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的基本训练

2024-07-18

舞蹈教学的基本训练(精选12篇)

舞蹈教学的基本训练 第1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舞蹈基本功,芭蕾舞基训

体育舞蹈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 需要培养技艺高超的专业的选手;舞蹈基本功训练是标准舞训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舞蹈基本功的实际训练过程中, 通常会采用芭蕾基训的方法进行训练。芭蕾基训的训练方法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它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的训练特点;遵守全面性、适量性、超负荷性、循序渐进性的训练原则, 并且它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训练体系。

1 芭蕾舞基训的训练特点

1.1 科学性

芭蕾舞基训它遵从于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规范、完整、严谨的训练体系。然而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训练方法,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 它的训练方法也不断向前进步;同时它对人体的直立感、开度、软度和绷直度都有专门的系统而又科学的训练方法。也因为这方面的原因, 芭蕾舞基训成为多数舞蹈专业学校采用的基本训练教材。

1.2 规范性

只有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严格按照动作技术的规范性、课堂行为规范性等要求, 才能使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扎实地获得各方面的身体能力。芭蕾舞规范性还表现在芭蕾舞基训的训练标准即“开、绷、直、立”四大原则;在训练中要避免叛离这四大原则的动作, 只有严格规范动作的要求, 才能提高训练效果。

1.3 系统性

芭蕾舞基训经过规范和美化, 表现出动作形式的多样性。但它又有严格的教学规范性和教学程式, 在教学和训练中强调系统、有序和标准, 十分注重动作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芭蕾舞基训的系统性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教材内容的系统性, 芭蕾舞基训教材内容针对性强, 教学目标清晰, 形成了科学稳定的规范要求, 使教学有理可依、有章可循。在教材中, 教学的内容十分具有训练的逻辑层次, 由易到难, 由浅及深, 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提高。其次是训练的系统性, 芭蕾基训始终坚持和遵守运动人体科学规律, 不急于求成, 十分注意训练的逻辑性, 根据学生的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及训练内容。

2 芭蕾舞基训的训练原则

2.1 全面性

全面性原则是指舞蹈训练过程中, 运用多种内容、方法和手段, 统筹兼顾, 使得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技能、各种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以及心理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

2.2 适量性

适量性原则是指在训练中, 恰当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 使之既能满足训练内容及目的的需要, 又要符合身体的实际接受能力。

适量性原则是在芭蕾舞基训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这是因为机体在一定负荷的影响和刺激下, 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会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这时如果负荷越大, 对机体的影响就会越深刻, 产生的这种变化就会越明显, 获得更好的训练时效。反之, 如果训练时符合过小, 那么机体不会产生变化, 不能获得训练效果;如果这一符合没有得到相应的控制, 超出了运动员能承受的最大范围, 那么这种过度的符合就会对运动员的机体产生劣变的现象, 损害身体机能甚至断送前程。

2.3 超负荷性

所谓超负荷原则, 是指在训练中身体所承受的负荷要超过已适应的强度。实际这一训练原则是增加负荷量度的一种方法和形式。

当身体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机体会适应当前的训练负荷, 这一负荷不再会对机体产生足够的刺激和充分的影响, 只能使机体维持已有的水平。这时只有加大运动负荷才能得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在芭蕾舞基训中,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种训练原则应在特殊情况下, 学生对已学过的动作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并且能顺畅地完成已学习的动作时, 为了进一步提高动作的难度和质量时采用。这是因为机体对已学过的动作产生了一种行为定式, 机体中的神经系统和运动器官容易按固定的模式进行, 为了提高动作的质量和难度, 有时必须要打破这种牢固的定式, 在新的水平上建立新的联系, 所以要突然增加负荷, 对机体产生新的刺激, 这个可以通过增加训练的时间, 练习次数和单位时间的重复次数, 缩短组与组的间隔时间等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

2.4 循序渐进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主要是指在安排训练内容、难度、时间及负荷等方面要根据人体发展规律, 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提高。使人体在不断适应的同时, 身体素质和能力得到增加。

在芭蕾基训中, 各个动作的学习都是由简到繁、从从浅到深的一个过程, 这是因为动作技能的学习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 一般来说可划分为4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即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以及动作自动化过程。在泛华过程中, 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建立, 动作僵硬、不协调、费力;在分化过程中, 大脑抑制过程加强, 分化抑制得到发展, 这时完成动作较为顺利, 初步建立动力定型。在巩固过程中, 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较为集中和精确, 完成动作时省力并且轻松;经过动作的长期练习, 暂时联系达到非常稳固的程度后, 才可达到动作的自动化。

3 芭蕾舞基训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3.1 身体素质的提升

3.1.1 塑造良好的身体线条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体育舞蹈和体育舞蹈的市场不断的深入, 学习体育舞蹈的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竞争越来越激烈。根据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体育舞蹈高素质、高标准的要求, 形体美成为了表演、比赛和选拔体育舞蹈人才时的首要指标;说明对体育舞蹈选手的身体姿态培养、肌肉线条塑造的要求越来越高。形体美就是指人的自然形体经后天创造而获得的融外表美与内在美的一种升华的综合美。形体美对于体育舞蹈选手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体育舞蹈是以人体的动作表演为媒介, 以观众的眼睛为桥梁, 给人们带来美感的视觉上的盛宴, 这种美感的视觉盛宴是建立在体育舞蹈选手有形体美的基础之上的。芭蕾舞基训有这科学有效、系统规范、历史最长的训练特点, 能有效的消除弯腰驼背等不良的形体姿态, 能塑造挺拔、优雅的身躯。并且经过长期的芭蕾基训的训练, 能塑造出匀称的肌肉线条, 从而增加身体的美感。

3.1.2 提高体育舞蹈技能

体育舞蹈技能包括了旋转、挤压、摆荡等的技术能力。体育舞蹈两大项10支舞种的表现形式和各个舞种风格由不同的技术技巧表现出来, 这是构成体育舞蹈动作格式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舞蹈独特的技术技巧又是强化体育舞蹈风格的重要符号。在体育舞蹈拉丁舞中, 旋转技术运用到了各个舞种之中, 在相同的时值内旋转的圈数越多会带来更为强烈的视角刺激, 而在旋转着一技术中首先就要掌握的是重心的垂直和平衡感;这就需要在芭蕾集训中得以训练, 在站立状态中如何让重心保持稳定和平衡, 如何让身体处于垂直的状态, 这是芭蕾基训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再如体育舞蹈标准舞中有很多摆荡类动作, 要求重心上下的移动的同时上身要保持一定的姿态, 而在芭蕾舞基训中Demi plie (半蹲) 和Grand plie (大蹲) 能有效的训练到重心上下移动过程中身体平稳度, 并且还能提高当重心上下移动时, 下肢支撑身体重量的能力。

3.2 艺术表现力的提升

艺术表现力是指借助身体动作, 技巧动作与特定的器械动作, 把动作和音乐的内涵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情感并持续地表达出来, 在高难度技艺之中整体的全方位地向裁判和观众传达美学精神的能力, 它是运动员内在精神和外在动作表现的完美统一。

芭蕾舞基训是提高体育舞蹈选手艺术表现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芭蕾舞基训不仅仅是完成动某个动作达到某个动作难度的训练, 它区别于体操、田径等体育训练, 它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芭蕾舞的韵味;从人体站立的那一刻起, 就进入了一种芭蕾舞的状态;一举手, 一投足, 甚至以眼神, 让人感到优雅和高贵。芭蕾舞基训是在音乐中完成的动作, 培养学生通过肢体来表达音乐蕴含的轻重缓急, 这对同样在音乐中完成动作的体育舞蹈来说有着提高用情绪表达音乐内涵的能力, 并且体育舞蹈中某些舞种与芭蕾舞都出生于西方的贵族, 都有相同的艺术表现特征和审美特点。

4 结语

综上所述, 无论从教学实践和训练特点原则上看, 体育舞蹈中舞蹈基本功训练引入芭蕾基训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具有广泛的的意义。我们应该在之前诸多教学经验的累积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对芭蕾基训引入体育舞蹈舞蹈基本功训练的认识和探讨, 持续发扬成功的教学训练经验, 思考、解决教学训练中的问题。从而促进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1.

[3]张美江, 张云龙, 陈巧萍.对“形体美”若干理论概念之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6.

舞蹈教学的基本训练 第2篇

【关键词】舞蹈技巧美

舞蹈重心

规格性

呼吸

放松 【指导老师】谈相东 【专业】舞蹈学

【正文】 引言

科学的舞蹈训练方法是一种综合技术,在这种技术中,身心是相互完善的。为了更好的达到最好的训练成果,在训练中不受到伤害,更好的保护自己,科学系统的舞蹈训练方法显的尤其重要。怎样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首先要认识到它的好处,在训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往的经验和不断的学习中总结出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运用生理学知识,剖析舞蹈动作的骨、关节系统的变化,肯定正确的训练方法,纠正不符合生理特点的训练方法,有助于舞蹈教学和训练水平的提高。

一、科学的训练方法的好处

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改善人的形体带来美的改变。人体的形体与机能在不定期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由遗传决定。但是,后天的影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舞蹈训练可以使身体变得挺拔,克服弯腰驼背等一些不良的身体体态,科学化规范化的舞蹈训练还有助于身体的均衡发展。研究表明,同性别同龄的少年儿童,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体各部位的围度测量指标要更均称,经过舞蹈训练,关节的活动幅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使人的动作舒展优美而协调,从而体态优美动人。科学的舞蹈训练还可以使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韧带等得到拉伸,变得乡长纤长而有弹性。主要运动肌肉的力量得到提高,增加肌肉的横断面,减少肌肉上覆盖的脂肪,使其均称而有线条,从而增加了美感。舞蹈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改善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提高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使大脑灵活、健全和细密、反应更迅速、动作更灵敏。还会使人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生适应性的改善,促进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各种感觉功能的得高。促进思维与智力的发展。

