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与成因范文

2024-07-22

表现与成因范文(精选12篇)

表现与成因 第1篇

1 猪蹄疾患的表现

猪蹄疾患视其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可视症状:种猪 (多从后备猪起) 蹄疾的早期症状始于蹄甲的轻度开裂 (蹄底及蹄冠的横向或纵向开裂) , 继而创口扩张、出血并受病原感染引发炎症最终以提前淘汰为归宿;生长猪则因蹄疾而导致站立或行走时表现打滑 (常被误判为地面湿滑) 、弓背、震颤、跛行等痛苦症状, 为减少负重站立造成的痛苦常致采食与饮水频率显著降低, 最终导致生长速度缓慢, 饲料转换率降低。另方面, 由于多种营养素缺乏是造成猪群蹄疾的根本原因, 因此, 由此导致种猪繁殖性能降低 (如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产仔数减少、仔猪初生重小, 健仔率低、泌乳力下降、仔猪断奶重轻等) , 商品猪采食量降低、日增重减少、饲料转换率差等关键性生产性能指标的下降, 甚至造成各生产阶段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抗病能力降低等更为严重的损失, 往往由于缺乏准确可靠的生产记录或客观的数字比较而更少引起业主的关注。

2 猪蹄疾患造成的损失

一般情况下, 管理人员可能只会留意种猪因蹄病而遭淘汰的损失, 而很少会考虑到蹄匣开裂只是多种营养素综合缺乏的表观症状, 由于多种营养素缺乏导致种猪群繁殖性能降低 (如上所述) 的隐性损失更大。据相关业内人士粗略估算, 每头存栏母猪由于蹄疾所造成的直接及间接损失每年绝不少于200元。

一般情况下, 商品代生长肉猪的蹄疾一般在生长的中后期或上市前才被觉察到, 事实上, 蹄匣从真皮生长点长出至可视状态的角质层约需8~10周, 而从动物体内的营养代谢池出现某些营养素的缺乏, 到动物的肢蹄出现肉眼可见的缺陷, 其时间间隔显然会更长。因此, 根据经验推断, 大多数商品猪导致蹄疾的营养缺乏状态很可能早在断奶后不久已逐渐出现。毫无疑问, 营养素的缺乏对小猪的早期生长影响更大。对此类问题的忽视, 其结果必然是猪群全生长期的生产性能长期隐藏在低一个层次的水平上, 习以为常的判断失误长期积累下来便产生出对正常的较高生产性能指标及相关技术理念、技术措施及其推动者的怀疑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反感。

虽然商品猪群很少因蹄疾而淘汰, 但生长速度缓慢、采食量减少、饲料转换率降低、达到相同上市体重的饲养时间延长, 其损失不可低估。粗略测算, 如果商品猪因与蹄病有关的因素而影响生长速度而导致延长8~10 d上市的话, 每头猪的损失可高达60~80元。如果考虑到由于蹄疾而导致首道防卸屏障的缺失, 而可能增加被具高度接触性传染特征的“口蹄病”病毒感染机会的话, 其潜在危险更无从估量。事实上, 养猪业每年受“口蹄病”侵害而遭受难以估计的多重损失, 与兽医界只重视期望通过获取中和抗体保护的特异性灭活疫苗接种, 而忽视非特异性免疫防卸体系的建立与巩固不无关系。近年来, 凡与笔者密切合作并认真贯彻落实重构动物非特异性主动免疫功能调节措施 (每吨全价料添加0.5~1.0 kg福源康) 的猪场均可避免“口蹄病”的困扰。此外, 蹄裂的开放性创口是否会造成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猪副嗜血杆菌等猪场环境常驻菌的感染也是一个毋须存疑且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3 猪蹄疾患的原因

业内人士大凡讨论猪蹄疾患时, 对母猪而言大多强调地面状态或结构 (如新铺水泥地面与旧地面、圆钢地板与铸铁地板之区别) 的原因, 而对商品猪而言则多以季节变化为着眼点。其实大多是受“眼见为实”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的束缚。事实上, 母猪在产床的生活时间只占其生产周期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产床见到的蹄疾症状其实在水泥地面的定位栏里早已发生, 只不过是我们管理人员的视觉神经早已麻木, 并习惯性产生“视而不见”的视觉疲劳效果而已;而母猪的定位栏饲养工艺, 是由于导致运动减少还是由于动物没有机会接触土壤 (土壤中已知或未知的矿质元素及可能存在的有益微生物, 是不可忽视的营养源) 而增加蹄疾发病机会可能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至于商品猪的“季节性”问题更是管理人员的“判断标准”产生大幅度位移所至。据笔者亲身所历, 即使是海南岛的三亚地区, 猪舍内的蹄疾症状一年四季随处可见, 只是由于商品猪舍的饲养密度较大且卫生状况较差而掩盖了猪蹄的“可视”裂蹄症状而已;而猪群在生长中后期至出栏上市时的跛行症状 (商品猪因多种营养素的长期缺乏造成严重蹄疾导致“十指痛归心”的极至表现) 往往被误认为体重过大所造成的行走笨重困难。

事实上, 造成猪蹄疾患最根本的原始缺陷, 是动物机体内营养素代谢池缺乏多种上皮细胞生长代谢所必需的有机与无机元素, 其中最可能缺乏的是精氨酸、脯氨酸等非配方指标性氨基酸 (精氨酸的缺乏又往往与肾组织内“赖氨酸中毒”有直接关系) 、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素等多种维生素、以及部份很难准确厘定的微量或痕量矿物元素。多种营养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 导致上皮细胞组织结构上的某些化学键 (如蛋白结构的肽键等) 发生断裂, 并在角质化衍生过程中造成胶原蛋白结构上的缺陷, 最终在角质化演变后出现蹄匣结构崩裂, 并由此造成随后可能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细菌或病毒感染。

生产实际中, 在没机会接触土壤环境下, 以全加工日粮饲养的猪群, 至少可能由于以下诸因素导致裂蹄的营养缺乏:

(1) 猪的营养需要研究或研究成果的发布与应用跟不上猪种改良进展;这是个涉及面甚广的问题, 相当长的时间内, 即使在欧美国家, 与绝大多数的矿物元素及维生素需要量相关的研究并无多少实质性进展;在我国动物营养研究及饲料工业领域, 大多数矿物元素及维生素需要量数据主要借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指标, 加之习惯上层层与“国情”、“省情”挂钩, 到了生产现场难免出现各种“考虑不周”的情况。

(2) 饲料中的相关营养素供给绝对不足 (如配方要求或原料供应上的缺陷, 如某些人工合成维生素的同分异构体间, 其生物利用度存在极大差异) 。

(3) 饲料中的相关营养素供给相对不足 (常因采食量不足所至, 也不排除体内竞争性代谢障碍所至) 。

(4) 健康原因或滥用药物导致动物对相关营养素需求增加 (如抗生素及化学药物的长期或大量使用, 一方面会抑制或杀灭消化道内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另方面亦会造成肠道、肝、胰及肾脏等消化代谢器官组织的损伤, 导致营养素消化吸收、代谢障碍) 。

(5) 霉菌毒素的大量存在一方面损伤消化代谢器官的功能;另方面亦与某些营养素形成络合体, 降低了日粮中相关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率。

(6)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大量使用也不同程度地会把某些营养素 (尤其是分子结构相对简单、且极性显著的元素) 随粪便带出体外。

由此可见, 虽然营养素缺乏是造成猪蹄疾患的根本原因, 而生产上诸多无法迴避的问题却是造成营养缺乏的复杂背景, 如何通过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正是养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4 猪蹄疾患的解决方案

如上所述, 造成猪蹄疾患的主要原因是多种营养素缺乏所至, 而几乎与猪舍地面结构无实质性的关系, 季节气候的变化只是令蹄疾症状加剧的可能性增加而已。因此, 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从饲料营养的供给及与之相关的消化、吸收、代谢等影响因素作多角度的全方位考虑, 而非传统观念上寄望于单因子对接可解决问题。理顺饲料或预混料供应商与养殖场之间的投入与成本的互动关系, 可能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前提;受“狭义成本”观念 (将投入误作成本) 的束缚, 大多数配方师还在使用二十年前的维生素配方产品;霉菌毒素吸附剂的滥用以及“加药保健”的误导可能是加重某些与蹄疾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营养素缺乏的主要因素;不考虑日粮能量水平, 片面追求小猪日粮的高赖氨酸指标亦可能是必须调整的思维方式。

然而, 对养猪场业主或管理人员而言, 无论从理论或实际操作上都很难对上述问题作有效的解决, 选择确有成效的针对性专用产品可能是当前最为实际的方案。生产实际表明, 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健壮素TM (300~400 g/t料) 可彻底有效地解决蹄疾问题, 并令猪群的生长、繁殖性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对非感染型的裂蹄症状, 使用健壮素TM 3~4周即可收到有效的控制效果, 使之不再恶化, 7~8周得到基本修复;而已受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创口, 则可能需要较长的修复时间。长期使用将不会再有裂蹄症状发生, 猪群生产性能及饲养效益将显著提高。

疫情报告

广州市发生生猪O型口蹄疫疫情国金证券:疫情严重程度超预期

3月1日晚, 国家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正式在网上公布, 近日发生一起在广州市白云区的生猪O型口蹄疫疫情。广东省农业厅随即召开情况通报会。发言人称:经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检测, 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黄金围发生生猪O型口蹄疫情, 临床表现为烂蹄、烂嘴、走路跛脚等特征。经排查统计, 黄金围一带共有68家养猪户共养殖生猪8 382头, 其中16户养猪户所养的1 474头生猪发生口蹄溃烂情况。目前, 所有发病生猪及同群猪共8 382头已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完毕。

国金证券研究所在最新的一篇行业研究报告中称:近期猪疫情严重程度超出预期, 为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以口蹄疫为主, 夹杂有高热病和混合型肠胃炎等疫病在全国范围内相当严重, 部分地方死亡率较高 (50%以上) , 养殖场户普遍提前出栏肥猪。目前估计全国生猪存栏会下滑10%左右至4.2亿头, 相当于2004年底的水平。国金证券在报告中认为, 近期疫情爆发同时减少了猪肉消费和加大供给, 导致价格暴跌, 部分地区近期跌幅超过10%。报告还指出, 当疫情过后, 需求恢复到正常水平, 而供给能力由于疫情大大减少, 猪肉价格会恢复上涨态势。

