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勘探范文

2024-05-30

综合勘探范文(精选11篇)

综合勘探 第1篇

关键词:地质勘探,方法,技术应用

我国在这方面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勘探行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就应该正确的面对,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地与时代接轨,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够更好地向前发展。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只要沿着时代的要求一步步的走下去,那么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1 地质勘探中运用综合勘探方法的意义

地质勘探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某一部分区域进行地质情况的详细了解,获取该地区的详细地质数据和资料,为后面进行的地质活动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地质勘探的具体工作就是矿产的勘察开发、地质灾害的调查取证、地质环境的保护等。如何有效的利用好地质勘探方法,有机的结合各种方法,取长补短,是现今我国地质勘探的主要工作方向,也是当前地质勘探行业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其实施意义在于综合了这些方法的优点点,把这些方法中的一些有点扩大化。对优点进行糅合、合理组织,不仅能能优化勘探工作,提高其效率;充分利用每种方法的优点,扬长避短达到多方位结合,使地质勘探更加立体化、层次化和参数化。

2 当前我国地质勘探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探测勘探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还在以前的技术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勘探技术技能。但是放眼看世界,可以得出,虽然我国勘探技术和装备的研究水平和制造水平仍然与国际公司的差距很大。甚至拉开了一代这样远的距离,最主要的还是没有一套完善的成像勘探设备。另外,在实际的地质勘探的工作中,还出现了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地质勘探储备技术少,地质勘测的成果转化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综合性研究人才缺乏。

地质勘探的技术勘探压迫遵循四个原则:统筹规划,遵循规律、合理布局,突出工作重点,拓宽工作领域和做好科技创新,增强工作能力。其一,就第一点统筹规划来说,需要完善国内外的地质勘探事项,发挥地质勘探在找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必须提前十年或者十五年对地质勘探工作进行规划;其二,遵循规律合理布局来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关地址勘探部门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城镇格局、人口分布以及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从而进行地质勘探工作的统筹规划,引导地质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三,在工作过程中,要以我国的地质条件为出发点,要突出成矿区带的勘察工作,并根据社会发展的经济形势的需要,扩宽地质勘查工作的工作领域。最后,关于科技创新方面,全面推动成矿理论的完善和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大力促进地质勘探科技能力的提高,发挥现代技术的有效作用,培养一支专业水平一流的地质勘探队伍。

3 地质勘探中综合地质勘探方法

3.1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法也是俗称的物探,它根据岩石、土壤、矿体自身的物理性质,利用各种高科技仪器发射信号,对这些物质反射回来的信号加以分析,人为的研究信号内容,得到这些地质的物理性质,达到了解矿产分布和地质构造的目的。一般物理勘探法中使用最多的是地震和电阻率测定法,着两种方法也是物理勘探法中获取资料最多应用也最广泛的方法。

3.2 坑探工程法。

坑探法是挖取岩石土壤材料,在实验室对采到土样进行是分析,通过对大尺寸原状土样和扰动土样的技术分析,得到该地区地质的详细数据。坑探所挖的坑一般至少要能进一个人进行材料取样,这种方法获取的地层资料最详细,是一种可靠的地质勘探方法。进行坑探工程挖掘时,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监测,设定所需要挖坑的深度、长度、和宽度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处理。

3.3 钻探工程法。

对于一些地质结构复杂的地区,表面覆盖的调查已经不能满足对该地区的实际评估,这就需要对该地区岩层进行垂直、倾斜或水平钻孔,对钻孔所去得的地质构造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这个地区的主要地质勘探数据。钻探工程法能利用钻探机械进行深度不一的地质钻探,一般在钻探法适用于一些岩石成分含量较大,地质组成较复杂的区域。

3.4 地质填图法。

地质填图法是一种客观的地质分析方法,通过的一个地区某一段地质的了解,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特定的技术将剩下的地质构造通过绘图的方法描绘在地质地图上。地质填图法要切身结合实际,对已知的那一段地质构造需要有精确的数据作为保证,才能减少人为地质填图法所产生的误差,这种方法在实际观察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利用填图技术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地质分析,是一项相对于其他地质勘探方法较安全的方法措施,也是对工作区域的地质情况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

4 地质勘探中先进技术的应用

4.1 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

这类创新办法特别是在老矿山的深部和覆盖区的定位预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X荧光分析技术能够使单位获得矿产元素成分和品位更加轻便、更加快速、更加灵巧,在未来的地质勘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其找矿勘察的效果也很明显。尽管这种方法是目前出现了一些小的问题,但是这个方法能够使得地质勘探工作趋向于创新道路,所以,也是值得推广和了解的。

4.2 射线荧光技术。

通过试验证明,这种新型方法准确性高,能够精确的确定地下资源的具体位置,更加加快了地质勘探这一活动的准确性还有快捷性,整体提高了工作效率。再次是采用GPS感应系统采集信息,目前这一项新型的技术在勘探行业已经被广泛使用,且主要用于地质勘测方面。这是一种新型的定位系统,找矿地质勘探中也经常使用该技术,在使用中,要先建立感应系统,该系统是由空间的导航星座、地面点的控制站、GPS接收机及地面通信网所组成。

4.3 综合技术。

找矿的方法有很多种,现代找矿方法应该加深从地表到地质深部的传统的找矿思路,运用综合技术去思考找矿技术的方法。也就是分析岩石物理性质以及成矿规律,同时使用现代科技,使用各种精密的物理仪器工具进行测量,从而获得准确的详细的数据,还要利用现代的网络信息系统将各种数据制作成图表或者表格供技术人员参考。新思路和新方法都应得到应用,只有保证找矿的准确度,以便更能满足生产单位和国家的实际需求。通过实践证明,只要矿山工程和地下水资源的研究领域和创新技术都能得到发展。

结束语

进行地质勘探时采用单一的勘探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对这些地质勘探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让地质勘探更多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最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嘉伟.浅谈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4(16):101-103.

综合勘探 第2篇

综合物探方法在新疆某矿区外围勘探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快速增长,物探工作方法已经在矿产勘察各个方面起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述了磁法、瞬变电磁法和激发极化法等综合物探方法在新疆乌伦布拉克铜矿区勘探中的.综合应用.结合当地的物性资料研究了该铜矿与其它矿种的区分,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布置了20条测线进行高精度磁测扫面,对全区圈定大致磁异常范围,用直流激电中梯、激电测深、瞬变电磁法对磁测中的重点异常范围做详查,了解其分布范围、产状及埋深,并结合区内地质矿产特性以及岩石物理性质确定异常性质,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作 者:杨晋炜 程志平Yang Jinwei Cheng Zhiping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桂林,541004刊 名:工程地球物理学报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S年,卷(期):20096(1)分类号:P631关键词:激发极化法 磁法 瞬变电磁法 异常 乌伦布拉克

综合勘探 第3篇

【关键词】深部煤矿资源开采;传统地质勘探方法;综合地质勘探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煤矿资源的地质勘探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深部煤矿资源的开采对地质勘探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地质勘探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深部煤矿资源开采的需要。因此,必须积极引进与推广综合地质勘探的方式,提高地质勘探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1.传统的地质勘探方法概述

现阶段,深层煤矿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频频发生安全事故,如瓦斯爆炸、矿井突水、断层、陷落柱和采空区塌陷等,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极大地影响了矿区的安全生产,对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采取科学、规范、合理的煤矿地质勘探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确保煤矿开采企业的安全生产。煤矿地质勘探可以通过分析工程方案的可行性,选择合适的工程施工方案,防止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

传统的地质勘探方法主要是运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地质勘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直流电探测法。直流电探测建立在介质导电性差异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岩石和矿石视电阻率的方法进行地质勘探;第二,瞬变电磁法。这种方法又被称为TEM法,是在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勘探方法,在目前的地质勘探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时间域人工电磁感应技术来达到勘探的目的;第三,地质雷达法。随着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地质雷达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朝着便携化和高精度化的方向发展,在工程、煤矿地质和环境探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勘探方式主要通过发生短脉冲高频电磁波,对接收反射波的位置和走时等具体参数进行分析,达到地质勘探的目的。除了上述三种方法之外,传统的地质勘探方法还有高密度电率法、重磁勘探法、三维地震勘探法和大地磁电阻率法等。

上述传统的地质勘探方法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如果单一使用,就会凸显出自身的局限性,只能大致探明地质结构中的突水因素,不能有效掌握整个矿区的地质结构。

2.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深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应用

综合地质勘探可以充分利用地面测绘、通感、必要钻探和多种物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质勘探,具有点、线、面相结合的优势,可以达到立体化、多参数、多层次的勘探效果,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地质勘探方法。综合地质勘探方法的勘探原则是先地面后井下,在地面勘探阶段主要利用先钻探后物探的方法,在井下勘探阶段主要运用钻探、物探相结合的方法。

