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尝试范文

2024-09-22

阅读尝试范文(精选11篇)

阅读尝试 第1篇

1. 将阅读权交予学生。

要想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达到理解的程度,首先对于文字先要搞清楚才能透过表层进入文章的实质,理解文章的内涵进入深层次的阅读境界。这种深入的阅读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领悟、去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阅读达到丰富体验的感知。感知体验不是凭空就会生成的,是需要学生通过一定量的阅读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留白的教育方法,不能占用课堂的多数时间进行课文的讲解,将阅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课文,去感受其中的语境。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将作者的认知情感生成自己的体验,也要注意不要匆匆放手,简简单单的用眼睛过一遍就开始让学生说出读了本文的具体感受和体验,这种状况是硬“生成”。我们要肯花时间并指导学生读书,让他们自己读通、读顺、读出问题,通过思考、理解、体验,最终解决问题,这样看似“无为”,却能体现教师的“有为”。

2. 营造体验的情境。

在体验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如教《风筝》一课(语文七年级上册21课)时,可物化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儿童喜放风筝的镜头和优美的音乐笛子独奏《江南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文化情境,学生齐背清代高鼎的诗歌《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唤起美好回忆,渲染情境气氛,激发“易起反应”。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背诵诗歌渲染气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在体验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途径很多,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图画、展播录像节目、情景剧表演等。

3. 意言不尽,教师补充。

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其实是与他们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相关的,原有的知识结构一定要和新的需要掌握的知识存在梯度的、递进的关系,之间要有一定的衔接关系或是小的跨度,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认知接受的需求和不抵触的愿望,从而利于体验的生成。这时,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表“意”不尽时,就需要教师对于课文背景、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价值观体验等给予相关的经验补充,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生成应有的体验。如,讲授《风筝》时,通过风筝事件,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介鲁迅先生呢?怎样让学生正确理解鲁迅的兄弟之情、鲁迅的自省精神呢?由于鲁迅的生活环境与现在这一代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差太远,教师就要及时补充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并让学生走进他的世界。

二、创新阅读,自主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笔者的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获得审美体验,最终养成阅读的习惯。有节阅读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给学生范读了一篇名为《家乡,在童年的记忆中成长》的散文,学生们不仅记下了其中大量优美的句子,并且还深情款款的背诵下来“家乡是一种思念;家乡是一种依恋;家乡是一种宗教;家乡是吟咏不完的诗歌,写不尽的文章;家乡是潺潺如流水的梦;家乡是凝固在眉宇间的一杯愁绪”。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感受,并进行赏析、评价,学生都很踊跃,回答得也非常精彩。其中对“家乡是一种宗教”一句的理解,经过交流、订正、补充等过程,由最初认识上的模糊浅显,变得清晰而深刻。“宗教是神圣的,而家乡在游子心中也是神圣而庄严的;宗教是古老的,而家乡给人的感觉也是悠长的……”,学生大都能从结构、立意、内容、语言等角度推敲、斟酌和评判。最后,来不及在课堂上思考完整的,课后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完成。读读、品品、说说、写写,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情趣,懂得、欣赏、运用,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塑造良好个性。让学生自主阅读,旨在增强能力,参与感悟。《读者》上有一篇名为《有种水果叫香蕉》的文章,经我推荐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大家认真阅读,反复揣摩,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文中的老史是个怎样的人?”、“你如何理解老史老婆掏钱的细节?”、“长大后的我为什么给老史寄来在香蕉树下的照片?请你设想一下老史接到照片的情景”、“为什么文章开头不说,问‘香蕉是什么’的孩子是我,而在结尾点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文安排”、“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请你写出两句赞美老师的诗句”、“你认为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等。自主阅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多角度思考,作出多元化的解答,培养了他们的钻研能力。

三、制订明确目标

1. 阅读目标的制订要具有合理性。

我们所上的每节课,其实都是有具体的阅读目标和阅读任务的。训练与课后阅读都需要有比较具体的目标做指导。如,课文的预习阅读,首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1)利用工具书,让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达到认识并学习理解的程度;(2)初读整篇文章,感知文章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脑中形成初步的感受;(3)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结构,给各小节加上小标题。这样为学生制订一定的阅读目标后,学生通过阅读、鉴赏诗歌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领会文章内容的美。

2. 加强阅读目标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由于课文的题材是不同的,对于不同题材的目标要求也不同,文章的体裁不同,同样也有不同的阅读角度要求,需要教师在制订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同时还要采用不同的教法,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带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乐学、会学的探究真知的情感。总之,教无定法,阅读教学的方法是笔者在几经尝试后得出的一条有序、省时、高效的语文教学途径。

摘要: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而我们力图探索出一条有序、省时、高效的语文教学途径。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积极的氛围, 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在热烈的辩论中, 接受知识, 接受教育。这样阅读才不会是枯燥无味和苍白无力的, 才能使课堂教学创造出无穷的生命力。

