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下审计的变革

2024-06-22

信息化下审计的变革(精选9篇)

信息化下审计的变革 第1篇

一、云审计平台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数据采集能力得到改善。

为了履行审计职责,增加企业价值,审计人员需要采集包括外部环境信息、企业内部作业信息、财务信息在内的大量数据用于分析。受传统手工采集方式的限制,采集这些数据的速度慢、时间长,并且容易出现遗漏、错误等情形,严重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在现代云审计平台上,计算机能够自动、适时采集数据,不仅显著改善了数据采集的速度,而且能够采集到被定期覆盖的计算机存储数据。

1. 适时收集审计证据。

内部审计的转型促使审计重心从财务审计向风险审计、经营业绩审计延伸,事后审计向事前、审中审计推进。审计人员通过对经营业务的事前、事中审计,及时识别、评估和监测各类风险,事先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避免外部风险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云审计平台适时采集数据的特性为审计人员连续监控企业经营风险提供了可能。该平台通过互联网联结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行业信息数据库等信息系统之中,适时从这些信息系统之中采集审计所需的数据,连续跟踪企业经营动态及各类风险的变动情况,及时发现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 拓宽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和收集方式。

在内部控制薄弱或存在舞弊的企业,审计人员经常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相互印证,以增强证据的可信度。但是,在采用手工收集证据的情形下,从多个渠道收集证据将会显著增加审计成本。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审计人员通常从可靠性相对更高的单一渠道收集证据。云审计平台的出现,使得多渠道、多方式收集审计证据变得更加容易,审计证据更充分,审计结论更可靠。如2014年,青岛市采用投资业务审计云平台开展审计,该平台除了收集预算、合同、工程图等书面文件验证业务的真实性外,还借助视频监控、鹰眼测量、地理信息、联网审计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各个施工环节进行全天候监控,快速分析海量数据和锁定疑点,及时识别虚假资料,大幅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为政府投资项目审减工程款3.1亿元。

(二)大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增强。

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每天接收大量来自企业外部、内部的各类数据。这些数据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价值密度低的特点,需要审计人员借助云审计平台开展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工作,将大数据进行“提纯”,生成对审计人员具有价值的信息。云审计平台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开展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识别出企业在财务报表、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1. 风险趋势分析。

审计人员可以在云审计平台上对适时取得的行业数据、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开展趋势分析。开展趋势分析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过去的发展趋势,监测和评估宏观环境风险以及企业内部的日常经营风险,预测风险未来的发展变化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审计人员分析整个行业的收入、成本及产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寻找外部机会,识别行业风险;二是对比不同对象之间的发展趋势,检查两者之间的发展趋势的背离情况及其原因,以确定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或识别企业重大风险。如审计人员将企业的作业成本变动趋势与行业的成本变动趋势进行对比,以评价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再如将企业的产品售量变动趋势与运费变动趋势进行比较,以发现企业运输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会计核算可能存在的错误。

2. 风险等级划分。

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以风险为导向,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前开展初步风险评估,初步确定可能存在决策失误、管理漏洞、重大错报等方面的重大风险领域,锁定审计重点。由于企业的重大风险领域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多种因素判断企业是否存在重大风险。在传统方式下,审计人员通常根据相关知识和经验确定风险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各个因素逐一推测企业是否存在重大风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在云审计平台上,审计人员可以借助因子分析法、logtit回归分析、神经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技术,直接测评多种风险因素共同引发重大风险的可能性,从而确定企业风险的等级。

3. 搜寻问题领域。

除了对企业总体风险进行评估外,内部审计经常需要识别隐藏在经营活动中的舞弊风险、管理漏洞或经营风险。这些风险一般难以察觉,审计人员需要根据经营业务及内部控制的特点将某业务细分为若干类,在此基础上再对各细类业务加以比较、分析,精准识别存在异常现象的细类业务,从而揭示出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风险。如保险公司将保险客户按赔偿金额、赔偿次数、赔偿时间进行分类,以发现有欺诈行为的保险客户。再如,将采购业务分为已审准和未经审批两大类,分析未经审批采购业务的共性及其原因,从而识别可能存在的舞弊。

业务细分前需要采集反映经营业务属性的各类数据,如业务发生时间、审批人、客户名称、关联方关系等等,采用传统手工方式采集这些数据存在很大困难,而云审计平台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4. 重新构建决策信息。

内部审计在进行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时经常需要收集与经营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提供外部信息使用者所需的财务会计信息,难以满足审计人员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根据审计目的,采集业务数据对信息进行重建,生成管理会计信息。云审计平台的数据查询、数据处理功能能够有效帮助审计人员提取相关业务数据,生成管理决策、业绩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正确评价企业的管理能力。

(三)审计效率显著提高。

云审计在数据查询、数据分类、科目汇总等方面的效率远远超出手工审计,这将有助于内部审计从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开展分析性程序,识别和测评重大风险,提高内部审计的价值。如2012年,南京市全市审计系统启动数字化审计平台的建设,实施联网审计,逐步将全市主要国有企业、政府投资项目及其他相关行业数据纳入审计平台,显著提升了审计人员的效率,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了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的全面审计。再如,湖北省武汉市审计局为了确保税收足额征收,在2014年大力开发应用模块审计,由“人查”变为“机查”,极大地提高了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审计方式出现改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方式,即审计人员从总体层面开始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开展具体业务层面的审计,该方式较好地平衡了审计的效率与效果。随着云审计平台的出现,经营业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成本不断降低,审计人员可以直接在云审计平台上对具体经营业务进行适时监控,识别和预测重大风险,开展自下而上的风险审计。因此,在云审计平台上,内部审计可以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审计业务,促使审计质量得到的不断提升。

(五)审计业务的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为了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传统审计主要采用就地审计方式,即上级审计部门委派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开展现场审计。云审计平台出现后,审计人员能够远离现场开展审计业务活动。同时,审计人员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果的远程适时交换。这就客观上为处于不同地点、不同层级的审计部门共同协作完成审计业务提供了可能,这将有助于审计业务的开展突破原有的地域限制和组织方式,实现组织内部的各审计部门之间的联合审计。

二、内部审计变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云审计平台能够有效改善审计的效果和效率,提升内部审计的增值能力,是内部审计开展自身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但从目前的情形看,内部审计机构在云审计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

(一)应用云审计平台的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内部审计部门还不能有效运用云审计平台开展审计业务,根本原因在于绝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不熟悉大数据的处理技术,难以驾驭云审计平台。在此情形下,审计人员对云平台建设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依然乐于采用传统审计技术和方法开展审计工作。而另外一些大企业为了开展云审计,从企业外面招聘了一些熟悉大数据处理的成员,但这些员工不太熟悉审计原理,难以有效挖掘出对审计有价值的重要信息,影响了云审计平台效用的发挥。

(二)云审计平台的数据采集受限。

为了快速、适时采集外部信息,云审计平台需要与企业外部的关联单位进行联网。如审计云平台与开户银行信息系统、企业进出口信息查询系统、房屋产权信息系统等外部系统联网。然而,云审计平台与外部单位信息平台联网存在一定的障碍:一是信息保密问题。外部单位可能基于信息保密或者信息安全的原因,不同意与企业进行联网。二是数据库兼容问题。外部单位数据库与云审计平台数据库不相兼容,导致数据采集和数据转换困难。

(三)审计软件的功能不足。

云审计平台需要应用审计软件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因此,这些审计软件应当嵌入必要的数据挖掘工具,如回归分析、神经网络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等。但是,我国当前流行的审计软件在功能方面主要偏重于查询、科目汇总、编制工作底稿等基础性工作,在数据分析方面主要是一些简单的账龄分析、科目分析等,缺乏必要的大型应用工具对大数据开展挖掘和分析工作,这将不利于审计人员有效识别企业风险,发现管理漏洞。

(四)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一些国有大企业或事业单位虽然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得到管理层足够重视,导致内审部门的人员配置不足,独立性较差,难以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服务职能。在此情形下,在企业内部开展云审计平台建设能否创造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基于收益和风险的考虑,企业管理层缺乏推动云审计平台建设的动力。

三、推动云审计平台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审计的业务培训与业绩考核。

在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现代审计技术,掌握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政府、内部审计协会、企业三方应当通力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对内部审计人员开展云审计培训,努力提升审计人员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胜任能力。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培训效果,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企业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业绩考评体系,定期评价内部审计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胜任能力,并施以适当的奖惩,这将有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动机。(2)内审部门建立完善的培训计划。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业务需要以及审计人员的工作胜任能力,选派适当人选参加云审计培训学习,提升部门的业务水平。(3)培训机构开展有针对的云审计培训活动。审计培训机构应定期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内部审计部门在云审计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二)循序渐进开展云审计平台建设。

