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2024-06-22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精选12篇)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第1篇

一、导致家庭教育症结的原因

(一) 直接原因

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就是孩子是家庭教育唯一对象, 如果家长的素质不高, 在长期的生活、环境影响下, 孩子必然也会逐渐成长为与其相同的人, 在品德以及行为上与父母如出一辙, 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具体地说, 我国的独生子女教育失败集中体现在教育目标的不明确、教育方式不正确以及教育知识不全面、不科学等几个方面:

1. 家长缺乏宏远的现代化意识。

教育需要与时俱进, 并且必须要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必须要不断进化、更新、接受新的事物, 开阔眼界, 这样才能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 帮助孩子成为与社会需要相符合的人才。但是很多家长看不到这一点, 他们沿用了传统的教育方式, 不是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 就是要求孩子唯命是从, 对于孩子的兴趣视而不见, 到了最后孩子只会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这样的教育实在太可悲了。

2. 家长缺乏科学的求索精神。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我国的家长还有一个明显的误区就是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 教育本身就失去了平等性。最为理想的家庭方式就是民主教育, 要重视孩子的想法, 尊重他们的权利, 对于他们错误的行为给予纠正, 而对于他们正确的想法、积极的想法, 即便是显得可笑, 显得不切实际, 家长也应该给予鼓励, 因为很多事情只有敢想, 才能够成真, 只要是对的, 就应该得到认可和鼓励。但是我国家长在这个方面做得并不好。

(二) 根本原因

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是家庭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很多特殊的家庭中, 独生子女长期处于教育缺失的状态, 由于父母种种原因, 无法同时对子女进行照顾和教育, 甚至是长期离开子女, 子女在家庭要素不完整的环境下长大, 很多情感被忽视, 从小就会形成强烈的自我保护欲以及过激的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教育上的失败。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家庭中人手不够, 疏于照顾, 或者是子女被老人带大, 那么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少了关爱, 因此就会加倍溺爱, 孩子在家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这样的纵容也势必会导致教育的偏颇以及孩子的非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的调整对策

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为了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观念等必须要及时加以调整。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不单单需要家长的极力配合, 社会、政府方面也需要给予大力支持, 可以说这是一个整个社会范围内的问题, 需要整个社会通力合作, 要关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解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1.就独生子女的家长而言, 重要的是尽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

首先, 应对照家庭教育中所出现的失误一一加以补救。家长首先要树立终身教育意识, 积极与学校以及教师沟通, 从平等的角度进行教育, 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正确履行家长的责任。

其次, 针对教育知识的学习方面要加强。对于孩子成长的规律要深入了解, 并通过相关书籍的阅读获取教育知识, 可以利用现代化媒体比如电视、网络等进行学习, 在获得知识之后, 结合孩子的实际特点进行教育。

最后, 要培养自身的教育兴趣, 树立长期的教育意识。教育孩子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 想要取得效果, 必须要持之以恒, 同时还要非常努力。教育兴趣的建立, 可以帮助家长建立这样的信念, 是实现长期教育的要素之一。

2.就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而言, 重要的是为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首先, 尽力为家长营造提升自我素质的终身教育环境。具体来说, 就是要多多支持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出版工作, 资料多了, 供家长参考的例子或经验也就多了, 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善必然十分明显。另外就是学校办学方式。学校要及时与家长沟通, 能够建立为家长服务的教学机制, 借助媒体优势, 多多播放家庭教育方面的节目, 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 使家长能够发现自己教育上的不足, 帮助他们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 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出发, 从而有效提高其家庭教育的效果。

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第2篇

【内容摘要】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30年过去了,最早出生的一批独生子女已到了而立之年,而最年轻的一代独生子女(即14岁以下少年儿童)大约有6600万,他们是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人群,他们的成长、教育不仅牵涉着千千万万个家庭,更关系着中国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本文围绕着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从几方面分析了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现状,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所暴露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走出误区

迫于人口迅猛增长的压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成了社会和家庭的小太阳。从目前国情来看,这项政策在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执行下去,这将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小太阳”。毫无疑问,“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对缓解我国人口增长压力、促进经济发展起到毋庸置疑的作用。但在“独生代”的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陋习,却让众多家长及关心、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专家学者忧心忡忡,80后、90后甚至成为了自私、任性、脆弱的代名词。有人甚至总结出独生子女的六大通病:

1、至高至尊的心理倾向;

2、自我中心的品行;

3、博而不专的志趣;

4、怯懦脆弱的意志;

5、执拗不驯的性格;

6、孤寂冷峻的情绪类型。独生子女在婴幼儿期,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不一样之处,其天性和童心完全处于一个水平线上。而且由于是独生,家庭在养育方面无论是投入金钱,还是精力,都是处于一种非常优越的地步,是那些非独生子女家庭难以相比的,与他们的父辈、祖辈相比,更加是天壤之别。但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代”,为什么偏偏如此不成器?我觉得这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中国的独生子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特定产物。1979年第一批独生子女出生后,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也逐渐开始从大家庭模式向小家庭模式转变,家庭事务的主导也从“金字塔”形的层级结构逐步向“星系”结构转变,形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父母、祖父母绕其运行的“星系”。于是,“小太阳”、“小皇帝”也就应运而生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但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下面我们就围绕着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解决方法两方面展开一些探讨。

一、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过度溺爱、过分包办

因为是“独苗”,是家庭的中心,家长们出于“独苗难栽”的心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度娇宠、无限满足也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也被当成顺理成章。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2、期望值过高,偏重智育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这种期望往往却导致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甚至出现许多荒谬的现象。孩子才几个月大就送去了训练中心,进行所谓的早教。到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花费重金以求一个名校的优质学位。节假日更是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据报道,广州市少年宫的学位数每学期都在增加,2010年寒假更增加至9430个,却远远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2010-01-04《南方日报》)。由此又令人联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钢琴热及近年的出国留学热,这些一窝蜂一拥而上的跟风热潮,无不体现着家长在孩子的智育投资上不遗余力,结果却适得其反。(美)杜威认为:“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①正因为家长的“不遗余力”,用种种近乎扭曲的行为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苦事”,导致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另外,重智力投入给独生子女们带来的另一个灾难性后果是非智力因素的严重弱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儿童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为19%,美国为41%,日本则高达60%以上。有一项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已高达13.7%。有人说,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了名的。南京市对19名离家出走的和自杀的儿童调查发现,其诱因主要是家庭智力教育、文化教育方面的挫折,还有其他如寻求友谊,寻求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等等。中国“独生代”将要面对的是未来的狂风暴雨,如果连一些微风细雨都不能承受,那么新世纪的希望又在何处?

