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收支范文

2024-05-30

中美贸易收支范文(精选8篇)

中美贸易收支 第1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结构,中美差异,经常账户,资本账户

一、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分析

根据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阶段性特征, 国内学者大都将1982-2014 年分为3 段, 1982-1989 年为第一阶段, 1990-1996年为第二阶段, 在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实现后的1997-至今, 为第三阶段。

(一) 三个阶段的国际收支流量和平衡结构特征

在第一阶段的8 年中, 我国国际收支的流量主要来自于货物和其他投资账户, 这一阶段我国的国际经济活动主要是国际贸易和为国际贸易服务的银行国际业务, 其中国际贸易构成了其他投资账户流量的主要来源。第一阶段国际收支差额平衡结构主要体现为:经常账户少量逆差、资本和金融账户取得少量顺差, 部分成为外汇储备, 部分由净误差和遗漏的逆差抵消掉。且在经常账户中的顺差的第一来源是服务账户, 在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第一来源是直接投资。

第二阶段的国际收支流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则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对外开放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 从贸易领域看第二阶段的服务业差额已经由平均顺差转到平均逆差, 且差额的绝对值也在增大。同时, 储备资产水平和国际收支流量在这一阶段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经常账户差额从第一阶段的逆差转为第二阶段的顺差, 反映了我国出口规模扩大。我国第二阶段国际收支最主要的平衡格局为贸易顺差, 同时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与此相对应, 部分顺差由投资收益所抵消, 或者说我国这几年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有相当部分为投资收益再投资。同时多余的顺差部分表现为其他投资的国外资产增加, 部分表现为储备资产的增加, 还有部分表现为误差和遗漏项下的借方额。

在第三阶段, 随着人民币经常账户下可自由兑换的实现, 国家外汇银行在使用外汇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 储备资产增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资本外逃严重。在此阶段中, 经常项目逆差的主要来源来自于货物差额, 外商直接投资虽继续增长, 但增长幅度已有所下降。

(二) 国际收支差额平衡结构中的“双顺差”结构特征

自1982 年以来,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82 年到1993 年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从1994 年到2014年,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结构发生逆转, 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保持了长达20 年 (除1998 年以外的少数几年) 的持续“双顺差”。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保持双顺差, 无论从经济理论还是从国际经验看都属于特殊现象。

2015 年5 月12 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首次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最新标准公布第一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2015 年一季度, 我国经常账户顺差4844 亿元, 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4844 亿元, 其中, 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9782亿元, 国际储备资产减少4925亿元。按照最新标准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之后, “双顺差”将不再出现。按照国际收支理论, 资本与金融账户与储备资产的增量规模加总, 必然与经常账户增量相当。按照新的标准统计之后, 经常项目顺差必将体现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同规模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 收支相抵、差额为零。

二、美国国际收支结构分析

美国长期保持“经常账户逆差, 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从1976 年开始, 美国持续的贸易逆差。从1982 年, 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 (除个别特殊年份外) , 1994年, 经常项目差额稳定增加, 从绝对额看, 从1994-2006年,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上升近7000亿美元;从相对额看, 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也逐步提高。与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相对应的是, 美国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顺差。从1994-2006年, 美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盈余增长近7000亿美元。

美国货物贸易持续逆差, 而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表现为持续顺差。虽然美国已经成为最大的负债国, 拥有巨额的对外负债, 但是投资收益净额却始终为正。美国证券投资长期保持净流入, 是主要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来源。从美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看, 美国资本流入以证券投资为主。而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资本流出中的比重比较高。从资本和金融项目盈余的构成看, 证券投资净额占资本和金融项目盈余的比例超过了70%, 直接投资则表现为净流出。

三、中美国际收支结构差异成因分析

(一) 美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成因分析

美国国际收支的结构表现为美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 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形成既包括周期性因素, 也包括结构性因素。具体来说, 造成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的财政赤字

与其贸易伙伴国相比之下更快的增长, 使得美国产生了周期性财政赤字。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 美国为了控制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同时辅之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其结果是美国贸易项目逆差的扩大, 并导致了经常项目逆差。在过去20多年里, 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使美国增长速度普遍快于其他工业国家, 造成对进口的强大需求。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增长速度比较快, 但是由于结构性原因造成这些国家普遍内需不足, 不能形成对美国出口的强力拉动。

2.强势美元和美元汇率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是造成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最主要根源。外国中央银行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主动持有的美元资产, 以及为维持汇率目标干预市场而被动持有美元资产都构成美国的证券投资流入。按照国际贸易理论, 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或者需要从国外融资或者消耗它的外汇储备来实现, 而美国不存在一般意义的融资问题, 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地位、交易货币、结算货币的地位以及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使得大量资本主动流入美国。美国可以用自己的货币为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融资, 这是任何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般来说, 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和经常账户逆差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对于美国来说, 资本和金融账户更具有决定性, 因为美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很大程度上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下世界各国对美元储备资产的需求决定的。由于外国对美元资产的持续需求, 美国吸纳了全球80%的储蓄剩余。可以说,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是资本账户盈余的结果。

美元的强势地位注定了美元汇率成为全球经济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而其对于国际收支的影响, 这是在国际经济学界有着共识, 但是这种影响的程度和作用范围则产生了广泛的争论。

美国经常账户收支平衡与美元综合汇率有效汇率变动有着密切关系, 即美元汇率升高是导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或经常账户逆差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元汇率走低则有利于缩小这种对外逆差美元与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可引起美国与这些贸易伙伴国之间双边贸易平衡关系的相应变动。