云审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包括硬件、软件、审计人才培训、组织设计、信息安全等方面建设。企业管理层需要全面考虑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云审计平台。首先,在企业内部完善内部审计的组织设计和人员配置,提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为审计人员独立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其次,切实转换内部审计的职能,从财务审计转到以风险审计、绩效审计为中心的审计业务,开展管理咨询和建议,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再次,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展绩效审计、风险审计,改善审计人员应用审计软件的水平,提高审计效率。最后,建立云审计平台,减少审计人员收集证据的时间,充分发挥审计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开展风险监测和业绩评价,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

(三)加强国家对云审计平台建设的支持。

企业云审计平台的建设牵涉到企业与外部单位之间的联网问题和信息安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通过法律和制度进行协调和规范,以及技术方面的创新和完善。

国家应当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协调各方关系,明确互联网信息网络上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鼓励软件开发企业加大对审计软件投入与研发,提高软件质量。政府网络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网络监管,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Kuhn,J.R.,S.G.Sutton.Learning from World Com:Implications for fraud detection through continuous assurance[J].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Accounting,2006,(3).

[2]梁秀根,黄邓秋,蔡赟,魏连涛,梁国平.持续审计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5,(12).

[3]John Ott,Andrew Mac Leod,Kevin Mar Fan.Computer-assisted Audit Techniques:Value of Data Mining for Corporate Auditors[J].Information System Control Journal,2008,(3).

[4]陈伟,Smieliauskas W.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探析[J.审计研究,2012,(3).

[5]赖丽珍.基于云审计平台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生态系统框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2).

[6]秦荣生.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J].当代财经,2013,(1).

[7]蒋立茹.“云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路径探索---基于“云审计”平台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5,(11).

[8]牛艳芳,薛岩,孟祥雨.云计算环境下的审计业务模式变革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4).

信息化下审计的变革 第2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 信息化警务模式的变革

学生姓名: 王佑铭 学号 020000*** 2002年级 ****** 专业 ****** 方向

2002大队 * 中队 * 区队

指导教师: 陈德成

教 务 处 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信息化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变革

摘要: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公安机关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安、打击犯罪等活动中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安警务信息化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实际的需要应运而生。公安警务信息化是公安机关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推动社会稳定与和谐、推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警务工作应对21世纪的要求。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安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目前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在公安工作中充分结合高科技通信手段,以实现公安警务信息资源的统一配置,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于公安实践工作之中。在本文中,笔者站在理性的角度针对如何实现公安警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安警务信息效能,对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剖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完善这项法律制度的具体措施,进而指导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使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能与时俱进,更新思维,完善制度、科学发展,最终能够推动公安体制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公安警务信息化情报战略对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Change on Information Policing model

Abstract: The public security police in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i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to promote in-depth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market economy, but also the Chinese police work 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21st century.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day, illegal and criminal means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the social security environment is increasingly complex.Work for the public security system, only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nalyze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rational use of various types of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mbat criminal activities, and to curb the signs of the presence of evil in the social order.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ecurity system,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pulse of the social order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rack down on crime.Keywords: public security police intelligence strategy countermeasures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目 录

内容提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警务模式变革诞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意义...............................................5

(一)警务诞生和发展的必然性.........................................................................5(二)发展信息化警务的重要意义........................................................................6

二、信息化过程中的警务模式变革领域...................................................................8

(一)警务结构组织变革.....................................................................................8

(二)警务人员变革...........................................................................................9

(三)警务文化变革...........................................................................................9

三、警务模式变革的发展方向.................................................................................10

(一)警务思想民本化.......................................................................................10

(二)警务活动信息化.......................................................................................11

(三)警察素质专家化.......................................................................................12

四、信息化条件下,公安机关如何进行警务模式变革.........................................13

(一)突出警务信息中心地位...........................................................................13

(二)强化警务信息资源的观念.......................................................................14

(三)警察信息意识与信息素质再造...............................................................14 参考文献.....................................................................................................................18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引 言

现行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的主要问题在于信息共享程度低、经费保障难度大、民警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水平较低。为此,改进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应当首先从这几方面入手。为提高信息共享程度,需要建立和完善警用信息技术标准;建设信息交换平台,为各应用系统跨平台数据共享创造条件;建立系统研发汇审制度,保证信息采集兼顾其他业务部门的需要,以便实现信息数据“一警采集,全警共享”,避免重复劳动。除公安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外,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和行政司法力量,公安机关还需要与检察院、法院、司法和政府其他部门甚至社会民众间实现信息共享或信息交流。在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的情况下,公安、检 察院、法院、司法各部门可以暂时通过部门间协商建立电子信息互信机制,确认电子信息的可信性,平时以电子形式交换信息,只有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关键环才启用纸制文书;条件成熟时,由各级政府牵头,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和采用身份认证技术,建立政府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更进一步,为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还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信息资源采集使用制度,实现社会信息与部分警务信息的共享。公安机关在明确区分哪些信息是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哪些是不能向社会公开的基础上,做好向社会提供信息的服务工作;对于与警务工作有关的散见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的信息,要通过协商或合作方式抽取到警务信息系统中,为警务工作服务。

一、警务模式变革诞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意义

(一)警务诞生和发展的必然性

“公安”即警察(police或public Security),“公安”的意思同“警察”或“警 政”。通俗的讲,维护公共治安就叫公安。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有少数国家这样称呼,国际上一般统称“警察”。“警察”与“公安”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上的区别。公安和警察的区别就是:公安是警察的一种,警察包括公安、司法警察、国家安全警察等。(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汉语大词典》将“警察”定义为:“警察是为维持社会秩序而设立的武装性质的治安力量,亦指构成这种武装力量的成员”德国人Soden认为:“警察为增进公共利益及预防迫切发生之危害为目的之政务。”《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解释:“警察乃内治安要政。”

警务作为警察事务的简称,主要指的就是国家专门机关在开展预防以及打击危害国家、社会、公共安全犯罪行为的一切事务。警务能够和多个概念相结合,分别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比如警务原则、警务信息、警务监控等。假如某种警务方法能够在相对较大的范围之内得以普及与推广,那么就可以成为一种警务模式。

公安机关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承担着大量的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公安工作水平的重要支撑。完善公安警务信息化制度建设,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及不断提高公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当今社会治安形势瞬息万变,给公安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适应执法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公众执法的新期待,在立法方面要保证法律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合理平衡,实现实体和程序的公正,以科学、公正的公安警务信息化体系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安文明执法。因此,高度重视时代发展对完善公安警务信息化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将完善公安警务信息化制度建设作为打基础、促全局、利长远的大事来抓,对于推动公安机关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有更大的作为,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

(二)发展信息化警务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各行业提出的要求,信息化也是未来警力提高的主要方式。信息化也正潜在的改变传统的警务方式。

1、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为完善公安执法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科技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的今天,违法行为人使用的违法手段、违法方式层出不穷,违法环境也与以前不同。现代网络设施和便捷交通工具,使违法行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人违法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这些都导致执法的地域性受到严峻考验。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网络化和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公安警务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和信息化,对于信息处理的效果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公安机关缺少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就无法满足现代化的警务工作,公安执法的有效行使就无从谈起。国务院制定了“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决策,公安部也提出了 “公安机关要率先加快实现信息化”的要求,这些都使行政执法变得更顺畅,更高效。随着我国公安工作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执法流程也逐步趋于规范,执法人员只能在法定的权限之内展开警务工作。

2、公安警务信息化能够有效提高公安机关防范打击犯罪的能力

随着科学发展、人口、资金流动的加速,公安机关依靠以往的“人海战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打击违法行为、预防犯罪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在高科技犯罪和智能型犯罪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违法手段和方式不断翻新,在公安警务工作中,对科技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只有公安机关拥有更丰富、更全面的数据和信息,公安机关才能更好地打击违法犯罪分子。从客观角度来看,公安机关的破案率与公安机关科技水平具有极大的关系。近些年来,公安机关运用的DNA比对、指纹鉴定等手段侦破案件,效果得到充分体现。自从金盾工程开展以来,使许多公安机关的警务活动都直接通过网络来完成。网上排查、网络通缉、网上布控、网上指纹比对等方式的使用为公安机关破获了大量案件。从这些实践可以看出,建立和完善公安警务信息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防范打击犯罪的能力。