3、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据北京晨报2007年1月11日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2008年7月2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80后”犯罪率增高源于父母溺爱》的报道,这篇报道引用一位检察官的话说:“许多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被全家视为掌上明珠,由于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这些孩子走入社会后往往表现出好逸恶劳、毫无责任感等性格特征,对自己的放纵和侵犯他人利益不以为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芬兰奥卢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对独生子女家庭背景与犯罪关系所做的专项调查,数据表明:独生男孩的暴力犯罪率是多子女家庭男孩的两倍。也有人认为,独生子女是“天之骄子”,营养过剩,品德不良。这一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但上述引述的数据及结论也表明,独生子女的道德素质培养不容忽视。但不少家长们仍然按照个人经验和普通惯例,认为智育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而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培养。家长们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准参加双休日的公益劳动和学校的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一味地安排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甚至有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自然就好了。

4、父母推卸养育责任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②她的话说得比较尖锐,但也一针见血。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家长忙于事业工作,有的家长忙于声色玩乐,有的父母感情破裂离异。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些家长都没有多余的精力陪在孩子身边,只能把孩子留给老人或保姆,出于对孩子愧疚心理的一种补偿,他们只能在金钱上尽量去满足孩子。这种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损害不会立刻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作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麻烦。

5、家庭暴力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旅途中平静的港湾,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分明已经感受到家庭内的种种不平静。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家庭暴力事件日渐增多。有人曾经认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家庭暴力存在的可能性必将越来越小。他们忽略了家庭暴力现象与精神压力之间的某种正比例关系。

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小太阳,但同时也是某些家庭暴力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在我国,自古以来父母责打子女,都被认为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且有“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的说法,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为人父母者沉湎其中难以自拔。家庭暴力事件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是人类的悲剧,它对儿童的影响足以波及到他们的终生。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③棍棒教育或许可见效于一时,但却是以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为代价的,栋梁之才可能由此夭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大声叱责(家庭中还有拳头)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④

二、如何走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误区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历史责任。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兴趣与能力、方法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有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美玉,想把它雕刻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成了更小的玉,而它

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如果把孩子比作一块美玉,那么,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⑤

1、改变观念,帮助而不取代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办,不要包办代替,不必事事躬亲。从小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活动能力,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既关心物质生活也关心精神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

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精神上的富有,这才是完整的生活。因为纯粹的物质生活的优越是不能替代精神生活的。物质生活固然必要,但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会使孩子以为美好生活得来轻而易举,易丧失对未来的追求和人生奋斗目标的斗志;同时过于富足的生活,令人终饱思淫,可能养成浪费的习惯,丢掉勤俭节约的美德,造成空虚状态。青少年儿童时期是独生子女的一生中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按孩子的求知兴趣因势利导。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爱孩子并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扬长避短,认真思考、分析、处理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困惑及错误理想观,帮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如何与人竞争与交往。

3、构建和谐家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说: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⑥由于独生子女没有一奶同胞等直系血亲相伴,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常常扮演着单打独斗的角色,无依无靠很可能成为他们打造自己个性的一个理由,心理素质和行为素质也容易出现下滑的现象。因此,和谐,对于独生子女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家庭吵闹不止,社会风气日下,那么,独生子女成为不和谐音符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孩子。所以,和谐对于独生子女成长将会起到改善、促进、提高的作用。

从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多么巨大,父母在其中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也就是说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父母的认识问题。家庭教育是一抓抓两代,是两代人的素质教育。为了促使儿童的最佳发展,父母必须增强自己的教育能力,增加自己的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向前进。

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定是新生一代的,父母们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对未来社会负责。因此,中国当代“独生代”的父母们,重任在肩。

参考文献

①(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222页 ②池莉,《来吧孩子》,作家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55页

③(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522页

④(苏)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黄之瑞、张佩珍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338页

⑤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5页

浅析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第3篇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情况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1、重智轻德,期望值过高

曾经有这么一句话:文凭的作用只有三个月,此后你要靠本事说话。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具有片面性。一方面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2010年10月16日晚,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校园里醉酒驾车导致一死一伤,被人拦下后高呼“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2010年10月25日荆楚网有这样一则报到《小学生写作文感叹前途“渺茫”》。在题为“心愿”的作文中,12岁的小学生竟感叹,“没什么心愿,前途也很渺茫”,并且这名学生还是班上的尖子生。有不少学生都在文中表达了类似的情绪。一位男生写到,“我的心愿是不想长大,长大了有高考,考不好丢脸”。专家称,这是因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盲目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

2、溺爱现象严重,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些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受到父母溺爱,从小到大自己的事情全部由家长包办,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但是父母却给他们的溺爱行为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所以要给他们良好的环境。他们平时不准孩子玩,甚至也不许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春游活动,结果剥夺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使孩子变得胆小、孤僻。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帮助完成作业,甚至陪读,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包揽一切,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独生子女几乎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生活。

二、完善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要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就必须对独生子女采用科学教育的方式,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1、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家长的文化素养是影响家庭德育的实施与效果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的品质、情操、思想境界,也决定着家长处理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教育的能力,从而决定了子女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之中。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孩子。要教育孩子必定要有所教、有所能教和有所会教。因此,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所谓名师出高徒,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半个名师。家长要适当地补充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探讨。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变化自然、有效。即言行上是模范,教育上是严师,生活上是朋友。比方说培养孩子爱看书就要注意在家中多藏书,多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多做科学实验。独生子女的娇惯气浓,在这方面家长不能纵容,应该从生活上、学习上、家务上、行为上严格要求。

2、对子女要重视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应当永远记住,儿童不仅是你们的快乐,而且也是未来的公民,你们要为他们向国家负责。”

(1)加强家庭教育环境的建设

家庭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环境来实施。对孩子来说言传身教比任何语言都有效。搞好家庭德育必须把家庭的主观环境治理好,使家庭环境不断优化。唯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经常处于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觉悟,和谐发展他们的个性,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家长的一言一行,包括在家会友、待人接物等等孩子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如果家长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那对孩子的影响将无法控制。

(2)讲究家庭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原则问题不能模糊,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并做到:①对攀比、奢侈说“不”,决不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②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说:“国家兴旺,你的责任。”从小培养孩子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讲述历史上的志士仁人的爱国故事,让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③孝敬老人、友爱兄弟、关爱同学及身边的每一个人。④遵守一切法律、规则,只能做好事不能做坏事。

3、锻炼坚强的意志,增强社会能力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第4篇

一、心理问题表现

独生子女常见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

1. 孤僻心理表现为少言寡语, 独来独往, 极少与人交流, 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

2. 执拗心理表现为凡事爱钻牛角尖, 且听不进劝解;

3. 偏激心理表现为凡事爱走极端, 说话就抬杠, 办事就过火, 争论问题脸红脖子粗;

4. 狂妄心理主要表现为大话连篇, 出口就作惊人之语, 却不着边际, 喜欢想入非非, 行为怪异而胆大妄为;

5. 冷漠心理主要表现为面无表情、难得一笑, 极少同情心, 无热情参与集体活动。

二、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长是教育的执行者,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

1. 家长的过分溺爱。

由于家长娇惯, 一切为孩子着想, 使孩子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 遇事只想自己, 很少顾及他人, 形成自私品性。当父母照顾他们时, 大多数子女心安理得, 毫无反应。父母的疼爱、包办孩子的家务劳动, 养成子女挑吃、拣穿, 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德。

2. 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

部分家长在学业上对孩子抱有较高目标或对子女容错性较低, 一但孩子达不到目标或出现错误, 有的家长动辄打骂, 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 说谎、作弊、自卑、怯懦随之产生。

3. 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教中最重要、最主要方法与途径。良好的言行, 使孩子终生受益, 将整合学校的德育效能。不良的言行, 使孩子终生受损, 将离散削弱学校的德育效能, 有的会断送孩子的一生。