2.1采区地面地震勘探

在开采煤矿资源之前,首先需要利用地面地震勘探的方法,对采区的断层发育规律和地质构造形态进行勘探,掌握底板的起伏情况和煤层的具体赋存状况,客观评价矿区含水层的富水性,预防水害的发生,利用准确、可靠、真实的地质材料,为采区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另外,在地震勘探阶段要进一步地了解采区的小构造,比如采空区的分布、陷落柱和断层等,将采区衔接,并提前设计实施。目前,在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中,比较成熟的有三种,即矿井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和三维地震勘探法,此外还有钻探等探测技术。与矿井勘探相比,地面物探具有探测效率高、施工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点,即受地表条件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地面条件适宜的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地质勘探的首选。

2.2微动测探勘查

微动测探勘查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可以勘查地质构造。通常情况下,微动测探勘查可以通过天然场微动信号并结合数据分析与处理手段,获得面波信号,从而勘查出地下S波速度结构。这种勘探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空间域和定期都不规则,通过波动理论可以知道面波与体波都在微动范围内。一般来说,微动测探勘查的震源都是在地表面或海底面,所以分析面波成分非常重要,微动测探勘查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面波反演地下物质结构。

2.3井下钻探与综合物探法

为了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可以采用井下钻探作为地质勘探的手段。井下钻探有很多优点,如工程量小、投资少、水压水量直观、工期短、针对性强等。此外,井下钻探不受地表条件限制,是一种比较经济实用的地质勘探方法。在防水试验阶段,可以利用井下钻探的方式对含水层的富水性进行分析与控制,也可以利用物探等手段勘探富水区的工作面。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利用物探手段探明矿区的导水构造、局部富水带和隔水层变薄带,之后再用钻探手段验证。这一操作过程的重点在于布置注浆改造和疏水降压等工程。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完成勘探过程:一是利用井下直流电法透视采煤工作面,勘查内部的导水构造和底板集中富水带;二是利用TEM进行探测。TEM也被称作瞬变电磁法,利用TEM法可以探测出高程不同的富水区,通过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提高防治水措施的针对性;三是利用弹性波CT进行勘探,弹性波CT也称为地震层析成相技术,可以勘查矿区的地质构造,分析地质构造的发育状况;四是利用瑞利波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及时了解掘进巷道前方的异常体情况,适用于探测矿区的前方构造。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煤矿矿区容易受到底板岩溶水害威胁,应当重视对煤矿矿区的地质勘探。在矿区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可以做不同规模的防水试验,再利用钻探和物探等手段,勘查出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在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地质异常区的勘查力度,综合利用多种勘探手段做好地质勘探工作,使各种勘探方法在地质勘探的过程中相互验证、相互补充,发挥多种地质勘探方法的综合效应。 [科]

【参考文献】

[1]胡俊峰.煤矿深部开采综合地质勘探方法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19).

[2]马新明.浅议煤矿综合地质勘探与煤炭资源的开发[J].中国电子商务,2012(17).

综合勘探 第4篇

1概述

地质勘探是矿产开采前的必要步骤, 该步骤工作的实施效果能有效避免矿产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 为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地质勘探方法逐渐增多, 各类勘探方法功能不同, 其应用范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要对矿山地质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就需要将各项勘探手段结合起来, 利用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对目标进行科学勘探。

2综合地质勘探方法的应用

2.1综合地质勘探方法。综合地质勘探方法是利用多种物理勘探技术、地面测绘技术以及钻探技术的优点, 将其有机结合后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勘探方法, 该方法可充分利用各类勘探技术的优点, 弥补其缺点, 对目标从点、线、面多个维度进行立体化勘探。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并不是各类方法的简单叠加, 需要按照先地面后地下的顺序进行勘探;对地面进行勘探时, 应按照先钻探再物探的顺序进行;对地下进行勘探时, 可采用钻探和物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综合地质勘探中, 常用的勘探方法有低位物理勘探、坑探工程、钻探工程、地质填图和遥感技术, 本文将以煤矿地质勘探为例, 对以上五种技术的应用进行简单说明。

2.1.1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简称为物探, 工作原理是根据岩体物理性质对各种检测仪器发射信号的不同反应, 获得岩体地质构造相关信息的一种勘探技术。当前煤矿勘探中应用较多的是地震和电阻率两种勘探技术。物探技术能获得岩体性质、有机质沉积层范围、地下水地层地基、含煤层的分布及深度、断层与构造形态等多项信息, 可为煤炭资源的存储量估算提供参考。

2.1.2坑探工程。坑探作为一种可靠的勘探手段, 可利用大尺寸原状土样和扰动土样获得地层资料的相关信息, 一般土样尺寸大小为可进入一个以上人员的探坑为准。坑探工程主要包括探槽、探井、 探巷和小窑调查与清理等。坑探工程在暴露区域或开放区域应用较多, 为方便地表地质的勘察研究, 提高地质图的精度, 可在地质填图前进行。具体方法如下:探坑或探槽用人工或机械进行挖掘, 再利用机械挖掘时, 应确保开挖位置与取样位置之间的距离达到一定标准, 开挖尺寸则可根据工程周围环境以及企业经济情况而定。探槽深度小于探坑深度, 若经济条件受限, 探坑选用最低标准即可。坑壁和坑底夹角的科学处理或在交接处用钢板进行支护都可以增强探坑和探槽壁的稳定性。

2.1.3钻探工程。钻探技术是指在覆盖层或岩层进行的垂直、倾斜或水平钻孔, 以获得原状土样的一种勘探技术, 该技术所得数据可为岩层类型的划分、岩层工程性质的测定提供参考数据。钻探技术在煤矿勘探中应用较为普遍, 勘探时利用钻探机械带动钻杆和钻头转动, 向地下钻凿深度可达到千米的小孔, 为地层样品的观察和测量提供条件。在钻进过程中, 孔壁坍塌和孔底隆起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孔壁坍塌主要与土层性质、孔深、地下水体情况有关, 因此当钻进深度达到水位以下时, 可采用套管方式增强钻孔壁的稳定性, 也可用冲洗液或水泥浆做稳定处理。钻探技术在煤矿勘探的初期阶段应用较为普遍, 是对物探技术勘探结果的必要补充, 尤其是对于上覆土层较厚的平原地区或旧矿区的深底部等特殊地区, 更是离不开钻探技术。

2.1.4地质填图。地质填图是按照专业比例或统一要求, 将勘探所得地质体、地质现象在地理图上进行描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填图所需信息或数据通常由遥感、航空像片或其他勘探技术所得, 填图的目的是对目标对象地质情况和矿产储量进行科学、客观的描述以供研究使用。地质填图主要步骤如下:资料收集→实地填图→整理完善。第一步, 通过遥感、航空像片等多种技术搜集目标对象的地质资料, 选择和绘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 确定填图单位;第二步, 根据穿越法和追索法确定路线填图, 完成野外实体填图;第三步, 将前期绘制的草图进行缩放处理, 并将不同草图的地质界线进行衔接处理, 形成最终的完整地质图。在煤矿勘探中, 地质填图是最基本的勘探方法之一, 该技术利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 对煤矿富集区域进行调查、研究, 为以后的地质工作提供参考。

2.1.5遥感地质。遥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研究地质科学的手段, 该技术在多光谱卫星像片和可见光航空像片判读的准确率上具有优势, 能快速、准确地找出找矿标志、地质构造。遥感地质应用包括遥感电视、雷达、遥感摄影、激光遥感等, 可对地表、一定深度的地质情况进行准确客观的探测;抗干扰能力强, 可实现连续性观测;能获取其他探测技术无法获得的地质信息, 并能对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 减轻了人工劳动量。遥感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受天气影响较大, 遇到阴雨、雾霾天时, 会干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影响信息接收的准确性。

2.2应用评价。根据以上各种地质勘探方法分析可知, 勘探技术不同, 其使用环境有差异, 所得信息的作用也不同。物探法适用性较强, 但对复杂地层只能获得大致信息, 地层详细信息还需要借助其他勘探技术的辅助;坑探技术适用于一定厚度表层地质信息勘探, 对于地下水位较高或疏松地基的测量却不适用;钻探法适合勘探较深地层的地质情况, 能对其他方法所得信息进行验证、揭露显示和圈定, 但钻探法使用起来难度较大, 对技术要求较高;地质填图是对各项勘探结果的汇总, 将所得信息综合绘制在地理地图上, 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地质情况。

3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将应用到地质勘探中, 为我国的矿产开采提供准确信息。由于单一勘探方法的适用条件有限, 无法获得目标对象全面准确的信息, 因此将多种勘探方法综合使用将是未来矿产勘探的主要趋势。地质勘探工作人员, 应认清形势, 积极研发和使用更多的综合性地质勘探技术, 为我国矿产开采的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信息。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的生产生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如何提升地质勘探的效率, 研发地质勘探技术是保证矿产资源开发量的重要前提, 本文先简要的分析了地质勘探的理论基础, 地质勘探的方法, 最后重点介绍了各个地质勘探技术操作方法以及优点。

关键词:地质勘探,综合,物探,坑探,钻探

参考文献

[1]王峪.浅谈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 2014 (4) :101-104.

