利益相关者的满意、贡献与企业战略、能力、流程联系在一起, 共同分析企业绩效的方法。绩效三棱镜克服了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过分强调股东利益以及平衡计分卡只考虑了股东、员工与顾客三大利益相关者的缺点, 是一个全面的、多角度的绩效衡量结构。

参考文献

[1]陈共荣, 曾峻.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响[J].会计研究, 2005 (4) .

[2]钟亚伟.试论杜邦分析系统在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运用[J].技术与市场, 2009, 16 (1) .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第10篇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在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们逐渐认识到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地完善自身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和创新,是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活动。从概念中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实际上包含了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四个环节的管理。

2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遵循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本文设计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易于测评的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三个层次,四个大类,14个具体的指标,见表1。

3 AHP与FUZZY综合分析评价

首先使用AHP,请专家对影响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确定其权重;然后使用FUZZY,请专家对企业在各指标上的表现进行评价,最终确定企业知识管理绩效。

3.1 基于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请专家对以上指标层和准则层中各元素的权重打分,建立判断矩阵,并进行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3.1.1 指标层各元素权重

3.1.1. 1 U1各元素权重如表2所示。

U1权向量W1=[0.03 0.17 0.05 0.20 0.24 0.39]

3.1.1. 2 U2各元素权重如表3所示。

U2权向量W2=[0.06 0.30 0.11 0.54]

3.1.1. 3 U3各元素权重如表4所示。

3.1.1. 4 U4各元素权重如表5所示。

U3权向量W3=[0.83 0.17]

U4权向量W4=[0.83 0.17]

3.1.2 准则层各元素权重如表6所示。

U权向量W=[0.05 0.10 0.25 0.60]

3.2 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3.2.1 确定评语集评语集表示为:V={V1,V2,…,Vp},可确定评语集为:V={优,良,可,差}。

3.2.2 子集的模糊综合评判与最终模糊综合评判

3.2.2. 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根据表1的指标体系,一级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准则层所有指标Uij做出评判结果是Vk的隶属度为rijk,(i=1,2…,n;j=1,2,…,m;k=1,2,…,p),则第二层次评判矩阵为:

确定rijk的比较实用的方法是组织专家组根据企业实际表现给出rijk值。则可得Bi=Wi·Ri=(bi1,bi2,…,bip),(i=1,2,…,n),采用M(·,+)模型计算,则有:

3.2.2. 2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根据表1的指标体系,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即是对目标层所有指标Ui(i=1,2,…,n)的综合评判。即一级模糊综合评判集(Bi)n×1也就是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评判矩阵R:

则二级模糊综合评判集为:

求出评判指标bk(k=1,2,…,p)后,可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取B向量中最大的评判指标所对应的评语集元素作为评判的结果,即是对企业绩效评估的结论。

4 实证分析

根据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运用AHP与FUZZY综合分析评价方法,对某企业的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估。专家组对企业各项指标表现的评估值见表7。

根据以上所求评判集结果,优的水平0.08,良的水平0.31,可的水平0.68,可以认为该企业的知识管理绩效水平一般。

5 结语

利用AHP与FUZZY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企业既可以全面了解知识管理绩效,又可以根据各评价层的评价结果发现企业在哪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用实证分析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摘要:文章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出发,建立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理论(FUZZY)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关键词:知识管理,绩效,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

参考文献

[1]李岱素.知识管理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2009.(8),83-88.

[2]李永宁.基于模糊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5),175-177.

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绩效 评价

良好的知识管理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带来企业核心能力的增长。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效果如何,需要建立一个评价体系进行检测,进而改进企业知识管理实践。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因素是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涉及被评价的因素众多并且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相对准确的反映企业知识管理绩效。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特点,从组织结构、内部流程、学习能力、外部关系、创新研发能力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拟建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1.组织结构指标

组织结构的效能主要在于組织知识的合理配置,而组织知识配置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增加组织知识增量和产品中的知识含量,提高组织创新能力。该指标包括:部门结构设置、岗位设置、组织效能的改进、组织知识结构的优化、企业价值观的提升。

1.1部门结构设置:反映部门结构的设置是否有利于企业信息的传递。(定性指标)

1.2岗位设置:反映岗位设置是否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定性指标)

1.3组织效能的改进:反映组织效能变动对整个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定性指标)

1.4组织知识结构的优化:反映知识结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定性指标)

1.5企业价值观的提升:反映企业是否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及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带动能力。(定性指标)

