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范文

2024-09-17

案例范文(精选11篇)

案例 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案例,内涵,编写

案例教学 (Case Method)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于1870年首创, 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 继而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 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 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9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到党校、行政学院、国家组织人事部门等干部培训机构。案例教学是通过将学习者纳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结合切身工作、生活体验进行集体研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纽带, 是提高学习者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以提高素质和能力的培训中, 如何进行案例教学以及如何编写高质量的案例, 一直是广大教育培训工作者重点研究并力图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因此, 深入研究和探讨编写高质量的案例进行对搞好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案例的内涵分析

就案例的概念而言, 至今尚无一个公认、权威的定义, 专家们对案例概念的描述各不相同。美国教育专家劳伦斯认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 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 从而可使教师和学习者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 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真实生活中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 但一个好的案例首先必须是一篇好的报道”。同样, 美国学者理查特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 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 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习者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综上所述, 案例是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性事件的记录和客观叙述。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在这个情境中, 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部分方法。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用于教学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内容具有真实性。案例描述的内容应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如果出于保密或其他原因需要进行隐匿, 可以使用假名和代号, 但故事情节必须真实, 不能随意杜撰。有时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 在案例叙述中也允许虚拟一些情节, 但这个虚拟的情节必须有利于故事的分析。

第二, 结构具有完整性。案例研究提供的真实场景应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发展过程、有关人物情节、故事结果等, 并包含比较充分的数据和资料。

第三, 描述具有具体性。通常情况下, 案例描述的是独立事件, 不仅要对事件发生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而且要对事件中涉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动机、态度、思想、意图、需要等进行描述。

第四, 内容具有时代性。案例描述的内容应) 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 应引用时间较近、内容较新的案例。

第五, 作用具有实效性。案例应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可提供经验或教训, 对提高学习者的能力具有启发性。

第六, 素材具有典型性。案例描述的事件应具有典型意义, 反映一定的问题,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类似的情况, 可通过案例教学给学习者启示。

第七, 答案具有多元性。案例中一般包含一个或多个问题, 案例分析的结果一般会形成若干可行的方案, 方案的多元化将会把问题引向深入, 这样更能启发学习者的思维。另外, 案例可分为很多类型。如按篇幅长短分为短篇、中篇、长篇和巨篇;按学习功能分为描述性案例、诊断性案例、管理型案例和决策型案例;按所包含的内容类别分为涉及一个专业类别的单一专业案例和跨越两个以上专业的综合类案例。就党校教学内容而言, 大致可分为经济发展型、民主政治型、文化建设型、社会建设型、决策型、执行型等众多案例内容。

二、案例的编写要求、内容及其需注意的问题

编写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是进行案例教学的逻辑起点。案例的编写, 应以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写作的基本技能为基础, 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需要来进行编写的。编写案例, 教师要有充当“编剧”角色的能力, 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 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对现实的观察和把握能力。案例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一是真实的情节。真实性是案例编写的基本原则。编写案例绝不是可以像编剧本那样, 虚构一些情节、人物和事实。关于这一点, 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案例内容不一定是真实的, 只要是让人们感觉到“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可以了。笔者不赞同这种看法。案例教学是课堂的“情景模拟”, 但这种“模拟”不是虚构的, 而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件的“重现”。如果编一个虚拟的、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过的“案例”, 就会使案例教学失去可信度和案例分析的真正价值。当然, 案例中一些敏感问题可以隐瞒, 但主要的故事情节、事实、数据必须真实。案例编写的真实性原则, 要求我们在编写案例的时候, 要考虑有多少资源可以利用的问题。如案例的线索来源问题, 不是说看到一些新闻报道, 对新闻报道进行汇集、整理、改编就完事了, 而是要考察每家新闻媒体的可信度, 必要的时候还要亲自进行实地走访调查、采访获取和核实有关信息。二是广泛收集案例素材, 做好选题, 好的选题能使对案例事例的讨论深入下去。三是精心进行情景的创造和悬念的设置, 以引发思考。四是突出对事件中矛盾、对立观点的叙述, 彰显案例的主题。五是要有自始至终的完整情节, 而不是对事件的片断描述。六是叙述要具体、明确, 使案例阅读者有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七是清晰描述事件背景, 把事件置于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

案例编写的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关键环节, 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案例编写主要包括主体内容和使用说明两个部分:主体内容部分主要供学习者使用, 使用说明部分主要供教师使用。

主体内容:一是标题。案例标题应为中性, 不带有任何文学色彩和结论性暗示。二是篇首注释。注明编写者、指导教师、案例性质、版权说明、案例真实性等。三是案例背景。简要说明时间、地点、人物、待解决的问题和该案例的行业背景, 尽可能使用较短篇幅让读者了解案例发生时的情景, 并如身临其境。介绍主要人物的个人背景, 包括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拥有的职权及可调动的资源等。四是正文。根据事实进行描述, 文字多呈中性, 编写者一般不应写入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性语言。五是附件。与案例相关的附表及附图。

案例使用说明:一是教学目的。说明使用对象、涉及的专业课程或专题。二是思考题。围绕案例核心列出思考题, 思考题不应太多, 一般2-3题为宜。三是分析路径。提出分析案例的逻辑思路、关键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四是关键要点。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 从每一个案例中概括归纳出具有一定高度的论点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案例编写中需注意的问题也是教师所应关注的。一篇好的案例, 对问题、事件发生的背景描述清晰;探讨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性;有中心, 有主题, 力图解决现实中的普遍问题;学习者通过案例学习, 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启迪思维。案例编写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 把握编写难度。案例难度通常要根据案例使用者的学历水平、知识背景、实践经历等进行选择和把握。编写者可从三个方面把握案例的难度:一是概念难度, 即该案例所包含决策、执行、管理等问题数量的多少等。二是分析难度, 领导者做出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分清主次、分析原因、拟订方案、权衡比较、制定决策、行动总结等。教学案例中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放得越靠前, 案例的难度越大。三是表述难度。案例中提供的信息是集中或是分散、是直接或是间接、是相关或是不相关、是真实或是带有误导、是完整或是残缺都决定了案例的难度。一个难度较大的案例通常提供分散、间接、不相关、残缺甚至带有误导性的信息。

第二, 注意整体构思。一是选择复杂的情境。复杂的情境能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事件发生过程中各类人处理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一个故事或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 包括准确地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涉及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以及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等, 甚至包括一些跟事件有关但跟案例主题无关的干扰信息在内, 以体现案例的复杂性。如果案例太简单明了, 也就用不着写成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了。这种复杂性还可以表现为有一个超常规的难题、困境、冲突;也可以表现为具有争议性和两难选择。案例的复杂性决定案例分析的难度, 案例越复杂, 案例分析难度越大。因此, 在编写案例时, 也要考虑教学对象实际情况来选择案例的复杂程度。二是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 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案例要引领读者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让读者“知其所以然”。三是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 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 案例的质量是由编写者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

第三, 注意编写过程的细节。案例编写中, 应避免出现以下问题:使用非中性语言;未给学习者留出对决策的选择、判断的空间;案例正文与讨论题之间缺乏联系;案例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或结论性暗示等, 切忌不要把编写人自己的主观看法、理解和评价演绎到案例中去。这一点, 对从事案例编写的教师来说, 是一个挑战和考验, 因为教师往往很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很容易带着自己的主观偏好去编写案例。

第四, 把握准确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目的和目标也就不同, 以教学对象的不同设置不同内容的案例。以党校教学为例, 党校教学不论其教育对象还是教学目的都不同于一般的高等院校和成人教育, 适用于一般高等院校的案例不一定适用于党校教学。高校授课对象主要是没出校门的大学生, 党校的授课对象是大学毕业多年,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 在各行业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各级领导干部, 他们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社会角色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党校的教学目的也不同于高等院校, 高校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某种知识, 一般来说这些知识是已成定性的, 对学生来说相对不熟悉的。而党校以研究党的基本理论,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 学员对所学的内容早已有所了解, 通过党校的学习, 加强其所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能力, 达到提高执政水平的目的。党校教育与其他成人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上同样存在着不同。一般成人教育主要对成人进行某种行业、某种专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教育, 比较党校他们的教育是微观的、具体的, 党校教育是面对社会各领域的各级领导, 所以党校教育是宏观的、是综合性的。

案例】区游戏案例 第2篇

游戏名称:活动区《快乐叠叠高》 年龄班:大班 游戏来源

最近刚好发现我们班有的小朋友很喜欢把水彩笔叠的高高的、把建构区的玩具叠的高高的,因此我就通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去收集纸杯、易拉罐等这些低结构材料,“快乐叠叠高”的游戏就这样生成了。

预期目标

1.喜欢参加构建活动。

2.在叠叠高中会与同伴进行协商、合作与分享。

材料投放

数量较多的纸杯、易按罐。

游戏玩法

1.把纸杯、易拉罐进行叠高。

2.比比谁叠的又高又稳。

 游戏推进一:

