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范文

2024-09-03

老年社会工作范文(精选12篇)

老年社会工作 第1篇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要看到对现代文明发展的体现。 人口老龄化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有很多的老年人,这些群体可以促进消费,从而能够使经济得到增长。 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兴起和发展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能够增加经济的增长。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老龄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也可以延缓经济的发展,这是两种对立的现象。 人口年龄的变化, 一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同时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口是社会功能下降时期的群体。 老年人口本来就是出于弱势群体,假如,这一群体人口的增长非常迅速,就会对社会带来一些问题。 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当儿童人口比例不变时, 人口老龄化就会造成劳动人口的比例下降,也有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不足,这样就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一些问题,阻碍社会的发展。

(2)人口老龄化就会使劳动力结构的老化, 从而影响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3)人口老龄化能够对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造成家庭养老的减弱。

(4)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的养老金不足,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给年轻人从事养老行业及养老产品开发提供了机会

对老龄化进行研究要从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进行分析, 想办法提出老龄化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一些专家学者对老龄化这一问题进行了争论,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人口的老龄化给年轻人从事养老行业及养老产品开发提供了机会。

医疗照顾、社会关照、有关老年人的技术创新和老年人社区服务是老年人的主要需求。

一些专家指出:医学护理需求是老年人巨大的需求。 当前一些国家没有做到这些, 老年医护人员很少。 老龄化带来的重要机遇主要表现在:老年医护的特殊培训和对老年人的教育。 老年人同样需要社会的关照,老年人的社会关照主要由社会人员完成。 当前,国家的社会工作者是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拥有高素质并且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社会工作者是很大就业创造过程。 国家要对老年人进行教育和培训来了解健康保健知识,所以,对老年人的教育和培训也是当前新兴的一门产业。 给年轻人从事养老行业及养老产品开发提供了机会。

一些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企业的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要求降低了, 有许多的工作岗位对适龄范围不断加长,企业给老龄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假如一个国家出现了老龄化, 不会造成劳动力的减少,所以,经济增长不会从高处降到低处。 一些专家学者还指出:老年人具有积极地生活态度,那么这个老年人积累的资本在经济市场上是宝贵的财富。

三、缓解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策略

(一)适当快速的增长

人口老龄化既是一个人口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更是经济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不同的人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同,所以,人口老龄化一定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产生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问题就要我们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平等地分配等等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样调整对于我国来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选择调整的机会正确, 那么这个国家付出的代价就很小。 如果调整的时机不正确,那么这个国家付出的代价就会很大,目前,我国正处于这有利的种调整时期。

(二)积累、投资政策的导向

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的存蓄、投资产生消极的影响。 这样会使我国的经济在很好地时期快速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是否有很好的积累和投资, 因为积累和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所以,保持较高的投资和积累非常的重要。

(三)延长老年人口的劳动时间

老年人依照自身有不同的情况,比如:有刚刚退休的、有专业技术的和对家庭没有负担的等等, 老老龄人要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挥老年人的余热,这既是对老年人生命价值的体现,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贡献。

( 四) 法律法规完善, 加大对养老行业的优惠扶持力度, 发展居家养老

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像过去那种多子女家庭来共同照顾老人是不可能的。 所以,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 需要人照顾而身边无人照顾, 这就体现了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的意义所在。 身边无子女或者子女照顾不过来,从这个角度,社区对老人、对家庭成员的支援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居家养老是对这一现象所作出的一个正确选择。

四、结束语

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要充分保证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挥老年劳动力的潜在价值。 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龙娟.浅析《一个好邻居的日记》揭示的老年问题及其启示[J].海外英语(上).2012年2期

老年社会工作论文 第2篇

--农村养老问题相关分析

院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班级:社会工作10-1班

学号:姓名:2010025412(03)

农村养老问题相关分析报告

在为期十二周的时间里,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学习了《老年社会工作》这门课程,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我决定做一个关于农村养老现状与对策的探究。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值得我们社会大众予以关注,尤其是在老龄化愈演愈烈的当代,我们更应该对这一群体予以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农村发生了一系列与养老有关的变化,出身农村家庭的我对这一问题感受更加真切,所以就此谈谈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老年人作为社会上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大到我们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小到每个家庭的组建与维持,他们都曾贡献过自己毕生的力量,不管他们的成就大小或成功与否,他们都曾奉献过,曾为国家和家庭奋斗过、努力过。所以在他们年老之际,我们没有理由不让他们度过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为此,我们的国家、社区、家庭、子孙后代等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用自己的力量为老年人打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爱与自我满足中度过自己人生中最后的时光。所以,老年社会工作是一门十分有意义的学问,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它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真正地为老年人办点实事,让他们的处境能得到实质上的改变。但我们国家的养老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养老,发展尤为滞后。想要改变现状,必须得先了解现状,所以谨借助此文分析一下农村养老存在的普遍现状及问题,并据此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老人们的幸福感。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主干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及老年人口急增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变化,不赡养老人或者赡养老人不充分等问题接连不断,操劳一生的老年人到晚年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如何解决规模庞大的农村人口养老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是新农村建设中关注较高的一大难题,并且各地的现实情况又不一样,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中国农村养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容忽视。下面着重分析一下现在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现象透析--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并且政府对农村养老投入的力度不够,导致大部分农村养老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以政府养老为辅的模式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越来越重,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村人口老龄化致使以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制度已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养老的需求,所以我国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的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养老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增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

一是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空巢老人”负担过重。这种老人生活的家庭大都是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子女看家,又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抚养孙子、喂猪、种地等家务活,这部分农村家庭的老年人生活过得非常劳累,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较重。这种状况在农村是十分普遍的,我所居住的村庄几乎有百分之七十,甚至是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处于这样的状态。青壮年外出务工挣钱,将老人与孩子留在家里,仅仅在过春节时才回家,所以留守在家的老人的负担可想而知。且不说他们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被照顾的需求,仅仅是一同被留守在家孙子们和家里的家务就让他们难以承受。而这种状况又是极为普遍的状况,所以农村养老状况的糟糕程度可想而知。

二是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农村的很多老年人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独居老年人的承包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自身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无法支援老人。这样家庭的老人只能靠自己,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缺粮缺钱,艰难度日,所以其间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老人生病了根本不会得到及时的照料,如果不是平日里邻居及村委会的帮忙他们的生活肯定更加糟糕,由此观之其生活的惨淡境况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并且这样的群体在农村目前还是普遍存在的。

三是赡养分担让老年人生活不幸福。农村里常常存在很多这样的家庭,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并且还有一部分儿女们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父亲,另一个儿子养活母亲,包括为老人送终也都是各负担各的,老人们不但是生活上不幸福,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更不幸福。这种状况让老人们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在他们眼里他们就是子女们的负担,所以整天郁郁寡欢,经年累月就慢慢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形成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在农村多子女的家庭大都是这般情况。

四是儿女赡养老人难保障。现实农村里,多子女老年人的比例高,子女在赡养费的承担上互相推卸赡养责任,甚至相互之间闹矛盾,其结果有:

1、轮流养老,即让老人到每个儿女家轮流过一个月或两个月;

2、分摊养老,即:每个儿女按比例负担一定比例的粮食和零用钱,提供老人生活来源;

3、都不养老,造成老年人生活无着,要求政府府帮助解决老人们的养老问题。

五是无儿女的老人即五保户生活难有保障。这部分老人都无儿无女属于五保户,他们每年由政府发给五保供养款,村委会负责发放部分口粮,不过现在由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村民素质的差别和村集体经济的薄弱使有些村在给五保户粮食和生活护理方面出现了问题。近年来,在某些地区由于政府的投入有部分五保户得以入住乡镇敬老院,敬老院包吃穿住医,生活水平较好并且有专门工作人员管理,所以老人在这里的生活还算可以。但由于敬老院管理经费不足,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不能接收。更加糟糕的是,有些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工作不认真,对老人们疏于管理和帮助,有时候老人重病在床数天无人知晓。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说:老人死于敬老院数天未被发现,等等之类的新闻层出不穷。综合而言,敬老院养老的老人生活现状也不容乐观。

二、追本溯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

一是养老观念差,尊老、敬老氛围不浓厚。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养老观念淡薄,把老年人不当“财富”,而当“包袱”。受经济、社会条件制约和个人认识水平的影响,个人和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要性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是法律意识淡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都明确了老年人应得到的权益保障,而很多人法律常识不足,不能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有些赡养人道德伦丧,只知向父母索取,却不尽“反哺”义务。

三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难运作。由于年青的家庭成员要去工作挣钱养活老人和抚养孩子,家庭中无闲人照顾老人,特别是子女较少的老年人,这种类型正在增多,纯粹的家庭养老让赡养老人变成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对于子女比较多的老人还好说一点,但对于子女较少的家庭来说,一边供养老人一边抚养孩子,的确是一个十分沉重地问题。

四是资金投入不够,社会保障缺乏,养老工作机构和服务设施不健全。各乡镇都有老龄工作机构和人员,但都是由民政办兼管,业务也仅仅是办老年证、发放百岁老人补贴,老龄工作基本是处于应付型,与当今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今年才在部分村开展,但基本养老金标准十分低根本那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不用提老年人生个病什么的了。总而言之,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太低,不足以改善老人的生活。

三、建言献策--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养老问题是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化解社会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弘扬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优秀文化。为了积极推进农村老龄工作,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是加强老龄宣传工作,各新闻媒体要从多个角度开展为老服务宣传,努力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深入持久地进行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通过宣传努力提高全民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意识,营造出浓厚的敬老、养老氛围,认真总结养老敬老以及老年事业发展的经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大力表彰孝敬老人的先进事迹,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新风尚。

二是健全法律法规和老龄服务机构。要结合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现状,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日常护理存在的问题,体现对农村老年人的重视和关心。理顺和健全老龄机构,确保各级老龄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建设上,配备专人或兼职工作人员从事老年工作。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问题,着力解决贫困老年人的现状,让广大农村老年人权益得到保障。

三国家要加大对基层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对资金极其匮乏的农村地区来说,加大资金投入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资金实行社会化筹集,社会化发放,普及老年人基本生活补助金、护理金、医疗补助金等,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培训从业服务人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年人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不断保障,而且在精神慰籍上得到充实,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幸福、更美满。

四、社工精神--用我们的力量为老人打造一个爱的天堂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老人们送去一份温暖,有义务为改善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贡献一份力量。下面结合我们社会工作专业谈谈我们应该怎么样行动去为农村养老贡献一份属于社工群体的力量。

老年社会工作在整个社会工作实务体系中占用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的老年社会工作是每个国家与社会都需要去积极面对并努力构建的重要领域。老年社会工作是针对老年人的问题与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主要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社会服务,以协助老年人解决生理、精神、情感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使老年人能够继续参加社会活动,幸福安度晚年的专业服务活动。到底我们在为老年人服务的时候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从价值观念上尊重老年人,努力去理解和接纳老年人。如果一个人在思想观念上排斥、歧视老年人,是无法真正理解老年人的,所以更不会真正愿意以自己的努力来帮助老年人解决其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肯定要接触老年人,所以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接纳、尊重老年人,让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真心,以更好地开展后期的工作。

二、工作细致、周到、有耐心,并多鼓励老年人。一般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的人大都是年轻人或中年人,较难理解老年人的生活经历与心理特点。老年社会工作者不能以自己的行动、反应能力来要求老年人,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给予老年人细致周到的照顾,并多鼓励老年人,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及对生活的热情。这样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就得以解决了。

三、协助老年人自立、自决,与老年人建立相互依赖的、有目的的良好情感关系。能否与老年人建立起信任关系是老年社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为了有效地协助老年人解决其生活问题或困难,社工必须取得老年人的信任。

以上是社工在开展工作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上,我们有能做些什么呢?就农村养老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专业角度提出以下的解决办法:

(一)、通过宣传向社会大众及政府部门等发出呼吁,积极为农村养老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如临时医疗队,社会捐助等,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二)、在农村开展敬老爱老类的活动或在电视等大众传媒上进行敬老类的宣传教育节目,唤醒子孙们的敬老、养老意识;

(三)、向政府部门倡议,争取国家扩大对养老方面的投资,在农村地区建立更多的养老机构,并积极提议让专业的社工进入敬老院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服务;

(四)、指派专业团队定期去农村进行专业的服务,并发动当地的志愿者对其进行简单的专业培训,以扩大服务范围和参与人群;

浅谈文化传统与老年社会工作 第3篇

一、文化差异与发展路径

西方社会受基督教博爱观念的影响,家庭结构相对松散,家庭成员倾向于过一种比较独立的生活。有独立才有尊严的思想,使的西方家庭基本上是单向运行,即父辈有抚养子辈的责任,子辈则无赡养父辈的义务。这种文化使大多数老人认为,赡养老人是政府的责任,当然个人也有自我养老的责任。通常情况下,父母与子女都是分开居住的,老年人认为和子女住在一起,不仅失去个人隐私的权利,而且代际观念差异使家庭内部矛盾频发。这种文化背景下,社会便发展出了诸如陪老人聊天、带老人看病、帮老人购物、为老人咨询等较为完善的老年人服务网络。这也正是1886年英国人查尔斯·布思提出了老年人应由社会来照顾的观念之后,老年社会工作能逐步开展起来并迅速影响到其它工业化国家的文化土壤。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尊老敬老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尊敬老年人的。但是,我国民间社会对“孝”的理解却并不严格,人们心目中的“孝”,很难被理解为是对长者必须履行的义务或者道义性支持,更多的是所作所为能够为老年人和其他人所接受。即使子女无力为老年人提供保障,只要安分守己也会被认为是孝;如果有抚养能力却把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则很容易被视为不孝而承受社会压力。这种思维方式也在丰富着孝的内涵,一“孝”不如一“顺”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我国老年社会工作者不能忽视的关键点。

