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2024-06-18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精选12篇)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第1篇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1)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门新的高校学科, 在内容上、领域上以及指导实践上均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大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进程能够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拓宽其教育视角, 对该学科的巩固和加强具有重要意义; (2) 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与实际结合, 这就需要解决教育对象的实际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实现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完善其理论结构, 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对时间的指导作用; ( 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建设方向已经逐渐转变为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即为其中的一个具体展现。努力探索和落实思政教育生活化, 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 二) 应用价值

(1)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效果。我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中指出, 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贴近学生生活, 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效果。目前国内高校虽然积极开展了于思政教育的理论课程, 但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为理论课程不能够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不能够很好的实现指导学生生活实践的作用; ( 3)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为教师学习和研究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提供基础, 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水平, 有利于实现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消除各种矛盾的出现, 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 一)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整体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大学生, 思政教育生活化的主题内容包括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方面面, 包括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素质、法制认知和道德伦理观念等, 对大学生在发展的特殊阶段具有规范和塑造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既能够教学育人, 也能够管理育人, 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整体性也体现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涵盖了大学生入学至毕业整个过程, 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使每一阶段的教育工作都能够得到落实。

( 二)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多样性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内容丰富, 涵盖了大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其又表现为多方面和多形式的手段。其中课堂教学手段、娱乐手段以及实践活动等均为常用手段, 能够通过不同落实途径给予学生文学方面、心理方面、教育方面、道德以及社会等综合方面多样且立体性渗透, 推进其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 三)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发展性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不是一个僵化的体系或套路, 随着大学生生活和成长需求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发展, 思政教育生活化正在不断完善和成熟。在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发展的调控下,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不断调整, 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三、结束语

总之,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并不是为了追求创新而创造出的应景式教学套路, 而是为了迎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形式所需而出现的必然产物。积极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进程, 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袁奋光, 赵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新路径探寻[J].社科纵横, 2013, 15 (11) :27-28.

[2]郭红明.微博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转向的理论契合及其价值探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4) :25-26.

[3]邱启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5 (S2) :41-42.

[4]范彦, 金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及实现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6 (04) :18-19.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论文 第2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不仅仅是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以现实生活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为理论依据,只有走进生活面向实际,使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才能真正的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最终成为指引人们幸福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远离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最终将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的挑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的高度相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当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毋庸讳言,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石,更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

(一)、关于“生活世界”的阐释

生活世界的概念是现在西方哲学中一个关键的范畴,是由胡塞尔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只有和现实世界相统一,并且参与其中那样才是生活在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世界。总的来说胡塞尔的思想是立足于超验现象学来构思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的,他阐述的生活世界思想,具有原创性,并且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胡塞尔之后奥地利的一位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并且提出了“生活形式”概念一词,他的生活形式概念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生活形式和语言情境共同决定的,想了解语言的意义必须先来了解使用它的人当时所处的生活形式,也就是说生活形式是词语意义的来源。与此前两位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哈贝马斯是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认为语言在终极的意义上并不是由主体的先验意识所构成的,语言只是一种主体间沟通交往的过程,并且以语言作为基础,或者说是以交往行动为基础,人所生活的世界就是由交往构成的世界,哈贝马斯的哲学理论较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要更进一步,他的社会哲学使人回归到一种相互沟通的生存状态,既消解了科学世界的抽象性,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开始向人性化的生活世界转变了。而马克斯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活则有这样的理解,主要的含义是超越生活脱离生活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人就生活在世界当中,和这个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人生活的世界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世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重视,是思想政治生活化的真正立足点,也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真正回归,对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的表现,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既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又关注人的精神生活。

二、思想政治教育化的特征表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生活性特质:本着以人为主体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唯有加入人文关怀精神,在实行个性化,生活化的教育活动中,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更好的体现人性光辉,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目的性特征:坚持现实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相一致,从而指导人们开始关注生活世界,关心生活体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种作用于生活实践的教育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实质性特征:本质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使人们形成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思想政治素质,而展开的是一种主体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旦脱离了生活实践和这些必要的生活体验过程,对于这一学科的进程来讲则很难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教育性特征:思想政治生活化的实现必须要立足生活,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的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模式。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世界相分开,是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人文精神理念缺失的关键因素。

