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范文

2024-09-21

内化范文(精选12篇)

内化 第1篇

一、“课堂作业课内化”的意义

1. 语文课堂作业属于知

识应用环节, 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的课堂作业都能立足语文课堂, 注重基础, 依托教材, 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 在课堂上完成。常听老师们抱怨:自己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重点, 学生为何总是记不住?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 作业中却为何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认为, 其根源就在于语文课堂上“说得多, 写得少”, 存在着“重说轻写”的失衡现象。特级教师沈大安在《我想这样教语文》中谈道:“每节课要安排练习。练习题做过了, 老师批改过了, 错的订正过了, 全部批改过了, 这才是懂了的表现。教学质量是做出来的, 不是说说谈谈讲出来的。……语文能力最终是落实到个体的。能不能把讲讲问问的时间腾出来, 让孩子多做练习。”可见, “课堂作业课内化”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策略。

2.“语文课堂作业课内化”是落实减负的需要。

现实中, 许多教师上课喜欢热热闹闹, 根本没时间让学生静心练习, 把原本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挤到了课外, 而课后又要重新布置作业, 学生的作业负担人为地被加重了。而实现“作业课内化”能大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读书、做自己想做的事,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所以说, “作业课内化”是实施减负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课堂作业课内化”的策略

1援围绕一本练习题, 让课堂有作业可做。《小学语文补充习题》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编写。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 它立足课堂, 依托教材, 重点、难点突出, 是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堂作业。它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 渗透着课程设计的理念, 具有权威性。所以, 配套的《补充习题》是“语文作业课内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1) 预习使用。

打开《补充习题》, 不难发现许多作业重在字、词、句的积累、理解等巩固性练习, 比较明显地突出了基础性。所以, 有些题目可以在布置预习时顺便完成, 既检验了预习效果, 又完成了练习, 一举两得。

(2) 巩固使用。

《补充习题》以课为单位, 题目突出了基础性, 又注重了综合性。其中许多题目只要在备课过程中稍加考虑就可在课堂上落实, 不需要教师重新设计和另外安排。

(3) 创造性使用。

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改编或使用《补充习题》上的题目, 或者根据题目找到教学切入点, 从而使这些题目的价值得到最优化。在操作中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淤增加作业的要求。如中高年级“摘抄句子”, 《补充习题》上的要求是“抄写描写雨声的句子, 然后静心读一读”, 在操作中我又加了个“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的要求, 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表达、提高语言的欣赏水平。于挖掘作业的不同内涵。比如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要求用“就像……一样”仿写句子, 教师在指导中就要进行挖掘, 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盂拓展使用。比如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最后一题:“读一读《水浒传》, 再填一填”。像这样拓展性的作业, 可供作业速度快、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拓展提高使用, 而并非要求每位学生都完成。

2. 强化“辅导”意识, 让课堂作业易于做。

(1) 在课堂作业中渗透“习惯指导”。

小学低段是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 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语文知识的学习更重要。而习惯的培养要从低段开始, 强调教师课堂指导的时效性;而且《补充习题》中更多的是字词句的语文单项作业, 练习性强, 完成时间较短, 便于在课堂上完成。所以, 低中段要不折不扣地实行“课堂作业课内化”, 同时注重语文学习习惯的指导。

(2) 在理解课文时融入“作业辅导”。

中高段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 独立自主完成练习的能力也在增强。然而, 若是将这些作业都放到教学环节之外, 等课文教学完成以后教师再重新花时间来讲解, 指导学生完成, 显然是低效而不科学的。因此, 我们认为中高段的《补充习题》虽没必要每一题都在课堂上完成, 但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对重点、难点作业的指导, 同时又要挤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其中的大部分。

(3) 适时练习, 让作业和教学和谐共舞。

有了好的作业, 还应该考虑练习呈现的时机, 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化师德 第2篇

我想大部分的老师都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经常听家长说:“孩子要上学了,我们多么希望把孩子交到一个优秀老师手里。”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是优秀的呢?这就是我们每一个老师从做老师那一天开始,都在思考的问题。我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件事,就是在一所中学里,有一位老师,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可是有一个孩子犯错误了,这个老师就发了脾气,把这个学生的书包扔到了操场上,然后说:“滚出去,给我找家长。”就是这句话让这个孩子自杀了。还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这个孩子啊,回答老师的问题总是回答得不那么正确,有一天,他又举起了她的小手,老师说:“把你的手放下,什么都不会,你还有脸举手。”就是这句话让这个四年级的 孩子也自杀了。那么,有人说这是偶然的现象,那么我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同样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他却能导致孩子们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就是因为有些老师没有真正的去意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师培训工作的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不断被提及。老师的师德,国家也做了许多的明文规定,确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很多的外在规范或准则,有很多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要求我们老师热爱学生、热爱事业,这些都是科学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叫热爱事业,怎么热爱学生呢?我觉得一个教师的师德不完全是“规范”或“准则”的约束,而更应该把他视为是自身应有的内在意识和品质,也就是将这些外在规范准则转化为我们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也就是教师的师德不完全是外化的结果,而恰恰是内化的

过程,所以今天我们交流的题目就是(PPT)《内化师德——让师德在教育中闪光》,也就是说,师德一定要是在不断的内化的过程当中才能使你的职业道德更加高尚,你的师德全部的内涵都是在于不断的内化的过程。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来内化师德?怎么样才能把这些概念转化为我们自身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呢?我们可以“三力合一”那么什么叫“三力合一”呢(PPT)?

第一就是,内在有张力。学物理学的老师都知道什么叫“张力”,拉不断的叫张力,那就是说一个教师的内心应该有无限宽广的张力。几千年前,老子就有一句话说“大象无形”。意思是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万象谁能找到他的边界呢?找不到,那么如今现在的国家社会里,教育就像“大象无形”一样无边无际,所以我们教师内心的张力也应该是没有边界的,要能兼容天下、兼容百态。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眼里,应该没有任何一个不可爱的学生。我们大多数老师往往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学生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冷眼相向,甚至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被武断地分为“优生”“差生”,“优生”们成了老师眼里的宠儿,“差生”则好像小媳妇,课堂上有的连头都不敢抬。这是我们作为老师不应该的,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深切的认识到学生总会存在差异,不论成绩好坏,只要从适当的角度看,每一个都是可爱的。孔子说:“有教无类。”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对学生应当理性一些,应当充满爱心,应当

宽容大度,应当更加大气,不能只会盯着所谓的成绩,像那些斤斤计较的小贩盯着毛票子一样。这就叫内在的张力。

第二个是,潜在有魅力。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魅力”就是“吸引人的力量”,是一种主观体验。既然教师的魅力是学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那么作为感受和体验者的学生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学生才能决定一位教师是否有魅力。是学生基于教师的工作而对他发出的由衷的赞美,有时还寄托着学生今后的职业希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学识、个性、形象等因素对学生发生综合性影响,如果学生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那就形成了教师的魅力。大家都知道啊我们教师过去有一句话,传统的一句话叫:“师道尊严。”我们中国几千年的这样一种文化似乎就认为,老师就是老师,站在前面说话就好使,我说的,大家就得去做,这就叫师道尊严,但是昨天我们说了,那说权利教育的年代。那么,今天,我就想,如何做一个有“师道”的教师,怎么能得到孩子们的尊敬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得首先学会尊重自己,我觉得一个老师全身上下不是只会教育学生的理论,而应该是全身上下都有着魅力、吸引力,那么这种吸引力我觉得一个就是我们要把中国古代那个“见贤思齐”一定要发展到换位思考,怎么去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只有这样你全身上下才有魅力。我们老师应该记住:“有魅力的教师往往是称职的,但称职的教师未必就有魅力。”

第三个是外在有活力。我听一个专家说过一句话,说“一个教师如果你没有能力,你就不要去谈师德。”也就是一个大夫天天都对患

者微笑,满面春光,那不是最好的医德,最好的医德是你手到病除。那么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呢?那就是说他具备着培养孩子的能力,我把这种能力看着是一种活力,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能力,也就谈不上师德,我觉得这三个方面,都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应该去思考的,将他们记在心里,并在实践中去运用,你一定会在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岗位上充分表现你的师德。让学生们都把你看做是朋友、老师、师长。

那么我们明白了三力合一,那“三力合一”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可能我把这几点说出来的时候,大家就会疑问,没有一个“爱”字啊!是,但我觉得我们“无声胜有声”,虽然没有一个爱字,但是每字每行他都渗透着大爱。“三力合一”的内涵大致有这样几点(PPT),第一点就是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学会“启迪自我的心灵”。可能老师们就要疑问了,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启迪孩子的心灵吗?我们都知道,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爱心、诚心、责任心。启迪孩子的心灵,首先是要启迪自己的心灵。

第二是完善人格素质,我觉得教师一定要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因为大家都知道人民教师啊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职责是启迪孩子的心灵,那么你能不能启迪孩子们的心灵,我觉得最重要还有你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你的兴趣,你的爱好,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一定是符合社会的发展的。

第三是一定要学会追求人性的完美,在这个方面,我希望更多的老师能更加理性的去思考。什么叫人性呢?人性就是人的感情一定需要理性来控制,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老师,比如刚才我指出的那位老师,他就缺乏了一种理性的思考,特别当今社会,我更加强调人文教育,人文思想,那么这个方面真的就需要我们加强自己人性的完美。

那么(PPT)第四是把真、善、美与品行、情操、境界有机的整合起来。也就是说我们老师的任务是干什么,一定给孩子传播真善美,让孩子在实践中懂得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当孩子把这些都能够分辨好之后,然后在他的品行、情操、境界、行为当中去表现,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三力合一”加强教师师德非常重要的内容。

师德的不断内化,这个理论的提出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他是在我们的实践当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他是我们现代化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必将的产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家想想,我们现在中国乃至世界,他处在一种什么样的时代?那就是文明的时代,马克思对于文明的时代做过阐述,说是什么是文明的时代呢?(PPT)那就是公正而和谐的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旋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文明一定要朝着“教会学生什么叫公正?一定让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和谐的。”这些理念,现代的思想,我觉得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我们的老师,时代就发展到了今天。这是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过去我们曾经搞教育的人说,以谁为主导?以谁为主