三、家庭教育的几点对策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 尤其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 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 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1. 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 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

2. 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

3. 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

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 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 给孩子提供他 (她) 们的社会生活, 切不可把孩子一直关在家中, 使其离群索居。

4. 要培养独立意识。

独立生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可要求孩子从做自我服务性劳动开始, 接着是学会做简单的家务劳动。

5. 要理智地爱孩子。

要教子成材, 必须爱得适度。爱要有利于洗刷孩子心灵上的污垢, 而不能成为孩子滋生各种坏习惯的温床, 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一定要坚持, 不要屈服于孩子的眼泪和哭闹, 使孩子学到生活的本领, 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 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 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造就英才的心理基础。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不受家庭变故阴影的束缚, 乐观向上, 豁达开朗, 自信自强, 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东.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第5篇

《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主持人:**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家庭独生子女的数量急剧增多,家庭教育的片面性日渐显露。包围在孩子身边的是鲜花、微笑、幸福和甜蜜,不少孩子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逸恶劳的寄生虫生活,因此造成了他们竞争力不强、意志薄弱、精神空虚,没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这样的精神状态决不能适应21世纪新生活的挑战。据调查,1995年,中国有3.2亿个家庭,其中独生子女约为6600万,独生子女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他们的发展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命运,将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保证。但是,现实中独生子女的发展状况却并不令人乐观。现在的独生子女虽然有充满自信、乐于助人、渴求友谊、兴趣广泛等优点,但同时在他们的身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略的缺点: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缺乏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不能做到勤劳节俭;任性,有很强的虚荣心等。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弱点,大多并不是因为他们“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造成的,独生子女并不是天生的“问题”儿童。他们的特点是由独生的环境和周围教育的影响造成的。独生子女的独生环境,使他们受到了过多的照顾和保护,使他们缺少独立性、同情心,缺少生活经验,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容易孤独,合作意识差,身体素质差。但这些并不是独生子女的天然特点,如果家庭和学校高度重视独生子女的教育,对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他们同样可以成为自立、自强,有着良好人格的一代新人。

当代的独生子女既是“皇帝”,又是“奴隶”,优越的物质生活使他们像“皇帝”,而在精神、创造力发展方面,他们更像“奴隶”,独生子女正在成长,他们希望独立于父母、教师,对自己的事情有自主权,在任何时候都受到尊重,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朋友交往。而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溺爱”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学校表面上推行素质教育,实际上仍搞应试教育的做法,部分教师推崇的“师道尊严”的认识,导致了独生子女处于一种思想、行动受束缚,满是压力,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境界中。正如1993年著名儿童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所写的中日儿童《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中所揭示的那样,不是中国的孩子不行,而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危机深重。对此,我们应该深刻反省。好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门、团队部门等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公民道德规范》的出台,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民族精神代代传、雏鹰行动、体验教育、少年军校等品牌教育活动,为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江泽民同志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胡锦涛同志在第四次全国少代会上的讲话等,都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视和对他们的殷切期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重点和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抓好独生子女的教育。学校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材,但必须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人。所以学校必须对学生重点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公民义务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品质、良好的个性特征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就必须经常关心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学习生活,必须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孩子在家的表现,双方配合以便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求家长与学校配合,不能过度溺爱孩子,不要对他们百依百顺,要从小学会理解、尊重别人。对一些残缺性家庭的孩子要主动问寒问暖,多鼓励多表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信心,认真学习。当然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家长配合,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家访、建立家长咨询站、家长回条等指导家庭教育,两者互相配合,更能稳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课题研究的重点

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独生子女的特点也不是先天就有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独苗”这一客观条件造成的,进了学校初步改变了这一条件,为教师进行适时教育找到了契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集体生活来培养他们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积极向上的良好情操,但又由于每个学生又有其独特的性格,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就必须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实践证明,若对这些学生只停留在口头上进行说教,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必须摸清每个学生的思想脉搏进行细致的工作。但教师一方面担负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有其它工作要做,同时学生到校后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进行紧张学习,这就使得师生间面对面的谈心机会不多,因此,我们曾尝试用简短的纸条形式与学生进行一来一往的交流沟通,教育效果也很好。这是因为师生间文字的表达更能将思想深处的东西展现出来,特别是学生一些不好说、不想说的话就可能诉说出来,同时,师生间的时间也可自由调度。另外,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还应具有更大的耐性,容易反复也是独生学生的一大特色,有些不良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掉,特别是班主任应分别建立他们的成长档案,随时记录其发展变化情况,以便及时修正教育管理措施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因而,独生子女群体也将会长期存在并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研究他们的成长过程、基本特征、社会表现的基础上,发现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和完善我们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其《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里,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应该注重和加强对其的人格教育、苦难教育、爱心教育、协作教育、能力教育和亲情教育。

1、人格教育

人们开始思考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传授知识,还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许多专家、学者和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是首要的任务。“光有品性,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性,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人格教育着眼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把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而且把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看成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人格教育就要注重自主、自尊、言行一致的教育,反对谎言、贪婪、假心假意、夜郎自大。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人诚信,以诚相待;对己严缜,谦虚谨慎;善于不断反省自己,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对各种人生的打击和挫折能坦然面对,等等。从而形成全社会的“人格互补优势”。塑造完善人格,固然操之在我,但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别人的帮助引导,榜样的示范作用等方面也是极其重要的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

2、苦难教育

每个民族都在培养自己的后代,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强者,能自立于人世间,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少一点怜悯和照顾,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是未来事业成功所依赖的重要资源。培养锻炼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吃苦是一种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吃苦对我们来说是第一位的资本,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从小让孩子吃一点苦,就是为了使孩子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炼。因此,我们在提倡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提倡孩子吃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苦难教育,并不仅仅是在口头上教育孩子要“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也不仅仅是给孩子“忆苦思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只有吃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尤其是生活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创造社会财富并非易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3、爱心教育

充满爱心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善于关心他人的孩子其父母也必然是很会关心他人。但对独生子女的爱要注意掌握好“度”,“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对独生子女付出的爱绝不仅仅是“奉献”,而是为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加倍回报。对孩子播种爱,是为了让孩子去感受爱、认识爱、传递爱,是为了让世界充满爱。如果只是一味地给予爱,而从未教孩子们去体会、珍惜爱,孩子们自然就不知道去爱他人,去理解、宽容他人、善待他人。仔细分析部分孩子缺乏爱心的缘由,其根源在父母身上,是父母对自己孩子太多爱心,把孩子应具备的起码爱心吞噬了。这种“过犹不及”之爱,只会助长孩子对“爱”的麻木,成为产生“自私”的温床,因此,我们应注重强化独生子女的“爱心教育”。

4、协作教育

职场不相信眼泪,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被强制磨合。家庭可能会包容骄横的孩子,社会却不会容忍成年“皇帝”横行。社会有其公认的行为规则和规范,随着独生子女逐渐长大,其社会化的程度加大,社会要改造独生子女们。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为他们创造群体环境,为他们“人工合成”伙伴关系,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以“儿童教育儿童”,即互教。这是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根本原则。儿童是从模仿开始他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儿童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协作能力,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5、能力教育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书中提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我们的教育不能简单地把知识等同于能力,让孩子有能力比有知识更重要。不要以为孩子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孩子是在生活体验中长大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子女依赖自己,而是要使子女能够独立,过量的保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要求,给予孩子太多的指示和提出太多的要求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判断力。相反地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给孩子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去学习如何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只有具备当机立断、不怕挫折的性格才会有韧性,所以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

6、亲情教育

家庭教育,特别是亲子关系的改善是独生子女教育的重要方面。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实最珍贵的感情,亲情是一道宽厚的河道,承纳生命,承纳世界。亲情是每一个人的精神支撑,是子女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在医治青少年的心灵创伤上,具有无与伦比的疗效。用亲情的纽带去拓展子女教育,让孩子在亲情中去学会感动,学会捕捉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真诚,学会责任。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么能对他人、对社会感恩呢?又怎么能产生责任意识呢?