三、结束语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第3篇

其实,教材编写也注意了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生活挂钩;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要建立以人为本、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就以高中政治教材为例,建构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必修课程模块,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更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生活与消费”“公民的政治生活”等为主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内容的改变或是思想政治教师个人,它是一个设计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各方面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一、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最终归宿。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具体划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由于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应根据各门学科的自身特点、教学资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特点等具体情况的不同灵活操作。关于生活化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应以教材中的道德认知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特点,立足学生的生活环境,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制定明确、具体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践行“生活即教育”式办学理念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生活之变化。这一思想至今仍然有道理。目前受高考制度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学校尤其是民辦中学的办学理念有所偏失,盲目追求高分名校以及本科录取率,甚至把学生成绩与教师工资挂钩。教育的内在价值是个体价值,而在功利化的办学理念,过多的追求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之下,教师上课的目标难免是对课时的完成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学习政治课的主要目的难免沦为追求考试的高分。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区域教学质量评估的名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和学科知识的“本真”价值。

三、建立“知行统一”式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德育性质。我国现在的道德教育陷入了知性德育的困境,片面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教育对象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道德与生活是相互依存的。因而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在制度和学习生活中学习德育,更应建构惠及一生的德育体系。对学生的评价,除最基本的学习成绩外,还应对学生的品行、实践能力、生活能力等各方面素质进行综合考察。德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仅仅局限于知识化倾向的评价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等多维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做出合理公正的评价,才能有助于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德育目标。

四、开展“体验生活”式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教育必须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学生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目前,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多流于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自我理解、体验和感悟。此外,开展的活动多断点式,没有一个体系或者连成一条线,雷锋纪念日到了,就开展学习雷锋月,国务院提出了中国梦,就进行中国梦的演讲比赛,一阵热的活动进行方式很难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五、挖掘生活化教学资源

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教师应调动一切资源,除了学习资源如网络,视频,书籍,报刊杂志等以外,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人,学校,家庭,社区中常常有这样的人可以为同学解答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让学长学姐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提供亲身经历和经验,树立榜样。其次,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中动态的生成性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的一种体验反映。教师应敏锐捕捉,适时启发,及时引导。只有这样因地、因时的开发教学资源,才能密切联系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活离不开情境,情境教学法是目前中学政治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首先,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与学生生活有足够联系的情境引入课堂教学。其次,情境的选择应带有问题性。问题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目的明确。最后,情境创设的数量要适度。用语言描绘情境,多媒体展示情境,角色扮演再现情境等多样化的情境创设方式丰富课堂的同时应有的放矢,用情境堆砌起的教学课堂,难免会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第4篇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教学中,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讲政治, 把生活问题政治化, 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政治教学中,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政治, 体会到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 感受到政治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政治的魅力。

二、构建生活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首先, 高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 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

其次, 高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

三、如何构建生活化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1、教学内容、手段以及方法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新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 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 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理念。但是, 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

政治课教学内容有不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要想吸引学生情感的参与, 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 它能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 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介入的冲动, 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内部动机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使用黑板加粉笔。虽然教学内容很丰富, 而且素材也是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但长此以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事实上,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素材有时用简单的语言难以再现出来, 学生也难以从中获得生活上的体验。

2、教师基本素质生活化

(1) 语言清晰流畅

表达概念的层次性要清晰。如纳税人、税收的概念等, 在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中, 往往有中心词、关键词, 作为教师就要清晰的表达清楚, 不带赘言的解释清楚。表达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要清晰, 有的时候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一下子不能理解, 教师要用清晰的语言、形象地比喻等方法来表达清楚。同时授课语言要流畅, 流畅的语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进度, 从而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2) 语言生动幽默。

心理学研究表明, 幽默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而这又是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和充分发挥潜力的必要条件。幽默在沟通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训练学生的幽默感有利于培育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性格和潇洒的风度。总之我注意在教学中努力形成体现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 做到亲切, 富于感情;自然流

3、激励机制生活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蒙竭力倡导用“肯定的评定”策略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他在大量的实验与研究之后指出, 如果经常使用“否定的评定”, 就会逐渐使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价自己, 如“我就是坐不定”, “我不聪明, 搞不好学习”, 随之他们的态度、行为就可能向这种否定的自我知觉支配下的行为方式趋近。

参考文献

[1]王泽民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J]文学教育2011第9期115-116

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论文 第5篇

【内容摘要】为了适应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始教育体制改革,进而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每个学科的授课体系都要进行转变和创新,因此,初的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改革的难题。初政治课程的生活化教育就是改革的方向之一,笔者在此分析初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对如何推进初政治教育生活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政治教育;生活化;

