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课程范文

2024-09-04

公共艺术课程范文(精选12篇)

公共艺术课程 第1篇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 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 具有重要价值。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艺术教师要充分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因地制宜, 多渠道、多方式地加以开发和利用。笔者认为, 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利用本地资源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欣赏》校本课程, 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进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整合资源, 科学开发

在开发《艺术欣赏》校本课程时, 教师应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出发点, 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 把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按照不同地域、民族、艺术门类等编排教学内容, 制定好不同年级的学习主题和课程框架, 每单元教学内容应以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主, 并适当引入一些其他艺术领域知识, 以使校本课程的内容更具广度和深度, 更具科学性。

二、循序渐进, 注重实效

《艺术欣赏》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循序渐进, 既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 又要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具体要求为:一、二年级课程主要是采用大量鲜活有趣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真善美, 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三、四年级课程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模仿等方式, 使其初步了解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拓展学生视野, 以培养其初步的艺术理解能力;五、六年级课程则要求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欣赏、改编、表演等形式, 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并能够初步进行对相关艺术知识的研究, 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兼收并蓄, 内容多样

1. 以地方戏曲为基础, 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式多种多样, 涉及内容丰富多彩, 影响长久而深远。因此, 在开发《艺术欣赏》校本课程时,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地方戏曲内容, 如, 秦腔、黄梅戏、越剧、豫剧等, 可选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代表性选段作为欣赏内容, 充分介绍其艺术特色, 发挥其良好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 并编写寓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于一体的校本教材, 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2. 引入民间歌舞, 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情趣。

民间歌舞是产生并流传于民间, 以自娱自乐为主要功能的即兴表演艺术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歌舞, 由于受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 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其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如, 兰州太平鼓、安塞腰鼓、东北秧歌、彝族芦笙舞、山西绛州盘鼓、安徽凤阳花鼓等民间歌舞形式, 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艺术欣赏》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不同民间歌舞的艺术特色和社会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其强烈的时代内涵。

3. 引入民间工艺文化,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艺术留学之英国艺术设计课程概况 第2篇

艺术与设计教育在英国教育中占了相当的地位,英国的艺术设计课程有三个层次:职业课程、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

1.艺术和设计职业课程。学制一般为一年或两年,学成后授予的文凭种类有:全国通用职业资格文凭、职业性中学高级水平考试文凭、国家高级学位证书或其他文凭。毕业后从事戏剧表演、剧院后台工作,进入时装节或从事平面设计工作。

2.本科课程。学制一般是三年或四年,包括所选专修科目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英国有大量此类学位课程可供选择,这些包括戏剧、电影和电视专业、摄像和数码传媒专业和20世纪音乐专业的文学学士课程。这些课程的学科导师一般是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许多院校将专业资格作为学位课程学习的组成部分。

3.研究生课程。分讲授式研究生课程和研究式研究生课程两种。

生态式公共艺术课程教改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 高校公共音乐课 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20-02

“生态学(ecology)”最初出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人们将它定义为“研究有机体或者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①。在新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下,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与方法融入现代教育系统,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概念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建立在此系统之上的,将音乐、美术、戏剧等多门艺术综合为一体,强调不同门类艺术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接,强调在多重的联接和综合中训练学习者的一种多元视角和整体思维能力。

艺术能够净化心灵,使人的精神更加高尚和纯净,在这种科学的生态观指导下的高校艺术课并不只是培养大学生掌握单一的艺术知识和技能,而是希望培养综合了高级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智慧人。

二、开展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一个能力、两个素养”的必然要求

“一个能力”即指审美能力,“两个素养”是指“艺术和人文素养”。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不再是单纯教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和人文素养的人文课程,强调的是艺术的“教化”作用,而非“谋生技能”。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他们生长环境不同、受过的艺术教育的层次不同,生态式艺术教育秉持着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倡导“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模式,将艺术学科作为主要学习对象,同时兼容其他艺术学科或非艺术学科,这种综合艺术教育模式打破了不同学科之间独立封闭的状态,将知识融会贯通,与其他学科互生互补,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发展,更快的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二)当下数字时代,艺术资源不断整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无尽的创新性和可能性,“跨界”(跨地域、跨艺术门类、跨机构等)艺术资源整合成为当前文化艺术发展的趋势之一,除此之外,艺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跨界,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元素碰撞出火花,标新立异的矛盾之美让人欲罢不能。这种多方综合的生态发展模式和生态化艺术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由于相互碰撞而衍生出的新艺术也将补充作为艺术教育的新内容,擴大生态式艺术教育的规模。

(三)打破传统师生关系,走向和谐平等的必然结果

生态式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观,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后发展出来的新型教育。灌输式教育拼命给学生灌输知识,希望迅速地培养出有丰富知识的人,却忽略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破坏了学生的心理生态结构,并且导致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把课堂和学校视为监狱。园丁式教育则过分依赖学生的先天因素,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由发展,往往忽视了教师作用。生态式教育指引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育状况和学生的需要、兴趣、特点,对教学做出整体的和综合的考虑,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对话”,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生态式艺术教育在音乐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农业专业院校音乐课的授课对象是非艺术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因此,音乐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欣赏及领悟中外经典的音乐作品,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感受音乐作品里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意义,愉悦情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完善人格。围绕这个教学目标,从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方法入手,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一)情境化教学,增加学生的“现场感”

音乐情境教学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特定的艺术情境,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艺术气质和创新精神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研究学习的开放型教学方式②。这种教学法如今广泛运用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将它引进运用在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的大学音乐课堂中,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也就是将音乐作品欣赏转变为具有视觉信息传达功能的戏剧性场景,将“听、看、说”综合为一体,提高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审美技能将随着个人的成长日益加深,并自然的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西方音乐欣赏这门课中,有一个关键的章节是介绍西方交响乐队,大多数学生没有亲临现场欣赏过交响乐队的演出,也没有接触过交响乐器。在上这节课时,先让学生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代表作《动物狂欢节》:这首交响乐作品中一共描写了十三种动物,每一种乐器的音色和旋律都代表了一种动物。为了让没接触过西洋乐器的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乐器的音色和演奏特点,在音乐开始前,先邀请十三位同学上台,分别模仿乐曲中出现的动物,学生们开心的通过互相指导来模仿动作;然后一边放音乐一边再请他们表演,加深大家对这些音响和旋律的印象;紧接着在大屏幕上播放所有乐器的图片,要求学生对照乐器的外形特点,寻找相对应的乐器音色,帮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乐器的造型概念;最后再请十三位同学上台,让他们抽取标明不同乐器的纸条,每个人代表一件乐器,然后按照交响乐队的坐席顺序依次坐好,这样交响乐队的编制概念也建立好了。游戏结束后,再欣赏其他交响乐队作品时,学生很自然的能够通过音色和旋律特点判断对应的乐器,完成欣赏交响乐曲的第一步。这种教学过程,是希望学生通过模仿体验、联想、想象的方式掌握乐曲的构成元素,从而达到在情境中领悟交响乐的内容和人文精神。

nlc202309081919

(二)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互动式教学强调在音乐教学当中,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的辅导者,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本领域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不断形成新的探究热点,组织学生以讨论、体验、模仿等形式展开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之间的积极合作,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技巧解答文化现象及问题;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合理完成知識的跨学科迁移。

由于是全校公选课,选课的学生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同在一个课堂,多元的文化背景很容易在此交融。让学生自选家乡特有或流行的音乐表现形式,分成研究小组,派以搜集资料、制作PPT、展示表演等任务,最后选择一个代表,在课堂为其他的学生讲解。如来自四川的同学,介绍四川民歌船工号子;来自大西北的学生,介绍山歌信天游;来自江浙一代的学生介绍二胡、琵琶等民间乐器等。在讲解的时候,除了展示音乐作品,还可以介绍该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等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每节课一组学生,一个主题,内容多元且丰富有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巩固了学习成果。

通过生态式艺术教育在公共音乐课上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高涨,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有关音乐作品的体验模仿活动中,主动的想象,用理论术语描绘所听到的旋律;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在搜集准备音乐文献资料时,更加深巩固了对文化现象的理解。以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为指导创建的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必然会对学生艺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闫蒙钢:《生态教育的探索之旅》,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②杨小英:《情境教学中主体精神的凸显》,《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论生态艺术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2]张道森.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美育学刊,2011,(01).