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经过舞蹈训练、力量、柔韧性、控制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耐性等方面的身体素质都会得到提高。能够灵活自如地把握与运用身体,准确无误地完成通常行动或特殊形式的身体运动,做出各种动作,敏捷地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以避免身体伤害。舞蹈训练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使人的听觉、动觉等几乎所有感觉器官都发挥作用。整个身心都投入了进去,生命机能得到了总动员。因此,能够发泄情感、驱散郁闷、缓解亢进的肌肉张力和精神紧张,并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使人感觉心情舒畅,从而稳定情绪,改善心境。

二、怎样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一)注重舞蹈技巧中的美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美为物质载体,所以对舞蹈中的舞姿、旋转、神情、手势以及各种技巧动作都要以美的感觉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没有美,则不能称其为艺术。而只有美的艺术,才能对人们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舞蹈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离不开它的载体即人体本身,因此身体线条、肌肉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舞蹈的技巧动作概括凝练地表现了人们的技术能力和艺术创造,是舞蹈揭示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同时无论技巧动作多么美,也要与舞蹈表现的内容与情节相吻合,融为一体,才能使观众赏心悦目,产生美感的共鸣,使一个舞蹈作品美上加美。一项技巧动作的创新与发展,都要从美与不美的角度去要求。譬如一项技巧动作的难度很大,但唤不起观众的美感,这就要从动作的起法到空中动作,直至它的落地动作去一招一式地要求。如果整个动作都是美的,只有一个环节和一个局部的动作不美,也会影响整个技巧动作的美,所以在技巧的训练过程中要一招一式地去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局部动作。只有在一举一动,一止一静都是美的情况下所组成的整个技巧动作,看上去才是美的。技巧动作的美,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态中。有快、有慢,有高、有低。不能千篇一律,要有千变万化的不同要求,才显出其技巧的繁难复杂,眼花缭乱的美感。每项技巧都有不同姿态的要求,而姿态的美不美,恰恰决定了整个技巧动作美与不美的关键所在。所以对每项技巧动作都要从初学开始,不放松对每个局部姿态的要求,才能使我们所学的各项技巧,做出来都是很美的舞姿动作,从而达到舞蹈技巧训练始终处在美的境界中进行。我在给中学生上舞蹈技巧课中在进入了单一技巧开法的阶段时,有翻身的规定动作。比如立圆,我自己想了一个方法:“就是用左肩过l5度右肩留15度”这个方法在8个以上能够保持立圆的美和圆,点翻看上去也伸展多了。

(二)重心意识的培养是科学训练的保障 舞蹈离不开正确的重心,正确的重心又是舞蹈中各种技巧的重要保障。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重心,所以重心训练得不好,会导致他的整个力量和舞蹈的不协调,长此以往会产生形体的不完美现象。在中小学舞蹈训练中,因为他们年纪还小,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为了使他们从小培养舞蹈的重心意识训练就要从入学就开始,如“站”,要求人体必须保持垂直的一条线,必须将头、颈、背、腰、臀和髋关节的直视为人体直立的整体加以衡量。忽视了哪个环节都是错误的。再比如我在给学生开串翻身中,体会到重心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只可以做一个或两个,并且姿态也不美,看上去就像脱缰的野马,这就是没有掌握到身体重心所造成的,后来我让学生利用身体的重心流动转,脚的位置在半脚掌上,做流动倒身转,先做单一的再两个三个逐步增加,在熟练掌握到身体重心要领后再加速。当然每个方法不一定适合任何人,也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拟定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特别在开法后的提高阶段中,要求数量、速度、质量。需要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身体的艺术表现力。明确人体重心是通过正确的支撑力体现出来的,要体现好的重心意识,必须有正确的支撑力。正确的支撑力是在支撑身体重量的脚掌半脚尖向地面用力作用于地面,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由下至上明显的经过踝、膝、髋穿过骨盆,直径穿过脊椎到头顶,在人体中产生一条流通的穿透性的、无形的力的垂直轴线,使身体有一种无限向上伸展的感觉。这个始于足下贯通头上的作用力,能支撑身体的重量,能掌握身体的平衡。随着体内两股“力流”上下走动,身体关节也随着最大限度地上下伸展。身体关节的伸展以及身体关节骨骼的准确位置,使得贴附在骨骼关节上的肌肉和韧带都处于积极伸展和运动状态,肌肉的伸展和运动又起到稳定关节的作用,也能保障体形的正常发展。因此,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身体重心位置,才会有正确的重心支撑力。

(三)科学的用力方法

基本功训练是要有规格性的,它是科学训练的检验标准。没有规格性的训练,就不可能呈现正确规格性的动作,更不会产生完美的人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严格要求学生把握动作的规格。这规格,不能只看动作的结尾和造型,还要通过动作的起始、运行过程,过渡到动作的结束。而这还只是动作的表面,还不是动作规格的质。能体现动作规格的质的,是在动作运行时所展现出来的精、气、神,表现在动作上的抒、韧、刚、柔以及在动作运行中的方位、角度、线路、形状、感觉。以此检验人体肌肉在动作运行中的收缩与松驰方面对力的浓缩程度和人体素质与肌肉力量所表现出来的规格。以此作为规格的多角度衡量标准。要使规格达到完美境界,还必须有科学的用力方法,因为用力方法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动作的规格能否准确。人体运动的本质是人体肌肉的运动,肌肉的收缩发力是运动的基础。从而认定力量是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对舞蹈动作进行各环节的技术分析,即解剖分析与力学分析。前者分析人体各部分环节之间的运动规律,后者是分析整个人体在空间和时间的运动规律。前者使我们懂得人体运动解剖原理,骨、关节肌肉的运动规律。后者使我们明白力学的原理和特征,进而使我们确切的掌握训练中各环节的科学性把握,认清完成某个动作时是哪些肌群在收缩发力以及收缩的时间、长短、强度等。还要认清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在不同的动作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肌肉使一个关节屈和伸,内收或外展,旋内或旋外,是由这块肌肉的拉力线对该关节轴的关系所决定的。从本质上讲,舞蹈是整个人体肌肉、关节协同动作的艺术。必须有强大的肌肉力量来掌握身体的惯性,以关节为功能活动的中心,以骨骼为支架,以骨为杠杆来完成各种动作的连带关系。如:“擦地动作”是训练舞蹈学生的基础动作,它能训练躯干的中心,腿部肌肉,脚部关节等。如做这个动作的用力方法不对,就会产生腿粗、臀松、扣胯等毛病,导致形体不美。所以我认为规格性与正确的用力方法,是解决这个弊端的好方法。

(四)科学的呼吸方法 舞蹈训练与呼吸息息相关,气息运用得当常常可以事半功倍。“中国功夫”中唱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说明气在舞蹈中的动作中,必须把握好力与气的连带不可分的关系。气顺力就达,气息力就止。教师要在每个动作中分清气的力度,注意呼吸的节律,呼吸若表浅节律就快,容易造成身体疲劳,动作没力,时间也不持久。呼吸得深,节律较慢动作有力,若会含气、偷气则会使力量更持久,动作稳定。而憋气就会造成动作和肌肉僵硬,姿态也不流畅。教师要使学生懂得掌握正确的呼吸,把握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使呼吸的节奏与动作特点协调,适应动作、技能的需要,是保证动作质量不可缺少的素养。

呼吸给予人的是生命,它给予舞蹈的是生命力。舞蹈除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作品,更重要的一点则是用呼吸控制身体来帮助四肢,更为完美的做出各种舞姿,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舞蹈中的呼吸既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呼吸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我们可以在共通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吸收。如书法、声乐等方面的呼吸是自由的流畅的,不间断的,呼吸的频率是平均的,不需要任何控制的自由交换的;而舞蹈中的呼吸则需要根据所做的动作来对呼吸进行控制,它的频率不是平均的自由的,而是需要跟随动作的幅度、大小和节奏的变化来加以变化和调节。正确的调节呼吸为跟随动作的变化来变化呼吸,可以使动作更具有生命力,增添舞蹈的魅力。

在中小学舞蹈训练时,应当让学生从小认识到呼吸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因为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者,呼吸是很重要的修养之一。因为心与形的高度统一必须需要呼吸的配合,而且动作幅度的大小、发力的大小以及对身体的控制都离不开呼吸。我们最爱讲究动作的“延伸”性,那么“延伸”是什么。它并不是说伸直手臂就是延伸,而是要由体内发出的气不断地向外扩张、外延,用经过训练过的呼吸去延续、伸长。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注意把呼吸放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平时我们总说“气沉丹田”,那么“丹田”又在什么地方呢?若从呼吸出入与丹田开合的运动中去体验“丹田的部分就是腹部膨胀后回缩入时,四周的力向内压缩的集中点,即呼吸点”。“气沉丹田”则指把吸进的气直接沉入腹部,气管好像延长了,它向下伸延,直贯丹口;气息从口鼻直出直入丹田,中间并无阻隔,似乎肺已不再舒缩,不再活动,它的工作已完全由丹田接替。这种“丹田呼吸法”与声乐的呼吸法近似,我们可以从声乐中去借鉴。学会了丹田呼吸可帮助我们在大量运动过后,不至于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因为人的呼吸量有大有小,这要从胸廓扩展的大小而定,胸廓扩展幅度大,那么吸进的氧就多,相对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多。呼吸量的大小也说明了人体呼吸系统健康及功能的强弱程度。俗话说“内练一口气”这就说明了呼吸是需要训练才能真正的掌握它,只要我们合理的运用了呼吸,领会到了“气沉丹田”这一道理,掌握了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的关系,我相信,我们在遇到激烈运动或大型舞剧时不会出现气喘不停、上气不接下气的狼狈不堪的样子。在舞蹈中呼吸有它特有的重要性。民间舞蹈不仅朝鲜舞才有呼吸,其它任何民间舞蹈都离不开与呼吸配合。在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一般都由吸气、提气、屏气、呼气这四种形式组合。呼气一般为“起法儿”做准备;提气是为了提高人体的重心;屏气是帮助人体收紧,嘎然的停止,吸气是为了换气与放松身体,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注意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及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朝鲜舞才有呼吸,古典舞中才有呼吸,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朝鲜舞中的呼吸比其它民间舞种的呼吸要丰富,但并不就代表其它民间舞种不需要呼吸。一些老师在教授除朝鲜舞以外的民间舞蹈时并不注意用呼吸,更不会在动作中在节奏中找呼吸的换气点,这样学生只会模仿外形动作,而不能把内与外、心与形、气与身统一起来。这样根本谈不上什么身情并貌,照此发展,舞蹈就成了四肢运动,动作的堆积,失去了舞蹈的魅力。掌握好呼吸,可以运用它来贯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贯满音乐,找到动作的“延伸”,可以用内在的气去感受身体的内空间与外空间的关系,去体会身体对空间的占有。仔细地分析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个规律——吸气时动作多为起、上;呼气时动作多为落、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从“易经”中不难找到答案。在“易经”中气被分为阴阳两极,吸气为阳,行于后背,呼气为阴,行于前胸,在舞蹈中这正与“易经”中的阴阳相附和。阳是上、是强、是刚之意,因而舞蹈中的吸气多是向上、提、起;而阴与之相反,是下、是弱、是柔之意,因而舞蹈中呼气多为向下、落、沉。如花鼓灯讲究“溜得起、刹得住”,“溜”就是要小、要快、要碎,在做这类动作时一般都是呼气;而“刹”就是要停、是聚,在做这类动作时一般都是吸气。如碎步圆场加亮相;8字拐弯等。如藏舞弦子部份的“三步一撩”就是很明显的,走三步时一定是呼气,而撩步时一定是吸气。又如蒙族舞中的平步加转身,做这一动作时平步一定是呼气,转身时一定是吸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呼吸于舞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与动作紧密相结合,可以改变动作的质感和情感,使动作显得丰满更具张力。掌握好呼吸方法,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去体会,在身体动作的运动过程中去探索,找到呼吸的支点;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从无意识升华为意识,使我们的舞蹈更具感染力,让舞者与观者之间达到心灵上的融合。由此可以说:呼吸是舞蹈的命脉。

