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理念范文

2024-05-12

文化价值理念范文(精选12篇)

文化价值理念 第1篇

关键词:新闻,文化产业,价值链条

新闻价值是指社会价值中包含的消息。在一般情况下,更多的是紧密地与公众利益相关的社会新闻,社会性越大,其新闻价值越高;社会性越少,新闻价值越小。新闻价值的本质与公共利益,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消息的传播可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把它作为新闻价值进行采纳和使用。由于社会新闻对新闻价值起到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消息一经具有社会性,那么也有充足的新闻价值的可能。如果新闻缺乏社会性,存在的等量的新闻价值也会随着消失。新闻最核心元素的便是“事实”,新闻的生命力便在于得到真实的消息并体现出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占据了最大份额的百姓之声,同时新闻媒体也是公众意愿的表达。社会追求一直是新闻媒体传播过重最根本的追求,也是不可丢失的固有特性,正确看待和使用新闻价值,也是新闻媒体对社会尽职尽责的表现。

1 新闻传播过程的文化产业链的意识体系构建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基于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目标链类型连接形式形成的。这反映了在四个概念,包括价值链、空间链、企业链、供应链。这个维度是对接机制在产业链的形成机制,这种模式就像一个只能控制产业链的形成,总是在锻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员应该意识到,新闻的发布,也反映了新闻价值。建立新闻价值的概念有助于新闻文化品牌的创立。当然,很多的新闻价值植根于新闻本身,需要深度去挖掘其新闻传播特性,这事也是文化产业平台最初建立的基础,距离整个文化产业的传利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弘扬新闻媒体以前就要理解新闻的价值。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要致力于新闻文化产业链意识体系的构建,继续推动新闻的力度和深度。这能体现出作为新闻的从业人员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认知的体现,也是新闻传播对其产业链构成的实践过程。

2 唐山地区新闻价值与文化产业的共赢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文化的建设正在探索,作为新闻媒体,应该具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有助于新闻媒体整体形象和整体实力的改善。深入新闻价值理念,精心打造新闻报道的文化模式,体现出文化产业链意识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围绕重大战略或重大事件的内容和题材,新闻报道样式和内容要尽可能丰富,扩大新闻采集,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真度。同时,报道要详实,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使受众感受到新闻传播的力量,感受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反映出新闻价值。

近年来,唐山在新闻文化传播方面出现了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交纵模式。在所有的新闻报道当中,新闻价值观念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了新闻文化产业链的价值新理念。在很多方面,新闻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前奏曲。同时,借助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来推动新闻的传播,有利于整个传媒报道的整体发展。各新闻采编团队便于协调联系沟通的模式。加强传播的内容的广度,建立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新闻报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现新闻价值要借助载体,唐山的新闻文化产业要提升其价值要做到与新闻价值同等对待。作为媒体和媒体从业者,不能顾此失彼,要从新闻价值的概念出发,利用唐山的地域文化特色,寻求唐山文化产业中的典型资源;利用各种传媒方式,实施品牌战略驱动的文化;充分利用我们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深度访谈其建设、保护、修复、包装、开发、等,按照规划的大量的规模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潜力项目,通过宣传品牌价值的延伸,实现文化产业链的连锁;进行文化资源整合、优化并激活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作为新闻报道,要始终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前沿,从新闻视角整合各种宣传资源推动和挖掘文化市场蕴藏的巨大价值,将那些进行了无数次演化的新闻线索,新闻信息当作新闻的由头,利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效益打造出新的新闻传媒格局。关于文化产业新闻报道关注的领域,更多的注意力应该放在纯美科技人才的创新培养方面。在当今社会中,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文化领域,需要文化传媒人有更强更新的能力去适应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唐山这样一个城市来说,传媒文化人才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唐山的文化传媒市场要想充满新的能量和竞争力,就要引进大批的高新技术人才,不能只是停留在表层的信息传递上,要全方位深层开发新闻和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助于唐山文化产业赢得更多的政策资源,对整个传媒的发展在信息获得方面都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3 结语

新闻媒介是新报道的有效载体,也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可靠平台。在发挥着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在推进者社会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文化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生活的最终要求,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有生量,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所有传媒人共同努力,发挥其先天的优势作用,挖掘蕴藏在其深处的文化价值所在。在不断地发展出新的过程中,将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利用文化产业链的作用提升新闻报道空间。只有这样,新闻传媒的影响才会更加深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布隆伯格.我是布隆伯格[M].李浚凡,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98-135.

[2]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41.

文化价值理念 第2篇

关键词:大众审美文化;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价值;传承构建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public aesthetic culture, university aesthetic culture should notonly inherit thegood traditions of ideas and values, but also keep pacewith the times to constructand perfec.t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aesthetic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has to pass on the humanistic and guiding ideas. On the otherhand, onthe basis of the practice, ithas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ve ideas combinedwith the transcendence, with the pursuitofharmonious beauty,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mankind as its goa.l Meanwhil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esthet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 constructing humanistic valu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with the is also nee-ded.

Key words: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ideas and values; inheritance and construction 20世纪90年代,大众审美文化迅速发展,人性世俗欲望的诉求是其兴起的基础,电子媒介为其插上了翅膀,市场经济为其提供成长的沃土。随后,大众审美文化带着娱乐性、商品性、视像性、复制性等特征,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并冲击着大学审美文化。

大学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是在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和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动中形成的。然而,由于大众审美文化对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和理念造成了一定的消解和颠覆,所以,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有必要接受传统审美文化中优良部分使其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构建新的审美理念与价值。

一、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理念是大学人在总结长期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大学人经过理性思考和高度概括形成的,是对大学审美文化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判断和看法。[1](P332)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形成,既有大学发展历史上原创性的成分,也有根据已有理念再创造的部分,还有借鉴外部先进理念的成分,是继承、学习、借鉴和创造的结果,当下的大学审美文化在此基础上,传承了传统审美文化的人文性和引领性的理念。

人文性主要表现为自大学创建之时就以育人作为根本宗旨;以关注人的具体生存、启示人生意义、引导人去追求人性完满的特性为根本目标。《大学》开篇便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所谓“大学之道”实际上是指为学与为人之最高目标境界,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如今的大学审美文化仍然显示其独有的人文精神,表现在:指导大学生在感性的审美中进行理性的思维;从关注感性生命出发,在审美的过程中体会美的意蕴;启示人用理性的思维思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完善审美理想追求人性的完满、人格的完善、人性的自由。大学校园建设是大学审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传承的环境条件,大学校训是大学审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传承的形式载体,大学审美教育是大学审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传承的根本方法途径。人文性是大学审美文化的灵魂,是大学独特价值的表现。

文化价值理念 第3篇

【关键词】《狼图腾》;文化生态理念;人性反思;生存价值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各种生存危机的加剧,探讨人与万物关系的生态理念应运而生,《狼图腾》作为一部极具生态理念的作品,赋予其人性光辉,进一步强调人与万物对立统一的生态理念,通过草原的恶化深刻讽刺了人性的贪婪、无情、自私的本质,通过人狼相生相克的关系,展现人类对生存价值不断迷失、寻找的历程。《狼图腾》所呈现出来的狼意象和狼性精神,使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的图腾文化,不仅引发我们关于生态哲学和生存哲学的双重思考;也使我们从历史角度和文化角度去理解狼文化的内涵,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狼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除此之外,《狼图腾》中所描写的有关草原风俗文化、苍凉风光对人性格的无情讽刺以及对蒙古文化的赞扬,都对我们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文化生态理念下人狼关系的历史视角