体?而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双向主体和谐发展这样一种新型的关系,新型的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除了传达知识、传授知识的职责以外,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我们前边讲过的要和孩子一同成长,那么这个一同成长的过程就叫“双向主体和谐发展”的过程。我们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学生他有时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向孩子们学,他们身上有许多我们该学的东西。孩子们的身上有很多符合时代发展的朝气,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那么在培养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和孩子是相互共同和谐发展的。

(PPT)第三就是我们的老师一定要认识到,在我们教育的过程当中,教育中有许多传统中的负面影响,使我们现在的教育本体职能有些异化。比如说,我们国家的“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我们现代人应该怎么去理解呢?打高分儿?排名次在前?书本知识学得好?就认为这就是学习,这就是学而优则仕。错了,社会如此的开放,各种知识要求我们多元化接受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的这种“学而优则仕”应该是全面的,是各种素质的综合,特别是各种能力的增强,只有这样我们的这个民族才能真正的列在世界名族之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如何对待发扬传统的优秀的一面,同时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都要对我们的教育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比如说:到底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什么样的矛盾?比如说我们有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喜欢用过去的经验来培养未来的孩子,其实老师们难道这不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更新观念吗?我们怎么让我们的思想能够看到孩子们的未来,解决孩子们未来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那么最后一个就是我越来越感到一个教师的师德不是靠外化、约束、要求而能达到的。就像我们自身就是一架机器,只有我们内在都把他协调好,能正常的运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我们的师德问题。

那么在这样一种传统、现代的撞击之下,内化师德的理念是有支撑的点,(PPT)那么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我们一定要共同走一条路,这条路就是创造的、建设的、独立的、和谐的、完善的人生,就是老师和孩子们一同去成长。那么现代的教育对我们老师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了。这种情况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劳动价值的重视和对教师劳动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到了现在,教师劳动的价值不仅被认为是“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在他的手中”。而且还因为他对整个社会的命运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正是因此而被视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战略重点的。比如:现在我们所有的老师都知道,我们不做“教书匠”,那么前边讲的教师的传道、解惑,那只是我们教师的一部分的职责,我们更多的职责是“育人”,是心灵的启迪,是培养能够迎接未来挑战的一代人,(PPT)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所有的老师应该具有高度的、深刻的、潜在的、前瞻的、理性化认识上的成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人人成为现代的人师。那么什么叫人师?(PPT)我们大致的可以概括为既要做教育家,又要做心理学家,还要做思想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一个具有强烈内化师德的老师,成为德行学问等各方面可以为人表率的人。

那么刚才咱们交流了很多的理论,下面呢我们来结合工作实际来交流一下这“三力合一”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到底怎么样去运用。(PPT)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锤炼自我”,前面我们讲了老师的胸怀一定是很宽广的(PPT),要胸有韬略,有人认为教师胸有韬略可是大了,狂了。为不这么认为,我们过去说,一个人的胸怀啊要有多大啊,要胸中能够装船,叫“宰相肚里能撑船”,我觉得其实这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教师胸中所藏的应该不次于将帅英才,因为在教学中教师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突发的刺手的问题,小至学生矛盾大到公开课上突发的事件,都需要的教师的大智大慧沉着老练,此时的胸有韬略会让问题成为亮点,让小事件成为照亮学生前途的灯塔!那么这种张力到底从哪里来呢?那还是从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中来,我觉得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应该仔细的去思考:“我们的孩子到底是怎么长大的呢?”这个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问题。前边我们说了:“孩子是发育不完整的人。”既然他发育不完整,他就会犯错。那么其实孩子们呐都是在犯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中长大的,那么人人都要犯错误,那么我们的老师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讲得太多了,就是我们一定要宽容孩子,从内心接纳孩子,特别是要接纳犯错误的孩子。

有一名男生,性格顽劣,喜欢恶作剧,极易和同学产生冲突,为此,校领导、科任老师轮番给他做思想工作,他都不接受,反而变本加厉,甚至开始逃学,简直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就连家长都准备放弃了。但是,班主任并没有放弃,采取旁敲侧击的方法,经过长时间对他的观察和真诚的交流,发现他的内心深处极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由于大家对他的行为一直抱有偏见、嗤之以鼻,又加以

家长无度的娇纵,使他的内心充满叛逆,造成了“恶性循环”。经过一次次真心实意与他的促膝长谈,面对班主任暖暖的关心和爱护,他终于被感化,在自我反省之后,这名学生开始对自己有要求,并很快地展现他积极纯真的另一面。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儿童都是向往美好的,越是性格怪僻的学生越要求班主任有极大的责任心和包容心,用满腔的爱心来关怀,对他的成长进行正确的指引,也正因为这样,被教育成功的孩子往往会更加信赖老师。老师的爱就像催化剂,促成学生内在的化学反应,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进行自我反省,实现自我成长。

有一次我听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在中国讲学,他有一番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在中国,什么样是好孩子啊?听话的孩子、懂事的孩子、不淘气的孩子,不犯错误的孩子,经常得高分儿的孩子,这都是大家喜欢的乖孩子、好孩子。可是在美国,往往老师遇到这样的孩子的时候,他会告诉家长,你的 孩子是有问题的孩子。”为什么?因为这个专家说:“孩子们的天性就是玩儿,孩子们的天性应该是无拘无束的,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孩子摆出的是什么?是一个花园,是一个天堂,让他们所有的智慧,所有的天性都在这个花园里得以展示。”可是这在中国要是调皮小子,贪玩儿的孩子,我们会认为他是问题的孩子,这是多么大的理论上的差异,观念的差异啊,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吗?我们一定要学会允许孩子犯错误。我不记得那是什么时候的事了,《面对面》那个节目,采访了中国第一例抑郁症患者,当主持人问道这个抑郁症患者说:“这么多的人,你没找找你为什么得抑

郁症的原因吗?”这个人说:“因为我小时候太在意自己做好孩子、乖孩子了。在学校里我力争做好学生,唯恐自己犯一点儿错误,天天就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回到家里,我就想当好孩子,唯恐自己做错了被妈妈爸爸批评,我什么都不敢做,久而久之,我认为我的内向性格生成了,我不敢越雷池半步。”老师们,这个例子难道还不典型吗?难道不能引起我们做教师我深思吗?所以说如果我们每个教师内心都有宽度,都有广度,都有深度,宽容孩子,只有这样我们内心的宽度才能得以增长,我们的爱才是真实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我想和大家有三个方面交流(PPT),第一个是“追求人性完美是内化师德之本,”我们又一次回到了人性,我曾经听过一节课叫《教师要在人性化上不断修养自己》,什么叫教师的人性化教育,刚才我们讲了我们一定把很多感性的东西,变成自己很理性的东西来教育孩子,我们很多的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是感性的,他只会看到孩子的一些表面的问题。有一个老师,他的班里有一个非常淘气的孩子,非常的活泼,用我们老师的话说就是经常给我们老师惹事。有一天老师不在,班里大扫除,里边的女同学们在扫地,外面的男同学要往里进。恰巧这个淘气的孩子走在最前面,把门打开,后边一个同学突然把门关上,是后边一个同学关上的,结果一个女孩子的手被撵出了大血泡。这个时候无论走在前面的这个淘气孩子怎么辩解说:“老师,不是我关的门。”老师说:“凭我平时对你的印象,就你那个淘气劲儿,这事肯定跑不出去你。”这个男孩回到家里,趴到床上放声大哭说:“妈妈,我今天才懂得什么叫难过。”孩子失去

了自尊,打死不再到这间学校来读书。似乎这个例子听起来,有人感觉太小题大做了。不是,我一直认为,我们做教师的一句话,有时候会决定孩子的一生,那么如果我们自己不从理论上,不从自身人性的角度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你很难做一个非常公正、公平的老师。有的时候,我们说:“这不是我的原意。”所以我们要讲什么是人性化修养,这种人性化一定是你的感官的问题经过大脑的判断和调整。

第二个就是完美,实际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没有,但是恰恰我们的教师必须去追求这种完美。如果你觉得世界上根本被没有完美,我干嘛要去追求。如果你这样想,那你怎么去培养一批优秀的孩子呢?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案例叫《无言的谴责》,讲了一个老师,他的班里有一个成绩不太优秀的孩子叫小川,这个小川呢平时不勤奋,作业拖拖拉拉,学习态度也不端正,这个老师的苦言相劝对小川来说是耳旁风。于是这个老师就感到心烦了,他觉得:如果没有这个“包袱”,他们班的成绩肯定会更棒。这个老师就非常的渴望这个小川不是他们班的学生!机会终于来了,这个老师做出了令自己一生不安的举动。有一天,校领导说因为他们班人数太多同意留级一人。这个老师当时兴奋不已,千方百计的找这个小川的家长谈话。就这样,终于让这个“包袱”“成功”地离开了他的班级。这个老师回忆说:“我记得,他十分沮丧地离开自己当作“家”的地方,眼里满是留恋。当她的目光扫过我的脸时,我的心猛地一阵刺痛。那双眼睛里满是让我心碎的冷漠与谴责。是我夺去了他的快乐,是我让他陷入灰暗的没有自信的生活,是我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后来这个老师被派出去进修,回来后重新接班。他研究了很多教育理论,也反思里自己几年来的教学,最使她感到惭愧的就是小川这个孩子。他常忆起那双眼睛,时刻在告诉他:教师即使没有能力点燃火种,也绝不熄灭火种!他在心里诚恳说了无数声“对不起”,也说了无数声“谢谢”。!这个老师常想,如果当年他少一点自私,真正为孩子着想,让小川生活在亲密的伙伴中间,生活在视为“神圣”的老师身边,小川肯定会努力的。