阅读散文的尝试 第2篇

散文的本质特征是“形散神不散”,故散文的形式多样、内容纷杂,造成很多学生阅读文本时常常跟着自己感觉走,结果理解或浮于表面,或偏离文本。而笔者所尝试的表格式阅读就是针对散文的文体特征而探寻出的与散文文体相符合的一种散文解读方式。

首先,表格式阅读关注散文阅读的根本——“形”与“神”,并把这作为散文阅读的突破口引领学生先读懂文章。例如在《瞬息与永恒的舞蹈》的表格设计中,笔者主要分“形”和“神”两个板块让学生去捕捉信息、整合信息。众所周知,感知散文的“形”是解读散文的开始,因为不管散文呈现的内容如何繁杂,对于学生来说,它都是一种可以捕捉的显性信息,所以教师必须教学生学会准确捕捉散文中的“形”,并能借助对“形”的解读进而去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内在情感和写作意图——文章的“神”。因此,散文阅读教学时不可让学生囫囵吞枣,而应立足于“形”,铺设阶梯、巧引深导,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自觉领悟到文章的“神”,形神兼通,才算真正读懂了散文。

其次,表格式阅读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维流程。一篇散文形是肉,神是骨,行文思路是经脉,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具体阅读指导中,笔者引导学生开启自己心灵的“慧眼”,细心留意并圈划文段中的关键语句,再依据一定的逻辑去整合文字信息,进而滤出文脉,再依托文脉理清层次,从而整体把握作者行文的思维流程。借此告诉学生,一篇好文章,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是流淌着文气的。这样的引领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前后联系,关注整体,兼顾细处的习惯。

表格式阅读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整体阅读,纵向比照,梳理文脉——局部阅读,横向梳理,丰富形象——全面阅读,比照综合,求同寻异,把握主旨。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整体阅读全文,圈画提示文章层次的句子,纵向比照,梳理文章层次,把握文章文脉。如《瞬息与永恒的舞蹈》,学生通过阅读,勾画出了“6年”“6点”等词句,纵向梳理后学生便能发现,这篇文章是以时间推移为轴线来展现昙花特点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点,勾画各时间点上昙花的样貌“一点动静都没有,无声无息”“鹅黄色鸡蛋大小的绒球”“强烈的战栗,震动”“一根根耸立”“梳理金色的须毛,一片片的收拢裙衫”等,通过横向梳理,学生对昙花的形象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进行纵向比较,比较各时间点上昙花的异同点,通过综合共同点,学生便得出了文章彰显的是“一丝不苟的生命态度”,通过对比不同点,学生便得出了“厚积薄发”的主旨。

表格式阅读的关键在于:一是熟悉散文结构形式:或并列,或递进;或按时间点推进,或沿空间顺序展开,或顺意识流向延伸。学生一定要善于筛选,清晰梳理。二是善于求同或寻异,能在大量的信息材料中迅速把握共同点或共通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了解作者的行文意图。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发现,学生再次拿到散文文本后畏难的情绪少了,跟着感觉走的现象不再出现了,大部分的学生在拿到文本后都能首先关注其中的“形”,由“形”抓“神”,这样在阅读散文时,学生把握文本主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散文阅读也就事半功倍了。

更重要的是表格式阅读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比照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其中,比照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训练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走出浅阅读的困境,促使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不断走向缜密与深刻。

如《瞬息与永恒的舞蹈》阅读中,教师围绕表格分别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同学们,读读全文,你发现文章是怎样展开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纵向比较,通过全文的纵向浏览,分析文章的纵向脉络,从而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纵向分析的思维;二是“同学们,在每个时间点,昙花表现出怎样的形态呢?”这一问题又使学生的思维在横向面上舒展开,丰富了学生对昙花形象的理解,这个过程就培养了学生信息的筛选能力、综合概括能力等,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完整地把握形象;三是“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比较一下,作者反复突显了昙花的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更是把学生思维引向了综合比较、分析整合的层面,使学生的思考提升至理解文章主题的高度,促使学生的阅读进入深度阅读。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会学生思考。表格式阅读关注了学生思维的方向、过程、变化,结合具体例子对学生做了有效的思维引领,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实施尝试性阅读培养主体阅读能力 第3篇

一、以人为本, 营造尝试阅读教学的氛围

何谓“尝试阅读教学”呢?我想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能阅读、理解、感悟、获得知识的一种阅读形式。这种形式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个体行为。为了促进“个体行为”的最大化, 应该努力营造尝试性阅读的氛围:宽松、和谐、安全。

