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影响范文

2024-08-20

升级影响范文(精选12篇)

升级影响 第1篇

港口物流对我国港口城市、区域经济乃至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有重要影响,随着我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我国港口物流需重新部署发展战略。广西是中国的南大门,广西港口物流的发展关系着中国与东南亚的国际贸易,因此,本文将研究广西产业升级对广西港口物流发展的影响研究,为广西港口物流发展指明战略方向。

2产业升级对港口物流影响相关概念及前提假设

2. 1相关概念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升级研究颇多并形成了不同论点。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产业升级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产业升级的初级阶段,主要指经济总量的增加; 第二阶段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本课题将结合广西港口发展规律及特色将产业升级对港口物流影响分两部分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分析经济总量对港口物流的影响,第二部分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对港口物流影响。

港口是水陆交通的枢纽,但港口物流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弹性在数学上的概念是自变量单位增量引起因变量变化的程度。如果用X表示自变量,Y表示因变量,用E表示弹性,那么弹性公式:

2. 2研究假设

假设1: 用广西生产总值( GDP) 来表示经济总量。

假设2: 衡量港口物流发展的指标很多,为便于定量分析本文用港口货物吞吐量表示广西港口物流的发展。

3产业升级对港口物流的影响研究

3. 1广西经济总量对港口物流影响研究

1978年到1990年广西以经济发展为重心,GDP以环比8% 的速度稳步向前发展。1991 - 1995年受国内通货膨胀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得到15% ; 1996 - 200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西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仍保持8% 的环比增长,2001 - 2014年广西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增长; 2010年产业升级,经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运行平稳。

单位:亿元

广西港口物流发展迅速,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90年的1101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2917万吨,基本上是1990的三倍; 再到2010年的18575万吨,相比200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足足增加了6倍; 2014年广西港口货物吞吐量已经得到30167万吨。因此,从产业升级的第一层面上来讲广西生产总值对港口物流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经济发展是港口物流发展的根基。总之,产业升级是港口物流进行变革的催化剂,更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必备元素。

从广西生产总值增长率可以看到1978 - 1995年广西区港口物流发展速度增长率比广西GDP增长率略高且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相关系数仅为0. 285,GDP对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率影响弱; 1996 - 201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率略高于GDP增长率,杠杆效应不显著。

杠杆效应不显著表明GDP对港口物流影响不大,原因有二点: 第一,港口物流占国民生产总值份额小,不能全面体现港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二,港口物流对不同产业影响显著,但综合结果不显著。

3. 2三次产业对港口物流影响研究

广西第一产业1978 - 1982年略有增高,但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农业经济地位下降,从1982年49% 的经济贡献值下降到2014年的15% 。第二产业对经济总体贡献值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从1978年的34% 增加到2011年的48% 再到2014年的47% ,中间有小幅度波动但大趋势稳步提升,体现出第二产业经济支柱的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地位逐步提升, 1978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25% 到2014年的38% 。

从上图中可以清楚看到广西第一产业增长速度缓慢,平均增长速度维持在0. 2,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 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与第一产业增长速度趋势一致但高于第一产业,1994年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减慢,但仍维持0. 4的发展速度; 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远超第一产业,略高于第二产业,广西迈入服务化社会。

本文将产业升级定义为产业结构变化,也就是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值定义为产业升级,根据Bell对“后工业时代”的定义,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值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因此,本文将广西产业升级分二个阶段: 1978 - 1982年广西产业结构值出现了短暂上升; 1983 - 2014年我国的产业结构值降低,产业日趋合理,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

资料来源:除2014年的数据其它数据均来自《广西统计年鉴》。2014年的数据出自广西政府工作报告。

三次产业对港口物流弹性基本保持了一致的变化趋势, 1995 - 2002年和2007 - 2011三次产业对港口物流弹性出现了较大波动,2002 - 2007年三次产业对港口物流弹性基本持平,2011 - 2014年三次产业对港口物流弹性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其中第一产业对港口物流弹性在1995 - 2002年出现了小波动,其他年份均保持0. 3的弹性,直到最近2年才出现缓慢上升趋势;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港口物流弹性趋势基本一致,1996 - 200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二三次产业对港口弹性分别从4和3下降到1. 1和0. 4,2002 - 2007年二三次产业对港口物流弹性保持不变,2008 -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二三次产业对港口物流弹性持续降低,2012年后,经国家宏观调控二三次产业对港口物流弹性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对港口物流就业弹性总体高于第二产业。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对港口物流发展影响深远。

4产业升级对广西港口物流影响定量分析

4. 1指标选择

本论文选择广西生产总值和产业升级两个代表性指标作为自变量对港口物流进行回归分析。在构建分析模型时用GDP来表示广西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农业) 对港口物流弹性接近0,因此,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比值来表示产业升级( TT) ; 用港口货物吞吐量( Y) 表示港口物流。

4. 2模型构建

经SPSS软件分析,得到分析结果:

经SPSS分析得回归模型:

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 983,F值为486. 345,显著性概率0. 000,表明回归极显著。

从回归模型看出广西生产总值增加1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将增加1. 898万吨; 相反产业升级对港口货物影响是负面的,也就是说随着广西产业升级的推进,临港业务量将会减少。

5结论

升级影响 第2篇

作者系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瑾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运用、网络系统的开发和现代元素的注入,正在对传统的物业服务产生深刻的革命性影响。很多企业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对行业逐步摆脱劳动密集型现状,应对用工难和成本持续上涨,以及推动物业管理的标准化运作与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战略意义。在这一探索中,长城物业无疑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一、长城物业对IT系统建设的战略思考

多年来,长城物业高度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长城物业认为,物业管理的发展面对两大外部影响因素:一是物业管理运营要素成本,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快速上涨所带来的物业服务企业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业新的竞争格局的形成;二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更将改变许多商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在这一形势下,物业管理的变革浪潮正在来临。一方面,敢于通过变革去顺应形势发展的企业将抓住新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由此推动行业的优胜劣汰;同时,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将优化物业管理的工作流程,颠覆性地重塑企业组织结构,革命性地降低行业的劳动密集型程度,改变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加速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正在快速发展的云计算技术、移动终端技术、GPS定位技术、二维码识别技术等等,引起长城物业的高度关注,他们下决心将这些技术移植到企业管理运作中,通过IT系统的建设,顺应形势变化,打造长城物业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二、长城物业IT系统建设的探索

历经三年多的研发及整合,长城物业建立了一整套涵盖顾客服务、物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在线学习、知识管理等方面的IT系统平台。将基于物业买受人的服务全部置于IT系统中,简化、优化了各项服务流程,逐步实现了基于IT技术支撑的物业管理标准化体系,让信息化在物业服务过程中得到了全面体现。

其中,以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例,通过CRM数据库的建立和与全国呼叫中心的集成,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业务受理途径。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小区客户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就能向呼叫中心提出服务要求。呼叫中心接入客户电话时,弹屏就会提示该业主的相关信息,工作人员能按业主要求直接把工作单派到项目,并跟踪整个业务受理流程,接受业主对进度的查询和投诉,发现问题及时督办,任务完成后对业主进行服务回访。由此使长城物业能够按照统一的流程,受理分布在全国200多个项目的顾客报修、投诉、咨询等业务,实现了“沟通零距离,服务在身边”,确保长城物业分布在全国的业主能享受到同等、质优、快捷的服务。

又如,通过PMS(物业管理)系统,长城物业按照公司物业服务方法论对系统进行重新配置,将秩序、工程、保洁、园艺等C版运作体系文档化的标准固化在IT管理系统中,能够使公司各级管理者根据权限对任一个专业工作对象(如设备、树木、场所)进行有效管理。近期,长城物业又将PDA(掌上终端)与上述两个系统进行了对接,现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PDA实现移动办公,体现了“服务于现场”这一物业管理的特性。

这一信息系统在运作中还依托三个部分支撑。一是集团总部下设物业、地产、社区三个运营中心,组织和指导工作的开展;二是集团对每个城市派出监控小组,负责对所管区域服务品质、经营质量等的运营监控;三是在部分小区选取部分业主作为神秘顾客,每月定期向公司提供暗访报告,供集团深入掌握项目运作情况。集团运营内审部将采集到的数据在全国两百多个管理处中进行排序,年底进行星级评定。

