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

2024-07-07

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精选12篇)

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 第1篇

初中化学课本有很多学生实验, 由于一些实验器材的缺失或实验设计的不合理, 导致实现现象不明显。为此, 教师有必要改进这部分实验。

例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中, 通过在盛有半瓶水的锥形瓶里, 加入一滴红墨水, 使水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 (或活性炭) , 轻轻振荡, 观察现象。如果用木炭吸附, 红色不明显;如果用活性炭吸附, 虽然红色退去, 但由于加入活性炭, 液体又全部变成黑色。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要对该实验进行总体设计, 具体改进如下。

(一) 金刚石、石墨和C60实验改进

1. 实验用品

注射器两支、带塞子的透明瓶子、学生经常喝的饮料、脱脂棉

2. 实验步骤

第一步, 拿下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放入一小块脱脂棉, 加入一药匙活性炭, 再放入一小块脱脂棉, 装入饮料, 装上拉杆。

第二步, 拿下另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放入一小块脱脂棉, 装入饮料, 装上拉杆。

第三步, 分别把两支注射器的头插入带塞子的透明瓶子。

第四步, 一手握住小瓶子, 另一手推动注射器的活塞, 把对应的饮料推入瓶子中。

第五步, 观察比较两个瓶子中饮料的颜色。

第六步, 闻一闻饮料的气味。

3. 实验优点

一是把红墨水改为饮料,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三是还能证明活性炭不仅能吸附颜色而且还能吸附异味。

四是实验由课本走进了生活并且人人都能亲手操作。

创新实验器材, 使得所用的实验器材及用品生活化, 尤其是学生经常见的事物, 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把实验方法重新设计、重组、改造, 便于每个学生亲自动手, 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中。

(二) 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改进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中, 通过观察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的剧烈程度, 判断金属的活动性。

课本上的实验 (如图1所示) 存在两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一是不可能控制金属和酸同一时间接触。二是药品用量大且废液的量多。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可对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向培养皿里倒入稀盐酸, 这样可控制金属和酸同一时间接触, 操作还简单、药品用量少且现象明显, 同时还观察到有气体生成等特点。

1. 实验装置

培养皿一个、塑料泡沫两根、一根镁丝、一根锌丝、一根铁丝、一根铜丝 (取的金属丝最好保持粗细相同) 。把此实验放在投影的实物展台上非常的清楚, 也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

2. 实验步骤

将各种金属做成该金属元素符号的首写字母, 放在培养皿中, 培养皿中间用塑料条隔开, 从中间倒入稀盐酸 (或硫酸) , 让酸与金属同时接触。

仔细观察金属与酸溶液能否反应, 以及比较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

3. 实验优点

在实际教学中, 这个实验所用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从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节约资源、减少废物排放上都存在优点:

一是可控制同一时间金属开始和稀盐酸或者稀硫酸接触;二是操作简单、药品用量少现象明显;三是将各种金属做成该金属元素符号的手写字母, 让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是何种金属。

因陋就简是解决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训练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培养学生灵活应变、活学活用课本知识的能力,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教师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参与者

在实验中, 教师应该适时地参与学生实验中, 为学生出谋献策,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如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碱指示剂的学习, 当学生了解到, 300多年前的科学家波义耳不小心将酸液溅到花瓣上, 花瓣变成了红色, 经过多次试验从而发明了酸碱指示剂。在教师的话语提示下, 就有学生发出疑问:其他紫色的物质是否也能作为酸碱指示剂, 如生活中的紫萝卜皮、牵牛花、紫包菜等, 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酸碱指示剂的来源及它的变色原理。

选用材料:紫卷心菜

紫卷心菜汁的制作步骤:把紫卷心菜放在研钵中捣烂, 加入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的酒精溶液浸泡, 再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挤出即可。

实验步骤:向点滴板中分别放入稀盐酸、氢氧化钾溶液。分别滴入2~3滴紫卷心菜汁, 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教师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提示, 学生的问题就得到解决, 学习兴趣高涨, 学习化学知识欲望增强。

三、教师是为学生答疑的指导者

作为学生实验的指导者, 教师要从实验的实用性、耐用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出发, 做到规范化和系列化。在考查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时, 废物回收难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既要有固体回收桶, 又要有液体回收桶, 这样不仅满桌子都是仪器, 而且固液分离不彻底。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 我自制了固体和液体分离桶, 解决了上述问题。

实验用品:塑料小桶一个、三脚架一个 (圆的直径比小桶的直径略小一些) 、纱网 (固定在三脚架的圆圈上) 。

实验步骤:实验结束, 把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后所有剩余的混合物从纱网上倒放在小桶上, 大理石留在纱网上, 稀盐酸则流入小桶内。

实验的优点:能把废物中的固液彻底分开, 并且准备的仪器少。

设计开放性实验, 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产生多种创造性的想法,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兴趣。如一管多用 (双叉试管又叫Y型试管, 如图2所示) 。

在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实验中, 在双叉试管的两个支管分别装入少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晶体, 用单孔塞塞紧试管口, 再把导管的一端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用酒精灯加热碳酸钠, 烧杯中澄清石灰水不浑浊, 说明碳酸钠无化学变化, 无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当移动酒精灯加热碳酸氢钠时, 澄清石灰水立即变浑浊, 说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 第2篇

【内容提要】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内涵其丰富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若能充分发挥各个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方法以及非智力因素等。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实验;教育;教学;功能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往往是通过一些宏观现象和变化规律去被别人所认识。因此,化学的学习和研究是以化学实验作为学科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若能深入的研究和充分发挥各个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强调了“实验”作为“认知基础”,而忽视了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各种教育教学功能。