人与狼的斗争有着悠久的历史,《聊斋志异》中曾多次提到狼的阴险狡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1]有关狼与人的争斗描述在贾平凹的《怀念狼》中也比比皆是一一“匪乱和狼灾毁灭了一个县城……但狼的野蛮、凶残对血肉的追逐却不断地像钉子一样在人们的意识里一寸一寸往深处钻。它们的恶名就这样昭著着”。[2]然而,漫长的历史进程下,多方面因素的变化,人们某一天突然发现:我们长久憎恨的狼濒临灭绝了,这似乎是个很严重的事情。人们犹如“套中人”一般,惶惶不可终日,之所以这样似乎是因为人与动物的关系可以揭示出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兽性及动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从本质上说,万物共同构成一个优越的生态系统,在这种结构中,所有的生物都是相依相存、共同发展的。所以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统一,只有自然和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都保持平衡,才能使一切处于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生态系统中,一旦某些物种的数量过多或濒危将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把狼的骁勇善战、血腥暴力和人的血气方刚、拼搏进取划等号,显然这是片面的想法,我们所宣扬的狼的精神并不是狼的嗜血,而是它们团结、坚韧的自然品格,在恶劣的环境下需要狼勇猛坚毅的性格,狼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理应受到尊敬和崇拜。毕竟,“草原上,谁活着都不容易,谁给谁都得留条活路。”[3]人类的生存需要“潘多拉之盒”。在“狼性”背后是人性地关注,它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挥出自己本性的现实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是人类文明想要继续前行的必然趋势。从不同形式的《狼图腾》,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作家、导演们对生态以及自然、文明发展未来的忧思。事实上,人们对狼性的不同解读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犹如一把双刃剑对整个社会乃至现代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文化生态理念下人狼关系的道家视角

道家思想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至高理想。道家一直相信自然无为,即就老子所说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看似无为,实乃大有作为。说天道无为,是因为“道”-自然万物自有其发展运行的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应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一切归于自然的同时又符合一定事物整体性的目的和人的某种社会目的。毕竟,启蒙的目的既然是消除蒙昧,那么现世的一切根基就不能来自天启。还是自然的人,人来之于自然,最后也必将复归自然。[4]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自然即无为也。“道法自然”是道家自然观的基本命题,它不仅奠定了道家自然哲学的基础,而且还影响到了道家生态审美智慧的行为原则和实践要求。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连狼和人都是小命……把草原的大命杀死了,草原上的小命全都没命!根据复杂性科学原理,人的小生境其实是宇宙环境的一个全息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5]

文化生态理念下人狼斗争历程中人类生存价值的“自我迷失”

《狼图腾》中狼的形象,己经成为人性和人格力量的象征,他把自我存在问题的探究伸向了理性化的高度。写狼、写人性、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困境、哲学思考精神的自我归因。

《狼图腾》对人类环境的关注是以悲情或者对社会怀疑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小说中无论是巴图、老阿爸的天葬,还是打狼过程中牧民们对腾格里的祈祷,无不显示出他们对现代文明的无奈与挣扎。戈斯迈杀死小狼时,痛苦的泪水,沙次楞猎杀狼时,迷茫的眼神——无不昭示着他们无法接受命运安排时的自欺欺人,从另一层面说这正是他们牧民身份的丧失、狼性崇拜的剥夺、传统草原文化的消失。故事悲哀就在于他们无法割舍“狼图腾”,当狼被大肆杀戮、最后一片圣地---天鹅湖被破坏,毒药、炸药的大规模应用,使他们备受刺激。草原的急剧退化,狼的大规模减少,一遍遍提示着当前的失落,一种自我精神世界的失落。

反观自身,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又用什么样的精神寄托来证明自己没有没落,从而来展现自己存在的意义呢?随着年岁渐长,我们越发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彷徨,最后自己也弄不明白是因为年龄所致,还是阅读了太多战争灾荒和高科技成果的新闻报道,以致于最终诸如“我是谁”之问题也难以回答。正是因为对世界无法抗拒的生命恐惧感,迫使蒙古人加强了对生命的对抗力,他们不仅将狼当作将军、师傅、精神寄托,更将其看作人的对立面与曾经、逝去、消亡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生命,人需要一种对抗性的东西,人是在与狼的争斗中成为的人的,狼的消失使人陷入慌恐、孤独、衰弱,乃至于死亡的境地,人见了狼是不能不打的,这就是人。但人又不能没有了狼,这就又是人。”[4]我们在猎杀狼中不断发泄自己对世界的不满,对命运的抗争,从伤害狼中,找寻自我存在感。恰如马丁.布伯《我与你》中所讲述“人筑居于‘它之世界。这意思是:为了自我生存及需要,人必须把他周围的在者-其他人、生灵万物-都当作与‘我相分离的对象,与我相对立的客体,通过对他们的经验而获致关于他们的知识,再假手知识以使其为我所用。”[5]“我与它”的对立,进而招致,与我相关联的一切在者都沦为了我的经验、利用的对象,满足我私利的工具。

文化生态理念下图腾崇拜中生存价值的“自我追寻”

事实上,我们崇拜狼,无非是对失去自我的一种追寻,只要我们没有找回失去的自我,我们就会“崇拜”,也会不断的仿徨无助。图腾的实质就是被精神化、抽象化、神化并打上人类精神烙印。[6]我们可以从神秘的图腾中看到一个民族在历史上的生存发展轨迹,看到人类在面对自然之时的竞争与挣扎、奋斗与学习,在汲取自然恩惠的同时又不断的寻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自己的生存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崇拜”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本性,它包含了人生百态。无论是开心还是痛苦,人总是需要点“什么东西”来支撑着自己寄居在至大无外的永恒宇宙中。“狼图腾”是对“英雄时代”终结的呐喊,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悲哀与无奈。面对生存和精神双层方面的困境,我们有的只是无奈与尴尬。我们“崇拜”,“崇拜”那些已经或即将逝去的东西,在无垠时间流程中反思生存的意义,促使人超脱身内卑下的欲求,透破功名利禄的束缚,达到“不为形役”之境地,实现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贾平凹.怀念狼[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

[3]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4]贾平凹.我为什么这样写怀念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德)马丁.布伯 著.陈维纲译.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文化价值理念 第4篇

税收文化是围绕税收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倾向, 是纳税人、征税人、用税人在长期税收实践中形成, 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总和。为了使税收秩序有效运行, 和谐税收行为主体之间共同追求、遵守、履行的关系准则就是诚信理念。税收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面对不同的税收行为主体, 需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这一诚信治税的理念即, 诚信纳税、诚信征税、诚信用税。

一、诚信纳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诚信纳税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相互信任关系在税务领域的具体体现, 或者说是诚信规则在履行纳税义务上的实现。它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收法律自觉、准确、及时地履行税收给付义务与各种作为义务, 其实现状况反映了征纳双方之间的信任程度。在市场经济中, 纳税人诚信纳税行为的履行, 一方面可以降低税收管理成本, 另一方面有利于纳税人形成完备的信用记录, 以良好的商誉参与市场竞争。