观察

分析

观察: :玩区域活动时,很多孩子都喜欢到建构区,有的选择了易拉罐叠高,有的选择了纸杯进行叠高。黄仁富小朋友选择了易拉罐,只见他先拿一个易拉罐放在地上,接着又拿一个易拉罐叠在第一个易拉罐的上面,就这样一个个往上加,第六个的时候,哔啦一声罐子倒了散了一地。郑青玲小朋友则把纸杯一个一个往里面套,嘴里还不停地说着“这是几层了”,嘉杰看了青玲的纸杯说“你这样不是叠高,你用了那么多杯子オ那么点高。”,青玲生气了地说“那你叠给我看看”,嘉杰就把一个个杯口朝下,接着对着第一排的杯底又倒放第二排的杯子,就这样一个个的杯子通过倒着放被嘉杰小朋友叠起来了。

分析: :以往孩子们在叠高积木的时候都是简单的一个个往上叠加,通过观察发现 在活动中孩子们非常缺乏叠高的经验,出现了方法单一、叠不高、容易倒这些问题。

同伴之间会互相观察、并提出自己的疑惑,但是缺乏合作意识,只顾自己一个人游 戏,同伴之间不会相互合作。

调整

推进)

(附图)

第一次自由游戏后,我把孩子们的叠高的各种结果拍了下来,在区域活动结東的时候引导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反思“为什么他们叠不高,有的还一直倒下来呢?”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我根据孩子们说出的意见以及我自己的观察、反思结果,对建构活动区的材料进行了一些的调整: 1.目标调整:尝试不同的叠高方法 2.材料投放调整:增加纸杯、易拉罐的数量以满足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增加一些辅助材料,例如:纸板等。

3.游戏玩法调整:在辅助材料的帮助下全高的物体不容易倒。

 游戏推进二:

观察

分析

观察: :许冉和欣怡两个小朋友一起来叠高,她们先叠了一个方形,接着一层一层地往上垒,许冉不急不慢地将杯子稳稳地放着杯子,欣怡在旁边小心翼翼地放着纸板,很快杯子一层一层地往上叠起来了。欣怡很兴奋地也拿起了杯子帮忙一起叠了。这个时候,铭伟过来了,他也想叠,就拿起纸杯比较用力地放了两个杯子上去,哗啦一下,杯子立刻倒掉了两三层。许冉她们都停下来了很不高兴地说“你不要动了。”铭伟也委屈极了,铭伟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地看着。许冉她们把掉落的地方修补好,接着往上叠,不ー会又哗啦一声,只见叠起来的层数又倒了一半,欣怡看了看就说“你看杯子不一样高,纸板也不一样大,中间歪歪扭扭的,怎么可能不会倒呢?”许冉说“那怎么办呀”。

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小朋友在活动出现了两次失败的经历,第一次是因为一个小朋友缺乏叠高的技巧,放纸杯时不注意力度,所以纸杯层数倒了一些。第二次是因为纸杯和纸板本身存在高度和宽度的差异,小朋友没有注意到因此造成叠出来的形状不平、歪歪扭扭的,最后导致叠出来的房子不稳倒了许多杯子,但是在游戏中也发现小朋友们好探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观察发现杯子的高度和纸板的宽度不一样这个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调整

推进)

(附图)

1.目标调整:

①能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合作。

②根据杯子的大小、纸板的大小合理使用杯子和纸板,叠出更加稳固的房子。

2.材料投放调整:引导幼儿把杯子按照颜色、大小,纸板的大小进行分类,以便于幼儿在叠高的过程中使用;增加若干形状不一的纸板、若干玩具汽车、若干玩具小人等。

3.游戏玩法调整:先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在垒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引导幼儿根据杯子的大小、纸板的大小进行叠高使叠出来的物体更加稳固。

 游戏推进三:

观察

分析

观察: :嘉劲、晨希和铭伟、诗晨等小朋友合作非常迅速地往上垒。一会儿晨希说“嘉劲、诗晨我们来建个停车场吧,这儿有这么多的汽车”。嘉劲开心地说“好呀好呀,我们一起来搭”。诗晨说“那我们要从哪个地方先开始呢”,晨希说“那就从停车场开始吧,然后在往外面搭”。

分析: :小朋友们随着叠高技能的熟练,慢慢地开始会与同件进行合作,也开始有了一定的物品完整意识,这给游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调整

推进)

(附图)

1.目标调整:点数自己叠了几层,比较出谁叠的高,学习序数。

2.材料投放调整:设置“叠高大比拼”投放记录表记录每天每组叠高的层数,比 较出谁叠的最高,评选出“叠高王”。

中职服装绘画案例教学之案例选择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服装绘画案例教学案例选择

服装绘画是服装设计效果的表现手段之一,具体可分为服装效果图和时装画两种类型。其中服装效果图是中职《服装美术设计基础》课程中既重要、又有一定难度的技能型教学内容。由于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制作,因此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中,不可能独立开设素描和色彩写生课,对这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进行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服装绘画技巧?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模仿”、“理解”、“应用”、“创新”是服装绘画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具体步骤是:教师精选服装效果图案例:从造型、结构、色彩、材料、表现方法等方面分析案例;指导学生临摹、默写案例,学生在临摹默写中理解、掌握案例所包含的知识和绘画技巧;知识和绘画技巧的应用与创新。

在中职服装绘画案例教学中,案例对学生起到的是示范引导作用,因此案例选择是否恰当至关重要。目前,市面上有关服装效果图方面的参考书琳琅满目,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本着取其精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原则,从以下具体要求出发。

一、案例要突出教学目标

中职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大多集中在服装样板设计与工艺制作岗位,服装绘画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掌握服装绘画要领和基本表现技巧,为服装结构制图与缝制工艺等主干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基于此目标,选择的教学案例不但要有艺术形式的表现,更要着重于对造型、结构、缝制工艺特征等技术工程语言的表达。

二、案例要突出效果图的功能

服装效果图包括平面款式图和人体着装效果图两种形式。在表现效果上,与强调画面艺术效果和着装意境表现的时装画有较大的区别。服装效果图应具有写实工整、易读、造型、结构、色彩、面料质感表现清楚、便于指导生产的特点。

对中职服装绘画教学,可从对绘画技巧要求较低、学生易于掌握、走向工作岗位后使用更多的服装款式图着手。选择的教学案例应具备两个基本特点。

1、服装款式造型特征鲜明,整体和局部的结构比例要准确。一般来说,职业学校的服装绘画教学安排在素描教学后的第二学期,此时学生虽已具备了初步的服装结构知识。但对服装款式特征的把握还不能到位。因此,按服装廓形选择造型特征鲜明、整体和局部的结构比例表现准确的服装款式图作为教学案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便于他们较快掌握表现服装款式特征的要求和方法。在教学中。可以从领、袖、袋等局部表现人手,再过渡到款式的整体表现。

2、服装缝制工艺细部结构特征表达清晰、简洁、概括。在服装绘画表现中,缝制工艺特征的表现类型多,变化大,是服装款式图表现中的重点和难点。其中以绳、结、扣、袢、褶、拉链、花边等装饰工艺的表现难度最大,这些服装设计中常用的装饰工艺,对服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选择缝制工艺细部结构特征表达清晰、概括而简洁的服装款式图作为教学案例,不但能让学生领略服装缝制工艺的精致合理,而且能举一反三,迅速掌握服装缝制工艺特征的基本表现规律和表现方法。

三、案例要基于学生的绘画能力

着装效果图表现的是一种人体着装后的效果,其中服装人物姿态和面料质感表现是学习的难点。在考虑学生绘画能力的基础上,所选择的案例在人物姿态和着装、面料质感表现技法等方面,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1、要选择经典的服装人物姿态。在服装绘画中,对人物身高比例、动态、角度、手势、表情,可根据表现的需要进行夸张、省略等艺术化处理。对于没有人体知识和表现技巧的学生来说,选择的教学案例在人物姿态的表现上既要写实,又要简练,可以将最适合表现服装美的几种典型而常用的人体姿态,如S曲线的正面、半侧面、背面动态以及与动态相匹配的2~3种头、手、脚的姿态。作为服装人体表现教学案例。对案例的分析和临摹,要突出服装人物姿态的变化规律。在后续的学习中还要反复使用。

2、要选择典型的着装效果。服装轮廓与体积感是服装人体着装效果表现的难点。教学案例要体现人物着装后,服装轮廓和体积感的特征及表现规律。因此,可选择紧身、适身、松身等不同松紧程度的服装着装效果进行案例教学。案例中的服装人体姿态是学生熟悉的,对由于在人体、人体动态和服装的松紧程度影响下。胸、腰、袖肘、裆、膝等部位服装产生的褶皱处理要整体、简洁、高度概括和提炼,服装的外形也应表现准确。