笔者认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即“情趣动机”功能、“认知”功能、“方法”功能、“创新”功能、“德育、美育”功能等),会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情趣动机”功能,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青少年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情趣动机”。由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入手,到提高其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学生都很愿意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认真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会有助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实验兴趣”分为暂时兴趣和稳定兴趣,它是由低到高,与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程度同步发展的情趣。教师在安排实验时,要有意识地注意安排好实验层次,与认识程序相互配合,鼓励和保护暂时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稳定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情趣动机”功能作用。例如:在初三化学学习的开始阶段,就要抓住学生刚接触化学的好奇心理,充分利用学生的暂时兴趣,特别是对化学实验想急于动手的心理,有效的利用绪言课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操作要求和技能。此时教师一定要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感知演示实验的现象和观察各种实验仪器装置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这种兴趣虽然不稳定,但是,它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为了维护和鼓励这种兴趣,一定要有目的的正确引导他们完成一些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的实验,把给定的实验做出来,达到兴趣的满足。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多,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完成,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完成。这样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学生的暂时兴趣慢慢的转化为稳定兴趣,这种兴趣的形成不仅能使学生培养自己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得到自我的发现和满足,这是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强动力。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认知”功能,不断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具有使学生正确认识物质本质,形成物质本质概念,并为揭示物质变化规律提供客观事实的功能,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知识,形成化学实验技能。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的安排好实验,会使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化学实验有“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这两种实验有其各自的规律和特征,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要,交叉安排这两种实验,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不断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挖掘“探究实验的认知功能”。这种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及实验的现象分析,通过科学抽象,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实验。它是通过“问题――实验实事――科学抽象――结论――应用”来实现的。在现行化学教材中,探究性实验又分为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对社会生活中化学知识应用的探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家庭化学小实验,让学生根据“探究性实验”的认知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方法”功能,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从国内的教改形式来分析,化学实验的方法功能以其不可替代的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显示运用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是我们每一个化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教研课题。由于高科技信息的技术和传媒的变化,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把科学家认识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成为时代的要求。为了使中学生在实验中即学到知识又学到方法,就必须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方法”功能。也就是在实验中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条件的选定与控制、测定、实验现象、记录、分析等的方法,以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有条件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培养。对不同的实验要侧重于某一方法的培养,不要过多的设计方法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例如,在绪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简单的观察实验的方法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按照“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这三个过程来观察实验和记录实验。在“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中,教师可逐步教会学生化学药品的选定、化学仪器的选定和安装、操作方法和操作条件的选定和控制等。总之,教师要不断的通过学生实验水平的提高,要有次序的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方法、观察方法、记录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培养。

四、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创新”功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就是指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和方法基础上,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碰到新情况、新课题所引起的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的创新功能分为“模拟的创新实践”和“更新型的创新实践”,这两种功能由于层次不同,后一种居更高层次的功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中拟定的作业思考题和实验习题的设计以及日常生活所看到的有关化学知识的简单实验课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阶段以模拟型创新实践为主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学生不断的形成科学方

法和科学思维品质,为以后的高层次创新实践打好基础。有条件的应该开放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设计题,这样让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在培养实验兴趣的过程中不断的形成科学方法,初步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原有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合理的改进实验装置,在改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以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写出实验装置改进的小论文,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意识。另外在课本中设计的实验习题的教学中,由于这类实验中没有叙述实验步骤和方法,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习题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化学知识水平,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拟订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得出结论。这类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德育、美育”功能,长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通过各种化学实验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严谨的科学态度、强烈的环境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美育修养,同时对确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化学实验的系统培训,学生将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除智力因素外,决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因此,在化学实验中,如果能很好的发挥其“德育、美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韧性、钻研精神、勤奋精神、谦虚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及良好的工作作风等。在初中化学课本的实验中有许多知识点可以挖掘其“德育、美育”的功能,例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个实验要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尾气为什么要进行处理?”等问题,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总之教师应在不同的实验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不断挖掘化学实验的“德育、美育”功能,长期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化学教学中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第3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教学功能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学生通过了解化学实验史实,形成科学世界观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的确,从古代“长生不老”、“点石成金”的朴素愿望,到20世纪初氮肥的合成缓解了粮食危机,从原始人对火的使用,青铜器的发明到现代的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直至今天新合成的药物正在挽救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人类社会的进步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大多数是科学家们通过多年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得出来的,可见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通过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史实,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例如,被称为“科学家之母”的居里夫人,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不断的实验,她终于在金属中提炼出“钋”这种放射性元素,由此而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她没有就此而知足,她既珍惜这一成就,又不肯停步不前,而是继续在艰苦的环境中探索,发现了更为珍贵的“镭”,二度获得了诺贝尔奖。“镭”在医学方面的价值,给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教师可以利用有关居里夫人发现“钋”和“镭”的详细过程,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在元素的发现过程中,在新物质的合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持之以恒的精神,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通过观察化学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不免具有枯燥性、乏味性,化学的学习亦不例外,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是唤起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所具有的千变万化的现象正好能紧抓学生双眸,激发学生对化学的良好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授氨性质时,可用“喷泉”实验来引入: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酚酞试液)。当教师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此时,学生便可看到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教师通过演示该实验,使学生觉得新奇、有趣,教师便随后向学生提问,产生美丽“喷泉”的原因,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通过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强化探究意识