3、公安警务信息建设能够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

国际上警力和人口比的平均数字是万分之三十,而我国是万分之十一到十二,警力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公安行政发展的难题和瓶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公安队伍各方面水平都有着极大的进步,但面对日益繁杂的公安警务工作,在我国各地区警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基层警力不足问题更突出。公安行政机构改革虽然也在试图解决警力分配问题,但当下在民警数量不可能批量增加的形式下,只有坚持警务信息化建设,通过科技强警,从警务信息要警力成为缓解我国当前警力不足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二、信息化过程中的警务模式变革领域

(一)警务结构组织变革

二十多年来,公安机关在实施警务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同时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应用,每天采集的信息量也在急剧增长,这些数据对于分析研究社会治安态势和发展规律、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客观上要求实现共享。但是一直以来,在旧体制下形成的部门间缺乏联动、相对封闭的工作思路,使公安机关各部门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常忽视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职能、习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需求、好恶为出发点,将信息资源作为部门资源,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不同地区的信息资料互设壁垒、互相封锁,共享度很低;同时,由于“条块分割”,“条”上的各系统纷纷上马开发应用,然后向下推广,接着分头部署信息采集任务,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运行操作规程等缺乏统一的标准,加上信息采集没有 很好地融合在民警业务工作之中,造成一线基层民警大量重复劳动和信息资源浪费;另外,这些系统之间以及这些系统与“块”上的应用间也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信息交流的效率很低。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在警务信息化过程中,形成了一方面固守自己的资源不提供共享,另一方面又抱怨无共享资源可用;一方面大量的信息资源被积压浪费,另一方面又要为寻找有用的信息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成本的怪现象。

(二)警务人员变革

任何技术最终都是通过人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信息技术也不例外,警务信息化需要大批技术和业务人才的积极参与。在旧的用人机制中,警务人员在考试、考核、奖励、晋级、提职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实行“一刀切”,重点倾向于综合能力和执法能力而很少顾及技术能力,致使专业技术人员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等方面均处于弱势:收入上明显低于社会上相当水平的同类技术人员,晋升上又处于绝对的劣势。这种机制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难于建设一支人员稳定、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一些人把技术当成跳板,时机成熟就跳到其他业务部门;一些人不专心钻研技术,而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综合与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图有所发展。管理和维护庞大的公安网络和众多的警务信息系统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的,在当前科技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如何稳定并不断提升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是政府应当予以充分重视的。首先要实施人才培养战略,通过内部挖潜,政策倾斜,激发广大民警学习、使用、钻研信息技术的热情;其次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引进高端、急需的技术人才为我所用;第三要建立与社会科研力量合作,解决人才短缺和知识面狭窄问题;第四要培养既熟悉公安业务又通晓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警务文化变革

公安警务信息化虽然以现代化的科技信息为侦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仍旧有一些民警受传统警务模式的影响,认为公安警务信息化只是技术人员的工作,与己无关,甚至认为开展基层警务信息建设只是走过场,这样降低了工作效率,加剧了我国基层警力不足的现象。从公安部明确把“全方位加强公安警务信息的化建设,提高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作为公安机关现阶段的十项基层重点工作,标志着上级公安机关对于基层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较为迫切,因此,基层警务人员必须改变以往的观念,重视公安警务的信息管理,主动形成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共享及应用的全新思维方式,主动适应信息化带来的新变化。

三、警务模式变革的发展方向

(一)警务思想民本化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正在进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实践的还仅仅局限于少数地区,多数地区还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全面信息化应用的程度不高。其次,部分地区把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等同于服务打击破案,没有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引领公安全方位工作的作用,曲解其真正本义。从领导层面看,一些地方公安机关领导对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它摆到推动全局工作实现新突破的高度来对待。特别是对如何以情报信息为主导推进公安工作的思路不明确,方法措施不多。从警种和部门的层面看,主要表现为全局意识不强,没有从整个治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大局的高度来看待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情报信息与公安主体工作相互支持、相互服务不够,各自为战的现象仍比较普遍,互相封锁情报信息甚至相互推楼、扯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民警没有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和发展趋势上认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战略性、革命性、决定性意义。看不到数字化、网络化是未来公安工作的必由之路。二是没有看到情报信息就是战斗效率,致使大量情报信息处于分散、屏蔽、流失的状态。三是 一些民警将情报信息工作简单等同于信息工作。因而对“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的实施缺乏积极主动性。

(二)警务活动信息化

将信息资源转化为公安机关物质性的战斗力,必须要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载体,一个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刑事犯罪情报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情报信息研判从而主导警务战略的物质保障。立足于高起点、高效率的网络化信息建设,以保证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及时有效地进行。

适合民警使用该系统涉及到多级管理部门,众多用户,事实上,不可能要求每一个用户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术,所以在设计该系统时,注意采用了图形界面、鼠标操作、快速代码输入,做到界面色彩柔和、功能引导明确、容错能力强并能有效防止错误,从而保证系统的易学易用。保护信息不被窃取和破坏,系统要求能根据用户的身份确定用户所能使用的功能、按照设定好的操作权限确定用户每次可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系统自动跟踪记录每次用户访问情况,同时可作为对系统访问、查询情况的统计信息备查。严格保护用户的操作 环境,防止窃取用户密码以及操作环境等方面问题的发生。保证系统的有效运用和各业务部门发挥职能,系统不仅包括采集、加工、检索、编辑、统计等动态信息,还包括装备、工作安排等静态信息以及经过分析综合整理后的规范信息。各子系统可实现信息交叉共享,避免信息的多头录入,保证信息的一致性。针对上级部门和领导们的实际需求提供大量综合信息的检索、查询和统计功能。同时,也根据基层民警侦破案件的实际需求提供大量的特定功能。包括各种关联信息的互相查询和检索;对系统联网范围内其他任意辖区串并案件信息的查询和检索;以某个或多个关键词进行全库或特定范围的模糊查询和检索等等,为民警迅速、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效侦破各类刑事案件特别是跨区域刑事案件提供有力保障。

保证系统拥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实用性系统可在多种网络环境下工作,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实用性,特别能有效地将各单位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并入此系统,从而减少和避免重复投资。该系统还包括刑事案件信息管理、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管理、犯罪线索资料信息管理、通缉通报协查信息管理、秘密侦查信息管理等等,各信息模块提供的信息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产生自动碰撞和比对,并适时警示用户。

(三)警察素质专家化

目前中国各级公安部门中很少有专职的情报信息分析人员,有少量的还多为“半路出家”,不是专业化的高素质情报信息分析人员,对情报信息的管理、分析及研判工作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能有效地保证情报信息的质量。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警务部门要进一步充实情报分析队伍,在招募情报分析人员时,要综合考虑情报分析人员的警务经验、专业条件、心理素质、社会阅历等诸多因素,并且在之后的工作中不断强化在职培训,提高情报分析人员的情报分析和研判能力,以保证情报信息的质量,更好地引导警务工作的开展,提高警务工作的效率。

各级公安机关要结合实际,正确处理好建设与应用、投人与产出、培养引进人才与应用社会资源的关系。一方面,要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加强全体民警包括各级领导在内的教育培训,增强全员情报信息意识和收集应用能力,并选送一批从事情报信息工作的同志到专门院校深造或到上级机关跟班培训,切实提高开展情报信息工作的水平。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的基本要求,纳入到派出所长、刑警队长、交警队长巡警队长学习的培训教材。与此同时,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可能,选调、充实一批综合分析能力强、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同志到情报信息工作岗位,努力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情报信息专家、行家和能手。另一方面,依托社会力量,积极探索“引智”、“借脑”的新办法和新举措,既要引进一批工作确实急需的专业人才,又要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理念,建立兼职专家制度,有重点地选择有真才实学、年富力强、愿意为公安工作服务的专家学者,聘请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与公安机关长期合作,帮助解决复杂、疑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技术问题,有效利用社会智力资源为公安机关服务。

四、信息化条件下,公安机关如何进行警务模式变革

(一)突出警务信息中心地位

信息时代的开放和共享,可能造成信息滥用或泄密,给人民群众生活和国家安全带来影响和损失。因此,规范信息使用、强化信息安全成为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各要素协调作用,促进警务信息化健康发展。

公安机关是行政执法部门,其一切工作必须以合法为前提,只有在国家法律标准框架内实现信息的生成、传递、处理、存储,其形成的法律文书和电子档案才具有合理化和合法性,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成为警务信息化工作的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发展着新的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际关系,这就需要法律上层建筑对计算机发展带来的积极方面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对其消极方面发挥抵制和防范作用。当前的“电子签名法”只适用于民事活动,并且不适用于人身关系、不动产权益转让、公共事业服务等领域,亦即在行 政司法领域还无法适用该法,亟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执法行为和法律程序予以确认。