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同时运用对比法、归纳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具体措施如下:

(1)做好培训工作,更新思想观念

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要搞好课题实验,必须先抓好培训工作,以解决理论和观念上的问题,了解实验目的及研究思路,提高实验人员的实验技能,为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扫清思想和方法上的障碍,所以课题组将邀请专家做好培训工作,逐步开展实验工作。

(2)建立健全实验工作制度,规范实验管理

为确保本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学校的支持下,随着实验进程的深入和需要,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制度。为实验人员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把整个实验过程纳入科学、规范的管理轨道。(3)加强研究力度,大力推进实验工作

课题组成员要定时商讨,要对课题的实验方案、各阶段的实验工作计划,论文选题和撰写,检测题的拟定及测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方面加以总结交流,群策群力,推进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课题研究设计

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制定课题计划,申请立项

实施阶段

(1)注重了解独生子女的心态,努力体现教育艺术,要防止和克服小学阶段独生子女中出现的消极心理,作为教师,就必须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2)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使之形成正确评价。(3)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4)密切切联系家长,优化家庭教育。

3、结题阶段

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集,向伦理学会申请验

(二)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⑴研究论文汇编、刊发论文、实验记录、实验报告、个案分析报告、研究专著。⑵经验交流会与研讨会、举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举办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成果汇报展示。并将典型的会议及课堂教学录像刻成光盘。

(三)最终研究成果

创新、摸索出独生子女的教育理论,形成利于小学教学的成功经验,出版《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一书及配套光盘。

(四)最终成果转化

⑴召开经验交流会,在全镇范围内推介成果,宣传成功经验。⑵以实验校为示范,典型带动,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转化成果。

⑶通过成果推广转化,使全镇各学校形成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特点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七、课题实验操作步骤

1.申报课题,确定实验学校,建立实验网络。根据课题研究任务和实际情况申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审定把关,确立具备条件的学校参与实验。

2.将研究内容分解成若干子课题,每个实验单位各承担1个子课题,分别确定研究重点,制定研究方案,确立子课题负责人,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点地开展专题研究工作。

3.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读相关专著、报刊,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增加专业积累,丰富课题研究资源,积淀课题研究专业素养,为开展课题研究作好理论储备。

4.组织课题组成员针对教学现状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重点调研师生关系的现状,便于指导课题研究。

5.各实验校开展实验研究工作的同时,广泛积累研究资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可资借鉴的资料;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经验交流会、阶段研究成果展示会,推进课题研究工作;同时,对各单位承担课题研究工作及时调度,及时指导,及时推广经验,及时将成熟的经验汇编成册;课题组成员根据总课题实施方案,定期反思研究情况,及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并将研究情况上升到理论高度,分阶段完成最终研究成果;表彰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和个人,促进课题组成员单位和个人的研究积极性,鼓舞大家的干劲,促进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6.在深入广泛地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集中课题组成员,将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研究,最终形成完整的教学法理论体系,即课题研究成果。

7.从课堂实践、教学效果、方法手段创新、研究氛围、成果出版等几个方面作好充分准备,接受中国伦理学会的结题验收。

8.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的实践中来,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程,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谈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 第6篇

由于家庭的溺爱,每个人都有其明显的性格特点。有的特别好强,无论在哪方面都要显示出自己的能力;有的特别任性,无论老师怎样开导和教育,他都听不进去;还有的性格特别怪异,不仅仅是老师,就是同学也很难与他沟通。这一系列的表现给班主任老师提出了班级管理的新课题,班主任老师必须与时俱进,采取新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根据自己多年的班主任管理经验,我想谈谈几点体会。

一、整体管理,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

班级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必须要有良好的风气,才能保证班级所有人在这个大环境里快乐地成长。班主任老师要确立好整个班级的奋斗目标,号召每个人为之不停地努力、共同来实现这个目标。独生子女在家里虽然都被父母所溺爱,很多人娇生惯养,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有很强的上进心的。并且大多独生子女智力比较好,只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发挥他们的潜能,他们做事情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我们班原来在整个年级的位置不是很靠前的,特别是学习成绩总比兄弟班级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整体提高班级的学习成绩,我在学期初的工作计划里明确了班级的奋斗目标,并且在班会上宣读我的工作计划,让大家展开讨论,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加油鼓劲,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在学期末的考试中,我们班的成绩终于赶了上来。

二、个别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一些探讨 第7篇

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了解独生子女的主要心理特点和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性,针对独生子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独生子女的特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一、掌握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1.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有着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记忆力好、精力旺盛、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情感丰富等品质。这是由于独生子女能获得优越的经济物质条件,能享有家人充分的爱,能有好的教育条件所致。

2.个性突出,独生子女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感,但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各种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信息通过庞大的传媒体系在独生子女的群体中潜移默化,从而使独生子女的个性潜质逐渐明朗化、社会化、时代化。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百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多于批评,致使他们虚荣心较强。优越安逸的环境中,独生子女常常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感到无所适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例如,有的独生子女受到老师的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便会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有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后果。

3.依赖性强。独生子女的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已超出了孩子的需要,使得孩子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什么事也不会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一切以我为中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而形成懒惰、好激动、爱发脾气的不良习惯。

4.孤僻性。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时大多与电视或电脑为伴。有的跟爷爷奶奶长大,对于父母有陌生感,造成了有些独生子女性格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特点,使独生子女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

5.逆反和仟性。有的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的要求过于严格甚至苛刻,让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久的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如杀父母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而在宠爱和娇纵的家庭里,他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也不懂得节俭。

二、对独生子女教育方式的探讨

独生子女问题,本质上是教育及方式问题。我们要针对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培养他们,这也是我们家长和老师最重要的、最神圣的责任。

1.重视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是第一课堂。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曾指出:“应该是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我们反对父母溺爱孩子,正如高尔基所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去教育子女,这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了”因此,父母一定要学会科学地爱孩子。一方面要杜绝绝对孩子百依百顺的错误做法,要敢于拒绝孩子的不正当要求,敢于说“不”,做到爱严得当;另一方面,则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逐渐“淡化”父母之爱,逐渐拆除父母的保护伞。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并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锤炼成长,养成坚毅的性格。家张不要过分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要因材施教,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重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使孩子快乐成长。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的,家长对孩子要起到榜样作用。