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它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并体验成功的快感,更有利于化学的学习。

例如,“Cl2的水溶液使有色布条褪色”这一课题。关于Cl2的水溶液使有色布条褪色的原理推断,在以往的教学中是按演示→观察→结论过程进行的,可以改用实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Cl2的水溶液为什么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收集资料:(要求学生以已有知识、经验及阅读课文完成)

(1)Cl2有强氧化性

(2)Cl2与H2O反应生成HCl和HClO

(3)HClO有强氧化性

提出假设:(根据收集资料,学生讨论完成)

(1)Cl2使布条褪色

(2)HClO使布条褪色

(3)HCl使布条褪色

(4)H2O使布条褪色

验证假设:(由两学生配合,进行演示完成)

实验1:把干燥的布条放入充满Cl2的集气瓶中,布条不褪色。

实验2:把干燥的布条放入HCl里,布条不褪色。

实验3:把干燥的布条放在H2O里,布条不褪色。

实验4:把干燥的布条放在Cl2的水溶液中,布条褪色。

得出结论:(由学生根据实验,分析得到)HClO使有色布条褪色。

通过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来学化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学习化学。

四、学生通过参与化学实验设计,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在于他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生活、生产有关的实际问题,更甚者能发现新规律、合成新物质,从而造福于人类。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实验题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本上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的考查,而往往与化学化工生产有关,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设计中来,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从而达到化学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数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第4篇

一、实验能帮助学生揭示概念的本质, 形成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已由具体运算进入到形式运算的阶段, 但从思维方式看, 仍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 往往对理性的、抽象的概念感到难以理解。因此, 在学习新概念时, 仍要采用具体或直观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探索新概念。如在“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除了给出一些具体的图形外, 可做如下教学设计:取一张纸对折, 把对折后的纸随意剪出一种形状, 然后展开, 根据图形特征, 给出轴对称图形概念, 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剪一些轴对称图形。这种做法, 使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得到感性材料与感性经验的支持, 并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 对概念产生理解, 进而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形成正确概念。

二、实验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主动性, 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实际问题通过数学抽象概括后大多带有较强的理论色彩,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通过形象、熟悉的实验, 使学生对问题的产生、知识的形成感到亲切、自然, 就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 教师可准备三组长度如下的木棒: (1) 40cm, 20cm, 15cm; (2) 40cm, 20cm, 20cm; (3) 40cm, 20cm, 25cm。课堂上要求三位学生上台把木棒拼成三角形。很多学生事先认为不管长度如何, 三根木棒总能拼成三角形, 当他们发现只有一位同学能拼出时, 先是惊奇, 接着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 稍加点拨, 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当前的数学教学改革非常重视数学结论发现、推导、探索的过程。如果教师合理地设计实验过程, 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 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那么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很有益的。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节的教学中, 教师可安排如下实验:用橡皮筋构成△ABC (固定B、C两点, A为动点, 放松橡皮筋后点A自动收缩于BC上) 。

(1) 让学生观察点A运动的过程中所构成的一系列三角形:△A1BC、△A2BC、△A3BC……提问:点A从A1到A2、A3……的运动过程中, ∠ABC、∠ACB、∠BAC分别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 三内角的大小在变化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的, 且每个内角都小于180° (这里蕴藏着函数的思想) 。

(2) 提出猜想:当点A靠近BC时, ∠A大小如何变化?其他两角呢?当点A远离BC时, 又怎样?你能猜出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发现当点A越靠近BC, ∠A越接近180°而另外两角接近0°, 于是猜测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这里蕴藏着极限的思想) 。

(3) 证实结论:让学生将三角形硬纸的三个角剪下, 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 最后引导学生证明这个结论, 从而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四、实验可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 第5篇

摘要 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去做实验,为了技能的熟练和运用去做实验,因此,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着重探讨如何通过灵活运用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注意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等。关键词 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教师指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化学实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不但是化学科学的基础,而且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它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的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提出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这些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落实和实施,都离不开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具有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认知功能,培养学习化学的强烈的兴趣的动机功能,体验化学实验的科学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功能,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人文教育功能。

但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实验室里仪器由教师准备妥当,学生人人手拿《实验报告册》,安静的坐在实验桌旁,老师正热情奔放地讲着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偶尔学生动了一下仪器,也被老师呵止,快到半课时老师才让学生动一下,记录几个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感觉很不过瘾,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与有趣。

这种实验,纯粹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去做实验,为了技能的熟练和运用去做实验,为了证明教师讲解的正确性去做实验。一句话,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学生并未参与实验问题的提出,没有从假设到设计,从实验到得出结论的探究活动过程,也没有热心地对实验结果作出一定的分析、论证、评估。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化学实验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在实验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简单地说,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通过化学实验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东西,化无形为有形,使学生不仅能获取多方面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㈠、利用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注意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趣味性实验,如“美丽的喷泉”、“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实际运用中,这一方法的关键是:在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形象、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才能更好地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引起注意,才能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㈡、利用多媒体,模拟或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演示实验的现象是不易观察,教师可借助模拟或投影演示实验,放大实验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实验。

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生学习化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特征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l)全面观察

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以便他们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2)重点观察

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为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把观察重点指明。

