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经济范文

2024-08-20

外资经济范文(精选10篇)

外资经济 第1篇

实际情况是,在外商投资的制造业当中,服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比持续下降,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行业占比大幅攀升,像通信设备、计算机等行业占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的三分之一。自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超工业以来,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到今年一季度已占GDP的51.6%,外商投资正由传统的加工装配环节向产业链高端和服务业延伸。

对于部分外资企业的关厂撤资,商务部外贸司司长唐文弘介绍说: “外商终止的企业造成的实质性影响非常小,目前在中国并没有出现外资制造业企业成批地、大规模地撤离的情况。”

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第2篇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客观地分析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一步确定未来新的引资政策,对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资,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规模巨大。特别是1993年后,连续9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吸收外资的国家,年以来我国吸收外资更是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外资的大量流入,为我国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长期存在的“技术缺口”和“管理缺口”,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然而,外资也存在加剧国内市场竞争、挤压民族企业和品牌等问题。从实际出发,正确评价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确制定和实施应对外商投资的战略举措,才有利于我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一、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总体看,外资对我国经济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我国的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外商直接投资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据统计,1978年至,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已达6224.01亿美元,外资资本存量相当于同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129.43亿美元)的8.85%,它对于我国20多年连续保持年均9.6%的经济增长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而且间接推动了我国企业扩大投资规模,从而明显增大整个社会的资本规模。同时,也促进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我国涉外税收总额由1992年的122.26亿元猛增到的5355亿元。特别是来自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税收总额占我国涉外税收总额的98%以上。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一定作用。据资料显示,外资中的近70%投向第二产业,近30%投向第三产业,投向第一产业的比重尚不足2%。这大体符合我国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从而促进了我国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的发展。

3.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在外资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也飞速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的11545.6亿美元,增长56倍,年均增长率为16.74%。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的排名也由1978年的第34位上升到年的第三位,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确立。

4.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不少较为先进和适用的技术,促进了我国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通过与外商的合资与合作,我国许多产品的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从间接效应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示范作用,促使我国企业或通过技术贸易的形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或通过自主创新来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

5.增加就业总量。在外资对我国就业数量增加方面,1992年至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职工人数由221万人猛增到1033万人,占我国职工人数的比重由1.49%升至9.77%。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前后向的产业联系也间接地创造了就业机会。

6.推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通过吸收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借鉴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制度,推动了我国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二)消极影响

1.形成对某些行业和市场的垄断,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一是外商在我国幼稚产业抢先建立大企业。二是外商在我国某些盈利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实行垄断。外商凭借其品牌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优势,加之我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与我国内资企业进行激烈竞争,将我国一些民族品牌产品淘汰出局,或是通过合资收购中方的名牌商标,导致中方的名牌产品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2.削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我国企业明显处于劣势。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R&D费用只占销售收入的0.39%,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也只占销售收入的0.6%。我国许多企业还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实施本地化战略,低价竞销,打垮内资企业;遏制合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与内资企业争夺人才,导致内资企业和国内相关单位自主研发力量受到削弱。

3.通过不正当经营或转移定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外商在与国有企业进行合资或对国有企业进行并购的过程中,往往低估国有资产,特别是漏估国有企业的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从而使国有资产蒙受损失。而且许多外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偷、漏、逃、骗税问题。特别是不少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方式偷逃税款,给我国每年造成大量税收损失。

4.加剧资源短缺,恶化生态环境。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有一部分是属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这给我国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外商在华设立这些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实际上是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某些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不仅加剧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恶化我国的生态和社会环境,而且也严重危害企业职工和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加剧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征。截止2004年,我国东部地区累计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和、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和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全国的82.43%、86.78%和86.25%;中部地区分别为11.04%、7.69%和9.16%;西部地区分别为6.53%、5.53%和4.59%。这种非均衡格局的出现,加剧了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且也促使西部、中部地区的一些人才和资金向东部地区“倒流”。

6.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地方政府在引资中出现重复引资问题。以长三角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在长三角区域内15个城市的“十五”计划中,12个城市把电子通信业列为支柱产业,11个城市把汽车零配件制造业列为支柱产业,8个城市把石化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体系,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这样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其难以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二、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我国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和利用较长时期内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外资战略、方针和政策。

(一)积极利用外资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充分发挥外资在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紧张和弥补外汇缺口方面的作用,发挥外资并购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应加大外资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力度,推动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对接,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二)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充分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更应通过自主开发和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把技术进步的主要立足点由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

(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服务企业的竞争力。随着我国电信、金融保险、商业贸易、零售业等服务行业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大量外资进入这些行业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所以,应加快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打破政府对金融、电信、供电、交通运输业等行业高度垄断的格局,积极把服务业向民营化和地方化方向拓展,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对其它竞争性行业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推动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保险金融服务业和旅游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四)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推动西部地区引资的步伐。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言,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是重要的选择。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对国外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美国宝洁、微软等近40家跨国公司已在四川投资设厂,世界500强中已有32家在西安设立分公司、合资公司或代表机构等。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速度将不断加快,成为新一轮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因此,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机遇,放宽西部地区在一些领域对外商投资的限制,积极吸引外商参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和生态工程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通过引资,开发优势资源,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五)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应合理调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将外资规模控制在经济建设需要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合理区间。实施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重视考核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就业贡献、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项指标,克服片面追求引资数量的倾向;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法制以及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可制定《反垄断法》和《并购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流向、企业股权比重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控制,通过法律措施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利用外资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第3篇