如何促使纳税人诚信纳税行为的实现呢?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相结合来完成。现在已实行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它通过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检查将其信用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 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对诚信纳税者提供便利和优惠措施, 并减少检查或免于检查, 这会相应的降低其成本。也就是通过加大检查力度增加不诚信纳税人的成本, 帮助诚信者以良好的商业信用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从而达到激励目的。

惩罚机制就是加大不诚信纳税人的风险成本, 因为没有严厉的处罚, 就没有税法的严肃性, 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治税经验。为此, 需要建立国税、地税、银行、工商、海关等机构信息沟通共享平台, 及时整理纳税人信用信息, 构建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于“税收失信”者, 不仅要依法从严处罚, 而且还可以与个人就业、执照、消费、出国等联系在一起, 通过信誉的波及效应, 促使纳税人做到诚信纳税。此项工作的关键在于建立第三方约束制度, 需在法律上明确并且有效执行。有关部门必须为税务机关提供信息及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如税务机关前往纳税人开户行, 书面通知开户行实行税收保全措施或税收强制措施, 而银行因为担心丢失客源, 往往暗中通知纳税人转移款项, 再配合税务机关冻结帐户金额, 其帐户下则已没有款项, 这样的处罚方式已经没有意义。因此, 如何改革税制, 使各部门在法律的约束下沟通、协调, 共同建立高效的信用监督机制与处罚机制, 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诚信征税是创造社会诚信环境的前提

如果只是单方面强调和要求纳税方诚信纳税, 而不同时强调和要求征税方诚信征税, 不仅有悖于辩证法, 更是对纳税的不公平对待。而且, 大量的实践证明, 如果一个地区纳税人"诚信纳税"意识强, 必然是征纳方共同打造互动双赢的结果。因此作为税务征收部门就要做到诚信征税, 将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相结合, 为纳税人诚信纳税创造优质的税收环境。

在现实中, 大多数纳税人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 如果存在执法不公现象, 就会造成有法不依的混乱状况, 从而难以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因此, 税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诚信于税法, 不能随意曲解使用, 坚持“依法征收, 应收尽收, 坚决不收过头税, 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 一方面要做到公平执法, 除了横向公平 (同等条件的纳税人缴纳同等的税收) 和纵向公平 (条件不同的纳税人不同等课税) 之外, 还包括对纳税服务过程上的公正;另一方面还要做到透明执法, 在上级税务部门和纳税人的监督下, 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目前来看, 在工作中开展的公开办税就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便于加强对税收执法进行监督的好方法。此外, 借鉴对纳税人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的做法, 也可以尝试由地方政府组织广大纳税人每年开展一次对税务机关的“诚信等级”评定, 并将评定的结果在媒体上公布, 促进税务机关公正、公平执法。

税务机关在刚性执法的同时, 还要做好纳税服务工作, 通过改革机构设置、简化办税流程, 完善服务措施等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的办税通道。如, 加大税收政策宣传的力度和针对性, 减少纳税人因为不懂税法而违法的情况;开展“提醒服务”, 及时通知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降低因未按时申报而受到的处罚;税务机关与银行、邮局等联网, 设置多个办税网点, 降低纳税成本;等等, 通过柔性服务手段与刚性执法的结合, 为诚信纳税提供有利引导。

三、诚信用税是诚信治税的根本

现代财政学理论认为, 国家与公民之间地位平等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换取公民的个人收入, 以税收的形式实现, 按照市场原则实行等价交换, 即税收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由此, 对纳税人来说, 一个很重要的权利就是税款使用情况的知情权、监督权。纳税人如果不清楚税款的用途, 或者清楚地知道税款被用于与纳税人的整体利益相悖的领域, 即使税收负担不重, 也会产生被迫感、痛惜感, 甚至被剥夺感, 诚信纳税就难以实现。

要实现纳税人对国家用税状况的监督权, 首先要从理念上重新确立国家与纳税人二者的关系。纳税人在履行缴纳税款义务的同时也是享有监督权的主体, 国家在依法收取税款的同时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其中, 公共服务就是维护纳税人各项合法权利的实现, 只有充分履行了其公共职能, 做到诚信用税, 才能保证诚信纳税的履行。

诚信用税实质就是“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实现, 即公民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诚信缴纳税款。国家在使用税款时, 应做到税款的拨付是符合民意的, 税款的使用是真实而有效的。为此, 国家这一主体必须建立完备的税务信息公开披露机制, 定期公布税收资料, 特别是税款的使用流向, 以获取公众和纳税人的信赖。具体做法是, 不仅要将财政预算延伸至乡镇一级政府, 而且要将政府公共支出预算全过程纳入监督体系。在部门预算生成后, 应对所列项目进行实地考证、考核, 根据效益情况筛选确定。预算下达后, 对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问效, 款项走到哪儿, 监督就跟到哪儿。如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 进一步扩大内需, 在2008年第四季度至2010年增加4万亿投资, 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保护、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 为了保障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果, 应加强对项目的审批和投资后使用情况的监督, 并及时发布真实信息供公民查询, 这就是国家诚信用税的具体体现。同时还应该采取措施公布公务员个人的纳税资料。公务员主动而且足额纳税, 自然让公民心服口服。

诚信理念在税收文化中这三个方面的实现是相互依存的, 诚信用税是诚信治税的根本, 国家做到了诚信用税, 才能理直气壮的要求纳税人诚信纳税。税务部门只有做到诚信征税, 才能要求纳税人诚信纳税。而纳税人也只有做到诚信纳税, 才能要求国家诚信用税、税务机关诚信征税, 三者互相约束, 共同实现诚信治税的理念。

参考文献

文化价值理念 第5篇

学发展战略

1.企业使命:奉献清洁能源、建设和谐社会。2.企业宗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简称“四个服务”)。

3.企业愿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简称“两个一流”)。

4.企业精神: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简称“两越”精神)。5.核心价值观:诚信、责任、创新、奉献。6.企业理念: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7.战略目标: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简称“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

8.战略途径:转变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公司发展方式(简称“两个转变”)。

9.战略保障:公司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简称“三个建设”)。

10.工作思路: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简称“三抓一创”)。

11.工作方针: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简称“四化”)。

以上11条必须记牢,同时还请记住以下两条: 12.以统一为基础,以卓越为目标,大力实施企业文化传播工程、落地工程、评价工程。(“三大工程”)

价值投资理念的中国启示 第6篇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转型过程中,无论是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等市场参与者,还是监管机构等,都在探索下一步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自然成为我们分析和思考的一个参考。

乱象中的“新生”

我们现在常常把美国证券市场视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领先者,实际上从其两百年的发展历史看,在差不多前一百年里,华尔街往往被冠以“操纵横行、赌博成风”的藏污纳垢之所。当时不少证券交易常常根据各种虚实难辨的消息传言,如同雾里看花,再加上监管不力而滋生的市场操纵等,导致市场乱象丛生,很难期望这样的资本市场能为实体经济的运行提供支撑和保障。