三、长城物业IT系统建设的成效

长城物业的IT系统,具有纵向“穿透”和横向“连接”的主要功能。纵向“穿透”,是指各级管理者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快速穿透到他们管理的任一区域、任一项目的财务原始凭证、顾客资料、工作对象、员工档案等终端,实施查询、统计、分析等动态管理;横向“连接”,是指通过统一的门户、统一的数据库、呼叫中心、公司外部网站等,能实现职能管理系统之间以及企业内、外部之间的无缝衔接。

呼叫中心、CRM、PMS、EAS等各项系统的整合和上线,使长城物业实现了对项目运营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持续跟进。借助以上功能,长城物业对运营管

控的手段也进行了不断创新,在过去一年里对组织管理系统进行了重塑,并在全公司范围内成功推行“阿米巴计划”。通过在总部建立有效的管控体系并对基层经营单元——管理处充分授权,从而逐步撤销了区域公司,实现组织结构、信息和业务流程等管理的扁平化,实现集团总部对分布在20多个城市200多个项目的直接管控。这项变革,使公司管理层级由原来的三级调整为现在的两级,管理人员减编180多人,技工减编330多人,每年节约的人力成本超过三千万元,而顾客和员工的满意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长城物业IT系统建设对行业的启示

长城物业的实践说明,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现代元素的注入,对行业逐步摆脱劳动密集型现状,应对用工难和成本持续上涨,以及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加快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具有战略意义。并对物业服务市场新的竞争格局的形成将产生深远影响。

长城物业的探索引起了中物协的高度关注,今年3月15日我在深圳协会李加林会长、住宅局雷昭新处长和进修学院周心怡院长的陪同下,专门到长城物业作了半天调研。当我将自己的初步体会在中物协理事会上作了一点宣传后,引起了很多企业的极大兴趣,纷纷表示要前往学习交流。为满足广大会员单位要求,中物协5月份在深圳举办《IT系统对物业管理行业升级的战略意义及影响》专题研讨班。长城物业毫无保留地向全国各地到会的同行介绍了他们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思考,基于IT技术的物业管理标准化,长城物业的IT系统建设,运用IT技术重塑企业组织管理系统等方面的体会和经验,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大家真切认识到IT技术将给行业和企业带来的挑战,结合长城的经验和企业自身情况,就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如何适应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从战略上作出思考。并希望通过与长城物业的合作,加快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尽快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

我们的出发点是搭建行业先进经验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企业认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对行业产生的影响,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促进一部分企业在IT技术的运用和整合上先行一步。为加快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IT技术支持。

但是,网络技术在物业管理中的深度运用对行业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尤其是长城物业正在打造的云物业管理,对大多数从业人员,还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在目前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涨、物业管理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的大环境下,长城物业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重塑组织架构,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工作流程并大幅降低劳动密集程度,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标准化物业服务,达到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稳定质量的目的,不仅带来了企业管控水平的升华,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

升级影响 第3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价值链攀升;就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迅速跃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重心也逐渐由总量提升向发展方式转变上转移,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产业升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其影响已经展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十三亿人口的国情让我国一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此背景下,把产业升级和就业放在一个框架内,探究产业升级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就业,对于今后合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一、 产业升级的内涵

现有文献对产业升级的定义,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产业间的结构升级。威廉·配第最早发现“产业间资源流动现象”,后来费希尔提出三次产业论,自此之后大量学者开始关注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配第-克拉克定律、二元结构论、主导部门理论等理论都是对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的发展和继承。

(二)产业内的价值链升级。价值链一词是由Porter(1985)在研究企业运作过程时提出的,Gereffi(1999)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指出,产业升级是从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攀升的过程。冯艳丽(2009)强调产业升级是价值链的互动和攀升的结果。蒋兴明(2014)认为价值链升级既包括价值链环节的升级,也包括对价值链控制力的升级。

(三)既包括产业间的结构升级又包括产业内的价值链攀升。朱卫平和陈林(2011)认为产业升级包含产业结构升级、加工程度高度化、价值链攀升三种模式。张其仔(2008)[13]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指出产业升级是通过改变要素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二、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

学术界关于产业升级对就业效应影响的研究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有促进作用(武力、温锐,2006;张晓旭,2007;任志成、张二震,2007);二是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有抑制作用(刘世锦,2005;朱轶、熊思敏,2009);三是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不确定(龚玉泉、袁志刚,2002;王旭升、王旭辉,2009;孙文杰,2013)。

(一) 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武力、温锐(2006)指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更有利于创造就业。张晓旭(2007)研究了1978-200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化的动态,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起主要作用。任志成、张二震(2007)注意到服务外包不仅能促进就业数量,还能提升劳动力的就业层次,特别是能提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陈银娥和魏君英(2010)通过1997-2007年的中国数据也得出服务外包总体上有利于就业。

(二)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具有抑制作用

刘世锦(2005)发现,产业由轻工业往重工业调整过程中,一单位GDP所能拉动的就业不升反降,重工业化抑制了就业效应。朱轶、熊思敏(2009)发现产业结构变动会引起结构性失业,即对就业产生负面效应。蒲艳萍(2008)利用1997-200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得出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动会阻碍就业人数的增加。

(三)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不确定

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果也可能并不确定。王旭升、王旭辉(2009)认为重工业化对就业既有促进效应又有阻碍效应。张浩然和衣保中(2011)利用中国2003-2008年的数据,发现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有利于城市就业人数的增加,但同时由于劳动力的重新配置造成了结构性失业。孙文杰(2013)指出价值链攀升中对高层次劳动力具有门槛效应,当外包环节高于承接国劳动力分工结构时,承接国际外包有利于承接国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反之则不利于承接国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

三、文献评述

通过对现有文献归纳总结,现有文献已对产业升级以及产业升级影响劳动力就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纵观上述文献,本文认为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学术界对产业升级的内涵仍存在较大争议,并存在着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价值链攀升”等概念的混用;二是将产业升级作为解释影响就业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三是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的量化体系。

参考文献:

[1]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9):18-25.

[2]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35-39.

[3]任志成,张二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J].财贸经济.2008,(6):62-66.

[4]孙文杰.承接国际外包、价值链升级与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基于工业行业的面板门槛模型[J].产业经济研究.2013,(5):74-83.

[5]王旭升,王旭辉.重化工业阶段的就业效应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9,(11):89-91.

[6]张浩然,衣保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 来自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3):50-55.

[7]张晓旭.中国就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的考量[J].统计与决策,2007,(4):90-93.

[8].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60-66.

[9]朱轶,熊思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就业效应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5):107-119.

[10]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1): 37-70.

服务外包影响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 第4篇

服务外包是企业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 完成原本由企业自己完成的工作, 而其有限资源专注于核心产品, 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 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性。随着经济全球化, 世界范围内兴起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 服务外包产业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服务外包对承接地区经济长远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发展服务外包已成为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工作重点之一。然而, 承接服务外包对本地产业升级是否存在影响?如有影响, 其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其内在影响机理是什么?承接服务外包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性?承接地区如何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实现产业的成长和升级?这些都是服务外包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

目前已有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主要是从国家角度进行研究。国外学者着重围绕国际外包影响发达国家就业、工资收入以及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展开分析, 相关文献如Arndt (1997) 、Feenstra (1998) 、Mann (2004) 、Gorg&Hanley (2004) 、Amiti (2005) 、Etimes (2006) 等。国内学者研究视角和侧重点较多, 但有所不同, 既有从产品内分工角度进行研究, 如卢锋 (2004) 、杨继军等 (2008) ;也有从产品内贸易和技术溢出效应角度进行分析, 如江小涓 (2007) 、郑后建 (2008) 等;还有研究比较优势问题以及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如刘绍坚 (2008) 、王江等 (2012) ;也有学者直接从国际外包角度进行实证研究, 如王晓红 (2008) 、杨文杰 (2010) 等。但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学者更多关注的是从国家层面的研究, 从发展中国家地区层面的研究尚属鲜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结合上述服务外包领域关注的重点, 探讨承接服务外包影响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 并以浙江为例实证分析承接服务外包对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程度。