[3]王菊.生态式艺术教育及其构建[J].天中学刊,2008,(02).

[4]龚丽娟.从生态教育到生态美育——生态审美者的培养路径[J].社会科学家,2007,(07).

[5]许大鹏.生态式艺术教育在中医药院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J].中医教育,2015,(04).

[6]崔春华,郑峰.艺术教育中情境教学法初探[J].美术大观,2014,(09).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与优化 第4篇

2013 年3 月, 教育部颁发了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该 《大纲》明确指出了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必须遵循艺术规律与课程教学原则, 注重学生的感知与体验; 必须明确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理顺公共艺术课程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拓展教学领域, 积极探索公共艺术课程改革与优化的策略, 使该课程的教学满足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与优化的建议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惟有改革与创新, 才能获得发展。为了有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的教学水平, 实现其教学目标, 学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 对艺术课程的建设进行改革与优化。

( 一) 科学制定教学大纲, 明确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 于2013 年3 月颁发了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目标。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精神指导, 是教学的方向。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内容、考试的标准、教学的目标都必须以以大纲为准则。鉴于此,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 高度重视公共艺术课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 组织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起编制适合于自己的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使大纲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学明确目标, 促进艺术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二) 加强跨学科艺术课程的建设与渗透, 使之有机融合

目前, 学校的艺术教育突出以文化理解与感知为核心, 这就要求权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不能再被束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框架里, 向学生灌输艺术理论知识和技法技能等, 更应注重学生的文化底蕴与情感体验, 更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为此, 中职学校在公共艺术课程的设计上, 必须加强跨学科艺术课程的建设与渗透, 让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机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互为补充, 互为促进。而且还要加强艺术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 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 三)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优化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应结合自身及当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自己的例如艺术教育经验、师资结构等优势, 对公共艺术课程进行大胆地改革与创新, 组织教师及专家等对艺术课程的教学大纲、艺术目标、教学教材内容等方面进行仔细研究, 使中职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更加符合艺术的感知规律与学生的认知特点; 使艺术课程更具有文化底蕴和独特特色; 使之既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更能满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 四) 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网络课程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 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这也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中职学校应加强艺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开发网络课程, 让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接受各式各样的艺术审美教育, 促进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建立艺术课程教学网页, 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查询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和信息, 进行艺术方面的学习。也可以设立美术、书法、音乐等艺术论坛, 加强学生的学习, 促进学生艺术水平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方式, 通过这些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浓厚、健康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参与艺术的教学活动。

( 五) 加强与民间艺术资源的融合, 充实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

戏曲、曲艺、舞蹈、杂技、民绘、雕刻、书画等民族艺术散发着浓郁的迷人的气息,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 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中, 应将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蕴味的民间艺术收纳到艺术的教育教学之中, 这即可以充实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对艺术课程教学的兴趣。还可以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资源。学校可根据艺术课程教学的需求, 加强本地区的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和艺术与艺术课程的融合。如今已有不少中职学校对此展开积极的探索与研究, 取得了一定成绩, 培养出了一大批民间艺术人才。这些教学实践和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的。

三、结束语

“艺术教育小仅是一种理论, 而且更是一种实践活动, 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通过具体的课程开展公共艺术教育, 其主要目标是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内在要求。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在公共艺术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艺术感知的规律, 遵循课程教学的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 科学制定适合于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教材, 并且充分挖掘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各种资源, 丰富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振国.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教学功能与学生能力培养[J].广东教育:职教, 2013, 10.

[2]周广雄.浅论中职学校音乐课程改革[J].时代教育, 2014, 12.

[3]薛金东.公共艺术课程实践走向与职业人文素养培育——以《影视欣赏》课程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5, 02.

艺术体操课程心得 第5篇

11公管

11710132 张晶 Lift up your head princess, if not, the crown falls我的公主,请抬起你的头,不然皇冠会掉下来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十八个学时的艺术体操课,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曹老师说的那句:“高傲,再高傲一点”。之前,我一直认为“高傲”是个贬义词,可以说,艺术体操赋予了它另外一层截然相反的意思。自信,骄傲才是对女性魅力的诠释。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次接触艺术体操,看到卡纳耶娃卫冕伦敦奥运会个人全能冠军,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在挑战人类身体极限吗?但是看到变换不断的柔韧身姿,真的很美。在上艺术体操的第一节课时,曹老师就说:“我希望通过这门课带给你们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欣赏美丽,展现自信的态度。”我想,这也是艺术体操所带给我们的感受,用身体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去展现女性独特的魅力,甚至渗透于生活的每个小细节。所以,在此我想阐述我眼中的的艺术体操以及它是如何展现女性独特魅力的。

艺术体操素有“地毯上的芭蕾”之美誉,反转,腾跃,拉伸,蜷曲,舞动,各种走步、舞步、跳跃,女性的灵动,柔美跃然其间。很多人对艺术体操的印象是美丽,技巧,难度很高,一般人很难做到,可能是因为关注顶尖中国选手的缘故,体育媒体无论在直播频率还是报道力度上更偏向于体操或是花样滑冰,大多数人对艺术体操的认识落得一无所知的无奈地步,对艺术体操的概念都定格在四方的电视银幕上,是完全通过镜头在接触这项运动项目,其实艺术体操并不神秘,同跑步、游泳、自行车等各种项目类似,它也可以很平易近人,甚至平民到艺术体操最简单的表现形式有一个名字叫健美操,你有没有合着音乐的节拍扭动身体?你有没有跟着电视跳跳减肥操?从这个意义上说,相信任何一名女性都有或者曾经有过从事艺术体操的经历。

而我眼中的艺术体操是分为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定格在电视银幕上的镜头,是对艺术的欣赏,对美的欣赏,若能在闲暇之余,看一段艺术体操的视频,也定能平心静气,舒缓心情,提升审美情趣。第二个方面是大众的艺术体操,你可以没有完美的身材比例,没有柔软的身姿,没有艺术体操运动员出众的气质,你一样可以进行艺术体操练习。而艺术体操所特有的韵律性和艺术性,以及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优点,无论何时何地,闲暇之余来几段弹簧步或华尔兹,亦可增强体质、陶冶情操。而艺术体操这一女性特有的体育项目又是如何展现女性独特魅力的呢?

第一,艺术体操展现女性姿态魅力。艺术体操是以美为核心,以人体自然动作为基础,以节奏韵律为中心的体育运动项目。徒手和器械动作,并运用各种走步、舞步、跳跃、转体、平衡、波浪、弹性、松弛以及技巧中的翻滚跌扑,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有韵律的身体活动,以身体姿态展示出女性优美的动态、形象和风姿。不像其他运动是通过与自然规律相反的动作展现,艺术体操是以人体自然规律为基础,其练习的内容更符合女子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充分展现出协调、韵律、柔美、优雅、表现力等女性的健美气质和身体形态。而在艺术体操基础训练中正是借助舞蹈、芭蕾等基本功训练来提高女性的形体美。使女性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散发着青春、优雅的魅力。

第二,艺术体操展现女性气质魅力。气质美是人的品德、性格、精神、风度等综合性的一种内心世界的美,是人对外界事物反映的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现象。一个人的美离不开外在和内涵两方面。行为美与心灵美应该是统一的,动作美和气质美也应该是统一的。长期从事艺术体操锻炼的人,那高雅优美的动作造就了她的形象美,那婉转动听的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使人的气质在身体与心理的交融中自然而然得到升华。此外艺术体操运动员独特的个人气质美是比赛中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长期进行艺术体操练习的女性,一举手一投足之间的优雅形象也使得整个人气质得到升华。一颦一笑,女性优雅气质尽显其间。

第三,艺术体操展现女性运动魅力。艺术体操是女性特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典型的难美技能类运动项目,它的美不是简单地呈现人体的自然形态,而是通过运动赋予特殊的美。运动美是人在体育活动中身体所表现出来的运动之美 ,运动美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不像如今大多女生以柔弱凸显魅力,殊不知林黛玉式的病态美也不是所有人可以模仿的。而运动富赋予艺术体操的健康美才是女性魅力的完整体现。

