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调整范文

2024-06-07

战略调整范文(精选12篇)

战略调整 第1篇

(一) 出口货物的变化特点

(1) 出口增长主要靠工业制成品来拉动, 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但缺乏高新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

最新数据显示, 从2004年到2013年, 我国初级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从6.83%下降到4.86%, 同期工业制成品比重从93.17%增长到95.14%。其中机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2004—2012年, 从3233.7亿美元增长到11793.38亿美元。

不过, 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就出口总额而言已位居世界前列, 但缺乏创新优势, 这就说明我国对“高、精、尖”技术产品的出口实力不足, 出口商品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 能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寥寥无几。

(二) 出口贸易的变化特点

(1) 服务贸易出口增速高于全球增速, 但缺乏比较优势且竞争力较弱。从2001到2013年,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329亿美元上升到2105.9亿美元, 年均增速为17.8%, 是全球平均增速的2倍。比较优势指数 (CAI) , 其计算公式为:CAI= (X-M) / (X+M) , X表示某种商品的出口, M表示其进口, CAI的取值范围为-1到+1。其值越接近1, 说明比较优势大, 竞争力越强, 反之, 则比较优势越小, 竞争力越弱。从近年的数据分析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的CAI均为负数, 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处于劣势且国际竞争力较弱。

(2) 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比重逐年提高, 但贸易结构不合理。2003年,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64亿美元, 占同期全球比重为2.5%, 到2012年, 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1904亿美元, 占同期全球比重上升到4.4%, 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位也不断提高, 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明显不合理, 项目结构单一, 除劳务输出, 旅游和运输传统的服务项目外, 其他知识含量较高, 附加值高的服务项目如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专有权利使用费, 通讯服务, 金融, 保险等服务项目所占的比重依然不够, 且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中西部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发展很不平衡, 这一情况说明,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调整还需努力, 优化服务业结构, 促进其升级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三) 进口货物的变化特点

(1) 进口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减少, 但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比重上升。从2004到2013年, 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从20.89%上升到33.74%, 工业制成品相应地从79.11%下降到66.26%, 说明我国在工业制成品上对国外的依赖减小, 国家采取的各种进口调整政策在发挥着加快工业化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 然而, 我国对矿物燃料、润滑油以及有关原料的进口持续增加, 2004—2012年, 其占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从40.93%增长到49.31%, 说明我国更多的是生产原材料消耗大, 附加值低, 技术含量低的产品。

(四) 进口贸易的变化特点

(1) 服务贸易步伐日益加快, 但始终处于逆差状态。除2009年外, 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在2007到2013年间均保持两位数正增长, 且在2013年进口总额高达3290.5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7.5%, 从2007到2013年, 服务贸易均处于逆差状态, 且逆差规模逐渐扩大, 据最新统计显示, 2013年的服务贸易逆差已从2007年的76亿美元急剧上升到1184.6亿美元, 说明我国应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 加快其结构转型。

二、我国贸易结构变化的决定要素

根据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不断将因为技术成熟和因购买人数增多国内市场饱和而利润降低的产业转移到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升级换代, 从国际分工转移的角度来阐述外部因素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而根据林德的需求重叠理论, 从行业角度分析了一国的生产结构取决于其消费结构, 随着发展中国家收入的增加, 其消费结构会趋近于发达国家, 因此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也会相应调整。结合上述理论, 进而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变化的决定因素。

(一) 国际分工重组的深化和细化是诱导我国贸易结构改变的重要原因

从20世纪末以来, 国际分工重组出现了深化和细化的特点。新的分工重组更多地体现为按照产品生产工序的劳动密集程度不同来分工, 发达国家逐渐着力于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 负责技术含量高和资本要求高的工序的生产, 发展中国家承接的是劳动密集度高的工序的生产, 所以发达国家承担大多的高附加值零部件生产, 而发展中国家承担低附加值的零部件生产或者是最后的加工装配。

(二) 国内市场的扩张为产品生产提供了需求基础, 进而促进我国贸易结构改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 居民收入明显增加, 消费支出大幅上升, 消费结构也随之升级, 加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为国内多种产品的生产提供了需求基础。随着国民收入增加, 对耐用品的消费比重会下降, 取而代之的是对耐用品和娱乐休闲服务的比重增加, 使得我国消费结构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 进而促进我国贸易结构改变, 2004—2013年,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从645.3增加到1440.9。因此国内市场扩张推动了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

三、我国贸易战略的调整建议

在分析上述因素以及结合我国贸易结构的现状情况下, 我们应该调整贸易战略,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贸易战略:

(一)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1)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逐步由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出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为主转变, 形成出口支柱产业 (农副轻纺产业) 、出口主导产业 (机电产业) 和出口战略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三大出口产业群。在我国“科技兴贸”战略条件下, 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业, 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进而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实现对外贸易可平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 调整服务贸易结构, 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一方面, 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 强化对交通运输, 餐饮, 公用事业, 农业服务等行业的改组改造;推进连搜经营, 物流配送, 代理制, 多式联运, 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积极发展房地产, 物业管理, 旅游, 教育培训, 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 大力发展信息, 金融, 保险以及会计, 咨询等中介服务行业。另一方面, 政府应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 研究制定服务出口贸易发展战略, 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完善相关法律, 迅速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

(三) 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的研发活动, 重视人才培养

由于在国际分工中, 我国承接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组装, 处于分工链的低端和较低端, 核心技术往往由国外公司拥有。而要在国际分工重组中占据有利位置, 我国的企业必须要在中高端产品上具有竞争力, 这就要求企业增大对研发的投入, 以研究和开发新产品, 在国际上建立起竞争优势。但是, 一方面, 对高新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会有巨大投资, 单单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往往无法负担, 另一方面, 我国没有健全完善的专利技术保护措施, 导致企业缺乏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鉴于这些困境的存在, 政府应当加大实施支持扶助政策的力度, 大力促进本土企业的研究和发展, 同时中央与地方应当配套实施改革, 力促研发活动产生的收益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高科技产品的开发需要大量人力资源, 所以应担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加大人才的储备, 提高对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人员教育的和技术水平。

(四) 生产和出口节约资源和环保产品, 并建立自主品牌

从进口货物结构的变化分析我国对原材料的进口加大, 说明我国产品的生产资源消耗大, 我国应减少“两高一资”的产品在境内的加工, 取而代之的是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国。同时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创建自己的品牌和国际市场营销渠道, 使贸易由贴牌生产走向自主设计生产, 拥有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进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以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男, 聂元昆.我国国际贸易结构浅析.现代商业.2008 (36) .

[2]郑后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对外经贸实务.2008 (02) .