[2]陈思宇.地质——综合地球物理联合解释方法研究及应用[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4.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石油勘探论文 第5篇

1.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的可膨胀套管技术

可膨胀套管技术开发与20世纪80年代,而后在90年代初由壳牌公司提出,可膨胀套管是一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金属钢管,其具有良好的塑性,其在井下可通过机械或者液压的方式使可膨胀套管在直径方向上膨胀10%-30%,同时,在冷做硬化效应下提高自身刚性,可膨胀套管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使用同一尺寸套管代替原来的多层套管成为可能,实现一种小尺寸套管钻到底的目标,是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最大限度的降低钻井工作量,从而降低钻井成本,可膨胀套管技术应用将使传统的井身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实现钻更深的直井和更长的大位移井,从而更经济的达到储层,可膨胀套管的优点是可以封堵任意一个复杂的地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个复杂地层与有限套管程序的矛盾,使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尺寸井眼钻速慢的问题。

1.2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新技术的研究工作

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深海拖缆及OBC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同时,需要将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链从勘探技术研究向研发、应用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而极大的提高我国石油勘探研发能力的提高。现今,石油勘探新技术主要有物探技术、测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中遥测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其中,物探技术主要包括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位地震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的高分辨油藏地震技术四维监测技术被发现与应用,很高的促进了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提高,在勘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生产、勘探的成本。而测井技术在极大的得益于电子、机械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测井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井下勘探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使得勘探过程中测井的精度与深度以及测量的效率大幅的提升,更好的为石油勘探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则是指使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来将勘探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使用三维动态模拟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能够极大的降低勘探的成本,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空中遥测技术与成像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通过飞机在低空飞行时对于地下地层的测量能够使勘探更为快捷、方便。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可靠性以及能耗等,极大的促进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发展。其中石油地质类型是石油勘探的基础。

2结语

水文地质勘探现状及勘探技术分析 第6篇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探现状;勘探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117-2

0 引言

地下热水是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同时是一种洁净的能源,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采暖、洗浴、医疗保健、旅游度假、种植、养殖、工业利用等方面发挥独特而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地热资源对环境保护、刺激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地下热水的水文地质勘探现状

在国内,水文地质勘探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当地的地质情况做出详细的理解和分析,对地质进行科学、有效的勘探,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要进行水文地质勘探我们首先要明确目标,做好前期调研。最开始我们要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探之前,要充分了解当地地质情况,搜集大量的有关数据,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勘探。许多勘探队伍资金周转困难,因此在资金投入方面要进行控制。许多勘探队因为资金问题,不会做出详细的勘探报告,使得勘测的数据缺乏可靠性。下面我们根据某地地下热水资源的开发为例,看看我国勘探的效果

1.1 地热井施工情况

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探中,地下热水的勘测也是一项重要的项目,在勘探之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第一步是进行钻探施工,首先要确定钻探设备,做出计划井深与实际井深。进行两开作业,将钻井初步规模与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完毕。井身结构见表1。

第二步是进行岩屑录井操作,我们对目标井进行了岩屑、钻时录井及钻井液观测工作。岩屑录井最开始是由一开至完钻,每米都会捞取一个岩屑样品,并进行岩屑录井;钻时录井由一开至完钻每米一个钻时点。钻井液观测每8小时一次。包括密度,漏斗黏度、泥饼厚等。

第三步是进行地球物理方式的测井,地球物理测井就是进行数字方式测井,完成数字测井工作量1388m,本井测源从50.00~1350.00m开始进行连续地温测井,井温测量成果见表2。

从500~1387.00m进行连续测斜;并进行井裂缝分析。

1.2 地下热储特征

目标井揭露热储层为花岗岩裂隙水,埋藏深度985.00~1388.00m,厚度为403.00m(未揭露)。

目标井的地热场特征:根据附近资料显示,目标井附近恒温带深度为60.00~80.00m,恒温带的温度为12.000℃。根据表2(测温成果表)可以分析出:

测温起点井深为75.00m,地温12.000℃;测温终点井深1350.00m,地温51.111℃.换算地温梯度3.068℃/100m。

目标井的热储特征:地热井揭露热储层为燕山期花岗岩裂隙水,经测井解释热储厚度为17.70m,地温增加变幅最大位置在埋深825.00~1050.00m。井降压试验成果,静水位地面上32.5m,最大压力降300.50m,单位产量2.16m3/d·m,平均渗透参数0.1964m/d。压力传导系数5.3599m2/d,压力水头高度﹥985.00m,即9.85MPa。

2 目标井产能测试及地热流体用途评价

2.1 井产能测试及单井产出量计算

①渗透系数计算

我们选用的承压完整井的稳定流计算公式:

③井流量方程的确定及待定系数a、b的计算

依据目标井降压试验资料得出结果,并采用曲度法判定井涌水量曲线方程

2.2 地热流体不同用途评价

对于地热流体不同的用途我们有着不同的评价。

第一是对饮用天然矿泉水水质评价,根据化验以及国家标准可得:限量指标中氟化物超标准。所以,这种水不能饮用。

第二点是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一般化学指标中硫酸盐、氟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超标准。因此,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使用。

第三点是理疗热矿水评价:偏硅酸达到矿水浓度标准,接近命名矿水浓度;氟达到命名矿水浓度,为氟水;水温超过34℃,为温水。可以作为理疗热矿水开发。之后还有就是对农业灌溉用水评价以及对渔业用水水质评价。

3 水文地质勘探的技术

3.1 裂隙充水地质的勘探技术

在我国,有一种地质叫作裂隙充水地质,在对这种地质进行勘探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充分的调查和了解。这种裂隙充水地质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层状裂隙充水地质,另一层则是脉状裂隙充水地质。在这两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在勘探之前的调查过程中,前人已经对目标地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那么我们可以直接使用该地区的地形图、数据等等,最终进行水文勘探。在勘探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实时的调控。

3.2 空隙充水地质的勘探技术

对于空隙充水地质的勘探中主要还是应用:物探法。在这种空隙充水地质中,有着许多的结岩层,一般是由中生代和第三系的半胶质组成,当然也有少许其他结岩层的存在。相比于其他的更加复杂的地质环境来说,除了物探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使用,比如说:地面电法以及水文测井法联合起来一起勘探。如果一旦遇到地质水量充沛的地方,那么就必须先把水抽走,再进行试验,探测。

4 结论

在我国地质的勘探技术中,水文地质勘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水文地质勘探往往也是许多勘探人员忽略的问题。之所以会忽略水文地质勘探这样工作,最主要是因为勘探人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水文地质勘探的重要性。在我国,岩土层下端,储存着极其庞大的地下水资源,如果地下水资源活动过于频繁,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地质勘探的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孙继平.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5).

综合勘探方法在赵家寨矿井的应用 第7篇

1勘探区概况

1.1地层

该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华北平原地层分区之嵩箕小区。区内仅西部及其外围的许岗—三岔口一带有二叠系上统平顶山砂岩和三叠系下统金斗山砂岩出露, 绝大部分为新生界掩盖。区域上新密煤田的西部和南部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出露。缺失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下统。区内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寒武系上统、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上统、二叠系及第三、四系。

1.2构造

该区主要褶曲为滹沱背斜。背斜轴走向120°, 延展长度约12 km, 西北倾伏端被大隗断层切割, 向东至14勘探线仰起, 轴面近直立。该背斜控制了整个区域北部煤层产状, 并以其为主, 出现了一些宽缓的褶曲。井田内断裂构造发育, 初步探明断层18条, 除温泉、宁沟2条小逆断层外, 其他均为正断层。

1.3主要煤层

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山西组和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地层, 总厚度153.27 m, 共发育煤层15层。山西组下部的二1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

1.4主要含水层

区内主要含水层自上而下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上、下石盒子组及上部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山西组二1煤层之上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含水层。

2主要勘探任务

2.1三维地震勘探

①查明新生界厚度;②控制区内一1、二1、二3、七4各煤层的底板标高;③查明初期采区内幅度不小于5 m的褶曲;④控制区内落差≥5 m的断层, 解释地震测线上落差3 m以上的断点。