(1) 要尊重个体, 减少限制。阅读是种个体行为, 必须充分理解、尊重个体, 让个体有充分的自主权, 比如学生爱怎么阅读就怎么阅读, 只要能把文章读懂就可以, 老师无须“指手画脚”或者不厌其烦地讲呀讲, 弄得师生都心神疲惫。不过, 话还是要说回来。学生毕竟是学生, 由于知识基础、社会阅历、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局限, 尚不能很好地读懂课文, 因此, 还要老师加以指导、点拨。所以, 减少限制, 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而“放任自流”。那么, 怎样指导?怎样点拨?这就要求老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根据课堂实际因人而异, 相机引导。

(2) 要多点宽容, 增强安全感。学生是存在差异的, 阅读时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是不可能一致的, 有的可能深刻, 有的可能肤浅, 甚至有的可能跟实际相悖, 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真实的“东西”。所以, 我们无须“大惊小怪”, 更无须去当面“呵斥”, 应该多给学生宽容, 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和谐、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爱、理解。这样, 学生的学习才会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充满信心和激情的生命过程, 而教材也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有效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凭借。如教学《凡卡》一课时, 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句子时, 有一个同学突然饱含深情地脱口而出:“快来吧!亲爱的爷爷……”这本是一次充满文人关怀的感情朗读, 却引得同学们的哄堂大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笑声, 我想:学生未必缺乏同情心, 只是他们“泡在蜜罐里”, 缺乏对苦难生活的感性认识, 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 他们的情感也会逐步产生共鸣的。所以, 我对这笑声采取了宽容的“冷处理”, 稍作停顿之后, 我用低沉的语调对同学们说:“是啊, 亲爱的爷爷再不快来的话, 凡卡会怎么样?”并引导学生继续朗读体验, 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习充满了信心和激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充满了人性的宽容, 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博爱的人文精神, 并在具体的想象中进一步得到内化。

二、授之以渔, 优化尝试阅读教学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 受用终生。”埃德加·富兰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 而是“学会怎样学习”。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学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训练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比如说, 课文语言的内涵如何理解, 方法可以很多, 这里仅说两法:一是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推敲。语言的内涵有时从字面就可以感知, 有时则必须仔细体会, 认真推敲, 才能发掘其内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么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 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现实生活中的小女孩是痛苦的, 这里为什么连用两个“幸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推敲:第一个“幸福”和第二个“幸福”意思相同吗? (不相同) 。第一个“幸福”和第二个“幸福”各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尝试推敲, 透过这两个“幸福”, 学生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悲愤心情, 感受到他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二是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诸如此类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加以传授或有机地加以渗透, 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能逐步提高。这种方法的传授要立足于平时, 要长期坚持随时相机传授指导。若能如此, 学生就能更好地阅读文本内容。

三、引导探究, 提高尝试阅读教学的质量

传统的阅读教学, 很多时候都把现成的答案讲给学生。学生根本用不着思考, 也就谈不上探究活动了。所以,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老师就要有意识地落实这一要求, 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呢?首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 若能提出问题是最好的。能提出问题, 至少说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是动脑筋思考的。能动脑筋思考, 就有可能对文本作深入探究, 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那么, 学生如何提问题, 这里有个方法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文相机指导。比如说可以从课题提问, 可以从课文的重点段质疑、提问, 也可以从结尾处质疑、提问等等。在学完《灯光》之后, 我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结果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郝副营长在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时一定要点燃心爱的书呢?没有其他办法吗?为什么在战斗前郝副营长还敢点燃火柴, 不怕暴露目标吗?……面对学生的疑问, 我并没有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在小组或小组间讨论、交流, 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已有知识, 探究事实、现象与问题之间隐蔽的联系,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得出结论。这样, 学生的探究精神就会不断得到培养。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思想意识, 凸显主体, 落实主体地位, 引导主体自主学习、思考、探究, 并在学习、思考、探究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尝试·反思教育论文 第4篇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专业品质和专业技能,阅读·尝试·反思。与教育名家相比,我们多的只是囿于操作层面的由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乏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之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阅读——尝试——反思”的流程,来提升我们的教育品质和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

坚持阅读画家张大千说:“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因此,只有通过系统地、批判性阅读一些内容丰富、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的书籍和教育优秀文献,才可能在我们心里积聚起一个浩荡而丰富的库存,赋予我们一种大气,供我们随时汲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信心和力量。

坚持阅读是一种沉淀思想的最佳方式。教育需要经典的依托,古典让人厚重,前沿让人激越。摒弃了浮躁和功利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尽情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袤和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从而无形当中使我们的心灵得以丰富,人格得以厚重,思想得以深刻。

坚持阅读是一种获得新的视界的有效途径。学者肖川认为,阅读可以让人“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自信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可见,真正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心灵站在高处,得到一种不同于前的视野和角度。

大胆尝试通过阅读,我们的脑子里会充满大量的有用信息。但是,“没有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改造、扬弃、整合和升华为自己的精神修养的学习,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此,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让有用的阅读信息广泛地为我所用,是至关重要的。