二、以社区照顾弥补居家养老的短板

我国提出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即”9073”的养老格局,90就是指90%的老人享受由社会化服务提供的自助式养老,居家养老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和法律规定,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同时政府也不需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机构和设施。城镇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核心家庭的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父母与子女的分居则已成常态,即使在农村地区也概莫能外。据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亿,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最高年份将增加1400多万人。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和增量,依靠机构养老不但不可取更不可行。

在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机构养老功能有限的情况下,老年人照料问题将会更多地求助于社会,求助于社区服务和老年社会工作者。在理想状态中,老年人所生活的社区要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各种上门服务,如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紧急援助等服务。

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的,但现实当中的社区服务还不能满足养老需求,虽然有一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更多的功能只是个娱乐场所,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者。这与较为成熟的英国社区照顾相比较,虽有其相同的一面,差异也是巨大的。简单地说,相似之处在于都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有类似的服务队伍结构。差异之处在于专业化程度和目标设计不同。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因为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概念不属于同一理论和实务层次,社区服务是被当做“特殊服务”而存在的,社区照顾则是社会工作实务的一种模式。英国学者沃克(A·Walker)指出,社区照顾的主要实施策略有三种:在社区内照顾、由社区来照顾和与社区一起照顾。它既包括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包括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社区照顾旨在通过充分发挥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居及志愿者等非正规照顾资源的积极性,再由正规照顾资源中的专业人员通过多样化的服务方案形成对非正式照顾的必要支援,从而达到老年人社区照顾的最终目的“正常化”和积极的老年生活,使受照顾者的权利和尊严得到体现,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大力发展专业老年社会工作,以社区照顾缝合居家养老的“硬肋”,是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方向。

三、老年社会工作的着力点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困难的帮助和对发展需要的服务。困难的帮助主要包括经济困难、生活照顾以及各种家庭关系处理等方面困难的帮助或协助解决。社会工作者即可以帮助老年人寻找资源获取权益,也可以通过个案管理帮助老年人改善认知或产生问题的家庭环境。发展服务的需要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的需要、参与志愿服务的需要、充实闲暇时光的需要等。1953年,凯文(Cavan)提出的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通过新的参与、新的角色来改善社会角色中断所引发的的情绪低落,在新的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因此,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活动或志愿活动的方法等,为老年人各种发展需要的满足提供必要的服务。

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再社会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角色转换的需要。老年人角色的转化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转化和影响表现为:主要角色转换为次要角色,由家长角色转变为被照顾的角色,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落寞感;

因此,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方向须是外展的,即社会工作者应走出社会服务机构去主动发现需要服务的对象,并为之提供专业的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并不容易,有些老年人基于保护隐私等方面的原因极易产生一些不合作,发生这些现象时,要鼓励老年人自己去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给予必要的帮助即可,不要强行让老人与自己互动。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老年社会工作特点和路径发展的不同,只有立足固有的文化传统,才能够发展出本土化的老年社会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老年社会工作 第4篇

作为一名老年工作者, 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 在大是大非面前, 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不移地紧跟党中央的步伐,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 成为有较高政治素质的人。老年工作者还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 作为一名老年工作者, 要从自己的意识中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老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没有他们的昨天, 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尊重他们就是尊重党的历史。老年工作者, 必须从思想上认识老同志在油田建设和发展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必须从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老同志的重要作用;必须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饱满的政治热情, 来立足本职、敬业爱岗、任劳任怨和全心全意为老同志服务。有了这样的思想觉悟, 我们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做好老年工作。

二、老年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年初老同志迎春茶话会上强调, 要以满腔热情、深厚感情做好老年工作。作为一个老年工作者, 要热爱老同志, 真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长辈。第一, 他们首先是老年人, 敬老爱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第二, 这些老人都是油田的有功之臣;第三, 他们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服务好他们, 才能证明我们的能力和价值。基于这三个理由, 如果自己对这些老同志不能满怀深情, 那就不是一名合格的老年工作者。上了年纪的人, 特别是身体有病的老人, 脾气一般不大好, 容易急躁, 说话做事有时偏激。因此, 老年工作者在与老同志交往中, 要接待热情、谈话热情、办事热情、服务热情, 不能依照自己情绪好恶而怠慢了他们。要实实在在地为老同志做实事做好事, 不随便许诺、说空话。工作中要设身处地多为老同志着想, 把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得周到一些。例如, 我单位老同志到乒乓球室活动, 其衣物都搭在椅子的靠背上, 人多时就没有地方休息了。工作人员观察到这个细节后, 立即在室内的墙壁上安装衣帽钩。此后, 坐的地方多了, 室内环境也整齐干净了。随着年事增高, 有的老同志记忆力衰退、反应迟缓, 因此, 我们做工作时一定要耐心。

三、老年工作者要具有较高较新的文化素养

目前, 胜利医院老年管理中心有在岗职工10名, 其中, 本科学历的有4名, 大专学历的有3名, 中专学历的有3名;有高级职称的2名, 有中级职称的5名。虽然, 我们这支队伍已经拥有较高的学历及职称, 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老年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已有的文化程度, 还必须对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如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医学、营养学等, 以适应工作多方面的需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老年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老年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网络办公平台等相继启用, 要求工作人员不断更新计算机知识以及主动学习有关内容, 以便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使用, 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许多老同志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 培养和形成了不同的爱好和特长, 退休之后, 有了很多的时间涉猎更多方面的内容, 如果我们不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库存, 就不容易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例如, 目前我们老年大学的教师基本上是外聘的, 如果经过培训, 文艺干事能承担舞蹈班、歌唱班等的教学;体育干事能承担门球班、台球班、太极拳、太极剑等的教学;其他工作人员也可以担当以上项目的教学任务, 也可以掌握一门或两门 (如微机操作) 技巧, 胜任相应课程的教师一职。文体活动是老年工作中主要内容之一, 经过几年的建设, 胜利医院老年管理中心为老同志提供了优越的运动设施和场所。目前, 各种赛事急需大量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 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老年工作者这方面的技能, 使他们能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巧, 成为运动场上的生力军。这样, 一方面拓宽了老年工作者的知识面, 提高了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和老同志广泛接触的过程中, 增进情谊, 取得理解、支持和配合, 更利于开展各项老年工作。所以, 老年工作者应具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掌握多种技巧, 这样才能与老同志之间达到语言相通, 心理相通, 感情相通, 思想相通。

四、老年工作者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

1. 沟通协调能力。

老年管理的内容比较多, 对外要涉及社会保障、劳动、人事、财政等诸多部门, 对内要涉及各有关部门和老同志之间的关系, 对下要涉及到各职能机构的关系, 以及离退休职工的工资、电话费、补贴、医疗、查体、住院药费的报销、生活福利的发放、疗养、老年证的办理与更换、抚恤及遗属补助、老同志护理费、报刊杂志的订阅、各种信件收取与发放、各项文体活动等等一系列工作。这就要求老年工作者一方面要熟练本岗位的业务及各项技能, 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善于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 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 调查研究能力。