2.2瞬变电磁勘探

①查明新生界地层富含水区范围;②查明二1煤层顶板砂岩富含水区范围;③查明太灰L1-4、L7-8和奥陶系灰岩富含水区范围, 奥陶系灰岩岩溶发育状况;④查明二1煤层与太灰L7-8、奥陶系灰岩之间有无导水通道;⑤对勘探区发育的断层、陷落柱、大型褶曲及三维地震勘探解释的陷落柱要加密工程控制, 探测其富水性及导水状况。

3勘探区的地球物理特征

3.1地震地质条件

勘探区内地形大部分较平坦, 地面标高约140 m, 交通便利, 有利于野外施工;但区内村庄较多, 大大小小约19个, 测区中部和东部有数条天然形成的深沟, 对野外施工极为不利。

浅层岩性为第三、四系洪积物, 除地表有薄黄土外, 下部为流沙、厚砾石层, 且固结差, 较为松散, 地震成孔困难。由于厚砾石、流沙对地震波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 影响地震波的下传和接收, 使接收到的地震记录能量弱, 信噪比低。因此该区的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 对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影响较大。

煤系地层较厚, 主要为二叠系砂泥岩和石炭系砂泥岩、灰岩及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煤层波阻抗与围岩砂泥岩波阻抗有较大差异, 具有形成强反射波的良好条件, 能形成能量强、波形稳定的T21波。此外, 在含煤地层中还有其他煤层反射波, 但其能量弱, 常连续出现, 在解释中可作为辅助波。区内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良好。

3.2水文地质条件

①第四系。第四系内砂砾层富水性较好, 底部有第三系砂质黏土及黏土隔水层。②二叠系。二叠系内主要含水层为上、下石盒子组及上部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山西组二1煤层之上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二1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由大占砂岩和香炭砂岩组成, 该含水层埋深一般250~850 m。大占砂岩厚度0.96~31.90 m, 平均17.05 m;香炭砂岩厚14.23 m, 孔隙裂隙一般不发育, 富水性较弱, 以静储量为主。二叠系内的中、细砂岩视电阻率一般比较稳定, 当砂岩含水时, 电阻率值就会降低, 在TEM曲线相应的深度段就会出现低阻异常, 断层构造内、褶曲顶部岩石破碎易储、导水, 一般也将为低阻显示, 在其TEM视电阻率断层图上有明显的低阻显示, 当落差较大时, 使得两侧的电阻率值形成台阶式跃变。③石炭系。石炭系主要含水层为L1-4灰岩、L7-8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层薄层石灰岩。L1-4灰岩厚度7.40~34.91 m, 平均18.79 m。L7-8灰岩含水层埋藏深度一般250~850 m, 含水层厚度0~18 m, 一般厚10 m, 为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岩溶含水层, 含水性中等。④奥陶系。奥陶系灰岩为基岩各含水层的补给水源, 通过断层可对基岩各含水层进行垂直或侧向补给。

4勘探方法

根据勘探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和勘探目的, 选用三维地震和瞬变电磁法勘探相结合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对该区实施勘探。经各种试验后, 确定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采用8线10炮制, 中间发炮, 接收道数为8×60=480道, 接收线距为40 m, 接收道距为20 m, CDP网格为10 m (横向) ×10 m (纵向) , 覆盖次数40次 (纵向10次, 横向4次) 。

瞬变电磁法野外采用大定源回线装置, 采用720 m×720 m发射线框, 发送频率6.25 Hz, 发送电流18 A (实际工作中一般大于20 A) , 采样道数为30道, 积分时间为15 s, 布设40 m×40 m测网, 共布设118条测线。

5成果解释

5.1三维地震勘探

5.1.1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

采集的数据经预处理、常规处理、精细处理和特殊处理, 得到的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网度为5 m×5 m×1 ms。具体解释方法是以垂直时间剖面为主, 并用水平切片对垂直时间剖面解释的结果进行检查。地震时间剖面上反射波层次丰富, 通过人工合成记录分析, 确定T21波为该区的标准波, T11波为辅助波。

断层解释是此次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 从已有资料分析, 对于时间剖面上能够分辨的断点, 经过了由粗到细、反复对比的过程, 解释过程中充分利用工作站解释系统的缩放、多窗动态显示、多参数显示等方法对断点进行综合解释, 不但揭示正极性剖面, 还注意负极性剖面相位的变化;同时, 结合水平切片、地震相干体技术对断层进行判别, 在解释工作站上沿任意方向切取剖面, 对断层的延展情况进行检查[2]。这样就准确地控制了所研究的各个断层的性质、落差及位置。

5.1.2解释成果

勘探区内, 主要煤层的反射波基本可连续追踪, 尤其是二1煤层的反射波T21波能量突出, 可连续追踪。二1煤层底板形态总体为一走向近北西西, 倾向南南西或北北东的背斜形态, 并在此基础上存在次一级的宽缓褶曲, 但其幅度均很小。区内煤层在不同地段的倾角变化较大, 其中滹沱背斜轴部较缓, 倾角一般为1°~5°, 两翼较陡, 倾角为3°~13°。

共解释断层67条, 全部为正断层, 其中落差H≥20 m的8条, 10≤H<20 m的17条, 5≤H<10 m的19条, H<5 m的23条。与原方案相比, 基本一致断层1条, 修改原断层3条, 新发现断层21条;与原构造方案 (图1) 相比, 基本一致断层2条, 修正断层4条, 新发现61条断层, 取得了明显的地震地质效果。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 控制了新生界厚度及二1煤层、一1煤层和二3煤层的厚度变化趋势, 圈定了二1煤层、一1煤层和二3煤层的煤层变薄带 (厚度小于0.80 m的不可采带) 范围。查明了区内幅度>5 m的褶曲以及区内落差≥5 m的断层及其性质, 控制了断层的延展方向及长度, 对落差<5 m的23条断层也进行了解释。

5.2瞬变电磁勘探

5.2.1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编辑排序, 剔除个别干扰道, 利用白登海院士编写的BETEM软件, 在微机上将观测值 (V/I, t) 换算成ρτ值和视深度值, 然后利用SURFER软件绘制成所需的图纸[3]。通过对所获得的原始曲线仔细分析, 归纳出地质体的电性特征:新生界地层由浅至深视电阻率逐渐降低, 其下部视电阻率较低;石炭、二叠系地层电阻率中等, 视电阻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奥陶系地层以厚层灰岩为主, 其电性为高阻反映, 单点测深曲线由浅到深电阻率为高→低→高→更高的变化, 呈HA型。

在总结曲线形态所反映地层地质体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定量反演解释, 绘制出ρτ (h) 拟断面图[4]。在不考虑局部异常的情况下, 第四系、第三系和石炭系层位横向上视电阻率等值线较为平缓, 未见相对低阻异常, 为地层地电特征稳定的表现。局部测点相对相邻测点电阻率较低, 反映了地层富水性较强;各地层位置电阻率整体下凹, 说明各地层纵向裂隙发育, 各含水层间纵向水力联系较好。在视电阻率拟断面图上, 桃树园断层处电阻率等值线有明显的台阶式上下错动, 说明断裂两侧裂隙相对发育, 具有一定的含水性。

5.2.2解释成果

通过地面瞬变电磁勘探, 全区共发现了28个富水异常区, 其中Ⅰ类富水异常区9处, Ⅱ类富水异常区19处。从L7-8灰岩顺层切片图暨异常区分布情况及各条测线视电阻率拟断面图可看出:测区西南部视电阻率整体较高, 测区东部及北部视电阻率值相对较低, 低阻异常区域主要沿滹沱背斜轴部及官刘庄背斜轴部展布。

L7-8灰附近共圈定富水区12个, 其中Ⅰ类富水区6个, Ⅱ类富水区6个。富水区主要分布在测区东部和北部, 强富水区主要沿滹沱背斜轴部及官刘庄背斜轴部展布, 反映了滹沱背斜轴部及官刘庄背斜轴部较破碎、富水性较强。在掘进过程中, 测区北部富水异常区内风井位置曾出水720 m3/h, 与低阻异常反映相吻合。测区南部及西南部电阻率相对较高, 富水区不发育, 仅局部有小的低阻异常。L7-8灰相对于上部二1煤顶板砂岩异常范围增大, 测区西南新增Ⅰ6、Ⅱ15两个富水区, Ⅱ13异常分叉为2个异常, Ⅱ13、Ⅱ17号富水区在L7-8灰附近范围达到最大。太灰各层灰岩与奥灰富水区范围相似, 水力联系密切, 强富水区域主要沿滹沱背斜轴部和官刘庄背斜轴部展布, 垂向上富水区范围在太灰L1-4附近达到最大。