2.内部流程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挖掘和辨识所有与企业经营和竞争有关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包含企业的内部流程在内的经营活动中去。内部流程对企业来说,是提高绩效的最有力的驱动因素。知识管理的实施能够使内部流程在协助企业实现具体的业务目标过程中,促进企业改善自身的经营模式。该指标包括:战略决策成功率、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能力、市场分析及预测的准确程度、企业内部信息平台构建及维护能力。

2.1战略决策成功率:反映知识管理对战略决策质量的提升程度。(定量指标)

战略决策成功率=成功的战略决策/企业所做出的所有战略决策

2.2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能力:反映知识管理实施对行业发展趋势影响程度。(定性指标)

2.3市场分析及预测的准确程度:反映知识管理实施对产品定位、市场分析的工作的提升程度。(定性指标)

2.4企业内部信息平台构建及维护能力:反映知识管理对信息整合、交流、运用、共享的能力。(定性指标)

3. 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管理的过程,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表达和理解的知识,并重新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该指标包括:员工价值提升、学习习惯的培养、网络资源便利性、员工培训投入能力、激励机制的建立。

3.1员工价值提升:员工对自身技能、知识文化水平等方面价值提高程度。(定性指标)

3.2学习习惯的培养:反映企业是否采取培养员工学习习惯的措施或建立相关制度。(定性指标)

3.3网络资源便利性:反映企业网络资源使用起来是否便捷高效。(定性指标)

3.4员工培训投入能力:反映企业在员工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能力。(定量指标)

员工培训投入能力=(本企业比例—行业平均比例)/(本行最高—本行最低)

3.5激励机制的建立:反映企业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知识共享、转化、创新的影响。(定性指标)

4. 外部关系

外部关系是公司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它们使公司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该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市场反应速度、客户忠诚度、售后服务能力。

4.1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定量指标)

市场占有率= (本企业占有率一行业平均占有率)/(本行业最高一本行业最低)

4.2销售增长率:反映企业成长状况及发展能力。(定量指标)

销售增长率=本年销售收入增长额/上年销售增长率

4.3客户忠诚度:反映企业重复订单的频率,体现自身盈利的潜能。(定量指标)

客户忠诚度=重复订单数量/订单总量

4.4市场反应速度:反映企业对市场变化、客户要求的反应速度。(定量指标)

市场反应速度=(本企业市场反应的速度—同行业市场反应的平均速度)/(本行业

最高-本行业最低)

4.5售后服务能力:该指标衡量企业提供的售后服务能力的提升程度。(定量指标)

售后服务提升程度=(本企业售后服务水平—同行业售后服务的平均水平)/(本行业最高水平—本行业最低水平)

5. 创新研发能力

实施知识管理后是否加快了知识创新的速度、提高了知识创新力度,以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应关注的一方面。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百分比、产品创新率、技术先进水平、单位时间内新技术专利的产出量、知识创新成果的应用率。

5.1技术开发投入百分比:反映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的投入及增长情况。(定量指标)

技术开发投入百分比=全年技术开发费用/全年销售收入

5.2产品创新率:反映企业产品创新的能力。(定量指标)

产品创新率 =部门创新项目数/总产品数量

5.3技术先进水平:反映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对技术的领先程度。(定性指标)

5.4单位时间内新技术专利的产出量:反映企业在同行业中研发的能力。(定量指标)

单位时间内新技术专利的产出=(本企业数量-本行业平均数量)/(本行业最高-本行业最低)

5.5知识创新成果的应用率:反映企业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定量指标)

知识创新成果的应用率=知识创新成果转化数量/知识创新成果总量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2512076

参考文献:

[1]王代潮,曾德超.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2]王众托.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从知识层面认识管理,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1).

[3]熊学兵.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经济维度,2008(6).

[4]王炳乾、丁宁.知识转移与公司绩效评价,商业时代,2009(8).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并购,绩效评价,财务效益分析,非财务效益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并购成为企业跳跃式发展的主要途径, 并购现象层出不穷, 既有强强联合的“超级航母”, 也有强弱联合的优势互补。但是实践中, 存在着过高的并购失败率, 使得学者把注意力从并购的原因上转到对并购绩效的分析上来。这些分析方法归纳为两个方面:财务效益分析和非财务效益分析。

1 财务效益分析

1.1 评价资本经营效益

评价并购后的资本经营效益, 如投资回报率、总资产收益率等, 这种指标主要是关注并购后的当期经营效益, 如果公司当期的经营利润为正, 就表明公司当期的收入大于其费用, 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从而股东财富也得到增加。将目标公司并购后的资本经营效益与并购前的资本收益比较, 从而衡量并购对目标公司所产生的增长绩效, 这种指标是建立在按照账面价值衡量投资者投入价值的基础上, 无法衡量企业资产价值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也忽略了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