直至美国“大萧条”时期过后,资本市场痛定思痛,才开始逐步走上专业理性的道路。其中,在证券分析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也在这个时期涌现,那就是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在这本书中,格雷厄姆与多德首次提出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强调建立完整严谨的证券投资分析框架与理论体系,帮助投资者在市场中发现潜在的投资价值,《证券分析》一书也因此被尊为“投资圣经”。以此为标志,价值投资理念被美国市场的投资者广泛接受,成为美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立足当下中国证券市场的转型,我的理解是,价值投资成为主导性的投资理念,应当是当前市场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如果把经济发展史与证券分析的演变历史对照来看,可以发现《证券分析》这部经典著作和经济危机颇有渊源。1929年到1934年,美国的“大萧条”给华尔街带来重创,却也让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理论经受了危机的洗礼。格雷厄姆既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任过教授,又在华尔街创造过辉煌的投资业绩;既经历过让投资者得意忘形的大牛市,又经历过让投资者沮丧绝望的大萧条。泡沫膨胀时不得意忘形、危机肆虐时不放弃希望,市场锤炼了格雷厄姆,更坚定了他对价值投资的信心。正如本书献词页上所引用的贺拉斯的诗句:“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黯然失色。”

纵观西方证券投资思想的变迁史,从不同的理论假定、分析视角和逻辑框架出发,市场在不同阶段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与思想,与价值投资理论并行活跃的有技术分析理论和现代金融理论。

从演变脉络来看,技术分析理论从道氏理论发展而来,旨在从证券价格本身的历史走势中探寻规律,最早采用的是直觉经验化的投资策略,而后发展到图形化的投资模式,再到指标与模型化的投资决策方式。《证券分析》中对技术分析有不少评价:“技术分析是一门艺术,需要特别的才能方可成功。”书中将证券分析和技术分析类比为律师和音乐家两种职业,有才能的律师能过上不错的生活,而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探寻成功的音乐生涯道路上,会遇到许多令其痛彻心扉的障碍。由此可见,遵循价值投资理论的证券分析师能从工作中获得满意的成果,而技术分析的持续成功却需要非同寻常的素质或运气。

价值投资的基本框架

大萧条之后,格雷厄姆初步提出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基本框架,其内涵和外延被价值投资的追随者不断扩充,成为证券投资实践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之一。价值投资倡导的基本理念是:

(1)“价值远超过价格所带来的安全边际”,这也是《证券分析》这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价值投资者所追寻的安全边际必须有足够的缓冲带,不是试图以20元的价格购买价值21元的证券。巴菲特曾将“安全边际”做过一个有趣的比方:“架设桥梁时,载重量为3万磅,但你只驾驶1万磅的卡车穿梭其间。”

(2)投资的理念。格雷厄姆认为“投资是一种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有望保本并能获得满意收益的行为,不满足这些条件的行为就被称为投机”。格雷厄姆引导市场逐渐理解到,投资股票不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也不是投资者之间的零和博弈,“投资者不是从同伴手中赚钱,而是通过企业的经营赚钱”。价值投资者在拥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时买入,当然这可能并不是价格的底部。

(3)寻求确定性的投资。在美国大萧条的背景下,很多优质资产的价格处于明显的低位,格雷厄姆也更多地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有形资产的价值。巴菲特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做过精彩的阐述:“那些能够做出正确的定性分析的投资者有可能赚到真正的大钱,但是根据显而易见的定量分析更有可能赚到有把握的钱。”后来价值投资者将格雷厄姆的分析框架逐步应用到无形资产等领域,寻找企业的护城河等。

(4)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格雷厄姆曾告诫投资者:“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遵循两个投资原则:一是不要亏损,二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价值投资者寻求的是企业价值回归的过程,因此从长期看是一项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

价值投资者的“运气”

进入20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开创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先河,随后现代金融理论迅速发展,MM 定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等都对金融市场的变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推动了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现代金融理论中对收益与风险的衡量、均衡分析、资产配置、套利等的研究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但这些理论上“优美”的模型在实践时往往暴露出程度不同的缺陷,受到较多批评的是“理性人”、“市场无摩擦”等假设并不符合现实的金融市场。以有效市场假说为例,其主要的推论使任何战胜市场的企图都是徒劳的。该假说认为巴菲特等投资者持续战胜市场纯粹是运气使然,但如果我们进行分类研究,就会发现价值投资者这一群体持续战胜市场的概率会明显高一些。这并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群体现象,因此不是运气原因使然,而是价值投资者这一群体确有符合市场实际运行规律之处。20世纪80年代以后,行为金融理论推动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又一次突破,其放松了传统理论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强调参与人的认知缺陷,将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引入模型分析,更好地贴近了市场现实。但是总体上看,行为金融理论目前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文化价值理念 第7篇

一、价值思维效益导向是检验企业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

价值思维是指导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经营管理、和谐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行动指针, 我们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决策依据、实施过程、最终结果, 是否符合价值思维, 是否取得了实际成效, 都需要用一定的标准来判断, 这个标准有利于企业科学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和谐稳定。

一看是否有利于企业科学发展。即, 在成效上是否推动了发展, 提高了发展质量。高质量的发展是企业竞争力、凝聚力和企业形象的体现, 贯彻落实价值思维, 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不放, 用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用高质量的发展来提高企业的实力、竞争力、凝聚力和效益。在过程中是否遵循了客观规律。贯彻落实价值思维, 必须要坚持“求真”的态度, 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回避矛盾, 不推诿扯皮, 找准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在方法上是否做到了统筹兼顾。只有做到了统筹兼顾,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人文综合价值最大化。

二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贯彻落实价值思维, 必须敢于直面困难, 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既清醒地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 又充分把握和利用有利条件, 化不利为有利;必须对每一项工作进行分解, 细化、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和责任, 确保每项工作都用最佳的方式完成, 每个目标都用最简约的方法达到, 每项任务都用最有效的成果体现;必须建立和完善强激励、硬约束的考核激励机制, 使达产达效、提高经济效益的责任层层落实, 压力层层传递, 形成群策群力挖潜增效的良好局面, 齐心协力实现既定目标。

三看是否有利于企业和谐稳定。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是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基本条件。贯彻落实价值思维, 必须要牢固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坚持一切为了员工、充分相信员工、紧紧依靠员工,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积极营造和谐的环境, 形成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良好氛围;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建立健全思想动态分析制度、舆情监测制度等, 严格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 制定和落实各项应急预案等等。目前, 公司生产管理体系已经形成, 并且在整个生产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整体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基本建设向生产经营的转移和平稳过渡, 保持着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个有利于”既是对是否符合价值思维理念的检验尺度, 又是对贯彻落实价值思维理念的重要保证。贯彻落实价值思维的过程, 需坚持“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 以事业统一思想、以大局统一行动, 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效益的过程。

二、价值思维效益导向是生产管理科学化的内在需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近几年, 经过大唐集团系统上下的不懈努力, 实现了快速发展, 规模迅速扩大, 实力明显增强, 成功迈入了世界500强的行列。但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我们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各种深层次矛盾交织在一起逐步凸现出来。因此, 贯彻落实价值思维, 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科学辩证的思维来审视过去、现在和未来, 客观地认识公司实情和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促使思想观念符合客观实际、思路举措符合发展规律、工作方向顺应发展趋势。

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是贯彻落实价值思维、取得实际成效的重要体现。能源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 也是社会的公用事业, 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生产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迈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司通过贯彻落实价值思维, 形成了干事业一条心、谋发展一股劲、抓工作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通过树立奋发向上的形象, 不断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通过树立高效的形象, 善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 全面、迅速、有效落实决策, 以高效率赢得高效益, 坚持“创新”和“奋进”, 携手创造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