(二)强化警务信息资源的观念

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涉及到情报信息的收集报送、研判分析、预警发布和运用转化等诸多环节,但收集是首要环节和基础。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再先进的技术设备,也离不开人的操作。越是在收集手段先进、涉及范围广泛、接受信息及时的情况下,更需要人的操作安排、分析、研判、评估使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网络,完善情报信息的收集机制,努力使基础类信息数据维护及时、线索类情报信息收集全面。没有健全的网络,情报信息来源就不可能丰富,质量也很难保证,就不可能解决“神不知、鬼不晓”的问题,源头信息的新鲜度、完整性就不高。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把建立健全情报信息收集机制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按照“公秘结合、上下联动、全面收集、规范运作”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把情报信息收集作为一项刚性工作任务,加强考核奖惩,按照“全员动手、全警收集、公密结合、上下联动”的要求,广泛收集与公安工作有关的各类情报信息和社会信息。同时,要健全完善情报信息收集网络,构建覆盖社会各领域的公开的信息员队伍,积极培养一批攻坚能力强、活动能量大的秘密力量,不断拓展情报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全体民警的情报收集意识。将情报信息工作纳入公安工作考核范畴,通过强化考核、严格奖惩等措施,增强广大民警情报信息意识和收集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广大民警充分发挥警种优势、基层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深入社区、机关、院校、服务场所,以及利用受理、处理各类案件,全面获取、采集与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稳定,与违法犯罪及危险人员等相关的情报信息。

(三)警察信息意识与信息素质再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从美国、英国的信息警务实践可以看出:对于什么是侦查信息化、要不要实行侦查信.息化、怎样实现侦查信.息化等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侦查部门在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改革态度:或迟疑,或消极,或积极等等。态度不同,改革举措就不同步,势必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全国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就难以实现,侦查信息化改革就不会彻底。

我国各地公安、检察、海关等部门的侦查机关对待信息主导警务改革同样存在不同的认识。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好,改革资金比较充裕,对有效打击犯罪、控制社会治安秩序的需求比较强烈,故而侦查信.息化改革势头十分强劲。相比之下,中西部省份,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人员、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很多地方还没有认识到侦查信息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甚至有个别地方的领导错误地认为:我们现有的侦查工作模式完全能够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必要进行信息警务改革。当东部,如江浙沪地区信息高地形成以后,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一区域信息化侦查工作机制的不断发展,犯罪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势必逼迫各类刑事犯罪从这些‘唁息高地”向信息警务欠发达的“信息洼地’,流淌,届时这些地区所要面临的困难可能更加难以解决。侦查信息化首先是如何通过情报信息合理调配警力资源、提高警务工作效率的观念转变,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可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条件,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改革思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结 论

本文结合公安工作实际,重点研究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问题,力求探讨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警务信息化之路。通过对警务信息化概念的阐述,回顾其发展历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找出制约警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工作机制问题,并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研究了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找出信息时代警务工作机制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现行警务工作机制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的具体对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始终不能忘怀的就是老师给予我的教育恩情。首先,感谢和祝福我尊敬的导师陈恩伦教授。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我学习的榜样。在学业上,老师对我严格要求和细心教诲;在品行上,老师宽以待人和睿智旷达的风度给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开题报告到论文构架,直至论文的通篇完成,老师都是一丝不苟地审阅,丝丝入扣地评析,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其次,感谢在整个公大学习过程中给予我教诲和帮助的各位老师,他们渊博的学识、精彩的授课让我对成人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给我学业上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我在本文中所引各种资料的作者们给我提供的丰富的资料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惠岩、韩冬雪: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5 月。2.吕新奎:中国信息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张锐昕:政府上网与行政管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4.吴江、张锐昕:电子政务教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5.刘焕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6.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张创新等:行政管理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8.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丁煌译。

9.孙多勇:公共管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金江军、潘懋:电子政务高级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郭诚忠:中国信息化的进程与展望,微型机与应用,1998 第 7 期

12.李玉虹,马勇:互动: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比较,经济学家,2001 年第 1 期。

13.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新视野,2002 年第 2 期。

14.徐绍史:加速政务信息化建设 规范和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中国行政管理,2002 年第 5 期。

信息化下审计的变革 第3篇

一、大数据带来的思维变革

(一) 由样本数据转向全部数据

自19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并没有如今的发达与创新, 条件会受到限制, 在处理数据时会采用依赖绝对随机性的抽样分析, 然而此种分析方法忽略了个别数据会对整个数据的规律造成影响, 一旦抽样数据存在偏差, 分析结果也会大受影响。在大数据时代, 条件限制因素解除加之数据之庞大不可能再用抽样方法, 审计工作者需要面向全部数据来发现规律, 找出问题。

(二) 接受大数据的完整与混杂性而放弃追求小数据的精确性

在以前数据较小, 审计工作者着重数据的精确性;在大数据时代, 因数据的海量, 可以接受数据的模糊与不确定, 通过多样性的数据进行问题的分析, 更进一步的了解事情的真相。

(三) 不再寻找数据因果关系转而利用事物相关关系

(四) 在大数据时代, 需要变革看待问题的方式

审计工作者看待问题的产生由原来的因果关系变成事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在数据与数据之间的相关联性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在信息时代, 信息更新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不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 获取最新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传输, 那么数据很快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二、大数据带来的审计变革

(一) 审计对象变革

审计对象又称之为审计客体, 是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实施审计业务活动时所作用的目标主体。这一般有两个解析:其一是实施审计时目标实体的空间范围, 是由审计单位所界定的;其二是审计锁定的具体内容。审计对象并不是一成不变, 是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已经由原来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更改为经营审计、三E审计、效益审计等等。在大数据时代, 审计对象是需要重新界定。

(二) 审计风险变革

云计算应用于大数据时, 存在有云计算固有风险、数据透明度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等等, 风险的内容发生了更改。因此, 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面临的风险是极大影响审计人员的评估风险的, 造成审计的风险趋向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

(三) 审计证据变革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单位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有目的的获取、用以证明审计事项正确与否或可能性, 并依此形成审计结论的证明材料。在大数据下, 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数据与以前相比具有4V特征: (1) 数据体量巨大 (Volume) , 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 (2) 处理速度快 (Velocity) 。 (3) 数据类型繁多 (Variety) 。 (4) 价值密度低, 商业价值高 (Value) 。这对审计证据的获取必然造成极大变革。

(四) 审计方法变革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实施审计行为、获取审计证据以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或技术的总称。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必然会有不同的审计方法。大数据来临, 传统的审阅法、逆查法、顺查法等必定要为大数据的服务而进行更新换代。

三、应对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变革的解决方案

(一) 积极完善审计相关理论与准则

审计理论受大数据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必须及时作出应对的解决方案。第一, 结合云计算技术与大数据的特点完善并健全审计的相关理论。切实有效的实际行动是离不开可行的理论指导。审计的理论就要求与与审计的环境适时相通。第二, 积极补充审计的相关准则。云计算、大数据的参与下, 原先专门使用于审计专业部门的相关准则进行变更, 必须提出新的准则用以规范三者行为。

(二) 重新界定审计对象的外延与内涵

在风险管理的思维模式中, 大数据下的审计对象要发生变更, 重新界定审计对象的外延与内涵。第一, 企业云的产生改变了企业软硬件的应用模式, 促使企业与云技术提供商、公共云租户处于云系统的风险之中。由此, 企业面临风险的来源就相应的扩大了, 风险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 还来源于云技术提供商与公共云租户。在大数据的情况下, 审计的对象必定有单一的企业发展成为以上三者相关的审计。

(三) 分类审计证据与转变审计证据关系着眼点

在大数据时代, 数据是多种多样, 有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等。其中, 非结构数据的处理较之其他两组数据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难的。为简化数据的处理, 应对审计证据大分门别类。在审计实施的同时, 就可针对分类的审计证据的来源进行不同的处理, 以提高数据的处理方式。对于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在获取与分析是都要转变审计关系的着眼点, 由重因果关系转变为相关关系。在设定审计的目标之后, 相关联的审计参与其中, 就如网络表格样重重建立起事物的相关联新性, 提高审计证据的分析效率, 只有变革才能适应大数据下对审计证据的需求。

四、总结

在大数据时代, 伴随着互联网络、云计算的飞速发展, 全球经济社会都深受影响。大数据给现代审计创造出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因此审计必然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 以适应时代的进步与需求。调整审计思维, 变革审计技术与方法, 进而推动大数据时代审计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信息化数据的时代, 云计算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中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 从而对审计的变革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就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变革产生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度解析, 并给出应对审计变革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审计变革,相关问题,探析

参考文献

[1]鲁清仿, 魏欣媛.大数据对审计风险准则影响探究[J].财会通讯, 2015, 07.

