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活力性教学

2024-05-17

小学语文的活力性教学(精选10篇)

小学语文的活力性教学 第1篇

一、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乐趣是小学生接触事物或是学习知识的动力, 也是他们最好的教师。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兴趣, 就会有了动力, 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热情。这时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 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 总是力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所设计的学习环节当中, 从愉悦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就需要让教学环节及手段更加新颖, 通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 我们可以采用更加新颖的导课方式, 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再以所教内容的重要性来引导学生学习, 并在学生学习及探索的过程中设计出学生意想不到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这样层出不穷的教学花样营造了学生想要的学习环境,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上语文课的动力, 促使学生更加喜爱语文学科, 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器官, 使学生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中

有人片面地认为, 在学习的过程中, 只要学生的大脑在紧跟教师的脚步学习, 就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就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经过各种实践证实, 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是学生能够调动全身的各种器官, 一起协调工作, 全部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时, 学习效果是非常惊人的。不但如此, 在学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全面参与, 课堂氛围也会十分活跃和理想。因此,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 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双边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自己主导作用的发挥,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过程来获取语文知识, 展示和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就是说,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 教师的指导环节就不会顺利地进行, 也就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相反, 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脑、手、口、眼等各种器官全部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并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就会让学生在整个知识的学习或探索阶段始终保持一种高度集中、积极探索的状态,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有效获取。例如, 在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姑娘》时, 我们可以通过音响播放寒冬冷风的咆哮声, 然后让学生脱掉自己的鞋子, 并手握一根火柴想象自己在这种寒冷的天气中瑟瑟发抖, 体验小姑娘当时的情境及心情。这样让学生的大脑、手脚并用, 就会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 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更加全面、透彻和深刻。

三、增强互动学习, 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

语文知识中, 并没有太多一成不变的定理, 更多的是相应的理解和认知。因此, 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体验和思考, 争取做到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让学生能够在语文的学习中大胆地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并能够组织学生对所具有的不同意见进行谈论和争辩, 通过这样辩论的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和体会语文知识的辽阔无边。即使是博学多才的人也会有不知或是理解不到的时候,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不怕犯错,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认识到学习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情。

例如,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互动活动, 推动着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为人民服务》的学习中, 对“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理解, 大部分学生可能在教师的分析之后都可以理解的比较到位, 但是肯定会有不同的意见,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让学生开展激烈的讨论, 并寻找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最后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做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 让学生对课文能够有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理解, 以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发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让学生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

四、语文课堂的活跃性要从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开始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具有语文素养的精致作品, 其语言的表达十分优美和巧妙, 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十分深邃和独到。如果学生能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反复朗读, 便能在其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能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使整个语文教学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 激励着学生不断积极地学习。

例如, 教师可以用问题激励学生阅读,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大声朗读来寻找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另外,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看谁能够更加准确地在朗读中体现作者描述的人物特点;或是通过课本剧的编排, 让学生通过自然的表达方式来体现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内心想法的表现。运用这些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和体现文章的内容, 让语文教学课堂的活跃性从文章的朗读开始进行。

小学语文活力性教学探究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力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30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创设活力四射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氛围,加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用活力性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爱上语文学习,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中焕发活力,才能推进语文教育的进步。思考活力性强的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一、利用巧妙导入,构建活力性小学语文课堂

活力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是能够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利用具有艺术性与趣味性的课堂导入开始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会让课堂瞬间活跃起来。在教学时,教师要认真思考导入环节的设计,利用巧妙的课堂导入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导入新课。图片的形式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常规图片、简笔画以及多媒体课件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图片,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代入感,让学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利用形象的图片资源导入新课,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化。比如在讲解《冬天是个魔术师》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雪景的图片,让小学生在阅读之前通过图片看一看雪里的树、雪里的草与雪里的房屋,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图片的刺激下,小学生对于阅读内容更加好奇,有益于自主阅读学习活动的实施。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导入新课。音乐是一门视听艺术,音乐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对于小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利用音乐作品去导入新课,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轻松化。让小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下想象作品创作的背景与描述的场景,能够让学生与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共鸣。比如在学习《祖国在我心间》时,教师可以播放一首《我爱你,中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小学生认可所学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利用情境创设,构建活力性小学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重视学生学习平台的打造,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天生爱动,活泼可爱,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会让小学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小学生也无法在整节课中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创设教学情境,给小学生打造和谐、形象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利于小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以及课堂活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女娲补天》这一课时,鉴于其为神话故事,小学生在生活中肯定看不到这样的情境,教师尝试用情境教学法去弥补小学生的遗憾,不仅能够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化,还能吸引小学生的关注。教师课前在网络上下载一个有关于女娲补天的动画,在课堂中给小学生播放。通过观看动画视频,小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在动画所营造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快速完成了阅读学习任务。为了让课堂更有活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模仿观看的动画,结合自己的理解表演一个课本剧。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就成为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为活力性课堂的打造添砖加瓦,促进高效课堂的打造。