数码巨头的战略调整 第2篇

全球数码相机市场规模是1.23亿台,但是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预计将首次出现负增长,数量大致为1.15亿台,同比萎缩7%。在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佳能、索尼、三星、尼康和奥林巴斯分列前五名,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再加上日元升值,4家日本企业的营业利润纷纷呈现出下滑的态势。

中国市场被多数企业当成最重要的增长引擎,然而,今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增速明显放缓,由于欧美地区的需求降低,中国数码相机出口必然呈下滑态势,这导致国内市场更加饱和。此外,国产品牌以凌厉的市场举措逐渐在消费者中树立起口碑,韩国三星更是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对日系品牌的冲击。年初,国产数码相机在国美电器销量实现了第一,首次超越日系品牌销量。相关数据表明,爱国者数码相机销量在20已经超越松下、卡西欧和富士,增速惊人。

消费者对于影像功能的需求不断升级,佳能、三星、尼康等行业领导者,往往会在长期积累的品牌形象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的战略,而在实际执行中相对保守;而追随者的技术革新往往更具突破性,创新意识较强,但由于数码相机行业对技术底蕴的要求较高,所以单一的产品战略仍不足以超越领导者。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所有企业都必须从战略层面有所作为。

佳能的“色彩战略”

根据佳能的2008年财报,公司总经营利润较上年下降了34.4%。为此,佳能将20中国市场的增长目标由30%降为20%,由于在复印机和打印机市场上受到挫折,佳能的数码产品就自然承担了更大的压力。

佳能在中国的出货情况还算不错,如同全球消费趋势一样,数码单反类产品和小型数码相机的销售状况都良好,2008年,佳能单反相机和小型数码相机销售额均排在第一位,竞争对手则分别是尼康和索尼。ZDC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1000元~2000元的消费级数码相机是普通人最关注的,多数品牌的主力产品都集中在这一价位,这也是卡片机(小型数码相机)的价格区间。

美国人在经济危机中发明了一个名词叫唇膏指数(lipstick indicator),意思是人们在危机时反而更加讲究“面子工程”。数码相机产品也显示出类似的趋势,长久以来,黑色、银色一直是数码相机的主打颜色,前者是专业的象征,而后者则一直是以高科技自居的电子类产品的主流色彩。而从2009年开始,很多卡片机开始追求色彩绚丽,以前搭配销售的彩色版本逐渐升级,比如佳能IXUS系列就以“你好,色彩”为主题,每款产品都有4种以上的颜色可供选择,以升级版的色彩文化全面迎合消费者的个人气质。

这是佳能的新战略。强调技术和品质的佳能、尼康们在市场营销策略上从来都是保守而低调的,然而在8月发布新产品的同时,佳能大胆提出了“你好,色彩”的口号,根据佳能高层的意图,“色彩战略”是以时尚外观和工艺设计作为主要诉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出改变的仅仅是产品战略,佳能更需要在市场营销策略和渠道策略作出大胆尝试。

首先,关键因素就是时尚和色彩。强调机身色彩和亮丽的外观设计,以及对画面色彩的杰出表现,对佳能来说,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人是他们的目标消费者,佳能为此邀请了吴彦祖和莫文蔚这样的健康偶像作为代言人,其电视广告也以时尚动感传递了积极的生活态度,

为了体现差异化,以前通过专业媒体、讲座以及户外广告进行推广的方式不再采用,而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繁华地段以IXUS巨幅地铁广告进行营销,并尝试在视频网站上制造话题。

其次,重点开发二、三级市场。一级市场已经逐渐饱和,数码相机的家庭拥有率已经很高,很多消费者已经开始更新购买。佳能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自己在二、三级城市的知名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有些消费者甚至完全不了解。而且在一些二、三级市场,只有国美、苏宁这样的家电连锁渠道有自己的产品,别的渠道完全没有销售。为了开拓市场,佳能已经开始采用“大篷车巡展”这样的手段在二、三级市场进行品牌传播。

再次,佳能将在近两年建设更多的QRC(快速修理中心)。此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建有QRC,其他城市均采用“修理认证店”的形式,很多产品最终还是要送到QRC进行维修,对客户来说耗时较长。佳能希望在前建立25家,此举应该是对佳能“感动常在”口号的最好呼应。

索尼:再造一个新索尼

索尼的战略首先表现在危机下的自救,这表现在整个索尼集团而不仅仅是数码相机业务。5月14日,索尼公司发布了2008至2009年财年严重亏损989亿日元(约10.1亿美元)的业绩报告,这是索尼公司以来的首次亏损。

索尼自身认为,其巨额亏损的原因在于索尼属于外向型企业,绝大部分营收来自海外市场,日元升值导致其在北美和欧洲的产品竞争力下降,在韩元贬值的情况下,索尼的竞争力落后于韩国三星、LG等企业。包括数码相机业务在内,其几乎所有的业务都在亏损,因而索尼今年的主要任务是“自救”,这首先表现在4月份开始的全球架构重组,整个重组过程被媒体成为“轻资产战略”:基本策略是轻资产,剥离投资巨大的生产设备,裁减供应商。未来两年内,索尼在全球的2500家供应商将减到1200家,通过增加对单个供应商的采购量来降低采购成本,这将使索尼的采购成本降低15%,同时索尼还将把更多的中低端产品生产外包。

今年5月19日,索尼消费产品及零部件集团(CPDG)总裁吉冈浩在索尼全球公司年度经理会议上提出一个口号:“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新索尼!”这对于长期领跑消费电子行业,这两年逐渐显现疲态的索尼来说,是相当令人震撼的。而索尼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液晶电视、数码相机等主营业务的增长,进而实现赢利。索尼中国也在6月份换帅,久保田阳正式被任命为索尼中国董事长,被称为“Walkman之父”的原董事长高静雄离职。“再造一个新索尼”的全球战略重组计划也将在中国得到实施。

首先,提升运营效率。索尼的转变将主要体现在提升整体运营的速度和效率、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提升产品创新、加强零部件和产品间的策略联系等三方面。而其实,索尼中国公司各部门从2009年一开始就普遍实施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项目。

其次,加强产品的互联性。索尼承诺将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投放高品质、高价值的新产品的力度。同时增强数码影像、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和蓝光等个产品线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产品互联性的提高来提升消费者的娱乐享受。

联想:管理战略调整 第3篇

在誓师大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当着上万联想员工高调公布了“创想合伙人计划”,宣布要通过体系化的设计,让每一个业务依循自身特性顺畅发展,让每一位联想人从公司业绩的成长中获利,让全体联想员工成为与公司利益紧密关联的合伙人。

2016新财年,联想将拿出2亿元人民币的长期激励,奖励100位在战略执行、客户导向、业务成绩上有突出表现的非高管员工。这是联想近年来架构和内部机制最大的一次创新。

产品价格战略的制定与调整 第4篇

1 新产品定价战略

1.1 市场撇脂定价

很多研制出新产品的公司都首先制定很高的价格, 以便从市场中一层一层地撇取利润。市场撇脂定价只能在某些条件下才能使用。首先, 产品的质量形象必须能够支持它的高价位, 并且有足够多的顾客愿意以这样的高价位购买产品。其次, 较低生产数量的成本不能高于高定价获得的收入。再者, 竞争者不能很轻易地进入该市场, 对该高价产生威胁。

1.2 市场渗透定价

它们为新产品首先设定一个较低的价格, 以便能迅速而广泛地渗透市场———迅速吸引大批量的购买者, 并赢得一个很大的市场份额。很高的销售量能降低成本, 因此公司可以进一步降低价格。很多企业都利用渗透定价进军海外市场。市场渗透定价的有效运作也必须满足某些条件。首先, 该市场必须对价格高度敏感, 因此低价能促进市场的高速发展。其次, 生产和分销费用必须能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降低。最后, 低价必须能够抵制竞争, 并且渗透定价的厂商必须能一直保持自己的低价定位———否则, 渗透定价只能获得暂时的优势。