一、引言

初教育对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能力、素质等各方面都开始发展。教师必须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政治抱负,从而提高初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对初政治的生活化教学手段进行剖析,阐述初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提出进行初政治生活化教育的对策。

二、初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初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初思想政治教学过程要确立初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把初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知识实现系统融合,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政治性:虽然初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侧重以人为本,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它自身独有的特点,它与其他教育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就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即为社会服务。我国初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为大众服务,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②实践性:初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倡的是将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紧密结合,改变传统的纯粹注重书本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的状况,主张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和生活化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并在实践真正落到实处。③评价性:生活实践不单单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还是初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标准。因此,只有学生真正将自身参与到社会的实践活动以后,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个人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及行为。

三、如何实现初政治教育生活化

前面讲到初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和特点,那么如何推进初政治教育生活化?总体来说,就是要把课本内容和知识真正应用于现实生活,让政治教育在生活得到充分展示,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手段

初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们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结果这种授课方式使授课过程乏味,学生对政治的学习毫无兴趣。生活化思维下的政治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师将政治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同学们能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刺激同学们学习政治课程的主动性。

2.思想政治教育取材一定要源于生活

初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说白点就是学什么、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给学生传递政治知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且做到学以致用。这样看来,实现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就要把生活的实际经验与课本知识有机融合,以此来确定授课的目标。贴合生活实际的政治教育就是最美的教育。政治教育的素材来自生活实际,可以使政治知识富有生命力。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密切关注生活的政治并及时给予指导,从而使教育保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化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就需要它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处处讲究以人为本。这样的背景下,初政治教育更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授课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做到以人为本,具体来讲,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思想,在授课的过程尊重每位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课本知识及生活实际,及时对授课方式和讲课内容作出调整。在日常生活,也要关心和体贴学生,一是要着重锻炼学生的政治思维,让他们主动关心社会新闻,国家大事;二是学生能够参与到政治生活的讨论与实践,自觉地接受教学的熏陶感染,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实现精神的.愉悦,思想的升华,使学生终生难忘。

4.政治教育的授课要结合生活的真实体验

新的社会背景下,初政治教育应当摒弃落后的“输入式”教育,在老师和学生之间重新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关系。不是片面强调政治学习的理论化内容,而是要讲求真实感受,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生活化的初政治教育,要让同学们通过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领悟,去生成自己的人格特征。离开人们的生活实践,政治教育过程会显得极其空洞而且毫无乐趣可言。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初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课改的大形势下,广大政治教师一定要转变过去的传统观念,真正将教学工作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初生接受知识,而且对于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也非常有帮助。

作者:曾令银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于都学

【参考文献】

[1]尹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韦善锋.浅谈初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J].学教学参考,2013(09).

[3]施莉霞.初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讨[D].苏州:苏州大学,.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改进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这不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日常生活情境的教育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

1.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向人的生活世界的理性回归

社会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与作用点,是它唯一的基础。离开了社会生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虚无。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反思的结果,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反思,人们终于认识到其不能独立、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而应回归到生活之中,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1.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回归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是最为科学与彻底的“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人的尊严、人的幸福等权利,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

1.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人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两个主要方面,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素质教育因而成为一种深层次人格发展性的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等各种教育的高度融合。而实现这一融合,尤其是把这一融合的效果落实到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中,只能通過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足的表现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远离人的主体性发展需要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走进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实效性不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远离现实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式理论化,脱离社会生活

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自己埋在各类书本杂志之中,疏于到生活中到学生中去亲身体验生活、调查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研究出的理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营造一种假想的和过时的理想环境的教育状态,这些理论必然与实践脱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不强。

2.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空洞,脱离社会生活

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远离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实践,忽视了教育活动中蕴涵着人文价值与人文精神的个人生活体验。不去考虑如何增进与彰显教育的智慧,而是走向了远离世界的冷冰冰的教育理论,热衷于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习气。这种纯理论的东西缺乏生活气息,完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脱节。

2.3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理想化,远离现实生活

教育者往往一厢情愿地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取代了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不顾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进行圣人化、理想化的教育。学生在接触这种教育时必然发现不能解决生活问题,引起学生的失望和反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难以顺利进行,更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4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单一,背离生活的多样性

首先,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单一化,重视社会发展而忽视个人发展的多样性,过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导向作用而压抑人性,缺乏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忽视受教育者的性格特征的多样性,完全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活动,远离学生现实生活,从而难以引起学生在心灵深处的共鸣。