二、服务外包影响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

1.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1) 模型的建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般通式为:

其中, Y、A、K、L分别表示实际产出、技术进步水平、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 α和β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弹性系数,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A是关于服务外包OSS的函数, 将A表示为:

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拓展, 将其应用到产业升级领域, 将 (2) 式代入 (1) 式, 得到拓展后的生产函数:

对 (3) 式两边取对数, 变换函数, 得到如下模型:

其中, Y、Oss、K、L分别表示产业升级、服务外包、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 α1、α2、α3分别表示自变量相应的弹性系数。

(2) 变量和数据

(1) 被解释变量:以产业升级作为被解释变量Y, 可用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表示, 分别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度量。

(2) 核心解释变量:以服务外包额作为核心解释变量Oss, 为较全面直观地反映承接服务外包的整体状况, 鉴于数据可获得性, 我们借鉴国际测度服务外包方法, 选取服务外包合同总额作为服务外包额。

(3) 控制变量:资本投入 (K) 是地区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投入, 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来度量。劳动投入 (L) 是地区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力投入, 用地区社会就业人员数来度量。

(4)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浙江作为样本分析地。服务外包、产业升级、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数据均来自2000年—2013年的《中国商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以及浙江各地市的统计年鉴。

2. 计量方法与检验结果

(1) ADF单位根检验

注:△、2△分别表示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 C、T、K分别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表示1%显著性水平下的值。

考虑到所选取的变量数列是时间序列数据, 为避免估计时可能出现的伪回归现象, 在检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检验前, 我们对经济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表1是用Eviews软件对四个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由表1可知, 四个变量的ADF值均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接受原假设, 四个变量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但经过二阶差分后, 所有变量都变成平稳, 拒绝原假设, 说明四变量均是二阶单整变量。

(2)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用于检验时间序列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由于四个变量均是二阶单整, 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本文基于回归残差的检验, 采用OLS法对被解释变量和核心解释变量的关系进行协整回归, 得到协整方程。

其残差序列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ADF值为-3.563732, 其数值小于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 并且通过t检验和F检验, 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时间序列, 更表明服务外包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 格兰杰因果检验

该检验用于检验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由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 Ln Y和Ln Oss两变量经过二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因此, 用Eviews软件对此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 对于滞后长度为2和3, Ln Oss均是Ln Y的格兰杰原因, 说明服务外包与产业升级有因果关系, 因为服务外包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价值链升级, 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效率, 提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 这将有力促进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进而促进产业升级。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和启示:

1. 承接服务外包对产业升级存在显著正面的影响。根据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 承接服务外包与产业升级长期存在着稳定的经济关系, 并且相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服务外包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 重视利用政策引导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浙江宜成立服务外包工作推进小组, 制定省级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 开展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示范区、培训机构以及企业认定的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把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出台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设立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 拓展服务外包融资渠道, 在服务外包企业培育、资金支持、人才集聚、市场开拓、产业提升, 品牌建设等方面完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3. 注重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一方面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培养服务外包人才, 提升服务外包层次与水平。通过创新配套激励政策, 积极引进高层次服务外包人才, 加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实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工程。另一方面, 加强浙江服务外包的公共研发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 帮助承接企业迅速地吸收、消化和提升转移出来的技术, 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建设本地自有品牌,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4. 注重招引国内外服务外包龙头企业, 依托软件园、设计园、动漫城、商务区等载体的承载、孵化和促进作用, 加快形成软件研发、工业设计、动漫创意、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提高承接服务外包的层次和水平, 努力从劳动密集型服务外包向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转变, 为产业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Jahns.Off shoring:Dimensions and diffusion of a new business concept[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 (5) .

[2]Grossman.Gene M.Helpman et al.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J].NBER Working Paper, 2002 (3) .

[3]Swenson, Deborah.L, Overseas Assembly and Country Sourcing choic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5 (66) .

[4]荆林波.全球服务外包发展与风险规避[J].中国科技投资, 2007 (1) .

[5]汪小涓.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6]赵楠, 李静.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 2007 (3) .

[7]王晓红.中国承接国际设计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基于中国80家设计公司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08 (8) .

[8]宋丽丽.信息技术国际服务外包东道国选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4) .

[9]王伶俐.中印服务外包的比较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 (3) .

升级影响 第5篇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例如:, 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 刻意减少生产成本, 从而影响了产品质量。若工商管理力度较大, 将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 促使企业实现良性竞争。为实现这一目标, 企业需具备较高的工商管理意识, 企业应严格依据我国相关规定进行经营活动。此外, 工商管理部门还需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惩处力度, 维持市场秩序。总之, 工商管理工作水平将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甚至影响整个市场秩序, 因此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工商管理部门需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3 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

工商管理部门具有监管市场经济的职责, 其主要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经营主体的经营方式, 维持市场秩序。工商管理工作对市场经济发展及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工商管理部门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改革趋势等, 结合企业发展情况、管理情况等因素, 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同时, 工商管理部门对指导、规范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3.1 监督指导

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工商管理具有监督指导作用, 主要表现为:第一, 监督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 因而很多企业都开始进行转型升级, 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然而,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 一部分企业存在违法、恶性竞争等问题, 在损害其他企业合法利益的同时, 破坏了整个市场的秩序。因此, 为保证企业可顺利进行转型升级, 工程管理部门需严格依据我国法律执政, 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 在维持整个市场秩序的同时确保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第二, 指导作用。企业属于营利性组织, 其经营目标是获得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 并未由国家、整个市场方面思考转型升级问题, 因此一部分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 可能出现违法、违规等问题。为避免此问题, 工商管理部门需加强对企业的教育及指导, 强化企业的大局意识, 保证企业转型升级的规范性、科学性。

3.2 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企业在整个寿命周期中, 均与工商管理部门具有重要联系。但是我国一部分企业并不了解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责, 致使这些企业缺少了发展的推动器。总而言之, 工商管理工作对保证企业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依据相关政策进行指导。工商管理部门需依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政策, 并将其落实到持续。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工商管理部门需科学指导企业, 保证企业可顺利完成转型升级目标;第二, 总结先进经验及技术, 保证企业可顺利完成转型升级目标。工商管理部门作为政府部门, 其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因此, 工商管理部门需总结国内外企业顺利转型升级的先进经验, 并汇总先进生产技术, 将其提供给企业。帮助企业科学制定转型升级方法及方向, 如此可提高企业转型升级效率, 为企业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基础;第三, 及时发现企业存在问题, 并解决问题。工商管理部门可通过对企业的监督, 及时发现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解决问题, 保证企业可顺利转型升级。

3.3 提高企业竞争力

现阶段, 我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因此很多企业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竞争力, 进行了转型升级。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责就是维持市场秩序, 保证企业可实现转型升级目标。若企业出现违法、违规情况, 工商管理部门需对其进行惩处, 以保证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 并保证市场的规范性。由此可见, 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其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打击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 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规范、公平、法制化的市场环境。

3.4 提高企业转型能力

升级影响 第6篇

关键词:产业转型   大学生就业   影响   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必须调整专业知识,才能迎接机遇中的挑战。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步占领了市场的主体地位,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出现了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对大学生而言,产业结构调整的程度不同,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也不同,大学生必须关注产业结构的变动来调整自身所学,以便对就业岗位做出合理的选择。

1.高人力资源的就业错位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的重大变化,严重影响了到大学生的就业结构,产业转型与学生就业的不同步,造成了一大批高校人才的就业错位。以青岛市产业转型下大学生就业实例来看,第一产业的比例下降,导致人力资源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无疑增加了就业的竞争压力。同时,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所需要的技术资格、知识含金量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双重夹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产业发展的人才紧缺

目前, 我国正处在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蓬勃发展逐步向第三产业跟进的时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然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全新的要求,而与新型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时代人才需要时间来培养。这就造成人力资源要求不达标、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的尴尬处境。其根本原因就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机制不协调,高校的人才教育变动滞后于岗位调整,所以高校必须加快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和用人荒的问题。