3、要选择以线描为主的表现技法。服装效果图的表现技法丰富多彩,根据服装的风格、造型、结构、材料质感等特征,可选择不同的技法表现。在所有的技法中,线描法是最适合初学者学习的技法。形态不同的线不但可以准确地表现服装的外轮廓与内结构。还可以表现服装面料的轻、重、厚、薄、粗、细等质感。在教学中,首先可以从单纯使用匀线、粗细线、不规则线表现服装风格和面料质感开始,然后再进行线与色彩结合在一起的平涂法、线描淡彩法、彩色铅笔法练习。教学案例要与之配套。

营销教学中案例甄选与案例教学技巧 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案例甄选,情景模拟

就传统观念来说, 教师扮演的角色通常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此之下, 教师成为知识的集成者和传播者, 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长此以往会显然陷入学生培养的误区:首先, 学生当然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威权者, 不敢质疑;其次, 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人也不会主动思考, 从而失去知识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能;最后, 授业过程中的信息噪音, 客观形成某种知识传播中的衰减效应, 从而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营销学》是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 同时又能应用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商业现象并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法是否有效, 同样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而不是想当然。笔者在《营销学》的教学实践中大量引入案例教学法, 收效明显。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 因其具有情景模拟、思辨求知、知识串联与知识的再创造你诸多优点, 在实践中大获成功。考虑到《营销学》的学科特点, 在实践应用中需要掌握特定的方法与技巧。

一、营销案例甄选

(一) 国产案例为主, 国外案例为辅。

由于现代营销理论发展、成熟于西方, 西方学者在此的著述繁多并且极具权威, 国内高校《营销学》教材中普遍引述了大量国外案例。作为教师, 在此需要扬弃处置。因为国外案例有明显缺陷:1.基于国外的商业背景下的案例与国内商业环境有显著差异, 案例的结论未必适用于国内商业实践。2.案例的时间滞后性。一个优质的案例都需要经过主题选取、内容编纂, 不断演进的过程。之后再经过出版、引进、翻译, 其可能的商业现状很可能已然落伍。上述要素都不利于实践教学, 因此, 教师需要结合国内商业现实, 经过整理加工, 将最新的商业故事演绎成案例。国外的案例在相对稳定的行业有教学价值, 同时, 在未来商业趋势方面也具引领性。

(二) 竞争性行业首选, 民营企业为主角。

市场经济讲求一切资源要素配置的主体是市场, 政府只制订法律规则, 保护竞争, 避免垄断, 发挥次要作用。当下国内的现实是市场经济体制远没有建立起来, 不同行业中的垄断、不公平竞争大量存在。然而, 以公平竞争为主的商业环境必将建立, 因此, 案例素材的选取首选竞争性行业。企业在不违法的前提下, 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才最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 这样的商业案例才最具有教学代表性和应用性。同时, 民营企业是遵循商业规则、实现利益的主体, 通过分析他们的商业情景, 战略决策, 发展难题, 当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 国内案例、区域案例、地方案例的相互结合。

中国国内不同地域商业环境也有显著差异, 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同。选取有代表性的全国案例, 可以使学生体察未来的商业发展方向;选取区域案例, 则有助于理解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商业环境;而地方案例的选取, 则着眼于对地方人才的培养, 使学生能充认识到地方产业政策与地方发展机会与威胁。

(四) 传统行业与新型行业相互补充。

中国国内商业环境下处于大变局的前夜,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和以机器人、3D打印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等新技能、新能源商业模式的崛起, 必将对传统商业形态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具有某种颠覆性。因此, 教师需要甄选新型行业中的典型企业, 以此引导学生洞察未来, 同时, 基于国内发展水平的千差万别, 传统行业与新型行业将会形成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局面, 也需要以传统行业案例作为补充。

二、案例教学技巧

(一) 商业模拟, 情景再现。

课堂案例教学首先需要进行案例陈述, 主要技巧在于:商业模拟, 情景重现。教师需要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案例主题创设真实的情景, 此时, 教师如导演, 他讲述剧本 (企业的故事、商业环境、企业决策、企业家的所思所想) 。学生如演员, 他们对号入位, 换位思考, 为企业的胜笔而喝彩, 为企业的败笔而惋惜。学生深入其境, 精神高度集中, 深度思考, 才会可能产生真知灼见。

(二) 预设问题, 引导剧情。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不是传统所扮演的知识占有者和威权者的角色, 而是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在案例过程中嵌入问题, 但不直接回答问题, 他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思考、推理、分析, 将教学理论在案例问题中变得生动起来, 通过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如同是对学生自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锻造。比如, 在讲解云南抓药牙膏的案例中,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白药牙膏为什么成功?它的定位是什么?它采取的价格策略是什么?它的产品传播?云南白药的品牌延伸为什么在牙膏方面能够成功?

(三) 教学中的探究与批判。

案例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经过情景模拟, 换位思考, 对所学的知识点的大脑重组、再加工, 所提出的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学生智慧的闪亮点, 它同时也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最佳验证。教师要运用探究式的方法, 开启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教师不预设立场, 给学生多鼓励与赞赏。他引导学生进入有价值的思考领域, 适时抛出有争议性的观点, 鼓励学生观点的相互交锋。当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 教师可以适度陈述自己的思考, 而这也仅仅是为帮助学生扩大视野, 绝不是“标准答案”。

此外, 教师也要善于利用批判,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一个不敢质疑、不敢挑战, 在心理和思维方面完全有赖于教师的学生群体一定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教师可以有意质疑企业商业活动, 发现企业战略抉择中存在的纰漏和隐患。对某些企业做出某种前瞻性的判断, 并与学生讨论。

参考文献

[1]史伟.从营销技能到营销本能——基于案例分析的I3C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6) .

[2]万蓬勃.基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探讨[J].北方经贸, 2008 (4) .

案例 第5篇

【关键词】水产动物疾病课程 案例教学法 编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02-02

案例教学法已在许多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中职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疾病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其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把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点,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关键是编写案例,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法无从谈起。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法,笔者对案例的编写进行了探讨。

一、生产实例与教学案例的区别

在文献和生产中,有许多水产动物疾病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描述事件的过程,应用于教学作为教学案例有一定距离,需要从教学的角度进行整理和编写,也就是说生产实例和教学案例有较大的区别。

生产实例是编写教学应用案例的基础,是生产实践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的记述,强调对事件进行一种全方位的、有条理的叙述,其目的是通过对发生的生产事件进行叙述,为其他生产者提供实践经验和学习的模板。侧重于生产过程和研究探索过程的记述。

教学的案例适用于教学,来源于生产案例,但又有别于生产案例,是为了教学目的,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编写的,内容简洁,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容易引起讨论,通过讨论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具有如下特点:

1.真实性。教学案例反映的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和真实的数据,是事件的真实再现,而不是编撰出来的,是生产实例的反映,可以从文献资料中收集,也可以来源于教师生产实践。如某养殖场发生的鱼病案例,或者学校实训基地正在发生的鱼病,学生可以亲眼所见到的案例,效果更好。

2.典型性。案例应当具有相对完整的地点、情节,反映出某一类水产动物疾病的基本共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以有助于学生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到相关知识。因此,作为案例的事件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够在对这一事件的分析、解决中能说明、诠释类似事件,给学生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3.情境性。教学案例应当有一个特定的情境,需要交代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人物和特定的细节等。这些对情境的描述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是学生理解案例的重要条件。

4.启发性。教学案例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习知识和技能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和讨论,掌握知识和技能。如鱼类小瓜虫防治的案例,就能通过实际小瓜虫防治过程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查找资料,现场观察和操作,掌握小瓜虫的形态特征、疾病流行特点和防治方法,以及用药安全等知识和技能。

5.答案的多元性。水产动物疾病课程的教学案例答案应该是多元的,才能激励学生寻求答案,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发生在笔者所在学校实训基地的泥鳅锚头蚤病,治疗方法是多样的,可用阿维菌素、高锰酸钾、敌百虫、苦楝树叶等进行防治,这个案例吸引学生开展各种用药试验,对该病例防治进行探索,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达到了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

1.包含一个核心难题。教学案例应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择一个核心难题,使讨论围绕其进行。

2.说明一个教学内容和理论。教学案例要明确教学的目的,能通过案例,使学生能掌握一个教学内容或理论。

3.有足够的信息。应该有足够深入分析的信息,便于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罗非鱼氨中毒案例,除了提供病鱼症状的信息外,还应该有水质检测的信息。

4.有结论。某种水产动物疾病教学案例学生从参与者的角度通过实验探索、分析和思考后,应该可以总结出诊断的方法和防治的有效措施。

三、教学案例的主要内容

水产动物疾病的教学案例一般包括如下主要部分。

1.案例的题目:充分显示教学案例反映的主要病种。

2.案例的引言:介绍疾病案例所处的环境或发生疾病的原因,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3.案例的正文:疾病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疾病症状和病情发展过程,以及防治措施及效果。