3.全球因素的原因分析

在这个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目前, 全球市场上存在着结构性失衡。首先, 全球性结构失衡产生的原因有三个。关于这一个原因分析建立在一个两国模型上, 即美国和“其他国家”。在“其他国家”中, 主要工业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而产生强烈的储蓄动机。高储蓄愿望和国内投资汇报决定了成熟工业化国家具有结构性的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问题, 这就决定了成熟的工业化国家作为整体不得不呈现经常项目顺差。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2015年以来纷纷进行着超过国内投资以上的过度储蓄, 经常项目顺差明显增长, 这导致信贷资金从发展中国家和新型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这个世界最大最富有国家的反常流动。这样就带来了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在全球的资本市场上, 美国以经常账户逆差对外输出的流动性, 其中一部分又以外债的形式回流至美国, 维系着美国的高速增长, 美国的持续增长进而导致更多的经常账户逆差, 对外输出更多的流动性。实际上, 全球的流动性过剩是美国通过发行债务等方式来获取其他国家的产品, 这样一来使得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 而美国出现了经常账户逆差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这种逆差是美国利用在外汇上的特殊地位获取其他国家利益的方式。这种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是美国的福利的增加与其他国家GDP的虚增。从而, 进一步恶化了国际间的贸易收支状况。

(二)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成因分析

中国过去十余年间持续“双顺差”的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加工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经常账户记录一国与外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服务贸易、单方面收益转移等分项目交易和经济往来活动, 其中货物进出口贸易是最重要的。资本账户记录一国与外国资产交易, 平衡状态取决于一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量对比关系。近些年来经常项目盈余持续攀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加工贸易有比较大的持续顺差。近些年我国企业开始通过对外投资获得国外资产, 但总体而言, 过去30年我国资本账户平衡状态主要还是由外资流入决定。直接投资的强劲增长是构筑我国资本账户顺差乃至总体国际收支顺差的强有力支撑。

当前国际经贸领域中, 贸易和投资往往是一体化的, 每一笔贸易流背后都有一笔资金流。中国的加工贸易是与FDI紧密相关的, 因为流入中国的FDI很多是利用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劳动力素质相对较好的比较优势, 同时, 投资国和地区把它们相对过时的技术转移到中国, 以加工贸易的方式投资生产获取了较丰厚的回报。流入中国的FDI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推动了中国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 同时, 因加工贸易流入中国的大量FDI又在不经意间持续创造出很大一块中国资本账户的盈余。统计数据显示, 实际利用FDI和加工贸易余额的变动, 其趋势一致性比资本账户余额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杨柳勇.中国国际收支的超前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变动趋势和调整方向[J].世界经济, 2002 (11) .6-10.

[2]康立.中国国际收支结构与引资政策:一个悖论分析[J].经济评论, 2006 (3) .18-24.

[3]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 2005 (04) :1-9.

[4]卢晓东, 马建军.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 2009 (02) :22-26.

[5]徐毅.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分析与未来展望[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2) :6-6.

[6]张斌, 贺冰.从高额外汇储备反思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不平衡[J].国际经济评论, 2010 (3) .18-22.

中美贸易收支 第2篇

《通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允许办理货物贸易外汇收支时审核电子单证。银行在遵守现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规定和落实“展业三原则”的条件下,可以选择审核纸质单证或审核电子单证。二是鼓励合规性和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和银行采用电子单证方式办理货物贸易外汇收支。其中,要求经办银行近三年外汇管理考核为B类(不含B-)及以上,企业的货物贸易分类为A类。三是明确银行和企业的义务。银行应加强真实性审核,自主审慎选择进行电子单证审核的企业,并做好单证留存;企业应确保提交电子单证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并配合银行做好真实性审核工作。四是规范事后管理。外汇局将对电子单证审核业务开展核查或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进行处罚。

《通知》自11月1日起施行。

汇率与贸易收支关系的研究综述 第3篇

一、汇率与贸易收支关系的理论基础

汇率与贸易收支关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收支影响的弹性分析理论, 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收支影响吸收分析理论, 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收支影响货币理论。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Bickerdike (1920) 发表的一篇论文, 而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 在其1929年出版的《货币、信用和商业》一书中, 运用需求弹性原理对汇率和进出口变动的分析, 则为国际收支弹性分析说的最后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的基本精神是: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产品之间, 本国生产地贸易品 (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 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来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 从而达到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国际收支弹性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有:马歇尔—勒纳条件, 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以及J曲线效应。与弹性分析理论的不同, 吸收分析理论着重于宏观经济总量水平而不是相对价格水平, 着重于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而不是相对价格效应。它以国民收入恒等式推出的基本公式为分析出发点, 清楚地指明了国际收支调整的方向和先决条件, 尤其强调了弹性分析理论所忽视的问题:即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 如果要使贬值成功, 需要有支出减少政策的配合, 否则就没有资源用于供给更多的出口和进口替代品的生产。与吸收分析理论从实物经济和流量角度考察国际收支问题相反,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理论把国际收支问题看作是一种货币现象,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在于货币存量失衡。摒弃了以前国际收支理论的研究方法, 不以国际收支的某个具体项目为研究对象, 不追求局部均衡, 而是将研究范围由经常项目扩展到资本项目, 强调国际收支的整体均衡。