3.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具体途径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具体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教育主体置于生活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将学生置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意识和较强的主体能力为基础,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式进入到开放式的教育,从课堂理论进入到真实生活,这会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贴近生活,实现教育目标的现实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理想化,使学生感受到德育目标的可实现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并不是平庸化,它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教学目标的现实化,一方面要避免传统模式的理想化的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它陷入平庸化。教育目标现实化就是要使教育目标既能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具有现实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国家利益,又能考虑到人的现实生活利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相结合。

3.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源于生活,实现教育内容的具体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而这些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没有融入大学生的具体生活中。我们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深入的研究,融合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形成生活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其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具体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场所的不同,其内(下转第61页)(上接第52页)容也要相应变动;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化还要求多层次内容的内在统一。

3.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该融入生活,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走“生活化”道路,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融入大学生生活,就要创新教育方式,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一方面,要动员社会的广泛参与。所有的部门、人员都应该随时随地的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宣传社会主导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时无处不在”,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2]朱继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新理念的构建[J].高校社科信息.2005,(4).

[3]尚丽娟.思想政治教育应生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10).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论析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指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化”是一种过程, 一种趋势, 一种发展。生活化与抽象化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的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关注人、服务人、发展人。本文试图在思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基础上, 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

一、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过去,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度泛政治化, 一度目标过高, 内容太空, 方法单一, 效果不好。”[1]事实告诉我们, 不论是理想信念教育也好, 还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也好, 仅仅传授知识和在政治上提出要求是不行的。还应重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因素的培养。也就是说, 要密切联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 不仅要重视日常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应重视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重视在日常生活世界开发非智力因素, 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育, 便不可能达到由知到行的转化, 更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 恰恰是日常生活世界的心理活动、恋爱婚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个人发展、文化娱乐等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泛政治化的误区在于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活世界的随意性、经验性、常识性、自由性、情感性、直接性、反复性、零碎性、松散性、多重性。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 盛行假、大、空, 败坏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声誉, 丢掉我党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 使人们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 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抗体”, 不再相信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的实质是以虚假的说教, 对政治信念的背叛, 而不是真正对政治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现实性, 必须走出泛政治化的误区, 把教育融入生活, 在生活中发掘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主体和客体有明确的定位, 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受教育者的客体地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育的等级关系明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截然分离, 教育者的地位具有神圣性, 其意志具有不可违背性, 受教育者处于被动、依附地位, 其主体性受到压抑。主体性的缺失在教育方法上的表现是, 教育手段的灌输式、教训式和训诫式。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它的实质是, 忽略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中开展的, 不懂得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不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者引导、帮助、促进下, 受教育者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 使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获得发展的活动。也就是说, 不明白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两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间的关系。

(三)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不和谐

结合现实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和谐的特点。和谐的立足点是对人生存危机的化解, 是努力解决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诸多矛盾的对立和冲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冲突是物质生产活动中矛盾的反映, 只有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我们往往丢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性。和谐性的丢失在非日常生活世界, 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顾此失彼, 丧失协调性, 不能内生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世界, 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虚置, 无视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原发性本真诉求, 无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本身的需要, 看不见在日常生活世界里, 有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也不能利用好这种资源。和谐性丢失不仅在非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的领域存在, 而且在非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也存在和谐性丢失。其表现为, 要么是过分强大的非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么是过分强大的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前者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 后者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泛生活化。总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不和谐, 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承担起引导人超越生活、直面生活的苦难、在生活世界生成人的生命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

(一) 结合人的生产活动,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生产是历史的起点和发源地, 历史本质上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既可以分为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两个方面, 也可以分为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 不能不研究人们的社会存在, 不能不研究人们的生产, 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 他们是什么样的, 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 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 个人是什么样的, 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3]联系人们的生产实际才能理解人们的思想,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扎实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效果的评价等都应从人们的生产实际出发, 才能找到出路。仅仅停留在精神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现实性, 只能是空想。人的思想政治是受工业现状、商业现状、农业现状、交往状况等实际生活促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不在思想领域, 也不在教育领域或其他领域, 而在生产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不等同于开会、发文件、制定规范、谈话、讲座、甚至训人,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放在物质生产中才能说明本身。