(五)“放松”在舞蹈训练中的必要性

在中小学的舞蹈训练中放松也是不可缺少的。中小学的学生都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过度疲劳的训练,会让他们的身体承受不了。如果不及时的放松可能造成身体的不良发育。所以“放松”在舞蹈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中小学的舞蹈训练中。“放松”是一种在思想和运动之间开放的需求,是在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及时反馈。这种反映过程是任何生命活动的证明,在舞蹈中也是一中反映,是创造和完善形象的过程。所有的放松始于静止,我们用舞蹈训练把身体唤醒,静止是放松的技术桥梁。放松可以使在训练中“肌肉能力”过度使用进行调节,也是得身体各部位在放松是可以从血液中得到充分供给,做到缓解疲劳,防止损伤和提高机能。合理的放松可以从具体的训练点出发(骨骼.关节.肌肉和软度训练等)在紧张的舞蹈训练中,如果骨骼内部组织调整不过来,承受不起大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感到“迎面骨”痛(医学上称为“胫骨疲劳性骨膜炎”)说明这段时间小跳.大跳等跳跃动作重复次数过多,需要调整教学训练方案。作为教师有必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身体及心理感受,这样可以有准确的信息提醒自己训练安排是否适合学生;学生的身体能否接受所给予的运动量,否则不顾学生的身体感受,不考虑学生身体真正接受能力的教学,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也会给学生造成身体伤害,这种伤害只有舞者自己能够感受身体的疼痛——其强度、深度以及牵连的广度,并承受所有身体的痛苦,甚至是一辈子的伤痛。从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提示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己,舞蹈训练的计划安排以及实际操作,要关注学生群体自身的感受,科学的使用才能够延长舞蹈演员,学生的艺术寿命。

认识关节的结构及功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舞蹈时身体的运动空间,让教师及学生透视身体自如运用身体,关节是骨骼与骨骼相连接构成,因其中间有空隙,所以可以有运动,就产生了动作。关节的灵活度决定了学生的集体活动幅度,但是教师或是学生是否了解我们身体频繁使用的关节的结构及功能,这是舞蹈训练是否科学的关键

肌肉是舞蹈的动力器官,所有动作的产生离不开肌肉收缩,肌肉很重要的一个突然正就是伸展性、弹性、肌肉的兴奋表现是收缩,当它非常兴奋的时候就会出现痉挛—强直收缩,就是俗话说的“抽筋”。最常见、最频繁的动作就是绷脚、立半脚尖、这是小腿后群肌肉的作用,长时间片反、持续收缩,收缩后又没有即使伸拉放松,日久天长,小腿后群肌肉疲劳过度,就积聚成块,易出现抽筋现象,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为保护我们的关节,训练课后一定要拉伸肌肉,放松全身,想办法消除疲劳,不要将今天的疲劳带到明天的训练中去,这应作为训练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看似花费时间,实际功效日后呈现,及时的放松可以让学生有饱满的精力和体力投入到训练中去,不仅仅避免舞蹈损伤,它还提升并加强了舞者的肌肉能力以及全身机能,这才是我们多追求的舞蹈科学训练。

软度训练时忍痛坚持对身体施加力量,必然会给身体组织增大负担,加大了负担,身体组织会不堪重负,损伤也难以恢复,即使组织复原痛苦经历会对拉升动作造成恐惧,直接反应就是拉升部位的身体对抗,不会放松这也是软度训练的大忌,直接影响到软度训练的质量效果,所以说身体的训练是精细工程,教师、学生都要细心设计,认真体会动作,要遵从身体组织结构功能,不可违背,不科学的使用身体,只会带来伤害。

由此可见,“放松”在舞蹈训练中的必要性。

结语

浅析体育舞蹈的基本功训练 第3篇

摘 要 在查阅和研究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对体育舞蹈基本功训练进行分析,总结各个训练要点,建议有关部门建立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基本功训练内容体系,使训练有章可循,科学而系统。

关键词 体育舞蹈 基本功

体育舞蹈是一项技能性较强的表演类项目,它的项目属性决定了一个选手获得成功需要进行系统、长期和艰苦的基本功训练。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开展以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我国较好的选手与国际优秀选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一些体育舞蹈赛场上,选手们华丽、甚至高难度的舞步背后,仍存在身体形态(包括架型)、控制身体的能力和解读音乐能力等基础环节上的许多不足。笔者认为,应加强对舞者基本功的训练,具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育舞蹈的基本功训练

(一)保持身体基本形体、姿态

形体美与姿态美是体育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基本特征,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形体、姿态、动作配合等全方位训练,才能充分体现出体育舞蹈的美感。在比赛中,许多选手都喜欢选择各种高难度的舞技来表演,为的是引起裁判和观众们的注意,但他们的表演并不能引起共鸣,原因是他们的身形舞姿(包括握抱架势)还达不到艺术化的审美要求。在身形和“架型”上存在着规范与不规范、松紧适度与过分僵硬之分。对于消除这些多余动作,克服身体变形,笔者认为,舞者在主观上要充分认识身体基本姿态、优美的身形、舞姿和规范的架型在跳舞中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做;在客观上要结合自身特点,注意发展身体特殊部位(如腰、背、肩、颈部)小肌的力量和柔韧性,提高空间感知觉能力,明确怎么练。

(二)身体素质训练

竞技水平及竞赛成绩的提高与选手身体素质的改善有密切的联系。学习体育舞蹈,发展身体素质与运动机能如平衡、协调、节奏、空间感知觉等是基础中的基础。按运动训练项群分类,体育舞蹈是属于技巧主导类表现性项目,对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征。其运动强度也比较大。个别舞种如桑巴、恰恰恰、牛仔舞成套动作完成之后,选手平均脉搏可达到200次/min左右。特别是在比赛时,每种舞间的间隔只有30—40s。即一种舞跳完之后在脉搏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要进行下一种舞的比赛,这样对选手在身体素质及能力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发展身体素质应重点发展小肌群力量,因为小肌群在维持身体平衡、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和完成一些非规动作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要重点改善踝关节、髋关节、胸椎关节和肩带的柔韧性,对于动作是否到位,身体能否最大限度的延伸等都需要这些部位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做支撑;再者,耐力素质是决定拉丁舞选手竞技能力高低的主要素质,对比赛结果也有着重大影响。耐力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提高选手一般耐力可采用跳绳、长跑或结合拉丁舞对其身体素质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动作进行训练如仰卧收腹、俯卧撑等进行训练。对于选手专项耐力的提高,可模拟拉丁舞比赛的过程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5种舞成套动作的连接。即每一种舞完成的时间不能低于3min,每种舞之间的时间间隔控制在30—40s之间。

另外,体育舞蹈作为演绎类项目,其动作要求精细,表演时身体往往并不是处在一种正常状态,因此提高舞者的运动机能,如大脑神经的协调能力、小脑和前庭器官的平衡能力以及听觉、视觉、触觉等运动感知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发展这些运动机能可采用头部在不同状态下以不同速度原地或行进间旋转和走、后退走或跑、闭目状态下的身体律动等方法。

(三)舞蹈基本步练习

舞蹈基本步是通过专家归纳总结和加工提炼出来的一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或标示性的元素步,是展现本舞种典型风格的形态出现的固定跳法[1]。它们是动作中最稳定的部分,也是组成复合型动作不可缺少的基础内容,还是进行动作组合、创编的基本素材。基本动作无论从动作的过程还是形式方面都比较简单。通过基本动作训练,能使舞者逐渐掌握各种舞的风格和特点,也能为学习组合动作,进行成套动作的编排奠定必要的基础。无论是国际上的舞蹈大师还是国内有经验的舞蹈教师都十分重视基本舞步的学习与训练,特别是初级水平的舞者应把学习重点放在基本步的练习上,日常教学主要以舞蹈基本步为主。对有一定基础的舞者,可以结合特定的舞步,适当做一些升降、旋转等高层次的技术练习。练习时要求重心的移动流畅平稳,不露痕迹,人到重心到[1]。二人的配合和谐,没有多余动作。总之,要结合自身和舞蹈的特点认真体会,反复练习,直到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