二、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的双赢策略

产业升级已经是进行时,大学生就业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产业调整所带来的就业新形势,一方面,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知识含金量,才能从容应对企业高门槛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要切实紧抓人才培养计划,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力保障。同时,企业也要优化创新高端岗位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空间。下面,笔者分析了具体做法:

1.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面临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时,大学生要放宽眼界,不能强求高于自身能力和经验的高新技术工作,而应从基层做起。新型产业的出现,必将发展出一些新兴的服务性民营企业,大学生可以着眼于这些起步阶段的第三企业,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自信地迎接各种机遇与挑战。

2.高校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作为国家人力资源的保障,必须紧跟产业升级的步伐,把专业学科、区域经济与高端岗位结合起来,培养出与新型产业相适应的人才,让大学生尽快从调节适应期过渡到主动发展期。如高校可以和企业建立反馈机制,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企业的反馈,完善不足之处,以提高大学生的特色,适应社会的需要。

3.企业要优化就业环境

在大学生适应新兴产业的基础上,企业要主动创新,着力于优化就业环境,以吸引高技术人才,高端人才又不断为企业提供新鲜血液,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不仅有利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能加速我国经济快速、平稳的增长。如浙江省产业转型提出的“新四千要求”,从品牌、市场、创新、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高科技人才。

三、总结

产业结构的创新升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选。随着就业门槛的高专业化和高素质化,高校必须尽快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资源和智力保障,实现产业转型与大学生就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隽亭,冯良.加速产业转型促进大学生就业[J].时代金融(下旬),2011,(1).

[2]张新梅.河南省2012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12).

[3]许圣义,许昌浩.企业用工之荒or大学生就业之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1).

跨国公司对产业集聚升级的影响 第7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变革

一、理论研究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交通与通讯科技的快速提高,使得区域经济不再是封闭的系统,其与全球网络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作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其参与的地方产业集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一些难以凭借自身实力形成本地产业集聚的外围区域,通过吸引外资来形成富有活力的本地生产系统,例如人们众所周知的硅谷,它是著名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对象。在该集聚区中不仅仅只有中小型企业,同时还有微软、英特尔、IBM、苹果等众多大型跨国公司。即使在一些比较传统的产业集聚区,也可以看见跨国公司的身影。在跨国公司参与的产业集群中,Hayter(1997)认为跨国公司对中小产业集聚形成机制、成长模式、演变有着积极影响。Enright(2002)的研究表明,美国纽约药业集聚的顺利成长得益于法国和瑞典的外商直接投资,而美国的FDI则在加拿大电信服务业产业集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集群区域也成为跨国公司区位优势的重要来源(Dunling,1998;Rugman &Verbeke,1995,1998)。产业集聚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Arivn and Robins(1990);Yong,Hoodand Peters(1994);Dikens(1994)认为,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区域性、本土性的经济特征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跨国公司。要确保本地经济不被全球化忽略,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从而使跨国公司在地方集群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如美国商务学者布肯歇(Birkinshaw,2002)提出地方产业集群成长的三种路径,他认为在不同类型的地方产业集群中,FDI的作用也各不相同。Brash(1966)研究发现,通用汽车公司对澳大利亚当地供应商质量上的严格控制对供应商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发现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通过后向联系可以产生技术外溢。lester(1981)发现,美国在马来西亚出口加工区的子公司的一般管理技巧已经基本转移给了当地雇员。Venables(1996)通过建立一个两国经济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集聚经济对于跨国公司区位布局的影响。他得出的结论是:由于供需关系和中间产品的贸易成本,公司愿意将其生产区位布局在靠近上游供给商或下游买者的地方;上游和下游厂商的相互靠进的区位优势将吸引该行业的所有公司集中在一个地方或几个地方。Head等人(1999) 通过建立模型验证了集聚经济对FDI区位决策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对影响日本厂商在美国各个州投资的区位因素的分析得出:集聚经济是影响日本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F. Barxy等人(2001)从集聚效应以及由此引致的示范效应角度对爱尔兰经济中美国厂商FDI的区位进行实证考察,得出结论:集聚效应是影响美国厂商进入爱尔兰市场的重要决定因素。我国学者任胜刚也从跨国公司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但是这些学者都忽视了产业组织的变化,即产业集聚的模块化。因此,本文试图从跨国公司视角分析产业集聚发展与创新。

二、跨国公司在产业集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

传统集聚理论研究主要关注本地产业集聚的发展,Saxennian(1996),Scott(1992),Storper(1991),Enright(1995),Rosenfeld(1995)认为集聚是自发形成、独立成长的,其动力来源于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技术基础、企业关系以及支持集聚成长的国际化环境等,既便集聚中有外资企业,其成长也是独立的。然而,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跨国公司在地方产业集聚扮演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一些难以凭借自身实力形成本地产业集聚的外围区域,通过吸引外资来形成富有活力的本地生产系统,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即依赖于跨国公司的集聚发展模式。胡德、彼特等(Hood,Perters,2001)的分析证明,跨国公司对地方产业群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且其子公司自主权越大,出口倾向越强,人力资本素质越高,与地方企业及研究机构联系密切,对本地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就越明显(王雷,2004)。

1、跨国公司促进产业集聚参与国际分工

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变革的中心、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技术进步的发动机,它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全球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布局呈现出空间集聚化的新特征。跨国公司倾向于把其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在与其具有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的上下游企业集聚的地方,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集聚效应。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动态竞争优势和持续的创新能力,跨国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与其外部合作伙伴的依赖关系,从而使得集聚效应成为影响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变量。获得这种具备竞争优势的特殊知识的途径是:跨国公司进入集聚产业,并尽量使其子公司本土化。实施其灵活应对特殊性的本地化战略,使之成为地方经济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任胜刚(2004)认为跨国公司内部网络对集聚网络的替代作用还要受合作性质的影响。以规避风险、资源共享为目的的正式合作通常在跨国公司内部完成,用以激发灵感和创造力的非正式合作通常由子公司与本地企业合作完成。而进入集聚有助于“缄默化”知识的流动和对集聚行为的模仿,从而使集聚内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差别通常小于集聚外的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差别。跨国公司基于本身特点使得其分支机构又具有作为全球化经营中一部分,使其分支机构参与全球分工,并与其他地区经济组织进行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全球性交流。跨国公司参与产业集聚促进了产业集聚开放,从而使得集聚内的原材料以及设备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增加。国际贸易量的扩大使得集聚的产业与外界区域组织有了更为充分的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和技术的引进促进了产业集聚素质的提升。跨国公司或国外新的市场扩展了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市场的多样性需求是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这些需求信息反馈对于产品质量提高的再投入具有重要的价值,进一步促进了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产品出口,提高了集聚区域的经济绩效。

在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化的活动中,跨国公司不仅仅是参与到产业集聚中的分工网络中去,还成为区域网络创新的关键载体。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和区域网络扩大合作范围,优化资源的配置,增加了集聚中的知识成量,提高了集群的创新能力。跨国公司通过自身的全球性的网络组织为产业集聚与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集聚中的产业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去,参与国际分工。

2、跨国公司促进了产业集聚技术升级

(1)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环境日趋激烈,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要求跨国公司寻求减少日益增加的研发成本,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将研发机构设在母国的做法已不能满足特殊市场竞争的需要,迫使跨国公司加速研究与开发本地化战略,即在人才、管理、采购和销售等方面利用本地的资源,融入当地的经济网络。本地化战略有助于跨国公司了解和适应当地的市场,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以及被当地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所接受。而跨国公司在实行本地化战略时,就要求当地的经济网络较为完善,能够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进程,其国外研发分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国外R&D支出占总公司R&D支出的比例不断上升;国外R&D机构专利增多。近几年来华设立R&D的跨国公司逐渐增多。据中国统计局报告显示:自从1987 年摩托罗拉公司在华建立R&D之后,IBM、英特尔、富士通、朗讯、微软等跨国公司均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至今,跨国公司在我国大约设立600 多家R&D中心。尽管多数尖端科研工作局限在一些跨国公司的实验室里,但大多数负责研究的都是中国人。因而他们的一些先进理念和熟练技术将流向本地公司。R&D在东道国主要集中在能为技术创新提供特殊资源的地区,即集中在能提供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过培训的技术工人的地区,一般是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特别是有创新精神企业密集的地区。