2 产品组合定价战略

如果产品是一个产品组合中的一部分的话, 为这个产品制定价格的战略通常也要发生变化。在这个情况下, 企业寻求这样一个价格组合, 它能使整个产品组合产生的总利润最大化。

2.1 产品线定价

管理者必须决定一个产品线里不同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区间, 区间的设定应该考虑到产品线内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的差异、顾客对不同特色的评价以及竞争者的价格。在很多行业中, 卖主为他们产品线内的产品使用众所周知的价格点。这样顾客就很可能把三个价格点联想为低质量、中等质量和高质量的产品。即使三种价格都稍微增加一点的话, 人们仍会按照他们偏爱的价格点购买。卖主的任务是建立认知质量的差异以支持价格差异。

2.2 可选择的产品定价

很多公司伴随着主要产品还提供可选择的配件。例如, 一个汽车的购买者还可能选择购买电动窗户控制器、除尘装置和扩展的保修服务。公司必须决定哪些品目要计入基本的总价格, 哪些品目是可选择购买的。

2.3 捆绑定价

捆绑定价的例子如剃须刀的刀片、相机的胶卷、视频游戏和打印机的墨盒。生产厂商一般为它们的主要产品 (剃须刀、相机、视频游戏控制器和打印机) 制定一个较低的价格, 而将一个很高的毛利额附加在附带产品上。在服务行业中, 服务的价格被拆分为一个固定费用和一个可变的使用费。固定费用应该较低, 以便吸引顾客使用该服务项目, 再通过可变费用获取利润。

2.4 副产品定价

如果副产品没有价值并且除掉它们很昂贵的话, 它们就会影响主要产品的价格。通过“副产品定价”, 制造商为这些副产品寻找一个市场, 接受能弥补储存和运输这些副产品所花费成本的任何价格。这样, 公司可以为主要产品制定一个较低的价格, 使其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有时候, 副产品也可以带来利润。例如, 马来西亚的金望种植园原来是把失去生产能力的老橡胶树烧掉, 现在是把它们砍倒, 利用它们的木材供应高速发展的橡胶木材家具市场、橡胶地板市场以及低密度和中密度的光纤板市场。

2.5 产品捆绑定价

卖主通常把他们的几种产品组合在一起, 售价低于分别购买这些产品的总价格。通过这种定价方法, 剧院和体育队销售季票, 其价格要低于分别购买的总价格;旅馆以特殊的价格销售包括住宿、餐饮和娱乐在内的一整套服务组合。产品捆绑定价促进了那些顾客在别的情况下可能不会购买的产品的销售, 但是捆绑产品的价格必须足够低, 才能吸引顾客购买整个组合。

3 价格调整战略

3.1 价格折扣和折让

很多公司会修订它们的基本价格以回报顾客的某些行为, 例如及早结清账单, 批量采购和淡季采购等。这些价格调整体现为多种方式。现金折扣是对及时付清账款的购买者的一种价格优惠;数量折扣是给大批量采购的购买者的价格优惠;功能折扣是由制造商向履行了某些功能, 如推销、储存和账目记载的贸易渠道成员提供的一种价格优惠, 制造商必须在每一条贸易渠道内实行相同的功能折扣;季节折扣是卖主向那些购买非当令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者提供的一种价格优惠;补贴是根据价格清单为顾客提供的另一种价格优惠, 例如在汽车行业运用最为普遍的旧货补贴是给那些在购买新产品的同时交换旧产品的顾客的一种价格优惠, 促销补贴是卖方为了回报经销商参加广告或支持销售活动而支付的款项, 或给予的价格优惠。

3.2 分段定价

分段定价有好几种形式。在顾客分段定价中, 对于相同的产品或服务, 不同的顾客支付不同的价格。例如, 公共汽车公司可能向学生和老年顾客收取较低的价格。在产品分段定价中, 产品的式样不同, 制定的价格也不同, 而且价格的差异并不是基于成本的差异。利用地点定价, 公司在不同的地点制定不同的价格, 虽然向每个地点供货的成本是相同的。例如, 剧院为不同的座位制定不同的价格, 因为顾客对某些座位有偏好。最后, 利用时间定价, 公司按照季节、月份、日期甚至小时调整价格。电话公司在低峰期的价格较低, 并且还经常使用季节折扣。分段定价的有效运作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市场必须是能够细分的, 并且不同的细分市场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程度。

3.3 心理定价

在运用心理定价时, 卖主考虑的是价格的心理影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影响。例如, 消费者可能认为较高价格的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当他们由于缺少相关的信息而不能判断产品的质量时, 价格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质量指示信号。心理定价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参考价格, 消费者可能通过观察目前的市场价格、回忆过去的价格经验或参照购买环境形成参考价格。卖主在制定价格时可以影响或利用消费者的参考价格。例如, 一个公司可以把它的产品陈列在一个更加昂贵的产品旁边, 暗示它们属于同一类别。

3.4 促销定价

运用促销定价, 公司暂时性地把产品的价格调到正常的价格条目以下, 有时甚至低于成本, 以创造购买的热情和紧迫感。促销定价有几种形式。超市和百货公司会把几种产品作为“牺牲品”, 以低价销售来招徕顾客, 并期望他们购买正常标价的其他产品。卖主也可能运用特别事件定价法, 在某个特定的季节招徕更多的顾客。制造商有时会向那些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从经销商那里购买产品消费者提供现金回扣, 并直接把回扣送给消费者。或者, 卖主可能简单地在正常价格的基础上提供折扣来促进销售, 降低库存。

然而, 促销定价也可能有负面作用。如果运用太频繁并被竞争者效仿, 价格促销可能会产生“交易倾向型”顾客, 他们要等到品牌降价时才会购买。或者, 经常性降价会损害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营销者有时会以价格促销作为一个快速见效的措施, 而不是克服重重困难发展自己品牌的长期战略。

3.5 地理定价

有五种地理定价战略:FOB原产地价格, 它意味着货物放到运输设备的甲板上即表明卖主责任的结束;从那一时刻起, 产品的权利和义务都转嫁给顾客, 他们要支付从工厂到目的地的运输费用。然而, 这种定价战略的缺点在于, 对于远距离的顾客, 企业会成为一个高成本的公司。

统一运输定价, 公司向所有的顾客收取同样的价格加运输费用, 而不论他们在什么地方。运输费用由平均成本决定。统一运输定价法的优点是执行很容易, 而且公司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价格。

区域定价介于FOB原产地价格和统一运输定价法之间。公司把市场分为两个或多个地区, 一个地域内的所有顾客都支付相同的单一总价格;地理位置越远的区域, 支付的价格越高。

运用基点定价, 公司选择一个特定的城市作为“基点”, 然后根据顾客所在地到基点城市的距离收取运输费用, 而不再考虑货物真正是从哪个城市发出的。一些公司设立多重基点城市以使定价更加灵活:根据顾客所在地和最近的基点城市的距离收取运输费用。