第四,艺术体操展现女性内涵魅力。人们欣赏美的情感和意识 ,从衣着打扮到仪容风度 ,从兴趣爱好到道德规范 ,从艺术活动到文体活动 ,无处不在 ,无处不有。艺术体操综合了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响艺术,并将这些艺术与高超的身体和器械技术交融组合成千姿百态的舞台和流动变幻的场面,给人以优美、清新、高雅、新颖等印象。而这些清新,高雅的艺术也提升了女性的审美情趣,除了外表的优雅气质,也促进了女性对于内涵美丽的追求。

公共艺术课程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艺术 执行力 方法 途径

公共艺术融入到教学课程当中是第三次课改的新变化,强调以提升学生素质,加强学生个人道德修养为主的教学理念,从这一理念延伸以促成学生高素质、高要求的全面发展辅助教学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的摇篮,率先被作为改革重点,但教学发展状况并不理想,高职公共艺术特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推进过程中认同性不足、互动性不足、课外延伸不足等;而教学途径存在着缺乏制度化、缺乏创新思路、缺乏持续发展性等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之一问题,如何有效地促进其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进步,就成为本文论证的重点所在。

一、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艺术特色教学的必要性

2013年新一轮课改以来,教育部针对第二次课改中存在的“教学普及、师生互动、教学方向、教学决策、”等问题进行深化改革,在第三次课改中重点指出,“教学普及应遵循基本课程方向,师生互动应注意课堂内容及尺度、教学方向应根据社会发展及学科发展进行调整,教学决策应从多面化进行决策实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师和学生自身入手,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准,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多元化促进式学习的角度带动教师、学生共同进步,其中以综合素质提升方式最为有效”。可以看出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而多元化、综合化的教学方式才是日后发展的关键。此时公共艺术特色课程辅助教学应运而生,其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强学生的思想文化凝聚,增强学生的素质素养感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提升的同时获得艺术审美、道德素养、社会融合能力等各方面的提升。而作为高职院校这一直接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更应当在校园中为学生铺设好适应全面社会的教学路线,为其今后的发展与工作铺设道路。

二、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方法、途径存在的不足

1.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

公共艺术教学是面向学生的新教学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由于开展实践过短,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

第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促进学生的认同感,公共艺术教学是综合学科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拘泥于某一种艺术形式和某一种类别,而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选择的专业进行针对性教学,比如针对计算机专业,其职业性质导致学生视觉疲劳、所处环境封闭、交流过少、单一性的声音过多等问题,因此在教学当中主要选择音乐方面的艺术辅助培养,从感官及心理上给予学生辅助;再比如真的对建筑专业可选择美术为主要辅助艺术作为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同时为学生搭建合理的构图思路,帮助学生在看图及设计图纸时能够快速掌握要领。但是现在的公共艺术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延伸以往的教学方式,将公共艺术教学当作一门课程进行讲述,完全丧失了其辅助的作用,因此无法将学生带入其中,失去了认同感,失去了师生双方通过艺术研究的互动能力,降低了艺术课程与主要学业课程之间的互相扶助的性能。

第二,课外延伸不足,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宗旨在第一节中已经阐述,其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多元化发展,推动学习思路的拓展,辅助学生的主要专业,但多元化拓展并不是口号,而是良药真正结合社会上的多元理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所有艺术形式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不是想当然的理论摘取。在现有的公共艺术教学方法当中,教师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沿袭传统的艺术课本知识,不仅没有进行新的教学方法调整,也没有进行艺术延伸,其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内容往往脱离社会实践,阻碍了公共艺术教学的理念开展。

第三,缺乏趣味性,公共艺术教学即不能脱离实际又不能缺少趣味性,趣味性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至关重要,在现在公共艺术教学课上趣味性教学的方式单一,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兴趣,因此如何切合实际将趣味性教学带入到公共艺术教学当中至关重要。

2.教学途径中存在不足

公共艺术教学的途径多种多样,不拘泥于课堂,应当着重注意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比如组织课间欣赏、搭建校园艺术网络平台、组织校园内社团团体欣赏讨论等方式都能有效的作为传播途径,促进公共艺术教学的开展,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因资源问题、时间问题、教学管理问题、教师分部问题等无法拓展有效的教学途径,固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短、针对学生多、学生性格特点不一、接受能力存在差距、喜爱偏好存在问题等等原因,教学内容无法有效的传递至每一个学生,导致公共艺术教学课堂纪律性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从此可以看出其教学途径的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同时由于没有分门别类的针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死板创新能力弱,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思路不清晰等诸多连带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公共艺术教学没有可持续推广性,无法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道德培养、满足学生审美观念。

教学途径上下层贯彻落实效果不一,公共艺术教育在教学途径上寻找突破,就必须从保障教学途径无阻碍,上下贯彻落实一致,切格尔的《执行力》当中提到,“一个组织架构想要长期稳定的得到发展,就必须在执行力上有所提升”,现在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途径就缺乏有力的执行力,如果教育部门下达的“执行概念”是“1”,这一指令传达至学校则变成了“0.8”,在向下层各个递减最终达到课堂的执行力可能不足“0.3”,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发现,教学途径的执行力对教学概念的贯彻落实起到了阻碍作用,这间接证明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接洽和工作传达都有所偏差,因此如何改变从教育部门到课堂之间各个部门协调的执行能力,是对加强教学途径建设,提升教学途径稳定性至关重要的存在。

三、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方法与途径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改变教学方法的不足,要从认同性不足、互动性不足、课外延伸不足三大问题出发,需要教师在方法上实现改变,从被动性教学向主动性教学延伸,前文中提到三大问题的不足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按照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的教育,而由于教育资金、教育师资有限和短缺的原因,这一问题确实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但我们是否能从语言效果、课堂环境设计、课堂教育内容与现实贴合度、等几个方向出发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在课堂上教师有自身的“教育语言、教育思维”,这样的语言和方式并不适合公共艺术这样的辅助学科,例如:教育语言当中包括“教育术语、语言态度、语言层次”三个方面,在进行公共艺术学习的过程中过多的教育术语会使教学丧失灵活性,产生枯燥的感觉,导致学生丧失积极的学习兴趣;语言缺乏态度上的尊重,一味的以命令的方式对学生说话,使学生容易产生“顺从”感,阻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语言层次的缺乏很难将学生带入教学语境当中,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准确捕捉教师阐述知识观点的主次概念。

课堂的环境设计也是需要注重改革的方向,好的课堂环境设计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轻松的课堂氛围,公共艺术教育本身就是轻松的辅助教学,严肃的课堂教育观念并不适合这一教学,只有轻松的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将学生迅速的带入课堂,营造这样的氛围并不难,教师只需要准备一些有关于公共艺术知识的有趣段子,或者设计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环境的表演桥段,在教学开始后展开,如此不仅能够与学生形成互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聆听兴趣,同样的教学内容,只是在传播方式上进行改变,就能够改变现有不足。第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这一方式的根本目的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便学生能够迅速的了解公共艺术的知识,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不足,学生对于艺术方面的了解知之甚少,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使用“专业教学”,很难将学生带入到情景当中,因此我们要用更简单、更贴切生活、更白话的方式进行直接教导,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其中的精髓。

教育内容与现实贴合度的完善能够快速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广,现在是网络社会,一切知识理念传播不在具有障碍,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快速的知识获取,再加上课堂上教师的教育,可以说随时随地进行知识获取已经成为常态,因此会出现许多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储备高于教师的表现,而一旦课堂上出现这样的表现,无论使对教师地位的还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公共艺术作为综合知识学科,其知识更容易在日常获得,因此很容易出现教师教授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表现,其实这一问题归根结底使教学内容与现实贴合度不同造成的,既然这已经成为常态,我们又必须保障教学内容被大多数学生理解的现状,那么针对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方法上进行改变,比如美术当中的“留白”基本上只要上过公共艺术课的学生就懂,但是如何“留白”就只有一小部分研究这一类艺术形式的学生才懂,而留白的派别、何种形势下采取留白就非专业人士不可了,从这一案例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了解是分阶段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怕学生出现“超越教师”的现象,而是怕教学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的现实层次,不能展开纵深式的教学方法,面对这一困难,教师可以“调查问卷和分组对照的方式”了解所带的学生,将其有层次的进行划分,适当的抛出纵深的问题,使教学变的有层次感,即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教学方法,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满足了学生真实的学习层次。