(3)对比观察 为了说明某些物质的不同性质,化学教学中常用实验对比,如镁、铝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对比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从中使学生找出两者的差异。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思维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得出概念性的结论,这使学生既增强了观察能力,又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实践证明,借助模拟或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㈢、运用边教边学的形式,精心组织学生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学生实验就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学生实验,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实验,对每一课题实验要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反应太快、实验现象瞬变且实验操作安全易做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另一方面根据本实验较为安全易做,为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更有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以上的实验的改进,实验的现象明显,使学生掌握了实验要领,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实验,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从实验操作技能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㈣、结合实际,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根据现行化学教材和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通过选做实验,学生可以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对这些化学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从而,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学生学完《化学肥料》这一课题知识后,可选做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钾、尿素等四种化学肥料的鉴别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方案。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达到完成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㈤、布置化学实验习题,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习题既是化学教学上的一种特殊习题又是要求较高的特殊形成的学生实验,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除了课本中的实验习题可供选择使用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安排适当的实验习题。学生通过借助实验研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将进一步掌握理解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㈥、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开放实验室,培养创造能力

化学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开辟化学园地介绍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小实验、小制作;组织学生参观和访问、观看有关电教片;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开放实验室。如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实验时,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这些小小的制作、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研究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研究实验,启发思维,就会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㈠、指导学生研究概括性实验,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用来揭示物质的性质、化学原理、基本理论等一系列实验,就是概括性实验。在进行这类实验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实验所显示的共同点,从不同的表象中找出相同的本质,这对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有明显作用。

㈡、指导学生研究推理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推理性实验要求学生运用过去学过的化学知识,根据实验的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性的论述。在这类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用传统的“灌注”式解释了事,应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推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多方位的思维活动,要从反应条件、反应物量的关系等诸方面对实验进行研究。这样既加深了物质性质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㈢、指导学生对实验误差的研究,培养学生思维严谨习惯

在学生做实验时,往往会出现实验结果的较大误差。对实验误差的分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及时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并使学生在寻找产生误差原因的过程中增强对实验操作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经过实验过程的逐个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真正原因。这样能逐渐养成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㈣、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设计制订出解答问题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这类实验,能力要求高,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科学态度和方法起着其他实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布置任务后,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清实验要求,查阅有关材料,复习有关知识。教师在审阅设计方案时,应纠正其中错误,指出缺点,并选出几种简易、效果好又安全的实验方案进行典型介绍。在学生进行独立操作时,教师也应认真指导。

以上所述,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指导的角度来阐述了实验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其实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它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做好指导,让学生在较好的学习环境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形成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2004 张行涛 周卫勇主编《新课程教学法》 1996、1997 刘知新主编 《化学实验论》 《化学教学论》 2000、3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陕西 向兴凡《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990

探讨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发挥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72-1

一、化学实验的动机作用

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实验兴趣作为认识兴趣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发挥着较强的动机作用。按水平高低,可将实验兴趣分为以下四种。

1.感觉兴趣。它是指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观察各种仪器、装置而产生的一种实验兴趣。这种兴趣使得很多学生对化学实验有较高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更是如此。但它还属于直接兴趣,在化学教学中不够稳定和持久。

2.操作兴趣。它是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得化学实验现象所产生的一种实验兴趣。它比感觉兴趣的水平高了一级,不再仅满足于观察实验现象,更希望亲自动手操作,即使是简单的试管实验,也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这种兴趣也还属于直接兴趣,只要能按实验操作步骤把给定的实验内容做出来,兴趣就得到了满足。

3.探究兴趣。它是指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性而形成的一种实验兴趣。它比前两种兴趣的水平更高,属于间接兴趣,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是促进学生学好化学的最基本的动力。

4.创造兴趣。它是指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实验兴趣,是实验兴趣的最高水平,是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强劲动力。

上述四种实验兴趣水平是逐级升高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感觉兴趣和操作兴趣;另一方面又不要停留于此,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二、化学实验的德育和美育作用

1.辨证唯物主义。化学实验本身存在着物质与物质、物质现象、现象与现象、物质变化与变化条件等等诸多关系,这些关系体现和反映了大量的唯物辨证思想。例如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既可以分子内脱水生成议席(170℃),又可以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140℃)。乙醇之所以在不同温度下生成不同物质是由于其结构决定的,如果不具有这样的结构,无论是怎样改变温度,乙醇也不会生成这两种物质。通过这两个实验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条件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外因,物质的内部结构才是内因,实验条件只有通过物质的内部结构才能起作用。

2.科学态度教育。化学实验是科学态度教育的重要形式、途径和方法,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化学实验中,有时产生的气体或沉淀量很少,现象不明显,这就要求学生不能粗心,要细致地进行观察;有的实验较缓慢,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性急,要有耐心;有的实验不易一次成功,需做几次,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毅力,不怕困难和麻烦;有的实验结果与书本上的结论不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学生要尊重实验现象和事实,不能人为修改,并找出原因,认真解释,重做或补做。学生只有认真进行实验过程的每一环节和步骤,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态度。

3.环境教育。环境问题目前是一个倍受注目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解决问题从教育入手乃是基本途径,化学教育对此责无旁贷,化学实验则更是任重道远。要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环境保护能力。例如中学教材中是通过让学生闻氯气来掌握闻有刺激性气味的方法,而教材中又强调氯气有剧毒,吸少量会使人中毒。从环境教育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教师应当将有害、有毒物质改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如酒精、醋酸),同时指出哪些物质能闻,哪些物质不能闻。这样做才有助于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

环境教育还应通过实验与社会环境问题相结合。例如学习了化合物的水溶解性就应与水污染联系起来。首先向学生提供某些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等科学数据;然后组织学生测量当地资源中这些化合物的浓度,并且把这些数据与所报导的数据进行比较;最后鼓励、引导学生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他们得出的结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