最后, 如果卖主非常想与某个特定的顾客或者是特定地理地区的顾客做生意, 他可能会使用免收运输费定价。运用这种定价策略, 卖主吸收了部分或全部的运输费用, 以获得心仪的生意。免收运费定价法被用来进行市场渗透, 或者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维持市场份额。

3.6 国际化定价

一个公司在一个特定国家应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价格由很多因素决定, 包括经济环境、竞争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批发和零售体系的发展水平。不同国家消费者的认知和偏好也有差异, 因此也许要有不同的价格。或者公司在世界不同的市场中追求不同的目标, 这也要求在价格战略方面有所调整。例如, 松下公司把一个新产品引入一个高度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中, 追求的目标是迅速获得大众市场份额, 这就需要渗透定价战略。反之, 若是进入一个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 针对的是人数较少的对价格不敏感的顾客群, 此时市场撇脂定价就比较有效。

4 结语

一个公司并不是制定一个单一的价格, 而是制定一个价格结构涵盖产品线的不同产品类别;随着产品沿着其生命周期的演进, 价格结构也要随着时间而进行调整;公司要调整价格以反映成本和需求的变化, 并且要考虑到购买者和购买环境的差异;当竞争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 公司应该考虑何时主动调整价格以及何时对价格做出反应。

消费者接受一个商品的价格, 并不仅仅考虑这个价格是否同价值相适应, 而是受到许多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定价不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更是一门艺术和技巧, 需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 从定价的目标出发, 运用价格手段, 使其适应市场的不同情况, 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摘要:低价几乎成为营销组合中的一个既定要素。然而, 这种传统的竞争武器并不足以保障企业未来的成长。这就需要运用价格战略: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导入阶段的新产品定价战略;为产品组合中的相关产品定价的产品组合定价战略;针对顾客差异和环境变化的价格调整战略。

关键词:价格战略,定价战略,价格调整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 (亚洲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7.

星巴克关闭旗下茶店意欲战略调整? 第5篇

星巴克关闭旗下茶店意欲战略调整?

星巴克在第二季度财报中表示,茶瓦纳门店表现不佳。在第三季度财报中,星巴克又表示,尽管公司已经通过新的门店设计和创意产品来扭转颓势,但依然无法提高茶瓦纳惨淡的经营,并且认为在未来时间内这一局势也不会有更大改善。因此,决定到关闭旗下所有379家茶瓦纳茶店。据悉约有3300名茶瓦纳员工将受到影响。不过,星巴克CEO凯文・约翰逊表示,公司预计在20通过星巴克各大门店继续销售超过16亿美元的茶瓦纳饮品,并会继续将茶瓦纳融入到菜单当中。茶瓦纳是由一对美国夫妇于创办的茶叶品牌,一直以售卖散装茶叶为主,被星巴克以6.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在被收购之前,茶瓦纳已经有300多家门店。星巴克收购茶瓦纳之后,第一家茶瓦纳于在纽约曼哈顿富人区开张,之后星巴克计划5年内在全球开设1000家茶瓦纳门店。下半年,茶瓦纳还宣布要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然而,事实并未如其所愿,至今中国也未出现一家专营门店,仅仅是在星巴克门店里出现了茶瓦纳饮品。近几年随着线上销售的快速崛起,消费者的购物习惯随之改变,美国商场零售业受到不少冲击。今年4月,星巴克对陷入困境的茶瓦纳进行战略评估,茶瓦纳的茶店大部分位于美国各地的购物中心。星巴克首席财务官Scott Harlan Maw当时表示:“过去几年很多商场零售商都因为客流量减少受到影响,消费者行为从实体零售方面逐渐转移,导致了车流量和人流量的下降,茶瓦纳茶店也未能幸免。”瑞银对于美国的零售估计,未来5年美国四分之一的购物中心将会关闭。实体零售业的消沉对于茶瓦纳虽然有所影响,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主要因素,因为在同一时期星巴克咖啡店并未遭遇到如此巨大的下滑。深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美国人并没有喝茶的习惯。而且茶叶市场虽说在增长,但一直比较缓慢。咖啡和茶都具有提神功效。但对于美国人来说,第一选择都是一杯咖啡,茶的功能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如此清晰。再加上茶瓦纳在美国的定价高于星巴克咖啡,而且门店不提供咖啡,但在星巴克却有茶瓦纳饮品,价格还低于茶瓦纳门店,对消费者来说专程去茶瓦纳购买一杯更贵的饮品并不是明智之选。除了关闭所有的茶店之外,星巴克今年2月也宣布关闭所有冷压果汁店Evolution Fresh。,星巴克时任CEO舒尔茨用3000万美元买下了这间原本做包装果汁生意的批发商。今年1月,所有星巴克门店都终止了提供酒精服务的“Starbucks Evenings”项目。还关闭了全部23家La Boulange烘焙店铺,以及两条专为这些门店供应产品的生产线。种种迹象都表明,星巴克正在准备回归咖啡事业。与此同时,星巴克非常期待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今年7月27日宣布以13亿美元现金收购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剩余50%的`股份,意味着星巴克在内地市场的所有门店100%归其自己所有和经营。凯文・约翰逊表示,这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收购交易,有助于帮助公司“实现到将门店数由目前的2800家发展到5000家的目标”。他还表示,这是星巴克推进“多面化中国市场战略,以实现星巴克在亚洲市场长期盈利发展”关键性的一步。星巴克对中国地区的重视也是有所依据的。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升级,中国咖啡销量持续上升。中国一直是星巴克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区本季度销售增长7%,与上季度持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根据星巴克官方透露,茶瓦纳系列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比较乐观,所以要想拯救门店销售,星巴克还得指望中国市场。(作者系天元金融高级投资顾问)

中企通信调整战略目标 第6篇

搭乘信息化快车

“过去的8年,正是我国企业信息化从无到有,从企业对CRM、ERP等电子商务系统一无所知到离不开的时期。中企通信正是伴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而成长。” 祝建华对记者说。

据介绍,中企通信系中信集团控股子公司,于2000年8月成立。成立伊始中企通信便担负起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立项批准的“全国经贸系统信息专网”、“国家重点企业信息化工程网络系统”等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企业互联IP宽带网络平台—中企网络(CENet)。

通过这些项目,中企通信锻造了能力,并坚定地走上了企业信息化之路。

随后,中企通信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2003年10月,在信息产业部举办的关于国内IP-VPN、多方通信、线数据处理与交易三项业务的商用试验评审中,中企通信荣获综合评分第一名,并顺利获得该三项业务的商用试验牌照; 2004年2月,中国中信集团正式入股中企通信; 2005年5月,中企通信和用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06年,中企通信先后与香港和记环球、亚洲网通等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搭上信息化发展的快车,中企通信本身也迅速发展。据了解,中企通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4个骨干节点,为数字大区的数字客户提供服务,并在2006年、2007年相继通过了思科CPN认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更在今年年初获得了国家颁发的首张IP-VPN牌照。