4.讨论的问题:提出供学生讨论的问题。

案例一:罗非鱼氨氮中毒的案例

引言:鱼类氨氮中毒是由于水质恶化引起的疾病,水中残饵和淤泥过多,氨氮含量过高,引起鱼类大量死亡。

正文:广西南宁市一鱼养殖鱼塘,面积约40亩,水深平均2.7m,放养7万尾罗非鱼,没有水源,养殖用水靠雨水。2009年8月10日以来几天,该塘口的罗非鱼出现食欲不振、游动无力并伴有零星死亡现象,但体表并没有明显症状,到8月16日鱼病情加重,死亡量增加,全塘几乎不摄食。池塘水发黑,有臭味,pH8.5,氨氮严重超标。检查病鱼,体表发白,且有较多出血小点,鳃丝发红、充血,尾鳍等发红,体表粘液较多,肠壁充血,肠道内无食物,有黄色粘液,其余组织基本正常。显微镜检查鳃丝、鳍和肠道粘液,均没发现寄生虫。诊断:水质恶化,氨氮超标,氨氮中毒。

养殖户采取的治疗措施有:(1)停止投喂;(2)降低水体pH;(3)泼洒增氧剂;(4)泼洒底质改良剂。

问题:(1)为什么诊断为氨氮中毒?(2)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氨氮中毒?(3)养殖户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为什么?除此以外还有什么防治预防氨氮中毒的措施?

案例二:泥鳅锚头溞病的防治

引言:锚头溞是鱼类常见的寄生虫,寄生于鱼类的体表,吸收鱼类的营养,容易引起继发性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

正文:本校实训基地2号塘面积1.5亩,水深1米,主养泥鳅,放养了10万尾泥鳅苗。2016年6月3日发现感染了锚头溞,大多数鱼类体表寄生锚头溞,鱼体消瘦,不摄食。

问题:(1)锚头溞的形态如何?病鱼有何症状?(2)应该用哪些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如何进行药敏试验?(3)锚头溞病有何流行特点?(4)如何防治锚头溞病?

四、编写教学案例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熟悉案例材料。教师对案例越熟悉,对案例的理论背景及材料分析得越透彻,越能够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因此,教师将案例交给学生之前,必须事先将案例精髓吃透,剖析深刻,把握案例的关键。

2.案例难度要适中。教师要预料学生对案例做出的反应,要考虑学生是否能从案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能否形成讨论。因此,选择的案例难度要适当,案例太简单,答案简单明了,难以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太难,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技能水平,就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无从思考分析,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失去学习兴趣。

3.在撰写案例时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就事论事,要运用所学的知识紧扣案例,进行科学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技能型的案例应引导学生进行实地操作和探索研究,要留较多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试验,如锚头溞病防治案例,只介绍鱼塘的基本情况和发生疾病的种类,让学生带着问题,如锚头溞的形态特征、病症、流行特点和用药试验等进行探索的讨论分析,最后得出学生自己的结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实训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论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与教学案例 第6篇

一、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

1.市场营销案例教学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 是指教学者选取真实的市场营销案例资料发给学生,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辩论, 促进学生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 揭示案例中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找出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而探索解决的方法并作出相应决策。案例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的消极型学习转变为参与分析决策的主动型学习, 并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关键点上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与创新能力, 因此不少高校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案例教学。

这里要指出, “案例教学”与“运用案例开展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编写或引用与教学理论相关的案例, 目的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了解, 它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前者反映的是企事业单位面临的复杂的实际问题。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分析问题, 容易使案例教学的参与者以当事人的身份进入角色, 设身处地地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 从而对未知的市场因素进行调研探讨, 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其实质上是一种模拟实践训练, 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 它综合了多门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能够提升学生搜集资料、市场调查、决策判断以及经营反思等多项综合能力。同时, 案例教学拉近了学生跟现实经营环境的距离, 使学生更加明确市场营销理论学习的目的和用途, 有助于参加实际工作后, 可以更快适应环境, 学以致用。

2.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中的一个专门的概念, 是指一个有关经营者所面对的典型商业问题的纪录, 以及决策时所依据的环境背景、各种主张及偏见, 将此供学生分析、讨论, 并作出最终决策的事实材料。也就是说, 教学案例是一个真实的特定情境的纪实, 这种情景通常至少会涉及一项决策或问题, 学生作为案例分析者必须通过决策时所能掌握的有关事实和背景资料作出判断, 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 不是所有的营销事件都适合作为教学案例。

二、选择营销教学案例的条件

1.案例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在选择案例前, 应明确教学目标。首先是要解决哪个方面、哪个层次的问题:是解决市场战略问题还是市场策略问题, 是一种方法的应用还是几方面理论的综合应用。其次是通过案例教学使学员能学到什么、改变什么:是有利于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或相关方法的掌握还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是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还是培养其思维方式。这些目的都需要明确。案例专家雷诺兹对教学目标和案例特点之间作了相关分析 (见下表) 。

2.所选案例应具有的性质

(1) 案例要具有典型性。

选择的营销案例要能反映营销环境的本质及变化规律, 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使学生学习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目前国内营销事件层出不穷, 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在选择时应该经过严格讨论和筛选。

(2) 案例要具有真实性。

案例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客观情况编写, 写作过程中不能为追求趣味性和理论性而加入作者的主观意图, 或夸大或掩盖某些方面。写实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讨论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现场练兵”的感受。同时, 真实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 现实的市场决策大多要在有限信息条件下完成, 这就要求学生搜寻市场的隐藏信息, 深入发掘各种信息间的潜在联系, 必要时还可以做市场调查以求得解决方案。因此, 案例的选择必须能够提供比较真实动态的市场环境, 让学生用系统和动态的眼光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战术。

(3) 案例要具有时效性。

案例发生的时间一般不能太久远, 案例发生的营销环境与当前的市场环境比较要没有特别大的变化。由于市场营销环境具有变化快、不稳定、不可逆等特点, 这样的案例更有利于学生在现实工作中参考借鉴, 因此最好选择当年或近年发生的事件采编成教学案例。当然, 一些被世界各地商学院公认的经典案例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 这些事件中蕴含的基本原则和原理是经典的, 对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充分挖掘案例中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原理有深刻意义, 这些案例还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使用, 但时效性较强的案例应在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

(4) 案例要具有有效性。

有效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案例能够对当前和未来的营销实践提供有效的参照和指导。如果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再生动、再完备的案例都不应作为教学案例。二是案例对授课教师和参与讨论的学生都必须是有效的。有的案例完全符合前面的三个要求, 但超越了教师的驾驭水平和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而教师无法胜任案例的组织和点评工作, 学生无法提起讨论的兴趣, 这种案例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所以, 选择教学案例既要对当前和未来的营销活动具有借鉴意义, 又要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应当前的教学水平。

三、我国市场营销教学案例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 我国市场营销教学案例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案例一样, 大多从国外直接舶来, 有些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直接引进哈佛案例和毅伟案例。由于国内案例教学发展的时间不长, 还没有建成高质量的本土案例库, 虽然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着手开展这项工作, 但目前营销教学案例的数量和质量仍远远达不到高校教学工作的需要。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很多外国案例不适合中国学生使用。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社会和企业制度也截然不同, 欧美国家的案例在中国常常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二是缺乏高质量的本土案例。由于启动较晚, 中国本土化案例的积累远远不够, 目前既没有统一选编制作案例的开发机构, 也没有覆盖市场营销各个环节的案例库。同时, 采写好的本土案例存在着重大的困难, 主要有:第一, 缺乏高质量的采编人才;第二, 数据采集很难得到企业的配合;第三, 案例开发经费不足。

随着案例教学在国内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逐渐开展, 其优点和积极作用正逐步显现出来,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设自己的营销案例库, 一些营销案例库已经初具规模。如果能够统一规划, 整合优势资源, 克服目前案例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困难, 规范的高质量的本土化教学案例库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何志毅.北大案例课堂:中国营销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毛敏.市场营销课的引入式案例教学法探讨[J].教育探索, 2007 (2) .

[3]何志毅.中国管理案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2 (6) .

[4]许洁红, 胡穗华, 梁晓萍.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3) .

