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2024-08-09

网络编辑应具备的能力(精选10篇)

网络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第1篇

一、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已普遍采用直播的方式, 对电视新闻编辑的要求也开始从新闻信息简单的编排进入创造性编排的阶段。在整个新闻编辑、播出过程中, 编辑不仅要对报道的内容、形式进行策划指导, 还要对节目的制作、编排、播出进行指挥, 因此编辑必须掌握以下能力。

1. 过硬的写作能力

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稿件进行修改和加工, 如果自身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则根本无力鉴别新闻稿件质量的高低, 更谈不上通过润饰记者的文字为新闻锦上添花。新闻编辑在编辑工作中常会碰到各种问题, 比如在编排过程中, 需要根据新闻的重要性增加评论内容, 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是无法胜任编辑工作的。

其次, 编辑还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还需要对图像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了, 这一点在本人从记者转做编辑后深有体会。做记者时, 每次采访都会按照自己事先拟定好的采访提纲进行 (除突发情况外) , 图像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拍摄, 成品新闻的文字和图像都有很好的衔接;转作编辑, 改稿时脑子里都会想是不是与图像可以对应上, 因此很少出现解说词与图像脱离的现象。

2. 编排能力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 主要工作就是编排好新闻, 让更多的人能够接收到最新的有用信息, 并使其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首先, 要注意对受众心理的关注。节目质量的好坏, 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收视率的高低, 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受众的关注程度, 因此编辑在编播节目时, 要充分考虑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比例安排, 考虑好每条新闻的位置以及每条新闻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政治类、经济类、社会类新闻有序排列, 富有节奏性。其次, 在编排内容上头三条的选择十分重要, 因为受众在观看新闻时, 如果头条平淡无奇, 二条看之无味, 三条与受众毫无关系, 受众的观看欲望就得不到激发, 即使下面的内容再好、再丰富也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从而直接影响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关注程度。现在好多家电视台, 包括本人所在的电视台, 选择头条或头三条新闻时, 总把主要领导出席的一些活动或者是会议作为首选, 这是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受众需求的, 中央也多次提出要尽量减少和改进会议报道, 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多报道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

3. 社会交往能力

如果没有充足的新闻稿件, 无论经验多么丰富的编辑都很难编排出一期好的新闻节目来。首先要扩大新闻来源。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 都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除了对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迅速、准确地加以报道之外, 还要主动采访, 加大与单位、个人的联系, 扩宽人脉。作为新闻编辑, 要善于与各种人接触, 接触的人越多、各行各业的朋友越多, 消息就越灵通, 嗅觉就越灵敏。大量实践证明, 社会活动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采访和组稿的成败, 因为不同的人在对待同一个事件的时候会有各自独特的见解, 使编辑能更准确地摸清受众的需求, 利于编排好新闻。

二、素养

1. 政治素养

政治素养对电视新闻编辑来说是最重要的, 电视新闻本质上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 因此编辑必须要有强烈的政治感, 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舆论导向。

2. 新闻素养

新闻素养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基础。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 光有什么是新闻的感性认识是不够的, 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新闻理论修养, 用理论指导实践。新闻是社会的晴雨表, 新闻编辑只有在众多新闻事件中及时抓住精髓并真实地做报道, 才能使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3. 知识素养

新闻编辑不但要成为杂家还要成为专家, 除了熟练掌握电视新闻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之外, 还要学习一切看似与新闻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实际运用中又脱离不了的学科, 这样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因此,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 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

4. 美学素养

新闻作品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作品, 从美学角度看, 编辑完成作品的水平, 取决于新闻编辑本人的美学素养。编辑就像一个雕刻师, 其对新闻编辑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挑选素材、加工素材、美化素材的过程。新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乏味、枯燥的情况, 例如对某城市的上半年或全年的经济形势分析, 往往会出现一些数字, 如果只让解说员读受众很难明白, 但如果将枯燥的数字解说配以图表, 就会直观明了。又例如, 在严肃类新闻与轻松类新闻之间插入一个片花, 既是对不同类新闻的有效分割, 又会使受众有了短暂的休息, 对将要看到的新闻有了充分思想准备, 不会产生新闻类别转变快的感觉。

电台编辑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探讨 第2篇

【关键词】电台编辑;能力素质;探讨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近年来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广播电台如何能在众多媒体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很好的为百姓服务,发挥其舆论宣传和百姓喉舌的作用,是广播电台应该思考的问题。电台节目能否正确的传递正能量,为百姓服好务,关键因素在于电台编辑,电台编辑对稿件的选取以及审核把关,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电台编辑能力素质培养。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认为电台编辑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稿件选取审核能力

新闻时刻在发生,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不计其数,而我们的节目事件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国家服好务、为百姓服好务,这就要看电台编辑的稿件选取审核能力了。一般情况下,对新闻稿件的选取和审核要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电台编辑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这是作为电台编辑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电台编辑应该牢记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稿件的选取上应该选取百姓最关心以及最急需解决和处理的问题,来更好的为百姓服务。同时,还要从大局出发,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推行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稿件的选取和审核要与准确、鲜明、生动,自觉的与党和国家站在统一战线上,积极的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及时、如实的反应国家的惠民政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新闻媒体人的力量。

第二,要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满足大众的需要。新闻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拉近和百姓的距离,让百姓感觉到新闻就在自己身边。这就要求电台编辑在稿件选取和审核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大众的审美观念、视听兴趣、欣赏水平等因素。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社会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老百姓的关注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对于社会发展、政治动向、经济文化事业的方面的信息的需求量也在逐步的加大。因此,在新闻稿件选取和审核上还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大众生活。

第三,突出特点,发挥优势。这也是电台编辑在选稿和审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今天传媒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能够在众多媒体中突出自身的特色,把握住时代脉搏、为大众所接受,一直以来是电台编辑所努力的方向。当下,电台的节目设置数量在与日俱增,每一时段都有不同的节目方针和内容要求,电台编辑要做的就是怎样根据不同的时间段以及对受众的分析来安排节目的播出,这样才能让人们记住你的节目,喜欢这个媒体。

2.节目的选题以及策划能力

对于每一个节目的责任编辑来说,没一期节目的选题以及策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节目的生存活力以及存在价值。因此每一个电台节目的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选题及策划能力。作为电台编辑来说,对已没一期的节目都要精心的策划,进行选题思考,选题的来源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这就需要电台编辑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社会分析力、理解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因为节目选题确定后,需要节目的素材,这些素材的准备需要记者来完成,因此,编辑必须和记者要有良好的沟通,让记者明白自己这期节目的立意,从这个角度去帮助你挖掘你所需要的素材。选好题目后,素材准备好后,编辑还要对节目进行精心策划,每个环节的设计以及节目进度的推进都是编辑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通过精心策划让你的节目传递出的信息能抓住人的心,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

3.节目的编排管理以及控制能力

电台的每一档节目,在编排管理以及控制能力上都需要有层次感和重点,不能杂乱无章,乱成一团。如电台的新闻节目在编排和控制上要把握好不同新闻的组合,同一新闻事件如何实现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这些都需要编辑对新闻稿件进行重新的编排和管理。梳理好每一稿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让观众清晰的了解你所要表达的内容,不致于出现同种感受模糊和混淆。同时还要注意新闻播出的节奏,不要让听众感觉到枯燥和乏味,编辑一定要掌控好新闻播出的节奏,对于较长的新闻事件,可以在中途穿插一下其他的新闻,从而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4.良好的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