(二) 在人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结合生活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现实生活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变化的动态实际, 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思想矛盾, 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也就是说, 在这个动态过程中, 把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 目标要清晰, 内容要明确, 实施与评估要和人的认知与品德形成规律相适应, 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在现实生活对人的熏陶、感染和渗透的过程中, 自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理性的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氛围, 把抽象的理念寓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 不要简单地告诉受教育者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而是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对善恶作出评价, 以自己的积极行动反过来影响和改善生活世界。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 就是指对人的精神家园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自我建构和与他者共同建构的过程,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现实生活的本真状态。因此, 对过程的丧失, 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丧失。

(三) 在人的相互交往中, 结合现实生活

人的本质在相互的交往中生成。在交往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对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教育方式的克服, 就是对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的超越, 就是不同主体间在相互交往和作用而形成的、理解沟通的教育运行方式。同时, 也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设和执行之间的差异, 主体之间在交往中,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进行意义重组、再创, 达到相互理解, 建构新的意义。交往不同于“灌输”, “灌输”是对人的漠视, 它把受教育者演变为单子式主体, 遗忘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世界里实现对人的精神积极观照, 在主体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进入共同的认知领域, 把认知内化为自身的心智图式。具体过程是, 思想观念、价值意识首先要内化为教育者自身的意义结构, 然后才在教育的交往实践中进行解释和述说, 在述说和解释中,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之间进行精神能量交换, 内化为各自的知识和能力。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交往, 也就是说, “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帮助学生们在相互之间、学生和环境之间做到同情、理解和公平, 正是基于这种希望我们才努力帮助学生学习。”[4]可见, 交往就是沟通、对话和理解。

(四) 以人为本, 结合现实生活

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 人本身是生活世界的根本和主体。以人为本, 从人的价值方面看, 人的价值具有本位性, 在人的生活世界相对于物来说, 人的价值是最高的。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来看, 人是历史的主体, 人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实现从抽象的类本位到具体的个人本位的转变, 从生存意识到发展意识的转变, 从绝对主体意识到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 在生活世界确证人的尊严, 满足人的需要, 实现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 最根本的是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实现人的价值。在生活世界里, 要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 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摆在突出的地位,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盐的问题, 米的问题, 房子的问题, 衣的问题, 生小孩的问题, 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5]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相联系, 这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即是说, 以人为本就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反映民声、体察民情、揣摩民心、关注民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3.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2.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6-67.

[4][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 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第8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1. 从现实生活出发最终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思想政治教育从实践中来, 围绕我们现实的生活需要展开。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不能只讲假、大、空的政治理想, 从生活的本质出发, 把政治教育作为实践的一个方面看待。从现实生活出发, 就要求政治教育重视并关注日常生活, 理解生活并能够从中发现生活的变化和乐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步伐, 要求作出适当调整, 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则会面临落后的教学风险。

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当前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 不仅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改变, 而且教育对象和内容途径等多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及思想观念。因此, 需要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现实, 以当下的社会为出发点, 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根据生活需要设计政治教学内容和方式。

2.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人是生活的主体、实践者, 因此必须重视人的力量。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从学生需要出发, 尊重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和想法, 在教学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要求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 关心学生, 体贴学生。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政治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能够关心政治生活, 关注国家大事, 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参与到政治生活的讨论、实践中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从纵向上看, 不仅仅在学校中完成, 更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 渗透于个人的日常生活、家庭、工作和学习。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1. 整体性

整体性指的是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个整体性的教育, 是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政治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如果单独抽离其中的一部分, 都会导致教育的片面化。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和整体性生活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知识的全部, 而是知行德美的全面发展, 强调政治生活的整体性就是要坚持知行德美全面发展, 不能割裂开来。二是要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促进, 在生活中互相感化和改变, 实现共同进步。三是要求政治教育不是由专人负责的教育, 而是终身的全程教育。

2. 开放性

开放性是生活本身的特征, 开放性的政治教育具有充分的活力, 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 不断开拓进取, 保持生机。政治教育的开放性要求在政治教育中不能因循守旧, 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 让课堂上的政治知识指导现实生活。对于社会发生的新变化, 我们要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反思, 避免和外界的隔离, 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形势要求政治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封闭式和控制型教学方式, 要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和生活的本质联系, 看到人生百态和群众疾苦。

3. 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人们不能总是纸上谈兵, 需要学以致用, 知向行方面进行转化。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能力, 一种习惯。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发现学到的政治知识毫无用武之地, 这成为我国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悲哀。因此教师要活学活用, 在教学中重视现实演练, 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验生活。