防控动态

农业部部署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高鸿宾:今年防控形势复杂任务十分艰巨

2月26日, 农业部召开全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启动会议, 分析当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 部署2010年春防工作。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指出, 今年以来, 全国防控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不确定性因素, 防控形势更为复杂, 困难和挑战依然严峻, 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务必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有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 务必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坚决完成“两个努力确保”的既定防控目标。

表现与成因 第2篇

初一学生处于青春断乳期和性格形成期交织、基础性概念上升为思维训练的阶段,可塑性强,在很多方面都有提升的空间。从小学升入初中,无论是课程设臵、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是人际关系、身心发育都会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不少初一新生及家长由于对新学段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未能根据初中学习生活的新特点进行调整,结果上初中后手足无措,生出种种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

与小学课程相比,初中的各学科知识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都有着质的变化,很多内容都从简单的基础性概念上升到了思维训练。学生如果还依靠简单的记忆背诵,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转变学习方法对于新初一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学习方法不当的表现

(-)学习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不会科学利用时间,虽然很忙碌很紧张甚至晚上加班,但是忙不到点子上。

(二)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有的学生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还有的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反映。(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指不加思索地重复,多次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它不需要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习。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这种方法尤其对一些理科学科是危害很大的,因为他们不加分析琢磨只会死记硬背,不善于形成知识结构,就造成了单元测验成绩不错,一到综合考试就抓瞎,学的知识没有整合到一个“抽屉盒”里。依赖这种方法的学生会说:“谢天谢地,考试总算结束了。现在我可以把那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

(四)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二、学习方法不当的成因

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呢?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会对方法的形成有影响,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在现在的中小学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都不太大,因此,它对方法形成的影响是有限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一些非智力因素上,如认识水平、动机水平、意志状况等。

以上原因分析是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内因。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教师、家长、同学等各方面的外因都对学习方法的形成产生影响,也都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可能原因。

(一)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

(二)对学习特点认识不足

前面讲到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对目前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

较大的变化:初中的课程内容相对简单,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知识更加抽象、深入;初中生的学习对老师依赖性大,老师指导也很具体,而高中生的学习则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看不到这些变化,就有可能造成方法的不适应。

外语学习的特点:学习一门语言,需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记,而记外语单词又是一种机械记忆,这就和其他科目形成了区别。学习数学的方法就不适应于外语学习。(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学习方法除了要适应学习特点外,还要适应个体特征。

学习状况: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太好而妄自菲薄、过于谦单,认为自己一无所长、无可

救药。也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良好而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不客观的认识会使学生在运用学习方法的时候发生失误。如自以为是的学生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往往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个性特征: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物周期等都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个性。属于“百灵鸟型”的,可多利用白天;属于“猫头鹰型”的,可多利用晚上。(四)学习动机缺乏

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深究学习方法的兴趣。因此,那些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大叫“没劲”的学生,十有八九方法不当。(五)意志薄弱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时,需要一定的自制力。特别是纠正一些不良的、已经形成习惯的学习方法,更需要毅力和恒心。有的学生有掌握科学方法的愿望,但在运用过程中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造成有目标无结果,有计划无行动。在学习上跟着感觉走,自然要省力得多,但学习效果也会糟糕得多。因此,学生在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或同学多鼓励、多督促、多提醒,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持来克服意志的薄弱状态。(六)缺乏指导与训练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对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学习中也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即使有的学生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大都是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形成的,并且是零散的。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应该接受专门的指导与训练。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有关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课。作为学生自己,也应该多阅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三、怎样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一)调整好心态

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优秀,但有的学生在小学时成绩还不错,进入初中后,成绩不稳定;还有的成绩越来越差,以致不能跟上班,于是产生焦虑、不安、失望、悲观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实际上小学、初中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谁更快适应初中学习谁就会取得学习上的主动,谁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就具备了最主要最根本的素质和能力,就会学得更快更好。

(二)尽快适应课程难度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老师很多时候都是在领着、看着学生学习。而进入初中之后,学习科目增加了,课程内容多了、难度深了,老师也不会再像小学老师那样督促你的学习。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具备主动性,课堂上要全神贯注的听课,有不明白的地方要主动向老师询问。比如语文学习方面,应该更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数学侧重综合知识的运用。

(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a.制定好学习计划。除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制订学习计划,初中学科多了、书本多了、课程多了,不订计划往往会顾此失彼,也很难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如每天的作息时间,优势、弱势学科的时间分配等等。

b.执行好上课三部曲。初中的学习,相对于小学来说,更加系统,更加有条理。这也就要求学生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顺利过渡。首先,要严格、系统地执行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温习的程序,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方法还没有概念,而这套最基础的程序,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找出薄弱环节,从而一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c.学习要均衡发展。不要把重点只放在主科上面。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在学好数学英语语文的基础上,物理化学作为中考科目也要重视,同时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要积累学习,现在很多学生存在“三分钟”热度的问题,刚开学的时候很有学习热情,但持续不了多久热情劲就过去了。这种不持续的状态,是学习的大忌。

d.听懂重点并及时小结。一是要集中精力听,不要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否则就会听若罔闻、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二是要带着问题听,课前预习好,课中就会听得有针对性、有效率,及时理解和消化学习内容。三是要听、说并重,积极发言,参与老师设计的互动环节。四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耳听、脑思、手记,随时记下要点、难点、疑点。

关爱生的表现及成因 第3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关爱生;差异性

“玉在山而草木润,心有佛而颊生光。”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用心浇灌,幼苗成长令人感到欣慰,也会幸福萌满,而有时一腔热血心,心系孩子也会无奈挫败,这就是最让教师头疼的事,每一个班级总会有一定数量的学困生,我称之为关爱生。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学困生表现及成因的几点认识。

一、何为学困生

人的智力决定了人的个体差异性。在同一个课堂里,接受着相同教师、相同课标的教育,却往往出现学生成绩靠前、靠后的现象,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所谓学困生,即平常所说的“差生”,在这里我称之为关爱生,是除智力本身有缺陷以外,没有发挥好自身智力因素的那部分学生,那么,这些学生表现如何呢?

1.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决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老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成就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呢?对学习的认真态度、上课专心听讲,动脑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细心踏实,善于提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行为等。对于关爱生来说,这些好习惯他们是欠缺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贪玩走神,甚至抱有应付心理,不会做就敷衍了事,更谈不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了,这样他们怎么会学好呢?

2.思维记忆迟缓,学习态度消极

一个人的思维记忆有差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可否认。有的人记忆力敏捷持久,记得快还不容易忘记;有的人记得散、慢又忘得快。学习困难学生的记忆属于后一种类型。这类学生往往是用很长时间来背下了一些内容,但是到检查、默写的时候,脑子里却空空如也,或者只有一些零星的记忆碎片,背诵默写常常丢三落四,错误百出,这样的学生又往往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对学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这样成绩自然是不如别人了。

3.生活信心不足,常常害怕失败

学习越是差的学生往往容易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他们会因此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甚至放弃了努力。自暴自弃进而逃避学习,对未来成功的期望感到渺茫。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自然是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而且越来越差。

二、成为学困生的原因

1.自身原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一部分学生往往是自己不想学、不好好学,学习无进取心,自甘落后;再加之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大,常常被其他诱因所左右,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被困难吓倒,分不清是非等等。老师再怎么努力、家长再怎么督促也无济于事。这样自己连学习目的都不明确,主观能动性也就无从谈起。也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自身智力发展低下,他们记忆缓慢,理解困难,对于知识不能变通,他们愿学、乐学,但不知如何学,苦于学习的方法不当、思考的方向单一,对学习总是不得其门,结果往往是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其他的学生多,而成绩却远远不如他们,在学习上处于持续困难的状态因而成了学困生。

2.家庭原因

在一个人的成长当中,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分不开的,而家庭教育更是主要的,弄不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有些学生成为学困生不是因为自己笨,面是因为家庭教育不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正确的引导教育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怀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一种思想品德和科学知识的引导需要在家庭更进一步的拓展和实践,但事实上,孩子在校外却不注意对孩子进行正确教育,家长的自私偏袒让孩子心灵上受到和学校教育不相符的影响,这就是对孩子生活的一种不关心。最可怕的是这些家长还不知道自己的这些负面影响对孩子的心里引导是不当的,还只是一味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更有甚者把孩子当作掌中宝过分地娇惯,孩子在外面受不得半点委屈和挫折,这就会铸就孩子性格的狭隘,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心思自然就不会用到学习上,怎么不会成为学困生呢?也有一些孩子是因为家庭有缺陷,父亲或母亲亡故,或父母长期分居,家长无法悉心照顾孩子;或者是家长工作太忙,没时间去管教,把孩子的学习、教育搁在一边,让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不平衡,孩子有的就在学习、生活上走向下坡路。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学困生,他们的思想品德、纪律表现、学习成绩等都比多数学生落后一些,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对他们更多地付出一些心血,更多地付出一些关爱,我相信只要我们给他们多一份关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一定会使这些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

参考文献:

葛发珍.给予学生多一些关爱:小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研究[J].中国文房四宝,2014.

表现与成因 第4篇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与原因

近年来,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越来越严重, 虚假会计信息不仅影响相关利益主体对经营状况的判断, 也影响宏观决策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和有序进行。失真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资料失真、资产计价失真、往来款项失真、收入失真、成本失真、经营成果失真, 最终都会体现在会计报告的失真上:一是经济业务失真即虚列收入、乱挤乱列成本费用、支出和财产损失不及时记账等。二是会计核算资料失真即请客送礼、行贿、挥霍浪费等非法支出纳入合法支出项目中。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造成了企业资产的流失, 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为什么会失真,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约束机制不全, 会计法规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当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 经济管理工作还必须依靠各种行政手段, 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 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 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 使会计信息失去客观公正。

2) 利益驱动。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原因。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各自利益, 事前经过周密安排, 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 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 处在首位的是企业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

3) 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会计人员隶属于单位领导, 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 这势必导致会计监督力度不够。在内审监督方面, 内部审计地位不高, 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损。在国家审计监督方面, 因其力量有限, 且多侧重于强调国有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在社会审计监督方面, 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来承办的, 但注册会计师队伍良莠不齐。恶性竞争造成迁就客户, 执业质量得不到保证。

4) 违规成本低廉。我国对企业造假的处罚力度轻、执法不严, 对造假者不追究或处罚不力, 从客观上纵容了会计造假。市场上的造假屡禁不绝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民事赔偿机制。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 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无意失真。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 事先经过周密安排, 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 使会计信息不真实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 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

2) 会计制度失真、会计操作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和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等原因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讲, 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修正而改善。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导致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 其原因有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不当、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会计事项的判断不准等。