文化价值理念 第8篇

关键词:太极拳,修身养性,价值理念,文化特征

陈氏太极拳的理论技术体系的完整形成是在明末清初时期,传习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创编人陈王廷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清代是陈氏太极拳出现第一次发展高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是几大主要太极拳流派的开始出现。一些太极拳名家以深厚的武术素养和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对太极拳推陈出新,锐意变革。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相继诞生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为后来太极拳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阶段对陈氏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试从社会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探索陈氏太极拳对人类在修心养性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它所透发出的人生哲理和道理观念,并通过太极拳运动达到的人生健身修心养性的效果,折射出民族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

1、陈氏太极拳的精髓所在———形、气、神的协调统一

1.1、陈氏太极拳的形态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武术拳种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是刚柔相济的内家拳种,其特点是化有形为无形,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拳路中,形态的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带刚,外形整体特点舒展、轻松、自然。它将内功与外功结合,使呼吸、意念与运动三者和谐统一,动作和缓而又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运动量更是可随意调节。外似柔绵,内含金刚是陈氏太极拳特点之一。武术名家陈鑫(1849-1929,清末太极名家、太极拳理论家,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编著的《太极拳图说》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

1.2、陈氏太极拳的气息

陈氏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在特点是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岿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柔绵,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气息调理的一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太极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它的运动理念有别于其它拳法。

1.3、陈氏太极拳的神韵

太极拳理论性的东西很强,太极图里那对阴阳鱼,包括的东西很多,阴中阳,阳中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无极,无极生太极。从阴阳讲,虚为阴,实为阳;合为阴,开为阳;柔为阴,刚为阳。阴阳是对立的统一、缺一不可,但二者又可以互相转化。练太极拳若按十分计算,在第一层功夫时,是一阴九阳,此时刚多而柔少,刚柔悬殊大,阴阳很不平衡。只要长期坚持练习,就能逐步走到二阴八阳、三阴七阳、四阴六阳、最后走到五阴五阳,阴阳相等,刚柔相济,松活弹抖的高极境界。

2、陈氏太极拳的养生理念———强身健体、内外兼修

2.1、陈氏太极拳健身机制

(1)太极拳是以锻炼神经系统为重点的健身术,它强调“练意”,被誉为最好的“神经体操”,它能够迅速调动习练者神经系统机能达最佳状态。神经系统是统帅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神经系统对人体其他系统、五脏六腑发挥主导的关键作用。

(2)太极拳强调“练气”、“松柔”,太极拳每个动作都和谐平衡,丹田鼓荡,意气导引动作,致使“真气”即人体生物电能集中于身体各部,各部位生物电比常人高出5-10倍,致使该部微循环系统显著畅通开放,开放程度达常人5-10倍,太极拳起到了调动全身各部微循环的重要效应,尤其是对五脏六腑微循环的调动,是任何别的医疗手段所不能替代的,这是太极拳运动医疗养生健身的独到之处。

(3)太极拳强调“练腰”,“力由腰脊发”,每个拳式动作,都以腰脊为主宰并配合正确的意气导引,对肾脏进行“太极图式的内劲按摩”,疏通肾经和肾部微循环,补肾健肾强肾,使肾气(元气)壮大,固本祛邪,激活体内免疫力。中医认为:肾藏精并主骨髓及造血功能。

(4)太极拳运动强调“缠丝”,“抽丝”,人体生物电可随意念集中运缠于身体各部易筋、易骨,如胸、腰、腹、肋、背部等均可承受和反弹千钧重击,防身搏击时,丹田澎湃,内劲爆发,发出高频震荡力,能量巨大,渗透力极强,威力无比。

总之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提高了拳术的搏击技能力,而且对提高强身健体也起到良好的作用。我国学者应用自然科学和运动医学研究的方法,从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得出了太极拳具有的广泛的健身养生保健价值。

2.2、陈氏太极拳对人体的养生理念

陈氏太极拳具有保健神经系统,提高应激反应能力、改善运动系统的功能、锻炼消化、增强呼吸、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脉络通透性、提高泌尿生殖系统功能。

经过许多医学专家的长期分析和鉴定,实践证明太极拳具有精神与肉体的双重防治作用与效果,他们认为太极拳有锻炼身体多种功能的作用,是最好的运动养生方法之一。打太极拳时必须“以意导气,运动四肢,气遍全身”,锻炼者往往安祥中兼带全神贯注,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更好的调节,因此对神经衰弱的人尚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经常打太极拳能够影响心脏血管系统,能够加强血液循环,还能预防各种心脏疾病、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疾病。经常打太极拳一方面能够让肺组织保持弹性、保持肺的通气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保持胸廓的活动度及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而且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也具有较好作用。太极拳运动的作用颇多,例如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便秘等。经常地练习太极拳能使骨组织中的成骨细胞活跃,骨的蛋白基质增加,从而预防骨质疏松、骨骼畸形、关节活动不利等情况的出现。综上可知,太极拳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切合实用的健身防病运动;适合于不同年龄、性别及体质的人锻炼时选用。太极拳的健身,总的说来是提高身体素质,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健身,防身的目的。

3、陈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修身、天人合一

陈氏太极拳从属于中国传统武术,从文化意蕴来看,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可以说太极拳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质。如各家各派的武术都体现了“天人合一”、注重整体、突出伦理道德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它注重个人的修养,一切以个人的修养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儒家的“修、齐、治、平”中,“修”指的就是个人的内在修养,它是为“人”的必要条件,是基础,是关键,而其他几个方面只是个体内在修养的具体表现,换言之是个体内在修养推广于社会,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平,心平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这里可以看出“修身”是前提和根本。陈式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或理论基础,因而它也非常重视“修身”的作用,把之作为练武的必有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武前先学会做人,把做人即武风、武德看得比功夫高更重要,强调心正;二是学武过程中强调心静、意专;三是强调内功的重要,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此义。如果只学招式而不练内功,那学到的只是“花拳绣腿”,管看不管用。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武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因而必然对习练者的人格形成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习练者演练出来的动作才更体现出其心理和行为特征。不仅如此,学武对人的心理素质用一定要求,比如,要学好,就必须坚持、刻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由此有助于习练者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学武形成了与所学武术要求相一致的心理品质,并且这些心理品质通过武术动作表现出来,因而我们不仅可以说“拳如其人”,而且也应当反过来说“人如其拳”。这表明练武与习练者的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由此可以说“拳如其人”具有双层含义,我们在对之理解时一定要全面,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陈氏太极拳将以深邃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技术动作,使人类与自然发展和谐、生态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目前,太极拳不仅作为一种健身运动更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数超过1.5亿,其中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我们深信,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的陈氏太极拳在人们不断努力和推广下,对人类的文化娱乐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未来社会和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和意义,为人类的生存和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文化价值理念 第9篇

一、有利于增加优质生源

职业中学的招生工作一直以来都属于老大难问题,然而近几年我校招生工作得以改善,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功不可没。我校从2011年开始连续举办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每一届都邀请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观看演出,这对我校的办学实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近几年学校的招生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2011年仅学前教育专业招收了5个班的学生,而前一年招收一个班的学生都很困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并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这些,都能很好地宣传学校,让家长认为学生在职业学校就读有希望、有前途。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