以语文教学为例,不管是于漪的情感教学法,还是魏书生的学生自主探讨法;不管是程翔的启发式教学法,还是赵翔谦的.绿色作文教学法,等等,要选择对自己有冲击的一种,大胆地开始自己的尝试。失败了,不可怕。关键是你已经迈出了成长的一大步。其实,尝试本身也是一种探索,一种以开放的心态、进取的意识对自我的突破和超越。这种尝试能给你不断带来上进的需求、超越的意向和成长的渴望,能不断地去唤醒、激活和弘扬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教育智慧。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尝试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94-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有效阅读的整体感知,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它强调学生课堂阅读的主体性,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

一、采用多种阅读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课堂上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既可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常用的阅读方式有:1、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就是根据课文中人物,让学生“对号入座”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尤其适合人物对话多(即语言描写多)的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朗读,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2、分组表演朗读。就是让每个小组根据课文中人物分角色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学生特别感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其胆量,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课堂舞台,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全班每个学生都参加了表演,至少是朗读一两句台词。由于每个人的表演风格不同,使得每个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整堂课在欢声笑语中进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3、男女比赛朗读。这是利用性别的差异,抓住男女学生之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阅读兴致的一种朗读方式。男生的声音相对来说宏亮有力,充满激情,女生的声音清脆细腻,委腕深情。比赛可以分男女生一对一比,也可以全体男生对全体女生比。通过对比,能使学生发现朗读中各自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

二、以人为本,体现阅读的主体性和民主性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泯灭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得以发展。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是一个自学性很强的科目,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阅读文本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艺术整体,都是作家的艺术创作。人在进行阅读时,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质疑探究的时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用批判的眼光,从自己的视角,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方式,大胆质疑,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体味自己独特的感受。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乡愁》时,在朗读的基础上,先要求学生自读几遍并提出3个以上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很快就找出了一些:“诗人为什么要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诗人四节诗都在写愁,是不是太烦了?这首诗好像没有什么画面感,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相比是不是差多了?中考如果叫我们赏析,我们该怎么办?” 等一些问题。在提问中,学生完成了一个个问题辨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辨析问题”非常重要。通过质疑、解疑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和主要环节,占用的时间多,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领略语言之美、感悟语文魅力的主渠道。大量实践表明,提倡个性化阅读,采取多种阅读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全面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有效阅读的实践与尝试 第6篇

一.在文本情景与作家关系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

教材里的经典文本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孟子就主张解读文本要“知人论世”, 要尽可能详细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 揣摩彼时彼地的心境, 发掘文本的诗心与文心所潜含的共感。文本情境与作家关系密切, 尤其如散文此类文体, 如《社戏》《三味书屋》《谁是最可爱的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岳阳楼记》等皆需考察背景。在学习鲁迅的散文前, 我引导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鲁迅的生平, 尤其是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以及他成长的环境, 特别是与课文关联的比较紧的地方做一些讲述。这样, 学生对作者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再学习他的作品时, 就驾轻就熟。在学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章节时, 我开始总是先把整部文本与作者做简要讲述, 同时也让学生大致阅读大部头。只有学生头脑里储存了相关材料与知识, 在阅读学习这些作品时效果就很明显, 教学的效率就很高, 阅读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落实。

二.在语言的感知和品味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

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语言, 尤其是小说。中国的小说自从唐宋以来, 就在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真正在语言上突破桎梏, 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摩神的, 当推《水浒传》。《水浒传》不仅在写景叙事传神上能够娴熟的运用白话, 还能通过对白话和口语的使用来塑造人物性格。然而这些语言并非市井常用的那样, 而是经过了加工和提炼的文学语种。所以阅读《水浒传》, 加强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品味也是必须注意到的一个方向。中学生阅读《水浒传》, 可以挑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章回来做具体的欣赏。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 超凡脱俗。“那雪正下得紧”一句, 鲁迅称赞它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 但那神韵却好得远。因为“紧”字不仅写出风雪之大, 而且还隐含着人物的心理感受, 很好地烘托了氛围。另外, 在人物语言上, 《水浒传》十分重视个性化, “一样人, 便还他一样说话。”例如第七回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 鲁智深赶来要打抱不平, 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 不认得荆妇, 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 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而鲁智深则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 洒家怕他甚鸟!”这几句话将林冲和鲁智深两人不同的处境、心境和性格贴切地反映出来:一个是有家小, 受人管, 只好委曲求全;另一个是赤条条无牵挂, 侠肝义胆, 无所顾忌。正是这种对语言的熟练掌握, 才使得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的时候入木三分, 使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应该仔细体味文本的语言特点, 这样才能从作品中吸取更多更丰富的营养, 很大程度上实现阅读的有效性。

三.在品味表述新颖别致的地方实现有效阅读

语文教材里, 有许多表述新颖别致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这些的地方挑出来, 进行讨论深入, 因为这些地方正是最富有张力的地方。在这里挖掘, 必定硕果累累。

