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范文

2024-09-22

三点范文(精选12篇)

三点 第1篇

一、十年来, 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就创业板的市场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和部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大等重要会议, 以及2004年初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这些重要文件明确了创业板的定位, 指导原则和发展路径。

十年来, 我们不断探索建立创业板的路径, 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今年以来, 创业板市场建设加快推进, 时至今日创业板开市交易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推出创业板, 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战略决策, 适应了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 对我国资本市场乃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推出创业板市场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和资本市场发展实际出发, 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对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一项重要创新。为确保创业板顺利推出, 平稳运行,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的有关要求》, 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及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围绕着创业板的启动大力协同, 密切配合, 做了大量具体细致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在制度规则制定方面, 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的酝酿到正式实施, 从保荐办法和发审委办法的修订到公布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及上市申请文件, 从《创业板上市规则》的颁布到发布《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规定》, 每一个规则的出台都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使创业板规则体系更加科学, 更具有操作性。

三、创业板市场的正式启动, 标志着创业板发展新的开始, 作为新生事物, 创业板的稳定健康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创业板企业大部分处于成长期, 创新能力强, 成长性高, 同时也具有业绩不稳定的特点, 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 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创业板市场面临非理性交易, 投机炒作和市场操纵的风险相对也比较高。对此, 务必要高度重视, 不断深化对创业板市场规律的认识, 不断加强和完善创业板的监管, 促进创业板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三点 第2篇

教学目标:

1、教学生学会写三点水及带三点水旁的字,指导学生写好左右结构的字,要求写得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教学重点:按笔顺正确书写带三点水旁的字。

教学难点:“海”字的书写指导。

教学准备:课件

虚宫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培养习惯。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他就是王华。听说她昨天写作业很不认真,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课件)仔细的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坐姿不正确,执笔姿势也不对)那我们来帮助他,好吗?(齐背写字歌)听了同学们的话,瞧,王华很快就改正了写字姿势。看看我们谁表现的比王华还要好,你们真棒!

二、观察比较,感知字形美。

因为王华的写字姿势不正确,字写的也不漂亮,我们来看看他写了那些字(展台展示作业)你认识吗?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看到

这份作业,你想说点什么呢?(写的字不漂亮)那么我们给它穿上漂亮的外衣吧!(课件展示规范的字)请你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心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都带有三点水

都是熟字加偏旁组成的

“汽”、“洋”和“河”字还是形声字呢)从而引导学生知道三点水是表示和水有关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书写三点水及带三点水旁的字。

三、示范演示,体会书写美。

1、(课件展示三点水的写法)教师讲解要领(第一个点是从左上到右下,顺锋起笔,由轻到重,回锋收笔;第二个点起笔稍向左,写法和第一个点一样;提的起笔向右下点顿,然后向右上轻轻提笔出锋,收笔要对准上点尾处。)

2、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三点水,边写边说笔顺。(我仔细观察,会看到三点水的三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前两个点下俯,最后一点是提。)打开你的练习本,美美的写上两遍吧!抽取一个或两个展台展示,看看他们写的好看吗?(重点和范写的对比、评价)写的不好,我们来帮助他,教师用红笔纠正,强调三点水不在一条直线上。

3、我们先来写“汽”字。教师边在虚宫格中写字边讲解。重点提示: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右边的“气”不要写窄了,(出示对比字),大家看,如果这样就不美观了。请同学们自己练习写“汽”字。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的坐姿、握笔姿势,随机表扬表现好的同学,强调一看二想三写,质量第一,数量第二。)

4、展台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对好的夸一

夸,对有毛病的进行“会诊”,教师随机用红笔纠正,学

生再次练习写。

5、大家写的真不错,接着认真看老师写“江”和“河”两个字,你们能照着老师的样子写写吗?那你们就认认真真的写两个(强调坐姿和执笔姿势)针对一至两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展台展示)

6、投影“海

泪”三个字,请你想一想,这三个字该怎么把它写的漂亮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自己试着写一写,每个字写几遍,写完之后在小组内评价,然后夸夸本组写的好的字。圈画出“海”字,重点指导“海”字的写法。(课件出示)教师讲解要领(“海”字的三点水起笔偏左一些,成一条弧形,撇从竖中线上的上二线起笔,横稍短,竖折从竖中线上的上一线起笔,上点落在右半格上一线位置,横要压在横中线上,下点落在下一线位置。)把“海”字再写几遍,写到你认为很漂亮为止。

7、完整写字。把每个字写5个。

四、佳作欣赏,培养审美。

我们把王华的作业用自己的小手写的工整、美观又大方,可真了不起啊!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展示3——5幅作品)引导学生评价。(三点水写的好看,像弧形一样;左面的窄,右面的宽,很漂亮。)你们的表现真优秀,奖励你们进步星。

五、拓展延伸,深化文字美。

要想把字好,不仅要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还有另外一个秘诀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共同来听听“怀素写字”的故事,你就知道了。(课件展示)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知道,写字的另外一个秘诀就是不要像冬冬一样,不能坚持长久,而是要像怀素一样,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更重要的是刻苦的练习,这样才能写好一手漂亮的字,给我们的字宝宝穿上漂亮的外衣。你们能做到吗?