当前,各行各业都要求自己的员工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这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对于电台编辑来讲更是如此,一些优秀节目额的选题和创意不是一个人的成果,更多的时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作为编辑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只有这样创意才能更好的实现,才能制作出更加优秀的节目。因为,做好一件事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个电台节目从选题到制作到播出需要经过很多部门,如需要主持人的配合、需要导播的配合等等,因此,一个编辑如果协调不好各方的关系,那么我想是做不出优秀的节目的。

总之,在广播电台的发展过程中,电台编辑的能力和素质直接的关系到其节目质量的好坏,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名编辑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根据广播电台发展建设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能力,以更好的专业编辑能力服务于广播事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廖宏成. 试论编辑新闻策划的几个问题[J].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2]蓝鸿文,马向伍. 新闻语言分析 [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

[3]刘晓彬. 浅论广播电台新闻编辑应具备的能力[J]. 科教文化,2011(6)

浅议高校校报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第3篇

高校校报编辑的创新能力

高校除了教学改革、科研成果和学科建设每年都有所变化外, 一般的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几乎是年复一年的循环。校报编辑如果按常规办报, 其内容和形式一定是“老面孔上台”, 总是那些东西。我们要根据将常规的内容进行挖掘, 设计出不同的版面, 就需要创新。编辑的灵魂贵在创新, 面对学校的重复工作、重复性信息, 校报编辑要创新版面设计和报道角度, 寻求个性和特质, 才能增强校报的可读性。

校报编辑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 就是走出常规, 打破传统,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革新, 有所创造。任何改革本身都是意味着冲破束缚人们思想的旧传统、旧观念、旧模式, 从而不断地推陈出新。任何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的产生和形成, 都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既是对以往旧事物的一种否定或更新, 同时也代表了事物的某种发展方向和生命力。同样, 我们今天强调校报编辑要转换意识或观念的时候, 我们尤其要重视校报编辑的创新意识。校报编辑创新意识的核心显现出其观念创新。所谓观念创新, 其实就是思想创新, 是否有创新意识, 乃是衡量一个校报编辑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基本标志。

校报编辑要具有鉴别能力。校报编辑在阅读有关报刊或者院系的简报、处理广大师生来信来稿中, 常常会发现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这些情况和问题是否就是一些新闻线索, 校报编辑首先应具备鉴别新闻线索的能力, 及时发现和抓住这些线索, 安排大学生记者采访, 有些信息可以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 自己动手将获得的信息改编成适宜校报刊发的稿件。其次, 要有判断稿件新闻价值的能力, 校报编辑每天面对大学生记者、通讯员和师生的投稿, 把适合于师生读者群体的新闻信息筛选出来, 迅速、准确地判断其新闻事实的报道是否有价值。校报编辑鉴别与判断稿件内容是否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原貌, 是否为广大师生所欲知, 甚至能预测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 还要判断新闻刊发的时机是否合适等。再次, 要有综合归纳梳理新闻信息的能力。综合归纳梳理能力指的是校报编辑对全校各院系、部门有关新闻信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校报编辑在接受大学生记者、院系通讯员、自由投稿者的新闻稿子或者是新闻图片, 原本是来自全校不同的新闻源, 其各自独立“成篇”, 它们有不同的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 报道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 然而, 我们校报编辑不应该让这些各自独立“成篇”的“浮浅”稿件汇集在校报版面上, 要根据相关、相近或者相同信息内容, 对它们进行综合归纳梳理, 使其有机地组合和配置, 形成有一定力度且厚实的新闻报道, 突出校报特色。

高校校报编辑的策划能力

在高校校园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校报新闻在时效性方面无法与校园网络相比。作为校报的编辑人员, 如何办好校报, 使校报继续保持在校园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中的主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校报编辑要与时俱进, 要有较强的新闻策划能力。

“普遍撒网重点捉鱼”, 挖掘“新闻点”。“普遍撒网”就是广搜新闻信息, “重点捉鱼”就是在我们所获得的众多新闻信息中发现有较大价值的新闻事实。学校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或者几个重点工作, 或者说学校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中心工作接着一个中心工作不断往前推进, 校报作为校党委的喉舌, 要做好舆论宣传, 必须与学校工作步调一致, 必须进行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指让学校的每个时段的重点工作在有序地进行中所取得的成效让师生知道, 从而激发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那么, 新闻策划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它要求校报编辑深入到各学院、职能部门, 较全面地了解他们在各自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及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了解师生员工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愿望与需求, 校报编辑只有发现了这些众多的新闻信息, 才能通过精心的梳理而进行具体的新闻策划, 明确报道内容, 创新报道思路, 把“新闻点”找出来, 使校报新闻思想内涵深厚。如有的校报针对师风师德问题, 开辟的《我爱我师》栏目, 对那些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生如子的典型教师进行系列报道;针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学风等问题, 开辟《学子风采》栏目, 对那些有远大理想、为报效祖国而勤奋学习的优秀学生进行系列报道, 这都是校报编辑经过精心策划而完成的, 起到了正面宣传的作用。

结合学校实际, 策划要有超前意识和创意。校报的读者群主要是全校师生员工, 校报的新闻主要是校内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新闻, 由于校报出版的周期较长, 时效性较弱, 校报报道的一般性新闻都是师生前些日子知道的事件, 所以, 很多师生对校报没有多大阅读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校报编辑要结合学校实际, 不能坐在编辑部等稿件, 来什么稿件就发什么样的稿件, 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善于发现广大师生所关注的新问题, 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前提, 以创意为主, 大胆采用提出新见解的思维方式, 对新闻选题、新闻角度、新闻表现、新闻分寸以及资源配置进行全面的设计和谋划。使校报采访报道观点、思路、方法得到创新。如对毕业生就业这一社会问题, 校报不要等到每年的6月份左右学生毕业前夕才编发有关就业的稿件, 要在春季开学时或者更早的时间, 校报编辑要组织在边远山区、西部地区工作的校友撰写有关文章, 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树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就业观念。校报编辑要为毕业生着想, 请专家教授以毕业生就业为话题, 结合考公务员应具备的知识、结合就业面试的技巧以及礼仪等撰写有关文章, 供毕业生提前参考。再如, 学校为了缓解真正的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在院系和职能部门设立了“见习生”的职位, 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 不少大学生争当“贫困生”, 其目的就是想获得学校的助学金或者得到担任有“工资”报酬的见习生的职位。针对这样的现象, 校报编辑要敢于提出新问题, 进行批评性的报道:一所高校的校报发表的《贫困不是“香饽饽”》一文, 在高校中反响很大, 就是其校报编辑经过调查, 结合学生的诚信、消费观念经过新闻策划而写成的。校报编辑策划是改变校报新闻采访报道观点, 拓宽办报思路的重要途径。校报编辑的新闻策划能力越强, 校报发挥的新闻传播的功能也就越大, 校报产生的积极的影响也就越大。

注重时效性, 在“深”、“广”、“活”上下工夫。校报的深度报道是从纵的方面对教学活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体制等某一新闻事件进行挖掘, 今天的新闻事件都有其历史渊源, 校报编辑通过时空隧道, 以不同的侧面和角度, 较全面追寻新闻事件过去曾经经历的轨迹, 特别是要在较完整反映学校重要新闻事件与广大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时, 对所发现的丰富材料进行深度加工, 有分析、有思辨、也有预测, 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广”度报道是从横和量的方面做文章, 增加校报的信息量必须扩大新闻的报道面, 校报除了报道学校的重大工作和日常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方面的新闻外, 也要注重报道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来自社会的科技和经济信息等。“活”是利用不同的报道体裁和表现手法, 把文章写得新颖活泼。因为高校是一个知识谱系群体, “干巴巴”的新闻语言容易使他们失去对校报的阅读兴趣。准确、朴实、生动、形象的优美语言能让他们读起来感到轻松愉悦。