(四)舞蹈综合素质训练

1.培养音乐感受及艺术表现力

舞者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是直接联系的,二者只有结合才能真正反映出体育舞蹈的魅力及艺术性。舞者音乐感受能力决定其表现能力是通过动作表现力来反映的;适度的表现也是反映表现能力的一个因素。

体育舞蹈中的音乐高低起伏,快慢不一,舞步不是单纯地随脑子的意念而转动,它还要听命于音乐的节拍。只有达到通过肢体的律动来表现流动的音符,用流动的音符来激发身体的激情时,才能够真正的把舞蹈的形象与音乐的形象完美结合。培养和提高舞者的音乐素养应该从听懂音乐节奏入手,然后再学会解读音乐旋律和意境,更好的用肢体语言展现音乐旋律和意境。

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要反映舞蹈内涵,把观众带入故事中去,用姿态、表情、动作来感染观众。如果选手对音乐没有良好的把握,那么在舞蹈过程中就不能把舞蹈的特点完美的展现出来。舞者通过头、眼、颈、手、腕、肘等部位的协调运动,构成有韵律感的舞蹈动作,特别是通过眼神流露出的喜、怒、哀等神态来进行舞伴之间感情交流,表达内心的感受。训练时,既要激发选手的表现热情,还应在选手表现的力上把关。除了了解舞蹈的人文背景、风格特点和音乐特色,学会用心去体味音乐,感受舞蹈,同时还要进行如眼、手、脚、肢体等关键部位的专业训练。

2.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

舞蹈是体育项目中较人文的项目,它运作的是技能化的身体,展示的是不同民族的文化,若一个舞蹈选手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储备,充其量只是一个跳舞的“匠人”。因此,舞者除了要了解体育舞蹈各舞种的源与流,抓住舞蹈的“魂”;还要增加生活阅历,丰富自身情感,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才能达到舞以传神的境界,才能很好的发掘出各舞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二、建议

(一)体育舞蹈基本功训练所包含的4个方面之间相互影响,必须协调发展。

(二)训练时要注重不同训练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系统性。把基本功训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阶段,且每一个阶段的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关键是塑造美的形体,掌握正确基本步和发展身体素质;对中高级水平的舞者而言,需要学会分辨和感受音乐,重点是文化的积累和表现力的提高。

(三)建立体育舞蹈基本功训练体系。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适合青少年的基础训练教材。使基本功训练有章可循,科学而系统。

参考文献:

[1] 吴欢迎,周晓健等.怎样调好交谊舞[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 何忠.试析影响体育舞选手舞蹈技艺的几个非技术性问题[J].湖北体育科技.2001(4).

[3] 孟昭鑫.体育舞蹈拉丁舞训练内容体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4).

[4] 何忠.论影响体育舞蹈选手舞蹈表现力的因素[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

[5] 单亚平.关于体育舞蹈美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44-145.

[6] 吴东方.论体育舞蹈音乐的作用及美感要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

[7] 韦佳.国际体育舞蹈的美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12-13.

[8]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教学研究 第4篇

该课程以建立训练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教材为目的, 而这一教材的建立从实际角度来讲是有很大的挑战性, 需要了解人体, 掌握人体运动的生理原理与机制。舞蹈教学训练及创作表演作品都需要有系统的过程完成, 尤其是建立新的教材, 对舞蹈科学化的要求已越来越凸显出来。只有认真研究, 探索建立科学的训练方法, 才能“开发”学生肢体表现亮丽, 只有可循的训练挖掘学生的舞蹈一世和艺术美感潜力, 才能超越舞蹈艺术的极限。本教材不同于单纯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和芭蕾舞基本功训练, 它吸收了现代舞、艺术体操、中国古典舞、芭蕾舞训练方法的基本精华并归纳与这一训练教材当中。在这套教材中, 主要是认真分析总结解决身体部位的肌肉、关节、骨骼的关系和合作关系, 根据学习的进度,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科学地安排教学进度, 以达到基本功训练目的。例如:手指间的感受、胳膊关节的下沉与呼吸、肩关节的环绕和流畅转动、小臂与大臂的关系合作, 都在不同的组合训练当中, 想到了一定的训练措施, 再加上与音乐的配合训练, 使手臂的表现力更具有生命力、内在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脚腕、脚背、跟腱、小腿的训练安排对于学生学习掌握蒙古舞“马步”训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训练价值。

在基本功教材里也重点强调了呼吸与放松的合理运用和掌握。合理的运用呼吸, 有利于保持体内环境的基本恒定, 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 充分发挥学生的机体能力, 呼吸的方法有很多方式和理解, 不同的节奏采用不同的运用方式, 交叉呼吸是以悠长连绵不断的视觉感受呈现, 快呼吸则表现动作的流畅和力量性。技术动作过程瞬间灵活转换呼吸是教材当中的重点。放松的训练尽量提示学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有意识的是学生的心理、处于平衡状态、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工作功能, 促使肌肉松弛, 动作的感觉流畅, 舞姿舒展, 更能具有感情。

对于培养一个舞者来讲, 几乎每个训练过程都是重点, 缺少哪个训练环节都会失去平衡感、动作的完美性都会产生很多遗憾。完美的舞者是靠全方位的系统训练所产生的。“技艺”时刻在发展, 常常有所创新增加难度, 要想掌握“技艺”当中的某一个技术训练, 都要存在一定身体的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包括力量、柔韧性、稳定性、控制能力以及协调与灵活机能能力。要掌握“技艺”中的跳跃技术动作重点首先要练习跳跃动作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解决体现在身体部位的力量练习, 绷脚、小腿、踝关节、部位的力量要达到一定的跳跃技术动作, 力量部位练习极为重要。首先是数量练习, 再结合其它舞种的力量练习方法及速度、灵敏的肌肉能力、同步使用多变的变奏, 多样的动作结构辅助练习来训练, 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水平, 使得跳跃动作技术得到保证掌握。

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最终是走向舞台展示舞蹈魅力的, 表达情感、友情、悲壮、激情等。利用不同的舞蹈作品形成来完成人体在舞蹈作品中所变现出来的身体综合素质、能量。坚实的身体基本素质训练是不可忽略的, 力量能使身体变为更充实、更具有青春感和生命力。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 对于未来演员生涯的成长教师是有直接影响作用的。首先, 培养未来的演员是一条连贯的“线”并非是单独的“点”, 因此, 给学生信心鼓励学生坚持不断地表现自己专业能力和对舞蹈事业的热爱。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能力只是单单会做几个技巧、几个组合是远远不能够胜任舞蹈演员的标准, 更要同时引导学生懂得状态大于肢体、思想支配情感、情感支配大脑、大脑支配自己的原理。用清晰的思维能力去辨别肌肉的运用方式, 大与小、开与关、收与放、快与慢。肌肉线条的美是靠长期的训练方法而去逐渐训练形成的, 肌肉能力训练是很大的一门研究课题, 各种多样的肢体动作包括旋转技巧、跳跃技巧都会有不同的肌肉感受使用点和发力点。肌肉能力使用的点也有很多微妙的肌肉使用变化, 要达到完整完美的肢体动作和技术技巧的掌握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设计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和辅助肌肉能力练习。通过反反复复与不断地加深印象浸入到肢体及肌肉记忆当中, 才能够自然地、很流畅地完成好舞蹈动作。比如解决学生上身的表现力 (收与放、大与小、开与关、静与动、快与慢的基本原理) 首先,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骨骼和肌肉的构造和他们之间所配合的关系。上身表现力的体现离不开锁骨、腔骨、后背脊椎这三个部位, 自如地运用需要可以去编排这些身体部位的训练, 精心设计安排变化多样的训练组合。其次, 利用选择合适的音乐来启发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想象力, 超越一般的热情状态, 从这种状态中孕育出舞蹈的审美观、舞蹈意识感, 尽可能地提示不断地强调肢体语言的艺术生命力, 让学生更清楚地呈现出肌肉与骨骼的完美合作, 让学生尽快理解和懂得我们的想法和观点。在训练当中, 虽然学生要付出超与常人数倍的努力, 但是坚持就是做好的答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悟出了肢体本质的潜意识, 激荡出了超越想象力的火花, 从而看到了学生有很大的进步, 对舞蹈基本功训练有了飞跃的认识。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变为有活力、有思想、有艺术品位的课堂。

作为舞蹈教师也是如此, 从中获得艺术的感悟, 启发自己的灵感多去品味舞蹈魅力激起自己的创造力与创新点、突破自己, 把我们所看到听到的感受通过冷静思考研究结合自己多年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摸索出相应训练表演专业方法活用自己对舞蹈的敏锐度, 初步整理出自己的教学理论观点。

我院是培养蒙古舞艺术家的摇篮, 学生基本跳蒙古舞作品, 那么怎样发展蒙古舞, 怎样更好地与蒙古舞训练密切合作, 怎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蒙古舞及蒙古舞特有的技术技巧。根据这一大特点, 编排这套教材是很有必要的。这套教材恰好在很多训练内容当中积极地配合了蒙古舞训练。所以讲, 整理和编排这套教材是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 也有着很大的历史意义。

摘要: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最终是走向舞台展示舞蹈魅力的, 表达情感、友情、悲壮、激情等。利用不同的舞蹈作品形成来完成人体在舞蹈作品中所变现出来的身体综合素质、能量。坚实的身体基本素质训练是不可忽略的, 力量能使身体变为更充实、更具有青春感和生命力。

舞蹈基本功训练教案 第5篇

教学对象:学员年龄均为15岁左右,基本上没有接触过专业的舞蹈训练,软开度的问题尚未解决。

教学内容:训练基本素质和技巧。教学重点:开度与软度的练习,手位练习

教学目的:从整体上训练学生,克服身体的自然状态,获得正确的直立感,发展舞蹈动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训练学生动作时所需的软度、力度、开度。训练方式:第一小节基本素质训练,通过“压腿”,“踢腿”,使腿的软度得到训练达到教学目的。通过“下腰”使腰的柔韧性得到训练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压脚背”使脚背得到训练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小节芭蕾手位练习,通过教授芭蕾手位练习让学生的气质得以展现,是身体的延伸性得到训练达到教学目的。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素质与基本功训练