案例 第7篇

关键词:物理治疗技术,案例教学,案例选择,高专

案例教学[1]在国外医学、法学和工商业管理教育等领域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教育实践逐渐重视,并有所推广。案例教学作为联系知识与能力的桥梁[2],向学生呈现临床病例情景,使其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独立思考,进行小组讨论、模拟诊疗,积极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果。《物理治疗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及康复医学治疗师(士)考试和学生就业考试必考内容,教学目标是掌握运动治疗基础理论、各类物理治疗技术的操作方法与临床应用,能根据患者运动障碍特点与原因制定合理的运动治疗处方,实施治疗,促进患者功能康复。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对接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动治疗的工作岗位。本课题组开展《物理治疗技术》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尤其注重案例选择,以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1 案例选择

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3],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因此,选择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选题准确、设计合理的案例是确保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1.1 案例使学生高频率发言

案例教学核心是师生围绕特定选题进行讨论,尽可能形成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4]。高频率发言表明学生将注意力聚焦于案例,且有成效地投入讨论。如讲解Bobath疗法引入案例:患者陈某,64岁,神志清,言语不费力,流畅度欠佳,理解部分障碍,右侧肩胛带后撤、下沉,上肢内收、内旋、前臂旋前、屈肘、腕指屈,右侧下肢外展、外旋、伸膝、踝跖屈,右侧躯干短缩。此案例让学生有感而发,从案例中发现问题,并在激烈讨论中发掘问题本质: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模式、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可采用Bobath疗法的反射抑制模式、关键点控制技术。

1.2 案例使学生自觉主动发言

《物理治疗技术》课程实践性强,应选择学生已学习、熟悉的功能障碍案例,或平时易从电视、电影等媒体获知的疾病如骨折、偏瘫、截瘫作为案例,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

1.3 案例使讨论问题得到延伸

案例中通常设置若干问题,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重要体现。如上述案例采用Bobath技术,还可运用哪些物理治疗技术;除物理治疗技术外,结合曾学习或正在学习的其他课程还有哪些治疗方法等。问题具有连贯性,有助于学生激活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围绕问题进一步推演和思考。

1.4 案例的趣味性及连贯性

成功的案例教学应有师生互动,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案例应有意义及趣味性,符合大专生知识和兴趣特点,如关于牵引技术的案例:某歌手因在飞机上睡觉致落枕,颈部强硬,无法左右转头,此时巧遇歌迷要签名,歌手以“脖子无法动,一动就很痛”为由拒绝歌迷,引起歌迷认为其“耍大牌”的误会。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只有在愉悦气氛中才能使学生积极参讨论。另外,案例教学应一气呵成,案例讨论的论点层层递进,尽量使案例与实践紧密联系,保证论题设计合理。

2《物理治疗技术》案例教学体会

2.1 时间安排

充足的课时是案例教学的保证,高专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所修课程繁多,各课程课时相对较少,不利于案例教学。因实训课具有一定弹性,本课题组将案例教学活动主要安排在实训课之间,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2 学生安排

案例教学的案例内涵丰富,案例分析、理解过程较复杂,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及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的能力[5]。《物理治疗技术》安排在大二第三学期,此阶段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已修完《功能解剖学》、《人体发育学》、《运动学基础》、《康复评定》、《诊断学》等基础课程,基本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及评定技术,具备初步分析简单案例的能力。案例选择得当,学生主观能动性被调动,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职业角色的特点,利于教学目标达成。

2.3 教师安排

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6],本课题组结合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充分学习和掌握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明确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既是案例的提供者、设计者,又是实施的控制者、倾听者,还是教学效果的总结者、反馈者。

3 案例教学过程

以颈椎病案例设计教学为例:患者女性,35岁,电脑程序员,颈椎病;右侧颈部、肩后、上肢疼痛并伴频发性后枕部痛,右拇指和食指间或有针刺感,颈屈幅度仅余50%左右,颈部旋转和侧屈范围约80%;设计问题包括①患者的致病原因,功能受限范围;②康复治疗检查和评估方法;③改善患者颈屈幅度、颈部旋转和侧屈范围可用的物理治疗技术。

3.1 案例发放前准备

提前1周发放案例,向学生说明案例教学的概念、意义与注意事项,介绍学校图书馆数据库、文献检索等资料收集方法;分组后每组推选组长1名,负责组织组员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制作汇报幻灯片;汇报人1名,负责演讲汇报;主要答辩手1名,负责答辩。

3.2 小组成员集体讨论

案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参与程度与参与质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7]。学生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后认真阅读材料,围绕案例材料设定的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及多媒体课件,充分了解物理治疗技术案例并初步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准备,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取长补短,组长及成员可以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面谈等方式与老师交流沟通,老师为其答疑解惑。

3.3 课堂汇报、辩论

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信息的发布者、接受者、分析者和监督者[8],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汇报员用多媒体PPT向全班同学汇报成果,主要答辩手负责解答同学的问题,汇报时间5min以内,答辩时间2~3min,总时间应控制在8 min左右,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节奏,驾驭好课堂气氛。

3.4 教师点评及总结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始终起着“导演”作用[9],学生汇报、辩论后,教师条理性讲解案例的知识点,如①颈椎病以活动受限为主要功能障碍,可伴感觉障碍;②该患者因伏案工作导致相应症状和体征;③可采取疼痛视觉模拟尺评定、感觉评定、关节活动度测量;④可用关节松动术干预;⑤教会颈椎病患者在家练习颈部保健操,进行健康宣教,如每工作2小时放松颈部,保持正确坐姿,枕头高度适宜等。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如“关节松动技术与颈椎病生理屈度改变的生物力学关系”,使学生切实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外,教师需对各组观点进行梳理点评。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是牢牢记住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习惯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案例教学可弥补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案例教学在理论知识呈现方面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只有与系统理论知识教学配合,案例教学才能取得预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62-64.

[2]苏中平,蔡威威,许茂春,等.案例教学对临床本科生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2:148-151.

[3]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6.

[4]司林波.本科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教育评论,201 1,4:58-60.

[5]李桂林,梁尚栋.自主神经功能调节案例教学的应用及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551-553.

[6]朱玲,罗颂平,许丽绵,等.中医妇科学案例教学模式的评估[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1):150-153.

[7]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8]李慧.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26:152-154.

案例 第8篇

(1) 案例选取过于花哨。有些年轻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内容, 一节课会用上20多张甚至30张幻灯片。资料的数量是提高了, 但使用质量就明显下降了。

(2) 案例选取不够典型。一些课堂经常出现案例与理论不能有机结合、生搬硬套的情况。

(3) 案例选取过于陈旧。如时代已经到了2013年, 有些教师还在大量引用20世纪50年代的事例, 结果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场面。

因此, 如何选择适合的案例,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进而形成精彩的生成、提高教学的效率,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 案例选取要注意以下“四性”:

(1) 注重生活性。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强调“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这不仅符合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 也是尊重学生的现实需要。照本宣科, 缺乏生活味的教学, 往往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是机械死板的, 感到政治课无非是课上划条条, 考试背条条。鲜活的理论被教条化, 政治课也就变得乏味无力。如果能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教学中, 则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课堂充满生活味。

我在讲“按客观规律办事”时, 适逢几十年未遇之大雪, 从海南岛到黑龙江, 从上海到新疆, 遍及祖国大江南北, 灾难之重, 难以计算。我上课时及时引入这个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雪灾形成的原因, 就是人类破坏自然、违背规律而受到规律的严惩, 告戒人类要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联, 学生感到书本的理论不是空洞的教条, 而是实实在在的知识, 因而学习的热情也就高涨了。

(2) 注重时效性。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 而应紧跟形势, 是发生不久的。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感兴趣, 有新鲜感。

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 可举“速成鸡”案例。2012年11月23日, 媒体曝光了山西粟海集团养殖的一只鸡从孵出到端上餐桌, 只需要45天, 是用饲料和药物喂养的, 而粟海集团正是肯德基与麦当劳的大供货商。肯德基回应“45天速成鸡”:仅占鸡肉采购量1%。速成也就是长得很快, 那么长得快发病的机会就会高, 因此药物的使用就很多。但是鸡对抗生素类药物有耐药性, 并且交叉耐药, 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国家禁用产品会造成药物残留损伤人的生殖系统, 并造成不可恢复性的损伤。这也是青年不孕不育的致病原因之一。 (1)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市场调节的弊端) (2) 针对这种现象该怎么办? (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

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 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 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3) 注重趣味性。所举案例应生动有趣, 生活化、通俗化, 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引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如在讲到《股票投资的特点》时, 学生能够在感性上得出一个结论:股票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笔者接着又抛出问题:“高风险、高收益又如何?”接着出示了以下“2011年中国股民的打油诗”:

在中国股市跌破2300点的一刻, 被套股民沉痛地召开“追掉会”。他们调侃道:“买了浦发, 白了头发。买了太保, 三餐不保。买了人寿, 越来越瘦。买了平安, 彻夜不安。买了工商, 全身是伤。买了中石油, 干烧不放油。买了中石化, 直接去火化。买了中水电, 媳妇说再见。”

学生看完, 哄堂大笑。笔者趁热打铁, 马上追问: (1) 这说明股票有什么特点? (2) 如何全面看待股票? (3) 从中推测, 收益与与风险有什么关系?