表达特别奇异首先要数诗歌, 在学习诗歌时, 对表达奇异新奇的地方, 一定作为重点进行品鉴。如引导学生学习曾卓的诗歌《悬崖边的树》时, 我把“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象是要展翅飞翔┅┅”作为教学重点, 通过研讨, 学生懂得诗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 在人们为这棵树的命运担忧时, 作者笔锋一转, 写出树的决心和意志:展翅飞翔, 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本来, “跌进深谷”和“展翅飞翔”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 然而作者却把它们有机的糅合在一起, 于矛盾中体现树的精神和自己的感情,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独特。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树, 用这独特的比喻告诉人们:生命像一棵树, 注定要孤独地承受许多风雨, 美好的结局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 关键就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胆量去奋战, 去拼搏!

再如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 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纺”怎么能与“歌”相搭配?然而仔细咀嚼, 正是这样反常的配合, 反而使诗句具有了压缩起来的丰厚内蕴, 给人更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破旧的老水车, 用不停地转动来汲水;它的不停转动就好像农家的纺车一样, 纺车也代表着古老、落后、贫穷;伴随着纺车的, 是吱呀吱呀的疲惫的歌唱。诗人把这么多丰富的内容浓缩在一起, 用“纺着疲惫的歌”简练道出, 形象地暗示了祖国长期以来的发展缓慢、封闭落后, 诗句言简意赅却耐人寻味。

尝试阅读教学点评照亮精彩 第7篇

一、以人为本,营造课堂氛围

何谓“尝试阅读教学”呢?我想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感悟的一种阅读形式。这种形式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个体行为。为了促进个体行为的最大化应该努力营造尝试性阅读的氛围:宽松,和谐,安全。这就要求实施者做到:

首先、要尊重主体,减少限制。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必须充分理解,尊重个体,让个体有充分的自主权,比如学生爱怎么阅读就怎么阅读,只要能把文章读懂就可以,老师无须“指手画脚”。不过学生毕竟是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社会阅历,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尚不能很好地读懂课文,因此还要老师加以指导。减少限制,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而“放任自流”。这就要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根据课堂实际因人而异,相机引导。

其次、要多点宽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交流点评时多一点宽容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地投入到内容中。例如在《老王》一课中,让学生点评文中人物的“幸运者”和“不幸者”时,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说到杨绛先生在干校里,没能拿工资,要接受劳动改造,被批斗,被定为“特务”“反动权威”,甚至作者自己说“人人可以起来欺凌戏辱”,这样的处境应该是十分艰难的。杨绛先生是绝对意义上的幸运者吗?她为什么会觉得“愧怍”呢?通过这样的尝试推敲,通过对“幸运”“不幸”“愧怍”这几个词语的解读,学生理解了愧怍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为不幸者做的还不够。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等等。诸如此类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加以传授或有机地加以渗透,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这种方法的传授要长期坚持,随时相机指导。若能如此,学生就能更好地阅读本文内容。

二、引导探究,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阅读教学,很多时候都是把现成的答案直接给学生。学生根本用不着思考,也就谈不上探究活动了。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要有意识地落实这一要求,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呢?前提条件就是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若能提出问题是最好的。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是在动脑筋思考的。能动脑筋思考,才能对文本做深入的探究、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那么,学生如何提问题,这里有个方法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提醒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提抓要点:

(一)重视整体,掌握中心思想

语文教材有很多体裁,同时还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老师提醒学生从学生文章的整体上进行把握,抓住文中的重点。例如,有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作者的情感、讲述的道理、表达的观点等等,对于这些内容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该从深层次思考,一边读一边做好批注,然后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各自的优点。有的学生刚开始可能点评不到位或比较浅薄,掌握不到重点,但是在大家激烈地探讨之后,学生们便有了新的认识,加上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学生更增加了阅读的信心,并且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抓关键词,领会内容主旨

点评式阅读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掌握一些关键词,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便可以理解作者的思想。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教学生如何找出重点词汇,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合理的点评,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词语,如菜畦、皂荚树、首乌根、覆盆子果实等一些植物,还有“扫开、撒些、支起、看、牵、走、系、拉”等一些动词,重点抓住这些词语将极大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

此外,对诗句也可以进行合理点评。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时候,当读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时候,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在旁边批注“惆怅”二字。

(三)抓重点句,强化核心知识

在文章中,往往具有一些关键句和重点句,针对这些句子,学生可以细细琢磨,然后添加批注,可以写下自己的真实感觉,也可以写下作者体现出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我的第一本书》,文章的最后“人不能忘本”这一句非常关键。又比如在阅读文言文《陋室铭》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的关键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这一句就可以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失意和仕途坎坷,同时也体现出人生的乐观态度。从这些句子中,学生可以读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情景和体会他的思想,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做人的感悟,因此可以适当进行点评批注。