五、组织下课。

低年级写字教学反思

小学学科教学指导》中提出:小学写字教学要认真指导严格要求,训练要有步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做到笔顺正确,书写端正,字形美观。为此,我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作了一些大胆尝试,收到了很

大的实效。

一、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学生对写字课产生了兴趣,就能激发他们对写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动人心弦的音乐声中,诉诸动人的语言,不但能够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而且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如:在教学基本笔画“点”和“提”时,我先播放了一段有雨声的音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听了这段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中国汉字里的哪些笔画?然后出示范例讲解:今天,我们要练写的基本笔画“点”就好像是落在水里的雨声,而“提”就似被弹起的水珠……最后,学生在有雨声的音乐中很有兴致地练写。

又如:在教学基本笔画“卧钩”时,我很形象地把它比喻成“一个可爱的孩子平躺在床上,他的头轻轻地(突出此笔画起笔要轻)枕在稍高的枕头上,两只脚一起顽皮地向左上钩着。”而且,一边说一边做出动作,孩子们便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个大家认为难写的基本笔画的要点。

二、齐心协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写字的氛围。

新课程提出:要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我认为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并不单纯是语文老师的事,别的学科老师也应着力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课堂上都应做到认真写好每一个字。备课时,教者要从思想上重视写字。在安排教学过程中,分配教学时间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写的时间安排进去,保证学生有写字的时间。

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生生字时相应地进行写字指导,或结合教学字形有重点地,有目的地对某些字边教边指导练习,或在教学了生字之后,进行字词抄写作业之前,先集中指导再练习。

三、因势利导,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

叶老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使低年级学生写好汉字,教给他们写字的方法是最重要的,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后达到自己能独立写好汉字。在写字教学中,我摸索了三种有效的方法:观察方法、分析方法和运笔方法。

例:每个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组成,写好每个笔画是写好汉字的关键。基本笔画的训练,重在指导运笔。因小学生的摹仿能力较强,我在进行直观教学时,加强示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懂得笔画的位置和形状,并体会起笔、行笔和收笔,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

和提按,从而把每个基本笔画写得规范、顺利。

四、及时批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一位同行曾说过,老师批改作业对学生来说,可起到指明学习方向,增强学习信心,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的作用。

我在批改作业的时候,除了看其书写正确、认真的程度外,还对每一个字进行比较。哪一个字像课本中田字格的范字,就给它画上一个红圈,甚至某一部位符合要求的,也给它画上红圈。写得不好的字,如:笔画不规范,间架结构配合不匀称、大小比例不合适等都给画出来,让学生重新照着田字格写。当然,老师也可写上范字,对个别较差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对低年级学生写字作业的批改,除了老师批改以外,不定期可以请家长批改(这里的作业指家庭作业)、学生互改(如同桌互改、四人一小组互改、同年级学生互改等)、学生自改(如:找出自认为写得很好的字)。批改时,要求家长、同学也要像老师批改作业一样,从严着手。这样从多方面督促学生写字,反复地观察、分析和比较,认真写字的态度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就培养起来了,学生定能写出一手合乎要求的汉字。

另外,笔者还认为,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与生俱进,不妨课下每天坚持练写字,并定期向学生展示,同时也引导学生定期公布自

己所写的最好的字,师生相互交流,共同提升写字教学的效果。

写字教学设计——半包围结构包围结构

(一)半包围

教学要求:

1、认识包围结构字的分类,半包围、全包围。

2、半包围的两种情况。两个方面及三个方面对字心进行包围。

3、认识半包围字的特点,学写这一类型的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上一节课的作业。

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认识半包围字的特点。

1、两个方面对字心进行包围。

三种情况:厅 迁 勺

三个方面对字心进行包围的字部件的大小,笔画所在的位置及笔画书写的特点。P5页

老师示范板书,讲解。

学生练习。

2、三个方面对字心进行包围。

三种情况:闸 区 画

同上

3、小结。

4、笔画练习。写一写。P6页。

四、认识全包围字的特点。

1、小方型

口 回

小方型部件的大小,笔画所在的位置及笔画书写的特点。P7页

老师示范板书,讲解。

学生练习。

2、扁方型。

四 皿

同上

3、小结。

4、笔画练习。写一写。P9页。

五、作业。

临写《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三、认识全包围字的特点。

1、长方型

目 日 首

长方型部件的大小,笔画所在的位置及笔画书写的特点。页

老师示范板书,讲解。

学生练习。

2、大方型。

P99

图 固 国

同上

3、小结。

4、笔画练习。写一写。P10页。

四、作业。

立足“三点”整合经验 第3篇

一、精选问题,找准活动切入点

教学之前,教师要广泛调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筛选学习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体会,联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提出具有吸引力的学习问题,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活用数学巧铺砖》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地应用面积计算公式,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为找准活动的切入点,课前,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地砖的规格、铺地砖的程序及材料”比较感兴趣,于是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个不同的调查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工序调查组、房间测量组、地砖调查组、混凝土调查组、人工费调查组都通过调查,收集了视频、图片、数据等资料,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正方体、长方体的概念和表面积计算以及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又让他们知道了房屋装修中的一些生活常识和小窍门。

二、针对设计,强化实践操作

综合与实践最根本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其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后,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探究方法和培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实践操作的空间,让其大胆地操作实践。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米和厘米》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厘米、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灵活的测量方法并厘清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米尺和一把直尺,用米和厘米测量身高与步长: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米尺有多长、比一比自己和米尺的高度、比一比自己和米尺加直尺的高度,接着用米尺量一量周围物体的长度等活动感知1米的长度;再结合火车站乘车购票规定——随同成人旅行的身高1.2米以下儿童不买票,身高1.2至1.5米的儿童买半票,让学生小组合作量出自己的身高,看是否要买票,买半票还是全票。学生在反复测量自己的身高中,建立起了对“米”“厘米”的认识。

米和厘米之间又该如何换算呢?笔者先让学生数一数1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学生数后发现:1米=100厘米,也就是说一把米尺长100厘米。当笔者问学生200厘米是几米时,学生将两把米尺拼接在一起后发现:两把米尺长200厘米,即2米;2米等于200厘米。还有学生将米尺拉直与直尺接在一起,指出长度是120厘米,也就是1.2米。这时,其他学生都开始在组内边操作边读数,借助米尺和直尺的不同组合,得出了140厘米、160厘米、180厘米、360厘米等不同的读数,实现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轻松换算。