大力推动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 学生课余生活,为学生发挥特长搭建平台,实现自我价值,放飞自己的梦想。我 校现有校 园广播站、音 乐兴趣小组、技能兴趣小组、深蓝文学社、志愿者协会、书画社、星光艺术团等社团组织,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对学习的兴趣不高,但是他们有所专长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发展各类社团和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组织,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

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有 促进作用。职业中学招收的生源差,学生管理难 度高,所以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仅次于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进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 反映了德 育目标,体现了德育内涵,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两课”教学的延伸和德育的“第二课堂”,因其教化、导向和辐射作用成为实施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提高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我校通过组织开展中职文明风采大赛、技能大赛、“感恩”诗歌朗诵会、歌咏比赛、法制讲座、书画展、礼仪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增强自信,同时对他们进行了“三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的教育。这些教育的逐渐积累,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行为,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会感恩,成为举止文明、情操高雅的中职学生。

四、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

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学 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学风建设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由于职业中学招生生源的问题,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甚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学风也是职业学校的老大难问题。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学校各种社团发展,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发挥学生的特长,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闪光之处,让学生找到自信心,从而获得激励,产生学习的兴趣。

五、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特色的创建

校园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 特色的创建。班级文化和特色,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人格特征、知识技能和行为习 惯等,发挥着教育、导向、激励的综合功能。优良的班风 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校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氛围。创建班级文化,创建班级特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在执行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班情,规定目标,分层递进,深化细化教育要求。此外,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也是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校史荣誉室、德育展室、社团活动室,设计校旗、校徽,创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 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总之,就我校目前校园文化发展的 情况来看,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要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校的重视与支持,更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丰富多彩、深沉厚重的校园文化还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

摘要:随着职业学校办学历史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品位,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加优质生源、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特色的创建。

浅谈群舞的价值理念 第10篇

文化价值是指某一事物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能本质地反映或保留着人类某种文化现象与文化符号的一种事物。舞蹈艺术中的群舞表现形式正是这样一种事物,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群舞是人类文明史上群居生活的一种本质反映

考察人类的发展史, 我们清楚地看到, 人类早期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群居生活。这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历经的一种生活方式, 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人类自从开始了群居生活后就进入了文明发展的阶段, 就进入了文化创造的时代。这种方式无论在抵御自然灾害、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谋求发展出路等方面都使人类积聚了智慧, 聚集了力量, 创造了文化、开创了历史、最终成为自然界中唯一一类独具灵性的伟大生灵, 开始了辉煌而伟大的文明历史。群舞就是这伟大的文明历史前期人类生活方式的本质反映。它充分体现了人类在摆脱野蛮走向文明时期由血缘和早期文化而结成并产生的群体关系、群体意识, 本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类在文化认同, 社会关系认同下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性生存方式。

二、群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漫长的人类群体性、社会化生存历史中, 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必需的物质需求与精神娱悦, 不断地重复着进行劳动作业、与休闲娱乐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创造文化, 在休闲娱乐中人们享受文化, 同时在享受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形式。群舞就是典型的文化享受形式与文化活动方式。早期的人类处于文明初期, 所创造与使用的文化艺术形式自然不是很丰富。那时, 人类的文化生活只能是利用最直接、最简单、最容易的手段。在那时, 人类除了能使用最方便的声音来表达情意外, 最容易动用和最方便利用的无疑是人的动作与身体。这时舞蹈自然成了人类最早而最便捷的娱乐手段。

另外, 从人们跳舞的理由和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上看, 当时的文化生活与舞蹈娱乐都是人类原始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狩猎舞、采集舞、丰收舞、祭祀舞等等) 。都从不同的方面完全反映了那一时期的文化状况与文明程度。这更进一步说明群舞不仅是当时文化生活一个缩影, 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三、群舞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手段和媒介

自从群舞成为原始人类的主要文化活动形式之后, 群舞就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并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包涵了人类的劳作文化、享乐文化, 而且还承载了人类的精神文化与审美文化的全部信息与创造成果。人类的所有意识形态几乎都可以通过群舞这种活动方式表达出来, 传播下去, 同时, 在循环复始的传承中, 在一代一代人的不断更新与丰富中发展繁荣。 (比如舞蹈的动作内容、形式、节奏、队形、服装等, 都可以体现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意识及文化观念。) 这样他们在一代代的继承与发扬过程中与其他文化形态一起自然地起着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谋介作用, 使人类的文明源源不断, 奔流不息。这是群舞最具价值与意义的伟大功能和作用。

四、群舞是人类集体凝聚、团结的一种“力”的象征

人类自远古走到今天, 从原始蒙昧发展到如今辉煌, 所依靠的就是两种“力”。一种是在强烈的生存欲望下转化而成的勇于探索追求的意志力;另一种就是人类为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发展而凝聚、团结在一起,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共同奋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而后者的这种“力”不但是体现了人类的社会性本质, 而且也是成就人类文明进步, 走向辉煌的关键。人类是依靠这种“力”首先从野蛮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的。同样人类也是依靠这种“力”在不断地与自然抗争中完善自己而确立了自己的价值, 最终成为“自然的主体”“宇宙的精灵”的。人类还是依靠这种“力”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 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同样, 人类更是依靠这种“力”并正在以最大可能发挥与利用这种“力”, 来开创自己辉煌灿烂的未来。可见, 这种集体的“力”、团结的“力”、智慧的“力”、战无不胜的“力”, 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它是真正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群舞正是这种伟大的“力”的象征, 是这种伟大的“力”的表现, 是这种伟大的“力”在舞蹈艺术中的形式化弘扬。它的存在完全说明这种“人的力量”的特别与强大, 它的本质就是人的这种特有的集体的、凝聚的、团结的、“本质力量”所在。群舞除了具有以上的文化价值之外, 它同时还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与审美价值。这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群舞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最高表达方式。

首先, 我们知道,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舞蹈本身就是最强烈、最充分的抒情手段, 人们一般都是在“言之不足”之后, “嗟叹之不足”之后, “咏歌之不足”之后, “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充分说明了舞蹈在情绪表达, 在感情抒发上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或不可达到的效果。正因为如此, 人类无论是在原始时代或进入当今的现代社会, 舞蹈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生产与生活, 是人类传达情意, 抒发情感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自然, 群舞就更是这种情感抒发的最高形式了, 因为它不只是个体的单个的情绪表达, 它更是一种群体的造势, 一种激情的感染, 一种性情的放纵, 一种氛围的升腾, 一种肉体与精神的陶醉与满足。是人的情感渲泄的最高境界。

(二) 群舞是舞蹈形式化特征最完美的体现。

舞蹈是一个形式化很强的艺术门类。舞蹈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法完全依赖于舞蹈动作, 造型, 节奏, 构图等形式上运用与创新。

舞蹈的形式化是指舞蹈的动作, 舞姿、节奏、构图、调度等语言要素, 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构成规律和组成模式。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往往是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在动作、节奏、造型、画面等方面进行规律化、风格化、模式化的设计与创作, 使其成为具有表达思想情感的形式化语言与意象符号。可以说舞蹈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化的构思与创新, 舞蹈表现或舞蹈表演也就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的展示与演绎。