信息化下医院管理模式变革探析论文 第4篇

摘要:近些年,在我国不断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医院管理模式改革的进程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的工作重点是治病救人,尽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医院应该在最大的程度上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依此为根据做出更加科学的改变,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实现更加理想化的医院管理模式。该文结合传统医院管理的模式存在的问题,对信息化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模式的具体路径以及发展变革的战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探析。

关键词:信息化;新形势;医院管理模式;发展变革

社会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国的医疗体制进入了发展改革的新阶段。现代的医院管理模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信息化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模式应该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进行一系列的发展和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医院的管理模式进行充分有机的融合,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与步伐,从而为到医院治疗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1传统医院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医院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

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将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医疗事业上,这也成为了医疗机构面临的新一轮的挑战。当前,我国的医院也在国家的号召下不断建设,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中型和大型的医院,正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有引进了更加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聘用更加优秀的医学人才等。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变大,对医院各个方面的管理也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导致医院的服务水平有所降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1.2医患矛盾不断激化

很多的医院工作人员的观念仍然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面,认为治病救人是医院的天职,其他的方面都不是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了救治患者上,这样的观念难免太过片面。随着信息技术在医院经营过程中的逐渐渗透,医院很多的环节已经用及其代替了人工,使得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取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越发严重,使得医患关系不断恶化,患者对医院越来越不满,严重影响了医院未来的发展。

1.3行政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对医院来说,行政管理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医院能得到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医院的管理水平与国家的民生问题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是很多的医院在经营的过程中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很多的规章制度仍然停留在个人的层面上,体现了个人的意志。这样的行政管理模式下很多的问题都越来越严重,比如医院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医护人员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等,使得医院的发展步伐变得缓慢。

1.4医院管理理念不够先进

信息化新形势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行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并带来了比较理想的效果[1]。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的医院管理人员仍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忽略了信息化与医院业务的有机融合带来的经济效应以及服务效应。很多医院不愿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太多的资金,没有根据国家的政策对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做出科学、合理、规范的计划,使得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更没有让信息化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2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的具体路径

2.1提高医院管理模式的标准性

信息化新形势对医院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应该充分将信息化与医院的管理工作相结合,让更加科学的管理理念引导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创建更加健全的系统,并将管理工作融入其中,从而使医院的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患者来到医院就医时,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下能将患者用医保卡或者其他付款方式统一记录在医疗的系统当中,实现每个患者通过一张卡能记录整个就医的过程,从挂号、进行相应的治疗、住院以及手术这一系列的步骤,使得为每个患者都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医的时间和费用,也能使医生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得更加全面[2]。

2.2优化对患者提供的服务质量

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采用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将信息化的技术充分融入到医院的管理模式之中。首先医生应该通过医疗系统查找患者的治疗记录以及患病的原始数据,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再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3]。这样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着非常多的优势,主要有患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能更加明确医生的嘱咐。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医生诊断错误的情况,提高医疗的水平,从而使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2.3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患者来到医院就医时,第一个步骤是通过挂号的方式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录入医院的医疗系统之中,这个环节是使患者以及医生都能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医生可以根据医疗系统中记录的患者的数据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检查环节,确保患者能得到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患者的化验结果以及检查结果都能在医疗系统中自动生成,整个医院的科室都能在医疗系统中查找到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以及治疗的记录,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了患者信息的共享,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对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基本的了解,缩短了各个科室的医生对患者病情询问的时间。另外,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是减少了工作的步骤,而是对工作步骤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工作的效率[4]。

2.4提高医院资源的利用率

将信息化的技术融合到医院的管理模式之中有利于对医院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数据进行全面的监督,使得医院的管理人员能随时了解到医院的资源都分配到哪些地方,以及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来源和去向。将患者就医的各项费用都进行标准的分类和分析,这样的模式能有利于医院更加合理的控制成本,并更加科学的对医院的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并为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做出重大决策时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另外,信息化的医院管理模式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医院的资源的利用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也能降低一定的财务费用,医院的管理人员能通过医疗系统的数据对医院的采购计划以及资源的分配进行科学的调整。

2.5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医院的管理体系之中的绩效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将医院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统计和管理,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整个医院整体的工作效率。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本医院的基本情况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制定奖励制度,对在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医护人员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这样的模式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还可以以科室为单位,对每个科室的工作绩效进行公布,通过竞争的机制来激励各个科室努力工作的意识,每个员工能在竞争的过程中查找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改进,使个人的工作技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促进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

3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的发展变革战略

3.1提高对医院内涵的重视程度

很多的医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并没有对医院的内涵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使得医院的管理水平以及经营效益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5]。因此,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医院的基本内涵以及信息化的具体概念。首先,对患者到医院就医之后,从挂号到手术这个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进行科学的管理,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其次,为患者建立网络的数据库,加强医院各个科室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患者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6]。

3.2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技能水平

医护人员是医院经营的主体,也是医院管理内容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对医院的长远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医院应该定期举行医护人员的技能进修,聘请专业的学者到医院对医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技能,使其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另外,信息化的背景为医院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定期对医院的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考核。

3.3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

信息化新形势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主要发展模式,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革也必然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8]。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另外,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社会对医院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加强信息技术与医院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一支优秀的医疗队伍,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多出更大的贡献。

4结论

综上所述,近几年,医院的管理模式逐渐进入到了探索的阶段,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医院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多的问题在经营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信息化新形势的发展对医院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本医院的情况以及对发展的定位,将信息化技术与医院的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结合,使医院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和规范,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医院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本文对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模式发展变革的探析,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医院管理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静靓.医院综合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J].办公室业务,(5):52.

[2]蔡静.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与完善医院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263.

[3]何亚男.如何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2):69-70.

[4]闫明.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工作策略探析[J].通讯世界,2016(5):5-6.

[5]许卫明.信息化管理条件下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6-27.

[6]王庆琴.新形势下医院行政管理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3):198-199.

[7]李华才.新形势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数字医学,(3):1.

信息化下审计的变革 第5篇

一、新预算法下预算审计目标变革

(一)预算编制审计目标变革

(1)预算编制审计目标。通过对比新预算法要求与旧预算法的要求,可以轻易发现当前预算编制目标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涉及债务问题。新预算法将债务资金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资金的补充来源,但规定了严格的举债审批权限和管理流程。结合预算法中债务相关内容的变化,审计应着重关注政府债务问题。二是尚未强化预算约束。新预算法的主要观点是“强化预算约束”,分为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两种。审计属于预算的外在约束,能够增加预算的严肃程度,解决舞弊问题。但现阶段我国仍未把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范围中,导致不能真实的反映财政预算的收支情况,预算审查机关和社会公众无法进行有效监督。三是预算编制的周期不科学。我国财政年度为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而预算草案一般是在每年的人大会议即当年的3月份左右进行审批,使得预算审批最终确定要到4月以后,预算真正达到实际效用的只有之后的8个月,预算在不同月份无法达到合理分配(贺绍奇,2014)。

(2)预算编制审计目标的变革。基于上述分析,新《预算法》的修订对审计目标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首先是对债务预算的审计。主要目标是检查举债程序合法性、债务使用的合规性以及债务举借方式的规范性。其次是强化预算约束。主要目标是检查预算法定程序的规范性以及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最后是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在预算编制审计的推行过程中,促使国家财政部门能够更加合理、规范和科学的编制国家和部门预算,增强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证让各项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二)预算执行过程审计目标变革

(1)预算执行过程审计问题。因现行管理制度的局限性,预算执行审计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预算执行审计范围狭小。现阶段我国部门预算主要是监督财政收支是否真实、合法,而对于政府逐年增加的投资性支出,缺少必要的绩效评价,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无法进行监督。二是预算执行审计方法不够科学。由于时间紧、审计力量不足,所以预算执行审计多以一级预算单位为主且比例也不超过30%,审计的覆盖面严重不足,从而缺少对整体环境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现行的审计方法仍以传统的审计模式为主,在已经实现了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今天,审计模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处于被动的地位,造成审计效率低下,也难以到达理想的效果。三是预算执行审计公开程度不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需要遵从财政税务部门的意见,审计结果的公告也要获得同级政府行政首长的认可才能够公开。对于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往往无法全面客观的反映在审计工作报告中,就削弱了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