三个问题, 环环相扣, 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也点燃了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彰显时代性。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不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快速传播的年代, 借助电脑、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 引用一些富有时代信息的时政热点,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引发学生的共鸣, 还能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陶冶情操, 深化情感体验。

如我在教学《价值与价值观》一课时, 就选取了2012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千钧一发之际奋不顾身推开孩子, 她失去了双腿, 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都说人生没有彩排, 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 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在大漠烽烟工作到最后一刻的林俊德。平沙莽莽黄入天, 英雄埋名五十年。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 你永远不会倒下!用生命托举歼-15的罗阳, 多希望你只是小憩, 醉一下再挑灯看剑, 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 没有悲伤, 是为你而奏响……

计算机图形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设计 第9篇

案例教学主要依赖的是案例材料, 编写一套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适宜、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案例材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没有案例, 案例教学无从谈起, 没有好的案例, 便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 所以案例的设计在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

一、CG中的案例设计原则

教学案例的设计, 既要符合案例教学的特点, 又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生的特点, 我们认为CG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 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两个方面。案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 案例材料的设计选取应围绕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于重点内容的案例, 更应精心设计, 以期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对象方面是指要因材施教, 案例的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体现一定的专业方向性。数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 编程能力比较弱, 因此案例可适当要求对算法做较深入探讨, 同时强调算法的编程实现, 这样能够扬长补短、有的放矢。

(二) 典型性

典型性是指案例应具有代表性。案例中的问题不是泛泛地提出, 而是能反映某一类问题, 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讨论, 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融会贯通, 从而解决这一类问题。另外, 案例中的问题也不必面面俱到, 比如直线段扫描转换问题, 只考虑斜率大于0小于1的情况即可, 不必考虑全部四种斜率, 让学生把精力和关注点放在中心问题上, 等把中心问题解决了, 通过对案例的扩展, 再考虑其他情况。

(三) 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有趣的案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产生学习动力。CG中的理论知识和算法往往比较单调枯燥,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因此, 在进行案例设计时, 要考虑怎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下, 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学生往往对实际接触到的、用到的东西感兴趣, 那么在设计案例时就要尽量切合实际, 把案例跟现实应用结合起来。比如, 让学生思考常用的绘图软件中的“橡皮擦技术”是怎样实现的?这比直接说画线、画多边形和直线裁剪生动有趣得多, 同时这种绘图方式也与商用绘图工具如W indows绘图软件、Photoshop、A uto CA D等非常类似, 极具实用性。而对于多边形填充, 学生通常感到非常抽象, 那就可以以游戏“俄罗斯方块”为例, 让学生思考游戏中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方块是如何绘制和填色的。趣味性是案例的驱动剂, 案例的设计应突出趣味性、应用性。

(四) 多元性

CG中的问题, 往往有多种算法, 多个解法。多元性原则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不满足于一种解法, 而是探究不同的解法, 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提高决策水平。学生一开始可能提不出多个解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分组协作, 逐步思考、探索、归纳出问题的其他已知解法, 甚至有可能提出新的未知的解法。最后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比较鉴别, 选出最优答案。例如直线段的扫描转换, 学生最可能先想到的是D D A算法, 在对该算法进行剖析后,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做适当引导, 使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思考问题, 进而自发地发现中点画线算法和Bresenham算法, 并通过对三种算法的比较, 总结归纳每种算法的特点, 找出最佳算法。这种多元化及最佳化答案选择, 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 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五) 扩展性

扩展性指的是案例问题的横向扩展。一个案例有一个中心问题, 围绕这个中心问题, 又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扩展, 使这个案例变得更丰满, 涵盖更多内容。例如, 学生在用中点画线算法解决了画线问题后, 可以再对该问题进行扩展, 提出“怎样画任意斜率的直线段”、“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计算量, 提高算法的效率”等问题, 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扩展问题是对案例中心问题的补充, 应在中心问题解决后再提出, 精彩的扩展是对案例的升华, 没有扩展的案例就像直挺挺的树干, 有了扩展的案例才是枝繁叶茂的绿树。

(六) 延续性

延续性指的是案例问题的纵向延伸。案例设计要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 循序渐进, 问题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教学内容前后具有关联性, 案例中也要体现出来这种关联。因此, 可以设计一组案例来体现教学内容, 前面的案例作为后面案例的铺垫, 由浅及深, 层层深入, 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总结, 使他们善于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比如绘制具有一定宽度的直线段, 需要先掌握绘制单位宽度的直线段的算法;要想对直线段进行反走样处理, 也需要掌握直线段的扫描转换算法, 这些内容存在关联, 后面的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延续。再比如, 中点法可以用于画直线段, 那么画圆时可不可以用呢?画椭圆呢?在设计案例时要考虑到这一点, 利用案例的延续性, 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导到更深层次的问题上, 提高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根据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针对数学院学生的特点, 按照以上案例设计原则, 我们设计了十六个案例, 涵盖了光栅图形学、几何变换、曲线曲面、造型技术、图形裁剪、图形消隐、真实感图形绘制、计算机动画等主要内容, 这些案例有效地支持了案例教学的进行。

二、案例的评估及改进

案例设计好以后, 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 根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案例的评估和改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案例的难易指数。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用时等情况, 评估案例的难易程度, 为不同的案例确定难易指数。针对学生特点, 适时改动案例, 调整案例的难易指数, 使之与教学相适应。 (2) 案例的吸引力指数。该指数反映了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小, 通过改变不同的案例叙述方法、问题提出方式等手段, 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大小, 找到学生喜欢的方式, 从而提高案例的吸引力。 (3) 案例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要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相似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还要了解学生对案例的认可接受情况。

总之, 教师设计好一个案例后, 要通过案例实施、总结归纳, 对案例进行评估, 依此对案例进行改进, 以期使案例适应教学, 适应学生, 发挥出更佳的效果。

以上讨论了CG案例教学中案例设计的原则, 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解析。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 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同时, 教学案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 使案例适应时代发展, 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如果案例不作更新, 多年不变, 那么, 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此, 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案例的设计也要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案例设计是案例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探讨了计算机图形学课程中的案例设计原则和方法, 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解析, 还进一步讨论了案例的评估和改进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案例设计,计算机图形学

参考文献

案例 第10篇

关键词:刑法案例;师生互动;教师对抗;模拟实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法学教学活动中,在解释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时,采取结合较为典型采取结合较为典型的司法判例加以剖析,从而加深对该法理和法律规范的认识及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传统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中,由于各国在历史文化和法律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学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反观我国等大陆法系国家,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较少。然而,近些年社会对法学专业学生要求具备的运用法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高,高校法学课堂也越来越注重加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以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对于法学理论及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正是基于上述教学目的及要求,笔者于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在通识教育学院2014级学生中开设了《案例刑法学》课程,以此作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采用师生互动模式、教师对抗模式及模拟实训模式等刑法案例教学模式,以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刑法案例教学基本特点及模式

(一)刑法案例教学的基本特点

上世纪20年代,案例教学法被著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所倡导。当时美国的教育界认为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教学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案例教学法在此后的教学活动中被证实在培养学生的陈述、分析和对事实综合比较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运用在刑法学教学中,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其一,刑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如在传统的法学教学中仍囿于“灌输”式的讲授,讲含义、特征、性质、意义、历史发展、法律规范等内容,致使学生在几年的法学专业学习里走入了“抄笔记、考笔记、背法条”的误区,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都很差。而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创造,它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单独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二,刑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式教学。刑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社会科学,要求理论与实践高度地结合。案例教学恰好能充当这一媒介。相较于传统理论加法条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向学生传授了法学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则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他们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三,刑法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往往以教师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导,教学交互的双向性作用效果发挥欠佳。案例教學的模式中,讲求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两者地位相对平等。教师先就案例给学生讲授相关基础原理,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再就案例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双方在自由讨论、辩论的过程中摆出论据以充分陈述阐释观点,让学生对案例所对应的具体问题认识愈发深刻、清晰,最终实现加强学生对基础原理及法律条文理解的目标。

(二)刑法案例教学的具体模式

1.师生互动模式

师生互动模式,即师生共同参与案例讨论。强调师生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创造出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的本质是平等与相互尊重。[2]既包括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个刑法知识和理论,在讲授理论之前先提出一个引例,将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和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讲解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模式,这是在刑法教学中经常运用的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学生主导式的刑法案例讨论模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自主搜集、整理、分析案例材料,上课时由主讲学生介绍案情,从定罪、量刑、社会影响等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上学期开设的《案例刑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由学生主导式的刑法案例课堂讨论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显著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实现了较好的互动,课堂氛围及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在师生互动模式中,始终贯彻着“三个互动”,即课前互动、课中互动和课后互动。在第一阶段的课前互动环节,可以建立一个5-7名学生组成的谈论组,由讨论组学生牵头完成案例的搜集、主讲,组织课堂讨论等环节。主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具有讨论价值的典型案例,研究案例所涉及的法律基本原理及法律条文。讨论组成员将搜集的案例及相关资料在课前发给全班同学,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案情,提前思考;在第二阶段的课堂互动环节,可以先用课前的一刻钟时间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主讲学生先用五至十分钟的时间陈述案情、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再分析讨论案例所涉及的刑法理论及法条;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性发言,可以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补漏、纠错,对学生的讨论发言点评指导。学生针对教师的总结,也可以进一步提出疑惑之处,与教师进一步讨论交流;在第三阶段的课后互动环节,学生对于在课堂案例讨论仍存有疑惑或者想对案例做更深入的思考,与同学及教师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教师在互动教学模式中要注意对学生鼓励引导、控制好课堂讨论节奏、避免学生讨论偏离主题。