(三) 群舞是最具视觉冲击力与心灵震撼力的最佳审美对象。

我们知道, 艺术表现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最动人的情感内容, 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来感染观众。它的最终目标就是来打动观众、让观众不仅得到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而且能感受到心灵上的性感震撼。这也是所谓艺术欣赏与艺术审美的本质所在。

树立“大成本”理念 提升企业价值 第11篇

摘 要 该文从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入手,从企业经营环境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的狭隘局限性,揭示了只有树立“大成本”理念即成本管理的战略思维和价值链成本管理理念,方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价值的观点。

关键词 “大成本”理念 企业价值

以下为我国大部分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片面强调降低成本,注重节约和节省。2.只注重生产领域成本管理,对供应和销售环节考虑不多。3.成本控制考核以部门为单位,各自为政,无法保证整体效益的提高。4.仅强调生产规模效益。5.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以期达到转移成本的目的。6.只看看得见的成本,忽略了看不见的成本。(看不见的成本由于自身的特征而无法受到监控,影响的也是企业远期经营的方方面面,如企业的研发设计、内部的合作成本、品牌的维护成本等)。7.管理者只关注存货的数量,也会考虑到占用资金的情况,但是存货究竟占用多少资金以及如何占用资金?可能会计核算时考虑利率等因素来算一个资金成本,不过各有各的算法,是否考虑了各项成本如变现成本、利息成本、利润成本等。8.投资决策时往往忽略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时间成本。9.外汇交易时的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汇率损失。10.企业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局部成本控制效率很高,系统效率很低,不平衡。11.忽略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收成本,包括税收实体成本、税收处罚成本。

这些是国内大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反映了他们目前成本管理理念落后,并且成本管理概念范畴过窄。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如何破解这种现象?以下通过企业经营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下为企业经营环境的图示:

图1展现了企业在经营中必须面对的五大变数。这五大变数相互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在圈外的环境叫大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人口。圈内的环境是小环境,小环境也就是企业产业链的环境,包括企業的上游供应商、中游同业和下游客户。

我们从企业经营环境的角度去剖析以上成本管理现象的误区。第1、2、3、4、5、9所列情形是仅仅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成本控制,这种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状态,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缺乏战略管理的思维。第5种情形如在今天日趋公开的市场环境下,过分的成本转移将使企业失去好的合作伙伴,不能取得互利双赢。第6种情形忽略看不见成本。从大的方面来说成本管理实际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应该是个全方位的概念。第7、8、10所列情形已牵涉到从外部环境角度看待成本管理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企业成本控制决策更多的是适应他们的要求和变化。在这个大前提下,通过精心安排筹划,是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从企业经营环境的角度来看,企业成本管理必须树立“大成本”理念,即要有:

1.降低成本的战略思维,以战略管理的视角分析和控制成本。

具体来讲

(1)降低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

(2)低成本战略的核心是建立持久的低成本优势。

(3)提升客户价值,创造利润,注重相对降低成本。

(4)注重税务成本的控制和降低。

只有这样成本管理才能跳出思维的狭隘局限性,成本控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念。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涵盖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作业。

通过价值链分析的内容是要找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哪些是高附加价值环节,哪些是高成本驱动因素。对高附加价值的环节就是我们要掌控和提升的环节,使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低附加价值环节就是企业可以外化的部分,高成本驱动因素的环节就是需要控制成本、管理改进的部分。

具体有以下几点:

(1)追求整个价值链效益的最优化。

(2)拓宽了传统成本管理的控制范围。

(3)充分考虑了降低成本的相对性。

(4)作业问题是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关键。

作业管理全称是“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它主要是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分析成本产生的前因后果,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尽量消除不增值的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

把企业整体置身于内外部环境中有机的结合并处于动态的状态调节中,始终站在内外部价值链最优化角度思考成本管理,最终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另在此基础上对成本的组成框架及概念要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建立广义的成本概念。如可控和不可控成本到税收成本和非税收成本等。

如何树立大成本理念?应该从企业成本实践中从哪些企业层面去考虑?

首先观念上彻底更新,站在企业自身角度看必须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以及总体发展战略来思考,这样就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跳出自己企业这个圈子,只有站在更远的角度,方能掌握其要旨,才能吐故纳新,活跃思维,树立新观念。

基于价值理念的薪酬模式探讨 第12篇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关于薪酬模式的讨论各种薪酬管理书籍的解释可谓“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分类也有多种说法。有些学者将薪酬模式分为:职位薪酬、能力薪酬、市场薪酬、资历 (年功) 薪酬、绩效薪酬等五种类别的模式, 有些学者则根据薪酬模式的不同作用将薪酬模式划分为:保健型薪酬和激励型薪酬两类。任何外在的形式都应该是内在价值的表现, 薪酬模式也不例外。通过观察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每种薪酬模式背后都隐藏着相应的组织理念和不同的组织价值观。根据各种薪酬模式所基于的组织理念和价值观的不同, 本文将薪酬模式划分为四种:职位薪酬模式、资历薪酬模式、绩效薪酬模式、宽带薪酬模式。

一、基本概念

职位薪酬是指以职位 (或岗位) 为基准, 主要依据职位 (或岗位) 在组织内部的相对价值为员工付酬, 职位的相对价值高, 其薪资也高, 反之亦然的一种薪酬模式。

资历薪酬模式就是指以组织员工过去的工作经验、学识、学历为依据对员工工作进行付酬的一种薪酬制度。这种薪酬模式又称作年功薪酬模式, 曾是在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的薪酬模式, 并且为日本企业组织和劳动力稳定做出贡献, 也是日本企业在二战后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绩效是指单位体在一个既定的时间内对组织的贡献, 这个单位体可以是个人或者是团体。绩效薪酬模式则是指将员工的薪酬与其工作绩效联系, 以工作绩效作为员工报酬的基础的一种薪酬制度。

二、基于价值理念的薪酬模式的比较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或技术都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某种思想、理念或价值的外在表现。人们对于管理模式的选择往往是建立在对该管理模式所依托理念价值的认可和崇尚。

(一) 职位薪酬模式

职位薪酬就是为职位付酬, 其根本依据是组织中职位层次的高低, 崇尚的是组织中上下等级分明, 层级意义区分严格的职位等级价值。持这种价值理念的人们认为, 不同层次职位的工作具有不同的繁简难易程度, 职责大小不尽相同, 对任职者能力的要求也相去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居其位, 谋其职, 得其财”理所当然。因此, 通过职位分析、职位描述、职位评估的一系列职位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薪酬设计者将职位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然后评估各职位对组织所做出的贡献规定这一职位的薪酬级别。

在这种模式下, 薪酬的差异主要来自职位层级的不同。组织中职位层级有多少层, 那么相应地薪酬级别就有多少序列。显然, 与职位等级的金字塔结构相对应的是薪酬等级的金字塔模式, 员工薪酬的增长主要依据职位的提升。