2.切实推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

要在高职院校中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仅依靠少部分人或个别部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学校高层领导的重视。在高职院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实施力度与学校扶持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扶持”工程。如我校,自2006年“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以来,教学过程中明确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把艺术教育列入学院党政工作要点,教学过程中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由专职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分管校领导担任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党委宣传部、团委等部门以及相关分院系的负责人积极配合公共教育中心各项工作,如全校的艺术教学、艺术活动、艺术实践以及相关管理工作和监管。其中,教务处负责公共艺术的课程学分管理,团委负责公共艺术的课外实践活动,党委宣传部负责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院、系、部共同承担起全院学生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普及工作,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效果。

确保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公共艺术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能够有效、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进一步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和相关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我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定期召开公共艺术教育专题研讨会,全面研究制定每学年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计划、工作思路和具体实施步骤,明确了高职教育、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科学、完整、切合实际的教育规划与目标测评体系,以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教学过程中还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实际,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学校教学督导体系,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要求每个学生三年期间必须修满艺术学分。

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创新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行为,还可以在高职院校当中举办艺术赏析、艺术表演、艺术竞演等活动,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赛、竞争、学习的方式进一步促进艺术课程与日常生活学习的结合,如我校从校级到院级到班级进行了层层划分,并以学校的名义与其他学校举办联赛,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积极的开展艺术比赛,凡是在比赛中例题新颖创新性强的作品,都会以校方的名义给予鼓励和奖励,促进学生艺术交流,增强文化之间的传播途径。公共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新兴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以及偏失之处在所难免,正是需要多元化尝试,努力改正,而经过层层递减的执行命令势必会对公共艺术教学的开展造成困扰,增加教学负担。想要改变教学途径中执行力的不足,就必须从上而下的进行细节梳理,杜绝各部门之间因职务不明确带来的命令落实力损失,加强教育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关联,积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法与途径所产生的问题并非不可解决,而是取决于如何进行解决,本文从学校、教师两个角度出发,尝试性的进行了阐述,从中发现,教师是第一决定性因素,许多硬性不可改变的事实阻碍如师资力量、教育人手等问题,都可以换一个思路进行解决,教师只要能够充分的利用现有教学条件下可利用的资源,如展开学生学习实况调查、增强自身素质修养、合理安排课程纵身、巧妙设计课程环节等就可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变,从而惠利于学生;学校则是第二决定性因素,学校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对教师提出的教学方法进行评定和调查,同时能够提供便利的教学途径,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为找到好的教学途径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3]张道森.公共美术教育论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小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对课程目标制定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1(4).

[5]彭寿清.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孔倩倩.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孔新苗,从基础教学到学科教学的教学性质延伸[J],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1).

[8]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9]Bede, C. The Evolution of Construc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s: Immersion in Distributed Virtual World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0(4).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对高等教育的初衷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开始对公共艺术教育逐渐重视起来, 成为了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加强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有着显著的作用, 同时,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对高校课程体系的建成也拥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教育来自于广义的艺术教育, 是指在高校中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全体大学生进行的普通艺术素质教育。这是一种通过对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们了课程的学习和时间等活动, 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帮助学生塑造美丽心灵,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能力, 最终完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 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高校美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也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1. 目标设计单一、局限化

目前国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对知识掌握的强调过重。进行目标设计时忽视了对知识结构、能力获得、能力结构等方面的综合立体的目标设定。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计应该从鉴赏艺术作品、对学习理论的掌握、艺术理论的学习等手段入手, 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发展形象思维, 同时帮助学生吸收和了解国内外优秀的文化和艺术, 提高学生感受没、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意识, 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开发和培养, 把公共艺术课程定位在一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视觉艺术和音乐作品的欣赏力、评判力, 开发学生的语言、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审美能力的课程。

对教学目标有了基本的定位之后还应该有对目标的基本阐述。美术类人文课程的设立旨在教育学生对视觉艺术的看法和思考, 同时参与对其批判和讨论等活动;音乐相关课程的设计目标是向学生渗透更丰富形式的东西方音乐, 培养学生对西方音乐的欣赏能力, 并熟悉西方音乐管用手法。语言类课程的设计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字敏感度和文学素养。

2. 课程内容单一

目前看来, 国内公共艺术课程涉及面不够宽, 对艺术学科知识内容的关注过度, 对跨文化、跨学科内容和国际普遍关注课题的引入不足, 导致艺术课程结构不合理, 不够独立。国内目前公共艺术课程主要包括文学、艺术、绘画、戏剧、舞蹈、雕塑、影视等几大块, 以此作为主体框架, 主要内容包括艺术学科理论、艺术实践两方面, 同时还包括一些艺术相关跨学科内容。

3. 教学模式不明确

教学方式比较少, 手段单一缺乏, 深度不够。国内的公共艺术教育和国外相比存在着理念上的落后和手段上的不足。相关资料显示, 哈佛大学的授课讲求个性化, 讲究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教师各抒己见各尽其才, 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对话方式、启发方式等。哈佛的公共艺术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职责不是讲授, 而是维持热烈积极的讨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就课题各抒己见, 自由平等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逐渐澄清辩证的过程, 逐渐发现谬误, 接近真理。而国内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理念主要停留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只有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才会采取实验操作的方式, 教学除了采用传统音像设备之外, 对多媒体的应用也较为理想。

4. 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不完善

我国相关学者在2005年提出了档案袋评价方法, 通过把学生的艺术作品、意念来源、探索过程和图像资料等整理手机, 对学生学习进行整体的评价。一些高校则采用了通过考勤、讨论、作业、考试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考察体系, 通过多种指标的结合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国内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改革趋势

国内的公共艺术教育咋经过了同国外先进教育体系的对比之后发现了自身的不足, 并且通过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内的公共艺术体系改革拥有一些共同的趋势和特点。

1. 课程更加丰富

随着对艺术内涵的丰富理解, 艺术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 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艺术课程的门类也逐渐被充实, 《审美教育导论》《书法与篆刻》《京剧艺术欣赏》等即包括传统艺术, 也包括新型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课程被加入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近年来清华大学的艺术类课程从40门增加到了86门, 涵盖了包括音乐、美术、舞蹈、艺术实践、表演、传统艺术等各个方面, 对学生的艺术课程的分数要求也越来越高。

2. 课程综合性越来越强, 联系逐渐紧密

艺术课程的综合化体现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 开始强调把不同的艺术门类、文化、科学等综合起来, 强调艺术和科学之间的相互改造、融合, 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对多文化和多种艺术之间深远联系的理解。

3. 课程体系的多元化、人本化和开放化。

培养目标的转变影响了传统课程评价体系的准确性, 评价体系开始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 与此同时开始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强调学生通过自己获得知识的传递和个性的培养。现代艺术教育的精神核心就是开放性, 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保持了现代艺术的这个特点, 从校内做起, 加强了各个学院、班级、个人之间的交流, 同时还对校际的交流互动进行了加强, 通过交流, 为年轻人提供碰撞出艺术火花的机会。

四、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1. 课程目标的建设

课程目标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 在正确的课程目标引导下才能实现课程教育的目的。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确立需要以什么教育为核心, 着重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艺术的能力, 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要紧紧围绕着这个公共艺术教育的初衷, 对课程的选取、顺序、对大学生涯贯穿等问题都要进行认真的考察论证, 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符合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2. 课程标准的设定

课程设置需要拥有相对的课程标准和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识别教育目标是否得到了完成。课程目标的确立需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审美的客观规律, 着重体现审美体验和艺术鉴赏的能力和价值、思维创新、个性发展价值等教学目的。

3. 课程结构的建设

高校大学生艺术修养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的艺术教育属于是“补课”, 针对这种情况, 进行课程结构的设定需要从普及层次和提高层次、理论和实际教学等几个层面考虑, 抓基础, 重普及, 加大适合低年级大学生的课程, 同时注重循序渐进, 对课程进行阶梯式设计, 实现学生的逐步提高。

4. 发挥实践课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步骤, 通过实践课为每一位受到艺术品感染, 希望进行自我创造的学生提供了创作和展示的空间, 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位置, 通过开设艺术表演、合唱、演奏、绘画、手工等课程,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艺术创作的艰辛和坚持, 真实的感受艺术家为了艺术创作所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生活折磨, 从而对艺术品的伟大与崇高认识更加深刻。

结束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是普通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国内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构建的学术讨论一直没有停止。通过对最新教育研究理念的学习融合, 和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进和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手段来改进高校公共教育体系, 对高校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是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 据此改进和构建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也值得其他学科的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金玺铎.谈普通高校非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2, (5) :77-78.