三、展示汇报,碰撞智慧火花

展示汇报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够将各小组关于某一主题的共同思考进行展示交流,实现集体智慧的共振与激荡,直至让问题的本质逐渐浮出水面或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可怕的白色污染》一课时,让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家一天使用的白色塑料袋的个数,课上学生小组合作画出条形统计图分别统计:一家一天用多少个塑料袋;一组学生所在家庭一天用多少个;全班学生所在家庭一周用多少个;全校学生所在家庭一学期用多少个;最后将一个塑料袋折算的面积与各层总数分别相乘得出白色污染总面积。调查、计算、讨论不但使学生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而且使他们通过真实的数据,认识到了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从而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作者单位:恩施市实验小学)

三点导读 第4篇

这篇小说的取材非常平实, 不玄奇。捡到钱, 实属平常;没人认领大家“请客”分享, 可以理解;说明是自己的又怕被人误会自己小器, 人之常情;最后还是“请客”, 依然在情理之中。这件“请客”的小事, 就如生活这片大海里的一滴水珠, 微小而平凡, 却折射出生活的深刻内涵。无论是在取材上还是在情节上, 这篇小说都与一般的讽刺小说不同, 作者不是以夸张的手段对反面人物的假象予以揭露, 而是以一种十分真实的描绘, 把生活中美与丑的复杂交合, 尤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偏于鄙陋的深层心理意识加以展示。很多微型小说的结局, 总让人拍案叫绝, 但这篇小说的结局也许让人感觉稍显平淡。小说中“小李”最后选择了“请客”, 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 这个结局看似搞笑, 又让我们感觉无奈, 却引发了我们对生活的深思, 对自己的反省。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极富意蕴的一瞬, 并把这“一瞬”演化为光亮骤发的电闪, 把整个世界照得通明。只是简单的“请客”这件小事, 却让我们瞬间看到很多很多:社会是复杂的, 生活是艰难的, 人心是猜忌的, 人们之间是不信任的……作者从针孔之事切入, 折射出整体世界, 从小见大, 以微显巨, 平淡中见神奇。取材虽小但使你读后仿佛能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在颤动。

这篇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 心理描写非常出彩。小说主人公“小李”拿到自己丢失的50元钱之后, “忽然觉得不妥”, 觉得自己前后言语的不一致可能会“让大家有想法”, 然后觉得自己必须再向大家解释一下。解释完之后还是担心大家不够相信他, 继续“忍不住”补充解释, 最后他还是“不安”, 生怕大家认为他小器, 还想解释……“小李”一起解释了三次, 每次解释时说的话都不一样。“小李”那种怕被人误解的微妙心理, 就在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解释过程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刻画这段追求“清白”的心理过程时, 穿插了很多细节描写, 并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加以暗示说明, 将人物的心理表现得非常生动、自然、真实, 使“小李”这个形象格外丰满。让人感觉“小李”似乎在对我们解释, 又或者我们就是那个永远都想解释清楚却永远也解释不清楚的“小李”。

这篇小说在语言表达上, 也让我们感觉非常自然、亲切。这也许就是作者刘国芳微型小说的语言风格。他比较长于通过表面波澜不惊的叙述, 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的叙述语言, 没有刻意的夸张渲染, 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 有的则是一份让人倍感亲切的生活韵味。小说中作者以平民的普通生活作为写作视角, 以平民的心态、平民的眼光来关注生活中很普通的人, 亲切自然、诚挚真实。小说中的语言极其生活化, 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和塑造人物。语言上的短促、简洁、多顿, 形成了一种斥而不露、婉而含讽、机敏戏谑、谐趣盎然的艺术风格。

难点指津

微型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以微知著, 以近知远。人物少, 情节简单。但小而精, 微而妙, 以少胜多, 以微观反映宏观。现实感强, 迅速轻便, 充满生活气息, 但要写出艺术境界的"远", 使人联类无穷。

看完小说, 我们也许会像“小李”的同事们一样“忽然笑了”, 但是笑过之后我们开始反思。为什么“小李”会解释?为什么“小李”最终还是“请客”了?为什么我们看过之后会对“小李”的这段“请客”经历感同身受?我想这就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人是很复杂的, 人的心也是很脆弱的。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我们, 每天都处在竞争之中, 学到的是对彼此的猜忌, 对别人的不信任, 慢慢的人们开始为自己铸造了一个坚硬的外壳, 不让自己被任何人误解, 不让自己受到任何伤害。我们分明在小说中看到了, “小李”从“解释”到“请客”这一系列行为也是在为自己铸造坚硬的壳。很多时候, 人最大敌人是自己, 最不信任的也是自己。其实人与人之间是用心在交流的, 信任就是一座情感的独木桥, 沟通彼此的心灵。我想作者就是通过这篇小说, 在呼唤人类最纯洁的心灵, 拯救躲在硬壳里面的人们。如果人们都能卸去伪装自己的外壳, 架起彼此信任的桥梁,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更加美好, 我们也会活得更加精彩!

考点训练

1、这篇小说在艺术方面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2、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主题?

附:参考答案:

1、心理描写的细腻。分析见美点赏析的第二段。

三点共线向量公式 第5篇

方法一:取两点确立一条直线,计算该直线的.解析式.代入第三点坐标看是否满足该解析式(直线与方程)。

方法二:设三点为A、B、C,利用向量证明:λAB=AC(其中λ为非零实数)。

方法三:利用点差法求出AB斜率和AC斜率,相等即三点共线。

方法四:用梅涅劳斯定理。

方法五:利用几何中的公理“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可知:如果三点同属于两个相交的平面则三点共线。

落实三点,寻找三味 第6篇

一、落实散文的动情点,寻找生活味

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作家的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解读作品不应脱离作家创作时的生活;文本解读的实际功效也要求不可脱离读者的现实生活,应注重挖掘其生活味。比如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学习这篇文章就必须要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比如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是你的同学和朋友,她去请愿被杀害,还要受诬蔑,你内心会有怎样感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到鲁迅的悲愤之情,更能唤起学生们对刘和珍的敬仰和对她的死的沉痛心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中的景、物与事,走进作者生活和观察的世界,从而捕捉到作者涌动的情感。《小狗包弟》总能让我们想起自己养过的小动物;《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那位老师形象,让我们每次读来仍如在眼前;《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透过月夜荷塘上幽静、安恬的梦幻般景色,去捕捉到作者隐含其中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受到文章的奇妙之处。