三、读评结合,实现有效链接

都说阅读和教学之间有着种种阻隔,可是通过笔者和课题组的同仁们多年的尝试,只要掌握了文本的多层次的引导,就可以实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效链接。在语文课本中,每一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典范,而文章中写作方法更是可以借鉴。如果学生可以对写作方法进行合理的点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例如在文章《春》中多处使用到了写作方法,其中对于“春风”的描述就是非常形象的,将他拟人化,就像母亲一样温柔,将春风带来的生机勃勃描写的淋漓尽致,学生可以在此进行批注和点评,然后大家再进行热烈讨论,讲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之后自己仿写关于四季中你喜欢的季节片段作文。这样将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进行顺势链接。实现既关注了经典作品的写法又做到了学为己用。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个自我剖析,自我构建的发展过程,更是充满自信和快乐的输入与表达的过程。如果教师都将课堂变成学生施展自己才华,张扬自我个性的舞台,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和自由的空间,他们定然会在广袤的宇宙空间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去发现、创造!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2011(2)。

阅读教学的新尝试 第8篇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注重课堂教学设计,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目标法

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展示给学生一个具体而清晰的目标, 要求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方面, 以求解决一个问题, 攻克一个疑难, 争取一点收获的教学方法。

目标法通过课堂展示目标, 使学生学习方向明确, 思维集中, 学生阅读学习可做到有的放矢。如讲授“香菱学诗”一课时, 阅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感知故事梗概, 能复述大意;第二遍, 要求理清情节结构;第三遍, 要求弄清人物关系 (香菱、黛玉、宝钗、宝玉) ;第四遍, 分析人物 (香菱、黛玉) 的性格特征等。如此如剥笋一样, 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理解, 不断获得知识, 并形成提高能力,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此法适用于各种文体的教学。

二、辩论法

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 指导学生走入文本, 理解感悟文本思想内涵, 然后再走出文本, 针对某一问题, 展开辩论, 拓宽思维, 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 授人以“渔”, 则可以受益终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师教任何课, 讲都是为了达到不讲, 用不着‘讲’, 换个说法,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而辩论法则是授以学生的“渔”:学生就一问题展开辩论时, 他们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将问题引向纵深并终使结果明朗化。辩论法不仅促使学生彻底理解文本内涵, 使他们能说会道, 能言善辩, 将祖国语言发扬光大, 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此法使老师于无声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此法适用正反思想明显的文本教学, 如“羚羊木雕”等。

三、质疑法

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质疑、解疑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 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并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从平常的语句中发现不平常的问题, 指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 最终解决问题,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法适用于各种文体的教学。

四、摘要法

是指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摘取文章的重要语句 (如段落中心句) 、段 (能表述文章中心的自然段等) 来分析文章主旨、篇章结构的一种教学方法。

评语以互相促进。通过这种评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 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个难点。但是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只要做到重视学生积累, 坚持练笔, 创设作文情景, 激发写作兴趣,

如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 找出能表述文章中心的自然段, 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 画出文章段落中心句, 以此为据来理清文章结构等。

此法适用于说明文体和教文文体的教学。

五、摘记法

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 要求学生摘抄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炼词警句, 积累词汇知识, 以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俗语说得好, “好脑袋不如一个烂笔头”“看一遍不如读一遍, 读一遍不如抄一遍”。阅读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摘记习惯,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徐特立语) 的习惯, 有利于学生丰富词汇, 充实头脑, 拓宽思维, 在自己写文章时就会“下笔如有神”, 不再是“提笔忘字, 腹中空空”了。

此法适用于各种文体教学。

六、读写法

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读写结合的方法, 也就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指导学生读的同时穿插写, 又读又写, 眼、脑、口、手并用, 各种感官协同合作来增强记忆,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

此法适用于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曲的教学。

七、小老师激趣法

是指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讲课, 锻炼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刺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趣味性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智慧之源”, 是学习的内驱力。此法使神圣的讲台变成了学生施展才能的阵地, 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趣味性, 也刺激并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竞争参与意识, 促使学生显示出积极主动热烈的学习状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涨的趣味性、积极的参与意识, 会大大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此法运用于分析较短的文本教学。

八、表演法

是指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指导学生走进文本, 仔细领会感悟文本思想, 充当文本角色, 通过语言体态表演, 再现文本思想内涵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贵在参与。学生表演过程中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情绪高涨, 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出来, 促使学生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词汇和思想感情, 使学生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了文本思想, 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效果。

总之,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语文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应走在改革的前列,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努力探索出适合时代需要、学生喜欢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使语文阅读教学“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 促使学生的所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点滴教学积累感悟, 不尽完善, 望广大教育同仁商榷指正。

(乐清市虹桥镇一中)

让学生写有所写。加强阅读, 学会观察, 拓宽学生知识面, 巧用互评手段这几点, 就会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提升学生文字底蕴, 他们的作文能力是能够得到提高的。