6成果验证及评价

6.1成果验证

(1) 煤层赋存情况。

对勘探区内回风上山、轨道上山、12202工作面、11206工作面和31106工作面揭露煤层底板标高情况与勘探控制底板情况进行验证对比, 验证情况较好 (表1) 。二1煤层验证点平均深度误差1.4 m, 精度误差0.59%。

(2) 构造情况。

目前, 赵家寨煤矿11采区勘探成果已应用于采区的设计优化和采掘生产的工程布置。根据已施工巷道工程的揭露资料与综合勘探地质成果比较, 在已施工区内勘探资料解释断层13条, 落差大于5 m的7条, 落差小于5 m的有6条。通过构造实际揭露情况 (表2) 统计分析, 落差5 m以上的断层准确率大于70%, 5 m以下的断层准确率为50%左右。

(3) 富水情况。

矿井主井位于测区南部, 风井位于测区北部, 井下巷道掘进过程中, 主井附近区域富水性较弱, 风井附近区域富水性较强, 最高达720 m3/h, 与瞬变电磁勘探成果相吻合。因矿区用水需要, 在测区东部滹沱背斜南翼打一水井, 水量较大, 表明滹沱背斜轴部较破碎, 富水性较强。

6.2成果评价

(1) 煤层赋存情况。

对煤层的赋存形态控制较好, 但对煤层厚度控制不够理想, 精度和可靠性均偏低。

(2) 构造情况。

三维地震勘探对断距比较大的断层 (H≥5 m) 控制程度是比较好的, 对生产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对落差H<5 m的断层, 特别是H<3 m的断层的解释不甚理想, 与实际有一定出入。

(3) 富水情况。

瞬变电磁勘探对断层富水和灰岩富水的控制是比较好的, 为生产中的防治水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7经济效益分析

此次三维地震和瞬变电磁勘探查明了赵家寨矿井首采区的地质条件, 尤其是新断层和富水区的发现, 为采区设计、采掘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赵家寨矿根据三维地震和瞬变电磁勘探资料对采区设计进行了大幅度修改, 完善了采区设计, 避免了资金的浪费, 节约资金上千万元。

8结语

针对不同的地质任务和地质条件, 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尤其是利用综合物探方法, 是提高分辨率、成功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关键[5]。该区利用三维地震和瞬变电磁法勘探成功地查明了二1煤层的构造和L1-4、L7-8和奥灰的富水区分布范围及其垂向相互水力联系, 为今后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在郑州矿区的应用证实, 该技术方法在同样的地质条件下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郝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2.

[2]张爱敏.采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7.

[3]陈鸿春.用综合勘探方法提高矿井资源勘探效果[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1, 29 (4) :9-11.

[4]傅良魁.电法勘探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7.

综合勘探 第8篇

随着OBC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 与OBC地震勘探相关的综合导航系统也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应用于野外地震勘探作业。现在勘探工程中普遍应用的软件和系统有Hydro, Qinsy等[3]。所有的这些软件或系统,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OBC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导航作业的基本需求。但是, 它们并不满足当前野外安全、环保而又高效率的野外生产作业与管理的发展需要。从OBC野外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 融合当前电子通讯技术, 地理信息及GPS等技术, 详细介绍了能够满足当前复杂工区和野外生产作业管理发展需要的OBC地震勘探综合导航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1 系统总体设计

OBC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作业, 一般分为放缆作业、电缆定位作业和野外地震资料数据同步采集作业三个主要流程。放缆作业就是把一种安装有地震波接收设备 (检波器) 的电缆按照设计位置沉放到海底。电缆定位作业也即确定电缆上的检波器沉放到海底后的实际空间位置, 其一般可采用初至波定位或声学定位来完成此项工作[4]。野外地震资料数据采集作业就是在海洋中利用人工激发地震波而进行地震波资料的采集工作。

一个基本能满足OBC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作业任务的综合导航系统, 必须具备水深测量踏勘, 放缆导航作业, 电缆定位作业, 野外地震资料数据同步采集作业的功能。同时, 为了满足复杂工区条件下的施工作业和野外作业健康、安全和环保 (health safety&environment, HSE) 管理的要求, 它还应该是一个分布式结构的OBC作业船队的作业指挥系统。

OBC地震勘探综合导航系统主要有以下部分组成, 如图1所示。

差分GPS系统主要提供作业船参考点位置信息;测深仪提供作业区域的水深数据及实时导航定位作业时的炮点或检波点的水深。电罗经, 安装在作业船上用于确定作业船的实时船艏向方位, 以用于计算作业船定位网络上的节点坐标信息。声学定位系统, 主要通过声学换能器和应答器和定位软件模块来确定海底电缆沉放到海底后的空间位置。验潮系统, 主要提供施工区域的潮汐情况, 以指导野外生产作业。导航定位数据采集服务器, 通过串口等通讯端口获取包括差分GPS, 测深仪, 电罗经等导航定位设备的数据, 并提交给综合导航软件。地震采集同步控制器, 利用同步控制信号 (如TTL电平) 的触发与接收实现导航系统、地震仪器系统和震源控制系统之间的数据记录同步控制和采集。无线通讯电台, 利用当前电子通讯技术建立起作业船队的数据通讯网络, 实现可靠稳定的作业船之间数据和信息的实时发送和监控;数据处理系统, 主要用于OBC地震勘探测量导航野外数据输入、数据处理、质量监控、成果输出和资料整理。OBC综合导航软件, 实现了OBC地震勘探作业船只作业测线设计、导航定位系统设置、水深测量、放缆作业、二次定位作业、野外地震资料数据同步采集作业等导航定位作业任务以及野外地震队的生产指挥与管理。

2 多船分布式结构设计

海洋OBC地震勘探生产作业船只包括生活母船, 地震仪器船, 震源船, 放缆船及定位船等不同任务功能的船只。为了提高当前海洋OBC地震勘探现场作业的精确度和生产效率, 有必要从整个作业船队的作业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综合导航系统的设计。为此, 对基于无线网络的多船分布式管理技术进行研究, 并把这种技术集成应用到系统多船管理设计功能中。

2.1 无线网络设计

考虑到作业船队数据交互的稳定及可靠性, 采用2.4 GHz 11兆带宽的扩频技术电台及900 MHz的Free Wave电台作为无线网络的通讯设备。这两种电台组成的数据通讯链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1) 抗干扰性能强。这两种电台都采用跳时扩频信号, 系统具有较大的处理增益, 在发射时将微弱的无线电脉冲信号分散在较宽阔的频带中, 输出功率比较小。接收时将信号能量还原出来, 在解扩过程中产生扩频增益。

(2) 传输速率高。2.4 GHz电台的数据速率可以达到几十Mbit/s, 900 MHz的Free Wave的数据传输率也能达到38 400 bit/s。

(3) 发送功率小。通信设备可以用小于1 W的发射功率就能实现通信。低发射功率大大系统的总耗电。况且, 发射功率小, 其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也会很小。

2.2 多船分布式系统设计

无线网络设计构筑了OBC作业船队的硬件通讯桥梁, 为了更好地管理桥梁上的数据流通, 并能满足海上OBC勘探以多船模式作业的需要, 采用多船分布式的软件系统设计。对于每一个不同类型的作业船只都有一个自身独立运行和维护的数据库及服务程序, 其他系统子模块程序 (包括数据传输模块) 都是它的客户程序。数据库服务程序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除了它自己运行一些自我维护数据的任务外, 任何所有其他的数据发送或接收任务都是由其他客户程序来完成, 通过这种多船分布的结构设计实现了数据的统一管理。

这样的设计如图2所示, 能够使得系统实现了OBC地震勘探作业中作业母船, 震源船, 放缆及声学定位船的统一数据管理, 从而实现船队中各个子船之间的数据交换及数据处理。

3 系统功能设计

经过调研和详细设计, 综合导航系统除了实现一些基本系统功能如项目管理、地震测线设计、坐标系统管理、导航定位设备管理等功能外主要实现以下功能:中央集中控制和远程控制、卡尔曼滤波实时导航定位、地震同步采集控制、声学定位采集及处理、OBC地震作业实时QC控制、地震标准格式的数据记录、作业船只生产作业监控。

3.1 中央集中管理和远程控制

根据多船分布式的结构设计, 系统利用无线通讯电台组成了OBC作业船队内部局域网络。这样使得作业船队在系统安装期间, 就可通过内部网络对各个作业船只的配置文件进行调试。在OBC生产作业期间, 也可在作业母船对其他作业船只的系统配置根据作业需要进行修改。在无线电台通讯的有效距离范围内, OBC地震勘探综合导航系统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作业母船远程记录其他作业船只的实时导航数据, 质量控制数据。同时可通过更改系统配置, 可在作业母船实时地远程控制其他作业船只的导航定位作业, 减少导航作业人员, 真正实现了中央集中管理和远程控制。另一个好处是减少了系统同一数据的多元化, 使整个作业船队所使用的导航关键数据 (如测线数据, GIS数据库, 系统配置数据) 都是唯一的, 减低了导航员出错的可能性。