(2)预算执行过程审计目标的变革。针对以上问题,其审计目标的变革主要包括:第一,扩大预算执行审计范围。保证政府单位财政外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对于发现的随意支配预算资金或虚列支出的政府部门行为责令其进行整改。第二,改革预算执行审计方法。审计信息化建设要从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审计三个层次推进,提高我国审计信息化水平。第三,扩大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审计应保证收支两条线在政府部门贯彻到位、严厉打击私设小金库现象,扩大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三)预算执行效果审计目标变革

(1)预算执行效果审计目标。我国现阶段预算执行存在屡审屡犯的现象,其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存在着同级政府的制约,预算执行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普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二是因为政府部门人员以权谋利,通过挤占公共资金来设立个人的小金库,另一方面则是各级审计部门监督整改工作不到位,跟踪审计未深入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对某省2006年至2010年发布的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统计发现,2006年至2010年间,该省针对预算执行和决算共对55个省级部门进行了审计,结果显示该省在这五年期间,部门预算违法违规问题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涉及违规的金额占总审计金额的比例从2006年的57.36%降至2010年的30.66%(薛芬,2012)。虽然数据显示是呈递减状态,但是违规现象仍旧存在,并且在部门预算金额逐年增长的情况下,涉及违规的金额从绝对数分析呈递增趋势。

(2)预算执行效果审计目标的变革。基于上述分析,针对后续整改工作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所采用的传统审计程序,其审计重点依旧放在真实合法的层面,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仍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预算执行效果审计的有效开展。审计监督作为规范财经行为,查错纠弊,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审计整改就是整个监督过程的成果检验者,把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审计整改的情况应该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检查范围,并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作为领导干部任免选拔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新预算法下预算审计主体变革

(一)预算编制审计的主体变革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部门在编制预算过程中,由于政策性限制或者会涉及到一些需要保密的事项,因此,预算编制审计应为国家审计,执行主体为国家审计署及地方各审计局。在任务紧、人手不足情况下,可要求成立有内审部门的政府组织先自行开展内部审计,国家审计人员全程监督并对审计结果发表意见。

(二)预算执行过程审计主体变革

新《预算法》的修订对预算执行审计产生了以下几点影响:一是审计的范围扩大。二是审计报告的作用扩大。三是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责任扩大。为了保证预算执行审计真正发挥出作用,审计机关必须改变现有的单一审计主体的审计模式,审计机关可以更多的与外部审计合作,将部分审计业务外包给外部审计,但要保证不涉及政府机密事项或者其他重要事项。通过这种外部审计资源加入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现有阶段审计任务过于繁重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效果,减少在监督整改方面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但要注意的是,在这种合作的模式中,国际审计必须占主导地位,对整个流程进行整体把控。

(三)预算执行效果审计主体变革

预算执行效果审计是一种监督性质的审计,因此对于审计主体的性质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在预算执行审计范围逐渐扩大的情况下,执行效果审计的范畴也必然随之扩大。如果单纯依赖国家审计这一单一审计主体,也会出现与预算执行审计一样的问题,即审计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因此,可以在预算执行效果审计中也同样放开由国家集中审计,将执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依据重要性水平进行划分,对于那些重要性水平并不是特别高的事项,可以外包给外部审计开展预算执行效果审计,而那些重要性水平较高的事项,则还是由国家审计统一进行预算执行效果审计,通过这样一种分配的方式,既保证了效率性,又保证了效果性。

三、新预算法下预算审计内容变革及审计重点

(一)预算编制审计内容变革及审计重点

(1)预算编制审计内容变革。预算编制是整个过程的起点,也是最需要加以关注的一个环节,因为预算的编制是融合了预算管理、财政收支平衡、财务管理、国有资源配置及增收节支等内容的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政府全年的工作能否正常运作,以及政府的职能能否有效发挥。在新预算法的指引下,要切实推进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四个“审计监督全覆盖”。按照重要性、系统性、协同性原则,逐步扩大审计监督覆盖范围,深入分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使用、绩效情况,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决策服务。突出抓好公共资金审计全覆盖,督促政府将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重点检查以前未纳入预算体系的地方债务、行政事业收费,如公路养路费、航道维护费社会福利收入、文教、卫生、广播、科研收入等,以及地方性收入。

(2)预算编制审计重点。关于预算编制审计变革,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审计预算的编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财政预算是如何编制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新预算法的总体要求,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是否合理,审查编制工作是否坚持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为基础,是否坚持了收支平衡的原则,是否以财政分级编制预算的方式进行编制,是否采用先进的编制方法,预算编制的范围恰当与否等,上述众多问题都是预算编制方法的审计关注重点;二是审计财政预算的编制是否符合全面性要求。主要表现为是否将以前未纳入预算编制范围的存量资金、地方债务和地方收入全部都纳入新预算编制过程中,是否按规定全面编制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以及政府性债务计划;三是审计财政预算的编制程序是否合理。这其中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预算编制是否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程序进行,预算编制的时间是否充足,预算草案是否及时上报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审批,预算编制的上下级财政是否依照体制要求进行分级编制等。

(二)预算执行审计内容变革及审计重点

(1)预算执行审计内容变革。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一部分,因其特有的监督职能保证了国家财政秩序的良好运行,通过不断的查错完善政府的财政预算制度,让有限的国家资源得到最合理最有效的配置,并且通过公开审计工作报告,让更多的公众能够了解政府预算的收支明细情况,从而实现行政透明化(陈少英,2009)。按照新预算法要求, 预算执行过程不仅要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还需把促进政策落实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重点关注中央和省地方政府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揭示和反映政策措施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和政策目标未实现等问题,促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2)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关于预算执行审计,也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关注:第一,重点关注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落实情况。结合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 重点检查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重点审计“三公”经费、会议费和地方债务,关注公共资金的是否得到合理使用,同时根据地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跟踪审计, 例如浙江省就积极开展了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像“五水共治”审计、“发展信息经济扶持政策”审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都是其代表实例;第二,重点关注地方债务,切实防范财政风险。密切关注财政的可持续性,特别是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跟踪存量债务的潜在风险及化解情况,监督新增债务的举借和使用,防止形成新的浪费和风险;第三,重点关注预算调整是否有效。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因为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形势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导致财政的收支可能会出现增减因素,致使预算不足或是收入超预算等现象发生,此时必须要进行预算调整。对于编制的预算调整方案,其审计工作主要是审查预算调整的内容、依据、原因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审查是否存在未经调整就私自减收增支的现象等。

(三)预算执行效果审计内容变革及审计重点

(1)预算执行效果审计内容变革。预算执行的效果评价不再仅仅依靠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财务收支的准确性为主要评价标准,而是把绩效审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密切跟踪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等环节,探索评价财政资金投入与项目进展、政策目标实现和事业发展的匹配度,把问效、问绩、问责贯穿始终。更加关注预算的准确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全面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规范财政收支活动、盘活财政存量、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部门预决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优化“生财、聚财、用财”能力。

(2)预算执行效果审计重点。预算执行效果审计不仅能够揭示预算编制是否科学性、合理性,更能凸显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为预算的调整和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监督体系和评价标准。关于预算执行效果审计需从三个方面内容进行重点关注:一是审计预算编制是否具有可行性。审查预算编制是否以执行预算为基础,是否自下而上的进行编制,检查预算编制是否以综合预算、零基预算为基础,同时在编制时是否考虑项目个体的复杂程度和差异,从而有针对性的将预算资金合理分配到各个项目和单位;分析资金安排是否与中央和省委重点关注或亟需解决问题相契合,保证突出问题有资金保证,难点问题优先解;二是审计财务收支是否准确。在收入方面,审查本年度的预算收入是否按时、按量的缴入国库,并且编入本年度的预算方案。检查有无地方政府或单位截留国家收入,检查是否存在划预算内收入为预算外收入的现象,检查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若是未完成,还要寻找未完成的原因。检查收入科目反映准确与否,是否存在擅自更改税种或是调整收入等现象。检查上缴的财政收入中是否存在使用其他资金垫交空转的现象,检查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虚增收入等现象。在支出方面,检查各项财务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年终突击花钱现象。检查财政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其效益,检查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的划分界限是否清楚,检查专项资金是否严格按照其规定用途进行使用,检查财政结转结余支出是否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有无空转、虚转现象等;三是审计财政平衡是否真实。这其中主要审查财政收入是否真实,财政支出是否全部列支反映,财政的平衡目标是否实现。审查在财政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措施,调用了哪些项目资金来弥补。检查在达到财政平衡的程中是否存在虚增财力、虚报空转收入、支出转挂暂付等现象。