二、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 国外相关研究。

国际收支弹性理论提出以后, 西方经济学家对于马歇尔—勒纳条件在世界各国究竟能否满足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 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对现实中各个国家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进行估测。由于种种原因, 经济学家们得到的结论大不相同, 出现了弹性悲观论和弹性乐观论的分歧。弹性悲观论以Hinshaw (1945) 和Adler (1945) 为代表, 以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出口数据为考察对象, 通过实证估算出来的进口需求弹性只在0.3~0.5之间, 认为美国国民收入是影响进口的主要因素, 而进口价格对进口需求的影响比较小。他们进一步推断, 在二三十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马歇尔—勒纳条件都无法得到满足, 因此货币贬值不能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但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弹性悲观论提出质疑, 弹性乐观论开始出现。以Tinbergen (1964) 和Orcutt (1950) 为代表, 弹性乐观论认为弹性悲观论在进行实证研究时, 由于所用的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存在问题, 所以普遍低估了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

国外研究观点主要有两种:

一是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收支有显著的影响:Asseery和Peel (1991) 发现汇率对贸易量有正面作用。Marquez (1990) 以欠发达国家整体为对象, 研究结果认为马歇尔—勒纳条件得以满足, 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贸易收支。Krugman和Baldwin (1999) 以及Heike和Hooper (1987) 等人对美国的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得出实际有效汇率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的结论。Mohsen Bahmani-Oskooee与Zohre Ardalanif (2006) 以美国66个产业的月度进出口数据为研究对象, 通过协整分析得出, 长期中美元的贬值对于大多数产业的出口有刺激作用。Clark (1993) 、Dellas和Ziberfarb (1993) 、Hooper研究的结果显示汇率的上升有抑制贸易的作用。Bahmani-Oskooee和Brook (1999) 采用美国和它的6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贸易收支和实际汇率之间有显著的长期关系, 美元的实际贬值对美国的贸易收支有正向影响。Bahmani-Oskooee和Ratha (2004) 将样本扩大到美国和几乎所有的贸易伙伴国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14个发展中国家) , 得出的结论与前面的相同。Sauer and Bohara (2001) 研究结果表明, 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生负面影响。Chowdhury (1993) 、Caporale和Doroodian (1994) 研究的结果发现, 连续、大幅度的汇率波动会对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没有显著影响:Ballmani-Oskooee (1955, 1959)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 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常常不成立, 即使成立, 金融体系的扭曲也使汇率的变动不能充分传导在出口商品的价格和需求上。Bailey、Trvlas和Ulan (1986) 以及Gotur (1985) 、Hooper和Kohlhagen (1978) 等研究的结果也显示汇率对贸易没有显著影响。Upadhyaya和Dhakal (1997) 检验了8个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结果表明只有墨西哥的货币贬值能在长期内改善贸易收支。

2. 国内相关研究。

一些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相关性不大。谢建国、陈漓高 (2002) 采用1978—2000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协整分析, 结果表明, 人民币贬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不大。通过冲击分解, 显示结果人民币汇率冲击仅仅能解释中国贸易收支变化3%左右的原因, 而其他非汇率冲击对贸易收支的影响高达90%以上。任兆璋、宁忠忠 (2004) 采用1978年到2002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对外贸易收支差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人民币贬值或升值对中国的贸易收支以及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差额的影响十分有限。沈国兵 (2005) 采用1998—2003年的数据对中美贸易进行分析, 发现中美贸易与人民币汇率没有长期的协整关系。

一些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存在显著相关性。李海菠 (2003) 通过两个变量的协整分析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对进出口差额有着显著的影响, 但是存在着一定的时滞的结论。戴祖祥 (1997) 对中国1981—1995年的数据分析后得出结论:中国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从而人民币汇率贬值可以改善我国贸易收支。朱真丽、宁妮 (2002) 以美国、日本、我国香港为研究对象得出结论:货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

徐炜, 孙俊 (2008) 以2005年7月汇率制度进行改革的时间点为分界线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1月—2005年7月, 2005年8月—2006年11月。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并用格兰杰检验进行了检验, 得到的结论是第一阶段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而第二阶段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短期影响也较小。

以上文献都是从整体上研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国际收支, 还有一些学者则是发现人民币汇率对不同种类的贸易收支的影响是不同的, 因而不能一概而论。例如, 毕玉江 (2005) 基于标准国际贸易分类分析人民币汇率对不同种类的产品的进出口的影响, 结果得到多数产品的进出口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欧元明、王少平 (2005) 对中国内资企业出口与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企业内资出口间没有因果关系, 并且无论在长期和短期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都不能有效地解释内资出口的变动;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李辉 (2008) 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格兰因果检验的方法及建立回归模型来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加工贸易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人民币升值可以促进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的增长。

三、结论

1. 研究方法不同, 会产生截然相反的实证结果。在实证分析时应对所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分析, 因为在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大部分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 直接使用这样的数据很有可能导致谬误回归。

2. 由于国内外学者采取的研究对象不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且发达国家内部之间、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实际情况也存在差别, 所以研究可能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

3. 采用数据时期长短不同, 有的学者采用的是长期数据, 有的学者采用的短期数据, 从而对得到的结论产生影响。

从服务贸易的角度看国际收支失衡 第4篇

一、我国现阶段国际收支概况

从国际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最近期的国际收支报告上来看, 2007年上半年, 我国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 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7 8%。其中, 货物贸易顺差1 3 5 7亿美元, 增长70%;服务贸易逆差31亿美元, 下降44%;收益顺差129亿美元, 增长253%;经常转移顺差174亿美元, 增长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 0 2亿美元, 增长1 3 2%。其中, 直接投资顺差509亿美元, 增长64%;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 下降83%;其他投资顺差426亿美元, 增长21%。2007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 达到13326亿美元。

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主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进口替代战略, 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后的出口导向战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也面临了诸多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增大, 中国渐渐被称作“世界工厂”, 由此而来的贸易摩擦也是困扰中国政府和企业的一个难题。3.从经常项目下的具体项目来看, 虽然我国货物贸易处于巨大的顺差, 但服务项目一直是处于逆差, 且逆差有增大的趋势。