这个实例叙述的教育事件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却给人一种震撼。这位老师当时做了一个轻率的决定,使一个不经事的孩子伤感地离开了 “自己当成家”的集体,造成了这位老师一生的自责和永久的遗憾。虽然事件发生在一个学生和一位教师之间,但他反映的却是当时我们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普遍对教育观和教师观认识的严重不足。现今,基础教育改革已实施多年,取得显著成效,新的教育思想倡导的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相信学生的智元是多元的,要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业务能力,还应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平等育人的教师责任意识。正像张艺谋一部电影中所叙说的,在教师心里,学生“一个都能少”。只有这样,教师走下讲台后,感到岁月的痕迹不是“谴责”,而是更多的欣慰和喜悦。当然,这位教师在后来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行了反思,我们体会到了他对教师责任感认识的升华,更体会到了他对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领悟和内心的自我诠释,这就是我们做教师的在人性化上的不断完美。

第二句话就是形成个性优化是内化师德之源。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胸能不能宽阔,我们要学会容纳各种孩子,容纳每个孩子的个性。我们大家都知道孩子就是外边的树叶,永远没有两片儿是一样的,我们老师千万不能在一个班级里说:“同在一个班级上课,你为什么就不如他?”人的差异是不一样的,个性是绝对存在的,你能不能爱所有的孩子?这不是表面的一说就爱,而是我们昨天讲到的从内心里去接纳不同的个性。比如对他们的个性要采取优化他们,比如这个同学好动一点,可能在体育活动要好一些,发挥它的长处。这个同学性格细腻一点,你可能让他做个生活委员。还有就是,当她自己都不知道还有什么个性的时候,他潜在的东西被你发现了,我觉得这就是教师的责任。

有一回我出去学习,一个专家给我们讲他为什么能当老师,就是因为他小时候他老师的一句话。他说有一次他们的老师不在,他去老师办公室就发现办公桌上放了一张报纸,他拿起一看,很适合他们班。他就拿起报纸回到班级跟其他同学说:“今天老师让我给大家读报纸,大家肃静。”老师上班来了,其他很多同事就告诉他说:“你别急了,你们小班长在那组织班里开班会呢。”他们老师很惊奇,因为那是个冬天,老师来晚了老师很焦急,走到门口,他对老师说:“你不用急,我看到报纸了,我读给大家听。|”老师说:“这正是我早晨要想办的事儿。“后来老师摸着她的头说:“你将来什么都不用做了,你就当老师,我看你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那么就是老师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在他的心里给他深深的埋下了一颗种子,所以他下决心当老师。所以我们要

发现孩子,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的长处。

第三句话叫做力求厚德懿行是内化师德之美。德不厚,心不正,无以为教。没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必然导致教学水平的低下。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一个要厚德,要有美丽的品行,这个“懿“,他的意思是”美好,你天天的行为都那么美好,就能去感染学生。比如说老师们,你是不是每每走进教室的时候,你都满怀激情?无论教室里发生了什么。比如有时候你走进教室,班级里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整洁,你是否可以说:“孩子们,你们学习累了,那么这次劳动的机会留给我。”那么我觉得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应该是真诚的、美好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一定要用最美好的语言和孩子交流,用最美好的行为去感染孩子。所以我们经常说老师、班主任就是这个班的影子。

所以我们说一个教师什么是最美的?(PPT)我觉得你应该不断的去追求道德的“上线”,那么道德他既然有“上线”,那么他肯定就有“下线”,什么是道德的“上线”?那就是“厚德懿行”,是道德的上线,什么是道德是“下线”?那就是遵纪守法,我认为所有的老师,如果都按照道德的下线要求自己,那我觉得太低了,所有的教师的水准都应该是道德的“上线”,比如说,教师要不要有奉献精神?这个我们前边讲过,有的人可能觉得,我们教师一个月的工资不过千八百块,看看那些大腕儿,看看那些歌星,出一场,唱一首歌,一次演出就上万块,几十万,几百万,那么我们的老师还有意思吗?那么我想说的是,教师有很多的精神应该是无私的,奉献的。有一个教授曾经说过:“如果你觉得歌星好,那么你去当歌星。但是我自己当教师三十多年,每每我的生日,我自己都忘记的时候,都是学生们给我过得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富有。”这是一个教师从教三十多年以后的总结。他的富有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老师们,如果你的内心没有这样一种美德,你是做不好教师工作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有很大的宽度呢?有为觉得有三个途径(PPT),第一个方面是以书养清心。书是我们人类宝贵的财富,书中能给我们智慧,给我们力量,在书中,能够陶冶自己。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学会读书,就很难修养自己。比如在读书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个体会,有一次我读了一篇小文章,这篇小文章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旅行家,他走遍了祖国的高山大川,他走过的地方有一些是我们人类都没有到过的深山老林,这个旅行家曾经埋怨过,说:“大自然这么美好都没有人来看过他们。”他遗憾,他自己曾经也因为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展示而懊悔过。又一次他走到一个似乎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没有人去过的深山老林,他看到哪里的蜜蜂在酿蜜,那个蜜已经酿得洒了满地。没有人享用,没有人欣赏,可是这些蜜蜂们仍然在精心的采蜜,他突然感悟到说:“啊!原来蜜蜂的勤劳,蜜蜂的快乐都在他的劳动之中。”所以,在读书中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我觉得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人就是那蜜蜂在采蜜。我们辛勤的劳动一定给社会、给孩子们带来甜美,我觉得这是我们提高自身修养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二个方面是以情育德行。我们老师对孩子充满的应该是什么?不要老是说教,而应该是情感,是我们的感情,我们传递的就是这样一种感情。小霸王伤心地哭了!

李波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孩子因为无人管束,在学校是人见人恨的霸王,经常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低年级同学,不接受教育,同老师严重对立。在班级里称王称霸,班里的同学都很不喜欢他。他经常扰乱课堂纪律,各科教师都感到头痛。有一天上语文课,老师引导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讲讲自己的父亲、母亲,并说一句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老师发现李×神态有些细微的变化,与平时极不驯服的神态判若两人。于是鼓励他讲讲自己的父亲、母亲。孩子开始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忍不住扑在老师的怀里,嚎淘大哭,倾诉了对母亲遗弃自己、父亲不关心自己的极度怨恨,常想用极端的表现来引起别人的重视。孩子这时才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称的一面。了解了这些,同学、老师都加倍关心他,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正像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而这种母亲般的眼睛必定需要深厚的感情来支撑,说发自于心的,这才能孕育教师更高尚的德行。

第三个方面是以诚导人生。我们诚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就会回报你。人真的很奇怪,情愿把钱交给根本就不认识的人,比如银行以及银行的工作人员,一大把钞票换回来一张小纸条,但心里比把钱拿在自己手上还要踏实;但如果让你把一大把钞票借给别人,哪怕是你最喜欢的朋友,一旦你把钱交给他,虽然他也明确告诉了你还钱的日期,但你心理还是觉得不踏实。情愿相信陌生的机构但不相信熟悉的人,这种感觉并不奇怪,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更相信书本,但却不相信讲解书本的人;也就是说,学生更相信教材,但却不怎么相信教师。之所以学生相信教材,是因为学生不会觉得教材有自己的目的;之所以学生不相信教师,是因为学生觉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能有自己的目的;一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自己的目的,而且这个目的如果和学生的目的不一致,那学生就成了实现教师自己教学目的的工具。

每一位去银行存钱的人都知道,银行是要赢利的;之所以在知道的情况下还要去银行存钱,是因为银行比较真诚,在存钱之前就告诉我们,你的钱存多长的时间,就给你多大比例的利息。对于老师来说,相信想通过学生来实现个人目的的人还是少的,可正是这个比较无私的群体,似乎赢得学生的信任也越来越少,虽然不能说现在师生关系有多么不好,但说师生关系正变得越来越不好却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或者交易,最怕的还不是在交往或者交易中有所损失,而是害怕碰到不诚实的人,把交往或者交易变成了一场骗局。当然,学生肯定不会把老师想象成骗子那样的不真诚,但如果老师在课堂生活中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真诚,那就很难保证学生会在课堂教学中很真诚地向老师学习学科知识了。

做一名真诚的老师,并不是说让老师去讨好学生,而是指老师在课堂上,不管是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都要让学生觉得,老师这样的做法是真的为自己好。同时也意味着,做一名真诚的老师,前提是老师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可能因为学生的良好表现而高兴,也可能因为学生的调皮而沮丧;但老师的高兴与沮丧,一定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把高兴用来鼓励学生做老师希望学生做的事,也不是把沮丧用来阻止学生调皮的手段。高兴就是高兴,沮丧就是沮丧,当这种情感是自然流露时,学生看到了老师作为真人的一面,也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以诚相待的一面,于是学生更容易以自己的行动来回应老师的真诚,那就是多做让教师高兴的事,少做让老师沮丧的事。有意思的是,正是在老师高兴与沮丧的自然流露过程中,很容易地达到了

教育的目的;而这远比老师想方设法地通过表现出高兴与沮丧来实现教育目的更为有效。

我说什么样的教师是有师德的呢?(PPT)八个字,“鞭策自己,心策他人”,把鞭子打在自己身上,不断鞭策自己奋进,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多用心交流,多给他美好,用我们的心去和他交流,我觉得这就是师德。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修养自我。有一个专家曾经搞过一个调查,就是问学生,你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有严厉的老师,有魅力的老师,只会教知识的老师,还有会心灵换位的老师,同学们大多划在了有魅力的老师,会心灵换位的老师。从这里告诉我们我们昨天说过“时代不同了,教育变了”,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人人都要做有魅力的老师。这种魅力从哪儿来呢?(PPT)这种魅力就从这八个字中来:“提高素质,完善自我”,每一个教师都要学会完善自己。其实我们老师不是完人,我们也有缺点,怎么办?不断学会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我记得有一个老师他犯了错误,他在班里公开的做检讨。不仅没有丢掉老师的面子,反而老师的威信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说老师一定要学会完善自己。

在这个方面呢,我想和大家交流三个方法(PPT):第一个就是:健康的心理是内化师德的基石,首先要求我们老师你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们不要老犯职业病,什么是教师?训斥别人就是教师,不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心态很健康的老师。很多的老师往往在课堂上把自己有一些不好的感情随便表露给学生,我觉得那是不健康的