三、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

前面讲述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 要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让政治教育服务生活, 通过生活来展示, 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立足现实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现实, 其出发点和实践基点都落在现实层面, 政治教育面向的群体要大众化。多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系是指在教育中, 按照人们不同的思想素质特点形成不同的教学目标。每一个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发展情况不一, 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人开展不同的教学, 因材施教。但是在现实中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 片面强调教学的高大全, 忽视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导致政治教育脱离生活, 学生感觉其没有用处。因此, 教师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由过去的单一教学转向多层次多阶段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初中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和目标, 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思想政治教育取材于现实生活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什么、教什么的问题, 要求教师传递的政治知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能够学以致用。因此, 生活化的政治教育要从生活中取材, 用生活真理展开理论教育, 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源于生活的政治教育才是合理的正确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取材于现实生活能够保证其保持活力和充满生命气息。关注生活中的政治并给予及时指导, 能够保持教育的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 政治教育成为社会化服务的一种手段, 需要为全社会作出贡献, 因此单纯依靠课本理论知识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思想政治教材取之于生活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种无视学生兴趣和特点的政治教育模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3. 政治教育的过程要通过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形成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被动的灌输式的教育, 更不是简单粗暴的教育, 要重视教学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不能片面强调政治学习的技术化, 而要讲求真实感受, 在内心深处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依靠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领悟, 去生成, 去发展。离开人们的生活, 政治教育过程空洞且毫无生机。政治生活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 包括感受、情感和联想等多种复杂心理活动。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开启了政治教育的大门, 成为教育的发动机, 帮助建构初中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悟生活的真谛。其次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课堂上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等。

综上所述,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有利于初中生接受知识, 有助于教师改善教学模式, 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司甜.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2]韩凤鸣.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面向的反思[J].河海大学学报, 2011 (9) .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实现 第9篇

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方法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方法有很多,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总结了以下几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首先,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以新课标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授,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为学生创造更多讨论、交流和探索的机会, 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师要在平时多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案例, 并在适当的时机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 用生活中的实例诠释枯燥的理论, 通过趣味浓厚的语言解释繁琐的概念,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尤其是一些生活化的语言, 在生活化教学中所收到的效果比书面化的语言要好上很多倍。

其次, 从校园文化方面入手, 通过无意识的渗透, 让教学延伸到校园生活之中, 不再局限于课堂,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思想政治也是一门必学的课程, 是校园中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 因此, 将思想政治教学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 使二者得到有效的渗透, 就能够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还能促使思想教育生活化的顺利进行, 两者相得益彰, 共同作用, 所收到的结果必定是1+1>2的。

再次, 从现实生活中取材, 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 从中完成学生思想品格的塑造。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明白在目前和以后的人生规划中应该学什么、怎样学, 这个过程通俗来说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这也与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能量的形成是一致的。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应付考试, 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生活中取材, 因为生活是知识的来源, 也是由生活升华所得。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 让学生在生活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应该怎样生活。

二、通过教学实例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学习“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一课时, 我舍弃了以往那种满堂说教的教学方式, 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以“自我保护”为主题的演讲, 给学生带来了一节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学。学生对演讲有着浓厚的兴趣, 本次活动不仅让学生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还使他们的演讲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课设置的初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面对侵害要有勇气, 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维权的意识, 利用法律这个强有力的武器去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让学生在学习法律和利用法律时变得更加主动。在选材方面, 很多学生都选择了一些生活化的实例, 如利用热播节目“中国好声音”进行诈骗的信息, 并点明演讲的主旨:只有提高警惕才能有效避免受到侵害。还有的学生结合儿童电影《小鬼当家》来进行设计, 并在演讲中提出问题:面对不法侵害, 小主人公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进而在演讲中层层推进, 得出结论:仅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掌握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些精彩的结论将课堂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学生都跃跃欲试, 他们不再畏惧人前讲话, 全都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在说到保护自己的方法时, 我就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分组讨论, 选一个代表阐述本组的意见。为了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我还让学生进行计分评比。在竞争意识的推动下, 在很短的时间内, 每个小组的代表都做了精彩的汇报, 同学们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有一位学生甚至将自己的报告分成了三个场景, 分别是校园里、社会上、家庭中, 这些内容都是学生经常看到的, 也是他们都能体会到的, 因此, 所有的学生都很有激情, 在课堂的结尾甚至与我一起讨论和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 要知道, 以往他们从不参与教师的本项工作的, 可见本次活动是多么成功和高效了。