调整战略目标

得益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大发展,中企通信才迅速驶入快车道。而据中企通信的高层介绍,该公司已确立了“中国新兴的、最专业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战略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的底气,来自中企通信8年来积累下的资源和优势。中企通信的高层表示,未来中企通信将本着“以中国为基础,以国内最优的技术、服务为导向”的宗旨继续开拓中国市场,包括利用多运营商的优势资源形成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熟悉技术的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建设一套完整的具有针对性的远程网络监控系统; 走高品质服务路线,完善服务体系、实现对客户承诺的SLA品质、在全国各个网点部署快速响应服务团队。

试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7篇

“十二五”规划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科学内涵, 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前提。

经济结构就是国民经济的组成要素及这些要素的构成方式。经济结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的结构, 包括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和两者相统一的一般社会生产活动方面的结构。狭义的经济结构单指生产力结构、或生产关系结构、或一般社会生产活动方面的结构。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 使其合理化、完善化, 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程。经济结构调整包括战略性调整和战术性调整两种基本类型。下面我们从二者区别与联系的角度, 探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涵。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战术性调整的区别与联系

从上表可知, 第一,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全局性 (全面性) 的经济结构调整, 而不是局部性 (单一性) 的经济结构调整。它要求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 对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全面进行调整, 既包括对生产力结构的调整, 也包括对生产关系结构的调整, 还包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一般社会生产活动方面的结构的调整。第二,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方向性 (长远性) 的经济结构调整, 而不是阶段性 (暂时性) 的经济结构调整。它要求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出发, 依据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要求, 在对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判断后, 对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调整。如“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加快推进需求结构的调整, 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加快推进区域结构的调整, 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等等, 都是带方向性的经济结构调整, 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可以实现第三,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目标, 而不仅仅是以调整自身结构为目标。它要求依据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对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我们知道,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任务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 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其确定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线, 强调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就表明, 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主要手段就是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因此, 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 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进行。既然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全局性 (全面性) 、方向性 (长远性) , 而经济结构战术性调整具有局部性 (单一性) 、阶段性 (暂时性) , 可见, 二者的联系可以概括为目标与手段的关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目标, 经济结构战术性调整是手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的战略性、方向性的经济结构调整, 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必须通过局部的、分阶段的、具体的战术性经济结构调整才能最终实现。

综上分析, 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涵做如下概括: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 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全局性、方向性调整, 使之合理化、完善化, 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程。

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现实意义

(一)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需要

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 世界经济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美欧发达国家低储蓄、高消费、大量进口;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国正好相反, 高储蓄、低消费、大量出口。金融危机之后, 原来的经济关系被打乱, 世界经济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从供求结构看, 一方面是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是供给增加。

1. 需求减少。

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被迫改变过度依赖负债消费的发展模式。金融危机之后, 美欧发达国家减少消费, 增加储蓄, 减少借贷。如美国, 金融危机前, 储蓄率最低时接近负的1%, 危机后的今天, 储蓄率已经上升到正的6.8%。这势必减少发达国家对其他国家产品的进口,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外部需求的减少。

2. 供给增加。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 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产业发展, 抢占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 使高端产品市场规模扩大。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速, 进入世界市场的产品随之增多, 使中国在世界低端产品市场上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因此, 中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努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以适应世界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 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要继续保持这种态势, 国内的影响因素也不可忽视。

1. 经济加速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影响。

据预测, 中国在2020年前后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加速必然带来城镇化加速。“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率将由2010年的47.5%提高到51.5%。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国内对资源需求会进入一个快速上升时期。但是, 中国许多资源匮乏, 一些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问题同样严峻。在哥本哈根会议上, 中国明确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 这意味着中国节能减排治污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企业现有的竞争优势必将削弱。

2. 产品出口受到成本上升的影响。

从劳动力成本看。因农业比较收入和城市生活成本上升, 增加劳动者的工资已不可避免。从资源成本看。因资源供应日趋严峻, 价格一路上涨。加上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推进, 带来人民币升值, 出口产品成本增加。产品出口成本上升, 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上升压力。

3. 经济发展环境受到经济总量和人均量变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看待中国的心态悄然发生变化。过去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 现在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外部环境制约, 如发达国家就企图用气候问题来制约中国的发展。中国人均GDP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 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如贫富不均、腐败多发、就业困难、过度金融化等。处理不好这些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会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不前。

要化解上述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些矛盾,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三、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与重大举措

“十二五”时期, 中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加快需求、产业和区域三大结构的调整。

(一) 加快调整需求结构

需求结构的主要问题是内需与外需失衡, 内需中投资与消费失衡。主要从两方面着手进行调整。

1. 扩大消费需求。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作为消费需求机制, 应该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有钱消费、敢于消费、方便消费、引导消费。从有钱消费看, 一方面要解决好就业问题, 这就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 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分配问题, 这就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从敢于消费看, 要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这就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 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 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方便消费看, 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发展新型消费业态, 拓展新兴服务消费, 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 改善消费环境, 保护消费者权益, 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从引导消费看, 要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 倡导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2. 优化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量中, 各要素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中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投资需求有较大增长空间, 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必须进行优化。一是优化从投资的项目性质结构, 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二是优化投资的区域结构, 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三是优化投资项目的规模结构, 要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四是优化投资的用途结构, 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 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最终需求。五是投资的来源结构, 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 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 鼓励扩大民间投资。

此外, 要稳定和拓展出口, 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 推进市场多元化,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

(二)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是第一产业不稳, 第二产业不强,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突出的问题是工业比重过高且附加值低, 服务业发展滞后。“十二五”时期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 改造提升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 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三十多个大类中, 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 但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 提升空间很大。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 改善品种质量, 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 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2.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是温家宝总理2009年9月主持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 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后提出来的。去年10月10日, 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支持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3. 加快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 要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拓展新领域, 发展新业态, 培育新热点, 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4.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必须增强危机意识,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 加快调整区域结构

中国区域结构的现状是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城市农村发展不平衡。要改善这种不平衡结构, 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十二五”时期, 要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 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深化区域合作, 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 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2.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中国虽然国土广袤, 但相对于人们的生产活动来说还是十分有限的。要按照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布局的要求, 规范开发秩序, 控制开发强度, 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十二五”期间, 重点构建农业、生态安全、城市化三大战略格局。一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七区”即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七个农产品主产区;“二十三带”即全国七个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带之和, 如东北平原的优质水稻、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 黄淮海平原的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等。二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即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三带”即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三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两横”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三纵”即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

3.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 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 以大城市为依托, 以中小城市为重点, 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4.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时期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这样利于缩小目前城乡差距, 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十二五”时期, 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我们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 2010-10-28.