1、压腿

师:压腿主要是训练腿的软度、柔韧性、和胯的开度,只有腿的软度好,动作才会轻盈,舞姿技巧才会丰富。而压腿也是一个持之以恒的练习,我们只有不断地去磨它,不断的去拉它,我们才能达到一个训练的目的。

(1)前腿8个8拍,2个8拍耗腿;

(2)旁腿8个8拍,2个8拍耗腿;

(3)后腿8个8拍,2个8拍耗腿;

换个方向重复一遍。

要求:腿要直,脚背绷紧,上身直立,节奏准确。

2、踢腿

(1)前腿一个8拍;

(2)旁腿一个8拍;

(3)后腿一个8拍;

换个方向重复一遍。

要求:腿要直,脚背绷紧,上身直立,节奏准确。

3、下腰

学生在把干前做准备,双手紧握把干,下腰(1-4下腰,5-8起来)。

要求:腰顶住,双手夹紧,下腰时抬头。

4、压脚背

双手扶把,身体直立。

三、芭蕾手位练习

师:芭蕾手位的练习,可以拉伸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更有气质。无论大家未来从事的是哪一种行业,良好的气质,会让你看上去更加的自信与美丽。音乐:《雪绒花》

1、芭蕾手位的正确姿势,八个手位的正确位置。

2、配乐练习。

要求:收腹挺胸抬头,面带微笑。

四、结束

短语: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开度与软度的训练,并学习了一段芭蕾手位组合练习。可能许多同学还感到有些难度,但我相信,只要你肯练,日积月累,你终会锻炼出良好的基本素质来!师生再见:1-4小节师生面对面站好,5-8小节,上步、摊手,再见。

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的开展实践探寻 第6篇

关键词: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实践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舞蹈是一门用身体动作进行语言表达的艺术,所以,对身体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是舞蹈演员从事表演与创作的重要途径[1]。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主要就是对学生身体技能的训练。从某种角度而言,舞蹈基本功教学结合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人体运动力学、舞蹈心理学等多门科学的基础课程。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训练目的与内容,并且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目的及内容

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从而有效驾驭情感、构图、节奏这三大舞蹈表现要素,通过身体动作与面部表情,表达美,传播美,享受美[2]。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上部动作,即擦地、蹲、跨、压腿、下叉、划圈、大踢腿等;二是下部动作,即身段、跳、转、翻身、蹲等。

在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时候,不仅要对腰、腿的柔软度进行训练,对身体各部位肌肉松弛与紧张予以有效控制,还要对身体各关节的力量与柔韧性进行训练。在舞蹈表演中,基本功扎实的演员可以更好的保持身体平衡,并且在表演过程中,对身体情况进行调整、控制,进而保证身体各部位快速到达相应的位置,保证舞蹈表演协调、美观。

二、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的方法及途径

(一)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在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中,一定要循序渐进的更换课堂教学内容,即掌握好课堂教学内容更换的周期、侧重点及训练强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科学、合理的勤换课,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一直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求态度,从而在完成教学内容讲解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课堂训练成果。

在实际课堂训练中,倘若换课不合理,太过频繁,就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产生一种求广而不求深的缺陷。例如,在学习某一动作的时候,只要求学生学会动作的形,未能充分理解动作神态的情况下,就开始学习下一内容,此时,根本不能完美的展现动作。为了避免出现此种情况,要求教师在换课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进而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

(二)强化形体素质,提高形体可塑性。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人体各部位均是展现舞蹈的介质,每个部位均具有各自的作用与特点,在互相协调中形成统一的表现力。只有进行形体训练,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正确、合理、优雅的形体语言,并且将其有效的融入到舞蹈表演当中,最后在舞蹈表演中实现内外的完美统一。所以,在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形体训练,并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形体训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展开积极的学习。

(三)加大课堂组织密度及训练强度。

在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中,课堂组织密度及训练强度是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重要所在,必须予以深入研究。在课堂训练中,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强度的训练,就要加强课堂组织密度与训练强度的协调配合,最大限度的融合艺术表现力与动作训练难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3]。比如,在课堂训练中,需要对准备活动、动作停顿、课堂教学进程等时间进行合理、周密的安排,并且明确课堂训练的停顿时间予动作讲解时间,从而保证课堂设置紧凑、具有节奏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设计训练密度时,需要对学生体能、接受能力、精神状态等进行全面评估,以此判断其能否达到训练要求,是否可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这样就可以对训练密度进行改进与完善,保持学生能够一直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并且充分调动学生身体各部位肌肉、关节的积极性,达到预设的训练强度,实现预期的训练效果。

(四)强化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

对于舞蹈表演来说,如果演员没有经过严格的、系统的基本功训练,也就无法充分展现舞蹈的精髓。为此,在舞蹈基本功课堂训练中,一定要强化训练的系统,以此增强学生的基本功。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要求学生具备灵活性、协调性、稳定性、控制性、柔韧性等专业素质。在入校以前,大多数学生均未接受过舞蹈基本功训练,或者说未接受过正规的训练,导致其身体条件未能达到教学要求,缺少舞蹈表演所需的灵活性、协调性、稳定性、控制性、柔韧性。针对此种情况而言,在舞蹈训练中,一定要从基础开始,注重基本功的系统训练,循序渐进的增强学生的舞蹈水平,进而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五)注重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

一般来说,舞蹈动作均是经过条理化、夸张化、美化处理的,具有典型性特征的一些动作。为此,舞蹈动作一定要具有技巧性与规范性。比如,在芭蕾基本功的对手位训练中,由一位手至七位手的训练,均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不允许出错,为此,学生一定要按照规范进行动作训练,并且理解动作要领与含义,明白规范要求与点位,通过反复练习,真正掌握舞蹈动作。这样在表演时才可以正确表达舞蹈含义,提高自身的舞蹈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表演成功源自长时间的、刻苦的基本功练习。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一定要采取恰当、灵活的方式,促使教学内容全面展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加大舞蹈基本功训练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力度,培养出更多的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充分展现美妙的舞姿。

参考文献:

[1] 荀志丹.舞蹈训练学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4(18):165-166.

[2] 杨敏.论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训练课程在教学与创作中的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3):86-88.

舞蹈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及教学分析 第7篇

一、舞蹈基本功训练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今对于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是基础,中职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基础往往参差不齐,一些学生根本那就没有经过系统的舞蹈学习,而有一些已经有了良好的功底,那些没经过系统学习的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就会表现的动作不够美观,协调性不够好,这样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其次就是舞蹈专业的学生,经常会出去参加各种活动,这就需要他们不断的从基本功训练中基础时间来进行节目编排,从而使得基本功训练不够扎实,未来难以胜任舞蹈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进行提高。

二、舞蹈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

舞蹈表演是最美的艺术,其能够通过肢体来对自身情感进行有效表达。但是肢体动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表演者不断你的进行基本功训练和长久的经验积累来达到的。因此,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要想自己的未来更加美好,基本训练就变得尤为重要,不管未来走得是舞蹈演员或者舞蹈老师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基本功底,这是将舞蹈艺术的基石。一个舞者只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才能更好的运用自身的肢体表达和传播美的艺术。正如我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任何成功都不是凭空而来,都需要坚持不懈的为其努力,才能有所成就,舞蹈也是一样。如果学生忽略基本功,只注重表演,就会显得僵硬,不能讲情感融入到舞蹈中,这样也就成不了艺术。所以,舞蹈基本功训练是保障未来的主要措施,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舞蹈大师。

三、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教学方法研究

1、注重学生的基本功教学

舞蹈艺术作为我国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态,而基本功的训练却是基础。这就需要中职院校的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基本功进行有效训练,让学生克服自然形态的困难,进而掌握舞蹈的技巧和精髓。如果学生不能全面系统的进行训练,就绝对不会跳好舞蹈,这就和一个人不会写字,就不会写好文章是一个道理。但是在现今的教学中,因为舞蹈基本功训练通常都是单调乏味,这就使得学生感觉苦,老师不愿教的状态,所以在当下的实际教学中,舞蹈基本功教学通常都是虎头蛇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

比如在芭蕾舞教学中,我们都知道芭蕾舞的基本功训练是舞蹈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训练组成就有两个部分,一个是下动作部分主要就是大踢腿、擦地、控制、跳等,其能够很好的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和力量型。另一个就是上动作部分,其主要就是训练擦地、下蹲、划圈、小踢腿、单腿蹲、腰、下叉等,通过这些来增加学生的柔韧性[2]。但是一些刚开始进行舞蹈的学生由于日常生活习惯的原因,就会使得在舞蹈演绎中,表现的缺乏力度、没有灵活性以及柔韧性的不足。普遍在跳舞中过于呆板,所以就需要学校进行系统的舞蹈基本功规划来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困难。为了解决学生自然形态问题,就需要合理的增加学生的训练次数和训练质量。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习惯,进而改变原有的形态。从而成为具备良好柔韧性和灵活性的舞者。

2、口传身授

舞蹈专业的基本功教学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进行有效结合的教学,我国当下的舞蹈教师通常都采用传统“口传身教”的形式,这也是舞蹈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模式,口传就是通过口头讲述来教授学生舞蹈动作,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准确简练的用口述的方式描述动作的基本要领和常出现的错误,然后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改进和纠正。身授就是教师亲自对某个专业知识进行亲自示范,教师的示范动作对学生具有很深的影响,因为口述的形式通常会对一些新知识处于模糊认识,而亲自示范就没有这个问题,因此,教师在亲自示范时一定要保证动作的规范性和美观性,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每个肢体的路线以及情感的表达形式,进而更好的对舞蹈进行学习。

3、教学中要循序渐进

我们经常会说舞蹈要从小练,这是因为学生年纪小身体的可塑性就会很高,对于柔韧度和灵活度的训练就会变得容易。而在中职院校,学生通常都已经过了18岁,如果小时候没有经过训练,其身体的可塑性就会变得很差,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训练时不能过于冒进,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教导,先通过下叉、压腿等训练增加学生的柔韧度,同时通过踢腿和拉伸等动作来增加学生的力量训练。只有通过这些基础训练对学生身体做出改善,才能让学生身体保持更好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进而不断进步,最后谱写完美的艺术作品。

4、引导学生,让其了解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

在舞蹈中,理论课程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而实践训练是为学生表演艺术打基础,这是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3]。但是现今很多学生并不能把我这个规律,他们通常更关注各种活动,而对理论和实践训练弃之不顾。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这种心态进行合理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在理论课堂中对实践训练的新动作进行讲解,同时在实践训练中让学生去练,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去学习。而且针对学生喜欢各种活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实践训练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活动演练,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纠正,让学生认识到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如果只是一味的抱怨和劝阻,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对学生舞蹈学习带来影响。

四、结束语

舞蹈基本功训练是舞蹈学习的基础,其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舞蹈的水平。所以,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合理的制定策略,完善舞蹈教学的课程结构,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课程,进而提高学生的灵活性、柔韧性,为学生未来舞蹈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为中职院校舞蹈专业的发展做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段晓芳.探究高校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运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8):129-130.