三、利用精巧的提问,构建活力性小学语文课堂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死板的提问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更不利于活力性课堂的打造。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精巧的课堂提问,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学习内容的不同看法,让师生结合语文学习内容进行互动与交流,促进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教师要将艺术性元素与趣味性元素融入到问题之中,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思考语文问题的过程。

比如在讲解《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分环节提出问题。在导入时,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心中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上课之初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想象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在阅读之后,教师又提出问题:“作者笔下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这样的丝绸之路吗?”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所想,有利于课堂交流过程的民主化与自由化,能让学生更加自在地吸收语文知识。

四、利用积极的评价,构建活力性小学语文课堂

利用积极的评价,保护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活力性的关键。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从传统的批判式评价向激励性评价过渡,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用激励性的评价表达个人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认可,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是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个人活力的重要方法。

比如在写作教学中,优秀学生能够轻松地写出漂亮的文章,而能力弱的学生只能勉强表达自己的思想。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优势,给出激励性评价。对于优秀学生所写作文,教师要从构思与语言选择上给予表达。对于后进生所写的不尽完美的作文,教师要在书写与完成度上给予激励,让学生认可自己的能力。在师生相互认可的氛围中,活力课堂的打造更加轻松。

综上所述,认真研讨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构建小学生喜爱的课堂,才能让课堂活力四射。当代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小学语文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梅清.小学语文创新性识字教学课堂创建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 王惠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渗入策略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小学语文的活力性教学 第3篇

一、整合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的基础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 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新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游戏、卡通情境图等主题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主题图中提供的教学资源, 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 同时, 还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激活课堂教学.

首先要吃透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绝不能忽视教材, 而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 只有在真正弄懂弄通教材编写的意图, 才谈得上“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

其次, 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 师生间的交流启发, 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 也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 教学“路程、速度、时间”时有这样一道题:小强为了参加演讲比赛, 准备了一篇大约800字的演讲稿, 演讲时间为5分.如果准备一篇2000字的演讲稿, 12分能演讲完吗?学生出现了以下三种做法: (1) 比总字数:800÷5×12=1920 (字) <2000字; (2) 比速度:800÷5=160 (字) ;2000÷12=166 (字) ……8 (字) >160 (字) ; (3) 比时间:2000÷ (800÷5) =12 (分) ……80 (字) >12 (分) .此时,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生1:“我更喜欢第一种方法, 因为第一种方法简便又好理解.”生2:“我更喜欢第二、三种方法, 因为第二、三种方法和平时想的有点不一样, 比较有挑战性.”这样的教学, 尊重学生的“另类声音”, 让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 去悟去发现, 优化算法, 深化思维.

二、精心设计预案———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教师精心设计预案, 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生成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实施生成性教学去充分预设, 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 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 应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 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基于这一理念, 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精心预设.即学习情境的预设, 要针对各知识点, 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 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 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 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的应对措施等.练习题设计, 要遵循“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的原则, 设计相应有弹性的、有层次的, 具有开放性的练习,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充分预测, 以便课堂教的启发引导.这些都成为教师预设教学预案应考虑的内容.如“高矮”的教学围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 体验高矮的相对性”这一目标, 教师可预设“同桌同学比高矮”、“两支铅笔比长短”, “两本书比厚薄”, 以及任选“两样东西比一比”或“三件东西比一比”等让学生操作实践、探究方法的活动.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将两件或三件东西进行比较, 巩固所学知识.这样预设, 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 适当删减或调整, 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三、采取以学定教———生成性教学的关键