2.教师对抗模式

教师对抗模式、又称同台竞技法,是指在刑法案例教学过程中,由两名以上教师针对同一刑法案例,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互相争辩、学生也可以提出见解、参与案例讨论的刑法案例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借鉴律师在庭审中的角色,针对同一个案件,根据相关法律,分析案件、提出证据、互相辩论以证明各自主张成立的法庭辩论模式。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法律视为一种实践理性,强调法律教育的实践性、技能性、职业性的独特理念,[3]教师对抗模式具有以下特点:①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②形式上由两名教师主导,学生参与;③内容上以选取的典型案例为载体,两名教师就选取案例进行对抗、辩论。

现以一堂案例刑法学课为例,介绍对抗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教学内容:刑法案例分析

教学老师:法律系邓小刚老师和江岚老师

教学对象:14级本科生

案例来源:“许霆案”

案情简介: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被告人许霆来到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结果取出1000元后,他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了1元,于是,许霆先后取款171笔,合计17.5万元。事后,许霆携赃款潜逃。在潜逃一年的时间里,17.5万元赃款因投资失败而被他挥霍一空,2007年5月,许霆在陕西宝鸡火车站被警方抓获。广州市中院审理后认为,被告许霆以非法侵占为目的,伙同同案人采用秘密手段,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行为已构成盗窃罪,遂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但是许霆案件被提起公诉并被一审判决为秘密盗窃国家金融机构罪,然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轰动,然后又重审,并于3月31日公开宣判。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仍认定被告人许霆犯盗窃罪,但将一审的无期徒刑改为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2万元。

首先由笔者简要介绍案情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对于许霆利用自动取款机的故障而恶意取款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若构成犯罪,构成何罪?由于这个案例在当年的社会影响很大,学生大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踊跃发言。所有学生都能准确认定许霆构成犯罪,但对以何罪名定性有侵占罪和盗窃罪的分歧。

为此,两名教师针对学生存在分歧的两罪,分别主张以侵占罪和盗窃罪进行定罪,并各自进行分析和论证。笔者主张侵占罪的观点,主要是对许霆的恶意取款行为是否符合盗窃罪的秘密窃取的特征存在不同看法,认为许霆使用本人的实名银行卡到有监控系统的自动取款机上取款,输入的是自己的密码,因此取款行为是公开的,不符合盗窃罪所要求的秘密特征。邓小刚则主张以盗窃罪定罪。他认为,关于盗窃罪的秘密特征,传统刑法理论对盗窃罪的构成都要求这一特征,但也出现了否认盗窃罪必须以秘密为条件的观点。例如日本学者提出:窃取,本来是指秘密取得之意,但即便公然实施也可构成本罪[4]我国学者也有赞同这一观点的,认为只要是以平和而非暴力的手段,违反占有人的意思而取得财物,就是盗窃罪中的窃取,而不以实施隐秘方法为条件[5]。他认为,盗窃罪的秘密具有主观性,是指行为人主观上自以为财产所有人或占有人不知晓,因此即使在客观上财产所有人或占有人知晓也符合盗窃罪的秘密特征。同时,盗窃罪的秘密具有相对性,是指行为时财产所有人或占有人不知晓,即使财产所有人或占有人事后知晓也应当认为符合盗窃罪的秘密特征。根据这一解释,即使许霆使用本人实名的银行卡取款,事后银行能够追查到许霆,只要许霆在取款当时银行不知晓,就应当认为是秘密窃取。总之,许霆的行为是利用自动取款机的故障在银行当时不知晓的情况下恶意取款,其行为完全符合盗窃罪的特征。许霆案分歧的另一焦点问题是:对许霆的一审量刑是否过重,重审减刑的依据是什么?两位老师再次给学生作了对抗模式的演示。邓小刚认为,从规则适用上来说,由于许霆盗窃金融机构数额已经达到司法解释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的上限标准,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无期徒刑,似乎是依法判决的结果。但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这就是我国刑法中的特殊减轻制度。江岚主张,这里的特殊情况,虽然立法的初衷是指案件的特殊性如涉及政治、外交等情况[6],但在司法实践中已有适用于一般的判处法定最低刑仍然偏重的案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得以适用特殊减轻的先例[7]。因此,对于许霆案应当考虑适用特殊减轻。对判处法定最低刑仍然明显过重的案件适用特殊减轻,而不是特殊减轻规定只适用于涉及政治、外交等情况的案件。就“许霆案”而言,适用特殊减轻的理由有三:一是银行明显存在过错。这一过错虽然不能成为许霆无罪的理由,却可以成为适用特殊减轻的根据;二是违法程度较轻。许霆是利用自动取款机的故障而窃取财物,这和采用破坏自动取款机甚至非法潜入金融机构的盗窃行为相比,客观违法程度较轻;三是责任程度较轻。银行的过错产生了巨大的金钱诱惑,从而诱发了许霆的犯罪。从期待可能性上来说,由于存在着自动取款机故障这一附随状况而使得期待可能性程度有所降低,由此可以减轻许霆的责任。

学生们针对许霆案的定罪及量刑问题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笔者总结:通过这个案例帮助学生们掌握分析案例的基本方法,运用犯罪构成的工具,从定罪和量刑两个角度展开,注重疑难、相近罪名之间的辨析。通过这种教师同台竞技的刑法案例教学模式,学生们收益颇丰: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他们对盗窃罪及侵占罪的定罪量刑有了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教师同臺竞技模式的观摩,训练了思辨能力,也学习到了演讲、辩论的技能。

3.模拟实训模式

模拟实训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的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活动。学生通过此种模式的训练,达到将法学基础知识同司法实践技能相结合、掌握案情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了解熟悉法学理论活学活用的目的。

具体而言,指导学生进行刑法模拟法庭实训,大致有以下流程:

(1)前期准备阶段: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典型案例及相关背景资料的搜集工作;②确认参与案件的学生人数,参与学生完成分组、分工;③让学生了解庭审程序,向学生讲解相关法律知识,传授辩论技巧,提示学生准备好开庭所需道具、材料等。

(2)模拟法庭庭审阶段:①简要介绍案情;②介绍参加庭审的学生;③根据法定的庭审程序进行模拟庭审。

(3)现场点评指导阶段:由指导教师和聘请的法官、检察官或职业律师对现场参与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逐一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

模拟法庭让学生成为主导的法庭的角色,促使他们用法律思维去考虑事情,处理案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

二、刑法教学案例的选择标准

选取好的典型性案例是做好刑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在《案例刑法学》课堂选择案例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选取的案例要与刑法教学的目标及内容相一致,即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与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具有关联性。在刑法案例教学中,为了能加深学生对刑法的重难点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刑法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问题,在选取刑法案例时应进行综合分析,一要注意所选取的案例与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具有相关性。所选案例如果与刑法教学目标或者内容不具有关联性,缺乏针对性,也就不适合用于《案例刑法学》课堂教学;二要注意所选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否过于分散和单一。如果所选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过于分散和单一,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选取的案例应具有蕴涵法律原理的典型性以及社会大众关注热点性的双重特性。例如前文所提举例的“许霆案”,可以加强学生对盗窃罪、侵占罪和诈骗罪的理解,这个案例就具备上述的双重特性。学生对这个案件进行讨论,既有利于他们掌握盗窃罪、侵占罪和诈骗罪的基本构成,正确区分这几种财产犯罪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选取的案例应在内容上简洁,难度上适中。这样的案例比较适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若案例太过简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若案例太过复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也很难抓住案例的分析要点,也会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因而,选择恰当的案例,在对案例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适当剪裁,有利于实现案例刑法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案例能够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类的案例往往蕴涵着一定的刑法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例如在“许霆案”中,存在着“秘密窃取”是不是盗窃罪的必要条件、“机器能否被骗”等理论问题的争议,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财产型犯罪的理解学习。

三、刑法教学案例的运用

刑法教学案例的运用一般包括案例展示、学生讨论、总结点评及解疑释惑四个阶段。案例展示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性阶段,学生讨论是重要训练阶段,总结点评是关键性阶段,解疑释惑是升华阶段。这四个阶段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刑法案例教学过程。

(一)案例展示阶段

案例展示阶段是刑法案例教学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案例的同时,也应向学生提出案例中所需回答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在案例讨论前充分搜集相关资料,先行思考。

(二)学生讨论阶段

组织学生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的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刑法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能否达到预期,与这个环节的组织成功与否有着莫大的关联。案例刑法学课堂的实践表明,在讨论环节,学生分析讨论得越深入热烈,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就会锻炼得越充分,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才会越好。在这个阶段,学生居于主体性地位,他们就案例中的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赞同、质疑、批判其他同学的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指导教师而言,在此阶段处于的是引导者的地位。教师应避免过早陈述自己的观点,以免打断学生的讨论。与此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思维敏捷、反应较快的学生要引导、启发他们对问题做深入思考;对于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并有意识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对于想发言但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适时点拨。

(三)总结点评阶段

总结点评阶段是在组织学生讨论阶段结束后,由教师对此次讨论的案例做出总结性陈述的阶段。它是刑法案例教学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首先对讨论案例所涉及的刑法理论背景、相关法律法规向学生做一个交代和评述,加深学生对案例所涉理论的理解。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学生讨论的全过程,对讨论的每个环节、每个學生发言针对性地做出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及不足,向学生指明今后改进的方向。

(四)解疑释惑阶段

解疑释惑阶段设在教师总结点评阶段之后,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再思考时间,学生可以针对仍然存疑的问题自由地向教师提问。教师就回答解疑释惑的过程中,可与学生就选取案例中所涉的学理性问题做进一步地探讨,使得整个案例讨论得以升华,也更好地实现了师生在刑法案例教学中的互动。

参考文献:

[1] 韩登池.法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21-23.