四、结论

预算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通过预算管理,单位将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逐一落实到下级责任单位,并要求各下级单位严格按照预算制度严格执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下级单位究竟能不能按照财务预算制度进行预算指标的执行,在社会转型期很难得到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加强财政预算审计,改革预算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可以不断地加强预算控制能力。同时,良好的财政预算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国民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鉴于预算审计的重要性,我国财政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艳荣:《实行全口径预决算审计监督的意义和重点》,《审计月刊》2014年第2期。

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 第6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灌输和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很机械、乏味, 学生很容易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 如何使学生学好和运用好英语这一对外交流的工具, 是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 有责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尽力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我就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的初步理解和探究。

网络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而且也给教师在专业知识、信息化素养、知识范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学生创造思维的不断发展, 教师可从学生活跃的思维浪花中体会、学习到非常规的行为方式, 进而促进教师知识的全面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热情

1. 创设英语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 为学生提供能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自然情境和教学情境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 使教学多样化、交际化、趣味化。在整个真实的情境交际活动中,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1 What’s the matter?的话题是关于“health and first aid”的。对于中学生来说, 对健康及如何看医生的话题是非常熟悉的, 但是对于急救的知识还知之甚少。如果教师填鸭式地教授急救过程的知识,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 因为我们没有学习这些知识的语言环境。于是我在“海e英语学习社区”中下载一些与急救有关的照片及视频片段, 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学生在这种模拟生活真实的情境中边看边说, 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这一节课的语言知识。

因此, 英语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进行信息化教学, 给学生创设出一些良好的学习情境,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享受直观课堂, 发挥合作优势

多媒体CAI课件设计能把许多静态的文字、图片设计成动态的生动画面, 学生的想象、理解、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开拓。尤其是某些过程情境的设计, 让学生如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学生的直观印象,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课型和课堂任务中, 都要求教师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地在实际交际中学会对话, 并付诸实践。但教师所设计的情境往往存在一些实物、图片、投影解决不了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自制课件。多媒体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有机结合, 具有直观性, 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生动形象, 印象深刻。

例如, 在教学动物单词“tiger, horse, elephant, lion, monkey”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利用多媒体设计几种动物的声效, 让学生去猜是什么动物, 学生普遍能够猜中, 然后让学生去描述心目中这几种动物的样子。当然, 这个时候学生们的描述会不同, 而且不全面。接下来我就利用多媒体制作三维动画——几种动物在动物园里的样子, 并配以儿歌播放,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到各种小动物的样子。

多媒体中英语的文字游戏、播放动画片、英文歌曲、变化的背景图片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既看得见, 又听得见, 还能用手操作, 再加上网络资源容量大、内容丰富且生动直观, 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声音刺激学生视觉、听觉,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而使英语课堂轻松愉快、充满情趣。

又如, 在进行“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的教学时, 本单元的话题是关于志愿者的。由于学生对志愿者的理解十分抽象, 于是我就提前布置任务, 让学生从互联网上收集了志愿者照片, 了解志愿者活动的意义, 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与同学和老师分享。学生在谈论照片的同时, 激起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欲望。随后设计小组活动, 讨论通过志愿者活动学生有哪些收益。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交流、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Pair-work和Group-work是任务型教学中最基本的交流合作方式, 学习讨论是让学生讨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等, 共同协作提出解决方案。尤其是在Group-work活动中, 学生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交流、切磋, 寻求帮助。

开阔视野, 培养信息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1. 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 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素质。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此外, 要有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使用计算机广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提供广阔的舞台。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庞大的、开放的知识库、资源库。互联网的连接, 为教学提供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信息资源。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搜集整理好,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一些适合课堂学习的有利资料。这样, 教师与学生都为课堂丰富了内容, 在搜集资料的同时也必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见识到许多课本上不曾有的知识, 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在讲授Thanksgiving Day这一西方节日前, 我先布置学生回家搜集一些关于Thanksgiving Day这一节日及其他西方节日的资料。学生不仅兴致很高, 而且搜集到了许多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料, 如图片、Flash动画等, 甚至还有学生自制节日礼物带入课堂。这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堂, 我相信学生和教师都会其乐融融。由此可见, 学习环境的限制, 使得大部分学生难以有足够的英语学习氛围。特别在遇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问题时非常困惑。而在当代的英语学习中, 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是否透彻, 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不明白的句子时, 由于手中的资料有限, 不能理解各种知识。这时学生可以到网上去查询, 不仅可以弄清自己不懂的问题, 而且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在无形中丰富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设“释疑”情境, 即我们目前所倡导的批判性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释疑”情境是指把问题提出来, 让学生从问题入手, 通过情境变化的观察, 一层一层进行递进分析, 最终解决疑难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进行《中学生百科英语2》 Unit 4 Lesson1 The Marie Celeste的教学时, 首先由学生进行联想, 谈谈可能发生在The Marie Celeste这艘船上的事情, 即What happened to the Marie Celeste? 然后从文章中寻找线索, 即What was the ship like when the captain went to inspect the ship? 学生列举船上的线索, 接下来让学生提出各种质疑, 即创设“释疑”情境, 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通过网络搜索, 通过生生合作等方式给出可能性的推测。

学生在上网查找、处理信息的过程中, 也是进行信息获取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获取的信息将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因为学生在实践这一过程中是带着学习英语知识的主目标进行的, 同时他又在学习信息的处理、各种多媒体工具软件的应用。应该说, 这种学习是自觉的、自主的, 而且是探索性的。

因材施教,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对于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学生来说, 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而信息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轻而易举地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我们现在可以利用“海e英语学习社区”, 通过对学生的在线课堂评估、在线测试、电子作业里的数据进行跟踪, 来分析每位学生在一定阶段所处的问题, 从而进行时时反馈。与此同时, 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数据反馈来制定适应每位学生能力的试题, 而且所有学生的试题各有针对性, 从而达到了个性化教学。这样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这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几乎是很难做到的。

与此同时, 学生所擅长的方面也是不同的, 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来发挥学生的特长, 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各种丰富的英语活动, 如“海e英语学习社区”中举办的计算机英语报刊创作大赛、制作元宵花灯大赛、用英语介绍春节的视频展等。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 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资料查询就是实施“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那么, 以上所提出的就是对传统教学的一个革新, 但是如何把这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引入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中, 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

总之, 英语课堂教学信息化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重视。在它的帮助下, 老师上课更加得心应手, 能够迅速快捷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英语有了更加鲜活和深刻的认识, 学习有了更大的积极性。可以说, 信息技术融入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当中, 在不经意间重新塑造了我们对事物认知的尺度, 改变着人们行为和思维的方式, 因此, 英语信息化教学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化下审计的变革 第7篇

一、信息化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地点的开放性

首先, 学生面对的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这个狭窄的空间, 还能够真切感受到周边的生活。校园、社区、田间地头等都能够通过信息化教学得以真实的呈现。大部分农村学校的校门前就是田地, 对组织相关内容的教学非常便利。但是, 对于城市、风景风景名胜, 学生就感到陌生, 信息化教学方式下的教学, 则可以很好的将相关课程资源以大容量的方式带进课堂。

其次, 信息化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与学内容的开放性。社会处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 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也是在不停的发展变化,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和社会性, 就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将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作为课堂教学资源, 增强课程的现实性。既可以用课文中的案例组织教学, 又可以将网上新闻视频等真实案例开展教学, 还可以将周边社会发生的一些事情当做案例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真实、新鲜、熟悉, 学生的参与性将会变得更广泛一些。

二、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利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生活。当前, 临沭县正大力进行以世界大学城为平台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师生充分利用云空间这一平台, 在适当的时间, 积极进行交流, 发表自己的意见, 很好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利用云空间创建交流群组, 针对一些社会话题组织学生讨论,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三、学生交流对象的开放性

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班级这个小群组进行思想交流, 借助云平台, 学生所接触的群体变得更加广阔。而学生所面对的交流群体, 更多地是其他地方的教师还有学生, 小学生辨别社会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 而在这种环境下, 更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承载了实现教育资源均衡、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 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引。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促使团结、合作、互相尊重意识的形成, 最终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良好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推广, 受到了众多教师的欢迎和认可。但是, 我们也清楚的发现信息化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在农村部分老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一时难以接受。也有部分青年教师没有认清教育信息化的真面目, 以为就是教室里安装上了班班通, 讲课用了多媒体课件, 当遇到难题了可以随时上网搜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开放式教学, 我们应该如何有效的运用呢? 个人认为, 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在具体运用中,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性。要明确目的, 把握课程的性质, 防止变成了综合课, 将这门课程变了味道。

第二, 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性。课堂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 不应一味求鲜、求奇。

第三, 开放式教学的可行性、有效性。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开放式教学, 作为一种新兴事物, 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形式, 更应该结合实际, 注重实效。

新兴事物从产生到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我们只有且行且思, 走好每一步, 才能保证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 重视生活的价值。在课题研究中, 我们在尝试运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开放式教学过程中, 注重课程的学习以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 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并与课程的具体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够借助自己的课外资源参与学习, 表达自己的观点, 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激发了学生内心真实情感, 陶冶了道德情操, 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教育信息化呼唤着课堂教学的变革。通过长期的课题研究, 我们感受到了信息化教学方式带来的极大便利。目前, 临沭县大力建设的“三通两平台”, 并围绕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评价体系, 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只有师生双方都具备了基本技能, 才能更好地提高师生交流学习的效率。随着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开放式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 相信它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为农村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标准.2011.