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还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 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 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 见机而作, 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 适时调控, 充分利用, 激活课堂教学, 促进课堂有效生成.但是要避免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槌子”、“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儿就到哪儿”的自流式生成, 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 师:“你们想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吗?”突然, 一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 三角形面积=底×高÷2.”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从书上看到的.”师:“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生:“我知道,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 分成了两个等底等高相同的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着对角线剪, 不沿着对角线剪可以吗?”该生摇头.师:“不要紧,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试一试.”这样, 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为此, 教学时, 要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 调整课堂教学环节, 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总之, 生成的课堂是更有活力的.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 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精心预设, 更要随时捕捉生成的资源, 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命活力的培养 第4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由于否定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借鉴或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困惑是: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我就当前语文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既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它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不仅能有助于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生活,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更能让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确确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

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让语文实践贴进学生生活

教师要适当引进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改变课程内容,使之变新、宽、活。教师还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渠道,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变单纯的课堂语文为开阔的生活语文。我们主要抓住学校生活开展语文活动。

学生平均每天在学校生活六个小时,师生们一起上课,一起活动,互相交流着生活上的、学习上的及其他方面的种种见闻、体验和感受。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发展语言的机会和内容:组织学生看图画,看幻灯,看电影,看戏剧,参观校史室、图书室、语音室、电教室、实验室;组织作文竞赛,演讲比赛;建立“小记者站”,播报“每周新闻”,进行信息交流。作为组织者,教师虚拟一个生活化、宽松自如的语文学习情境,将是语文教师更为重要的任务。并尽可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还学生,在学生自主的生活学习中,时时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学生面临困惑和阻碍时,以合适的方式协助他们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阅读、讨论、抒情、实践、交流,享受校园生活。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当重视陶冶学生的情趣和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将小学生还原为“自由生长的生命”的人,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小学语文的活力性教学 第5篇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了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2.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设置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3. 改变学习方式,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探索,主动合作,自己获取?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语文学科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了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4.“主题阅读”,彰显活力。

“主题阅读”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具有关联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在不断地对相关文本阅读和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主题阅读”课堂教学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把阅读教学的视野灵活地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阅读教学内设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个体体验,在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中,重过程、重生成、重理解,最终通过主题形式建构开放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4.1“主题”统率,资源打包。

确定单元教学主题→选定精读、略读篇目→收集美文阅读、经典诵读资料→形成主题阅读教学资源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了切实保证“主题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施,我校语文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等,确定单元教学主题。围绕主题,选定教材当中的精读篇目、略读篇目,同时教师搜集美文阅读、经典诵读的文本资料,细品佳作,加工处理,对相关联的作品进行比较、整合,形成主题阅读教学资源包。

主题阅读教学资源包是在教材基础上的扩展,它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增加课堂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外阅读量不够、效果不佳的问题,切实保证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4.2 课堂实践,精略结合。

精读品悟(选定的教材中的精读篇目)+略读感悟(教材中的略读篇目、美文阅读篇目、经典诵读篇目)。“精读品悟”的是选定的教材中的精读篇目。教材是许多学者专家的智慧结晶,虽不尽善尽美,但很多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佳作范本。所以每个单元,我们都围绕主题确定1~2篇精读篇目,按照“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的步骤学习,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2~3课时。

小学语文的活力性教学 第6篇

关键词:高效,合作,互动,主体,多媒体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在教学中, 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积极互动, 使教学活动在双方积极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效率。

一、加强师生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 学生不敢和教师进行交流, 不能把学习的具体信息反馈给教师, 使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实际, 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灌输。在被动的学习方式中,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 他们的语文思维得不到有效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 把学生放到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想法, 及时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 为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使课堂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认真探究课文内容,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在积极的师生互动过程中, 学生敢于提问, 甚至敢对教师进行质疑, 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 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使他们在分析语文问题时能够有效提取问题的有效信息, 通过深入探究, 掌握知识的本质, 使他们的学习效率有效提高。

二、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凸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通过多媒体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 符合学生的兴趣, 能够让他们在情境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 加深他们的理解。小学生活泼好动, 他们在学习时很难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通过播放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 在多媒体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下, 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知识的欲望, 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通过多媒体教学, 能够使教材中课文内容进行再现。