表现。什么样是健康的老师呢?我觉得第一就是要学会把快乐的人生传递给学生,这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学会把你对人生的那种快乐的体验不断的传递给孩子。第二个就是我们的老师一定要学会给学生的心理发展留出空间。在这个问题上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处理学生的故事。有两个学生啊有一天发生了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呢经过老师、经过学校保卫科都解决不了。什么样的事情呢?因为生活委员和班长闹起了矛盾,什么矛盾那呢?班里买水,班长负责查水数,生活委员负责付钱,由于班长和生活委员闹出点小矛盾,当班长向生活委员要伍佰元钱的时候,没有人看见。三天之后,班长接着问说:“给我伍佰元,交水费。”生活委员说给了,班长说没收到,班长说有证明人吗?没有,无论用什么样的办法两个人都各不相让,解决不了。最后交给了学校一个老师,这个老师接到这件事的时候,内心就在想,有两个结果,他们两中间一真一假,这是肯定的。那么真的人一定要坚持到底,这是不可以怀疑的,假的人已经犯了错误,已经走上这条路,经过了那么多人的教育,他已经没有回头的机会了。那么到了这个老师面前之后,这个老师经过一番教育之后,最后摸着两个孩子的头说,今天这件事,我们不揪出谁对谁错,老师给你们时间,一天、十天、一年、十年,如果你们有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自己错的时候,耐心喊一声老师,我错了。老师对学生说:“到那天的时候,你才是一个大写的人字。有人可能说,为什么在这里不找出是非观念呢?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损害一个人的心灵来实现教育成功的话,那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最后这个矛盾没有到十年,在很多的时间里这个

学生就给老师发了短信,说“老师,谢谢你,是你给了我一次做人的机会,不然我就会辍学了,老师我现在已经真正的明白,我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字,老师,谢谢你。”这难道不是教育吗?这才是我们教育最本来的功能。同时,我们要学会放飞孩子的心灵。学生的心灵,我们要学会放飞,就像放风筝,手里攥着线,放出去又要适当的收回来,这是我们老师的任务。

第二个是(PPT),健全的人格是内化师德的灵魂。那么人格呀健不健全我说是人在这个社会上能不能生存出质量最关键的问题,同一个事物,肯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天天看黑暗,看不到光明。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人,所谓学校教育就是教师用自己的知识、人格、言行去影响学生,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就是让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而不是说一定塑造一个家长需要的人,老师需要的人,让他们真的能让自己的人格健全起来。那么这个健全的过程就是一个老师你影响的过程,你来影响孩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老师首先应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包括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都应该充分的肯定孩子,让孩子懂得创造人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健全完美的人格,会像细细的春雨一般,潜移默化地深深地洋溢在学生的心田,直到一生,直到永远。教师的人格就像一面镜子,让人性的阳光照进校园,照亮学生一生的前程吧!

第三个问题(PPT),提升人师的境界是内化师德的目标。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说了很多遍,那么这里我们

还要说“人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人师呢?那就是她的人格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他才是一个“人师”,而我们说人师他本身就是一本非常生动、丰富、深刻的教科书。老师们,你就是一本儿书,你把你这本书让孩子们读懂了,这就是你当教师最大的任务,最大的成功。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十大名师,他是一个小学教师,在四年级刚接一个班的时候,因为孩子们不愿意接纳他,和以前的老师有感情了。当她一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们都不喜欢她,都跟着原来的老师跑了。后来,不到一周的时间,孩子们就非常喜欢她了,你们觉得他是怎么做的?这个老师每当班里取得成绩的时候,他都会和同学们说:“同学们,我们班为什么有这样的好成绩啊,那都是过去的老师给你们打下的基础。”所以说这个老师每每的把以前的老师的好的做法传下来了。特别我在网上听了他的一堂课,讲的是老师的眼睛,他讲到这一课,本来想让孩子们讲讲,他们中间的老师谁的眼睛会说话,我以为都会说他会说话,没有,所有的孩子举起手对他说,我们原来的老师的眼睛会说话。我们不要觉得这是个小事情,这是一个老师有没有修养的表现。童叟无欺,孩子们的话是最真实的,只有他不断的对孩子们原来的老师表示崇敬,孩子们才会懂得崇敬别人的老师。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做人师非常高的境界。

那么做老师,怎么样能做一个人师?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很重要(PPT),第一个方面就是每一个老师都要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记得有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似乎内向到与别人不敢交流,后来家长们领他走了多少个医院都没有治好他的病,最后还是他的初中老师。

这个老师到底用什么方法治好了孩子的病呢?他说他就一个经验,那就是每一天他都想办法走进孩子的心理,每一天他都会和他面对面的进行内心的对白和交流。我觉得这是我们做人师最关键的。

第二就是我们要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的老师如果你让你的学生感受到你是他的知心朋友,那么你的教育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第三就是我们要学会与学生心贴心的交流,很多优秀的老师,实际你让他们总结,大致他们都是这三个方面的忠实的执行者,他们真的和孩子做朋友。那么这种做人师的过程一定就是通过教化学生心灵的职业对自己心灵的教化的深入过程。

所以说每一个教师除了要内心有张力,潜在有魅力之外,我讲第三个问题(PPT),那就是超越自我——外在有活力。刚才我讲了,什么叫活力呀(PPT),就是指教师通过内化而产生的各种能力叫活力。那么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也有反面的教材。比如我听说过有这样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呢天天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打篮球在一起,吃饭在一起,玩儿在一起,真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可是这个班里乱成团了,谁的课都上不进去了。最后这个别人问他,你这班纪律怎么这么差?这老师自己就奇怪了,上面不是号召我们要和学生做知心朋友嘛,我天天做他们朋友了,怎么他们现在都不听我的了?后来领导找他们班的班长,问她:“同学们,你们老师这么和你们做朋友,你们班里为什么这么乱呢?”孩子们一句话就有原因了,孩子说:“老师,我们老师真是我们的朋友,可是老师讲课的时候„„”因为老师是讲英语的,“我们老师那课讲的呀就是那鸟语呀。”原来他的课讲得孩子们听不懂。从

这个案例我们应该明白,教师讲师德吗?没有能力,不要讲师德。我觉得传授知识这是我们职业的天性,我们在给孩子们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教学能力。让孩子们做人,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孩子们怎么去做人,这也是我们教师的一种做人的能力,我们只有有这种能力,孩子们才能接纳我们的教育。什么是教育的失败?就是再好的理论,孩子没接受,就是失败。

那么要超越自我(PPT),我想讲第一个问题就是建立起超越自然,又溶于自然的完美人生。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老师你要超出自然,但是又融在自然当中的这样一种完美的人生,这个方面我觉得我们老师应该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你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比如说我们曾经和孩子们在搞活动的时候,往往我想的是一定要符合孩子的特点。其实超越自然绝不是多么难的事,有一个全国优秀教师曾经说过:“我的这双手经常摸学生的头,无论是好孩子,还是差生,我喜欢摸她的头。我的眼睛从来不会看别人的缺点,我看孩子们都是看他闪光的地方,我在批评孩子之前都要让他们说自己的优点,我从不让学生写检查,我认为最好的检查莫不如心灵的沟通,我每每这样对待孩子,孩子们也就更加热爱我。”这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说的。

第二个问题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PPT),不断的学习,掌握超前的现代教育理念。老师们,我们的责任不完全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我们是要培养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成就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我觉得对于解决孩子未来的问题就会形成矛盾。所以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超前的理念,比如我们现在在教育工作当中,有一句话的传播我是不赞同的,就是说:“5+2=0,”何谓“5+2=0”呢?就是说,就是“孩子每周五天在学校接受规范教育的成果,仅在双休日两天就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浊浪冲刷得所剩无几”,令人担忧。又说,“五天学校教育抵不上两天社会影响”还有就是“我们五天的教育不如家长两天在家里对学生的教育。就没有体现出我们教育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就失效了。实际上我们大家想想,我们教育工作者,是专门训练的,而家长有吗?没有,从时间上5天多于两天,如果我们教育都赶不上别人两天的教育,岂不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去反思吗?我们应该反思怎么样才可以赶上时代的步伐呢?就是我们一定要有超前的理念,你比如说我们的这种理念定位在:“一定要让孩子们学会为实现价值理想的创造与追求上。”那么这种超前的理念他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他是在学习中来的。

昨天我们交流了怎么去读一本书。那么今天我还想从大的方面说一点自己的感受(PPT),就是学习我们可以这样学,第一个就是有准备而不是偏差的,第二个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第三个是自觉而不是盲目的。我们要常常在书本上乃至于实践中不断的去学习。另外我们老师应该每一天都做好一种准备(PPT),就是奋斗前的准备,你要让自己处在一种还有激情,还有热情这样一种阶段,一个教师你没有激情、没有理性,你是很难完成工作任务的。教育需要一种情感的投入。这种情感,要强烈、持久、澎湃激荡,有爱教育、爱学生的激情,就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呢我们要确立自己的目标,比如说我们一个是思考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人生本体论的诠释,我们每每

要在这个问题上能给孩子一种解答。然后还要帮助孩子确立人生,有理想、有创造、有超越、有作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谈到第三个问题(PPT),就是我们一定要成为具有广博的知识,成为能力型的人格教师。能不能成为能力型教师,一个字我想和老师们进行一个探讨,什么是爱?爱不是简单的理论概述,也不是简单的行为的一般表现,爱到深处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理性的爱,为什么我们有些老师的爱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可呢?因为他没有上升到理论上,那么这种爱是需要力量的,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教师把你内在的精神资源、你的博才多学、你的优秀品质全部传递给你的学生。比如说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精神的能力,这是一种爱,什么爱,让孩子懂得自己去追求卓越的精神(PPT)。我记得某一学校,有一个初中班级,毕业的时候全班的同学都很优秀,有人问这老师,说你用什么办法让孩子们都能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他说:“我就培养孩子卓越的精神。”这种卓越的精神是指: 在学生心里不断的去埋下一颗高水平成就动机的种子,天天激励孩子让他自己去努力,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爱的第一个能力。