2.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对于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全面地去了解这些学生,同时要通过不断学习与交流来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教育方法。让学生之间能友好往来,增加同学之间的情感,懂得互助,我们要利用班会课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例如,利用运动会、歌咏比赛等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闭队精神;我们要恩威并拖,生活中、学习中关心帮助学生,让他们感觉到温暖,但是遇到学生犯错误,要及时地批评,寻找原因,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我们应坚持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统一认识和教育,学生犯错误,与家长联系来共同帮他们改正。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他们个性和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建立一种真正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在教育教学氛围中彻底敞开心扉,坦诚地相互交流,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学生跳动的脉搏,及时、正面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意愿 第8篇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河南大学护理学院和医学院中独生子女的在校生, 再对所抽取出来的独生子女家庭进行分层, 将抽样指标定为独生子女的出生年份为1980-1990年间, 以此方法抽取所要调查的独生子女家庭。在校外, 随机选取了河南省巩义市, 用同样的方法选取了所要调查的独生子女家庭。

1.2 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

1.3 统计方法

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 用描述性统计、x2检验以及相关性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基本情况

在本调查中, 接受调查的独生子女父母一共有230位, 其中男性114位, 女性116位, 平均年龄为48岁。工作行业情况详见表1。

2.2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健康状况

对独生子女父母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很好的独生子女父母共34人, 占总数的14.8%;认为身体状况较好的有87人, 占总数的37.8%;认为身体状况一般的有92人, 占总数的40.0%;认为身体状况不太好和不好的一共有17人, 占总数的7.4%。详见表2。

2.3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意愿

在养老形式的选择上, 独生子女父母更多的是愿意居家养老, 选择居家养老的独生子女父母总人数是110, 占总调查人数的47.8%。其次是机构养老, 选择人数为58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25.2%。选择社区养老的人数最少, 仅有17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7.4%。还有一部分独生子女父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有45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19.6%。关于文化程度和养老方式选择的关系, 做了列联表资料与x2分析。详见表3、表4、表5。

对父母性别与独生子女父母倾向的社会支持变量做相关性分析, 来测试它们之间的紧密度, 通过对独生子女父母倾向的社会支持的单独统计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的父母选择儿女作为自己老年养老最主要的社会支持, 占总数的77.8%。另外有8.7%的父母希望政府能在自己的养老问题上予以支持。详见表6。

3 结论

仅从养老意愿上来说, 从表3可以看出, 在养老形式的选择上, 47.8%的独生子女父母选择了居家养老。现在居家养老仍是中国养老模式中的主流, 这是因为居家更符合人们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 尤其是可提供一些不可替代的感情寄托, 比如子女的照顾、精神慰藉, 以及朋友的拜访等。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 所以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 如果选择机构养老或者一些别的养老方式, 可能就会觉得其子女不孝。对于一般的非独生子女家庭, 选择居家养老也未尝不可, 如果一个子女存在照顾时间上的问题, 还有其他的子女可以陪伴在父母身边, 可以采取轮流照顾的方式。但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 居家养老并不是最合适的养老方式。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独生子女能待在父母身边的越来越少, 如果父母在家里有身体不适的状况, 并不能第一时间赶回来, 而父母常年独自在家中也势必会有精神慰藉上的欠缺。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从长远来看, 它的维继会越来越艰难, 寻找其他合适的养老方式势在必行。

由表4分析得出, 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拥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比率相对较高, 而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 大多数偏向于居家养老, 不愿意去机构养老。从表中反映的数据来看,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老人中选择去机构养老的人数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一些中低龄有高学历背景的老人更能接受机构养老也不足为怪。

由表5分析得出, 父母性别与父母倾向的社会支持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其相关系数是0.004, 显著性水平是0.950, 表明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是不显著的。可以得出结论, 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父母所倾向的社会支持也是有所差别的,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 女性选择儿女或亲属的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占大多数, 而男性多数选择的是正式的社会支持。

从表6可以看出, 独生子女父母选择的社会支持倾向中, 儿女毫无争议的排在第一位。长期以来, 父母进入老年之后对子女赡养的依赖、依靠和期望, 一直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压力使独生子女并不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现在老年人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应该主动地改变这种观念, 从思想上把依靠子女养老转化为独立养老, 从主观上减少对子女的期许。在年轻的时候就培养自己的种种爱好, 发展朋友圈, 建立储蓄意识, 这样到了老年, 一方面可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也有了自己的养老积累资金。第二位的是政府。政府依然是最有力的后盾, 计划生育实施时期, 大家积极响应。如今独生子女养老问题凸显, 独生子女家庭还是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 出台有利于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优惠政策, 来帮助独生子女家庭完成这一养老挑战。第三位的是社会养老机构。上文说道, 寻找其他合适的养老方式是势在必行, 社会养老机构就是合适的备选。随着社会的发展, 养老问题会更加严峻, 社会养老机构可以适当分担社会养老压力。但是现在中国的机构养老服务现状并不乐观, 有许多的养老机构不是人员跟不上就是器材跟不上, 那些好的养老机构收费太高, 有的独生子女根本消费不起, 总之还有许多的缺陷。所以现在大部分的老人老了以后不想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 觉得在那里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而这个也是事实。我认为发展机构养老还是很有必要的, 并不是说一定要装修豪华, 设施完备, 重要的具备基本设施, 服务人员有爱心, 整体干净, 收费合理。因为独生子女的时间和精力问题, 如果有好的养老机构来为他们分担, 减轻养老压力, 也是一种好的方法。所以社会养老机构应该做好准备, 因为在将来社会的发展中, 在社会养老机构中养老是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冷雪, 李萌萌.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与养老方式的选择[J].企业导报, 2013 (2) :259.

[2]罗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老年科学研究, 2013.10 (5) :64-65.

[3]章正, 姬文刚.城镇“90”后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及问题初探[J].晋中学院学报, 2013.10 (5) :15-18.

[4]王建飞.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D].2013.5.20:30-32.

[5]赵海林, 姚红艳.城市计生家庭的养老模式与养老储备[J].社会工作, 2012.10.21 (3) :76-77.

[6]杜勇敏.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困境及解决路径探析[J].西部学刊, 2013.9.28 (4) :28-29.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第9篇

本文采用了个案分析发进行研究, 选取了5个1—10岁独生子女家庭进行个案研究, 同时为了掌握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真实现状, 以便更好地了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呈现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选取了9个2—10岁的独生子女家庭18位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另选取了10个家庭共20位1—10岁的独生子女父母进行了网络、电话访谈。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调查

1、父母基本情况

数据统计中, 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占2.1%、中专/高中占12.5%、大专占35.4%、本科占39.6%、硕士及以上占10.4%。其中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共计41人, 占85.4%, 说明被调查的对象学历层次比较高。此次调查对象职业包括工人、公务员、工程师、教师、护士、会计、营业员、个体经营者、自己职业者等, 其中以教育、工程设计、个体经验商居多。被调查对象有95.6%的父母是一边从事工作一边承担子女的教育任务。在家庭结构方面 (这里所指的家庭结构是按照父母是是否为独生子女来划分为父母双方均为独生子女 (双独父母) 、父母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 (单独父母) 、父母双方均不是独生子女 (非独父母) ) , “双独父母”家庭有9个, 占37.5%;“单独父母”家庭有10个, 占41.7%;“非独父母”家庭5个, 占20.8%。