老年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分析, 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 根据不同的问题, 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判断, 从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 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3. 服务管理能力。

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对管理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必须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要求去思考、衡量、实践。老年工作人员只有深入到老同志之中, 摸清他们所思所需,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提高服务水平:常到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家中去嘘寒问暖, 到困难的老年人家中去排忧解难, 到思想有症结的老年人家中去理顺情绪。要针对离退休职工群体的新变化, 不断改进管理服务方式和手段, , 以解决老同志的现实困难为着力点, 深化细化管理服务工作, 让老同志充分享受亲情化、个性化、多样化管理服务。服务老同志, 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待遇, 还要关心政治待遇;不仅要关心高龄期和高发病期老人的共性需求, 还要关心他们特殊需求;不仅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以及心理疏导。

4. 开拓创新能力。

开拓创新, 是做好老年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开拓创新, 必须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价值取向, 把老年工作中的薄弱点作为工作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通过深入基层在老同志中调查研究, 倾听老同志的呼声, 准确把握老同志工作的情况和动态, 找出症结, 创新思维, 拓宽思路, 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增强老年工作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老年工作人员不能老成持重、畏首畏尾, 要敢于创新, 突破不合时宜的老观念、老框框的束缚;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在研究探索中, 把零散的做法系统化, 把感性认识理性化, 把具体经验规范化, 以形成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新对策;要努力创造新经验和新办法, 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手段, 使老年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5. 政策运用能力。

对老同志的政治、生活等各项待遇都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和要求, 老年工作者是否熟知党和国家的老年政策要求, 能否对老同志政策做到准确的理解、把握和运用, 是落实老同志各项待遇的关键。老年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加强老年政策的理论学习, 深入了解和熟知各项老龄政策规定及具体要求, 深刻领会、吃准吃透政策精神, 把握明确政策的内容和实质。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 不能偏离政策要求的轨道。在解决老同志问题的过程中, 既要讲政策的原则性, 尊重政策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不能生搬硬套,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按照政策的总体精神, 灵活运用好政策, 用政策解决好实际问题。

五、老年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老年心理学知识

据调查, 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40%的老年常见病诱因与心理障碍有关。当老同志昔日奋战在岗位一线的时候, 繁忙的工作使他们无暇考虑其他事情, 也不太关心自己的身体。如今退下来了, 平时的学习、与同事的交流都减少了, 遇到事情时多是自个儿前思后想, 极容易钻入牛角尖, 如果精神上的压力和困惑得不到合适的释放与解决, 势必形成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老年工作者学习一点老年心理学知识, 了解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有助于有地放矢地开展工作。

1. 学会倾听。

爱唠叨, 是许多老同志的语言表现。老年人, 特别是无所事事的老人, 为了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 他们只好借助话语来表白自己, 以求得心理平衡。有的老年人喜欢津津乐道陈年旧事, 炫耀过去的辉煌, 这也是为了寻得一种心理上的慰藉, 以解脱现实的空寂。当我们遇到这些情况时, 切不可表现出烦躁、厌恶的神情, 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叙述, 表明我们的理解和同情;同时, 有意识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利用引导他们上老年大学、多与朋友交往、常和家人沟通等方式, 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

2. 学会说话。

与老同志交流, 谈话方法要灵活, 语言和话题尽量适合老同志的心理需要, 用老同志熟悉的语言进行交谈。例如, 在与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老同志打招呼时, 如果称呼老王、老张……虽然听起来挺亲热, 但他们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 认为现在的人已经忘记了他们为医院做出的贡献;如果称呼他们原来的职务, 如王科长、张护士长……他们往往会感到心理满足, 比较舒心和愉悦。另外, 与老同志交谈时, 脸上要常带微笑;讲话的语调要缓慢、清晰、柔和;还要看对方表情和反应, 去判断对方需要。人多喜听好话, 尤其是老同志更喜欢表扬和夸奖, 所以, 我们不要吝啬赞美之语, 多夸奖、多表扬他们, 那么, 谈话的气氛就会活跃很多。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老年工作者, 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老同志人服务的思想和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踏踏实实的工作实效来塑造老年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提升老年工作的满意度, 在老年工作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 有所创新, 有所贡献。

摘要: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地提升离退休人员的物质及精神生活, 对老年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老年工作者应具有优秀的品质和较高的政治素质, 具有较高较新的文化素养、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老年心理学知识。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访谈 第5篇

XXXXXXX

XXX

老年人访谈记录(一)

(访问员:XXX)

访谈时间:2014年5月31日

访问时长:15分钟 访谈地点:芜湖市鲁港

访谈对象:赵爷爷(年龄:68岁 性别:男 婚姻状况:丧偶 文化程度:初中)

受访者原来职业状况:农民 居住状况:与儿子媳妇住在一起

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儿子、媳妇、孙女 访问记录:

访问员:您现在身体好么? 赵爷爷:还可以吧,就是有些时候需要用点药,不过现在小药店挺多的,挺方便的。

访问员:在您看来,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呢?

赵爷爷:有稳定的收入,身边有个人陪着说说话,有一对儿女在身边,自己身体硬朗,工作稳定就算享福了。

访问员:在饮食就餐方面,您对饮食条件有什么需求?

赵爷爷:吃的比较注重味道,味道重一点比较好,早晨喝一碗稀饭就一个馒头再来点咸菜就行,中午和晚上都是看家里做什么吃什么,自

己对这方面的要求不高,最重要的是小孙女要吃高兴。访问员:您怎么样看待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问题?

赵爷爷:自理不了的才去那呢,谁去那受那份罪呀,我有儿子照顾,我花那冤钱,还那么贵,条件还不好,谁能比自己亲生的照顾的好呀,养儿防老嘛。

访问员:目前生活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赵爷爷:最满意的是家庭和睦、家里人没大病,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好。最不满意的是现在芜湖市供老年人进行娱乐的场所还是比较少的,所以对这些方面不太满意。

访问员:您每天主要的生活内容是什么?

赵爷爷: 早上起床时间较早,洗完脸就开始烧水,烧完水吃完早饭(早饭一般与儿子媳妇一起吃),会到隔壁的邻居家坐会儿(隔壁也有老人家)。下午在吃完中饭会睡会儿午觉,起来后会有和街坊领居一起聊聊家庭小事什么的,有时也一起去公园逛逛,周末时有时会有志愿者过来陪着聊聊天,不过时间很短。

老年人访谈记录(二)

(访问员:XXX)

访谈时间:2014年5月31日

访问时长:18分钟 访谈地点:芜湖市鲁港

访谈对象:李奶奶(年龄:75岁 性别:女 婚姻状况:丧偶 文化程

度:小学)

受访者原来职业状况:农民 居住状况:与儿子媳妇住在一起

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儿子、媳妇、孙女、孙子 访问记录:

访问员:您现在身体好么? 李奶奶:挺好的,平时也经常去锻炼,经常去公园还有其他一些地方健身,我打太极拳打了5年了。

访问员:嗯,奶奶有这样的生活习惯的确很好。那么在您看来,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呢?