4.化学美教育。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化学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化学美教育。化学美是一种理性美,是化学内容的“真”与表达化学内容形式的美的有机结合。化学美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美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指学生水平的创造)化学美的能力,同时形成一定的化学审美修养的过程。

论化学教学的教育功能 第7篇

首先,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科学的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素材, 许多化学原理、化学问题也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说明, 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在氧化还原反应时, 氧化和还原, 电子的得失, 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化合价的升和降……这几对矛盾中, 矛盾双方互相对应, 互相排斥, 而又互相依存, 互相联系, 共存于同一变化中,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些内容的分析都要有辩证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 不能只讲氧化剂遇到还原剂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还要讲某一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 还取决与氧化剂、还原剂相对强弱及反应条件密切相关。有些学生说:“化学变化的规律难理解、难掌握, 老师说变就变, 说怎么变就怎么变。”这是老师在授课时, 没有把分析变化的基本思想观点、方法传授给学生。如, 乙醇、水、苯甲酸、乙酸中都有羟基, 但各物质是否有酸性及酸性强弱不同, 因此与碱或金属能否作用以及反应的条件上则有较大区别。如果不从羟基连接的基团不同这一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学生则只能死记;若讲清了各分子中不同基团对羟基有不同影响, 因而各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性不同, 电离的可能, 电离的趋势也不同, 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区别也就不难理解, 不会觉得毫无道理。

其次,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情感教育, 一个人对祖国、民族的了解越多越深, 与祖国的人民、民族文化传统就越密切, 爱国主义情感也就越深。祖辈、师长的思想情感的影响和熏陶, 对爱国主义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因此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 不能光喊空洞口号, 而应有目的有计划通过精心设计的方式方法施教,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如经常结合教材的讲授, 通过图片、影像媒介、参观调查, 帮助学生从学科角度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认识自己和祖国的密切联系与依存关系。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得到熏陶。如在介绍联合制碱法时, 让学生懂得侯德榜的联合制碱法早在40年代就发明了, 为什么到解放后才正式投产?外国人重金聘请侯德邦, 而他为什么坚持留在国内把技术先给自己的祖国?在课堂上满怀激情地向同学们介绍我国灿烂的古文明在化学、化工方面的伟大成就, 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中国化学工业获得飞跃发展, 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等等。

第三, 化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美育是借助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来影响人、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的, 使人具有感觉美、欣赏美的能力, 美育不但是美术音乐的事, 各个课程都有美育。说起化学总有人会和恶臭、有毒、污染、爆炸、致癌等相联系, 实际上化学学科中也蕴含着美。化学老师应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形成化学审美的习惯, 学会欣赏化学中的美。如物质晶体结构, 微观结构的对称美, 如C60的结构, 整齐美, 不同物质的色彩美, 物质变化中的多样而井井有序, 和谐统一美等等。生活中唤起人们美感的美观新颖的各种生活用品, 哪一种能离得了化学化工?人类生活环境美化也离不了化学科学。让学生懂得美, 学会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美, 光靠老师说还不行, 应当通过化学实验, 化学的制作、小发明, 小论文撰写等培养并促进学生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另外, 化学教学中进行其他情感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恰当的方法实施情感教育, 使学生好学、乐学。

常言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化学教学不仅是传授化学知识, 更应注意学生各方面的教育, 使每个学生都茁壮成长为充满力、善于进步、自我实现的健康完整的人。

摘要: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中, 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教学目标要求多元化, 其中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美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等, 就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在化学教学中要自然妥贴地渗透思想教育, 充分发挥化学教学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育功能,渗透

参考文献

[1]刘志新, 等.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

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 第8篇

实验室建设要如何才能发挥其探究功能,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益呢?我认为必须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科学设计实验, 为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就物理科而言, 目前实验室配备的器材与原来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围绕教材所要完成的实验进行配备, 同时所设计实验的目的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基本物理规律、得出相应的物理结论。我认为这样的实验教学除了能让学生很好掌握书本知识外,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学生学习仍然保持原来的“模拟化”学习, 而不是探究性学习。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的实验教学必须进行改革。首先要改变实验的设计。实验的设计必须多元化而不是模式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比如, 我们在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 就没有必要只给学生安排电压表、电流表、导线、开关、电源等仪器, 让全部学生按照测出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 然后用R=IU求出电阻这一统一模式进行实验, 这样进行实验, 虽然学生很容易掌握测量电阻的方法, 但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完全可以给学创造条件去寻求其他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实验室在安排器材时可以有意设计用定值电阻代替电流表或用定值电阻代替电压表等情况该如何测小灯泡的电阻。学生通过这样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就以这个实验为例可以看出, 如果我们在设计实验时能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去考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引导方法, 学生也许还会想出更多测量电阻的方法。因此要想实现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 更好地让思维得到发展, 我们在设计实验时要改变过去受教材设计实验的限制, 灵活运用教材, 精心设计实验, 力求做到科学合理。