数学阅读法指导的尝试 第9篇

一、预习性阅读法

预习性阅读法是由教师安排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阅读预习,包括阅读教科书和有关参考资料。在预习过程中了解本课的目标、重点与难点,掌握教材中的识记内容,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然后,试着完成课后作业,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便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讲教材的有关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二、“圈点”“摘要”阅读法

课外阅读时指导学生阅读要动口动手、读写结合, 进行“圈点”“摘要”。“圈点”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在书上划上各种符号, 常用的符号有:波浪线 (﹏) , 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或关键词。圆点 (·) 一般加在关键词语的下面。斜线 (/) 标明层次。问号 (?) 表示对某些问题的质疑。如表示:关于正数、零、负数的平方根有如下定义:圈点法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圈点的过程就是对阅读材料的深入思考、分析综合的过程。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意义, 以强化阅读重点

与关键, 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 心中有数。而摘要法是用自己的语言把学习的内容要点写出来。可适当引用原文的语句, 运用摘要写笔记, 有助于锻炼我们的概括能力。

三、先尝试做题后阅读法

阅读时要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进行识别与加工,数学证明的阅读,读完题后,不应马上证明,而是先分析条件和结论,试着去证明,若证明不出,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证明;若证明出来,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进一步思考: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推导思路,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这些都要形成自己的见解。阅读时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能加强记忆、促进学生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先尝试做题后阅读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提炼思想阅读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是对数学规律更一般的认识。它蕴藏在数学知识之中,需要学习者去挖掘。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由厚到薄”是要把学过的知识连贯起来,加以融会贯通,进而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成精练的内容。可以说,“由厚到薄”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数学阅读能力的核心。

五层次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10篇

一、第一层次:认知性阅读

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认读。所谓认读,主要是用视觉来感知和辨认文字的过程。表现为:(一)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二)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三)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四)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

这些认知在获得课文意义的阶梯上是最低的,其思维水平亦是最低的,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要求,目前中学阅读教学十分强调这一层次,在初中是占主导地位。常见的正音、辨字、释词、背诵、默写……这种认读强化训练虽然也必要,但毕竟是表层思维。教师在这一层次上还应该向思维的深层开发而不应停留在单纯的字词死记硬背之上。深层思维即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孔乙己》中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穿长衫”、“唯一”三词容易解释,但深层含义是什么?是孔乙己的穷酸和迂腐。

高明的教师在认知性阅读教学阶段不停留在字词的记忆和表面理解上,而是训练学生透过字词表层去挖掘其深层的、潜在的信息的思维能力,去体味弦外之音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透过字词表层去挖掘其深层的、潜在的信息的思维能力,

目前这种训练方式已广泛运用到中学阅读教学中,也运用到语文阅读试题的考试当中,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第一层次中的重点。

二、第二层次:理解性阅读

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就是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这一层次要求是:(一)能分析具体问题;(二)能综合问题;(三)能概括问题;(四)能抽象出文章主旨、作者的意图。

这一层次已越过了字词句局部理解和内容的复述阶段,进入到阅读材料中去探索一个个问题。中学生思维能力已进入逻辑概括、抽象思维阶段,根据学生思维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引向深入,在学生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新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阅读材料内在关系与本质内涵。如如:《荷塘月色》中如何体现作者淡淡的哀愁?《孔乙己》中怎见他是多余的人?《祝福》中“我”代表什么形象?原来这些都是为表现文章主题的需要。

这种阅读理解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部,学生思考问题亦从表层到深层,由浅度进深度,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认识规律,揭示事物间必然联系,预见发展的趋势。在理解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敏度。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理解性阅读上花大力气训练这种深度思维力。老师可以从文章思路到作者意图,从段落局部到整体的主题意义,从情节线索到人物形象等等方面设计一些利于发掘深层思维的问题放到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整个阅读理解形成一个思维的整体,这就达到阅读教学第二层次思维训练要求了。

三、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研究性阅读与评价性阅读

完成了认知、理解两个层次阅读思维训练教学,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对课文“读”的任务。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道课文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要知道写得好不好。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表现的思想给予主观评价,谓之评价性阅读。

它是读者跳出阅读材料之外对阅读材料各方面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由于它带有研究、批判、鉴赏性,所以又可以合称之谓批判性阅读思维。这一层次思维表现为:(一)评价文章内容性质和价值;(二)评价文章表达技巧和风格;(三)评价文章写作背景、社会作用和时代意义;(四)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中评价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怀疑、批判、独见”三个思考点上,教师善于质疑,善于诱导学生生疑,进而进行批判、评价。比如到底愚公“愚不愚”?愚公精神在现代可不可取(《愚公移山》)?