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8篇

努力改善需求结构。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 对经济增长起着直接和最终的决定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已经由短缺经济时代的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 市场需求规模成为决定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从社会再生产来看, 投资需求不过是中间需求, 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消费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投资需求和总需求。特别是从中长期来看, 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 而无效投资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消费需求也是缓解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所以要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就要扩大消费, 通过税收手段等手段刺激国内的消费水平。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的是投资和出口的增长, 消费所占的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要小很多, 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过分的依赖投资, 使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 产能过剩, 政府债务增加, 给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多隐患。过分依赖出口, 也使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出现, 国际形势动荡, 国内的经济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这显然不利于国内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所以扩大消费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基点。要通过财政手段、货币政策的调整, 配合运用税收, 价格等经济杠杆, 全力解决有效内需不足的问题;不断提高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的增长要与GDP的增长相匹配;调整消费政策, 培育消费热点, 优化消费环境, 更新消费观念, 千方百计的刺激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

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们的既定战略, 是发展中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任务非常艰巨,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 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值得我们吸取。近几十年, 美国的金融业和虚拟经济快速发展, 实体经济空心化, 其弊端已经开始显现, 美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现在又重新重视实体经济, 但要重新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路还很漫长。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 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基石。目前, 我国优化产业结构, 要处理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例, 要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 巩固优化第二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充分考虑到我们国家人口众多, 资源紧缺的国情, 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 也要解决好人口的就业和资源的承受能力, 防止顾此失彼。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些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居民收入较高, 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西部地区尤其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人口素质、资源等因素影响, 经济发展明显滞后, 也是贫困人口集聚的地方。而东北等一些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资源枯竭, 产能落后等各种困难。国家早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措施, 并且正在积极推进, 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要赶上东部地区, 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扶植以及国企的战略西移等措施, 帮助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挖掘这些地区资源优势, 发展优势产业。同时加大这些地区的财政投入, 推进当地的教育、卫生、文化发展, 提高贫困地区人的素质, 调动他们发展的内因, 也使这些地区的百姓也能享受发展的成果。区域协调发展了, 国家整体实力才能得到提升, 发展也会更有后劲。

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过程, 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 留在农村的人口将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 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而进入城镇的人口进入二三产业,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人口红利得到更充分显现, 可以延迟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进入城市的农民与在农村务农相比收入将明显增加, 消费水平也将得到提高, 同时他们进入城镇, 还可以促进城镇的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 从而扩大了整体消费水平。

张小虞:战略调整的四步骤 第9篇

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突破1300万的产销量估计在一年前的今天很多人都无法想到。毕竟,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这个世界第三大的经济体也不能幸免。

2008年3月,当月产量达到100万辆之后,中国汽车产销量便开始持续下降。当年的12月,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了不足70万辆。“下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增长的税收,减少的出口退税等等,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国际经济环境的持续走低。”直到今天,中国工业机械联合会会长张小虞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时还心有余悸。在那之前,中国汽车产销已经连续八年保持了22%以上的高速增长。“保持5%以上的增长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底线。这种快速萎缩的状况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张小虞告诉记者,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下,并非是一开始就有了“汽车产业振兴计划”。“当发现钢铁、石化、机床等多个行业都出现了产销严重萎缩的时候,而这些产业又都和汽车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当机立断,在2009年的3月首先下发的振兴产业计划就是汽车。随后,税收怎么调,财政怎么补贴,汽车怎么下乡,新能源汽车怎么鼓励等一揽子的计划措施也相继出台。”令张小虞感到欣喜的是,刺激方案立竿见影,当月,中国汽车的产销便重新又站到了100万辆以上,并在以后呈现出逐月稳定增长,并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态势。直到2009年10月,中国汽车产销一举突破1000万的产销大关。除去乘用车市场火爆之外,包括作为生产资料的商用车市场也浴火重生,随着国家4万亿刺激方案的出台,资金的逐步到位,卡车市场由自卸车开始起步,并一直热销到了2009年底,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重型卡车实现产销63万辆的历史最好成绩。

对于前后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张小虞分析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二大原因,除了受益于中央政策力挽狂澜的挽救措施之外,中国汽车工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它仍然处在高速的增长期,中国汽车市场的刚性需求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根本改变,而这才是汽车工业继续保持一贯的、高于我国GDP增速的最主要原因。而对于当前,国家减少了对1.6升以下排量轿车购置税优惠幅度的做法,张小虞也认为,虽然优惠幅度减少了一半,但也并不能影响到中国汽车产业2010年的销量。和更多的业内人士一样,张小虞对2010年的产销预期表示乐观,但这种乐观是有条件的。

“这个叫做‘微调’,现在国家各个部门对购置税优惠的分歧很大。交通部,财政部认为相应的购置税减免5%的政策应该到此为止。但我们汽车工业协会却认为要给予顺延,于是就给国务院紧急报告,希望能够继续。尽管最终只争取到了7.5折,但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这也不会对我国2010年的汽车产销产生太大的影响。原因是,国家相关的其他政策又有了回补。比如说,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城市由原来的11个扩大到了20个;老车旧车折旧补贴的比例在增加,汽车下乡的政策还在继续执行。所以,从总体上说,国家对汽车产业的优惠政策并没有减少,而是在延续,因此,我对来年的预期表示乐观。”

“明年中央给汽车行业增长的任务是10%,大家都认为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也有的同志认为我们可以实现1 5%以上的增长,但就我个人理解,要想实现这种美好的预期除了取决于市场之外,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企业当前的产能。”张小虞分析认为,由于汽车产销的火爆,当前一些汽车厂家动辄要客户等上三四月、甚至半年才能取到新车的做法很不正常。“要高档车客户等待这么长的时间还能理解,但一般的中低档轿车也要让客户等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取到新车很不正常,这说明企业对未来的估计严重不足。所以我说,2010年一些大的汽车集团会在产销对路的产品上出现产能不足的问题。就像我们的房地产行业一样,房地产出现价格飙升,首先就是由于供应不足,而供应不足就会抑制不住价格。因此,汽车工业要想成为真正地稳增长,惠民生的产业,除了要带头按照中央的要求在节能减排方面,在质量和服务方面下大功夫外,还要在适销对路的产品上多下功夫。我的希望:我们的汽车产业能发展成为让中央放心,老百姓满意的一个行业。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超1300万辆,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转型期。它也很可能是汽车产业从大国迈向强国的一个开始。今年,中国汽车工业向中央和百姓交上了第一份满意的答卷,今后,我们的汽车工业还要继续上交满意的答卷。如,自主品牌比例提高到30%以上,新能源汽车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等等,这些都是考量我们汽车工业的一些指标。此外,我们的汽车企业也要对未来做出一些规划。自己促进自己的发展,要做到每一件事情都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要做到十年以后看看我们的设备是否落后,厂房是否落后、产能是否能跟上,技术是否能跟上等等,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宁愿做得慢也要做好一点,千万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事情,要必须站在我们是产业强国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

然而,要想实现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转变却绝不是一两句话那么简单。但张小虞却化繁为简,将其简单地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标就是在2020年,中国要成为汽车产业的强国。“这个目标不能动摇,而且这个目标要和国家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同步,要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步,要和国家整体上城镇化与国际化的进程同步。”在张小虞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汽车工业任重道远,要从二个阶段实现。第一个阶段是保增长,第二个阶段是调结构。眼下,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实现了保增长,接下来的重点是要调结构。

但调结构也要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是调整市场结构,进一步推进轿车进入家庭的进程,并鼓励开拓农村市场。并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目前,我们汽车出口的比例还不到5%,这个面貌要从根本上改变。第二个是要调整技术结构,增加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份额。改变过去,特别是轿车大部分依赖进口和合资的状况,力争在3年的时间之内将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扩大到30%。第三个调整产品结构。核心是增加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要在三年的时间内,使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达到50万辆。第四个是组织结构调整,要通过兼并重组,使我国形成汽车产销过200万辆的集团二到三个,产销过100万辆的集团四到五个。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快速增长。