例如, 在教学《开国大典》时, 由于学生的经历和课文描写内容时代不同, 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很难有深刻的体会。通过多媒体把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当时的情景进行播放, 能够加深学生的体会, 使他们准确地把握课文描写的主旨和感情基调, 提高学习效率。

三、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成果展示, 树立学习信心

课堂展示是让学生在通过探究学习之后把自己获得的体会和感受进行展示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大胆地进行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在回答问题时, 学生经过积极思考, 进行语言的组织。对于较难的知识, 学生会理解不透彻, 导致不能顺利回答出问题, 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并对他们进行点拨, 让学生能够在深入探究下得出问题的答案, 并完整地表示出来。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时, 教师既要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又要关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让他们在展示过程中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 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开展不同方式的竞争, 让学生在竞争状态下进行知识探究, 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积极展现自己的才能, 使自己不断获得进步。例如, 在对课文进行预习时, 教师可以创设竞争氛围, 让学生比一比谁预习的效果好;在朗读课文时, 比一比谁朗读得最好;在教学需要背诵的课文时, 比一比谁背得最快等等。在每个环节都设计竞争情境,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使他们为了成为表现最好的一个付出自己的努力, 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积极的氛围中进行,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合作学习, 就必须组建学习小组, 科学分组本着“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 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 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组内每人都有分工, 哪个学生负责组织讨论、哪个学生负责记录、哪个学生负责最后总结等, 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 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小组成员的角色不是固定的, 可以在每次合作学习中轮换, 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 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 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 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 确保每一次探究学习的质量。在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真正放手, 而是要起到教学引导者的作用, 指导每个小组都按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 提高他们的探究效率。在布置小组讨论任务时,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让他们通过认真、激烈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7篇

一、用自己的文学修养感化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 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 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 只有这样, 才可能“厚积而薄发”, 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 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 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 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 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 在我的感召之下, 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 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 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二、指导学生“内外兼修”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 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可见, 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 应用于课外阅读,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里的“内外兼修”简单的说就是把课内阅读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 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从四年级开始, 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 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 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 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快速浏览, 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文章内容梗概, 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 弄清高潮情节, 分析环境场所, 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 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 身临其境体会意境, 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 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 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 而不思考, 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 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 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 从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四, 阅读与想象相结合,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 展开想象的双翼, 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三、让学生学会“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 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所蕴含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深入挖掘。

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本中很多课文, 无论是写人、叙事, 还是描景、状物, 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 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 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 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 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 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 每读一个小节, 又分几个层次, 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 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 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 在相互交流帮助下, 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 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 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大自然的语言》、《最美的花束》、《小河的歌》等都是美文, 很适合反复诵读。

四、拓展延伸式阅读

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 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 突破课堂的禁锢, 突破课本的约束, 强化课内外联系, 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 丰富阅读信息, 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 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 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 教师可以顺势而导: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刘备为何“三顾茅庐”?“武松打虎”又是怎么回事?欲知详情, 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书!这就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拓展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 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 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 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 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 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子》;学习《孔子和学生》后, 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 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 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盼望着读, 自觉去读, 甚至于手不释卷, 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摘要: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光靠课内这三四百篇、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 要重视课外阅读, 并为学生在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小学语文的活力性教学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 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上好语文课是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一步。但很长时间以来, 语文课太过形式化, 大都是老师讲, 学生记, 毫无创造的模式, 学生提不起兴趣, 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供大家参考。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主体性

实践表明, 学生的创造性与其外在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宽松、民主、愉悦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创新。建立这种关系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尊重学生的想法, 维护学生的人格, 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 生活中的益友,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帮助他们明辨是非, 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 一节公开课上, 教师范读后, 一个学生立刻提出教师的范读中某个字音有误。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觉得丢脸, 反而很愉快地接受了学生的意见, 并让这位同学进行正确范读。这位教师勇于认错、尊重学生、尊重知识的行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敢于表达, 平等的师生关系得以充分体现。