跨国公司作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代表者,其进入将对集群的技术升级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子公司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和示范效应将带动本地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素质提升。例如:美国的跨国公司进入欧洲给欧洲半导体带来的新技术的作用远远大于本土企业。而跨国公司的贡献不仅仅是传播某一项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巩固了集聚中的企业国际沟通渠道,使得国际间的示范效应得到实现。Mansfield和Romeo(1980) 通过考察美国跨国公司向海外分支的技术扩散行为,得到了“跨国公司母公司向分支机构转移的技术要新于其向外出售的技术,并且分支机构带来的技术引发了本地竞争者的模仿行为”的结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优势,进入产业集聚地区后,势必打破原有的市场的均衡状态,必然会造成相应的集聚内的企业的竞争压力,竞争程度的加剧致使产业集聚内的企业努力采用新的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避免原有市场份额的丢失或者被淘汰。Caves(1971)指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进入对促进竞争和改善行业市场的表现的作用大于同等规模的本地新进入者(陈涛涛,2004)。另外,厂商之间的前后项联系使得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相互竞争之中,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其与当地的供应商和客户发生联系时,当地企业可能“免费搭车”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即便是跨国公司向其收费,这种费用不能弥补其所花费的成本,也不及当地企业获得的全部利益。跨国公司提供先进的生产线和技术,与东道国企业设立的合资企业或设立独资企业,通过产业的前后关联,能提高东道国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当地一些人力资本相对于跨国公司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跨国公司需要给当地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和相应的设施。在跨国公司中东道国的技术人员有可能通过“干中学”而掌握先进的技术。一旦这些人员流向其他的公司,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随之外流。Paulo Guimaraes,OctavilFigueiredo,Douglas Woodward(2002)的研究表明,硅谷IT集群、伦敦金融业集群的繁荣就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大跨国公司在该区域的集聚。Edmund R Thompson(2002)通过对香港制衣公司对大陆直接投资的数据进行分析也证明,集群中的FDI技术外溢效应较分散的FDI更明显,因此吸引FDI是推动集群技术升级的一条有效途径。另外,跨国公司的进入也有助于确立集群在本行业的领导地位,进而产生自我强化的机制,吸引更多的FDI进入集群,使集群区域成为行业内的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良性循环。

(2)跨国公司促进模块化的产业集聚创新。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PC业开始,IBM、康柏、戴尔等PC制造商与微软等软件公司飞速发展。自80 年代中后期起,PC、电子、汽车、家电、飞机、服务等行业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规避市场供求关系不确定性,以及为了应对产品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变短,它们纷纷剥离非技术核心价值部分,实行外包以及采取全球采购方式。例如:美国IBM公司个人计算机其生产和组装可以由多个国家组成,如表1 所示。

(注:资料来源:Ameirica’High Tech Crisis,”Business Week,11 March 1985,p.60.)

表1 显示的新型的组织模式与传统垂直一体化模式完全不同,不仅把原来一体化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分拆成一个个完全独立的产销环节,而且这些分拆后的产销环节,一方面由业务范围单一的专业化公司独立经营(而不是原来一体化的统一经营);另一方面由市场交易方式一体化关联和组织在一起(而不是原来产权性关联的科层命令方式)(彭绍仲,李海舰,曾繁华;2005)。这意味着,制造业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产业组织由原来垂直一体化向垂直分离结构演进。垂直分离的结构演进的结果是产业的模块化。

产业集聚作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一些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些相互有关联的企业实体,如投入的生产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游生产商以及销售渠道和客户,甚至于一些与技术服务相关的公司。这种模式恰恰适应模块化的生产趋势。

模块化就是在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分解和模块集中的过程,把复杂系统分解为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再通过即插即用的接口把各独立的部分联结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恰恰是模块化的生产使得产业集聚中的跨国公司通过模块化将其经营模块化的价值链进行分解,以便将其业务范围完全集中于一、二个关键环节上,而对隐藏在模块内部的次要部分交给与其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去做。这样,跨国公司可分散投资风险,简化研发环节,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新技术的研发时间。例如:在计算机产业价值链上,操作系统、芯片是PC产业中的核心环节。这两个核心技术分别由微软和因特尔公司生产。而一台个人电脑的CPU由英特尔公司生产,主板可以是技嘉或者是华硕生产的,显示器可以是飞利浦也可以是其他厂家生产的,操作系统由微软公司提供,最后由戴尔公司或其他公司进行组装完成。跨国公司在产业集聚中作为核心企业在整个模块化价值链中占主导地位,它们可以作为模块产品“看得见的”信息或者相应的规则设计者,支配着“看得见的”设计规则。跨国公司在模块化的价值链中技术和管理技巧的革新,对于模块中产品设计和生产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通过“看得见的”信息使整个模块化的价值链能够在支持相关部件制造商的开发能力上产生变革,从而形成一个战略性的支持因素。相应地提升了核心企业主导地位。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电脑制造集聚中,当英特尔公司生产的CPU芯片出现技术升级,其相应的下游产品:主板、内存以及其他元件等都会出现相应技术升级。一旦相应的厂商不能升级,就会被淘汰出局。此外,产业集聚中的核心企业还依据这种链条性结构的紧密关系,将单个工艺环节的创新与整个链条的工艺创新“及时地”紧密结合,由此推动和促进了相关中、下游相关供应商的技术革新,从而推动产业集聚的创新。

三、结论

在跨国公司的作用下,当地的产业集聚发生了巨大变革。以跨国公司为纽带的产业集聚参与国际化的社会分工。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的本土化,增强了技术的溢出效应,推动了当地产业集聚的技术升级。

北京郊区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第8篇

目前北京郊区经济发展已经走过了“二一三”的产业结构发展之路, 进入了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的经济发展阶段。本文将通过研究近年北京郊区产业结构升级变化的动因, 归纳出产业结构升级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 以期对其他城市郊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北京郊区产业发展现状及评价

北京郊区行政区划为4个近郊区 (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 , 8个远郊区 (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怀柔、平谷) 和2个远郊县 (密云县、延庆县) 。2005年, 北京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 把18个区县分成首都功能核心区 (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 、城市功能拓展区 (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 、城市发展新区 (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 和生态涵养发展区 (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 四个功能区。所以, 北京市14个郊区可以归到除功能核心区外的三个功能区中。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 1999年北京郊区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三次产业的构成分别为18.0%、39.9%和42.1%。到2004年, 北京市郊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26.7亿元。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95.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75.2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2756.1亿元。表1列出了2004年北京郊区地区生产总值按功能区的分组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 2004年北京郊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1:37.0:60.9, 与1999年北京郊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8.0:39.9:42.1相比较, 说明北京郊区近年来产业结构经历了大范围、全方位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工业化程度显著提高,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非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兴起。

分区比较还可以发现, 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三大产业结构与2004年北京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1.6:30.1:67.8) 相类似, 但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三大产业结构与全市的结构相差就比较大。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产业结构中, 第一产业仍占一定的比例, 这主要是因为北京市的第一产业即农业主要是在这两个区中。另外两个区第二产业都占各自产业结构很大的比重, 分别达到了59%和47%, 城市发展新区的第二产业产值较大, 占到了全市第二产业产值的33.4%,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二产业产值则很小。在第三产业方面, 很显然两个区的第三产业规模和产值都太小了, 因为两个区第三产业相加的产值也只占全市总量的11.7%, 而这两个区的房地产业就占了总量的2.51%, 第三产业中的其它产业诸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产值都很小, 所占总量的比重也很小, 说明这两个地区第三产业中的许多产业发展慢了, 而第三产业本身结构上也应调整以与本功能区的职能相适应。

单位:亿元;%

注:1) 资料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鉴》;2)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行业按国家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核算。