因此,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读写人记事的散文,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的精神和人生的意义;读写景状物的散文,让我们感受到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读山水游记类散文,随着作者的足迹饱览了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体会“登上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

二、落实散文的知识点,寻找语文味

目前语文教学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总希望不必进行扎实艰苦的知识教学,就能使学生很快具有某种“能力”。都在赶“乐学”的时髦,而“苦学”遭人鄙弃。可是任何能力的形成都要借助知识的积累,如果说能力是“大厦”,那么知识就是“地基”,只有打下牢固的“地基”,才能建造起雄伟的“高楼”。积累知识才是形成能力的正道。

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体特征。解读散文,把握文章主旨,关键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也就是散文的“神”。紧扣文眼,寻找行文脉络,目的是以点带面。还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要紧紧抓住开篇“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作者在心情“颇不宁静”时,在荷塘产生了一种“偷来的片刻逍遥”。当然,仅仅紧扣住“文眼”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脉络。行文脉络,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和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我们在指导学生分析文思时,还要指点学生明了每一篇散文的精巧的艺术构思。比如,在学习《赤壁赋》时,指点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变化的线索,当学生能够找到作者感情由“乐”到“悲”再到“喜”的变化线索时,学生才会进一步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才能理会“乐”只是作者对内心愁苦的暂时忘怀,而在深沉的“悲”之后作者最终能够超脱释怀“喜”的思想高度和人生境界。第三,要教好散文还得要以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来品味散文文质兼美的语言。朱光潜在《散文的声音节奏》一文中说:“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品的情趣、气势或神韵。”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只有认真品味,才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三、落实散文的着力点,寻找人文味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是现当代散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将担负起生命语文回归的重任,因为散文的美早就浸透到了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散文是多彩的文字,散文课堂应是五彩斑斓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课堂。

让学生发现美。散文最重要的特质是有诗意,有“味”,高中散文教学更是美育的重要阵地。散文尤其讲究语言美。《荷塘月色》中写景的语言,像余音袅袅的洞箫、明净无尘的水晶,透明和清丽的文字,怎不让高中现当代散文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呢?如散文《故都的秋》中的语言,像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透出大自然的灵性和秀丽。其次,注重散文的美育功能。语文教学的终极意义只能是精神性的东西,给学生的人生打下对真善美的追求的精神底子。钱理群教授说过:“人在年轻时代有这样的精神垫了底,以后无论遇到什么艰难曲折,经历了怎样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路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压垮。”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人行天地中,饱吸大自然的甘霖,饱赏大自然的美景。那寂静清幽的荷塘,那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那繁密而葱茏的绿,那清幽宁静的兰亭,那空明澄澈的赤壁,己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迹。

总之,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对于散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散文,寻找到生活味、语文味、人文味。散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理解散文中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感悟;从语文的本质“言语”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感,增长知识和能力;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提高语文素养,打下精神的底子,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三点导读 第7篇

向来喜欢林清玄先生的文章, 是东坡所谓的“绚烂之至归于平淡”的那种。每每走进他的文字, 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 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 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 那在平易中流露的感人力量, 让人回味无穷。

对母亲的挚爱眷念, 永远是我们记忆中最为真切的画面, 永远是我们人世间最美的情感, 同样, 也是这篇散文最美最感人的地方。在《飞入芒花》中, 我们看到一位天真的少年在向一位贤惠、朴实、善良的母亲要钱买金啖 (一种糖块) , 那位母亲因家境贫寒, 同时还出于对少年的勤俭节约教诲而不给少年拿钱, 不谙世事的少年用言语顶撞母亲, 母亲恼怒了, 拿起竹管要打淘气的少年, 少年飞快地跑出屋子逃过铁轨, 母亲追至铁轨时跌了一跤, 膝盖出血了, 少年看到母亲跌倒了, 急忙回来, 双手扶起母亲后, 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妈, 您打我吧!我错了。”母亲用力把竹管丢在地上, 眼里流着泪水, 从地上拉起少年抱在怀里, 这时火车已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开过来, 少年抱着母亲说:“我以后不敢了。”林清玄在《在微细的爱里》写道:“不能进入微细的爱里的人, 不只是粗鄙, 他也一定不能品味比较高层次的心灵之爱, 他只能过着平凡单调的日子, 而无法在生命中找到一些非凡之美。”林先生自己也正是一个能品味高层次的心灵之爱的人, 他用他细腻的笔触, 将一个叛逆任性的少年和一个慈爱温和的母亲之间的牵绊刻画得丝丝入扣, 将人间平常的情感演绎得动人心弦。平凡的母亲, 平凡的少年, 平凡的琐事, 却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你打动, 因为彼此之间的挚爱与深情。

还有一个理由能让我们反复阅读欣赏这篇散文。那就是文中流淌着的那种空灵流转的诗意之美。这种诗意, 主要体现在作家在文中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作家以他饱含深情的笔触, 将关于母亲的种种记忆“重新彰显”。其中, 就有三组和芒花有关的镜头:

一是在芒花飘飞的季节, 母亲牵着我的手, 去采番薯叶, 穿过那一片芒花地时, 发现了母亲与新开的芒花一般高。“芒花雪一样的白, 母亲的发丝墨一般的黑”, 黑色与白色, 永恒的经典搭配, 对比鲜明而和谐。因为这份美好, 所有的苦难都化作诗意的记忆, 或许, 少年的心就这样被融化, 被美丽所震撼。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愉悦和幸福, “那时感觉到能让母亲牵着手, 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事儿。”