二、注重课堂导入技巧, 为教学开好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 作为老师只有根据教学实际, 灵活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技巧, 才能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教学开好头。例如, 设置悬疑导入新课。疑问是学习的开端, 任何思维活动都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所以在进行新课导入时, 应精心设计悬疑, 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考, 探究问题的答案。比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 可以提问学生:“你们有很多人可能听说过老虎与狐狸的故事, 那你们知道他们都是什么样的吗?”有的学生回答:“老虎很凶猛, 而狐狸非常狡猾。”继续提问:“那他们两个谁更厉害一些?”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老虎!”“但是现在却有一只老虎被狡猾的狐狸骗住了, 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想!”“那我们就开始学习课文, 从中找出原因吧!”这样引导,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兴趣。设置疑问, 是为了用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所以要围绕课文重点进行疑问设置, 要能促使学生思考, 激起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望。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 如果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乌鸦长什么样吗?”学生会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 但这些结果对于课文理解起不到多大作用。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教师如果不先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就直接开始知识的传授, 只会让学生感觉这些知识毫无吸引力, 进而会产生疲劳的感觉。此外, 利用多媒体辅助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草原的早晨》时, 可以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 听完后再用抒情的语言对蒙古草原的壮美景象进行描述:草原上晴空万里, 碧绿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 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香味, 骏马驰骋, 牛羊肥壮, 鸟语花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感受一下美丽的蒙古草原的独特魅力吧!这种导入方式, 能够使学生急切地想看到蒙古草原上的所有事物, 能够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 怀着极大的热情开展课文的学习。此外, 还可以利用故事、悬念等方法进行导入。

三、鼓励学生动态学习, 开拓学生思维

实践证明, 学生学习中调动的感官越多,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越深刻, 记忆就越牢固。小孩子生性好动,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围绕教材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让孩子们动起来。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话语、神态对学生进行引导, 这不但能减少对生字新词的抽象解释, 又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学习《小稻秧历险记》这篇课文时, 在读到杂草们有气无力地说自己喘不过气来了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模仿杂草们低着头, 无精打采的样子;在学习《狐狸和乌鸦》时, 读到狐狸假装夸赞乌鸦的句子时, 让学生装出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神态等。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动态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做到课堂动静结合, 避免出现过度或者失去控制的情况。

四、挖掘人文精神元素, 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语文是中华千年文化的精髓, 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归宿, 语文教材更是经过千挑万选, 其中饱含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情愫, 不仅在于提高学生文化基础知识, 更是对学生道德品质与人文精神的教育。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肩负着传播人文精神, 完善学生道德修养的责任, 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精神元素, 丰富教学内容, 开展人文内涵教学, 发挥语文教书育人的作用。例如, 在苏版教材中拥有大量优秀作品, 如表现中国灿烂文明的《秦兵马俑》, 当然也不缺乏描写童年趣事的《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等, 内容丰富且有深刻的人文教育意义, 我会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语段, 例如在《梦圆飞天》杨利伟说的话, 让学生仔细品味话中的涵义, 感受祖国的强盛与繁荣, 增强学生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也会被杨利伟的伟大人格所感染, 在潜意识中将这些“英雄”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 培养人文情怀。

总而言之,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创新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 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打造高品质的语文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李敏)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绽放活力 第9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绽放活力教学改革一直进行得如火如荼,对于语文教学,有专家指出: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对于教学的主体——学生,我们却没有太多地关心过。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倾注太多在语文教学教法上,教师总是尽力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只存在老师一个人的平台,即使老师讲的再怎样天花乱坠,学生依旧是死气沉沉。小学生按道理来说活跃是他们的天性,那为什么在课堂上大多是死气沉沉的呢?尤其是随着年级的递增,在课堂上主动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少了。这样的状况不得不让我们反思。那怎样让语文课绽放其应有的活力呢?