利用外资,我们不仅要看到它总量上的急剧增长,更要看到结构上的喜人变化。从外资涉及领域看,不断拓展与优化,从最初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走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并不断向服务业领域倾斜。2011年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20.09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占同期全国总量的1.73%。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21.01亿美元,同比增长5.06%,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4.91%。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52.43亿美元,同比增长20.54%,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7.62%,首次超过制造业的比重,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及增幅均超过制造业。之后的年份里,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权重不断提升。2014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9.4亿美元,同比下降12.3%,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33.4%;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45.2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在总量中的比重为53.9%。2015年1-3月,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5亿美元,同比增长I4.8%,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1.4%;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12.2亿美元,同比下降3.6%,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32.2%;而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15.9亿美元,同比增长24.I%,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61.9%。从我国FDI这几年变化趋势和特点看,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国利用外资进入名副其实的“服务经济时代”。

我国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外资的“青睐”,服务业利用外资无论是规模、增长速度还是权重,都日益把制造业甩在身后,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首先,从我国的情况看,我们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业国,无论在生活性服务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一点,正是中国吸引服务业FDI的最重要的优势,因此,以市场开放引进服务业FDI,是我国服务业FDI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服务业跨境配置成本下降,可交易性增强,使服务业FDI成为一种合意的成本追求型投资行为。随着国际交通时间与通讯成本的急剧下降,全球高效交通网络与通讯系统的建立,大量以人员流动与信息沟通为特征的现代化服务业能够以极低成本在全球配置。同时,信息交换成本的下降,使服务业不再需要在本地生产与本地消费,而可以在一个成本最低的地点生产,而在全球进行消费。这种服务业的“可交易性革命”,使服务业生产能够集中于一个成本最低的地点,尤其是高素质人力资本最低的地点。这导致了服务生产的全球配置,而中国的巨大人口规模、新型城镇化引起人口密度不断强化、人力资本素质提升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长、庞大的制造业及其转型升级的需求、产业政策激励服务业发展的导向,正好契合了服务业FDI的大规模发生且流向中国的强烈意愿。

江苏省外资利用的经济绩效研究 第4篇

一、江苏省外资利用状况

江苏地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长三角地带, 是我国对外开放较早、开放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利用外资业绩显著。如表1所示, 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年底外资企业登记户数、外资企业注册资金、外资企业投资总额连续多年快速稳定增长, 同时合同外资项目数量下降引起外资投资项目规模以更快的速度扩张。全省1985-2009年累计利用外资1927亿美元。新世纪以来, 江苏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实际利用外资和累计利用外资规模持续多年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 2009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253.2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0.8%, 利用外资规模占全国的28%, 连续七年位居国内利用外资最多的省份, 全省有10个省辖市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突破10亿美元, 半数以上的省辖市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超过10%,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219家, 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企业434家, 分别比2008年减少17家和25家;协议外资509.81亿美元, 同比增长0.5%。

二、江苏外资利用的经济绩效分析

理论上来说,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弥补储蓄、外汇、技术与管理、税收四个缺口,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进而获取多方面的社会福利:如缓解资金紧张矛盾, 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要素, 促进产业升级;吸收先进管理经验,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创造就业机会, 增加财政收入;带动进口和出口贸易, 促进外贸发展;推动体制创新, 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等。

(一) 外商投资对江苏资本形成的贡献分析

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改善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本短缺约束。外资企业可以借助规模和资金方面的优势, 以新建和并购的方式直接增加东道国资本存量, 并可以带动东道国的储蓄用于投资。根据江苏省1998-2008年的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取当年实际利用外资 (FDI) 为解释变量, 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GDZC) 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如下:

数据来源:2001-2008年江苏统计年鉴

lnGDZCt=α+βlnFDIt+ut

式中, α表示除FDI外其他因素对GDZC的影响, β为FDI对GDZC的贡献弹性, u为随机误差项。用OLS回归分析得到回顾方程如下:

lnGDZCt=2.7553+1.2336lnFDIt

该回归方程拟合优度为0.9046, 通过F、t、dw检验, 表明方程总体是显著成立, 并且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GDZC对FDI的弹性为1.2336, 即利用外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将增加1.2336个百分点, 可见外商投资与固定资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并且外商投资对固定资产具有促进作用。1995-2008年, 江苏省外资形成固定资产228.89亿元上升到1394.98亿元, 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最高时达到21.2%, 近年国内投资逐年扩大, 外资比重有所降低, 但依然高达8.6%。

(二) 外商投资对江苏进出口贸易的贡献分析

外商的跨国投资, 不仅是资金的转移, 还包括资本、技术、管理技能、制作工艺的整体移动。根据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如果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是在本国已经处于比较劣势而在东道国正在形成比较优势或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行业, 那么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国际贸易量的扩大。马库森等人指出, 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的相互关系是替代性和互补性, 取决于贸易要素与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的还是非合作的, 如果要素是合作的, 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商品贸易将相互促进。根据江苏省1998-2008年的统计数据, 取当年实际利用外资 (FDI) 为解释变量, 对进口额 (IMP) 和出口 (EXP) 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lnIMPt=-2.7449+1.8617lnFDIt

lnEXPt=-2.5166+1.8760lnFDIt

以上两个回归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并通过F、t、dw检验, 方程显著成立。外商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带动进口额增加1.8617个百分点和出口额增加1.8760个百分点, 外资对出口的拉动作用略高于对进口的拉动, 外商投资明显促进了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发展。1995-2008年, 江苏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由485810万美元上升到12860466万美元, 增长26倍, 近十年外资企业进口额始终占全全省进口额的4/5以上;出口额由293481万美元上升到17495986万美元, 增长60倍, 占全省出口额由不足1/3上升到3/4。可见, 外资对江苏进出口贸易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在进口方面的主导作用最明显。