3) 会计事项失真、会计处理失真。利用会计凭证进行舞弊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分为利用原始凭证和利用记账凭证两种。原始凭证失真主要表现为:经济业务为真, 原始凭证为假;经济业务为假, 原始凭证为真;经济业务和原始凭证都为假。记账凭证失真主要表现为任意调整账项, 收入、成本、费用不按会计制度规定处理, 出现虚列、多列、少列、不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成本, 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等以致数据失真。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 健全规范经济运行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的公平环境和诚信评价体系。稳定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 进一步加大《会计法》、《会计准则》的推进力度, 对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薄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报、会计信息的披露等明确细化工作标准, 统一各所有制结构、不同企业的会计法律约束制度, 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按照会计法律相关规定给予惩处。着手建立健全社会评价组织体系, 保证整个社会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行, 将自然人、法人、司法、社会中介组织等全部纳入评价体系管理, 建立社会评价信息库, 将税务、工商、金融、外汇等合法信息建立联网查询系统。完善独立审计制度, 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为。2)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适度推进企业会计委派制,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要坚持不懈地对会计人员加强业务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知识结构层次合理、思想道德过硬的会计队伍, 形成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适当提高会计人员工资水平, 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会计队伍。有条件的地方会计人员、会计机构由中介机构委派, 直接接受地方政府等会计主管监督管理。3) 健全和完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要健全财务机构, 配备符合各岗位素质要求的会计人员, 会计、出纳、审计、稽核等项工作必须职责明确, 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监督制衡机制;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人员素质控制等。加强国家监督, 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验证、检查、监督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和事业行政单位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规范社会监督, 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提高其造假成本, 形成内部机制与外部约束机制, 有效提高监督质量。4) 加大会计打假力度, 提高会计造假的违法成本。对恶意造假者, 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建立会计诚信平台, 让全社会监督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对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不守信用的企业、机构或个人, 不仅要让其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更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使其造假成本远远大于其利益。

总之, 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是诚信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企业、社会、政府等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共同努力。随着各项法规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得到提高和改观, 相信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将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和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起到更为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井俊华.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监督, 中国工会财会.2008.

“防御性警务”十种表现及成因 第5篇

在西方国家的医学院校,每一届学生毕业之际,都要面对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塑像庄严宣誓:“吾将以纯洁与神圣为怀,终生不渝”,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体现了医疗文化所蕴含的仁爱性、道德性,这种千百年来传颂不衰的医疗文化中浓郁的人道精神正日渐式微,各地医疗纠纷诉讼索赔案例大幅攀升表明,医患之间的关系正有转化为切切实实的利益与法律冲突之势。

无独有偶,随着目前公安工作正处于一个从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模式,过渡到严格按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社会治安管理,从而履行公安机关职责的转型时期,传统的警民关系日益如同医患之间的关系。警务过程中的过失与错误,亦难免被民众或部门诉讼、索赔、指责,同许多医生由于恐惧与患者“对簿公堂”、凡大病小疾均以“防御性医疗”来减免“差错”的对峙心理类似,当前,警察亦常常被警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所困惑,且这种“差错”,无论是主观上的原因、还是客观上的因素所致,都难免遭遇诉讼、索赔、指责。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警务中的“弄刀者伤手,打跳者伤足”(诸葛亮语),“惹祸上身”,有的公安民警常常是“兵马未动”,“防御”先行,概括起来,有十种表现:

凡事以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所事事,故而,不求有功,但求无错。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算一算”出现“差错”的概率有几何?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有“差错”,难免“都是自己惹的祸”,就“是祸躲不过”了,只有自觉“防御”万无一失之后,才敢谨慎上前,甚至“军令如山倒”,还得“稳坐钓鱼船”:是“直挂云帆济苍海”,还是“沉舟侧畔”让“千帆”先过?毕竟,如今凡事都可能“枪打出头鸟”,惟有“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第一条。

警务中出了“差错”,虽明知责任在于自己,也懂得“好汉做事”应该“好汉当”,但以为“惧怕”担当责任后,非但“好汉”当不成,倒把自己逼入进退两难的境界。据此,为求明“错”保身,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采取“补救”措施“防御”之,以保证“好汉不吃眼前亏”。有例为证:某派出所错误地放走一犯罪嫌疑人,之后被受害者投诉,事后,从所长到警员,竟个人凑资近万元给受害者作为“补赏”,以求其放弃投诉的权力,终究于事无补。如此“补救”的结果,一旦“大难不死”,则暗自庆幸“必有后福”,但当无济于事之时,则惟有怨天尤人:经验不够老道,手脚不够利落,后台不够牢靠。到头来,不定还会“心有不平一声吼”:谁说我这是“撞了南墙不回头”、为何他人不“撞”唯我独“撞”?这是第二条。

面对上门报警求助民众,虽不是从内心“冷、硬、横、推”,但也决非以诚相待,而是以“恐”相见,唯恐得罪了所谓“刁民”,“一失足成千古恨”。特别是“110”开通之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都来“念”给警察“听”,起初,警察们尚能有“经”必“ 听”,天长日久,才发觉有的“经”,原本就不属警务范畴,自己根本“听”不懂,或“听”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又不敢不“听”,因为社会各界似乎早就全方位地认定警察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会“念经”自然会“听经”,会“听经”更应会“通经”,总之,你得博古通“经”!假若你以为这是非警务活动冲击了正常的警务工作,想要“遇到歪‘经’绕道‘听’”,即难免被人“较真”为失职、指责有悖于“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宗旨、是不称职的,到了这种地步,你就往往“百口莫辩”了。于是乎,与其如此“说不清、道不明”,以后凡碰到诸如此类的难题尤其是非警务活动,为了不“失职”而“称职”,干脆“惹不起躲得起”,来个“金蝉脱壳”。无怪乎有的人对此大惑不解:莫非如今真是“警察怕民众,民众怕流氓,流氓怕警察”不成?这是第三条。

对于非警务活动,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下达的有可能触及法律法规的众多非警务活动,不是据理陈述,晓其利害,进而倡导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办事,而是瞻前顾后,唯“令”是从,以为“端人家的碗”,就该“属人家管”。于是,诸如农村为催收农业税而扛猪揭瓦、实行计划生育而捆绑结扎、城市为市政规划而强制拆迁房屋等场合,便出现了奉“令”是从的警察身影,而一些警察也以为,此举虽于法不符,于理不通,于民情不融,但只要是与政府与领导高度“保持一致”、且在他们“防御”之后,再稍加“防御”自己的行为不至于太“过激”就行了,到时候,“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这是第四条。

当本地“南霸天”、“北霸地”式的地痞流氓横行城乡、或是诸如黄、赌、毒之类的社会丑恶现象毒害一方之时,不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斩草除根,以确保一方平安,而是心有“顾忌”,以为这些人和事的背后,必有某些“参天大树”级的政府官员或内部人员作保护伞,倘擅自处置,难免“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己倘不知天高地厚地“蚍蜉撼树”,弄不好“大树”岿然不动,自个却莫名其妙地先行倒在大“树”下了。如此而来,最好的“防御”措施就是:每当因此招致民怨载道之时,就先行“隔靴搔痒”式的整治一番,对上对下暂且作个交代,待更高一级的领导闻讯“拍案批示”或俟“严打”展开,再“从重从快”乃至“不管涉及到谁,决不手软”也不迟。这是第五条。

对一些信手拈来、举手之劳的群众报警求助之事,不是速战速决,“马到成功”,而是按部就班、繁文缛节,“一个都不能少”。就像有的医生对头痛患者必作CT检查、对胃病患者必做胃镜检查、对腰痛患者必作摄片检查、对咳嗽患者必拍胸片检查一样,惟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比如迁移户口,从提出申请到填表到审批盖章,从必须携带身份证到携带户口本、户籍证明、准迁证、结婚证、出生证等等,缺一不可,或即使手续齐全,只要是缺了某个旁证或领导签字,就“今天的事明日办”。如此“防御”的指导思想是:哪怕是让人们多几重奔波之苦,多几道埋怨咱办事效率低下的怨言,也要减免几分因自己在程序、材料上的过错而遭受的“非难”。至于对民众翅首以盼的大事、急事,更是小心谨慎,沉着“防御”,以免自己因好心“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而“乱了章法”,种下“忽视群众利益,草率从事”的祸根。这是第六条。

警务中受了委屈或是被个别民众告了“冤状”,往往不想替自己“讨个说法”,而要“打掉牙往肚里吞”,或即使有了“秋菊打官司”的念头,也以为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于事无补。这是由于 ,在众多世人的眼里,千不该万不该,当警察的都不该“知法犯法”,而在公安机关内部,因为“从严治警”等缘故,也常常要求警察不论有无主观过错,一律先行自查自纠,再组织查处!甚至在给蒙受“冤假错案”之屈的警察“平反昭雪”之后,仍然要求他们“汲取经验教训”,做到“浪子回头金不换”,以时刻保证自已“洁白如玉”。只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历如此深刻的“教训”,必然会使相当一部分人“吃一堑长一智”,反而更重视“防御”了,至于所谓的“回头浪子”,在他们看来,原本就成不了“金不换”的!否则,人们就不会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说。到了这个时候,你再要求他“与时俱进、继往开来”,自然无从谈起。这是第七条。

经费无保障,装备无着落,技术无更新,于是,诸如赤手空拳斗持枪歹徒、破烂的吉普车追赶凶手的“宝马”、几只陈旧的照相机、镊子、钳子组合在一起便成了“勘查箱”之类的“老牛拉破车”、“鸟枪当炮使”的现象屡见不鲜,且“拉”得了一时是一时,“使”得了一日是一日。反正,“要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如今财政下拨的“皇粮”不够吃,罚没的“杂粮”不敢吃,尚不知明天的日子是否“涛声依旧”?何况许多人的衣袋里还都还搁了一叠数月甚至数年无法报销的办案及差旅费发票呢。这就好比一匹马,倘若天天连“吃”都“不够吃、不敢吃”,自然也成不了“千里马”,因而,你也别指望他凡事都能“马到成功”,特别是在危、难、险、重之际,其没有“丢盔弃甲”、“抱头鼠窜”且能“防御”得“马在阵地在”,早已是功德。这是第八条。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本是公安机关的行政、执法的原则要求,但如今许多法律上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已束缚了警察的手脚,令他们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加以“防御”。比如说:面对大街上“站街女”搔头弄姿、“三陪女”穿梭其间、贩卖色情光碟的人招摇过市等轻微违法人员,你若想“赶尽杀绝”,见一个抓一个,又苦于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上的惩处依据,反之,你若是视而不见,社会各界则道你在“姑息养奸”;再如,对盗窃的立案标准,1992年公安部确立的是“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500元为标准”,然现实情况却是,这边公安机关立了刑事案,那边到了检察院,却要元为起点(经济比较好的地区的标准),弄得警察们无所适从,抓了又批捕不了,不抓或即抓即放,老百姓又说你“纵容犯罪”。诸如此类,有的时候,当警察便只有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天由命罢了。这是第九条。