[2]陈柳.探究高校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与教学[J].通俗歌曲,2015(12).

舞蹈教学的基本训练 第8篇

“开、绷、直、立”是芭蕾的四大基本要素, 演员们需要经过科学、严谨、规范的舞蹈训练, 才能够拥有挺拔匀称的体型, 养成一股独特的气质。芭蕾已有悠久的历史, 因此形成了整套规范、系统科学的方法, 正是根据这些严苛的训练方法才能够培养出类拔萃的艺术家。芭蕾在不断的发展中分化出了很多的知名流派, 也推陈出新了许多人尽皆知的著名作品。“开、绷、直、立”是芭蕾的根基, 芭蕾的灵魂。

二、“开、绷、直、立”

1开。“开”是指外开, 即两腿在髋关节的位置外旋。想要舒展身体的线条, 增强下肢在舞蹈中表演的能力, 就必须强调舞者的外开性。它能增强舞者高昂的精神以及优雅的气质, 更能舒展舞姿, 这是日后许多高难度动作的技巧基础。2绷。所谓的“绷”就在指舞者从脚趾到小腿、膝盖一直到背部都要完全地挺直。芭蕾对于线条的要求一直比较严苛, 只有绷直之后才能更好地塑造形体线条。这样既可以拉长腿部的线条, 又可以提高各关节的灵敏度。3直。归根溯源, “直”才是芭蕾中最根本的动作, 不止是身体的直, 各关节也要伸直。这能够使人有一种朝气蓬勃、赏心悦目的优雅气质。另外学会调整身体的重心, 保证各角度的垂直也是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基本要点。4立。其实“立”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直的升华。这强调了身体的延伸感, 这样能够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三、芭蕾基础训练的重要性

1.芭蕾基础是形体训练的根基

形体美是芭蕾舞者都渴望的, 芭蕾舞的基础训练为舞蹈演员达到理想的追求目标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骨盆是力的承受重心, 是力的交汇, 它对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垂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好了骨盆的控制, 才能在垂直方向得到正确的支撑力, 才能达到良好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舒展舞者的舞姿, 挺拔演员的身形。同时演员自己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 才有可能进一步地发展高难度的技巧和动作, 才能拥有较好的能力。

很多学生认为应花更多的时间在高难度动作的训练之上, 基础训练完全是浪费自己的时间。然而实际却是国际上的著名舞蹈家平时也都没有放松对基础的训练。如果舞蹈家没有受过良好的扎实的身体训练, 就无法细腻地表达出精神世界。动作不灵活协调, 表情僵硬, 没有美感, 这样塑造出来的形象让人很难去想象。

2.芭蕾舞的基础能力对一个舞蹈演员的影响

舞者刚接触芭蕾舞的时候, 芭蕾的基本形态、基本能力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芭蕾舞的基训中, 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控制能力。舞者对于自己的腿部及胯关节弯曲的角度以及弯直之间的转换的控制都是通过控制力的大小进行调节的。在空中进行大幅度的动力腿练习是为了加强腰、背部肌肉的力量以及躯干的重心稳定性。所谓的动力腿练习就是指腿在前后左后不同角度进行摆动, 在抬起的过程中控制胯关节的放松, 同时适当地让大腿的肌肉得到放松, 依靠前面开和绷的力量积蓄控制整个的动作。舞者必须加强腰腹肌的控制能力, 做到随心地控制收紧或者是拉长。而跳跃动作是难度最大的部分, 它主要是依靠并运用腿部的肌肉力量, 通过跳跃练习能够令舞者的灵活性、柔韧性以及敏捷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当今世界, 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享受。芭蕾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众多观众。只有舞者真正地掌握好基础之后才能提升自身的气质魅力, 塑造美好脱俗的体态, 演绎出的作品才能够带给人们以心灵的契合, 才能给观众以恢宏的视觉震撼。芭蕾的美是那么的清新脱俗, 那么的别具一格, 芭蕾的基础训练就是这美丽艺术的灵魂。

摘要:“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基础的打造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加强基础训练才能有一个好的体能, 才能完成高难度的动作。芭蕾舞看似优雅柔美, 其背后的艰辛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万丈高楼平地起, 无论你想达到多么高超的技艺, 都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芭蕾的基础训练能够提高演员自身的体能以及柔韧性, 对于完善日后的艺术生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基础训练,重要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霓.芭蕾基训在形体训练中的实用价值[J].中国西部科技 (学术版) , 2007 (04) .

论舞蹈素质训练的基本要素 第9篇

一、舞蹈专门素质的先导要素

(一) 力量素质训练的问题

我们常常说的“力度”就是力量素质。力量是人体运动技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收缩和舒展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力量素质的增长有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有助于耐力素质的增长。按肌肉收缩的形式, 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两种。如“探海”、“踹燕”等技巧, 肌肉收缩是等长收缩、属静力性工作;而“双飞燕跳”、“分叉跳”等技巧, 肌肉收缩是等张收缩, 属动力性工作。按力量表现的形式, 又可分为速度力量 (即爆发力) 和力量耐力两种。如“飞脚”、“躜步”等技巧, 要求肌肉收缩呈现“爆发力”来完成动作;而完成连续的“蹦子”、“旋子”、等动作时, 要求肌肉具有耐力。

训练方法与要求:

1. 强度训练法

舞蹈演员的形体美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中往往很担心肌肉增粗而影响体形美。那么, 如何在训练中保持或形成优美的体形呢?科学运用强度法进行训练是最佳的选择。研究表明, 采用较大负荷进行训练, 力量增长明显。而肌肉体积增长效果较差, 而如果以中等负荷的话, 肌肉体积增长就会明显。因此, 强力训练得当, 完全可以解决舞者的力度问题, 且可保持和修正良好的形体。

2. 肌肉退让练习法

中国舞“跳”的动作多数是在动态中完成各种跳或连续跳, 也有直接推动跳起, 从肌肉工作性质和做功的特点来看, 可把支撑阶段分为退让和克制性工作阶段。从起跳瞬间来看, 又可分为缓冲和蹬伸两个阶段。想要跳的高, 腿部肌肉缓冲时间越短, 支撑反作用越大, 所以说, 提高腿部肌肉的退让性抗阻能力, 可以大大提高弹跳力。

3. 爆发力的训练方法

增强爆发力的训练方法主要有“快速用力法”和“超等长练习法”。快速用力法是以最快的收缩速度, 克服一定阻力来增强爆发力。而用70%~80%的强度快速用力练习来提高肌肉的爆发力最有效。如:在舞蹈训练中, 需发展舞者的腰背肌、腹肌和腿部肌肉, 均可采用此法练习, 并可达到理想的效果。如:用最快速度进行原地“双飞燕”、“倒踢紫金冠”、“劈叉大跳”等练习。均可达到等长练习效果。

(二) 柔韧素质训练的问题

体能是指舞者机体的运动能力, 是舞者掌握各类舞蹈技巧的基础, 它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等内容。其中运动素质 (例如:力度、软开度、灵敏度、耐力等) 是构成体能各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柔韧素质是指人的各个关节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对柔韧性的训练可分为两种:一个是主动柔韧性, 它是指舞者依靠相应关节周围肌群的积极工作, 完成大幅度动作的能力。例如:训练正侧、后踢腿时, 要求舞者的腿能踢得高、幅度大、速度快而有力, 达到既有柔性又有韧性的效果。另一个是被主动柔韧性, 是指舞者被动用力或借外力时, 关节所能达到最大活动幅度, 如压腿、扳腿等练习。

训练方法与要求:

1. 主动拉伸练习法

主动的动力拉伸练习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将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拉长, 提高其伸展性的方法, 如踢腿练习, 可采用负重和不负重的拉伸练习;主动拉伸还可采用静力拉伸练习法, 在动作最大幅度的情况下, 依靠自身肌肉力量保持静止姿势的练习。如:在把上做控制、探海、踹燕等动作时,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 保持静止不动姿势是很好提高肌肉控制能力的有效办法。

2. 被动拉伸练习法

被动拉伸练习法是依靠外力的作用, 促使关节灵活性增大的方法。被动的动力拉伸练习是依靠他人的助力拉长韧、肌肉的练习。如:依靠他人的助力使之逐渐提高后踢腿或前踢腿的动作幅度;而被动的静力拉伸练习是由外力来保持固定姿势的练习。因此, 在训练过程中, 两者必须兼而有之, 不可偏废。

二、素质训练对身体各部位的训练作用

(一) 增强身体素质的先决条件

初习舞者, 身体各部位的“软度”“开度”多处于自然状态, 即使有人具备先天的软、开度能力。如何进行这方面素质的训练。首先应当运用地面单腿开跨、双腿开跨、趴青蛙、躺青蛙等练习, 使其被训者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增强胯的外开的胯的软、开度。进一步再做竖叉、横叉的练习, 从而解决腿的直立和胯的软开度。如果加上竖叉报前腿和竖叉抱后腿的练习, 不仅使腰的软度增加, 而且使后胯也得到了锻炼。立背需要腰背肌的力量, 直膝需要小腿及踝关节部位肌肉的力量。所以在解决立背的力量时, 应采用加强腹背肌的练习方法, 在训练直膝、绷脚能力方面, 可让初练者仰卧地面单一的上、下、左、右交替直腿绷脚练习, 使之从慢速逐步向快速过渡。这种以脚背为动力, 直膝伸长肌肉的练习, 在以后例如:控制、小踢腿、大踢腿等动作中, 都可以检验出这种训练的良好效果。