所以总的说来, 北京郊区中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产业结构较合理;城市发展新区第二产业规模较大, 但第三产业发展较慢, 要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为第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 所以第二产业可以维持在一个较小的规模, 但第三产业特别是污染较小的产业可以加快发展。

二、北京郊区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研究近年来北京郊区产业结构升级变化的动因, 归纳来看, 北京郊区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需求变化的影响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数据, 2005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53元, 比上年增长12.9%,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60元, 比上年增长9.6%,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8.1%。在代表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恩格尔系数方面, 2005年北京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1.8%,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2.8%。因此,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 北京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型”, 上升到目前的“富裕型”。由此可知, 在北京市居民的收入增加的同时, 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居民的支出结构已经发生了有利于非农部门而不利于农业部门的变化, 这就意味着第一产业比之第二、三产业的潜在市场份额在进一步缩小, 需求的变动在推动着北京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

(二) 生产率上升差异的影响

根据相关资料可计算北京郊区各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增长率, 见表2所示。由表2可看到, 2001-2003年间, 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增长率平均值达到了0.125, 大于第二产业的0.12, 更大于第三产业的0.065。但是从2003年开始, 第一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增长率下降的幅度比较大, 到2005年, 第二、三产业的增长率都达到或超过了0.1, 而第一产业的增长率下降到了0.01, 这说明在近两年来的发展中, 第一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的幅度相对于第二、三产业在下降。这就意味着, 工业和服务业吸收的劳动力和创造的生产总值都在逐渐增加, 而农业占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下降。所以, 生产率上升的差异, 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注:1) 资料来源:《2006年北京统计年鉴》;2) 为了便于比较使用, 本表中计算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的2004年及2005年数据按国家2002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核算, 其他年份仍然按国家1994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核算;3) 表中没加括号的平均值, 是各产业2001-2003年的数值, 括号里的是2004-2005年的数值。

(三) 技术进步的影响

北京作为一个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区, 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具有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种技术。截止2005年, 北京拥有研究与试验单位4887家, 其中科研机构311家, 高等院校76家, 企业4356家。在这4887家单位中, 隶属中央的则有878家。2005年, 在北京共签订了37625项技术合同, 合同金额超过了489亿6千万元 (其中第一产业发展的技术合同大约是672项16亿元, 第二产业发展的技术合同大约是11255项142亿7千万元, 第三产业发展的技术合同大约是19230项238亿9千万元) , 北京本市签订的技术合同只达到16974项, 合同金额接近198亿元, 分别占两项总数的45.1%和40.4%。这表明, 北京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远高于第一产业, 而第三产业则要高于第二产业。这种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上的差异, 不但推动了产业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 也通过影响生产率上升的差异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

(四) 产业政策的影响

近年来, 北京市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北京郊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例如,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就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意见,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 2006年4月30日出台了《关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意见》;在第一产业上, 2005年11月3日发出了《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在第三产业上, 2006年4月13日发出了《关于发展郊区村镇连锁超市、便利店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推动和加快北京郊区都市农业发展, 以及二三产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五) 资源供给的影响

资源供给状况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供给、人力资源的供给和资金资源供给。近十几年来, 由于北京郊区人口增加等因素, 人均自然资源数量进一步减少。水资源的严重紧缺, 使京郊几乎取消了全部水稻种植。由于城市和城镇及道路、开发区等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 以及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北京郊区, 北京的人均耕地面积及其它自然资源的占有量进一步低于全国水平, 更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人均自然资源少的条件下, 北京郊区还要为发挥北京两个中心的作用及为北京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因此, 北京郊区不可能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第一产业的规模也会不断缩减;但北京作为现代化大都市, 具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也拥有大量的资金资源, 故北京郊区可以发展二三产业, 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2]。

(六)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 北京郊区经济与全球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外来投资与对外出口已经成为郊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十五”期间, 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累计达到3927.4亿美元, 比“九五”时期增长1.3倍;其中出口927亿美元, 增长85%;截止2005年, 北京外商投资企业已达6511家, 外国及港澳地区企业驻京代表机构已达10132家。在进出口中,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持续快速增长, 已带动了这两个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增长;而在吸引外资中, 很多外商资金都投入到了第二、三产业中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也加快了这些产业的发展。而且,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深入, 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 经济全球化对北京郊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七) 北京郊区功能变化

“九五”以前, 由于我国经济的短缺特点, 北京郊区工作的中心是解决农副产品供应问题, 通俗地讲, 是发挥郊区“菜篮子”“米袋子”的作用。进入“九五”后, 我国绝大多数农副产品进入相对过剩阶段, 加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 国内外产品大量进入北京市场, 郊区为北京提供农副产品的功能已经退到次要的位置, 北京郊区的工作目标相应转变为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郊区环境和保障人口就业三个方面;进入“十五”后, 北京已开始了郊区化进程, 北京郊区承担的功能主要有:为城市人口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接受部分市区分流的人口;安排市区转移的工业及其它项目, 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条件;提供城市的发展空间;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等。正是北京郊区功能的转变促进了北京郊区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而随着北京政治文化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的建立和加强,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化工冶金等资源密集型和有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则不适合在北京郊区投资, 从发展的趋势看, 北京郊区经济的主要新增长点是第三产业, 其次是现代制造业, 第一产业对京郊经济的贡献将进一步缩小, 其重心也将转变为发展都市农业[3]。

三、结论

根据北京市郊区产业发展现状, 结合本文归纳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 可以发现北京市郊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需求变化、生产率上升差异、技术进步、产业政策、资源供给、经济全球化以及郊区功能的变化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北京郊区的传统农业日渐萎缩, 都市农业发展迅速;高能耗、低附加值工业逐渐淘汰, 现代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这些结论对国内其它大中城市郊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意义。各城市郊区应在改善区域市场需求,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 适时调整产业政策, 合理布局郊区功能以及促进区域技术进步方面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措施, 才能优化城市郊区的产业结构,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彪.产业升级的发展效应及其动因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2) .

[2]汪海燕.21世纪初北京郊区经济增长点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4.

升级影响 第9篇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二者之间的协同性, 产业升级能改善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素质与效率, 从而达到提升区域经济运行效率的目的。对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研究, 能更好的探索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物流产业作为第三产业, 支撑着其它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区域物流产业的整合升级, 能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 如何推动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升级,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是当前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影响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 市场的自发引导与区域本身的资源禀赋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因此, 本文在探讨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关键影响因子时, 主要从政府、市场和资源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在指标的选取上, 相对独立性、可比性、开放性和数据的易获取性是应该遵循的原则。

1. 政府维度影响因素

地方政府的决策能决定当地物流产业的升级路径, 政府的财政投入能为当地物流产业的发展建设良好的环境。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入额、通讯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设施的投入额、普通高等院校数量、科技创新研发投入额。

2. 市场维度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了物流需求, 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 区域经济的规模较大, 必将推动区域物流的进一步升级。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总值、区域总货运量、区域总货运周转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 资源维度影响因素

环境承载着当地物流产业的发展, 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物流产业升级的战略定位。包括公路通车里程、港口码头泊位、桥梁数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区域现有物流企业的数量, 如果这些值较大, 则表明该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能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的物流产业。

综上所述, 本文将建立一个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关键因子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主成分分析, 找出影响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主成分指标, 对主成分指标运用斜交旋转法进行分析, 寻求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关键影响因子, 并提出促进区域物流升级的相关建议。

三、影响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关键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1. 评价方法的选取

常用的指标评价方法主要有: (1) 指标对比分析法, 选取大量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 综合评价结果较为模糊, 系统性不够, 缺乏说服力。 (2) 模糊综合评价法, 该方法从评价集的定义、特别是隶属度函数的构建、合成算子的选取直到权重的选取、输出评价结果全过程均包含主观判断的因素, 参与评价的专家的素质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太大, 较为随意, 客观性难以保证。 (3)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就是将原来选定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 这几个主成分之间不相关, 且方差递减。该方法减少了变量的数目, 又抓住了主要问题, 对问题进行了简化和有效处理。

本文给出了15个与主题有关的变量, 其中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该主题的某些信息。为了避免过多的变量使得统计分析的结果过于复杂, 同时消除这15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 希望得到较少的不相关的新变量, 同时又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信息。