[2] 王伟伟,杨秀丽.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新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5(4):14-16.

[3] 曾粤兴.同台竞技式教学法——刑法案例教学模式改革 [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12):24-27.

[3] [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 [M].刘明祥、王昭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6.

[4] 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8-109.

[5] 胡康生,郎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61.

案例 第11篇

关键词:法学教育,案例教学,案例选择,案例使用

一、案例选择与适用在法学案例教学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教学活动中, 以典型案例为素材, 在教师主持下,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以此解决与案例有关的法律问题, 并对现行立法及法律可能存在的疏漏进行学理上的分析,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我国法学教育活动中对案例教学法的正式引入始自上世纪90年代。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著名民法学者王泽鉴先生编著的《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一套八册被大陆学者进入, 引起大陆法学教育者对案例教学法的高度关注, 并掀起案例教学法研究的热潮。1998年, 大陆著名民法学者王利明主编的《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出版发行。随后, 其他学者关于合同法、侵权行为法等方面的判例研究著作开始陆续问世, 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学案例研究体系。在此背景下,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主流教学方法的地位在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中被确定下来。目前, 案例教学法几乎是每一个部门法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 甚至许多法学院校还专门开设了案例解析等课程。

案例教学方法离不开案例, 整个案例教学活动正是围绕案例来展开的, 那么, 选择什么样的案例以及如何使用案例就决定着案例教学活动的质量。法律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 以法律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学理论又是对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法律的理论分析, 其本身自然也具有了概括性的特点。而社会生活总是纷繁复杂的、具体生动的。案例教学的目的正在于通过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例, 使原本抽象的法律规定和法学理论以社会生活的方式生动地展现出来, 将“书本上的法”转换成“生活中的法”, 由此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并最终形成对法律的理性认识。显然, 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 关键取决于案例素材的选择与使用技巧。

案例教学方法也离不开得当的案例使用技巧。案例使用技巧决定了选定案例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目前案例教学活动中主要有案例导入法、案例例证法、案例讨论法、案例练习法等案例使用方法。[1]这些方法各具特点, 但又有一个共同的不足, 即目的性太强, 基本上都为了说明某个特定的法律制度而使用, 给学生思考、发挥的空间不大, 也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好的案例使用技巧应当将案例使用的目的隐藏起来, 使学生在专注于案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增长。因此, 在案例素材选定以后, 以什么样的方式使用案例, 也是案例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案例教学活动中案例素材的选择原则

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该蕴涵一定的问题, 能诱人深入、启发思考, 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同时, 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利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 不仅培养学生像法官那样思考, 而且也要训练学生像律师和检察官那样的控辩能力和技巧。为此, 在案例教学活动中, 选择案例素材应当遵循以下三原则:

一是真实性原则。所谓真实性原则, 就是指案例教学活动所使用的案例应当是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客观事实, 不是主讲教师为说明某个法律问题编构出来的。为清楚演绎某个法律规定调整社会关系的脉络编构出一个由“甲”“乙”“丙”为主体代码的、案情高度概括的假象案例, 是我国早期法学教育经常用到的方法, 现在也会被用到。但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通常因为所举的案例目的性太强, 案情过于简单, 可以讨论的空间不大, 给学生留不下深刻的影响, 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因而效果并不好。真实案例在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其实在于它能够为学生提供诸多看似并不重要但可能会影响案件判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案例教学也不例外。正是真实案例的这些细节, 使真实的生活和原本枯燥的法律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的机会和发挥能动性的空间, 使学生能够学得进去, 也记得住。另外, 丰富的案例细节, 通常涉及多方面的法律知识, 由此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

二是时效性原则。所谓时效性原则是指案例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案例应当是新近发生的案件, 不是已经不属于既有制度框架的发生久远的案例。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现有法律制度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显然, 案例教学中所选用的案例素材应当服务于这一目的, 能够借以引出现有法律对案件事实的态度并检讨其可能存在的不足。因此, 为了增加案例素材的针对性, 应当注意选择与现有法律制度结合得好的新发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当然, 这并排除为了说明法律的演进过程使用旧法环境下发生的案例的必要。

三是典型性原则。学生对案例的兴趣程度决定他们接受法律规则的热情和目的。因此, 在对法学案例进行选择和挑选的过程中, 那些和民众生活中紧密相关, 能代表法制进程的有重大意义的案例, 应当作为案例教学素材的首选目标。

三、案例教学活动中案例素材的适用技巧

案例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不仅取决于案例素材的质量, 同样也有赖于对案例素材的使用技巧, 即运用方法的问题。经过实践摸索,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分阶段进行的教学模式较为可行。

以教师为主导, 就是由教师引导案例教学活动的方向, 把控案例教学活动的节奏。在该模式下, 教师实际上处于庭审活动中法官的地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在介绍完案情后, 听取学生关于案情的整体性认识, 适时进行引导;其次, 基于案情和学生的陈述情况梳理出有待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次, 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进行分析;最后, 对案件及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制度进行总结。也就是说, 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 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 以给学生留出更大的思考空间。以学生为中心, 就是突出学生在案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成为案例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同时借此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不足, 以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调整方向。具体方法是首先让学生针对案件发表观点, 然后组织持不同意见的学生相互辩论, 在此基础上, 适时抛出新的辩点给同学讨论, 尤其是提出被学生忽略了的法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践证明,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活动中, 学生经常能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提升。有人认为, 实行案例教学法教学, 学生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去。甚至可以和教师平起平坐地展开争论。这样,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大大地增强了, 而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应地下降了。这种认识显然缺乏对案例教学法全面而正确的理解。因而是错误的。另一方面, 担心推行并应用案例教学法会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多余的。事实上, 在案例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有下降, 反而还得到了提升和加强。[2]

分阶段进行, 就是有序安排案例教学活动的进程, 将教学活动内容依其性质按阶段分别, 并使各阶段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是一堂课只安排一个案例。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案例运用得过多, 势必造成时间的紧张或不够用。没有时间的保障, 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就不会充分, 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还可能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一般来讲, 可案例教学可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一是课前准备阶段。在每次课题活动结束前将下节课要讨论的案例提供给学生, 以便学生提前做好案例讨论的准备。学生毕竟还处于学习阶段, 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都还不高。缺少准备环节, 就会给学生造成突袭, 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里对案例形成比较成熟的看法, 甚至连头绪都没有, 这样的话, 极可能造成冷场, 使案例教学活动流产。二是课堂讨论阶段。课堂讨论显然是案例教学活动的核心, 也是决定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课堂上讨论和辩论, 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培育学生像律师那样思考问题的职业素养。三是课后总结。一个案例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 甚至可能牵涉到某一系列的知识面, 如果只简单地分析案例中涉及的课堂知识点, 那么案例教学的效果必然降低。[3]课后总结对学生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 固化案例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学生在课堂上发表意见、相互辩论通常是很热烈的, 而课后总结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冷静思考和梳理的过程。课后总结可采两种形式, 要么要求学生简要总结分析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或者要求学生以当事人代理人的身份书写一份法律意见书。

好的案例素材和使用技巧, 是法学案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但实践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法律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法学院教师的质量能否得以改善。不难发现, 我们法律教育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正是法学院教师的质量不高所导致的, 一个没有实践经验和普通常识的教师不可能解决法律教育的根本问题。[4]由从事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或正兼职从事律师职业的, 具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的教师来从事案例教学工作, 对保障案例教学活动的质量无疑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张昌勋.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宁德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2]高小珺.浅谈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建构与进路[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49-52.

[3]尚国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 2010, (1) :119-121.

上一篇:基于新数据的营销论文下一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