(二) 掌握重心与控制能力

作为舞蹈演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重心。这个重心不是人的自然状态的重心, 而是具有“开度”、“软度”并有美感的各种舞姿的重心。对初习舞者如一开始就采取站立的重心训练会带来许多困难。因此, 首先应该使身体各部位具备一定的“外开”和“柔韧”活动的能力, 然后把精力集中于掌握重心和舞姿的准确方面。这样既能较快地解决初习舞者掌握重心的能力, 又为将来对各种形式的舞姿具备“控制”、“平衡”的能力创造优越的条件。

(三) 多种素质训练加以辅助

从事舞蹈表演者, 要具有表演各种人物形象特点的技巧, 因此要求既要有稳定的控制能力, 又要有灵活敏捷的动作, 同时需要有闪电般的空中舞姿。对于这些能力的训练, 如果采取需要什么技巧就练什么的方式, 固然可以掌握该技术动作, 但是, 仅仅注意到反复练习本技术动作的一面, 忽视有关本技术辅助力量的作用是很不够的。因为重视各种素质能力的练习, 往往是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的基础, 甚至是形成技术高质量的关键。例如:扶把动作中的“一位擦地”, 它是舞蹈演员每天都要练习的技术动作。如果采取先坐地进行踝关节部份的素质训练, 然后再做动作就加快了掌握动作的速度, 并且使习舞者从一开始就在脑海里具有如何去运用踝关节和脚趾力量的观念。这种素质训练对扶把中的“小踢腿”动作, 离把的“大踢腿”等技术动作都会起到极重要的辅助作用。所以在训练技术动作时, 除了专项训练外, 再用多种素质训练加以辅助, 可以取得更快、更好、更全面的效果。

(四) 弹跳力

弹跳能力是舞蹈演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力, 而弹跳能力又来自蹲的推地能力。没有好的蹲力就难以有更好的弹跳和好的落地舞姿, 而蹲和弹跳能力又主要来自踝关节, 大腿和小腿肌肉的能力。训练中不断通过“擦地”、“勾绷脚”、“立半脚掌”等动作来提高小腿和踝关节部位的肌肉能力, 通过腿部的开、合、环绕开提高胯部的肌肉能力。这些方法都可以为弹跳动作打下直、绷、开的力量基础。

素质训练对初习舞者身体各部位的作用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 训练不得当也会得不偿失, 因为肌肉能力的增长与运动量的安排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运动量对于肌纤维会引起的作用。用的适当, 能力增长, 否则会造成事倍功半。舞蹈素质训练是舞蹈基本训练的新课题, 它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提升, 因为, 通过实践证明, 能够紧紧与实际运用相贴切的理论才有价值。因此, 在这一课题上, 还有许多内容、项目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去研究和探讨。

舞蹈表演人员的基本功训练研究 第10篇

一、舞蹈表演人员基本功训练的概述

在现代的舞蹈行业发展过程中, 肤浅、华丽、噱头的舞蹈表演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美的欣赏了。对舞蹈表演人员来说, 扎实的基本功训练除了追求自身身体力与美的平衡以外, 在舞蹈创作题材上也需要将作品的思想与情感表达出来。

对于舞蹈表演人员来讲, 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包括了本身对舞蹈的心理素质和基本技巧的体验训练, 基本技巧又包括了手眼身法步和感觉的训练, 以及生活中观察和积累能力的训练, 专业上包括传统、现代灯戏曲的知识普及等等。某种程度上说舞蹈表演是一门技术性较强且较为综合性的学科, 它需要自身的技术和表演的技术方法, 有需要在技术中寻找出最佳的途径来表达作品的意义,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的舞蹈表演人员拥有熟练的人体动作却表演平平, 这是在过度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忽略了通过舞蹈动作的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情感, 好的基本功的训练不仅仅是拥有熟练的平衡的身体语言, 更是一种作品意境和形象的塑造, 在以思想情感为基础上用情感和视像来丰富舞蹈作品。因此, 这就要求舞蹈表演人员将形体动作与表演的情感进行良好的结合才是基本功训练的核心, 这就要求舞蹈表演人员需要高度解放身形技术与加强心理引导、提升自身的修养相结合去创造舞蹈意境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

二、基本功训练课对舞蹈表演人员的重要作用

我们经常看到优秀的舞蹈家通过对舞蹈动作简单变换就能达到不同的效果, 这根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时分不开的。这也要求舞蹈表演人员在平时的基本训练中需要学习不断的思考与摸索舞蹈的奥秘, 用科学的规范化方法去锻炼, 将舞蹈的动作柔美化。人性化一步步深入到舞姿中去, 遵循生活中的自然法则要领。一般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 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必要性

为了保证舞蹈表演人员在基本功训练的质量, 就要解决他们对舞蹈训练基本形态的认知, 也就是要强调基本功训练的必要性。一来, 舞蹈的本身就是在生活中的自然规则的遵循, 其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美化改变, 经过人们的不断塑造从而达到美的化身。因此专业素质显得尤为必要, 好的专业技能能使舞蹈表演人员将体能本身的能力无限放大, 展现优雅美观的柔韧性。并在舞蹈的过程中很好的掌握身体的平衡点比如控制与稳定, 从而达到稳固的舞姿的能力。将身体的协调性与灵活性相互的配合, 展现优美舞姿。

2. 舞蹈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

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是舞蹈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因为只有舞蹈表演人员的对自己有严格的规范性要求并能持之以恒, 这样表现出来的舞蹈更具有韵味并且充满灵性, 让观众感受到舞蹈本身的所要表达出的魅力, 并在优美舞姿中感受享受艺术。众所周知, 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包括肢体的“绷、直、圆”等基本形态, 这些基本形态是具有一定的科学规范的标准并且也是舞蹈训练中的关键, 通过舞蹈表演人员的动作与心理素质形成的最主要的途径。而舞蹈表演人员也一定要弄清楚舞蹈作品的基本要领, 明白规范性的各项基本要求, 在真正练习过程中对于倦怠的厌倦的情绪进行克制, 不规范性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对舞蹈艺术的一种严重破坏。

三、舞蹈表演人员基本功训练的对策与建议

舞蹈表演人员在你基本训练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包括客观环境的不完善, 或者教授的人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的技能和指导的能力, 在基本功训练的时候, 往往以自己本身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引导和传授, 这样形成的舞蹈要领不规范, 对舞蹈表演人员来说, 对其未来发展也不利, 因此, 舞蹈表演人员一定要选择对自己本身有利的环境进行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对策与建议:

1. 舞蹈表演人员对引导者的选择

在舞蹈基本功的专业训练过程中, 引导者是处于一定的主导地位的, 他对舞蹈表演人员的基本功训练能够树立正确的规范性意识, 二舞蹈表演人员也必须选择正规的舞蹈培训机构, 而引导者在引导或者培训的过程中不能有慵懒和懈怠的态度对待, 草草了事。而应该对舞蹈表演人员的自身条件有一定的认知比如他们的柔软度、开度或者弹跳的高度等, 慢慢引导舞蹈表演人员的悟性, 以及对舞蹈作品的感悟能力。

2. 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科学性

在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思路上分析, 一般都是通过反复训练达到扎实的基础, 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 舞蹈表演人员通过强化肌肉的惯性对舞蹈的练习熟练大有裨益, 惯性的高强度训练的效果对于基本功训练有很好的效果, 在初学者刚接触的时候成长的较快, 而熟练的舞蹈表演人员也可以很好的巩固基础, 这也是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验证的。在舞蹈表演人员的肢体之间找到平衡点。因此, 舞蹈表演人员安排任务的训练必须制定合理的遵循科学的计划。通过不同的方式如生活中的营养供给、身体的体能条件调节等方式来强化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确保发挥出训练方式的效果。

四、结论

舞蹈作品必须由人们通过肢体情感等来进行表达, 舞蹈的本身也是一种独立表达人们情感的艺术作品。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与舞蹈演员有着本质的关系, 舞蹈作品具体体现出一个表演演员在作品艺术素养与表演能力等方面, 舞蹈表演人员对作品的演绎有剧组轻重的作用, 所以要重视对舞蹈表演人员的基本功训练的重视。在此条件下, 对基本功的训练尽可能的进行合理的规划, 在本身能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操作, 这样既有利于舞蹈表演人员的对于训练方式的接受并将潜能发挥到最大化, 也进一步保护了舞蹈表演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马啸.“单元式”舞蹈教学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1.

[2]陈冠眉.舞蹈作品中的调度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刘雪涛.舞蹈即兴课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4]戚泽.对当下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 2013.