[2]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3]沈致隆.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M].北京:此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熊庆年, 刘莉.战后美国大学普通教育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J].高教探索, 2011, (4) .

[6]郭德红.当今美国和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7) .

公共艺术课程 第8篇

一、分析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特殊性

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源于学生和老师对此课程的理解。依据学生的想法:学生不重视此类课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是公共选修课,极其不重要,并且没有负担,轻松就能获得学分,多数学生选择此课程是为了顺利毕业而已。然而,作为教师,决不能因此懈怠,对此存在误区:从教师自身讲:多数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授课教师因课程为选修的原因而不太重视;从授课对象上讲:选修的学生多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兴趣;从教学内容上: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性,针对非专业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困扰。然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此类课程具有一定的的特殊性。

(一)有选择性

此类课程均为选修课程,对广大学生而言,其课程设置具有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上课时间、地点的选择性。为便捷学生合理安排自我时间,更好地进行学习,针对学生所在校区的不同,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选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的学习氛围。2.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涉及领域范围之广,包括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等内容,且专业性强,每个学科还包含具体专业的学习,因此,学生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自主选择学习。

(二)有针对性

对于教师而言,其授课对象为非专业的学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实践。1.教学语言的针对性。课堂气氛的好坏源于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浓度。然而,学生兴趣浓度必须基于其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课堂上,针对授课对象的基本特点,有针对性的简化专业性的教学用语,以便于每个学生理解教学内容。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心智、心理特点,适当的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而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例如本人以公选课《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中进行教学实践时,由于本人教学经验不足,毫无针对性的准备了过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以至于祠堂课程的失败。事后经过自我反省与反复思考,终于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给予改正。

二、教师自我认定是引导学生的必要准备

面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特殊性,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正视面对自身问题,端正自我态度。首先,即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授课教师的重新定位: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需要丰富、大量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教授此类课程的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体系,还具有时代感、责任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其次,针对非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寻找与学生的契合点,力求将课堂气氛变得生动。再次,教学内容的制定与实施,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特点。最终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此外,能够担任艺术公选课的教师,可谓全方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引以为荣。自信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条件,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用语的应用当中。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上,学生的状态直接反应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的体现,不仅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还应包括教师的个人魅力,这一名词主要指的是一名教师的自信心,有了足够的信心,这是师生相互信任的第一步,也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进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针对公共艺术选修课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学生专业、兴趣广泛,课堂秩序自由、无拘束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决定着学生对此课堂的第一印象,这是尤为重要的。

三、教师课堂教学引导性的体现

公共艺术选修课有别于普通的专业性课堂教学,这一点主要体现于其授课对象。普通的专业课堂,课程为必修课程,且学生均为本专业的学生。然而,选修课学生是出于兴趣、爱好选修的此课程,多数为非专业的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教师的引导性十分关键,主要表现为:

第一、教师教学方法的统筹。首先,为了较完善地展现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教师应有一套专门的、且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不同专业类别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同。但应遵循以下几点:1.师生互动原则。在公共艺术选修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教学中最困扰的难题,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则要通过师生互动为途径,进而提高学生兴趣,正确的引导学生。2.运用教学资源。教师除了掌握与学生互动的节奏,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媒体的运用是艺术公选课堂的必要手段,视觉效果可以给予学生更直接、丰富的感官冲击,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教师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艺术理论课堂必然有其专业、系统的教学内容,然而,针对公共艺术选修课堂,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内容时应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还要以时代作背景,跟上时代步伐。正如匈牙利伟大音乐家李斯特所阐述过的,“艺术绝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是人类全部本质的一个方面,它不能脱离人类的生活,而是永远与其全部内容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因此,艺术是属于世界人民的:艺术,作为传播世界文化的媒介,沟通心灵的纽带、更是联结世界文化相通的桥梁。针对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师就是要通过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如何聆听、赏析,进而寻求真正受用于自己的知识。

摘要: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在我国高校中已普遍实施, 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教学, 意识到教师课堂教学引导的重要性。作为任课教师, 更应该肩负此课程的重任, 通过教师自身不断地思索、改进, 力求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进而完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关键词:公共艺术选修课的特殊性,教师自我认定,教师引导性

参考文献

[1]冯兰芳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公共选修课程的思考《人民音乐》2003年第12期

公共艺术课程 第9篇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 使其充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各大高校开始将艺术课程纳入了教学中。公共艺术课程作为艺术学习的重要部分, 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修养以及学生人格的健全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就目前高校开展的公共艺术课程来看, 其对于艺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偏低, 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的教学课程设计也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结构零散和课程类型狭窄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除此之外, 很多新建院校尚未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 学生对于公共艺术的了解有限, 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抗拒心理。再加上校园艺术器材有限, 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艺术学习等问题都导致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受到限制, 课程教学质量无法提升, 艺术教育也就达不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论提高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1. 统一教学大纲, 规范课堂教学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灵魂, 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及考试标准都是跟随教学大纲指定的, 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不具备统一的教学大纲。任课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 知识素养达不到要求, 其所设计的教学大纲也难以满足课堂的基本教学, 教师要想在教学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反馈, 首先就要对教学大纲进行完善。要重视教学大纲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用于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大纲, 或者由学校内部自行制定符合教学发展规范的教学大纲, 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与评议来对优秀的教学大纲进行整合, 并以此作为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2. 创设课堂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就目前各大院校的公共艺术课堂教学来说, 大多数课堂都会出现教师在讲台授课, 学生在下面开小差的情况, 这种课堂气氛不仅会打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完成。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记住因材施教,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艺术歌曲的欣赏, 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让学生对公共艺术这么课程产生好奇,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艺术的魅力。当学生对教学课程不感兴趣时, 教师要尽量避免用严厉的方式去对待学生, 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需求, 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如针对学生爱玩的天性, 在课堂上适当的进行一些音乐游戏, 消除学生对课程的抗拒心理, 从而让学生对公共艺术课产生兴趣, 进入课堂氛围进行学习。

3. 拓宽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公共艺术课分为艺术理论、审美鉴赏以及技能实践三大类, 这三类课程在教学方面要格外注重差异性。在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将文化渗透进课堂, 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感性的理解, 并在课堂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 学会用艺术把握世界, 加深自己的审美。审美鉴赏课程则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充分给学生展示艺术课堂的魅力, 如利用网络平台带领学生进行鉴赏教学,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而在技能实践课程中, 可以充分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 把握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爱好来养成不同的审美情趣, 教师做到积极拓宽课堂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参加艺术鉴赏活动, 让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丰富课堂教学, 培养综合素质

公共艺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了突破, 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双主体性,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扩展, 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使其成为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公共艺术课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热情的激发之外, 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课外对艺术的兴趣, 如开设舞蹈班、合唱团、摄影社或者其他一些和艺术相关的艺术小组, 通过不同的艺术角度和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善于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 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创新与实践, 采用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艺术所带来的魅力,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与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 要想提高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就要做到规范教学大纲, 转变教学观念, 拓宽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结构, 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 综合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从而真正达到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目的。

摘要:本文针对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探究, 并就如何提高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对策

参考文献

[1]黄鹰.素质化的基础教育与高师教育的素质化——高师应开设公共艺术课[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1)