2、独生子女的基本情况

从独生子女性别上统计, 独生子14人, 占58.3%;独生女10人, 占41.7%。本研究选取了24个0—10岁独生子女家庭进行研究, 被调查的对象中3岁以下的独生子女有5人, 占20.8%;3—5岁的独生子女有7人, 占29.2%;5—7岁的独生子女有8人, 占33.3%;7—10岁的独生子女有4人, 占16.7%。

3、父母教育现状调查

(1) 教育知识。结合访谈结果发现, 目前独生子女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因为孩子人生中首先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子女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得, 占58.3%, 如书籍、电视、网络、报刊等。其次是同事、朋友间的相互探讨以及长辈传授的育儿经验, 占27.1%, 其中同事和朋友的教育知识有些也是从大众媒介中获得的。在调查中发现从社区、卫生部门、妇联等举办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培训中获得教育知识的仅占4.2%。其实绝大多数家长是希望获得教育知识的相关培训的, 之所以所占比例不高原因有两点:一是家长找不到合适正规的教育学校或教育机构;二是许多家长愿意参加培训但是确实没有时间。调查中也有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培训, 认为许多培训表面上是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知识, 而实际上却是推销产品, 所以比较反感培训, 宁愿自己去摸索教育知识。总体来说家长的教育知识特点表现为不够专业、系统。例如, 调查中37.8%的家长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发育中敏感期, 43.2%的家长听说过敏感期这个概念, 但具体是什么、怎样帮助孩子度过敏感期的办法是不知道的。又如, 89.8%的家长认为赏识教育就是表扬, 这实际上是对赏识教育理解的偏差。赏识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表扬, 因为赏识教育是赏识孩子行为的结果来强化他们的行为。从以上结果来看, 父母的相关教育知识有待提高。

(2) 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包括期望观、亲子观、教子观几方面。第一, 期望观。家长对子女学业的期望指与社会上对学历的要求几乎是一致的。随着高校的扩招, 社会单位对学历的高要求使家长对独生子女获得的学历期望也越来越高。从家长对子女未来职业的期望来看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子女从事比较稳定的工作或是有一技之长。第二, 亲子观。个案一:桐桐家的亲子观。桐桐母亲是一位高职教师, 平时在家的时间相对比较多, 业余安排上85%的时间花在抚养孩子方面。每个月都会安排一次全家出游活动, 比如公园、商场、亲朋好友家。桐桐今年刚1岁半, 很多事情都是父母作出决定, 但当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时父母会放弃自己的决定。桐桐父母表示当孩子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时, 他们也会充分考虑的。个案二:寒寒家的亲子观。寒寒父母是个体户经商者, 平时工作非常忙, 父亲的业余时间几乎没有花在女儿的教育方面。寒寒2岁半以前完全是由爷爷奶奶带, 奶奶出国后由父母接管, 但寒寒2岁半就上了幼儿园, 晚上才回家, 回家后主要是由母亲照顾。个案三:瑞瑞家的亲子观。瑞瑞2岁半时父亲被调派到江西工作, 但每个周末都会回武汉。与桐桐家类似, 瑞瑞父母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孩子的教养方面。在作出决定时更多的考虑是孩子的想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他们也不会强迫。个案四:悦儿家的亲子观。悦儿在1岁前父母在日本生活工作, 回国后母亲就没有外出工作而是选择留在家里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悦儿父母非常重视亲子教育, 提倡和谐、民主的亲子观, 凡事会先征求孩子的意见。个案五:牛牛家的亲子观。牛牛的父亲也是一名个体户经营者, 但与寒寒家相反, 牛牛的父亲每天会抽空陪陪牛牛, 母亲每晚会陪孩子一起做作业, 与孩子的意愿、行为不一致时, 母亲会听取孩子的理由, 最后谁有道理就按照谁的做法去做。调查发现父母的业余时间更多的花在抚养孩子方面。家庭结构对亲子观的影响表现不明显, 而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亲子观有一定的影响,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 亲子观越表现出平等、民主。第三, 教子观。见图1。

(3) 教育方式。调查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有些家长给出的答案是“不一定”, 这是因为家长认为有些事情可以顺着孩子, 有些不能, 看具体是什么样的事。在这项调查中发现两个特点:第一, 父母本身是独生子女的对孩子更加溺爱;第二, 绝大多数祖辈对独生子女的要求是百依百顺的, 其中“双独”家庭的祖辈最为突出。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分析

1、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更明显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 独生子女往往是全家关注的重点, 家庭中心地位已从原来的家长转向孩子。独生子女家庭中地位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父母的业余时间更多花在抚育孩子方面。从本次调查中发现, 目前父母业余时间更多的花在孩子的教养方面。由此可见, 在孩子的抚养上独生子女父母比多子女父母花了更多的心血。第二, 在饮食生活方面, 父母更是以独生子女为中心来安排饮食和生活。笔者从身边朋友了解到:3岁以下婴幼儿的独生子女父母95%给孩子选择的是美赞臣、多美滋等一线品牌奶粉。这些父母都认为奶粉对婴幼儿的身体和智力有一定的影响, 他们不会为了省钱而去买价格较便宜的不知名品牌, 对于口碑好的知名品牌他们根本不在乎奶粉的价格, 只要有利于孩子的发育家长是不会舍不得的。第三, 家长在教育子女经费方面是“重金投入”。现代独生子女家长普遍认为子女能否成才必须要有财力的投资。正是因为家长们都有这种心理, 才会不借耗费重金和精力, 为孩子买各种参考资料、请家教以及花钱给孩子选择各种特长班、兴趣班、强化班。从3岁以前的早教培训班到幼儿园、学校的选择上都是“重金投入”, 甚至有些家长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国外教育市场。

2、重视启蒙教育、亲子教育

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幼儿启蒙教育。为了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一家最好的早教机构, 不少父母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考察、去试听。在调查中57.2%的孩子都接受过启蒙教育, 且发现绝大多数的启蒙教育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智力。

孩子的成长过程, 事实上也是与家庭之间的一种亲子互动关系。在多子女家庭中, 家庭规模是庞大的, 家庭成员互动的对象多, 频率自然就低。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直接影响了家庭间的内部关心。在多子女家庭中, 父母有多个不同的互动对象, 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 父母的互动对象始终是独生子女一人。因此,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亲子互动是更集中、直接的, 频率是更高的。

3、强调中西结合的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 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 在现代中国城市家庭教育中, 独生子女父母更强调中西合并的教育观念, 东方的价值观, 西方的理念, 共同描绘出现代独生子女父母家庭教育方式。

在关于“教育孩子时受到东方传统文化影响多还是西方文化影响多”的调查中, 有60.4%的独生子女父母认为东西方文化对自己都有影响。不少家长认为中国一些优良的传统美德孩子必须要继承, 这是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 而西方的教育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所以在教育中主要是东西文化兼容, 各取长处。在调查中也有35.4%的独生子女父母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更多的受到的是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

现代中国都市, 年轻父母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其实也接受了许多西方文化。他们的教子观很多都是来源于书本上, 这些书本也大多是国外翻译来的教育书籍。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 西方文化让更多人慢慢接受且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中。当问到“你比较赞同长幼有序的分配方式还是平等的分配方式”时, 有些认为自己只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家长也选择了平等的分配方式, 而不是像中国传统的孔融让梨的长幼有序的分配方式。也就是他们认为自己只受到中国文化影响而实际上也有接受西方文化的教子观。总之, 现代家庭的教子观正朝着东西方思想交融互补方向发展。

摘要: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 并且这一群体的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独生子女政策成功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数量, 减缓了人口急剧膨胀的速度, 无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 随着独生子女规模不断扩大, 更突出了独生子女政策产生的问题。在诸多问题中, 有关家庭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所广泛关注的。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十岁以下独生子女家庭进行调查研究, 对48位独生子女家长进行访谈, 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独生子女,现状,特点

参考文献

[1]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 2002 (5) .