第二个,你要学会启发、暗示、激发、调动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天天都有一种求上进、有目标。记得我刚接手六年级班的时候,班长告诉我本班的刘某有爱抄作业的坏习惯。于是第一次评讲作业的时候,我就说:“我今天要表扬刘某,他今天的作业有三点值得老师表扬。第一,字迹工整。第二,正确率高。第三,他有上进心,不会做的也借鉴别人写完整了。”我接着又说:“刘某,老师知道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作业中遇到 的问题,老师很乐意讲给你听,你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刘某点了点头。为了改变刘某抄作业的坏习惯,我不仅没有批评惩罚,相反却故意予以夸奖,从主观上激发学生改正错误的内驱力,比一味地批评指责效果要好得多。这样做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说自身的一种上进的欲望。

第三个是挖掘孩子的内在潜力、培养优秀个性。人的视域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时间内人所接受的信息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里人认识具有片面性,人的理解能力具有有限性。对学生及其言行做出公正的评价和分析,需要教师全面认识学生。唯此,才能公正。哲学家黑格尔的老师曾为他写过一段话: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多,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道士。语言智慧丰富,哲学十分努力。这段话,总揽其人,体察入微,从表及里,有决有断,既有否定又有褒奖,读后我们如见其人。这说明了黑格尔的老师对学生了解透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到了个性特长。黑格尔后来说,他当年从神学院毕业后,没有顺理成章地以牧师为职业,而说搞哲学研究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启示于师长为他写的这段评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帮助者,全面仔细地观察和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张扬之,是促进学生适性发展基础,它不仅反映着学生的天分,也蕴含着教师的爱和期待,是对学生生命的珍视和希望的前瞻,为学生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地自我发

展提供了参考和努力方向。

那么具体的方法有四个,第一个就是用“心”不用手段的教育。尽可能多用心,人和人教育用手段用三次他就会过时的,用心你的智慧就无穷无尽。第二要学会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孩子们有没有求知欲,不要老看着他,而是要激发他自己自觉。第三,你要不断成为孩子内心世界的领航员,引领者很重要,教师就是引领者。最后一定要懂得回答学生盲昧不解的问题,孩子没不懂的东西需要解答,需要我们的老师。

所以这样,我讲到这里,我说内化师德最后的终极目标就是(PPT)用教师独有的魅力、人格、风韵、感染、启迪、凝聚、塑造我们的学生,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讲师德最终的目标。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话(PPT),就是:“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绵。”你的为人能量的储藏,知识量的储藏,你人格的储藏,你健全心灵的储藏,永远是一块海绵,孩子们握到手里的时候永远都挤不干,你永远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的源泉。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重视内在师德的建设。我觉得有三句话值得我们去推敲(PPT),第一句话叫以美养德 德美并重,什么叫师德的不断内化?用自己心灵的美,无形的美,别人都看不到的美,把他转化为你的道德,你的师德,你的美和道德同时并重。

第二句话,有美还不够,还必须有才,我们这种才华不仅仅是工作需要,学生需要,而是我们的事业需要,是人类未来的生存质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才华来充实我们的道德,让我们的师德和才华同时演绎。

第三句话叫以智养德,德智并重,那就是说每一个教师你给孩子传授的是什么,人类最美好的智慧,如果你是有智慧的教师,同时又在你的 师德中不断的渗透,我觉得你的美,你的才,你的智全部变成你生命的延续,最后我还想说一个我们重复了无数遍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教育(PPT)?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每一个教师,用你自己的人格去唤醒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孩子们心中有魅力、最优秀、最值得信赖的教师。

注重活动 内化感悟 第3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学生活动 内化道德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1

山西初二学生泼硫酸导致十三人毁容的事件曾经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各层人员对家庭、社会、学校的管理制度等的拷问,当然这些拷问在最后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教育。而面对诸如此类的事件,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一方面不得不进行反思,另一方面更容易产生困惑。因为只要翻开课本,就可以找到“生命、法律”等内容。这就不得不让我想起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一句话:“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恐怕是每一名政治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为了强调知识的系统化、最大限度地教给学生各种做题技巧和方法,还是为了把知识内化为学生内心的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意志、态度和行动?显而易见,应该是后者。

国家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活动课也应运而生,走进思想品德的课堂。

学生活动,是指在教师设计策划下,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特征,给全体学生最大的自主学习时间与活动空间的动态学习。它的真实内涵是让学生行动起来,在活动中体验知识,接纳和完成知识学习。如何利用“学生活动”渗透道德教育呢?为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不同的方法来尝试教学。

一、生活实践 、引入生活体验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如在上完“难报三春晖”这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帮父母洗一次脚,并交流洗脚后的感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懂得孝敬父母。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有亲身体验,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發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不是靠外在强迫完成的,而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感悟、反思、提升形成的。

二、换位体验,感受生活

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导行”。而要“行动”必先“心动”,体验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于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从而加深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如讲“师生情谊”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编排了一个节目《老师和学生》:一名学生扮演老师,五名同学扮演正在上课的学生。让扮演老师的学生随意讲一个内容,而下面的五名学生不认真听课,不配合教学。之后,再进行角色互换表演。通过这一角色体验的活动,让这些学生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体验教师的感受。这就应了“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感受不深,只有体验到的才能铭刻于心”这句话。

三、音乐陶冶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思维的源泉”。这样,在教学中我根据知识点不同,采用“音乐”辅助教学。例如在教学《我和父母》一课时,事先让每个学生学唱一首歌唱父母的歌曲,如《常回家看看》、《父亲》、等等,学生从歌词中、旋律中进一步领会了“无私的母爱”,在音乐的感召下,对父母的感激与爱也从内心深处流了出来,心动了,也就有行动。可见,这样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知识也就内化为信念并扎根于心。

四、思辨明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勿庸置疑,学生有思辨明理内驱力,让这种内驱力爆发并加速,则是教师的职责。如在上“人生需自立”这一内容时,关于子女的自立问题,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辩论题“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经过双方的据理力争,最后形成了一致的看法,通过辩论这种活动形式把德育教育建立在从学生的认识出发,不带任何灌输的色彩,不要求有完全统一的答案,在辩论中明是非,知荣辱,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五、社会调查

荀子说过:“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不闻不若闻者,闻之不若见之。”在有限的条件下,教师要尽可能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学习《保护资源、环境》后,我让学生走出学校,拍摄我们身边的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所为、亲眼所看, 对环保、节约资源有了直观的感受和认识,进而引发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的行为,达到自我教育、引以为戒的目的。

六、梦想剧场——续编故事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基于这一点,我根据教材内容,将续编故事的活动引入教学,例如在学习《青春闪光》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情节:“情节: 小杨因为父母离异,自暴自弃,成天游离于网吧...... , 让学生为小杨续上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出各种不同的故事结尾。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理解续编故事的过程中已把书本知识融入内心。这样一来,不仅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助于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握好德育的主渠道,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运用各种感官,使思维活跃起来、语言丰富起来;让政治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上升为学生自己的觉悟,从而指导学生的行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

参考文献:

①《政治教学参考》

②宋宁娜.活动教学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③张万兴.活动教学理论与典型案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④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外制行为内化心灵 第4篇

一、成立由班长和五个班委组成的系统管理网络

每个班委管理一个方面,班长管理全面。以第一天放学后到第二天到校时为一个动态日。班委们发现班上同学出现不良外显行为,如迟到早退、打架骂人等,要及时进行帮助。对帮助不改者,将计入“班级动态”。

班长每周对“班级动态”反馈的信息进行总结,在班会上将表现好的同学冠以“行为规范标兵”称号。让表现差的写“思想说明书”,分析产生错误行为的思想根源,然后加以改正,使日常行为逐渐规范。

二、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内化,使之向善发展,这才是目的

所谓内化,就是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每期开学,组织学生定班训,如“真诚、民主、勤奋、创新”,定班级奋斗目标,如“质量超群、开创未来”。让学生写“自我教育计划”。写好四部分内容,终身达到的德、智、体奋斗目标;三年做完哪些事;初中该如何度过;一天时间怎么安排等。

三、班干部民主选举,实行任期责任制

任期为半个学期。任期内自找助手协助工作。换届时助手经民主选举决定是否接替班干部的工作。这种办法把培养学生班干部导向于锻炼提高其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让学生在平等竞争、积极进取的过程中自我教育。

让“积累”与“内化”齐飞 第5篇

让“积累”与“内化”齐飞

江苏省兴化市昭阳实验小学 校美琴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句话道出了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隐含着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一切语文教学的外因都要通过学生主体这唯一的内因来实现,否则别人的再好也还是别人的,无法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去。不少一线的老师感到很困惑: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积累成语、背诵优美文段、背诵古诗词,但学生能用得上的很少。这就表明学生对规范语言、精粹文本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还远远没有实现我们所期待的“内化”。那么如何调整我们的语文教学行为,使之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化,让“积累”与“内化”齐飞呢?笔者以为应该在量的积累、境的体验、场的搭建上下功夫。

一、注重美文诵读的厚度积累――量的保证

生动鲜活的语言来源于文化的积淀。如果学生习得语言的规范文本仅仅局限干书本,所得就非常有限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一至六年级学生必须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首,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0万字。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之成为沉淀于学生头脑中的文化素养。所以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指导学生在大量阅读课外书、诵记诗词美文上下足功夫,达到甚至超过《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1.阅读课外读物。一、二年级重在培养阅读兴趣,要指导学生购买图文并茂的带有拼音的儿童读物,诸如童话、成语、科普之类的作品。有了阅读兴趣之后,学生就会形成爱书、买书、借书的意识,千方百计地找书看。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渐渐涉猎一些小说。不要担心孩子看不懂,曾有一名学生受大人的影响,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小开始读《三国》,幼学如漆,成年以后,三国里的大小故事、人物名字如数家珍,更重要的是,他由读《三国》产生了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所以书籍对孩子起的是“润物无声”的滋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就是在大量阅读中逐步形成。