(三) 外资对江苏工业增加值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设在发展中国家可以使东道国享受到技术外溢的好处, 进而可以提高其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有助于经济增长。外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需求方面, 利用外资活动会影响投资、出口、消费等需求的变化,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供给方面, 利用外资会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生产工艺的变化, 影响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的变化,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根据江苏省1998-2008年的统计数据, 取当年实际利用外资 (FDI) 为解释变量, 对工业增加值 (GYZJZ) 和国内生产总值 (GDP) 进行回归, 可得回归方程如下:

lnGYZJZt=1.9161+1.3903lnFDIt

lnGDPt=4.9520+0.9585lnFDIt

以上两个回归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并通过F、t、dw检验, 方程显著成立。外商投资每增加, 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工业增加值增加1.3903个百分点、GDP增加0.9585个百分点, 由于江苏省外商投资大部分流入工业领域,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占江苏省全部工业企业的半壁江山, 外资对工业的拉动作用远远大于对GDP的拉动作用。1995-2008年, 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由5155.25亿元上升到30312.61亿元, 工业领域吸收外资占全省利用外资的7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资企业固定资产占比43%,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11210个, 主营业务收入达26193.84亿元。

(四) 外资对江苏社会就业的贡献分析

由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加大的矛盾,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吸引外国投资作为增加本国就业重要途径。外国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就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直接提供工作岗位的直接效应上, 还体现在通过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关联以及与国内投资之间的互补、替代关系所带来的间接效应上。根据江苏省1998-2008年的统计数据, 取当年实际利用外资 (FDI) 为解释变量对社会就业 (JY) 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lnJYt=8.2330+0.03707lnFDIt

此回归方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并通过F、t、dw检验, 方程显著成立。外商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 就业量增加0.03707个百分点。1995-2008年, 外商投资企业吸收就业人员由37.26万人上升到188.18万人, 平均每年新吸收就业人员11.6万。2008年, 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口占全省城镇就业人口的7.5%。通过长期积累, 外资利用对江苏省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外商投资在促进江苏省资本形成、进出口贸易、工业生产、社会就业、GDP增长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外资利用是对进出口贸易扩大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外资投入主要是制造业领域,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加大, 开放领域拓宽, 外资在高兴技术产业、农业和服务业方面的投资快速增长, 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外资对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逐步显现。为了迎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 江苏需要继续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保持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 营造发挥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和收入增长效应的投资平台, 积极吸收和引导外商投资, 最大程度地发挥外资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以提高江苏区域社会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德宏, 丁国杰.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12) .

[2]、李志华, 王连伟.FDI与我国国内投资相关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11) .

[3]、傅强, 周克红.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分析与实证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8) .

[4]、朱斌.外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东部沿海十省市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11) .

利用外资发展西部经济的几点思考 第5篇

利用外资发展西部经济的几点思考

利用外资对西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分重要.面对西部开发的`巨额资金需求,应积极利用外资获得资金来源.而目前西部利用外资的现状不佳,利用外资项目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都很少.这更加需要我们去探寻利用外资的渠道,分析不同的利用外资方式所具有的特征,合理利用外资促进西部发展.

作 者:陈春霞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新海财金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21(1) 分类号:F120.4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利用外资   举借外债   外商直接投资   新型融资方式  

外资对辽宁省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第6篇

一、辽宁省外资利用状况

辽宁省利用外资的结构可以分为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 (FD I) 、外商其他投资三类。2000年以来外资利用总额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从301620万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544390万美元, 增长了4倍, 尤其2006年后开始快速增长, 外资企业的就业人数也在增加。在实际利用的外资总额中, FD I一直占据了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大部分, 2004年以后FD I成为外资的唯一来源, 所以下文用FD I对辽宁省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

外资在辽宁省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 其中制造业占到外资总额的60%左右, 房地产业利用外资比重在2004年以后也占到20%以上, 其他产业利用外资比重则相对较少。从外资的区域投向来看, 大连市与沈阳市的外资量占据了外资总额的绝大部分, 尤其2006年, 仅两个市利用外资额之和就占据了整个辽宁省外资总额的88.20%, 其他年份中, 两市之和也均占全省的70%以上。

二、外资与辽宁经济的关系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 其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处于国内前列, 从2000年到2009年, 辽宁省G D P的实际增长率为12.25%, 超过全国10.56%的平均增速。另一方面, 辽宁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以后,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速加快, 尤其是2008年, 较前一年增长34.75%, 2009年较前一年增长22.69%。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00年的9.7倍, 平均增速达29.16%。

从四部门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 (式1) , 可以看到:

投资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拉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从2000年到2009年, 辽宁省G D 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2.2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25.78%, 而外商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为17.8%。可见外商投资在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中的作用非常大, 不仅仅外商投资总额本身在增长, 还带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从2000年到2009年, 辽宁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达到45.86%, 接近一半的G D P都是由投资贡献的, 而外商投资总额平均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5.75%, 即外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22%。如若考虑到外商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带来净出口的增加, 那么其贡献就会远远大于7.22%。并且随着政策、基础设施的完善, 辽宁省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商投资, 将来必会对辽宁省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辽宁省FD I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 D P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注:TI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I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 FDI是外商直接投资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FD I和TI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

从式2看到,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 FD I能够对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拉动作用。

再对FD I与G D P进行分析。首先对二者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阶差分后, FD I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构成辽宁G D P的格兰杰原因, 可以认为FD I是G D 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对二者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 得到结果:

从式3来看, 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836, 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在式2和3中, 辽宁省G D P有自发增长的效果, 这可以由消费、净出口和政府购买来解释, 另外,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FD I对辽宁省G D P起着促进作用, 即每增加一单位的FD I, 就会带动13.43单位的G D P增加。从模型的结果来看, 认为FD I确实对辽宁省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

三、政策建议

辽宁省在今后的发展中, 仍要大力吸引外资, 通过外资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进而促进辽宁经济发展。具体来说, 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配套相应资金。

目前沈阳市和大连市吸收了全省近80%的外资, 其背后的原因是两地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所以只有完善各地区的基础设施, 加上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优势, 才能够均等地吸引外资, 均衡化发展。而完善基础设施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配套相应的资金, 这样才能更多、更均衡地吸引外资。在吸引外资的同时, 能够带动国内固定资产投资, 形成内外联动效应, 共同促进辽宁省经济的发展。

2. 抓住机遇, 发展自身。

外资不仅从投资方面促进辽宁经济发展, 还能将其部分产品出口到国外, 从净出口角度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同时可拉动就业, 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从而促进消费增加, 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此外, 外资主要投资于汽车等设备制造业, 从人力、技术、管理等方面对整体经济产生溢出效应, 对辽宁省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所以要抓住时机, 从自身的角度拉动经济增长。

3. 合理引导外资投向。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适时调整吸引外资的政策, 如果外商投资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领域、基础产业和服务贸易等薄弱产业, 可以提供低息贷款, 加快折旧优惠, 提取风险基金优惠, 所得税优惠等措施。同时, 要鼓励外商投资于其他市区。而对于垄断性或高耗能产业, 要制定严格的政策, 推动辽宁省产业结构的合理升级。此外, 随着外商投资的增加, 人民币升值, 要防范外商投资的外汇风险, 加大对金融体系的改革, 增强企业和政府的外汇风险意识, 有效控制外资增加导致的风险敞口。

4. 完善投资环境,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浅谈外资利用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第7篇

一、外资利用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制度的背景下, 在社会关系空间中, 外资利用追求自我认同, 而在这个过程中, 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之间势必会产生矛盾, 这是导致传统外资利用认同困境的根源所在。在众多的诸如加薪, 升迁等对策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 近年来兴起的外资利用理论给所有指明了一条新出路, 对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发展过程中自身特征发生了变化, 因此当处在同样的环境中时, 便会产生更大的困惑, 而这些变化也更是会反应在行动上, 进而产生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传统外资利用的困境具体体现在他们的身份分类的矛盾、目前身份归属的矛盾以及未来身份归属的矛盾上。在创立之初, 通常将其珍贵的外资利用集中在某项业务中, 这样能更有效地为目标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在集聚了一定的资源之后, 不再满足原有的单一业务, 就会充分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方面的优势, 沿着产品链在纵向以及横向进行拓展, 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当进一步发展时, 为了降低风险,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就会寻求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业经营, 提供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经济用途的产品或者服务;在继续壮大之后, 出于扩大市场或者是削减成本的需要, 就会重视外资利用,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求发展。并不是所有的都会经历以上的发展历程, 有些没有机会进入下个阶段就已经消失了, 有些会跨越某个阶段直接进入下个阶段, 还有一些在进入下个阶段之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同时我国的外资利用相对薄弱, 仅仅是一些局部应用,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集成系统, 信息不能共享。不解决这些问题, 就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通过灵活的机制、贴近市场的产品技术研发, 以及外资利用创新、现代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服务, 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化, 即ERP系统的实施使能够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虽然外资利用等单元系统在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真正实施ERP的型才在全国也不超过一万家家, 行业的推广应用还很少。

二、外资利用与经济增长问题与对策

就现代外资利用而言, 要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 应充分认识到, 在任何内部, 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员工的创造力及其对成功的渴求。要充分发掘出这种潜力, 使员工能够对的业绩负责, 并对他们的成功给予相应的回报, 由此就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和不竭的动力,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由于国家投资基金是公共财产, 因此在其分配问题上每个人就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 在其分配程序上必须按照公平和民主的原则进行。在分配方式上, 施韦卡特认为有两种方法, 一是市场模式型的, 将这些基金分配给银行, 银行再将这些基金贷出去, 让市场进行配置;一是计划模式型的, 制定一个具体的计划, 由一个民主负责的部门按照这个计划去分配。施韦卡特认为“经济民主”模式中, 应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在第一次分配中注重公平原则, 在第二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国家投资基金首次分配时, 按照地区的人均份额进行分配, “如果地区A有国家人口的X%, 它就有X%的钱可用于新的投资。”返还到每个地区的投资金额和这个地区上交的资产税不一定相等, 因为资产税反应的是这个地区资本资产的数量, 而投资金额是根据人靠比例来的, 但是这其中并不存在不公平, 其理由是资产税做为生产成本被附加到了商品中, 由消费者支付并不是商品的生产者, 投资基金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公共服务式的存在, 如同教育和医疗保障等, 在一点是投资基金可以看做是剩余价值, 而身与价值的来源是劳动, 因此投资基金应该按照劳动力的规模比例分配给社区。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已经表明, 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容易造成经济发展的官僚主义倾向, 信息收集的失实, 当一个经济体的规模比较小时, 信息的流通是畅通的, 计划性的确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可能与人们所需要的相差无几, 但是当经济体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 信息将会变得纷繁复杂, 信息的搜集变得越来越困难, 计划的制定与现实所需不相符合, 并且在计划经济下, 人们的自由选择被严重的压抑, 带来了生产的低效率, 体制内的创新动力也被严重的压抑, 以计划来调节全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配置很难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单一的计划调节经济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 将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后, 在市场作用下价格自觉地调节供求, 配置资源, 既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会生产活力, 又能够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改进生产技术, 提高社会生产的积极性。