1.2 评价协同效应增加值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并购后的经济增加值。由于收购公司可以自由地将他们投资于目标公司的资本变现, 并将其投资于其他资产, 因此, 对收购公司并购绩效进行评价时, 收购公司应至少获得其并购投资的机会成本。二是评价并购后的市场增加值。也就是从资产的市场价值的角度衡量并购投资所创造的利润, 如果一项并购取得了收益, 那么目标公司的期末利润必须大于以期初资产的市场价值计算的资本成本, 而不是仅仅超过以公司期初资产的经济价值计算的资本成本。因而该指标是对经济增加值的修正, 反映出市场对目标公司整个未来收益预测的修正, 是从-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中评价并购的增长效益。

2 非财务效益分析

并购的目的是多样的, 因此应该通过各种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来实现, 评价时应将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指标相结合。在企业并购中, 并购方一般对如下非财务方面进行评价.

2.1 产业结构调整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并购是否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1) 观察是否促成新兴技术部门的形成。有些部门的企业是一些先进技术的创导者, 但由于资本实力有限, 难以形成规模的生产体系, 这些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 以其技术优势并购一些资本雄厚的企业, 使科技成果迅速扩大, 并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部门。

(2) 是否提高存量资产运行效益。并购作为企业所有权或企业产权的转让方式, 其实质是存量资源的调整优化, 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2.2 规模经济效益评价

规模经济是从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两方面来考察的。

(1) 对工厂规模经济的影响, 主要包括通过并购是否达到对资产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 形成规模经济, 使其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另外, 并购是否使企业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前提下, 在各个工厂中实现产品的单一化生产, 避免由于产品品种的转换带来生产时间的浪费;通过并购是否有效地解决由于专业化引起的各生产流程的分离, 减少生产环节的间隔, 降低操作成本和运输成本。

(2) 规模经济的另一个层面是企业规模经济, 并购是否使得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 是否节省营销费用, 并将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于研究开发和新产品的试制等方面。

2.3 协调与整合效果评价

并购是一家企业吞并另一家企业这种行为, 所产生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企业之间存在差异, 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和缺点。所有这些差异, 都要求企业之间相互协调, 彼此补充, 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3.1 扭亏增盈。

一般收购企业的利润要远远大于目标企业的利润。我国企业的并购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企业亏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处于转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有亏损企业, 能暂时得以挽救。

2.3.2 获取高新技术并实行经验共享和互补。

这里的经验不仅包括经验曲线效应, 还包括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等方面的特长、优势的企业文化与管理经验.

2.3.3 协调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弥补生产中某些环节的技术缺陷或者供求关系。是协调企业关系的一个重要动因.

2.4 市场优势效应评价

在评价公司并购的市场优势时, 主要考虑的方面有:

(1) 市场份额。相关企业的市场份额, 尤其是并购后形成的新企业与其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相对市场份额, 判断相关市场优势地位的显著特征, 拥有比其他竟争对手都高的相对市场份额, 是证明相关企业拥有支配力量的强有力的证据。

(2) 主导定价能力。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 并购后应对其主要产品具有主导的定价能力。通常是将其产品的价格提高到恰好位于将使需求大幅下降的价格之下, 而其他企业只有被动地成为价格的接受者。

(3) 资金优势。在考察不同市场的企业并购案例时, 资金实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4) 供应商或消费者对相关企业的依赖程度。

(5) 市场的准入。壁垒市场准入壁垒决定了一个市场的开放程, 在一个准入壁垒强大的市场里, 由于缺乏潜在的竞争者, 企业就可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并购或合谋形成优势。因而并购后的企业拥有比其他竞争者都高的相对市场份额, 可能存在市场优势地位。

由于被并购方的公司经理们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反并购措施以防止公司控制权旁落, 从而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进而加大了并购的难度和风险。因此, 成功的企业并购需要并购企业采用财务效益指标和非财务效益指标对被并购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以及并购后的运作进行有效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浩, 屠文娟.浅谈企业并购中的组织整合[J].企业经济, 2004 (1) .

[2]陈念, 陈琪, 胡艳.整合与企业并购效益的关系、计算与实现[J].工业技术经济, 2003 (2) .

[3]高宏伟.当代西方国家企业并购分析与启示.经济师, 2003 (9) .

[4]李铭松.论并购与企业成长[J].现代管理科学, 2004 (1) .

上一篇:老年心脏手术下一篇:桩锚支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