李奶奶:家庭幸福,子女的工作顺利,然后就是两个小孩可以高兴地成长。

访问员:在饮食就餐方面,您对饮食条件有什么需求?

李奶奶:这个比较随便吧,我们这个年纪了,都不会去过分要求这个的,平时家里有什么就吃什么啊,不过亲戚还有儿子也会经常买一些补品,我是感觉那些东西没什么作用的。

访问员:您怎么样看待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问题?

李奶奶:住养老院多无聊啊,不能和家里人住在一起,又不是家里出什么变故了,要是我肯定在家了,还可以帮子女们带带小孩,多好啊。访问员:目前生活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李奶奶:最满意的是两个小孩子的成绩挺好的,活蹦乱跳的。最不满意的是现在很多以前的朋友联系不上了,年轻人玩的什么手机啊我们

也不太会。

访问员:您每天主要的生活内容是什么?

全省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第6篇

3月13日,2009年全省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省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组长张少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政府副省长、省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副组长辛维光主持会议。省老教办主任、贵州老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赵强通报了2008年全省老年教育工作并作会议总结。

张少农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一年来全省老年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就做好今年全省老年教育工作提出了意见。他强调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研究探索老年教育工作规律,把老年教育这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做好老年教育工作,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推进老年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省委老干部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廳、省民政厅等13个省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的负责人,各市(州、地)党委分管老年教育工作的负责人,各市(州、地)老年大学(老教办)校长(主任),省军区、省直机关、高校、省属企业老年大学负责人,贵州老年大学各处室负责人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我国老年卫生工作问答 第7篇

1. 我国目前有多少老年人?

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截至2010年底,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 8亿, 占总人口的13.2 6%, 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 占总人口的8.9%。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

2. 我国目前有多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答:截至2011年底, 全国已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 1.8万个,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2 9万个, 乡镇卫生院3.73万所, 村卫生室66.29万个, 设卫生室的村数占行政村数的比例达到了93.4%。

3. 我国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及筹资情况如何?

答:截至2011年底, 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8.32亿, 参合率达到97.5%, 人均筹资水平从2005年的30元提高到246.2元。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情况如何?

答:截至2011年底, 93.6%的县区市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在70%以上, 99%以上的县区市补偿封顶线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倍且不低于5万元, 98.7%的县区市开展了新农合门诊统筹, 有效地减轻了农村老年居民的就医负担。

5. 政府对老年人健康管理做了哪些工作?

答:自2009年, 卫生部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之一, 制定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开展疾病防控知识教育, 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基础上, 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1次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对发现已确诊的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提供规范化管理, 对体检发现有异常的老年人建议定期复查。

6. 目前, 老年人健康管理情况如何?

答:截至2012年6月底,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人数为9712.2万人, 高血压规范管理人数为6612.6万人, 糖尿病规范管理人数为1813万人。

7. 政府对慢性病预防控制做了哪些工作?

答:2012年5月, 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5个部委局联合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2012-2015年) 》, 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慢性病防控的目标和策略, 把加强慢性病防治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 提出了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防控机制, 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专业体系, 搭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平台, 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8. 政府在满足老年人护理需求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近年来, 卫生部制定颁布了《社区护理管理指导意见 (试行)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和《“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 修订完善了护理院和康复医院基本标准。积极发展护理院、老年病院、康复医院等面向老年患者的延续性医疗服务机构。提出“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逐步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模式。

9. 针对老年人卫生现状, 政府有哪些规划?

答:卫生部将根据深化医改“十二五”规划要求,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 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做好新农合制度建设工作, 巩固扩大参合率, 不断提高筹资水平, 到2015年, 人均年补助标准提高到300元以上, 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水平。二是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开展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调整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 加强医院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建设, 根据实际需要, 设立老年病、临终关怀病房。开展试点, 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三是进一步发挥社区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作用, 有效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卫生项目, 不断拓展老年卫生服务内容、范围和形式。做好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规范化控制管理;广泛开展老年疾病防治知识宣传, 促进老年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加强企业老年工作浅谈 第8篇

一、丰富载体, 实现企业老年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新特色

要以“融合服务、推进管理、凝心聚力、保障强基”为宗旨, 以“保本色、保健康、保稳定”为目标, 立足于巩固基层, 夯实基础,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和工作涵盖面;立足于健全制度, 明确职责, 不断健全和规范“三会一课”、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建设, 积极开展廉洁从业教育, 弘扬清风正气;立足于倡行党员“三先”, 深化“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点”、“稳定工作帮扶联系”建设, 开展“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 设立党员先进性承诺卡, 促进老年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活动, 组织开展“红色足迹”、“红色诗歌”、“红色故事”、“红色舞台”等活动, 进一步丰富和提升老年文化内涵。

要着力在工作思路、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上下功夫, 实现思想教育的“全员覆盖、全过程融入、全方位渗透”。要以“讲党课”、“大讲堂”等活动为载体, 实施静态学习与动态参观相结合, 被动灌输与主动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览室、阅文室、党员活动室、老年大学等阵地, 以学习、交流、讲座等方式, 加大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力度, 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作用。要通过过生日、走访慰问、帮扶救助等渠道, 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关爱生活、关注健康, 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作用。要建立矛盾预防化解机制, 及时对老年人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 提前做好解疑释惑工作。要通过各类载体、阵地、平台, 使思想政治教育常年不断线, 有力地维护老年群体稳定。

二、拓展功能, 促进企业老年管理服务工作形成新亮点

加强制度建设。精细制度体系, 在不断规范老年组织设置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包括支部组织生活、党员学习, 以及福利品发放、卫生保洁、走访慰问等日常管理制度, 完善组织建设、培训教育、考评表彰制度体系, 实现组织建设有规范、培训教育有阵地、考评保障有依据, 使离退休职工党员教育管理达到全员覆盖。

精设教育内容。要创新理念, 针对老党员的心理需求, 发挥老同志的经验优势、知识优势和思想优势, 组织开展主题鲜明、效果明显、系列性活动, 积极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求知、求乐、求身心和谐的精神文化需求, 把离退休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要借助党员服务社, 不断丰富载体, 紧扣老同志的思想脉搏,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去宣传、引导和渗透, 达到入脑入心、心齐气顺的效果, 走创新、创品牌、求特色。

创新工作方式。要按照就近参加活动、就近接受教育、就近发挥作用等“三个就近”原则, 使离退休党员的教育和活动实现“组织生活不脱节、思想教育不断线、先锋模范作用不削弱”。要采取集体学习、“送学上门”等方式, 调动起了广大离退休职工在政治学习、纪律监督、文明创建、社会治安、公益工作等方面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抓好信息化建设, 完善困难职工、老同志疗养、职工查体、老同志生日等数据库, 实现即时查询、动态管理、资源共享。