在投资资金的分配上, 实行民主决策式的计划分配, 这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是不同的, 经济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由一个部门进行计划分配投入公共领域的投资份额是多少, 进入的投资份额是多少, 而是由专家和大众组成的委员会举行投资听证会, 决定这两类投资的份额, 在这个过程中立法机构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而这个决策过程的实质就是国家实施指导的经过专家分析和大众认可的投资计划的制定过程。

从个人的角度看, 成功的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就是如何对个人的需求、理想、愿望与个人实际的能力、技术、动机等特征作出现实的、中肯的自我评价。因此, 对员工尤其是那些训练有素的员工而言, 必须能够将自己的能力、技术、价值观等清晰地表达出来, 这是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的必要条件。同时, 这其中还包括员工对于中存在的机会的评估过程。从财务预算的角度来说, 必须为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 以便使员工能够沿着一定的财务预算规划前进, 并成功地驾驭其发展过程。众所周知, 当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时, 会给财务预算提供更多的财务预算发展机会。然而也要认识到, 即使是处于衰退或战略调整阶段, 更应该设计各种开发计划为员工创造财务预算机会。但随着营销队伍的逐步扩大, 把握营销合同、降低营销风险、扩大市场占有率、防止客户资源流失的工作并非工一般人员所能完成, 所以, 那些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熟悉各种会计和财务知识的高级会计师和外资利用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他们也许不具备管理技术方面的能力, 但在财务预算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 会极大地激励其在自己擅长的财务预算领域得到职业发展。

三、结论

我国利用外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外资的引进不但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 同时也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 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应不断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外资利用运行机制, 强化外资利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才能充分调动外资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优势。

参考文献

[1]魏淑清.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1, (11) :194-196

[2]汪旭辉.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4) :195-201

外资经济 第8篇

1.1 并购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 外资在华并购的交易中, 无论是交易金额还是交易的发生数量都不断创出新高。2004年, 中国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17.47亿美元。2008年, 美国银行在投资25亿美元购买中国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9%建设银行股份, 之后又接连认购了建设银行海外5亿美元的股份, 这是迄今为止外国公司对中国内地银行的最大单笔收购交易。此外, 雅虎对阿里巴巴的收购也创造了中国互联网上的最大单笔交易。

1.2 并购主要集中在有优势和前景的产业

跨国公司并购主要集中在国家政策重点扶持和鼓励的产业和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以及垄断性质的行业, 入世至今, 我国在引资政策、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方面不断放开市场管制, 境外跨国公司几乎是按照我国入世承诺的时间表, 制定严密计划, 适时地抢占我国银行、电信、高新技术等产业, 这些并购交易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战略性并购特征, 以求在中长期内整合和控制相关产业。近几年, 福特、日立、阿尔卡特、花旗等跨国巨头在我国境内完成的收购, 都具有这一明显特征。

1.3 倾向于并购一些有品牌价值的行业龙头企业

一些跨国企业在并购我国企业的时候, 往往会选择行业的龙头企业作为目标, 因为该类企业有较高的知名度、品牌效应及良好的销售网络。典型案例如美国电子产品制造商爱默生以75亿美元, 重金收购了华为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安圣电气;美国强生以23亿高价全资控股本土日化大宝品牌;汇丰保险斥资81.04亿港元, 收购平安保险公司近10%的股权;瑞银集团花费17亿元收购了北京证券20%左右的股权, 而且近期还出现了借助金融杠杆完成并购的现象, 如凯雷集团并购徐工科技、摩根士丹利并购海螺水泥等。

2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经济安全的影响

2.1 并购对我国产业经济安全的积极影响

(1) 外资并购促进国内企业改革。

目前, 我国仍有大量的公私企业面临改制或需要重组, 而国内资本相对稀缺, 因此仅依靠国内资本注入, 完成我国大量企业的重组改组显得力不从心, 在此情况下, 吸引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将会成为企业重组的重要资金来源。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我们也必须从全球战略角度出发, 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置于全球分工和国际合作体系中加以考察。外资公司进驻我国后, 会使我国众多被注资企业更加熟悉国际经济通行的规则和惯例, 在全球营销和出口贸易中, 不断实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从而促进国内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 外资并购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均收入和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 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影响因素, 以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了, 中国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迫在眉睫。然而, 企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 需要大量更新设备、人力资源, 以至于整个产业领域的转变, 外资并购过程中能够为相关企业带来大量的资金、技术支持, 以及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方案。同时, 在承接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 跨国公司正不断将更加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层次的服务性产业, 如服务外包业务、融资租赁业务等, 通过并购的方式转移至国内, 从这些方面来看, 外资并购有利于推进我国企业战略调整、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2.2 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经济安全的消极影响

(1) 并购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近年来,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一部分产业涉及国家经济安全, 还有些产业涉及民众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如2006年, 徐工集团持有的徐工机械50%股权被凯雷以约18亿元的人民币购买。而在这之前, 中国机械重工相当多的企业已经相继落入外资囊中, 这意味着我国的军工业有可能会受制于外资, 机械制造业的外资控制力已经接近危险的地步。近年来, 外资频频并购我国制造业、银行业、流通业以及一些高科技产业, 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如果被外资控制, 我国经济的独立性将受到影响。