从服务业的具体项目来看, 我们又可以得出分析得出:其中运输、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和咨询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电影、音像和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在2006年开始出现顺差。以下是走势图, 单位均为千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在加入W T O之后, 我国逐渐开始履行对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的承诺, 所以出现了服务业的逆差增大的现象。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也反映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处于竞争劣势, 需要重点发展。随着我国入世承诺的落实, 这些行业的开放度会越来越高, 如何尽快提高这些行业竞争力, 使之能与国外跨国公司抗衡是一项紧迫任务。我国物流成本占G D P的比例缓慢下降, 从2 2.6%下降到1 8.3%, 但物流成本总体水平仍然偏高。随着近年来国外如联邦快递等大的国际物流公司的进入, 我国的物流行业受到猛烈的冲击。从1994年到2006年物流成本来看, 我国的物流成本仍需进一步降低。同时, 发展我国本土的物流运输企业也是缓解运输服务逆差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专利和特许费的项目, 我们可以看出今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先进实用性技术。从欧美经验来看, 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所花费的费用远远大于技术引进的费用, 这样的模式对于本国创新的发展才有推动作用, 单纯的引进只会扼杀本国的创新动力。

二、服务贸易逆差原因及政策建议

1. 服务贸易逆差原因。

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归于我国对服务贸易的开放度低。目前我国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度已经超过入世承诺, 如分销业中的零售业和海洋运输等。“但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可以看到,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较小, 不少西方国家 (如法国、英国、意大利) 近几年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都超过了1 0%, 而中国还处在6%~7%左右”。另一个原因就是服务贸易从量上和行业上开放度不平衡。虽然逐年开放程度上升, 但是上升幅度小, 且高附加值的行业发展缓慢。

2. 政策建议。

在服务业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重吸引国内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 让外资和民资享受与国有资本同等的待遇。通过完善投资环境, 健全市场机制, 使外资和各种形式的内资在服务贸易市场上公平竞争。 (1) 优先选择开放一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成熟的服务贸易产业, 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溢出效应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出口行业的前向和后向的关联效应, 带动整个服务贸易的增长, 实现跨越式发展。 (2) 积极稳妥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 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服务贸易跨跃式发展。 (3) 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 促进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4) 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发挥其创造性;谨防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国有服务企业人才流失。

参考文献

[1]蔡茂森谭荣: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分析.国际贸易问题, 2005年02期

中美贸易收支 第5篇

1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趋势

自1993年以来, 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持续“双顺差”态势, 特别是近年来国际收支顺差一路狂飙, 直到2008年态势才有所减弱 (如图1所示) 。由于进出口差额的常年顺差及其他因素的促进, 我国已超越日本, 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经济体第一, 截至今年6月末, 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4543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多年的“双顺差”, 特别是2005至2007年间, 经常项目顺差规模急剧扩大, 占同期GDP比例均超过7%, 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2009两年, 由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此消彼长, 国际收支趋于平稳。然而,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消退, 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必然会进一步拉大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2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 是在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逐渐形成并不断加深的。是在特定的国际经济大环境和中国自身改革开放的内在需求下所作出的理性选择, 有着客观而复杂的因素的推动, 其中既有国际方面的因素, 也有国内的原因。

(1) 从国际方面来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 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将一些不涉及核心技术的产业和产品的生产向国外进行转移。而我国为了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凭借国内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优势, 加之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对优惠的投资政策和环境, 吸引了多数投资者的眼光, 纷纷将生产制造基地落户中国, 我国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另外, 由于预期人民币及相应资产的升值, 导致大量热钱不断涌入, 进一步促成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大幅顺差。

(2) 从国内自身来看, 进出口差额的日益增长首先在于国内有效需求的匮乏。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应的社会改革相对滞后, 国内医疗、社会保障和教育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居民倾向于提高储蓄率, 未来消费观念较为严重, 导致居民消费增长相对缓慢。

(3) 大规模的生产与国内消费需求动力不足, 导致国内供需严重失衡。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相对过剩的产品不得不转向海外寻求市场, 即通过大规模的出口来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加之长期以来国家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的支持, 出口导向型经济日益发达, 外贸顺差日益明显。同时, 宽松的环境鼓励外资流入, 限制资本流出的政策制度安排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这一系列的原因共同促进了国际收支的失衡。

3 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虽然有利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风险, 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对于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 长此以往, 过度的国际收支顺差的积累也会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首先, 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的逆差, 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的较快增加, 容易引发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 特别是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会加剧全球出口市场的竞争, 对他国的出口构成威胁, 很容易引起他国的攻击和报复, 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也随之而来。

其次, 持续的大量顺差意味着外汇供给的增大, 外汇储备的剧增, 这即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也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外汇储备的增加, 不但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之下, 使得经济面临金融危机的威胁, 同时还将影响我国货币的供给量, 货币投放不断扩张, 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加大了货币调控操作的难度, 容易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甚至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最后, 对外加大了经济的依赖程度, 对内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影响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际收支的总量和结构特点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现状, 入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一直维持在高位运行的态势, 由2001年的43.97%一度上升到2004年的70%之多, 其中出口依存度指标更是明显处于较高水平, 从而影响我国贸易政策的独立性, 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

4 国际收支失衡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型

为了消除国际收支失衡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 我们必须从贸易政策入手做出相应的调整, 并辅之以国内经济环境的改善, 经济结构的调整, 共同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目标的达成。