二是“有一回, 她说故事到一半, 突然叫起来说:‘呀!真美。’我们回过头去, 原来是我们家的狗互相追逐跑进前面那一片芒花, 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哗然飞起, 满天星星点点, 衬着在月光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 我再回头, 看到母亲“脸上流露出欣悦的光泽, 在星空下, 我深深觉得母亲是多么美丽, 只有那时母亲的美才配得上满天的萤火”。芒花, 萤火虫, 月光, 星星, 整个静谧的夜空充满了动感, 充满了浪漫、诗意和幸福。脸上泛着“欣悦的光泽”的母亲, 此时也成了少年眼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他欣赏着满是萤火的星空, 以敬仰的目光凝望如圣母般伟大美丽的母亲, 母亲的美与满天的萤火化作了少年记忆中一幅最美的图画。生活的压力及现实的遭遇并没有剥夺母亲的情趣, 反而使她更加坚强;而母亲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也无疑对少年的成长有着深深的影响。

三是若干年后, 那位少年再回故乡时, “看到旧家前的那一片芒花已经完全不见了, 盖起一间一间的透天厝, 现在那些芒花呢?仿佛都飞来开在母亲的头上, 母亲的头发已经花白了, 我想起母亲那年轻时候走过芒花的黑发, 不禁百感交集。”芒花, 母亲, 似乎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在作者笔下, 却仿佛连成了一个整体。因为记忆中的母亲, 永远定格在母亲年轻时, 与芒花中的萤火虫相映成辉的美丽画面中。母爱, 也成了作者唯一的牵挂。

飞入芒花, 又怎堪寻?

难点指津

林清玄的文字, 串起来是条项链, 拆开来是粒粒珍珠, 温润如玉。他的文章看不出任何的修饰, 任何的刻意, 全是情感的流淌, 真情的流露。他以最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比如写母亲“很少打我们”, 即使生气追我们, 在我们逃跑时, “母亲往往不会追来, 而她也很少把气生到晚上, 只要晚一点回家, 让她担心一下, 她气就消了, 顶多也只是数落一顿。”随着他那娓娓的叙述, 我们深入他的内心, 体会那亲切质朴的文字里, 所流淌的母亲的宽厚与慈爱!

同时, 林先生又善于用他那清新淡雅的语言, 营造诗的优美意境, 富于韵味, 也充满乡土气息。如文中详细描写的一个生活细节:“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哗然飞起, 满天星星点点, 衬着在月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反复阅读这样的文字, 细细品味。那原本静谧的夜晚, 连萤火虫也静静“栖”在芒花里了;突然, 整个夜空不平静起来, 因为那无数的萤火虫“哗然而起”, 我们仿佛能听见晚上最“喧闹”的声音, 打破了夜的宁静, 芒花呢, 也因为狗的追逐, 也仿佛因为萤火虫的“哗然而起”, 在银色的月光下, 如波浪在摇曳着了!这个夜晚是充满了动感的, 这样的夜晚是令人陶醉的, 这个宁静优雅的夜晚又是充满快乐、温情与幸福的!

考点训练

1、作者说:“我的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无数的平凡人之一, 却也是这个世界上无数伟大的母亲之一。”你能从本文中读出这一点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2文中有许多语句写得非常美, 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附:参考答案

三点导读 第8篇

自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后, 藏石赏石已成为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藏石赏石, 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了藏石赏石的审美标准:“丑、形、质、色、老、势、气、灵、禅”;宋代著名“石颠”书画家米芾也提出了藏石赏石的四个原则:“瘦、皱、漏、透”, 等等。这些文人墨客或造园, 或写文, 或画画, 或写字, 或雕刻, 赋予石头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寄托了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最著名的便是创作了《石头记》的曹大师, 他以一块无材补苍天的顽石, 演绎出一段凄美的人间悲剧, 让人们对顽石刮目相看。但是, 不管怎么样, 这些石头能进入审美领域, 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它们都必须要与人们的人格相关联, 与人们的精神相沟通, 否则就没有审美价值。

不错, 当代作家高洪波创作的《书斋石》, 也是如此。文章叙述了作者书斋里收藏的几块让他感到“很稳重很深沉”、“感到愈加心定”的石头的心理感悟。主要写了其中的三块。

第一块是岳父赠的观赏石, 产自青田, 且年代已经久远, 可“色青莹如玉, 又光滑如脂, 正午的阳光投在石上, 几近半透明”。这般色彩, 那般通透, 自然令人爱不释手。但这块放置在案头的石头, 竟让他产生了昆仑山的遐思, 原因是它的“深稳凝重”让作者想到昆仑山, 想到“昆仑山高不可及, 远不能达”, 他想“觅一点豪放的时空感”。作者伏案写作, 时时玩赏, 刻刻摩挲, 这不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勉励与鞭策么?他走访过很多名山, 独没有走访过昆仑山, 这不也是一种潜意识里的补偿么?

第二块是采自大连金石滩的龟裂石。这里的龟裂石的形成有“沧海桑田”的不平凡经历:“先是泥土变干, 再入水出水, 干了的泥土变硬, 裂成网状的楔形裂缝, 沉入水中又被新的充积物充填, 再升出水面, 多次重复之后, 才成为我们见到的这几块了不起的龟裂石”, 真是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因此, 它们弥足珍贵。作者拾到的这块龟裂石不大, 只书本般大小, 颜色也不粉红, 甚至近似绿白, 可纹路历历可见, 这让作者非常喜欢, 因为从纹路里, 作者看到了石头不平凡的前世今生, 他“图的就是泥土变成石头的过程耐人咀嚼”。是啊, 人生不也是如此么?不经过千锤百炼、千辛万苦, 会有很大的成功吗?