长久以来的宣传教育,常常格外强调公安机关预防犯罪的职能,否认影响发案数量的相关因素繁多而复杂,否认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不是控制发案数量的决定因素,否认发案数量的多少与社会稳定的相关性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密切,进而否认预防犯罪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就很容易使社会各界人士产生“犯罪预防是公安机关的事”的`错误认识,从而,既加重了警察的精神负担,认为自己是“鞭长莫及”,又不利于警察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预防犯罪,造成公安机关“孤掌难鸣”。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尽管公安民警在日后打击预防犯罪过程中“出生入死”,但违法犯罪现象照旧是居高不下,民众对违法犯罪现象照旧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乃至公安民警让他们为破案协助提供点线索、或作个旁证都成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天长日久,一些警察也难免要以“防御”不出大的“娄子”为己任。这是第十条。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防御性警务”不是公安民警的积极行为,而是他们一种被动的响应。它以降低广大民众对公安民警的信任、以损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为代价,非但无益,而且有害。固然,造成“防御性警务”的成因有多样,但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长久以来的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使得许多警察不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以保证警务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在法律职业化几乎成为全球化趋势的今天,中国的法律职业化建构尚是一个未曾真正启动的历史性大工程。从我们对公安机关的传统定位来看,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自身并无独立价值,惟有为“中心工作”服务,从土改、反右、大跃进、四清、到今天的以“改善投资环境”为中心,直至具体到为“重点投资业主”提供重点保护,都很难真正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髓。凡此种种,今天有些警察,正如《红楼梦》里贾宝玉对林黛玉所说:“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任凭我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十五贯》中的娄阿鼠也说过:“老爷说是通奸谋杀,自然是通奸谋杀的了”,既然“老爷”说的准“没错”,咱当警察的尤其是普通警察就只有像贾宝玉那样的恐惧“有错”了,至于如何避免“有错”,“防御性警务”倒不失为警务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至于因此有可能进一步萌发寄生意识、转化为精神无赖,则另当别论。事实上,法律要公正,警务亦要权衡利弊,从法律固有的公正以及警察的职业道德角度看,一次悲剧事件的负罪感已足以惩罚警察终生。

二是,当旧有的法律法规在当前社会民主法制进程中,有些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重新调整和修订。比如说,国家取消了收容送制度后,相关的配套措施却未能跟上去,以致警察在从事警务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在城市街头无正当职业四处流浪的人员、夜间无正当理由留宿街头的人员以及在公共场所伺机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现有法律法规已不足于让他们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你总不能时时处处强调公安机关“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再好的水手,也有呛水的时候”,一旦“摸”着不慎 ,恐怕“石头”没“摸”着,倒把自个给“摸”进了“漩涡”。

三是,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对警察的权益不够明确,对警察强调过多的只是责任和义务,而对怎样保障警察的权利、福利待遇乃至生命权力都很少涉及保障,即是说,要求“从严治警”的多,“从优待警”的少。特别是面临社会转型时期,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难顶用,出了问题则一古脑全推在具体从事警务活动的警察身上,《韩非子》云:“有福不及,祸来连我”,拿今天有的警察的话来解释,就是如今有了好事轮不到警察,一有坏事就与警察有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一旦确定有“过错”警察的惩处,有关部门甚至完全不考虑惩处的“游戏规则”,更多的则是依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所谓“天理”、“民愤”,一会儿是“天理难容”,一会儿又是不从严从快“不足于平民愤”,使得许多警察对警务活动中遭遇的真正委屈根本无从诉说。

由此而来,当医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之时,一位医生曾感叹地说:“当医患矛盾的解决必须以惊堂木的厉声替代生命关爱之音时,我们离医学的人文精神远矣”,那么,我们能否可以同样说:“当警民矛盾的解决必须以惊堂木的厉声替代人的生命财物关爱、守护之音时,我们离警界的人文精神远矣”,如此一来,离公安机关越来越近的倒只有“防御性警务”了。

通联:江西九江市公安局 段兴焱

邮编:332000 电话:13907922266

邮箱:88212059@vip.jx163.com

表现与成因 第6篇

【关键词】就业;歧视;现状;形式;成因

1.目前我国劳动就业歧视的现状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1.1 目前我国劳动就业歧视的现状

就业歧视是指就业机会方面的歧视,即条件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无关因素的影响,无法与他人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其平等的就业权遭受侵害的现象。目前,我国劳动就业歧视这一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存在于各种民营,私营企业中,而且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在录用劳动者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实,“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早已出现,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若干年前就已经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并且该问题一直持续至今。如果说,过去的就业市场上“就业歧视”现象比较单一,集中表现在性别歧视,那么近年来“就业歧视”的特点是:范围不断扩大,矛盾愈加突出和尖锐。[1]其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恶劣不容忽视。

1.2 我国劳动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形式

1.2.1 性别歧视

劳动力市场上需求方是各类的厂商,在他们招聘和使用员工的过程中,性别歧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男性相比,女性劳动者就业艰难。一些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明里或暗中拒绝接收女性,连女大学生、女研究生也感到求职难,机会总是少于男性。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案例:小郝是一位2004年的应届本科生,她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太原市,计算机专业还算热门专业,但小郝在学校组织的人才交流会以及一些社会上举办的大型人才招聘会上,多次求职仍没有找到工作。小郝对记者说,本来我的业务能力与我们班的男同学不相上下,我的成绩也比许多男同学优秀,可是他们已经找到了工作。在招收计算机人才时,一些单位或者公司干脆要求只招收男的,一看是女的,连面谈的机会都不给。[2]

我国《劳动法》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这就是现实与法条的出入,许多用人单位即使明处不来,暗处也会再来,即面试这一关,可以说是变相的歧视。

1.2.2 年龄歧视

在一些招聘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年龄的限制性条件。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35岁作为一个界限,“35岁以下”屡见不鲜地出现在大量招聘广告中。求职者年龄在40岁、50岁上下的更是就业困难,形成了中国特有的“4050”现象。2005年10月,四川大学在读法律硕士杨世建认为国家人事部发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中,要求报考者“年龄为三十五岁以下”,违反了宪法有关规定,构成“年龄歧视”将人事部诉至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1.2.3 户籍歧视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经济条件下人为因素的产物。具体包括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以及不同城市的户口,这反映在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中,诸如:上海户口优先,本地户口优先等与工作能力毫不相关的条件限制。尤其是城乡户口问题,城市生活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经济水平。农民可以进入城市,但是不受欢迎,他们往往被认为素质低下,不稳定因素多,他们的就业严重受到歧视,而不同城市之间的户口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许多地方政府把外来劳动力看作是城镇职工的竞争对手,从而制定了一系列排斥和歧视外来人口就业的政策,限定外地人在当地就业的工种,利用户籍等条件限制外地人融入本地。还有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增多,毕业生就业也受到这种“户籍歧视”的影响。[3]一张户口本,使从不同地区来的打学生,在就业人才市场上被区别对待,在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而就业权的不平等,实际上造成不同地区大学毕业生人格上的不平等,并由此形成了以排斥外地人为主要内容的地域歧视。这些歧视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就业权,违背了市场自由分配资源的原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1.2.4 身高歧视

很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要求中对身高也作出了硬性规定。对于那些没有能够达到他标准的,一概不予考虑。其实排除那些因为工作性质需要身高的要求外,其余那些与工作能力无任何关系的身高规定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对于用人单位说不定是个损失,缩小了自己的择才得范围,可能应聘者身高不达标,但是工作能力很强,是个真正优秀的人才;另外一方面对于求职者,更是种巨大的伤害,给他人的心理造成一定得阴影。比如网上提及的2002年,浙江省高院招聘工作人员时注明,男女生身高必须分别达到1.70米和1.60米才可报名。我觉得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既然从事法律工作,只要求职者有一定的法律素养,可以冷静判断事物正确与否,拥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就已经足够了,对于他是否身高达标不应该要求太高。

1.2.5 容貌歧视

有些用人单位在挑选求职者时,常见的招聘要求有 “形象好”、“气质佳”等诸如此类的词句。身高相貌不理想的求职者往往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媒体曾报道过,天津有一女孩甚至因相貌不佳,10年内求职数百次,均遭拒绝。

2003年8月中旬,天津“丑女案”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劳动就业中容貌歧视现象的普遍关注,事实上,在2003年和2004年外交官招录公务员的标准中,也有一个“五官端正”的要求。而在一些单位招录某些岗位中,“五官端正”已经成为了录用的重要标准。在生活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完全将其运用到工作中来,实是不取,毕竟工作不是赏美的地方。

1.2.6 健康歧视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例如,现年24岁的王卓,是甘肃某大学的硕士研究生。2008年6月,王卓与甘肃某国企签订就业协议,并被安排到该单位下设的公司工作,并与下属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期限为一年。2008年8月,该国企组织新晋员工去医院体检。体检结果出来后,该单位认为王卓的体检结果有问题,从2008年10月初至今,单位始终不给王卓安排工作,2008年11月底,国企将下属公司开出的离职通知单交给了王卓,明确表示因王卓体检中查出大三阳与其解除合同。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2009年初,王卓向兰州市城关区劳动争议仲裁委提起劳动仲裁,但是仲裁结果却不令人满意,他又将甘肃某国企下属公司告上法庭,请求法院依法裁判以维护他的合法权益。他认为,2007年5月18日,劳动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规定:“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乙肝扩散的工作外,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携带乙肝表面抗原为理由拒绝招用或者辞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而甘肃某国企下属单位不合理履行劳动合同,侵犯了他的平等就业权。事实上,除了少数特殊行业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可照常参加工作,单位录用人员对此设定限制即歧视。

1.2.7 工作经验歧视

与学历歧视能基本相对的是经验歧视。在一些招聘中,注明要求“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相关工作经历” 等条件的屡见不鲜。一些政府部门在公开招聘干部时也往往要加这些限制条件。 经验歧视是大学生反响最强烈的,为什么要对大学生要求工作经验?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可能有正式工作经验的,没有工作经验并不代表他没有能力。工作经验已经成为同学们就业最苦恼的问题。