首先, 通过控制产品出口规模、优化贸易结构的方式来实现贸易收支的基本平衡。要继续发挥出口退税在调节出口产品结构中的积极作用, 有针对性地优化贸易结构。一方面要限制低附加值、“三高企业”产品的出口, 对这类商品降低、取消出口退税政策, 必要时甚至向其征收出口税, 另一方面, 对于自主创新产品的出口实施优惠政策、提供便利条件。同时, 还要注重解决区域间贸易规模失衡的问题, 积极开拓贸易市场, 改善贸易环境。

其次, 加强资本流入与流出的监管。一方面要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制, 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目前来看, 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仍是必要的, 但应逐渐取消其超国民待遇, 防止其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 引导国内资本的投资。同时, 要提高外资的利用水平, 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控, 抑制投机性热钱的流入。另一方面, 逐步畅通投资渠道, 扩大资本流出, 由境内利用外资向境外利用外资转变, 避免加剧国内资产的泡沫。

再次, 加强贸易伙伴的经济金融合作, 深化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的改革, 提高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能力。加强谈判力度, 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 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发挥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 扩大内需, 鼓励进口。国际收支失衡是国内经济失衡在外部的延伸和发展, 因此, 我们不仅要从外部环境进行纠正, 还要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由“出口导向型”逐渐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通过国内收入分配等政策的促进, 扩大内需, 在出口增加的同时, 增加进口, 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促进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总之, 国际收支的失衡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必须面临的长期问题, 因此, 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和运行的情况下, 通过政策搭配使得内部和外部市场趋于平衡, 进而逐步解决失衡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出口导向战略引领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 我国经济的不平衡, 尤其是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 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 我国对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刻不容缓。

关键词:双顺差,国际收支失衡,贸易政策

参考文献

[1]丁元坤.浅析我国国际收支失衡[J].华章, 2010, (03) .

[2]贺鲁男.国际收支失衡背景下中国贸易政策的转型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09.

[3]张瑞凤, 李玲.浅析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和对策[J].湖南农机, 2007, (11) .

中美贸易收支 第6篇

纵观国内外文献, 汇率波动与贸易收支的关系大致可归纳为这三种:一是汇汇率波动与贸易收支负相关, 二是汇率波动与贸易收支正相关, 三是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W.L.Chou (2000) 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1981-1996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的出口、制造品出口以及矿物燃料出口都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

NicolaasGroenewold和LeHie (2006) 研究认为, 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时会对中美贸易收支有长期影响, 但这种影响不会很大。

沈国兵 (2005) 对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进行了分析, 表明中美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并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依靠人民币汇率变动来改善中美贸易收支平衡问题是不现实的。

卢向前、国强 (2005) 基于1994-2003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实际汇率数据, 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的分析方法, 对加权实际汇率与中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其结论是进出口需求相对价格弹性绝对值之和超过3.8, 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存在显著影响。

辜岚 (2006) 通过对1997-2004年间的数据分析后发现,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并且人民币实际汇率对进出口存在J曲线效应。

已有的文献大都是针对国家层面来研究的, 对于省市区的研究很少, 然而国家的贸易收支是各省市的贸易收支的总和, 所以研究汇率变动对省市的贸易收支的影响也是很有意义的, 故本文选取正在崛起的中部的安徽省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计量分析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对安徽省贸易收支的影响。

2 计量分析

2.1 理论依据

一国的对外贸易分为出口和进口, 出口是向其他国家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 进口则是从其他国家购买产品和劳务。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影响净出口的因素很多, 在宏观经济学中, 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出口, 若实际汇率 (e) 上升, 则本国货币实际贬值, 意味着国外商品相对于国内商品变得更加昂贵, 这使得本国商品的出口变得相对容易。对于进口, 若实际汇率上升, 外国商品相对于本国商品变得更加昂贵, 故使进口变得相对困难;由于净出口为出口和进口之差, 故净出口正向地取决于实际汇率。当国内收入水平 (Y) 提高时, 消费者用于购买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的支出都会增加, 一般认为, 出口不直接受一国实际收入的影响, 因此, 净出口反向的取决于一国的收入水平, 于是, NX=NX (Y, e) 。

2.2 模型设定

若记TB为贸易收支, Ya为安徽省的收入水平, 则有:TB=TB (Ya, e) 。为了消除变量的单位对模型分析的影响, 使各个序列趋势线性化, 消除异方差性, 对变量TB, Ya和e取对数, 得到贸易收支方程, 即计量模型如下:

lnTB=β0+β1lnYa+β2lne+u

其中, β0代表常数项, μ代表误差项, β1代表贸易收支的收入弹性, β2代表贸易收支的实际利率弹性。

2.3 数据的选取

实际汇率, 是指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就是, e=EPf/P, 其中E代表名义汇率, Pf和P分别代表外国和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水平。为了讨论方便, 这里, 我们的e和E均是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 Pf代表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水平。我们利用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 (1990-2010) 中的数据整理计算得。

2.4 模型分析

计量分析背后一个隐含的假设是, 数据是平稳的, 否则的话, 通常的t, F等假设检验则不可信。所以在进行经典回归分析前, 需要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用eviews5中的单位根ADF检验对lnTB, lnYa, lne进行平稳性检验。可以得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t值都小于临界值, 故拒绝原假设, 即lnTB, lnYa, lne都是二阶单整的, 即它们经过两次差分后都可以变为一个平稳序列。因此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

对lnTB=β0+β1lnYa+β2lne+u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 对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ADF检验, 检验结果如下:

可见,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t值小于临界值, 故拒绝原假设, 即估计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也即lnTB, lnYa, lne是协整的, 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 因此是可以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建立回归模型的。