[2]关颖:论独生了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J].天津社会科学, 1996 (5) .

[3]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 1995 (4) .

[4]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吴伯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M].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3.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特点,教育方法

随着“80后”“90后”的学生陆续进入高校, 独生子女在高校学生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经调查研究, 某高校2009年招收的1 000名学生中有621名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 独生子女占全年级比例的62.1%;2010年招收的1 150名学生中有775名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 独生子女占全年级比例的67.4%。通过同一所高校两年招生情况的对比, 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中的重要群体之一, 独生子女大学生也将成为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体, 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民族振兴、发展的责任, 因此我们应给予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多的关注。首先最亟待解决的就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教育问题, 很多学者、专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探索研究过这个教育界里的新课题, 而本文是通过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辅导员的角度来谈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方法。

一、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特点

“独生子女”即父母唯一的孩子, 作为家中的唯一, 必然会成为家中的宝贝, 不但会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 还会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百般疼爱。集过多宠爱于一身的他们也必将受到这种特殊成长环境的影响而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仔细观察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 我们会发现, 他们聪明伶俐, 思维活跃, 精力旺盛, 兴趣广泛, 情感丰富, 有主见, 不保守, 基础知识扎实, 知识面广, 具有音、体、美、书法、舞蹈等特长的学生很多, 自信, 自主自我表现欲强, 自我期望值高, 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可见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智力和才能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形成源于他们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独生”在家庭中不存在偏爱的问题, 所以独生子女们能得到较优越的物质条件, 年轻的父母和年过半百的老人都舍得为孩子花钱, 让孩子获得丰富的营养, 增强智力, 强壮体魄。同时独生子女们拥有扎实的教育基础, 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 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拓宽知识面, 锻炼思维能力, 因此独生子女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这些自身优势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 但他们身上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缺点。

1. 生活经验匮乏, 自理能力有限

我们可以在各个高校新生报到那天看到至少有90%以上的独生子女是在家长陪同下办理报到手续的;入住寝室之后, 家长们会帮着孩子们打扫寝室卫生, 铺好被褥, 安置衣物等。可见家长们的不放心, 造成了独生子女们的依赖性。多半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优越, 自我消费没有计划性, 不像非独生子女那样勤俭节约, 浪费现象严重, 生活中缺少理财能力。高校生活开始阶段, 大部分独生子女都是第一次离开家门、离开父母, 都会表现出很强的不适应性, 恋家心理严重, 离家远的学生会不停地和父母通电话, 离家近的学生则每逢节假日都会回家调整。生活中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新生军训中偷懒请假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当生活中出现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自己解决的时候, 由于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离开父母的生活, 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 而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头痛、神经衰弱等。

2.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 无责任感, 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困难

不少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 以个人为主体, 注重个人奋斗,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缺乏集体合作观念、为他人服务观念和奉献精神及艰苦奋斗的作风, 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概念模糊, 不善于与他人合作, 集体意识淡薄, 不愿受纪律的约束, 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往往我行我素, 不顾全大局。在人际交往方面, 独生子女大学生渴望友谊, 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在现实人际交往中, 独生子女大学生常常忽略别人的感受, 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考虑, 以自我为中心严重, 不懂得谦让, 即对自我的放纵和对别人的要求过高, 导致了人际关系困难。其次独生子女大学生没有兄弟姐妹, 家庭中缺乏同伴的竞争、冲突和伙伴关系, 缺乏与同龄人面对面的交流, 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3. 心理素质弱, 情感波动大, 自我控制能力差

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相比, 独生子女大学生普遍缺少抗挫折能力, 一旦自己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便容易产生挫败感, 特别表现在学习成绩、评优评先、考研、就业择业等方面, 如在某方面出现不顺利, 独生子女大学生会表现出过分的失望、焦虑、冷漠等情绪。在人际交往中, 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因为性格内向, 缺乏与同学有效的沟通交流而产生抑郁情绪。在恋爱、情感中出现问题时, 多半独生子女大学生不能够理性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常常出现情绪化行为。

二、辅导员对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方法

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数的增多,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 应根据学生群体的变化而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 更新自己的工作思路, 充分了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形成因素, 探索适合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方法。

1. 注重心理疏通, 培养健全人格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正处在向成人化过渡的阶段, 非常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地位、意见和看法, 他们自我情感体验比较丰富, 但自我体验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 要关注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需要, 尊重他们的选择, 理解而不放任、民主而不偏爱、疏导而不压制, 真正做到严有度、教得法, 真正走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力度, 减少外界因素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努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的良好品质, 锻炼坚强意志, 培养健全人格。辅导员要帮助独生子女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从独生子女大学生反应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抓起, 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从而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 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打造全面的教育环境

独生子女大学生虽然离开家门进入高校, 更多的是异地求学, 但在情感、经济方面却与家庭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家庭的亲缘性、依赖性使得家庭教育的作用有着其他方面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应该首先认识到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力, 因此辅导员应勤于同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 使得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 从而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要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道德修养、自身素质。

3. 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加强实践教育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被管理者自觉地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 因此,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最终是通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在简单的说教中形成的, 而是要有高度的自觉修养精神, 自觉学习、自觉遵纪守法、戒慎自守, 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自觉地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反思自己, 从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实践活动是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最佳形式。独生子女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 享受着过多的宠爱, 造成了他们某些能力上的缺陷。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 隔绝了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机会, 与实践的脱离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能力、素质、思想和道德的发展, 同时影响到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辅导员应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接触社会、投入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开拓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调动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只有充分发挥集体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增强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 才能有利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奉献精神等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夏明涛, 李冬霞.浅谈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几个问题[J].学问, 2009 (20) .[1]夏明涛, 李冬霞.浅谈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几个问题[J].学问, 2009 (20) .