张小虞告诉记者,在中国汽车工业的三个战略中,第一个是自主化发展的战略,第二个是与信息化融合的战略,第三个是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就是要走自主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国际化路线,成为汽车产销的大国与强国。

四项基本任务:第一个是建立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自主创新能力,按照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衡量,要为10年以后成为世界汽车的强国打好基础。第二个是要有坚实的零部件工业基础。在张小虞看来,中国成要为产业大国,目前已经具有了良好的零部件基础,但要成为产业强国,零部件的基础却还要进一步巩固,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里的电子零部件产业。第三个是与汽车相关的产业还要同步发展。“我们的原材料工业、燃料工业、机床工业都要跟上汽车工业同步发展。目前,我国的机床工业每年需要投资上千亿元,其中接近70%都是在购买进口设备,这种状况要发生根本的改变才行,孤军奋战不可能使我们成为汽车产业的强国。第四个是中央强调的“现代制造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我们要促进汽车市场在消费和产业的同时发展,使金融、保险、物流等服务贸易领域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支撑。”

从低碳视角看我国能源战略调整 第10篇

1.1 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一次性能源的储量居世界第3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分别居世界第3位、第12位、第22位和第1位。但人均能源资源总量约为3193吨标准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8.4%。其中人均原煤资源和人均原油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2%和9%。

1.2 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结构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生产依赖煤炭,石油供求缺口不断扩大。“十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0%,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增速高达15.3%和16.1%[1]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26.5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煤炭第一大消费国、石油和电力第二大消费国。

1.3 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威胁到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能源生产基本可以保障国内市场供应,总体能源对外依存度不到6%。但是品种结构矛盾比较严重。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十五”时期,各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分别为33.8%、32.8%、39.3%、47.5%和43.9%。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5%。油气供应已经成为今后长时期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2 低碳经济理论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2]《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一概念提出以后,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实施的可能性以及市场价值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它们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内涵,即在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运用低碳经济理论来组织各种经济活动,将粗放、低效、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清洁、高效、友好的低碳发展方式。具体地说,低碳发展模式就是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等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3]这也是有助于改变目前我国能源结构失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科学模式。

3 我国能源战略调整原则

我们要权衡经济需求及生态安全的组合,尽可能地减少甚至避免能源利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福利损失。在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坚持“节能优先、结构均衡、环境友好”的原则,运用“低碳发展”理念,不断丰富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1 节能优先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能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的。2000年至2007年,我国平均每万元GDP能源消费量都超过2.6吨标准煤,能否以更少的能源投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能减排的潜力能否有效挖掘。此外,节能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也会产生明显的正效应。因此,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首位,应用更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能源开采、利用的整个环节实行“节流”。

3.2 结构均衡

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虽然基本能够保证自给,但仍存在很大隐患。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对外依存度过高,是我国能源结构的“短板”。因此,我国应当立国国内,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市场,满足国内对油气能源的基本需求,积极“开源”,促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均衡化。

3.3 环境友好

环境友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是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回顾各国工业化的历程,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和能源供求的影响十分显著,在许多情况下,环境比资源所起的作用更具决定性。我国能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已非常严重,把环境保护纳入到能源战略十分必要。

4 能源战略调整的几点建议

4.1 完善法律制度,正确引导低碳发展

能源战略调整的关键环节是政府的正确引导,尽快出台促进低碳经济、确保能源安全的法律法规。首先是加强政府节能管理体系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制订能源价格、资源税等政策,明确市场信号;制订节能法规和详细标准;制订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其次是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激励、处罚政策;再次是建立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体系;最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机制。

4.2 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现在各个大国都在抢占低碳能源技术领域的制高点。低碳技术的面很广,大的技术类型包括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等。[4]建议政府加大低碳技术和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提高能源研发、应用投入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同时采取相应措施激励企业不断创新,使技术创新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4.3 合理布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能源战略调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我国幅员辽阔,地区气候、资源结构不尽相同,调整能源结构应当突出地域特色,兼顾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集中力量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新能源产业,并综合考虑能源生产、运输和消费合理配置,促进能源与交通协调发展,实现系统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能源战略的调整是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实现低碳化的、均衡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摘要:在全球能源供求日益紧张的国际环境下,能源安全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如何推行低碳经济,调能源战略成为中国政府面对的重大选择。

关键词:能源战略,低碳,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供求状况及前景分析课题组中国能源供求状况及前景分析[J].统计研究,2007(10).

[2]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美国亚太安全战略调整:胜算几何? 第11篇

目标更清晰

冷战后的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目标经历了从应付“功能性挑战”,到“功能性挑战”与“结构性挑战”并举的转变。所谓“功能性挑战”,是指朝鲜的核问题,它关系到美国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的政策目标,这个问题在90年代中期以前比较突出。所谓“结构性挑战”,是指中国的崛起,因为它有可能改变以美国为主导的地区经济、政治和安全结构。这一思路在1995年美国国防部发表的东亚战略报告中已见端倪。经过1996年的台海危机,美国战略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化。严格说来,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是从这以后开始的。在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内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的政策背景下,人们对两国间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交往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直到克林顿政府后期,尤其是布什上台后,美国以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安全战略的调整才显得突出起来。

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也是其整个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区安全战略的调整会在军事战略的调整中反映出来,而军事战略的调整也会直接影响到地区安全战略的走向。1991年老布什政府提出的“地区防务战略”和1993年克林顿政府制订的“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湾战争的影响,因此美军军事战略的重点是对付地区性危机和冲突。1997年克林顿政府“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出台,提出美国要防止与美为敌的新兴霸权国家的出现,防止重要地区落入与美国为敌的国家的控制之下。这时美国军事战略设计者的眼光已超越海湾战争和朝鲜半岛问题,开始考虑应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挑战。这份报告把必须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冲突”改为“战区战争”,声称“我们不能确切判断下一次战争将在何时何地爆发,维持打赢两场战区性战争的能力,有利于美国与比伊拉克和朝鲜更为强大的对手作战”。这次由布什政府主持的新的防务评估报告又向前跨了一大步,它将明确提出把军事战略重点放到亚太地区,同时正式放弃“准备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区战争”的指标,而准备在东亚地区打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在朝鲜半岛形势日趋缓和而台海局势仍波谲云诡的大背景下,这一调整的用意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手段更强化

任何战略都包括目标与手段两部分。美国实现其亚太安全战略的主要手段包括单边军事优势、双边安全同盟、对华接触与防范以及多边安全机制等内容。应该看到,近年来,美国亚太安全战略在调整中深化和加强。在单边军事优势方面,军事领域的革命、战区导弹防御体系等正使美国的优势不断扩大。在双边安全同盟方面,美日、美韩、美澳安全纽带的调整适应了美国新的战略需要。对华政策方面,布什政府上台之后,威慑、遏制的分量在加重。在多边安全机制方面,美国似乎对由地区成员平等参与的、以对话与建立信任措施为主要内容的东盟地区论坛失去兴趣,而决心另起炉灶,搞一个由美国主导的、由盟国和所谓“友好国家”参加的地区安全机制。