公共艺术课程背景下的摄影教学研究 第10篇

自2006年开始, 我国各个高校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第13号令) 的要求, 纷纷开始了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内容的研究。教育学家安德鲁.阿伯特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曾经做过关于《大学教育之禅》的演讲, 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他认为大学教育与其交给学生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 不如给予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 这种技能可以用于读研究生、工作或是娱乐。

高校的摄影课程因其不像音乐和美术那样需要少年时代的基本功, 技术门坎较低, 实施起来相对容易, 学生们大多都过这种艺术体验, 容易取得成就感, 摄影课程作为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平台的确再好不过了。

2. 现状

然而, 当下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的的摄影课程计划, 无论是在专业的设计艺术院校, 还是普通综合性大学, 其教学内容基本都是从下面三个模快中组织的:相机的结构与操作;作品赏析

队伍建设”, 它放在了“保障经费投入”的前面。细细研读, 我们会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序问题, 它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即,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办好教育, 教师教育是重中之重。更表明了教师教育精英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 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要做好教师教育精英化对以下问题应当进行深入思考:

一是高质量的生源。即地方高师院校如何把优秀学生吸纳进师范院校, 如何让范跑跑这类人进不了师范院校的校门。这是地方高师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良好的培养模式。即如何精心设计教师培养方案, 如何由精英来培养精英, 从而把师范生都培养成忠诚教育事业精英人才;三是高学历。即地方高师院校如何提高教师培养层次, 如何由专科层次提高到本科层次, 乃至由学士层次提高到硕士和博士层次。

从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上看, 教师教育精英化是势在必行。从大学历史起源来看, 无论是西方的阿卡德米学院, 还是中国汉朝的太学, 都秉承着教育精英化模式。正是这种教育模式促进了各自国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繁荣与发展。因此, 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每所地方高师院校都必须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精英化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师范生的命运, 更关系地方高师院校是否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据一些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表明, 真正决定教育教学水平高低的, 不在于课堂规模的大小、教科书的编排如何高超、教学硬件是否齐全、教学大纲设置是否合理, 而在于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有些成功的人士在环节;和实践性拍摄环节。我国高校摄影课程普遍存在简易化模式化的趋势。诚然, 这里面有公共艺术课程课时少, 教师资源缺乏的客观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艺术教育”就是“非考试教育”和“娱乐教育”的陈旧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上养成的教学方法和态度。

3. 方法与对策:

要达到高等院校对素质教育要求的自由高度, 摄影教学可已着重对学生美学理论和艺术观念的培养, 无需纠结于技能与技法的实践, 据调查表明, 无论大学课程是多么具体和, 多年以后学生遗忘和科技的进步都会使其如过眼云烟, 真正陪伴学生的是思辨方式和思考习惯, 摄影应该培养学生审美习惯和审美方式。摄影美学就是讨论摄影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摄影艺术创作, 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的课程, 具体内容包括:摄影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关系;摄影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及其形象摄取过程;摄影艺术的形式美法则;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摄影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兴替嬗变过程;鉴赏摄影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等。本文认为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点解说。

(1) 摄影艺术的本质性解说

摄影本质属于媒介工具的范畴, 而且是一种与视觉相关的媒介。事物的本质高于一切、坚持本质也就是坚持物质的固有属性, 坚守正确方向, 对于学生而言, 摄影的本性是什么?打个比方:如果可以亲眼看到梦寐以求的明星, 我们还会满足于看到他们的照片吗?当然不会。为什么天天生活在一起的爱人还常常把对方的照片放在自己的银包?这就包含着对摄影本质的理解。天天生活在一起, 天天可以看到对方, 但一旦不在身边, 就看不见

总结成长历程时说道:“有一个好家庭不如有一个好老师, 好老师是一盏指路明灯, 能让你一路光明”。要解决基础教育师资质量问题, 行之有效方法是让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优秀考生进入师范院校接受精英教育。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师资质量问题。“而最新调查也显示, 美国教育质量近年来大幅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美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自最底层三分之一的准大学生。因此, 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 让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做教师”[2]。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副首相尼克·克莱格总结出最重要的一个经验是, 任何教育体制的质量, 都好不过其教师的质量。最成功的国家, 从远东地区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从事教学的人拥有最高的职业地位, 韩国从大学毕业生中最拔尖的5%选拔教师, 芬兰从最拔尖的10%选拔教师[3]。国外教师教育精英化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谈谈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走向.求是, 2008年07期

[2]唐科莉.美国教育改革:让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做教师[N].中国教育报, 2010-11-23.

[3]大卫·卡梅伦, 尼克·克莱格.教育的质量好不过教师的质量[N].中国教师报, 2010-12-01

张衷平,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务处讲师。

也不能清晰地回忆起对方的容貌,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影像是瞬间即灭, 有张照片在身边, 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对方。能够有机会看到偶像时, 我们选择亲眼观看, 是因为我们的眼睛能更机灵地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内容, 而照片总是不能完全让我们如愿。这类例子都说明, 人的眼睛是有缺点的, 摄影的本质就是要模仿并且补足人的视力。

“摄影是艺术么”是自摄影诞生迄今的老问题, 历久常在。摄影史中祖父级人物布勒松将摄影认作“艺术”。他说:“我的兴趣一直在造型艺术上, 摄影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克拉克说他拍照时“从未考虑过什么艺术”。布拉沃说:“谈论摄影、绘画、雕塑是不是艺术是没有意义的。媒介本身并不是本质问题。”比阿德则认为他的摄影是“日记”, 他希望自己摄影不作为艺术存在, 他曾谈到:“日记是私人的东西, 不是艺术。”这些新锐摄影家主张摄影“去艺术化”。鲍德里亚甚至警告:“摄影被艺术所侵蚀, 是非常危险的, 摄影虽然有着人类学的幻觉, 但如果从美这一头进入, 它的人类学特点就要失去了。”

高校素质教育对摄影本质的定义到底听谁的?相信谁?快速变化的“现代艺术”不断颠覆已有的各种艺术定义,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是艺术“而是“什么不是艺术”了。尊重对象、理解对象, 与我们拍摄的人们一起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摄影本质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莜山纪信有一种说法:“不管什么人, 如果第一次见面时不能拍好的, 那今后一生也拍不好。”连布勒松也认为摄影的本质是“对被摄体以及摄影自身付出最大的敬意”。这才是是高校应该宣讲的摄影本质。

(2) 摄影与美术之间的关系探讨

关于摄影与美术, 一种观点认为摄影与美术是近亲, 因为摄影通过暗房技术达到与绘画相近的形态, 尤其是今天数字化影像, 在软件的支撑下, 摄影的确像现代美术那样, 可以表达一种多义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但是我们不可忽视, 摄影作为一种基于工业文明的产物, 与基于封建农业社会下的绘画艺术有着天生的技术性差异。摄影自身的语言特性是利用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像。摄影构图是剪裁构图, 而且是在瞬间中决定的。绘画是加法构图, 是在直觉式的长期经验的积累的。在技术上这一点是两者根本的不同的。摄影图像产生虚实快慢的各种变化。依赖于光圈与快门组合的变化, 一幅平庸的照片, 可以在在后期处理中, 可以升华成鲜明生动的艺术性图像。而绘画不具有这种工业特性, 工业产品的特性使摄影具备了语言的纯度、视觉冲击力和缺陷美感。

从审美鉴赏角度来看, 摄影与绘画又有着相似性。先驱者们的摄影审美实践说明了这个问题。康有为先生曾经用富有“画意“来褒扬为欧阳慧锵所摄照片, 说明他也是从审美的角度进行鉴赏。如照片《晓航》, 先生的画意评语是:“风起云涌令人起壮游之念。”《上海俄国领事馆及铁桥》, 评语日:“此图为起行之象取其众骑骈发有奔腾浩荡之势。”可以看出康先生也是从照片的审美感受出发进行品评的。从这里游可以看到摄影鉴赏和美术鉴赏具有相似性, 作品有无赏鉴价值在于能不能使人愉悦, 有没有力量在于是否具有批判力。审美与真实的关系是摄影与绘画之间最为差异边界。:摄影要是审美优先还是真实优先?这个问题是费解的, 不过我们从美术史还是摄影史来看影像艺术首先是求像而后才求美的实质上“写真”与“美术”, 二者是不妨碍共生的, 前者是反应客观, 以对象为主, 后者是主观的, 以作者为主。两者应该统一, 只不过在技术上难易程序有所不同。过去有人称善画者, 惟妙惟肖。意思就是美术中“写真”之意, 摄影与绘画作品是有相近之趣的。但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 摄影之事, 求像真而美好难, 审美特质和功能统一。