二、实验器材的配备要充分考虑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学生探究学习达建良好的平台

目前实验室配备的仪器除了能提供日常教学服务外, 几乎没有留给学生自己制作研究的空间, 这正是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 创新能力差的重要原因。按照现在的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根本没有条件实现自己的创新思考。其实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许多学生对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制作、去发明充满着强烈的渴望, 然而我们能够给予的空间却太窄太窄。因此, 他们只能是无奈地建起一座理论的空中楼阁, 这样又怎么能促进知识的延续、发展呢?比如我们讲在给学生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时, 通过模型学生也能体会到发动机的真实感, 但他们却无法真正体会到自己制作出来的发动机使灯泡亮起来时的成功感, 永远无法体会创作的快乐。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些器材, 通过老师的引导, 让他们自己绕线、自己组装, 到最后运用成功,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能会因为这一小小的成功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探究学习真实内含。因此要想让学生更有效地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定要改变只为教材安排的实验配仪器的格局, 要投入更多的资金配备适合学生自己制作的常用仪器, 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探究学习的条件,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制作出具有创新的作品, 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实验室资料建设不能忽视, 要让实验室资料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现在有些学校对实验室资料建设不够重视, 这是因为他们根本认识不到其中的重要性。资料是工作的载体, 是工作进行过程中的轨迹, 是工作有序进行的保障。如果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没有实验登记表, 没有实验完成情况统计表, 就缺乏有效的监督;教师做不做实验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如果没有严格的领物和借物登记制度, 又如何保证实验室的器材不丢失;如果帐、物、卡不能做到一一对应, 可以想象实验室会乱到何种地步, 器材的数量也无人知晓。由此可见, 实验室的资料建设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绝对不能忽视, 而

一、研究现状

有关英语学习中词典的使用, 国内外已经做过不少的研究。国外的, 如Cowie、Mc Creary[1]等。国内的, 如郎建国、李晋[2], 史耕山、陈国华[3], 赵卫等[4]。研究领域涉及词典使用的种类、频率、策略、目的等。总之, 国外研究者主要针对西方的语言学习者, 而国内的研究者主要针对国内大学本科的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从前人的研究中, 可以总结出:学生大都没有受到过系统的词典使用的指导和训练;对词典知识掌握不多, 不熟悉词典的编纂体例;整体上学生的词典查阅能力不高;更偏重于使用双语词典, 没有给单语词典足够的重视;在输出性语言活动中更多使用词典 (如阅读) , 词典查阅策略也更恰当, 而在输出性语言活动中 (如翻译、写作) 使用较少;词典查阅策略上, 学生常使用“kidrule”和“第一义项”策略[1]。

高职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形式。其学生状况、培养方式、培养目的都与本科生不同。因而, 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也不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000) 中, 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且要搞好实验教学, 必须完善实验室资料建设, 从而促进实验室建设布局更加合理, 管理更加更加规范, 教学更加有序, 使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使实验教学体现真正的价值。

知识来源于生活,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 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升。因此教育要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 不能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应该为学生创造好的实践学习的条件, 让学生真实体会什么样的学习目的之一:“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 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那么, 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词典拥有情况如何呢?他们的词典使用情况如何?他们的词典查阅策略?与本科生又有什么异同呢?如何能让词典在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就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 以多种方法, 只检索到3篇有关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词典使用情况的文章。可见, 还很少有人关注到这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典使用情况和使用策略进行实证研究, 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 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词典运用情况和策略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讨论, 以期对高职英语教学和提高高职学生词典查阅能力、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有所帮助。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共分四部分, 20题。分为词典拥有情况、词典使用频率、词典使用策略和教师指导词典使用情况四方面。除了“上课是否携带词典“这一问题后面附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不带, 是因为才叫探究学习, 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我们的教育没有较大的突破, 许多人都把问题归结在教材的编排上, 然而多次的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了调整, 这样的改革就是再改几次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然而我们的改革倡导者却很少有人考虑实验教学该如何改革, 同时也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现在我们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本在于学生缺乏实践学习, 他们几乎没有进行探究学习的_____”, 其他全为选择题。问题的设计参考了国内其他研究者的类似调查, 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改确定的。

调查对象为济宁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高职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调查在2009年3月份进行, 他们都已经进行了三个学期的英语学习, 本学期为大学期间英语课的最后一个学期, 还有三个月就将参加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应该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英语词典查阅策略。笔者随机从全院选取了5个不同专业的班级, 有工程类专业, 有设计类专业, 还有经济类专业。共发出问卷208份, 收回171份, 有效问卷169份。调查结束后, 根据每一项的次数分布和百分比, 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拥有词典的情况不容乐观。

提高动手能力,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第9篇

1. 合理规划课程,注重实验基础知识讲授

实验基础知识是学生开展化学实验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开展化学实验,教师必须要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方面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合理开展高中化学实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为学生贯彻实验基础知识方面内容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实验室中所涉及到的化学试剂、化学药品等的基本内容以及相关化学实验的具体流程,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部分知识之间的结合度,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另外,化学教师应充分注重实验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便使学生在参与化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内容。

课堂还可与多媒体技术等相结合,例如进行一些化学课程相关的较为著名的实验,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有针对性与有目的地教学。进行化学实验性教学也可充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实践活动可从目标设计、进度安排、写实验报告等方面着手。由于在如今的高中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敏锐的思维能力愈加重要,培养全面综合性人才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等各有差异,所以教师需顾及到全体学生的利益,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使基础不同的学生均可在化学课堂与实验中学习到知识。比如可以基于学生的化学学习基础,采用差异化或者层次化的实验教学方式来践行化学实验教学。另外,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擅于培养学生需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趣味性实验及实践活动来加强高中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动手操作分析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实验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划指导,教师需合理规划教学目标,需培养学生与化学实验实践活动的亲近感。例如,针对“碘遇淀粉变蓝”这一实验现象,为了激发学生该部分化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白纸显字”这个小实验,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积极鼓励学生,调动实验兴趣与热情