加强品牌建设。要以老年大学为主阵地, 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走特色、规范办学之路, 使老年大学课程计划更加规范、课程内容更适合老同志的身心需求, 满足老年学员的求知期待;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要积极做好“传统与‘新热特’、常年与短训、思想性与专业性、课内与课外”结合文章, 善于总结, 勤于创新, 多出精品, 多出成果, 形成品牌。要以文体娱乐为阵地, 坚持“老年工作优先保障”和“再难也不能让老同志为难”的原则, 确保老同志活动有场所、健身有器材、学习有保障, 不断促进老年文体活动专业化、规模化和团体化, 使各类活动贯穿于全年始终, 并逐步树立老年人喜欢参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老年文体品牌。

三、夯实基础, 推动企业老年基础工作环境得到新改善

结合创建“省级示范老年活动中心”, 进一步优化配套设施。要针对老同志的需求, 使老年活动场地配套更加合理, 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力所能及地为基层老年活动室配备必要的活动器材, 使环境建设进一步规范有序、标准舒适。

要进一步加大软件建设力度。通过征集励志格言、敬老语句、学员作品, 建设老年文化走廊, 健全离退休职工信息库、健康档案、困难群体档案、来访接访档案记录, 使软硬结合, 完善老年休闲、娱乐、健身、文化、学习功能。

要以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广场为依托, 通过安装照明灯和广场音响, 建立群众文化娱乐“大本营”,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使老年文体活动进家园、进小区、进家庭、进人心, 促进老年文化大发展。

要弘扬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繁荣节庆文化、主题文化、假日文化, 培育提高特色项目, 编排推出新颖项目, 活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老同志的生命生活质量, 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老年生活环境。

老年社会工作 第9篇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我国, 传统的养老体制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老龄化人群的需求,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现阶段, 我国的社区养老在逐步展开并完善,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尤其体现在城市的社区养老工作领域中。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此类问题, 如服务专业性不足, 专业性人才缺少, 服务理念单一等问题。为此, 笔者结合当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开展的情况, 浅析老年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一、我国社区养老含义

我国社区养老是以家庭模式为主, 社区机构养老为辅, 是利用现有社区资源开展的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照顾老年人的方式。其特点表现在:让老人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 由社区的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填补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家人无法达到照顾老人的问题。

二、社区养老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从组织形式上看, 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我国的社区养老照顾主要由政府提倡并出台鼓励政策, 具体实施由民政部门负责, 不同区的街道办事处、地区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形成了一套便于其操作的特有的系统和管理方法, 虽然便于管理操作, 但不可否认的是, 这样就存在程序化明显的缺点, 行政色彩浓厚。

从社区养老资金来源上看, 社区养老资金不足。政府投资是我国社区养老资金来源的主力, 大型的社区服务项目、服务组织、社区服务设施均靠政府出资筹建, 只有少部分来自于民间团体。从总体上讲, 我国老年社区养老工作仍处于发展建设阶段, 需要政府投资的部分多, 但由于资金的短缺, 这就决定了政府只能“抓大放小”重视基础建设, 对于细分的领域无法满足, 如社区养老环境、社区医疗护理设施、社区文娱设施等方面的需要。

从社区养老具体服务上看, 专业化的项目需要开展。社区养老主要是利用社区内的现有资源和老人家庭中现有的设施, 由社区组织、志愿者或家政服务人员来提供照顾和帮助, 实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但是大多开展的服务都处在最基本的服务阶段, 内容单一化, 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体现社工专业能力的服务应该开展, 如医疗社会工作、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服务。

三、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在以往的社区养老工作中, 基层工作者按照国家政策例行公事, 偏重于从行政角度出发, 这样的结果就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并解决服务案主的实际问题。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专业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无法从社工角度预测服务案主的感受, 平等对待、感同身受、尊重案主等方面在服务中往往难以体现, 进而易使被服务的案主产生负面情绪, 排斥或不愿意接受社区基层工作者提供的照顾和帮助等。但是, 社会工作者由于受过专门的培训, 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帮助。根据实践反馈,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一) 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

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主要是提供家政服务、困难救济以及临时照顾。专业化服务, 如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 由于基层工作人员素质的限制, 无法展开。而作为社会工作者, 则能够深入社区, 以更加亲民的形象获得老人群体的支持, 运用老年社会工作原理和社工方法开展专业服务, 从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出发,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使社区养老的优势落到实处, 切实地让社区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能力, 取得老人信任的同时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二) 定期组织培训, 运用专业理论引导社区服务人员

社会工作者都是经过专业学习培训, 取得社会工作资格证的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搞好自身工作的同时, 应扮演教育培训的角色, 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技能, 从而帮助他们运用专业理论帮助案主, 提供专业服务, 提升案主自我完善能力和信心, 提高服务质量。

(三) 促进相关社会政策完善

由于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不够完善,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熟悉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 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 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案主需求, 努力发现社会工作中老年群体的实际需要, 积极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促进相关政策完善, 使社区养老能够有法可循, 保证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最大化。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 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老年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为指导, 对老年社会工作、社区养老概念进行了界定, 概述了我国社区养老的发展概况, 并分析了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社区养老,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陈永生.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8.[2]陈永生.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8.

[3]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3]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谈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第10篇

1 正确人生观与老年人的价值

1.1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价值问题, 是个人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是否有积极意义的问题。因此, 人的价值不在于对金钱和地位的占有, 而在于为人民服务、对社会的贡献。这种价值取向, 是在正确人生观指导下, 因立身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以事业为重, 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 为社会服务, 为人民效劳, 才能促进社会发展。一个人只有把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为祖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说, 人们对社会、对国家贡献越大, 国家、社会越能兴旺发达;而国家、社会的兴旺发达, 反过来促进了人民富裕幸福, 个人也因此获益。因而, 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密切结合起来, 大公无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多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这就是要树立的价值观。

1.2 老年人价值的构成

1.2.1老年人的价值是由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所构成。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作为价值客体的老年个体对社会或主体人的需要和满足;老年人的个人价值是指社会或客体人对作为价值主体的老年人的个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尊重和满足。

1.2.2老年人既有现实价值, 也有历史价值。老年人在年轻时为社会尽到了应负的责任, 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是他们的历史价值之所在;同时, 他们在进入老年期后仍然可以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是他们的现实价值之所在。

满的完成了一个阶段任务, 而要转到下一个阶段的任务。能否顺利实现下个阶段角色的转换,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的巨大潜能,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提高老年的生活质量, 力所能及地发挥余热, 从而使老年人不再成为社会的负担。。

2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在老有所为中实现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用他们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力量, 在离退休之后继续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 在家庭事务中做贡献来体现。即通过传授知识、解疑释惑、调研咨询、介绍经验、工作实践等诸方面体现其社会价值。

老年人在离退休之后, 为人民服务, 为国家建设与改革效劳, 不但可以实现晚年的人生价值, 而且还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而且当前国家的各项建设突飞猛进, 不仅需要在职的干部、职工努力工作, 也殷切希望离退休老同志继续发挥作用。这是因为:

2.1 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中国共产党, 正团结各民主党派、各族人民、爱国人士及爱国侨胞等各方面力量, 完成党的各项任务。如果让各行各业离退休同志中身体好、有知识、有能力的老同志继续发挥某种优势, 这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2.2 许多老年人, 一旦从工作岗位退下来, 就会出现失落感、孤独感。

这些对老年人的健康是不利的。老年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或活动, 对于身心健康是大有益处的。老年人到了晚年, 只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树立不老的心态, 科学地开发自己的智力和创造力, 在事业上仍是可有所建树的, 特别是老年知识分子, 在离退休后仍可在社会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老年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 到了晚年记忆力虽会逐渐衰退, 但大脑的活力还在保持着, 不会很快出现衰退。古今中外许多不朽著作和科学发明都是晚年成就的。在我国, 如古代的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101岁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北宋司马光在晚年完成史书《资治通鉴》著作。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61岁药物巨著《本草纲目》脱稿;当代的如齐白石、巴金、谢冰心、朱光潜、陆宗达等等, 到了高龄仍在发表著作, 写书画画;在国外, 如恩格斯74岁完成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四卷的整理工作。美国的爱迪生在七八十岁时仍有许多发明。富兰克林80岁以后还在从事科研工作。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73岁发表了《蚯蚓作用下腐殖土的形成》一书。文学家肖伯纳, 76岁发表名著《真相暴露》等等。总之, 大量例子证明, 老年人晚年在事业上仍是大有可为的。

著名人口学专家邬沧萍教授曾说:“老年人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老年人是以他的历史上的成果继续参与社会建设, 另一方面, 从现实来看, 好多老年人在决策方面发挥作用, 在家庭和社会发挥作用。”各行各业的老年人, 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必须根据各自的学识、专业、经验、能力及身体条件、爱好、特点, 选择最能适合自己的项目、工种发挥聪明才智, 为国家、为社会做奉献, 来实现其社会价值。

3 老年人在晚年继续为社会发挥作用, 实现社会价值

3.1 要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实际出发。

社会需要是服务社会、发挥作用的依据。没有社会需要, 个人能力、学识、经验再强、再高、再丰富也发挥不了作用。同时也要根据个人实际, 是否对口, 是否能胜任。只有从这两方面考虑才能发挥作用, 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3.2 要坚持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则。

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离退休, 既是依据人类一般生理和心理演变规律制定的, 又是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和照顾的体现。因此, 在离退休期间是否再工作, 为社会服务, 这要完全出于自愿, 不能强制也不能勉强。同时, 为社会服务, 发挥“余热”, 要量力而行。即要“老有所为”, 又要“老有所乐”, 保养好身体, 保持健康心态, 是老年人最重要的人生价值。

3.3 在发挥“余热”的同时, 不仅要学习新知识, 也要关心国家大事。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新的科学知识, 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发展, 发挥“余热”, 做好工作;同时还要关心国家大事。现在老年人虽然离退休, 但要做到“人退心不退”。即“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和“爱美好新生活”的心不能退。老年人退休在家可看书、写字、绘画、垂钓、跳舞、种花、养鸟、各类小球运动等等, 甚至做家务, 接送孙子辈上学, 减轻儿女负担, 这都是珍视人生, 有

现代社会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在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在人们健康长寿和社会终身教育的情况下, 老年人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所谓“越老越有知识”, 加之老年人政治上成熟、工作经验丰富, 以及长期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能搞科研, 能传授知识, 能解决高难问题, 都形成了“德才兼备”的人才竞争优势。由此可见, 现实和未来都证明, 老年群体在国家和社会的人才资源积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 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一支庞大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3结束语

总之, 针对我国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状况, 借鉴其他国家财务管理活动的先进经验, 有步骤地开拓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新领域, 强化风险意识, 科学地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 合理收益分配, 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将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营运的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及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摘要:分析了老年人价值的构成;指出老年人不仅应利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继续为经济建设发挥余热;同时, 还指出只有不断充实新的科学知识, 才能适应新形势, 发挥“余热”, 做好工作, 从而使老年人在老有所为中实现其社会价值。

老年职工幸福指数提升工作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老年职工;幸福指数;提升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在不断丰富和得到满足之后,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及其问题就会突显出来。提升老年职工的幸福指数,是解决老年型社会问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提升老职工幸福指数,就是要让老年人快乐地生活。

作为老年职工服务工作者,既是服务员又是宣传员,既要认识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尊传统美德,又要认识到“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爱现在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让关爱老年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满足老年职工的愿望,倾听他们的呼声、解决他们的困难,是我们职责所在。让老年职工过一个有尊严、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多年来,我们致力于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重视精神抚慰

我们利用党员学习的机会做好形势任务的政策宣传工作,引导老人家正确判断是非,把思想统一到厂的发展上来,使他们的思想时时刻刻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时时刻刻都在关心厂的发展。

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很多老年职工感到非常孤单、寂寞、精神空虚,从而容易产生失落情绪。通过陪老人聊天、说话解闷,能够充实老人的生活;通过给老人打电话的一句问候,能够弥补感情的缺失。每到春节、七一之前,厂领导都要到老职工家中走访慰问,退休站每年都要为70岁、80岁以上老年人拍摄金婚、银婚纪念照,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温暖了老年人的心灵。

二、丰富文化活动,维护老年人权益

为适应老同志的兴趣爱好,我们利用上级培训机会作为传播知识的课堂、发挥其主观积极性,适宜地开展健康大步走、套圈、飞镖、创意保龄球、扑克、象棋等形式多样的小型活动,组织他们参加诸如“安采梦,我的家”书法比赛、“油田春晚”表演以及门球比赛、象棋比赛等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老年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职代会上,退休职工代表提出在汊涧建立老年活动室提案,得到厂行政领导的认可和高度重视并把它列入民生工程项目。于是,一个在汊涧小二楼改造成的宽敞漂亮的老职工活动室很快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件事虽然不大,但受到全体老年职工的一致好评。

三、搭建发挥“余热”平台,开展解决实际困难的“比三心”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开动脑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让同志们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巧在提升老年职工幸福指数工作在得到再利用。我们完善了退休职工基本信息资料,建立健全“银色人才”档案,全面掌握退休人员的专长、志趣爱好、工作经历、身体状况等方面情况。此外,我们还充分挖掘和培植先进典型,通过表彰激励、典型引路,以榜样的力量、示范的方式,引导更多的退休职工发挥余热。

所谓“比三心”,就比耐心、比爱心、比孝心。通过“比心”,工作人员对待老同志的态度和责任心得到了很大提升,从而做到日常服务到位、重点服务到家、特殊服务到人。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常年患病、家住外地等有特殊情况老年职工,我们采取家访、电话、网络等联系方式,把厂里和支部的最新情况随时向他们通报,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家”的温暖。