浅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 第11篇

总之,由于家长过分地溺爱,过分地保护,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子女性格脆弱、自私、任性、孤僻、自理能力差等。同时,由于“独”,家里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客观环境,因此,他们不善团结,不善同情,不善竞争,甚至不善解人意。这些“特异性”,使得他们在家庭中,俨然是“小皇帝”“小公主”,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都围着他们转,溺爱过甚,宠幸无边。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如何抓住最佳时期进行教育呢?针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年龄特点,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粗浅做法。

一、针对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开展做主人的活动

从生活人手,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做生活的小主人。由于家长放纵溺爱,不少孩子从身体素质来看极好,可是精神状态却像个学龄前儿童。有的每天让家长穿衣服;有的写作业让爸爸陪着;有的不会洗脸、梳头。那么如何让爸爸妈妈的这些“心肝宝贝”及早自立,这是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开始,让孩子们模仿、学习成人做些较熟悉和轻便的日常家务劳动。如洗碗、拖地、倒垃圾等。并与家长建立了生活联系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劳动、纪律等情况由教师及时通知家长,孩子们在家学会了哪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也有家长通过联系卡告诉老师。然后定期举行“我学会了洗脸、梳头、洗手帕、系鞋带、钉纽扣”小竞赛,举办家务劳动摄像展览,开展评选“爱劳动小能手”的活动。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做生活的小主人。

从生活人手,培养孩子们的自立能力,让他们做活动的小主人。孩子们的自主意识极强,并有渴望施展才干的特点。对此,我在班级开展了轮流值日的活动,督促领巾的佩戴。每天一小结,每周一总结。过去孩子都认为班级的事都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而现在是人人有责,人人关心。增强了孩子们的集体观念,学会了为大家服务的本领,培养了管理班级的能力。例如在从小知国情教育活动中组织召开的《变化就在我身边》主体中队会,就是学生自己动手翻阅资料,他们自己走出学校到县人大、政府了解调查,然后通过具体讲述、看图表对比解说、演唱等形式,对祖国、家乡改革以来取得的新成就、出现的新面貌,进行歌颂赞扬。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孩子们受到了生动的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也提高和锻炼了他们的自立能力,培养了独立的人格。

二、针对独生子女自私心理重,不善同情的特点,开展送温暖的活动,培养孩子们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质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的是全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只知被爱,而不懂得去关心别人,去爱别人,更缺乏同情心理。有的自私心极重,好吃的要自己独吞,好玩的要自己独占。发现孩子们的这些思想,我很焦虑,利用节假日,我让孩子们去看望校外的一位大家都熟悉的孤寡老人,他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每月靠低保生活,生活十分艰辛。最近,老人自己出外又不慎摔倒,髋骨断了,卧床不起,在中队委的倡议下,同学们把平时的零花钱都节约起来,为老人募捐了一百多元钱,送给老人治病,还经常帮助老人买药、洗衣服、料理家务。受到了社会很多人的称赞。这让孩子们的心里美滋滋的,让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要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做人不能自私、狭隘。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深深体会到了自己的心灵在成长,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三、针对独生子女挑吃挑穿、爱花零钱的毛病,开展一事一议的活动,激发自我教育动机,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一事一议活动,主要是针对学生不健康的因素如认识模糊、不良行为,由教师了解后变成问题而提出,组织学生针对实际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发扬民主,各抒己见,明辨是非。我班级有一个“花钱大王”,这个孩子是家里的独生子,每天花钱不受限制,多则50元,少则10元。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里开展了算一算的活动。教师、同学共同计算,如果按每天最低花销1元计算,65名学生一年的零钱花销就是23400元。看到黑板上的数字,同学们惊讶了!同学们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状态,团结关爱情感,音乐教育

团结关爱情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情感的重要基础, 一个人对于亲人、朋友、老师、同学乃至国家、社会、生活的情感从很大的的程度上将影响他的意志、思想、和行为甚至决定其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 情感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中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独生子女心理状态以及形成原因

独生子女学生在学校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而且该比例今后还将继续增大。由于家庭特殊的成长教育环境, 在独生子女学生身上反映出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他们身上既有独生子女享受良好教育, 多才多艺的优势, 又有独生子女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追求享受的弱势;他们得到的关爱照顾太多而对别人的关爱太少;他们渴望朋友与人交往, 但相互之间缺乏理解与宽容;他们对社会、家庭要求的多, 而回报的意识少;他们希望得到所有人的关爱而不懂得关爱别人;他们看重个人才能的展示而看不到相互团结合作的力量, 团结与关爱的意识和能力的不足, 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制约着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孩子的健康成长, 特别是儿童时期的心理发育, 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个体的社会化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儿童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学到了很多社会技能。他学会了和别人交接交换东西, 学会了一起游戏, 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学会了同情、友爱、和支持。小伙伴们既是模仿的榜样, 又是奖赏和惩罚的重要分配者。许多研究表明, 伙伴榜样对儿童社会化有着重要作用。儿童伙伴对儿童的行为反应往往具有有效的矫正作用。比如说, 自私可能被宠爱的父母所接受, 但不可能为其他小伙伴所容忍。而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 在家庭和生活中就缺少玩伴, 在城市的生活中邻里关系一般, 来往较少, 在高楼大厦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 这就使得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 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 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因此, 在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父母应鼓励孩子与邻居孩子一起游戏, 并设法创造良好的儿童集体环境, 使之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培养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2 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是最具有情感性的艺术。一方面, 要培养学生感知、理解、表现、创造音乐情感美的能力, 使学生树立正确地审美观念,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发展审美能力;另一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通过音乐学习, 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 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 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 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 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决定了音乐教育能够在培养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方面有所作为。

3 在音乐教学中, 培养、丰富、提升学生的团结关爱情感

3.1 依据情感性原则, 充分发掘音乐教学内容的思想教育因素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给人的情感比其他艺术形式要多得多, 能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即培养一种高尚的情感作用于审美过程和审美对象。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使学生在情感的投入中, 享受美感, 陶冶性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教育因素。例如在学习《红梅赞》、《珊瑚颂》、《歌唱二小放牛郎》和欣赏《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时, 应充分发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通过学习和欣赏使学生了解该作品的原型故事和创造时代背景, 让学生们受到革命先烈那种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全民族的解放, 舍生取义, 牺牲忘我奉献精神的熏陶。通过音乐学习让学生们看到革命先烈那种只求奉献, 不图回报, 牺牲忘我的崇高情感。再进一步将这种精神引到学生自身, 和独生子女的那种对社会、家庭要求的多, 而回报的少, 希望得到所有人的关爱而不懂得关爱别人的心理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先后两种情感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提升。再如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教师除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以外, 更应抓住故事主人公彼得与其他人物和小动物的团结协作, 相互配合智斗大灰狼救出鸭子的无畏精神进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和具备相互关爱的心理品质。

3.2 多采用齐唱、齐奏、合奏、合唱、音乐剧等集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团结关爱情感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等四个方面。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 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 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 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师生之间人际交往而无学生之间人际交往课堂教学, 不可能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虽然在音乐中通常可以发展个人技能, 然而大量的活动在小组内产生, 成就是靠小组的集体力量获得。在合奏、合唱及音乐剧的排练过程中, 调整独奏、独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 教会学生倾听他人的旋律或声部, 关心他人的演奏或演唱, 理解只有通过和他人的协同演奏、演唱, 相互关心配合才能取得演出的最终成功。先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学会去关心注意他人, 在合练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团结协作, 从而通过参加音乐组织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并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音乐活动的集体形式感人至深, 影响巨大, 有利于个体和群体的交往、合作, 有利于融合人际关系, 超越小我、融入大我, 从而领悟团结协作、关爱共处的真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复方氧氟沙星下一篇:对农业节水灌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