(2) 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长期以来, 我国由于缺乏科学的并购项目评估和资产评估体系, 导致了外资并购的不公平交易。外方通过设备价值高估、专利费用高估, 而并购过程中中方资产往往被低估, 就连品牌这种昂贵的无形资产也常常被忽略, 甚至有些国企与外方合资时根本不进行资产评估, 导致有些国内企业被廉价出让给跨国公司。根据国家计委2010年发布的有关资料显示, 有关部门批准的与外方合资的国企中, 进行资产评估的仅2, 000多家, 国有资产流失达300亿元以上。

(3) 造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失和民族品牌的丧失。

民族品牌是支撑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基础。然而, 我国不少企业以谋求全球化发展为初衷, 在被外资并购后, 却发现, 自己辛苦创造的民族品牌却被外资并走了。例如, 中国最大的电池生产企业南孚电池在与外方合资后, 外方将所持的南孚股权卖给全球最大电池生产商美国吉列公司, 随后吉列利用南孚的销售网络占领了南孚的大量市场份额, 实际是将南孚变成了吉列的加工厂。这样的并购, 使市场上大量的国内知名品牌销声匿迹。技术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后, 不仅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关键技术, 还占用了民族企业的销售网络, 限制民族企业的研发活动。大量的民族企业丧失自主研发能力后, 也使得国家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平台。

3应对外资并购的方法及措施

3.1 明确国外跨国公司并购上市企业的行业和领域

明确跨国公司进入的行业领域, 在立项、审批、注册等环节严格按照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产业划分标准, 约束跨国公司的进入, 并引导跨国公司投向, 使其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明确禁止跨国公司并购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应鼓励跨国公司并购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行业如基础设施和环保产业;对幼小的民族工业应予以保护, 限制跨国公司并购。在WTO框架允许范围内, 规范甚至限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跨国公司并购活动, 如电信电力、石油石化、能源资源、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关系;按照国家有关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 限制甚至禁止跨国公司并购关系国家安全的航空航天、国防科技、军工等行业。依据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资产规模、销售收入等指标, 列出禁止外商投资和并购的领域。

3.2 健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体系

应尽早制定出台《资产评估规则》, 防止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企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进一步规范评估程序, 严格执行评估标准, 对被并购企业做出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估。尽快建立专业性强的, 可靠的资产评估机构, 对评估人员进行严格的职业技能和业务培训, 并定期审核。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 通晓企业管理、金融、利息、资产等金融知识的评估队伍。

3.3 增强品牌意识, 加强品牌管理

要致力于建立多层次的灵活的品牌管理体制。要吸取西方跨国公司品牌管理的先进经验, 精简品牌组合, 培育旗帜品牌。重视自身的品牌价值, 为避免品牌资产流失, 我方企业应采用先进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来准确评估其品牌价值, 最后, 知名的品牌在与跨国公司并购后, 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并购后, 中方应尽量设法掌控渠道和促销等关键环节, 以免被外方完全控制。

摘要:加入WTO以来外资不断进驻我国, 跨国巨头并购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已成为新一轮国际并购重组的新趋势。虽然跨国公司的并购给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也对我国的产业安全甚至经济安全产生了现实和潜在的影响。就近几年, 跨国公司在华的并购现状, 分析其并购行为对我国产业经济的各种影响, 并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这对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外资并购,产业经济安全,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巍等.中国并购报告[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2]王苏生, 王丽, 黄建宏, 李金子.跨国公司并购对我国的影响及产业安全观[J].特区经济, 2009, (3) .

外资经济 第9篇

一、从经济效应看环渤海经济圈利用外商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制约

(一) 外商投资规模小, 资本形成效应不强

根据总量规模而言, 环渤海经济圈在外商投资项目的数量和经济能力等方面都比珠三角经济圈具有明显的优势, 不断缩小着与长三角之间差距。而在这三个经济圈中, 环渤海经济圈地域跨度大, 人口密集。从整体水平的角度来看, 环渤海经济圈的外商投资分布密度最小。因为外商投资分布密度小, 其对环渤海经济圈产生的资本效应相对就比较弱。假如外商投资密度能达到其余两个经济圈的水平, 其资本效应就会更进一步的提升。导致外商投资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是引进外商投资的数量较少, 也有可能是因为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不够。跟处于南方地区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经济圈相比, 处于北方地区的环渤海经济圈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不足, 如开放意识、观念和实践等。

(二) 外商投资结构不合理, 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不尽一致

整体而言, 环渤海经济圈内地区经济结构还较低, 具体体现为:制造业技术水平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高水平密集型产业少, 急需全面提升产业结构, 更主要的是技术结构 (产业结构、资本结构等是经济结构的主要部分) , 不只是凭借区域内外的国内资本, 还要尽可能地合理利用外商投资的作用。2012年, 世界500强跨国企业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江苏、北京、上海、广东4个地区, 2013年则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北京、山东4个地区。环渤海经济圈不仅包括北京、山东, 还包括辽宁、河北、天津等省市, 其中还有不少大中型城市, 这些地区引入大型跨国企业的技术含量高、尤其是高新技术含量高的外商投资力度还不够。相对而言, 欧美大型跨国企业的外商投资技术含量更高, 能够极大地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技术外溢的发展, 所以应加大其吸引欧美等大型跨国企业投资的力度, 为自身技术发展和区域内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 外商投资地区分布差异大, 对不同省市影响不均衡