3.2 地震同步采集控制

设计的OBC地震勘探综合导航系统将是OBC地震勘探同步采集系统的核心。它把采集地震波的地震仪器记录系统, 控制海上震源的气枪控制系统通过系统自身设计提供的接口GPS同步控制器实现系统之间的同步采集和控制 (图3) 。

对于OBC船队来讲, 一般情况下震源控制系统, 地震仪器记录系统及综合导航系统不在同一条船上。所以, 需要利用系统构建的无线通讯网络和系统所控制的同步控制信号的触发与接收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同步数据采集控制。

3.3 声学定位采集及处理

海底电缆在综合导航系统指引下沉放到海底后, 其在海底实际位置精确程度对地震采集资料的可靠性尤其重要。野外施工中一般采用声学定位系统来解决此类问题。图4就是SONARDYNE生产的声波发生器OBC12及声波应答器7815组成海底电缆声学定位系统。

系统提供OBC12实时声学定位的接口, 利用基于粗差探测和稳健估计理论的声学定位计算方法并实现海底电缆的定位[5], 并对声学定位采集过程进行监控。

3.4 OBC地震作业实时QC控制

OBC地震勘探综合导航系统还应向用户提供一套功能强大的质量控制手段。在每一条独立的作业船上用户可以根据作业船的类型监控所需要的数据。在质量控制模块中把实时质量监控所用的数据调入, 并进行实时的质量监控。同时也可以在导航显示模块中显示所监控的数据进行质量监控。在作业母船, 可以分别定制每条作业船只的质量监控窗口到系统不同的显示屏幕上, 使作业生产指挥者、驻队监督等人员在母船也能实时监控各条作业船只的作业质量。

同时, OBC地震勘探综合导航系统也提供枪控制系统的质量监控接口。不管在震源船和母船上用户都可以把各子枪的激发时间同步情况, 枪的沉放深度, 气枪压力等数据在自己的监控窗口以友好的界面显示, 让导航员、作业生产指挥者、驻队甲方监督一目了然地了解每天枪控制系统的工作状况。

3.5 地震标准格式的数据记录

OBC地震勘探综合导航系统应向用户提供了国际上各种标准地震导航数据格式的记录文件。这些数据格式包括国际标准的导航定位原始数据格式UKOOA P2/91或P2/94格式, 地震后处理所用的UKOOA P1/90或SPS格式等。

3.6 作业船只作业监控及HSE管理

海上石油勘探施工作业, 有自己一些独特的施工特点。茫茫无边的海域隐藏着很多不同于陆地施工的安全隐患如暗礁, 沉船, 水下人工设施等。而且海上施工由于作业船只相对分散, 特别是遇到恶劣的大风天气, 在作业船只需要避风时, 如何知道每条船的确切位置, 保证船只安全和提高作业效率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OBC海上勘探综合导航系统为了实现更好的对作业船只进行安全、科学、有效的管理, 应向用户提供了一个GIS模块, 将海上地震勘探作业安全所需的一些地理信息输入到船队导航系统中, 并把这些信息发布到各作业船只;让各作业船只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区域内的海底地形地物情况, 以提高整个作业船队的施工效率, 并满足作业船只保证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HSE管理的需要。

它必须具备以下主要的功能:

GIS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系统的GIS模块可以把现有的矢量海图数据导入系统中并建立拓扑关系, 生成安全报警区域。同时, 各作业船只踏勘的新的地物点也可以通过系统数据库转入GIS数据库中。

危险区域标定。根据事前收集的信息, 将危险区域如沉船位置, 灯标, 军事禁区等进行标定, 并以危险目标设置缓冲区, 保证勘探船只始终处于安全的区域内航行作业 (图5) 。

报警功能。一旦船只进入危险区域时系统立即发出报警信号。让作业人员及时对自己的作业船只进行适时的处理。

同时还可以将海岸线已经勘探测线同时展绘在系统中, 生产组织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合理组织生产, 从而保证安全高效的生产。

4 系统实验和效果

根据系统设计方案, 考虑到系统的易用性, 在基于Windows NT操作系统平台下开发了OBC地震勘探综合导航系统。

2010年3月至7月, 在喀麦隆MATANDA OBC/TZ项目工区进行了综合导航系统的首次生产实验。如图6所示, 在2条震源船, 1条仪器记录船, 1条放缆船和地震队主营地分别安装了综合导航系统。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 综合导航系统所提供的放缆导航, 地震采集同步控制, 实时质量监控能力等各项技术指标通过了国外甲方的技术审计, 圆满地完成了该工区OBC地震采集施工任务, 并取得了如下显著的应用效果。

应用效果之一:提高了仪器和震源的同步采集精度。

使用GPS同步控制器取代传统的电台同步控制气枪激发和仪器采集, 系统同步控制功能稳定。如图7所示, 仪器记录信号CTB (兰色) 与枪控制器返回的点火TB信号FTB (红色) 之差稳定在0.005~0.020 ms之间, 比原先采用模拟信号方式的同步控制采集技术提高了1个数量级的同步采集精度, 同时避免了电台干扰[6]。

应用效果之二:强大的实时导航和控制功能。

在仪器船上对震源船进行远程导航作业控制和实时的质量控制, 输出满足甲方质量要求的导航头段, 并把启动仪器的CTB信号记录到辅助道, 把实时炮点位置、气枪激发质量数据记录到扩展带头上。

应用效果之三:多船数据共享。

建立的基于多种通讯协议的分布式无线局域网络, 实现船队中各个子船之间的数据交换, 实现了各船之间的可视化。仪器船能够实时监控震源船的动态, 对比炮点桩号。两条震源船的舵手能够看到枪阵中心之间距离和对方气枪激发的GPS时间, 易于驾驶。

5 结束语

根据当前OBC地震勘探实际生产作业需求, 完成了OBC地震勘探综合导航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开发, 通过野外作业实验检验了该系统性能, 证明系统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随着全球网络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OBC地震勘探综合导航技术将更趋向于跨专业信息的融合。如施工作业覆盖次数, 面元分析与测量设计, 作业施工效率分析都将整合到系统中, 从而提高作业船队的作业管理和指挥能力。

摘要:海底电缆 (ocean bottom cable, OBC) 地震勘探是浅海石油地震勘探的主要勘探方法。首先, 分析了当前OBC地震勘探作业采用的导航系统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不仅包含放缆导航作业、电缆定位及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能力, 还满足安全管理需要的系统总体设计和多船分布式设计方案。阐明了系统应包含的中央集中控制和远程控制, 地震同步采集控制等主要功能。通过野外应用表明:研制完成的新系统提高了野外作业同步采集精度, 实现了船队内部的数据共享和可视化管理, 满足了统一生产指挥及安全管理的需要。

关键词:OBC地震勘探,综合导航定位系统,分布式结构,作业管理,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 Dev G.Exploration seismic surveyors tackle tough transition zones, congestion.1995-03-01.http://www.offshore-mag.com/articles/print/volume-55/issue-3/news/exploration/seismic-exploration-seismic-surveyors-tackle-tough-transition-zones-congestion.html.2013-08-03

[2] Gene K.Seafloor seismic acquisition coming of age.2007-02-01 .http://www.offshore-mag.com/articles/print/volume-67/issue-2 /geology-geophysics/seafloor-seismic-acquisition-coming-of-age.html.2013-08-03

[3] Hydrographic Survey.QINSy, a quality integrated navigation system.2011-06-23.http://surveyhydrographic.com/qinsy-a-quality-integrated-navigation-system-1.htm.2013-08-03

[4] 吴学兵, 刘志田, 宁靖.海洋石油勘探水听器二次定位新方法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0 (5) :23—26Wu X B, Liu Z T, Ning J.A novel method study of hydrophone second positioning for oil exploration of ocean bottom.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 2006;30 (5) :23 —26

[5] 易昌华, 方守川, 秦学彬.OBC二次定位系统定位算法研究.物探装备, 2008;18 (6) :351—353, 366Yi C H, Fang S C, Qin X B.Study on positioning algorithm of OBC secondary positioning system.EGP, 2008;18 (6) :351—353, 366