2.我国劳动就业歧视的成因

我国劳动就业歧视的成因有其复杂的原因背景,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

中国疆土广袤,人口基数也大,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民基本上都待在农村忙着务农,这样就与城市居民几乎没有什么就业冲突,而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的推广,无论是在农村种田,还是在城市企事业等单位做事,工作效率都翻倍提高,所以全国实行精兵减政,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就业,加上国家政策的变动,农民可以进入城市,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快速,但满足不了需求,由于劳动力资源优势分配不均,在可供选择范围很大的情况下,在强大的优势群体与弱小的劣势群体的对决中,很容易产生对劣势群体的一概否定。其次,激烈的就业竞争也助长了就业歧视的产生。目前各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加之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并未完全符合市场需求,过多的学生集中在很多长线专业上,造成一方面社会急需的专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长线专业毕业生却人满为患,导致用人单位百般挑剔,催生就业的“买方市场”。用人单位挑选的范围大,不担心招不到人,因此其招聘条件一栏中就丰富起来了,也即出现了歧视性的限制条件。

2.2 固有的社会观念

由于一定的文化、历史传统、环境等的因素,使人们的头脑里面往往存在一些固有的观念,这些观念有时会引导着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歧视他人。改变这种观念上的歧视是最为困难的,即使法律明文规定不得歧视,也不能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性别歧视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虽然许多国家及国际公约都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劳动者的性别而对其给予不平等的待遇,有的国家还给予完善的法律救济途径,但性别歧视从未停止,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虽然法律并不能解决固有的社会观念所导致的歧视问题,但法律可以通过加重歧视者的成本,尽可能地减少歧视现象的发生。例如在美国,如果法院判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或劳动者给予差别性对待,则用人单位要向被歧视者支付惩罚性的损害赔偿金,因此这种差别性对待的歧视现象已越来越少。此外,法律的功能之一在于引导,即使歧视存在于社会的固有观念中,法律也不应该对这些不公平的观念妥协,相反,应该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并通过各种程序保障公平的实现。

2.3 经济的原因

一方面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由于用人单位在雇佣某些劳动者时可能要承担更多的成本,例如雇佣女性就可能要承担她在生育的时候不能工作而需要人替代的额外的成本,因此他们倾向于在招聘的时候将这部分的求职者排除在外。虽然这种歧视的做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人单位的运作的效率,但它是以牺牲被歧视者的基本人权为代价的,这并不符合公平的理念和原则。而且被歧视者虽然拥有劳动力,却无法通过劳动维持自己的生存,必然要通过社会救济等方式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这就可能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运作成本。歧视的行为既违背公平的原则又不见得会提高社会运作的效率,是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的。但是,用人单位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并非社会福利机构,由他们独立承担因雇佣某些特殊的群体而产生的额外的成本,将会降低他们的竞争力,从而促使他们拒绝雇佣这部分的劳动者,即使法律规定不得歧视,他们也会通过各种方法加以规避。法律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明确禁止歧视以外,还位该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将额外的成本社会化,或者给予雇佣这些特殊群体的企业以定税收或贷款的优惠,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降低用人单位额外的成本,以消除他们歧视的动机,促使他们平等地对待不同的劳动者。

2.4 地方保护主义

这也是劳动就业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地方状况的好坏与其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是由地方出台的,而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低本业率等利益而擅自制定一些保护性政策,限制户口,构成歧视,中央也对此采举了一些措施例如在2002年底,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取消限制高校毕业生包括专科(高职)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允许校毕业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地(市)就业。

2.5 用人单位选才观念

求职者的命运完全掌控在用人单位手里,他们可以根据公司需要制定相关招聘要求。选谁,用谁那都是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其素质高低,客观或者主观起着直接的作用,没有人能保证所有的企业都具有科学的管理经验,更何况现实中许多用人单位观念上缺乏先进的人才理论和科学依据,过于片面化,太注重求职者的外表,将其他许多外表不占优势的求职者都拒之门外。

2.6 劳动者的自身因素

可能说到劳动就业歧视问题,我们习惯性的认为是用人单位的错误,其实不完全正确。什么事物都是具有双面性的,我认为劳动者自身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是相互作用的,只有一方无法成就劳动合同。如果说劳动者只是责怪用人单位对他们的不公与歧视,那么劳动者自身也要找毛病了,通常当劳动者被歧视了,那他们往往选择默默忍受,本身的维权意识极差。这样使得用人单位更是习以为常,不把它当回事。如果劳动者维权意识高的话,相信用人单位就没有那么大的胆子,整天的有恃无恐了。

2.7 劳动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方面,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不全面,包括的范围狭窄。其中,《宪法》地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宪法》第42条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宪法》第4条。第36,48条规定了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的人,妇女的平等地位及法治原则等,包括了平等就业的含义。《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第13条规定特别强调了妇女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权利,另外诸如《妇女权益保障法》,我国批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都有相关的规定。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相关法律法规有提倡男女就业机会平等性,有不受种族,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的限制,但没有关于学历歧视,年龄歧视,相貌歧视,血型歧视,姓氏歧视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劳动法》侧重调整已经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规范,对于尚处于求职阶段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规范。另一方面,既有的法律规范操作性不强,以上我国相关法律对劳动就业方面所做规定大都是原则性的,口号性的,还没有具体化的操作模式,也没有对违法责任予以追究,没有法律责任的法规,谁怕呀。因此,用人单位可以肆无忌惮,就业歧视现象漫天飞就不足为怪了。

劳动就业歧视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但我们只有知道其来龙去脉,才有可能提出消除就业歧视的对策。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就业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就业权益的实现是保障劳动者其他各项合法权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努力消除就业歧视,积极创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宋丽燕.对就业歧视的法理探讨[J].兰州学刊,2004,(6).

[2]陈清浩.拒绝歧视,消除工作中性别歧视的政策选择[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2).

[3]鲁燕华.地方法规存在就业歧视[N].西部时报,2004-7-9.

表现与成因 第7篇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路面破坏,路基病害,特征,成因

我国的公路事业进入了以建设高等级公路为主的新时代。早期修建的一些公路, 在没有达到设计年限的情况下, 也开始进行大修。不仅对社会、交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也在经济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 高等级公路路面的早期损坏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引起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有多种原因, 表现为多种形式。

1 变形类型

填土路堤上的路面竣工后以及开放交通后, 路基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导致其上路面顶面产生波浪式的不平整。在未填筑路堤之前, 地基处于平衡状态。填筑路堤后, 地基受到动静荷载的共同作用产生固结形变, 直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为止。地基产生固结形变的大小, 既与填土高度有关, 又与地基内部各层土的压缩系数有关。填土路堤地基存在横向承载能力显著不均匀的特性, 两侧地基的承载力小, 中部承载力大, 路堤产生不均匀沉降, 路堤两侧边部产生外倾式沉降, 将路面和路基掰开, 在路面上产生宽度较大的纵向裂缝, 其特点是上宽下窄。软土基层沉降是由于软土地基引起路面产生很大的不均匀沉降, 使路面纵断面产生大的变形。主要原因是施工期太短, 在软基还没有固结沉降达到基稳定时就铺设沥青路面;另一重要原因是复合地基处理深度和置换率小。

2 松散类型

由路面结构性破坏产生的网裂。所谓路面结构性破坏, 是指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不能抵抗现有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 而产生的路面结构性整体破坏。其外观特征为轮迹带上产生裂缝, 进一步发展成纵向网裂形变带。由水破坏产生松散变形类病害尤其广泛, 主要表现为几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是由于雨水较快的透入空隙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表面层后, 由于其下层比较密实, 在进入表面层的水还未来得及往下层渗透前, 表面层就开始产生水破坏。表现为沥青路面的表面层产生圆形坑洞。第二种情况是由于透入表面层的水较快渗入中面层, 滞留在中面层的水因难于或来不及透过中面层进入底面层之前, 中面层沥青混凝土强度变弱, 沥青剥落, 甚至松散, 导致表面层首先在行车道底轮迹带上产生网裂形变, 有的甚至产生明显辙槽。第三种是由于透入表面层的水透过中面层进入底面层, 如果在底面层表面有粘结防水层, 或有质量好的下封层, 同时进入的水量不大, 则滞留在底面层的水会使底面层沥青混凝土强度减弱, 进而沥青剥落, 甚至沥青混凝土松散, 导致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产生网裂形变。在基层顶面没有粘结防水层, 或虽做了下封层但质量不好的情况下, 进入底面层的水将直接滞留在基层顶面。行车荷载生的水压力, 使滞留水首先冲刷基层表面的水泥细料或二灰细料, 接着向下冲刷并形成白浆, 在行车荷载的泵吸作用下, 白浆被唧到面层表面层, 浆被唧出的过程中, 沿途的沥青混凝土碎石上的沥青剥落, 轻者表面产生网裂变形, 重者很快产生坑洞, 碎石被甩出洞外, 洞中积水。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表面层、中面层和底面层都不能让水侵入和滞留, 只要水能侵入任一层并滞留在该层就会产生水破坏。

水破坏的重要内因是所用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较大。所用沥青混凝土, 特别是表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实际空隙率较大, 雨水较易进入表面层, 并导致水破坏。水破坏的另一重要内因是片面强调平整度, 忽视了压实度。水破坏的第三个重要内因是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大。由于矿料质量、施工技术要求和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原因, 我国高速公路面层所用沥青混凝土的离析现象和不均匀性较大, 在面层表面随机分布这数量不一的薄弱点位。在降雨过程中, 雨水在一些薄弱点位被快速行驶车辆轮胎下产生的较大动水压力压入表面层。水破坏的第四个内因是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裂缝。由于沥青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的材料, 它的温缩系数是半刚性基层材料的4倍左右。新沥青混凝土面层刚产生的裂缝, 往往仅深入表面层的上部。过一个冬季或一定时间后, 裂缝又会深入到下层底部, 甚至引发基层在相同的位置开裂。造成基层上部冲刷甚至松散的原因, 是表面水的反复进入和冲刷的结果, 不是基层本身“衰老”的结果。

3 车辙

车辙、拥包等流动变形损坏当高速公路车辆渠道化以后, 车辙问题逐渐成为主要病害。由于我国普遍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 基层本身的变形不是主要的, 多数都是沥青混和料产生的流动性车辙。其主要成因是路面在高温情况下劲度模量大幅度降低, 抗剪切变形能力不足以抵抗超载和重载车作用下的剪应力, 尤其是在长大纵坡上坡路段, 由于重载车车况差、爬坡车速降低, 更为严重。严重车辙的内因是由于沥青混凝土的矿料级配不合适。我国已通车的多数高速公路都使用规范中的连续式密集配。沥青混凝土的高温抗形变能力较差, 不能承受重载交通的反复作用, 容易产生严重辙槽。有意在沥青混凝土中多用细集料和沥青。未经认真试验研究, 就大量使用美国的SUP.自由水进入并长期滞留在中面层内, 使中面层沥青混凝土强度显著减弱、沥青剥落直到松散, 表面开始产生较严重辙槽、辙槽两侧鼓起。