环渤海经济圈地区内部利用外商投资规模幅度差距较大, 基于以上讨论的内容总结出, 京津两地对外商投资发展的利用较为充分;山东作为我国招商引资的主要省份;辽宁省跟其他两大经济圈内的省份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河北具备临近京津两地的地理优势, 但其对外商投资发展的利用程度非常低, 跟同一经济圈内的省市相比, 外资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还是十分薄弱的。外商投资独资化的趋势越演越烈, 外资产业呈现的地域性极易导致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域优势明显的地区逐渐成为经济和产业快速发展的独行者, 而距离外商投资聚集区域较远的地区, 无法利用外商投资产生的辐射效应, 逐渐变成外商投资的真空地带。

(四) 当地技术水平低, 外商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弱

站在环渤海经济圈的立场, 圈内企业技术转化能力不强, 对外商投资企业溢出技术的吸收利用造成严重的影响。根据2005年的数据统计, 圈内专利授权数近3.4万项, 而长三角经济圈超过4.5万项, 珠三角经济圈则近3.7万项。从整体水平而言, 区域内自主知识产权非常少, 相应的知识产权意识十分淡薄。机关及圈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比其他两个经济圈都要多, 很多技术却经过转让而流失掉, 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程度还是比较低。医药行业作为圈内的主导性产业, 根据目前的数据统计, 国内生产的西药基本上都是仿制的;近期生产的几百种新药只有3%是自主研发的, 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专利保护期。我国超过6千家药厂的生存大部分还依靠低利润、低水平的仿制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的匮乏使得圈内企业难以占据主动优势。

二、提高环渤海经济圈利用外商投资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 提升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

针对外商投资在环渤海经济圈存在的问题, 包括规模小、资本效应弱、地区分布不平衡、影响不均衡等, 必须不断改善圈内的投资氛围, 通过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增强环渤海经济圈的竞争力, 引进更多外资。先要不断改善环渤海经济圈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对企业竞争力和赢利能力都会造成一定的阻碍, 影响外资企业的绩效水平, 是外商投资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最后的关键就在于极大地推进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一体化进程。环渤海经济圈在吸引外商投资的整体区位优势超越其他两大经济圈, 需要不断加快自身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 放大优质外商投资的资本效应, 促进内外资企业在地区内双赢

投资质量比投资数量更加重要, 投资数量以投入的资本额度作为衡量指标, 而投资质量则是以资本的性质作为考察指标。从引资方的立场而言,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明显不如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外商投资质量。仅仅依靠增加投资数量有可能使得经济增长, 但增进投资质量却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进而评定投资能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区域内的可持续增长。外商投资质量决定了外资推进区域内产业升级的成效, 所以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内政府部门应转变传统的只重数量的引资观念, 通过一些政策措施来引导和控制各种外商投资的进入, 有效解决外商投资产业投向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让更多当地企业利用外商投资的辐射效应, 增强核心竞争力。此外还能缓解外商投资企业给地区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

(三) 放大区域内外商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 提升内资企业技术水平

针对环渤海经济圈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溢出遇到的难题, 各级政府和当地企业都应采取一些措施, 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是缩小环渤海经济圈与其他两大经济圈差距的关键。第一, 政府应为外商投资的技术外溢创造有利条件。激励外资企业利用有利于技术外溢的形式进入, 为大型跨国企业并购提供有利的平台。第二, 加强教育, 提高人员素质, 加大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改善用人环境, 推动人员自由流动, 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制定相关政策, 尽快实现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地化战略, 推动区域内先进技术的外溢, 促成当地技术机构及外商投资企业和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 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机遇,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和国家区域平衡发展的趋势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 环渤海经济圈应拓宽视线, 吸取相关成功经验, 鼓励企业走出国门, 扩大与外资企业的竞争范围。通过利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政策优势, 向这些地区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第二, 迎合国家滨海新区大开发战略, 根据国家发展规划, 将滨海新区定位为立足天津、辐射环渤海经济圈、面向国外的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 意图使其发展为与深圳和浦东实力相当的我国经济主要经济增长圈, 推动圈内经济发展, 实现地域性平衡经济发展。第三, 充分利用北京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在北京将一些企业移向河北的同时, 河北作为圈内的核心城市, 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程, 高端化产业不断增加, 知识性服务业经济增长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进一步提升了经济能级和科技优势。

参考文献

[1]李靖宇, 刘海楠.论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区域一体化战略[J].港口经济, 2009 (01) :40—45

[2]齐晶晶, 何自力, 杨志强.环渤海经济圈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04) :47—52

[3]谭玉成.对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J].时代金融, 2009 (07) :54—56

[4]李靖宇, 刘阳.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下的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方略论证[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5) :39—46+127

[5]汪文姣, 陈志鸿.环渤海经济圈外资利用中心城市之争[J].华东经济管理, 2014 (03) :58—62

[6]汪文姣, 陈志鸿.“泛珠三角”外资的空间结构以及梯度转移分析[J].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 2014 (03) :44—53

外资经济 第10篇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利用外资现状

( 一)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逐渐放缓

自“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实施以来,辽宁沿海经济带利用外资的绝对规模不断增加。2005 年实际利用外资124956 万美元,2013 年达到1931881 万美元,增长了14. 5 倍,同期辽宁省利用外资增长了7. 09 倍,增长幅度远远高于辽宁省整体水平。从相对规模来看,沿海经济带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成为全省吸引外资的“热土”。2005 年,这一比重为34. 8% ,201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66. 52% ,表明在利用外资方面沿海经济带已占有绝对优势。