(二) 资历薪酬模式

资历是历史的记录,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实践经验, 但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 既不能把资历与能力划等号, 也不能把资历与水平划等号。资历薪酬模式是一种以假定“姜还是老的辣”, 崇尚组织和谐稳定和忠诚度为价值基础的薪酬制度。在英国早期的文官制度中, 以资历高低为依据的薪酬模式曾占重要地位, “同职不同酬”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所表现的是对知识、经验、学历的尊崇。二战后, 这一薪酬制度在日本企业广泛应用, 但它的意义已经大大地不同了。其所表现出的, 除了对经验、学识的推崇, 还对组织忠诚的尊重。当企业按照资历实行年功薪酬制度时, 企业倡导的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企业对老员工的回报。通过年功序列制方式, 日本企业将员工与企业的命运紧密相连, 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效益之间相连。这也是战后日本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 薪酬模式对于企业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劳动报酬, 而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薪酬模式强调“和谐、安定、忠诚”的价值观, 更注重内在薪酬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可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模式。松下幸之助曾说:“事业的成功之首在人和”。企业十分强调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亲密性、和谐性, 认为“和谐高于一切”。其所奉行的“家庭式”管理模式极具人情味, 组织低层雇员、管理人员、经理之间是一种亲属式的关系。在这种和谐融洽的工作关系下, 员工在工作中或是在与下属、同行、上司的交往中能够获得极大的快乐感, 从而乐于为企业效劳, 愿意为企业出力。

(三) 绩效薪酬模式

谈到绩效薪酬模式, 人们很自然地想到的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绩效管理。它所推崇的是一种“黑猫白猫, 能抓老鼠就是好猫”的管理思想。它不再以资历、职位为主要依据, 而是有效运用经济资源将员工薪酬的不同部分与他们的实质贡献联系起来, 以结果为导向的一种薪酬管理工具。

(四) 宽带薪酬模式

宽带薪酬模式,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最早由美国的GE公司实施, 后来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认可, 并且盛极一时。它代表了组织薪酬模式的新发展, 同时也是组织管理理念变迁的重要标志, 是对职位薪酬模式、资历薪酬模式和绩效薪酬模式的发展和完善。1973年, 哈佛大学的学者麦克里兰 (Mcclelland) 在他的文章《测量胜任素质而非智力》中写到, 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是不合理的, 人们主观上认为的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因素 (如智商) 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因此, 他强调直接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素质和行为特征, 以及这些素质和特征在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中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同时, 他把这样能够直接影响组织业绩的员工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素质。据此可以看出, 人们对薪酬依据价值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 由职位、资历、绩效向更加能够体现组织员工贡献价值的胜任力转化。

根据美国薪酬管理学会的定义, 宽带薪酬就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 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的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 金字塔型多层级“官僚式”组织结构的弊端日益显现并严重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而在企业界掀起了一场以扁平型组织取代官僚层级型组织的运动。而宽带薪酬是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和以能力、绩效导向管理模式相适应的一种新型薪酬结构。它打破了传统薪酬结构重视和强化的岗位等级制度, 而突出员工的工作能力与绩效。可见, 宽带薪酬模式的出现不只是对组织员工贡献价值判定依据的转变, 更是与组织结构变化相切合的适时转变。

三、薪酬模式的应用

鉴于以上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薪酬管理模式的“思想”历程以及它们不断修正、发展的痕迹。但组织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不存在唯一, 因此以上四种薪酬模式不是绝对排斥的关系, 而一个企业的薪酬模式往往是多元结合的。

有组织就会有结构, 有结构就必然存在层级。无论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如何发展, 只要有组织的存在, 职位层级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 那么职位的差别就必然地会体现在薪酬上, 即使它们的差异并不很明显。另外, 它很好地传递了职位价值贡献大小决定薪酬高低的价值取向, 而且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对于那些职位等级区分严格、绩效难于测量评估的组织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如政府机构和军队。

但是职位薪酬模式如果用在企业。它就会在无形中鼓励那种为获得职位升迁不惜采取并不恰当的手段的行为。在一些企业由于技术职位难以获得较高的职位等级, 而且如果从事单一的技术工作, 尽管其技术水平很出色, 薪酬收入也很难得到提高, 这必然会影响组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打击他们从事技术工作的信心, 导致优秀的技术员工“内部流失”——走仕途;同时因为企业的职位体系不是特别的稳定, 有些企业因为成长速度快, 其职位体系在一年内会有多次的变动, 而基于职位的薪酬管理模式要求公司有相对稳定的职位体系, 否则针对职位评估所能产生的内部公平性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可见, 职位薪酬模式在企业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单一的职位薪酬模式无法实现薪酬的激励功能。

资历薪酬模式曾为日本企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它是创造和谐工作氛围, 培养组织员工忠诚度, 稳定组织劳动力的有效手段。对于那些“以稳制胜”和强调合作精神的组织来说, 资历薪酬模式的某些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做法是值得采纳的。但是随着组织理念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论资排辈”的薪酬模式对创新和年轻员工激励的缺乏使之备受争议。

无论是绩效薪酬模式, 还是宽带薪酬模式, 它们都强调了绩效的重要性, 表达了组织追求高绩效的价值。但是宽带薪酬模式所包含的内容要更宽泛, 更科学, 可以说它综合考虑到了员工的能力素质和绩效结果两个方面, 是对绩效薪酬模式很好的修正和补充。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 宽带薪酬作为一种与企业组织扁平化相配合的新型薪酬结构设计方式应运而生。它是对传统薪酬结构的一种改进和替代,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压缩级别。它的出现更好的推动企业扁平化的进程, 从而有利于企业引导员工将注意力从职位晋升或薪酬等级的晋升转移到个人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方面, 给予了绩效优秀者比较大的薪酬上升空间, 使企业迅速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宽带薪酬模式实际突破了职位模式的局限性, 它强调依据员工具有的工作能力来确定员工的薪酬, 在价值取向上倡导提升个人能力, 即无论你在哪个职位上, 只要你的能力达到了企业预先设定的要求, 你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 所以它非常有利于改变企业员工走仕途的价值观念, 可以让技术人员安心从事技术工作, 避免技术人员的“内部流失”。因此, 目前欧美企业开始大力发展能力薪酬模式。

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其主要表现在对能力的测量存在技术难度, 它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具有操作性的能力评价体系;同时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等级薪酬模式的论资排辈, 如果控制不好, 企业的薪酬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四、结束语

薪酬策略不仅是一套对员工贡献予以承认或回报的方式, 更应将公司战略及文化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 以及支持员工实施这些行动的管理流程。薪酬模式的选择、薪酬计划的制定、薪酬方案的设计、薪酬的发放及沟通, 均应体现对公司价值导向的细致考虑, 否则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核心理念将得不到贯彻。因而企业应在制定薪酬战略时, 必须要使其与企业战略、文化相适应。

摘要:本文从薪酬模式价值理念的角度对四种薪酬模式—职位薪酬模式、资历薪酬模式、绩效薪酬模式、宽带薪酬模式进行比较, 以探讨薪酬模式在不同组织的应用。

关键词:价值理念,薪酬模式,比较

参考文献

[1]、彭进、朱仁崎《试谈绩效薪酬模式》[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 第5期。

[2]、马可一《基于技能与胜任力的薪酬计划》[J]《中国人才》, 2004年, 第1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化价值理念】相关文章:

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08-03

文化价值06-01

文化价值意义05-24

文化价值追求06-26

体育文化价值07-04

档案文化价值07-27

文化传承价值08-02

文化价值观念08-06

时代文化价值08-09

文化价值论文提纲09-25

上一篇:实训教育下一篇:实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