[2]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信息化下审计的变革 第8篇

1 学习目标的明确

作为职业类院校, 与其他中学相比, 在教学目标上大有不同。职业技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 而非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着重培养, 因此在职业学校里的学生通常基础都较差, 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 文化课基本上不用说, 甚至有的专业课程, 学生也提不起学习兴趣。就钳工技能这门课程而言, 虽然是基础操作课, 但就具体的教学质量来看, 依然存在学风不浓, 学生状态涣散等不良的教学现状, 不仅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长此以往, 学生毕业之后的实习都会成为相应的难题。基于这一现状, 在信息化条件背景下的钳工教学, 首先应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任务, 只有当目标明确的条件下, 学生才有可能改变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地位以及状态, 全身心的投入到具体的操作教学中, 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应付教师或者是考试而进行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理解职业院校日常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最后的就业, 所有的教学工作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为学生在社会中的良好发展奠定有利的基础、创造相应的条件, 在学生明白了这一最终目标之后,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去树立自身的学习目标, 如通过某一课程或者某一学期的学习, 希望自己的操作技能能够达到什么水平, 能够满足哪一等级企业的需求等。通过明确学习目标, 不仅能树立起学生对于未来的期待, 同时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长远意识, 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以及忍耐精神。

2 将钳工技能的实训目标进行分解, 对现有设备进行有效利用

信息化条件下钳工教学的高效开展, 学生只是明确了学习目标还不行, 还必须对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掌握。日常的实训课程通常都会设定一个总的目标与方向, 但就过去钳工技能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来看的话, 在实训过程中国设立的目标过于宽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热情持续的时间较短, 并且由于目标缺乏紧迫感, 学生学习思路不够清晰, 往往到实训的中后段, 大部分学生的状态都是懒散的。信息化背景下, 效率是需要不断被强调的要素, 在钳工技能实训过程中, 应利用信息化的优势, 提高对于整个实训过程的监管, 将实训总目标进行分解, 变成阶段目标的重组, 然后对实训的相关情况进行有效的实时监督, 给学生以一种合理的紧张感, 从而提高相应的教学效率。如在钳工技能实训开始之前, 可以由学生进行目标的制定, 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派学习委员或者是课代表对目标制定情况进行收集和整理, 当实训进行到一定时期时, 再做定期数据的核查, 从而督促那些没有完成既定目标的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同时, 对于有限完成实训任务的个人或者小组, 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 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优化课堂, 将有限的课程时间最大限度利用起来。

3 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

就钳工技能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 通常是教师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对这一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厌倦, 因此教学效果以及出现明显的下降;与此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许多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通过陈旧的设备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已很难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因此信息化条件下的钳工教学, 除了在实训过程中通过目标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质量的提高之外, 还应对各种多媒体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不仅能优化课程教学形式, 同时还能促进整个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发展。如某一项新技术的运用教学, 学生只是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讲解, 可能极难在脑海里形成较为立体的画面。因此, 教师在正式教学活动开始之前, 可以先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 将其整理成为幻灯片, 或者直接是某个视频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将技能运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生已经掌握的部分提出来, 引起学生的重视, 然后再通过相关多媒体资源的播放,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源掌握第一手的感性认识, 在大脑里对整个流程形成初步的认识, 播放完多媒体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信息的消化, 留出5分钟左右的自由交流时间, 让学生将在观看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并且经过讨论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继而, 教师可以结合幻灯片等形式对技能进行拆分教学, 教学结束之后再询问学生刚才遗留的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解决, 没有解决的问题再进行统一的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 不仅能营造出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 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学过程中来, 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自我训练式的思维方式,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

4 总结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体制的改革受到了新一轮的信息冲击。钳工技能教学方式的信息化改革, 不仅是这一技能教学有效改善教学现状的必然措施, 同时也是职业类学校与时俱进, 紧随时代发展步伐的重要表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相关教育者应结合相关研究理论, 综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 不断进行有效教学方式的摸索, 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也逐渐的朝着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围绕新时期条件下钳工技能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进行相关探究, 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钳工教学,方式变革

参考文献

[1]吴梦忠.钳工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 2010, 09:147-149.

[2]余克春.一体化钳工教学的应用例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4:188.

信息化下审计的变革 第9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习不再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其次, 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实现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 变“学会”为“会学”。“学会学习”作为教科文卫组织在其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四大支柱之一, 可见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习不再如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表述的“储蓄概念”, 而是使学习从谋求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积蓄”的活动, 转变为“表达”、“共享”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再次, 学习不再是纯粹而盲目地接受人类已有的智慧, 学生可以质疑已有的智慧, 摒弃传统的重结果, 轻过程;重知识的传授, 轻观察、感受、分析、理解;重学生被动的接受, 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现象, 学生通过亲身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获取直接经验,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方法, 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导致学习内容的变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供学习的可行的、并且是需求甚大的工具, 它在传统的学习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习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图文音像并茂, 突破了传统教材的平面式表示形式, 克服了传统教学媒体忽视语言符号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学习内容不再是来自于教科书与教师的传授, 相反大量的学习内容已经跳出了教科书、教师所规定的范围, 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一切信息都成了学习的内容, 范围得到空前的延伸与扩展, 并且学习内容可以为所有学生广泛共享, 既有支持学生学习的多媒体课件, 也有为学生自主学习而开发的网络课程, 还有用于电子作品创作的各类素材库、提供学习评价的试题库系统及其他大量的相关资源链接等。因而, 同传统相比,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感知到更多的信息, 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 产生和解决更多的问题, 获得更多的技能, 学习效果得以优化是显而易见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习内容的表现方式多样化, 各类学习内容多以多媒体形式呈现, 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等特点, 突破时空的限制, 把学习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创设友好的界面, 把各类信息化小为大、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学习内容。借助于形象化的内容呈现,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真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从而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另外, 在学习内容的结构组织上, 超媒体、超文本的引入, 更符合思维习惯, 把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网络化超链接, 以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组织和展开教学内容, 便于学生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存, 还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信息技术的运用导致学习媒体的变革。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笔是手的延伸, 书是眼的延伸, 电视是眼和耳的延伸。媒体越多越先进, 人体的器官延伸就越远。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去认识世界, 适应世界, 促进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媒体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作用非常明显, 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媒体。传统的媒体对学习内容予以平面的、静态的、简单的展示, 学生与媒体间缺少互动, 学生只需通过单向地接受并理解, 便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于一体的复杂系统, 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 而且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 从而可以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 还可以查询、检索。学习内容的展示是立体的、动态的、丰富多彩的,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都充满了交互性,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 比文字单一的感觉刺激更为丰富, 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媒体的传递方式趋于立体化, 由过去以印刷品平面传播到现在的地面微波传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传播所构成的立体传播模式, 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众多的信息渠道, 教师不必面对学生灌输, 而是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 或者编制课件在网上发布。

信息时代也是学习时代, 信息时代呼唤学习变革, 在信息时代, 现代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跨入了信息时代, 通过对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者能够避免传统单一环境下学习的发生, 以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变革。

参考文献

[1]岳欣云, 董宏建.面对课堂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何去何从[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3) :51-55.

[2]赵法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致使发生过程教学[J].电话教育研究, 2004, (1) :68-70.

[3]戴庆勇.信息时代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07, (5) :1416-1416转1438.

上一篇:插图助力地理课堂教学下一篇:语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