一、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文字、图片、声音合为一体,创造了一个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调、呆板、无趣,而将知识点直观化、形象化地呈现出来。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将语文课上那些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难以观察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想深入贯彻新课堂理念,使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我们首先就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语文学科内容的广阔性,语言的鮮活性,不仅依靠老师教,更要学生积极合作参与,一起感悟体验语文课本想要表达的东西。让学生带着他们的经验、思维、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实现“对话式教学”,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多方对话”让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三、有效地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思维来整合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去学习语文。那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丰富的联想。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地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攀比”的心态,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形成在学习过程中相互竞争,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一些课堂小竞赛,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活跃课堂气氛。

六、提高教师自身魅力

要想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语文老师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自身的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古人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老师,愿意和老师亲近,才会相信他讲的道理,才会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可以说,学生对老师的喜欢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的接受程度。怎样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1.平等看待学生。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你要知道,别人对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别人的态度上。学生喜不喜欢你也取决于你喜不喜欢他。

2.耐心对待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有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耐心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不管回答是否正确,不管回答是否不如别人,作为老师也要耐心倾听,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3.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人格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养成,作为教师,对学生要有诚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4.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素质。在语文课堂上,作为语文教师不单单要求有高尚的人格,更要求有过硬的本领。如说标准的普通话,流利的表达能力,漂亮的书写。

七、鼓励质疑问难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对知识进行质疑,对老师敢于问难。同时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感受,只有善于质疑的人才会真正将学到的东西转换成自己所有。但是鼓励“质疑”并非“乱疑”,怀疑是要建立在相应的理论上的。

八、延伸学习空间

作为语文教师,要以课文内容为中心,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学习。这是语文学习延伸和扩展的有效方法。延伸学习空间,使他们的学习不单单是局限在课堂所授内容上,而是通过阅读、搜集、加工整理资料获得更多知识,从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更丰富更有趣。

语文课堂不仅是科学的,更应该是艺术的。要通过一堂课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通过一堂课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意大利诗人洛利斯就说过:“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梦想。”这许许多多的一百种,就等着教师引导学生去发掘,就用教师的风采激活课堂,用教师的睿智活跃课堂,难道还害怕语文课堂教学不会绽放其特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平法申.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样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

[2]吴宜文.试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主体性.中国校外教育 2011,(10).

[3]熊梅.新课标下如何巧用信息技术于语文教学中.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9).

小学语文的活力性教学 第10篇

一、巧设导入,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 精力旺盛。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一开始就开始进入到讲课环节, 很多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下课时进行的活动中, 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使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新的模式中, 教师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 在上课一开始就运用有趣的导入环节, 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地回到课堂上, 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 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在选择导入环节时, 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进行, 用一些有趣的导入, 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使他们深入思考, 在导入环节的引导下主动进入到对课文探究的环节。例如,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 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来作为课堂导入:“同学们, 你们都有钓鱼的经历吗, 你们知道钓鱼需要的工具是什么吗?钓鱼的时候为什么要在鱼竿上放上鱼饵呢……”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 脑海中出现了钓鱼的场景。然后教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 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知识的理解, 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活动中, 促使他们深刻理解课文反映的思想。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进行联系, 促进他们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课文内容的探究, 有助于促进他们深入理解, 掌握课文的主要思想和反映的情感, 促进他们和作者产生共鸣, 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巧妙设问, 使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发挥他们的探究主动性, 通过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问题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时, 问题的解答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在创设问题时,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 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活课堂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以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的依据, 积极地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让他们树立学习主体的责任感,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教学, 他们的自制能力不强, 在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持久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为他们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发展他们的语文综合思维。情境的创设多种多样,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来选择, 使情境教学能够激发课堂活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让他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进行知识探究,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当时的背景故事, 拉近学生和教材中时代的距离, 让他们通过对课文的探究和理解, 对小英雄雨来产生强烈的敬佩之情, 激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 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情境, 给学生准备几个大小、重量不同的铁球, 让他们进行课文中的实验。在试验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他们纷纷参与到了实验中, 对课文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同时具体的实验操作, 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发展了他们的探究精神。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惰性思维, 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 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性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学生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因此,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合理进行组员的搭配, 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互帮互助, 能够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当对学困生给予鼓励, 增强其信心, 使其以放松的心态去融入学习小组, 让他们踊跃发言, 摒弃畏惧心理。在合作中,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 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与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总之, 在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 需要教师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探究, 把握课堂改革的正确方向, 运用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提高, 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 吸取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 并有效地运用到班级教学中, 使教学摆脱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 激活学生思维, 使他们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提高, 使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 是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 使他们产生探究语文知识的欲望,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思考, 促进语文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游资炒作下一篇:中国老年保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