高校校报编辑的组织能力

高校校报编辑的组织能力指的是与校内外记者、专家学者、广大师生员工等各方面人员进行沟通的能力。即:组织协调大学生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报道;为提高大学生记者的业务水平组织的各种讲座;在对外宣传方面与校外媒体的沟通合作;在对内宣传方面与各院系、部门的沟通合作等。校报编辑是宣传学校这一链条环节的关键点, 校报编辑是否具备良好的组织才能和沟通能力, 关系到校报编辑工作的成败。

校报编辑有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不一定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校报编辑组织和沟通能力的高低与其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有关, 而社会活动能力与其性格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善于乐于助人、为人真诚、对工作认真又敢于负责的校报编辑, 大多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一般地说, 校报编辑在各方面都有较高的修养, 在工作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并有独特的见解, 敢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其组织和沟通能力一般较强;善于顾全大局, 不违背工作原则与人和睦相处的校报编辑, 能赢得大学生记者、师生员工的信任和好感, 其组织和沟通能力一般较强;善于言谈, 性格开朗、乐观的校报编辑, 其组织和沟通能力一般较强。总之, 形成校报编辑组织和沟通能力的相关因素极多, 校报编辑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才能逐步提高组织和沟通水平。

高校校报编辑的写作能力

高校校报编辑的写作能力指其撰写、修改稿件的文字运用能力。校报新闻稿件主要是大学生记者与通讯员采写, 他们除了对学校有关政策不能全面了解外, 在文字功底这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校报编辑在处理他们的“毛坯”稿件中, 不但在内容上要进行加工, 还要制作一个吸引师生眼球的标题, 甚至对有亮点的稿件还要配发言论、编写串联词等工作, 这就要求校报编辑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

网络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第4篇

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在合理时间内无法通过人工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在总数据量相同的情况下,与个别分析独立的小型数据集相比,将各个小型数据集合后进行分析可得出许多额外的信息和数据关系性,可用来察觉商业趋势、判定研究质量、避免疾病扩散、打击犯罪或测定实时交通路况等,这样的用途正是大数据盛行的原因。

针对出版产业而言,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技术不断推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传统媒介的更新、阅读方式的改变、知识结构的升级都在潜移默化中使出版产业向数字化发展趋势蔓延。这就要求传统出版产业从以往以图书、期刊为纸质媒体的单一粗放型生产模式向以知识要素为单位的多元集约型生产模式转变。

大数据时代对传统出版产业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对传统出版产业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服务内容数字化

有学者认为,大数据时代下,出版单位将从出版图书转变为出版数据。庞大的互联网系统每分每秒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就要求出版工作者对海量数据进行二次研究。在以内容增值为目标的传统出版模式基础上,加强对数据的整合、筛选和提炼,深入挖掘读者的潜在需求,融合用户体验技术,把出版看成是对读者提供数据内容服务的过程。

2.内容制定精细化

多元化的媒体终端阅读方式从书本阅读转变为知识要素阅读。这就要求出版工作者通过对知识内容、读者需求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将一个个高度浓缩的知识要素与终端读者的知识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将看似碎片化、信息冗余的内容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组织在一起,让数据服务变得全面、精准和立体,从而形成一个大数据研究与学习的平台,推动出版产业向数字化内容服务型、精细化知识驱动型转变。

3.需求预测定制化

大数据的一个重要核心功能是预测。大数据技术运用数学算法进行数据分析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读者的个性化内容定制是基于对读者阅读行为与喜好的分析,数字阅读工具可以记录读者在终端的一系列行为,如阅读时间、地点、历史阅读页码、每页停留时间等信息。出版工作者通过掌握读者的阅读行为趋势和偏好,对终端读者进行定制化的精准推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出版和个性服务。这种为读者提供的优质、个性化的专属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付费的可能,为出版社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读者对这种有针对性的资源进行阅读可以说是深度阅读,很容易形成主题、专题,培养了阅读优质内容的习惯,在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参与感、互动感得到增强,大幅度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4.产品形态多元化

大数据影响下的出版产业强调跨学科、跨行业、多角度的多媒体展现,在形式上综合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软件模拟、数值模拟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和手段,为读者展现立体化、可视化、动态化的知识形态,把读者的思维带进无限的知识空间和想象空间。多元化的产品形态将推动媒介融合和新媒体发展,使得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音乐等传媒领域因大数据趋势而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大数据时代图书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图书编辑作为新技术、新知识、新文化的传播者,必须认识到大数据对出版产业带来的影响,认清出版行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在数字化阅读对纸质阅读带来严重冲击的背景下,图书编辑应具备有以下几项能力:

1.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下,编辑要熟练地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从门户网站、手机应用程序、在线平台、电子书阅读器等多样化的媒介中能熟练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新闻和信息,并对信息的价值、市场和质量进行捕捉、判断和策划,培养编辑的职业敏感性。同时还要重新审视与作者关系的传统观念,突破以前靠出版社名气、作者投稿或是靠上级部门转稿认识作者的途径,应积极通过各种会议、论坛、博客、即时聊天工具等媒介与作者沟通结识,尝试网络发帖征集稿件、微博营销、朋友圈推荐等新技术方式,为传统出版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2.深度选择与精细加工能力

良好的文字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是编辑的基本技能,也是应该熟练掌握的技能。但是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浪潮,编辑应该转变角色,快速融合到新媒体的环境中,以全新的理念来承担内容选择和信息加工的职能。面对海量的信息,没有编辑的选择与加工,就不可能为读者提供及时、完整、准确和优秀的内容。在数字出版过程中,在保障编校质量的基础上,编辑要了解和把握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在面对复杂冗余的信息海洋时,充分发挥编辑的深度选择和精细加工能力,为读者呈现优质、精准的阅读资源。

3.需求预测与分析能力

出版工作的宗旨就是为读者提供知识资源服务,那么读者的需求就是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着手点。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的新媒体环境中,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受到个人专业、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年龄阅历和个人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对出版物有专业知识学习、业余扩展消遣以及精神寄托等多种心理需求的倾向,从而衍生出读者对出版资源多元化、立体化的需求。读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随着新媒体的渗入而深入,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和数量也有显著的递增。许多读者已不满足于传统纸质图书中提供简单的知识和信息本身,他们会提出新的更高的知识和信息需求,迫切希望获得富有个性化的、最有参考价值的多样化阅读资源。编辑应针对这种个性化的需求,在工作中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善于捕捉读者的喜好和倾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做市场调研,培养精准的策划意识,制定个性化的内容文稿,打造富有创意的产品形态,做新时代文化的推动者。

4.融合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切进步的灵魂。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创新才能带来经济的发展,出版社只有有高质量的图书创新品牌,才会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大数据时代使得信息传播出现了一种信息技术向全球加速传播方向演化的趋势,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了信息传播媒介特别是编辑这个典型信息传播工作者的理念,使得参与信息传播的主体、对象、场所、途径、方式和结果等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为编辑理念的更新提供了可能和契机。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读者由单一的、传统的文字阅读变成随时随地、多样化的电子阅读,可以融合图片、音/视频、动画、跟帖评论、转发分享等多种形态的资源内容,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将读者、作者带到全媒体的阅读、写作模式中,增强编辑与读者、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二维码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图书、期刊等纸质媒介可以把出版社和编辑部的官网微博、作者和编辑的电子邮箱等数据信息制作成二维码,放在封底、勒口、腰封等位置,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方便其进行网上阅读和手机浏览,同时还可推送该图书的一系列衍生信息,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