浅析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 舞蹈教学 观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9-075

说到舞蹈基本功,很多人对它存在误解,大部分都会认为舞蹈基本功就是压腿、下腰、踩跨,其实这些只是舞蹈的技术层面,而舞蹈基本功其实是分很多方面的,比如肌肉的控制能力、舞台的表现力、动作的规范性等等。下面谈谈如何正确看待小学舞蹈教学,以及科学开展小学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舞蹈学习观念

很多家长朋友总是把孩子基本功练得好坏与孩子跳舞的好坏看成正比。其实舞蹈更多的是需要一种美的感觉和情感的抒发,而练习基本功只是为了更好的帮助舞者打开身体的各个关节,在舞蹈过程中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使动作完成得更准确,更到位。事实上,很多学习跳舞的孩子,还只是在舞蹈的一种萌芽状态,只是把舞蹈当做一种兴趣来培养,此时的舞蹈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业余的练习,应该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对舞蹈兴趣的培养以及动作协调性的练习上。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去看孩子练习基本功时,最初要解决的就是基本的坐、站、立、行、蹲、跳等姿态。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优美的旋律和趣味性的动作模仿是培养舞蹈兴趣的一个起点,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处于身体发育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断地重复压腿、扳腰等动作,一是过早的进行枯燥单一的训练会让孩子产生疲劳感,二是外力按压不仅会让孩子有疼痛感,产生学舞蹈很苦的认知,从而害怕舞蹈,放弃舞蹈,而且如果训练方法不得当,很容易对孩子的身体造成损伤,成为终身的遗憾。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体发育特点,科学地组织舞蹈教学活动

其实,在小学低、中年级阶段,主要通过各种儿童舞蹈、律动、小剧目来培养孩子的舞蹈兴趣、体态气质和身体协调性,并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规矩。经过这个阶段的铺垫,当孩子进入9岁后,再进行科学系统的基本功练习,经过2-3年的综合性训练后,基本可以看出孩子到底是否合适将来从事专业舞蹈的道路。舞蹈是一个美丽而又残酷的事业,我们不希望让一个孩子刚接触到舞蹈时就看到舞蹈最残酷的一面,而是希望通过舞蹈带给孩子以美好和快乐。下面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舞蹈训练中几种常用的方法进行梳理。

1.开横叉练习法

首先是循序渐进法。每天每次都渐次增大幅度并保持一定的时间,要持之以恒,每天坚持,也可采用早、中、晚三次训练的方式提高训练的效果,在一段时间后,胯的软度就会有所改变。

然后是撕裂法。在专业形体老师的指导下,压胯前先热好身,将胯的幅度压到最大之后会发出“嚓”的声音。需要注意的是,一要找专业的形体导师来协助你;二要热好身,对突然间的疼痛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比较顽强的意志。

笔者在日常教学训练时常采取第一种方法,因为第二种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受伤,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2.重心不稳问题的解决策略

舞蹈中重心不稳的因素较多,其中常见的原因之一是舞蹈时动作过快,这主要是由于身体的自控能力以及大腿肌肉的能动性不高造成的。练习的方法有:舞蹈时控制身体的收紧程度并提高身体的能动性,而深蹲练习可以提高大腿与小腿肌肉的控制力。还可以进行一些激烈动作的训练,比如通过跳跃、转圈、纵向或者横向移动来提升身体的稳定性。

3.呼吸法的运用

舞蹈时需要将动作的张力与爆发力做到最大,这需要有规律地采用一松一紧的呼吸来配合肢体力量。舞蹈时科学的呼吸是需要渐进养成的。

在平时上课的时,让学生做仰卧起坐,每次上半身起来时腹部肌肉同时会收缩,这也正是吸气的时候,这样一来肌肉控制与呼吸就相互有了呼应,让学生将这种体验用于跳舞,在用力的时候就把气吐出去配合动作本身的需要就可以了。另外,除了呼吸上的配合,还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让中断做到一收一放,内敛的劲能表现得很到位,身体的张力与舞蹈动作能被扩展到最大限度。

4.舞蹈中情绪的调节

羞涩的心理会阻碍学生舞蹈时肢体的发挥与情绪的释放,需要大胆地鼓励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去尽情地舞蹈。另外,想让学生用心投入进行练习,还需要多种音乐的渲染。舞蹈的表现力与音乐的选择有很大的关联,音乐对情绪的调节有很关键的作用。

总之,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面对孩子学习舞蹈过程中的表现,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盲目攀比,我们只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鼓励他们,认可他们,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学习和享受舞蹈。

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对抗力量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舞蹈,基本功,对抗力量

0.引言

在专业舞蹈教学中, 舞蹈基本功教学是对于舞者最为关键的一门训练课程, 决定了舞者的肌肉素质能力与舞蹈艺术层次。如何训练舞者的肌肉素质能力, 优化舞者身体线条与表现力, 也随之成为了舞蹈基本功教学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更为系统得将舞蹈基本功课程中的训练意义、方法与目的凸显, 文章对舞蹈基本功教学中的对抗力量进行详细的分析。

1. 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基本特点

这里我们选用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体系, 它是一套具有十分完整的基本功训练体系, 因此, 能掌握好芭蕾基本功训练意义与方法的, 都能通过常年的舞蹈基本功训练达到肌肉与骨骼的专业能力。

芭蕾舞的基本功训练的特点如下所示。

第一, 开, 即要求舞者的整个身体从肩到踝向外打开的跨度要达到最大限度。第二, 绷, 即要求舞者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求脚必须绷直, 从而将芭蕾的线条艺术展现出来。第三, 直, 即要求舞者的支撑腿与动力腿的膝盖要伸直。第四, 立。第五, 轻, 舞者在跳舞的时候必须保证舞蹈动作轻盈自如。第六, 准, 这个准指的是要求舞者的每个舞蹈动作必须准确、到位。第七, 稳, 在芭蕾舞蹈中华有许多动作是舞者要单腿直立旋转的, 这就要求舞者在基本功的训练中必须保证基本功的稳健和扎实。第八, 观, 这是芭蕾舞舞蹈动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 即对芭蕾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保持美观[1]。

2. 对抗力量的分析

由于芭蕾舞蹈基本功训练中最重要之一, 是肌肉骨骼等之间力量的对抗而达到的各方面的素质运动, 这一点是舞者肌肉线条、肌肉力量、身体素质、艺术修养等的关键所在, 决定了舞蹈中的稳定性、爆发力、延伸度和艺术性。因此, 肌肉、骨骼、韧带之间形成了芭蕾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各种对抗力量, 从而达到芭蕾训练中开、绷、直、立的训练效果, 成就舞者在舞蹈演绎中对于身体素质的最高要求。在7年的舞蹈基本功教学中, 本人积累了诸多体会, 下文就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对抗力量进行, 以局部几个主要训练动作为参照进行分析, 主要从上下走向对抗、前后走向对抗、里外走向对抗三大方面去进行研究, 希望为今后的舞蹈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2.1 对抗力量之蹲

蹲之上下走向的对抗:要求舞者头部意念挂悬于天空, 肩膀下沉、胯部上提、大腿部外侧肌肉向下内侧肌肉向上、小腿与脚跟稳实扎与地板。当训练中向下半蹲的时候, 这里所形成上下对抗力量关系的就有很多:头顶脖子与肩膀的相斥对抗、肩膀与腰胯的相吸对抗、前腹部与尾椎的相斥对抗、胯部与脚部的相斥对抗、胯部与膝盖的相斥对抗、膝盖与脚部的相斥对抗、脚与地板的相斥对抗。蹲起时力量的对抗又发生了运动变化, 基本形成反作用力。

蹲之前后走向对抗:在要求外开的前提下, 肌肉前后走向的对抗力量尤为明显:头部鼻尖与颈部后脑勺形成相斥对抗、后背与胸肋的相吸对抗、后腰与尾椎的相斥对抗、膝盖与尾椎的相吸对抗、膝盖与脚后跟的相斥对抗、脚尖与脚跟的相斥对抗。

蹲之里外走向对抗:里外走向对抗是对抗分类中最需要感悟的, 多细微体会与训练意识为主, 它决定了训练中肌肉表现力与意识情感表达:眉眼之间的里外对抗有相斥与相吸两种, 可以意化语言成眉来眼去、眼去眉来、眉去眼来与眼来眉去;若以头部为园, 下蹲时头部内部力量相圆心里外部力量向外形成相斥对抗, 蹲时头部就产生所谓的气息, 具有支撑感;将上半身作为一个空间体, 下蹲时的内外抗力与头部相同, 想成下蹲时扎实兼顾的气场, 蹲的训练变得稳健。

2.2 对抗力量之跳跃

在芭蕾舞蹈中也有跳跃的动作, 跳跃是舞蹈当中的一个空中动作技能, 跳跃过程中的弹跳力主要是来自于人体自身的肌肉力量。运动力学认为, 跳跃是人体的内力与地板对脚尖的反作用力所形成的一种腾空动作。因此, 芭蕾舞者在跳跃动作之前, 必须保证脚尖点实地板, 当脚尖点地越踏实时, 膝盖的弹性也就越大, 从而能够形成高度的反弹动作。并且, 膝盖的弹性越大, 高度也就越高, 在跳跃之前, 脚尖与地板之间也必须存在对抗力量, 并且这种对抗力量越强越好。另外, 舞者在跳跃的过程中, 下肢的三大关节要同时伸直, 并且伸直的力量通过点地的脚尖与地板之间形成一股对抗力量, 再借由地板的反作用力支撑舞者腾空的身体, 同时, 对于舞者在进行跳跃时, 下肢的三大关节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而全身的主动肌、协同肌等各种肌肉之间的作用力和对抗力对弹跳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 练习的过程中这些肌肉之间的上走向与下走向的对抗力量、松与紧的对抗力量要把握好, 从而在保持舞姿的情况下保护好肌肉。

2.3 对抗力量之旋转

在芭蕾舞中, 舞者在做旋转动作时, 都是以脚尖为唯一的支撑点完成旋转动作的。在旋转时, 舞者旋转的发力点主要来源于舞者的动力腿、手臂和头, 其中最为关键的发力是动力腿的脚尖与地板之间的对抗力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脚尖点地的力量越强, 地板对脚尖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强。动力腿的脚尖点地的力量大小决定了旋转速度的快慢与旋转的圈数, 脚尖点地的力量越强, 脚尖所获得的来自于地板的发作用力也就越强, 也就越能够支撑舞者的旋转。

3. 结语

总之, 舞蹈时空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将舞蹈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表现出来, 让观众从舞者的肢体动作中能够充分的感受的舞蹈的艺术美感, 给人以美的享受, 舞者的每一个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和技巧性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就必须在基本功的训练中不断规范自身动作, 对于芭蕾舞者而言, 基本功中的脚尖点地力量是提高舞者我到技巧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李明;罗冬梅;高云.芭蕾舞基本动作五位空转两圈的动作技术诊断[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12.8-9

上一篇:SWOT分析工具下一篇:刷辊式采棉机