四、加强交流沟通,纠正观念偏差

我厂现有退休职工241人,目前,共有老同志活动室三处,即天长、汊涧、平安各一处。在211名老同志中,大多身体情况不是很好,而且患各种慢性病、重大疾病的不在少数,如糖尿病需长年服药或打胰岛素的、慢性支气管炎需靠吸氧维持生命的、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共30多人,其中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20人,另有鳏寡老人6人。我厂退休职工管理站仅有在岗服务人员6人,其中活动室管理员3人、会计岗1人、干部2人。然而,人员虽少,但工作却不能少做,而且要做得让老职工满意。这给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但全体人员面对困难毫无畏难情绪,没有一人叫苦叫累的。

通过全站服务人员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老年职工幸福指数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客观的、主观的等种种方面原因,我们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上存在偏差。有同志认为,退休职工服务管理工作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只要工资按时发放、不拖欠医药费,让他们不提意见就行了。二是对退休职工沟通不到位。有人认为,单位在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发点慰问金、礼品就行,不必上门走访、慰问,无需与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与沟通。从客观上来说,由于退休职工人数不断增加和过去居住集中变为分散居住,加之许多老同志身患疾病、体质较差,走不动、出不来、看不清、听不见,给服务和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与老职工的交流与沟通并形成共识。一是让他对个人利益得失懂得“取舍”。让老年职工自己懂得取舍、快乐生活;让他们明白,退休后即使还能为社会做贡献,也不应让这些在生活中占据主要位置,要以自己的开心和幸福为重,整体定位要调整到以修身养性为主上来;要远离喧嚣与浮躁,走老年人该走的路、做老年人该做的事。二是做优良家风的继承者和传导者。老年人在家中是长者,自身行为直接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对子女和隔辈人的影响与熏陶,关系到家风的树立和培养。三是甘做终身学习的好“学生”。老年职工退休不能退志,不能放松学习、自暴自弃。对于老年人来讲,學习是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开拓新视野、避免僵化的首选良方。老年职工还要培养专长和爱好,或把以前的爱好拾起来,或培养新爱好。四是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提倡老年职工多旅游,多参与老人圈里的社会活动;帮助子女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与家人共同承担生活中琐碎事情。五是对于大大小小的事情要“拿得起放得下”。要多体贴和理解他人,学会宽容、心存感激地和他人一起分享快乐;要放下心理负担、回归自然和慢节奏生活方式;学会用乐观心态守护自己的心灵净土,防止消极情绪滋生漫延。

油田企业老年工作实践与认识 第12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老年工作,老有所为

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他们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 他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工作经验是年轻人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老同志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 学习老同志就是学习党的优良传统, 爱护老同志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 重视发挥老同志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油田企业老年工作既具有和其他企业类似的共性, 也具有与油田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息息相关的个性, 针对本企业老年工作面临的问题, 胜利油田采取相应的举措提高老年工作水平, 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环境。

一、油田老年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是油田离退休人员数量多, 整体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以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为例, 2010年离退休人员数量为1092人, 到2014年底增长到1632人, 70岁以上老人占到离退休职工总数的34%, 空巢、独居、失能老人越来越多, 出现了人户分离、居所多变、外出频繁等情况, 给老年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是老年人思想状况多样性。随着思想文化领域更为开放、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叠加出现, 导致部分离退休人员思想波动因素增多, 思想状况日趋活跃和复杂, 有些老同志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容易产生困惑和焦虑, 从而导致“失落”、“失衡”、“孤独”等问题, 思想教育任务成为老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是利益需求多样性。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的同时, 老同志政治光荣感、组织归属感普遍提高, 对各级党组织的关怀重视充满期待, 发挥作用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使得离退休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不断加重。

二、油田老年工作的实践

1. 尊重老同志, 做好老年组织工作

得到尊重是老同志最普遍、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政治上的充分尊重更是对老同志最大的精神关怀。老同志退休后, 在生理上经历着从体魄健壮向逐渐衰老多病状态的转变, 在心理上经历着从在岗时的忙忙碌碌, 向退下来后平平淡淡的转变, 其社会角色和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需要尊重的心理比一般人更为强烈。

全厂现有15个老年党支部, 非在职党员550多人, 占离退休职工总数的44.2%。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纵比知足、横比知福”等主题教育活动, 使老年党建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党组织健全率、党员纳入组织管理面均达到100%。采取指定专人上门送阅或定期、定点分片组织学习传达的方法, 强化离退休老同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 分清主流和支流,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如采油二矿在老党员中开展了“党员过政治生日”、“进门过组织生活” (“六个一”丰富内容) 活动, 增强了老党员的组织归属感。采油四矿组织老党员和一线基层队结对子, 共同交流思想问题, 共同解决管理难题;为一线职工讲传统、授技术、送经验、传美德。

2. 老有所为, 充分发挥老同志余热

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经验优势, 鼓励广大老同志利用自己的知识、专业特长和丰富的人生经验, 通过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专业指导等方式, 加强对在职同志的传帮带。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威望优势, 鼓励广大老同志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 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举办“我教油娃学大师”主题活动。由东辛老年中心和胜利58中学组织“五老”代表与优秀少先队员一同来到“国家级技能大师代旭升工作室”进行参观学习, 大家一起观看了《代旭升事迹专题片》, 交流感受油田传统文化和技能文化的力量。从学生们那一张张纯真的面孔和敬佩的目光中, 看到了油娃们已被老石油的创新、奉献精神所震撼、激励。建立健全老年志愿奉献组织。先后组织成立了“夕阳红”义务理发小组、义务奉献服务队和“红柳”乐队辅导组等老年志愿者组织。自成立以来, 他们共理发60多人次、清理垃圾废物等约100余公斤、辅导音乐爱好者40多人次, 得到了群众的好评。9名退休老职工自发组建的“夕阳红维修班”, 年龄最大的已75岁, 最小的也68岁。这些古稀老人自发地为小区居民服务, 为职工群众解决各种生活难题80余件次, 他们也从最初的9个人发展到30余人, 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小区居民的赞扬和感谢。

3. 老有所乐, 开展多姿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

丰富文化活动内容, 引导老同志健康生活。发挥好老年活动中心在加强老同志思想政治建设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的主阵地作用, 发挥老年活动中心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方面的场所作用。依托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 引导老同志开展好日常性的文体活动, 组织老同志开展专业性、高雅性的文体活动。

鼓励老同志向企业内部刊物和行业专刊投稿, 并征集老同志的书法、绘画、剪纸作品, 刊发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心得、趣事、回忆录、作品等, 为离退休老同志展示自我风采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切磋技艺的空间。成立了秧歌队、锣鼓队、腰鼓队、掷球队、门球队、戏曲队、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以及书画、钓鱼等多个文体活动组织, 让每个有特长, 有爱好的老同志都能找到兴趣小组, 活动在组织之中。这样既满足了个体兴趣的需要, 又有利于群体的管理和稳定。

三、对油田老年工作的认识

上一篇:施工物料下一篇:摄影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