4 裂缝类型

沥青路面开裂是国际上最普遍的损坏现象之一, 只不过是裂缝发生的早晚、多少及裂缝的类型有所不同。我国沥青路面的裂缝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裂、沉降裂缝等。

4.1 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由于在寒冷季节气温骤降和反复的温度变化后, 因疲劳而产生的温缩裂缝;半刚性基层的干缩和冷缩开裂造成的沥青路面的反射性裂缝;或者两者综合作用产生的裂缝。温缩裂缝至今国际上并没有有效的根治措施, 不属于早期破坏。

4.2 表面裂缝

近年来国际上对沥青路面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研究甚多, 发现当沥青层较厚时, 由于路表面沥青容易老化, 沥青混和料的自愈能力逐渐丧失, 极限拉伸应变不断减小, 在车载荷载直接作用下, 在轮迹部位产生大的拉应力或剪应力, 导致路面产生开裂。但我国沥青路面的表面裂缝有相当部分与由于沥青层的层间污染没有很好粘结成为整体, 首先使表面层或上、中层压碎有关。

4.3 疲劳裂缝

由于我国路面的沥青层较薄,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纵向裂缝和网裂比较普遍, 其原因是路面承载能力不足, 导致路面的结构性损坏。基层结构松散, 尤其在有雨水的不利季节, 承载能力不足于承受超载车和繁重交通的作用, 造成路面大面积损坏。基层松散的原因少数是施工时没有成型, 大部分是由于半刚性基层在施工过程中水泥剂量过高, 强度过高, 收缩严重开裂, 使整层的半刚性基层分裂为大块, 在使用过程中又逐渐破碎为小块, 最后成为碎块。

参考文献

[1]李小花.对沥青路面车辙问题的探讨[J].东北公路, 2002.

表现与成因 第8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成因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教师已经进入了职业倦怠的高发期,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近年来受到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型的发展需要,各省、市都陆续新建了一批本科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队伍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关注研究这批年轻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地方高校的科学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与工作特点分析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其工作职责不再是简单地传达文件精神和规范学生行为,更多的要对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负责,做好大学生价值、理想和信念教育,做好其学业规划、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等全方面的服务工作。

与专职教师相比,高校辅导员具有几个特点: 第一,自身素养要求不同。除了共同的师德要求以外,专职教师侧重于要求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具备高职称或高学历。高校辅导员由于同时要做好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思想政治向导、能力培养督导、专业学习教导等工作,因而要求专职辅导员要品德高尚、素质优良、作风良好、知识结构合理,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第二,工作的灵活度不同。专职教师基本不要求坐班,除了正常的上课教学时间外,其余时间和工作均可自行安排,乃至进行社会兼职。而高校辅导员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内容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必须因人而异,创造性强。由于学生的活动范围广,个体差异大,辅导员要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工作时间地点不固定,任何学生活动的地方都可以开展工作,工作时间长、弹性大。第三,业务素质要求不同。专职教师工作的重心是教学和科研,其重点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加强科研能力。高校辅导员同时具有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区别于一般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其工作性质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辨别能力,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对所管理学生的相关专业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达到做好辅导员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职业倦怠,亦称“职业衰竭”,主要指因工作压力大和时间长而导致人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高校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由于其奋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管理学生众多,工作面广、量大,工作时间不固定,极易导致职业倦怠。多项调查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从表现形式上看,辅导员感觉压力太大、提不起劲、情绪不高,对所从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缺乏认同感和工作动力,仅凭热情和责任忙碌于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缺乏工作创新意识。工作中倾向于选择运用权力而非权威效应来教育管理学生,对学生逐渐失去耐心和爱心,工作热情逐渐下降; 人际关系失调,易对领导和他人的建议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心理失衡; 工作态度消极冷漠,降低了对学生的期望,成就感低等。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 自身因素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来自于其从事的学生工作的特殊性。由于高校功能日趋多样复杂化,辅导员在高校和实际工作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如教育中的引导者、纪律的执行者、心理咨询者、学生的长者、学生的知心朋友等。有时辅导员还必须同时扮演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一方面代表高校教育管理学生,另一方面又要服务学生; 一方面要树立教师权威,另一方面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可以形象概括为“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除了扮演日常教育者( 思想教育) 和管理者( 学生日常管理) 角色外,同时还是联络员( 通知传达) 、咨询师( 心理咨询) 、慈善家( 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 、指挥员( 组织学生活动) 、消防员( 处理学生突发事件) 、推销员( 学生就业) 、讨债人 ( 催缴学生欠费) 等不同角色。课堂管理、选课、学费催交等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与辅导员有关,工作极其繁杂琐碎,极大地弱化了他们的思想教育职责,影响其工作成效。社会对辅导员的期望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高校希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但辅导员不可能兼顾到作为发展中个体的每一个学生,且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和很大的差异性。辅导员的投入与产出往往不成比例,因为学生的学业成绩比较容易衡量,但其价值观、心理改变、行为态度和兴趣等方面的变化缓慢且难以准确评价,辅导员很难有工作的成就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倦怠心理,最终影响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学生因素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管理学生的能力所决定的,但是现代大学生个性很强,思想和行为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易为教师所掌控,因而容易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现代教育提倡民主化的师生关系,提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高校学生工作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现代大学生强调个性张扬,面对多元化价值观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增多,这极大地增加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难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与教育专业教授巴利·A. 法伯认为: “不停地管理学生是困难的,而且是使人精疲力竭的,而不能有效地控制学生还会带来更加恶劣的后果。”[1]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水平低下与学习动力不足,使得辅导员常常感到教育的无奈。对辅导员而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远比其他工作更容易让他感到倦怠。同时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违纪、早恋、网瘾、校园暴力、不参加集体活动和拒绝合作等问题行为日益严重。辅导员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和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教育效能大大降低,有时因为缺少有震慑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一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学生失败,成就感就会越来越低,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3. 高校因素

高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环境因素。高校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的组织、管理、考评制度和工作氛围等因素都对其职业倦怠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社会中许多政策重视的是职权、规章制度,忽视人本因素,管理过程中缺少情感性和创造性,使个体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现在的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要求过多、检查过多、评比过多。除了日常的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外,辅导员还要忙于探索教育创新、发表论文、组织竞赛、教研活动等。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更使辅导员疲于应付。此外,外部环境改革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再学习、再进修以及各种相关的技能培训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辅导员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和正确地对待,必然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职业倦怠。这一切都凸显了学生工作的职业压力,加剧了辅导员的职业危机感,导致其身心极度疲倦,职业倦怠感油然而生。

4. 社会因素

表现与成因 第9篇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网络道德作为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三点殷切希望,其中第一点就是希望青年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他希望大学生们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从总书记的讲话不难看出,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各个领域的重要角色,其道德文化素质对其个人技能和个人理想的实现至关重要,培养优秀的网络道德对大学生个人和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大量覆盖和高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互联网在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这个问题已日益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是信息化给新时期道德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网络自身的属性以及道德建设的复杂性,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这一道德领域内的新生问题,也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1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及其表现

在哲学的语境里,所谓“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和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

本文认为,所谓网络道德异化,是指在网络世界中,原有道德在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干扰,导致道德主体行为丧失原有内涵,演变成为外在的和异己的力量。即网络主体受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自由性、隐匿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属性的影响,自我评价和道德控制水平下降,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弱化,情感冷漠,人际关系出现障碍,导致人格发生变异。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则是指大学生网民在网络世界里没有合理定位自身的角色,无视道德约束,借助网络从事一些违背道德文化底线又危害自身健康成长的非理性行为的总和。据此可以将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具体划分为网络道德行为异化、道德情感异化、价值观异化和角色异化等四种情况。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道德标准的非唯一性以及大学生的群体特性,网络道德异化呈现隐蔽性、易发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1.1 道德行为异化

从目前来看,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其道德行为与现实生活的道德行为和知识文明程度差距很大。笔者根据大学校园生活的经历、观察和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工作的体会,将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异化的现象、问题和危害归纳如下。

(1)痴迷网络色情文化和游戏。这是个充斥着网络信息的虚拟世界,低下的网络聊天、黄色网站和暴力游戏占据了网络的半壁江山。大学生经常或偶尔浏览黄色网络,下载淫秽图片、视频、小说等,有的甚至在宿舍、班级内进行小范围的传播,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风和校风。很多学生通过通宵上网等方式去玩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作息时间,也严重影响了个人性格和生活习性,有的甚至沉迷之中,不能自拔。

(2)痴迷网络交流。在网络聊天的过程中,存在污言秽语,不文明沟通的现象。交流过程中煽动一些不良言论,彼此进行相互攻击,也存在一些色情聊天现象。同时,好多学生沉迷于聊天当中,淡忘了自己真实的校园交往生活,严重影响了其交往观。此外,不健康的网络交流也滋生了各种凭借网络进行犯罪的活动。

(3)论文抄袭和窃取别人成果。信息的公开和随意性,致使越来越多的匿名者可以随意地复制、粘贴别人已经发布的信息。许多大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学习资源和论文资料,简简单单地进行粘贴和复制。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失去了学习上仅有的创新性,而且侵犯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形成了不良的学术氛围。

(4)虚言假语。在虚拟的网络里责任感丧失,彼此互不信任,假言假语,传播一些虚假和有害的信息,使危害的波及性扩大。

(5)网络技术滥用。部分所谓“电脑高手”的大学生进行计算机病毒的研制、传播,干扰了网络正常的工作。有不少大学生崇拜黑客,效仿去攻击别人的网站和一些保密信息等,构成了网络犯罪。

1.2 道德情感异化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彼此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但随着QQBBS交友网站等虚拟社区的诞生,人们面对面地交往、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是被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代替,形成在现实交往中的情感荒漠。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彼此空间的不一致性,大学生在网络宣泄自己的情感和进行彼此的情感交流的时候,看不见彼此之间的音容笑貌和喜怒哀乐的表情,从而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渐渐地疏远现实的交流方式,他们与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疏远,同时也就弱化了其情商,出现了道德情感冷漠和扭曲现象。