结语

随着网络媒体及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一场信息革命正悄然袭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需要编辑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环境,树立新型数字型编辑理念,处理好信息传播企业市场性导向与创意性导向之间的关系,突破传统编辑方式、传播模式以及盈利手段的单一局面,在出版发行过程中体现出个性定制服务、需求引导策划和创意融合理念,从而将信息传播的高附加值优势展现出来,做新时代的文化传播者和推动者。

电视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第5篇

当下是一个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对电视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电视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新媒体应运而生之后, 满足了人们对电视观看的心理需求, 同时对编辑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 电视编辑是编辑出单一的节目图像, 编辑出相应的文字类型解说词, 相对当下新媒体时代电视编辑而言, 比较简单。现在电视编辑需要明确对一个节目进行品牌营销、对频道理念更新、确定栏目品味等等。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编辑自身的素养和工作能力也逐渐提升。

1 电视编辑应具备的基本

1.1 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编辑日常工作会和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 每天和本系统各个环节发生联系。如果将电视宣传定位为一个乐队, 那么电视编辑就是最关键的乐队指挥。编辑需要发出工作指令, 需要保障指令执行。因此, 电视编辑应该具备开展组织报道能力。对一条新闻, 应该进行充分的考虑, 深入挖掘稿件, 给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这样才能推动实际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2 要有娴熟的节目剪辑技术

节目剪辑一般会进行单条新闻剪辑成片, 中期多条新闻相互组合以及后期切换导播这三个环节。这些工作一般都是由电视编辑完成。众所周知, 电视节目创作最关键的一部分就是电视剪辑环节, 这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其中具备技术性质也具有艺术性质。在对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编辑时, 电子剪辑理当在熟练掌握技术基础上, 还应该充分考虑到镜头、图像资料以及稿件内容等等, 做好电视语言元素编辑工作。一同完成了对事实新闻的报道之后, 使得真实的新闻再现, 真实、客观的传递给受众。

1.3 要有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电视语言不同于书面语言, 编辑在编稿的过程中, 既要将一篇电视新闻稿件修改得像书面语言那样精炼、逻辑性强, 又要符合群众的语言习惯, 也有利于播音员和主持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读起来顺口。而且, 电视新闻的播发有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这需要编辑能够及时作出反应, 应该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确定出这个新闻是否法、如何发, 这些都应该在最短时间内确定出来。

2 电视编辑的基本素养

2.1 节目定位

电视编辑在电视运行过程中, 主要充当着整个节目内容选择、整合以及主题确定工作。编辑的价值取向对于媒体言论认同, 对节目引导有着重要作用。该节目制作而出, 应该在群众心理和思维上都带来影响, 引起共鸣。这和传统的电视编辑差别非常大, 全媒体时代有自己特质。最关键是当下的群众意识提升了, 电视传媒逐渐模糊了受和传这两者之间的界限。电视媒体不断的创新发展, 才能满足人们对电视节目需求。当全媒体时代电视功能不断增加时, 附属功能和附属价值也逐渐增加。在电视节目中, 提升自我竞争力, 从而占领电视节目主导地位。在今后发展中, 电视传媒并不是完全的符合受众需求, 应该在合理满足上起到引导作用。尤其是对舆论和社会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这是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那在发展中如何进行引导。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 电视编辑起到的把关和引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应该基于尊重电视受众需求基础上, 做好选择和疏导工作。正确的引导舆论, 做好信息把关控制工作。这就是新时代给予电视编辑赋予的最新素养, 同时也是发展进步之表现。

2.2 媒介要同时融合观念和产业化两种意识

众所周知, 网络媒体已经彻底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改变过程中使得产业发生了改变。有的人这样定义网络, 网络一出现是对电视最直接的打击。以往电视受众群体很广泛, 数量也比较多。电视传媒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受众。当网络媒体出现之后, 电视媒体受到了影响, 产生巨大冲击。电视从实践上看, 电视传媒拥有的权威性和完整性还是无法被取代和动摇, 依旧拥有大量忠实的电视受众。电视编辑就宛如电视传媒之掌舵人, 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 如何改变发展方向, 如何开阔自己的视野。近年来出现大量的新型“杂交”产品, 是网络和电视相互“杂交”之产品, 逐渐被人们接受。三网融合概念的提出, 广播、电视、互联网实现三网联合, 衍生出的业务种类也比较多, 实现资源共享, 优化资源。

2.3 不断提高刨新意识, 适时整合思维

电视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形式, 电视可以给受众提供艺术、科教、体育、经济以及政治等信息, 综合性比较强。而且电视还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 是多人综合使用不同的技术创作而出的。其中这些元素包含理性元素, 也包含感性元素。同时, 也具有抽象元素和形象元素, 会有声音元素也有画面元素, 对于不同的电视编辑而言, 制作一档电视栏目, 这是一个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之过程。电视编辑明确这些元素如何搭配, 如何相互影响, 才可以使得节目具有吸引力和价值。众所周知, 事物需要不断的创新, 当获得创新之后, 事物才得以发展。对于电视编辑而言, 创新更为关键。编辑电视栏目, 在进行创新时需要立体法、逆向思维、横向思维以及开放性思维等。需要使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节目, 使得电视节目设置更具魅力, 更能传递出有效价值, 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对电视编辑需求。

3 结论

总而言之, 在新媒体时代, 电视编辑和传统的电视编辑存在差异,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应该不断增强自我的综合素养。基于电视职业道德基础上, 不断进行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娜.论非线性思维的培养对电视编辑创新的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2) .

[2]戈起梅.试论在信息时代如何用创新的思维做电视编辑[J].商情, 2013 (51) .

[3]覃学标.Adobe Premiere视频教程在《电视编辑》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宁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

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创优能力 第6篇

1 我国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新闻传媒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虽已得到长足发展, 但其新闻编辑主体其思维意识及综合能力等均存在一定落后性及缺乏性, 导致新闻编辑综合能力落后。首先, 其落后性主要表现在新闻意识方面, 我国电视新闻编辑普遍存在新闻敏感度不足及缺乏危机意识,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属事业单位, 其经营模式缺乏自主性, 因此长期落后的发展理念及经营模式导致包含新闻编辑在内的各新闻工作者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及发展意识[1], 新闻素养缺乏;其次, 新闻编辑在工作时其思维意识受限, 缺乏创新及形式多样化, 现阶段我国新闻节目在播出时, 仅以单一的新闻串播为播放形式, 而对于其播放的新闻内容缺乏深入点评及研究, 各新闻编辑在此固定式的流程中语言缺乏新意, 缺乏激情, 难以吸引观众, 同时各电视新闻节目其形式过于单一化, 导致节目编排及设置未遵循大众心理需求, 最终使观众逐渐失去信心, 产生厌烦心理;最后, 在新闻传播形式日益增多的今天, 各新闻类节目层出不穷, 跟风现象也日渐严重, 我国大多数电视台在进行新闻节目制作及新闻报道时, 开始模仿其他电视台或国外节目播放形式提升收视率, 有的地方电视台开始模仿省会城市并以地方方言进行报道[2], 不伦不类, 长此以往, 严重阻碍电视台发展, 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2 浅议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创优能力