综合勘探 第9篇

另外, 通过对勘探目的层的合理选择, 将井下巷道充分的利用起来, 通过多种勘探试验手段, 并结合综合水文勘探方式, 将地质条件探查清晰, 避免矿井受到水害威胁。

1 传统勘探分析

1.1 方法

在矿井中, 出现底板突水的矿井大多存在岩溶承压水, 该类现象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 产生突水状况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底板突水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结构中裂隙水网络的发展状态;其次, 突水状态会受到岩性特征以及隔水层厚度的影响;再者, 导致底板突水发生的主要诱因在于采矿活动对于底板的损坏;而发生底板突水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原声构造的裂隙以及断裂结构的发育;最后, 突水的程度还会受到矿压-水压共同作用的影响。所以, 因此针对水文地质勘探主要包括隔水层厚度的探查以及裂隙水网络发展的规律、含水层变化以及发育状态。

1.2 传统方法的局限

传统方法中, 单一的勘探方式仅仅只能够探明引发突水的一种因素。例如, 采用抽水试验以及注水试验或者钻探法只能针对岩溶的发育以及岩溶的富水状态进行了解, 而针对整体的开采地域中的富水规律无法予以全面性的掌握。并且, 矿井突水不仅仅是由于一种因素引发的, 不能仅采用一种方式探明一种原因便可以解决。因此, 需要依照实际的空间变化状态以及水文条件变化规律等在变化过程中相互作用, 例如在断层导水突水中, 起主导作用的主要为构造突水机理;而引发底板破坏性突水的关键在于采矿动压。所以, 突水现象的防治需要进行全面的勘探, 针对性的进行治理, 通过综合性的方案, 进行全面的突水防治。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 采用单一的探查方法显然是不够的。

2 综合勘探分析

2.1 地面地震勘探

在对采区进行设计前应当对采区地面进行地震勘探, 从而对采区的断层发育状况以及地层构造形态等进行查明。了解煤层底板形态以及赋存状况, 并针对地下含水层的实际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价, 从而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从而保证采区的设计建立在有效的地质资料之上。

并且在本阶段中, 需要对采区小结构地质状态予以查明, 例如断层落差在5米左右的结构以及采空区以及陷落柱等的分布状况和空间状况, 并针对这些结构进行预先的布置。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勘探方式主要包括瞬变电磁法、三维地震勘探以及钻探和直流电法。四种方式中, 操作最简单的为物探法, 但是容易受到地表条件的影响。所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三维地震勘探方式是最佳选择。

2.2 微动测深勘查

微动是一种在时间域和空间域都极不规则的震动现象。根据波动理论, 微动记录既包含有体波也包含有面波。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 微动的震源是在地表面或海底面, 在微动中的面波成分相对于体波成分来说占绝对优势, 微动测深勘查方法就是利用这一占绝对优势的面波来反演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同时, 依据观测形式的不同微动测深探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单点勘查。单点勘查方式观测台阵, 一般由两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 (内接正三角形) 组成, 在圆心和圆周上内接正三角形顶点处各设置一套微动观测仪。这种观测方式勘查深度与台阵的大小成正比。根据勘查深度的要求, 可采用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组成观测台阵; (2) 测线勘查。

2.3 井下钻探及综合物探

在放水试验对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达到宏观控制 (矿井、采区) 的基础上, 对富水区的每一工作面, 针对不同的条件, 采用各种物探手段, 探明局部导水构造、隔水层变薄带及局部富水带, 再用少量的钻探手段进一步验证, 有针对性的重点布置注浆改造、疏水降压等治水工程。

(1) 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从大的范畴来说, 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仍属于矿井直流电法。其目的是探测采煤工作面内部的导水构造、底板含水层的集中富水带。许多矿区的研究和试验证明, 井下直流电法透视是探测水文地质异常区最为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 (2) TEM探测:瞬变电磁法 (简称TEM) , 它是利用大功率的发射装置向铺设在地面的矩形线圈 (或称发射框) 发送双极性大电流, 在电流开启和关断时, 由于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电压脉冲, 电压脉冲的衰减产生感应磁场 (即一次磁场) 。一次磁场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地下介质中产生涡流。因此, 通过研究二次场的衰减规律, 可达到推测、分析地下地质异常体的目的。 (3) 弹性波CT:即地震层析成相技术, 可以推测主要构造的发育情况, 但由于该项技术起步比较晚,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4) 瑞利波:利用瑞利波探测技术可以对掘进巷道前方的地质异常体, 特别是断裂构造进行超前探查, 预防突遇断层出水。该项技术对于探测前方构造效果较好。

针对矿区水文地质异常以及实际地质状况还可以采用槽波、坑透以及脉冲试验等进行探测。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 针对具有水害隐患的矿区, 通过了解分析其水文地质条件, 结合各种放水试验, 并利用钻探和局部异常调查等手段, 相互验证、补充后, 得到准确的勘探结果, 对于矿区煤矿开采以及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结束语

目前应用的矿区地质勘探技术结合了基础地质勘探以及地球物理方法, 并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采用地面钻探、矿井物探以及三位地震和井下工程等勘探手段, 收集多方数据, 查明采区地质状态, 例如煤层分布、深度、厚度以及采区地下断层的分布、埋藏深度等。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起全面的地理信息平台, 并采用复合式的地质勘探手段, 综合分析采区资源分布状况, 制定合理的采掘方案。实现信息化、可视化、安全化的开采。从而有效提高煤矿资源的开采效率。实现现代化的动态地质管理, 更好的应对突发性的灾害。

参考文献

[1]田茂虎, 马培智.埠村煤矿下组煤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6.

[2]赵艳斌.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 2008.

[3]卜昌森, 张希诚.综合水文地质勘探在煤矿岩溶水害防治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 2001.

[4]吴钦宝, 陈同俊, 陈凤云.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

综合物探在老矿山勘探的应用效果 第10篇

1 地质概况

老柞山金矿区地处吉黑褶皱系佳木斯隆起的中部, 老爷岭中间隆起区中段——桦川凸起东南侧, 三道沟火山盆地的东南边缘。结晶基底主要由下元古界兴东群和元古代混合花岗岩、花岗岩组成;海西期侵入岩在中矿带以西呈岩基状侵入于大马河组地层, 在东矿带呈小岩株或岩脉状侵入于大马河组地层, 岩性主要为混合花岗岩。燕山期侵入岩主要为浅成或超浅成小岩株及岩脉, 侵入于海西期花岗岩及大马河组地层中, 岩性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闪长玢岩、斜长花岗岩、花岗斑岩、霏细岩等。矿区内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及混合岩化热液作用。围岩蚀变主要为混合岩化热液作用形成的视矽卡岩化、硅化、钾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其中, 矽卡岩化、硅化、钾化、绢云母化等蚀变与金成矿关系密切。

2 地球物理特征

2.1 岩 (矿) 石磁性特征。

研究区内除磁铁矿石显强磁性外, 其余岩 (矿) 石的磁化率均不高, 按照磁化率的大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大理岩、石墨片岩、石墨化构造角砾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和闪长岩, 岩石的磁化率值多在100×10-5SI以下, 算术平均值40×10-5SI左右。第二类岩石主要与 (含) 金矿石有关, 包括闪长玢岩、矽卡岩、含金属硫化物混合岩 (闪长岩、矽卡岩) 以及金矿石, 磁化率算术平均值在400×10-5SI左右。

2.2 岩 (矿) 石电性特征。

不同岩 (矿) 石之间极化率差异明显。根据极化率大小, 岩 (矿) 石大致可分为三类:高极化率岩石, 包括含矿矽卡岩、含矿混合花岗岩及含石墨类岩石, 极化率值在10%~50%之间, 是区内激电异常的主要场源;中等极化率岩石, 包括矽卡岩、紫苏闪长岩、闪长玢岩等, 极化率值多在4%~10%之间;低极化率岩石, 包括花岗岩、混合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大理岩等, 极化率值多在4%以下, 为区内的背景场源。电阻率上, 石墨化类岩石和金矿石呈低阻 (500Ωm以下) , 其余岩石均为中高阻类岩石。区内岩 (矿) 石电性差异明显, 金矿石及黄铁矿化矽卡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闪长岩等岩石与围岩相比具有较强的激电效应, 黄铁矿化类岩石一般均含金, 品位高者即为金矿石。石墨化类岩石是矿区内寻找金矿体的唯一干扰源, 利用其幅频率较高、电阻率值较低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含金属硫化物矿石引起的激电异常区分开。物性资料显示矿区内金矿石及与金矿化有关的黄铁矿化岩石、脉岩与围岩相比具有较强的磁性、较低的电阻率和较高的极化率为开展综合物探具备了地球物理前提。