第三块是来自西藏神湖纳木错的玛尼石。这块石头呈土红色, 没什么特别, 但它与神秘的西藏文明联系在一起, 玛尼石上有藏文六字真经, 是“藏胞对神的奉献, 一旦置放在地, 终生不再移动”;同时它还与一段难忘的神湖之旅联系在一起, 作者看到它, 就会想到那童话般的世界:“浩淼的绿中带蓝的湖水, 洁白的雪峰, 空寂的山峦, 加上牛头、玛尼石堆和高远幽静的蓝天……”

总之, 三块不同的石头, 三种不同的身世, 三样不同的感悟, 且都与作者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作者叙写它们, 如数家珍, 由此可见他对石头的喜爱程度了。尤其难得的是, 作者没有因为喜爱而产生强烈的占有欲, 他也喜欢赠石给别人, 与朋友分享。一句“有好石在握固然快乐, 但赠美石于友人同样其乐融融”, 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得充分无遗, 真有子路的“愿车马衣裘, 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的道德风范。作者在一方刻石上的字“避斋主人稻梁谋士”, 流露出他逃避世俗, 只谋生计的“境界不太高”自谦。

当然, 更重要的是, 作者从这些石头里获得对生命、对人生的新认识:“石头坚硬且不朽, 它们的生命远远超出我辈。在它们面前, 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 能进入我的书斋并进而走入我的文章, 其实是我的荣幸。”一个“其实”, 就充分地说明这一点。这样, 作者就把文章的立意, 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难点指津

本文的阅读难点在于正确把握文章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如果把本文与贾平凹的《丑石》相比, 我们就可以看得更清楚明白。《丑石》写一块石头很丑, 没有实用价值, 后来天文学家发现它是来自上天的陨石, 这时, 人们才知道它巨大的价值。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单纯:以丑为美, 无用有大用。本文则要丰富复杂得多, 有因对石头有深刻的感悟和理解而喜爱石头, 有与朋友共同分享快乐, 有对生命、人生的深刻认识等。

考点训练

一.本文描写三块石头各突出什么?

二.本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三.采用这种方法写一篇随笔。

附:参考答案

一.第一块石头突出色、透和厚重;第二块石头突出“沧海桑田”的历练;第三块石头突出神秘性和难忘的神湖之旅。

二.本文的写作方法是托物言志。作者借石头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点导读 第9篇

众所周知, 微型小说以微知著, 以近知远。人物形象少, 故事情节简单, 但小说的特质一样不缺, 而且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言近旨远地反映一个主题, 其实难度更大, 所以写出一篇好的微型小说不容易, 而能写好微型小说的人必是生活敏感、思维敏捷、视角敏锐的人。秦德龙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 他的作品可读性强, 读罢总能让人心头一震, 留有余味, 《假故事》这篇小说即是如此。

首先, 题目耐人寻味。“假故事”, 言下之意文中所讲的故事都是假的, 都是胡编乱造的, 都是讲故事的人信口开河胡侃瞎吹的。按理说, 这是小说写作的大忌。没有哪位作者开宗明义地把所写文章的结局在开头就交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犹如猜谜语, 先把谜底告诉你, 再说谜面, 还有意思吗?又如讲相声, 把包袱在一开头就抖出来, 然后再按部就班地往下讲, 这相声还有人听吗?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所谓不破不立, 艺高人必胆大。秦德龙就是这样一个胆大的人。他偏要打破常规, 用“假故事”做题目。从其实效来看, 这不但没有破坏小说的美感、神秘性, 反而更能激起读者的探索欲望、猎奇心理。至此, 作品就成功了第一步, 让读者入我彀中。

其次, 情节引人入胜。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追求的目标是四个字:微、新、密、奇。本文全部做到了。微, 指的是篇幅微小, 这是微型小说最大的特点, 微型小说字数太多就不叫微型小说了。就本文而言, 字数不过一千六百字左右。新, 指的是立意新颖, 唯有“新”才能亮人眼目, 才能有别于他文。本文以讲故事为线索, 连缀全篇, 有泛泛而言, 有典型事例, 不一而足, 风格清新宜人。密, 指的是结构严密。本文在结构上, 可谓密不透风, 不论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起来, 毫无冗余累赘之感。奇, 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 出人意料。本文这一特点体现无遗, “就这样, 他一开口, 就把 (历史) 老师彻底焊住了”。多么简短、有力、新奇的结尾啊。

再次, 主题在传播正能量。好的作品总能给人以回味, 给人以力量, 总能让人有所收获。像巴尔扎克的小说就能让人从中了解到18世纪法国的方方面面。同样, 像奥利维叶的小说就能让人懂得:延续和发展人类伟大的语言和思考方式, 传承人类的经验与情感。而《假故事》就在似假而 真、虚假实真的故事中给人以启迪。故事可能是瞎编的, “他讲的故事, 往往是个片段, 或者仅是道听途说”, 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是真诚的。“人们都说他讲的有道理。人们就更加信赖他了, 坐到他身边, 听他讲述那些千奇百怪的故事。”文中的他所讲的故事是经过选择的, 他向来“不是乱讲, 有些话他就不讲”, 比如他就不讲某颗星星将撞击地球这些八卦故事。他的故事总在传播正能量。

难点指津

本文人物非常耐人咀嚼。故事的主人公 没有姓名 , 从始至终 只以“他”代之。“他”是谁?无从知晓。甚至故事的主人公也没有点明职业, 只以“故事大王”称之。难道他是以“讲故事”为业、糊口的?这显然不是。那么作者这样设置的用意是什么?原因之一是, “他”不限职业, 不限年龄, 甚至不分性别, 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他”, 就在茫茫人海之中, 但就是这样一个“他”, 就能以讲故事的方式宣扬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这就告诉我们, 生活中谁都可以传输、接力那些令人感动的事或话。传播大爱、传播美丽不是某些人的专利。生活中我们不能迷失方向, 生活中我们不能没有节操, 生活中我们更不能充当看客。要知道, 生活中只要多一个人传播真善美, 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份美丽。原因之二, “他”就是“他”吗?“他”可能就是文中讲故事的他, 是文中的故事大王。但如果细细考量, “他”何尝不是在座的“我”, 在座的“你”, 在座的“所有人”呢?