2.诵记诗词美文。在抢救学生阅读背诵的黄金时段上,窦桂梅老师的做法能给人很多启示。在超越文本的理念支撑下,她让孩子们在六年内背诵了300多首古今诗词,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真可谓丰厚。在课堂高效率做保证的.前提下,我们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160首古诗分学期指导学生背诵,其中还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适当再增加些内容,如背了一首送别诗再增加一首送别诗,背了这种题材的再增加一首类似的等。挤出时间诵记诗词美文,甚至名家诗篇。让这些美文存留在学生记忆里,慢慢融化。

二、强化内容情境的表象训练――境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情感体验,认为情感体验和丰富积累一样是学生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现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才能获得鲜活生动的语言。

1.上课,发挥想象,读有字书,丰富情感体验。教学识字要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语文教学论文 )如教学“休”字时,很多学生总是和“体”字混淆。先想象生活中人休息时的姿态:人依傍大树休息。学生明白了这个字的构造特点,自然就真正弄懂了字的意思。学课文时,通过诵读、感悟、想象、表演等,引导学生入忘我之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课后,留心观察,读无字书,训练形象思维。观察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生活是丰富的,也是灵动的,留心观察和视而不见完全不同。三年级有篇课文叫《学会查“无字词典”》,说的是要学会读无字书,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很重要。劳动完了,孩子们挤在水龙头跟前洗手,老师告诉他们这就叫“一窝蜂”;逛庙会后,老师告诉他们,什么叫“人山人海”“人流如潮”,什么叫“磨肩接踵”“琳琅满目”。这些范例,告诉我们怎样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三、创设运用语言的实践时机――场的搭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语言实践运用的场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1.重视口语交际。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很多老师没有重视口语交际这一教材中要求的言语训练形式,其实,它能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我们平时就应增强训练意识,让口语交际离不开生活,营造一种对规范语言的相对敏感的氛围。

2-巧用看图写话。如看书上的插图、写小练笔等。学识字根据其具体内容要求学生写话,如学了秋天和冬天的词汇后让他们写《秋天》《冬天》;学了乐器的词汇,根据插图写《森林里的音乐会》等。

3.注重读写结合。善于在阅读课中找准时机,激发学生情感,让其乐于表达。如学了《狐狸与乌鸦》之后,启发学生想象狐狸和乌鸦第二次相遇会发生什么;学《第八次》时,启发学生想象布鲁斯王子回国后,是怎样发动他的军民万众一心坚持斗争的,写一篇演讲稿。

4.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丰富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题材,也提供了很多表达真情实感的机会,要善于挖掘生活资源。如“三八妇女节”时,学校进行评选“好妈妈”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作文介绍自己的妈妈;开展给家长写信的活动等。

动力的内化 第6篇

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中基本功的教学现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际和实践经验提出强化手绘、增加审美、作品解读、作品成集、阶段过关、创意展览等对策。

【关键词】美术基本功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本文所说的美术基本功主要内容包括:素描、色彩、速写;美术基本理论;构成、图形创意等设计基础。这三类课程是中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的内动力,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内驱力,简言之,基本功好职业生涯走的深远。

1.现状。

1.1.基础弱

初中美术教学主要以欣赏为主,目标是给学生以宏观的美学框架,认识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再加上初中美术课教学的落实不佳,大多数学生是美术基本功很弱。

1.2.受忽视

只顾眼前受忽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就业的方向一般集中在影楼、工艺品公司、饰品公司、图片处理公司、广告公司等,学生在单位基本用计算机操作,手绘的本领已经基本丢弃,这就迷惑了老师,更迷惑了学生,认为以素描、色彩、构成等为主的美术基本功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把电脑软件学会,就能顺利就业,这样,电脑设计课变成了学习软件课,学生对基础美术的兴趣程度也逐渐降低,其实,削弱美术基础能力就等于削弱了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动力和助推力。

1.3.轻理论

学校在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也就是功夫只在手头上,并没有在头脑中整体构建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的系统框架。而真正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美术实操水平必须是让理念驱动行为,让不断提升的审美能力激发技能的训练,形成“眼高手低”式的良性循环。学校几乎没有开设系统的美术审美课程,只有各个阶段的以技能为主的专业课程,他们的理论在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方面存在不足,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4.动力差

学生学习美术基础的动力不够,主观上学生觉得学基本功不如多学点电脑软件,因为软件应用熟练,工作好找;客观上美术基本功的训练需要更长时间,相对于软件操作显得枯燥,所以就造成重软件教学而轻基本功的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美术基本功不扎实,对其今后的专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他的职业发展潜能将受到极大地限制。

2.对策

2.1.调整课程

2.1.1增加手绘课程

手绘主要包括素描、设计素描、色彩、设计色彩、图形创意、速写、构成、图案等课程,特别是素描和色彩的手绘能力要增加容量,同时优化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让学生乐学、善学。要灌输“重基础”的观念,有较强的美术基础才能成为一名设计师,电脑软件是工具。杭州一家效果图设计公司,全部用计算机操作,但到我校聘用员工时喜欢油画专业的同学。公司负责人说,油画专业的同学美术基础好,至于软件应用我们会教他,掌握得很快。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手绘基础能力的重要性。

2.1.2.开设欣赏课程

开设和增加美术欣赏等审美类的课程。如摄影、建筑、平面、影像等各艺术门类的欣赏课,有系统地开设美术鉴赏、中外美术史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构建美术大框架,从而指导他们的设计创作,以便形成良性的促进作用。

2.1.3.整合软件课程

例如:平面设计专业,应用软件主要有两个,即Photoshop和CorelDRAW。通过对这两个软件进行分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VI设计等课程与这两个软件教学进行整合,既教给学生软件应用技能,又系统地学习设计基础,真正让软件应用成为工具,同时减少软件教学的课时量,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提升和实践。

2.2.活动设计

2.2.1.看图说话比赛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绘画、建筑、雕塑、设计等图片,形成图库,要求学生看图说话,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说作者、说时代背景、说艺术风格、说作品的价值、艺术地位等,并举行解读艺术巅峰“看图说话”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促进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也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

2.2.2.作品装订成集

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个人优秀作品,将其编辑成册,并设计封面,装订成集,学校组织评选优秀学生个人作品集。作品集充分展示了学生个人的美术专业能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有的同学还在作品集的头几页留有空白,给专业老师及班主任题字,或专门张贴专业老师的作品,以鼓励自己不断进步,有效地促进专业教学。

2.2.3.班徽班报评选

要求每班有自己的班报和班徽。每班每学期出二期以上班报,学校评选出优秀班报给予奖励,学生在出班报过程中就要用到许多专业能力,比如版面设计能力、字体设计能力、色彩搭配能力、文字排版能力等。要求各班级根据自己班的专业特色、学生特点等设计班徽,撰写班徽的设计说明,并每班选派代表来解说班徽的设计理念和含义,现场评选出最优秀的设计作品,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学,让学生在评选活动中得到启示和学习,不但在专业上得到提升、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

2.3.改变评价方法

2.3.1.阶段过关,适时检测激励

每四周一个阶段,一阶段一重点,一阶段一课题,一阶段一测评。每个学生都有阶段过关手册,将阶段课成绩填写在手册上,不合格的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组织补考。在学期结束前对学生的阶段课进行总评。阶段课不过关数达到一定量时,推迟就业。阶段过关制的实施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有效抓手,也是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参考依据。

2.3.2.创意展览,专业综合展示

展览分为三类,即阶段优秀作业展、专业汇报展、班级书画展。阶段优秀作业展就是每个阶段结束后,将本阶段的学生优秀作业搜集整理装裱展出,并提选出留校作品,颁发留校证书,要求每个阶段结束后都能举办展览;专业汇报展就是根据学校所开设的不同专业归类展览,每学期举办一到两次,展示该专业在本学期来的教学成果及学生的收获;班级书画展就是每班在学期后期都将举办一次综合性的学生作品展,他们的展览参展面广、作品质量高、布展创意新颖,每一次展评都能体现出班级学生整体的专业水平,积极影响和推动专业教学。

综上所述,在观念上权衡各能力之间的关系,夯实美术基本功的教学和训练,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学成果的评价和再现上做好文章,就一定能让学生厚积薄发,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并增强提升自我的内动力。

【参考资料】

1.《职业社会能力》,人民出版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编。

多种朗读内化语言丰富情感 第7篇

情感是人的精神内核, 是文章的灵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任何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 体验作者的情感, 品赏作者表达情意的语言, 这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需要, 也是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精神世界的需要。

如《水乡歌》是一首歌颂水乡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生活的抒情诗, 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问答的形式呈现, 诗中每一段的形式完全一样, 字数相等, 句句押韵, 富有鲜明的节奏感、韵律美, 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反映水乡风光和水乡人们生活的插图和课件, 引领学生走进水乡, 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意境之中。通过范读、品读、表演读、独自吟诵、齐读、对读、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感, 感受诗歌的问答形式, 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最后, 在美妙音乐的烘托下, 学生的情感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之中渐渐丰满起来, 文本的语言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思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共鸣。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 作用不尽相同。范读, 教师点明要领, 传授技巧;独自吟诵,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为个性发展提供自由、舒展的平台;品读, 感受语言的表现力, 享受语言的美妙;配乐读, 渲染气氛, 激发内在情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性地将多种形式的朗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达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境界, 使读者、作者、文本心心交融, 情感体验才会愈加丰厚、深刻。

利用内化意识理解文言实词 第8篇

一、整体观照意识

我们知道, 离开具体语境的词在意义上游离不定。句子的理解离不开前后文内容, 词的理解同样也离不开句子。置句子于前后文中理解, 是大语境理解;置词于句子中理解, 是小语境理解。为此, 整体把握选文大意是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在整体理解选文大意的基础上再理解句子, 句中特别含糊的地方就会清楚得多。例如2002年卷中第11题A项:“专以射为戏, 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从后文看, 李广是自以为有辱于史而拔刀自缢的, 说他“竟然因此 (以射为戏) 而死”显然错误。根据前文内容, 李广不擅言辞只擅射箭, 可见, “竟死”是说他把这一爱好一直保持到了死时。因而, “竟死”是“一直到死”的意思。可见整体观照意识对词义的理解与句子的翻译多么重要。