我国早期摄影美学总是是把作品的鉴赏价值和对美的追求放在第一位的。刘半农王劳生、胡伯翔, 张印泉几乎众口一词:“惟一的条件, 那是一件能怡悦或感动吾人精神的制作品, 必有赏鉴之价值“。其实, 这里的赏鉴就是强调摄影与绘画之间共同的审美价值, 要求摄影作品能怡悦、感动人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 同时期国外的摄影团体却在追求独立出摄影美学形态, 摄影要与绘画拉开距离, 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 安瑟·亚当斯以对风光摄影的独特理解, 他所在的F64团体, 主张取消绘画的虚实感, 运用相机的最小光圈取得极大的景深, 布勒松主张的”决定性瞬间“拾取对象最典型性画面。摄影和绘画在“不可复制性原则”上也是不同的, 摄影需要强调人如何克服相机的机械性的方式提取, 绘画在“不可复制性”上就要轻松得多。这一点是摄影与绘画在艺术属性上重要差别。

(3) 摄形的边缘特性探讨

作为边缘学科的生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些研究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 在研究过程中, 这些相关领域的结合部产生了新兴学科。如:生物力学。另一种情况是运用某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另一学科领域的问题, 形成一些边缘学科。诸如射电天文学。摄影边缘性以上两种情况均有, 如果说科学善于紧紧抓住事物的中心, 那么艺术则喜欢在事物的边缘漫步。艺术的边缘性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它需要到达前无古人的哲境, 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述和叩问;二是它归属的范围的边缘是动态的, 不断扩展延伸的, 且充满诗意幻想。黑格尔曾经说过:“任何艺术的创作方式都要涉及艺术的普遍规则”。然而实际上艺术创作恰恰相反, 摄影是什么, 绘画是什么, 艺术的普遍规则就可以是什么。摄影的本质是真实记录, 那么艺术的普遍规则就应该是“真”。它既包含新闻报道式的客观“真实”也包含其他艺术情感表达的“真诚”。一张照片, 两个“真”的疆界。摄影的边缘性还不仅仅在于此, 随着社会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 随着艺术对人自身价值的彰扬, 摄影艺术与政治需求二元论的命题也是一种边缘性探讨。艺术既然是可以是超阶级的, 是可以为整个人类服务的, 那么摄影应该具有特立独行的品质, 不为某一个阶级的政治意图服务, 而具有生活的俯瞰力。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总会犯下各种错误, 而艺术则可以凭借其独立品质能在很大程度上匡正这一局限, 给予受到创伤的心灵以公正的抚慰, 从这个层面谈论摄影艺术的边缘性也就是是谈论他的开放性, 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积极意义恐怕也应该有这一面。

4. 结束语

艺术教育不一定不是教授具体内容, 甚至也不是传授技能, 艺术教育是一种思维习惯或可称其为思想状态的培养与交流。他不是个人的附属品, 而是与学生浑然一体, 并伴随学生的一生。摄影艺术课程帮助学生在面对社会各种病态的、丑恶的现象时, 使学生能及时地正确地认识自己促使社会取得进步。大学之中人之所以成为人, 就恰如摄影艺术一样, 人不屈从任何机器, 而是有效利用控制机器, 使机器能为人做更多初看来似乎不可能的事情。

“教育的目的”这个短语非常陈腐, 教育本没有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其他事物的目的。教育的“教化”之处, 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 以探求新的含义, 寻找新的联系, 将体验复杂化, 广泛化使其更为丰富和持久。教育的目的是无法被预测的, 教育除了其自身之外, 没有任何目的。我想这是对素质教育最好的功能性评价, 公共艺术课程不是是一门实用课程, 艺术教育只是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习惯, 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艺术教育本身不是这些示例, 方法, 和体系。它是一种本能的习性, 即探求新的意义, 质疑旧的观念的精神。也许我们这样来要要求我们的艺术公共课, 有些理想主义, 但是从大学的理念来看, 从释放学生自由之精神来看, 这是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夏放·摄影艺术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4

[2]顾铮·国外后现代摄影[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2

[3]邱华栋、杨少波世界摄影大师108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4.

金钱主导的艺术课程 第11篇

由佳士得拍卖行创办的佳士得教育(Christie’s Education),以伦敦为主要教学点,提供关于艺术、法律和商业的时长为四学期的硕士课程,学位证书由格拉斯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颁发。毕业生主要在伦敦工作,部分也在迪拜、纽约Frieze和巴塞尔等地的艺博会任职。苏富比艺术学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于1998年始开办艺术硕士课程。今年1月学院宣布在洛杉矶增开时长三学期的艺术经营课程,该课程与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合办,是学院在伦敦、纽约之外的新教学点,增强了其商业组成。

佳士得所开办的硕士课程每年约招收12名学生,学费为3.2万英镑(5万美元)。苏富比的类似课程收取同等费用,其中与克莱蒙特大学(Claremont University)合作的课程学费更是达到了7.5万美元。但苏富比期望藉此吸引更多学生就读。

这类型的课程目的是填补传统艺术教育的不足。“普通大学的做法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任职的学术型工作者,所以它们的课程一般不谈论金钱。”苏富比艺术学院的主席大卫·李维(David Levy)表示。尽管有些大学在其硕士课程中加入了商业的部分,如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的“艺术与文化遗产:政策、管理与教育”及伦敦大学博贝克学院(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的“艺术政策与管理”,但要成就未来商业艺术世界的优秀雇员这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有艺术史学位的学生往往要先在画廊做好几年前台接待。”李维说。佳士得硕士课程的主任乔瓦尼·格斯帕吕尼(Giovanni Gasparini)认为这类型的课程对应了目前逐渐复杂的艺术市场,而佳士得拍卖行与市场直接联系可让其学生掌握紧密的市场脉动和获取商业经验。马特里赫斯特大学艺术市场课程创始者及佳士得艺术硕士课程讲师詹姆士·古德温(James Goodwin)指出,这些新课程非常必要,因为缺乏常规技能的艺术市场雇员往往将成为市场上的弱点。古德温认为,艺术市场将很快地专业化,市场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有信心的投资者也越多。

有业内人士认为拍卖行旗下艺术学院的教学方法与普通大学相比有明显优势。拍卖行的艺术学院往往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介入艺术行业,例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拍卖行和画廊并与专业人士座谈。而至关重要的是它们教授“艺术品鉴定”——这种成为交易商、拍卖师甚至博物馆策展人所必需的技能,显而易见普通艺术史专业并能不提供这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由于普通艺术史课程过于理论化导致许多高分毕业的学生在实践上完全脱节,甚至不能分辨印刷品和手绘。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需要这种类型的正式教育。拥有许多重量级艺术家的Lisson画廊的创始人尼古拉斯·劳格斯戴(Nicholas Logsdail)就是在艺术市场中以亲身经历学到的艺术品买卖之道。劳格斯戴毕业于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的艺术史专业,他表示对于艺术热情永远是他职业生涯最好的驱动力,这远远超越用花哨的商业计划书去操控艺术市场或艺术家。但劳格斯戴也原意承认日益国际化的市场使得“商业头脑”必不可少。

同时,高昂的费用的确也带来不错的结果。根据苏富比网站上的数据,包括一些别的专业在内的87%左右的其艺术学院毕业生都在毕业后一年内于艺术领域找到了工作。伦敦Riflemaker 画廊创始人之一的弗吉尼亚·戴姆特莎(Virginia Damstsa)对她在苏富比艺术学院报读的当代艺术硕士课程相当满意,尽管她一边还要工作以赚取学费。她曝料说她的同班同学大多来自富裕家庭和收藏世家,所以学费对他们来说根本是小菜一碟,但普通人就必须要倾其所有。因此,也有人建议如果有7.5万美元,不如将其用作生活费以度过几年收入较少的实习阶段,因为你将在实践中获得更丰富的业内经验。