2.1 敏锐独特的新闻视角, 较强的政治素养

敏锐独特的新闻视角及新闻灵敏度是新闻编辑所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 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稿件进行分析, 对新闻素材进行探究, 发掘新闻要点及独特的新闻视角, 新闻编辑对新闻素材的挖掘直接决定着新闻关注度及该新闻的舆论发展, 同时各新闻媒体在报道时需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 故而对新闻编辑的政治素养等具有较高的要求。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时期,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经常遇到舆论导向较强的新闻, 若新闻编辑在对相关新闻素材进行整理时, 缺乏敏锐的政治及新闻素养[3], 便难以实现对舆论论点的准确把控, 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影响国家政策持续良好推行。因此, 各新闻编辑应具备敏锐的新闻视角及较强的政治素养, 以理性思维实现舆论分析及发展。

2.2 编辑策划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在工作时较强的编辑及策划能力对自身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编辑能力主要表现在各新闻编辑其编辑技术及对编辑形式的应用, 优秀的新闻编辑需掌握先进的编辑技术及编排方式, 以多样化的编辑方式将好的新闻呈现在大众视线中, 因此各新闻编辑在工作中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技能提升, 及时掌握最新科技, 在稿件编辑及整合过程中, 了解观众的具体需求, 使新闻符合大众的欣赏观念, 不断促进电视新闻良好发展[4];除此之外, 电视新闻编辑还应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 在对新闻稿件组织及策划过程中, 需把握时代发展重心, 掌握时代发展方向, 创新新闻播出形式, 注重对新闻主题的表现及策划, 不断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良好发展。

2.3 知识积累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在工作过程中除需完善应用现有的编辑能力及编辑知识外, 还应注重自身知识的完善建设与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电视新闻编辑需不断充实自我, 提升自身分辨能力及编辑能力, 实现知识有效掌握, 不断促进思维认知改变, 除此之外, 各新闻编辑还需对社会生活、文学及经济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新闻涉及的内容非常广, 故只有掌握一定的综合知识, 才可胜任该项工作。

2.4 负责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 负责能力也是其基础需具备的能力之一, 电视新闻节目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其受众群体非常广, 因此各编辑需考虑受众群体的利益, 只有抓住受众群体的感兴趣的新闻点才能提升自身收视率[5], 扩大市场, 在选编新闻时, 各编辑主体应及时联系群众, 以服务群众为主体, 以专业能力及负责能力为主体实现对相关新闻的编辑。

2.5 较强编排技术

新闻编排是电视新闻编辑重要工作之一, 各新闻编辑在新闻编排时需注重对新闻传播效果等的关注, 若要实现该工作的有效性开展, 各编辑应注重自身心理知识及艺术等相关规律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操作中, 如在对新闻编排时, 各编辑主体应根据自身的播放特点及受众群体心理特征, 对娱乐新闻及政治新闻进行合理性安排, 对相关新闻框架、新闻内容等进行合理设置, 掌握各新闻之间的相关性, 实现新闻栏目高效性制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代社会发展中电视新闻编辑在电视新闻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发展意义, 目前由于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局限性导致我国电视新闻编辑其综合素养仍存在较大问题, 故而针对此类问题, 我国各新闻编辑需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编排技术、策划等能力的提升, 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促进我国电视新闻行业的高效性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现代及传统媒体逐渐趋于广泛性, 电视新闻传播作为现代传统重要传播媒介对我国现代信息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 新闻传播媒介的逐渐增多导致人们对于电视新闻内容的要求逐渐提升, 因此文章主要以电视新闻内容编辑主体新闻编辑为研究背景, 对其所需具备的基本创优能力予以研究, 不断促进电视新闻内容质量提升, 促进电视新闻媒体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基本创优能力

参考文献

[1]林丽彬.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探讨[J].新闻传播, 2013 (8) :51, 53.

[2]李艳馥.电视新闻工作中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J].科技传播, 2011 (17) :2, 8.

[3]云燕, 贺丹彦, 呼和, 等.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J].新闻论坛, 2014 (4) :107-108.

[4]李莉亚.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J].新闻传播, 2013 (11) :284.

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能力探讨 第7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素质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 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来源和渠道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介入和普及, 网络媒体以其全面性、全动态、经济性、互动性等优势, 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互联网广阔的空间, 用户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背景、解释新闻。而传统主流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传播范围因受到时间、地理、天气等条件的限制, 其新闻报道的内容、方式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视新闻要继续保持原有的地位, 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务之急, 就是要提升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经过几年的编辑实践, 笔者认为, 在整档新闻节目中, 编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编辑以新闻素材及新闻稿件为基础, 通过优选、组稿、修改、润色等, 最后综合创意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集成作品。这其中, 要把编辑的意识贯穿、渗透到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整档新闻体现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节奏均匀、信息量大的特点。作为一家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栏目, 做好节目的前期策划、后期的精心编排显得尤为重要。

1 注重前期策划, 紧贴时代脉搏

系列报道是电视宣传重大题材最重量

传播, 对当事人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如前几年引发轰动的“上大偷拍事件”, 被偷拍的两名当事人被学校开除, 后有传闻说被偷拍女生不堪精神压力而选择了自杀。另外题材的边缘化和作品的低俗化也是当前民间影像普遍存在的问题。

5结语

拍客在社会中不该满足于单纯扮演图像记录者的角色, 在拍摄、记录过程级的报道, 成为近年来电视宣传较为重要的报道方式之一。在报道中, 各地方台创新报道方式, 运用多种手法, 来表现其深刻的主题, 从而达到社会影响大、效果明显的目的。电视系列报道能否达到好的宣传效果, 就离不开前期的精心安排、巧妙策划。紧紧围绕同一个主题, 从多角度、多层面、作连续的报道。近年来, 湖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委的中心工作, 加大了系列报道的策划。如,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面对这一重大的全国性战略发展课题, 2006年的5月21日, 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积极破题, 创造性开展了市校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的实践。市校双方启动了“1381行动计划”, 创出了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的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四年后, 为了对这一成果进行全面、系统地报道, 湖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精心策划了《市校共建花开湖州》, 对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村村优美、家家富裕、户户文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景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报道, 用具体事实来表现宏观主题, 把一个美丽的湖州呈现在观众面前, 让人真真切

中, 应当有人文关怀, 以一种社会责任感来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事实上, 拍客们正在用一种源于生存本能和社会责任的动力来记录、传播、评判事件, 藉此为社会舆论创造了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对于舆论监督的建立, 我们不仅呼唤大众传媒的把关, 呼唤受众的正确认识, 更鼓励草根拍客的参与, 唯有底层民众能发出自己声音的社会才是有希望的社会。

切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

2012年, 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 大事、喜事多, 从“两会”到“党代会”的召开, 各项活动的广泛开展。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湖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更是加大了策划力度, 先后推出了《进村入企促发展深化“三个年”》、《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四区一市”》、《激情追梦创业英雄》、《喜迎党代会我们这五年》、《走基层感受农业科技的春天》、《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四区一市”喜迎省党代会》、《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食品安全在行动》、《实施八大行动凝心聚力发展》、《喜迎“两节一赛”》、《变化十年》、《辉煌十年》、《走基层工业强镇行》、《美丽湖州人》、《学习十八大冲刺四季度》、《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等主题报道。每个系列, 不同角度切入, 多项活动推进, 不仅亮点纷呈, 而且自成体系, 互为联动, 带来的是视觉上的冲击:内容新、形式新、手段新, 有效提升了宣传效果, 进一步增强了舆论引导力。

2 强化新闻提要, 力求先声夺人

参考文献

[1]李培林, 《科学界定“读图时代”》, 传媒观察, 2006年第6期

[2]李庆磊, 《网络拍客文化探析》, 菏泽学院学报, 2012年2月第34卷第1期

[3]吴文光, 《纪录片与人——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8月版, 第196页。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南京210046)