3 3线综合解释推断

测深等值线断面图中 (见图1) , 视幅频率Fs背景场稳定, 幅值较低, 背景值在2%以下。以3%为异常下限, 共圈出4处激电异常, 其中3-Fs-1、3-Fs-2和3-Fs-3号异常与ηs-ⅩⅧ号中梯异常平面位置基本对应, 3-Fs-4号异常与ηs-Ⅲ号激电中梯异常平面位置对应。3-Fs-1号异常位于16号测深点下AB/2=150~340m之间, 为一单点异常, 呈椭圆状, 形似直立亚腰葫芦, 下部未封闭, 。3-Fs-1和3-Fs-2号两异常在同一下端未封闭高阻异常两侧的视电阻率梯度带上, 3-Fs-1号激电异常处视电阻率值在500~1000Ωm之间变化, 3-Fs-2号激电异常处视电阻率值在300~900Ωm之间变化。两异常均为高低阻过渡场中等极化异常。3-Fs-3号异常在56~80号测深点下AB/2=220~750m之间, 形似纺锤状, 左大右小。异常处于视电阻率等值线圈低阻凹陷处, 3-Fs-4号异常位于128~136号测深点下AB/2=25~750m之间, 下部及大号点一侧均未封闭, 形状不清, 极大值在136号点下AB/2=750m处, 极值6.3%。异常处视电阻率由上至下逐渐变大, 场值在60~650Ωm之间。该异常为低阻中等极化异常。高精度磁测ΔT曲线变化平缓, 无明显高、低值磁异常出现, 场值多在20~40n T之间, 仅在40号测深点附近场值略有降低。激电测深反演结果获得两处极化体。3-F-1号极化体分布于8~56号测深点下方, 以4%为下限圈定, 5%以上为封闭的等值圈, 极大值6.8%, 形似盾牌形, 向大号点方向倾斜, 倾角65°左右, 顶部埋深标高约280m, 距地表埋深30m左右。该极化体处于高阻体边部及低阻体上, 电阻率值多在60~2000Ωm之间, 为中低阻中极化地质体。3-F-2号极化体分布于128~136号测深点下方, 以4%为下限所圈定, 大号点及深部均未封闭, 形状、倾向不清, 极大值9.8%, 顶部埋深较浅, 在8m左右。该极化体处于一高阻体边部梯度带上, 电阻率值多在300~4000Ωm之间, 为中高阻中等极化地质体。

3-Fs-1、3-Fs-2位于混合岩和矽卡岩接触带附近, 3-Fs-3号异常位于混合岩中, 反演出的3-F-1号极化体与矽卡岩出露部位及倾向、倾角吻合良好。

综合勘探 第11篇

一直以来, 在油田的科研生产, 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研究过程中, 科研人员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资料以及图件, 时间和精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浪费在整理基础数据和收集资料上。同时, 由于开发地质图件, 多数是用手工编制, 存在着精度差、制图周期长、重复工作量大的缺点, 从而导致油田勘探开发中涉及到的各类图件很难与科研生产实际需求同步。油田勘探开发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将成为油田勘探开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利用数据库、图形库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 严格落实行业标准, 不但能够妥善保存和管理现有数据、图件资源, 还能在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数据、图件的易查询、易获取、易使用, 以提高科研生产工作效率。

2 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2.1 总体目标

建设一套全面、规范、共享的勘探开发数据、图形库管理及应用系统。对勘探开发相关的文档资料、实验报告及图件进行收集及整理入库, 最终建成以图形库为中心, 以勘探、开发数据库为基础信息源, 以柴北缘、三湖、柴西、跃进、边远、尕斯等图形子库为数据补充, 完善图件的收集整理入库与动态管理机制, 实现各类研究成果的安全资料共享, 为科研人员搭建方便快捷的技术交流平台。

2.2 系统建设的任务

(1) 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数字化的科研成果数据资料、图件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工, 将科研生产, 井位设计、分析化验, 井位测量、归档成果的数据经数据审核入库到勘探业务、开发业务、测井资料等基础的数据块中;

(2) 建立开发上传数据、图件的分类标准, 解决开发图件入库的问题, 落实的图件时效性, 所有入库成果图件均以工区 (柴达木盆地、柴西、北缘、三湖、跃进, 尕斯、边远等为单位) , 进行编目管理, 逐步细化图形库编目的数量, 建立建全勘探开发综合图形数据;

(3) 加强标准图层的制作应用:将工区制图所需的地理图层, 整饰图层 (图名、比例尺、图框、图例等) 。分别提取, 单独存放, 便于后续制图时调用, 避免数量和形式上的单一。加强模板的制作与应用;建立标准的可用性强的模板及样式维护 (需细分不同比例尺) 多人引用同一图件模板, 很容易做到图件格式上的统一。

(4) 建立储量图册:初步建立以控制、探明、预测三类储量提交时汇报时的图件, 油、气分开;

(5) 建立资料管理与考核机制;计划在现有建库做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顺基层研究科室的图件数据汇交流程, 既要确保各类数据、成果图件及时入库, 又要保证数据、图件的质量。

(6) 在油田内部网络上发布油田勘探开发综合数据管理系统, 使科研人员可以在安全授权下查询、浏览、下载各类资料。

(7) 制定完善的数据服务管理规范, 做好系统的软硬件维护与日常管理工作, 建立数据备份机制和容灾机制, 做好数据的保密工作, 防止信息泄密, 。

3 系统实施

为实现系统管理、资料上传、资料管理、数据发布、数据查询等功能, 我们选择Result Bank和Geo Map Server作为勘探开发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的基础解决方案。

Result Bank是针对非结构化数据 (石油行业的成果资源) 管理的文档一体化综合成果管理系统, 该系统针对我院各项数据资料的不同特点及应用领域, 将资料大致划分为勘探业务、开发业务、测井、科研服务、归档成果、储量管理等几大类, 采用结构化的文档信息和多方位的数据透视, 实现数据资料的集中规范管理和应用。

Geo Map Server是一个地质制图协同平台, 该系统依托我院技术人员对Geo Map制图软件熟练掌握的有利条件, 收集整理分散保存在各研究队室的成果图件, 在对这些图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后, 进行集中规范管理, 使研究人员可以更便捷地共享和使用。同时, 根据各油田的地质情况, 针对各个勘探区块或构造, 确定统一的作图投影系统, 按照行业标准制作标准图层, 这不仅会减少作图人员的重复工作, 也有利于保证地质图件的规范性和一致性。项目还将对各开发队室 (跃进、尕斯、边远、规划) 的常用图件进行统一集中, 在进行审核, 编目后, 完成入库等工作。

4 系统结构及设计

4.1 系统的结构

勘探开发综合数据管理系统采用了C/S结构, 服务器端和用户端可以分别部署, 通过配置工具进行连接, 系统包括系统管理、数据资料管理、存储及网络发布等几个部分。

系统管理方面:系统管理员负责整个系统的用户管理、系统软硬件维护工作, 可以显示、修改、添加、删除用户信息, 系统管理员可以按组、按用户进行授权, 对系统进行数据备份, 管理系统日志, 了解用户是否规范操作、访问数据及系统发生的问题等。

数据资料管理方面:由数据资料管理人员负责数据资料的上传、审核工作, 并满足用户的查询、预览、下载等需求。

存储及网络发布方面:数据资料的安全存储及网络发布由此部分控制。其中, 后端采用磁盘阵列加Oracle数据库存储数据资料、图件, 前端同过油田内部网络发布, 通过插件技术, 用户可以在浏览器上预览图件, 共享科研成果。

4.2 系统设计方面

为了使系统能够更加安全、便捷的提供给科研人员使用, 系统在安全机制、数据查询等方面也做了相应优化。

系统安全机制方面:系统安全机制包含了多种手段:IP和MAC地址的访问绑定、权限模型和授权机制、访问日志、借阅过程控制、PDF文档加密和脱机控制等。这些手段的结合, 能够很好的保证系统内部资料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系统检索方面:当电子介质文档资料入库后, 索引服务会自动提取文档的文本内容, 编制全文索引, 以支持客户端的全文检索功能。系统还支持对地址土建文本内容的全文索引创建, 通过全文索引的形式可以轻松查找所需的地质图件。

5 结束语

石油行业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产生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成果和文献, 油田勘探开发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在油田的内部建立起一套集数据、图件管理平台和应用想结合的体系, 适应了“数字油田”的发展要求, 使得宝贵的成果文献能够被有序的管理及使用, 为油田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持, 为带动和促进油田整体水平的提升, 为油田储量持续增长和连续稳产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持。

摘要:随着油田勘探开发, 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目前已经不适应于油田的科研生产需要。通过油田勘探开发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 搭建一个集勘探开发数据和图形管理、数据查询与可视化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数据管理系统平台, 利用信息手段, 为科研人员提供所需的各类数据 (图件、报告、数据资料等) 的查询、共享, 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有助于提高基础研究水平, 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字油田”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勘探开发,成果管理,系统实施,系统结构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动教学论文下一篇:行业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