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思维的潜力是很大的,点拨得当即爆发出思想的火花。学生的有些看法虽然片面,但这种怀疑批判精神很可贵,教师要给予鼓励。批判性阅读思维的培养有个由低往高、由片面向辩证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要求学生每发表一种意见都十分正确。长期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就会从幼稚走向成熟,其辩证思维能力将达到一定的水平层次。

四、第五层次: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阶段的思维系统。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指离开课文提出或解答超出课文原意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属于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阅读思维的最高层次。体现为:提出新问题、发展新意见、做出新答案、解决新问题。

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处于自我潜在智能的开发性阶段,这就需要扩充思路,展开联想,进入创造性思维状态。 创造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不定势、不定向的前提下进行,即鼓励学生多思善想,无拘无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各种思潮的互撞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火花。教师常使用这些指导策略:(一)自己发现问题;(二)多角度想问题,取其最佳者;(三)善于假设推理;(四)接受未成熟现象;(五)讨论问题不机械,重变通性。

整合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11篇

以文带文课: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大部分是四到六篇文章, 从精读课文学习中得到本主题文章的学习方法, 迁移于略读课文之中。在精读与略读的求同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在精读与略读的求异中感悟不同文章的特点。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艺术的魅力”, 四篇课文分别整合成两个板块:《伯牙绝弦》带《蒙娜丽莎之约》;《月光曲》带《我的舞台》。

对比阅读课: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 以单元学习目标为指引, 对两篇类型相近的、题材相似的文章不分主次地进行对比阅读。例如将精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与《与象共舞》这两篇文章在内容、结构、写法上进行对比阅读, 更容易使学生领会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如教学时可以把《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凡卡》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让学生明白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描写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幻想交替出现的行文方式, 添加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激发读者对小主人公的同情, 对黑暗的社会制度的愤恨。

教材单元内几篇课文的整合:同主题下同单元内的各篇文章不分主次的融合式学习,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 把握编者的意图, 挖掘单元文本间的内在联系, 找准单元整体阅读的生长点, 通盘考虑整组单元的共性, 对各篇文章进行大胆取舍、合理整合, 达成单元学习目标。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主题是“感受异域风情”, 单元导读中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本组课文, 要抓住主要内容,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 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依据这样的要求, 我们可以把本组单元的目标定为:一是抓住主要内容,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二是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以这两条为目标, 贯穿起四篇文章的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写的国人爱花和“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高尚精神;《威尼斯的小艇》, 则写了威尼斯小艇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描写了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与象共舞》介绍了泰国独具特色的人与象相互依存的景象;《彩色的非洲》续写了多姿多彩的非洲风光与人情。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人物描写单元, 节选了几个人物描写方面的精彩片段, 要求通过阅读学习达到: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感悟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围绕这两个目标, 对单元提供的三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和两篇选文《金钱的魔力》《刷子李》就可以进行大胆取舍, 每个片段只选其中最能反映主要人物特点的语段, 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阅读分析感受, 同时从中注意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最后总结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 归纳作家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人物描写, 并运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人物描写的片段练习, 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 反过来以写促读, 促进了对文本的进一步自主研读和领悟, 从而达到小学阶段人物描写类文章的基本学习要求。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艺术的魅力”为主题, 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 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伯牙绝弦》《月光曲》展现的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蒙娜丽莎之约》展现了绘画艺术的魅力, 《我的舞台》则表现戏剧艺术的魅力。

跨单元提炼主题的整合:随着单元整合的深入, 受语文教材单元主题的启发, 老师们开始从不同单元的文章中提炼出主题, 进而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主题阅读文章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征和确定的不同主题, 构建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探求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使语文阅读教学得到整体性的重构。主题的凝练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正确的态度,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主题中得到整合, 使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如可以把几篇文章提炼出主题“最是宁静能致远”, 引导学生一次性整合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几篇文章《鱼游到了纸上》《纪昌学射》。

课内外群文整合阅读:对同主题或者相同题材的多篇文章不分课内课外, 提炼主题, 进行整合阅读学习。相对于以文带文中的课内文章带出阅读课外文章, 以文带文是点, 是主题之下的部分文章阅读, 这里是面, 是同主题下的课外众多文章的集中阅读。以文带文中的精读略读方法都可以在这里“大有作为”, 真正在实际阅读中学会抓重点领悟主要内容, 激发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群文往往来源于语文主题阅读丛书、主题阅读答题竞赛, 师生共同建构的文章阅读群等。如以“走进鲁迅”为主题, 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六年级上册的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以及巴金、萧红等作家描写鲁迅的一组文章, 最后让学生写“我所认识的鲁迅”。这样读写结合, 帮助学生把阅读所获得的认识进行系统梳理。

整本书的阅读整合:一种是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整本书, 组织学生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学习。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两篇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 学习结束后就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书《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整本书的阅读重在兴趣, 但是也有些阅读程序、批注方法等阅读习惯方面的指导。

上一篇:燃烧温度下一篇:教育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