教师在化学实验与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需注重积极鼓励学生,尤其是当其进行实验存在操作失误时,教师应该保持耐心地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他们真正明白自己在实验中出错的地方及其相应的改正对策,以便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另外,教师还要重视实验操作基本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实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多为学生组织一些践行化学实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这就要求高中化学实验教师将一些趣味性化学教学内容引入到化学实验理论课和实践课中,以便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和研究性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在开展化学实验操作之前,教师可以先进行规范的实验示范操作来确保学生可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流程,尤其是要注意将实验注意事项灌输给学生,以便可以确保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从而真正借助化学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需擅于调动课堂与实验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多给予学生自信。增强化学学科情感与学科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心目中的化学学科魅力。化学实验中出现操作失误不可避免,需积极鼓励学生,否则不良情绪会降低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还需合理安排实践活动的进程,结合高中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使实践活动具有意义。因此教师应合理布置实验活动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对学生进行实验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合理客观。另高中学生从化学实验学习角度全面评估自己,增强自信心。例如,验证电解质导电的“西红柿发电”实验、硫酸脱水的“黑面包”实验等均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这些均可以成为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学习热情的重要素材。

3. 加强实践操作,提升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在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深度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与需要,达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利用实验及实践活动的目标。让化学实验教学成为有趣味的研究,使其渗透进生活价值,使其成为学习与实验性教学的完美融合。教师事前备课时应充分了解所授课时的化学课程的重点难点,需认真核对相对应实验中的应用设备及步骤材料。对重点难点处需细化指导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安全示范,为学生争取较多的动手实验的机会,从而使学生通过践行化学实验操作来提升自身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结合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需求和进度安排情况来合理组织化学实验操作,以便充分借助化学实验的开展来深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简要地探讨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成绩,也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摘要:作为一门重实践的高中教学科目,化学实验的有效开展,除了可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之外,同样有助于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之间的有效性结合,从而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本文基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讨了其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应用对策。

浅议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第10篇

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调查表, 喜欢物理的占86.4%, 不喜欢的占2.7%。从初二到初三, 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 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 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 与学习的方法关系很大。一般来说, 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 能够记住1 0%~20%;学生如能看到实验或现象, 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 又能看到实验或现象, 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验或现象, 自己又描述过, 便能记住70%;如果学生既能动手做过, 又描述过, 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 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 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 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 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

分析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功能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实验 应用 功能

化学学科的质量提高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课在化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是对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目前我国化学教学中轻实验、重理论,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仍相当严重,化学实验是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的过程,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巩固化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验教学,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化学,在这一过程中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才是化学实验的真正内涵。

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任何模拟和假设都不能取代鲜活的实验材料,都不如操作实验器材来的真实。化学中抽象的概念及化学反应过程,由于受授课方式和学生本身理解能力的限制,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其概念。比如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化学反应的现象等不能通过感性认识来理解其概念和原理,而实验则突破了这些条件的束缚,利用实验的直观性特点,抽象的化学知识能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与老师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化学规律,从而突破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应根据教学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

化学实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演示实验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进行的实验操作。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仪器的正确操作方法和过程,为学生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打好基础,因此,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常用直观手段;验证性实验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操作去检验一个已知的结果是否正确。验证性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无论在科学研究中还是科学教育中都还有其他类型的实验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探索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来回答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索性实验能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培养学生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上升到本质。以上三种实验类型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前两者只起到巩固书本上的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收效甚微。在以倡导“科学探究”为显著标志的学习方式的今天,传统的演示和验证性实验所呈现的一些局限性使得探索性实验渐成时尚。在探索性实验中教师的职责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和改进实验方案,自己分工,自己去做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学生通过实验逐步加强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最终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新教学理念下的化学实验具有以下突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形成科学概念、验证和理解学科基础理论的感性材料,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方法。利用实验进行的探索活动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它让学生自主地理解理论知识,组织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内容领域提出假设和预期,寻找材料来验证假设,从而获得化学原理。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采用科学的实验教学对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利用好实验将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现象的理解。化学学科中涉及大量的抽象概念,这些知识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如果能充分利用实验来教学则可降低学习难度,加深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设计实验的最初步的一些常识,并通过对实验过程及其原理的讨论和分析,加强了学生对化学概念及化学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最终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比如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教师通过演示白磷的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跟硫酸铜溶液反应,让学生注意观察天平两端的变化,就可以根据实验现象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化学原理。

2.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化学实验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完成其学习任务,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实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掌握处理信息的各种方法和技术、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合作”七个科学实验探究步骤,探索最合理的操作程序,从而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

3.有效培养创新思维。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天赋所能和整体素质的表现,它不仅表现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能力。当学生能从科学方法角度去体会某些化学实验的设计思想时,对相关的化学知识的认识水平就可能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就为培养多种能力打开了通道。以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对于同一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从原题出发进行开拓、变形,沟通不同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思维向广阔、灵活、多方位发展,提高学生应变能力。通过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分析现象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透过简单现象发现内在的本质。

三、实验在化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功,但目前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已经是正确的结论,这样形成了一种任务式、应付式,导致实验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更无法发挥实验的真正效果,没有体现出化学实验的魅力。许多沿用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出现实验室得不到充分利用,实验室成了器材室的资源浪费状况比比皆是,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保障,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实验课,在实验中有效引导学生有目的、全面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理性。

要改变目前的实验现状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尽可能选择那些既能让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验主题;学生尽可能进行独立设计并独立完成实验,这类有研究性质的实验是理论的运用和提高,只有它才能探讨或解决化学实际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李英红.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都市家教:创新教育,2009,(09):203.