电视新闻内容提要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常规化播报环节,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电视新闻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重要提示, 更是为了突出新闻事件、亮明媒体观点, 指导、吸引观众收看而采用的一种编播技巧。

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新闻。报纸可以按空间位置安排文字信息, 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 增加读者的认知主动性, 有选择性地阅读。互联网媒体的最大的优势是交互性, 通过链接, 用户就可以得到更多、更详尽的信息。

而电视信息是单向传播, 不能像印刷品一样随身携带, 只有在一个适当的收视环境中, 节目通过图像、声音按时间顺序播放, 观众也只有按照编辑安排的信息去收看。因此, 作为编辑就要在新闻内容的编排上掌握主动权, 强化新闻内容提要的地位和作用, 力求先声夺人, 从而引起观众的注意。

在一档新闻节目中, 首先可以把当天最重要的、最有新闻价值的写入内容提要。但也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吸引观众、增加可看性的需求, 新闻提要在突出重大活动、重要决策、重点内容, 保障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 可以选择一些观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热点问题。如, 《十八条新政, 助推企业发展》、《物价上涨, 低保户补贴的增加和发放》、《中高考制度的变化》等一些与观众相关的政策、措施的出台, 影响较大事件的报道, 如《地铁的开通运行》、《高铁时代的到来方便百姓出行》, 以及重大刑事案件的侦破等。

值得注意的是, 不要把内容提要简单地处理成为几条会议提要, 或者领导的日常活动提要。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观众的需求, 通过内容提要来吸引观众, 使他们不转换频道。

编写新闻内容提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事实“准确、突出”

新闻提要来源于新闻, 又要“高于”新闻, 它和新闻内容不可分割。新闻提要反映的事实要与新闻事实相符, 表述要准确, 附加在新闻事实上的感情色彩要恰当。

●观点清楚鲜明

新闻提要不仅是新闻事实的高度概括, 还要善于通过典型事实反映新精神和新观点, 直接表达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重点新闻突出

新闻提要必须“画龙点睛”, 每档新闻节目要播提要的条数不能多, 以保证突出重点。

●语言通俗简练

新闻提要的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 句子要完整, 意思明了易懂;同时, 语言要通俗、大众化, 听起来清楚明白。

3 突出新闻主题, 讲究编排技巧

新闻有主题, 新闻编排也有主题。通常, 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新闻主题, 要围绕中央、省、市委工作的核心、重点来确定。电视台新闻主题的确定, 体现出一个台的舆论导向, 是新闻编排的灵魂。新闻编排应要遵循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两则并重的原则。

编辑在编排中必须将主题进行强化, 加以突出。在实际的编排中, 头条新闻是否有冲击力、吸引力, 直接影响到受众收看新闻节目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兴趣。因此一般情况下, 把主题新闻编排在一档节目的头条位置以此来强化主题新闻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作为一个地方电视台, 其新闻受一定的局限, 经常会涉及到一些领导的活动、会议报道等, 且又不是当天的主题新闻。编辑一般安排在头条, 但把篇幅缩短, 而在紧跟其后的主题新闻前加上栏目片花和挂角, 以引起关注, 加以强调。此外, 为突出主题新闻的分量, 可以在主题新闻之后, 配发短评或者编后语;也可把相关的新闻编排在一起, 烘托深化主题, 起到规模效应。同时可以将主题新闻放在头条位置, 在时政新闻前做些片头处理。

除此之外, 在编排中, 也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形成传播上的强势。

同题集中:将同一事件的相关报道组合在一起, 使人们形成对事件的整体印象。这其中可以把同一事件连续发生过程的几篇稿件集中在一起播发, 使观众对其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也可以把同一事件不同侧面的报道集中在一起, 使观众对事件有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了解。各条新闻之间相互补充、互为背景, 突出同一新闻主题。如, 《大方小方夜班车》中的看点经常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编排。

同类集中:把内容上有关联或者相似的稿件集中起来, 通过巧妙的组合, 使几篇分散的稿件“整合”在一起发挥整体优势。在采用这种方式时, 往往可以通过导语或者统一的标题凸显同一性。如, 春节除夕夜的《喜气洋洋辞旧岁欢欢喜喜过大年》、国庆节的《湖州各地升国旗庆国庆》等。同类集中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生活中正面的榜样和反面的典型有意识地编排在一起, 旗帜鲜明地阐明主题, 通过对比传递编辑的思想。

根据笔者的编排经验, 一档新闻节目要体现一个大主题, 而串接一档新闻的每篇稿件则表达了一个小主题。那么在具体的编辑和排列中, 应该小主题服从大主题, 从观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现节目内容的轻重缓急、错落有致, 把每一档新闻中, 最丰富的信息量传达给观众, 让每一个观众收看后从各自的角度获得自己所要得到的信息, 感觉具有一定的收获, 这便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当然,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 缺少了政治素养、新闻素养、知识素养、创新素养也是不可取的。一档电视新闻节目就好比是一桌盛宴, 那么, 内容丰富、

形式各异的新闻报道就像一道道菜肴, 而编辑就是这盛宴掌勺的厨师, 即使内容不够精彩, 科学合理的编排, 也能烹制出美味佳肴, 提升整档新闻的质量, 达到“1+1>2”的传播效果。

广播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几种能力 第8篇

广播是诉诸于说和听的媒介, 但是, 现如今, 广播移动化、伴随性、互动性的优势正在被移动互联网逐一消解。随着车辆互联网、可穿戴式设备技术的成熟, 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 广播将会遇到严重的挑战。一直以“快”著称的广播传媒已经失去它的优势。前不久“深圳女孩罗一笑”事件刷爆网络, 广播曾几何时给人们带来的互动、迅速等优势, 在这个时代已是滞后。广播新闻如何在移动互联与大数据时代险中求胜?保持提升新闻速度的同时, 提炼观点、体现温度更是广播新闻节目的生命线。内蒙古新闻广播的转型改革也在不断摸索中, 起初设定的大板块、线性新闻播报的样态, 听众并不买账。其后改为“新闻+评论”的节目形态, 大段时间的评论员发声, 听起来又让人有些拖沓疲惫, 不适合当前快节奏需要。2016年下半年节目重新调整:信息+观点解读, 新闻语言更加多样, 信息集纳更为丰富, 评论话题更有锐度。几个月的运行, 听众反响明显, 新闻播报下午档在上百档广播节目听评排名靠前。今天的新闻广播其定位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消息台, 更多应是观点、思想和现场集合与碰撞。因而, 我们的新闻编辑只有更大程度上调动各类新闻资源, 提升广播新闻报道的速度和深度, 听众从中能受到启发, 广播才会有生命力。

二、新媒体时代, 广播对新闻编辑的要求及其应具备的能力

新闻编辑是个苦差事。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信息加以整合, 及时得以传播, 是编辑应该履行的职责。他不仅具有“把关人”的职责, 同时还得敢于“发言”, 提炼新闻事件的观点。

2011年, 商务部批准百盛收购小肥羊, 内蒙古成长起来的优势餐饮品牌一时间变成了“洋品牌”。这一事件, 网络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大量信息扑面而来。而在“小肥羊”的发源地, 内蒙古广播媒体《纵横118》 (内蒙古新闻广播一档新闻深度报道节目) 迅速整合信息, 联系专家采访, 在其他传媒热烈跟进报道收购信息、官方反映的时候, 适时推出新闻专题《小肥羊或变“美国羊”, 折射民族品牌发展瓶颈》, 延伸探讨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出路问题, 引人深思。 (这一稿件获得第22届中国新闻奖) 新闻编辑工作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 广播新闻要想以智取胜, 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独到的视角和前瞻的眼光。具体来讲, 新媒体的竞争使得广播新闻编辑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 新媒体的竞争凸显广播新闻编辑的策划、组织能力