最后, 我和学生共同编写了一则《防护口诀》, 学生都很认真, 一次次地对口诀进行仔细的修改, 方便大家朗读和记忆。就是因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 选取学生身边的事、受关注、感兴趣的素材, 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 打造了一堂生活化的课堂, 所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我对于本课也做了积极反馈, 学生表示很喜欢这样的讲课方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讨 第10篇

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 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往往较少, 因此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实际, 脱离了生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应该要积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水平, 为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认识不够, 教育理念脱离现实生活

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往往是通过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 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与此同时, 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 因此导致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生活, 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现象。

(二) 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

当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都注重理论性, 忽视了实际生活, 使得学生不会去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辨别能力较差, 教育过程中教材内容过于理想化, 教师往往是用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概念为学生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 使得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考虑较少, 这样会导致学生在接触实际生活时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太大, 最终出现失望以及反感的情绪。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比较滞后

我国目前的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没有有效的运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 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不能够很好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方法, 造成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比较滞后。还有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由于缺乏经费和师资等方面的原因, 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单纯的喊喊口号而已,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过程当中也过多的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大多都是靠死记硬背, 很难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一)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的认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帮助学生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认识, 从而能够针对自己生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应该要和高校的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 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的认识, 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对学生的自我意识、适应能力、思想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辅导, 以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突出课程的活动性,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道德知识, 还要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的提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实践性和生活性, 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而不是被当做局外人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可以通过各种课程活动形式开展。比如情境式、讨论式、游戏式等教学模式, 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都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加强联系。

(二)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颠覆和改革, 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会根据教材进行讲解, 使得课程变得枯燥乏味,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内容进行丰富以及完善, 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 加入更多与学生的生活有关的实例, 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的提升。同时, 还可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利用网络开放性特征, 的给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释放, 对其思想观念的改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建设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起来

当前, 大学生受到外界舆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外界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很有必要开设一些有有层次性的、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定期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和活动, 让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让学生实现自身心理发展良好变化, 真正帮助一些问题学生解决思想道德素养问题, 使得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改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并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 组织思想政治活动大讲堂, 让学生积极发言, 谈谈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的感受, 各学院可以相互举办或者联合有关社会部门举办活动, 打破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将理论深入实践中。

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 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成为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应该要加强教育生活化的力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论教育的力度较大, 往往忽视了对实际生活的重视, 因此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从教育理念的改革出发, 加强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的改革, 为学生提供良好宽松的环境, 以此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的正确构建。

参考文献

[1]朱继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新理念的构建[J].高校社科信息, 2005 (09) .

[2]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J].高教探索, 2010 (12) .

[3]张国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06)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新思维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 思想教育生活化 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237-01

良好的教育首先要从根本上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是学生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开始呈现出脱离现实生活的趋势,这对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该研究者认为,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和适应性是面临这一挑战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教育事业良好发展的必要途径。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深刻剖析

1.1 始于“生活”,终于“生活”以“生活”为本

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紧紧围绕生活展开。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的是生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融于生活,更加接近和拟合生活中的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将其合理的运用于生活当中。也就是说,生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又是其终点,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子和导向的双重作用。

1.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基础,也是高校思想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核心要求,其主要对象是人而不是工具。它同样意味着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非管理、控制和约束大学生,而是为学生服务,为其创造发展和提升的空间。因此,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牢牢把握和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把培育人、塑造人作为教育的中心,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放眼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尊重人格发展,在教育中不断地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而有效的开发其潜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培养其在现实生活中独立生存的能力,让其在教育和生活中学会做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2.1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现实脱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化进程中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过于理想化。对待一切事物都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出极大的理想主义倾向,把一切都想象的很完美,用一种较高的标准衡量教育,导致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因此,在设定目标方面就显得很不切实际。向着理想化的方面进军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总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不顾实际情况。“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舍己为人与当下现实生活并不相符的一些道德内容空洞而没有意義,“假、大、空”的现象日益取代实际的教学内容,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盲目的注重毫无现实意义的教育理论,热衷于不断地讲述理论,偏离了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实践,忽视了实际教育活动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1]的有机统一。

2.2 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守旧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教师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不幸的是,守旧、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成了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一些政治教育工作者把获取思想品德知识本身当成了工作的重心甚至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思想品德原理和规范的灌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而忽略了教学本质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必将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学生,难以实现教学者的初衷。因为脱了具体的生活,所以那些本源于生活的理论知识也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成了一种空洞、无用的东西。这种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最终将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果与现实生活很难接轨,使得很多人满腹的大道理,满脑子的高尚情怀,但就是只说不做,知而不为,无法转化为自身的情怀、自身的行动,很难在生活中运用,如此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当难以奏效。