浅谈从细节处提高实验的教学功能 第12篇

一、实验取材要可见度高, 周期性短, 有利于课堂教学

例如浙教版科学八年级 (下) 第四章第四节《电动机》这一节中的“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这个实验, 实验的结果是放在磁铁中间的金属杆受到磁场的力的作用会滚起来。但是, 实验室配置的器材做这个实验的时候现象并不是很明显, 主要的原因是金属杆太重, 而磁场产生的力也不是很大, 所以效果不明显。为了获得可见度更高的效果, 我们可以适当地改进一下, 在化学实验室中有一些很轻的铝箔, 我们可以把铝箔卷成圆形的金属筒代替原来的金属杆, 效果十分明显。不过, 实验过程也不能一味地强调简便直观, 而忽视了实验的真实性。

我在某市曾听过这样一节课, 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三章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老师为了提高实验的进度和使实验更直观, 把检测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的实验器材石棉网换成了铁丝网, 好像经过这样的改进提高了效率, 其实不然, 我们的教师虽然在实验上花了很多工夫和精力, 但并没留意到某些细节已经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如:经过酒精灯加热后的泥土变黑了, 给我们的感觉是泥土中的有机物被燃烧了才变黑, 其实也有可能是换了铁丝网后, 由于火焰和泥土直接接触, 酒精可能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碳把泥土给熏黑的。还有, 在这个实验中要把泥土的质量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用天平称质量的方法作比较, 但在实验过程中, 我观察了所有的组别, 换成了铁丝网后, 学生把泥土放到铁丝网上的时候已经有好多漏下了, 这样的情况前后质量又如何比较呢?看来, 我们在设置实验的同时, 除了能让实验更简单、更直观、操作更方便, 还要考虑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不能误导学生。所以, 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平时设置实验内容的时候考虑问题更细致, 更完善。

二、实验的设置要具有广泛性、操作简单性

某市教研活动, 展示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上课开始后, 授课教师请了一位学生上来, 握住该学生的手, 然后用手指轻轻地在他的手背上按了一下, 问:老师刚才用手按了下你的手背, 你发现手背上的肉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我手背上的肉陷下去了。

老师问:这可以用我们上节课哪个知识来解释呢?

下面很多同学已经喊出来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然后该教师又采用握手并摇该学生的手复习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些知识点。最后, 该教师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动, 问: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我的手好像被粘住了。

由此, 该老师就引出了这节课的内容———摩擦。

该教师通过对学生手的按、握、摇等动作, 来复习已学的知识和引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无疑是成功的。该实验不但覆盖的范围广, 而且操作简单实用, 实验效果也并没有降低。

三、实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阶段性的, 我们设置的实验不能高于学生的认知能力, 否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无从下手, 更谈不上掌握实验本身所蕴涵的科学知识和规律。下面的两个情景, 就是在实验教学中有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 所造成实验教学结果不一样的比较。

情景一:2010年浙江省初中科学教研活动在余姚市举行, 有一节示范课的题目是《磁生电》, 主要的内容就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授课教师是这样安排了实验教学的: (1) 器材:开关1只, 导线若干、较粗导体1根、电流表1只、蹄形磁铁1快; (2) 要求:比较哪一组同学先找到电流,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实验结果当然是失败的, 没有一组同学找到电流, 唯一找到的一组也不是利用上述器材找到的, 而是借用了放在抽屉中的线圈才找到的。我分析了一下, 除了器材的原因外, 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位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把握好。磁生电的内容初中有, 高中也有, 而且在高中的教学要求中, 磁生电的实验也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实验, 而是在一定的操作步骤下按部就班进行的。学生在现阶段的认知能力下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切割磁感线, 是总结不出磁生电的条件的, 更加探究不出电流的大小、电流的方向和什么有关了。而下面的一位老师则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情景二:某市教研活动, 展示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探究的实验是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该教师把一根橡皮筋套在手上, 然后把手放在一块透明的玻璃板的背面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拉, 正面展示给学生看。在拉手的过程中, 通过橡皮筋位置的改变形象地得到了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或相对运动的方向) 相反。该教师在设置实验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判断这个知识点的认知能力, 借助于直观、明显的橡皮筋位置的变化,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十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或许学生会长期记住该实验, 对以后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还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精心安排, 加强实验过程中的教学指导

新课标明确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倡导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改变教育观念, 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 使每个个体均有发展的空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优劣, 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杂乱的思绪及时指导点拨, 紧要处扶学生一把, 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失误, 实现自主发展, 以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点拨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手段, 点拨:在紧要处点明主旨, 使之明也, 即给学生疏通思路、拨开疑难、剔除障碍, 使之正也。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运用诱导、启发等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研究, 寻求解决的方法,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五、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最好的学习方法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课文中的理论学习缺乏学习兴趣, 而实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 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法, 而理论又是指导实验的最好依据。实验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了原来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 又创造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 重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也是实验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安全的解释是不受威胁, 没有危险、危害、损失。实验教学要想取得成功, 安全因素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事实告诉我们, 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疏忽造成的, 安全隐患是可以防范的。研究是对科学的探索, 因此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在实验过程里面研究和证明, 发生出乎意料的问题也是难免的, 这些风险都可以通过安全操作来降到最低。实验中的安全意识, 实际上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 所以我们要通过课前的认真预习和充分准备, 在实验中精心操作和严格要求, 取得成功, 学生高兴, 教师也满意这样。

上一篇:光电复合下一篇:考生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