在新传媒时代, 广播新闻编辑不仅仅是集纳“信息”, 还表现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2014年7月一天, 包头白云矿区突然降下大暴雨, 有辆客车受阻。当时天气将晚, 客车行驶路段的位置无法确定, 如果山洪暴发, 20多名乘客将危在旦夕。包头交通广播新闻编辑迅速行动, 及时与车上的一名乘客取得联系, 了解他们的情况、车辆位置。编辑同时与当地政府领导、消防人员取得联系, 实现三方通话, 现场直播营救行动。另外, 他们还联系了乘客家属, 通过广播传递爱, 增加他们安全脱险的信心。几方努力, 最终在山洪到来之前, 成功脱险。广播编辑的策划、组织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广播媒体新闻事件应急反应处理能力独占鳌头。笔者认为, 广播新闻工作流程时间紧、节奏快, 很多时候, 从拿到新闻选题到采写成稿, 记者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种情况下, 编辑提前组织策划的重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广播新闻编辑尽可能通过前期介入来加强新闻的组织和策划, 做出自己的个性来。

(二) 新媒体的竞争凸显广播新闻编辑的编排管理以及控制分析能力

新媒体的出现, 海量庞杂的信息需要编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些多元的价值取向、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 要求广播新闻编辑进一步明确传播的使命, 要把握主流价值观。从2015年起, 内蒙古新闻广播专门开辟一档新闻板块“新闻眼”, 专门择取微博、微信朋友圈流行的热点新闻事件解读, 剔除真伪。2016年由于经济下行, 部分钢企面临困难。一时间微信朋友圈流传“包钢集团老总致广大职工一封信”, 信的内容是企业亏损, 需要解聘大量职工、降低职工工资。消息一出, 人心惶惶。“新闻眼”立刻跟进报道, 专门邀请包钢集团新闻发言人出面澄清, 以正视听。起到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 新媒体的竞争凸显广播新闻编辑的思想出新、观点引导能力

新媒体时代, 广播新闻编辑需要对于焦点事件多方面、深层次地挖掘新闻价值。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来说, 编辑已经与新闻记者同时存在, 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内蒙古两会, 内蒙古新闻广播专门开设“打开‘两会’说亮话”栏目, 编辑和评论员合作, 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评说两会亮点。这一节目不仅打破了过去两会新闻报道陈旧模式, 而且还让听众更快、更直观地了解了两会重点内容。

三、结语

2014年我国新一轮改革起步, 国内广播着力强化舆论引导能力, 信息+观点成为各家电台主要播出方式, 这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广播新闻不但要使受众享受到知情权, 更应该给予大众人生、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思考, 保持主流媒体长期坚持不懈建立起来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新闻传播速度[OL].互联网.

论编辑应具备的营销意识 第9篇

【关键词】营销;编辑用体;市场化;内容为王;媚俗

狭义编辑学中,编辑活动被认为只由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两体构成,研究只限于编辑和编辑材料,其中作者和读者都缺席了。而靳青万老师提出的“编辑用体论”,除了作者这样的编辑源体外,又将读者纳入编辑学的概念范畴,形成了广义编辑学的概念基础。编辑用体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也就是不限于任何形式的人群,只要接触或使用了编辑产品,就能成为编辑用体。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形势下,杂志社和出版社都将以公司的形式运营。编辑在这场改革的洪流中应该如何转变职能,将出版物打造成适应编辑用体需求的、双效益结合的编辑产品,已成了一个急待思考的问题。

一、缘何要具备营销意识

即便不是在市场经济的时代,编辑产品也要考虑到读者的各种需求。在古代,官方印书机构和民间的书坊书铺都是在受众需求下诞生,这受众包括皇帝、士大夫、庶民,比如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一批文学之士编辑了《文选》,供王孙贵族们阅读;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编年体史书著作《资治通鉴》,阅读者就是皇帝以及历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士大夫们。在近代,民国时期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宣传先进理论的报纸、杂志,都是为了渴求新文化的民众而诞生。

如果说古代书铺书坊的印刷品是精神领域中经济活动的雏形,那么现代社会早已出现了一个规范有序的、有庞大精神需求的市场。图书、杂志、报纸,都要通过发行和消费者产生交换,即便是不出钱购买的读者,在租借、网上查阅、下载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对某种编辑产品的认识。比如在今天这样的数字时代,每个人在网上都有自己的小型发布平台,网民通过博客、日志、微博、微信来表达观感和读后感,在全网散布观念,影响自己的粉丝群,从而间接影响纸媒的销售,比如豆瓣网就有读书的群组,爱书者常在此交流。因此编辑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购买者,更包括这些关心、传播阅读感受的人群,他们就是编辑用体,是选题策划、发行调查里的重要意见来源。如果编辑对此漠不关心,只按照自己的习惯、经验、理念编辑文字,势必造成和受众的脱节,导致产品滞销,同时,创意也会枯竭,编辑产品成了无源之水,后继乏力,自然干涸。

二、如何贯注营销意识

我国期刊目前分为市场化期刊和专业学术期刊两种。前者以市场为导向,比如在行业内发行的信息类杂志,就以广告部为核心部门,编辑部隶属于它,选题策划都围绕广告发布的需要进行。另外,一些通俗故事类、娱乐类的杂志是从发行人、广告人手中创刊的,积攒多年发行经验后,这些发行人也组建了自己的小型编辑部,模仿热销刊物的成功经验,做自己的内容品牌。它们的特点就是实用性非常强,一切以编辑用体为中心,或者做八卦新闻,或者深挖做专题,形式多样。编辑经常要到书摊上去翻看杂志,观摩海报,调查发行情况,了解消费动向,学习别家杂志的营销理念,上网查阅读者评论,建立论坛收集读者反馈,设读者QQ进行互动,甚至在亲戚朋友里了解杂志口碑,听取建议,这都是选题计划的基础。更有甚者,包装偶像明星式的作者,建立庞大的粉丝群。比如一些青春文学杂志,结合写手本身的特点,量身打造特定题材和写作风格,制造花边新闻,举办各种活动,甚至和娱乐圈交叉,形成立体的产业链。

我国学术期刊的市场化的需求不那么强烈,主要为专业技术人员服务,除去政府拨款,经营形式很单一。但为了扩大杂志的学术影响力,学术期刊的编辑也应该定期走出编辑室,和作者接触,和读者接触。比如走访业内的高校、实验室机构,了解行业最新成果,科研动向,举办小型的专业交流会,学术研讨活动,向老作者定期寄送杂志的最新文章名目、选题计划,目的都是展示自己的杂志,稳固老作者群,建设口碑,吸引潜在的作者和读者关注,从而扩充稿源,提升社会影响力。编辑是和文稿直接打交道的人,没有谁比他们更了解如何从细节上定位一本杂志在作者群、读者群心目中的微妙位置,这是发行人和广告人无法做到的,也是编辑的天然营销优势。

三、“内容为王”的营销意识

在编辑两体论中,編辑的全部精力只在编辑产品上,这个意义上的内容为王,就是注重文字、表达、意义,以及版式。当文章的意义只集中在它本身,读者的观念就失效了,文章成为一个封闭自足的个体。如果所有内容都这样编辑,很难想象它会避免滞销的命运。当读者参与进来后,文章的封闭性就打破了,它需要不断地改变自身,以弹性的格调适应读者的审美。能恰到好处适应这种需求的出版物,一定不会是滞销品。畅销书都是在一个巅峰端点和读者需要完美对接的产物。