此外,辽宁沿海经济带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也较快。由于政策具有“滞后性”,从“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到政策效果的显现需要一个“滞后期”。因此,辽宁沿海经济带利用外资的增速在2006 年出现较大的增速,达到107. 2% ,之后回归常态,2010 年增速为70. 71% ,2011 年增速下降,达到21. 84% ,2012 年增速锐减,达到11. 13% ,2013 年继续下滑,增速仅为7. 87% ,低于辽宁省的增速。近几年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尤其是重工业、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但总体来看,大多数年份高于同期辽宁省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

( 二) 外资在区域间分布不够平衡

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利用外资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失衡现象,大连市处于绝对优势,2006 年大连利用外资占沿海经济带的比重达到86. 79% ,之后这一比重有所下降,2010 年为75. 8% ,近两年有所下降,2012 年达到68. 96% ,2013 年回升到70. 4% ,依然处于绝对优势。除大连外,吸引外资较多的是盘锦、营口和丹东,葫芦岛利用外资金额及比重都处在最后一位,2013 年是表现最好的一年,所占比重仅为3. 34% ,相对弱势明显。

( 三) 外资在产业间分布日益优化

辽宁沿海经济带6 市中,除大连市外,其余城市利用外资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而大连市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率先实现了优化升级,产业分布依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辽宁沿海经济带引进外资的产业分布主要依托于各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如大连的数控机床和船舶制造、营口钢铁深加工、长兴岛石化、丹东仪器仪表、锦州光伏产业、盘锦石油装备等产业集群。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利用外资与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 一) 外资与出口贸易回归分析

辽宁沿海经济带自提出以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方面更是表现突出,而外资企业更是构成了对外贸易的主体,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军。2004 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出口占辽宁省比重为75. 4% ,2011 年这一比重达到峰值78. 7% ,增长趋势明显。

单位: 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14》整理计算。

由于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重要,这里以出口为例考察外资与出口之间的关系。这里选取自变量为FDI流量( FDI) ,因变量为出口额( EX) ,数据起止为2004 年到2013 年,由于FDI从引进、投资生产到最后出口有个滞后期,建立回归方程如下:

通过计量软件实际测算,方程判定系数为0. 69,拟合优度尚可,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符合经济含义,具有实际意义,一个单位FDI将导致出口增长0. 22 个百分点。

( 二)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沿海经济带出口的贡献

外商直接投资对一个地区出口贸易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该地区的外资企业来实施完成的,所以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贸易额可以衡量FDI对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出口中大连市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这里主要考察大连市外资企业出口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贡献情况。

FDI企业出口对整个地区出口的贡献,可以通过FDI企业对地区出口的贡献率和FDI企业拉动出口增长的百分点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FDI企业出口对地区出口的贡献率= ( FDI企业当年出口- FDI企业上年出口) /( 当年地区出口总额- 上年地区出口总额) * 100

FDI企业出口拉动出口增长的百分点= FDI企业出口对地区出口的贡献率* 地区出口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大连统计年鉴2011》数据计算。注:E1:该地区出口增长率(%);E2:FDI企业出口额(万美元);E3:占该地区出口比重(%);E4:FDI企业对出口的贡献率(%);E5:FDI企业对地区出口增长的拉动(%)。

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得出表3 所示结果。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外资企业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出口主力,大连市外资企业出口占到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半壁江山”,2010 年更是达到了61. 35% 。2010 年,大连市外资企业出口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出口贡献率达到了48. 94% ,表明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出口增量中,大连市外资企业出口所占份额近半,贡献可观,大连市外资企业出口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出口增长的拉动率为14. 17% 。2010 年,营口市外资企业出口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占比为2. 8% ,营口外资企业出口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出口贡献率达到了1. 67% ,对出口增长拉动0. 48 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对该地区出口的贡献大小取决于各自的外资企业规模,二者成正比。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了外资企业出口居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出口的绝对优势地位,外资企业通过出口拉动有力推动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

三、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利用外资的对策建议

( 一) 完善投资硬环境

好的硬件设施,会大大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及生活的便利程度,还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体现在运输的物流成本下降方面,贯穿企业的整个供应链。辽宁沿海经济带的6座城市都有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以港口建设为核心,连接铁路、公路、航运等运输方式,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快捷连接,将大大节省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

( 二) 加快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沿海经济带的起步及初步发展期,应充分利用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而且,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初步发展期,对资金需求较大,外资与内资之间不存在互相替代的关系。因此,应加大投资力度,不必区分内资与外资的界限,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但不会改变内资为主、外资为辅的格局,内资的增加会加强对外资进入的示范作用。

( 三) 加强软环境建设

在硬件设施得到保证的基本前提下,对外资的吸引更多的是在软环境的比拼上。辽宁沿海经济带在软环境方面的竞争力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较多,亟须改进和提高。首先,应加强市场经济与商业环境的培育。作为起步较晚的沿海经济带,由于地处东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居民、企业还是政府部门的市场经济观念及商业氛围都不浓厚,需各方努力,营造好的商业氛围及商业环境。其次,软环境的改善应重点放在程序简化及公开透明两个方面。程序简化可提高办事效率,节约时间及经济成本,公开透明体现的是对外资企业的非歧视。软环境的建设,对政府职能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由政府部门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加强政府的调控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克强.辽宁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J].天津:港口经济,2007(4).

[2]逯宇铎,牛玉双,刘盈盈,张勇.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研究[J].沈阳:辽宁经济,2007(11).

[3]薛锋.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4]孙蕾,郭恒.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增长动力分析——基于相关分析的实证研究[J].北京:中国发展,2010(6).

[5]徐雷白玲.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内陆地区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演变[J].渤海大学学报,2010(3).

上一篇:领导表率下一篇:新生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