在分析美国亚太安全战略动向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有关美国战略重点是在欧洲还是亚太的问题。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它对世界的战略关注是不是只有一个重点,还是有几个重点(如欧洲、中东、东亚)?如果我们姑且用“重中之重”的提法,认为在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中,任何时候均有一个相对而言是“更重要的重点”,那么不要忘记,即使是在美国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在欧洲的冷战时代,美国仍然在亚洲打了两场大规模地区战争,即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就是说,不要被美国战略重点是在欧洲还是亚太的争论所迷惑,因为美国的战略关注是多元的、动态的,它取决于美国对某个地区威胁与挑战的程度与性质的判断。当前我们面临的现实是,美国认为亚太的问题比欧洲大,因此对亚太的战略关注在上升。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动向,它包含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调整。二是关于美国的亚太战略态势的问题。有人认为美国的亚太战略态势是防御性的,这一判断不够准确。如同法律上常常涉及到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问题一样,国际政治中也一直存在着准确判断“进攻——防御”相互关系的矛盾。防御超过一定限度便是进攻。当前美国亚太战略也存在着防卫过当的问题。从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外交与军事布局以及美国对台政策的新动向来看,美国显然是要分割、压缩我国的战略空间,利用台湾问题牵制和消耗我国的战略资源,这已不单纯是防御的问题,而是体现出明显的进攻性,或者说是进攻性防御,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至关重要。

胜负却未卜

美国提高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关注,把中国作为主要的防范对象,增强对华政策中的遏制成分,无疑会使中国面临的战略压力大大上升。但是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也不会一帆风顺,它将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目前亚太地区不存在遏制中国的国际环境。虽然亚太有些国家对中国力量的上升怀有这样或那样的疑虑,但整体而言,大多数地区成员希望看到中美关系的稳定,认为健康的中美日三边关系是亚太地区繁荣与稳定的关键。

那么,日本到底能为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作出多大贡献?日本的右翼势力当然希望美国对华政策趋向强硬,但日本是否作好了准备跟美国一同遏制中国,大有疑问。布什政府把美日同盟的作用捧得很高,对日本寄予厚望,但日本在经济不景气、政治上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人、国内对日本走向存有种种分歧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发挥美国所期待的那种“战略马前卒”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一些政治势力虽然愿意“借船出海”,打着日美同盟的旗号作为加强日本军事实力和修改和平宪法的掩护,但他们心里所想的却是在时机成熟后撇开美日同盟单干。

调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 第12篇

一、及时的改变并调整我们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作用及其意义

多年以来, 我们国家大力推行的是一种一拉与出口模式带动经济来发展的办法, 我们对外贸易的经济活动能够让我们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调整, 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及时的引进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有效的让其为我所用, 不但能够促进我们国家生产技术的有效进步, 让我们国家的就业率增加, 促进市场有效的发展壮大, 让市场能够及时的培育出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都明白所有的事物都有着正反两面。迅猛增加的对外出口也让我们的对外贸易也造成了明显的反面作用, 以至于其可能对于我们经济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

1、造成我们的经济不能够有效的平稳运行。作为对外贸易中的出口方需要不断的开拓进口国的市场, 不但可以让我们出口国的产品有效地进入到他国的市场, 这就让我们与其国家的联系更加的无法有效切割, 这样同样就造成了我们国家与外国的经济形势会产生联动的效应, 进口国的市场只要稍有变化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在出口国的身上能够反映出来, 这样就让本国本来是平稳运行的经济形式被破坏, 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足以说明了这一切的效应。次贷危机所造成的效应先是在进口国发生然后直接传导到出口国的经济层面。

2、打压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各个国家的经济资源是极为有限的, 那些以出口作为目标的国家将自己本已经十分珍惜的资源用于出口需要, 用来满足进口国的需要, 这样就让国内的市场需要不能够被有效的挖掘出来。这样就造成这样的局面, 国内与出口有关的产业能够有极大的发展, 而且是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行业的发展, 但是国内市场的有效需要却不能够得到满足。

3、与出口有关的产业同国内的经济发展完全的脱节。外贸的规模迅猛的增长, 这样的话让出口国的与出口有关的行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而有效的支持, 而那些本来可以用来满足国内需要的产业却因为无法获取有关的经济资源而萎缩。这样就让出口产业的规模更加明显的扩大同时不能够有效的推动国内的产业结构的有效升级。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环境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4、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彼此间贸易摩擦的提升。对外贸易规模的越来越大, 这就让出口的国家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于进口国家的指责, 这样就让出口国所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成为这些年以来早上全球最多反倾销指控的国家, 这样不仅仅只是让我们国家所出口的产品在进口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遭受到不明不白的损害, 同时也对那些依靠于自己的辛勤汗水来出口商品的出口商造成了本不应该有的损害。我们需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经济走向, 让我们的经济能够满足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需要, 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在这样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国内消费, 主要靠国内的消费来满足经济的长久发展, 这样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政策的改变与调整对外贸易的策略。这样明显的对于我们国家颈后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明显的益处。

二、我们国家积极改变对外贸易所存在的各种困难

1、需求短时间内难以转移。我们国家现在的出口商品的结构完全是全部市场经济最终选择的一个结果, 我们通过对于经济规律就能够有效地发现, 市场的需要可以决定到底供给, 我们国家现在所有的出口产业结构是完全与现在国际市场的分工完全相互符合的。假若我们强行的将现在已经发展的极为完善的出口的产业结构去强行的调整则可能不会实现我们原先的目标, 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产业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相互结合, 通过宏观方面的引导来缓慢的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发现从实体企业的角度而言, 如果要想顺利的实现转型就只能够存在有三个层面的选择:一是争取顺利的转型, 企业的转型不是能够一时努力就能够达成, 转型是需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资金以及技术的投入的, 所以资本技术能否有效的投入成为这其中的一个关键。二是直接关门, 但这样会造成人员的失业。三是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转移。将本来预定出口的商品转为内销, 这样会让国内的产销失去平衡。

2、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以及能否让国内的的产业顺利的升级之间存在有的各种矛盾。

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国际的收支平衡我们需要能够让进出口行业均能够实现有序的发展, 我们国家这些年以来的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我们的出口导向的目标提供自己的服务, 我们国家的策略的改变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们国家原先所积累的那些在国际风公众所赢取的各种比较优势变成一种负担, 而实际上产业调整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 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才能够将其完成, 另外, 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不是简单依靠有技术投入以及资金投入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

三、改变我们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考量

改变一个国家的外贸方面的发展策略是需要考虑多层次的原因, 我们国家的外贸的调整需要能够紧密的与我们国家今后的增长二者相互的结合起来考虑, 通过自己的思想的有效改变让我们的经济不至于受到什么伤害通过明确我们自己对于外贸方面的竞争所存有的各种优势, 好好的把握国内以及国外这两个有效的市场来做足文章。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推进产品的结构可以实现进一步的优化, 让我们的经济可以走上平稳且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我们国家当前的对外贸易处在需要花费较大的气力才能够有效转型的时期, 我们需要能够有效地改变我们的改变我们对于对外方面所应采取的策略。

上一篇:防灾信息化下一篇:挑顶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