公共艺术课程 第12篇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伴随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发展, 也对公共艺术课程提出了更高的创意性要求,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立足独立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以学生反馈为基点, 在教学思维和教学过程中, 探讨如何通过公共艺术课程提高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一、开放性教学理念的构建

构建主义理论为开放性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重点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知识并掌握知识的本质。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习往往被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 对学习者本身的心理差异、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估计不足, 教学过程存在目标单一化、活动简单化、程序定式化的倾向。

开放性教学是与封闭性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模式, 强调以知识教学为载体, 个人能力发展为目标, 依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谋求素质发展的教学环境, 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在开放性教学模式下, 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直接面向学生,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和心理需求自主选择, 可根据自身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学习方法进行自主调整,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开放性教学将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 为学习者提供最方便的条件, 满足求知欲; 开放性教学将提供多种学习方式, 运用良好的支持服务、学习需求引导、学习方法指导和平等的人文关怀, 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 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追求新知识的学习, 形成不断激励自我、竞争向上的学习风尚。

二、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具体构建

1. 运用现代技术, 建立开放教学空间

教学过程开放性的基本标志就是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行为主体能充分表达其学习的意愿, 学习过程中有自主、自由的空间和良好的学习支持环境。现代教学空间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训练室、校内外基地、现代媒体技术等组成的有形空间和思维、观念、兴趣、情感、意志等组成的隐性空间。为了保证各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充分开展, 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下, 联合多个主管部门将学校现在有的多个学生活动场所, 作为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主场所, 器乐室、舞蹈室等都相应地配备了音响和灯光等器材。凭借网络信息技术超越时空的优势, 学生互动学习的对象包括本校的教师和学生, 也可以是校外的艺术大师、网站、论坛网友等。依托校园精品课程建设,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构建公共艺术精品课程学习网站, 构建一个教师、学生可以共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系统网络学习平台, 为实现开放性教学提供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规划的发展方向在学习中有选择性地拓展研究方向。

2. 开放课程设置, 建设特色校本教参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 可以根据所在地域开设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独立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选择基本参考书书目而不使用统一的教材。对特色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对教学重点、难点、进度安排进行更为系统的规划, 跟上时代和技术的步伐。课程开设和参考书清单可以灵活变化, 如第二学期的课程可以在第一学期课程结束时就列举出来给学生同事附录参考书清单, 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提前参考学习等。

3. 树立新的师生观, 建立开放与互动教学过程

教学主体的不同也是开放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容易被忽视, 教师将自己理解后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学生属于被动接受。开放性教学是建立在学习者对学习的强烈的内在需求基础上的, 刺激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参与思维和探索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 是实施开放性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开放式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协助者, 共同参与研究学习、配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相互间属于平等关系。具体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行研究教师提供的网站, 选择自己研究学习的内容, 并通过教师设定的一些主题、中心广泛搜集整理材料、整理并吸收材料, 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 或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别人的观点。例如, 通过角色设置, 分组完成作品, 锻炼学生讲评方案、分析方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课程的知识本身形成一个开放体系, 不断刺激学习者的内在需求。

4. 实施多元开放性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中, 采用讲授法、启发式、讨论式、调查法、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与互动,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能力为目标”的开放性教学实践过程。通过学科交叉、课程综合,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重新审视实施多元开放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还原关联知识, 也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而塑造完整人格。例如, 改变单一课程教学, 根据课程设计主题教学训练,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组, 根据分工, 学生共同参与提出多种方案、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相互配合、共同决问题, 在完成任务的全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能让学生能把散乱的知识要点联系起来, 更能通过体验式教学融入到社会环境中。但主题教学项目的主题从何而来呢? 一是可以利用独立院校机制灵活的优势, 多方位最大限度利用校外资源, 例如, 引进校外公司进驻校园, 一方面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另一方面, 设置虚拟岗位, 让学生完成部分实践课时量。二是可以收集学院各部门需要完成的艺术项目作为课题之一, 如果方案被采纳, 学院可以提供采用证明、顶替部分课时量等, 为学生将来在毕业求职时增添一分职业技能筹码。

在开放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设计好课堂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杜绝教学的随意性。课中不能过分拘泥于预先的设计, 在不影响课程总体目标完成的前提下, 课堂内容及教学进程应允许和有必要做出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开放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使得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但要积极避免教学的随意性造成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局面。

我院在实施开放性公共艺术教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每年举办有跨学科跨专业的技能比武, 全面展示创意并启发学生。与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建立教学实训体系, 引进国家书画等级考试 ( CCPT) 资格, 课外艺术教育成果显著; 除了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外, 聘请专家、教授进行艺术类讲座, 通过讲座的形式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与社团联合开设课程, 用艺术活动辐射全校学生, 以点带面, 达到普及各类艺术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我院艺术团总有团员200多名, 其中90% 以上学生有参加公共艺术课程学习, 通过课程学习与参与艺术团实践活动, 积累了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技能, 艺术团在2012年夺得舞蹈啦啦队花球规定套高校A组冠军和街舞大学四级难度组亚军, 并获得参加2012年美国世界啦啦队锦标赛入场券, 独立学院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级高水平体育赛事, 尚属首次。

5. 定位新的考核方式, 实行多元化、开放式评价方式和标准

( 1) 评价标准开放化。开放性公共艺术课程中的教学, 其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体现和最终成果的表达, 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信息收集和应用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在多元化、开放式评价方式和标准尝试和探索过程中, 要注重学习结果的质量评价, 更要注重对学习认知过程的评价, 注重学习能力的评价, 要从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中所产生的变化、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技能以及各种评估对学习者所带来的影响或刺激程度的综合评估中给出其恰当的评价。

( 2) 评价方式多元化。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试卷答题评分方式, 采用市场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课程作业、承担社会项目等多元评价方式。同时, 可以把职业技能考核引入到课程评价方式中。职业技能教育参与课程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需求与课程内容教学脱节等问题。

另外, 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评价人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和校外的设计师, 但要配以公开、规范的评价制度。例如, 可以利用学院美术馆等设施, 通过举办教学成果展的形式, 由参观者评选出优秀作品, 先由学生分组评出小组人员认为优秀的公共艺术教育作品, 再根据得票的多少产生学生认为分数最高的作业。分数的构成可由多种组合构成, 包含平时考勤分、学生相互评分、教师评分等, 寻求定性和定量的科学组合。学习结果评价机制的改革, 是开放性教学路子越走越宽的必然选择。

6. 做好信息反馈、检验开放性教学模式成果

公共艺术课程开放性教学模式探讨是一项长期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调整、再实践, 通过信息反馈检验成效。在实施过程中, 信息反馈是了解、跟踪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动态变化的有效方式,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不多, 缺乏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想法; 二是合作意识不强, 有部分学生在团队项目中分工不明、互相推诿, 影响公共艺术课程项目整体进程与水平; 三是在开放评价方法上, 因个人原因担心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会而失去客观和公正。因此, 实际教学过程要不断通过信息反馈调整。

三、结语

通过立足独立学院现有条件, 积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 坚持探讨实施公共艺术课程开放性教学模式, 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并不断地为之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一门普及型的艺术教育课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特殊性和普遍性都作了明确的指导和阐释。本文立足独立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 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提出从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构建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几个措施, 对于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时效性和教学质量,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开放性,公共艺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炫.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当代教育科学, 2013, (4) .

[2]姚武.关于大学生公共艺术审美教育课程化的思考.成功教育, 2013, (4) .

[3]易晓明, 杜丽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美育学刊, 2012, (11) .

[4]汪秀霞.论文化认同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1) .

[5]徐金益.论独立学院的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1) .

[6]叶雁冰.建筑设计课程开放性教学模式探讨.高等建筑教育, 2009, (8) .

上一篇:改性煤沥青下一篇:病例分析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