2. 主成分分析法步骤

(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选取的指标较多, 为了消除量纲不统一带来的影响, 对选取的指标必须无量纲化处理。

(2) 求解观测变量相关矩阵的特征方程, 得到p个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将特征值按从大到小排序, 它们分别代表p个主成分所解释的观测变量的方差。主成分是观测变量的线性组合, 线性组合的权数即为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中的元素。特征值较高、对解释原始数据方差信息贡献率较高 (一般不小于85%) 的若干主成分被保留。提取主成分因子的模型为:

式 (1) 中, Fi为第i个主成分因子, αi为第i个主成分因子在第j个指标上的负载, m为提取主成分因子的个数, p为指标的个数。

(3) 求出主因子解后, 为了使得因子载荷矩阵中因子载荷的平方值差别更明显, 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影响主成分较大的因子, 并按其重要程度的排序。本文对因子旋转采用最常用的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

3. 算例分析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 即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地统计局在网上发布的统计数据, 选取珠海、广州、深圳三个区域物流的数据进行分析, 按照上文提到的主成份分析法的步骤, 分析影响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关键因子。

为了得到标准化数据, 无量纲化原始数据, 然后用SPSS19.0软件对标准化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得到主成份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如表1。

由表1可看出, 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100%, 即可以抛开前文提到的15个指标, 用主成分F1、F2、F3评价影响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因子即可。且这3个主成分互不相关, 避免了评价指标信息重复的问题。

四、影响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主成分因子分析

为了使得影响因素更明确, 找出影响每个主成分因子的因素及影响程度, 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负载矩阵进行旋转。利用SPSS19.0软件对上步计算中得到的主成分负载系数矩阵进行25次迭代后的正交旋转。结果见表2的第2~4列。其中用黑体表示的单元格表明该主成分因子在相应指标上有相当高的负载。将这些指标负载的绝对值与对应主成分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相乘, 得到其对产业升级的负载和排序, 见表2第6、7列。

由表2可得, 影响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关键因子从主到次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入额、通讯、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设施的投入额、区域总货运周转量、科技创新研发投入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路通车里程、区域总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桥梁数量、港口码头泊位、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区域现有物流企业的数量。

五、结语

本文为了找出影响区域物流升级的关键因子, 从政府、市场和资源三个层面列出了18个指标, 由于主成份分析法能较好地保留原始数据信息, 因此对这些指标采用该方法进行筛选, 并利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对算式进行旋转, 找出最大程度影响区域物流升级的因子。在计算过程中, 3个主成分指标表达了100%的原始信息, 同时消除了原18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让结果更准确科学。影响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关键因子分别为反映政府层面对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因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总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入额;反映市场层面影响的因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区域总货运周转量、科技创新研发投入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反映资源层面影响的指标:公路通车里程、港口货物吞吐量、桥梁数量、港口码头泊位。

参考文献

[1]何宏伟, 刘敏.产业集群的成因、特点与路径选择[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5, 7 (1) :81~83

[2]徐建中, 赵伟.全球价值链下影响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因素[J].科技资讯, 2006, (7) :25~32

升级影响 第10篇

承诺升级行为使企业决策者目光向后,陷于过去的错误决策而不能自拔,失去了捕捉新的市场机会的动机和能力,这对企业的损害比直接的资源浪费还大。在当前资源短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研究承诺升级行为的产生原因,对于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制定承诺升级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情绪表达规范与承诺升级

1.组织文化与承诺升级

大多数关于承诺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于承诺升级的心理因素、情境因素、项目因素等,很少关注组织文化因素的影响。自我呈现理论认为,员工总体上的举止方式与组织的共同价值观相一致,或者说往往反映员工的自我表象的动机。据此,自我呈现理论的支持者断言,一个组织的文化会影响陷入困境的决策者,如果组织文化使得人们不愿承认失败或强调行为的一致性,那么承诺升级更容易发生。

2.情绪与承诺升级

最新研究结论显示,升级过程不仅受个人的情感状态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下同事及上级的情绪影响。由于承诺升级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因此社会环境的某些方面会影响承诺升级。情绪表达可改变社会环境,社会组织规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当然也包括决策行为。

3.情绪表达规范

员工通过社会规范来学习在组织中什么是被期望的,什么是可接受的。其中一种组织规范涉及员工在工作场所中所表达的情绪。关于哪种情绪是合适的,哪种情绪是不可接受的,几乎所有的情境都有对情绪的内在期望。

工作场所情绪表达规范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员工,他们必须以一种积极的情绪作为促进顾客服务体验的一种方式,这个规范是直接和外显的——员工将表达愉悦和对客户的赞赏作为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然而更普遍的是,规范是间接的并且需要观察、解释并应用到相关的情境中。

情绪表达规范,可通过塑造个体对社会环境的信念来影响组织决策。工作场所的情绪表达,对在某一特别情境中的个体来说,确定什么是突出作用的知觉镜头来影响其决策行为。组织决策经常在复杂和线索含糊的环境下发生,由于决策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行为很可能受社会环境中的线索影响。同事情绪的表达可塑造员工对什么是期望的、什么是可接受的及错误的信念。通过这种方式,情绪表达规范不会对决策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相反规范影响个体对社会环境的信念。

然而,并非所有的情绪表达准则都会以相同程度来影响决策。总的来说,相对于正向线索,个体对负向线索更加敏感。此外,与正面事件相比,负面事件会引起更强烈的情感和行为反应。负向情绪的体验和表达,可促使人们避免导致负向结果的情境,如失败和威胁。基于这个原因,员工对工作场所负向情绪的表达的信念可能对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

工作场所愤怒和内疚情绪表达与承诺升级

1.工作场所愤怒和内疚情绪表达

根据激活和对情境的责任这两个潜在评估维度来区分,愤怒和内疚都是负向情绪,不同的是,愤怒是一种能够引起个体高度活化的负向情绪;而内疚则相反,是一种引起较低程度激活的负向情绪。一个正体验或表达内疚情绪的人,对先前的事件或情况负有责任。对愤怒和内疚情绪表达的信念,对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会产生不同的后果。研究结果表明,愤怒情绪表达或传达的印象是这个人很难相处及缺乏同情心;而内疚情绪的表达或传达的印象是这个人愿承认错误并愿意改正、弥补。

在承诺升级情境中,作出的决策最终可能会被证实是错误的,根据不同的组织规范,这种错误的决策可能成为员工作出有效决策的一个信息源。但在其他情境中,这种决策错误可能会导致员工产生各种消极后果,例如加强监测、减少责任等。

工作场所愤怒情绪的表达或传达的信息是在社会环境中,当出现问题(错误或失败,总之是负向反馈),周围人对此是不接受的,这种环境会导致个体焦虑和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那些经历威胁的个体会变得呆板,不听警告,以至不能灵活地作出决策,最终更易使承诺升级。工作场所内疚情绪体现的则是这样的环境:员工知道承认错误并且改变行为是可被接受的。这样,尤其是那些对初始行动负有责任的个体,他们会认为改变行为承担的风险是安全的并不会受到惩罚,因此他们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也能作出更好的决策,减少了非理性承诺升级的发生。

2.工作场所愤怒和内疚情绪表达与承诺升级的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开展了这两项研究,探究工作场所情绪表达对承诺升级的影响。一项是采取在线调查形式,对来自教育、制造、零售、保健、金融等18个行业的员工所处组织的情绪表达规范的信念进行调查,并且让他们对工作表现欠佳的员工进行绩效评估。另一项以商科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未完成的项目工程为升级情境,研究工作场所愤怒和内疚情绪表达对承诺升级的因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场所愤怒情绪表达会导致承诺升级发生,而工作场所内疚情绪表达则会减少承诺升级发生;工作场所情绪表达对承诺升级的影响效应在个体需要为先前行动负初始责任时最大,这一中介变量是心理安全情感。研究结果还强调了工作场所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加深了对承诺升级的了解。这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和情感评估理论一致。