3 洞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新思维

3.1 注重实践,回归现实,树立新观念

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的锻炼与教育也至关重要。江泽民强调,“青年学生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随着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相关企业对人才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有牢固的科学文化基础、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要德才兼备。思想道德是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又是重中之重。

3.2 立足生活,学用合一,推进新模式

知识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因此,在加强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相关的实践环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忽略了大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环节,而着重强调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认识,因此主要采取在课堂上硬性给学生灌输相关理论道德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与行为视为同等事物显然是不正确也不科学的。反之,对教师而言.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展开社会实践。同时,就一些关于道德建设的社会热点问题适时组织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同时也在讨论和切磋中加深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在学校教育方面,老师尤其要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每一个人都受到应有的教育和重视,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发挥同学们的优势,弥补同学们的劣势,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同学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使人了解和尊重个性的各个方面,要善于引导。

4 结语

大学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21世纪的接班人,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虽然已经有向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过渡的趋势,但是尚不成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这就要求相关的高校、老师在做好本质工作的同时,从一种新的角度出发去全面、系统的看待和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8(4):19-21.

浅谈思想政治生活化教育方法 第12篇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的的理论教育上, 而是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赋予思想政治生活化的意义, 简单来说, 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 都可以体现出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 这就是思想政治在生活中的体现, 更进一步讲,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体现和回归, 它的价值导向能够提高人们对生活的信心, 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可以促使人们对生活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最优体现。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 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 通过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一定的结果[1]。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问题,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教育者也往往过于片面地只应用理论来代替全部的教学方式, 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严重脱离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 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者习惯于把受教育的对象统一化, 把接受教育的所有学生看成一个人, 不能细致地根据每个人的实际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这就导致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解过于理想化。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脱离

不论教育采取何种方式, 脱离了实际生活都只是一纸空文, 尤其是思想政治的教育, 如果在生活中不能体现出来, 这门学科就没有太大意义。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 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基本都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不能切合实际地给大学生从生活、学习中给予指导。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承受着来自学习、人际交往、经济和就业多方面的压力,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几年时间里显示出焦虑、彷徨, 这源于他们对未来的迷茫, 而这所有的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却不能给他们一个方向和指导,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没能完全融入到一起[2]。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灵活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所有的教育内容都是通过课堂来呈现, 这种教育模式的中心是教师, 教师通过看教材整理出教案, 再在课堂上把整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听、记, 课后做作业等方式来被动地接受教育。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主动施教者,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单向的教育模式没能使教与学合理衔接,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积极的互动, 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过于死板, 这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一大障碍。

(四) 思想政治教育单项化

思想政治教育本来的意义是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提升, 使教育者的世界观变得积极向上[3]。但是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一味地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的意义, 例如受教育者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它对社会有什么责任, 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本身价值的提升, 对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弱化, 把受教育者当成单纯的客体对待, 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的服从, 忽略了受教育者本身的自由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具体实施建议

(一) 教育者:专业素养的提高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的教育者, 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关键。教师的教育能力, 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成败, 因此教育者应该从自身的能力与素养方面下功夫, 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 教育者应该从意识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只有教育者本身重视这个问题, 才会想办法在实际教学中去解决这个问题[4]。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应该多和自己同专业的教师进行讨论和沟通, 首先大家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 并且都在实际的教学中贯穿这个问题, 如果某一位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困难, 大家可以一起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法, 其它人出现类似的问题就能够有一个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模板, 给大家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另外, 教育者本身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 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并且要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钻研的决心, 平时多读书, 学习别人新颖的教学方式, 并且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学会使用, 并且教师应该多关注自己的学生。

(二) 被教育者积极配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 教师虽然说是最重要的一环, 但是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 如果不配合教师的教学, 那教师的课无论讲得多精彩都没用。在思想政治生活化的教育过程中, 学生应该主动发挥自己的内因作用, 在教学中积极配合教师, 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被教育者应该从心里认为,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的生活是有实际性帮助的, 在学习过程中, 遇到问题应该积极向教师反馈, 这样有利于教学相长。

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一课, 多年来国家也比较注重大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 并且也积极推进这个课题的研究, 要想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就应该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罗洪铁, 王丽.三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的发展评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4, (6) :4-8, 15.

[2]周德全, 李朝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点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9) :34-37.

[3]陈淑丽, 何会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4, (2) :22-24.

上一篇:经济对策下一篇:连枷胸/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