二、外部语境参照意识

内部语境需要上下文把握, 外部语境则靠内化知识为可用信息来构建。我们一般所说的外部语境仅指作者、注释等一些对文章理解有用的外部信息。事实上, 外部语境的构建更为关键的还是系统地内化文言知识为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像汉字的造字用字法, 作为有用信息, 它本身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字义。如2004年重庆卷第15题第 (3) 小题:“比到, 其下仅有在者, 皆体发癯焦, 人不堪视。”“癯”乃生僻字。但是, 根据形旁可知“癯”与“病”有关。联系前后文及该句“体发癯焦”, “发”说“焦”, 可理解为“头发枯焦”;“体”说“癯”, 则可推断“癯”指“身体瘦弱”了。还有象形字、会意字、假借字等, 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也能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2009年全国2卷8题D项“于里中买籴, 然后举爨”的“爨”, 根据字形特点, 理解为“做饭”, 判断意思的正确则轻而易举。

三、对比选择意识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显著的不同有二: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比较多, 二是句法结构同现代汉语相比差距大。为此, 学习文言文必须树立比较意识。以现代汉语语法为对照, 比较古汉语中实词的一些特殊用法, 例如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我们据此就可推断词义, 并用现代的词进行对译。如2004年湖南卷第15题 (2)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全”“名”均带宾语, 处于谓语的位置, 皆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可译为“保全”“闻名”。当然, 对一些没有活用的词我们也可以凭借语法信息来做一些排除性的判断。如, 2005年全国2卷第8题A项“多辩, 常以谈笑讽谏”中的“辩”, 从“辩”前的“多”知“辩”为名词“辩才”, 2010年全国Ⅰ卷第8题A项中, “危素、张起岩并荐, 不报”的“报”之前用“不”否定, 为此解释为“答复”。还有, 既然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多, 当然常用词的义项就多。为此, 结合常用词的已知义项推断该词意思就需有选择意识。如2004年福建卷第11题A项:“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私”的已学义项有: (1) “私人的, 自己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偏袒, 偏私”———“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3) “私下, 私自”———“燕王私握臣手”。联系句中“私”字, 借助义项信息就可判断A项正确。

四、位时互解意识

在文言文中, 一些短语、句子在构成上很有特色。一些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 或者是近义词出现在相对应的位置上, 或者是反义词出现在相对应的位置, 或者同类词出现在相对应的位置上, 对这类句子、短语, 就可利用上下句、前后部分中与之对应位置上的词的意义信息来判断字 (词) 义。如2001年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 处于“追”“逐”之后。由“追”“逐”的同义, 我们就可以断定“败”即“逃”, “逃”即“败”, 意为“败逃的军队”。又如2005年全国2卷第8题B项“席以露床, 啖以枣脯”中的“啖”, 从位置上看, 就是“给……吃”的意思。2006年湖南卷第8题D项“北枕大江, 南薄五岭”中的薄, 根据位置关系, 由“枕”而知“薄”为“靠近、接近”之意。

德育是道德要求的内化 第9篇

一、没有道德约束的学生道德情况及心理状况

首先是道德认知低下。在自然社会环境中, 总有游离于社会道德因素之外的不道德因素, 并且因为其范围广、情势复杂, 所以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大, 往往易使学生在道德成长中出现迷茫, 让他们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不能得到提高, 他们从心理上就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悖道德, 因为他们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本质上违反道德的理解。

再是道德意志脆弱。对于道德行为, 学生从心理上衡量, 可以做出正确的认知分析, 然而当在行为发生时, 又会出现心理上的斗争, 在知道能不能做或应不应该做的道德认知基础上, 他们又会在到底做还是不做这个问题上出现分歧。但是有的学生在一个很小的道德错误上自我挣扎很小, 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为错误行为付出相应代价的惩罚, 于是就从心理上战胜自己, 选择了另一个道德标准。这种道德意志上的脆弱, 会逐渐把学生的道德标准一再放宽, 再不断冲破自己的道德意志。这就是“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要告诉我们, 道德意志培养要防微杜渐。

还有就是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易出现的心理危机。没有道德约束, 没有正确与否, 学生在最开始不是做出错误行为, 而是首先表现在心理上,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判断失据、进退失据, 于是会产生内心的孤独感, 内心没有精神寄托, 从而产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放弃。

二、没有道德动力的学习是一种不完整或畸形的学习

没有道德动力就没有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动机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没有道德动力的学生会无法确定自己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只要是成功的学习就会有一个有道德高度的学习目标, 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鲜活例子。目标教学在我们现在教学中依然十分重要。

没有道德动力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归因不明。学习中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当学生在学习中受挫时, 没有道德动力的学生, 易把其失败的原因归为学校、家庭、教师等, 而不能看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偶尔成功一次, 他们也会认为是自身的聪明、试题的难度小等客观因素, 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 但是也取得了以前努力也没取得的成功。

没有道德动力, 学生就会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没有价值的行为, 对于学习的结果也不报乐观态度, 对于他们来说, 学习是“苦”学, 这种苦, 不是体现在身体上, 而是体现在心理上的, 他们认为学习是痛苦的, 不能真正认识到学之乐。

三、道德是一种作为人的内在需求

首先, 道德是我们正确树立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客观需求。这种价值观不是针对金钱价值而言的, 而是只有符合我们自己的和大多数人的道德线的事才是有价值的。同样的, 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才是有价值的, 怎样的世界才是理想的世界, 这种对于人生、对世界的认识也一样是用价值来衡量的,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道德就是我们的一种客观的内在需求。

道德也是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需求。一个完整的人, 不只是体现于身体的完整, 更体现于人的心理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主要是健全的人格, 这种人格也要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格, 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

道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须要求。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 主要体现在他所在的社会中, 而不是孤立于个人而存在。创造出了相应的社会价值就能体现相应的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和结果, 必然与社会的道德要求相一致, 所以道德就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

四、德育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内在道德需求的过程

道德本就是我们自身的内在需求, 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所限, 还不能把它作为一种需求来完善自我, 还停留于通过外在要求引导自身道德行为的阶段。所以学校的德育就是用外在道德要求的方式, 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道德需求的过程。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如下几点上多加注意:1.正面引导, 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道德操守给学生树立榜样, 把自身也作为一种有力的德育资源。2.坚持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 这虽然是老生常谈, 但是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是要有原则的, 没有行动, 所以在教学行为中的贯彻实践十分重要。3.根据学生心理阶段性特点, 有针对地使用德育方法,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德育。4.德育要与时俱进, 善于发现和提取时代道德因素, 赋于学生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社会公众对于道德的最新理解, 也是道德冲击中时代认可的规范, 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无法比拟的。

营造人文环境 内化学生素质 第10篇

一、构建校本特色, 突出养成教育

教育是手段, 成长是目地, 教育是为了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为此, 我们注重养成教育。用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教育、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发展的目标, 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其次让他们了解成人和成才的关系,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第三妥善处理专业学习、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三者的关系。

1. 创新工作思路, 打造学生教育管理特色

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我校学生工作总结出了“七查一评”、“八教一训”准军事化管理的工作方法。结合我校培养目标的提升, 在继承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发展创新, 形成了“31211”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路, 即建设班主任、学管教师、学生会三支队伍, 采用准军事化、封闭管理的手段, 运用德育教育与文体活动两个载体, 在学生中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集体、热爱班级、热爱学习良好的局面, 达到成人成才的目标。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作用, 班级干部、学生会学生在参与、组织、协调活动的过程, 自己得到了锻炼, 其他学生接受来自自我管理的过程, 也增强了他们的自我约束意识。

2. 丰富“八教一训”内涵, 做实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阶段以适应职业教育为目标的认识阶段, 是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实现由初中或高中向职业教育转变的过渡阶段和转型期。我们抓住入学教育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军训) ,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 校风校纪教育, 专业思想、礼貌礼仪教育, 遵纪守法教育, 劳动观教育, 荣辱观教育等。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阳光心态, 为学生职业开展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入学形成的习惯, 在今后的学习、训练, 自我发展过程, 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突出环境教育的熏陶功能

养成教育就是优秀习惯的教育, 对学生成长进步有影响的教育, 学生终身享用的教育。

1. 日常教育规范化, 突出教育管理效果

我们强化学生日常教育工作, 形成了校、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 主管领导、职能部门、辅导员、班主任 (教师) 四个管理层次, 组成了点、面、线、块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严格实行“七查一评”, 以班级为考核单位, 对学生的早操、间操、就餐、课堂纪律、课外活动、自习、就寝 (宿舍内务) 等进行严格检查。实现了日有检查、周有考核、月有小结、学期总评。根据总评成绩和个人操行分的高低作为评选优秀班级、三好学生、评定奖学金、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在“七查一评”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2321”跟踪教育。以两操、三餐、两休及课外活动为切入点, 实行多层次、立体的巡回检查制, 采取常规管理与检查评比相结合, 教师的身传言教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引导学生从生活小事做起,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做一个自强、自律、诚实、守信、有礼貌、举止文明的学生。从而把教育管理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实现教育的感悟与熏陶功能。

2. 优化教育方式组合, 实现教育效果的叠加

职校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 世界观形成阶段, 是非观念还不十分清晰, 情绪易激动, 受外界因素影响干扰大。有的学生存在自卑、封闭、固执等现象, 个别学生存在偏激现象。对于这些学生必须多方面的进行教育、引导, 才能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并努力改正。我们采取课堂主渠道系统教育, 使其逐步认识职业, 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学习观和价值观;副渠道渗透教育, 让学生在活动、实践和训练过程, 接受正确的教育观念。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教育、引导的氛围, 自觉按着学校所规划的方向成长。学生从不同过程、不同角度获得相同的教育观念就会使教育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拓展精神文化环境, 内化学生素质