1.3 价值观异化

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的看法和评价。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巨大。网络世界鱼龙混杂,里面充斥着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评价等,不合时宜的政治观点,违背客观的道德标准和一些低级的价值观念,时不时地影响着尚未形成牢固价值观的当代大学生。例如,大学生对语音聊天室骂人现象觉得没什么、很好玩儿;对黑客更是从内心敬佩,觉得他们很厉害、都是高手;对网上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持无所谓态度,不必大惊小怪等。从以上态度不难发现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混乱状态,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导向,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很容易陷入一种迷惘的境地。

1.4 角色异化

这一方面表现为沉浸于网络世界的学生淡化了这个社会赋予其的义务和责任,淡忘了自己是社会未来发展主力军的角色,导致个人主义盛行,我想我素,出现责任与行为完全分离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只讲究个性,而不讲究普遍的价值观念;只讲我,不讲你和他;只讲获得多少,不讲自己付出了多少;只讲自己,不讲社会。另一方面就是大学生很难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角色的瞬间转换,将网络世界里自己的角色幻化成现实世界的角色,而又刻意伪装自己现实世界的角色,去谋求在网络世界新的角色,导致“两面人”的出现。一些大学生将网络游戏里面的打打杀杀的角色发展成为现实世界的角色,结果导致一些犯罪行为的产生。

总之,网络给大学生所带来的道德异化问题集中表现为:道德意识上的相对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盛行和泛滥;道德情感上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疏远;价值观念模糊,自我价值迷失,道德人格虚伪甚至扭曲,深陷网络而不能自拔;网络行为随意放纵,自由主义盛行;网络信息污染严重,以色情信息为代表的有害信息和重复的、虚假的信息泛滥,存在信息欺诈;盲目崇拜或参与黑客行为,对他人与社会利益造成侵害;出现了大学生网络犯罪。以上分析表明,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对其健康成长成才将带来一系列危害和负面影响,如健康质量下降、人际关系疏远、价值观念模糊、双重人格的出现等。

2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可以从大学生自身、网络、高校和社会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

2.1 自身原因

首先,大学生处于个人成长发展的特殊时期。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但却满足不了其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些也促使他们冒着道德风险而去尝试一些东西。

其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最终形成。他们毕竟是生活在校园圈内的群体,人生经验的积累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在一些道德问题的立场和选择上会弱化道德约束。加之大学生对自身爱好和培养的不足以及大学生自制力偏低等原因,他们会非理性地去涉猎一些网络的不良诱惑,通过网络宣泄自身情绪和达到一些不良目的,并淡化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等,形成网络道德异化。

2.2 网络原因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隐蔽性、无序性等,容易引发一些网络道德问题,如对完善人格的影响、对社会责任感的消解以及对道德教育的冲击等。网络自身的属性、网络环境的好坏和网络监管状况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异化问题就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在不合理的规则下产生的。换句话说,网络是导致大学生道德异化的直接原因。

(1)网络属性。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为大学生的言论、情感宣泄、交流等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大学生会隐蔽自己的现实角色,为了达到自己的好奇心和目的,相互欺骗,弱化自己的责任,更是将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抛之脑后。同时,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很难对一些网络行为追究责任和义务,部分大学生踩着道德的红线和法律的底线去做一些事情,既影响了自己,又影响了他人和社会。

(2)网络环境。在网络中,铺天盖地的不良信息比比皆是,好多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很大程度上吸引着那些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大学生,加之部分学生自控力较差、道德意识薄弱,对他们良好道德的形成构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3)网络监管。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的产生不仅与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缺陷有关系,另外很大程度也是由网络监管不到位造成的。监管不到位主要是由技术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网络监管的不到位使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更加薄弱,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约束,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异化行为不断出现。

2.3 高校原因

新时期高校的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方能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然而,面对网络的日益发展,部分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应对步伐缓慢,德育工作忽视了网络这一重要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薄弱,相关的规制也不够健全,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的出现。

另外,校园文化的匮乏也是其重要原因。大学生在学习之外渴望与他人交往、渴望得到各方面的肯定、渴望拥有多彩的校园文化。但是,有些学校校园文化匮乏,或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但徒具表面形式,内涵不够,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进而大学生会借助网络来充斥自己的业余生活,各种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观念和文化也就和苍蝇蚊子一样潜入大学生的道德里。

2.4 社会原因

首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对着就业、结婚、买房等诸多将来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网络成了他们的避风港。很多大学生选择“泡”在网上来减轻压力,消除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烦恼。一些大学生久而久之便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逃避现实,使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扭曲。

其次,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过分强调毕业证、学位证等“文凭”和各种从业资格证的重要性,缺乏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综合考量。受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平时一般都把注意力放在业务考试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上,而对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不在意和关注。

此外,社会上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也借助于网络平台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助长其网络道德异化问题的发生。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是大学生所处成长阶段的特殊性、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认识错位、道德自控能力低下以及道德知行脱节等。外因则主要是网络生活的开放性加大,规范性不够;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加强,主导性不力;网络信息的诱惑性增强,防范性不足;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加大,与现实相距甚远。

3 治理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的对策思路

当前,网络道德异化问题已经愈益影响到了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如何控制或治理这一社会问题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笔者认为要全面推行“网络文明工程”或“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程”,尽快形成“以高校为主导、大学生为主体、网络为主阵地,社会联动,内外综治”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

3.1 高校为主导

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高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建设能够培养高质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高校应当肩负起历史责任,通过科学的战略规划和教育管理,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有效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

3.2 大学生为主体

大学生网民自身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的内因,是“网络文明工程”的工作对象和推广重点。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外在的途径)和道德修养(内在的途径),提升其道德素质。在这里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要加强传统道德教育。传统道德教育以社会为本位,彰显人的德性。而现在大学生的心理更多是以个人为本位,缺少传统道德教育的约束,就容易出现不讲信用、不讲良心、不讲底线的道德失范行为。因此,要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心理,做到“好学、力行、知耻”。二是要加强自律教育。道德起作用的主要途径就是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三个方面。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道德活动时,这三方面能够较为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在道德约束的三个途径中起作用的主要是网民的内心信念,亦即主要依靠网民自律。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四所国内著名高校的学生向全国大学生发出了《大学生做文明网民的倡议书》就是集体自律的表现,该倡议书呼吁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中颓废、消极的东西,促进网络健康发展,勇做倡导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先锋。要求在网上遵守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尊重他人的网络行为;不应利用网络伤害他人和社会;等等。

3.3 网络为主阵地

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一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二要全面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和网络环境的净化管理,以有效地抵制和抑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为大学生打造一个“绿色网络空间”。为此,要加强技术调解控制,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强化舆论监督,以对网络主体行为加以监督与制约,保护网络的安全。

3.4 社会联动,内外综治

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内外联动,标本兼治。多渠道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根本。在此前提下,导入“大监管”模式,高校、网络媒体、政府主管部门或监管部门等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并且,实行精准监管、全程监管,达到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1-10-18.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2011-04-18.

[3]李雅梅.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1,(03).

[4]王筱明,冯凯.论网络道德异化[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5]常斯琴.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6]李瀚.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9).

表现与成因 第10篇

一、井冈山根据地时期红军女干部女性主体意识的具体表现

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解放理论得以实践,并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女性:贺子珍、曾志、彭儒、康克清等,她们在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解放了自己,反映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勇于进取、自立自强的女性主体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觉抉择个人前途,追求更高生存价值

自觉抉择个人前途是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女性解放的第一要义是使女性获得自然存在的自由,使女性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自然体、发挥自己的自然本能从事自然创造。回顾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军女干部的成长轨迹,其主体意识已进入了相对确立发展的阶段:贺子珍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在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随袁文才部上井冈山;曾志15岁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在严格的军训和斗争中,20名女生只有她一人坚持下来,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湘南暴动失败后随红七师上井冈山。她们不像当时中国大部分的传统妇女,接受封建的“三从四德”之教化,而是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就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身份和主体价值,追求独立的人生目标,且与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相结合,追求更高的生存价值。

(二)积极争取婚姻家庭中的自主权与社会参与权

恩格斯说:“妇女解放的第一步是妇女从家庭解放出来,进入公共领域。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对中国女子来讲,婚姻家庭是她们受压迫的最直接的桎梏。井冈山根据地红军女干部的女性主体意识在她们的婚姻家庭关系中体现在她们以共同人生志向为基础的家庭观和积极争取社会参与的自主权上,她们抛弃了传统婚姻对男性的依赖,不仅没有对男性的人身依附,而且表现出鲜明的强者心态。

贺子珍与毛泽东,伍若兰与朱德,曾志与蔡协民等的感情都是在革命的战斗和生活中建立起来,与党内领导组成家庭并没有让她们放弃自己的革命工作,始终坚持个人选择的自主权。朱德和康克清是一对不同寻常的夫妇。康克清给予朱德的求婚答复是“不做家务,不生孩子,不能剥夺我参与革命工作的权利”。如此彻底的解放在当代都是难以想象。

(三)革命战争年代女性角色冲突引发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强化

井冈山斗争时期险恶的自然环境与以暴力推翻为目的,战争为手段的革命历史背景决定了客观存在的女性生理差异有被刻意避免的趋势。那个时期革命工作的特殊性,家庭与革命战士的角色冲突使得她们作为女性在生理自我上出现性别差异的淡化和心理自我意识的强化。在红军女战士的回忆录中有这样的描述:“我的孩子死了以后,我没有时间想念他。那时战争环境很残酷,我得把全部精力用在革命上。”角色冲突的实质是正在形成中的妇女解放的价值标准同旧有的男性价值标准的冲突。抛开道德的因素,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上看。这是妇女走向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加速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井冈山斗争时期女红军干部女性主体意识的成因,既源于女性解放运动觉醒的大时代背景,又与个体主动与非主动的女性自我独立气质塑造有关,下面将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探寻其深层次原因。

二、井冈山时期女红军女性主体意识形成的客观原因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与传播

近代中国早期妇女解放思潮和马列主义妇女观的传播为大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基础。1903年的《女界钟》一书中提倡女性应该像男性一样进入公共领域,发挥“女国民”作用,成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生力军。这一时期著名的妇女解放的宣传家和实践家秋瑾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探索了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主张女子受教育、经济自立,为妇女解放奠定了理论的基础。1915年《新青年》的问世,将妇女解放运动引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及其之后的时期,新的妇女观对妇女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使妇女解放运动从理论走向实际,促进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二)中国共产党妇女观的形成和妇女运动的开展

十月革命后,在传统妇女观开始瓦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广泛传播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观开始形成。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上刊登了中华女界联合会的改造宣言及章程,“纠合我们中华要求解放的女子,使我们要求的声音一天一天高起来,使我们奋斗一天一天强大起来,这正是我们中华女界联合会的责任。”1922年中共二大产生了党的第一个《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决议指出:“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1927年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述了中国的妇女问题,并初步提出了中国妇女寻求解放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党关于新民主主义妇女解放的思想上升为政策和决议后,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也为根据地妇女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和妇女解放思想的确立提供了方向和保障。

(三)井冈山根据地特殊的客家文化环境

井冈山根据地地处湘赣边界客家核心和边缘地区,中共的革命政策和运动与客家人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了一起,使这一时期的妇女工作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客家妇女一向不缠足且有参加生产劳动的传统,“在客家中,……一切稍微粗重的工作都是属于妇女们的责任。”女性承担社会劳动的环境,使恩格斯关于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是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的理论得以满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最初阶段,仅宁冈县就有数以千计的女雇农报名参加赤卫队。她们说:“看,我们是大脚,从来没裹过的大脚。我们可以像男人那样行走和工作,我们像男人一样强壮。给我们枪吧!”