升级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

我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抑制在发展初期可更好集中资源进行经济建设,促经济全面增长,不过此种经济增长效率低、质量更低,对产业机构完善不利,需引起重视,弄清金融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一、金融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1.金融结构的融资结构又包括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直接影响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方式及效率。而我国企业内源融资均偏少,外源融资又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那么获取贷款的能力与便利程度则变成一个产业获取资金支持的关键性条件。在银行信贷市场上,银行贷不贷款或贷给谁、贷款利率水平等均影响到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的分布,也就影響到产业结构的形成及调整。外源融资中资本市场重组功能更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2.金融结构业务结构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资金流向与流量结构,最终影响到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及产业间资金存量结构。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的数量也就直接决定了对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金融资渠道的数量,不过业务结构内不同业务彼此间相对规模对产业间资金存量的形成有一定的制约性。

3.金融结构的开放结构对我国金融产业内部结构及实体经济部门对应产业发展也会带来相应的影响。但对外资金融机构最先进军的业务领域而言,会让与这些领域有关的产业更早的获取较充分的金融服务,最终刺激相应企业、行业的全面发展。

二、金融结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途径分析

1.证券市场渠道

证券股票市场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创新的第二方面潜在社会经济效应为经济利益、经济资源二者的潜在再分配效应。此种已存在的利益格局再调整效应主要展现为,拥有上市资格的企业即拥有股权或债券再融资,取得募集资金后,上市公司即可对现有业务进行追加投资,或是对新业务展开多元化投资,或采用收购兼并的方式完成跳跃式扩张,最终取得先发优势。

证券市场利用高新技术农业产业的股份制改造,从政策上优先发行上市股票,为高新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企业产业化经营与大力发展注入新资金,或利用兼并、重组等方式,让其成为若干主业突出的重点龙头企业,变成调整产业结构、促产业转型升级的依托。此外,部分具备改造前景的上市公司,证券市场也对其实施在配股与增发新股上的政策倾斜,更好解决传统工业上市公司技术改造资金不足等问题,全面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与产业结构升级。

部分高科技企业融资与发展问题,伴随证券市场结构变化,将会在主办市场全面发展的同时促创业板市场全面发展,但主板及创业板上市条件差异较大,主要为:

主板市场拟上市条件:(1)在股本规模方面:发行前公司股本总额超过3000万元,公开发行股份约为公司股份总额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达4亿元以上,公开发行股份比例超过10%;(2)在净利润要求方面: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值均为正数,且累计约超出3000万元;(3)营业收入: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出人民币3亿元;还包括净资产要求与其它要求。

创业板市场拟上市条件:(1)股本规模方面:公司创业板发行后股本总额超过3000万元;(2)净利润要求方面:持续两年盈利,净利润不低于1000万元或一年盈利净利润不低于500万元;(3)营业收入方面:近一年营业收入超出5000万元;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30%;还包括净资产要求与其它要求。

2.民间资本市场渠道

为除去国有经济及外资经济投资外的投资对我国产业机构升级带来的影响。过去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中小产业发展的风险资本均为政府资本投入,数额较小的风险资本供给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但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也则能较为的解决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局限问题,在风险及收益二者正确权衡中,民间资本能够更好的选择风险投资项目。

现今国家政府办法了全面扶持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项目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方式、风险资金筹集等多方面展开了相应的实践与摸索,技术、资本、产权市场均有所发展,更利于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民间资本的进入,更利于各类竞争机制进入企业,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此种做法更有必要。

除以上所述的两种外,金融结构也可通过银行信贷渠道的信贷资金投向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今后我们应重点研究可促我国金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可行方针政策,进而完善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企业,为产业机构升级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产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又带动金融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唐明娟.金融结构与产业升级[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王立国,赵婉妤.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01):22-29.

[3]李朋.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

[4]孔凡超.我国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支持作用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升级影响 第12篇

公共投资所涉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产业对第二产业具有较大的波及作用, 因而公共投资规模的扩张会促进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公共投资产业领域在区域间有显著的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 进而放大了公共投资对第二产业的波及作用。公共投资的体制性驱动力以及消费的体制性约束, 决定了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是我国主要的增长模式, 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当前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产业结构而非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的产业结构“高级化”。

本文将在公共投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框架内实证分析公共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并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必然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而进一步指出我国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1 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正处于转轨进程中的积累阶段, 以发展第二产业来促进经济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到50%。此后的10年中, 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度下降到41%左右, 但是随后, 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回升, 尤其是在“十五”期间持续上升。2007年前三季度, 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突破了50%。“十一五”时期, 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有所回落, 2009年为46.3%, 但2010年和2011年第二产业比重有所回升, 增长到46.8%。我国产业结构表现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递减的趋势, 第二产业比重保持稳定增长, 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表现为在农业基础不稳固、轻工业尚未发展的基础上直接发展重工业;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滞后的基础上发展加工工业;在产业发展与科技发展体制性分离基础上重点进行基础设施投资, 发展基础工业的超越式发展模式。1998年以来, 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 国家重点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第三产业因受到政策性进入的限制, 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此外, 产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体制性分离、科技开发与运用的制度性问题, 也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

2 公共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了诸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电、供水、住宅等方面的区域投资环境, 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公共投资规模的扩大是否强化了以第二产业占较高比重为特征的“低级别”产业结构, 对此, 本文将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对“低级别”产业结构的衡量将使用反映第二产业高比重的指标, 具体包括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第二产业贡献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对指标数据的处理方法将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以“低级别”产业结构 (ESl_ind) 为被解释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

其中, Y表示经济增长, 以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PI表示公共投资, 以人均公共投资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来衡量;ESl-ind表示产业结构“低级化”, 用因子分析的产业结构因子得分数据来衡量;FD表示财政分权, 用预算内人均本级政府财政支出与中央预算内人均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来衡量;COMPE表示地方政府间竞争, 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比重来衡量;X包括ESl-ind×ESl-ind, 以检验产业结构出现的非线性特征;虚拟变量D包括西部大开发虚拟变量 (DUMWES) 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虚拟变量 (DUMNE) 以及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的冲击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 (DUMPL) 。DUMNE对2003年以后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省份 (黑、吉、辽三省) 赋值1, 其余为0;DUMPL对1998年和2008年的赋值为1, 其余为0;DUMWES对2000年以后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省份赋值1, 其余为0。数据区间选用1998-2010年,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

方程回归结果为:

回归结果表明, 公共投资对“低级别”产业结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从而验证了本文的假设。公共投资与财政分权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正, 表明在投资的体制性驱动下, 进一步强化了公共投资对“低级别”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间竞争对“低级别”产业结构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财政分权和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下, 各地政府为追逐经济增长而进行大规模的公共投资, 并运用财政竞争手段吸引FDI, 而FDI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 并向工业部门倾斜。外商对我国工业部门的直接投资大部分在制造业, 其中加工工业的比重很高, 原料工业的比重不大, 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的投资比重较低;轻加工业的比重较高, 重加工业的比重较低;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高于一般加工工业。FDI的结构性倾斜强化了我国“低级别”产业结构。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2012年“两会”及政府工作报告已确定了我国GDP 7.5%的低增长目标, 在低增长目标下, 公共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将不再受控于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升级、转换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空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将是工业结构内部的优化升级, 同时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首先,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 推动市场经济自主运行机制的形成。政府资金应退出竞争性领域, 严格限制在市场调节滞后及力不能及的领域;其次, 实施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增加对研发的财政支出,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再次,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规范政府行为是治理我国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的根本途径;最后, 控制高能耗产业, 淘汰落后产能, 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

摘要:本文在公共投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框架内实证分析了公共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结果表明高增长目标下公共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阶段升级、转换, “低级别”产业结构已内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下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是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产业结构,公共投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陈晓光, 龚六堂.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 2005 (3) :583-604.

[2]吕炜, 王娟.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缘何难以实现——基于公共投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关系视角的研究[J].财贸经济, 2011 (6) :10-16.

[3]张军, 周黎安.为增长而竞争: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08.

[4]Tao Zhang, Heng-fu Zou.Fiscal Decentralization, Public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8, 67 (2) :221-240.

[5]张晏, 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 2005 (1) :75-108.

上一篇:精确打击下一篇:世贸组织竞争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