(2) 回归分析。

对lnTB=β0+β1lnYa+β2lne+u进行最小二乘估计, 用eviews5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LNTB

Method:Least Squares

Date:06/22/11 Time:21:13

Sample:1990 2009

lncluded observations:20

对估计残差进行white异方差检验, 结果如下: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可见,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接受原假设, 即残差序列不存在异方差。

对残差序列进行拉格朗日乘数 (LM) 检验其序列相关性, 检验结果如下:

Breusch=Godfrey Serial Correlation LM Test:

可见,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接受原假设, 即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3) 结论。

综上, 我们可以得出, 模型的估计是有效的, 有如下关系:

lnTB=11.238+0.499lnYa-2.37lne

(0.499) (-1.625)

R2=0.505, 调整的可决系数undefined

可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F值也通过了检验, 说明方程总体线性关系是显著成立的; lnYa的t值通过了检验, 说明安徽省的收入水平对安徽省的贸易收支有显著性的影响, 当安徽省收入水平增加了1%, 安徽省的贸易收支增加0.499%;而lne 的t值通不过检验, 说明汇率对安徽省的贸易收支的影响并不显著, 这点与理论分析的不一致;且可绝系数R2的值并不大, 说明影响安徽省贸易收支的因素不仅是安徽省的收入水平和实际汇率, 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

3 启示及政策建议

虽然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并没有对安徽省贸易收支造成显著影响, 但是 随着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深入, 人民币还将继续保持稳步升值, 出口企业仍然可能受到汇率波动带来的压力, 因此, 就安徽省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给出一些建议:

(1) 优化安徽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提高出口商品质量。

安徽省出口贸易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占到绝大部分 但在安徽省出口制成品中, 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品占很大部分。因此, 安徽省应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努力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同时发展新产品。

(2) 政府和进出口企业都应采取相关措施。

一方面, 安徽省政府应尽快采用正确的产业政策并支持先进的科技成果的开发运用, 推动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升级。同时省政府应制定鼓励政策促进对外贸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主动开展技术研究创新, 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进而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 从进出口企业层面看, 应该树立风险意识, 学会运用各种金融避险工具以减少汇率波动给进出口业务带来的损失。

摘要:汇率作为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 运用回归分析来探讨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安徽省贸易收支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 实际汇率的变动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对安徽省贸易收支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汇率,安徽省贸易收支,计量模型

参考文献

[1]熊文娟, 常波.汇率变动对江西出口贸易影响的影响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刘昕昕.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国际贸易收支关系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学报.2005, (6) .

[3]周逢民, 张会元, 周海, 赵振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俄贸易收支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9, (6) .

中美贸易收支 第7篇

金融危机中, 由于一些国家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接管, 信用恶化和萎缩, 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增大, 使国际贸易萎缩, 加剧国际市场激烈竞争, 全球范围内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趋于保守, 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在趋紧的贸易大环境中, 我国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以致于国内现在关于人民币应该保持升值趋势还是通过贬值来刺激出口的争论再起。

2 人民币升值对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

2.1 人民币升值对经常项目帐户收支变动的影响

至于贸易互补度方面, 新疆国际商贸大通道的贸易定位, 就是缘于我国与中亚国家间极强的贸易互补性存在, 这是新疆边贸发展的基础。人民币升值会否使贸易互补度下降从而降低贸易流量呢?应该不会, 理由是:第一, 中亚国家由于历史原因, 产业结构失衡造成国内对新疆出口的日用消费品和机电产品需求强烈。虽然新疆也面临着其他国家如土耳其、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以及一些西亚国家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但新疆出口商品物美价廉的竞争优势短期内还不可动摇;第二,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而国内能源供应增长较慢, 使能源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 2007年开始已经上升到50%以上。中亚作为世界上能源储量排名第三位的地区, 能够通过陆路通道向我国供应油气资源, 对实现我国能源进口市场多元化和运输方式多样化, 减少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威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显然, 即使人民币继续升值, 也不会因为其带来贸易互补度降低, 从而缩减贸易流量。总体来看, 人民币升值对扩大贸易规模是有利的, 对新疆经常项目帐户会产生收入增加效应。至于支出方面, 升值使人民币购买力增加, 带来的通常是进口成本下降, 进口贸易流量显著扩大。

2.2 人民币升值对资本和金融项目帐户收支变动的影响

(1) 人民币升值对短期投机资本流动的影响。

如果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确定, 就会产生不断继续升值的心理预期, 从而使人民币升值投机将加重, 短期资本流入增加。而且, 短期资本还可能通过外贸套汇、假合资项目等渠道入境。入境的国际热钱将选择诸如房地产等受益于升值而产生明显增值的市场进行投资, 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增加国外机构的投资信心, 也可能使他们获得投资收益和升值收益的双重利润。

(2) 人民币升值对直接投资流动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看似会增加直接投资成本, 降低直接投资热情, 其实未必。因为:第一, 如果直接投资目的是为了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 则存在人民币升值使其出口制成品美元价格提高, 削弱了价格国际竞争力, 如不提高美元价格, 则出口利润减少的情况。但人民币升值同样会带来进口原材料的美元价格下降的现象, 两者相抵后的结果是汇率升值对出口利润影响没有想象那么大。2008年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大面积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倒闭和转移风潮, 关键因素并非人民币升值, 而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在我国到了转型升级的转折点;第二, 如果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投资, 其并不在乎人民币升值所增加的一点投资成本, 而是看中了我国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国内市场。而且其投资基本是长期投资, 升值后其在我国存量资产反而能够得到增值收益。