三、井冈山时期女红军女性主体意识形成的主观原因

存在女权主义的代表西蒙波娃说:“女性气质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井冈斗争时期红军女干部女性主体意识的形成,反映在主观层面的自我塑造过程的原因有:

(一)良好的教育背景

井冈山根据地时期的著名女红军大部分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贺子珍1926年毕业于永新女子学校。伍若兰12岁入耒阳县妇女职业学校学习,此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同样在这所学校学习过的女革命家还有曾志,彭儒等。恩格斯曾说:“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良好的教育对妇女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等意识形态的变化与确立意义非凡。”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妇女争取解放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仅仅依靠男性的引领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保护,是不会带给妇女全方位的彻底的解放的。

(二)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

井冈山斗争时期,新生的革命队伍处于十分强大的白色反动势力四面包围和反复围剿之中,生存和斗争环境非常险恶,是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支撑着根据地军民同敌人斗争到底。曾志的回忆录《我在共产党内七十年》中有这样的话:“我始终将自己的政治生命看得最为重要,而把家庭、子女、感情看得较轻、较淡。只要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我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因为我不仅是一个女人,更是一名战士。”井冈山时期的女战士们正是有这样为了信仰牺牲奉献品德风范,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主体意识。

(三)来自革命伴侣的支持

李大钊曾经指出:“一个公正愉快的两性关系全靠两性间的相依、平等与互相辅助的关系。”毛泽东竭力提倡以爱情为核心的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原则,曾说:“无论什么事情,没有女子,都绝不能成功。”无产阶级女性解放不同于西方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共同的革命信念把男女两性团结起来,共同投身于自身解放和社会革命洪流中去,并在其中把妇女解放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战争年代军队生活的历练

妇女走出家门实现与社会生产资料的结合是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革命战争时期,军事战争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妇女直接参与军事战争,意味着她们在社会实践的所有层面和领域中都实现了与男子的平等权利。军队生活使她们在与战争和生产的结合中找到了自身的发展方位,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实现了自身作为女性的意识解放。

四、结论

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时期红军女干部们各自不同的出身背景,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决定了她们身上所反映的女性主体意识的不尽相同,其中的历史成因更难以一一辨述。然而这些优秀的女性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与男人们一道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追求自己的使命与人生,以她们特有的方式参与社会责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她们在革命道路中所表现的鲜明的主体意识,为新时期女性发扬“四自”精神,主动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树立了典范,也为今天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道路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摘要:井冈山根据地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红军女干部,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了极其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深入了解她们的女性主体意识的具体表现,挖掘她们的女性主体意识思想的成因,对今后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井冈山斗争时期,女性主体意识,妇女解放运动,表现,成因

参考文献

[1]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0.

[2]余亚平:《女性成才的必备条件》[A].新兴学科,2001,18~1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185-186.

[4]郭海文:《女红军的旗帜》[J/OL].学术研讨,2006-11-24.

[5]杨世宏:《妇女解放的困惑及出路》[J].济宁师专学报,1998-10(19):5.

[6]《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J].人民出版社,1921-1927:11.

[7]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J].人民出版社.1981.

[8]格妮丝史沫特莱,万高潮译:《中国革命中的妇女》[M].解放军出版社,1985-12:21,22.

[9]谢重光:《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苏区的客家妇女生活》[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1.

[10]申平华、邓微:《女性的世界——现代女性社会学》[M].湖南出版社,1992.11.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第11篇

一、当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

1.在认识社会方面,一些青少年存在诸多心理不平衡的表现,他们思想偏激,总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些人目光短浅,没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向往奢侈生活,唯我独尊的利己主义思想严重。

2.在学习方面,有的学生心理压力过重,紧张暴躁,不能承受挫折,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便产生偏激的想法,或逃避,或对自己作出缺乏理智的惩罚。我教过的学生王某,从小学到初中一年级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赢得了老师和家长的赞许,但升入初二之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向她了解情况,她说一直担心别人超过自己,所以非常努力,然而事与愿违,越担心偏偏越被人超越,于是她觉得自己的能量已全部释放出来,无论如何也无法赶超别人,便慢慢地放弃了。其实这就是一种不能正确对待挫折的不健康心理。还有一些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一直处于厌学状态,对本来极易接受的知识也敬而远之,时间一长学习基础自然很差。更有甚者根本不把学习当一回事儿,尽管有许多优势条件,却不思进取,整天生活在浑浑噩噩之中,做任何事情都得过且过。

3.在人际关系方面,有些学生随意相信别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花言巧语或小恩小惠所诱惑,进而导致上当受骗。也有些学生喜欢独来独往,消极自闭,常常做出让正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这类学生中单亲家庭子女居多。还有些学生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存在欺骗行为,更有甚者欺骗老师和家长。

二、青少年不良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因素。现在的青少年多半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和其他长辈的宠爱中长大,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作风,唯我独尊,娇气任性。还有一些孩子,由于父母离异而生活在一种闭塞的环境中,性格孤僻,想法偏执。此外,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2.学校因素。一些学校“教书”的比重远远大于“育人”,尤其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与当前“一卷定前程”的考试方式有直接关系,很多学校都把提高升学率置于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3.社会因素。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这对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侵蚀。另外盲目崇拜,不顾一切的追星现象在当代中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社会上的黄色音像制品、影视剧中泛滥的言情戏、网络游戏中血腥的打斗场面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如何改变当前青少年的不良心理状况

1.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和攀比心理增强,有的甚至产生叛逆、玩世不恭、孤僻等不健康心理,其实这是这个时期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今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匮乏,父母忽视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学校又很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以学生一旦遇到与心理预期相悖的事情往往就会不知所措,也有可能出现过激行为。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宣传和普及心里健康知识的主角,肩负起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的重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心理健康专任教师,成立心理咨询室,定期举行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问题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

2.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共同打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和谐健康的环境有利于人良好心理的形成与发展。青少年生存的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这三种环境都能得到净化和改善,那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这是一个庞大而漫长的工程,我们既要着力提高家长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又要强化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要关注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值得欣喜的是,而今人们的素质在不断提高,社会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就一定会形成。

3.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有了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有正确的意识和思维。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其树立积极进取的意识,我们要用先进的事迹感染学生,用严格的制度管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能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和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我们要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愿我们所有的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关爱生的表现及成因 第12篇

一、何为学困生

人的智力决定了人的个体差异性。在同一个课堂里,接受着相同教师、相同课标的教育,却往往出现学生成绩靠前、靠后的现象,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所谓学困生,即平常所说的“差生”,在这里我称之为关爱生,是除智力本身有缺陷以外,没有发挥好自身智力因素的那部分学生,那么,这些学生表现如何呢?

1.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决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老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成就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呢?对学习的认真态度、上课专心听讲,动脑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细心踏实,善于提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行为等。对于关爱生来说,这些好习惯他们是欠缺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贪玩走神,甚至抱有应付心理,不会做就敷衍了事,更谈不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了,这样他们怎么会学好呢?

2.思维记忆迟缓,学习态度消极

一个人的思维记忆有差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可否认。有的人记忆力敏捷持久,记得快还不容易忘记;有的人记得散、慢又忘得快。学习困难学生的记忆属于后一种类型。这类学生往往是用很长时间来背下了一些内容,但是到检查、默写的时候,脑子里却空空如也,或者只有一些零星的记忆碎片,背诵默写常常丢三落四,错误百出,这样的学生又往往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对学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这样成绩自然是不如别人了。

3.生活信心不足,常常害怕失败

学习越是差的学生往往容易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他们会因此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甚至放弃了努力。自暴自弃进而逃避学习,对未来成功的期望感到渺茫。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自然是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而且越来越差。

二、成为学困生的原因

1.自身原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一部分学生往往是自己不想学、不好好学,学习无进取心,自甘落后;再加之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大,常常被其他诱因所左右,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被困难吓倒,分不清是非等等。老师再怎么努力、家长再怎么督促也无济于事。这样自己连学习目的都不明确,主观能动性也就无从谈起。也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自身智力发展低下,他们记忆缓慢,理解困难,对于知识不能变通,他们愿学、乐学,但不知如何学,苦于学习的方法不当、思考的方向单一,对学习总是不得其门,结果往往是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其他的学生多,而成绩却远远不如他们,在学习上处于持续困难的状态因而成了学困生。

2.家庭原因

在一个人的成长当中,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分不开的,而家庭教育更是主要的,弄不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有些学生成为学困生不是因为自己笨,面是因为家庭教育不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正确的引导教育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怀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一种思想品德和科学知识的引导需要在家庭更进一步的拓展和实践,但事实上,孩子在校外却不注意对孩子进行正确教育,家长的自私偏袒让孩子心灵上受到和学校教育不相符的影响,这就是对孩子生活的一种不关心。最可怕的是这些家长还不知道自己的这些负面影响对孩子的心里引导是不当的,还只是一味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更有甚者把孩子当作掌中宝过分地娇惯,孩子在外面受不得半点委屈和挫折,这就会铸就孩子性格的狭隘,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心思自然就不会用到学习上,怎么不会成为学困生呢?也有一些孩子是因为家庭有缺陷,父亲或母亲亡故,或父母长期分居,家长无法悉心照顾孩子;或者是家长工作太忙,没时间去管教,把孩子的学习、教育搁在一边,让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不平衡,孩子有的就在学习、生活上走向下坡路。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学困生,他们的思想品德、纪律表现、学习成绩等都比多数学生落后一些,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对他们更多地付出一些心血,更多地付出一些关爱,我相信只要我们给他们多一份关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一定会使这些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产研究下一篇:写作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