当然,这种适应并不是漫无止境的。编辑毕竟首先是和文字打交道的职业,在指定一个选题方向时,既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又要考虑杂志自身的品位和档次,是追求通俗娱乐,还是追求深度优雅,每一篇成稿都在细节上决定了这本杂志的方向感,一本杂志以往的面目就是在它读者心中的全部面目,它的本质需要在创新中极力地保持。如果杂志某一期的方向感出现了偏差,就会在读者群中引起疑虑,造成陌生感,失去信任。比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一期使用了一个女子的裸背半身像作为封面,引起极大争议,本身这幅图片造型上是很讲究的,单独看,不失为一个唯美的人像艺术作品,放在时尚杂志上绝无违和感;但若放在传播自然美、人文美,以科学理性为宗旨的杂志上,势必让习惯了杂志以往风格的读者感到不适应。美,人所好也,但要以和谐为道。可见,编辑在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后,还要时刻在观念上强化杂志的定位,才不至于出现偏差。

四、如何看待营销中的媚俗

说到纸媒营销上“媚俗”性的成功,不能不提到默克多传媒帝国。当鲁帕特·默多克从父亲手中接过经营境况不佳的报纸产业后,就对其进行大力改造,大量刊载八卦新闻小道消息,当他以40%的股份入驻《世界新闻报》时,又开始登载骇人听闻的新闻,发行量极快攀升。默多克本人也是秉持强力推销的概念,打价格战,以娱乐内容的传播为主要收入来源,这导致默多克在西方世界也毁誉参半。他在商业上是成功的,但内容上满足的是人的低级需要。

所有人一定有过这种阅读体验:怀着兴奋读完一本八卦花边读物后,陡然觉得非常空虚。你也不会长久记住那本杂志的名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他指出:“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如果一个出版物提供给读者的只有感官刺激,继之以无限的空虚,它引起的喧哗只能是一时的,人们厌烦了这样的刺激后,一定会转向更高级的需求。满足低级需求的出版物固然能带来商业效益,但它不能提供给社会人生更长远的影响,甚至带来极大的负效应,令人意志涣散,心灵空虚。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下,这种出版物不能存在,要受到政策法规的制约。

编辑产品是一种特殊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属性,其中,经济效益是维系出版机构生存发展的前提,社会效益是这个出版机构存在的终极意义。如果生存成为问题,自然谈不上社会效益;但如果出版本身的终极意义不存在了,那么一个出版社何不改成鞋袜店呢?

五、结论

出版物要在读者的检验下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编辑产品,编辑用体决定着出版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编辑必须关注这个群体的需求。但正如靳青万老师所说的:“正确的市场需求信息结论会导致成功,甚至是巨大的成功;错误的市场需求信息结论会导致失败,甚至惨重的失败!”正确的营销意识是树立在客观、准确、细致的市场调查上的,这也是编辑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靳青万.编辑用体论[J].编辑之友.2011(2)

网络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第10篇

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媒体的竞争也日益的激烈, 而受众的心里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进而对电视媒体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加之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的不断出现, 使得电视媒体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 电视新闻媒体想要处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 更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1 当前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普遍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群众对电视新闻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的质量却无法满足大众的要求, 当前, 我国的电视新闻编辑却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编排的模式不新颖, 新闻内容枯燥无味等, 这让电视受众感觉到无趣, 导致了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和影响力逐渐被削弱。而且我国的电视媒体在新闻节目播报形式上略显单一, 观众对老套的新闻节目形式产生了审美疲劳, 逐渐产生了厌烦的情绪, 这充分表明了当前新闻编辑水平有待提高[1]。

2 电视新闻工作中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对电视新闻编辑来说, 除了具备较强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之外, 还必须具备下列几方面的工作能力。

第一, 要有策划组织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同于其他编辑, 电视新闻编辑的日常工作既要编稿也要组稿。在新闻策划能力方面对电视新闻编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策划主体思想要时刻紧跟上社会的信息、行业的信息和受众的信息, 同时加上新颖的内容和独创的手法, 努力使报道的内容成为当天新闻的焦点。而在组织能力方面, 遇到重要的报道, 需要准备哪些相应的稿件和相关的画面, 需要哪些人去采写拍摄任务等, 这些问题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与此同时, 电视新闻编辑在组织报道时需要采取什么形式方面, 不仅要做到与时俱进, 而且还要有创新的思想。

第二, 要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2]。首先, 对于新闻编辑来说, 过硬的政治敏锐性是做好一个新闻编辑的重要前提, 同时也是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果电视新闻编辑的政治素养薄弱的话可能会影响和误导受众对新闻思想性的理解。其次, 由于新闻媒体需要正确的舆论作为导向,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对所有的新闻稿件必须明辨是非, 对于一些片面的新闻或者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背的新闻把关不严的话, 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新闻媒体要求编辑必须把好关。

第三, 具有较高的新闻编辑能力。观众是电视收视率的关键, 它直接决定了电视新闻事业的兴衰, 所以不断提高为观众服务的能力是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责任, 只有深入理解电视受众的真实需求, 时刻树立为电视受众服务的思想, 才能使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达到了这种认识程度, 新闻编辑人员才能做出真正贴近受众的新闻作品, 才能在选材方面以电视观众为中心, 满足观众的需求, 只有这样电视新闻节目才更有意义[3]。

第四, 具有较广泛的生活积累和专业综合能力。电视新闻对于编辑人员个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人员, 必须把自己变成杂家, 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 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生活素材,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真正做到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另外对于编排艺术方面、写作方面、社会交往方面等等, 电视新闻编辑人员都要做好, 这样就可以使电视新闻真正成为电视受众的知识来源[4]。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也是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必备的, 在检查和核对稿件和画面的情节内容和基本事实两个方面要做到毫无差错, 前后毫无矛盾, 做到合情合理, 不违背科学等方面。同时, 新闻编辑人员还要熟练地掌握改稿、配稿、画面组合、制作标题和内容提要等技巧, 更要懂得录音、录像、复制等技术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编播的速度和质量。

最后, 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度。对于一个电视新闻编辑人员来说, 新闻敏感度是一种最独特的能力。能否快速的发掘新闻亮点就直接决定了是否能成为当天新闻播报的头版头条, 能否成为受众的兴趣关注点, 也就直接的关系到新闻的收视率。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点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价值, 当然, 新闻敏感度的高低依赖于对大量信息的掌握和对有价值信息的捕捉, 这就又从另一方面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必须掌握广泛的知识。

3 总结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 电视新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视新闻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 就必须使得新闻内容丰富, 形式多种多样。而对于电视新闻编辑人员来说, 要想使电视新闻成为丰富多彩的节目出现在电视大众面前, 就一定要具备以上提到的几项基本能力, 只要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 才能使电视新闻的受众越来越多, 有效的推动电视事业的发展。

摘要:现代电视新闻栏目已经进入了品牌化经营模式, 随着越来越激烈的新闻争夺战, 如果没有独特的风格模式, 就无法有效的吸引观众, 从而导致了收视率下降。要使电视新闻始终抓住观众眼球, 就非常有必要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能力和素养, 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新闻编辑。本文具体分析了当前电视新闻中编辑存在的问题, 总结了一些现代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晓燕.新闻工作者创新能力浅议[J].新闻传播, 2002 (6) .

[2]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3]胡旭亚.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能动作用的发挥[J].视听纵横, 2006 (2) .

上一篇:违章原因论文下一篇:扩散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