另外, 本文的另一人物———历史老师也很值得探究。文中的历史老师非常教条、迂腐、认死理。把讲故事和教历史混为一谈, 不肯承认自己的无能, 相反却把这种怨气转嫁到他人身上, 甚至还理直气壮地找别人算账。试想, 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不知变通, 迂腐一片, 没有生气。相比于讲故事的人, 真是天差地别。

考点训练

1.假故事, 不但不使人腻味, 反而让人听起来有趣有味有劲, 原因何在?

2.文中的“他”, 你喜欢吗?为什么?

附:参考答案

1.见“美点赏析”。

三点导读 第10篇

文章标题明了直白, 一反“美丽中国”的惯性思维, 提出“雾霾下的中国不美丽”,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令人触目惊心, 催人警醒。

文章引出话题后, 从危害、成因、结果等方面论述了“为什么所有人都必须有所作为”, 进而论述“如何作为”, 最后再次呼吁。层次清晰, 层层递进, 论述有条有理。

开头两段从雾霾出现并日渐严重说起, 明确本文话题。第三段揭示了雾霾给人们的健康、交通、经济带来的危害;第四段与伦敦、洛杉矶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城市的历史情形比较, 分析了我国雾霾现象的成因:程度越来越深的工业化, 汽车驶入千家万户, 这是空气污染最重要的成因。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升级滞后的油品、城市建设中的大量扬尘, 以及汽车尾气等, 都是空气污染的“罪魁”;由此第五段得出“没有一个人喜欢雾霾天”的结果, 推出全文论点: “面对不断出现的雾霾天气, 必有艰难的挑战。在这个挑战中, 所有人都必须有所作为。”

接着先后分别从政府、企业和个人角度, 论述在雾霾面前都必须做出行动:先阐述政府一要明确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二须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 并力求不打折扣地执行。再由政府谈及企业改善能源结构, 抑制高污染企业的排放, 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量。然后通过引用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在其名作《集体行动的逻辑》 一书中的观点, 有力地论证了要达成集体共同目标, 谁都不能置身其外, 呼吁全民要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 要在观念层面达成共识, 内化为各自的理念, 并将理念转成实践, 为治污担起责任的时代命题。

最后再次发出号召:打破纠结、直面环境挑战。

文章论述方法多样, 或列举现象, 或引用名家论述。摆事实排比整饬;“是……罪魁”、“ 搭便车”、“成……泡影”形象生动, 增强了论述语言的灵活性。

难点指津

⑥至⑨四段文字按照“政府———企业——居民”的顺序逐层论述了面临挑战要有所作为:第⑥段是从政府及主政者的角度来说的, 第⑦段侧重从企业及其经营者的角度来讲的, 第⑧段“雾霾天气的不断出现, 也在警告所谓汽车时代的沉重代价。”侧重从居民个人的角度加以论述。而政府环境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企业的环境行为的首要前 提, 政府环境建设的措施又是居民个人环保行为的保障, 所以在论述企业、居民时, 又论及与政府行为的关系。不仅如此, 第⑧段阐述了个人要有所作为, 第⑨段更引用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在其名作《集体行动的逻辑》 一书中的观点强调每个人都要做出努力。论述环环相衔接, 严密、透彻。

考点训练

1.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2.雾霾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分)

3.第⑨段引用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的 论述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首先, 从雾霾出现并日渐严重谈起, 引出话题。

其次, 揭示雾霾的危害, 分析成因, 推出中心论点。

再次, 分别从政府、企业和个人角度, 论述在雾霾面前都必须做出行动。

最后, 再次发出号召:打破纠结、直面环境挑战。

2.伤害了人的健康, 严重影响了交通系统的运行,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学习家族企业三点 第11篇

当时每半个版面,大约能刊登两百条价格信息,每登半个版,报社“倒贴”郭凡生400元。与此同时,大量商家还需要向郭支付广告费。创办慧聪的第一年,慧聪就入账数万。

没有门槛的商业模式,很快大量模仿者蜂拥而入。大约1年之后,媒体不再给我们钱。我们免费或者需要支付小额费用给媒体。但是,大量商家认可了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纷纷愿意和慧聪合作,提供产品价目表。因此,慧聪每年的业绩都翻番增长。

慧聪业绩的持续增长,风险投资商IDG开始主动向其伸出橄榄枝。IDG进入中国后,一直关注慧聪发展,曾多次提出对其进行投资的要求,但都遭到拒绝。慧聪网从来不缺钱,但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我开始意识到一定要将公司从个人公司打造成为公众公司。这才考虑引进风险投资。我们前面没有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就得自己清楚跑到哪儿该怎么做。

慧聪网历史上曾“犯了战略性错误”。正是这种致命错误,使得慧聪网上市之后的几年时间,业绩平平。

慧聪网是以资产整体注入形式上市的。上市之后,公司曾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中国搜索和从事电视广告业务的华媒盛视上,可这两家公司持续出现亏损。

尽管上市没有如预想般风光,慧聪网上市时,诞生了126位百万富翁。我相信,只要公司的制度正确,今后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还将诞生更多百万富翁。

郭凡生提到的制度,是他引以为傲的“劳动股份制”

4Y:何股东的分红不得超过利润总额的10%,股东分红总额不得超过总额的30%,而每年都要把70%的分红分给公司不持股的员工。

但郭凡生不同意给职工让渡更多股权。

我不可能给职工70%的股权,我拿30%。海淀有一个集体企业,大家有了投票权,最后就把这个企业分光了。我现在做事是对社会负责,我让进入慧聪的人有一个好的生活,能让他们的工资涨就行了。我觉得多数的规则是由少数人来制定的,我保留制定规则的权利。