3 人民币升值对新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 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不能否认, 人民币升值会使新疆出口商品美元价格提高, 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但这从另外一个方面看, 也为原先一味依靠廉价优势, 在国际市场打价格战的出口企业敲响了警钟, 使其在关注比较优势的同时, 还必须提高对竞争优势的关注程度,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手段也将逐渐从单一的价格竞争手段向各种非价格竞争手段转变。从长远来看, 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于新疆外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质量和效益型, 促使新疆企业降低消耗和成本, 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提高非价格竞争的能力, 提高出口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2 改善贸易条件, 避免“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往往是由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其出现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 就是出口商品是在国际市场占有较高市场份额, 而且需求价格弹性较低。从新疆2008年出口商品结构来看, 主要属于消费刚性较强的服装、鞋帽、箱包、纺织品、农产品等日用消费品, 其也是我国传统大宗出口商品, 在中亚市场占据较高市场份额。显然, 新疆一定程度上具备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解决办法只有提升出口价格水平, 降低进口价格水平, 改善贸易条件, 而人民币升值正好带来了这种价格效应。

3.3 降低资源进口成本, 增加进口规模

新疆进出口贸易严重不平衡, 比如2007年新疆出口额115亿美元, 而进口只有22亿美元, 贸易顺差程度远高于全国水平。这本身就意味着新疆外贸发展并不合理和健康。出口只是换汇手段和过程, 进口才应该是最终目的。因为只有进口, 才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乃至经验、文化等等, 以及国内短缺的商品和物资。后者可以保障国内各部门发展的平衡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 前者可以帮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等, 最终使经济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人民币升值使进口成本下降, 一方面使中亚能源和资源等主要进口品在不考虑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前提下变的比以前廉价, 从而为新疆大量增加能源、资源进口带来良好机遇。目前进口规模有限, 主要是因为能源、资源运输通道的制约。随着中哈输油管道一期的竣工输油, 二期的开工建设, 随着中国—中亚输气管道在2010年的全面竣工使用等, 新疆能源进口将面临快速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显然可使进口节约更多成本;另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使中亚国家资产价格变的更便宜, 在我国积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 新疆企业完全可以抓住升值的机遇, 积极购买中亚国家的能源、矿产资源资产, 为将来扩大能源、资源进口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论

(1) 人民币继续升值对新疆国际收支的影响表现在:经常项目项下会带来贸易规模的增加进而使国际收支额上升;在资本和金融帐户下会产生短期投机资本的增加, 但直接投资不会受明显影响, 所以该帐户国际收支额也会相应上升。 (2) 人民币升值对新疆出口贸易的影响, 短期来看是不利的, 长期来看, 通过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贸易条件改善等等, 有利于新疆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对新疆进口贸易来说, 升值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在新疆能源、资源运输瓶颈解决后, 如果升值, 必将带来新疆进口空前增长的井喷局面。

摘要:金融危机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受到明显影响, 国内关于现阶段该保持人民币继续升值趋势还是该通过贬值刺激出口争议再起。主要从人民币升值对经常项目帐户和资本与金融帐户的影响两方面对新疆国际收支变动进行分析, 得出升值将会增加新疆国际收支额的结论。同时, 从出口和进口两方面分别对新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得出对出口短期不利, 长期有利, 对进口带来巨大机遇的结论。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国际收支,进出口,新疆

参考文献

[1]易纲, 张磊.国际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433.

[2]曲凤杰.人民币汇率改革对资本流动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05, (9) .

[3]黄锦明.人民币汇改和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9) .

中美贸易收支 第8篇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空前重视国际贸易, 十分依赖出口这辆经济马车的拉动来发展经济。当前, 中国的国际贸易主要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重要领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所以中国应该更加重视和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事实上, 要发展国际贸易, 就不能把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割裂开来单独发展, 而应该讲究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通过货物贸易产品结构转型与升级、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与升级, 来提高中国国际贸易的综合实力, 而非单独提升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某个领域竞争力。当然, 促进中国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认识和了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关系非常重要。

文章正是基于这一考虑, 重点分析了中国国际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 并利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至2012年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相关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当然,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有总量与分量之分;分量中又可以划分为进口与出口两个部分。受文章篇幅所限, 文章重点研究中国国际货物贸易总额变动对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变动的影响, 其他的方面留待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扩充。

二、理论分析

毋庸置疑, 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对于经济总量的增长具有非常积极的贡献, 这一点得到了诸多学者的高度认同。比如, 熊启泉、张琰光 (2008) 研究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促进作用。他们的研究1982年至2006年服务贸易进口额、服务贸易出口额以及服务贸易总额的数据, 建立了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并把同年度的物质资本投入总量和人力资本投入总量带入以上模型。通过实证研究, 发现1982年至2006年间国际服务贸易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9%。发展了服务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际贸易分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两个领域, 要提升中国国际贸易的综合竞争力, 需要双管齐下, 两手抓、两手硬。在货物贸易国际竞争力增强的同时, 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事实上,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是可以互相补充、协调发展的。虽然,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额中只占到11%左右的比例, 但是在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之下, 世界服务经济的发展势头已然显现, 中国服务贸易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所以, 很有必要研究中国国际货物贸易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关系。在这个研究领域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比如, 徐光耀 (2010) 在其博士论文中重点研究了中国国际货物贸易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其研究先是从总量上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中国国际货物贸易总额变动与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变动的相互关系。其后从分量上, 对中国国际货物贸易进口额变动与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变动的关系、中国国际货物贸易出口额变动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变动的关系。

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无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货物贸易成为了服务贸易的重要载体。有些特殊的服务贸易借由货物贸易这个重要载体能更好地实现。比如文化服务产品 (如音乐、电影、书籍) 的贸易依托于特殊货物贸易产品 (如唱片、影碟、书籍) 的贸易发生。