德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 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职业教育实践证明, 重智、重技而轻德, 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塑造, 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走进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教养、有欲望没理想、有目标没信仰、有青春没热血的怪圈。在学生工作中, 我们始终做到德育先行的做法, 德育教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实际编撰德育大纲, 制定符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德育计划。遵循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将德育总体目标分解细化到每一年级,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学生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为了突显教育的目标。我校以铁人———王进喜这个时代的楷模为典型, 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为让学生了解铁人的先进事迹, 树立不怕苦、不为钱、不为名, 一心为国家, 一切为革命的高尚情操, 学校开展以德育为首的系列教育活动,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让学生知道王进喜、了解王进喜、认识王进喜、学习王进喜, 努力争当王进喜, 做时代的主人。

新主人翁精神专题教育, 使学生树立勤学善思、创造进取、忠诚企业、服务社会的思想, 鼓励学生自我发展, 奋发有为, 当好学习的主人, 做企业的主人翁。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各种活动, 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 内化学生素质。“五.四”开展担当责任, 争做优秀青年征文活动;“七.一”举办党在我心中主题演讲;“十.一”举行“我与祖国共辉煌”学生征文活动;“一二.九”举行爱我中华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奥运火炬接力赛, 举办学生法律知识竞赛、职业生涯演讲比赛、开展手拉手活动、文明诚信伴我行, 良好习惯益终生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铁人纪念馆、做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专题讲座、观看反映铁人事迹和精神的电影, 加深对铁人精神内涵的理解。这一系列教育活动, 实现了德育常规教育与活动主题教育互相渗透, 增加了教育效果。

内化文字 提升运用 第11篇

低年级词语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准字音,了解意思的层面,而是要深入探究,让学生内化文字,提升运用,达到既能理解词语,又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词语,实现词语积累和运用同步,入心入理入情入境。现以几位老师的《画家和牧童》的阅读教学课堂片断为例,试从词语渗透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拼读复现,字词理解入境入理

在小学识记教学中,最常用的生字教学手法是复现,通过多次反复让学生认识生字词,加深印象,形成记忆。《画家和牧童》一文中的词语难度适宜,但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除了复现之外,还可以剖析字词,让学生获得入境入心的感受,从而深刻记忆生字词。

在教学生字时,老师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读课文时遇到的难读字词,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认为“拱手”难读,于是教师抓住契机,领着大家仔细拼读并理解。

师:拱手是一个动作,古人在对别人表示尊敬的时候,都会这样做。大家和我一起边读边做动作。

生:(齐读)拱手。

师:文中不好读的词语大家一起来拼读字音吧,遇到不好读的,把拼音标在它的上面,这样就不会读错了。(生标拼音后自由读)

在教学中,教者尝试了联系生活经验,通过亲自示范做拱手的动作,既能够让学生理解意思,又能够体会古代使用拱手这一词语的特定意义,让学生在直观体会中学会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读文和交流,学生对词语有了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把生词放到句子中,拼读复现,让学生对词语有入境入理的感受。

二、调动生活体验,内化文字入情入心

低年级词语教学,不但要直观形象,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根据学生的生活感受,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来理解和体会,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将文字内化于心,入情入心地运用文字。为此,有位教师是这样来指导学生:在帮助学生理解“著名”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找出相近的意思来深化理解词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自己使用这种方法,学会自学词语,积累词语。

师:戴嵩是个怎样的画家?

生: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著名呢?

生:特别有名。

师:说得好。特别有名,和著名意思很相近。这样我们就理解著名的意思了。

在理解某些能够直观表现的词语时,教师要尊重低年级学生抽象能力弱的认知特点,可以借助图画等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在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时,“教师出示画面,请同学上台指一指,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一生上台指示,全体学生直观感受,立刻理解。这种让小学生用手指一指画面的方法,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师:文中有哪个句子是写戴嵩画技高超的?

生: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说说你不理解的词语。

生:“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生:“浓墨涂抹”是很浓的墨水涂上去,

生:“轻笔细描”就是轻轻描画。

师:这是形容国画绘画技巧的,一起来欣赏一幅画,看看哪个是“浓墨涂抹”,哪个是“轻笔细描”?(生指出)理解了词语,大家再来读读句子,想想你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他不愧是个著名的画家。

师:好。等一会我们看看他为什么著名,画的画到底如何。

教师将词语放在特定的句子中,不但能够让学生入境入理感受词语,而且能够释放词语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三、积累课本语言,感悟词语提升突破

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画家的高超技艺,教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体会,并藉此学会理解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课文语言的积累。这是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培养学生感悟词语的能力。

师:面对戴嵩的画,人们都是怎么评价的?

生1:围观的人看了,都纷纷夸赞。

生:2.“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生3:“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师:这样的夸赞语言简单,但是生动形象,我们也可以试试这样。我给大家准备了两个词语,再把夸赞,称赞,赞扬用上试试。

生(跟读词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生:“您画的斗牛图真是栩栩如生。”我称赞道。

生:你画的真是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呀!我不住地夸赞着。

生:“你画的两头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大声地赞扬道。

师:说得真好。从文中看到,围观的人都纷纷夸赞,说明戴嵩的确是个了不起的画家。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刚才的词语你还能理解吗?

通过领悟词语,教师又让学生在积累的同时,使用推荐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进行说话练习,将积累和运用合二为一,进行练习实践,达到知行合一,实现了内化于心,提升运用的词语教学目标。

在低年级字词教学中,学生对词语的认知不能单独拿来理解,那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标签化感受,缺乏真实体验,导致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会大打折扣。而以上几种词语教学的渗透方法,是令人称道的,对于低年级词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化操作经验,完善模型建构 第12篇

关键词:生活素材,操作经验,建构模型,操作思维

教师以操作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积累鲜明、丰富的数学知识,主动接纳、建构数学知识,获取积极、深刻的数学情感体验,让学生树立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积累表象经验,内化操作经验,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立足生活素材,积极参与操作

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直观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产生操作活动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手眼协调感知,帮助学生积累多种多样的表象,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发展形象思维,推动逻辑思维的展开,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教学“除法的简便运算”例3时,教师让每个学习小组利用16个苹果的学具,动手摆一摆:1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 2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怎样列算式? 学生在小组里积极自主地动手操作,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各小组对各自操作结果进行小结,然后派代表上台叙说。教师根据学生的解说,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2

学生边观看课件演示,边聆听其他学生的解说,做到在认真思考的同时,列出算式:16÷2÷4=? 接着,学生说说把1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几份?学生根据演示图,看出了一共分成8份;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并操作: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 现在每份几个? 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再一次动手操作,经过创造性探究,列出算式:16÷(2×4)=?教师引导学生探索16÷2÷4=? 与16÷(2×4)=? ,这两个算式是否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学生在自主创新的探究活动中,感悟出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知识点。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操作活动, 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 内化知识,拓展数学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表象的理解。

二、内化操作经验,有效建构模型

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数学表象, 数学表象又来源于直接的感性经验。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亲身通过操作活动获得感性的经验,并内化为数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夯实和丰富学生数学表象经验的积累,帮助学生把具体的实物与抽象的符号联系起来,不停留于具体直观思维,进行适度抽象,促使学生建立起具有一般性、概括性的数学表象,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连续、流畅,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概念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多角度寻求与数学意义相一致的数学模型。

例如,教学“加法意义”时,多媒体屏幕呈现教材中的主题图,学生观察了屏幕画面,把画面中的纸鹤,以及小朋友的数量一一数了出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观察到画面内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以同桌为一个学习单位从学具袋中拿出3根小棒,把每一根小棒表示成课本,或练习册、或铅笔,再分成两部分,如一部分一本课本,另一部分2本课本,分好之后再合并在一起,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着、叙说着生1:“每根小棒代表一本课本,这是一本课本,这是两本课本合并在一起后就是3本课本了。”通过分组操作,学生初步感悟加法的基本意义。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出示1个□,再出示2个□,把这两次出示的□合并在一起,要求学生数数屏幕上共有几个□;同时,教师提出:“在这种合并中,□可以表示什么? 这种合并活动表示什么意思? ”在观察与探讨活动中,学生强化了数学表象,生2:“□可以表示小棒、练习册等实物。”生3:“这种合并活动是一种数与数相加。”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数量多少可以用数表示,合并可以用‘+’表示,根据这次操作活动,我们可以列出算式1+2=3,而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又代表什么意思? ”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到强化数学表象,建立了数学符号,沟通了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将具体操作经验内化成抽象的数学经验。当学生再次用学具表示算式1+2=3的意义时,通过操作丰富表象经验,自主创新能力获得培养,已创造性地建构了完善的数学知识模型。

三、发展操作思维,深化模型建构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 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水平,精心准备操作材料,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紧密结合思维的指导,训练学生借助表象思考能力,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 发展学生的操作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数学知识模型建构。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多媒体出示:制药厂生产一种药品,每盒每片12粒药品,药盒外包装标注3×4,你能猜出这片药粒是怎样排列的? 在小组里合作操作中,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药片,动手摆一摆,小组一摆出横4竖3,列出算式:4×3=? ,表示4个3相加;小组二摆出横3竖4,列出算式:3×4=? ,表示3个4相加。教师提出:“还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摆法? 根据摆法写出相应的算式。”学生摆出横2竖6(2个6)、横6竖2(6个2)、横竖12(1个12)、横12竖1(12个1)等排列图,并写出相应算式。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摆法操作活动,训练和发展了创造性数学思维,建构和完善了数学知识模型。又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学生借助摆小棒操作方法进行计算,创造性地探究出“破十法”“连减法”“倒减法”等计算方法 。还如 ,教学“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利用一把长度不够,且刻度没有“0”的断尺小组合作量量一张课桌面的长度,学生经过反复探究,不断动手操作,创造性地量出课桌面的长度。汇报时,部分小组采用“连加”方法;部分小组采用“拼尺”方法。在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了思维的创造性,深化了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

上一篇:治疗肝脏血管瘤下一篇:社区冠心病患者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