在制造业,中国家族企业一直在给国外品牌贴牌加工,但在高技术领域,百度打败了Google,当当网打败了亚马逊,QQ打败了MSN,淘宝打败了eBay。在互联网行业,中国家族企业秉承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打败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鼻祖的美国军团。

这就是因为在美国,Coogle等公司是创业制度,在中国却变成了职业制度。这些美国公司雇佣的职业经理是给别人干活,怎么打得过给自己干活的李彦宏、李国庆、马化腾们呢?美国人对于创业制度并没有很深的认识,到了中国之后,其创业制度发生了落后性变异,变成了职业制度。

要“学习家族企业好榜样”。但又提出:

家族企业有三权,所有权、受益权和管理权,三种权力都归家族的,注定做不大。

微软、沃尔玛和丰田的所有权在家族手里,但是受益权和管理权已经完全社会化了。

全国好学者又是好企业家的不过3个,我算一个。万通的冯仑一个,当当的李国庆一个。

我们这批企业家最大的问题是眼界,中国会出世界500强的企业家,但不会是我,因为我没有国际的眼界,我没有看到国际竞争,我也不知道国际竞争是什么样子。”

我不会成为好商人,因为老是有多余动作——当商人还想当学者,琢磨社会上的事,而商人就应该全心全意考虑赚钱。

我觉得我做十几年了,光环的感觉少了,我不想当中国企业的领袖,我也当不了领袖。但是我觉得一个想当领袖的人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恰恰不把他认为是领袖。

三点导读 第12篇

这是一篇构思巧妙, 情节平淡, 但是内涵十分丰富的微型小说。小说篇幅虽短, 但主题深邃, 发人深省。

小说的情节删繁就简, 却标新立异。小说的主人公甚至连姓名也没有。“红头巾”、“毛线帽”、“公交车售票员”, 这些平凡得像我们身边匆匆而过的路人甲、路人乙……而且小说的情节也是平淡无奇:无非是某甲遇到了一个善良的人, 帮助解决了生活中可以举手之劳解决的“困难”, 而当我们想力图再次求证这种“幸运”时, 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这样写实的小故事, 似乎常常在我们身边发生, 只要你留意, 好像自己也亲身经历一般。可是作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 发掘不平凡的意义———为什么这样平凡的善良, 我们就不可以复制, 不可以求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小说的人物平凡普通, 却展现了性格的多面。红头巾的女人两次幸运地遇到了善良的公交车售票员, 不仅安全顺利地回到了自己的家, 而且因生活中这小小的幸福和幸运化解了家庭中的小纠纷。她很自豪而且不无赞美地向自己的好友“毛线帽”推荐 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感受, 并且极力鼓励“毛线帽”冲破偏见去感受生活中的这种“正能量”。很遗憾!有时现实常常让理想碰壁。公交车试验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红头巾”经历了这次失败, 还对人性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吗?“毛线帽”经历了这次试验, 是不是还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偏见?小说并没有再去赘述两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认识, 但是从“红头巾”“瘪茄子似的耷拉着头, 不知如何是好”的神态描写中和受到售票员不耐烦地打断解释的语言描写中, 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小说的题目新颖别致, 却意味深长。“红头巾”和“毛线帽”到底要“试验”什么?难道仅仅是验证“红头巾”所言不假?其实试验的是人们对“人性的看法”———通俗地讲, 就是这个世界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我们是该信任这个世界还是该怀疑这个世界?公交车试验简直就是一场关于人性的检验, 一场关于世界观认识的检验。小小的公交车就是广阔社会的缩影。

难点指津

小说不过是通过提炼生活中的某一个片段, 借此来反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揭示人性的特征。这篇小说的难点就在于对主题的认识和把握。

经过了公交车试验, “红头巾”还会坚信世界是善良的吗?“毛线帽”是不是会埋怨“红头巾”的冒失和幼稚?读了这篇小说, 作为读者, 我们又该如何认识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

公交车试验以失败而告终。我们是不是由此可以大加挞伐那位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像你这样逃票的, 我见得多了!”售票员的这一句话, 既道出了她的刻薄, 但是平心而论也道出了她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不可否认, 在现实的社会中的确也有一些贪占小便宜的逃票者, 售票员要杜绝乘客的逃票行为也是她自己的职责。如何处理好“善良”与“职责”的矛盾, 也是小说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当然, 对于售票员的刻薄、不愿听取别人的解释这种自以为是的粗暴行为, 作者毫不留情进行了批判。

“红头巾”对社会美好的憧憬, 却因公交车试验的失败而遭到当头一棒。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常常折磨着俗世的情怀。作者在结尾也无奈地感叹:“如今很多事情, 结尾常南辕北辙, 美好芬芳的愿望如旷世的童话, 早已经被现实磨烂得成了一双臭袜子被随手丢弃。”但是无论如何, 我们大可不必像售票员一样非要用毒针似的刻薄话语刺穿别人理想的斑斓气球, 我想这应该是人性的底线吧!

考点训练

1.结合原文, 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两句话。

①像一只气球, 还没飞起来, 就被一针无情地扎破, 满怀信心想试验一把, 让夏天那个美好的回忆重现, 没想到演砸了。

②如今很多事情, 结尾常南辕北辙, 美好芬芳的愿望如旷世的童话, 早已经被现实磨烂得成了一双臭袜子被随手丢弃。

2.“红头巾”满怀信心的公交车试验为什么演砸了?

附:参考答案

1.①作者运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红头巾”在遭受公交车售票员的奚落后, 极度失望和痛苦的心理。并且把眼前售票员的尖酸刻薄和那个夏天遭遇到的两个售票员的善良进行了对比, 进一步表达出“红头巾”的失望和失落之情。②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美好芬芳的愿望”的愿望比作“旷世的童话”, 把“现实”比作“一双臭袜子”, 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南辕北辙现象的无奈慨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点】相关文章:

上一篇:理论联系实践下一篇:情绪紧张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