第二,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复合。某些货物贸易中融和了服务贸易的重要要素,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实际上成了复合整体。比如, 当前的许多货物贸易产品愈来愈重视创新元素、工艺设计、文化价值附加、售后服务等元素, 而这些元素实际上是服务贸易的元素, 只不过是服务贸易融入货物贸易行为之中。

第三, 货物贸易增加了服务贸易的需求。货物贸易有时能够增加服务贸易的需求, 比如许多货物贸易中的产品需要进行产品设计、广告宣传、营销, 而产品设计事实上是一项服务、广告宣传是一项服务, 营销也是服务贸易的重要元素。此外, 货物贸易中的产品需要经过运输配送, 而运输配送也是一项服务。所以说, 某些货物贸易实际上也增加了服务贸易的需求。

第四, 货物贸易提升服务贸易的品质。以国际旅游为例, 旅游讲究吃、玩、购一体, 这使得旅游服务与货物贸易的相关性大大增强。如果旅游服务区有很好的基础配套和怡人的自然风光, 再加上独具特色的民俗物件、地方特产, 无疑更能加深消费者对服务品质的感观与认同。

凡此种种, 都表明了中国国际货物贸易对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积极促进作用。货物贸易成为了服务贸易的重要载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复合、货物贸易增加了服务贸易的需求、货物贸易提升服务贸易的品质这四种形式也表明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 未来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融合度更加密切。甚至说, 未来,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从理论分析还说明, 不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联系紧密, 跟进一步地说, 货物贸易的发展也将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货物贸易的发展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从总量上来分析, 则应该是货物贸易总额的增加应该能够带动服务贸易总额的增加。如果把话说得更加明确一点, 中国国际货物贸易总额的增加, 也将带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增加。

三、实证分析

(一)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上文对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四种互动关系进行阐述, 进而推理出:中国国际货物贸易总额的增加将带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增加。为论证中国国际货物贸易总额对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影响, 文章构建了以下模型:

公式一中, FWt表示t年度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总额, HWt表示同期中国国际货物贸易总额。c、α分别为待估计参数, ε为其他随机影响因素, 下标t代表时间序列。

(二)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文章的分析主要从中国国际货物贸易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总量上来展开, 故而文章主要选取了2001年至2012年各年度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进口额、出口额计算出相应年度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与货物贸易总额。

(三) 实证结果

1. 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ADF单位根检验) 。

由于文章采用的数据包含时间序列数据, 可能会存在单位根, 需要对此进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序列的平稳性。

注:1%、5%、10%分别为显著性水平

由表一可知:FW序列和HW序列在1%、5%、10%各级显著性水平下, ADF统计值均落在了接受域, 所以均接受原假设 (存在单位根) , 所以FW序列和HW序列均不是平稳序列。对原始序列进行二阶差分处理后, 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二。

由表二可知:虽然FW原始序列和HW原始序列均不是平稳序列, 但是进过二阶差分处理后, 在5% (或者10%) 的显著性水平下, ADF统计值均落在了拒绝域, 所以均拒绝原假设 (不存在单位根) , 二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

2. 协整检验。

协整关系检验的主流方法有两种, 分别是E-G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 其中E-G两步法操作比较简便, 但是只适用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Johansen检验法可以检验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此处仅针对两个变量, 故选用E-G两步法检验即可。经过检验, 得到如下表结果:

由表三可知, 在5% (或者10%) 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e序列是平稳的, 这也就意味着FW序列和HW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故, 可以就FW序列和HW序列进行回归分析。

3. 趋势图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 中国国际货物贸易总额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之间的存在正相关关系, 变化趋势十分明显。

4. 回归分析。

经过Eviews6.0最小二乘估计程序的处理, 得到估计的回归方程如下:

从经济意义检验的角度而言, HW前回归系数为正, 表明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有促进作用, 符合理论预期。从统计意义上的检验来说, 模型可绝系数达到了99.1%;F统计值为240.53, 模型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十分理想, DW.值接近2, 比较合理。

四、小结

经过理论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中国国际货物贸易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密切相关:货物贸易成为了服务贸易的重要载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复合、货物贸易增加了服务贸易的需求、货物贸易提升服务贸易的品质。这四种形式的互动关系也证明了, 货物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不难推理到, 中国国际货物贸易总额的增加会带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增加。

经过实证分析, 中国国际货物贸易确实对服务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国际货物贸易总额每变化1个单位, 可以使得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变化0.12个单位。换言之, 中国国际货物贸易总额每提高1个单位, 可以使得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总额提高0.12个单位, 亦即, 中国国际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样的结论启示我们, 一方面, 应该加大对于服务行业的投资力度, 鼓励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以增强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货物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增长的良性机制, 重视货物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贸易商品技术含量的提升, 进而带动服务贸易的增长。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了中国国际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利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2012年各年度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数据, 文章建立回归模型, 运用EViews6.0最小二乘估计程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支持理论预期, 证明了中国国际货物贸易的确对服务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光耀.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相关性和比较差异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2]熊启泉, 张琰光.中国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1982-200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8 (11) :3-11.

[3]蒋昭乙.服务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03) :71-78.

[4]段丽娜.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研究[D].辽宁大学, 2012.

[5]庄惠明, 黄建忠, 陈洁.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 (03) :15-23.

[6]刘冬玲.服务业FDI、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J].商场现代化2013 (08) :39-44.

[7]李婷, 杨丹萍.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 (08) :19-21.

上一篇:侏罗纪公园下一篇:倾听另一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